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

2024-05-08

《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精选4篇)

篇1:《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

《建军大业》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历过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后,创立了人民自己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1

今天看了《建军大业》,感触颇多啊……

电影一开场就是工人学生游行,看着这些手无缚鸡之力,手无寸铁的工人学生们手挽着手向枪口上撞的时候,其实不仅是这部电影,老早之前在电视上看着学生工人们上街游行的时候,我为他们感到心痛,觉得他们好傻,是的,真的很傻,他们很勇敢,他们很坚强,他们无畏牺牲,可他们换来的是什么呢?是倒在反动派的枪口下,是更惨烈的杀戮,是更多的革命党人的牺牲……以陈独秀领导的革命先烈们借鉴着欧洲革命的经历,认为在城市发生暴动就是够唤醒群众们革命的心,但却忽略了一件事,没有枪,没有军队,用着血肉之躯,用着两双手,用着宣传口号,用着大量的宣传单,如何革命,只会白白牺牲。

人是由灵魂和躯体组成的,没有灵魂,人就是个活死人,没有躯体,灵魂就是飘在天空的汽体,两样是相辅相臣的,就像革命,精神、思想就是灵魂,军队就是躯体,缺一不可。

历代以来都是武将打天下,文臣守天下,毛主席也说过“枪杆子底下出政权”。什么是军队最基本的呢,那就是兵,是人,中国是农业大国,而

不是欧洲那些工业大国,所以中国最多的是农民……中国上下五千年,朝代换代更迭,哪一次换代不是从农民起义开始呢?有人说农民起义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可每一次的农民起义都成功的开始啊!秦朝推翻汉朝建立起源于农民起义,隋朝的灭亡起源也是农民起义,更别提元末时的农民起义了……

而以陈独秀为首的这些革命先辈们却忽略了中国最大最强的力量,甚至看不起农民,他们这些文人认为靠笔杆子就能打天下,学生游行、工人游行,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反动派利用,就是倒在反动派的枪口下,就是在做是无谓的牺牲。他们在游行的道路上喊着口号,想唤醒路人的革命的心,可是换来的往往是更大的杀戳、恐惧,毫无抵抗的学生工人倒在反动派的枪口下,他们年轻的生命,花一般的年纪永远定格!

《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2

这个暑假,我没有像往年一样外出旅游,而是和妈妈在电影院里进行了一场与众不同、精彩纷呈的电影之旅。电影之旅的每一站,也就是每场电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这些电影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道理,也收获了很多快乐。

先从大片《建军大业》和《战狼2》说起吧。《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而《战狼2》则讲述了脱下军装的中国特种兵冷锋被卷入了一场非洲国家的叛乱,本来能够安全撤离的他不忘军人的职责,重回战场展开救援的故事。这两部影片对我触动很大,我从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建军的艰辛和现今中国的强大昌盛,为此,我由衷地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和骄傲!

除了这两部大片外,妈妈还带我观看了《冈仁波齐》这部小众电影。电影主要讲述了十一位藏民在2500公里朝拜神山“冈仁波齐”之路上发生的故事。他们历经山体滑坡、孕妇生产、泥石流和车祸等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抵达神山,完成了为众生祈福的朝圣心愿。电影里有一个场景让我至今难忘:拖拉机坏了,男人们竭尽全力地推着拉着拖拉机往前走,而女人和孩子们则继续五体投地地朝拜着。我原先以为男人们就这样继续走下去了,可是万万没想到,他们竟然又返回到开始拉车的地方,又五体投地地走了一遍,一步都不敷衍。他们的坚持和虔诚真是叫我吃惊!

