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 观后感

2024-04-23

罗生门 观后感(精选12篇)

篇1:罗生门 观后感

由《罗生门》想到的第一次接触《罗生门》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看的是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深深地为其冷峻严锐的笔法所折服,为那人性的迅速逆转而唏嘘。之后趁热打铁地找来了黑泽明的电影。虽然电影改编自芥川的另一部名为《莽丛中》的小说,但给人的体悟与触动却是连贯而递进的。

小说中的家将似乎是在瞬间跨过了善恶的界限,无惧地地行起恶来。迅速而直接的叛逆几乎在毫无预兆地情况下将读者拽入了一种无边的黑暗中。电影中似乎采用了更含蓄隐晦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了另一种丑恶。看似憨厚的樵夫,柔弱的女人,正气的武士,谁能从他们声情并茂的证词中分辨出狡黠的虚假?道貌岸然或许更易为人接受,然而臭名昭著的强盗竟也尝试着为自己的名声做最后的美化,这便让人感到诧异了。卡内基在《人性的弱点》里说,无论精英还是强盗,最关注的永远是自己,最想获取的往往是自重感。获得自重感的方式其实很多,但不幸的,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往往选择使用谎言。故事中的人物不多,却也基本涵盖了各种性格。无一例外地,他们都愿意为着自己而掩埋真相。

如果说小说中家将为社会环境与老婆子的话语所激化而行恶尚且是一种极端的特例的话,那电影中表现的则是一种更具普遍性的恶——它扎根于每个人的内心,表现在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影片中的让人们各执一词,为了自己的尊严与体面说着各式的谎言。每一个新供词的出现,都在加深着观者的疑惑:既然谎言是普遍存在的,人又要拿什么去评判所谓的真相?又或者,真相本身只是利益各方妥协后的产物,是各类谎言修改整合后的集成体?黑泽明在影片中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分镜头的处理在我看来是为观者的心理提供了更大的缓冲空间。然而至樵夫说出真相时,还是让云里雾里的观众猛然一惊。美好社会的期许在这种普遍罪恶的映衬下是多么讽刺的遐想。伪善的面具揭开后,还有多少人有勇气去寻觅所谓的真相?

说到真相的扑朔迷离,其实这方面的感触更多的是在前几天第二次看《罗生门》时得到的。第一次看时焦点更多地落在了影片的新颖形式及艺术效果上,对剧情的理解也只是根据简介顺理成章地定位在对人性丑恶的揭露与批判。现在看来,《罗生门》投射的不是一个一个狭小的时代,而是一个广阔的社会。比如说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方舟子遇袭事件,虽然事件以肖传国的被捕认罪暂时告一段落,但它代表的两派纷争还远未结束。缠斗十年,肖、方两派人各自以网络、杂志等媒介为根据地互攻互批。相较于《罗生门》中的单纯的言语美化,这场论战更多地带上了激进的攻击色彩,以至于口头交锋最终演变成了现实中的人身攻击。在这场交锋中,观战的人聚焦的重点似乎已不再是真相本身,而是双方谁能拿出更激烈的言辞更刺激眼球的证据。显然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持久战中,媒体们的推波助澜“功不可没”。“罗生门”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如果说说谎尚可被辩解为“人性与生俱来的先天性弱点”,那么社会评判体系的缺失则可完全归因于公民们后天经营的失败。肖方之争持续这么久,牵涉其中的人从中科院院士到北大哲学教授,但却始终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公信机构或个人

去给社会一个合理的论断。相同的诉讼,在不同的地区却得到不同的宣判。法官个人的主管因素自然无可非议,然而事件持续了十年,却始终是舆论混战的局面。拨开迷雾似乎成了一种妄想,也不再有那么多人坚持着去发现真相。社会为谎言所侵蚀是可悲的,然而于这混沌中却连一根足够强大的用于支撑的柱子都没有,这当是尤其可悲的了。

好在影片的结尾,受了触动的樵夫收养了婴儿,行脚僧感动地说:“亏得你,我还是可以相信人了。”这样的结局不失为一种对绝望的救赎。失望而不绝望,这是黑泽明传递出的与芥川龙之介不同的情感。他叫人看到最深的黑暗,但亦不忘投下希望的光。所以,芥川在35岁的时候服药自杀。黑泽明较迟,在61岁时用刮胡刀割了全身21处自杀。但他毕竟是存活了下来,并继续微笑地拍出了《德苏乌札拉》、《影武者》、《乱》等作品。不能说两人的自杀均是为这人世的黑暗所迫,但我总觉得两人的自杀经历有着某种相同的动机,是为了脱离沉重的黑暗,为了坚持自己的某种信念。两个人都不想妥协,不想在泥泞中作过多的挣扎,只想纯粹的以死维持最后的尊严。不同的是,黑泽明最后留下了,他继续进行着他的事业,坚持拍他的宏伟的悲剧。

谎言依旧还在继续,媒体混战依旧未见混淆,罗生门也依旧屹立不倒。但正如行脚僧所言,亏得你,我还是可以相信人了。再黑暗的石缝中也会投进熹微的光。以前听高中老师讲到赖昌星,说他在逃亡前一夜,遇到乞讨者也不允许司机草率打发,而是自己

亲自递去一百块。说这是亡命时对弱者的相惜也好,走私大佬最后不可一世的尊严也好,我宁愿相信老师的说法,赖来自弱势群体,那是藏在他内心深处最后的温情。就凭这人类最本真的温情,我们也不该失了希望。

