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后感、读后感

2024-04-28

历史观后感、读后感(精选8篇)

篇1:历史观后感、读后感

姓名: 学号:100

1班级:高一(10)班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在这个寒假里,我略读了《东周列国志》历史相关书籍,从中有所体会。《东周列国志》是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是由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这本书讲述的是秦国、齐国、楚国、赵国等几个国家的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也同时缔造出春秋时期的英雄,描写了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的历史。

春秋战国这5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动荡的重要时代,是一个需要英雄,同时也产生一大批英雄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像曹刿、管仲、孙武这样著名的历史人物,还有“城濮之战”“卧薪尝胆”这样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

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赵氏孤儿”,它讲述的是晋国晋景公的爱臣屠岸贾是个卑鄙小人,憎恨赵朔一家并想将将其杀害。大臣韩厥知道屠岸贾的阴谋后急忙告诉赵朔。赵朔把怀有身孕的夫人庄姬送往晋侯宫并把生女则叫文,生儿则叫武此事说给同门客程婴。屠岸贾杀掉了赵朔但发现庄姬在晋侯宫深怕庄姬生下男孩日后报复因此想将其杀害,若生的是女儿则不杀,不料夫人生出个男孩。程婴和公孙许臼决心救出孩子并抚育成人。公孙许臼舍生取义,程婴用自己的孩子代替“赵武”,保住了赵武,由程婴抚养。在晋悼公即位后重用韩厥,找回了赵家人赵武并把屠岸贾杀掉了。

故事中的程婴是我最钦佩的人,他与公孙许臼那种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钦敬。他受恩于赵家,情愿牺牲自己的孩儿去换“赵氏孤儿”,并将其抚养成人为父报仇,仇报后又自杀以报公孙许臼。他其实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迹,证明自己苟活于世,决没有丝毫为个人考虑的意思。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有很多故事很是扣人心弦,例如豫让击衣报襄子,豫让因智伯以国士待之,决意以国士报答,在智伯死后,几次为智伯复仇,就义之前,仍请求将智伯仇敌的衣服用剑斩过,以了心愿;荆轲刺秦王中田光向燕太子丹举荐荆轲,图谋刺杀秦始皇,为守机密,自刎而死;又有曹刿论战中曹刿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取大,令人佩服;故事“将相和”中,爱国情感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使人深受感触„„

同时小说也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像昏庸暴虐的周幽王、贪赃枉法、卖国卖家的郭开等等,也都与小说描写的正面人物形成鲜明对比。

这本书中的许多情节都很耐人寻味,让人领悟了很多道理,了解了许多杰出的英雄人物,看到了他们的智谋,勇敢,忠义,善良,正义,身上也是一股正气。

《我的1919》观后感

看完《我的1919》我深受感触——弱国无外交,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不能得到公平的对待,不能收回本国应有的主权,本应有五个代表席位但只获得了两个,山东是属于中国的,但德国占领的山东半岛在巴黎和会上却划分给了日本„„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全权代表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在讨论山东问题上,他做了一番精彩的辩论。

“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律撒冷„„”这是一番精彩的辩词,看到这里我十分振奋,我感受到中国人民赤诚的爱国之心。但后来却不能如我们所愿,列强为了自身的利益,要让我们中国签约这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

这是谁都不能忍受的,肖克俭自焚的场面,我仿佛和大多数的人一般,看到了中国大地上燃起的熊熊烈火,在不断的壮大,永不熄灭!他对自己妻子说“梅,回祖国去吧,那里正在燃烧!”,是的,全中国都在愤怒着,永远都会记住着这亡国的耻辱。当肖克俭跪在英美法的国旗面前,用熊熊烈火将自己燃烧,那时愤怒的火焰,四万万同胞的愤怒的火焰,那也是最深沉的悲歌,那是在弱国无外交面前的悲痛!弱国无外交,这是我们中国的耻辱,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这个耻辱,中国要自强,中国人终有一天会洗刷这耻辱,列强们的逼迫,中国人却是不屈。我们仍然要昂首,我们要向前看!弱国无外交,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在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上源源落后于西方大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任人宰割。耻辱的历史使我们悲愤,耻辱的历史更应该使我们铭记责任、吸取教训。弱国无外交,让我们失掉了多少领土,失掉了多少白银,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华人民啊,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在最后,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绝签约“凡尔赛”条约。作为“弱国”的中国要在巴黎和会上讨回公道,寻求公平正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顾维钧是机智的,勇敢的,他大胆地拒绝了签约,肖克俭是爱国的勇敢青年,中国有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来拯救祖国,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记住国耻,不断让祖国富强,走向繁荣。祖国需要我们,我们这一代青年,应把他们良好的精神继承,有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里需要我们,那里正期待着我们的燃烧。

