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成功心得感想

2024-04-16

读成功心得感想(精选11篇)

篇1:读成功心得感想

读成功心得感想

古往今来,“成功”两个字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但有的人在追求它的道路上大有作为,而有的人却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拜读了季羡林老先生的`《成功》一文,对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季老先生在文中总结出一个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并且深入浅出地做出客观分析,从而进一步指出:只有勤奋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季老先生写道:天资是由天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而来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俗话说:快船迟开晚进港,笨鸟先飞早入林。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些具有天资和机遇的人,由于不勤奋学习,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机遇,在人生路上屡战屡败。

反而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机遇,获得了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就在“勤奋”二字,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我的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妈妈常常用这句话激励我,增加我的自信,养成勤奋学习的优良习惯,使我一点一点地进步。让我们勤奋学习,并时刻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只有它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篇2:读成功心得感想

通过我院组织的读书活动,我很荣幸读到了这样一本好书——《从平凡走向卓越——塑造成功的自我》,作文:读《从平凡走向卓越——塑造成功的自我》的感想。来到宣武医院门诊挂号室工作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在这两年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是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不到的,因为没有真正的实践是不可能体会到的。两年的工作让自己受益匪浅,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都学会了更多的尊敬、宽容与忍让。但是偶尔也会觉得有些空虚落寞,可能是脱离课堂很久了,总觉得自己除了工作,其他的东西了解的少之又少,有些时候开始产生了消极的心态,觉得自己除了现在的工作就什么都不会。直到这次读书活动,我拿到了这本书,便开始在工作之余翻阅起来,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信的重要!

读《从平凡走向卓越——塑造成功的自我》使我领悟到,一个优秀的工作者,要善于从工作中洞察和发现新知识,新技能,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且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学习,掌握和吸收新知识,新技能。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就不会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总停留于现状,因为它是日新月异的,那么我们的头脑也是在不断完善的。一名优秀的工作人员区别于普通工作人员之处就在于,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致用的能力,他们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正确运用在工作实践中,发挥最大的学习实践,去的显著的工作业绩。在工作中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正确的做事,这样才会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工作者。

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不断超越战胜自己,善于学习,相信自己能行,这是真正达到卓越的动力之源。学习是我们能力发展和提高的动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我们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才能与科室工作共生存,共发展,否则就会被淘汰。

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工作两年中我也参与其中。如最初旧系统的预约、新系统的面世、新的操作、新的预约程序、新的规定,再到现在最火的“114预约挂号平台”这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次新的挑战。新的事物想必要有一定的适应时间,不仅工作人员要明白其中,还要使患者能够理解明白,要做到尽善尽美,何等容易啊。所以就要我们在工作中相信自己能行,要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敢于战胜自己。协作精神是集体的粘合剂,在一个集体中,大家只要齐心,共同发展,就会达到卓越。

要实现从平凡到卓越,首先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和远大的抱负。相信自己,不断的自我激励,自信是成功的前提。马尔顿曾说过“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读后感《作文:读《从平凡走向卓越——塑造成功的自我》的感想》。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原先患有口吃病,幼年结巴,语音微弱,演说时常被人喝倒彩。他始终对自己信心百倍,为了克服疾病,每天清晨口含小石子,呼喊练习,终于成为口若悬河,辩驳纵横的演说家;塔哈·候赛因,埃及作家,文学评论家,三岁时就双目失明,他顽强自信,留学法国,成为埃及历史上第一位博士。作品有小说《鹧鸪的叫声》、《不幸的树》、《失去的爱情》和自传性的《日子》等。还写有文学评论《前伊斯兰时代的文学》和《阿拉伯文学史》等大量作品,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支柱”。这些足以证明有了自信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有自信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卑只能自怜,自信才能成功!

通过读《从平凡走向卓越——塑造成功的自我》一书,给我的第一感触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这本书形象地概括了现在竞争社会只有通过怀有目标的学习,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再平凡的人也能变得卓越超群。也使我对平凡,对卓越,对人生,对人与人之间处世接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断学习新知识,并且在处人方面要善于理解别人,和别人沟通,促进合作,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人。这次的读书学习也使我更加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含义。只有坚持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不会停滞不前,才不会感到自己无用,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认清了自己,不断完善了自己,才会对工作对生活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件事,才会逐步从平凡走向卓有,从而塑造成功的自我!

篇3:读成功心得感想

康定斯基相信在艺术和艺术家之间更多的体验是心灵上的沟通, 而抽象艺术对他们的刺激更是可以将他们的精神升华。例如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格式塔的完形心理学这都对康定斯基有很大的影响, 他们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例如都主张线、块、颜色、不同风格的装饰纹样, 这些物体的表达形式都会对我们的感官产生影响,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简单的形和色就可以直接传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另一方面沃林格对他的影响也十分重大, 沃氏于1907 年完成并于次年出版的《抽象与神会: 形式之心理》博士论文, 则有力的论述了对于的抽象艺术更倾向, 于是一种人们开始脱离物质世界的表现, 并“在流逝的现象中找到一处休息所”。这也是康定斯基的抽象理念源泉。

康定斯基把很多不同体验下所创作的作品内部所含有的东西, 称它们为“艺术家灵魂的热情”。而这种艺术家灵魂的热情为什么可以唤起观看者的热情呢?就是因为它本身的纯粹, 简介。在一战爆发期间, 康定斯基的抽象画发生了变化, 他将表达的重心放在内心的情感表达这一方面, “构图”这个词似乎是他最常用的词汇了, 他甚至觉得这是一个神圣的词汇。 例如、、“主调曲线 (1936 年) ”、“和声 (1942 年) ” “圆之舞 (1926 年) ” “红色梦之笛 (1925 年) ”这些, 多少与音乐相似。1914 年在康定斯基重返俄国的时候, 正是“十月革命”时期在那之后, 俄国各地开始纷纷组建博物馆, 来宣传不同的艺术思想。1921 年康定斯基又回到德国, 他策划了后来包豪斯教学的雏形, 从那开会, 他开始尝试把色彩和形式化结合, 开始一个新的时代几何与抽象结合更密切的时代。

