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纳税评估研究论文-精品

2024-04-22

最新纳税评估研究论文-精品(共6篇)

篇1:最新纳税评估研究论文-精品

纳税评估研究论文

纳税评估是税收管理员的基本职责和工作手段,如何通过纳税评估有效监控企业纳税情况,一直是各级税务机关探索的重要课题。目前,对财务核算资料齐全的企业纳税评估已基本完善,但对个体工商户实施纳税评估的难度大,而且从取得实际效果来看也不是很理想。我们针对个体工商户经营规模小、资料不齐全、户多面广的特点,运用面积费用法开展纳税评估,为全面实施纳税评估积累了一定经验。

纳税评估的目的及重要性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在掌握纳税人各种相关信息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其纳税申报情况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和综合评定,从而发现薄弱环节、纠正虚假申报、降低税收风险的一种税收征管行为,是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纳税评估与税收检查、税务稽查和税务审计相比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既能提高申报准确率,又可为稽查提供案源,使“征、管、查”有机结合。在税务机关加强管理的同时,纳税评估还可以发现并帮助纳税人弥补经营管理漏洞,从而降低纳税人的纳税风险,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征纳关系。

面积费用法的数学模型

开展个体户纳税评估,首先要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开展评估,二是用什么方法开展评估,三是要达到怎样的评估效果。大部分个体工商户都没有详细的经营情况资料,纳税申报表一般按照税务机关核定的定额来填写,要通过案头分析发现问题困难很大,必须找出一种切实有效的办法。考虑到个体户的经营费用比较固定而且真实,我们假设纳税人保本经营,用费用倒推初步计算出保本应纳税额,并引入单位面积税费参数,通过经营状况系数和地段系数的调整,最后确定应核定纳税额,这种纳税评估方法我们称之为面积费用法。

第一步:计算保本经营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销售收入(含税)÷(1+征收率)×征收率 ①

销售收入(含税)=毛利÷毛利率 毛利=销售费用+销售税金+销售利润

由于无法估量纳税人的销售成本,假设纳税人保本经营, 销售利润为0,则:

销售收入(含税)=销售费用(含税)÷毛利率 ②

②代入①可得:

应纳税额=销售费用(含税)÷毛利率÷(1+税率或征收率)×税率或征收率 ③

销售费用包括按月缴纳的房租、水费、电费、电话费、工商管理费、税金、卫生费、基本生活费、雇用人员工资、品牌加盟费等,其中:基本生活费可以参照社保部门发放的城镇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来确定;品牌加盟费是指专卖店取得品牌专卖资格时支付的专利转让费,一次性缴纳的按经营期分摊;自用房产的房租,可以比照同一地段房租价格确定;其他经营费用要以纳税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单据、合同的原件为准,也可以从有关部门(如:工商行政管理、电力)、房产所有者或相关个人处调查取得,确保其真实性。按年缴纳的排污费、治安管理费、检验检疫费、暖气费、个体劳协会费、物资交流会会费等暂不考虑。

第二步:引入单位面积税费参数

针对个体户经营面积数据量化、容易收集的特点,我们引入单位面积税费参数的概念,把销售费用(含税)按照经营面积分摊,计算公式由③演变为:

单位面积税费参数=单位面积费用(含税)÷(1+税率或征收率)÷毛利率×税率或征收率 ④

单位面积费用(含税)=销售费用(含税)÷经营面积 ⑤

为了保证参数的均衡性,单位面积费用原则上按所有纳税人的销售费用总额与经营面积总和求得,所以:

单位面积费用=∑销售费用/∑经营面积

经营面积要通过实地丈量取得,有库房的应加上库房面积一并计算。毛利率可以按照纳税人经营品种划分为百货、日杂、家电、摩托车销售、电焊修理、机动车维修、建材、家具、服装、粮油、医药、化妆品、金店、车辆配件销售和印刷等15个行业分别确定,也可以暂时参照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成本利润率作为标准,统一确定为10%。

④和⑤可以导出:

销售费用(含税)=单位面积税费参数×经营面积×

(1+税率或征收率)×毛利率÷税率或征收率 ⑥

⑥代入③可以导出:

应纳税额(测算值)=单位面积税费参数×经营面积 ⑦

(经过实际测算和论证,我们得出位于同一经济区域同一行业纳税人的单位面积税费参数为固定值。)

第三步:调整测算应纳税额

假设纳税人保本经营倒推获得的测算应税销售额与实际经营情况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为了避免相同经营面积的纳税人应纳税额完全一致,通过经营状况系数和地段系数对测算应税销售额进一步调整和修正,得出的应核定纳税额就是我们运用面积费用法评估的最终结果,计算公式为:

应核定纳税额=测算应纳税额×(1+经营状况系数 +地段系数)⑧

(1)经营状况系数按纳税人的注册资金大小划分,例如把注册资金3—10万元的纳税人作为中间参照,确定其经营状况系数为0,上下浮动10%,注册资金10万元以上的经营状况系数确定为0.1,注册资金3万元以下经营状况系数确定为—0.1。为了进一步细化管理和精确计算,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中间值和浮动值,上下浮动多次,确定多个注册资金区间和经营状况系数。

(2)经营地段好坏直观反映为繁华程度,考虑到地段好坏与房租高低成正比关系,我们把房租换算成单位面积房租,通过离差系数上下浮动,可以将纳税人按其单位面积房租划分到多个房租区间,然后确定地段系数。

单位面积房租(d)=房租/营业面积

单位面积平均房租(p)=∑单位面积房租/户数 离差系数=√∑(d-p)2/户数

地段系数=单位面积平均房租±离差系数×n

(n∈1、2、3、4……)

为了简化计算,可以不计算离差房租,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的数值划分房租区间,例如:某一经济区域单位面积平均房租为20元/平方米,我们把单位面积平均房租上下浮动5元/平方米,则可以将纳税人按其单位面积房租划分到三个区间,地段系数可分别确定为15、20和25。

d15元/平方米,萧条区;

15元/平方米≤d25元/平方米,中等区;

25元/平方米≤d,繁华区。

(面积费用法适用于从事商业批发和零售的纳税人。各专卖店如果无法取得其合同销售额,可以使用此办法进行评估;修理修配行业在未建立新的评估模型前也可应用;农产品购销行业要通过现场查验根据实际销售情况计算其应纳税额,价格参照当地收购价确定。)

