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语音教学反思

2024-04-28

新教材语音教学反思(共8篇)

篇1:新教材语音教学反思

新教材每单元都编排了字母教学板块。这是教材修改后最大的变

化。把字母教学提前到了第一学期,说明了字母教学的重要性。在字

母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语音渗透。

让三年级学生能在短短的一

学期里有效地掌握

26

个字母的正确读音和在单词中的发音。

1.

注重示范发音的正确性。在备课时我们要事先听录音,要确保

每个字母的规范发音。尤其是

Gg/

/,Hh/e

/,Ww/

/

的发音。同时让学生多听录音,多模仿,鼓励他们大声朗读。

2.

强化个别字母教学,

及时把握学生发音的难点。

尽管部分学生

对字母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但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字母

新教材每单元都编排了字母教学板块。这是教材修改后最大的变

化。把字母教学提前到了第一学期,说明了字母教学的重要性。在字

母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语音渗透。

让三年级学生能在短短的一

学期里有效地掌握

26

个字母的正确读音和在单词中的发音。

1.

注重示范发音的正确性。在备课时我们要事先听录音,要确保

每个字母的规范发音。尤其是

Gg/

/,Hh/e

/,Ww/

/

的发音。同时让学生多听录音,多模仿,鼓励他们大声朗读。

2.

强化个别字母教学,

及时把握学生发音的难点。

尽管部分学生

对字母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但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字母

篇2:新教材语音教学反思

①注意讲课的效益。不能该讲的没讲,不该讲的拼命讲,该详讲的略讲,该略讲的详讲;要注意处理好差生与整体的关系,不要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象新授课那样从头而起,不能为照顾个别差生,降低要求,从而滋长学生的不良情绪,也不能为个别优生,而让全班学生陪读。即要注意教学信息和教学的层次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②练习的效益。增加课内练习的密度和强度,练习要适时、适量、适度,有梯度,具有开放性。注意资料的选用。现在几乎各科每天一张讲义,其中有一、二道题失当的话,学生很痛苦,如过难,浪费时间;过浅,毫无激情;过多,忙于应付,如果有错题,那就更糟糕。布置给学生的练习,老师自己都要过一遍。

篇3:新教材背景下的七年级语音教学

一、语音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语音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初中英语课程目标(2012)提出要求:初一学生能在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初二学生能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初三学生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另外,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要求的实现离不开语音教学。

第二,利用语音知识学习英语,是学生必备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语音知识,无法结合音形,记单词较慢,缺乏自学能力,导致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放弃学习;而有些学生掌握了运用语音的学习策略,基础更扎实,在记忆理解方面更有效率。

第三,语音教学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英语教学的良性循环。学生掌握了发音规律和拼读规律,就可借助词典或课本词汇表等进行自主学习,无需再依赖教师。而且,学生不仅发音准确,还培养了良好语感,不仅更有效记忆单词和理解篇章,也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当前国际形势决定了语音教学的重要性。由于对外交流的需求增多,对英语使用者的口语和听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中语音乃是基本的。Morley指出,发音对可理解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发音也是交际能力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Jenkins通过她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以英语作为国际语的人际交流中,发音是引起交际失败最经常、最难解决的原因。语音不准确会影响听力、口语水平,导致无法顺利交流。

二、语音教与学现状

由于中考中没有或少有语音题,很多教师对于语音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平时领读音标,Study skills部分仅仅一带而过,没有像教课本其他部分那样详尽。

由于语音教学比较繁琐,很大一部分教师仅完成语音教学任务,但后续检查及巩固工作做不到位,以至于很多学生没有夯实语音知识。在初二初三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再或很少复习语音知识,也很少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语音知识。

学生对于音标的学习也很被动。由于音标较多、发音规则繁琐及记忆困难,经过初一两学期的学习后,仅少部分学生能完全掌握音标及其他语音知识,很多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另外,很多学生在初二初三便不再复习语音知识,不将其运用在词汇学习上,致其逐渐遗忘语音知识,不会将音、形、意结合起来学习,还需要靠领读来记忆单词的读音,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形成较大障碍。

三、如何进行语音教学

第一,从第一单元开始让学生逐渐了解一些音标。学习每单元单词时可适当介绍些音标,从音形结合角度让学生了解音标与字母间的联系。比如,可先从简单的音标开始,辅音/p//b//k////h//d//t//s//z//f//r/必定是由字母p b k g h d t s f r发出的,音标与字母相同,发音联系紧密,学生较易接受;再逐步介绍元音、双元音及其他辅音。做好铺垫,使学生容易吸收语音知识。