很多人认为音乐是最好的老师。音乐也一直都不是在简单的复制一种情绪的表达甚至一种自然地现象, 它会不断的去表达艺术家们的灵魂和生命。除此之外的情况少之又少。艺术家们在表现自己的灵魂的生命的同时, 总会有一个不甘于现状内心独白的画家, 然后会不那么刻意与音乐达成共识。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就会找到音乐的影子。不同时代的节奏, 对结构、色调的分析、对色彩的不同解读等就会通过画作的不同表现形式出现。

乐曲直接作用于心灵并在哪里激起回响, 因为乐惑是人所固有的。“众所周知, 黄色、橙色和红色具有快乐和丰富的含意 (德拉克洛瓦) 。”以上的名言表明了各门艺术间的密切关系, 尤其是音乐和绘画的关系。歌德曾说, 绘画必须以这一关系作为基础以先见之明, 他预言了绘画在今日的状况。事实上, 他现在尚处在发展道路的第一个阶段上, 但它所构成的画面中的境界是无与伦比的。

康定斯基觉得抽象绘画中的色彩运用和音乐中的音符很多共通的地方。他认为用色彩来展现音乐中的心灵震荡的效果, 并直接达到精神深处, 是那些只将眼光盯着客观世界的艺术家们所不具备的能力。这是一种直接倾听和再现“内在声音”的能力。抽象绘画是超越于古典艺术之上的只表现“内在声音”的新的艺术形式。

康定斯基认为抽象精神是一种伟大的, 无限的自由, 是一种白色的、普照万物的光芒.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冲动, 它仿佛来自智者摩西的神秘声音, 不受物质对象的束缚, 不受具体事物的羁绊然而, “抽象精神’并不是不可感知的神喻, 而是类似于音乐旋律的音响, 充满了浓郁的感性和直觉色彩.不过, 一般人感受不到它, 只有生活在精神的金字塔顶端的天才艺术家, 像贝多芬、歌德、莎士比亚, 凭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直觉到它。“抽象精神最初只存在于一个人的精神当中, 继而它才逐渐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这个时候, 每个艺术家都受着时代的精神的制约, 这精神强迫他们择取各自的特定形式。这些形式由于相互联系, 在外表上彼此相似。”一个人希望别人听到他的声音, 同样一个民族希望别的民族听到她的声音, 一个时代也希望自己的声音得到回响, 可是, 人们说着相互可以听得懂的语言.艺术家们择取了彼此可以交流的形式.因此, 艺术形式是个性化的, 同时也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

抽象精神往往被康定斯基说得很神秘剥除其神秘外衣可见出, 抽象精神即是一种音乐精神.它是自由的、象征的, 单纯而又复杂, 亲切而又神奇, 源于自然而又超越具象。像冰城大火让人感到无比强烈又捉摸不定, 似幽谷滚雷使人震撼不已又难以言表, 又仿佛奇峰飞云或古潭照月, 令人回味无穷, 神思遐想.康定斯基以为, 现代艺术的无限潜力就在于此, 瓦格纳, 德彪西的音乐, 卓越地体现出一种抽象精神, 或者说创造出一种抽象的印象.杰出的文学或绘画亦可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接触这样的艺术杰作, “心灵发生了一次无对象的震动, 发出比一个铃铛的呜声、一件弹拨乐器或一块落下来的木块发出的声响更为复杂, 更加超脱飘逸的音响。

参考文献

篇4:成功人士读什么书

青年时期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作品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司汤达的《红与黑》,前者给了我许多人本主义的东西,后者就是那个于连,他的奋斗精神激励了那个时候的我。我喜欢的书更多的还是历史方面的,汤恩比的《历史研究》,我第一次看,用了三四年的时间。还有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等。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老子》帮助我确立企业经营发展的大局观,《论语》培育我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勇于进取、刚健有为的浩然正气,《孙子》帮助我形成具体的管理方法和企业竞争谋略。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

我认为一部分书对于我来说是工具性的,是知识书。我可以从这些书里获得知识,也可以知道世界最近在发生些什么,当然也可以了解到别人的经验。我觉得90%的书都是这一类。另外的一些书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亮我的心灵,尤其是经书,比如《易经》、《道德经》、《佛经》之类的书。每次我在看完这些书的时候,面对着那些文字,我总觉得是在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审视我的灵魂。当然,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书理解当然会不一样,这也仅仅是我自己的想法。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

看书不在多,一本书有几点意思能有启发,已相当不错。研究过三星《道路只有一条》,1996、1997年开会时拿给大家看,写的是如何调动积极性,以及如何放权和到底放多少,直到现在都有收获感。

《基业长青》也有一点很给我启发,是在继承人问题上研究了50年的环球企业数据库,发现从内部挑选接班人的企业更成功。用我自己的话来说,除了职业经理人的角度,内部选拔出的高管对工作有一份事业的感觉。

◆蒙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牛根生

蒙牛创立8年来,由我个人出资先后给不同层次的员工赠过6次书。

篇5:减肥成功人士心得感想

NTC的一个简单的视频教程 也试图吃少一些 但总不是很有效 有段时间瘦了 可是又很快变胖了

20xx年5月份从曼谷看展会回来 我突然就变得很胖了 在曼谷时还能穿的衣服全穿不下了 那时真的很难过 每天都感觉自己很邋遢 漂亮的衣服都穿不了了 也变得不喜欢拍照了