三、纳税评估实践与经验

(一)个体户纳税评估实践

我们筛选出105户实行“核定征收”的个体户进行逐户调查,收集了面积费用法涉及的所有数据,运用公式计算出商业的单位面积税费参数为14元/平方米,修理修配和工业性加工的单位面积税费参数为21元/平方米,进一步计算出应核定纳税额。最终结果不出所料,只有少数纳税人的应核定纳税额与原定额接近,大部分纳税人的应核定纳税额远远超过原定额,有的达四倍以上。由于这个结果不是利用直接销售证据得出的,属于间接求证,只能作为定税的参照。根据计算结果,我们筛选出其中一部分进行约谈举证,纳税人对推算结果没有提出疑义。由于毛利率是参照全国的成本利润率,与本地纳税人经营水平多少有些出入,最后确定了25户个体户进行定额调整,月增税款10200元。

(二)开展纳税评估的经验

1、开展个体纳税评估必须走出“评估无益、评估无法、评估无效”的思想误区。我们通过实践证明,对实行“核定征收”的个体工商户和帐务不健全的小规模纳税人开展纳税评估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面积费用法是其中一种必要方法,关键是能否掌握充足、真实、准确的数据,而纳税评估的效果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检验:一是直接效果,即查补或调整增加的税款;二是间接效果,通过积累经验、完善分析方法、建立数据模型和税负预警机制,控制流失的税款;三是后续效果,通过改进管理弥补税收漏洞,防止流失的税款。

2、必须处理好纳税评估与核定税款的关系。对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评估与核定征收有联系,但纳税评估不同于核定税款,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不能互相取代。纳税评估与核定税款有以下几个区别:一是目的不同,核定税款的目的是为了征收税款,纳税评估的目的是检验定税的准确性;二是方法不同,核定税款依据纳税人的规模、成本费用资料和同行业价格等因素确定,具有直接性,而纳税评估主要通过行业分析、案头资料审核结合实地调查进行,具有间接性;三是要求不同,核定税款要求依据充分、程序正确、资料完整,公平、公正、公开,纳税评估要求分析准确、程序适当、剖析问题;四是依据不同,核定税款依靠直接证据,纳税评估注重分析结果;五是处理结果不同,核定税款的结果是以后征税的依据,而纳税评估的结果是可能有问题,也可能没有问题,有的问题能直接处理,问题重大或通过评估不能查明原因的要移交稽查环节。

篇2:最新纳税评估研究论文-精品

国外纳税评估现状

新加坡是推行纳税评估制度较为规范的国家,其纳税评估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纳税评估分工较细。税务处理部负责发放评税表,处理各种邮件、文件和管理档案;纳税人服务部对个人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公司服务部对法人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纳税人审计部对以往评税案件和有异议的评税案件进行复评;税务调查部对重大涉税案件进行调查。二是重视纳税人的自查自纠,在评税工作中,都要先给纳税人一个主动坦白的机会。三是评税管理工作主要依托计算机系统进行。

英国也是纳税评估制度推行得较好的国家。英国各税种的税收征管一般都需要经过纳税申报、估税、税款缴纳和税务检查等程序。估税是税收征管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如果税务局认为纳税人在某一时期的税收申报不完全,则可以对其少缴的税款部分签发估税单,如果稽查员发现纳税人有利润未被估税,或者纳税人获得了无资格享受的减免,可以对纳税人的这些应课税所得签发补缴估税单。美国税务机关在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基础上,将重点力量放在税务审计上。税务审计人员约占税务机关人员的一半以上。纳税人申报后,税务部门必须严格审核纳税人申报的每份报表。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审核比较。如果在审核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有计算错误或申报不实者,税务部门会书面通知报税人。审计选案主要集中在信息处理中心。税务审计对象确定的基本程序是,根据税务部门事先确定的计分标准,由电脑评分,然后根据评分高低加以确定。通常是收入越高、扣除项目越多、错漏越多者,分数就越高,成为审计对象的可能性就越大。

日本的税务审计由专职税务人员负责。审计主要分为办公室审计和实地审计两大类。公司把纳税申报表送来后,审计员马上进行办公室审计。这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同行业、同规模的公司进行比较,审计按公司及行业的类别进行。实地审计就是调查公司账簿保存、会计记录保存、商品库存的实际状况。它是在办公室审计对公司自核税额不确信时,进一步采取的审计程序。根据纳税评估结果,日本税务部门针对纳税人财务制度是否健全,分别实行“白色申报”和“蓝色申报”,激励纳税人在健全财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申报。

德国的税务审计人员都是高级税务官员,他们均经过严格的挑选,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3至4年的工作经验。税务审计对象是通过计算机打分选户确定的。审计人员在审计前必须熟悉被审计对象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情况,通过资料信息的分析寻找企业偷税的疑点。如果企业不提供会计核算资料,或资料不齐全,审计人员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税款估算。审计结束后,审计人员要把审计出来的问题逐一向企业通告。

俄罗斯税法详细规定了税务审计的类型,以及实施税务审计的方法和条件。税务机关实行室内审计和实地审计(也称全面审计)两种形式。室内审计适用于所有纳税人,由税务机关强制实施。其主要依据是税务机关掌握的纳税人的经营活动材料和纳税人提供的报税单和其他税收凭证。大部分公司的室内审计至少每季1次。税务机关对某些税收项目进行初审,如果审查中发现填报错误或所提供的材料和凭据相矛盾,税务机关要通知纳税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予以更正。如发现偷税漏税,则对纳税人下发补税和罚款通知书。

国外纳税评估的成功经验

1、多渠道采集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各国税务机关都通过多种渠道采集涉税信息,不仅包括税务机关掌握的日常征管信息、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表信息等内部信息,还包括从海关、金融机构、证券市场等机构共享的外部信息。例如,澳大利亚从经税务人员甄别后的举报、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信息以及外部商用数据库获取足够的外部信息,同时从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采集内部信息,包括纳税人申报资料、历史评估资料、审计资料等,这些信息全部录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供评估人员调用。美国国税局计算机征管网络与金融、海关等部门联网形成了十大税务管理计算中心,共享纳税人的涉税资料,为纳税评估提供了信息支持。

2、通过设置科学化的指标及模型,实现信息处理模型化、系统化

纳税评估指标是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做出初步判断的重要依据。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非常注重应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通过设置科学化的指标体系、建立规范化的模型等方法,实现信息处理的模型化、系统化。美国国税局下属各级检查部首先由计算中心自动对申报资料分类,由评税模型检查纳税人是否已经登记、申报纳税,并对申报单进行分析比较,审查是否如实申报,然后通过筛选过程核实纳税人是否正确计算税款。纳税评估计分标准的模型及参数根据相关资料动态调整,使纳税人很难弄虚作假,保证了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3、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定位纳税评估