之后,我还观看了自然纪录电影《地球:神奇的一天》。这部纪录片是由中国和英国BBC联合拍制出品的,以一天中太阳的轨迹作为线索,讲述了地球上38个野生物种平凡而又灿烂的一天,用领先的电影科技带领我跨越了地球的东西南北,探索了各种普通又惊奇的生命历险。除了这部电影中出现的丹顶鹤、大熊猫和白头叶猴等“中国元素”之外,群蛇捕食海鬣蜥、长颈鹿对决、蜉蝣漫天飞舞、棕熊蹭树时的配乐和成龙树懒那段生动旁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而电影结尾出现的高楼林立的都市夜景,引发了我对“人类与动物如何共生共存”和“如何爱护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深思。

另外,我还看了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悟空传》和美国影片《变形金刚5》和《神偷奶爸3》。此外,还在妈妈的指导下,读了相关影评,了解了这些电影台前幕后的故事,知道了电影人的不易和努力。

这个假期,我观看了多部风格不同的电影,经历了一场特殊的电影之旅,度过了一个快乐充实的暑假。你的暑假是怎么度过的呢?快来与我分享吧!

《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3

今天上午,我和妈妈看了一场电影,名字叫《建军大业》。电影的场面非常宏大,效果十分震撼,仿佛身临其境。

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三河坝战役,敌人有三万人,而我们只有不到三千人,他们的任务是坚守三天。他们的军长是朱德司令,在朱德司令的领导下,他们能浴血奋战了三天。虽然他们成功地坚守了三天,但是他们牺牲了一半的战士。在第三天,朱德司令为了掩护大部队的撤离,需要留下两百人死守阵地,让我惊讶的是,大家明知道留下就是死路一条,可是居然所有人都想要留下,这让我非常感动!在大部队撤离之前,朱德司令对团长蔡晴川说了一句话:“要当勇士,不要当烈士”!就在团长蔡晴川中枪倒下的时候,他心中不断地回想这句话,他的身体好像充满了力量,终于开启了炸弹控制器,与敌人同归于尽。

如果没有这些英雄的牺牲,就不会有现在的新中国,我们也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即使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也有许多英雄在默默地为我们去付出。边防战士远离自己的故乡,在边疆日日夜夜地保卫我们的边防线;还有消防战士,在火灾现场大家都在逃离的时候,是他们挺身而出,冲进火场救人……他们在危机时刻奋不顾身,他们是我们最尊敬的英雄!

《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4

今天观看建军大业后,有这么几点感受,个人之见,也是妄之菲薄。

首先,从经历上国内斗争上中国共产党,与越南,古巴,朝鲜,俄罗斯相似。到今天占距统治地位有底气。

二,革命初期,国共目的只有一个,打倒封建王朝,因为清朝太腐败,倒不是因为割让领土,还是制度。清政府灭亡后并没有迎来春天,像法国;推翻清政府后,先有袁大头,后有军阀,中国依然是乱糟糟。中山先生真正的革命者,他敏锐地看到仅凭国民党一党难以实现目标,再说与共产党的宗旨与其治理念并不矛盾。同时也要借助共产国际的力量,双一拍即合。

三,老蒋治国,北伐过了武汉之后,势不要挡。北京的学良他爹顺风而动。全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蒋不愿与共产党共分天下,才有了今天的建军大业。补充一下,共产党当时的宗旨就是解放劳苦大众,反地主平分耕地,城市反资本家劳有所值。

四,通过建军大业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站稳脚根,还要有自己的根基,像解放军,从1927年,到现在已90年,比国民党的军队晚不了十年。统治中国有底气。

《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5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2017年8月3日晚,我院观看了《建军大业》,波澜壮阔的近代历史和感动人心的电影内容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一、青年党员应端正入党动机

影片中,贺龙同志积极入党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贺龙同志一颗红心希望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受苦受难的人民伸展正义,解救人民于苦难之中。当周恩来同志拜访他、希望他加入南昌起义时,贺龙同志抵制了蒋介石整个汉阳兵工厂和各种军领衔荣誉的诱惑,坚决协助中国共产党,并在周恩来同志的鼓励下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周恩来和贺龙同志拥抱的那一刻,我联想到现代年轻同志的入党动机。在当时的特殊时期,积极入党是希望能找到组织,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消灭敌人、建立新中国;而现在的和平年代,老一辈革命前辈的那股热情,那股渴望,那股为天下百姓谋利益的坚忍不拔之志,永远值得我们年轻一辈学习。我们青年党员积极入党,是为了继承老一辈先烈的革命精神,是为了继往开来、努力奋斗,是为了共建中国梦。