20xx年怀孕后就理所当然的胖了 也不能去做激烈的运动减肥 吃的也更多了 怀孕期间腿水肿得很厉害 怀孕时的巅峰体重是140多斤 生完孩子后126斤左右

20xx年哺乳期也不能减肥 直到七月底戒奶后才开始计划减肥 基本上是一个月减一两斤的效果 这是很慢的节奏了 有时候体重秤上的数字还不减反增 但总算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把体重减到了两位数96斤

我最大的心得就是弄明白自己的体质 我是寒性血瘀的体质 也是黄芪体质平时晚上有空就多泡泡热水脚 尽量不吃生冷食物 多喝热水 多晒晒太阳 穿袜子和长裤防止寒气入侵 多按摩腿上的经络 有空可以艾灸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这些穴位排湿 喝生蜂蜜 按摩腹部 手臂上的支沟穴 保持大便通畅 多敲敲手阳明大肠经和肩膀 坚持油漱

另外就是吃的不能太多 多了消化不了就在体内堆积成了毒素 晚上睡觉不要对着腿吹风扇 体内湿气重也会变胖

篇6:读诗经心得感想

孔子又云:“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那纯洁美丽的爱情,更甚于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碰撞,《诗经》也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君子处事,应当投桃报李,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作为君子应当有如美玉一样温润的性情,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应当同仇敌忾,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中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品质,它犹如傲雪寒梅,在风雪之中傲然挺立,这是来自于中华民族骨子中的不屈不挠。我们的传统文化由先人传承,历经曲折,却依旧没有埋没于历史的长流,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许就在一词一句中传承下来的,由诗至词而曲,漫长而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慢慢传承、几经沉淀。而以现代来讲,传统文化是璀璨的,但传承是艰难的,因为现在的人们,由于生活在这繁华而喧嚣的城市中,浮华早已改变人们,于是,人们的内心的浮躁毁了一切。所以,传承传统文化便越来越艰难,心中的平静越来越难求,但读《诗经》便可抚平人们内心的浮躁,因为《诗经》是最初始的。它没有任何的华丽的装饰,可它依旧是璀璨而华美的,依旧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因为这就是它的本质,最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本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来讲,初心是最为可贵的,亦是最难得的,若初心不忘,传统文化便不会中断。

《诗经》这一本书中,也许有着我们从未见过的字,有着难懂的意思和深远的意味,但也许就是这些造就了它的不朽。静心读诗,你会有更深入的体会,会有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碰撞,这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一笔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篇7:读《论语》心得与感想

几棵挺立在岩石缝间的古树千年不倒,即使经历了暴风骤雨;几座绵延的大山不断延伸,即使脚下的激流不停地拍打;几座散落在山间的小屋在等待,即使已被高大的岩石遮蔽。《论语》正如它们,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信念的力量,它从未被人们忘记过。

《论语》的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到人们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让人们有着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从而使人们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迷惑,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如同老师这份职业一样,她选择了奉献,她会从学生们的点滴进步,或是学生们每天的问好中感到生活的美好。她用心感受这一切,虽然每天辛苦但内心舒畅,同学们也会对她多一份敬畏。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如果老师只用眼睛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只会看到自己的付出,会有很多怨言,甚至会影响到同学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使同学们失去学习的兴趣。由此看出,心灵的感受是何等的重要啊!

拿起这本书,重新领悟古老理论的精华,心中产生了很多共鸣:把握自我,不为外界事物所迷惑;忠孝礼仪是基础;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篇8:读成功心得感想

第一次了解安藤的童年。安藤的外婆对他的影响似乎很大, 安藤在书中多次引用外婆的话。因为受外婆独特人生理念的影响, 从童年起, 他便明白会玩的人才会学习的道理。那个时候安藤已学会在游戏中思考。

安藤的传奇一半有他拳击手出身的因素, 这是他探索人生的第一步。每个人并不是一开始便会找对自己的人生方向的, 都是需要尝试, 才知道哪些适合自己, 哪些不适合。通过拳击他知道自己的天分并不在此, 后果断放弃。我们大多碌碌无为的人生便是我们明知这是一条平凡的路, 却因为懒惰不愿离开而导致。

找准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然后便是学习之路。安藤的学习之路是“非常不安、孤独和困难的”。但是他认为“虽说并不是读了书就能学到建筑知识, 但通过读书, 心里有了把握, 觉得读过这些书准没错儿, 从而带来自信心”。

虽然没有去专业学校学习建筑知识, 但他拜勒·柯布西耶为师, 潜心学习。这条学习之路都是顺其而行的。旅行是安藤年轻时最宝贵的经验。旅行本身便是一个宝藏, “走在路上的时候自然会思考一些问题, 有时会想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下去好吗?”行走给我们带来思考的时间。

“本来是热情满满地抱着从罗马古建筑到近代建筑参观学习一遍的想法开始这段旅途的, 但人真的很有意思……由于我住的房间最便宜, 位于船底, 每天的食物只是豆子和面包。如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去, 就开始有‘好想吃日本的拉面啊’的想法, 脑子里全是吃的东西。到了这种时候, 就已经没有心情去考虑建筑方面的事了。虽然我把很多要读的书装进背包里带着, 但是却不想读, 而且也没有那个时间。这次旅行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但我不仅看到了建筑, 感受到人的欲望, 还近距离接触到大自然的美景, 得到了宝贵的经验。”

对安藤这段年轻时的经历我深有感触, 当旅行在外的时候, 特别是到达一个大城市或消费较高的国家时, 捉襟见肘的我已经无暇顾及精神追求, 整日处于疲惫身心之中, 为一天三餐所发愁。安藤的外婆说:“钱不是用来存的, 要充分有效地用在自己身上才算有价值。”