许多国家都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并规定了纳税评估的形式、范围、机构设置、流程等具体内容。俄罗斯通过税法典,规定了为实行税收监督,纳税人必须按企业所在地、企业的分支机构和代表机构所在地、个人居住地,以及按归其所有的应课税的不动产和交通运输工具所在地,接受税务机关审计,并规定了税务审计的类型分为室内审计和实地审计。德国也通过税务审计法规定了税务审计的范围、形式及审计期间等内容。

4、设置专门评估机构,应用专业化评估人才

篇3:最新纳税评估研究论文-精品

财务报表分析跟纳税评估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具体来讲主要由以下几点关系:

第一, 两者之间的联系。财务报表分析跟纳税评估都是将会计核算作为基础来进行分析研究的, 其研究前提和假设都是企业持续经营, 在此基础上依靠比较分析法以及比率分析法等实现对企业现在以及过去时期内的生产经营状况的评估和分析。与此同时, 对于财务报表的分析, 围绕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费用利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时所涉及到的内容跟纳税评估之间具有较高的重合性, 财务报表分析的各种指标都可以直接在审核营业税、增值税以及所得税时使用。不仅如此, 财务分析还是进行纳税评估的重要基础, 合理运用财务分析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纳税评估的效率。

第二, 两者之间的区别。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是为企业投资者、管理者以及债权人等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 帮助他们分析和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并对企业未来的生产发展进行预测。而纳税评估则主要是依靠财务分析过程, 准确判断企业的生产情况, 在计算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相关企业是否存在涉税疑点。依靠企业应纳税额跟企业实际纳税额之间的差异分析, 实现对税源的有效监控。正是由于财务报表分析跟纳税评估之间具有不一致的目标也使得两者在指标理解以及运用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二、财务报表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分析

在进行纳税评估中使用财务报表分析, 主要是依靠比率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这两种方式。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出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经济指标, 并获得一系列的相对数值和财务指标, 在此基础上衡量和分析企业日常经营成果。而比较分析法则是针对企业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空间的财务数据, 通过判断财务指标的增减变动情况合理分析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

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是使用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来进行的, 通过这两个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企业的偿付能力。速动比率相比较与流动比率而言, 剔除了变现能力较差的存货等, 因此在反映企业的流动性以及偿债能力上更为准确, 进而更能合理反映出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运营能力, 是进行纳税申报评估中的重要依据。这两个比率能够了解企业的可支配资金数额, 为税务主管部门是否对企业执行破产清算, 是否允许其延期缴纳税款等税收保全措施具有重要的信息支持。

获利能力分析。在分析企业获利能力上主要是采用销售毛利率等指标, 依靠分析企业销售毛利率判断企业的销售收入跟成本费用之间是否匹配, 成本费用是否存在多计, 收入是否少计等。在计算分析企业的销售毛利率时, 还应当将其跟企业的之前数据进行对比, 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企业销售毛利不正常的情况。一方面, 企业可能存在着销售收入不实的问题, 如金额记错、虚增销售收入、漏记重记销售收入等问题;另一方面, 企业也可能存在着多转成本、乱摊费用以及乱挤成本等问题。不过需要的是, 企业销售毛利率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销售产品结构变化、进货提降价格以及产品结构变价引起的。同时, 收入费用率分析也能够在纳税评估中进行应用, 通过分析企业的收入费用率, 判断企业的成本费用跟销售收入是否成比, 在会计核算中是否存在着少计收入或者多计费用的问题。同时, 也需要结合企业之前年度以及同行业的收入费用率进行比较。通过对企业利润表中所列示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进行分析, 判断其是否跟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之间具有直接的计算关系, 通过实地检查等方式进一步对企业的流转税金及附加情况进行核实确认。通过计算和比较其他相同规模以及相同生产能力的纳税人财务指标, 在此基础上确定进行税务检查的方向。

同时, 销售利润率也是进行获利能力分析的一项重要指标。将企业上期或者同期的本年利润率跟本年的销售利润率进行比较, 假如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正常, 在毛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下降很可能意味着企业的费用出现问题, 此时应将检查的重点放在企业费用上;假如企业的期间费用率不变, 则要重点关注企业的营业外收入, 并将影响企业利润率程度最大的因素作为最主要的检查对象。

营运能力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可以通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进行反映, 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能力, 并对企业日后的获利能力产生影响。假如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加快, 但是企业的应纳税额却减少, 则表明企业很可能存在着虚增成本、隐瞒收入的问题。

同时, 也可以结合总资产周转率、资产利润率以及销售利润年率这三项指标进行分析, 这三个指标最终反映的是企业的整体利润情况, 围绕这三个指标进行结合分析能够实现对企业真实情况的分析判断, 并且可以对企业是否存在着少计收入以及多列支出等问题进行分析。假设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加快, 而销售利润率以及资产利润率却下降, 则很可能说明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着多列成本、隐匿收入的问题, 应作为税务评估的重点加以落实。

参考文献

[1]吕世名.房地产行业土地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暨南大学2013.

[2]赵静.纳税评估在税收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篇4:最新纳税评估研究论文-精品

2003年以来,北京联合大学以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的具体内涵为基础,以评估理论与技术为指导,采用边开发、边试用、边完善的方法,立足于学校多年举办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逐步开发了一套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

一、标准阐释了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的具体内涵

高职精品课程是指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与我校 “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创建应用性大学”的办学宗旨,标准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的内涵进行了阐释。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一流教学内容”是重点支持高职通用能力课程、重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及特色实践课程,突破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理念指导下,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及时反映学科和行业应用技术与前沿研究成果,实现教育标准与行业主流技术标准的融合,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与重构。

