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项目要求

2024-04-24

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项目要求(共7篇)

篇1: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项目要求

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项目要求(试行)

一、申报资料的一般要求

(一)申报资料首页为申报资料项目目录,目录中申报资料项目按《保健食品注册申请表》中“所附资料”顺序排列。每项资料加封页,封页上注明产品名称、申请人名称,右上角注明该项资料名称。各项资料之间应当使用明显的区分标志,并标明各项资料名称或该项资料所在目录中的序号。整套资料用打孔夹装订成册。

(二)申报资料使用A4规格纸张打印(中文不得小于宋体小4号字,英文不得小于12号字),内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

(三)除《保健食品注册申请表》及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外,申报资料应逐页加盖申请人印章或骑缝章(多个申请人联合申报的,应加盖所有申请人印章),印章应加盖在文字处。加盖的印章应符合国家有关用章规定,并具法律效力。

(四)多个申请人联合申报的,应提交联合申报负责人推荐书。

(五)申报资料中同一内容(如产品名称、申请人名称、申请人地址等)的填写应前后一致。

(六)产品名称应包括品牌名、通用名和属性名。产品名称应符合以下要求:

1、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的规定。

2、反映产品的真实性,简明易懂,符合中文语言习惯。

2、品牌名可以采用产品的注册商标或其他名称。

4、通用名应当准确、科学,不得使用明示或者暗示治疗作用以及夸大功能作用的文字。

5、属性名应当表明产品的客观形态,其表述应规范、准确。

6、增补剂型的产品,在命名时应采用同一品牌名和通用名,但需标明不同的属性名。

7、进口产品中文名称应与外文名称对应。可采用意译、音译或意、音合译,一般以意译为主。

8、保健食品命名时不得使用下列内容:

(1)消费者不易理解的专业术语及地方方言;

(2)虚假、夸大和绝对化的词语,如“高效”、“第×代”;

(3)庸俗或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词语;

(4)外文字母、符号、汉语拼音等(注册商标除外);

(5)不得使用与功能相关的谐音词(字);

(6)不得使用人名和地名(注册商标除外)。

(七)产品配方、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标签与说明书及有关证明文件中的外文,均应译为规范的中文;外文参考文献中的摘要、关键词及与产品保健功能、安全有关部分的内容应译为规范的中文(外国人名、地址除外)。

(八)申请人提交补充资料,应按《保健食品审评意见通知书》的要求和内容逐项顺序提供,并附《保健食品审评意见通知书》(原件或复印件)。在提交补充资料时,应将该项目修改后的完整资料一并提供,并注明修改日期,加盖与原申请人一致的公章。

(九)已受理的产品,申请人提出更改申报资料有关内容的具体要求如下:

1、产品配方、生产工艺、试验报告以及其它可能涉及产品安全和功能的内容不得更改。

2、除上述内容外,如需更改,申请人应向原受理部门提交书面更改申请,说明更改理由,注明提交的日期,加盖与原申请人一致的印章。申请人应提供更改后该项目的完整资料。

(十)未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的产品,其申报资料及样品一般不予退还,但已提交的《委托书》、产品在生产国(或地区)生产销售一年以上的证明文件、生产国(或地区)有关机构出具的生产企业符合当地相应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证明文件及《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原件(再注册产品除外)除外,如需退还,申请人应当在收到不批准意见的3个月内提出书面退还申请。

(十一)新产品注册申请应提交申报资料原件1份、复印件8份;变更与技术转让产品注册申请应提交原件1份、复印件6份。复印件应当与原件完全一致,应当由原件复制并保持完整、清晰。其中,申请表、质量标准、标签说明书还应当提供电子版本,且内容应当与原件保持一致。

二、产品注册申请表

(一)产品注册申请表可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http:///)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中心网站(http:///)下载。

(二)填写前应认真阅读填表须知,按要求填写。

(三)申请表内容须打印,项目填写应完整、规范,不得涂改。

(四)申报的保健功能应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保健食品功能名称一致。申报的新功能除外。

(五)申请人为法人或其它组织的,申请人名称、地址应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登记证》中单位名称、地址完全一致,并与印章一致;法人代表签字应与《独立法人资格证书》中法人代表名称一致;申请人为合法公民的,申请人名称应与身份证一致,并将申请人身份证号码填写在申请人名称后。

(六)多个申请人联合申报,应填写所有申请人名称及地址,申请人应分别签字,加盖印章。

(七)进口产品申请人为产品所有权的拥有者,生产企业为产品的实际生产者(申报产品由申请人自行生产的,生产企业即为申请人;申报产品由申请人委托境外其它企业生产的,生产企业即为被委托企业)。

4、以固体制剂为例,具体要求如下:

(1)前处理

净制:详细说明净制过程和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

炮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者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没有炮制规范的应当自行制定炮制方法,并提供炮制依据和标准要求。

(2)加工助剂及质量等级

列出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加工助剂名称、来源及质量等级,提供可使用的依据。

(3)投料

详细列出投料名称及用量。

(4)提取

详细说明提取方法、设备要求、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温度、溶剂名称及用量等。

(5)浓缩

说明浓缩方法、设备、浓缩温度、浓缩压力、浓缩达到的相对密度(测定时温度)等。

(6)精制

详细说明精制方法和条件;过滤应标明方法、技术要求和设备要求。

(7)干燥

详细说明干燥方法、条件和设备要求。

(8)成型

详细说明成型所用辅料名称、用量、质量等级,成型工艺参数、所用设备。

(9)灭菌或消毒

详细说明产品灭菌或消毒方法、技术参数和设备要求(如热灭菌应注明时间、温度及对功效成分的影响)。

(10)说明生产车间环境洁净度情况。

(11)包装

应符合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的卫生标准的规定或药品包装的相关要求,提供相应的证明及其质量标准。

(七)产品质量标准及其编制说明(包括原料、辅料的质量标准)

1、产品质量标准编写格式应符合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中有关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规定。

2、质量标准内容包括资料性概述要素(封面、目次、前言)、规范性一般要素(产品名称、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技术要素(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储存、规范性附录)以及质量标准编写说明。

