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着力点

2024-04-14

军营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着力点(精选9篇)

篇1:军营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着力点

军营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着力点

正军营文化既是军队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军队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又是军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历史经验表明,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始终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就必须紧跟时代脉搏,大力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文化

在把握特征中大力加强先进军营文化建设

郑卫东王成军王玮

【摘要】:大力加强先进军营文化建设,必须把握政治性,坚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军营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突出战斗性,坚持把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军营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反映时代性,坚持把吸纳时代元素作为军营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体现群众性,坚持把发挥官兵主体作用作为军营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

“尽责、守纪、安全、和谐、争优”10字“部训”悬挂在了梓潼县人武部综合办公楼大厅,该部政委何成强介绍说,这是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搭建教育平台、拓展教育渠道,着力加强军营文化建设采取的新举措。

近年来,梓潼县人武部积极适应新形势任务要求,广泛开展军营文化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军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文化力增强凝聚力,以凝聚力提升战斗力,以战斗力推进部队全面建设。5年来,该部共获军地表彰奖励23次,18人次受到军分区以上表彰奖励,3人荣立三等功。

梓潼县人武部党委始终把军营文化建设摆在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准确把握文化力、凝聚力、战斗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搭建教育平台、拓展教育渠道、培育文化理念、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全面建设”的军营文化建设工作思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后,更加坚定了党委一班人抓军营文化建设的决心。他们充分挖掘部队和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军地资源在军营文化建设中的效益。收集整理补充资料,在“荣誉室”新增了“党管武装”、“功臣名录”两个版块,在今冬征兵期间,组织应征青年分批参观,激发应征青年报国热情。“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和“三个确保”制作成电子显示屏安装在了办公楼上和营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书写在了“励志墙”上,“晒思想、晒成绩、晒荣誉”三晒活动,激励机制、评先评优、三互活动、一诺三评、理论学习、交流发言、心得展评,以及军地联谊、文体比赛等形成制度,坚持不懈。同时,联合地方宣传、文化、旅游部门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创建国家5A级红色旅游景区“邓稼先旧居”,命名马迎烈士墓、许州红军桥、百顷坝县红军苏维埃政府遗址等县级国防教育基地12个,构建军营文化教育大格局。把军营文化建设同部队经常性思想教育、经常性管理结合起来。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唱红歌、颂祖国”、“讲军史、学先烈”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弘扬建国以来“十大精神”和战区“五种精神”,文化活动“进营区、进科室、进岗位、进家庭”,把文化建设渗透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军营文化建设催生了战斗力、提升了战斗力,有效促进了上级命令、各项制度、各种措施在“末端”的落实。确保了干部职工、专武干部、应急民兵“三支”队伍风清气正、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形成了“和谐共处、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2:军营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着力点

第一,着力解决工作作风上的“庸、懒、散”问题。一是着力解决“庸”的问题。就是要着力改变一些干部能力平庸、业务不精、创新意识不强的状况,切实解决工作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庸碌作风,坚决纠正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的不良现象和谋人不谋事甚至阳奉阴违、言行不一的不良品行,切实解决工作中见困难就退、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回避的不良作风。

二是着力解决“懒”的问题。就是要着力改变一些干部精神萎靡不振、事业心责任感缺乏、干事创业热情不足、得过且过熬资历、等提拔的问题,切实解决一些干部工作能力不强、税收业务不熟悉、政策执行不得力、工作落实不到位的不良现象,坚决纠正工作中回避矛盾、怕担责任、敷衍塞责、效能低下等不作为、慢作为的懒惰习气。

三是着力解决“散”的问题。就是要切实改变接待纳税人和基层同志办事时服务意识不强,语气生硬、漫不经心的散漫态度,进一步查找和改进审批许可时间长、超时限,“只挂号,不看病”等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严肃整顿玩心太重、纪律松弛、擅离职守的歪风,坚决纠正工作中自由散漫,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第二,着力解决领导作风上的“假、浮、蛮”问题。一是着力解决“假”的问题。就是要坚决杜绝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不按照组织收入原则应收尽收、越权减免、寅吃卯粮收过头税、转引税款等违纪行为,切实防止急功近利,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的问题,坚决反对群众观念淡薄、不顾群众意愿和利益的错误倾向。

二是着力解决“浮”的问题。就是要认真解决领导干部学习意识不够强,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切实防止下基层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作决策想当然、拍脑袋的漂浮作风,坚决纠正工作检查落实少,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上情不吃透、下情不掌握,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不良现象。

三是着力解决“蛮”的问题。就是要坚决杜绝在重大问题上个人说了算,家长作风严重,“一言堂”,个人独断专行的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行为,坚决纠正依法行政意识淡薄,税收政策法规和工作制度纪律执行不严格、落实不到位、防范执法风险意识淡漠、弱化税收执法刚性、原则立场不坚定、乱干蛮干的不良现象。

第三,着力解决为政不廉的“私、奢、贪”问题。一是着力解决“私”的问题。就是要切实防止一事当前首先考虑个人利益得失,不能正确对待组织、他人和自己的不良思想,坚决杜绝私心杂念严重、利用税务管理职权和职务便利,为亲属、朋友经商办企业或从事中介活动谋取非法利益的不良行为,严肃查处谋求小团体利益、选择性执行上级政令,对部门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甚至设法阻挠的“中梗阻”现象。

