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4-04-20

化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通用11篇)

篇1:化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

化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

高中化学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三年的时间,教材到目前为止已经大部分讲解完毕,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越来越领会了新课改的精神,教学中有几点体会和感想与大家交流。

一、教材内容的变化

新旧教材对比从教学内容上有了显著的变化,一是以物质结构为中心和化学热力学为基础的有关理论的引入,使大学普通化学和高中化学融合于教材之中,元素化合物篇幅则进行了压缩,这是对经典中学化学教育的又一次优化的过程,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二是化学教材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插图,可以分以下几类,实验现象图(隐含着原理、方法);化学仪器图(可以分为原型图和衍变图,如试管作为原型图“一端封口”,可变化为平底烧瓶、圆底烧瓶、锥形瓶、广口瓶、烧杯等,应注意衍变图和原型图之间的个性与共性,来激活思维,使学生可信手来选取合适的仪器进行化学实验);物质微粒图(以模型方式进行展示,体现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化学家肖像图(实施人文教学,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材中插图的作用都有一定的隐蔽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插图的内涵,使插图中静态的化学信息动态化,最终转化为多视角、多层次的输出状态,储存在学生的头脑中,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生开展教学双边活动。

二、教学内容处理出现了该不该讲和讲到什么程度的困或

新教材进行的是模块教学,同一个知识点在化学1 中讲到了,到了必修1 中又讲到了,等到了选修模块中还继续学习,教师在处理这样的内容时态度各不一样,有的教师按新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没有扩展很多的知识,主要在年轻教师身上体现比较明显,而有的教师则一步到位,习惯于深挖洞式的教学,一直挖到高考要求为止,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有经验的教师身上,而造成结果是课时严重不够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学校都在增加课时,学生负担加重,尤其是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爱到了极大的伤害,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为高考而教的思想在做怪,这与新教材、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目前的教学形势下,由于应试教育根 深蒂固,必然形成高中化学教学迁就高考的局面,虽然高考有促进高中化学教学和高校选拔新生的两大功能,但是事实上后者功能远超过前者,造成了高考题很快地变成练习题进入高中化学教学之中。如果从教育的本质说就是教师对是教化学还是从事化学教育事业两种观点认识不清。教化学是把化学教学仅理解为在课堂上讲解化学知识,突出的是智能的开发,看重的是书面考试结果,解题方法和技巧占据特殊的地位,对试题练习这一单一的教学模式十分青睐。而从事化学教育则是把化学教学做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是为实现整个高中教育目标中一门学科教育,为达到学科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注重是各类目标的落实,注重情感教育,用敬业精神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健全的人格得到完善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切从合实际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要的环节,明确的目标可以减少课堂生成的盲目性、随意性,而制定的目标能够有效的完成,更是教学的精彩之一。在新旧教材中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可以发现,以前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时容易出现内容泛化、动词不当等问题,如在教学目标中经常出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品质,开发学生的„„能力”等字词。这类目标隐含着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主要的,要求教师应做什么,而不是学生能做什么,再有目标动词使用不当,掌握、理解等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的规定性,含义模糊,不容易达标。在新课标中对学习目标构建了三维融合的目标体系,对于认知性目标使用了“知道、认出、区分、归纳、检验”等行为动词;技能性目标用“模仿、独立操作、学会”等规定程度的动词;而对于体验性目标用“感受、经历、尊重、珍惜、体会”等表达感受的动词。这样的行为动词对目标的描述非常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容易达标。例如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以往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二氧化硫性质的学习,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这样的描述笼统、模糊、空洞,无法体现本节教材意图,而新课标下的学习目标则描述为“通过二氧化硫性质的学习,认识二氧化硫既对环境有污染不利的一面,又有化学工业中有用的一面,养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这样的目标更符合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要求,且给人一种非常实用具体的感觉。

四、新教材教学中出现的误区

1、不同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千差万别:新教材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原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不同,原大纲规定了教师教学的上限,即哪些不要讲,学生不要求掌握,而新教材中则规定了教材内容必须要讲,即教学的底线要求,而教学的上限则没有硬性要求,这说明教学内容的可塑性增强了,但是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在把握教材难度时,出现差别太大,教学目标制定有很大出入,目标制定的太容易,学生感到很容易达标,缺少了新鲜感,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教学目标制定的太高,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易出现急躁情绪,造成教师怨学生学习能力差,学生怨教师教学能力弱,讲解不到位的局面。