3、注意事项:

(1)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排列顺序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内有关文件。国家标准按标准顺序号大小排列,全文引用时不注年号;部分引用时,可注年号,引用年号应按最新版本标准。

(2)技术要求内容须包括:原、辅料要求、感官要求、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净含量及偏差。

(3)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选择及指标值的确定:申请人在产品研制的基础上,根据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等自行确定。若产品仅有一种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可直接以文字陈述其规定;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须列表标示其指标和数值。质量标准编制说明中应详细提供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指标值的确定依据及理由。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指标值以下列方法标示:

1)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一般按≥指标值标示。

2)需要制定范围值的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应按指标值±X%标示限定的范围,如总蒽醌、芦荟苷等成分,X值依据研制产品的检测资料确定。

3)对于每日摄入量需严格控制的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如褪黑素),其指标值的标示范围应以每日用量为依据,上限不得大于允许摄入量。

(4)质量标准中一般卫生要求(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及同类食品的卫生标准确定,微生物指标中致病菌项目应分别列出。

(5)除上述一般要求外,质量标准中的指标还应根据产品剂型、原料及工艺的不同,依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要求增加相应的项目。

(6)计量单位及数值的表示

理化指标计量单位须符合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霉菌、酵母均以cfu/g(固体)或cfu/ml(液体)表示,大肠菌群均以MPN/100g(固体)或MPN/100ml(液体)表示。

(7)规范性附录

未制定国家标准的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验方法或原料质量要求,应在规范性附录中给出规定。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列入附录A,原料质量标准或要求列入附录B,辅料质量标准或要求列入附录C。

试验方法按下列顺序给出:

A、原理;

B、试剂和标准对照品(注明来源及纯度);

C、仪器设备或装置;

D、试样制备;

E、操作步骤;

F、结果的表述(包括计算公式)。

(8)标准的终结线

在标准的最后一个要素之后,应有标准的终结线(1/3-1/4页宽)。

(9)编制说明

对制定企业标准各项指标、试验方法的依据加以说明,对于未制定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规范)的检验方法应补充说明方法的来源。

(八)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种类、名称、质量标准及选择依据

1、提供包装材料的名称(种类)、质量标准(标准出处及标准号),包装材料的名称应为规范的名称。

2、提供包装材料的来源证明材料。

3、根据产品性质及产品生产、运输、贮藏及使用过程中的要求,说明包装材料的选择依据。

(九)检验机构出具的试验报告及其相关资料

1、出具试验报告的机构应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保健食品检验机构。试验报告有效期为自检验机构签发之日起的2年内,超过有效期的试验报告不予受理。

2、试验报告及试验资料

(1)试验报告应按以下顺序排列:

1)安全性毒理学试验报告;

2)功能学试验报告(包括动物的功能试验报告和/或人体试食试验报告);

3)兴奋剂、违禁药物等检测报告(申报缓解体力疲劳、减肥、改善生长发育功能的注册申请);

4)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试验报告;

5)稳定性试验报告;

6)卫生学试验报告;

7)其他检验报告(如原料品种鉴定报告、菌种毒力试验报告等)。

(2)各项试验报告前还应附检验申请表及检验单位已签收的检验受理通知书。

3、试验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

(1)试验报告格式应规范,不得涂改;

(2)试验数据应真实、准确;

(3)检验机构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签名并加盖检验机构公章;

(4)试验报告除在检验结论处加盖检验机构公章外,一页以上的试验报告必须加盖骑缝章或逐页加盖公章;

(5)试验报告中产品名称、送检单位、样品生产或试制单位名称、样品批号应与检验申请表中相应内容一致。

4、营养素补充剂保健食品的注册申请,不需提供功能学试验报告;不提供安全性毒理学试验报告的,必须书面说明理由。

(十)产品标签、说明书样稿

1、产品说明书应按下列格式和要求编写:

产品说明书

本品是由××、××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经动物和/或人体试食功能试验证明,具有××的保健功能(注:营养素补充剂无需标“动物和/或人体试食功能试验证明”字样,只需注明“具有补充××××的保健作用”即可)。

[主要原辅料](按配方书写顺序列出主要原、辅料。)

[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及含量]每100g(100ml)含:(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含量。含量应为确定值。营养素补充剂还应标注最小食用单元的营养素含量)[保健功能](按申报的保健功能名称书写)[适宜人群] [不适宜人群]

[食用方法及食用量](每日××次,每次××量,如有特殊要求,应注明)[规格](标示最小食用单元的净含量。按以下计量单位标明净含量)

(1)液态保健食品:用体积,单位为毫升或ml;

(2)固态与半固态保健食品:用质量,单位为毫克、克或mg、g;

(3)如有内包装的制剂,如胶囊(软胶囊)等,其质量系指内容物的质量。[保质期](以月为单位计)[贮藏方法]

[注意事项]本品不能代替药物。(还应根据产品特性增加注意事项)

2、产品标签应按下列要求编写:

产品标签样稿编写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涉及说明书内容的应与说明书保持一致。十一)其它有助于产品评审的资料 包括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文件(GMP、HACCP)证明、原料供应证明、原料供销合同、委托协议、原料检验报告或出厂合格证书等证明性文件以及与产品配方、工艺、功能、安全等有关的研究、参考文献资料等。

首页应当提供注明该项下各项文件、资料名称和类别的目录,并使用明显的识别标志对各项文件、资料进行区分。

(十二)未启封的最小销售包装的样品

提供的样品包装应完整、无损,应贴有标签,标签应与申报资料中相应的内容一致。样品包装应利于样品的保存。

四、进口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具体要求

申请进口保健食品注册申请,应当根据使用原料和申报功能的情况,除按照国产保健食品注册申请提交资料外,还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一)产品名称、申请人名称、生产企业名称、代理机构名称(中、英文)应前后一致。