在课程选型方面,选择学生覆盖面较大的高职通用能力课程、校级及以上高职重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以及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课程,重点进行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在高职精品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方面,提出正确处理经典与现代、教育标准与行业主流技术标准、学生职业适应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等关系;倡导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理念指导下,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理论教学强调应用导向、问题中心,及时反映学科和行业主流应用技术与前沿研究成果;实践教学则强调突出产学合作教育特色,积极引入行业主流技术标准、行业培训课程内容或行业鲜活案例,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尽可能考虑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使之与专业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并与理论教学配套形成完整体系。学校提倡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创新,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行业/企业、问题中心、项目驱动等多种课程模式,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一流教师队伍”是指构建一支深刻领会学校办学定位与宗旨、具备“双师素质”的课程教学团队,以“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以高水平“双师型”课程负责人和“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保障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构建深刻领会学校办学定位与宗旨、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保障与潜力所在。因此,我们在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特别强调“双师素质”教师标准,即:教师既具有高水平学术造诣和丰富教学经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行业企业工作经历,规定课程负责人应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同时要求课程教学团队应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并具备一定比例高水平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高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保障高职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在深切理解学校办学特色基础上,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成果及时引入课程建设中,切实贯彻应用性教育的思想,体现应用性教育特色。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一流教学方法”是指重视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倡导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改革和能力导向性考核方法改革。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学校提倡根据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需求及学生生源特点,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倡导问题中心,适度尊重学科规律,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新三步曲教学法,采用例题中心、案例中心、问题中心、任务中心等方法组织教学内容,提倡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帮助学生学会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规律性内容,举一反三;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激发创造力,突出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鼓励高职精品课程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通过引入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考核、组织课程设计大赛、专项技能大赛等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实反映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一流教材”是指倡导精品课程建设与精品教材建设联动,支持依托优质教材建设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教材建设。

学校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就明确了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联动建设的工作思路,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精品教材建设的先导,将精品教材作为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积极支持课程负责人依托已有的优秀教材或获奖教材建设高职精品课程;将精品教材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成果体现形式之一,支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结合教学改革,开发和编写出版优质教材,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突出高职精品教材特色;在精品教材建设立项过程中,则有意识优先扶持符合条件的校级精品课程或建设项目,通过教材建设及时反映和固化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成果,在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间建立联动机制,提高高职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水平。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一流教学管理”是指构建人性化、现代化教学管理与网络支持双保障系统,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共享。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教学与管理平台,实现学校内专业、师资、课程与教材建设成果的有机整合,综合积累和体现学校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形成可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库。这既是对学校教学成果的总结与升华,更是校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机。学校通过成果展示开展课程建设思想交流或教学资源与素材共享,通过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优质学习资源。学校的教学管理逐步调整,建立为精品课程建设保驾护航的教学管理和网络支持双保障系统:构建以网络学堂为平台,以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适应大众化教育特点的网络教学系统,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便利;正确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与引进共享的关系,处理好学校精品课程与高职专业群的关系;从教师薪酬和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制定鼓励政策,在支持精品课程继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依托网络学堂开展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等等。

二、标准的整体框架与主要内容

本标准包括标准内涵说明、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与评估等级标准及指标内涵、评估程序、评估结论、标准和附录6大部分的内容。

标准的主体内容是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的指标体系、等级标准与指标内涵。指标体系以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为核心,由课程定位与建设指导思想、教学团队、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课程后期建设规划、课程特色8个一级指标构成。这些一级指标遵循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一般规律,涵盖了教育部和北京市精品课程评价的全部精髓,又结合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突出了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个性特征,对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予以全方位的规范与引导。

根据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标准将8个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20个二级指标、29个观测点,将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五个一流”具体化,明确了各观测点的合格(C级)和优秀(A级)等级内涵,力求标准科学、明确、详细,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整体标准的评估结论标准和总分计算办法,形成纵向为评估内容结构,横向为评估等级结构的一套完整的建设与评估标准。

三、标准的应用与取得的成果

在标准应用和完善过程中,学校的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提前超额完成2003年~2008年学科专业规划中关于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的工作任务。

1.确立了国家、北京市和学校三级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管理体系

学校在标准制定、试用和完善过程中,加强了支持标准实施的管理体系建设,制定了全校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系列管理文件,针对学校建制复杂、办学地点分散等特点,由校教务处牵头、各单位设专人具体管理;探索建立了“教改导向、项目驱动、校院联合、培训扶持”的校院两级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管理体系,构建了骨干教师课程与教材开发的交流与培训平台。

2.建成了一批校级及以上高职精品课程

2003年以来,学校紧密围绕应用性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支持学生覆盖面比较大的高职通用能力课程、校级及以上高职重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以及能够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课程,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确立校级高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6门,建成校级高职精品课程15门,其中有3门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8门荣获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称号。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经验得到北京市教委肯定,《建设应用性精品课程,发展应用性特色教育》等相关论文在《北京教育·高教版》发表,并被北京市教委精品课程建设网站采用。

3.建立了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联动机制,建成了一批校级及以上高职高专精品教材

学校通过建立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联动机制,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教材建设。确立校级高职精品教材建设项目29项,承担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选题项目22项,其中高职建设项目15项;承担北京市级精品教材建设项目32项,其中高职精品教材建设项目21项。2004年,评出校级精品教材25种,有13种荣获北京市级精品教材称号,其中高职精品教材9种。

4.建立了全校性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平台

为支持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学校教务处与信息网络中心合作,引入美国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建设了学校网络学堂。目前,所有校级及以上高职课程均依托网络学堂开发了网络教学资源。学校信息网络中心还聘请专业公司,帮助部分课程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同时选择商务学院和师范学院作为试点,开展网络辅助教学试点;引进了实时网络教学系统,在全校5个校区设点,帮助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开展全程教学录像上网工程,并开展了异地实时跨学院选修课程试点工作。

四、标准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学校的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既贯彻了教育部和北京市精品课程评价标准,又突出了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深化和创新了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坚持“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方针,将评估标准拓展为建设与评估标准。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的内涵说明、等级标准与指标内涵,吸纳了学校多年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浓缩了学校2003年以来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指标中,融入了学校主持完成的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高职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的精髓,对于推进学校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本标准是在学校2003年以来课程与教材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形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估有实际指导作用,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推广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

篇5:退税评估一户式纳税论文

退税评估是纳税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将退税评估融入到“一户式”纳税评估体系之中,完善“一户式”纳税评估体系。科学完善的“一户式”纳税评估,其核心是将征管系统、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和出口退税系统等数据系统进行整合,将分散在各个不同系统、不同业务模块中的查询功能按照“一户式”的要求进行整理、筛选、归并,实现对纳税人信息“一户式”查询、管理和存储。评估人员通过对这部分数据的分析,对纳税人税收发展的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对纳税遵从状况给予科学合理、公开公正的评估和判定,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全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科学、严密的控管。完善后的“一户式”纳税评估在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严防出口骗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征、退税纳税评估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税务部门推行在专业评估、分析、监控、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对出口货物的征退税一体化综合管理工作。为更加符合增值税链条管理的要求,也为实现征、退税部门统筹共管出口货物退(免)税业务,尝试完善“一户式”纳税评估工作,将退税评估有效地融入过往的“一户式”纳税评估体系中,为加强征退衔接和推进征退查一体化发挥了跨越式的作用。但在实践中,目前“一户式”纳税评估工作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纳税评估人员对“一户式”纳税评估的认识不足,“一户式”评估体系不完善