二是着力解决“奢”的问题。就是要着力解决公务消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超标准接待,不按规定压缩“三公”经费,以及热衷于迎来送往、沉迷于吃喝玩乐的不良作风,坚决纠正不比工作比享乐,讲排场、比阔气、比待遇、违反规定配备和使用公务用车、豪华装修办公场所等不良现象。

篇3:军营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着力点

1 管理层用制度管人, 按标准做事, 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

医院品牌形象和价值内涵集中体现于医院管理文化、价值观。用制度管人, 按标准做事的管理方式和文化思维集中体现医院管理者的思想和医院职工的综合要求, 体现着科学化管理的价值取向。靠制度约束, 用标准规范启发职工行动,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而不是用“人治”手段去强迫, 这是最好的以人为本管理的具体体现。

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人性化管理, 不等于宽松管理, 在制度与人性化之间, 制度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所谓人性化是在制度健全、严格管理下的人性化, 而不是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状态。人性化管理, 怎么管?用制度管;怎么做?按标准做。 (1) “用制度管人、按标准办事”符合医院职工的企盼、愿望和价值追求。人性化管理要求医院管理者重视职工的心理需求, 启发职工的想法、意愿, 让职工在做好工作中发挥最大潜能, 而前提是职工执行制度, 行为符合标准。如果舍弃这些管理内涵, 一味地放任自流, 医院发展将会停滞不前, 甚至倒退, 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这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初衷。 (2) 强调以人为本是为了医院职工共同创造更美好的工作环境, 创造更有利于医院实现两个效益和更宽更广的发展空间, 没有哪一个职工不愿意医院发展、和谐有序和在社会上有个好名声, 这一切怎么来?这就是只有按制度和标准来做事。 (3) 《医院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规、制度、标准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 是办院准则, 不遵循就违背了行业规范, 就易出差错、事故、纠纷, 医院就不安定、不和谐, 还何谈发展和救死扶伤。因此执行制度, 遵循标准是最起码的医院准入原则。 (4) 从局部利益来讲, 不按制度标准做事, 出了问题, 国家不保护, 医院声誉受影响, 个人受损害, 正常医疗得不到保障, 百害而无一利, 又如何谈得上“人性化”。

当然, 法规、制度、标准要执行, 不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就懂, 而是需要认真学习, 刻苦训练。需要全员培训学习, 做到入心、入脑, 掌握标准要求, 努力提高质量意识、科学管理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需要全院职工执行制度、标准, 成为自觉行动、成为行为潜意识。讲以人为本、人性化是双向的、辩证的, 医院对职工关心爱护帮助, 使其生活上无后顾之忧而安心工作;作为职工按着医院的制度和标准去做好服务工作亦成为必然。这样, 医院上下同心同德按制度执行、照标准做事, 形成统一意志,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共同愿景必将实现。

2 中层干部良好的执行力是完成医院发展任务的保障

执行力, 通俗的讲就是工作的能力, 或者说是按照政策规定办事实的能力。医院执行力就是医院各级执行主体, 按照规定的标准以一定的速度完成医院规定的各种任务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应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它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医院建设发展的保障。

我们讲提高执行力是以一贯之的, 上到院级领导下至每一个职工, 整个医院的秩序运转都是靠无形的执行力维系着的。毛泽东主席在谈到党委工作方法时指出, 一级党的主要领导干部一是定政策, 二是用干部;同时又指出,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群众的工作积极性是由联系他们的干部所引导的。这里明确的指出了一级组织或一个单位, 领导干部执行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到医院来讲, 主要领导将政策、任务、措施制定出来了, 发展的目标规划、具体任务有了, 落实的如何、执行的怎样, 就看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广大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如何, 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的贯彻医院的目标计划, 还是等着领导去撞钟分配式的被动应付, 这既是对每个干部的考验, 也是对每个干部工作能力的检查。作为肩负医院振兴发展使命的中层领导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 要提高执行力, 就要解放思想, 牢固树立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扭住医院技术、质量、发展核心不动摇;医院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无论基础设施、设备水平、技术能力、人员素质, 都在着力追赶先进, 作为带头人的中层干部, 就更应奋起努力, 不落后群众、做群众的尾巴。 (2) 要提高执行力, 就要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持续改进、优化管理素质, 模范的执行流程和制度。管理者执行力强, 就能弥补流程和制度的人性化缺陷, 使刚性的制度标准柔性和谐运转;反之, 会使流程和制度成为一张废纸。中层干部要创造性的履行管理职责, 按照制度和标准要求, 把事做好, 把人管好, 把关口把好, 以自己的模范执行力, 来有效影响和带动广大职工。 (3) 要提高执行力, 就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 用制度管人, 按标准做事, 违反了制度、标准, 就应受到相应的责任追究和处罚。要更多的采用随机抽查, 突击检查的方式, 既查执行结果又查执行过程, 增强制度、标准的强制性和有效性。对违规行为要追究执行部门的有关责任, 不能只去处罚终端操作者。要杜绝领导交办的任务要三令五申才去实施, 或反复强调仍无结果, 或任务要求止于中层, 或遮掩问题不做汇报, 或推托扯皮逃避责任。 (4) 要提高执行力, 就要优化培训,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教育培训始终是行动的先导, 执行力一定要体现在:教育培训引导于前、监控监督保障于中、追究违规处罚于后的一系列工作之中, 增强管理过程的透明度, 并始终通过相应的激励和约束予以保障。第五, 提高执行力, 最终归于技术提高、质量可靠、业务发展、信誉卓著、和谐有序, 使医院的技术服务为社会所称道。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但学习超越无极限。只要广大干部有吃苦耐劳, 甘于奉献的精神;有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加快发展的良好执行力, 有建设发展舍我其谁的强烈责任感, 医院就一定会实现又快又好稳定和谐的跨越式发展!

