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2024-05-03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精选8篇)

篇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最新201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30分)

1、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第一学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简答(40分)

1、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数与代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

(一)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 示大数。

(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 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 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二)数的运算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 过三步)。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5)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6)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 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7)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三)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 3x+2=5,2x-x=3)。

(四)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五)探索规律

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

答: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五)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三、论述题(30分)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答: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 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模拟试题

(一)一、选择。

1.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B)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教师成长 ④情感、态度、价值观 2.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D)A.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B.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

C.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 D.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3.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C)A.强调探究性学习B.强调合作学习

C.内容密切联系生活 D.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 4.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B)

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自主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独立的人

5.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A.认知内驱力 B.学习动机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6.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A)

A.及时复习B.及时休息 C.过度复习D.分数复习

7.“稳重而富有毅力,但往往又表现出缓慢与固执”属于哪种气质类型。(C)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8.下列关于中学教育的高中阶段的性质表述有误的是(D)A.普通教育性质 B.基础教育性质 C.社会主义性质 D.义务教育性质

9.“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B)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0.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D)

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②恰当地组织教材 ③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一、填空题

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 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3、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4、“最近发展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指的是 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任务的方法的总和。

6、谈话法是指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7、数学课程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 讲授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实验课 等。

9、按照前苏联巴班斯基的分类思想,检查学生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有:

(1)口头检查法 ;

(2)直观检查法 ;

(3)实习检查法。

10、那些对前面知识紧密联系,对后面要学习的知识具有重大影响的内容,为教学的重点。

11、所谓秧田式是指 全班学生座位基本上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12、所谓“教育”,应当是一项既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又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事业,是为“未来”而培育人的事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13、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4、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5、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 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 三大类。

16、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7、练习法是指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8、“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 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

19、《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 认知领域 和 情感领域。其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 属于认知领域。

20、教学设计的一般的结构是: 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21、所谓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

22、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一般如下:

(1)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

(2)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

(3)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

(4)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

(5)撰写教学案例。

23、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 引导发现法 ;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 自学辅导法。

24、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 其二,教师提供问题; 其三,学生提出问题 ; 其四,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25、数学课程目标分为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四个维度。

26、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27、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 秧田式、小组合作式、半圆式、双翼式、席地式等。

28、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 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29、教学方法是指 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30、演示法是指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利用模型、图片、录音、幻灯、多媒体等指导学生经过观察得到感性认识的方法。

31、合作学习是指 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32、如果我们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解读问题的性质,可以发现,所谓问题至少含四种成分,即一是 目的 ; 二是 个体已有的知识 ;三是 障碍;四是 方法。

33、案例的主题是指 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

34、复习课教学的特点有:(1)“通”,融会贯通、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2)“理”,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构建知识体系,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3)“补”,对学生学习的缺陷进行弥补,消除疑惑,使学生得到提高。

35、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或采取大长方形加三角形面积的思路,或采取大三角形减小三角形的方法,这就说明他作了 不同的数学思考,或者采用了不同的认知策略 ;

36、广义上的课程应包括 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 的广泛的概念。

37、制定课时目标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单元目标、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3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有:讲授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实验课 等。

39、自主活动的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则应从四个方面来实现,即一是兴趣的引领 ;二是目标的导向 ;三是评价的激励 ;四是 竞争的促动。

40、问题探究法的主要特点是 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花费时间较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模拟试题

(二)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3)的过程。①交往互动 ②共同发展 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2)。

①教教材 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2)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 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3)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1)的教学。

①概念 ②计算 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 ②过程与方法 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1)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 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3)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 ②相互评价 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2)的过程。

①单一 ②富有个性 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2)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每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1

2、《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A C D),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A B C)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 B C)。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5、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 B C D)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三、是非题(对:T,错:F)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F)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T)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T)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F)

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T)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T)

7、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F)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F)

9、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T)

10、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T)

1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T)

12、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T)

13、《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F)

14、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F)

15、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F)

16、课标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T)

17、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T)

18、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与概率”或“数与代数”等领域。(F)

19、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T)

20、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F)

四、填空题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3、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9、《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20、“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1、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的位置)

22、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实 践 活 动)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

2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有隐有显)。

25、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6、“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2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9.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 发生与发展

3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第一部分 填空(数学课程标准基础知识)(15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________ 性________ 性和________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__________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________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__________的发展。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基础上。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请围绕新课标精神分析下面的案例)

案例1:《年、月、日的认识》情境创设

上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1994--2005年之间共十年的年历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从这些年历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几分钟后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1999年是兔年,是从2月16日开始的。

