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左右

2024-04-20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左右(通用12篇)

篇1: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左右

以前没有看过黑泽明大师所拍的电影,尽管他名气很大,一来是因为这是一部黑白片,年代久远,不想看,二是经常看一些商业大片,习惯于看一写视觉效果、特技,看了之后就忘掉。

近来,经朋友推荐,还是看了《罗生门》这部影片,这部挖掘人性丑恶的巅峰之作,刚开始看感觉不到有什么异样的地方,反倒感觉很平庸,但到后来,影片中人物的特点好象自己也有,就跟看过小说阿Q正传一样,它挖掘了人性中一些固有的东西。

影片的故事由三人在罗生门边躲雨而展开。此三人是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砍柴人自言自语:真是看不懂、看不懂。在乞丐再三追问下,砍柴人讲了如下一件事:

三天前砍柴人进山去砍柴,在山里看到在一把女人用的木梳傍有一具武士尸体。砍柴人赶紧到衙门去报官。差役抓住了杀死武士的强盗。在公堂上强盗承认见武士妻子美貌,强暴了她。由于武士妻子坚决要他俩决斗,在决斗了23回后,他杀死了武士。强盗想以此夸耀自己的武艺高强。武士妻子却说,她受强盗侮辱扑到武士身上哭诉,昏了过去,手中短刀误杀了丈夫。这时公堂上让女巫把武士的灵魂招来审问,武士说,他妻子唆使强盗杀他,他十分羞耻,拿起短刀自杀的。砍柴人还说,其实他看到强盗与武士两人的决斗,开始由于没有讲,是怕受到牵连(因为他自己拿了那把短刀),其实两人的武艺很平常不像强盗所吹嘘的那样,是强盗砍死了武士。

正在三人谈至尾声时忽然听到婴儿哭声,乞丐找到了被遗弃的婴儿,想剥那弃婴的衣服,被阻止后,砍柴人说,我已有六个孩子,不在乎养第七个孩子,让我领养吧,和尚把孩子给了砍柴人。雨过天晴,夕阳照着砍柴人离去的背影。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人物,简单的场景,却在大师的手中变成一部扣人心弦的不朽之作。它揭示出人生的真相,象锋利的刀刃划过皮肤一样,既痛且快。真相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事实,没有真实。叙述者越多,我们离真实越远。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的,都遵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武士、强盗、妻子、农夫莫不如是。所以说,真理是丑的,真实是不重要的。其实每个人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带一些修饰,为了冲淡或掩盖那些自己不愿展示的一面。那是如此的自然,以至于很多时候你自己都不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再回头想想,强盗、夫妇、樵夫等人编造的故事也并没有那么恶意,至少只利己没有想着去损人。

人性的话题实在沉重,我认为从来就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只有制度的好坏之别,在一个好的制度下,坏人也能变为好人,而在一个差的制度下,好人也变为了坏人。只有我们的制度健全和完善了,才能达到人性本善的那种境界。

篇2: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左右

黑泽明的罗生门原本是这个故事集里的 <竹林中>这一故事 但是现在大家还是用本不想干的<罗生门>来形容扑朔迷离各执一辞的现象.这也算是个趣事了.下面我要靠回忆剧透了。《罗生门》讲了战乱年代下一个走投无路的武士在罗生门避雨同时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乱世中是该保持自己的气节饿死也不作恶,或是干脆变成强盗?然后他偶遇了一个割死人头发做假发变卖谋生的老妪,和老妪的谈话中,武士心中的恶被激发,最后选择抢劫了老妪变成了恶人!

《竹林中》一个谋杀案在竹林中发生,凶手,被杀者,被杀者之妻 却各执一词 凶手说自己看上了被杀者之妻的美貌 ,本来无意杀人 ,只是想强奸她.但是她却苦苦哀求凶手杀掉自己的丈夫,因为她不想这世上有两个男人看见她的丑态,承诺说杀了丈夫她愿意以后跟凶手一起生活,所以凶手才动手 杀了丈夫. 但是被杀者之妻却说 凶手在奸污了她之后就离去了,丈夫对她投来鄙视的眼神让她伤心欲绝 所以她决定杀了丈夫之后再自杀,但是杀了丈夫之后她就晕倒了.通过招魂回来的丈夫鬼魂说凶手在奸污完妻子之后要带走妻子,但是妻子却大喊着要杀丈夫灭口,这一行为反而让凶手气愤,把刀交给丈夫让丈夫决定是否取妻子性命,妻子惊慌逃跑了,悲愤交加的丈夫选择了自杀.《地狱绘》一个为画痴迷性格古怪的画师,为了画出地狱的场景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别人来观察人痛苦受难的神情,他唯一疼爱的只有他的女儿,但是同时这家的主人也看上了女儿的美貌想招女儿当小妾,画师一直画不好贵妇人在车中被烈火灼烧这一画面,所以便向主人提出要求想看一看真实发生的这一场景,求爱未遂的大人便安排了画师的女儿在车中,当着画师的面防火烧她,画师看着自己的宝贝女儿被烧死悲痛欲绝,但画痴的本性让他看到梦寐以求的画面竟有一丝小雀跃.之后他成功的画出了地狱绘,然后自杀了。