3 职工的自觉能动性是医院发展的力量之源

我们学哲学知道, 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 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努力。它一方面表现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获得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 即认识世界;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实践中运用规律性的认识能动的改造世界。身处医院, 讲所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医院的发展规律和现实;所谓改造世界就是在认识医院规律的基础上建设发展医院, 而且是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去谋求发展。

建设发展医院, 不是哪一级或哪一个人的事情, 而是医院职工的共同责任。因此, 全院职工自觉意识的觉醒、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是医院崛起和快速发展的力量之源。无论医院多么出色的管理文化、管理思想, 最终都是落脚到医护人员对患者各项服务的执行上, 落实到来医院就珍患者诊疗过程的一切工作细节之中, 这一切不可能靠那一级领导去监督跟踪执行, 而是由全体职工认真、耐心、细致的去做, 如何做好, 这就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问题了。 (1) 要认清医疗服务的本质特性, 无论大夫、护士、机关、后勤工作人员, 共同目的只有一个, 开医院就是为病人解除痛苦, 治好病, 还病人以健康身体,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是最本质的概括。 (2) 精湛的艺术、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服务是治病救人的先决条件, “有心无力”或“有力无心”, 都不能解决问题, 只有技术和服务的良好结合, 才是正确途径。 (3) 把细节做好, 服务细节决定着医院的品牌和影响力, 也是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着力点, 很多医患矛盾都起源于细节没有做好, 而不是医院的根本大计和思想文化有问题, 做好服务, 坚持制度标准是一个方面, 关键的关键是看如何自觉把制度和标准融化于行动之中, 让患者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和亲人般的关爱。 (4) 抓住机遇共谋发展, 抓机遇就是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 现在医院天时、地利、人和, 发展正逢其时;谋发展, 就是努力缩小同先进医院的差距, 做出特色。找差距要“量己度人”了解自己在同行同专业的现实水平, 才能学习超越发展, 要只争朝夕、惜时如金, 浪费了今天就糟踏了昨天的贡献, 就贻误了明天的发展。

“工作着是美丽的”, 这句话可能无业人员更能理解它的含义和本质。在医院工作, 服务患者为身心不健康的病人解除痛苦的同时, 也实现着医护人员自身的价值, 润育着医护人员的家庭生机, 医院是每位职工的生活之“园”, 医院每个人应自觉主动地维护它、孕育它、发展壮大它, 为使它明天更美好尽全力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主观能动性, 群识共律, 共铸辉煌, 才是医院发展的不竭力量之源。

篇4: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三个着力点

一、确定主题,定位好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定好主题,这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性质、功能定位密不可分,还与学校的地域文化、历史发展、历任校长的办学思想等有关。不能今天学这所学校的文化思想,明天又搞另外一所学校的墙壁图案,也不能今年建设明年又去删除另建。如,山区留守儿童多的学校,就可以确定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以传统经典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就要确立如何让学生宣传、学习和践行经典赋予的思想价值;青年教师多的学校,就可以确立以培养青年教师成长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无论怎样去构建校园文化主题,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力提升和人格培养,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才能够定位好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有主题、方向和目标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化教育中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实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落实制度管理,养成遵守、传播、弘扬文化思想的自觉行为

基于文化建设主题,学校就必须制定一系列为文化建设服务的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警示作用,使师生在学校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按照学校文化的内涵要求去做,宣传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矫正不良行为和陋习,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涵养个性。如,草坪中的“小草微微笑,请君绕绕道”,通过制度警示和温馨提示,让师生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明白建美丽校园人人有责。《三字经》上墙了,就要让学生去背诵、去讲《三字经》故事。确定了书香校园文化,就要用制度要求师生读起来,而校园科研文化的建设,就要通过制度,要求每个教师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因此,文化的内涵建设,它不仅仅是每个墙壁上的文字,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建设来实施,培育师生积极向上的情怀、高尚的道德,激发情感共鸣,保持永恒魅力,让师生在学习工作中,时时处处成为传递正能量的自觉行动者。

三、丰富活动载体,萃取出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不但要有相应的制度去保障实施,还必须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去培养和实践,只有师生参与才能荡起文化魄力的涟漪,才能体现出文化的内在价值。如,开展经典背诵大赛;开展孝心故事演讲;开展寻找身边好人、寻找最美少年活动;举行汉字听写大赛、读书写作大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感恩作业等活动。定期开展一系列活动,把校园文化融进具体的活动中,产生文化力量,萃取出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大家知道,学生的学习管理、能力提升、情感培养不能只靠书本知识和课堂,还需要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锻炼和实践。在活动中发展文化,提高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赋予师生丰满的教育内容。因此,做大做好文化活动,才能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真正体现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着学校先进的办学思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能起到陶冶学生情操、构筑健康人格的作用。定好主题,强化制度建设,长远谋划,坚持不断让师生去践行,去反思,去提高认识;丰富活动载体,把静态的墙壁文化建设成动态的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才会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

篇5:医院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出发点

一、以人本管理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院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文化力量是医院永恒的竞争力。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与医院文化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艺术,打造医院的良好形象,是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建立起优秀的医院文化,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文化品位,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的重大课题。