第二,有计划地介绍发音规则并加强巩固。初一是学习英语的最初阶段,应让学生掌握标准发音,对其今后的英语阅读和听力有较大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嘴型不到位或方言影响而读错音标。为此,教师应向学生详细介绍发音规则,如/ɜ:/这个音总是被南通地区的学生读成/r/的音,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这个音是摩擦音与腭音的结合,与/r/的音有很大区别。另外,7A7B的每单元的Study skills部分都有介绍了语音发音规则,内容含量较小,有助于学生的吸收。教师可利用每天的早读让学生巩固每单元的音标及规则。只有每天巩固,在学后面单元的音标时,学生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音标和规则,这样分步的学习和巩固,才能让学生熟悉音标及规则。

第三,可采用多种有效方法进行语音教学。初一学生活泼好动,他们不可能长时间听教师讲解规则,音标教学须兼具趣味性和多样性。首先,可采用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此法注重字母、音素、音标之间的内在关系,让学生从学习字母及词汇开始,掌握字母与音素的对应关系,将单词的音、形、意结合起来进行记忆,避免机械记忆,做到“见其形知其音,听其音知其形”,学生学好了音标,也形成了良好语感,综合语音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师马承教音素时根据字母音进行辅音字母的音素教学,体现了字母与音素的二位一体。他用几种方法教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掐头法。读辅音字母名称音,将其第一个音去掉,余下的音即为该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如Mm/em/,去/e/余/m/;去尾法,如Bb/bi:/,去/i:/余/b/;对比法。用汉语拼音进行对比,教g、h、y、w、r五个辅音。另外,可运用趣味语音教学,如趣味语音牌。教师李晓颍发明了趣味语音牌,其中包含辅音牌和元音牌,每个音标牌带对应的字母牌,辅音牌中每组两张,如发/d/的只有字母d,而元音牌种每组可能有几张,如发/i:/的有字母e、ee、ea,语音牌共四十八组。学生将几张语音牌拼在一起可看到音标和单词的拼写,直观地了解单词的音、形、意。经过实证研究,语音牌的教学效果高于传统语音教学。另外,教师和学生还可利用字典、课件、软件、磁带、视频、游戏、比赛等方式进行音标教学,利用能帮助学生习得音标的好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音的热情。

第四,不断在实际运用中帮助学生巩固语音知识。初一第一学期的音标教学分布在7A教材的八个单元中,每个单元仅涉及部分音标的教学。教师应在每单元音标教学后不断让学生运用音标、记忆音标。在没有学好所有音标的情况下,可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在运用中巩固音标,如布置学生预习生词,让其在拼读过程中巩固所学音标,也了解未学音标。另外,在遇到难读词汇时,突出巩固一些发音,让学生通过反复运用巩固发音规则。此外,教师在初二初三的教学中要经常让学生运用语音知识学习新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巩固语音知识并逐渐掌握运用语音学习英语的策略。例如,初中训练题中的词性变化题涉及语音知识,如shop变成动名词要双写最后字母加ing,涉及重读闭音节的知识,教师可将此类知识归类,帮助学生复习语音知识。

第五,分层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速度不同,语音教学应注意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做到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及时理解吸收语音的发音规则。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在语音学习上也会有困难,须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掌握好语音。

篇4:新教材语音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目标;初中英语;语音;教学内容

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不少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点和语法上,导致学生的英语语音滞后于他们的英语总体水平,不少学生在英语语音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

(1)音素、音标方面:元音中的长音和短音不分。如/i:/与/l/,/:/与//,/:/与//等;单、双元音不分,如/e/与/,/与/al/,/与/ε/等;多音节词拼读能力差、重音读不准;朗读以辅音结尾的单词时习惯添加尾音//。

(2)字母与字母组合的读音方面:很多学生不太清楚元音字母与元音字母组合在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中的读音,不太清楚辅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组合的读音,不能很好的根据读音记单词,也不能根据读音规律拼读生词。

(3)朗读技巧方面:不会读且听不懂句子中含有连读的部分;不知道什么是辅音的不完全爆破和音的同化;不能根据情景和内容要求,结合句式的特点借助语调表达思想;朗读时语速过快或过慢,节奏感不强,句子重读不明显,没有抑扬顿挫,语感差。

不少教师抱怨《新目标英语》的每个单元没有语音的教学内容,平时课务很紧,教材的词汇量又大,明知学生语音水平不好,但又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新目标英语》的每个单元确实没有专门的语音教学内容,但在七年级上册90至93页和七年级下册90至97页对“音素、音标——字母与字母组合的读音——朗读技巧”有明确的介绍,因此,老师们可以把这些语音教学内容设计到平时教学中。

一、预备篇中复习48个语音音素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了20个元音和28个辅音音素,教师可在七年级上册预备篇的学习中,结合字母教学复习48个语音音素,纠正音素的发音错误。

二、Self-check部分渗入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和朗读基本知识的内容

英语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不仅影响着学生单词读音的准确性,更影响着学生根据读音记单词的能力以及拼读生词的能力。英语字母或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读音内容较多,集中学习的效果不佳,教师可以分解成九块内容,安排在单元教学的Self-check部分,具体内容分解见表一:

学生朗读的流畅性不只靠发音的准确,更重要的是朗读技巧,包括重音、连读、语调、节奏等,因此掌握朗读的基本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朗读基本知识可以分解成七块内容,同样可以安排在每单元的Self-check部分,具体内容分解见表二:

三、单词教学中运用字母在单词中读音的知识

在单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拼读规则拼读单词,这样学生既学会了新单词,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例如,教学单词bus时,教师可以把字母和音标对应起来:b-/b/, u-/?蘧/, s-/s/ ——bus, 并强化元音字母在闭音节中的发音:u-/?蘧/。这样就把元音字母及其发音规则与典型例词结合了起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语音知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科学地记忆单词。

四、在语篇中实践朗读基本知识

《新目标英语》教材提供了大量发音地道、原汁原味的语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去模仿、去朗读。例如,在听说课中教师可以在听后环节中融入语音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先听磁带,标出句子的意群、重音、连读、不完全爆破、节奏、语调等,后跟读模仿,提高语音的准确性、流畅性和连贯性。

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涉猎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英语有声材料,如VOA Special English、英语小故事、英语短新闻等,通过广泛的泛听,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英语语音水平。

【参考文献】

[1]倪丹英.2006.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6)

[2]杨宇学,彭祥英.2005.从英语口试谈中学生英语口语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9)

[3]周华.2009.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1)

[4]人民教育出版. 200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教研室)

篇5:高一英语新教材教学反思

梁海琴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2班和6班的英语教学工作。经过一学期的教学,自己深感有不少方面值得总结和反思。

刚带完一届高三毕业班,在接触高一新教材,发现体验颇深。我带的两个班分别为英才班、宏志班,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有较高的兴趣,如何明确目标,有的放是矢,扎实有效的把握新教材,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成了本学期努力奋斗的目标。

新教材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倡导建设性学习,提高交流与合作。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能力。为此,我注重了如下几点:

一、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尽可能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获得充实感和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新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合作者。这就必须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实际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大胆更新。所以在授课中,我非常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比如在写作课上,我充分提高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写作文时,提供多个主题,面向不同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自由发挥。在讲到如何写议论文时,大胆删去一些作文题材中固定学生思维的要求,多让学生去写“my opinion”,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让他们尽情发挥。

本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耐心、爱心。更重要的是还要适应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更新理念,取得成绩。

篇6: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心得和反思

作者:荣成市第„ 教育教学研究来源:孙巧玲推荐 点击数:596 更新时间:2005-8-17

引言:

从2004年9月新学期开始,随着我省作为实验区开始了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我们学校也对高一学生开设生物课程,并且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以下简称《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生物的四项课程理念——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了,另外《新教材》知识面较宽,给老师和学生留的空间较大,教材不仅是注重知识的呈现,更加注重科学方法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在2004-2005这一学年中,我们始终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坚持把学生知识建构、能力达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坚持以《新教材》中丰富具体的教学资源为战略平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新教材》坚持不懈地钻研,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创新,并定期地进行评价和反思,我们逐渐的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很高兴的看到我们正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一、课程进度安排及实施效果

(1)2004年8月到2005年1月的第一学期,我们一共20个学周。平均每两个周有7节生物课,5节自习。除去三次月考及期中考试,满学期共计62课时,外加42课时的自习。教学内容安排是必修第一个模块《分子与细胞》,辅导用书有山东教研室编《生物基础训练》和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教与学整体设计》。整体的看,这学期课时安排的比较充裕,期末统考能把整册书复习一遍,并做了三套综合模拟题。

(2)2005年2月到7月第二学期,我们一共19学周。学期开始高一分文理班,理班平均每两个周有8节正课,7节自习;文班平均每两个周有5节正课,2节自习。满学期理班共计68课时,自习60课时;文班共计40课时,自习18课时。教学内容安排要求理科班完成第二个模块《遗传与变异》并且复习第一个模块《分子与细胞》;文科班只要求完成第二个模块《遗传与变异》的教学。期末统考范围理科班为一、二两个模块;文科班只考第二个模块。辅导用书主要是山东教研室编《生物基础训练》。这学期的课时安排文、理不同,由于《遗传与变异》中前几章遗传定律以及基因和染色体部分知识点非常抽象,教学难度较大,课程推进速度慢,所以用课时多一些。理科班除正课外自习比较多,统考前复习时间充足,把两个模块复习完之后,又做了5套模拟题。文科班课时紧张,复习时间不足,没有足够的时间做练习题。

二、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及案例

《新教材》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时代性、基础性非常强。教材中大量的探究性活动是强化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课程资源。通过实验和技能训练培养观察、操作技能和过程技能;通过资料调查、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模型建构让学生领悟和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要切实完成课程目标,一定要充分地开发利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