安藤从接受执掌东京大学的教鞭开始, 便更多地关注社会责任感了。他把对生命和社会的热爱作为建筑师的工作之一。“如果人们都像《植树的男人》中的农夫那样不屈不挠, 每个人都尽微薄之力, 相互协作, 就应该能够改变世界。”

现在人们工作中长时间面对电脑, 丧失了人与人之面对面的交流, 安藤对此也很焦虑, 他认为:“建筑是对话的地方, 我们的职业是设计人们对话的场所, 不能理解面对面谈话意义的人, 就无法做好这个工作, ‘这个建筑是我参与建造的’, 说这句话的人越多, 那个建筑也就越优秀。我们负责设计, 而后的具体施工由木匠、泥瓦匠、现场监督人员来担当。彼此都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非常重要。”

篇9:读“成功学”的中国人

可是,它们真的能带来成功吗?它们在宣扬什么样的成功?

“这个世界上,真有一种叫‘成功学’的学问吗?”

这几年,类似这样的讨论,在图书策划人卢国俊和他出版界的朋友之间,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九十年代初期,以“卡耐基经典系列”热卖为开端,中国人开始进入读“成功学”的时代。现在,十多年过去,市场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读者喜欢成功学。从首都机场T3航站楼书店,到乡镇地摊儿,穿皮鞋或者胶鞋的都会把手伸向《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时评人石述思在《为什么那么多人痴迷成功学》一文中写道:“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商界准精英们投身其中,在一种人为营造的集体无意识中不能自拔。”

他将这类成功学比喻为“红丸”——古时皇帝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而服用的丹药,“刚吃下时可能红光满面、状态好得能每晚连幸数妃,但结局都一样——暴毙。”

“其实,中国人喜欢的是成功,”卢国俊又补充了一句,“其实背后是更害怕失败。”热浪

1998年12月中旬,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央电视台开始在在黄金时段——《焦点访谈》播出前播放一条特殊的广告。

广告里,在一个巨大的图书模型前,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拿着一本封面为黄色的书,说:“《学习的革命》,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孩子的一生。”

《学习的革命》是一本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由美国人沃斯和新西兰人德莱顿合著,作者颠覆了以往的学习理念,力求在最短时间里获得最大效益和最佳结果。

北京科利华集团出版了这本书。出版之始,科利华集团就对外宣布,将投资一亿元,推广发行1000万册《学习的革命》。12月12日,第一次印刷的500万册在全国范围内同一时间隆重上市。科利华集团同时出击30多个大城市举行巡展活动。

“它让中国读者第一次有了‘成功励志’的图书概念。”卢国俊说。

这本总共524页的书,右页是正文。左页是名人名言、读者文摘之类,十几个字甚至几个字就占一页。

当时,曾有媒体记者到美国最大的网上图书销售站Amazon.corn查阅该书英文版的销售情况。从1997年初就在美国上市,历经两年,《学习的革命》在Amazon.com卖了不到两万册,用畅销书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业绩平平。

可《学习的革命》带来了中国“成功励志”的热浪。值得一提的是,《学习的革命》出版后,一部叫做《学生的革命》的三卷本也横空出世,声称是一种“源于美国风靡台湾的快速学习法”。

这股热浪在不断强化。《人性的弱点》、《谁动了我的奶酪》、《把信送给加西亚》等销量巨大的励志类读物不断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2009年,是“职场成功学”的鼎盛之年,以《杜拉拉升职记》、《浮沉》为代表的职场成功学书籍大火。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裁员”和“自保”成为职场两大关键词,《杜拉拉升职记》这样的小说,迅速被披了件职场必读的外衣。

“图书和社会状态,有着紧密联系。”这种热潮很容易让卢国俊想起2000年左右的IT热时,IT类图书也跟着大火爆的情形。当时,市场主力图书是计算机类图书,全国六七百家出版社,至少有500家在做计算机的书。

在“成功学”热浪席卷中国的最初几年,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是一个巨大的读者群体。他们需要从这些书里汲取营养,面对即将到来的人生挑战。后来,上班族、企业高管、政府人士等纷纷加入读“成功学”的队伍,成功学的读者群体究竟是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在出版人潘良看来,“(这)说明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内心不够强大,需要凭借外力去推动自己成长。”

可悲

一个得到业界认可的事实是,成功励志书的门类很多,可总体方向有两个:一个方向是向外的,多数着眼于追求成功,适合工作上提升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另一个系列是向内的,是面向读者内心,强调修养的。

还有种更简单的分类:国产的和外国版权的。

卢国俊说,从书名上大致可以分辨出究竟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成功学。类似于一个什么人的发财记、年薪百万的秘密、圈子决定成功之类的书,基本上都是国内的成功学书籍。而类似于“正能量”、“当下的力量”之类的,则大多为外版成功学。

“国外大多都是从提升自身出发,而国内则更多从外部出发,看重与外界的联系,”卢国俊总结说,“归纳起来就是几个经常占据封面的大写词语,圈子,关系,人情。”

2008年6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美国新智慧学家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结果引发了一阵跟风热潮,类似“十大性格”、“八个诀窍”这类标题的成功学书籍层出不穷。

“这也是中国人的‘成功学’。”卢国俊说。

去年年底,卢国俊接到了一个让他兴奋的电话。

电话来自台湾“综艺天王”吴宗宪的经纪人。经纪人说,宪哥的公司想在大陆发展,想要在大陆出本自传,配合宣传,讲讲人生故事。

卢国俊心里一阵激动:“宪哥可是红遍华人世界啊,出自传是美事一桩。”

励志人生,卢国俊与经纪人就书的方向达成了一致,可具体到怎么做书,两个人有了分歧。“宪哥没时间写。”吴宗宪经纪人的提议直截了当:找个高质量的写手,定个地方,顶多一个星期,宪哥把做过的事情说一说,剩下的事情交给写手了。

这样的提议,卢国俊听来并不陌生:“国内成功人士的成功学的书,一类是自己动手写,第二类是派一个写手,带着录音笔,与成功人士对话,可能对话时间不超过10个小时,第三类则是定下选题,不打招呼,狂搜资料,写手狂写,书出来了,当事人都不知道。”

业内的普遍共识是,第一类的成书方式绝对不超过10%。

对于经纪人的提议,卢国俊难以接受。不过,他也理解:

“吴宗宪出席商业活动可能至少30万起步,谁还费劲巴力地写书?”