1、以人本管理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本管理理念产生,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不仅是现代成功企业管理发展的—种新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在知识创新型医院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提出人本理念的目的是使个人组织“双赢”,其本质就是强调人在实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管理的目的是怎样真正提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般而言医院文化主要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心态,观念形态和行为规范。它是一门“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以实现职工共同价值取向为核心,以形成团队精神为追求。

2、以人本管理是先进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实

行人性化管理的人文管理理念,其实质就是要在实施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人为服务对象,以人为工作主体,解决人的需要,强化人的合作,充分设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塑造良好氛围,突出人的智慧、思想、道德精神等因素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医院的建设必须以医院文化来引领,也必须以医院文化来奠基。必须把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医院文化提高到医院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以文化力促进竞争力,提高医院的内涵质量,进而能推动医院健康发展。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生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的,医学文化的发展和前进、医院文化建设,其关键也是靠创新。医院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保持原状就是后退,不思进取必然被无情淘汰。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医疗服务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并被员工认同且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集中反映了医院特有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以及形象。医疗服务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医疗技术服务,还应在医疗技术服务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的人文精神要在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得到体现。要切实改变见病不见人的单纯技术服务理念,使病人在服务过程中感受到对人的尊重和人间真情的温暖,这应该成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医院文化的提出,标志着医院管理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

段,而这一新阶段的进入,必须对已有的经营思想、服务理念、管理制度、医疗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才有可能形成文化管理。

1、经营策略的创新。医院的经营策略是指为实现医院的长远发展目标,通过对医院经营的内部要素和经营环境的全面评估和分析,从医院发展全局出发而做出的较长时期的总体性的谋划和行动纲领。它涉及医院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根本性问题,是医院经营思想的集中表现,对医院经营活动和各项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医院经营策略创新的核心问题确立正确的医院的经营目标。医院经营目标主要包括医疗目标、服务目标、收入目标、形象目标、发展目标等。医院选择经营目标,必须首先发展病人新的或正在变化的需要、爱好、重视的属性,以及分析研究卫生政策、医疗市场学等,然后结合医院的实际,积极开发新的服务项目,树立良好形象,培养未来医疗服务的新型人才,以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不断满足病人新的需求。策略创新是医院领先他人的基本条件,没有创新理念,就没有市场立足之地。因此,管理者必须要深刻认识到,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创造性,发挥各方主观能动作用,侧重强化总体和战略方面的统一管理,而在具体经营组织,经营行为方面则应更多地放活,以此激活医院的方方面面。

2、服务理念的创新。搞好医院优质服务的前提及更重要的因素是服务人员素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等方面的进一步提高,更新和完善。以病人为中心的正确内涵,是把病人作为医院经营的出发点,同时又把病人作为经营的归宿,始终围绕一个中心----病人满意来展开。只有拥有先进的服务理念和谙熟的服务技巧,才能了解和掌握顾客的服务需要,达到满意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是一种知识服务,现代医疗服务,已由原来的提供药品,医疗操作等纯医疗性服务,向提供诊疗、心理咨询、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环境等的整体或全方位服务迈进,要求医疗服务由粗略服务向精细服务,普遍性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化,并在技术性导向和顾客导向的基础上,确立“核心服务”、“便利服务”和“辅助服务”,完善和延伸服务项目和内容,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疾病谱顾客的医疗服务需求。

3、管理体制的创新。由于医院的经营管理要受到医院文化的指导和制约,医院文化也必须服从医院的经营管理。脱离了医院管理这片土壤,医院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医院文化建设必然要随着医院管理的创新而不断丰富和充实新的内涵。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能够主动顺应形势的变化,就必须要更新观念,实现管理模式从“单纯服务”到“经营管理”的转变。“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在观念上,必须要把健康当作一个产业来认识,要把健康这种服务当作是种产品来理解。要牢固地树立卫生服务的市场观点,把健康产业运作起来。

4、医疗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技术创新不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息运转的机制;它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技术概念。技术创新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同时,要树立技术导向。一是被动地适应顾客,从各个方面满足顾客眼前的需要,二是从患者的基本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技术创新的成果,引导和创造医疗市场。从这样的要求出发真正决定医院发展方向的不应该仅仅满足患者的需要,还应该考虑技术发展的趋势。

医院文化建设要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医院文化的创新就体现在医院管理的创新之中,经营策略的创新是前提,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是重点,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保障。这就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生命力所在。

三、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

价值观,是医院文化的核心要素,一个医院的组织、建立直至其运营模式,都是医院价值观的反映,也是医院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医院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医院文化。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在医院全体员工中建立起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传统和礼仪,使医院文化在医院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价值观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医院文化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建设起来的,是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经过长时间工作积累形成的,医院文化从形式上

篇6:军营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着力点

—在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水利部部长 陈雷

(2011年11月2日)

这次会议是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水利作出全面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加快推进,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田水利基础亟待加强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根据会议安排,我简要汇报四个问题。

一、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形势喜人

今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1号文件、召开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水利部及时制定了任务分工和实施方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印发地方水利工作指导意见,开展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试点,配合中纪委、监察部搞好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纷纷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制定贯彻落实具体意见,出台支持水利政策措施。在中央决策部署的强力推动下,水利工作呈现资金投入大幅增长、农田水利持续向好、民生水利加快推进、灾害损失明显降低、管理改革不断加强的喜人景象,为实现粮食总产“八连增”、控制物价总水平和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