2、学生的活动无限地增多:随着新教材的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注入式的教学越来越少,这说明教师已转变了教学观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向新课标迈进,但也发现另外一种问题,即学生活动急剧增加,甚至变着法的增加,教师的讲解越来越少,尤其是当前进行的一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课堂上全部变成了学生在发言,教师只作最后的评价的局面。有的人认为只有这样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不会让别人说成注入式教学。通过学习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讲授与学生的活动二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不能没有,我个人认为讲授法依然是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的主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挖掘化学知识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但是与学生活动之间一定要把握好,哪些是必须教师讲透的,而哪些一定要让学生去活动,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掌握程度。

3、提问是教师的任务:问题的发现是开启学生思维和激发学实践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研究的重点,在课堂提问的提出者是谁的问题上,很多人都认为是教师,研究新课标后我们会发现,能否提出问题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创新意识的重要标志。提问不仅是教师的事,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事,学生提出的问题更代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更有研究价值。针对化学教学而 言,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新教材中学生实验也逐渐由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探险究过程中药品的选择、方案的设计、操作的先后顺序都不是唯一的,而出现的现象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如果在每次实验中出现的细小的、异常小问题都提出来,并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问题,甚至是错误的问题只要提出来,就应受到肯定,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了之后才提出来的,教师不能随意的不负责任的去应咐,否则学生的灵感之光有可能就被扼杀,相信只要同学们坚持提出自己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使提出的问题质量越来越高,学习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总之,面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课题,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教育观念转型刻不容缓,以上几点思考并不成熟,旨在抛砖引玉,让我们共同致力于探讨新时期化学学科教育面临的问题,为化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更新的见解。

篇2:化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

发布:佚名 时间:2010-4-12 10:20: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小囧 人气:2037

【文字:大 小】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对教材中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波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生疑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以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一本美国的教科书上有一句名言:“You hear,you forget;You see,you remember,you do,you learn”,这正是教育家们“作中学,玩中学”所倡导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

例如,在教材第10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这时,我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本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可参考第9页的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明确该步骤的目的是什么),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篇3:化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对比教学,就地取材,典型句教学

初中阶段的教材具有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等特点。如果能够充分利用, 发挥它的作用, 那么于师于生都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对学生。知识点都是从课本中来的, 若能对课本的知识点理解透彻, 学生对知识就能掌握得更牢固, 可自主地随时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 对课外知识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利用教材, 笔者就此谈谈体会。

一、对比教学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课本上的内容, 就不难发现编写人员为了使对话文章不重复啰唆, 常常使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词或词组表达同样的意思。对比可以是句与句、段与段或上下文之间的对比, 通过对比, 不但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学习同义词和同义句, 教师讲起词与词之间的用法、区别也很有说服力。利用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可轻松地理解掌握知识。如七年级教材中出现下列句子;

a.What’s the time? (Unit 4 Topic 3)

b.What time is it?

c.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 (Unit 8 Topic 2)

d.How is the weather in fall?

e.I like summer best

f.My favorite season is winter.

上面3组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 表达的意思其实是相同的。在教学中, 教师若能把这些句子独立出来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告诉学生它们之间可进行同意句转换, 那么对教与学无疑有帮助。

二、就地取材

不管是练习还是试卷中的题目, 都源于课本, 且离不开课本, 老师经常会在各项资料书中找题目给学生做, 却忽略了手中的教材———一份最宝贵的材料。教材内容可变换成形式各一的题目, 可以设计成阅读理解题, 可以是句型的变换, 可以是短文填空, 可以是听力练习, 可以是课前的预习题、课上的口头练习或课后的复习题。

1.每个topic中的section D都是一篇阅读短文, 讲课前可根据课文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做,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上八年级Unit 7 topic 2 section D时, 笔者设计了几题判断题让学生阅读后判断;

( ) 1In Australia America and Europe, all the people useknives and forks to eat

( ) 2In the north part of China, people eat rice.

( ) 3All Indian people use their fingers and bread to pickup the food.

