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问心得感想

2024-04-14

读天问心得感想(精选2篇)

篇1:读天问心得感想

从“人人自觉发奋 人人自由发挥 人人自主发展”说起

龙湖镇小乔小学

高瑞民

上周,有幸在领导的带领下和同事们一起走进天问小学,几天的学习可谓收获良多,感触良多,很多的场景和大会报告内容一直在脑海中闪动,自然也就想到了我们自己岗位的工作,希望这种热度能够一直持续下去,为我校的发展、改革增添一份始动力和借鉴。“人人自觉发奋 人人自由发挥 人人自主发展”是天问小学的办学理念,这是一所人在中央的学校,我想正是这样的定位,才能有学生的人人自觉发奋 人人自由发挥 人人自主发展这个平台吧,几天来的学习,其实一直被这种氛围包围着:

出发:早起,我们乘车从宾馆到学校,路上有十几分钟的车程吧,给我们做导游的是学校的一位英语老师和一个六年级的女生,觉得主讲的应该是老师,其实不然,老师几乎没有说话,哪怕是在那个小导游“卡壳”的时候,她依然没有开口,她先后讲了学校的概况,发展,甚至延伸到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我想也许正是学校的理念影响下,才成就了这个女生一路的精彩吧。一路上,这名女生站在了这座城市的中央。

参观:走进校园的大门就有个二年级的孩子(后来知道的)主动走过来说“尊敬的各位领导,下边有我带领咱们这个小组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毕竟这是一个大场面,孩子在几分怯生中开始了他的讲解,为了不让他紧张,我瞅准时机俯下身子和他套了套近乎,我发现他的表现越来越精彩,从走廊到过厅,从一楼到二楼。他对学校的了解之深入,让你真正感觉到他才是这里的主人。那一刻,这个孩子站在了校园的中央。

教室:参观教室文化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先后走进了一年级的几个教室,无论在哪个班级,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给代表们讲解他们班级的文化、他们的老师,他们的作品,就像是在他的家里。不卑不亢、娓娓道来。几十分钟,孩子们站在了教室的中央。

课堂:我听的第一节课是六年级一班姚双老师的语文课《少年闰土》,他们的课堂是分享式教学,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在整个课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一节课老师几乎没怎么说话,只是适时的纠正和点拨,主讲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有人板书,有人提问,有人回答,有人补充。班级其他孩子可以随时站起来发言(为了体现面向全体,照顾坐在教室后边的学生,如果前后两个孩子同时站起来发言,前边的让着后边的)。一节课孩子们站在了课堂的中央。

活动:阳光大课间开始了,各班按照学校规定的区域,围着操场以班级为单位在老师们的带领组织下开展了羽毛球,足球,拉丁舞、竹竿舞、跳房子、等十多种体育活动,体育项目的区域是固定的,根据时间的安排,各班每天体育活动的内容不同。孩子们玩得那么开心,既锻炼了体质,又磨练了意志。课间活动,孩子们站在了操场的中央。

报告:令我吃惊的是,这是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就是这样高级别的、正式的会议,先后有好几个孩子登上舞台,分别向大家做了《迪斯尼主题教室》《我们的板报》《学生心中的那些事》等几场报告,孩子们幽默的语言,轻松自然的演讲,一样让与会的代表听的如醉如痴,毕竟他们是在讲发生在他们中间的事情,所以,他们的笑容才那么灿烂,彰显的是自由、自理、自主、自信。这一刻,他们站在了舞台的中央。

以上赘述的是站在“中央”的孩子,当然,还有老师,那里的所有人。他们在这个“中央”人人自觉发奋 人人自由发挥 人人自主发展!

从他们到想到了我们,改革在路上,只争朝夕。

篇2:读《天问》笔记

中国的文史向来就分正统和非正统的两大类。正统的文史必须遵循孔子的儒学,包括先秦的子学、两汉的经学、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和清代的实学。儒学虽经多次蜕变,却是一脉相承,始终是中国文史的主流,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直到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儒学虽仍有传承者,却终于靠边站了。

郭世谦先生在《屈原天问今译考辨》一书中称赞《天问》是一部中国上古通史大纲。我以为,郭先生一定知道中国二千多年的史学乃是儒家一统天下这个事实,能出此离经叛逆之言,实在有胆有识。

《天问》通篇用问句一贯到底,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从问天问地,到问古问异,再到问史问事,问的顺序有条不紊。问史亦自尧、舜始,细问夏、商、周三代及春秋前期事。细心的读者如果探究《天问》的作者问了什么,又不问什么,就会发现:《天问》缺失的正是儒、墨、道三家都赞颂的那个上古圣王时代的美丽传说,缺失的正是炎、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个理想化的德治体系。

