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控制医疗费用,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2024-04-24

多管齐下,控制医疗费用,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精选3篇)

篇1:多管齐下,控制医疗费用,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多管齐下,控制医疗费用,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仙居县卫生局

作为2011年我县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我县不断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高新农合工作水平。近年来,我县新农合筹资水平和参保率逐年提高。2011年度我县人均筹资达300元/人,参合人数达396357人,参合率达97.6%,新一轮参合率达99%以上。在筹资水平处于全市较低的情况下,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例却达62.3%(超出省里60%的要求,今年将达70%以上),排名全市前列。医疗费用连续两年实现零增长,其中县人民医院2011年门急诊均次费用同比下降5.3%,住院均次费用同比下降12.1%,两个指标在全市公立综合性医院(二甲及以上)排名中降幅第一。

我县通过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工作开展成效明显。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一、开展支付方式改革,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我县作为全省31个省级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地区之一,于2011年6月28日出台了《仙居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实行以服务人次付费为基础,结合按服务项目、单病种付费的混合支付方式。遵循“总量控制,超支自负,结余奖励”的原则,在8个中心及以上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实行总额预付,控制均次费用(乡镇2200元,县人民医院5900元),确保医疗费用零增长。在县级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实行单病种付费,目前在全县中心以上8个医疗单位实行,共涉及23个病种,促进医院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医疗费用。同时,我县制定了相关考核细则,定期对各单位进行考核,加强督查,落实工作成效。

11月22日,台州市政府门户网站发表《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在仙居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文,介绍我县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

同时,从今年1月1日起,我县开始实行门诊总额预付,控制门诊均次费用(乡镇30元,县人民医院130元),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

二、推行临床路径,减少医疗费用

临床路径,是由卫生部门对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的疾病确制定诊治过程,包括治疗进度表、完成各项检查的时间和流程、治疗目标等,所有诊疗行为将严格按照“路径”进行。推行临床路径,利于我县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缩短住院病日,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目前,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诊疗,其中县人民医院有18条、中医院有5条临床路径入径,这在全市的县级医院里处于领先地位。下一步,我县还将扩大临床路径的病种范围,有效减少医疗费用,让更多病人得到实惠。

三、探索两级处方点评,降低医疗费用

由县卫生局牵头,建立了一支由高年资医师组成的点评队伍,在各医疗单位每月一次自评的基础上,于9月份正式开始对全县处方及住院病历进行每两个月一次较大规模的点评。点评主要包括抗生素使用率、激素使用率、输液率、基药比例、平均处方值等指标,并通过卫生网、单位内部、院内公示等多渠道进行结果通报,对点评中连续多次发现问题的处方医师采取取消处方权等相应处罚。通过开展处方点评,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制约商业贿赂,推进药品回扣治理工作,确保农医保基金安全。

工作开展以来,成效明显。如县人民医院平均住院病日由11天降至9.9天,基层医疗单位抗生素使用率下降10%,全县平均处方值下降30%,有效降低了医疗费用。

同时,我县实行双向转诊,减轻医疗负担。运用数字卫生技术建立双向转诊网络平台,按照有关技术规范,理出患者上转或下转(包括转院)指征,全面推行双向转诊运行机制。我县还出台了相应政策措施,推动双向转诊:适当拉开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的新农合报销比例(乡镇住院费用新农合报销83%,县级报73%);下转(或上转)住院患者在新农合报销时按一次住院来计算,仅扣除一次起付线金额。

从4月开始实行双向转诊至12月,共上转病人765人次,下转病人10770人次(其中在中心卫生院和社区继续治疗1379人次,居家康复9391人次),逐步实现就医合理分流,方便群众就医,减少患者陪护食宿、交通等费用,有效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市上半年基层卫生及新农合工作例会在我县召开,现场参观了解了我县双向转诊运行情况,受到市卫生局马美莉副局长及与会人员的肯定和好评。

另外,我县建立诊疗平台,减少医疗支出。运用数字卫生技术,我县以县人民医院为技术核心,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建立全县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和心电诊断中心。各基层医疗单位将影像和心电图通过网络传输到县诊断中心(县人民医院),诊断中心安排高年资医生实时开展审核、会诊和诊断,然后在第一时间将诊断结果通过网络平台传回基层医疗单位,提升基层医疗单位的诊断水平和服务能力。目前,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接入的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保院和3家中心卫生院,心电诊断中心接入的有县人民医院和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在此基础上,我县将逐步建立病理、检验等诊断(会诊)中心,由诊断(会诊)中心负责全县范围内的各种诊断工作。

截至12月31日,全县共上传医学影像37154人次,诊断中心共对有审核要求的15225人次进行诊断和审核,发现误诊、漏诊241例,修正各种不规范诊断报告3328例;心电诊断中心共审核、诊断6666人次。通过建立网络诊疗平台,全面带动基层医疗单位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使群众的就医需求在基层就能得到满足,方便群众就医,有效减少医疗支出。此举受到省政府郑继伟副省长多次批示肯定,8月9日,省医改办专门组织发改、财政、卫生、人劳4个部门来我县进行绩效评估,评价较好,评估结果已上报国家医改办;在8月26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信息化会议上,省卫生厅专门安排我县作现场展示;《健康报》、《浙江日报》、《今日浙江》、《台州日报》等媒体均在醒目位置予以宣传报道。

篇2:多管齐下,控制医疗费用,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2010年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表明, 残疾人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及其占家庭消费支出比例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度, 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333.9元, 是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1.56倍;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602元, 是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2.09倍。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0.3%, 比城镇居民平均水平高出13.3%;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4.9%, 比农村居民平均水平高出7.7%。