《山药粥》一个穷酸胆小的五品将士,毕生的梦想就是饱餐一顿山药粥,他的梦想被一个奇人听见了,所以承诺他愿意帮他完成这一心愿.奇人带他去了很远的地方,途中捉了一只狐狸又放生,命令狐狸让远处的一个富贵人家出门迎接,到了那个地方,那家主人真的听见了狐狸的话.恭敬的招待了他们长鼻子 一个鼻子很长的和尚,一直为自己的长鼻子所苦恼,因为他觉得大家都在笑话他,他明明很在意自己的鼻子却又要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做了个手术把鼻子变短了,但还是感觉大家都在笑话他。甚至然后他更加觉得苦恼.所以他祈求让他的鼻子再长回来,第二天鼻子真的长回来了河童 一个人类偶然掉进了河童的国家的一段奇妙经历《侏儒的话》搞不懂到底在讲什么 所以就跳过了只是回忆个梗概 其中故事中的小讽刺 小细节这里就不说了。

篇3:罗生门读后感600字左右

《竹林中》

印象中,黑泽明《罗生门》中,那一袭白衣的少女,揭开面纱的曼妙。当时大学看时,一阵一阵。下一份供词,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事情。以前所有事都想要去追查到底事情的原委。当时到最后,武士亡灵的供述,在我当时看来,算作最终的认知。觉得女子的背叛,实在罪不可恕。而今几年过去,翻起原著,确又是另一番观念。真言谎言,我已无法去分辨,读出了千奇百官的思绪。个中情感,各方面理解起来有憎恨、有爱、有自大自尊、有不屑……

一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老妪供词中有一段:女婿已经死了,倒也罢了,可是女儿也下落不明,我可怎么活呀。

强盗供词里的两段:

不过我用刀杀人,你们用手里的权力、金钱,甚至阳奉阴违的几句话,就能杀人,当然不一定要见血,人虽活着,可这也是杀人呀。要说罪,到底是你们的罪大,还是我的罪大,只有老天爷知道了。(嘲讽地笑)

我假装与他们同路,说那山里有座古墓,我挖出了很多古铜镜和刀剑,偷偷地埋在了后山竹林里,如果他们有意,多少意思一下,可以便宜卖给他们。男的一听就动心了。古语云,贪心要人命呀。不一会儿,他们便跟我一起赶马上山了。

……

三位当事人的供词,眼下的我已经无法做任何解释,业已经无需解释。短短这一个短篇《竹林中》,足见鬼才芥川龙之介。

……

我觉得已经不需要再一篇一篇做分析理解了,每一篇都发人深省。只有具体的“事实”,没有具体的原有,也不应该去追寻具体的原由, 如何理解,便都是读者的事情。一千个读者,心中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是芥川龙之介,或者说文学家想要达到的目的。

昨夜又梦见佳瑜,两人谁都不肯认错,却都在期待对方认错,争执不休,互相对立。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执念,总喜欢刨根问底,总喜欢追究到底,总喜欢得到最后的答案,任何小事,总喜欢分辨开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总喜欢去争。睡前也一直在思考,真的有意义吗?