生2:我发现2001年是蛇年,是从1月24日开始的。

听到这里,上课教师的表情凝重,可是学生的回答依然在这无关的信息上进行着,教学进入了尴尬的境地.原来教师发给学生的每一张年历表的表头上都有这样的字眼:X年(X月X日开始)。

请你对此情境创设进行分析。如果是你讲这节课想怎样创设情境。(10分)案例2: 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的进位加法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35+7= 3 5 + 7 ————— 4 2 当学生完成了竖式计算教师针对书写进行评价时全班学生围绕竖式中的进位点展开了讨论: 生1:认为进位点应写在十位和个位之间这样我就明白它是一个进位点。生2:我认为进位点应该写在十位上这样很明白它是十位上的数。生3:我认为它应该写成标准的1。生4:我认为它应该写成倾斜的点。

师:你们的看法都有道理但老师最喜欢的还是把它写在十位上这样我在加的时候就不会出错。如果把它写在十位和个位之间我会糊涂:它到底是个位的点呢还是十位的点呢? „„

问题:你认为教师在处理学生回答的问题时方法可取吗?为什么 ?(10分)第三部分、问题分析及对策(30分)

1、当前有不少公开课气氛活跃,上得很是热闹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少见了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作为教师你对这一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2、我们走进课堂听课,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回答问题好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另外的一些学生有的认真听别人讲话,有的则心不在焉。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怎样调整使另一部分学生也能参与你的课堂教学(不单指在一节课上)

3、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作为教师你将如何对待学生插嘴? 第四部分、基础知识

1、甲、乙、丙三人一起买了18块糖平均分着吃甲付了11块糖的钱乙付了7块糖的钱等吃完后一算丙应该拿出9元钱。问甲、乙各应该收回多少钱?

【提示】: 每人吃18÷3=6块

丙吃6块9元钱,每一块糖9÷6=1.5元 甲多付:(11-6)×1.5=7.5元------收回的乙多付:(7-6)×1.5元=1.5元-----收回的

2、甲、乙、丙、丁四人进行跳绳比赛赛前名次各说不一A说:甲第二名丁第三名。B说:甲第一名丁第二名。C说:丙第二名丁第四名。实际上面三种说法各说对了一半。甲、乙、丙、丁各是第几名? 【提示】:假设法:

假设A前句对,后句错。B前句错,后句对。C前句错,后句对。

由于丁既是第二名又是第四名矛盾,假设错误。

因此A前句错,后句对。B前句对,后句错。C前句对,后句错。

所以:甲第一名;丙第二名;丁第三名;乙第四名。

3、有两筐重量相等的苹果甲筐卖出15千克乙筐27千克后甲筐余下的苹果是乙筐余下的4倍两筐苹果各有多少千克?

【提示】:原来相等到最后甲是乙的4倍,甲比乙多剩的3倍就是乙比甲多卖的27-15=12千克,12÷(4-1)=4千克------乙剩的 4+27=31千克-------原来的

4、沿长、宽相差25米的游泳池跑4圈作下水前的准备活动。已知共跑了600米这个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示】:600÷4=150米----周长,150÷2=75米-------长+宽

和差问题:(75+25)÷2=50米-----长 50-25=25米------宽

25×50=1250平方米------面积

5、公路两旁每隔120米竖立着一根电杆骑自行车从第一根电杆到第六根电杆处小王要1分钟小李要50秒现在两人都从第一根电线处为起点骑车当小王骑到第八课电杆处时小李开始追赶几分钟小李追上小王。

【提示】:小王速度:120×(6-1)=600米/分

小李速度:120×(6-1)÷50×60=720米/分

120×(8-1)÷(720-600)=7分

篇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30分)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C)过程。A 交往互动B 共同发展C 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数学思考B 过程与方法C 解决问题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C)

A 联系生活学数学B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C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该以(A)评价为主。A、过程B、结果C、分数

5、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6.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7、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

A 组织者 合作者B组织者 引导者C 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六项具体目标有:转变课程的功能、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和(A)。

①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②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观 ③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A ①②B ②③C ①③

9、数学思维的特性主要有(C)。

A 概括性 问题性 相对性 B 概括性 特殊性 相似性 C 概括性 问题性 相似性

10、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 富于个性B.主动和被动的 生动活泼的C.生动活泼的 被动的 富于个性

二、填空题(30分)