为解决农村重度残疾人医保问题, 2010年3月, 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题研究,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 要求从2011年起, 地方政府通过农村医疗救助按不低于年人均30元的标准, 为农村重度残疾人代缴参加新农合费用, 中央财政按现行办法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并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办法, 指导地方抓好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就落实相关政策作出了明确批示。但相关部门尚未出台具体执行政策, 在一些地区的调研中发现, 部分地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没有落实针对残疾人的优惠措施, 残疾人参合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在新农合报销方面, 还存在管理不规范、报销比例低等问题。

篇3:政府医疗投入并未减轻个人负担

根据“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将在目前基础上再提高40元,达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

医改5年来,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每年增加超过20%。不过从统计数据看,政府对医疗卫生的巨大投入并未减轻个人的直接负担,个人卫生支出仍在逐年上涨。

持续 医保补助逐年提高

事实上,自新医改启动以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医药卫生的财政投入。数据显示,2011年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00元,这一标准在2012年提高到240元,在2013年进一步提高到280元,2014年为320元。

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介绍,2009年至2013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累计达30682亿元,年均增长24.4%,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比重从2008年的4.4%提高到2013年的5.9%。2014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安排10071亿元,比2013年执行数增长10.5%。

而这笔资金中的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支持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资金。“2014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已经提高至1000元,新农合的人均筹资也将提高到不低于1000元,但新农合个人缴费仍维持100元。也就是说,这部分钱中9成都由财政负担了。”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医改蓝皮书: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2014~2015)》发布会上,北京市发改委委员、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表示,新农合筹资的提高部分,2014年各级财政预计投入8.14亿元,“客观地讲,这个比例不低了”。

从医疗总支出占比角度而言,财政补贴标准提升带来的变化明显。从筹资的角度看,卫生总费用由个人卫生支出、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三部分组成,而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医药费用负担大小的方法,通常是看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该指标越小意味着居民负担越小,反之则意味着居民负担越大。

2000年左右,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曾高达60%,居民的医药卫生支出负担日渐沉重。但经过5年医改后,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2年的34.4%。按照医药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末期,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将降低到30%以下。

压力 个人负担依然很重

不过,对于财政补贴增加能在多大比例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学术界有不同意见。上述《医改蓝皮书》提出,政府对医疗卫生的巨大投入并未减轻个人的直接负担。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2年的34.4%,但从实际支出金额看,个人卫生支出的金额从2008年的5875.86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9654.55亿元,增加了3778.69亿元,较2008年上涨了64.31%。

与此同时,卫生总费用从2008年的14535.4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27826.84亿元,增加了13291.44亿元,较2008年上涨了91.44%。

“由此可见,虽然个人相对卫生支出逐年下降,但个人绝对卫生支出却在逐年上涨。这说明,个人相对卫生支出的下降,不是源于个人绝对卫生支出的下降,而是源于个人绝对卫生支出的涨幅低于政府绝对卫生支出的涨幅和社会绝对卫生支出的涨幅,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文学国说。

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物价会攀升,医疗价格也会上升。但结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评价卫生费用后发现,无论物价涨跌,卫生费用都在涨。“物价的波动和卫生费用的变化不呈正相关,而且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中任何一方卫生支出的涨幅都远远超过物价涨幅。可见,物价波动对卫生支出的影响有限,不是卫生支出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文学国表示,4年来,个人的卫生支出金额大幅上涨,政府对医疗卫生的巨大投入并没有减轻个人的直接负担,“这就是老百姓对政府大量投入没感觉的原因”。

《医改蓝皮书》主编、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房志武也表示,新医改带来诸多好处,但民众一直抱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公立医疗机构行政化的局面还没有找到改革突破口;被民众广泛诟病的“以药养医”体制还没有根本改观。

抓手 控制医药费用增长

有专家认为,目前卫生总费用快速增长,主要是政府投入快速增长的结果。而与增加政府投入相对应,控制医药费用增长是解决“看病贵”问题的着力点。

“现如今,财政新增投入的大部分被浪费掉了,流向了医院、医生、药房和制药企业,他们的收入大幅增加,但患者得到的服务和质量没有相应提升,投入产出比很低。”文学国认为,目前对药品采购和价格的管制政策是医改中的最严重问题。

据了解,现行药品集中招标的主要做法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采购机构作为采购主体,负责药物采购。招标时坚持量价挂钩,发挥批量采购的优势。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采取“双信封”招标方式。

但有专家认为,不断上涨的药品价格没有得到遏制。“该招标方式根本就不可能解决药价虚高几倍、十几倍的问题。因为该问题是顺价加价15%和零差率政策下,只招不采,形成了‘采购价格越高、获利越多’的扭曲导向所致。”这位专家表示,集中采购、量价挂钩只有在“采购价格越低、获利越多”的正常导向下,才有效果。现行政策下,集中采购、量价挂钩实际上已经成为药价虚高的保护伞。

《医改蓝皮书》认为,允许医院二次议价(取消差价率管制,让医院购进价格越低,获利越多,有动力降低药品采购价)是降低药品价格的有效办法,有利于药品价格普降、医疗机构积极性提高、商业贿赂不治而愈、无须增加财政负担、促进药品集中招标制度改革。

与此同时,政府加大投入对深化医改依然至关重要。专家认为,目前的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和2000年左右60%的峰值相比虽然已经大幅下降,但是因为卫生总费用中包含了医疗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如果扣除公共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即使降到30%,占医疗支出的比重依然很高。如果和国际标准进行比较,30%也还是一个较高的比重。

(摘自《经济参考报》 )

上一篇:军警民共建联创协议书下一篇: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认识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