或许对于我这个个体,争论的过程,分辨的过程,体现了我的存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却给周遭的人、自己最终带来不快。

抛开对错,放下指责,忘却事事追索,皆是人性。

帮助他人、激励他人,让他人变得更好,让世界更美好。

不要害怕改变,这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

不要中二,担心什么会对世界线产生影响。

一只蝴蝶抖动开的翅膀,尚能引起一阵飓风,为何害怕改变。

Update .11.05 谁都不应该站在道德制高点,因为谁都是强盗、女人、武士。

《地狱变》

此篇亦是“事实”,与《罗生门》、《竹林中》更为类似。

这一位威名远播可比秦始皇隋炀帝的大人,因内心的执念,活活烧死了心喜的人。

这一位技艺超群而古怪的画家良秀,对女儿的过份溺爱,三番四次与大人的硬碰,也葬送了女儿和自己。

那一只也叫良秀的猴子,在被救一次之后,会请求帮忙、会作揖道谢、会挣脱束缚同生共死。

《鼻子》

这一个和尚耿耿于怀自己的鼻子,耿耿于怀因鼻子而受伤的自尊心。而想方设法摆脱不幸之后,旁人反而怅然若失,想当然想让那人重蹈覆辙。因他人如此的利己主义,脾气越来越差,反而开始追悔莫及。而后意外地回复回长鼻子,而后反而心旷神怡反而失而复得。

仿佛一项想要舍弃的事物,在耗尽心力克服丢弃之后,因各中原因,开始悔恨。意外重获,意外豁然。这类事物,仿佛只有在失去、重得后才有类似的体验。

《山药粥》

唯唯诺诺的人,心中饱含饱尝山药粥的“愿景”,在获得帮助之后如愿以偿之后,心满意足。

《河童》

此篇已阅得不是特别仔细与能够理解。印象中,河童的世界,无外乎也指摘人类世界。只是些许表现不一致,本质未尝不同。

《侏儒的话》

此篇全篇为芥川龙之介对各种各样事物的随笔、想法、理解,充斥了几乎大部分我们生活中所普遍接触的事物,也是他所接触的事物。

看到他的才华,看到他描述了非常多对于理性、对于过往名作家的不屑,他的孤僻孤傲批判,看到他对死亡、自杀太多的描述。

侏儒的话便是他的话,特意去搜了下芥川龙之介的身高,未搜到。或也指代他自己的自嘲,思想上的侏儒。

这一篇对于我而言,阅读时间太早。如果没有饱览群书,没有阅尽世事,如果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理解不了篇中所描述的世事、观念、想法。

就我而言,他是那样真实,文学上的气质,也显得那样悲观或者说满满的悲剧性,也便使得他最终选择自杀作为结尾。

篇4:《罗生门》读后感150字

从题目我知道了男主是个姓罗的男人,所以就是罗先生。然后就是生,生的意思很多,可是结合前后可看出这个字就是日本版的宁波话。宁波话“生”就是“装”。最后就是门,通过前后文,这文章写的`就是罗先生到别人家给人装门的故事。很感人!我很受感动。罗先生真是一个善良的人!有雷锋精神,无私奉献真是让我终身受用。我要以罗先生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帮助他人,对人生充满爱,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以下省略。

罗先生!好人!《罗生门》!好书!虽然日文看不懂,但是我还是深深地被感动了!

篇5:罗生门读后感600字

关于日本文学大师芥川龙之介,之前多有耳闻,但从未想要去尝试阅读他的作品。我对日本文学的认知起于川端康成、村上春树,高中时对于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以及生死观不能完全理解,只感觉牵强甚至矫揉造作,这让我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文学退避三舍,只愿意去读一些纯文学之外的推理或者玄幻。

读《罗生门》是因为“罗生门”这个词,自从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推出后,这个词语就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能看见“陷入罗生门”的字眼。出于好奇心,我本能的想要弄清楚来龙去脉,也出于长时间以来对日本文学的看法,我选择了一本并不是很厚的书,这就是我阅读本书的动机。

七篇文章,先后花了三天时间,几乎每一篇读完后都会让我大为感概。芥川龙之介无愧于日本文学界的鬼才,他的文章短小而富有深意,充满了压抑、讽刺以及社会黑暗。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用鲜明的叙事风格描绘出了一幅幅人间地狱景象,故事中无不透露着他对人性、生死以及宗教的种.种观念,读者只觉如鲠在喉,什么都能理解,但却什么也说不出。

篇6:罗生门读后感500字

故事透过四个人的嘴巴,呈现四种不同的状态。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强盗、武士、女人,他们都为了掩饰自己的龌龊与软弱而粉饰自己而说谎。武士和强盗一样,都是为了给世人表现自己的“男子汉”气概而把自己说成是“侠士”或“勇士”,其实都是一样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说谎。女人一陰一险和恶毒,本身不止一婬一荡而且还在武士与强盗之间挑一拨,要让他们自相残杀。她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坏名声得以流传。最后透过了樵夫的讲述呈现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透露出来许多人寰的悲剧,人一性一的龌龊。人一性一的黑暗比魔鬼还可怕!女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教唆人杀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为了保命而出卖自己的妻子;强盗可以为了自己的兽欲而去玷污别人的妻子,这样组成了一个因果的环,人们在这个环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卖别人。但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为了表现社会的一个状态。