即使面对再惨淡的前途,人也总还有存在的意义,也总有还继续前进的理由。这便是三次看罗生门后我获得的最大体悟。

篇2:罗生门 观后感

經濟1C969034蔡依蓉

隨著年紀的增長,漸漸發現到社會上各角落的人心險惡,就算是再正直的君子,還是會擁有不為人知的黑暗面。這樣說來的話,這世上不就沒有可以相信的人了?其實不盡然,好人總是比壞人多的,只要自己心存善念,相信「四面體有六個面,看你要看哪一面」,心境一轉,處境也會跟著改變。好人心安的活在世上總比壞人心驚膽跳的每天過活好吧!至少我現在是這樣認為。

影片中每個角色都各說各話,因各自處境的不同,在接受審問時只能說出對自己有利的證詞。對!這就是人性的缺點,人性會隨著時間空間的變遷而改變,如同古代亡夫的女子必須守寡多年,然而得到的只是貞潔牌坊一座和死後的好名聲;而現在女生自主權上漲,不少女生都劈腿同時跟很多個男生交往,有誰能說這是錯的呢?古代女性聽了應該會憤憤不平的從水泥地上鑽出來吧!因為每個時代的價值觀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當然也大相逕庭。

在此片中也探討到人們愛逃避現實的問題,強盜和武士逃避了自己的懦弱膽怯、武士之妻迴避了自己沒人要的窘境、樵夫則掩飾自己偷了短刀。最重要的是,他們全都逃避了「誠實」。善意的謊言有時候是好的,一旦說過頭就變成真正的謊話,不再使人相信了!正視自己所遇上的難題,一開始看似不知從何下手,但真正著手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不相信自己能解決問題的人,「面對現實」正是人們應當立即面對的難題,眼睛之所以長在現

在的位置就是要讓我們向前看勇於正視問題的,譬如當人們走在路上看到前方有個窟窿:很多人就是選擇繞過去,而這些人很有可能就會在下一次經過時一不小心跌入坑內;然而有公德心的人就會把窟窿填補起來,不再讓自己和其他人受傷。從這個例子中知道假使問題一直擱置在旁不去解決,只會讓自己壓力越來越大,等到問題嚴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時,才再說:「早知道我就...」讓自己懊惱的話。一點意義也沒有,倒不如在事情一開始就認真的處理,解決一件事得到的不只是心安,更重要的是那份責任感已經扎扎實實的呈現在大家眼前了。

篇3:浅析电影《罗生门》

作为一名伟大的导演, 黑泽明在影片拍摄方法等方面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 从影片的一开始, 他就运用独特的方法给我们设置悬疑, 片中黑泽明对阳光的运用似乎情有独钟, 他在表现樵夫在林中穿行时运用了大量阳光穿过树林的镜头, 穿过树林的那段路程的效果目的就是要给我们造成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我们期待着发生很多事情, 同样这也让我们感到茫然无措。接着镜头跟在樵夫背后, 距他背着的那把闪闪发光的斧子很近、很大, 这增添了一种不祥的情调, 使人产生一丝恐惧感。这在我看到的许多日本过去的电影中是从未有过的, 而强盗多襄丸的叙述中更有大量眩目的阳光。日本影评家佐藤忠男曾说:“在片中, 太阳的光线被假借为电影语言的一种, 被超乎想象地加以运用, 可能这是过去日本电影中所表现的流动美的最光辉的范例”黑泽明的电影非要把这个反应丑陋人性的事件都暴露在烈日之下, 这就更有力地揭示了人的无可比拟的罪孽。这种样式, 对于人是可信赖的和人是不可信德这样用言语来表达的观念, 可以说是一种重大的突破。由此, 黑泽明高超的导演技巧也可见一斑。

一、剧情简介

武士和骑在马上的武士妻行进在光影斑驳的森林里。一阵微风吹开了遮蔽在武士妻脸上的面纱, 恰巧被不怀好意在这里休息的强盗多襄丸看见, 正是这惊鸿一瞥, 多丸襄贪恋上了武士妻的美貌, 运用狡诈和计谋与武士周旋、搏斗、厮杀, 终于绑缚了武士, 卑劣的多襄丸当着武士的面强暴了武士妻。武士被杀死在丛林里, 是强盗多襄丸杀死了武士?是武士自杀而死?是武士妻痛恨自己的丈夫怯懦, 抑或是武士妻爱上强盗多襄丸, 替其开脱罪责, 而杀死了武士?这看似简单却又复杂莫测的情节, 樵夫、行脚僧、多襄丸、武士妻和武士这几个人从各自的视角出发, 对同一个案件的叙述大相径庭, 使得真相被模糊, 被扭曲。电影正是从这不同角度不同的讲述中, 展开了对人性的探讨。

二、人性的本质

从目击者和当事人的叙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是非常的矛盾的, 但是真相只有一个, 所以必然有人说谎, 可是他们为什么要说慌呢?这在影片的最后才明朗化, 强盗多襄丸说武士妻是在屈从的情况下与之发生关系, 自己事后是因武士妻的恳求而与武士决斗, 两人大战二十三个回合, 终于将武士杀死。在武士妻的叙述中, 自己则是一个受害者, 被多襄丸奸污, 又遭到丈夫的鄙弃, 生不如死。而死者武士通过女巫之口, 又道出了另一番事实:自己亲眼看妻子与他人媾合, 妻子又挑唆强盗杀害自己, 虽被强盗放过, 但认为自己身为武士, 受到了莫大的耻辱, 为了尊严而自杀。最后, 樵夫作为目击者回忆了事件的全过程:真武士妻被多襄丸奸污, 又遭丈夫鄙弃, 羞愤之下用言语挑起二人的争斗, 武弘终于被多襄丸杀死。这似乎就是事情的真相了, 可是却被杂役一语点破:“定是樵夫盗去了武士妻的那柄价值不菲的短刀。”那么, 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强盗多襄丸给自己塑造起一个勇猛的英雄形象, 武士妻的叙述则体现了自己对妇道对贞操的持守, 武士所高扬的是武士道精神, 以及樵夫的话语中老实巴交与事实无干的自己。他们按自己的意志行动, 虽陷入苦难, 毁灭的境地, 仍然拼死抗争的精神, 如武士、武士妻。其实说到底, 他们的说词都是将自己粉饰成社会道德所认同的那样, 从而掩饰自己的弱点, 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这也是他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必须遵守的行为戒律, 也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被社会接