二、青年党员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粟裕等同志在影片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天下苍生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教诲,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党员同志们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组织工农共同革命。他们远离家乡,不怕吃苦,时刻体现着艰苦朴素的本色,与国民党军的骄奢淫逸对比显著。他们无时不忘党员身份,顽强奋斗,在群众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身份,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责任,无论身在何时何处,都应坚守自己的人生信仰,不被外界利益所诱惑。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能活多久,而是做多少有意义的事!

三、青年党员应敢于创新

一个民族要发展需要创新,一个国家要兴盛需要创新,一个人要走的高远需要创新。影片中的毛泽东同志敢于在大会上提出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想法;周恩来同志一次次的脱险,一次次的广纳人才,是因为他敢于创新的大脑;三河坝大战中的朱德同志以三千人抵挡敌军三万大军,是因为他敢于创新作战方略和果断的决定,看到他胜利后流下的泪水,我对这位将军肃然起敬。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更要敢于创新,敢于有自己的声音,敢于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坚定信仰是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思想前提。青年党员要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终生恪守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谋人民利益、建群众感情、学为民本领、干富民实事,夯实自身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基石。列宁说:“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立足当前,从我做起,把今天的努力同实现共产主义的明天联系起来,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我做起,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兴旺,不辱使命,竭诚以赴。

《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

篇2:《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

寒假假日,无聊之际在因特网上闲逛,无意间瞥见《建军大业》,观后不禁感叹,泱泱大国,以开天辟地之势,如猛虎一般威震世界,那身钢铁躯壳,以万千英雄之躯为基,以万万坚定的信仰为料,用70年的时间,终铸就了一只钢铁雄狮,震慑世界!

电影开头如是说道,“千年来,记载着头一等的强国,那么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现在变成了这个地步呢?这就是我们的国家睡着了了。”听此话后,不禁又让人想起前朝往事,一座东方大国,曾几何时,康熙盛世,幅员辽阔,北征沙俄,西征讨藏,经济鼎盛时期甚可达世界三分之一,文化传播甚至传到了大海彼岸,可仅仅用了58年的时光,打仗,签订耻辱条约,打仗,签订耻辱条约,打仗……,堂堂华夏,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一座高入云霄的大厦轰然倒塌,只留下一片狼藉。一时间,狼烟四起,3万万中国人民不甘此景,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但唯一造大势者,唯有一片红色钢铁洪流。

电影之中,那为了新中国的.统一而奋斗终生,鞠躬尽瘁的一介书生周恩来,那引领了中国3万万农民站起来的一介农民毛泽东,那领导了王者之师的一介兵痞贺龙,为了那影中所言,“打到列强,统一全国,再造共和。”,以三枪为记,为河山统一,东征讨蒋,重得统一!他们无路可退,因为故土就在身后;他们慷慨赴死,因为退后就是亡国;他们如钢铁洪流般,用最落后得武器,冲散了一切妨碍我们统一河山的精良部队,在影中,他们眼中只有完成任务,他们向死而生,他们,以龙吟为号,死并不足惧,亦并不非足惜,就像影中朱德所言:“我们所做的一切,无上光荣!”我们的前人们建立了这样一支钢铁军团,以血肉之躯铸造了钢铁长城,保护了新中国的万丈河山,电影于此便结束了,可思绪又如何停下。

他们,死在了祖国独立的前夕,他们,建立了一个钢铁国家,他们,为这盛世中国只因信仰二字,甘死如饴。如果说世界上有奇迹的话,那就只有中国红,如果说世界上有神兵的话,那就只有这只红色军队,而在电影所传输的红色信仰的熏陶下,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不禁涌上心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篇3:《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