一是农田水利建设再掀高潮。去年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会议以来,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以后,各地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组织发动,全国农田水利建设高潮迭起。累计完成投资2163亿元、投工投劳34.1亿个工日、土石方84.4亿立方米,分别较上年增加43.8%、12.7%、10.7%,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再创近年来新高。

二是防汛抗旱减灾成效显著。成功抗御了北方冬麦区、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等3次大范围严重干旱,完成抗旱浇地面积3.5亿亩,有效解决了群众因旱饮水困难,为我国农业再获好收成提供了重要支撑。有效应对了局部地区暴雨洪水、“两江一河”严重秋汛和台风灾害,大江大河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主要灾害损失指标比多年均值减少5~8成,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

三是民生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在去年如期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400座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年底前可基本完成,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启动;800多条中小河流治理和1100个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进展顺利,部分项目已发挥效益;大规模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今年可解决6300多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12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快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和泵站更新改造今年可分别销号33处和14处。新一轮治淮工程启动实施,一批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坡耕地综合整治全面启动。

四是水利管理改革深入推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首都应急调水、引黄济津济冀、引江济太、珠江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黑河石羊河水量调度成效显著。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正式实施,首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颁布出台。重点领域水利改革继续深化,加强1200支县级抗旱服务队建设,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二、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目标任务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夯实农业基础、夺取粮食丰收的根本举措,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持续增产为核心,以提高防洪抗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兴农田水利,确保组织发动强于往年,工作力度大于往年,政策措施优于往年,资金投入高于往年,综合效益好于往年,群众受益多于往年。

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标:一是总投资较上年增加10%以上,超过2400亿元;二是农民投工投劳较上年增加5%以上,超过35.8亿个;三是完成土石方量较上年增加15%以上,超过97亿立方米;四是新增旱涝保收面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新增除涝面积、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和新增农村安全供水受益人口等主要效益指标明显好于上年。

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完善农田灌排设施体系。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大力发展有效灌溉面积。加强田间工程、末级渠系以及涵闸泵站建设,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着力抓好12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对农业大县农田水利设施进行集中配套改造。

二是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对农村小水库、小塘坝、小水窖进行清淤扩容、整修加固,积极兴修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有计划增打一批抗旱机电井,维修完善机井、泵站和灌溉设施。加快推进大中型水库、西南重点水源工程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抓紧实施全国抗旱规划。

三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积极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力争今冬明春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0万亩以上。

四是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尽快修复水毁灾毁水利工程。搞好山洪灾害防治,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五是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继续推进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综合治理,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步伐,着力抓好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加快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

六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发展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明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切实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保障措施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意义重大,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大投入、整合资金,完善体制、健全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当前“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纳入地方领导考核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责任制,落实激励奖惩措施。明确部门分工,加强协调配合。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冬春水利建设,分片包干、驻村入户、深入一线,身体力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切实细化实施方案。各地要把冬春农田水利建设与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等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方案和保障措施,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县乡村组、田头地块。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是切实搞好宣传发动。要把冬春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力抓手,召开动员会,宣讲政策措施,公布目标任务,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组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激发各方面参与、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四是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各地要加大公共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投入力度,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整合涉水资金,形成投资合力。全面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中央和省级都要统筹部分资金集中解决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用好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财政贴息扶持等各项政策,搭建水利融资平台,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冬春水利建设。

五是切实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规划依托、财政资金主导、农民积极参与的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加强乡镇水利站等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六是切实强化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稽查等部门作用,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结合起来,抓好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的督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生产安全、干部安全。

四、统筹做好当前各项水利工作

在大兴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要统筹做好各项水利工作。

一是抓好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对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的目标任务,逐项梳理完成情况,加强沟通协调,强化监督检查,尽快出台各项配套政策,积极推动分工任务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如期完成。

二是做好冬春抗旱和水量调度工作。目前西南大部分旱区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据气象预测,11月份西南部分地区降雨仍然偏少。要着力防范后期可能出现的秋冬及冬春连旱,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认真组织好向北京应急供水、引黄济津济冀和江河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确保重要城市和地区供水安全。

三是强化北方河流防凌防汛工作。黄河、松花江、黑龙江等北方有防凌汛任务的地方,要加强凌情监测,优化防凌调度,备足防凌物资,落实抢险队伍,强化巡堤查险,全面落实各项防凌措施和责任,确保防凌安全。

四是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推进西藏旁多、贵州黔中、吉林哈达山等骨干工程建设,扎实做好广西大藤峡、黄河古贤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和配置能力。

五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落实“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积极推进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工作,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强化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地和入河排污口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违法侵占河道等行为。

六是扎实做好全国水利普查工作。现在距离水利普查标准时点还有60天。要扎实做好水利普查对象清查、台账建设和数据获取等各项工作,及早谋划明年填表上报和普查成果发布,确保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篇7:完善党校培训工作的三个着力点

完善党校培训工作的三个着力点

有计划、有组织地选调干部参加各级各类党校培训,是我党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作 者:杨花伟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 刊 名:领导科学  PKU英文刊名:LEADERSHIP SCIENCE 年,卷(期): “”(2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军营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着力点

1 马克思物质变换及其断裂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德语中用“Stoffwechsel”一词表达“物质变换”概念, 他的物质变换及其断裂理论, 是在批判、借鉴摩莱肖特和李比希思想的基础上, 而实现的一种超越和理论创新的成果。马克思对摩莱肖特的生理学和李比希的生物化学思想加以扬弃, 提出了“物质变换”概念;从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出发, 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本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进而揭示出导致物质变换断裂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干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物质变换及其断裂思想是马克思生态理论的核心部分,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物质变换理论的三个维度