让我们回到罗生门前,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只是一个故事,就让我们真正见识现实中的“恶”。乞丐最后夺去婴儿的外衣,为了自己能买几个钱。几间衣服能抵几个钱?!就可以这样残害一个生命?!(包括弃婴的父母)整个影片呈现出的是一个疯狂而自私的世界,人们都为了自己而编织各种谎言,都是虚伪地隐藏自身的险恶,以至于每个人都不信任别人。

可能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为“恶”,世上也有善意的谎言。樵夫同样说了谎,同样偷了别人的东西,但他并没有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他是为了抚养家里的6个孩子。最后他收养了罗生门下的弃婴,这个婴儿象征着新生命,也是新希望。黑泽明对于这个疯狂的世界并没有完全放弃,他还是“抱有希望”并借由樵夫的手来表现。暴雨过后,樵夫身后重回了一陽一光。不过社会再黑暗都要坚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因为如果放弃了希望就会堕入黑暗之中。

PS:罗生门是古时日本京都外城的正南门,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皇家衰败,内战频繁的岁月里,罗城门因失于理修而毁坏。颓败之后,立刻显得荒凉一陰一森。许多无名死一尸一,也被拖到城楼丢弃。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一陰一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因此后被世人应用到许多民间的鬼怪故事里面,而传播到亚洲各地。从而罗生门成为日本传说中的一道门,通往生死。也有人称之为“魔鬼消失之门”,如果将其意义结合电一影结尾就是电一影的主旨了。

篇7:《罗生门》读后感600字精选

当家将正挣扎于“走强盗的路”还是被饿死时,他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的恶恶之心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走强盗的路”的念头被抛诸脑后,他毫不犹豫的走到老婆子跟前质问她,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都会做的那样。 这样的场景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指责别人时,我们往往会忽略自己曾经做过或想要做类似的事,我们更容易看到别人的过错,却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更容易指责别人,却不容易反省自己。

对于拔死人头发这件事,老婆子的解释是“拔死人头发,是不对,不过这儿这些死人,活着时也都是干这类营生的”。在老婆子眼中,别人干了损人利己的事,自己理所当然可以干缺德的事。老婆子最终被抱有同样想法的家将抢劫了,而家将走入沉沉的黑夜,从此消失了。损人利己似乎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但以恶制恶的风气若盛行,则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我们每个人都会深受其害。

《罗生门》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这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小片段,实际寻常的事情,在特定的环境下放大来看竟显得如此丑恶与突兀。家将、老婆子、死去的女人之间的关系,让我联想到了鲁迅笔下那个“吃人”的社会。在《罗生门》里家将“吃”老婆子,老婆子“吃”死去的女人,死去的女人“吃”兵营的人。每个人都在“吃人”,每个人又都在“被吃”。人们仅剩的良知,也被饥饿摧毁殆尽,而社会又给了每个人看似合理的“吃人”理由。

篇8:罗生门观后感500字

在下雨天看完了下雨天讲述故事的《罗生门》,努力回忆才发现好像除了多襄丸电影中的其他人物都没有名字,但这六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却像是深深地扎在了脑子里,因为他们都太像自己了。

三个在罗生门下讲述讨论故事的人被赋予了点明主题的人物,而有关世道人心还能不能让人相信这个宏大的命题从不同人的角度看自然有不同的解读。和尚代表的是一类相信世间充满善意的人,即便了解了人类的丑恶嘴脸,只要出现一丝向善之光他仍会重新坚定自己的信念。故事的讲述者似乎代表了最普通的人群,他们看到丑恶之事时会先想办法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并尽可能使之最大化,之后再考虑维护正义。但在他们的心中头顶还是有三尺神明的,他们会想办法去赎罪,让世界少一些黑暗。也正是他们给了那些相信这个世界纯洁美好的人一丝希望。而后闯入罗生门的人显而易见地代表了对这个世界和人都充满了绝望并以此为借口心安理得地使这个世界、人性更黑暗的人群,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指出别人的过错,并对自己的罪行毫不遮掩,他们似乎在嘲笑这个世界对人类的玩弄,也在嘲讽人们之间明明没有了信任却仍虚伪地不肯承认自己的自私。这三类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存在着,虽然比例会有变化,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但总有人坚定自己的理念,这是不可否认的。