这个红色经典将我卷入了这场革命的暴风雨中…… “甘棠湖上大决策”我历历在目。贺龙的第二十军和叶挺的第二十四师这两支部队激烈的革命情绪,引起了反动派的严重关注。在他们离开九江的前一天,汪精卫和几个新军阀阴谋策划,以第二方面总指挥张发奎的名义,通知贺龙、叶挺去庐山开会,妄图借此机会解除他们的兵权。就在这危急关头,当时正在九江的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果断地拉上叶挺、贺龙,以及第四军的政治部主任廖乾吾和中共党员高语罕,聚集到一起,作出紧急决定。为了安全和保密起见,在夜色中,他们以游玩的名义在甘棠湖畔登上一条小船,并共同决定了三条行动对策。这就是著名的“小船会议”,此次会议对促成叶、贺部队去南昌发动暴动起了重要作用。 在这个战乱频发、血雨腥风的日子里,贺龙、叶挺、叶剑英等共产党员与敌人们斗智斗勇,并不畏艰难万险,将南昌起义进行到底。这种大无畏、抗战到底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代青少年所缺少的。人们处处勾心斗角、一毛不拔、只顾自己的安危,从未替别人考虑。人与人之间时常像埋了颗定时炸弹,一触即发。我想我们更应该像中国共产党员一样,时时刻刻为人民服务,“第十八篇:血战会昌城”让我激动不已。起义军经过广昌之后,分两路前进,约定在壬田会合入瑞金,向会昌城进发。当时,敌军在会昌重兵部署。于是,便将起义军分成三路进攻:以叶挺指挥的第十一军两个师为主力,经洛口乡会昌西北之敌进攻;朱德指挥第二十军三师教导团和六团向会场东北面助攻;由贺龙率领第二十军的主力为总预备队,位于瑞金附近,策应支援各方。经过一夜急行军之后,朱德率领部队先到了会昌城附近的山头上。连绵不绝的高地上,敌人派重兵扼守着,他们的任务就是从这里发起进攻。会场战役很快就开始打响了,异常激烈的争夺战在山头上开展着。由于部队还没有完全到达,右翼第十一军也没有加入战斗,敌人便依仗人多势众,整连整营地向起义军的阵地发起猛烈地攻击,打垮一批,又上来一批。据说那时的起义军队伍里,有两个娃娃兵,一个十三岁,一个十一岁。他们俩格外勇敢,一边不断地吹着冲锋号,一边挺着胸,勇敢地往前冲……敌人太多了,部队的装备也不齐全,只得在平地上卧倒射击,所以伤亡很大,把仅有的一点预备队都拿了上去,就连团部勤杂人员也投入了战斗……眼看敌人离阵地越来越近,向指挥所猛扑来,朱德从容不迫地走到一位牺牲的战士身边,捡起一枝步枪,镇定地拉开枪栓向弹槽里看了一眼,刷地推上了一发子弹,举枪就向敌人射击起来……敌人渐渐逼近,大家已做好拼刺刀的准备,但愚蠢的敌人被身上的衣物所迷惑,以为是自家人,便离开了。后来随着第十一军加入战斗,部队向敌军阵地展开全面反击,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四处逃散,并占领会昌城。 我不得不说,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持久战。为了占领消灭敌军阵地的最佳位置,为援兵争取时间,朱德率领第二十军三师与敌人展开了一番激战,虽然战士们都伤亡惨重、疲惫不堪,但他们依旧为援军取得了时间,挺到了最后。尤其是那两位娃娃兵,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对革命的理解却认识得很深,他们奋不顾身,冒着子弹和炮弹的袭击,勇猛地冲向敌人的阵地,那该有怎样坚定的决心,怎样的胆识与魄力……我想,如果以现代人的懦弱、胆怯与这两个不谙世事的娃娃兵相比,他们真是无地自容啊!我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祖国的栋梁,我们应该学会如何镇定地处事,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使自己得到更好地锻炼,在如烈火般残忍的社会中浴火重生,使崭新的自己能为国家带来荣耀,为国家多添一份光彩。 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的残酷“考验”下“浴火重生”,踏上了光明之路,不仅解决了名族之间的矛盾,还为处于疾苦的人民排忧解难,伸出了援助之手,让国家更繁荣昌盛,让人民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员们,我向您致意,你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新中国是你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份情谊,我将牢记于心,这份精神,我将永远发扬。