(1)深化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对我们高中教学来说,时间是非常紧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通常是各个学校及老师工作的核心任务。所以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探究、模型构建等活动,很多老师过多倚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过程、方法、能力、情感目标的培养。通常情况下只是把实验过程表述一遍,再把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重点强调一下。而相同的一节课,如果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或者对问题展开完整的探究,就要花费整整一节课甚至两节课的时间,并且课后还要进行相关总结和评价。既费时费力,又难以短时间内让学生在卷面上凸现成绩。但是生物科学毕竟是一个实验性的科学,《新课标》中提出了“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四项课程理念,并且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课程目标。我们现在用的《新教材》明显加大了实验、探究、技能训练、模型构建等各种活动性课程的分量,为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技能和手段,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提高对生物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培养利用实验的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有一个典故叫做点石成金,学生向老师要的不是老师点出来的“金子”,而是老师“点石成金的手指”。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要始终坚持、合理地安排。

(2)保证实验课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实践活动的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保证实验课和探究活动中相关实验进行的数量和质量。在三个模块中,第一个模块《分子与细胞》中实验和探究最多,有9个实验4个探究。要完成这些实验和探究会占用相当多的课时。根据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在高一上学期进行了5个学生实验,分别有第一章“使用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第二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第三章“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第五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第六章“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另外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及“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两个实验只进行了课堂演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只进行了讲解,没有让学生做。因为染色后的脂肪颗粒需要用到显微镜进行观测,所以“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这个实验放在了“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进行,每个实验用时一课时,各个实验都能当堂完成。教材上的4个探究,也有实验过程。其中我们进行了2个,演示了1个,讲授1个。学生进行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和“影响酶活动的条件”两个探究中的实验,前者用1课时,后者用2课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当堂讲解,“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演示。

依据具体情况最大限度的保障实验、探究的数量之外,更要保证每次实验课的质量。我们在每个实验课前都要提前一周通知实验室,以便管理人员准备好相关器皿和药品。做好实验不是件容易事,工作量比较大,而且一旦安排不妥就会事倍功半,经常出现学生到实验室图个热闹新鲜,而学不到任何东西的现象。所以进行一节实验课一定要做好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验前的预习引导和实验后的总结交流。在上课前,我们老师要进行1-2次的提前实验,经过两次亲自实验教师会清楚地知道实验中要重点注意哪些问题,就能对学生实验预习进行合理指导,防患于未然。实验课一定要让学生预习好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让他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忌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地克隆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这样学生不动脑,没有主动地研究问题,一节课下来一点收获都没有。进行实验前,学生脑子里一定要有这两个问号——这个实验是验证什么的?这个实验怎样作才能成功?实验完成后,我都让学生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并且把实验结果以实物或文字描述的形式呈现在实验报告上。实验报告不是对实验过程的简单记录,而需要根据具体得到的实验现象,分析为什么得到这个结果,不管实验成功了或是失败,都要分析一下原因,进一步总结并且在班内交流。通过这样一节完整的实验课,既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原理的建构,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科学、作科学,更加有效地促进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下面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个实验为例,谈一下实验课的具体操作。首先通过预习,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1、掌握提取和分离色素的方法;

2、明确色素的种类和特性。还要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提取时用丙酮或酒精作提取液,原因就是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分离色素时,利用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色素就分散开。然后通过课本上的实验介绍让学生大致了解实验过程,并一一点清桌上的药品和器具。我开始进行问题引导:问题

1、为什么选用菠菜叶,而不是白菜叶作实验材料?学生马上想到菠菜叶颜色深,含有色素多。问题

2、为什么提取色素的第二步中要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学生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二氧化硅帮助研磨,碳酸钙保护色素,但这样学生还是很容易把二者弄混。我继续说二氧化硅是沙石的主要成分,所以就像沙粒一样,起研磨的作用。而碳酸钙可以调节PH值,防止色素被氧化。这样学生就能把二者区分开。还要让他们注意加入的碳酸钙不易过多,会影响色素的提取。第3个问题、为什么提取和分离操作后都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住?学生从教室里充满汽油味,就知道是为了防止这些有机溶剂挥发。问题