三、《罗生门》的悲剧性

不得不说《罗生门》是具有悲剧性的, 它的悲剧性是建立在对整个人类弱点、缺陷的反思之上。如: (一) 爱财。强盗多襄丸告诉武士说他有几把宝剑送给他, 武士禁不住诱惑, 丢下妻子去寻找宝剑, 所以落入圈套, 被多襄丸牵制、拖垮、绑缚、陷入悲剧的深渊。 (二) 好色。正是情欲的无可遏制多襄丸才起了杀人之心, 不仅为别人带来毁灭性灾难, 也将自己推向罪恶与死亡的深渊。 (三) 怯懦怕死。多襄丸与武士搏斗之时, 由于对死亡的恐惧, 防范, 他们无规则地乱打乱砍, 僵持, 躲避, 都渴望杀死、制服对方。 (四) 虚荣。着重表现在武士身上, 他为了尊严和人格不致辱没, 武士的鬼魂声称自己拿短刀杀死了自己。多襄丸不惜抬高武士来衬托自己的勇猛, 樵夫撒谎掩盖偷刀丑行, 也是为了虚荣。 (五) 嫉妒。着重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武士恨恨的说在强盗安慰他的妻子时, 他从没看见过他妻子是那么的美。 (六) 自私。作品中的台词:“无论什么人都是为自己”。法庭辩白,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立场上为自己开脱罪责。樵夫隐瞒偷刀的情节, 行脚僧偏激而又怕连累自己;武士妻想要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 在官衙上哭天抢地;多襄丸要把责任推卸到客观上去, 又竭力证明自己的勇猛;武士的鬼魂竭力表白自己人格的神圣不可侵犯, 士可杀不可辱。 (七) 狠毒。表现在多襄丸强暴武士妻, 狠毒地欲置武士于死地;武士起而反抗欲置多襄丸于死地;武士妻拿短刀割断了绑缚武士的绳索, 要武士与强盗多襄丸决斗, 武士报以仇恨、蔑视、鄙弃、妒恨的目光;无奈之中, 她又求多襄丸带她上路却遭拒绝;樵夫惧怕官署, 不肯说出真相;行脚僧表现出宿命般的刻薄、冷漠、愤恨、厌世。 (八) 蒙昧迷惘。樵夫反复的台词:“我真弄不明白, 弄不明白。”所有的人似乎全糊涂得不认识自己, 尤其是不认识逆转之后的自己, 樵夫总是说这句话, 我们觉得他似乎很正直, 可到最后我们发现他也为了自己的利益说了谎, 这是多么的讽刺呀! (九) 欺骗。悲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使用欺骗的伎俩。恶人多襄丸为霸占武士妻, 欺骗武士;武士 (巫婆) 为维护自尊欺骗官署;樵夫偷取了杀人的重要物证, 为避免麻烦, 欺骗官署。每个人出自私利, 或为维护面子, 或为减轻罪责, 或怕牵涉官司, 都在欺骗。 (十) 卑劣。突出体现在多襄丸身上。为了彰显自己的胜利, 他决定当着武士的面侮辱他的妻子, “我要把与她相好的样子给她男人看”。之后, 武士不考虑自身的责任和过失, 反而推卸责任, 表现出偏狭自私的卑劣;凡此种种, 均表现出作者、导演对人类的处境、生存、生活状态进行反思。写到这, 突然想到影片开头所呈现的罗生门的破败, 萧条, 以及当时天气乌云密布, 狂风暴雨, 怕也是在折射当时动荡不安定的社会背景或是寓意着人们道德的沦丧, 人性的残缺吧!不得不说这是具有相当大的悲剧性的。

到最后, 真相终是被杂役一语道破。影片的结尾处, 杂役粗暴地抢走了弃婴的包被和外衣, 樵夫和行脚僧欲阻止却无能为力。樵夫对行脚僧表示, 他已有了六个孩子, 尽管贫苦, 也不在乎收养这第七个孩子。最后, 行脚僧说:“多亏了你, 我觉得人还是可以相信的。”这里樵夫回归善良, 说明人间确实还存在这真、善、美。当樵夫抱着弃婴离开罗生门时, 暴雨停止了, 而且还有几缕阳光透过厚重的云层倾泻而下, 这个结尾似乎表现了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肯定, 以及暗示着人性的光辉终会有回归的一天, 社会的黑暗也终有退去的一天。

摘要: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是上世纪的一部经典影片。这部影片具有深刻的意义内涵, 影片通过对案件的描述, 在思想内容上对人性本质和道德存在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揭示影片在思想上的悲剧性。

关键词:黑泽明,罗生门,人性,悲剧性

参考文献

[1]黄晚.人性的叩问之路——影片《罗生门》浅析[J].财经界, 2007.