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1919年,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

1919年6月38日,中国人终于第一次向列强说:“不!”

现在,我们都过上了安逸幸福的好日子,但我们勿忘国耻,现在,依然有饥饿的恶狼虎视眈眈的盯着我们,所以我们不应该怠慢,松懈,骄傲,懒惰,我们应该更好地让祖国进步,不落后于发达国家。不让别人看不起我们中国!

篇2:历史观后感、读后感

圆明园历史实践报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远去了金戈铁马,远去了战火硝烟,历史的车轮缓缓走过,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美好的时代,再回首,华夏民族在历史上的千年辉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之媲美,然而,在其辉煌中又有一段屈辱的岁月,如今虽已过去,但历史的印记却在向我们无声的诉说着。这个周末,我们宿舍一起去了圆明园。这是我第二次去了,第一次是在中秋节,当时圆明园里的树木依旧繁茂,鲜花依旧芬芳,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湖中满满的荷叶,硕大的叶子上点缀着水珠,真有些珠圆玉润的感觉,有小船在湖中穿梭,别有一番味道。而如今,当我再次跨进这个历史感厚重的地方,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湖中的荷叶。只是此时已由那美丽的嫩叶变为枯叶,残败破损,为这北京的冬季平添了几分萧条,一池残荷尤立水中,与那西洋楼相互映衬,那断壁残垣映着那枯叶,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也是如此的厚重,如此的屈辱,但同时又是如此的难忘与珍贵,它让我们永远铭记着我们那段屈辱的岁月,不忘国耻。而这西洋建筑独特的残缺美,也成为了圆明园的标志,那些汉白玉的巨石无规则的散落在地上,告诉我们那些侵略者无耻的罪

行,而那矗立着的石碑更像为尊严而立,沉默了百年不倒。前几年还听到有人想重建西洋楼,我认为不可,我们应该保护这段历史的印记,保留原来侵略者入侵后的样子,我们在这些疮痍中走过,抚摸着这些曾经集美好于一身的遗迹,我感到了历史的重量,那种沉重,我们要永远铭记,让这里成为我们的纪念。

还有展馆中放置的十二生肖头像,我们都知道,那不都是真的。真的十二生肖有好多已经随着当年英法联军的入侵而散落在了世界各地。近几年鼠首,兔首相继被买回,不少国人为之稍有欣慰,可为什么我却觉得如此悲哀,明明是我们的东西,明明是西方列强以不文明的行为将其带往欧洲,可为什么我们要拿重金买回你,这不是很悲哀吗?想到着我的心就更为沉重。

面对圆明园的残败,我不禁想起电影《圆明园》中的一句话: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缀满珠宝。

这个梦是如此的华丽,而如今我们就站在这个梦中,这个经由三代皇帝建造的梦,可是这个梦现在却是如此残破。它只剩下一个骨架,里面的大理石,汉白玉已经断裂,里面的瓷器珠宝已散落各地,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它是如此之厚重,它压的千千万万中国人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受尽屈辱,抬不起头,它压的中国险些沦丧。。

中国,走过了五千年的时光,在历史上成为唯一一个没有消失的文明古国,它经历了悠悠岁月,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荣辱兴衰,同样见证了圆明园的诞生于毁灭。