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等四个学习领域。

3、有学者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三类:第三是理知识。

4、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5、的重要手段。

6、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7

三、分析说明题 40分

1、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2、谈谈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体会,并举例说明。易造成混乱,没有达到合作的目的。例如:学生小组合作统计,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前,先发给每组写有各个运动的表格,然后要求学生用打“√”或涂色的方式表示学生最喜欢每项运动的人数和确定本组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并派代表发言,最后提出有关活动的纪律要求,提完要求后,再由学生自行操作,教师廵视指导。

3、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答: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篇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一、新课程标准下试题考查的基础

作为高考数学命题的指导思想, 其主要注重的是知识和能力的相互结合, 以促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培养。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 这一指导思想的落实更为突出。在新的教育时代的背景下, 对于知识要求的层次和高度都比较高, 同时需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是当前教育践行过程中最为注重的问题和要求。新课程标准中, 增加了几何证明、定积分、三视图等重要知识, 同时包括了对数学知识技能应用的相关内容。这些基本知识与技能成为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内容。数学教育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作为终身教育, 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同样也会在今后的高考中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两项基础要求。目前, 高考数学命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要求, 并在内容上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能力应用的考查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实施。具体来说, 把对应用能力的考查作为高考数学命题的指导思想, 制订的数学试卷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高度, 同时对于创新性内容的要求也是比较的高。通过这样的设定, 借助高考对人才进行选拔, 将是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如新课程标准下高考数学试题中, 基于三视图进行立体几何试题的考查, 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说,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考生能力的基础, 而知识与技能作为考生能力的重要内容, 通过有效的结合, 可对高考考生的综合知识进行全面的考查, 而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命题的基本内容, 同时也是促使中学数学教育进一步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新课程标准下试题对数学思想的强化要求

在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必须借助数学的知识及体系思想, 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与数学相关的各项活动和内容。学习数学的根本要义就是对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进行训练和培养。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能够对抽象的内容进行囊括, 所以数学思想的强化尤为关键。这也是新课程数学高考命题坚持的重要目标。数学学习, 是人们通过数学工具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这也就意味着数学的教育至关重要。借助对数学思想的学习, 学生可以利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和逻辑形式对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解决, 并对所要了解的世界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

实际上, 数学学习, 学生普遍存在着抵触情绪, 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根本没有得到快乐, 而没有愉悦感地进行数学学习, 同时还要满足自身的成就感, 就有一定的难度。对此, 教师就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进而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 通过身心的深刻体会去学习数学、认识数学, 将是数学学习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而教师在这其中, 必须不断学习, 丰富自身知识技能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感染学生, 促使教学水平有效提升。

三、知识交汇是促使命题创新的重要内容

高考考试内容对“知识交汇”的强调非常突出。学科内有联系的知识和内容, 通过一定程度的整合使其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出现在考试内容的设计和命题当中, 而当中形成的网络交汇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

事实上, 以知识交汇处设定命题, 也就是通过有限的内容, 对学生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考查。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创新”一直是人们注重的问题。高考命题的设定也应注重这一原则。同样, 新课程标准对内容的创新具有较高要求, 其中笔试的内容对于创新水平的注重是非常显著的。当然, 试题需要创新, 就需要拥有推动创新的环境, 而“创新”的平台可以通过“知识交汇”的形式来提供。在命题中, 创新的应用具有以下两方面内容。

其一, 命题手法上的创新;其二, 命题背景及内容的创新。将两个方面进行结合, 就要通过“知识交汇”来实现。为了促使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就会有所增加。另外, 通过知识的不断增加, 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也会更为丰富。而这也就进一步说明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 学生只有在全面的知识学习中, 对重要基础内容进行概括, 才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 去面对高考及问题处理。

四、理解数学概念, 促使应用意识的提高

数学学科体系的要素是由概念组成的, 如果对概念的理解不够灵活, 实现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运用就会有困难。同时, 概念作为整个数学逻辑系统的基础, 整个试题中都存在对概念理解的考查。由此可知, 进行数学学习, 其必要条件就是对概念的理解。其中对于知识的具体实践和应用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数学的高考试卷中, 对知识应用的考查非常普遍。对于学生而言, 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就是对知识进行运用。所以, 知识考查就是对一道试题进行解决, 同时通过基础概念的应用, 对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解决, 即理解和计算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这一点看待数学试题的制订, 可以得知概念的应用与知识交汇同样重要。

五、对知识难点的掌握和知识面的拓展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 维护考核的同时将难度降低, 已经成为高考的一项重要举措。而某个省份的新课程高考, 其数学试卷的考核难度首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一方面, 考试试题要求对知识点的涉及范围要更为广泛, 增加的数量也比较多, 在加大复习范围的环境下, 试卷的难度就会有所平衡;另一方面, 部分被降低要求的内容不会在考试中出现或有所减少, 其难度也会进一步降低。对此, 依据难度适中、平稳过渡的重要原则, 新课程标准下试题的重点也会有所变化, 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认识。

1. 数学学科作为一种逻辑系统, 是由命题和概念共同组成的, 其规律性比较强

在复习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专题知识的总结和理解, 提高知识命题的前瞻性和精炼性。对此, 学生可以通过举一反三, 借助对规律的认识, 对难题进行求解。

2. 重点章节的内容是命题的重点

对于支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 被考核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其中包括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等在内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尹珍花.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体会[J].华章, 2011.