篇4:现代三国“罗生门”

可以说,将中日韩三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悠久的往来历史,但同时,在三国间造成重重矛盾和对立情绪的同样是无法摆脱的历史。

对于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各国自然有着不同的考虑和对策。但对于已經既成事实的历史,有的国家仍然出于自我考虑,采取了对自己比较有利的说法,实在让人感到有些可笑和无奈。比如上世纪三 但可惜的是,有一件事似乎从来没有因为历史警示而改变过:日本对待历史和事实的态度仿佛一部《罗生门》。

黑泽明的《罗生门》深刻地洞察了人性中虚伪和狡诈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来制造一种说法,甚至可以不惜歪曲事实来欺骗自己和他人。回顾近代东亚三国史,类似的例子可说是比比皆是。十年代,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战争,韩国、朝鲜先后沦陷。

这在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教科书中的描述就各不相同。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这本由三国专家共同撰写的历史教科书,可能是中日韩能达成历史共识的一个“最大公约数”了。

如果单作为历史来读的话,这部东亚史可说是记录了东亚最为不幸和悲惨的一段年代,充满了战争和侵略,征服和屠杀。为了一些虚幻的目标和少数人的疯狂,令三个国家都趋于崩溃和毁灭的边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也许正是对于今天某些正在发生的事件最好的提点。

所谓“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将三国的历史记载加以并列,对同一事件的矛盾表述有时实在令人感到震惊乃至悲哀。

幸好,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有了越来越多的通讯方式,掩盖真相也越来越难。在今天这部东亚史中,三国历史学者的观点成为了解历史的三棱镜,虽然也可以说是互相妥协互相牵制互相认可的一个政治结果,但也可能是目前最好的一个结果。除此之外,这本教科书还提供了一种可思考的实用模式: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描摹出一种客观的事实,而不让事实根据某人某国的利益需求随时可以改变。

不管怎样,真相始终只有一个。而就目前看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也正越来越接近久违了的真相。但至于什么时候可以在课堂里看到这本相对客观的历史教科书,这就不是单靠老百姓的期待和美好愿望就能实现的了。

篇5:《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

人文学院中文102班杨丽

《罗生门》讲述的一个简简单单的杀人命案的故事,三个当事人和一个目击证人四个人都对这个故事进行重复地叙述。当樵夫、强盗、武士的妻子和代表武士的女巫各自说完了自己的证词后,留给我的只是茫然,没想到同一故事竟有四个版本,使我们心里不由自问,到底谁说了真话而谁又是骗人的呢。然而,导演黑泽明却没有告诉我们,只是在给我们震撼的朦胧间隐约感觉到的关于人性的些许深思。

“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强盗想要表现自己即使杀人也要有的磊落气概,女人企图掩饰自己并不贞烈的事实和挑唆两个男人决斗致使自己丈夫死于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图掩盖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而樵夫迟迟不愿说出真相,只是想隐瞒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人性就是这样阴暗而赤裸地呈现出来,各执一词不如说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

看到这人们可能都感觉到一丝凉意,人性的丑恶和自私让人窒息。正如杂工所说的“因为人类太坏了,住在罗生门的鬼都被吓跑了”。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呢?

篇6:罗生门观后感

——“.撒谎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

对自己诚实。那是因为人们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谎,甚至是对自己撒谎。

“罗生门”出自日本佛教故事集《》中的一篇。由于古代日本常年战乱,尸横遍野。许多无名死尸,被拖到城楼丢弃,待年久失修,颓败之后,继而显得荒凉阴森。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诞生了“罗生门”是通向地狱之门这一鬼谈幻象之说,该词因而拥有“生死徘徊”的意味。而在现代,黑泽明将“罗生门”演化成指“当事人各执一词,各自按自己的利益和逻辑来表述证明,同时又都无法拿出第三方的公证有力的证据,结果使得事实真相始终不为人知,事实结果一直在„真相‟与„假象‟之中徘徊,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从而无法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的事件或状态,如“罗生门事件”。以上便是我在网上所获悉的关于罗生门的资料。初次观看这部电影,只觉索然无味,画面色彩为黑白,人物的一些表演较现代而言也略显浮夸。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强盗,女人和武士阐述故事的角度与真伪,不是令人发昏而是发人深省。为什么强盗宁愿说自己是杀人凶手而承认自己的懦弱哦,为什么女人掩盖真相而不让众人看见她的邪恶凶悍,为什么武士宁愿不指出杀人凶手而维护自己高大的形象。现在我们跟随故事的起源与发展,来探索黑泽明导演到底想向我们揭示些什么。

这一天,大雨倾盆,烟雾迷蒙,在平安京的正南门--罗生门下,行脚僧、樵夫、杂工3人一起在这里躲雨,樵夫告诉杂工一件一直困扰他的怪事,就是在纠察使署所见所闻的怪事。樵夫说,3天前他上山砍柴,在一片树丛里发现了一具男人的尸体,他就近报了官,被传到了纠察使署„„实际上,他掩盖了自己因贪图小便宜而抽走了尸体胸口上的短刀的行为。

在审问中,多襄丸对自己的作案经过,是这样述说的:那天在树林,他见女人很美丽于是便色心大起,并诱导女人和他发生关系。而事后,女人挑拨他和武士决斗,谁赢她便跟谁走。于是他们大战20多回合,终于他战胜了武士并杀了他。此时,他的心理需要表现在把当时的怯懦怕死说成勇敢威猛,为此他还不惜夸赞武士的勇敢威猛来陪衬自己:“能和我斗到20回合以上的,只有他一人。”他当然不肯承认“决斗”中曾失手丢剑,所以刺死武士的只能是一直在手的长剑。且强盗省略了其强暴过武士的妻子后请求原谅的这一段。

行脚僧却补充说,当时在纠察使署里,女人是这样说的:强盗凌辱了她之后就溜之大吉,她跪伏在丈夫面前失声痛哭,丈夫却一言不发,她看到的既不是悲伤,也不是愤怒,而是冰冷的目光,憎恶的表情。女人请丈夫原谅,那武士却不为说动。她请他杀了自己,丈夫仍旧不言不动。她绝望之下拿着匕首走向丈夫,匕尖对着丈夫。又说自己后来一定是昏过去了,醒来后看到丈夫胸口插着那把短刀。后来她想自杀,但终于怎么也没有死得成。她的心理需要是强调自己的行为另有原因,即丈夫那冷酷鄙视的眼光,以稍稍减轻一点自己并没有的罪责。