即便这样,卢国俊还是找了几家相熟的出版社,想把这本书做成,因为“肯给你一个星期,说自己故事的成功人士也不多”。

吴宗宪的书,卢国俊遭到了拒绝。

“有好挣的钱,干嘛挣难挣的?”出版社拒绝的理由,在他的预料之中:版税太高,成本太高。

卢国俊接触了很多类似的写手。一个写手写20万字的书,先是搜大约80万字的资料,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书里的还是网上的,“所以你会在不同的成功学书里,看到相同的桥段”,再就是和策划人一起定目录,目录定好后,就是乾坤大挪移一样地复制粘贴,慢手两个月出三本书,快手一个月出三本书。

没有电脑之前,流行的攒书方式是“剪刀+浆糊”,现在则是“复制十粘贴”,“负责任的写手会变换角度使用案例,不负责的直接糊上了,攒书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只要价钱合适,写手都敢答应3天出20万字的活儿。”

“写手今天写经济,明天写言情,后天写凶杀,保底价是千字八十,读着这样出来的书,怎么成功?”有时候,卢国俊想到读者捧着攒出来的书激励自己的样子,会觉得“实际上很可悲”,“如果读者知道了,这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比传销还激烈”

在围绕是否真的存在“成功学”的讨论上,有人说,成功学的书和一度很火的养生学的书,从读者追逐层面上看,没有什么区别,绿豆、茄子和活泥鳅可以治病,成功学的书,不管是心理学、厚黑学,还是营销学、管理学,总会沾上那么一两样,满足人们速成成功的欲望,也并非一无是处。也有人说,你见过一个靠学成功学获得成功的读者吗?倒是靠讲成功学赚得盆满钵满的成功学大师有不少。

“一个人一年讲课,少的收入几百万,多的一年讲几个亿的利润。”卢国俊和朋友们说的是在各个机场高声讲授《易经》、《论语》等国学的“培训大师”。

卢国俊曾经与上述大师之一有过接触。大师隐晦地表示,时间紧张,写书的可能性不大。大师助理则干脆地说,老师的日程已经排到两年后了,现在主要精力在演讲上,演讲半个小时几十万到手了,码字得多长时间。

后来,卢国俊在机场看到这个“大师”的演讲视频,顿时泄了气,“说是要以最短的时间帮最多的人成功,纯粹就是一套洗脑的东西。”

其实,有些时候,这些专业的出版策划人,也并不能完全搞懂成功学的书为什么会长时间地受追捧,以及人们为何对千字八十块钱攒出来的书没有分辨能力。

卢国俊的一位朋友曾经专门去浏览某一专门贩卖成功学的“大师”的网站,他发现,在交流区里,数万名成功学爱好者在里面不分昼夜地讨论成功、赚钱、升迁,相互之间激励,语句里透露着亢奋,“比传销还要激烈。”

“之前总是担心没有市场,后来慢慢想通了,骗子多,傻子更多,所以骗子总能得逞。”一位出版人自嘲道。

卢国俊用了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举例:“这个社会的导向不正确,像对奥运金牌的追逐,大家都关注金牌是谁,写银牌的不多,写铜牌的更少。”

“全民都在盯着‘成功’,”在卢国俊看来,这就是一个庞大的需求,一个庞大的社会心态,“这种群体性的社会心态不改变,读‘成功学’的中国人就会越来越多。”

背后的功利主义

机场,是观察“成功学”在中国流变的一个重要窗口。

首都机场报刊投发零售公司原市场部经理郭瑞泉说,成功励志类图书出现在首都机场报刊图书市场上,大致是在2000年左右。郭是首都机场期刊渠道创建者之一。

据他介绍,机场期刊渠道大致在上世纪80年代建立,起初主要品类为旅游图书画册,到了90年代初,时尚生活类期刊图书则成为了首都机场的主流。

在郭瑞泉看来,成功励志类图书在机场的出现,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后,发财致富很正常,到时候了。”

在他的记忆里,刚开始卖得最好的是有关卡耐基的书。实际上,卡耐基人际沟通和口才学方面的书籍进入中国,最开始在大学生中很有市场,被奉为提高沟通能力和演讲技巧的经典。而卡耐基的书在机场的流行,则说明整个中国有了对于成功的旺盛需求。

2010年9月底,媒体报道负责首都T3航站楼书店经营的中信书店,撤下所有质劣价高、内容雷同的成功类、管理类书籍。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畅销书和200余种期刊。

实际上,中信出版在六个月前才接手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14家书店的经营。

据中信书店事业总部执行总裁陈非介绍,过去,机场书店的顾客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家和公务出行者。因此,书店主营的两类书籍主要是管理类、成功学书籍和讲述官场轶事的小说。“现在,超过50%的顾客都是普通白领和高知阶层。”陈非说,机场乘客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顾客群。