篇4: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28-01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义务数学教育方面,同样跟随新的历史进程,着眼国际范围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求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一、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观念

不仅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潜意识里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的思想,因为这是“进步”的核心武器。明确数学老师已经不是过去拿着教鞭教训因为算错一道混合运算题的学生的“教授者”,我们只是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用别样的方式方法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计算中带领出来,继而投入到有趣的数学园地中的策划者。努力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题地位,使小学数学的学习更富有兴趣,更贴近生活,更能为生活现实服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正理念,并实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真谛。

只有真正把学生从灌输的“容器”变为接受的“主体”,把教师从“教授者”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只有把死板的抽象数学公式变为生活式的“理所当然”,数学课堂才有可能变成为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乐园,大家一起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增长数学能力,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情感满足感,实现素质教育。

二、给力的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能够积极主动者很少,所以功课一般都可以说是在师长的“逼迫”下完成,那么,在学生已经是知识学习的“主体”的情况下如何“逼迫”,成为众数学老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3点进行教学。

1、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发展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书写工整、准确计算;仔细观察、用心记忆来训练,到了高年级就要进行认真检查、仔细检验的习惯培养,此外,一题多解的习惯性思考也是培养的重点。只有在课堂上进行严格培养,负责指正,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行为习惯,这对未来缜密思维,严格要求等良好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帮助。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是指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模式,具体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就是“一题多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创造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问题”“障碍”“趣味”等方式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强烈求知欲,另外,因为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故而,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比如,多看图形,认知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记忆,继而扩大图形,引入立体图形,形成空间感,最好是身体力行,加强空间认知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往往与合作分不开,教师机智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比如,笔者是在一所农村小学工作,学校隔壁就是农场,六年级,刚认识了圆锥体,在不影响农民劳作的情况下,我会把学生分组,分别带领,前去“帮农民伯伯”算算那一堆小麦的体积约多少立方?表面积大概多少平方?今年能买多少钱?能磨多少面粉?同学们兴致勃勃,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计算,有人想出不同计算方法等等,回到教室,各小组派代表分别汇报改组的计算结果,然后比较,更正,验算。一节本该在黑板上演算的枯燥内容,就这样在同学们自己的测量中圆满完成,我也轻松,学生也情趣盎然。

三、合理的数学教学评价机制

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了要改革传统观念中以考试的形式只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弊端,提倡要注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合理评价。也只有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健康,教学才能有效,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评价?笔者觉得应该注意以下2个方面:

1、明确评价的目的

数学教学评价就是对所确立的教学目标,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实施的各种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完成和满足个体学习与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就是想通过数学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促进数学课程不断完善,以达到数学教学价值增值的目的。故而,在数学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应以个人私利为目的,只对学生的成绩高低作出不合理的评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落,教师观念固步,学校整体不得前进等恶性循环。

2、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就要对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多动些脑筋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应该是多种评价形式形结合,比如纸笔测验、课堂观察、课后谈话、作业分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过程与方法上予以鼓励与批评相结合的方式,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积极的鼓励多于批评的方式,当然,评价有法,但无定法。

篇5: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60分)

1、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美术课程总目标按、、三个维度设定。

2.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和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的主要途径,是阶段全体学生的基本课程。3.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和。4.美术课程分目标从、、和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5.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和的改革。6.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7.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展示,并发表创作意图。这是第阶段学习领域的目标。8.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和。9.美术课程各学习领域分别由、和三部分组成。

10.“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它分为三个层次、、。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2.美术课程设计思路是什么?