( ) 4It’s impolite to use both a spoon and chopsticks at thesame time.

2.课堂上 ,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练习 , 若担心学生忘记知识点, 在平时教学中就可随时插进一些练习, 如改为否定句、反义疑问句, 或就画线部分提问, 等等, 反复几次后学生记得牢固, 虽不是当天的重点, 但花时不多, 有助于英语的学习, 收效较大。如复习否定句或反义疑问句, 在教学中碰到下列句子时, 可让学生把它们改为否定句或反义疑问句:

I can hear something.

I think you have a good time.

The world has changed for the better.

Many countries have homeless people.

Come in please.

不管是新的还是旧的知识点, 都是由新变旧的, 教师若能隔三差五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操练, 久而久之, 就能使学生对学过的内容熟练掌握。

在课堂上, 可以把课文及对话改为听力练习, 打印成练习发给学生做, 抓住当堂课的重难点进行练习。在平时教学中, 让学生得到训练, 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3.课外, 有些课文可以改编为短文填空, 让学生对做的题目不感到陌生, 没有畏惧感, 因为对课本中的内容熟悉, 能让学生更重视课本, 更好地掌握教科书中的内容。如笔者把九年级Unit 3 Topic 3 section D的短文改编为短文填空, 效果很好。

Have you learned other ________ ( 语言 ) besides Chinese?Ihave s_______ English for t______years at school, At first, it washard f_______ (理解) the teacher when she talked to________ me to _______the class, She spoke too _____ (快地) .Also, I was_____ (害怕) to speak English in class b_______ I thought my classmatesmight laugh a_________ me, I couldn’t always make complete sentences, _________ (也) .

也可以让学生将对话编写为短文, 或把短文改写为对话,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4:化学新教材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模块;自主;合作;困惑

高中化学课程以模块的形式呈现,在我国是第一次。高中化学新教材由两个必修模块教材和六个选修模块教材组成,所涉及的内容基本覆盖了初等化学的所有领域。必修模块教材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并为学习选修模块和今后继续提高化学知识水平作必要的铺垫。选修模块教材各有自己所侧重的方面:或注重实用的化学知识;或着重化学理论的系统深入;或着眼于化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或为有兴趣于实验探究的同学而开设,等等。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下,根据个人兴趣,安排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时间。

山西进入新课改阶段已经第六个年头了,围绕新教材所展开的讨论也已经尘埃落定。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在理念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增加了很多小板块。比如:“资料卡片”和“科学视野”可帮助学生理解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知识;“学与问”可以帮助学生直接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做到及时巩固;“思考与交流”基本上起着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些问题可以得到圆满解决;“科学史话”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家、科学家的丰功伟绩,让他们在掌握课本必要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与之相关的一些延伸知识点,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但是,笔者在教学中,仍有几点困惑,望能得到同行的指点:

比如:必修一中,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把易溶的、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碳酸钙属于难溶物质,写离子方程式时不可以拆开,但是根据离子反应的定义: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那就说明碳酸钙在反应过程中,应该以离子形式出现(否则,反应就不能进行)那么究竟为什么碳酸钙不能拆开呢?基础好的学生经常会提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弄得老师很被动(讲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恰到好处呢?)

职业中学的学生很多在初中时学习不好(当然包括化学)初中的老师们又会时不时地贯穿一些错误的结论。比如: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而高中阶段,这样的反应有很多,比如NaHCO3+NaOH=Na2CO3+H2O等。初中化学知识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且考查方式不太灵活,导致很多初中化学老师为了学生能够获得较高的分数,整天让学生做一些重复性的、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意义不大的工作,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给高中化学老师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笔者倒是想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个别地方实施的初高中综合评价,一个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直到考入大学,才开始综合评估该生所在初、高中学校的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校长们肯定会对本校教师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可能会逐渐扭转某些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不從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的错误做法。但是,这一做法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