故事中很巧妙地把一场杀人事件用四个不同的版本讲出来,看起来似乎故事讲述的版本最客观最可信,但当回到整个电影要探讨的主题世道人心是否可信时,所有的版本似乎都不再真实了,因为影片本身就想传达给我们人一定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的。多襄丸和那一对夫妇共同经历了一件事,但三个人的讲述却分别突出夸大了自己,换言之,讲述出的自己都是理想中的自己。多襄丸企图夸大自己的英雄主义形象,这也是为什么全片只有他一个人有姓名并且描绘出一个敢做敢当的自己的原因,这也可能是受了武士精神的影响,为了一个战利品而进行决斗;那个妻子则是想充分地将女性软弱的一面展现出来,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犯罪动机。她把丈夫的死描述为不肯原谅自己被迫犯下的错自杀而亡,以此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受男性欺压别无选择的境地。但讽刺的是,若把故事讲述者所言看为是客观真实的话,那么她恰恰是利用女性的尊严诱使男性为她搏斗的。丈夫似乎是影片中的唯一受害者,所有的故事也围绕着他的死亡而展开。

篇9:《罗生门》观后感作文800字

回归《罗生门》,里面的人为了慰藉自己的心,满足心理需要,不惜赞美自己或者贬低别人,借此来提高自己,把自己推向高台阶,说出自己潜意识认为是对的事实。强盗为了掩饰自己在女人责备后的懦弱和平平的本事,武士为了掩饰懦怯胆小,又妄自尊大,男尊女卑的思想,女人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贞的罪恶,编了一个有一个的谎言。那个杂工说“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适合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这是每个人都干过的事情,都曾经试图在心里修改过错,自圆其说。

我们不能直接给这种行为判定死刑,要知道这是人的特性之一——欺骗性表现出来的行为而已,说白了就是撒谎。从动机来看,这种撒谎属于被动性的欺骗,是为了保护自己而现实出来哦一种本能,是人的一个生存法则。从这个层面来看,撒谎是不分对错的。每个人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天公地道的事情。撒谎本身带有就带有悲剧性,撒谎者更是可怜。行脚憎丧失掉对人类灵魂的信心,就是忘了他们这些撒谎者是出于本能,本身也是悲剧,也是需要神去怜悯的。而结局,“还是可以相信人”就是人性的回归,就是真善美战胜了人的本能,从原始的随心所欲进化到文明时代的良知的发现。电影就在雨过天晴中唯美地结束了,人们就在“还是可以相信人”的肯定中重新获得前进的力量,一扫电影一开始对人性的恐惧。

本片看似悬疑复杂,但只要抓住了线索,按图索骥,就会豁然开朗。把人性暴露在修筑丛林中,让穿过丛丛竹叶的阳光毫不留情地鞭打着人性的伤口,令人不忍去直视,但又忍不住思索反思自我。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狠狠地斥责完可怜的撒谎者后,不给机会他们改过呢?

篇10:《罗生门》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罗生门》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罗生门》读后感1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说巨擘,也是当时新思潮文学流派的柱石。他的短篇小说并不像我们所熟悉的众多短篇小说那样有个完满的结局,而往往给读者带来的是出人意料的结尾。这也正是芥川龙之介之所以被称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鬼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罗生门》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小片段,实质平常所见的事情,却在特定的环境下放大来看竟显得如此这般的丑恶与突兀。

主人公设定为一个刚被主任辞退出来的家将。本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人,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的念头倘若不择手段的话。来到这罗生门时,这个念头仅仅是一个倘若,事实上他是没有这样的勇气与魄力的,他毕竟只是一个良民,连他自己也对自己是否真能够走当强盗的路而产生了怀疑。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的正义感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已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那些当强盗的念头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个老太婆,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会做的那样。老太婆害怕了在要给自己开脱时,她告诉了家将关于她拔头发是为了做假发,及被她拔头发的女人其实生前也是干过坏事的。

作者在《罗生门》中细腻的描写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

从性本善到最终的恶,过程中看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转变,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内心的懦弱。人们相信正义鄙视邪恶,在现实中却不能坚持正义,并存侥幸心态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最终屈服于邪恶且不自知。人性的丑恶在这本书里被淋漓的刻画,我们看到的故事如同被人一件件撕扯下了外衣一样,狭隘、自私、卑鄙,人们不想也不敢直视的东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罗生门》读后感2