3.简要说明“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篇6: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测试题答案

一、每空1分

1、美育

2、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

3、音乐审美,兴趣爱好,全体学生,个性,音乐实践,音乐创作,学科,民族音乐,多元文化,评价机制。

4、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

5、基本表现要素,常见结构(曲式),体裁形式。

二、每小题5分

1、(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2、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领域一: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2)音乐情绪与情感,(3)音乐体裁与形式,(4)音乐风格与形式

领域二:表现

(1)演唱,(2)演奏(3)综合性艺术表演(4)识读乐谱领域三: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2)即兴创作(3)创作实践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音乐与社会生活(2)音乐与姊妹艺术(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三、9分

要点: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2、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篇7: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40分每空1分)

1.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

2.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创作音乐。

3.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4.《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3~6年级的学生应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首。

5.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6.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丰富教学曲目的()(),增加乐器演奏及()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7.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主要包括:()()()()()()()()()()()()()等。8.《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领域包含()()()()四个领域。

9.音乐教材编写的原则是()原则、()原则、()原则、()原则、()原则、()原则。

10.音乐课程目标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选择题(共20分)

1、《音乐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示意图,应为()

A、课程目标—教学领域—学段划分 B、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领域 C、课程目标—学段划分—教学领域

2、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

A、知识学习B、歌曲教学 C、感受音乐 D、理解音乐

3、中小学音乐教育基本目标,应是()教育 A、专业 B、职业 C、育人 D、育才

4、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教学应以()为主 A、理解B、听赏C、分析

5、音乐教学必须强调音乐的()A、情感体验B、知识学C、理性讲述

三、简答题(40分)

1、请写出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8分)2.音乐课程评价原则有哪些?(8分)

3、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12分)

4.《音乐课程标准》中1---2年级的学段目标(12分)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40分每空1分)

1.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3.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五个方面 4.《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3~6年级的学生应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

5.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6.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7.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主要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色)(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织体)(复调)(曲式)等。8.《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领域包含(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

9.音乐教材编写的原则是(教育性)原则、(学生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10.音乐课程目标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二、选择题(共20分)

1、《音乐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示意图,应为(C)

A、课程目标—教学领域—学段划分 B、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领域 C、课程目标—学段划分—教学领域

2、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C)A、知识学习B、歌曲教学 C、感受音乐 D、理解音乐

3、中小学音乐教育基本目标,应是(C)教育A、专业 B、职业C、育人 D、育才

4、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教学应以(B)为主A、理解B、听赏C、分析

5、音乐教学必须强调音乐的(A)A、情感体验B、知识学C、理性讲述

三、简答题(40分)

1、请写出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8分)答: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2.音乐课程评价原则有哪些?(8分)答:(1).导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

3、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12分)答:(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10)完善评价机制 4.《音乐课程标准》中1---2年级的学段目标(12分)

答:1~2年级,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音乐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音乐课程目标可以从

;;

三个维度表述。

2、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

3、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一首需要

为主要内容的欣赏课型,另一种是以一类需要

为主要内容的欣赏课型。

4、“节奏或旋律”创作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

阶段、阶段和

阶段。

5、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的学习领域,有助于扩大学生

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6、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7、编写教材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音乐教材包括

和与之相匹配的音响、音像教材以及。

8、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基本理念是指导音乐新课程实施的。

9、按照音乐表演时所采用的不同物质手段来分类,首先可以分为

两大类。

10、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等方式进行。

11、是对学生阶段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学期、学年末进行,主要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式。

12、“

”是音乐课程特有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能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的特点和课程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

13、“表现”领域包含了

、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四项内容。其中三项是实质性的表演内容,而

是一种辅助性的、为音乐表现服务的教学内容。

14、演奏教学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学习

的演奏,二是用

为歌曲、表演等伴奏。

15、演奏教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合奏能力、。

16、以

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

17、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教师作为教学的 和

,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

18、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

19、即兴编创有两类形式:一类是

性质的,另一类是

性质的。

20、创造是发挥

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21、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 音乐编创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①即兴节奏编创,②即兴旋律编创,③即兴歌词编创,④即兴回旋游戏,⑤即兴编创音乐。属于音乐教学中即兴音乐编创的具体内容及教学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2、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下列不属于音乐课 程性质的是()A、人文性

B、审美性

C、实践性

D、欣赏性。

3、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A、主要途径

B、有效途径

C、重要途径

D、特殊途径

4、音乐创造教学包括两类三项学习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类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活动。

B、在这类内容中,又包含了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创作实践三项内容。C、一类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

D、音乐创造教学在教学中没有多大的意义,可以不进行

5、音乐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A、课程目标

B、课程理念

C、课程思想

D、课程结构

6、()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A、演奏歌曲

B、演唱歌曲

C、认识简谱

D、学会五线谱

7、追踪音乐主题的实施方法有演唱、演奏音乐主题,追踪听辨音乐主题,()音乐主题。A、学习

B、复习

C、预习

D、巩固

8、怎样实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理念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的学习环境。B、其次,还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材料。