4、为什么剪滤纸条时,要剪去下端的两个角呢?这个问题学生不知道,我也没有直接回答。我让两个同学做两个没有剪去角的滤纸条作为对照。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他们发现没有剪去角的绿纸条上层析出来的色素带呈两边上翘的弧形,而不是一条直线。我顺便给他们解释这是边缘效应。每一片叶子在进行呼吸时,空气中的氧分子从外界通过气孔进入叶子内部,中间的氧分子由于相互碰撞使得进入的速度总低于从侧翼进入的氧分子,这种边缘氧分子进入气孔的速度快于中间氧分子现象在生物界称作边缘效应。再比如乘车时遇到上下班高峰期,从侧面上车会比较快。把枯燥的知识原理和生活联系起来就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也乐于接受,便于掌握。最后一个问题,画滤液细线时要笔直均匀,并且风干后再画两次。目的是使色素带颜色深,而且形状规则,便于实验结果的分析。经过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既掌握了实验原理和大致步骤,又能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重视。然后让学生开始进行实验。这个实验作的比较成功,色素提取出来后,首先让同学们观察色素的荧光现象,并且讲解其原理。然后继续进行色素的分离。大多数同学能扩散出4条色素条带,颜色比较清晰。马上引导同学分析实验结果,讲解四个颜色条带各自是什么色素,总结各色素溶解度大小,及色素含量关系。并且总结部分实验失败的原因,色素条带只有两条或三条,是因为选取的叶片发黄,或者没有加碳酸钙;还有的条带颜色太淡,是因为提取液加得过多浓度太小,或者画线次数太少。最后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对自己的结果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把扩散出色素的滤纸条作为实验结果贴到报告纸上。这样一个完整的实验才算结束。

(3)组织好探究性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

课程标准确定的能力目标包括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尤为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领悟和运用科学方法,对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教材上探究、调查、技能训练等活动能有效地驱动学生针对现实的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的活动;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等收集事实证据的活动;驱动学生提出和求证假说以及做出解释等积极构建知识的活动;通过交流甚至辩论,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整个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真正的“做”科学的过程,学生既学到知识内容,又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新教材》中有较多的活动性课程。《分子与细胞》中有4个探究、1个模型构建、5个技能训练、1个课外制作和若干的资料分析;《遗传与变异》中有2个探究、2个模型建构、2个调查、5个技能训练。要有效进行一个题目的探究或调查,教师应该把握好引导性和开放性,坚持让学生自己唱主角。《新教材》中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的写法上,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羊式放给学生自己作?学生能力水平有限,结果只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尝试,我们初步有了一些经验。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条——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比如说“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探究的题目就很贴近生活,除了“白菜剁馅”和“烧苗”这两个现象外,我又引出夏天拌凉菜时为避免菜汁过多,都要最后加盐或糖,那这是问什么呢。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第一步引导提出问题的目的已经达到。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些资料调查、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分析“中心法则的发展”这个资料,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自己对中心法则的内容进行补充。学生通常把资料中“逆转录”、“RNA复制”及“蛋白质的复制”都补充到中心法则中,忽略了第三个资料中“可能”这个字眼。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注意这个模糊概念,学生马上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分辨信息中哪些是确切证实的,哪些是存在可能性,有待证实的。最后达到合理的处理这些信息的目的。对于探究活动,课堂交流非常重要,一节探究课的成败就在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效果和价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是一个引导和修正,这一步很重要,如果引导过于表面化,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实质内容不多。另外还要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追求理性的交流。下面以“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个探究为例,谈一下探究课程的具体操作。这个探究我共用去两课时。第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包加酶洗衣粉,然后让学生们传看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都标有哪些内容。学生发现包装袋上标有适合温水使用,并且强调水温不能过高。我就说用化学上的原理讲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就越快,不应该是水温越高越好么?学生们马上想到应该与洗衣粉中的酶有关系。我步步深入: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作为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活性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都如何影响酶的活性,加酶洗衣粉到底该如何使用效果最好呢。另外唾液中存在大量唾液淀粉酶,胃里的胃液也有大量消化酶,但我们知道口腔是中性环境,而胃里是酸性环境。通过这些现象,我让同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想到温度会有影响,有的同学想到PH值,还有的同学提出浓度也会有影响。我们教材中引出温度和PH值对酶影响的探究,但既然有的同学提出浓度这个因素,我没有否定他的问题,就让他根据自己的问题,探究浓度这个条件。然后我提出以我们自己的唾液淀粉酶为实验材料进行温度、PH值以及浓度对其影响的探究。那么人的唾液淀粉酶在口腔内的温度是多少呢,同学回答正常体温37摄氏度。那么设计实验时还要设计什么样的温度作为对照?怎样保证你设定的温度环境比较稳定呢?口腔内的PH值为中性,实验要设计什么样的PH值?浓度的高低又要如何控制?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有什么特性,最后如何检测酶活性的高低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就大致形成了探究的思路。然后开始分组讨论并设计探究详案和实验步骤。讨论进行了半节课,各组分别拿出一套实验方案来,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设定温度和PH值的实验思路基本都比较合理,但存在很多具体操作的问题。比如说,不选择水浴控制温度条件,而是直接加热;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用斐林试剂检验实验结果。而这个实验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好温度条件,用斐林试剂检验就要进行加热,破坏了温度条件。这时我会给出相应的提示,并让学生进一步交流和讨论,把设计的实验方案逐渐修改完善。第二课时进行实验。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中我只是给出一些技术细节的指导,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路,实验进行的非常顺利。最终的实验结果是相当成功的,其中不乏许多设计新颖又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比如有的同学在进行温度影响实验时,先加入碘液,这样37摄氏度下碘液蓝色逐渐消失,而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下碘液的蓝色没有变化,这个设计的实验效果也非常好。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了自己的想法,证明了酶适合比较温和的条件,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下活性最高,温度和PH值偏高偏低都会使酶的活性下降。另外探究酶浓度对酶活性影响的这一组,结果发现浓度稀释10倍的酶基本上不影响其活性,正好证明了酶的高效性。实验后的总结中,充分肯定了学生们的设计和成果,并对一些大胆尝试新方法的同学给予了肯定。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思索,把相关的知识原理活用起来,运用实验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助益。