还有很多本地同行共同的问题,比如:高一课程太紧,经常内容讲透彻了,可能做题巩固的时间就没有了,但是,不做题还真不行,如果自习课上讲一些题目,老师们往往出力不讨好,学生大多怨声载道,学校也不提倡,因为要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可以自由的支配。再如,选修课的问题,选修3是《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5是《有机化学基础》。选修3学生在必修阶段并未接触,但内容不是太难,与大学的《结构化学》联系紧密,这一部分学生如果学好的话,会对学生升入大学学习《结构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考的时候考题难易程度适中,多数同学还是基本能得到较满意的分数。“有机内容”在必修课程的学习中有所涉及(必修2),选修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拓展,考试内容相比较而言还是较难的。但是有少部分学生对“有机知识”兴趣浓厚,他们想选做“有机”题,但是由于人数较少,在高三复习时他们大多数只能是自习,或让老师单独辅导(因为组不成一个班,又不具备学生自己选课的条件。比如,某些大学,学生们想听谁的课就可以自由去选择)鉴于这种情况,想选做“有机”题的同学最后又回到选修3的阵营中来。由于对选修3兴趣不浓,他们在选做题上得到的分数是相当可怜的。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上述问题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真心希望学生们在新教材的学习中能更加得心应手,取得优异的成绩。

篇5:化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

新编人教版生物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施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体现时代特点,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追求人文教育与生物学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一、新教材新思路,体现课程标准理念新

教材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突破传统的 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能力。这符合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二、新教材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新教材图文并茂,增加了人文性

各种美丽的彩色图片,优美的语言,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符合儿童认知特点。例如,绪论课中有这样的描述: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春水澄碧,游鱼嘻戏;梁上春燕,春来秋去……蛙鸣声声,流萤点点……学生写道:“我喜欢生物是从优美的语言、美丽的图片开始的,它们好美,让我浮想联翩

2.新教材贴近生活,增加了实用性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或者先讲概念后举例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加了许多联系实际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从内心喜欢生物课。

3.新教材注重“STS”教育,增加了时代性

新教材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在选择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选择了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人口、生态、疯牛病、现代化温室、生物入侵及生物防治,干细胞研究、试管婴儿等,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生物学融入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三、新教材独具匠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新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教材中,“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进一步探究”“技能训练”“模拟制作”和“设计”等栏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动物细胞的结构时,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制动物细胞模型。上课时,学生带来的“细胞”可真是丰富多彩,有的用凉粉,有的用琼脂,有的用藕粉,有的用果冻,有的用胶水……看到这些大胆的创作,惊异的同时,你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探究晚育的意义,通过创设数字化情境,让学生采用数学推算的方法得出晚育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结论。再如,校园绿化设计活动中,随着一幅幅设计精美的图案的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新教材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教材中,探究性学习贯穿始终,这也是新、旧教材一个最大的不同点。教师要力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见到韭黄和韭菜颜色的不同。学生提出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什么有关?然后根据两者的培植条件只有遮光和不遮光的不同,做出假设:光是形成叶绿素的条件。接着便是设计对照实验:取长势完全相同的两盆韭黄,一盆放在光下,一盆放在暗处,几小时后,观察两盆韭黄颜色的变化,便可知光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整个过程,简单明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3.新教材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

新教材改变以往将实验依附于知识内容的做法,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维和操作技能要求较低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身边的生物、阅读和分析有关的资料等,后安排技能较高的活动,如制作和观察切片或装片、设计并完成探究性实验等。在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求答案的探究活动中,也是先安排问题、假设、材料用具和方

法步骤明确的探究,再安排由学生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最后安排学生参与全 过程的探究。技能训练也是如此。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展开,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四、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激发了师生的合作热情

1.新教材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新教材增设了大量的讨论题和探究性实验,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在合作中,学生学会了互相分工、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此外,在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2.新教材加强了教师间的合作

通过与同事合作,可以鼓励教师试验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间的合作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每次集体备课,大家从探讨教法、学法到一个教具的准备,一个情境的创设,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每节课后,通过相互交流,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五、新教材呈现方式新颖,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新教材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教材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即便是课外的练习,很多也是发散式的、开放式的。这就为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广大教师结合实际情况(不同的学校条件和不同的学生需求)创造性开展教学提供了机遇。

六、新教材时代气息浓厚,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新教材体现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另外,新教材增加了近年来生物科学成果的内容介绍,如克隆哺乳动物、转基因生物、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通过介绍,使生物学的知识成为普通公民应当具备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6:化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

李列荣

*** 关键词:新部编教材

初一语文

教学体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融合,自然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不但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并在教学实践中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帮助学生尽快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新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教给学生理解、表达、交换,读、说、写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和理解研究其它学科打好基础。