C、此外,音乐学习的过程也应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D、最后,“以审美为核心”还意味着,学生在进行音乐实践的时候,不用始终坚 持一定的审美标准。

9、()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A、会唱歌

B、爱好

C、识谱

D、兴趣

10、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改革已成为一个关键的环节。

A、学生评价B、教师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

三、简答题(22分)

1、音乐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什么?(6分)

2、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哪几个方面?(4分)

3、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5分)

4、音乐欣赏教学中关注聆听须注意哪几点?(3分)

5、综合性艺术表演教学实施中要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4分)

四、问答题(18分)

1、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是什么?(9分)

2、音乐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9分

音乐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2、感受与欣赏、有效途径

3、精听的乐曲、了解的音乐类型

4、准备、创作、展示评价

5、文化素养、音乐文化

6、听觉体验

7、学生用教科书、教师用教学参考资料

8、理论基础

9、声乐、器乐

10、形成性评价

11、终结性评价

12、班级音乐会

13、演唱、识读乐谱、识读乐谱

14、课堂乐器、乐器

15、演奏技能、音乐表现、音乐评价

16、音乐审美

17、主动性、组织者、指导者

18、符号、基本工具

19、综合性艺术表演、音乐创编 20、音乐创作实践、创造性思维能力

21、即兴音乐编创活动、创作尝试与练习

二、选择题

1、A

2、D

3、C

4、D

5、A

6、B

7、B

8、D

9、D

10、A

三、简答题

1、音乐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什么? 学生为本原则 教育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

2、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哪几个方面? 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3、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4、音乐欣赏教学中关注聆听须注意哪几点?

强调耳朵要“听”

教师讲解要“精”

音响效果要“清”

5、综合性艺术表演教学实施中要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 注意“表演参与”的全体性 注意“表演与演唱”的结合 注意“表演技能”的学习注意“表演兴趣”的激发

四、问答题

1、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是什么?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生的特点 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 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因地制宜地实施课程标准

2、音乐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 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 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

音乐工作总结

孙海波

作为初中音乐教师,我感到十分幸福。用艺术的眼光来感悟生活感悟音乐。本学期即将结束,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一、课堂教学

由于工作需要,今年我被调到民族中学担任初一8个班的音乐教学工作。对于毕业以来来一直教小学的我,教中学的确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挑战。但无论小学中学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让学生从“要我学----我想学----我要学”这一过程进行转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对教材的目标进行了设定。并根据初中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安排了本学年的教学计划,精心编写了各个课时的教案,配合学校强势推进教学改革。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一方面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一些适时有效的设问,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实物展示与课件相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实效性。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在课堂活动中,我会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环境,能够在课堂中点燃学生的求知火焰。

二、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因此,今后应特别注意赏罚分明、把握尺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的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对于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因此,今后应特别注意赏罚分明、把握尺度。还有幽默力量运用不够。

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形式方面我认真地进行了探索,通过这些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活动性强,我充分利用教材,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音乐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音乐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听到音乐,感受到音乐。(3)、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课外活动及其他教学工作

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兴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所以,本学年我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我所教授的唱歌、欣赏等只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分支。

篇8: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习题,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教学上供练习用的题目”。数学习题是数学知识的载体。解答习题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开展技能训练与形成技巧的重要手段, 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1. 习题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 知识的学习是通过情境、问题而展开, 通过练习、应用而巩固知识, 发展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习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制订的《各科教学纲要》数学教学原则指出:学生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应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有效的练习逐步巩固, 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新课标教材中以学生生活素材为内容的习题, 同样起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

2. 省编教材在习题编排部分存在不足。

依据新课程理念, 通过调查与比较课标教材和省编教材,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可以发现省编教材存在的问题:首先, 准备练习中旧知铺垫过多过细,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其次, 例题呈现方式较单一, 多为文字叙述, 虽简洁但割断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学生难以开展探究性学习。再次, 例题后的尝试练习 (即试一试) 仅让学生根据例题模仿解决类似的题目, 思维层次不高。最后, 巩固练习中的大多数题目与例题类似, 与新知相应的发展练习或深化练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练习较少。这样, 今天学的知识解决今天的问题, 明天学的知识解决明天的问题, 导致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差, 这是因为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并不等于许多个知识点的“叠加”就可以达到的, 也就是“部分+部分≠整体”, 这在系统论中早已被证明。