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清代,中国最一个王朝诞生,它让中国得到了历史上最大的版图,它也让人们的优越感得到了最大的彰显。为使自己的优越感更为明显突出,康熙于1709年开始修建圆明园,历经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重在乾隆晚年建成,圆明园继承了中国三千年优秀建园传统,集种园林设计于一体,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的委婉,既有中国文人诗中画下的仙境,又有欧洲建筑的精华。它以它无与伦比的建筑规模,丰富的收藏,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万园之园”。这个世界奇迹是在这个独一无二的盛世下完成的,这个集中国神话与西方传说为一体的皇家园林成为了西方人心中向往的天堂,然而仅仅在其建成了50多年后,西方列强就以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70多年后,当西方那些人终于来到了这个传说中的园林,却给这个仙境般的地方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早已失去理性的士兵疯狂的抢着,拿着,拿不走就破坏,这种几乎疯狂的掠夺行为进行完之后,他们竟然还不尽兴。为了给清政府以示警戒,竟然放火烧了园子。我真想问一问他们,这么美好的事物,他们怎么舍得破坏?这么珍贵的东西,怎么舍得烧毁?是不是人类内心潜在的罪恶感可以在毁灭美

好中得到最好的释放?那些罪恶的灵魂会在天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赎罪么?这些我不明白,我也无力去想明白,然而我最想问的就是这个曾从汉人手中多下万里江山的游牧民族的血性去了哪里?为什么会在八代朝帝之后出现一个软弱胆怯的懦夫?不过还好,中国虽饱受凌辱,却没曾放弃希望。千千万万个有血性的中国人用自己的鲜血去保卫这个早已千疮百孔的祖国,用自己的血液换来了而今的崭新时代。圆明园你看到了么?中国如今早已远去了战火,迎来了全新的时代。你诞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不怪你而今你成为了千千万万中国人勿忘国耻的教育圣地,也许这会让你变得更有意义。

圆明园,你听到了么?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那句“中华人们共和国成立了”,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的人们兴奋的欢呼,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场的运动之声,2010年上海世博会人们惊奇的赞美。

中国人的百年梦正在被实现,东亚病夫已不复存在,而今的中国正在一步一步走向繁荣于昌盛。

圆明园你感到欣慰么?你再也不会被蹂躏与践踏了,你再也不会看到祖国被欺辱了,你将会永远被保护着,你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者的同时也成为了千千万万个小学生的老师,你的使命就是用你饱经沧桑的面庞告诉他们历史,用你那百孔千疮的躯体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其实破碎又怎样?

篇3:历史观后感、读后感

《息夫人》, 是一部以女性视角描写的另一个女人的成长过程的书籍, 与其他的古代小说不一样的是, 其语言更加细腻, 笔触鲜活, 落脚点更为现实。小说塑造了一个拥有一种个性, 两类文化, 三段情感, 四项功勋的全新形象, 她——就是息夫人。

读完全书后我仔细的思考过, 这本书向我呈现的不是一个美得惊艳全场到而不可接近的春秋四大美人之一, 也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凌驾于万人之上的“半边天”, 而是一个触手可及、造福百姓的“平安女神”。一个经历过数次人生跌宕起伏的平凡女性, 殊不知, 她的天赋异禀, 姿容超凡吸引了我, 还有她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内心复杂变化:从无知到认知, 从感性到理性的成熟过程。我居然在她的身上找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这让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有更多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如同妫翟在我耳旁轻声诉说, 我想真实, 想触摸, 想经历这种成长之路。

统揽全书, 印象深刻的有三个场景:

场景一:献舞就那么呆呆的望着闭目奏曲的妫翟, 连呼吸都忘了, 仿佛连吸一口气都能惊扰到她, 让她消失……这月下的女子, 藏身于花海之间, 长发亮如飞瀑, 月色辉映仿若波光粼粼。挺翘的鼻梁与纤纤十指无一不是灵秀纤巧, 献舞甚至仿佛能看到她长长的睫毛在微微颤动。这女子怎地有一股仙气, 不像是凡俗尘土之中开出的花朵……

这段文字读起来似乎有点现代版小说的感觉, 如此良辰美景, 得与佳人不期而遇。在自己的青春时期, 她走进了芦馆外的桃林中, 花瓣翻飞, 粉红如霞, 在枝桠环绕的迷宫中, 她开始了自己少女的征程。然而少女的情怀就在这种残酷的生活中悄悄绽放,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或许这就是命吧。在他眼里, 她是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的桃花女神, 眉心一点犹如世外仙诛, 一笑一答都让人心动不已;在她眼里, 他拥有一双清澈而诚挚的眼睛, 英俊洒脱, 气宇非凡, 足以让她为之动容。此时此刻, 他们不在乎对方的身份, 出身或是更庸俗的一些权力以及地位那些东西, 有的只是月光下的彼此, 真心实意的对待对方。息夫人的情感经历也就从此拉开帷幕。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 这是在陈国的她。