人文性的特点:从传统观念来看就是通过语文学习,正人品、开智慧、有礼义、讲道德,在现在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最能体现我们的名族历史、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学好母语,是我们的责任。当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那你就并不代表你自己,你的素质代表整个中国的国民素质,如果你连母语也讲不好的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语文素质的要求

A、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对“字词句”的掌握和“读说写”的基本功训练,把学生培养成能迅速而又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接受信息,不断提高理解和处理信息,进而传递自己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语言交流沟通,并具有较高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的习惯。

B语文人文性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勇于克服困难,善于迎接挑战,具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人文素质和思维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新部编语文改革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地编写原则,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为目的,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重塑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是教师知识面更广阔,专业知识更丰富,并且向专业化发展。

四、新课改对语文课堂的要求。以教材为主,遵循课程标准,不但要进行教学内容地改革,而且要药尊重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处理好“教 ”与“学”的关系,寓教于学,寓学于教,教学相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师生产生共振,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教一个学生,要让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发展;教一班学生,要让一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注重后进生的提高,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在继承上创新,在创新上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五、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改的脉搏。新部编教材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构造由脚肚子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运用语文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要正确理解“少一两句多以勤”的教材要求,“少做题,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就是要合理调整“习题、读书、思考、练笔”在日常教学中的比例,突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再多读多思勤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练习,这种少做题,是相对的少,而不是绝对的少。

俗话说:“一定的质量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我想,这里所说的少做题,应该是,不能让题海替代了读书、思考、练笔,应该是在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的基础上,再做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而不是绝对的少做题。

篇7:化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

姓名:唐梦环 专业:化学教育 学号:201208024111

化学教学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化学教师的预备队伍,了解、熟悉并深入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是我们的重要任务,通过这几天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初步阅读和思考,我最深的感触是新教材对于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核心的体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对新教材的初步认识

因为在我高中时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旧教材,所以在对比新旧教材之后,我觉得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不仅提供了许多“思考与交流”和“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还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和“科学史话”等阅读内容,而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其次,化学课程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可以体现出它的层次性。另外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还体现出了多样性,其表现为高中化学课程设置了八个模块,它们分别是必修

1、必修2,这是两个必修模块,然后六个选修模块。这样的话学生具有选择性,每个学生兴趣都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习不同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都有独特的价值。

二.对教学设计的新认识

在初步阅读新课标之后,可以认识到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初中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全体学生提供高层次的科学素养教育,同时为选修课程和其他相关理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化学知识基础。必修课程的这两个任务决定了必修模块的内容需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化学必修模块中有大量的关于化学观念和方法的内容,其中有些是直接用文字写出来,还有一些是隐含在知识内容之中。我觉得对于教育者来说,怎样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是必修化学教学的重要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对教材有一个透彻的了解,理解教材中所包含的化学观念和方法。其次,我们需要以化学观念和方法来整合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方案时,必须以化学观念和方法教育为核心来整合教学内容,而不是单纯地教知识。每节课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会这些知识背后的原理和方法。

三、对教学组织的思考

篇8:化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材整合,优化教学

根据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针对课程, 每一位中学英语教师都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 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内容, 不断调整并优化教学方法, 通过整合教材来实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教材的内容, 通过合理地组织、整合教材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教材整合的重要性

每一种教材其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且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 因此, 为了不断适应新时期的课程教学需求, 对教材进行整合非常必要而且也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调整教学理念, 突破教材在内容和时间上的局限性, 努力研究教材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充分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成效。

首先, 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在角色定位上发生了重要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努力找到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更好的感悟, 才能真正做到掌握并利用知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要能够很好地处理教材内容, 通过整合教材内容, 做到因材施教。其次, 新课程标准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遵循“题材—功能—结构—任务”的教育原则,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充分把握英语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新课程下的中学英语教材增加了很多新内容, 话题比较新颖, 环节较多, 信息量也比较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到充分整合教材内容就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 这样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二、教材整合的原则、形式与方法

教材整合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 也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 因此, 教师不仅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还需要不断学习, 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针对教材整合工作, 学校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 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1.教材整合的原则