它问及女娲却没有问到伏羲;

它没有问到炎、黄二帝的“奇功伟绩”;

它问及尧、舜私事却不问禅让天下的盛事;

它问及大禹治水,却质疑他的婚姻;

它问周史是一片质疑而不问分封天下和周公制礼;

它也没有问及《周易》及五行八卦;

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费解的空白和缺失?有两种解读。一是《天问》的作者不知道有这些传说和史实。看《天问》问及的史事三代之后只有春秋前期齐桓公、晋文公、吴王阖闾三霸,而没有问及春秋后期的史事,更没有问及战国时期的史事。这说明,《天问》是春秋前期的作品。而关于伏羲的传说,炎黄传说,五帝传说,及尧舜禅位上古圣治的传说,周公制礼作乐的既定说法等都形成于孔子之后,形成于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甚至晚至汉代。前人怎知后人事呢?

另一种解读,就是《天问》作者刻意反正统,否认孔子、老子、墨子鼓吹的上古圣治的传说,而要还历史一个真相。因为历史真相是五帝时代没有圣治,尧舜时代更无禅让,大禹时代也不尚贤。所谓的圣治、禅让、尚贤都只是先秦诸子对原始共产社会的理想化解读,其中不乏揣测编造的天真和欺世愚民的恶意。

在《天问》中,问及三代史时牵涉到许多氏族的纷争,我粗粗统计了一下,牵连到的氏族就有涂山氏、有虞氏、有穷氏、河伯氏、伯明氏、雒嫔氏、封氏、斟观氏、斟寻氏、有过氏、纯狐氏、有鬲氏、有易氏、有扈氏、有狄氏、有施氏、有戎氏、蜂蛾氏、有莘氏、孤竹氏、有邰氏、彭铿氏、中央氏等等几十个氏族。这从侧面反映了或说佐证了在中国这块大地上,从五帝时代、尧舜时代、夏商周三代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都处于一个氏族林立、诸侯纷争的乱局。据古籍记载,在夏禹时有诸侯万国,在商汤时有三千余国,到周成王时尚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这里讲的所谓“国”,其实就是从原始部落演变而来的地域性的氏族联盟。所以可以说,从五帝时代、尧舜时代、再到夏商周三代,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一个大一统的政权,一个大一统的思想文化,更没有出现过一个“以德取天下”的圣王时代。从来没有圣者为王的文明“德治”,有的只是胜者为王的野蛮暴力。从来没有“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大同世界,有的只是氏族林立,“万国”纷争,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

《天问》的史学价值,就在于它没有像孔儒那样去粉饰、隐瞒、杜撰、说教历史,而是通过对上古传说的质疑和探求,接近并呈现了中国上古史的真相。

二、《天问》耐人寻味的古怪视角和叙事方式

我读《天问》,最注意的除了它问了什么,又不问什么,还有它怎么问。细读《天问》可以发现作者的观察视角和提问方式是相当古怪奇特的。

首先,他对当时流传的一些关于天文地理古代怪异传说很感兴趣,问了很多问题。因为一些传说上古事典无考,加上文字费解,我们无法了解作者提问的用意。但仍有不少传说是可以理解的,如日出汤谷、月腹顾菟、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屏号起雨、白婗婴茀、昆仑县圃、黑水玄趾、羲和御日、巴蛇吞象、伯禹腹鲧、屠母生启、简狄吞卵、姜嫄履迹等等。这一连串的提问既反映了上古时代民智尚未全开,无法正确理解和表达众多自然现象和社会事件的浅化文明阶段的史迹,同时,也可以看出《天问》作者是一位博闻而善思的智者。

其次,我们也发现《天问》中常常是氏族名称和人名混用,族事家事不分的叙事方式,这是氏族社会人们的叙事方式遗存。更让人奇怪的是《天问》作者喜欢用女性化的视角,窥探和究问家庭私事、男女性事,并通过这种独特的角度来描述古代传说和历史事件。现举几个例子说明:

如第二十九节:舜闵在家,夫何以鳏?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这里作者问到尧舜,不问他们如何实行圣治,如何尚贤禅位,而只是问舜家有妻子,怎么算未婚?而尧又为何不告知他的父母,就把二个女儿嫁给舜?