小说《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故事梗概是:大灾后,一名被主人辞退的仆役,在京都的罗生门下避雨。走投无路的他,起了“除了当盗贼,别无他法”的念头。他爬上罗生门的门楼准备暂过一夜,却发现一个老妪正在薅死者的头发。他心中猛然升腾起正义感,质问老妪。老妪回答说用死者头发做假发卖钱来维持生存,而且,这些死者,生前也不是善良之人。仆役对老妪的憎恨之心慢慢减弱,最后竟剥下老妪的衣服在黑夜中逃遁——也许卖了去换顿饭吃吧。

小说中的奴仆为生存所迫,一开始就有了当盗贼的念头。但是当看到老妪薅死者头发时,他心中的善良和正义感还是本能地表现出来。他听了老妪的解释,那种当盗贼的念头又重新升上心头,罪恶感慢慢消解了——这是个复杂的社会,许多人为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恶之途。或许,社会本身就存在邪恶,对邪恶的邪恶,也算不上缺德。甚至,他在剥老妪的衣服时,为自己找到了打劫的理由:“我不这么做,就得饿死嘛。”

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贪污款额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

《罗生门》读后感3

因为黑泽明拍的一部同名电影,《罗生门》可能要算芥川龙之介所有小说里最为人所知的一个。但看过小说后便知,电影其实并非改编自这一篇,而是取材于另一篇《竹林中》。真正的小说《罗生门》,故事非常简单,篇幅也很短小,讲的就是一个饥寒交迫的武士遇到一个同样食不果腹的老妇,在与之对话后突然大悟,放弃了思想挣扎,下手抢劫了老妇然后逃走的事。

**灾害不断的年代,给包括人心在内的一切都披上一层灰暗的色彩。落魄的.武士在走投无路、无以为继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良知以求活命,但可以看出,即使在作出了决定之后,他仍然对杀人越货这种行径心存怀疑。但是,偶遇老妇的一番话,让他放弃了原本处于道德层面的挣扎,退回到活着还是等死的简单自问,从而做出了弃义偷生的选择。

老妇是为了生计去拔死尸的头发,武士是为了生存抢走老妇衣裳,这么做都非他们所愿,但除此之外,便没有更好的活下去的出路。在这里,生死变成了超越道德的首要矛盾,而一条生命本身并没有善或者恶的区分,于是正义与罪恶的界限模糊了。

武士最终心生歹念抢劫而逃,小说也在这荒诞的结局之中,引人走向对自身行为更深层的思考。善与恶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是否为了生存就可以无所不为?是否为活命而被迫做出的事就都可以得到谅解,都可以逃脱良知的审判?

芥川龙之介并没有给出他的答案,他只是借笔下的人物承认了人性的黯淡一面,却并没有说这即是必然。

《罗生门》读后感4

最近不是很忙,看了许多历来被世人奉为经典的影片,有很多确实不错,也许电影拍成那样才算是真正的艺术。

日本老片《罗生门》故事结构简单,人物也就那么几个,可看完后让人心里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只有影片看到最后才会明白影片一开始和尚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对白,“这次让我可能丧失了对人类灵魂的信心,这比强盗,比战争,比瘟疫,比天灾饥荒还可怕”

影片从故事里和讲故事的人两个层面揭露人世界上最让人恐惧的事情,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诚实,每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撒谎,可以出卖别人,可以不顾一切,切实的让我感到十分的恐惧。

影片的另一个角度是表面上十分温顺软弱,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的年轻少妇,在触及到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时面目却是那么的狰狞,内心活动的变化是那么的丰富,说谎趋炎附势,甚至比强盗和他丈夫更狠毒,中国的一句话“人心隔肚皮”也是颇有道理。

无论是强盗,武士,年轻少妇,樵夫,还是巫婆甚至虚构的鬼魂没有一个是诚实的,彼此间是信任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露出虚伪的外表说谎欺骗,让人内心感到恐惧,甚至那种恐惧超过任何的恐怖片带来的可怕感。

只有在影片最后大雨停了,外篇露出了光明,当樵夫承认了自己的欺骗,抱着捡到的婴儿走出罗生门时,才看到人性残留的温存和善念,也许这也是唯一的希望。

《罗生门》读后感5

《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罗生门,一隅残破的断壁颓垣,在瓢泼的雨水中,边嗟叹人世的纷乱边试图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范接受洗礼的畅快。然而,在这个悖逆的时代,说教显得如此苍白,各种人性的罪恶与堕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长,道德瓦解,价值崩溃,连基本的底线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击。