(1) 教材整合应以新课标为基本大纲。新课标规定了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要求, 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大纲。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的过程中, 应明确任务型教学途径, 应重视形成性和终结性的评价方法,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跨文化意识, 使学生具有认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明确的文化意识, 努力完成每一个教学等级的目标要求。

(2) 教材整合应强调教材的重要性。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 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的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来把握教材的整个体系, 不能随意丢弃或是破坏教材的体系内容, 以免造成学生知识面不全的情况发生。

(3) 教材整理过程中应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材整合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 教师应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通过不断实践、不断交流来发挥出团队力量。教材整合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造, 因此, 能够得到专家的针对性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整合的过程体现出教师的个人能力与知识结构, 教室只有充分发挥出教学智慧,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 赢取学生的尊重。

(4) 教材整合的过程应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教师进行教材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 因此, 教材整合的过程应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 并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学习的方法及兴趣变化等, 在此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 在教材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材整合的形式

(1) 教材整合按照模块进行。按照模块进行教材整合有利于教师进行备课, 教师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根据不同情况统一对模块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根据模块课程大纲的要求, 教师可对任意模块进行整合, 做到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进行统一安排。这种方式有利于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利用这种方法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会受到一定限制。

(2) 教材整合按照单元进行。按照单元进行教材整合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情况, 因此, 教材整合就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但按照单元进行教材整合难以从整体上体现出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点遗漏的情况。

(3) 教材整合按照课时进行。按照课时进行教材整合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个人特长和教学优点, 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非常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经验及个人素质是不同的, 因此, 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材整合可能会出现整合效果差距较大的情况。

3.教材整合的方法。教材整合的方式可以使多样性的, 每一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灵活采取不同的整合方法来展开工作,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整合必须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 要做到切实有效, 一般来说教材整合具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适当增删教材内容。新课程下英语教材内容较多, 词汇量较大, 教师通常都会感觉教学任务较繁重, 实现教学目标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 在教材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删教材内容, 是达到更好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例如, 教师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的教材整合工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教材中零散的Pair Work、Group Work和SelfCheck进行简化, 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较大的差距, 而在讲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食物的词汇时可以增加教材中没有的食物名单内容,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词汇。

(2)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的过程中,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讲解听力材料比较多的听力课时, 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 可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练习题目, 在让学生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另外, 教材中一些课程设计了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活动内容及形式, 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另外,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内容扩展或是适当调整活动难度, 还应设法拓宽教学资源的途径, 比如可以让学生学习英语电视节目中的内容或是一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影音资料。

(3) 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新课程下教材内容的编排有些并不符合实际教学情况, 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的过程中有必要适当调整教学顺序。例如, 教师在讲解七年级unit11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可以先教会学生掌握时间的表达方法, 然后再从Section A开始讲, 这样就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教材整合的过程要求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比如, 教师在讲解七年级 (下) Unit2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这一课时, 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方法, 讲课堂布置成一个由特征明显的建筑物构成的街道, 让学生在library, bank, restaurant, supermarket, hotel, postoffice等建筑物中找到post office的位置,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师生感情, 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之, 新课程下进行教材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有利于教师优化英语教学过程,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同时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英语教学应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通过教材整合, 使教师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 真正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 (新目标) [M]人教出版社出版.2012.

篇9:使用数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教材注重联系现代科技和社会现实,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情境,从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角度对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了编排,设立了“观察、思考、说一说、做一做、探究、动脑筋”等小栏目,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促使学生获得感知上的认识,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大胆设想、研究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下面谈谈使用数学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

数学新教材通过观察、抽象、探究等认知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其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新教材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而好奇是创造的前奏,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使用数学新教材教学,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能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创造的课堂。

如在七巧板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副七巧板,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分组拼出许多不同的图案,学生肯定能拼出飞禽走兽、人物、数字等各式各样的图形,并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给它们命名,只要有点像,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进一步体验数学,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同样,包装盒设计、图案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本中提供的数学情境,可让学生大胆挖掘他们身边的数学情境,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创造空间,在这些活动中,积极鼓励学生求异精神,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设计,营造出浓厚的交流合作氛围,通过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设计,使他们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创造的热情。

二、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课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他们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数学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源于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是支撑一切的平台。