又如第四十九节:女歧缝裳,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此段讲夏初动乱。夏启的儿子太康,借浇与嫂女歧私通一事杀了浇,从而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样的国家大事,诗中竟通过家庭私事的角度来描写。

又如第五十四节:有扈牧竖,云何而逢?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这一节写商族早期首领王亥与有扈氏女人幽会通奸,被人追杀逃命的细节,来叙述商代先王西扩北进与有扈氏部落发生长年战争的故事。这实在是一种奇特的女性化视角和叙事方式。

除了以上三节,《天问》中还有不少涉及家庭私事和男女性事的章节,涉及到的女人就有女歧、嫦娥、涂山女、雒嫔、玄妻、妹嬉、吉妃、妲己、褒姒、郧女等等。

我想,《天问》的这种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叙事方式,一方面反映了先秦早期传说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它的民间色彩和野史趣味。

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其父母野合的产物,并因此造成孔丘母子二人长期不被族人承认的痛苦经历。在正统的史籍中,为了维护孔子完美形象,都竭力回避这一事实。再如几千年来都流传着“孟母三迁”的美谈,赞扬孟母重视教育环境,教子有方。然而,如果有人大胆质疑孟子为什么没有姓?(孟不是他的姓,而是说他排行老大)。那么再追问,一个无姓的儿子,是否是私生子?孟母三迁的动机也变得实在可疑,或许就是为了躲避家人和族人的追查罢了。如果有人写这么一篇文章来问孔问孟,追问他们的出身,就会显得非常古怪奇特。

《天问》用的就是这种古怪奇特的问法。这样写或许有利于质疑和探求,使于接近事实真相,同时,也更易打动人心,流传于世。

三、《天问》让人困惑的是他的作者是谁

以前的学者大都认为《天问》是屈原的作品。但我在细读《天问》之后,从作品表达的观念、抒发的情怀、选用的文体三个方面对此提出疑问。

1.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又曾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高官,也曾获得过楚王的信任和重用。从《离骚》、《九章》等屈原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是深受孔子儒家的影响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儒家树立的理想人物,以及儒家杜撰的上古圣治的理想传说,他在诗中都不止一次地歌颂和赞美之。

在《离骚》中他写道: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而窘步。

又写道: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儿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

汤禹俨而袛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在诗中,屈原多次赞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前圣”,是“遵道”而“举贤”的圣明之君,而指责夏启、后羿、夏桀、商纣是败国之君。可以说,屈原的历史观和孔子的历史观完全一致。

然而,《天问》的历史观与孔子的历史观却大相径庭。《天问》中虽有批评夏桀商纣的内容,却根本没有赞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诗句,也没有称赞他们实行过什么“德治”或“圣治”。

2.屈原是忠君爱国之士,他在诗歌中常用激情来表现他爱国忧民的情怀。例如在《离骚》中他写道: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與之败绩!

在这里,屈原盛赞楚国早期的熊绎、若敖、蚡冒三个先王(先秦早期常用名字称呼王或帝)。同时,屈原又规劝当时的楚王,表明他不是图私而是忧国。接着,屈原又写了一大段百神降临九嶷山对他的说词,反映了屈原的心志,他希望自己遇上夏禹、商汤、武丁、周文王、齐桓公那样的明君,那样他就可以像伊尹、皋陶、傅说、吕望、宁戚那样为国出力效劳了。

在屈原的诗作中这种爱国忠君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比比皆是。然而,在《天问》中绝没有类似的诗句。有的只是质疑和探求。

楚国最初出现在中国西北方,后来南迁到了湖北秭归,然后再南迁到郢州。接着,它继续东扩北进,发展到徐州一带。春秋后期,楚国就成了强国。屈原是战国时人,它应该了解楚国的发展史。然而《天问》虽以楚国史事结尾,但没有问及楚国南迁东扩北进的大事,也没有屈原当代的战国时事。而是问了楚国前期的两件小事:一件是关于早夭的堵敖,另一件是讲斗伯比和郧女野合生子文的男女艳事。这种问法绝对不是屈原的胸怀和风格。

3.楚辞是一种适合抒情、适合悲天悯人的诗体,它是屈原的伟大创造。然而《天问》选用的是四言体,是一种冷静理智的非抒情体,甚至缺乏《诗经》的民歌风味。虽然押韵,却缺诗味。奇特之处,就是问到底。像《天问》这样一首长诗,内容丰富,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试想,屈原为什么不用他创造并善长的楚辞体而选用四言体呢?不可思议。因而,从诗歌的文体看,这也不像屈原的作品。

那么,《天问》的作者究竟是谁?无法查考。但有两点是清楚的:一、它不会是儒家、墨家、道家门徒的作品,因为它的历史观念不同。二、它是春秋前期的作品、作者所处的时代比孔子早,比屈原更早。

上一篇:切纸工岗位职责下一篇:青桐令高三散文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