篇4:《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

将一次军事哗变暴动作为建军节,当然只是建的共军,而非国军,党指挥枪,事出有理。宁汉合流,汪精卫喊出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指令再也没有栽赃给蒋介石,可是不敢张扬对李大钊判处绞刑的“罪名”,剧中有张作霖电讯蒋介石如何处置,就是臆想。被抓的、被处决的不仅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张大帅怎么可能征求蒋总司令意见?然而作品对四一二事变,宁汉合流,没有交代清楚,让你知其然不知道所以然,文艺作品也不可能完全真实。客观的说,作品的亮点,还算接近历史事实的:

1922年,孙文越飞发表宣言,苏俄保证“绝不移植共产制度于中国”,孙中山同意了“联俄容共”,允许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共在苏俄代表的领导下“借壳发展”,宣传共产主义,壮大自己。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后,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两次东征统一了两广,与汪精卫、胡汉民并列国民党领袖。身兼国民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汪精卫当时倾向于苏俄与中共。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中共的夺权计划在此次会议上得以完全实现。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执委和中央委员中,共产党身份者和国民党亲俄亲共的“左派”分子,已分别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中,中共党员占了大多数,国民党中央的重要领导职务几乎全部是共产党。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大”上提出的北伐建议,遭到了全体苏俄顾问和中共的反对。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大“后,为限制共产党权力的扩张,在“中山舰事件”后,提出了整理党务案,就任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主席等职。此后,蒋介石开始着力于北伐,统一中国。北伐军于1926年开始出征,不断取得胜利。在拥有两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贵州7省的省城和主要城市后,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党部迁往武汉。苏俄和中共及国民党左派趁蒋介石驻节南昌的机会,发动政变,将蒋介石的重要职务免去,汪精卫复任国民政府主席。

1927年初,北伐军攻克了上海和南京,由中共策划的攻击外国领事馆、教堂、商社的“南京事件”,迫使蒋介石、蔡元培等主持清党。四一二事变,是驻沪守军协同地方势力与赤化武装的报复性冲突,大批中共党员和激进份子被捕,逾百人丧生。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胡汉民为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兼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它标志着与武汉国民政府的分裂。而此时的武汉国民政府也开始了“分共”。虽然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仍竭力主张容共,但武汉政府内部的--情绪越来越明显,共产党掀起的农民运动过火,祸及国民党北伐军中下层军官的家属,共产国际也感到武汉的国民党靠不住,因此密令中共自己组织“工农革命军”,改组国民党武汉政府,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公有制,审判反革命军官,共产国际代表(印度人)鲁易将此密令转交武汉的中共中央。

但1927年6月1日鲁易到达武汉后,先交到了汪手中。汪精卫看到《五月指示》大惊失色,这才明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为了从内部颠覆瓦解国民党,根本没有和国民党合作的诚意。汪精卫由拥共180度转为--。汪找到在武汉的苏联最高顾问鲍罗廷进行质询,并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共”,主张采用和平方式,让共产党退出国民党。然而,中共周恩来等决定以武装暴动回应。8月1日,在中共的策划下,与张发奎第二方面军所辖的二十军军长贺龙等人,在南昌发动了武装暴动,割据建国,使武汉国民政府彻底放弃了和平分共的政策,开始明令讨伐共产党。8月6日,汪精卫公开向社会认错;8月8日,汪精卫召开了国民党中央紧急扩大会议,将跨党及任职的中共党员一并开除党籍并免职,并通过了“武力分共”决议案,在武汉大肆逮捕处死共产党人,所谓的“国共合作”彻底破裂。此后,武汉与南京两个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上一篇:有趣的实验-三年级写事作文350字下一篇:“庆国庆颂祖国”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