行脚僧又向杂工和樵夫说出死了的武弘借女巫之口说出来的话:那强盗完事后,又花言巧语引诱女人随他去,做他的妻子,那女人意肯言从。强盗拉着女人要走,女人停住,女人竟要求强盗杀掉武士。强盗听后很生气,要惩罚女人。因为这些话,武士从心底宽恕了强盗;女人逃走,强盗追之不及,回来用长剑割断武士身上的绳索,转身走了。妻子的“背叛”和“狠毒”,使武士痛不欲生。起身后因

匕首反射日光,引起他的注意。他拾起短刀,毅然自尽。武士说是自杀,其实想怪罪女人杀了他,女人割断绳子,要他与强盗决斗,确是他的间接死因。同时,他不肯承认输给强盗,说为自杀,也出于这种心理需要。真相只有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都开始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这部电影中罗生门下那个汉子还发了不少人间不如地狱、人性不如兽性的议论,以及事实真相不可得知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竟使对人心之善尚存一线希望的和尚都差点同意了他。荒山上的惨案,成了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

樵夫其实躲在树丛后面,目睹了案情的全过程,只因事后从案发现场偷走了那把嵌螺钿、颇值些钱的匕首,心中有愧,所以开始不说,漏出的一句两句被那敏感的汉子抓住,追问不休,才说出他的版本:强盗强暴过武士的妻子后,请求原谅,还请求女人跟他走,他愿意金盆洗手,改恶从善,用劳动来养活她。女人二话没说,拾起匕首,跑近丈夫,割断绳索,又跑回原处倒在地上。强盗明白了她的意思,是要他们二人用决斗来决定她的命运。但武士怯懦怕死,不想战斗。两人不得已才出手,且都本事平平,刀法不准,多襄丸把剑插进地里,武弘把刀砍进树里,刀来不及拔出来,决斗成了毫无章法的扭打。

强盗终于碰巧从地上拔出长剑,刺死了武士,之后自己瑟瑟发抖。樵夫到底还是说了谎,因为扭打中强盗幸而到手的不是长剑,而是短刀。他的偷,不是从草间顺手牵羊地拾取,而是从死人血淋淋的伤口拔取,性质要严重得多。樵夫心理上不肯承认,自己竟会这么忍心,所以他对和尚说:“有时候,我连自己的心思都摸不清。”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大声反对武士的话了。

三个人就这样争争吵吵,纷纷慨叹人心叵测,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正在这时,隐约传来婴儿的哭声。他们循声找去,看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那个以“人人都在作恶,我也不妨作恶”为人生哲理的汉子上去把婴儿的衣服剥了下来,樵夫骂他是恶鬼,杂工申辩说,生了孩子又把他丢掉的人那才是恶鬼呢!又揭露了樵夫偷拿了武弘尸体上的短刀的行为,说得樵夫哑口无言。

杂工走了,樵夫则抱起婴儿,准备带回家养,他对和尚说:“我已经有6个孩子,再添一个也不过一样的辛苦。”行脚僧感动地说:“多亏了你,我可以继续相信人了。”

影片结尾,樵夫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这部电影中罗生门下那个汉子的评论似乎可以作为总结:“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可不是吗?人们说谎,往往并非有意说谎,而是真的以为自己说的是事实;心理陷溺在需要中,就会启动一种机制,能把自己不肯承认的事情,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忘记掉,修改掉,以求得心里舒坦。当事人各说各的,但那个樵夫最后说的话是值得相信的。

故事的平行结构以及后期对婴孩的处理,都让我们队人性大为唏嘘。我们都在假装我们所希望成为的那个自己,以至于我们把自己都欺骗了。但不可不说的是,人性中是有善的存在的。樵夫最后的做法也让我们大为刮目相看。总之,我们所要知道这个世界没有特别绝对的善与恶,对与错,混沌之中也总会有那么一道曙光的。[2]

故事的平行结构以及后期对婴孩的处理,都让我们队人性大为唏嘘。我们都在假装我们所希望成为的那个自己,以至于我们把自己都欺骗了。但不可不说的是,人性中是有善的存在的。樵夫最后的做法也让我们大为刮目相看。总之,我们所

要知道这个世界没有特别绝对的善与恶,对与错,混沌之中也总会有那么一道曙光的。[2]

薛雅卓

篇7:《罗生门》观后感

一、讨论主题:

《罗生门》带给我们的感受和思考

二、参考资料:

1、电影课讲记:《罗生门》--没有真相的东方社会特征(张校长的博文)

、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黑泽明电影《罗生门》观后感

武志红的博文三、讨论提纲:

1、这部影片给我们的最大感受(包括不明白之处的讨论)

2、“没有真相的东方社会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对人的影响

3、看了学堂的讲记思考一下,我们和孩子看这部片子时有哪些不同的

四、讨论要点记录

1.这部影片给我们的最大感受(包括不明白之处的讨论)

A1欣赏女士

2乞丐代表大众的心态,别人做了坏事,我也可以

3僧人代表爱心

B1未体现人的神性,每个人因相而生

C1武士的形象和我之前对武士的感受差异很大(例如《聪明一休》、《最后的武士》中的.豪气、负责任、尊重)

2我们从中应该学习什么?――提高“观察”能力、提高――“思维和推理他人行为”的能力――落实到“自己应该如何做”?(“做味精”还是“做放味精的人”)

3学堂在修炼自己的过程中,每次发生事情如何处理,都是在体现自己

D1樵夫的过错不少!