马克思在其物质变换思想中, 进行了三个角度的分析, 即自然界本身的新陈代谢、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和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变换。

(1) 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变换。即自然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 具体指的是自然界必然存在并发生的, 在自然力驱动下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物质变换过程, 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它包括自然界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新陈代谢、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在马克思看来, 自然界本身的新陈代谢以及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都是以代价昂贵的新陈代谢为前提的, 如果完全不需要这种新陈代谢, 世界上也就没有穷人了。”[1]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割裂开来单独论述的, 只有把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过程和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辩证统一, 物质变换思想的研究才有现实意义。

(2) 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以劳动实践为中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与其它自然物和自然界的物质变换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人本身的自然属性, 需要从自然界汲取各种物质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就需要参与到自然界中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去。马克思说:“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 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 他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2]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通过劳动这个中介进行的,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3]马克思认为, 人类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即人类的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中介。其具体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人主动并有意识地向自然界汲取物质原料, 并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有意识的生产;同时, 人类也向自然界排出“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 其中人类有意识的劳动行为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但值得强调的是, 在物质变换的过程中, 人类的劳动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受人类主观控制的。在改造自然的同时, 人类的劳动行为也受到自然的影响, 被改造的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自身。所以说物质变换过程并不是单向的运动, 而是双向的循环, 即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持续运动是人类不断地向自然索取生产生活资源和向自然排泄废弃物的双向活动过程。

(3) 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变换。亦即社会经济中的商品交换, 马克思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则凝结商品的价值, 体现的是人和人的关系。马克思在研究自然界自身的物质变换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变换来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并且二者共同构建了人的整个以生产和消费分别为起始点的劳动过程, 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把商品推向全球, 体现为生产、贸易、金融和企业管理的全球化, 这种大规模的商品经济就是全球化的商品经济。马克思通过分析并揭示出人与人的大规模物质变换即人类社会物质变换过程, 是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进行的:分别是W—G—W (商品—货币—商品) 变换过程和G—W—G (货币—商品—货币) 变换过程, 前者是使用价值的变换, 属于真正的社会物质的变换;后者是价值的变换, 属于形式上的物质变换。马克思强调指出, 只有保证自然界自身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顺利进行的前提下, 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变换才能顺利进行。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 是同一生产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2 物质变换断裂思想的两个层面

在物质变换断裂理论中, 马克思认为物质变换断裂存在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自然物质变换的断裂, 另一个层面是社会物质变换的断裂。并且造成这两种断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其扩大的外化形式有社会不公、生态危机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等等。

(1) 自然物质变换的断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资本的逐利性, 使自然界被过度索取资源, 资本家“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 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 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4]从而造成了“森林、煤矿、铁矿的枯竭”[5]。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者联合起来的未来社会形态中, “社会化的人, 联合起来的生产者, 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

(2) 社会物质变换的断裂。正如马克思所说, 资本主义的资源占有者不仅面对土地是这种态度, 在任何领域他们的宗旨只有一个, 那就是利益最大化, 只有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被自己破坏的生态环境所严重牵制的时候, 他们才利用一些资源予以解决, 但不管解决的情况如何, 追求利益最大化仍然是资本发展的根本目标。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物质变换断裂的具体表现, 它形成的根本原因可以概括为,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分配的方式,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造成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剩余价值论告诉我们, 资本家是用劳动力的价格——工资这种形式上的公平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这种实质上的不公平, 进而产生资本家财富不断增多与工人阶级购买力不断下降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 进而导致生产的相对过剩, 爆发全球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此, 在马克思看来, 只有在未来社会, 才能“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7]。只有到那时, 通过各种法律法规、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才能避免物质变换断裂的出现;也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物质变换的断裂才会完全失去产生的土壤。

2 物质变换及其断裂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及其断裂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法制是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物质变换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应坚持以下三个基本点:

2.1 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要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法律的制定者要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要首先解决好的一个基本关系。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必须要体现人类利用自然的同时, 也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价值诉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自然生态资源虽然属于我们, 但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我们要做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者而不是浪费者。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整个社会, 一个民族, 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 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 土地的利用者, 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 把土地改良好传给后代。”[8]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要立足现在, 着眼未来。通过法律法规的建制, 保障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双向流动, 避免或克服人们因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 而造成的对自然界的极度攫取, 对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和环境承载限度破坏。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而是需要集中更多人的智慧不断完善的。在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中, 一条根本宗旨就是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要做到着眼未来, 深入研究和统筹兼顾。此外,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 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而对于他们资本主义私有制内核的生态思想的渗透, 我们也是要认真防范。总之,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2.2 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要符合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

任何体系的建立都应该有科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也不例外。必须顺应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 科学地制定生态文明法制体系, 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类社会自身的长久发展提供切实法制保障。

(1) 一方面, 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的文明社会起源于自然, 一部人类文明史, 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进化的过程中, 人类的社会发展也相应地呈现出其时代性特征。“法律是文明的产物, 同时又是维系文明和促进文明的一种手段。”[9]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 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基础上, 在我国共同奔向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之中展开的, 所以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一定要体现时代化这一特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社会发展是有一定差别的。只有着眼当下, 放眼未来, 才能使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如今, 我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抛弃过去那种对地球可以自由地任意攫取的思想,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社会发展全过程。必须把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 明确我们在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2) 另一方面, 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而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是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要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 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 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所面对的自然环境是千差万别的, 我国要结合自身情况, 总结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经验教训;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 鼓励改造传统的生产领域, 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如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培育和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打造社会的良好环境保护氛围。人类发展史上的无数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只有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能一帆风顺。我国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也需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才能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3 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