(4)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充分合理地开发《新教材》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生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譬如问题探究、问题串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细细品味,锱铢琢磨,充分合理地开发使用。《新教材》每章由章首页、若干节、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四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讨、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新教材》每节都以“问题探讨”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境、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学科交叉”体现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利于知识综合,形成知识网络;“想象空间”体现知识迁移,培养想象能力。《新教材》的课后阅读栏目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前沿”、“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栏目,它们介绍了生物科学的前沿领域,拓展视野;介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给学生以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迪;另外“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体现了生物学与当代社会紧密地联系,提高了人生规划能力。每章节的后面都编排了些与该章节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这些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练习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增加了一些活题,这些活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品质。比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节,课后练习拓展题第二题,要求为加酶洗衣粉设计一则商业广告。我利用课末5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尽情地发挥。同学们思维活跃,积极性很高,出现很多极具个性的创意。据两个同学设计的广告词为例:“给我足够的温度,溶你全部的污渍,让自然的颜色围绕你我身边”;“加酶不加价,去污能力大,稳定性能强,污垢都害怕!”。《新教材》在每章结束时,都有简约精炼的小结,大体上都包含着本章的核心知识和重要概念;对本章知识要点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在阅读中回想讲课时的具体内容,有助于知识点查缺补漏,整体巩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新教材》为中心资源,以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为辅助,统筹规划,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篇7:新教材语音教学反思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人们常说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一切。因此实施新课标,使用新教材首先要转变思想,认真学习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正确认识新课改的意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新课标新教材。从老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首先要改变的是面向高考的“精英式”教育观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由“重知识、重分数、重升学”转变为重素质、重素养,其次就是要改变单纯的学科知识技能教育,建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培养目标,教学中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思考与讨论。课题研究自主学习,知识建构,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持续的兴趣、好奇心,以及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在新课改中要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一、新课改首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以科学探究为主体,倡导建构的学习。

改变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过分侧重于知识灌输,缺乏对学习的兴趣,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死记硬背、脱离实际,面对物理学习望而生畏,丧失自信和热情(敬而远之,学习文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由压制式的被动学习变积极自主的学习,是世界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新课改中,教师要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中要彻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课堂一潭死水,单向灌输的状况。教师要变教为导、变教为诱,变知识灌输者为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过程的设计者,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正确思路和方法的点拔者,答疑解惑者,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要有成功自豪感的体验。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要把学生调动起来,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全身活动,心灵体验”。课堂要突出“五动”。

要动手,动手就是动手做实验,动手去体验,动手做练习。例如:用手按在桌子上推拉,去体验摩擦力,用鼓掌去体验力的相互作用,用手托书上下加速运动去体验超重失重。

要动眼,动眼就是动眼去观察,动眼去发现生产、生活、实验及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增强对物理世界的感性认识。例如:观察频闪照片,打点记时器,平抛轨迹,课本上丰富多彩的图片等等。

动口,动口就是动口说,动口去表达,交谈、议论、辩论,交流。课堂上要结合新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动口。

动耳,动耳就是动耳听,听老师的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听其他同学表述的观点与见解。动脑,动脑是核心,动脑就是动脑思考,就是动脑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把动脑贯穿于整个课堂中。

真正的学习,必然是具备丰富阅历积淀的学习,是主动地独立地获得客观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的学习,因此要让学生在物理课上动起来。

三、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有效途径,也是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在科学史上,对于科学探究来说,有着无数灿烂辉煌的科学发现,无论是海王星的发现(物理2P90),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建立,还是阴极射线的确认,万有引力的发现,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结构的发现等,其探究过程都充满着艰巨性和创造性,洋溢着科学精神,渗透着科学的思想方法。应用好这些事例进行教学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教材中充分利用科学发展史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意义。

例如沪科版、模块1中“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伽利略巧妙地应用佯谬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通过大胆猜想,数学推理,通过斜面“冲谈重力”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正确的结论,是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典型案例,是科学方法教育的好教材。然后通过超越伽利略引出现代落体研究的方法,引入打点计时器、闪光照片、光电计时、DIS等现代技术方法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强化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从探究的过程中去学习落体运动的规律。改变了以前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体现“三维”的培养目标。再如牛顿第三定律一节两个同学拉弹簧的探究实验,然后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牛顿的第三定律,最后应用DIS、相互作用的F——t图象进一步加深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这些课都体现了“三维”的培养目标。