当前,一些纳税评估人员虽然开展了纳税评估工作很多年,但仍对“一户式”纳税评估缺乏准确的理解。纳税评估人员对“一户式”纳税评估的内涵理解不足,对如何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体系概念模糊,很多人将退税评估与纳税评估看成是两个并列的概念,未能认识到退税评估是纳税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纳税评估体系中必须有效地融入退税评估。纳税评估人员对“一户式”纳税评估的作用和价值认知不足,部分评估人员往往认为“一户式”纳税评估仅仅是一件案头的税务审计工作,只是简单地核对企业提交的相关材料,而不能予以认真的分析,并通过逻辑上的兑契关系发现相关疑点。同时,退税评估人员由于身兼出口企业的日常管理或审核工作,往往以工作量大不能抽身为由而不进行实地核查,未能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致使纳税评估工作虽然名义上已经开展,但实际中发现问题有限,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一户式”纳税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执行标准。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缺少科学、规范的工作指引,纳税评估工作常常无章可循,变得比较随意,在增加了评估难度的同时,也让评估人员对退税评估工作产生了畏难情绪。

2.2退税部门开展的退税评估未能有效地融入“一户式”纳税评估工作之中

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征税和退税部门同样各自为政,分别从自己的专业立场对出口企业开展评估业务,而不能借助对方的力量,通盘考虑问题,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影响了评估的质量,大大降低了税务机关对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的质效。因此要完善“一户式”纳税评估工作,退税评估的拳头必须和征税评估的拳头绑定在一起,形成合力。

2.3纳税评估人员专业化不足且分散在征、退部门之中,缺乏全面掌握征、退税业务复合型评估人才

纳税评估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只有具有丰富经验和娴熟业务的税务人员才能胜任。而目前由于税务机关人力资源紧张与高速增长的业户数量形成巨大的矛盾,评估人员往往需要兼任税源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同时大多数评估人员税收业务知识掌握不全面,征税部门纳税评估人员缺乏对出口政策的学习,对出口退免税业务有畏惧心理,其纳税评估往往不能从征退一体化的角度来考虑;退税部门纳税评估人员长期从事退税业务,对相应征管业务的了解也极其欠缺,无法从林林总总的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从而发现疑点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十分迫切需要加强税务机关的人力资源配置,尤其是加大对“一户式”纳税评估人才的培养,建设精通征退税业务的“纳税评估人才库”。

3整合退税评估到“一户式”纳税评估的建议

出口退税评估是一种典型的风险管理方法,要运用信息化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来比较、分析、论证、测算及评估出口企业各种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从而实现对出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预防出口骗税案件的发生。因此,把出口退税评估整合到“一户式”纳税评估当中,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完善出口退税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整合的过程中,笔者建议应该遵循“两个体系、两个整合、两个建库”的工作思路。

3.1形成和规范“信息收集体系、分级预警体系”两个体系

(1)信息收集体系。评估综合管理人员在已确定的评估项目基础上,借助“一户式”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对个案纳税人通过监控指标进行具体分析预测,去伪存真,筛选判别,对有疑点问题的,确定为评估对象。建立信息收集体系,有利于及时了解出口货物(特别是异地收购货物)出口额增长过快、价格变动较大、货物国内流向异常、新增出口货物金额较大、出口货物中以“四小票”为主要原材料加工的产品等情况,深入分析、评估,从宏观上把握本地区出口退(免)税的发展态势。

(2)分级评估预警体系。运行模式为:一是根据预警系统发布信息,确保完成预警信息调查核实工作;二是以制度形式确定评估对象,增强评估工作的针对性。如:对应退(免)税出口额变动连续两次预警、生产企业免抵退比例异常预警等项目,必须作为评估对象,通过评估程序对企业进行退(免)税评估;三是根据预警企业评估情况,确定重点评估行业,并以重点行业评估为突破口,发现出口退(免)税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从而提高出口退税管理水平。

3.2将退税评估的指标和方法融入到“一户式”纳税评估中,使两者加以整合(1)流程的整合。通过把退税评估融入到“一户式”纳税评估之中,将退税评估和征税评估管理办法整合为“一户式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实现对出口企业纳税评估的一体化管理。首先要完善“一户式”纳税评估体系中相关岗位设置,建议税务机关设置纳税评估分析岗、评估处理岗和评估复核岗,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退税评估机构。在确定岗位人员职责时,规定相关岗位人员不得兼职。加设评估复核岗位,对结论需要整改及相关指标异常的设置复核时间,定期跟进,对评估结论需要整改或存在待跟进问题的被评估企业作暂缓退税或移送稽查处理。这样做,一是保证退税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二是符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执法机制。

(2)信息的整合。税务机关内部应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税务机关通过现有的CTAIS平台或设置“一户式”纳税评估信息平台发布相应信息,方便评估人员及时、便捷地获取。评估人员通过全面的分析平台中出口企业的征、退环节的各项数据,发现疑点环节,做出相应的评估方案。在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到出口企业生产经营场所了解情况,查看账册凭证,认真记录调查核实情况;然后针对每户评估企业制订完整的工作底稿,主要有企业基本情况表、评估指标分析表、评估报告等。再将评估结论反馈到“一户式”纳税评估信息平台中,分享评估结果,方便征、退税管理部门了解出口企业的最新动态。

3.3建立有效的资源库,夯实“一户式”纳税评估的物质基础

(1)建立出口退(免)税评估人才库。人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对评估工作要高度重视,在人、财、物上提供保障,尤其是对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结合本地实际设立专门的评估岗位,合理配备人员,明确工作职责,认真开展此项工作。

篇6:最新纳税评估研究论文-精品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论文题目: Z纺织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学院名称:

指导老师:

2016年6月20日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Z纺织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一、案例介绍

1、基本情况(确定评估对象)

Z纺织有限公司属于中型纺织企业,是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申请出口退税。2004年至2006年4月,Z纺织有限公司累计向国税机关申请办理出口退税1054万元,2006年6月16日被**市**区国税局列为重点评估对象。