(二)证明文件、委托书应为原件,应使用生产国(或地区)的官方文字,需由所在国(或地区)公证机关公证和我国驻所在国使(领)馆确认。

(三)证明文件、委托书中载明有效期的,应当在有效期内使用。

(四)证明文件、委托书应有单位印章或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签字。

(五)证明文件、委托书应译为中文,并由中国境内公证机关公证。

(六)生产国或地区出具的该生产企业符合当地相应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证明文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申报产品由申请人委托境外生产企业生产的,证明文件中的生产企业应为被委托生产企业,同时需提供申请人委托生产的委托书;

2、证明文件中应载明出具文件机构名称、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和出具文件的日期;

3、出具该证明文件的机构应是产品生产国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

(七)委托办理注册事务的委托书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委托书中应载明委托书出具单位名称、被委托单位名称、委托申请注册的产品名称、委托事项及委托书出具的日期;

2、出具委托书的委托方应与申请人名称完全一致;

3、被委托方再次委托其它代理机构办理注册事务时,应提供申请人的认可文件原件及中文译本,译文需经中国境内公证机关公证。

(八)产品在生产国(或地区)生产销售1年以上的证明文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证明文件应载明文件出具机构的名称、申请人名称、生产企业名称、产品名称和出具文件的日期;

2、证明文件应当明确标明该产品符合该国家(或地区)法律和相关标准,允许在该国(或地区)生产销售,如为只准在该国(或地区)生产,但不在该国(或地区)销售,这类产品注册申请不予受理;

3、出具证明文件的机构应是生产国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

(九)产品在生产国(或地区)上市使用的包装、标签、说明书实样应排列于标签、说明书样稿项下。

五、保健食品变更申请申报资料具体要求

(一)申请人应当是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持有者。

(二)申请变更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及其附件载明的内容的,申请人应当提交书面变更申请并写明变更事项的具体名称、理由及依据,注明申请日期,加盖申请人印章。

(三)申报资料中所有复印件均应加盖申请人印章。

(四)需提交试验报告的,试验报告应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机构出具。

(五)进口保健食品变更申请除按上述要求提供资料外,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1、申请人委托境内的代理机构办理变更事宜的,需提供委托书原件(委托书应符合新产品申报资料要求中对委托书的要求);

2、变更的理由和依据,应包括产品生产国(或地区)管理机构出具的允许该事项变更的证明文件,该证明文件应经所在国公证机关公证和驻所在国中国使(领)馆确认;

3、产品生产国(或地区)批准变更的标签、说明书(实样)和质量标准应附中文译文,并经中国境内公证机关公证;

4、申报资料中所有复印件均应加盖申请人或境内代理机构的印章。

六、技术转让产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具体要求

(一)所有申报资料均应加盖转让方和受让方印章。

(二)转让方与受让方签订的技术转让合同中应包含以下内容:

1、转让方将转让产品的配方、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及与产品生产有关的全部技术资料全权转让给受让方,并指导受让方生产出连续三批的合格产品。

2、转让方应承诺不再生产和销售该产品。

(三)技术转让合同应清晰、完整,不得涂改,应经中国境内公证机关公证。

(四)省级保健食品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受让方的卫生许可证及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证明文件应在有效期内,载明的企业名称应与受让方名称一致,许可范围应包含申报产品。

(五)进口保健食品技术转让产品注册申报资料还需符合以下要求:

1、申请人委托境内代理机构办理注册事务的,需提供委托书原件(委托书应符合进口产品申报资料要求中有关委托书的要求)。

2、进口保健食品在境外转让的,合同需经受让方所在国(地区)公证机关公证和驻所在国中国使(领)馆确认。应译为规范的中文,并经中国境内公证机关公证。

七、保健食品再注册申报资料具体要求

(一)五年内销售情况的总结应包括该产品在中国国内各年销售量、销售区域、食用人群等。

(二)五年内对产品反馈情况总结,应包括监督管理部门抽查的结果报告和中国消费者投诉等情况总结报告。

(三)在中国境内销售的最小销售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实样(没有销售的,可不提供)。

(四)进口保健食品申请再注册,如申请人委托境内的代理机构办理再注册事宜的,需提供委托书原件(委托书应符合新产品申报资料要求中对委托书的要求)。

(五)上述资料不能提供的,应当书面申请并说明理由。

篇2: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项目要求

【发布文号】国食药监注[2005]203号

【发布日期】2005-05-20 【生效日期】2005-07-01 【失效日期】-----------【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项目要求(试行)

(国食药监注[2005]203号)

根据《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为指导、规范保健食品申报与评审工作,我局制定了《保健食品注册申报资料项目要求(试行)》,自2005年7月1日起执行,现予以通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五年五月二十日

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项目要求(试行)

一、申报资料的一般要求

(一)申报资料首页为申报资料项目目录,目录中申报资料项目按《保健食品注册申请表》中“所附资料”顺序排列。每项资料加封页,封页上注明产品名称、申请人名称,右上角注明该项资料名称。各项资料之间应当使用明显的区分标志,并标明各项资料名称或该项资料所在目录中的序号。整套资料用打孔夹装订成册。

(二)申报资料使用A4规格纸张打印(中文不得小于宋体小4号字,英文不得小于12号字),内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

(三)除《保健食品注册申请表》及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外,申报资料应逐页加盖申请人印章或骑缝章(多个申请人联合申报的,应加盖所有申请人印章),印章应加盖在文字处。加盖的印章应符合国家有关用章规定,并具法律效力。

(四)多个申请人联合申报的,应提交联合申报负责人推荐书。

(五)申报资料中同一内容(如产品名称、申请人名称、申请人地址等)的填写应前后一致。

(六)产品名称应包括品牌名、通用名和属性名。产品名称应符合以下要求:

1、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的规定。

2、反映产品的真实性,简明易懂,符合中文语言习惯。

2、品牌名可以采用产品的注册商标或其他名称。

4、通用名应当准确、科学,不得使用明示或者暗示治疗作用以及夸大功能作用的文字。

5、属性名应当表明产品的客观形态,其表述应规范、准确。

6、增补剂型的产品,在命名时应采用同一品牌名和通用名,但需标明不同的属性名。

7、进口产品中文名称应与外文名称对应。可采用意译、音译或意、音合译,一般以意译为主。

8、保健食品命名时不得使用下列内容:

(1)消费者不易理解的专业术语及地方方言;

(2)虚假、夸大和绝对化的词语,如“高效”、“第×代”;

(3)庸俗或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词语;

(4)外文字母、符号、汉语拼音等(注册商标除外);

(5)不得使用与功能相关的谐音词(字);

(6)不得使用人名和地名(注册商标除外)。

(七)产品配方、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标签与说明书及有关证明文件中的外文,均应译为规范的中文;外文参考文献中的摘要、关键词及与产品保健功能、安全有关部分的内容应译为规范的中文(外国人名、地址除外)。

(八)申请人提交补充资料,应按《保健食品审评意见通知书》的要求和内容逐项顺序提供,并附《保健食品审评意见通知书》(原件或复印件)。在提交补充资料时,应将该项目修改后的完整资料一并提供,并注明修改日期,加盖与原申请人一致的公章。

(九)已受理的产品,申请人提出更改申报资料有关内容的具体要求如下:

1、产品配方、生产工艺、试验报告以及其它可能涉及产品安全和功能的内容不得更改。

2、除上述内容外,如需更改,申请人应向原受理部门提交书面更改申请,说明更改理由,注明提交的日期,加盖与原申请人一致的印章。申请人应提供更改后该项目的完整资料。

(十)未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的产品,其申报资料及样品一般不予退还,但已提交的《委托书》、产品在生产国(或地区)生产销售一年以上的证明文件、生产国(或地区)有关机构出具的生产企业符合当地相应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证明文件及《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原件(再注册产品除外)除外,如需退还,申请人应当在收到不批准意见的3个月内提出书面退还申请。

(十一)新产品注册申请应提交申报资料原件1份、复印件8份;变更与技术转让产品注册申请应提交原件1份、复印件6份。复印件应当与原件完全一致,应当由原件复制并保持完整、清晰。其中,申请表、质量标准、标签说明书还应当提供电子版本,且内容应当与原件保持一致。

二、产品注册申请表

(一)产品注册申请表可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中心网站()下载。

(二)填写前应认真阅读填表须知,按要求填写。

(三)申请表内容须打印,项目填写应完整、规范,不得涂改。

(四)申报的保健功能应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保健食品功能名称一致。申报的新功能除外。

(五)申请人为法人或其它组织的,申请人名称、地址应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登记证》中单位名称、地址完全一致,并与印章一致;法人代表签字应与《独立法人资格证书》中法人代表名称一致;申请人为合法公民的,申请人名称应与身份证一致,并将申请人身份证号码填写在申请人名称后。

(六)多个申请人联合申报,应填写所有申请人名称及地址,申请人应分别签字,加盖印章。

(七)进口产品申请人为产品所有权的拥有者,生产企业为产品的实际生产者(申报产品由申请人自行生产的,生产企业即为申请人;申报产品由申请人委托境外其它企业生产的,生产企业即为被委托企业)。

三、国产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具体要求

(一)申请注册的保健食品通用名(以原料名称命名的除外)与已批准注册的药品名称不重名的检索报告,由申请人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数据库中检索后自行出具。如:经检索,“益肝灵片”是已批准注册的药品名称,“XXX牌益肝灵片(口服液或胶囊等)”就不得作为保健食品名称。

(二)商标注册证明文件,是指国家商标注册管理部门批准的商标注册证书复印件,未注册的不需提供。商标使用范围应包括保健食品,商标注册人与申请人不一致的,应提供商标注册人变更文件或申请人可以合法使用该商标的证明文件。

(三)产品研发报告(包括产品研发思路,功能筛选过程,预期效果等)

1、产品研发思路

(1)阐明立项产品预期达到的保健功能和科学水平;(2)适宜人群在国内外的状况、市场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3)同类产品或相似产品在国内的基本状况,本产品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2、保健功能筛选:

(1)阐述配方的筛选,包括详细的筛选方法、筛选结果和筛选依据等;(2)说明所选用原料的功效作用、用量及各原料配伍关系和对人体安全性的影响;(3)说明产品的主要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确定过程和依据;(4)工艺路线设计、产品形态与剂型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及依据;

3、预期效果

(1)产品投放市场后,对产品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2)对产品可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估。

(四)产品配方(原料和辅料)及配方依据

1、产品配方(原料和辅料)

(1)根据申报的保健功能,按照原、辅料的功效作用主次关系顺序列出全部原料、辅料的名称及用量,辅料包括赋形剂、填充剂、成型剂、甜味剂、着色剂等。原、辅料名称应用规范的标准名称,原料还应注明不同的炮制规格(如生、盐制、蜜制、煅等),若以提取物为原料的,配方中原料名称应以“XXX提取物”表示。原、辅料用量应以制成1000个制剂单位的量作为配方量,如:以制成1000粒、1000片、1000袋、1000瓶或1000ml、1000g等所用原辅料的量计算配方量,不得以百分比表示。

(2)营养素补充剂类保健食品,配方量除按(1)表述外,还应标出产品每种营养素的每人每日食用量,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每日参考摄入量》和《矿物质、维生素种类及用量》中相应营养素的每人每日推荐食用量一道对应列表表示。

2、配方依据

(1)说明产品配方中各原、辅料的来源及使用依据。

(2)阐明配方中各原料的功效作用、有效剂量及安全食用剂量。

(3)用传统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或现代医学理论,详细阐述产品配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食用安全性。

提供该配方与产品保健功能食用安全之间关系的科学文献资料和/或试验研究资料。包括各原料及用量间的协同、拮抗等相互作用的科学依据,并列入有助于审评的资料项下。

(4)说明功效成分及用量确定的科学依据。

(5)说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的选择及依据。

(6)配方中的原、辅料不在《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六十三条规定范围内的,按有关规定提供相应的申报资料。

(7)配方中使用了真菌、益生菌、核酸、濒危野生动植物等制定了特殊申报与审评规定的物品,除按照《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提供有关资料外,还应按照相应的审评规定提供资料。