中信书店表示,成功励志类图书从前期开始整体销售占比就不到5%,之后经过持续的结构优化与品种精选,相关品种不断减少。

可这并不意味着成功励志类出版物在机场的受冷。

从2000年培训行业兴起后,机场书店出现了以讲授管理学、国学、易经等的“培训大师”的系列出版物,到2005年左右形成一定的体系与规模,受到众多旅客追捧。

据中信书店提供给《中国周刊》记者的数据看,近几年该类商品占中信书店整体销售的8%~10%之间,表现比较平稳。不过,中信书店方面强调,“该类产品也从未被列为一个专门的品类进行重点关注,仅有少部分的精品引入。”

“‘成功学’三个字,已经越来越少出现在宣传中,甚至是避讳,”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图书出版人表示,“可这不意味着它失去市场,相反,这类出版物保持着平稳的出版态势,在绝大多数出版社的年度选题计划里的位置重要,有的出版社甚至专门有‘励志部’。”

在出版人潘良看来,成功学或者叫做心灵励志图书的畅销,恰恰说明了读者渴求改变的愿望。“这种初衷是好的”,可关键是现在泥沙俱下,读者难以从粗制滥造的出版品中甄别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

“很多国内原创的书籍,在宣扬人际相处中的厚黑学,或者推崇不理性的权谋和算计,通过利用他人谋取自己的成功等,这样教授技巧和攻心计的成功学读物可以说是糟粕,如果选择不当,自然会导致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他对《中国周刊》记者表示。

篇10:读《情感堵塞》心得感想

然而,在狂欢背后,很少人意识到:东德并不是自发改变的,没有外部力量介入,这座监狱将依然稳固。换言之,一切是别人送来的,而非自发争取的。那么,为什么东德人不主动去把握自己的命运呢?

在相当时期,东德转型曾被认为是一个典范:代价甚少,社会安定,没有暴力。然而,本书作者、心理学家马茨认为,现实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大多数东德人虽然在身体上已走入开放社会,可他们的内心依然封闭。太多人借酒消愁,太多人精神崩溃,滥性、毒品、民族主义... ...由于找不到生存意义,许多人开始怀念过去,将曾经的监狱美化成天堂。

在马茨看来,东德转型不过是一次“神经官能症者起义”,在病夫治国背后,是人人都有病,在不知不觉间,他们早已被专制文化与制度塑造,早已丧失了成为正常人的能力。

人造心理匮乏的社会

众所周知,正常人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充分表达情感,使正常的欲望得到满足。然而,这在东德却是奢侈品,后者致力于用扭曲自然的方法来“塑造新人”,这种扭曲一以贯之、自成体系。

从婴儿即将降生开始,全世界准妈妈都可以选择在家生产还是在医院生产,可以根据喜好选择医疗服务。可东德不同,以关怀的名义,她们不得不进入指定医院,像机器那样被专家“检查”,孩子一降生,立刻被抱走,3天后才能母子团聚。恐惧就这样在幼小心灵中扎下根。

3岁左右,孩子们被强制送入幼儿园,他们撕心裂肺地哭喊,可大人们却觉得,这个“锻炼”有利于将来的“集体生活”。在幼儿园,孩子们被迫学习吃饭、排便、个人卫生、睡觉等,本能成了一门技术,人与天性被割裂开来。上学后,无休止的考试与训练,老师们的教唆,又彻底毁灭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很少与沟通孩子,只会说“不许大声喧哗”“不许乱扔垃圾”等,他们当然爱自己的孩子,可他们没受过爱的教育,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挫折使人成熟”。

从受精卵到耄耋之年,从社会到家庭,在东德,绝不允许任何异端,哪怕是口吃、左撇子、戴眼镜、尿床之类,更不要说信教、和平主义者、持不同观点者,一旦冒头,他们将首先遭到身边人的嘲笑与敌意。一切正常的心理供给都被管制了起来,连性欲、幽默感、审美都不完全属于自己。

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爱

长期压制的结果,是人人都患上了情感缺乏症:自卑、没有安全感、猜疑、失望和虚无。由于背离了自己的天性,所以东德人感到无依无靠,因此渴望依赖,企盼权威。

当他们还是孩子时,就不得不学习讨好大人。只有听话、取得好成绩、得到老师表扬等,才能得到父母的爱。总之,获得爱的前提是先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后,才有可能免于暴力、呵斥与伤害,这成为他们今后融入社会的基础训练。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东德士兵会对穿越柏林墙的人们射出罪恶的子弹,为什么东德拥有如此多的秘密警察(据估计最多时达200万人,每6.5个东德公民中便有一人为秘密警察工作),他们主动出卖朋友、公然作恶,因为他们无法抗拒内心的恐惧,希望以此来获取安全感。

至于无缘加入罪恶游戏的普通人们,则用另一种方式抚慰自卑。他们偷公家东西,在上班时间干私活,走后门,为缓解日常生活的压抑感,他们拼命追逐蝇头小利。商店的服务员成了吵架高手,鉴于商品严重稀缺,顾客们只好忍气吞声,但转脸又会把怒气撒到别人头上。

东德成功缔造了一个互相伤害的社会,可麻烦的是,人一旦被异化,便只能在异化的环境中感到舒适,拒绝任何变革。

代偿机制扭曲社会

人的情感匮乏了,就会寻找代偿,因此对权力、成就、象征物产生巨大的渴望。

人饿了会吃,痛了会哭,可这个正常的过程总被中断,就会淤积大量的情感,一旦失控,后果难料,因此必须找到一个合理释放的渠道。

在东德,有太多“勤奋的人”“工作狂”“女强人”,他们没有个人生活,为了“事业”,不惜放弃家庭、亲情和健康,他们用“大爱”掩盖无爱的事实,像另一个人那样活着。当 “事业”让他们压迫、虐待、告密、说谎时,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承担下来,他们对于生命如此麻木,可谁要怀疑领导、历史和说教,他们立刻怒气冲冲,不惜做出最残忍的事。

用伪造情感替代真实情感,所以东德人集体患上了人格分裂症,他们在心理上始终无法突破“肛门期”,进入正常的“生殖器期”。面对环境污染、物质匮乏、精神压迫乃至空间挤仄,大家得过且过,可只要东德选手在奥运会上不断获得金牌,人们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

代偿的结果是撒娇,就像一个手被冻僵的孩子,却埋怨母亲:都怪你!为什么不给我戴手套?