该公司从2004年6月开始发生出口业务,按照出口退税审核软件统计,该企业出口情况是:2004年6月-12月出口销售3110万元人民币(以下均为人民币),出口数量284万米:其中6月2058万元、7-10月销售为0、11月436万元、12月616万元;2005年合计出口销售5242万元,出口数量477万米:其中1月1289万元、2月800万元、3月1958万元、4月1031万元、5月43.9万元、6月-8月为0、9月130万元、10-12月销售0;2006年1-4月出口销售5367万元,出口数量480万米:1月出口1527万元、2月599万元、3月2638万元;4月604万元。2004年6月-2006年4月共出口销售数量1241万米,出口销售收入13720万元,并据此办理出口退税1045万元。

从申报情况和日常管理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该公司存在重大疑点。(1)该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品名与出口报关的产品名称不一致。该公司出口的部分产品不是自产。

(2)该企业几年来的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异常。(见下表,单位:元)

该企业的出口增长几乎是每年翻一番,而从企业人力资源投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显然不符合纺织工业生产的基本常理。

(3)从企业的账面看,车间每月生产多少成品就销售多少,有时两千万销售收入,有时几百万,有时为0,显示企业月度销售极其不均衡,与该公司的每月耗电量不吻合。

(4)资金流向分析。资金往来看,该公司与其关联公司存在着大量的相互拆借和相互买卖的现象,且其出口商也是公司的股东。同时在资金运用中大量采用银行承兑汇票,资金的运作令人可疑。

鉴于以上情况,经**区国税局领导批准,将该企业确立为评估对象。

2、案头分析

由于纺织行业的设备使用时其功率是基本恒定的,而且在技术条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效率也是基本一致的。因此,评估小组决定以生产设备的功率指标和效率指标为核心,测算该公司的实际产量。于是评估小组根据管理人员掌握的企业2006年1-3月详细的生产日报表,结合企业每月电费耗用情况,对该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测算,经测算,该公司2003年12月至2006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年5月的实际生产量约为277万至306万米税务机关发现以下重大疑点:(1)该公司申报的自营出口销售额与公司实际生产能力严重不符,存在虚报自产产品产量的可能。根据评估人员的测算该公司2003年12月至2006年5月的实际生产量约为277万至306万米,而企业以自产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出口产品数量为1241万米,两者相差甚巨。

(2)该公司存在虚增固定资产,多提折旧的可能。截至2006年5月,该公司账面体现公司有剑杆织机332台,价值1376万元,高速织机储纬器346台,价值1091万元,上述两类固定资产企业年计提折旧226.32万元,从上述的产量推算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出,以企业的实际产能看,企业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设备,如果企业账面数字属实的话,将造成大量的资产闲置。

(3)存在虚开加工费发票的可能。2005年1月27日,该公司开具12份增值税专用发票,共计金额934772.05,税额158911.22。上述发票注明的劳务是针织布加工费。由于该公司没有生产针织布的相关设备,不可能为他人加工针织布,因此上述的发票明显涉嫌虚开。

3、约谈举证

**区国税局向企业发出了《纳税评估约谈说明建议书》,指出异常涉税指标,并列出要核实情况的明细清单,要求企业对评估初步确认的问题进行自查,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异常点一: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与企业出口销售的数量严重不符。

对于上述的问题,该公司法人称:区局评估人员所采用的生产日报表,系该公司部分新产品的生产记录而非全部的生产记录,因此,区局根据耗电量测算产量的方法不全面。并且,该公司的出口产品大部分是自产,仅有小部分特定品种委托加工,同时提供了两份加工合同和部分加工企业名单。

异常点二:企业虚增固定资产,多提折旧。

对于上述问题企业负责人解释为部分设备尚未到位,但发票已经开具为理由,因此先在账上反映,由于企业财务人员不熟悉情况,将该部分未到位的设备也计提折旧。

异常点三: 存在虚开加工费发票的可能。

对于上述问题,企业负责人解释为可能是开票时,开票人员填写失误造成的。

4、实地调查

为了确实了解和掌握该公司的实际生产能力,检查人员采取了以下措施进一步展开调查:

(1)通过调查、了解其同类型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确定该公司的实际生产能力。区局通过兄弟单位了解到,某纺织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使用的纺织设备的型号和该公司一致。为此,派人到A公司实地了解这种类型设备的生产能力,作为确定该公司实际生产能力的参照依据。由于A公司系原国有企业厦门纺织厂改制而成,其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技术较为成熟,生产组织管理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完善、严密,因此其提供的数据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指标意义。

根据A公司提供的相关数据,测算出该公司的最高可能的产量为:2004年1285338.24米;2005年2175742.31米;2006年1至5月554143.48米,合计4015224.04米。

上述的测算结果印证了区局评估人员采用的生产日报表是该公司完整的生产记录,而非部分记录,也就是说评估人员用该公司2006年1-3月的实际产量测算2003年12月至2006年4月的产量的方法是合理的。

(2)根据该公司法人代表提供的资料,到**市实地调查委托加工的说法是否属实。通过实地调查区局评估人员发现,该公司所提供L织造有限公司在当地的税务机关没有找到相应的登记记录。而且通过调查了解到**市的纺织企业使用的机器绝大部分是喷水织机或更高级的喷气织机(该机型用于织高档服装面料而非化纤布),喷水织机使用的原料是涤纶长丝而非涤棉纱或涤纶短纤。由于该公司仅在2004年11月和2005年1月有涤纶长丝的采购记录和进项发票,且合计数量104.6吨,金额为1269543.6元(含税),这个数量的涤纶丝大概可以加工69-70万米的化纤布(按150克/ 计算),加工费大约为49万元(0.7元/米),这和该企业的实际出口额差距太大,这说明委托加工的说法难以成立,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公司外购产品用于出口的可能性更大。

5、评估处理

(1)以外购产品出口申报“免、抵、退、税”的处理。

①由于该公司出口的化纤梭织布、涤棉布、棉布非自产产品,且不符合国税函〔2002〕1170号文第四条规定的委托加工视同自产货物,因此不适用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应视同内销处理。

②该公司不具备针织布的生产加工能力,其出口的针织布中,2004年11月出口的94821米(收入为1285181.16元人民币)、2006年1月、2月出口的97300米(收入为1566530.00元人民币)有提供相应的加工合同,可视同自产货物适用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办理退税,其余的同样不符合国税函〔2002〕1170号文第四条规定的委托加工视同自产货物,因此不适用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应视同内销处理。