(8)以化学合成品为原料的产品,应提供可食用的依据、食用量及安全性评价资料,并列入其他有助于产品审评的资料项下。

(9)以提取物为原料的,应提供提取物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标准,并作为附录分别列入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项下。

(五)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含量及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的检测方法

1、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名称、含量及其检测方法应当分别列出。

2、应当依据以下两个方面确定产品的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1)与产品保健功能有关的成分;

(2)代表产品特性的标志性成分。

3、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检测方法的确定: 依据国家卫生标准、规范、国家药品标准或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公布且适用于保健食品的检测方法。无相关检测方法的,申请人应提供详细的检测方法、方法学研究结果以及验证报告。

(六)生产工艺简图及其详细说明和相关的研究资料

1、生产工艺简图

应包含所有的生产工艺路线、环节,注明所有的工艺过程和相关技术参数。

2、生产工艺说明

(1)详细描述生产工艺,包括产品生产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及各环节的工艺技术参数,必要时,还应注明相应环节所用设备及型号。例如固体剂型的生产环节一般应包含原、辅料前处理、投料、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混合、制

剂成型、灭菌或消毒、包装、检验、入库等全部过程。

(2)对于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做详细的解释或注释。

(3)有些工艺难以在产品制备工艺主线中阐明或步骤比较复杂,且能够独立描述的生产工艺应单独进行描述。如“XXX提取物”的制备。

(4)阐述半成品、中间体的质量控制方法及要求;

3、相关的研究资料

(1)简述产品生产工艺的优选过程,提供相关技术参数确定的试验数据及科学文献依据,提供该工艺能够发挥原料功效作用的依据。简述剂型的优选过程及依据。

(2)说明生产环境、消毒、灭菌方法等的优选及依据;阐明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及质量控制措施;提供相关的数据以说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3)根据预试验或实验室研究的生产工艺进行中试放大(一般放大10倍),对拟定的生产工艺进行工艺验证和偏差纠正并提供验证报告,自检中试产品质量,提供自检报告。

4、以固体制剂为例,具体要求如下:

(1)前处理

净制:详细说明净制过程和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

炮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者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没有炮制规范的应当自行制定炮制方法,并提供炮制依据和标准要求。

(2)加工助剂及质量等级

列出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加工助剂名称、来源及质量等级,提供可使用的依据。

(3)投料

详细列出投料名称及用量。

(4)提取

详细说明提取方法、设备要求、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温度、溶剂名称及用量等。

(5)浓缩

说明浓缩方法、设备、浓缩温度、浓缩压力、浓缩达到的相对密度(测定时温度)等。

(6)精制

详细说明精制方法和条件;过滤应标明方法、技术要求和设备要求。

(7)干燥

详细说明干燥方法、条件和设备要求。

(8)成型

详细说明成型所用辅料名称、用量、质量等级,成型工艺参数、所用设备。

(9)灭菌或消毒

详细说明产品灭菌或消毒方法、技术参数和设备要求(如热灭菌应注明时间、温度及对功效成分的影响)。

(10)说明生产车间环境洁净度情况。

(11)包装

应符合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的卫生标准的规定或药品包装的相关要求,提供相应的证明及其质量标准。

(七)产品质量标准及其编制说明(包括原料、辅料的质量标准)

1、产品质量标准编写格式应符合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中有关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规定。

2、质量标准内容包括资料性概述要素(封面、目次、前言)、规范性一般要素(产品名称、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技术要素(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储存、规范性附录)以及质量标准编写说明。

3、注意事项:

(1)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排列顺序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内有关文件。国家标准按标准顺序号大小排列,全文引用时不注年号;部分引用时,可注年号,引用年号应按最新版本标准。

(2)技术要求内容须包括:原、辅料要求、感官要求、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净含量及偏差。

(3)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选择及指标值的确定:申请人在产品研制的基础上,根据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等自行确定。若产品仅有一种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可直接以文字陈述其规定;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须列表标示其指标和数值。质量标准编制说明中应详细提供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指标值的确定依据及理由。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指标值以下列方法标示:

1)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一般按≥指标值标示。

2)需要制定范围值的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应按指标值±X%标示限定的范围,如总蒽醌、芦荟苷等成分,X值依据研制产品的检测资料确定。

3)对于每日摄入量需严格控制的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如褪黑素),其指标值的标示范围应以每日用量为依据,上限不得大于允许摄入量。

(4)质量标准中一般卫生要求(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及同类食品的卫生标准确定,微生物指标中致病菌项目应分别列出。

(5)除上述一般要求外,质量标准中的指标还应根据产品剂型、原料及工艺的不同,依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要求增加相应的项目。

(6)计量单位及数值的表示

理化指标计量单位须符合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霉菌、酵母均以cfu/g(固体)或cfu/ml(液体)表示,大肠菌群均以MPN/100g(固体)或MPN/100ml(液体)表示。

(7)规范性附录

未制定国家标准的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验方法或原料质量要求,应在规范性附录中给出规定。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列入附录A,原料质量标准或要求列入附录B,辅料质量标准或要求列入附录C。

试验方法按下列顺序给出:

A、原理;

B、试剂和标准对照品(注明来源及纯度);

C、仪器设备或装置;

D、试样制备;

E、操作步骤;

F、结果的表述(包括计算公式)。

(8)标准的终结线

在标准的最后一个要素之后,应有标准的终结线(1/3-1/4页宽)。

(9)编制说明

对制定企业标准各项指标、试验方法的依据加以说明,对于未制定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规范)的检验方法应补充说明方法的来源。

(八)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种类、名称、质量标准及选择依据

1、提供包装材料的名称(种类)、质量标准(标准出处及标准号),包装材料的名称应为规范的名称。

2、提供包装材料的来源证明材料。

3、根据产品性质及产品生产、运输、贮藏及使用过程中的要求,说明包装材料的选择依据。

(九)检验机构出具的试验报告及其相关资料

1、出具试验报告的机构应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保健食品检验机构。试验报告有效期为自检验机构签发之日起的2年内,超过有效期的试验报告不予受理。