一、无望的恶中寄寓有限生的希望

《罗生门》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荒凉景象中,便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

二、恶的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

《罗生门》从头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家将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后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罗生门》是对人性中“恶”的暴露、揶揄和鞭挞。

总之,这是一篇将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时间空间加以剧烈地激化呈现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语气磨平了世俗思考问题时略带惯性的棱角;用简洁的文字把“恶”那光怪陆离的丑态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进行审视与拷问。

篇11:《罗生门》读后感

日本老片《罗生门》故事结构简单,人物也就那么几个,可看完后让人心里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只有影片看到最后才会明白影片一开始和尚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对白,“这次让我可能丧失了对人类灵魂的信心,这比强盗,比战争,比瘟疫,比天灾饥荒还可怕”

影片从故事里和讲故事的人两个层面揭露人世界上最让人恐惧的事情,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诚实,每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撒谎,可以出卖别人,可以不顾一切,切实的让我感到十分的恐惧。

影片的另一个角度是表面上十分温顺软弱,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的年轻少妇,在触及到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时面目却是那么的狰狞,内心活动的变化是那么的丰富,说谎趋炎附势,甚至比强盗和他丈夫更狠毒,中国的一句话“人心隔肚皮”也是颇有道理。

无论是强盗,武士,年轻少妇,樵夫,还是巫婆甚至虚构的鬼魂没有一个是诚实的,彼此间是信任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露出虚伪的外表说谎欺骗,让人内心感到恐惧,甚至那种恐惧超过任何的恐怖片带来的可怕感。

篇12:罗生门 读后感

《罗生门》可以算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它并不像我所熟悉的欧亨利等的短篇小说那样,通常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罗生门楼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片段,没有过多的雕琢痕迹,却依旧让人回味无穷。

我认为日本作家多是比较喜欢而且善于描写人的内心的细微变化的,这在《罗生门》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作为主人公的家将,本是被老主人辞退出来的。他本身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人物,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邪恶”的念头“倘若不择手段的话……”,这个念头催他出门,来到这罗生门之下。此时,这个念头仅仅是一个“倘若”,他其实是没有这样的勇气与魄力的,他毕竟只是一个良民,连他自己也对自己是否真能够“走当强盗的路”产生了怀疑。而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的正义感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已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那些“当强盗”的念头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个老太婆,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会做的那样。老太婆害怕,她要给自己开脱,于是她告诉了家将关于她拔头发是为了做假发,及被她拔头发的女人其实生前也是干过坏事的。而她不知道,她的自我开脱,也给了正在踌躇的家将一个当强盗的正当理由。作者最终以家将抢去了老太婆的衣服结尾,在这个罗生门里的一进一出,就像经历了一次社会的洗脑。

家将、老太婆、死去女人之间的关系,不由让人想到鲁迅先生常说的“吃人”的现象。谁在吃人?谁在吃谁?有很多人试图从理论中归纳出个一二三,我却觉得比起那些文学评论,小说通过作者平日的观察提炼,写出的虽然是“故事”,却更能揭露吃人的本质。死去的女人生前是“吃”官兵,老太婆“吃”女人,家将“吃”老太婆,每个人都在“吃人”,每个人又都在“被吃”。因为那些仅剩的良知,也被饥饿折磨地昏头了,而社会又给与每个人看似合理的“吃人”的理由。人们吸吮着别人的鲜血又毫不知晓,任凭说他们愚昧也罢落后也罢,真正处于那个社会之中,也只能像被打了麻药一般,无法振作精神,看清它了。就像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能够清醒地看清这个社会弊病的人有几个?最可怕的是很多的人自以为看清了,还对这个社会妄自下了如何如何的定义,又全然不知自己的愚蠢的,那与当年被迫抢劫的家将也没什么本质区别了吧。

伟人之伟大,不仅因为他们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俯视这个社会,评判这个社会,也因为在俯视过这个社会后,他们仍能够落下来评判自己。所以优秀的小说大多不是以“万能的主”的角度来进行描述。这篇《罗生门》,就像是行走于社会中,遇到了罗生门前的这位家将,便尾随着他,看完了他生活中的一个故事后又离开,继续别的行走。作者看似超脱了社会,却其实在这社会之中。作者为《罗生门》赋予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时代,并将被人们一代代诵读。