③该公司开具的934772.05元针织布加工费发票应暂时视为虚开,不计入销售收入另案处理。

根据上述三点意见,该公司2006年4月应补增值税5,797,635.62元,已办理退税的1054万元另案处理。

(2)虚增固定资产,多提折旧的处理。责令企业冲回2004、2005、2006年多提的折旧额,并相应调整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3)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部分。移交稽查部门做进一步的核实和处理。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二、案例解析

1.纳税评估方法、指标

(1)纳税评估方法

本案例中采用纳税评估方法有两种: ①比较分析法。即评估人员将纳税人实际申报的数据资料或税务部门收集的其他涉税资料与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差异,并对差异的合理性或合法性进行分析判断的一种方法。

本案中,在确定评估对象环节,税务机关主要采用了经验标准,参照以往对纺织行业的普遍了解,然后比较分析Z纺织公司数据资料,发现了几个重大异常点,即与行业发展常理不符合的地方。比如通过对企业近几年的出口销售额与人工成本增长情况的比较,发现这两种数据的增长速度配比不符合纺织工业生产的基本常理。

②控制评估法。即通过采集的有关纳税人生产经营的物流信息,采用以耗测产、以产定销等方法,测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或应纳税额,以分析纳税人是否真实申报的方法。

本案中,在案头分析环节,税务机关则是把握住了纺织业生产设备的功率和效率基本恒定这个核心,通过企业每月电费耗用情况,测算该公司的实际产量。由此发现企业申报的产量远高于实际可能的产量。从推算出的产能进一步推算出企业并不需要其提供的数据上那些数量的固定资产,于是发现了企业可能虚增固定资产的疑点。通过观察该公司没有生产针织布的相关设备,不可能加工针织布,推测出企业这项生产业务为虚假业务,相关发票也就涉嫌虚开。

③比较分析法和控制评估法的结合。在本案中,实地调查环节中,为应对约谈举证环节Z公司给出的解释,税务机关选择了同行业中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具有代表性的A公司在同等条件下来重新测算实际产量,然后再与Z公司比较,从而判断Z公司给出的解释不合理,税务机关的数据来源是完整的,并且测算方法也是正确的。

(2)纳税评估指标

本案中主要采用了收入类分析指标、成本类分析指标,以及两种指标的配比关系分析。

在本案中,确定评估对象环节中,通过分析2004年-2006年Z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销售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直接人工支出为主),发现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高于50%,而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增长率却低于10%。正常情况下,两者应该同步增长,比值接近于1,可是经过税务机关分析发现,Z企业提供的数据资料中这两个指标的比值大于1,且相差较大,考虑到Z企业是自营出口企业,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税务机关推测企业可能存在虚报出口销售额,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3)纳税评估方法、指标运用心得

纳税评估方法方面,从本案得到的经验是,比较分析法和控制评估法宜结合使用,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控制评估法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推算结果,比较分析法则可以发现差异,两者结合,在评估调查中得出的结论也更具有说服力。

指标运用方面,由于本案只使用了通用指标中的其中两个指标及其配比,应该说还是不够全面,而且运用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并没有精确地测算相关科目,只是取了两个科目中最主要的部分进行比较。只是本案例中被评估人的异常点十分明显,所以粗略比较也没有问题,但实际上还是应该更精确地计算,并且选用多类型指标来比较分析。

2.纳税人存在问题

在本案中,被评估对象主要涉及的违法行为有三点:

(1)将外购产品用于出口,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申请退税,违反税法规定,骗取出口退税。

(2)虚增固定资产、多提折旧(3)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并且纳税人在纳税人在税务机关已经基本掌握事实的情况下,拒不配合,不交代真相,给评估双方带来困扰,阻碍评估顺利进行。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从约谈举证环节企业给出的解释来看,被评估对象显然存在很强的侥幸心理。

企业是基本清楚外购产品用于出口是不可以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申请退税的,可是企业依然在纳税申报上适用此办法,在被税务机关发现自产能力与申报出口数额不符合之后,企业又企图狡辩称税务机关的数据来源不完整以及部分产品委托加工。但都被税务机关轻易拆穿。抱着侥幸心理,可能是因为对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甚至是税务处罚的不甚了解,一旦被查出这些违法行为,就会面临税务处罚,得不偿失。

而在虚增资产和虚开发票的问题上,企业解释为工作失误,但即便是失误,违法事实也并不会改变。所以,被评估对象也存在对税法认识的欠缺或者说是误解以及对税务操作的不熟悉。可能是相关涉税人员的对税务知识掌握不到位,正确处理涉税事务的能力欠缺。这都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当然,纳税人对税法和征税行为的不甚了解也与税务机关的工作有关系,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缺乏沟通,税法宣传和教育可能并不到位,提供的税务相关的咨询也可能不足。

总之,这些问题是纳税人的侥幸心理、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税务机关的工作不到位共同造成的。

3.纺织业纳税风险

(1)材料采购和领用环节存在的税务风险 这个环节存在风险主要是虚开发票,虚列成本。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①收购价格不实。尤其纺织业会需要购入大量农产品,而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市场波动性大,使得税务机关难以及时和准确地掌握有关价格变动情况,企业在开具发票时,往往人为多开收购款项。一方面多列进项,少缴增值税。另一方面少计利润,少缴所得税。

②收购数量不实。企业往往通过虚增收购数量来虚增进项税额,从而达到偷骗税的目的。

③混淆抵扣范围。有的收购企业将一些无法取得发票的费用及支出,如运杂费、包装费、装卸费、仓储费等并入收购价格,虚增收购金额;或将本应取得而未取得发票的购进货物或劳务金额改开农产品收购专用发票入账,多计进项税额。④应税与非应税项目划分不清,多抵扣增值税。在纺织企业,煤或蒸汽等辅助材料的使用量大、金额高,而这些材料用于生产的同时,也用于食堂、浴室等福利类项目,企业一般不明确划分,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辅助材料进项税额不转出。(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全面铺开之前存在)

(2)产品生产环节存在的税务风险。

①一部分半成品直接销售,不计收入。比如在纺纱过程中,精疏环节形成的精疏棉可用于直接销售,一些企业往往销售后不入账,将其成本直接计入生产成本。②销售废料、边角料不计收入。比如在气流纺环节形成的下脚料可以直接用于一些菌菇类作物的培植,企业销售后不入账。

(3)产品收发存环节存在的税务风险。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形成积压的次品布或次品纱,企业将其部分成本转嫁到已销产成品成本中,从而减少利润。