在芦馆的桃林中, 她敞开心扉感受人与人单纯的交往, 没有鄙夷、嘲讽。这就是桃花下的绚烂心事, 少女情怀。妫翟心里淡淡的幸福与忧郁, 随着月下的敞开心扉, 推心置腹, 也慢慢消失在成长的岁月中。

场景二:她脱下裘衣, 露出一身穿戴简便的粗布麻衣, 全然不顾宗亲们的惊讶, 淡然走向田间与庶民收割禾谷。她细问农夫今年的收成, 发现了宗主们有意瞒报之处……

在妫翟还不知道什么是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恩爱有加, 琴瑟和鸣的婚姻生活时候, 就被叔父指给陈国之外的息国侯。带着对未来的憧憬, 带着对现实的挤压, 她虽然不知道将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但在当下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出路。很幸运的是, 息夫人找到了她的真爱。息侯爱她, 单纯的近乎而简单的爱, 懦弱而脆弱的爱。但是息夫人, 她愿意接受这份爱, 所以她也愿承担起息国的江山。

那个历史背景下, 那个每个女人都想要在外人眼里保持位高权重, 不可一世形象的年代中, 我不知道是什么让她敢于做出这样的举动。一国之母、高贵典雅的她, 没有把自己看的有多么高人一等, 她按照自己的想法, 毫无拘束的做真正的自己。她想让自己为息候分担更多的事物, 想尽自己的力量让息国的老老小小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想让息国的经济和政治更加繁荣昌盛。不拘小节, 敢想敢做, 或许也只有她能够做到, 仅仅是因为她是妫翟, 是息夫人。一心想为夫君打理朝政, 这是在息国的她。

有人说, 是息夫人的美貌引起了后来的楚息战争, 自古红颜祸水, 也许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一个强大几倍的国家想霸占息国是轻而易举之事, 但是其中息夫人犀利的眼光、勤政爱民的想法, 有力地证明着息夫人是真心真意地对待夫君息侯, 是全心全意地对待息国百姓。所以最后她选择用自己的个人荣辱来换取百姓的安康、息侯的平安。

曾经的一片乐土, 往事一幕幕, 息夫人都在中庭的这颗桃树下燃烧殆尽。这些桃树见证了她与息侯的甜蜜爱情, 也证明着分离。这就是那个经过短暂幸福的息夫人。

场景三:妫翟眯着眼, 望着东郊桃林, 感慨道:“人总有一死的一天。只可惜啊, 我忙碌了大半辈子, 竟没有好生看看身边的风景。待我死后, 头向着息县, 背对着陈国, 如此, 或许下辈子的人生便不会在那么残缺了。来吧, 你也躺躺”……星辰很快就醒了, 妫翟却再也没有醒来, 平静的卒于春光之中。

无论是后来的宫闱倾轧, 还是权利的尔虞我诈, 楚夫人都是冷静的, 用大局意识践行着自己的愿望。如果不想被侮辱与被欺负, 只能依靠楚王的肩膀, 因为楚王曾说过:“我爱你, 最主要是被你在大殿上不怯懦不慌张的勇气所吸引, 被你对诸侯形式的明断所折服。”所以, 她要用自己的智慧成就江山, 掌握权力, 所以最终她辅佐儿子完成了称霸的梦想, 梦想已然照进了现实。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出身王室家庭, 却因身上流着狄族的血液而遭小人暗算, 命途多舛却从未退缩。她的童年岁月, 她的青春年少, 她的爱, 她的恨, 以及她的坚强, 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沉淀了下来, 从人见人爱的纯真小女孩儿到魅力十足、婀娜多姿的息夫人, 再到母仪一方、万人尊崇的楚夫人。经历过才知道人生的真谛, 也只有她才能够明白多次失去至亲至爱人时候的痛苦难堪;蒙受了耻辱却因百姓及息国安慰的忍气吞声;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楚国天下的坚强与果敢。也只有她才能用最真诚的心坦然面对这不堪入目的政治, 和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政坛风云变幻, 身心疲惫, 不忘初衷, 这是在楚国的她。