党中央早在十五大就提出了“依法治国”这一重要方略, 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资源和环境的法律也在不断增多和细化。截至十八大前后, 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下, 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未得到有效控制, 如雾霾的严峻形势和扩散范围就是不容乐观的,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带来了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 而且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说来, 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方面, 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是生态环境恶化一个重要原因。

(1) 一方面, 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中的立法质量有待加强。亚里士多德曾说,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 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10]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有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近三十部, 但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所带来的新问题, 我国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还存在着:生态文明相关法律创立和更新还不够完善, 存在空白或陈旧的领域;生态文明相关法律的顶层设计已经构架, 但实施准则的细化还有待加强;生态文明相关法律中的执法措施过于软弱, 导致一些企业或个人违法毫无顾忌等问题。

究其立法质量不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原因:一是决策者和立法层担心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拖后GDP的增长;二是相关立法机构的立法过程受到固有利益集团和既得利益者的干扰;三是生态文明相关法律与其他法律存在某些领域的矛盾, 影响自身的立法过程;四是由于形式主义的存在, 导致立法过程脱离群众, 法律细则久久都未制定, 存在“有上无下”的情况。五是立法职能部门没有尽职尽责, 在立法前没有充分调查研究, 立法中草草了事, 立法后不闻不问。总之, 即便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 但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面前, 提高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中的立法的质量也是刻不容缓的。

(2) 另一方面, 要切实改变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中有法不依的现象。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我们党是执政党, 坚持依法行政, 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 带头遵守法律。目前,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中的执法质量距离中央的要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首先生态文明执法力度不强, 受地方保护主义和其他因素影响, 执法效果不佳。其次是生态文明执法能力不强, 执法人员和硬件较为缺乏, 影响执法效果。再次是司法机关在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中的作用还需加强, 生态环境污染案件中立案难、取证难和执行难等问题依然存在。最后是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法制意识还有待加强, 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都要有主人翁意识, 认识到社会全体成员都是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构建者和维护者, 更是监督者。只有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养成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 我国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摘要: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离不开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 应遵循马克思的物质变换及其断裂思想, 坚持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三个着力点: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要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要符合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要求、要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及执法必严。

关键词:马克思,物质变换与断裂思想,生态文明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54.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01-202.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77.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第3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579.

[5]马克思.资本论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289.

[6]马克思.资本论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926-927.

[7]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928.

[8]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74.

[9]罗斯科·庞德.法理学[M].廖德宇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4.

[10]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5:199.

篇9:加强企业价值观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教育”为基,注重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企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价值取向,应成为广大职工共同追求、共同向往、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加强企业“核动力”源建设,要突出三个重点。

在教育对象上突出党员干部这个群体。党员领导干部是企业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不仅关系企业的发展方向、盛衰兴败,而且也关系企业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关系能否带领广大职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以“教育”为基,首先要抓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重点。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企业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构建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中核建中公司,针对企业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把推进中国核燃料元件事业建设,做强做优做大具有核心竞争力核燃料保障体系;始终把坚持继承创新,开拓进取;始终把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作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的重点。通过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等,不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党性意识,并把教育与深入开展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使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中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也使党员干部成为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人。公司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勤政廉政教育,明确了各级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并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班子成员中进行分解,与中层领导干部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纳入党员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中,责任到人;领导干部公开作出承诺,接受监督,增强了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执行述职述廉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同其他业务工作同重视、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从而增强了各级干部职工的拒腐防变能力。

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共同理想和职业道德。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选择,更是国有企业广大职工共同的心声。中核建中公司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热爱企业、热爱岗位结合起来,把倡导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企业的管理、机制、科技創新等结合起来,将广大职工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融入到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职工从事职业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不仅关系到职工个人的道德品质,更关系企业的形象、信誉和核心竞争力。在对职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四德”教育中,公司从遵纪守法、文明生产、优良秩序等方面规范职工的行为,引导职工树立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竭诚奉献的道德风尚,激发职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广大职工为公司早日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国际一流的奋斗目标尽职尽责尽心尽忠,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在教育作用上突出促进公司安全高效持续科学发展。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生产经营工作。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压水堆核电燃料组件制造基地,拥有400吨铀/年的生产能力,是核燃料产业链上重要一环。作为高风险流程工业,促进企业安全高效持续科学发展,保障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及公众安全,不仅是企业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没有生命力、战斗力的体现。因此,无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还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上,落实到为企业安全高效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上。公司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情况,深入开展改革发展形势任务和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等系列学习,先后举办了“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体制机制”等论坛,引导职工认清形势和任务,以思想的大解放激发观念的大转变,以观念的大转变促进发展的大突破。深入组织开展以“技术创新创效”为主题的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安全、质量、成本、进度”为主要内容的“立功奉献”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公司广大职工提各类合理化建议10 762条,采纳实施10 489条,创效2 021.72万元。组织开展的以“创新、创效”为主题的“双争双创”“青年科技讲坛”“青年科技创新攻关”等活动,提高了青工岗位技能,发挥团员青年在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努力推进青年素质工程建设。公司核燃料组件从2010年的生产555组增加到2012年1 100组,利润从2010年的3 5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亿元。目前,公司已累计向秦山一期、秦山二期、广东大亚湾、岭澳、岭东、田湾、红沿河、宁德、巴基斯坦恰希玛等核电站制造并提供了7 000组质量优良的燃料组件,为各座核电站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动力”保障。