2.“没有真相的东方社会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对人的影响

A1长期受儒家影响,自欺、欺人,不真诚不真实的世界,有隔膜

2我们家长其实都是功利的、甚至是贪心的

B1相信相信的力量!我们相信什么,就发生什么、实现什么

2“无挂碍”、才会“无有恐怖”,罗生门观后感|观罗生门有感,观后感《罗生门观后感|观罗生门有感》。周围的环境、文化、上下级等等的关系中,有多少尊重的成分呢?做给别人看的成分有多少呢?

3我们的自我选择被遏制到哪一层了呢?

4修行在日常生活中

3.看了学堂的讲记思考一下,我们和孩子看这部片子时有哪些不同的

A1用更加真诚的心与人交流

2外圆内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和分析,但是,批判性思维不等于批判性行为

B1把以前看电影的“娱乐行为”渐渐提升为“学习和感受、体验的行为”

4.推荐电影――《冒牌天使》、《远去的飞鹰》

五、相关链接

日本电影《罗生门》带来的感受和思考(浩如妈妈宋文苑)

篇8:《罗生门》的艺术特色

一、巧妙的环境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的绘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使画面中的某一局部更显突出,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对所写作对象进行突出地描写和烘托。通过烘托,主人公的内心被具象化,无论景物还是人物的动作,都是将主人公的形象凸显。在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巧用了渲染的手法,“倒是不知从哪里,飞来了许多乌鸦。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这寥寥数语的描述,渲染了一种无比凄惨悲凉的情景,为以后主人公仆人心理的变化做了铺垫。作家将主人公家将置于傍晚时分,在“罗生门”下等待雨停,完成了一个空间与时间浑然一体的叙事结构。再如“而包围着罗生门从远处飒飒地打过来,黄昏渐渐压到头顶,抬头望望门楼顶上斜出的飞檐上正挑起一朵沉重的暗云。”这说明了罗生门周围的景物环境,此时瓢泼大雨与漫天乌云也与其落魄无助的心境相对应。在如此寒冷悲惨的气氛中,仆人心中的惶恐和对未来的不安显然被加剧了。此外,雨夜的环境也渲染了仆人心理矛盾斗争的紧张气氛,赋予了故事情节更佳的张力,为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抒发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象征的合理运用

《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以主人公“下人”的心理变化为主线,借用了“面皰”的象征意义,传递出对人的理解、无奈与绝望。象征往往与暗示这个词相生,意为借助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象征手法在《罗生门》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小说中起到了升华主题的重要作用。“门”作为小说中的核心意象之一,其象征意义值得人们的思考。小说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可谓均在“临界点”上:故事发生在白天与黑天之间的傍晚时分,季节介于深秋与寒冬之交,小说人物也挣扎于善恶的一线之间,同时罗生门也位于城内与城外正中间,是中心与周边的分割点。因此小说中的“门”具有多种象征意义,主要象征着人性的善与恶。通过对这种普通景物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揭示了小说的深层寓意和深刻主题。

此外小说中“脓疮”的象征意义也值得研究,小说中少有对主人公仆人的外貌描写,除了那脸上的“脓疮”,此特点在小说中出现多次。“这下人穿着洗得发旧的宝蓝袄,一屁股坐在共有七级的最高一层的台阶上,手护着右颊上一个大脓疮,茫然地等待着雨停。”手护着脓疱的动作实际上表示仆人想极力地抑制住心中的恶念。第二次面疱的出现是在仆人走在上楼的台阶上,“在罗生门门楼上的广阔楼梯中间,有一个人猫着腰缩着身子,憋着呼吸在窥探上面的光景。楼上漏下火光,隐约可以找到这个人的右脸,短胡子中长着一个红肿的大脓疮。”此时对脓疮的描写象征着恶念的进一步发展。之后右手又去摸摸脸上的大脓疮、“右手离开大脓包”表现了仆人恶念毫无保留的展现。小说中仆人“脓疮”的由隐而现是与其心理变化想适应的,脓疮暴露的过程也实际暗示这他的恶念显现的过程。芥川在《罗生门》中以审丑的方式深刻地批判了现实社会,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人性由善变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刻画。最后,文中的乌鸦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乌鸦的出现往往代表了阴冷、幽怨,在民间文化中,它同时也是一种不吉利的动物,事实上是恶念出现之前的不祥标志。

三、心理活动的精彩刻画

在以往小说中,心理活动的描写往往是分散式的,而在《罗生门》中作者对主人公心理描写具有连续性,这种对于连续的心理活动的刻画就使仆人的心理转换变为可能,这也是小说中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

仆人的心理活动转变是阶段性的。首先在罗生门避雨的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雨过去也没什么事可做”告知了读者仆人悲惨的生存现实状况,此时他还在徘徊于选择饿死还是选择做一个强盗的问题,“可是这‘倘若’,想来想去结果还是一个‘倘若’。原来家将既决定不择手段,又加上了一个‘倘若’,对于以后要去干的‘走当强盗的路’,当然是提不起积极肯定的勇气了。”这种心理描写为作恶的可能性埋下了伏笔。随后在罗生门的楼梯上,仆人这揣度的心思被好奇心所取代。当他看到老妇人的罪恶行经后,他的愤怒占据了主导,“家将带着六分恐怖四分好奇的心理,一阵激动,连呼吸也忘了。”暂时收起了邪念的念想。最后听闻了老妇人的解释,仆人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妇人的苍白解释成了其为非作恶的借口,合理化了他的利己主义思想,“他不但不再为着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问题烦恼,现在他已把饿死的念头完全逐到意识之外去了。”由此邪念彻底迸发了出来。这种动摇的心理表现,充分反映了在利益面前人性的扭曲,深切的控诉了当时的黑暗社会中丑陋的现实。仆人的心理经过了由“恶”到“善”再到“大恶”的转变,最终变成了通过伤害他人来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典型利己主义代表。而小说中“老妪”的诡辩对“下人”的心理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罗生门》以看以简单的情节,配以恰当多样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短篇小说中不朽的经典,成为日本新现实主义为学的典型代表。这种淡化情节,着墨于艺术表现力的思想不仅提高了小说的整体艺术造诣,也拓宽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值得我们的借鉴。