三段话, 三种心境, 三个国家, 三段人生。穿越历史, 在那样一个乱世中, 一朵娇艳清冽的桃花, 她立在寒风中, 诉说着红尘中的曲折种种, 啜泣着命运中的无奈种种。她成长了, 伴随着三个不同的男人而成长。这是曹雁雁给我们呈现的一个女性的领地, 至少是精神上的女性领地, 这个视角大胆, 热烈, 呈现了一个如此真实的女性。

篇4:《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我清楚地记得,去年暑假的一天,妈妈休班,带我去学溜冰。(围绕“感”点联系自身实际,从小处入手)看到溜冰场里的人身轻如燕,舒展自如,摆动着优美的身姿在人群中穿梭,我羡慕极了,催促着妈妈赶快帮我换上溜冰鞋。没想到,(说明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刚一站起来,就摔了个四脚朝天。(形象地刻画出“我”摔倒的糗态)“哎哟,痛死我了。”在场的人都闻声看过来,我頓时羞得满脸通红。在妈妈的搀扶下,我勉强站了起来。可是,由于用力过猛,我又狠狠地(言明摔得很重,同时这也是“我”想要放弃的诱因)摔在了地上。这下摔得更重,痛得我龇牙咧嘴,(通过神态来说明“我”的痛感)感觉全身像散了架似的。(夸张地说明“摔”得很疼)我生气地朝妈妈大声嚷嚷:“我不学了,永远都不学溜冰了。”(情感爆发)妈妈一边扶起我,一边劝我:“慢慢来,没事的,万事开头难嘛!别急,妈妈教你。”我没有听劝,固执地脱下溜冰鞋回了家。(宣布放弃。)

看了《历史的选择》一书,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不怕困难、执着奋斗的精神。(从自身的故事再次回归到书上,体现了“我”觉悟的提高)于是,我暗下决心:今年暑假,我一定要学会溜冰。(这种力量来自于书中的革命先辈,说明这本书对小作者影响很大。)

今后,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历史的选择》一书将时刻激励着我前进!(由“学溜冰”一事无限延伸,这种精神的影响也在扩大,将激励着“我”勇敢地面对今后的每一件事。)

总评

这篇读后感开头点明“我”读《历史的选择》一书,从中认识了许多革命先辈,并为他们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之后结合实际生活,讲述了“我”与妈妈一起去溜冰场学习溜冰的事。面对溜冰的挫折,小作者暗下决心,一定要以革命先辈的精神为动力,很好地体现了“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江剑锷)

篇5:历史读后感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读后感。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理解的。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读后感《历史读后感》。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篇6:历史读后感

有幸一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刚入馆口,是由邓小平先生题写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感。在准备来的时候我已经百度过它的信息,馆由序厅、展厅、半景画馆三部分组成,馆内陈列着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月日本投降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抗战文物及一些图片资料。

进入序厅,是一座巨大的铜浮雕,上面刻着“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左右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义勇军进行曲》和《八路军进行曲》的曲谱,顶部悬挂着8口方形古钟,象征着八年抗战。我们在初中高中的课本中就已了解到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对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杀出了一片天,让强国刮目相看。历时8年的抗战中,中国伤亡人数3500余万,财产损失约6000亿美元。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这场展览中,我首先感受了在那个危急时刻我们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四方同胞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形成一股轰轰烈烈的抗日热潮。从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奋起抵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再到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和团体冰释前嫌,一起来拯救这片土地„„“到了这个最危险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入侵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随着缓缓移动的参观人流,杨靖宇,佟麟阁,左权,张自忠„„一个个熟悉而崇高的名字印入我的眼帘。国难当头,英雄辈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人发现他的胃里全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被敌人包围在河边,誓死不屈的8位女战士挽臂沉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无数抗日先烈的爱国奉献精神的写照,是他们凝聚起了中华民族桀骜不屈的脊梁。实话来讲,中国抗战的胜利离不了仁人志士的献身精神,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最终的胜利还会指日可待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绝不会是在1945年。