“建设”为本,注重以文化人

构建企业文化,培育价值取向。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体中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追求和思想行为的总和,是企业“精、气、神、魂”的综合表现。构建企业文化就是把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理念和企业精神,通过文字、图标、书刊等有形的东西表达出来,成为教育、引导、鼓舞、激励广大职工建功立业的行动指南。中核建中公司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形成了反映企业使命、企业追求、价值取向、经营思想、企业精神等为内容的企业核心文化,其中在价值取向上,倡导奉献核工业、奉献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核电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工作境界是统一价值导向,维护公司形象;工作方法是善于分析研究,解决主要矛盾;工作习惯是勤于沟通交流,精诚团结;工作态度是精于学习思考,奋发有为;工作作风是慎于清廉勤勉,尽职、尽责、尽心;职业道德是敬业诚信,奉献快乐等要求。这些思想,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了企业的特点,成为鼓舞职工献身核燃料元件事业的精神动力。坚持把企业文化融入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以文化人,着力加强安全、质量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建中特色的“核安全文化”“质量文化”框架;公司大力倡导“安全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顾客的安全”“质量提升效率”“质量创造价值”等理念,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强化管理,消除隐患,有效扼制了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和质量。大力開展现场及作业场所整治工作,创造了清新的现场环境,改善了生产工作条件。公司实现“五无”安全管理目标,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安全生产态势。目前,公司核设施均安全受控,“三废”处理设施正常有效运行,“三废”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规定的要求,厂址周围环境空气、水体、土壤以及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处于本地区的本底水平,公司周边环境和公众得到有效保护。公司荣获国防科技工业首批质量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称号。

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企业先进典型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的先进事迹,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企业精神。组织开展向英模和身边先进人物的学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影响带动广大职工,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廉洁自律的精神,努力营造“比学赶帮、甘于奉献”的舆论氛围。先进典型不仅成为企业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素材,而且真正成为职工干好工作的标杆,追求进步的楷模。

加强载体建设,夯实创建基础。公司一方面在推进基层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美化环境,让职工在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主题活动,确保企业文化落地。组织开展了“爱厂爱岗、敬业奉献”“讲理想、比贡献”“学英模、争先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广大职工爱厂爱岗,敬业奉献,增强了广大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工作干劲在工作中充分释放;开展了以“传承历史、再铸辉煌”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神剑作品展以及篮球、排球、足球赛等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开展了以“知荣辱、树新风、构建和谐企业”为主题的荣辱观教育、感知荣辱图片文章有奖征集大赛、“文明标兵”评选、推荐“荣”事“耻”事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职工知“荣”明“耻”,普及文明礼仪常识,践行礼仪规范,提升职工文明素养,构筑起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为构建和谐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培育”为源,注重行为养成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动力”源,其能量渗透到企业的目标、战略、政策、日常管理及一切活动中,反映到每个部门、每个职工、每个产品上,也辐射到企业的外部。企业核心价值观能焕发全体职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由表及里地约束、引导和激励着全体职工的行为乃至整个企业的行为,形成企业文化的力量,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把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落实到行为、行动中的问题,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问题。

突出实践,倡导以文化行。公司根据核燃料元件企业的特点,以“核元件 高科技 高品质 中核造”为最高标准和追求,编制了体现岗位职责、规范、操作规程、行为规范等的《管理手册》《文明礼仪手册》及《质量文化手册》《安全文化手册》,成为职工行动的指南。同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活动,对各级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进行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培训,先后完成了秦山、大亚湾换料、焊工、锅炉工及管理岗位人员的培训任务,共培训干部职工30 000余人次,调动了干部职工学习科学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积极性;举办各类管理知识专题讲座,2 0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增强了价值观建设工作的动力。

完善制度,规范职工行为。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它能协调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是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可以不断增强职工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职工的自我发展,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提升职工的精神境界,规范职工行为,形成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生活环境,促使每个职工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在实现职工个人发展的同时,推动企业和谐发展。职工的行为事事处处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反映着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公司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先后制订发布了100多个管理制度,对管理体制、投资决策、生产经营、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安防环保、核材料管理、监察审计、保卫保密、精神文明等工作内容做出了规定,使企业各项工作完全处于受控状态,并以此规范职工行为,树立并提升了公司的整体形象。

持续改进,提升职工素质。公司坚持“以确保安全为前提、以强化质量为生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成本管控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方针,秉持“一切求更好”的工作理念,不满足已经建立的规章制度和取得的成绩,着眼市场变化的需求,着眼转型发展的变化,着眼流程改进和职工素质的提升。一方面不断提升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适时修改和完善行为规范和操作规范。同时不断查找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存在的过失、过错和不良行为,不断修正,不断改进,努力使企业价值观建设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和持久动力。2012年1月,公司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并且在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对内,能够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外,能够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可以说,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新时期企业持续科学发展所必需锻造的内核驱动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军营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着力点】相关文章:

军营法律文化论文04-17

构建军营安全文化论文04-20

游军营的作文04-27

军营行作文04-19

去军营作文04-21

军营群口相声05-05

法政情系军营迎新晚会的策划书04-21

走进军营磨练意志07-28

崇尚荣誉建功军营教案10-21

安心军营建功立业04-27

上一篇:铁娘子董明珠给我们的启示下一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