(4)销售及收款环节存在的税务风险。①以产品抵加工费不开发票。纺织企业的委托加工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委托加工企业与受托加工企业之间存在以产品抵加工费互不开发票、不计销售的问题。②账外经营,偷逃税款。大量规模较小的棉纺织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销售不开发票,购销基本都以现金交易,取得的收入纳入小金库或以公司所有者私人的名义挂“其他应付款”往来账。

(5)风险识别 ①税收能力估算法。应用各种数据和方法估算一定的经济量、经济结构和既定的税收制度决定的潜在的、最大的税收能力,与实现的税收收入数据比较,查找某地区或某行业增值税税收征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变动趋势,即通过纳税能力估算(也称为税收流失估算或征收率估算)识别风险。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投入产出法、增加值法和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法等。增值税收入能力估算中多适用这投入产出法和增加值法。

②关键指标判别法。即应用与税收密切相关的经济统计指标或企业经营财务指标(比如税负、弹性、收入、抵免、投入产出率、能耗率、利润率及发票领购使用等)的异常变动发现税收风险的方法。

当然,与增值税相关的指标较多(比如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投入产出率、消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耗率等),指标的异常主要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可以按照同行业内各企业之间比较,可以根据时间轴纵向比较,也可以按照不同地区横向比较。

(6)风险控制

①纳税人应该树立依法纳税的理念,将税务风险的防范于控制纳入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通过统筹、规划与管理,依法纳税,而非仅仅是追求税收利益最大化。另外,在进行税收筹划的时候,进行规范。要根据企业具体业务进行税收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审核,对于增值税,要尤其注意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抵扣凭据的审核,避免因税收违法造成税务风险。②企业应当提高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企业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利用多种渠道,帮助涉税人员加强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掌握最新税务知识,提高规避税务风险的能力,为降低和防范纳税风险奠定良好基础。

③综合收集涉税风险信息,提高涉税风险的防范能力要注重对各部门信息的整合,加强财务部门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参与力度,以便财务部门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识别涉税问题,预防涉税风险。

④聘请税务顾问,提高税务筹划能力由于税收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时效性,企业办税人员往往不能处理所有的涉税事项。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主 动地寻求诸如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专业支持,聘请税务顾问和税务代理,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规避税务风险。⑤税务机关应该严格征管制度,尤其要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其他凭证的管理,并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主动提供相关的税务法规的咨询,宣传税法,以保证企业依法诚信纳税,维护合法权益,防范税务风险。

⑥国家要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减轻企业投资负担,降低进入市场的资金门槛,减少企业生产经营的税收成本,为企业创造稳定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税收与企业效益的良性互动,消除企业违法获取税收利益的动机。

4.纳税评估建议

(1)本案中纳税评估工作中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①分析选案时,要注意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区别。纳税评估重在通过对纳税人相关数据与申报数据的案头分析,发现疑点;通过对纳税人的约谈举证,排除疑点和发现问题。

应当综合计统、税政、责任区管理、行业内部资讯四方面的信息进行多元化选案。

选案时最好选用多类型指标来比较分析,发现问题,尤其是在纳税异常点不易被发现的领域。

②评估分析环节中,应抓住核心指标,推出涉税风险点。比如本案中抓住纺织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产品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从而准确推算企业的实际产能,然后一举突破企业的各种防线,找出企业隐藏的涉税风险点。③约谈及调查环节中。鉴于一般有违法行为的被评估企业都会存在一定的侥幸心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理,必要时,借助外部证据,为纳税评估提供客观的证据。当然,面对企业给出的解释,税务机关应当切实调查,得出准确结论。纳税评估与提高纳税人遵从度密切关联。比如本案中,税务机关借助典型企业调查,为落实企业的相关问题提供准确可靠的参照指标,给纳税评估最终结果的认定创造有利的条件。使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在严密推理和翔实、客观的数据面前无从辩驳,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在发现重大非法事实之后应果断移交稽查部门。

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某一个税种缴纳情况存在异常,应当拓展调查,以求全面地发现企业所有的涉税问题。

④评定结案后,应该将个案推广到整个行业,以提高纳税评估效率。

(2)针对本案对纳税评估优化提出的建议

①发挥各类综合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此次纳税评估我们可以看出,要对企业、行业的资本结构、单位电耗、各项单位能耗、投入产出率、同行业比较、生产工艺流程、财务核算过程等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出口退税动态的掌握,将为做好纳税评估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②抓住核心指标是做好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手段。本评估案例充分说明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抓住关键因素,“诊断”要准确,并注重对相关指标可靠性和科学性的分析,使数值分析更细致更严谨,为纳税评估发现疑点,找准问题,核实疑点创造条件。

③实现纳税评估的两个转变。实现从单一税种的评估向“两税”甚至“多税”并评的转变;实现由单一企业的评估向整个行业评估的转变,避免孤立评估的弊端。(3)进一步优化纳税评估工作的建议

①正确处理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纳税评估是处于纳税申报与税务稽查之间的税收管理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对纳税人异常申报的问题、非主观故意、或未构成偷逃税性质的问题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纳税人纠正问题,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而对于经过纳税评估发现有重大疑点的、构成偷逃税行为的,应及时移交稽查部门。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则可以确保稽查部门集中力量查办大案,提高重点查处案件的准确性。

②最大限度的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提高信息采集质量。完善的纳税评估工作必须有法律和规章制度作保障,要对纳税评估的范围、内容、时机、依据、操作方法等有明确的规定。我国税收信息化虽然己进入电子化管理阶段,但大多还局限于税务系统内部的连接,仍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而实现税务机关的信息化以及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都需要有法律的保障。税务机关应进一步完善信息纵向联系,在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的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加强配合,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获取银行、海关、财政等其他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涉税信息,形成定期联网交换信息的工作机制。

③强化纳税评估的指标体系建设。通过调查分析,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在纳税评估中力求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首先要细化纳税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及不同营运方式分门别类地进行调查,分别设计出

纳税评估案例研究

相应的纳税评估专用指标体系,力求降低指标体系的误差水平;其次要扩大评估范围至纳税人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进销规模、仓库出入等方面,实现对生产销售的全方位分析,应用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最后应不断加强调研、分析,随着情况变化,不断调整指标及异常指标标准,及时地更新指标体系。

④提高纳税评估人员业务素质,完善纳税评估监督考核制度。一是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人员的培训,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操作技能、各项评估应用指标的分析以及与纳税人的约谈技巧等进行系统培训。二是要加强评估工作考核,并且落实评估责任追究制度。

上一篇:收拾书包作文下一篇:青岛游记作文:青岛-崂山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