《罗生门》-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对于不少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这必定是一个略带遗憾的名字。就像美术爱好者对于那个用黑白两色既能构筑唯美意境的比亚兹莱的英年早逝而扼腕一样,芥川年仅35岁的生命太过于彰显命运对天赋的吝啬。好在,在他们早早的去世之后,我们发现他们留给了我们不少值得珍藏的精神宝藏,一如比亚兹莱的《沙乐美》,一如芥川的《罗生门》。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23岁的时候发表的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不过“成功”一词只能说是在后来肯定了它的艺术价值,当时《罗生门》并没有激起强烈的反响。如今看来何妨呢,短暂的岑寂不能埋没才华的光辉吧。

芥川的短篇小说除却个别有着清晰杜撰的时间空间背景(如《南京的基督》《单相思》)之外,大部分取材于东亚的古代神怪传说或是历史故事,《罗生门》也是属于这个范畴(取材于《今昔物语》)这种背景框架的直接借鉴最大的优点就是使读者能够更快地产生对于作品本身的代入感。芥川的小说篇幅不长,角色也不多,这些硬件的简洁为作者软件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的创作自由度。如开头的背景交代非常的简洁:

“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家将正在等待雨的过去。”——短短的一句话,地点时间人物全部展示了。

针对芥川来说,这样的简洁更能够凸现他那凌驾于情节之上,读者情绪之上的冷静沉郁的叙述。《罗生门》作为他的代表作,非常突出的展示了他的这种特色。

《罗生门》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于是,乐得狐狸来栖,盗贼入住,最后竟将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搬了进来,且日久成俗。”-这便是文章标题罗生门的景象,再加上落魄流亡的家将,骨瘦如柴的老妪,搭配着乌鸦死尸,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发着消极腐烂的气息,呈现着行将就木的可憎状态。这种笔法就像艾伦.坡那种无故产生裂缝的墙壁一样,给情节的发展作了一个危险的预兆。但就象征意义而言,两者却又是截然不同的。艾伦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在种植恐惧的种子,而芥川这样做,因为他就是以这样的姿态来写小说的。

《罗生门》从头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家将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后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完全感觉不到这些句子有任何对于人类生存哲理说教般的突兀与做作,有的只是关于良知与人性的专注思考。对于一篇将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时间空间加以剧烈地激化呈现的作品,芥川用冷峻的语气磨平了世俗思考问题时略带惯性的棱角;用简洁的文字把“恶”那光怪陆离的丑态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进行审视与拷问。这种处理,无疑是高超且成功的。

如果全文中家将思想由此及彼的变化令读者感到毛骨悚然的阴森。那么结局中家将消失在“黑漆漆的夜中”则将这种恐惧推向了顶点。我想起了《药》的结局,虽然乌鸦没有飞上夏瑜的坟头,至少那花环在茫然中点亮了微弱的希望光芒。而《罗生门》中,随着老太婆“嘟囔又像呻吟”的声音,全文便划上了死寂的句号。这种对于绝望与阴冷的贯彻性的表达,与芥川本人当时情感遭受打击不无关系,但摒弃“小我”的情绪,它浸透出的是对人类个体意识在利益关系下不断缺失的惶恐与不安。

曾经冒出些声音,斥责他缺乏类似于他同年代中国大陆上那种阡陌中崛起的民族正气。我认为这些声音是过于苛刻且有失偏颇的。正如萨特存在主义的阐述说到:“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到这荒谬世界来,虽然痛苦万分,但并非只有等死,而是通过自由选择寻找生存之路。”当芸芸众生奔波忙碌于生存之路时,芥川另辟蹊径,自我选择去直面这“荒谬世界”中的“痛苦万分”。虽然芥川龙之介并不能从中解脱,于1927年怀着对于时代与社会的困惑不

安服毒自尽。但对于日后以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为代表的日本近代文学,是具有开拓意义的。

《罗生门》是一篇风格特异,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说,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样,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问题,展现了问题,却无计解决问题,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门扉,却只能在门外的黑暗中无力的叹息。大概是这样的困惑并不只是局限在一个时代,而是人类自我的终身枷锁。于是芥川的瘦弱肩膀终于才被压倒。可在某一个国度,某一个时代里,又有几人能担负起这种思索的重任呢?

上一篇:瘦西湖作文800字下一篇:对跨境电子商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