人人都觉得错在别人,都以“过得比你好”而窃喜,结果是社会空前衰败,成了一个“无意义地、低效率地,同时也是强迫性地对生命力进行浪费”的社会。

为什么没有人打破铁屋

牛马不知自己辛劳,猪猡不知自己肮脏,而人不同,他可以反省自己的环境与生活。可奇怪的是,东德社会却没有主动选择改变,为什么没有人撼动这个铁屋呢?他们真的没看出问题来吗?

事实正相反,人人都感觉到有问题,在私下里,每个人都在抱怨,可在情感缺陷的大背景下,大家都是代偿性的假人,他们承担不了变革的使命。

以昂纳克为例,他大权在手,本可主动变革,可他的恐惧心理极强,他在传记中谈到了极端匮乏的童年,为抚平伤痕,他塑造出一个没有缺点的、不真实的“伟大母亲”,这其实就是过度代偿的产物。在“伟大母亲”阴影下,昂纳克婚姻不幸,因为没有女人能同样“完美”。对曾经匮乏的人来说,制造匮乏不是最大的满足吗?对曾经恐惧的人来说,能恐吓他人不是最大的解脱吗?齐奥赛斯库就最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到孤儿院去招募保安人员。

除此之外,野心家们沉溺于奉献,宁可把虚幻的爱当成真实;而追随者们习惯了被折磨,甚至从中找到了快感;反对派表面反对,其实是把对父母的怨恨转到体制上去,所以只有情绪,没有理性;空想家则用担负大众痛苦的方式,代偿内心的失落感... ...

总之,他们都是铁屋子下的蛋,无法从根本上反对它。

不检讨过去,就会卷土重来

表面看,德国统一平静而不乏诗意。东德年轻人冲过柏林墙,与西德的年轻人们把酒言欢,但西德人不会明白,酒醒之后,东德人又会为自己的失态而深深羞愧。

这羞愧让他们不再思考,而是埋头赚钱,也不再检讨过去,以为一切与己无关。随着两德统一,东德人的代偿机制消失了,人们内心跌落入真空中,他们反而感到空虚、无意义和迷惘。

然而,不深刻检讨过去,就注定会卷土重来。东德人不应忘掉,正是一次次失败的屈辱,让当年的德国人集体陷入疯狂,所以他们选择了一个更疯狂的人(希特勒)来领导他们,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德国因此落入深重的苦难中。东德人更不应忘掉的是,绝大多数人,包括许多知识分子,都曾支持过柏林墙,他们赞美这个监狱,因为他们心中早已拥有了一座监狱,不拆散它,就算推倒了柏林墙,又有什么意义呢?

篇11:读《边城》后心得感想

在沈老先生的眼里,“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为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乡下古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当走进《边城》时,那种最本真的自然文明将冲击着当代这种物欲横流的物质文明,当走进那个湘西小镇时,那种情不自禁的感叹将顺着这湘西的水慢慢延伸着,然而当走进那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而宁静的人生时,那种表面上的平静将随着翠翠、老船夫、黄狗的一言一行而澎湃着,因为这是《边城》中的爱。

翠翠,每天帮着爷爷摆渡,静静地听着人们谈话,黄狗忠诚的陪伴,对热闹的向往,对邻家女孩的羡慕,少女的心被山那头一晚的歌声弄得蠢蠢欲动,与大老从未开始却早已结束的爱情,等待着二老没有归期的爱情,以及爷爷的撒手人寰,这一切所编制出的翠翠人生,都让我们想象着《边城》中的爱。

黄狗,陪着爷爷,陪着翠翠,陪着翠翠去看赛龙舟,保护着翠翠,亲近这《边城》里的人们,因为这是《边城》中的爱。

这些让人躁动的内心而倏然平静的景与人的和谐,会让你产生对自然的感怀、会让你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以及和谐宁静的理想境界充满想象;这些让人平静的内心怦然心动的爱,也许在现实的生活中难以想象,但当你渐渐走近时,你会有一种灵魂的洗礼,你会感到一种精神世界的充实,你会不选择这样的爱但同时也跟着享受着这种爱。

读《边城》后心得感想2

在一个清幽的小城里,住着这么一户人家,硬朗勤劳的祖父携灵动活泼的孙女相依为命。从他们流淌出来的是茶峒人的质朴纯善,是劳动人民的勤劳能干,是底层人民的清贫单一,更是那个时代——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糅杂在这个时代里了。

许是劳动人民独有的单纯。祖父坚守渡船一五十年。这是忠于职守的体现,还是别无出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人不想成为船总顺顺、王乡绅那样生活富足的人,“他管船,管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我听到了翠翠撕心裂肺的哭喊,翻书的手停顿了下来,一种浓烈的悲伤缠绕住指尖,飘散开去,祖父与翠翠太单纯了,单纯到得到过渡人一个铜板的赠予都觉得是对公职的一种亵渎,甚至至死都留在小屋中,大概是至死都惦念着渡船吧?