在方程(组)与不等式(组)章节中,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出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在问题解决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如:学习方程的应用时,可先让学生对父母每月通话时间进行统计,然后通过学习后为父母出主意,选“全球通”还是选“神州行”更合算,让学生感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方程知识)可用到生活中去,一定有说不出的喜悦。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后,可让学生设计如何建立一个中转站,使它到一条笔直的公路的同一侧的两个工厂的距离相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作用,体验到数学的概念、定理中所蕴含的独特的理性精神与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兴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从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三、成为学生活动的课堂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是情感的体验与态度的培养,数学教学目标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新数学教材注重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游戏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在“轴对称图形”一章中,可感受到编者一种强烈愿望:让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如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等的教学过程中,可尽量让学生动手体验其对称性,观察折叠后的图形中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探索图形中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

让学生积极参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不仅仅能够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加强学生之间的理解与合作,而且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反思,加强自我意识。如“分段计算问题”较难理解,可分小组开展乘坐的士车的活动,模拟乘坐不同路程的士车后该收取多少费用。学生在活动中寻求对难理解的分段计算问题的学习策略,学生经历体验分段收费的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于是学生学习节约用水问题,只需类比就能轻松掌握了。通过合作与交流,学生有更多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新教材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提供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这样,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在美、每个班上,都有数学底子很差的学生,也可尝试通过动手体验的方式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些抽象问题虽然不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然而学会了用生活中的现象去寻找隐含其中的方法与规律,若通过多次活动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这也是令人欣慰的,可见,新教材新教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篇10:初中化学符号教学的几点体会

在初中化学中有许多化学符号,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这些符号不仅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分化点,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掌握好化学符号而对化学失去兴趣与信心,使得成绩下滑,甚至从此放弃化学的学习。如何防止学生在学习化学上的过早分化?学好化学符号成了学生学习化学第一关。结合课标要求,教材的安排及平时教学经验,为防止学生在学习化学上的过早分化,在化学符号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共享。

1、为了便于化学符号的教学,分散教学难点,教材中已经把符号分散出现。因此,在一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让学生记忆一些在一、二单元中出现的化学符号,避免后续集中学习的困难。注意记忆时符号与名称的对应。

2、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中寻找规律。如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四氧化三铁(Fe3O4)与三氧化二铁(Fe2O3)等。

3、避免学生用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记忆化学符号。如水(H2O)可以读者氢二氧一来记忆,甲烷(CH4)可读着碳氢四来记忆。如果学生用记英语单词的方法来记忆化学符号后果不堪设想,学习化学的难度可想而知。

4、教师在上课时有意说和书写,强化学生注意或引起学生有意注意,以便学生熟练记忆化学符号。

5、在平时,教师应注意强化学生运用化学符号的意识。用的多了才能记得住,记得牢,用能使人熟,熟能生巧。

篇11:高中新教材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一.研究教材内容,设计好新课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课导入,能够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提高课堂效率。

导入的方式有好几种:从教学内容导入,从学生学习基础入手复习旧知识导入,或者根据学生情绪,结合教师自身特长等等。总之,导入的目的就是快速有效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情绪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案例一:将学生情绪和教学内容相结合

《氮肥的性质及应用》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为了使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教学中来,老师可以提问一句:“刚才上课问好的声音很响亮,同学们应该是没人饿着肚子来上课的吧。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比过去丰富了很多,我们来看看过去世界上粮食产量的情况。”然后展示在全世界开始使用化肥前后,世界粮食产量的数据对比:

(ppt展示):18XX年未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0.73吨粮食

1978年开始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4.63吨粮食

如果不施化肥,中国只能养活2亿多人口,剩下11亿人就没饭吃。

(引导学生):“我们班上有51个同学,如果不使用化肥,可能只有9个同学有饭吃。”学生惊叹。

通过给出数据引导学生感受到化肥的生产和使用虽然好象离他们的生活很远,但是对人类的生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

(ppt展示):市面上常见的几种化肥图片,介绍化肥的种类,引出氮肥,介绍工业合成氨生产工艺,并解释设计该工艺的科学家由于成功解决了合成氨过程中需要的高温高压,催化剂等条件,使化肥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从而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并且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通过介绍化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导入,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化肥的性质,应用也产生了兴趣。为接下去的新课推进做好了铺垫。