3. 北师大教材部分习题脱离学生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北师大教材中的习题与生活密切联系, 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又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 拓宽学生进行实践性、创新性的学习渠道。所以, 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要求比较高, 部分习题又是以城市学生的所见所闻为基础, 相对于农村学生有一定难度。

4. 教师对习题功能认识不足。

从教师运用教材习题上看, 教师在处理习题上也存在着不足。部分教师对习题的功能认识不足, 把应付考试作为做习题的主要目的, 时不时地采用题海战术、强化练习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注重既定的模式及相应的解法, 以非结构代替结构, 抽去了习题本来具有的启迪思维这一核心灵魂, 从而使习题数量大大增加。二是把原来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体会、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为由教师讲解、传授, 甚至把局部解题经验作为基本知识灌给学生。

为使习题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根据习题系统的功能, 可对省编教材的习题系统进行组合与调整。同时, 我们也认为即使是新教材, 在习题系统的设计上也有必要根据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处理, 以提高习题的实效性。根据上述构想, 我们展开了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习题系统的研究, 着重探讨习题的优化设计及有效使用的研究。

二、习题的构建

首先进行教材调查和研究, 梳理思维。通过比较两种教材我们可以得到:

将省编教材习题设计与北师大版实验教材比较, 可得出省编教材及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两种教材习题设计特点:

其次, 以省编数学教材与课标数学教材 (北师大版) 第三册同一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 通过比较准备题、例题、尝试习题、巩固习题、练习课的习题可以得出: (1) 习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起点, 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展示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为新知学习打下基础; (2) 习题设计可通过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积极思考, 提出问题,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情境要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即要富有情趣, 能让学生愉悦地学习; (3) 习题设计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与严密性; (4) 习题设计要拓展学生的视野, 同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比如提供多余信息等, 便于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 都能取得成功; (5) 例题后的尝试习题主要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但要有一定的深度, 不能太相似;巩固练习用的习题设计不能就知识论知识, 而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运用来巩固所学知识;如能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实践活动则更好; (6) 习题的外在表现形式要精益求精, 比如做游戏、进行操作等,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比较分析, 再根据现行的教学达到最佳设计理论, 我们可以得到:

1. 对习题系统的理解。对小学数学习题系统的研究,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习题的分类:练习的内容按教学功能可分为巩固知识的题目, 形成技能的题目, 构建知识系统的题目, 获得技巧的题目等。

(2) 如将习题系统分为若干层次, 则可以表现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的习题, 侧重巩固知识, 反馈学习情况;第二层次为有变化的习题, 侧重培养学生的技能;第三层次为综合性的习题, 侧重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所学知识在运用中得到深化和优化;第四层次为实践性习题,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得到新的启示, 产生新的问题, 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 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产生更强烈的愿望去学习数学。

2. 对习题功能的理解。

习题是知识的载体, 是技能训练的载体, 也是思维训练的载体。它具有教育功能, 也具有教学功能, 既具有检查、考核、评价的功能, 也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而在传统教学观念下, 我们一般只重视知识巩固为主的教学功能, 而忽略了发展功能、开放功能等。

(1)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指习题采用一般原理去解释具体的同类事物, 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它以“题目”的形式和具体材料反映一般原理。这种反映一般原理的方式具有含蓄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2) 教学功能。教学功能指数学习题是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 是形成概念体系的必要途径。在对知识的领悟过程中, 学生所依据的感性基础是比较贫乏的, 因而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 学生对知识还缺乏敏锐的辨别力, 不能准确地抓住这类现象的本质联系, 常出现似懂非懂、不能融会贯通的情况。从教学认识的角度来说, 对每一个知识点仅仅是理解还是不够的, 还应在运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习题就是知识应用的一种练习形式。

(3) 检查功能。习题的检查功能的目的在于确定教与学的水平、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数学发展水平及求知欲的程度。通过练习, 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情况, 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同时练习反馈, 也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

(4) 发展功能。解答习题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是靠教师的传授而来的, 而是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而逐步培养形成的。一道好的习题, 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 发展他们的能力。

(5) 开放功能。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其信息的多元化、结论的不确定性及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而具有开放性, 反映在数学知识上, 某一道习题的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解决方法。开放题给学生提供的一个广阔的探空间, 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已的才华, 进行创造性学习。

(6) 创新功能。现代教育学理论与实践都证明, 创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相对于自己而言的创新, 二是相对于群体而言的创新, 三是相对于整体社会而言的创新。所以我们所说的习题的创新功能是指习题能有利于学生发现并提出相对于自己而言的不同的解决方法。