又许是底层人民的孤苦,一个意外造就了翠翠。她灵动,跳脱,却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为她清苦,她会羡慕大家女儿受伤的银镯;因为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强,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爷爷不在,你将怎么样?”还是那种浓烈的悲伤,在瞬间攫住了我的心,这句话在我看来完全变成了“翠翠,爷爷不能许你更好的,倘若爷爷去了,你又该怎样在这里立足?”一种至深的爱晕开来了,一种质朴的、微带苦涩的爱。

更许是天命。天命,多么简单的两个字,我却从《边城》中领略到一种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爱情,祖父被困在了王乡绅下人编织的谎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后的机会,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么?她没有输给辗坊,没有输给王乡绅,她只是输给了天命。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输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与不谙世事在作崇。

怨谁呢?怨天吗?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画卷,这幅画卷极生动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个时代。“这作品或许只能给他们一点怀旧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过着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沈从文如此说道。

是啊,从《边城》的苦痛中,我开始反思,人为什么不与命搏呢?一味的怯懦与逃避只会造就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失掉一个又一个的机会。人是不是应该怀一份执着的心,去争取本该属于、本能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读《边城》后心得感想3

人性是世间最美的东西。在现代都市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森林里,我们又保留了多少纯净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累的我们实在无力去呵护,只任尘埃将它一点一滴淹没,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美德将尘封的心灵在一角,疲倦的我们如何有闲暇将其开启?或许有很多人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可是在边城,在这个几乎被世界遗忘了的边城,我找到了人性的归宿。

湘西山美、水美,但人更美。青山绕水,水环青山,缠绵不已。在大自然母亲的宠爱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会了她坚强,水赋予了她柔美。在清澈的见底的溪水的眷顾下,她的心纯洁无暇。年少的懵懂,初开的情窦,她的心里喜愁掺半。因为纯朴,她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一切都是源于善。然而终是凑巧,落得个孑然一身独守空船,为了一个未必会回来的人作无期的等待!

其实不管悲惨也好,完美也罢,我们都要走下去,不管我们高不高兴,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昨日随风已逝,明日迎风将来,世界从不理会任何人。

翠翠的爱情随着傩送的悄然离开逝去,就这样,爱情之花还没盛开就已凋落了。也许没有开始的爱情才是最完美的,因为错过,才会刻骨铭心,没有结局。才会意味着永恒的存在。夕阳易逝的叹息,花开花落的烦恼,然而当我们感恩着这种体验,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不管红尘世俗如何变迁,不管个人的选择方式如何,更不管握在手中的东西轻重如何,我们虽然逃避也勇敢,虽然感伤而欣慰,始终坚守着那种像《边城》中的爱一样纯洁与自然,为心中的秘密花园浇灌着更多的养料。

属于边城的故事结束了,但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记珍惜。

读《边城》后心得感想4

一直听说过《边城》的大名,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看过。这一次在语文课本上与《边城》结缘,感触颇深。

人性是世间最美的东西。在现代都市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森林里,我们又保留了多少纯净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累的我们实在无力去呵护,只任尘埃将它一点一滴淹没,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美德将尘封的心灵在一角,疲倦的我们如何有闲暇将其开启?或许有很多人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可是在边城,在这个几乎被世界遗忘了的边城,我找到了人性的归宿。

湘西山美、水美,但人更美。青山绕水,水环青山,缠绵不已。在大自然母亲的宠爱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会了她坚强,水赋予了她柔美。在清澈的见底的溪水的眷顾下,她的心纯洁无暇。年少的懵懂,初开的情窦,她的心里喜愁掺半。因为纯朴,她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一切都是源于善。然而终是凑巧,落得个孑然一身独守空船,为了一个未必会回来的人作无期的等待!

其实不管悲惨也好,完美也罢,我们都要走下去,不管我们高不高兴,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昨日随风已逝,明日迎风将来,世界从不理会任何人。

翠翠的爱情随着傩送的悄然离开逝去,就这样,爱情之花还没盛开就已凋落了。也许没有开始的爱情才是最完美的,因为错过,才会刻骨铭心,没有结局。才会意味着永恒的存在。夕阳易逝的叹息,花开花落的烦恼,然而当我们感恩着这种体验,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不管红尘世俗如何变迁,不管个人的选择方式如何,更不管握在手中的东西轻重如何,我们虽然逃避也勇敢,虽然感伤而欣慰,始终坚守着那种像《边城》中的爱一样纯洁与自然,为心中的秘密花园浇灌着更多的养料。

属于边城的故事结束了,但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记珍惜。

读《边城》后心得感想5

《边城》是一部反映湘西民情的中篇小说,它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要是通过描述女主人公翠翠与少男傩送的纯情之爱,来揭示一种源自湘西古朴原始的“爱”与“美”。这种爱与美在小说中,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之举,更没有附加铜臭的权钱交易,相反小说所表现的男女之情正是古朴原始乡村孕育而生的自然恋情,它青春、阳光、清新、健康,犹如阳光下爱情的花朵,晶莹透明。纵观小说描述的不仅是唯美的恋情,更有祖孙、兄弟之间的挚爱亲情,还有处在整个边城各个角落人们之间的一种善良互爱之情,这些爱与情不正是如今我想看到的人类最高尚的心灵之美吗?

虽说小说翠翠和傩送的爱与情以苦涩的悲情收场,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更是我为之惋惜的,但它又让我懂了美好的爱与情有时并不能完全为自己所把握的一面,它有其社会属性的另一面,以致这中间或有悲情、或有无奈,这让我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慨叹,当然我不排除也有人能冲破重重阻力追求得到自己的爱与情,如古代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但话又说回来,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自己的爱与情?又有多少人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爱与情呢?也正因为这样,“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就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共鸣!

上一篇:乌石中学教师改进工作作风下一篇:涡轮箱减速机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