望着这些照片,我又想起了南京大屠杀,那是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它给六朝古都添上了一抹血腥。那段痛苦屈辱的岁月,望着被杀的丈夫与子女的母亲又是怎样的痛心;望着明晃晃的枪支大刀的孩子又是怎样的惊慌失措;本该静静度完余生的老人们又是多么悲愤!这一切的一切,都紧紧扼住了我的喉咙。我没法想象一个平民百姓对死亡的恐惧之情;无法想象在他们面前比“死”更恐怖的日本人。更无法想象抗战军人的英勇无畏;无法想象他们面对凶残的敌人时的智慧与冷静,我没有经历过这些,看着想着这些画面却足以让我瞠目结舌。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是它确确实实发生了,发生在了中国,发生在了南京——一个著名的六朝古都!但在那个时候古都变成了废墟。

走出展览馆,我的心中虽饱含着崇高与悲壮的情怀,但是却没有多少作为“胜利者”的喜悦。伤亡人数3500余万,财产损失6000亿美元,这一个个鲜明的数字让我们不能有丝毫的轻松和愉快。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国家的孱弱,民族承载了更多的苦难,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从来不会有人怀疑抗战史是一部胜利史,但只有在民族复兴的轨迹清晰地勾勒出回归大国的坐标时,我们才可能最终体验到“胜利”的完整涵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日本法西斯之所以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而且中国抗战用了八年之久,完全是因为国力衰微、经济落后。我们常听别人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错的。正是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在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在经过了一段曲折之后,中国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国工作的着重点,把改革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通过改革,中国加速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综合国力,使中国更加坚强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事实表明,只要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抓住当前国际合作的大好时机,采取既大胆进取又慎重稳步的方针策略,中国的改革必将成功,中华民族也必将崛起。

篇7:世界历史观后感

不知什么时候,我开始关注历史,以前都只看国家历史,像《中国上下五千年》之类的,而现在,我看了一本跨越国家的《世界历史》。

这本书是专门写给孩子的,的确,书中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把本该死气沉沉的历史书写得生动形象。排比又使文章变得清楚有调理。很值得我学习!本书以幽默,睿智的语言讲述了人类起源到一战结束近六千年的历史,分为若干个短小精炼的故事,每个故事以时间顺序发展下去,就像作者开篇画的时间楼梯,一级一级地向上,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缓慢而坚定地前行。让孩子有兴趣看历史。

当然,中国人看世界历史,做的第一件事绝对是翻开目录,找到关于中国那篇,先看一遍,我也是这样。那篇叫“中国人的世界”,读了这一篇,我才知道原来我国的孔子在其他国家眼中这么伟大!书上还介绍了中国的四大发明,还有黄河,文字等等。最后又说了:“或许中国人生活得相对隔绝,但是他们却一直在发明制作着各种各样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在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后,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读到这儿,我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

篇8:历史观后感、读后感

背景文字一般如下: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这段文字从国力、民生等方面强调了贿赂的危害,但其实充斥了错误的史实、抽象的数字、武断的结论。文字认为贿赂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后世也常认定宋朝是“积贫积弱”的朝代,特别是南宋,都觉其只擅长苟安江南。苏洵看到六国赂秦而力亏,想当然地认为赂辽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大概是苏洵的历史局限性。真正的史实是,宋代是经济文化鼎盛的朝代。史学界公认的看法是,宋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50%以上,最高达80%,远超前代唐朝和后代明清的鼎盛时期。支持宋代庞大财政收入的不是横征暴敛、竭泽而渔,而是大力发展了工商业。同时,宋人的生活水平相当高,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明证。网上戏言半残疾人士武大郎都拥有三处店面房产,而《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也不是因饥寒交迫而去造反。

宋朝的军事实力也不弱,采用的募兵制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兵役制度,士兵待遇优厚,国家为此所付的军费是惊人的。政府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公元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国家收入为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八千四百零五两,支出为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三千一百七十两,财政赤字为四百二十万两。此举被一些学者讽刺称为“冗兵”“积贫”“冗兵”“积贫”是宋朝内定的开明的国策结果,不是外敌的压力造成的。联系民众的生活水平,所谓的积贫更像是政府贫穷,百姓富裕。而专家们诟病为“军事软弱”的宋朝,对外战争(交战规模万人以上,不包括统一战争和国内战争)的胜率超过了70%;而被认为是军事最强盛的唐朝却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负多。