2、试验报告及试验资料

(1)试验报告应按以下顺序排列:

1)安全性毒理学试验报告;

2)功能学试验报告(包括动物的功能试验报告和/或人体试食试验报告);

3)兴奋剂、违禁药物等检测报告(申报缓解体力疲劳、减肥、改善生长发育功能的注册申请);

4)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试验报告;

5)稳定性试验报告;

6)卫生学试验报告;

7)其他检验报告(如原料品种鉴定报告、菌种毒力试验报告等)。

(2)各项试验报告前还应附检验申请表及检验单位已签收的检验受理通知书。

3、试验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

(1)试验报告格式应规范,不得涂改;

(2)试验数据应真实、准确;

(3)检验机构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签名并加盖检验机构公章;

(4)试验报告除在检验结论处加盖检验机构公章外,一页以上的试验报告必须加盖骑缝章或逐页加盖公章;

(5)试验报告中产品名称、送检单位、样品生产或试制单位名称、样品批号应与检验申请表中相应内容一致。

4、营养素补充剂保健食品的注册申请,不需提供功能学试验报告;不提供安全性毒理学试验报告的,必须书面说明理由。

(十)产品标签、说明书样稿

1、产品说明书应按下列格式和要求编写:

产品说明书 本品是由××、××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经动物和/或人体试食功能试验证明,具有××的保健功能(注:营养素补充剂无需标“动物和/或人体试食功能试验证明”字样,只需注明“具有补充××××的保健作用”即可)。[主要原辅料](按配方书写顺序列出主要原、辅料。)

[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及含量]每100g(100ml)含:(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

含量。含量应为确定值。营养素补充剂还应标注最小食用单元的营养素含量)[保健功能](按申报的保健功能名称书写)[适宜人群] [不适宜人群] [食用方法及食用量](每日××次,每次××量,如有特殊要求,应注明)[规格](标示最小食用单元的净含量。按以下计量单位标明净含量)

(1)液态保健食品:用体积,单位为毫升或ml;

(2)固态与半固态保健食品:用质量,单位为毫克、克或mg、g;

(3)如有内包装的制剂,如胶囊(软胶囊)等,其质量系指内容物的质量。[保质期](以月为单位计)[贮藏方法] [注意事项]本品不能代替药物。(还应根据产品特性增加注意事项)

2、产品标签应按下列要求编写:

产品标签样稿编写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涉及说明书内容的应与说明书保持一致。

(十一)其它有助于产品评审的资料

包括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文件(GMP、HACCP)证明、原料供应证明、原料供销合同、委托协议、原料检验报告或出厂合格证书等证明性文件以及与产品配方、工艺、功能、安全等有关的研究、参考文献资料等。

首页应当提供注明该项下各项文件、资料名称和类别的目录,并使用明显的识别标志对各项文件、资料进行区分。

(十二)未启封的最小销售包装的样品

提供的样品包装应完整、无损,应贴有标签,标签应与申报资料中相应的内容一致。样品包装应利于样品的保存。

四、进口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具体要求 申请进口保健食品注册申请,应当根据使用原料和申报功能的情况,除按照国产保健食品注册申请提交资料外,还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一)产品名称、申请人名称、生产企业名称、代理机构名称(中、英文)应前后一致。

(二)证明文件、委托书应为原件,应使用生产国(或地区)的官方文字,需由所在国(或地区)公证机关公证和我国驻所在国使(领)馆确认。

(三)证明文件、委托书中载明有效期的,应当在有效期内使用。

(四)证明文件、委托书应有单位印章或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签字。

(五)证明文件、委托书应译为中文,并由中国境内公证机关公证。

(六)生产国或地区出具的该生产企业符合当地相应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证明文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申报产品由申请人委托境外生产企业生产的,证明文件中的生产企业应为被委托生产企业,同时需提供申请人委托生产的委托书;

2、证明文件中应载明出具文件机构名称、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和出具文件的日期;

3、出具该证明文件的机构应是产品生产国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

(七)委托办理注册事务的委托书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委托书中应载明委托书出具单位名称、被委托单位名称、委托申请注册的产品名称、委托事项及委托书出具的日期;

2、出具委托书的委托方应与申请人名称完全一致;

3、被委托方再次委托其它代理机构办理注册事务时,应提供申请人的认可文件原件及中文译本,译文需经中国境内公证机关公证。

(八)产品在生产国(或地区)生产销售1年以上的证明文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证明文件应载明文件出具机构的名称、申请人名称、生产企业名称、产品名称和出具文件的日期;

2、证明文件应当明确标明该产品符合该国家(或地区)法律和相关标准,允许在该国(或地区)生产销售,如为只准在该国(或地区)生产,但不在该国(或地区)销售,这类产品注册申请不予受理;

3、出具证明文件的机构应是生产国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

(九)产品在生产国(或地区)上市使用的包装、标签、说明书实样应排列于标签、说明书样稿项下。

五、保健食品变更申请申报资料具体要求

(一)申请人应当是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持有者。

(二)申请变更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及其附件载明的内容的,申请人应当提交书面变更申请并写明变更事项的具体名称、理由及依据,注明申请日期,加盖申请人印章。

(三)申报资料中所有复印件均应加盖申请人印章。

(四)需提交试验报告的,试验报告应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机构出具。

(五)进口保健食品变更申请除按上述要求提供资料外,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1、申请人委托境内的代理机构办理变更事宜的,需提供委托书原件(委托书应符合新产品申报资料要求中对委托书的要求);

2、变更的理由和依据,应包括产品生产国(或地区)管理机构出具的允许该事项变更的证明文件,该证明文件应经所在国公证机关公证和驻所在国中国使(领)馆确认;

3、产品生产国(或地区)批准变更的标签、说明书(实样)和质量标准应附中文译文,并经中国境内公证机关公证;

4、申报资料中所有复印件均应加盖申请人或境内代理机构的印章。

六、技术转让产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具体要求

(一)所有申报资料均应加盖转让方和受让方印章。

(二)转让方与受让方签订的技术转让合同中应包含以下内容:

1、转让方将转让产品的配方、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及与产品生产有关的全部技术资料全权转让给受让方,并指导受让方生产出连续三批的合格产品。

2、转让方应承诺不再生产和销售该产品。

(三)技术转让合同应清晰、完整,不得涂改,应经中国境内公证机关公证。

(四)省级保健食品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受让方的卫生许可证及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证明文件应在有效期内,载明的企业名称应与受让方名称一致,许可范围应包含申报产品。

(五)进口保健食品技术转让产品注册申报资料还需符合以下要求:

1、申请人委托境内代理机构办理注册事务的,需提供委托书原件(委托书应符合进口产品申报资料要求中有关委托书的要求)。

2、进口保健食品在境外转让的,合同需经受让方所在国(地区)公证机关公证和驻所在国中国使(领)馆确认。应译为规范的中文,并经中国境内公证机关公证。

七、保健食品再注册申报资料具体要求

(一)五年内销售情况的总结应包括该产品在中国国内各年销售量、销售区域、食用人群等。

(二)五年内对产品反馈情况总结,应包括监督管理部门抽查的结果报告和中国消费者投诉等情况总结报告。

(三)在中国境内销售的最小销售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实样(没有销售的,可不提供)。

(四)进口保健食品申请再注册,如申请人委托境内的代理机构办理再注册事宜的,需提供委托书原件(委托书应符合新产品申报资料要求中对委托书的要求)。

篇3: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项目要求

基于风险的高低,办法将体外诊断试剂分为三类。而体外诊断试剂的种类繁多,一部分产品的类别依据办法尚无法确定。因此,对这部分产品,建议企业在提交资料前,查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类界定的相关文件和已获批产品的数据库[3],以此为依据,确定产品类别后,再提交资料。

对于进口一类体外诊断试剂首次注册,附件1要求的必交资料为:申请表,证明性文件,综述资料,产品说明书,拟订产品标准及编制说明,生产及自检记录,以及包装、标签样稿。

(1)申请表

申请表的内容应与提交的资料保持一致,如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企业应给出合理的解释。

(2)证明性文件

证明性文件由境外证明性文件和境内证明性文件两部分组成。

境外证明性文件包括:

(1)境外生产企业资格证明文件(简称“资格文件”);

(2)境外生产企业符合生产国家或地区《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或者通过其他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证明文件(简称“体系文件”);

(3)境外政府主管部门批转该产品在原产国(地区)上市销售的证明文件(简称“上市文件”);

(4)指定代理人的委托书和指定注册代理机构的委托书;

(5)企业有关提交资料真实性的说明。

由于各国法规不同,证明性文件的形式也各异。资格文件和体系文件常见的形式为ISO13485,

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文件形式。如企业非申报产品的实际生产商(即企业将申报产品委托给其他公司生产),应提供企业与被委托公司的承产协议,以及被委托公司的体系文件。

上市文件的形式多样。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的上市文件不尽相同,而且,各国对不同类别的产品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比如,在美国,几乎所有的一类产品可通过510(k)豁免形式在本国上市销售,对这类产品,建议企业提交FDA的法规依据,并提交相关说明,以此二者作为上市文件;在日本,样本稀释液不属于药事法管理的范畴,建议企业提交相关的法规依据,并同时提交说明文件(如日本临床试剂工业协会的说明),以此二者作为上市文件。如果境外产品在中国首次注册前,已在境外作过多次变更,还应将变更批件作为上市文件的一部分提交。

委托书应写明委托的具体事项,建议企业根据办法第八条规定的代理人职责来编制此部分内容。企业有关提交资料真实性的说明,应罗列提交的所有资料。

(3)综述资料

综述资料包括:

(1)产品的预期用途。应明确产品的预期用途,与预期用途相关的临床适应症背景情况,相关的

临床或实验室诊断方法;

(2)产品描述。包括产品所采用的技术原理,主要原材料的来源与制备方法,主要生产工艺过程;

(3)有关生物安全性的说明。人源性材料应明确说明企业对HbsAg、抗HIV(1+2)和抗HCV的控制与处理;

(4)有关产品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与评价。有些一类产品在原产国上市销售时的说明书比较简单,或者没有说明书。而企业在编制中文说明书时,中文说明书的每项内容都须有原文支持资料,而且,分析性能研究和稳定性研究等技术资料不作为一类体外诊断试剂的必交资料。因此,建议企业在综述资料中对上述内容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与评价,以便为中文说明书提供必要的原文支持;

(5)其他。主要包括同类产品在国内外批准上市的情况,申报注册产品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异同等内容。

(4)产品说明书

如产品原文说明书过于简单或者没有原文说明书,企业可根据提交的其他原文资料(如原文标签等)来编制中文说明书。如没有原文说明书,企业应出具相关的说明。中文说明书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简称“原则”)的要求,但是,并非要求企业将原则中包括的所有项目都罗列在说明书中,而是建议企业根据申报产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编制。产品名称应符合办法有关的命名原则。如果商品名称与英文名称重复,建议删除商品名称[4]。

(5)拟订产品标准和编制说明

此部分内容应符合《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试行)》(局令第31号)的相关规定。如申报产品有国家或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要求应符合或高于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如营养琼脂培养基:YY/T 0577-2005)。该部分资料还应提交原文。建议企业结合配套试剂盒的性能,对申报产品的性能作适当的描述。建议企业在编制说明中,明确申报产品的类别以及分类的依据。

(6)生产及自检记录

生产记录应包括提取、配制、分装、标签等一系列过程。自检记录即申报产品的合格证书。生产及自检记录应提交三批。

(7)包装、标签样稿

中文包装、标签样稿应满足《医疗器械包装、标签管理规定》(局令第10号)的规定,如果申报产品包括多个规格,应提供所有规格。

总之,建议企业在注册前,参考办法,明确申报产品类别,如根据办法无法明确,建议企业提交分类确定的依据。上述七部分资料,均需原文资料及其翻译件,所有原文资料都应签章公证,所有翻译件都应由代理人签章,如没有原文资料(如说明书),企业应提交说明;各部分资料应保持一致,如不一致,应给出合理的解释;中文说明书中的各项内容都应有原文资料的支持。