摘要:《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最成功的小说之一,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阅读过小说的读者,都其被鲜明的艺术特色所吸引。《罗生门》以看以简单的情节,配以恰当多样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短篇小说中不朽的经典。其淡化情节,着墨于艺术表现力的思想,不仅提高了小说的整体艺术造诣,也拓宽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文章从巧妙的环境渲染、象征的合理运用、心理活动的精彩刻画三方面,浅析《罗生门》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霍士富.芥川龙之介文学的时空哲学——《罗生门》论[J].国外文学,2014(2):143-151.160.

[2]谢娜菲.罗生门:一部审丑艺术的杰作[J].钦州学院学报,2010(4).

篇9:理财罗生门

达芬奇密码

近期,最值得关注与反思的事件就是达芬奇家居造假事件的案中案。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谎言,令事实的真相不为人所知,特别是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真相可以轻易地被掩盖甚至扭曲。

如今,你对于理财的感觉是否亦是如此,那些曾经的至理名言突然变得面目可憎。比如“找专家理财”——2011年主动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净值平均下跌24.99%,偏股混合型基金净值平均下跌23.5%,跌幅均高于上证综指;再比如“乱世藏金”——现在世道够乱的,标普又下调欧洲9国的主权信用评级,金价却也在下跌;还有就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其实2011年,没有哪种投资品是让你心安的,你理财财更不理你。所以说,谁的话也别当真,那些言之凿凿的结论可能是谬误,像“房价不会崩盘”、“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地球不会毁灭”,听起来是否有些恐怖?

言归正传,之所以理财会陷入罗生门式的困境,是因为理性分析过程的门槛太高,而结论也常常模棱两可,还不如用那种煽动性语言+简单结论更有市场。金价未来的走势取决于欧债危机的发展情况,假如你能洞悉世界政经局势,那或可给出一个趋势性判断。股市最近暖风劲吹,讨论养老金入市、提高分红比例、以及高层领导频频讲话提振信心,结合估值已经接近于记录低点以及不会再有更严厉的紧缩政策,股市或许能够偶尔雄起一把?至少不要过于悲观。

你看,理性分析是无法给予实际操作指导的,不过理性分析却可以过滤掉那些极端煽动性的说辞,让你在大众的狂欢中保持一份冷静,并逐渐的逼近事实真相。

中国经济短周期复苏与长期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即将召开的“两会”将进一步坚定调整的方向,在旧格局下产生的“地产神话”肯定是破灭了。2011年跌幅在个位数的唯有银行和铁路运输板块,因为估值低,而创业板和中小板跌得最惨,在经济下行周期股票的高估值不可持续,理性分析后你或可减少损失。美国强大的经济创新能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决定美元不会崩溃,但这却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受追捧的美丽谎言。

逼近真相未必意味着捞到实利,所以,有时候要像黄牛党学习。

黄牛党炒iPhone 4S

黄牛党的威力早已在国内闻名遐迩,但在今年的春运中显得有些落寞,不过,他们利用苹果iPhone 4S的发售,透过一个小窗口再次向世人展示了自身的风采。他们有组织、有纪律、行动快,执行力强,这都是成功投资者必备的素质。

投资者分为三类人,一类是上文中说的理性分析派,他们对事物分析得鞭辟入里、头头是道,但往往因考虑太多而赚不到钱;一类是陷入罗生门无法自拔,容易被别人欺骗甚至都自己骗自己的普通投资者;还有就是黄牛党型的投机性很强的人。第二类人一般是埋单者,第三类人有赚有赔,但赚大钱的一般都是这种人,他们是真正懂得游戏潜规则的人。

温州炒房团、炒煤团,最早参与艺术品股票市场的投机客都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黄牛党,他们会迅速抓住市场缝隙,在一定程度上垄断稀缺资源,有外部声势的配合甚至自己就会造势,能以较大的概率成功将手中的资产高价转让出去。千万不要鄙视黄牛党,没有黄牛党,有的人过年真的就回不了家了。巴菲特投资比亚迪,也很像黄牛党的行径,但他确实有那个资本,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他应该高歌一曲“死了都不卖”的。

2012年或许没有大牛市行情,但肯定不会像2011年,股市所有的板块都下跌,每次反弹都没超过10%,所有的投资品几乎全部沦陷。所以,拿出些黄牛党的精神,勇于去搏看得见的机会,是有必要的。在通胀回落的时机,那些需求稳定而成本压力缓解的大众消费品、中药等企业值得配置。而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并导致欧洲的银行出现严重问题,可以搏一搏做空黄金。另外,新三板的扩容也许会让某些已上市的企业受益,应密切关注。

那些年,我们一起买的房子

说到校园爱情故事,不能不提最近热映的台湾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部片子既清新文艺,勾起很多人的美好回忆,也令人思考:勇敢的去执行可以带来成功,但“得到”却并不一定是最美好的结果,享受暧昧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

这让我们想到了房子,2012年,房价的回落几乎不可逆转,很多开发商自己预期的降幅都在10-30%之间。因为房产商的资金链越来越紧张,再加上2009-2010年高速增长的新开工项目开始陆续投放市场,供给压力将会增大,房产税试点扩大看来也不仅是个传闻,需求会继续受到压抑。而房贷的压力却在增加,一月份开始执行2011年三次加息后的累计利率。这样看来,把房子卖掉是最理性的选择。