四、使用新教材,怎样开展课堂科学探究

1、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节课都开展实验探究,相当于以前的学生实验课,一般在实验室进行,例如实验探究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P38,再如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法测P82。研究平抛运动实验探究(P11),验证自由落体的机械能守恒(P63)。首先老师在实验室准备好器材,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应用这些器材。制定合理实验方案,设计探究过程,明确实验中要记录的数字,设计实验表格,通过作图画图像,求比值等数字处理方法,找出规律。

要改变以前学生实验册中,一切都设计好,技巧方法、注意事项、数据处理都告诉给学生的灌输实验背实验的做法,要让学生真的从探究中去总结,去领悟探究过程与方法。学生探究实验是多样化的,改变以前全班同学都一样、做实验齐步走的做法,要发现,肯定学生实验中的创造性。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建构的学习。通过对比发现,开展实验探究好的班级,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考试成绩也好,在学校组织的最受欢迎的老师评选中,高一物理老师就有两位(共评选四位)。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实验,老师要通过导学案做好实验的铺垫和引导,防止学生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一堂课乱哄哄,达不到探究的目的。如力的合成平行四边行法则的探究,学生实验前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实验的依据是什么?②实验中的橡皮筋的用途是什么?③怎样使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单独作用效果相同?④实验中记录的内容有哪些?怎样记录?⑤怎样找到合力与分力间的关系?作力的图示、尝试观察、作平行四边形验证等,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

2、科学探究并不单指实验探究,也包括理论探究。理论探究是以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自然现象为基础探究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探究,例如模块1中的超重失重,模块2中的动能定理,万有引力的发现(P87),哈雷慧星的预报,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P90)都是组织学生开展理论探究的好教材。

3、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局部的探究,探究其中的一个问题或两个问题,如弹簧的弹性势能,物体的转动动能,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探究中,只探究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4、可以开展演示实验性质的师生共同探究,如向心力的大小决定因素的探究,重点体现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对比实验的思想。

五、课标与大纲,课标与教材,教材与教材的差异

1、大纲与课标教学要求上的差异

教学大纲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上的要求,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分为三个层次,A、B、C即知道、理解、掌握技能上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的是知识技能的教育作用。课标强调的是“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考虑课程的教育作用。新课标重视“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的教育作用”而大纲中没有科学探究的要求。

例如大纲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要求,牛顿第一定律A,牛顿第二定律B,牛顿第三定律B。课标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课标与大纲,新老教材相比较在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概念的准确性上的要求有所降低。新材图文并茂,通俗可读。如新教材标题的变化,原来运动的描述一节,现在变为“走近运动”,弹力一节变为“形变的力”,动能定理一节变为“探究动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开普勒三定律一节变为“从托勒密到开普勒”这些标题学生感到亲切通俗可读。教学中要重视应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通俗化,增强感性认识。例如P28图1—15汽车的变速运动,引导学生看时钟的变化,汽车位置的变化来认识变速运动。P38图1—32飞机匀加速滑行,看图中速度计的示数、时钟、位置变化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新教材由于删去了一些内容,教材的系统性降低,如老教材中曲线运动、运动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沪科版第一节就是飞机投弹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而人教版仍保持了原来的系统性。

弹簧的弹性势能课标中没有要求,因此沪科版在信息浏览中,介绍了引力势能与弹性势能,而人教版增加一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说明中强调着重体会探究过程与方法,不要求掌握结论。

课标要求在模块2中编入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初步了解微观世界中量子化现象,知道宏观物体与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初步了解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知道相对论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人教版在模块2中只编写了一节“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沪科版编写了一章“经典力学与现代物理”这一章老师的讲和学生的学都很困难,感到是空中楼阁,学生没有学习的基础,我们结合人教版与沪科版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了处理。

在实验的编写上,人教版基本保持原来的形式,演示探究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沪科版没有单编学生实验,所有实验贯穿在教材的实验探究中。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典型重要实验开设了学生实验,如: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探究力、加速度、质量之间的关系等。

在教材的难度上,课标要求增加广度,降低难度,但新教材编写上无论是例题还是课后习题难度都有提高,并没有降低。教辅材料的难度就更大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把握好教学难度,选好例题和习题。

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新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课题研究的内容,沪科版最后编写了课题研究示例,课题研究评价表,供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参考。人教版编写了“桥梁的研究”实例,介绍了课题的得来、课题的规划、课题的实施。第一部分