二。多与生活联系,改进探究实验:

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抱怨化学实验枯燥,单一,许多学生毕业后谈到对化学实验的印象总离不开实验室,离不开试管,酒精灯,每次做实验之前老师总要先宣读一遍注意事项,清点实验用品,事先给出实验操作步骤,然后学生进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一堂实验课就此结束。

新课程强调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的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发现,主动探究。这一点在教材编写中就可以看的出来,例如苏教版必修一中编写了许多学生探究实验,并将原来很多教师演示的部分,都改为让学生自主探究。与此同时,教师在探究实验的设计上也可以尝试做点改变,增强探究的趣味性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案例二:在讲解铵盐与碱共热产生氨气这个知识点时,教材中的实验是将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于试管中进行加热,通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检验氨气。

本节课将实验进行改进:取一张旧报纸,将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后,放在报纸中用手摩擦报纸加热,然后检验氨气。把原来在试管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的实验改变成用生活中随处可接触到的材料并进行摩擦加热,让学生改变对化学实验的固有印象:“化学实验很危险,动不动爆炸,一般都在实验室做,而且离不开试管,酒精灯。”通过一个简单的改进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实际上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化学变化,化学就在生活中,对于书本上的方程式,物质的性质,也就没那么难以记忆了。

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许多学生来自城市,对农村生活缺乏了解,也不感兴趣,实际上在教材中许多知识点在农业,工业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和应用。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也是设计课堂教学时要考虑的一点。

案例三:在讲解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的知识点时,按照教材设计,是通过加热氯化铵检验氨气说明这一性质。此处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一位农民在仓库里存放了一袋氮肥——碳酸氢铵(俗称碳铵),有一天他发现这袋化肥包装破损受潮了,就把它拿出去晒,结果发现没有人偷盗却少很多,你能从化学的角度替他找原因吗?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提供相关的药品和用具,让学生利用已有条件,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同理,在讲解铵盐另一性质,与碱共热能生成氨气时,也可设计问题:在村子里住着两位农民,小李和小刘,他们都种了几亩水稻.小李很勤劳,不仅买了氮肥硝酸铵,还同时使用了自己烧制的草木灰(呈碱性),小刘只施用了氮肥硝酸铵,小李心想自己使用的肥料多,收成一定好,结果到了秋收时发现,自己田地的产量远不及小刘的,你知道原因吗?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将氯化铵和碱石灰混合摩擦加热,检验得到氨气,得出结论。在得出铵盐的这几个性质后,老师再提问:如果你是一名技术员,要指导农民使用化肥,你能列举出哪些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或者,拟出一张化肥的使用说明书?这样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在课堂上学习的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得到发挥,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对象,解决实际问题。

四。联系校园生活,把抽象概念形象化。

化学是研究物质本质特点,物质之间关系的学科,部分化学概念存在研究对象抽象,微观,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把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的校园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类比的方法启发学生,相信对于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是大有好处的。

案例四:讲解气体摩尔体积这一课时,分析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研究对象是分子原子这些微粒,比较抽象,教师可以从学生校园生活角度入手,提问学生:做操时,一班有50个同学,二班有45个同学,大家人与人间隔相同的距离后,哪个班占的面积较大?学生马上回答:人数较多的班级占地面积较大。因而得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之一为颗粒数目。这时教师再分别请上个头差别较大的八位同学,让八位同学分为两组,个子较小的四人一组,个子较大的四人一组,然后让两组同学背靠背紧靠在一起,提问:“哪组所占的空间较大?”学生回答:“个子较大的那组。”从而得出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第二个因素:物质颗粒本身的大小。这时,教师再让两组学生分站教室四个角落,再问:“哪组占的空间大?”学生回答:“差不多大。”从而得出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第三个因素:物质颗粒间距。此时,教师就可向学生说明,气体的情况类似于刚才第三种站法,及四名学生分站教室四角,这时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在计算体积时,就可以将人本身的个头大小忽略。因此,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因素主要为气体分子间距离,而不是气体分子颗粒本身大小,而决定气体分子间距离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压强。从而得出结论: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l/mol。

上一篇:母亲节的高中作文1000字下一篇:关于网络游戏产业的论文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