对于那些投机性强、如黄牛党式的人,房子可能早就炒过几轮,也可能手里压着几套房子无法出手,他们把房子看做是赤裸裸的投资品,只是待价而沽。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房子承载着家庭的梦想、亲情、爱情、责任,即便忍受着财富持续缩水,也不会轻易卖掉。

篇10:《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介绍的是一个杀人犯的案子,由当事者和见证人分别讲述,但每一段叙述都各有出路。这都是由于人性的劣根性,为了自己利益一方,强行把真相隐藏,篡改,使得事实变得更曲折和模糊。尤其当看到真砂请求污辱了她的强盗杀了自己的丈夫道出的理由使我很吃惊,首先无法理解她的道德标准,她的荒谬的道德标准站在了伤害过她的劫匪一边,她既不尊重自己的合法丈夫,更没有起码的自尊心;其次,怎么能做出如此残忍的决定,她到底将丈夫置于何种位置,将劫匪尤其是自己置于何种位置?或者讲每个人都是卑践的,每个人在他人眼里都是卑践的,人与人之间奇怪的偶然的联系在一起,然而转瞬又恢复了冷酷、仇视的本来面貌,所以,在片首,两个局外人总是反复道“这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黑泽明的这部成功的描述人性的片子得益于芥川龙之芥的好手笔,但是这部电影在拍摄技巧上也颇为成功。

它不拘于传统,四个人在衙门接受调查,并不存在审讯人及相关的府吏等等,只一个敞开的院子,四个人轮流跪在地上自问自答似的串连起一个故事,它省去许多似乎看起来很重要的布景,然而,在黑泽明的电影里明显的可以看到,他主旨不在于怎样的一个故事,而是人本身,是每一个人的人性本身,极近的镜头放大一个人的奇怪的内心世界。所以,它非传统的叙事,而更类似于在自言自语一些关于哲学的问题。

总是来讲,《罗生门》是一部比较完美的电影,最欣赏的一点,毫无废话,也没有多余的细节,但是故事过于简单,观点也太明显,但是远不像《影子武士》和《七武士》看起来那么压抑。

篇11:《罗生门》观后感

强盗看上了武士的女人,占有了女人,杀死了武士。凶手捉住了,女人找到了,目击者出现了,甚至武士的灵魂也回来哭诉了。然而,四个人四种叙述,相互矛盾。如何得到真相?

从每个人的需求去分析,从每个人最大的利益去判断。结果出来了。强盗的谎言是要表明自己的勇敢,抹去了自己苦苦哀求女人并不惜不做强盗,开店养女人的要求,抹掉对他蔑视的部分,满足自己强盗的颜面。女人抹掉了对自己无聊的生活和喜欢热情男人的部分,伪装成自己对失贞的忏悔,隐瞒至凶狠的一面。武士撒谎自己是自杀,隐掉了被女人讥讽软弱和自私不愿意为女人去报仇的部分。砍材人隐去了自己偷走带宝石匕首部分。

是人性的自私和贪婪,每个人都隐掉了对自己不利的部分,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述,违背事实。

篇12:《罗生门》观后感

一共看了黑泽明的两部影片,第一部是他的《梦》。《罗生门》是他的代表作,不可错过。

过程是带有折磨、不安与压抑的,坚持看下来,印象早已经填入心胸。纯粹意义上的人性的探讨,成功的作品恐怕都是压抑的。就像是看一些先锋小说和一些现代主义的小说,里面总是拥有看似乏味但是绝对功力深厚,震撼人心的白描。

爱略特说:人类承受不了太多真实。观众也承受不了太多的白描,《罗生门》最开始受到冷遇应该说很正常吧!真正的好东西不怕时间的洗礼,它还是得到了他应有的荣誉。

从黑泽民刚开始把镜头稳定地对准破旧门檐下大雨磅礴的镜头我就有种预感,带有日本罪恶感气氛的内容又开始了。以前看过的几部日本片,无不是这样的气氛。但是《罗生门》彻底地把这种罪恶感、无助感推演到了极至,感觉呼吸也有些急促。这是从侦探、悬疑片出发,但是没有悬疑片肤浅与无聊。

人物很少,一对夫妇、强盗、樵夫、和尚。衙门里的戏没有判官的镜头,也许判官本身也是缺失的,那个年代,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真正的裁判是缺失的,不要提什么法官,那是他的工作,统治阶级的工具。

衙门成了一个舞台,这几个人表演的舞台,他们卖力地展示自己的演技,述说自己的无助或是气概,每个人编织的故事都很精彩,堪比一些童话。关于真相的揭开,落差让我们产生了震撼。妇人在衙门的表演和她在现实中的表现要逊色很多,张牙舞爪与楚楚可怜区别太大了,人们难以接受。两个男人事后编撰的英雄气概与樵夫看到的动物似的委琐打斗更是制造出了可笑的落差。但是,被人们所不耻的是现实。

樵夫与流浪汉的争论太说教了,也许是导演故意作出的不甘。

整个影片的格调与影片的颜色一样,是灰色的。

千万不要把自己置身其外,很轻松地把《罗生门》的故事作为一种特定的意外来评价。樵夫不想牵扯到内,其实也参与了这出丑剧,依然躲不掉流浪汉的尖锐指责。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樵夫的角色与心态,看似富于同情,其实一样是自私而且不愿揭露自己。

正如卡夫卡说说"你如此讨厌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也参与其中"

从人类的角度思考让卡夫卡声名雀起。《罗生门》获得世界声誉,也正因为它也是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

也许是不想让世人太过绝望,或者是导演本身的对人性的最后期盼,他安排了樵夫怀抱弃婴离开了罗生门--象征人性堕落腐朽的门户。

上一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填空下一篇:姓王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