上述六个方面的功能, 是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 同时为适应时代的发展,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们在设计习题时尤其要注意习题的发展功能、开放功能、创新功能等, 这样才能更好适应学生的需要, 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三、习题的设计

根据上述理解, 我们对习题设计的研究作如下表述:

在一节数学课中, 设计习题按四个层次进行设计。习题分层如下:

第一层次是基本的、单项的、模仿性的或稍有变化的练习, 侧重知识的内化——落实习题的教育、教学、检查等功能;

第二层次是变式的、对比的、灵活性的练习, 侧重知识转化为技能——落实习题的发展功能;

第三层次是思考性、综合性、发展性的练习, 侧重知识的深化与优化——落实习题的发展、开放等功能;

第四层次是实践性的、开放性的练习, 侧重知识的综合性灵活应用——落实习题的开放, 创新等功能。与此相应的练习可以是巩固性练习、发散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开放性练习等。

四、习题的优化使用

在现实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习题的功能、设计的层次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对习题进行取舍, 服务学生的学习, 促进学生的学习,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1. 对省编教材习题运用的改进。

如前所述, 省编教材习题量大, 训练性强, 开放性少, 结合实际少, 应用性不强, 我们应对此进行改进。

(1) 多样化呈现, 情景感受。省编教材中习题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 如运用图片、游戏、卡通、故事、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原有习题, 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更多积极的体验,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 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经历或经验是某些数学知识的“原型”。如数物体的个数, 既可以一个一个地数, 也可以几个几个地数。几个几个地数正是乘法产生与形成的生活“原型”依据。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更容易揭示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同时, 将所学知识,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3) 开放设计, 体验成功。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的一个文件指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是中小学数学的一个共同目的, 帮助学生体验这种智力的快乐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也许在数学课堂中更多地进行开放的、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的趋势, 将会使更多的学生首次体验到科学女皇赋予该学科的美感。”提供开放性的习题, 能促进多向思维, 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 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 也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有利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发展, 加快学生的学习动力结构由外向内发展。

(4) 整合学科, 沟通联系。北师大教材中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小栏目,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沟通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使用省编教材时, 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经验, 教学时引用其他学科资源, 或依据某些学科资源设计一些习题, 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2. 对北师大教材习题设计的改进。

(1) 精心使用现成练习题。有的老师相信古训“熟能生巧”, 面面俱到地进行练习解答,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疲于机械训练, 造成学生对数学练习及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因此,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巩固所学知识, 必须精心使用练习题。

(2) 精心安排改编练习题。选择练习题时, 教师要把本节内容的要求及把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进行分析, 并从教学目标出发,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可将练习改变使用。

(3) 精心安排扩充练习。在着眼教学目的的前提下, 挖掘教材的内涵, 将体现重点的知识进行扩充强化, 通过形式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与归纳知识网络, 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获得驾驭知识的能力。

(4) 精心设计新增练习题。与原教材相比, 实验教材在课本总容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练习量显著减少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适当自主选择、设计相应的练习。练习设计要注意趣味性、层次性、适度性和系统性。

(5) 将练习延伸到课外、校外。数学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上, 教师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各种问题, 把教学延伸到教室外面, 学校外面。

五、基本成效与体会

通过研究, 我们得出了新课标下习题系统, 习题设计及习题使用方案, 即在一节数学课中, 一般分四个层次进行设计:第一层次是基本的、单项的、模仿性的或稍有变化的练习, 侧重知识的内化——落实习题的教育、教学、检查等功能;第二层次是变式的、对比的、灵活性的练习, 侧重知识转化为技能——落实习题的发展功能;第三层次是思考性的、综合性的、发展性的练习, 侧重知识的深化与优化——落实习题的发展、开放等功能, 第四层次是实践的、开放性的练习, 侧重知识的综合性灵活应用——落实习题的开放、创新等功能。与此相应的练习可以是巩固性练习、发散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开放性练习等。将上述认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能使练习设计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知识起点, 学生做习题时不再感觉到枯燥乏味, 而是积极地想方设法解决自于实际生活的挑战, 促进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习题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载体, 是开展技能训练与形成技巧的重要手段, 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和对浙江省编教材、北师大教材间的比较, 发现省编教材习题编排存在着不足, 北师大教材部分习题要求过高。根据两者同一知识点习题编排特点的对比, 进一步构建了习题系统, 阐述了习题的六大功能, 提出按功能将习题分层次设计, 同时具体论述了改进省编教材习题设计的方法和运用北师大教材习题时的做法, 由此得到的体会和各个实例供各位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题,设计,优化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社团换届通知模板下一篇:《祖国妈妈在我心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