1、桥梁的类型。

2、桥梁的设计。

3、建桥的材料及性能。①材料是否易得成本②防火防腐蚀性③是否坚固。第二部分①自己设计制作桥梁模型②开展设计制作比赛。

我们在课题研究方面开展是首先由老师介绍一些课题,然后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自己选定课题,课题可以是老师介绍的课题,也可以是学生自找的课题,课题组选老师,也可选家长、社会研究机构作顾问。广泛收集信息、调查、上网等写出研究报告,然后交流等程序,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课题研究可以安排在节假日、课外活动进行。

加速度计的设计(P117 T2)弹簧加速度计,重捶加速度计,水加速度计等。

鞋子摩檫因数的研究(P74 T5)。劈的力学研究,菜刀上的学问。鸡蛋撞地球(仿生学)。

测量人运动时的功率,举重,骑自行车,跑步机。

七、关于教学评价与考试

对于新课改老师们最关心的是教学评价。我们学校在教学评价上进行了改革。

1、是学校组织人员对老师的课堂进行评价,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是否体现了“两主”、“两全”、“五动”。

2、是开展学生评价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好坏学生最有发言权。

3、考试评价就看期中、期末枣庄市组织的统一考试,老师教的好就得考试成绩好。高中要面向高考,高考就要考试选拔。

新课改一年来,枣庄市组织了两次期末考试,从试卷中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考试面向新课改了,教学不新课改不行。

考试的试题中注重考查,结合生活,生产的实际,注重了新增内容的考查,注重了实验探究与课题研究的考查。

考试的试题中注重考查,结合生活,生产的实际,注重了新增内容的考查,注重了实验探究与课题研究的考查。如新增内容,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多种多样的形变,能量转化与转移的方向性,能源与可持续性发展,相对论量子力学初步等内容都出现在了选择题中,有不少学校不注重新增知识的教学考试就吃了亏。

考试中注重考查了实验探究,如第一学期期末考了弹簧的伸长与弹力的实验探究,第二学期考了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弹簧的伸长实验探究。实验表格设计,控制变量法。

试卷中考查了课题研究内容,第一学期考了“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第二学期考了“研究水柱的射程”。

篇8:关于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的反思

开放教学观念, 搞素质教育, 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评定一个学生的优劣, 也不再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 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再以考分为唯一的指标。数学教学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同时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以文载道、文道合一不再是文科的专利, 数学教学也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 教会学生做人, 培养爱国热情, 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做事作风。如统计图这一节中, 要求学生从某报纸公布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图中获得信息, 并进行分析, 从而对他们进行基本国策的教育。又如有个别差生有厌学情绪, 笔者一般不批评他们, 而是经常鼓励, 即使是简单的有理数运算错了, 也不指责, 而是轻松地说“没关系, 这题你肯定会做!”然后让他自己检查重做, 发现了错在什么地方后就表扬他;有时回答问题错了, 不仅不批评反而赞许他自己的见解, 然后分析他的思维模式错在什么地方, 让他轻松接受;碰到一言不发的时候就轻松调侃“沉默是金, 金子是不可能对别人说的”, 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融洽了师生关系。笔者渐渐发现他们数学课用心听了, 而且经常举手回答问题了, 逐渐喜欢上数学了。只要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那么教学观念的更新、转变就不会只停留在口头上了。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 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 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 循环往复、按部就班, 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 学生学习就乏味无趣。那么, 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首先要让学生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 走进生活, 从生活中找数学,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 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新教材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 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 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例如, 讲平行线时提问“你喜欢滑雪运动吗?”由此引入到滑雪运动的关键是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通过体育课上玩的双杠引入课题“平行线”, 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其次, 可以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 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突出数学化的过程, 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 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例如, 试题:一根钢管, 截成甲30cm和乙50cm两种用材, 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为1∶2, 则钢管刚好用完 (不计截割损失) ;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3根, 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 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 而且钢管有剩余, 那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按后一种截法, 并假设有一段损失5cm, 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 由于实例信息多而杂, 如何分析所需的信息成为问题的关键, 这时就要学生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 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 这时两种用材相等, 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 第一截法几根就可, 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的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再次, 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 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 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加倍珍惜, 记忆深, 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学习知识也是这样, 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 而忽视了知识的获得过程, 只向学生提供枯燥的数学知识, 传递一些已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其实, 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不只是模仿, 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 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是自己探索发现的, 有一种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 尤其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 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 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 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 不能只流于表面、流于形式, 要给予学生充分时间, 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数学教育本身讲究严密性, 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 故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特别是“做一做, 想一想, 议一议”时更应如此。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平行的教育氛围, 不必过分强调课堂的严肃性和纪律性。要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建立崭新的师生关系,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 允许学生有错误。其实错误也美丽, 只有在错误中才能使学生接受挫折教育, 在课堂上要以人教人, 以心对心、以情对情,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由地想象和创造, 从而愉快地吸取新知识。

上一篇:文明宿舍申请下一篇:野生动物园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