“澶渊之盟”主要有四点: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以齿论;两国订立边界;宋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边境设榷场(互市)。和约虽未割地,但有“赔款”,且有失天朝上国的尊荣,这让许多人产生条件反射,容易联想到晚晴时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宋朝同意每年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相当于三十万两)。公元1021年,宋朝的国家财政收入总数为一亿五千万两。北宋时期宋政府的平均年财政收入应在一亿两以上。每年给辽的区区三十万两对宋朝每年巨大的财政收入来说不值一提。

而盟约换来的和平又带来了成倍的经济收入。开放互市后,辽国除了卖羊卖马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产品可以输出给宋,而宋的每一种商品都是辽需要的。开始辽还卖一些马,后来发现宋的骑兵越来越多,就不敢再卖马了,萧太后下令谁出口马,杀谁全家,结果,边境贸易从一开始就变成一边倒的对宋贸易巨额逆差。辽收的岁币,到年底全被宋赚的干干净净,每年还倒赔。西夏议和则向宋称臣,同样领岁币做贸易,宋人也是大赚。

这里便是如何将原本抽象的数字形象化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以点拨。

因此,“澶渊之盟”根本不是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岁币对宋政府及人民根本不构成丝毫压力。“澶渊之盟”使宋辽两国进入100多年和平交往的友好时期,使中国的北方恢复安定,促进了汉、契丹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契丹人的汉化。北宋拿点小钱换来了长期的安定和平稳定的发展,使宋的商业、经济、科技、技术等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使北宋国事强盛、海内升平。所以,宋朝“贿赂”辽夏,不但不力亏,反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民生进步,文明同化。

但我们又怎能否认苏洵忧国忧民的情怀呢?在对待国家民族矛盾时,政治家常常奉行弱肉强食、武力征服、胜王败寇的思想。民族主义至上的观念,常强调不服就用拳头说话。军事固然是捍卫国家主权的保障,但过分强调军事又容易对外穷兵黩武、损耗国力,对内独裁专制、丧失民主,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民众的暴戾情绪,乃至形成一个好勇斗狠的民族。

而破灭之道,宋朝和其他朝代一样,以“家天下”作为基本的政治体制,总逃不脱先兴后亡的历史规律,子孙不肖、道德沦丧,外加文官政治、战略失当,各种原因交织而成。要保有天下,莫若贾谊《过秦论》里所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或杜牧《阿房宫赋》所言“爱其人”。“仁义”“爱人”是对内政策,用以解决内忧,然而外患是难以用“仁义”“爱人”来解决的,不然容易上演宋襄公的笑话。从历史规律看,总是野蛮毁灭文明。野蛮人无所顾忌,崇尚武力征服,文明人爱好和平,畏于兵戎相见。金灭辽和北宋,蒙古灭金和南宋,都是野蛮毁灭文明的例证。宋人是为生产、创造、和平而生的,蒙古人生下来是骑马、掠夺、战斗的。这大概也是宋被后世诟病为「积弱」的原因所在吧。

亡国之道种种,历史上有四人写了《六国论》,从不同角度来解说六国灭亡之因,苏洵也只能算是一家之言,不足全信。他以六国以地事秦为例,类比北宋对辽夏政策,其实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六国以失去土地为代价换取短暂和平,以致国势日衰,而趋于亡,或为定理;而北宋仅以钱帛贿赂(这是教科书清楚注解的),未尝割地贿赂,“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和平互市反而使北宋国力不减反增。所以,指导学生认清苏洵的历史局限性还是很有必要的,最好能介绍阅读历代论六国兴亡的文章,给学生以全面的认知。如果教师学生只奉苏洵的观点为圭臬,无视客观事实,只认一点,不及其余,那也算是继承发扬了他的历史局限性,不亦悲乎?

摘要:指导学生认清苏洵的历史局限性还有很有必要的,最好能介绍阅读历代论六国兴亡的文章,给学生以全面的认知。

上一篇:《椅子游戏》大班体育教案下一篇:自尊自爱演讲稿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