摘要:本文介绍了进口一类体外诊断试剂首次注册申报资料的要求,并为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准备注册申报资料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体外诊断试剂,进口一类,首次注册,资料要求

参考文献

[1]《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EB/OL].http://www.sfda.gov.cn/WS01/CL0059/9418.html

[2]《关于发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形式与基本要求的公告》[EB/OL].http://www.sfda.gov.cn/WS01/CL0087/25940.html

[3]http://www.cmde.org.cn/CL0001/

篇4: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项目要求

(一)国产保健食品再注册申请表

(二)申请人身份证、营业执照或者其他机构合法登记证明文件的复印件

(三)保健食品批准证明文件复印件(包括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及其附件和保健食品变更批件)(四)产品所在地省级保健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允许该产品销售的证明文件复印件(五)在批准证书5年有效期内曾销售的,应提供以下资料:

1、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总局确定的注册检验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一批样品)(应包含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试验报告、卫生学试验报告)

2、五年内产品销售情况的总结,包括该产品在中国国内各年销售量、销售区域、食用人群等

3、五年内消费者对产品反馈情况的总结(六)保健食品最小销售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实样

(七)保健食品配方、工艺、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含量及检测方法、产品质量标准(八)产品技术要求及产品技术要求上传成功确认单(九)承诺书

1、产品技术要求没有改变的,应当提供承诺书

2、功能评价方法等产品技术要求有改变的,应当提供该产品符合现行规定的检验报告等相关资料 注:

1、上述资料不能完整提供的,申请人必须在提出再注册申请时书面说明理由。

2、申请再注册的国产保健食品,在批准证书五年有效期内未曾销售的,要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开展样品试制(三批样品)、现场核查、抽样、复核检验和技术审评等工作。

3、保健食品配方、工艺、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含量及检测方法、产品质量标准应与原批准内容一致。

篇5: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项目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对保健食品实行严格监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工作,提高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我司正在组织制订《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规范》。为配合该规范施行,需对保健食品注册申报资料项目要求进行补充完善,为此我司组织起草了《保健食品注册申报资料项目要求补充规定(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10年10月28日前将修改意见反馈我司。

联系人:余超,郭海峰

电 话:010-88331108,1118

传 真:010-88374394

E-mail:yuchao@sda.gov.cn, guohf@sda.gov.cn

附件:保健食品注册申报资料项目要求补充规定(征求意见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许可司

二0一0年十月二十一日

附件:

保健食品注册申报资料项目要求补充规定(征求意见稿)

为规范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保健食品注册申报资料要求作如下补充规定。

一、感官要求

(一)感官要求项应包括中试以上规模产品的外观(色泽、形态等)和内容物的色泽、形态、滋味、气味、杂质等项目。

如产品为包衣片剂或包衣丸剂,应分别描述包衣的色泽、形态及片芯或丸芯的色泽、形态、滋味、气味、杂质等。产品为软胶囊剂,应分别描述囊皮的色泽、形态及内容物的色泽、形态、滋味、气味、杂质等。

(二)色泽描述应明确,允许对颜色描述规定一定的范围,尽量不要跨色系。一般情况下,描述的顺序由浅至深,如棕黄色至棕褐色。复合颜色的描述则以辅色在前、主色在后,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黄色为辅。

二、鉴别要求

根据产品配方及有关研究结果等可以确定产品鉴别方法的,产品质量标准应增订鉴别要求项。鉴别方法应选择专属性强、再现性好、灵敏度高,以及操作简便、快速的鉴别方法。

产品中原料的鉴别方法应尽量与其原料质量标准的鉴别方法相对应,如因其他成分干扰等原因,不能采用与原料相同的鉴别方法时,可采用其他鉴别方法,应当予以阐明。

同配方不同剂型的产品,其鉴别方法应尽量保持一致。

三、理化鉴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等常规鉴别方法的基本要求

(一)理化鉴别应依据物质的化学结构或物理性质的特征,通过化学反应来判断产品真伪。应选择专属性强、反应明显的显色反应、沉淀反应等鉴别方法,尽量写明化学反应式,避免假阳性。

(二)显微鉴别是指用显微镜对植物切片、粉末、解离组织或表面制片及含植物粉末产品中植物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产品如为复合配方制剂时,如配方中原料具有相似的显微特征,可选择被检原料特有的与其它原料区别大的特征。在选取配方各原料显微特征时应考虑以下两点:一是在该配方中的专一性,二是尽可能排除配方外的原料。

配方中含多来源植物的,其鉴别用对照品必须明确来源,应考察不同基源对照品的色谱图。若不同来源的对照品图谱差异较大,则不适合采用该对照品作鉴别对照,除非配方中该原料固定植物来源。

显微鉴别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供试品,根据不同剂型适当处理后制片。粉剂、胶囊剂(内容物为颗粒状,应研细),可直接取适量粉末;片剂取2-3片,水丸、水蜜丸等(包衣者除去包衣)取数丸,分别置乳钵中研成粉末,取适量粉末;蜜丸应将样品切开,从切面由外至中央挑取适量样品或用水脱蜜后,吸取沉淀物少量制片。

申报资料中还应附显微鉴别组织特征图。

(三)薄层鉴别应将所得色谱图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用于鉴别。鉴别必须采用阴性对照。

薄层色谱鉴别可使用单体对照品和植物对照品。当所检成分为样品配方中数种植物原料所共有时,应同时采用植物对照品。使用植物对照品时,应保证植物对照品的主斑点在样品中均有对应的斑点(可参照制法对植物对照品进行前处理),供试品色谱中不能只有植物学对照品色谱中的1-2个次要斑点相对应。

尽可能采取一个供试液多项鉴别使用的薄层色谱方法,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简便实用的目的。

申报资料中还应附薄层色谱图(彩色照片)。

四、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产品质量标准理化指标项还应增加相应指标:

(一)使用药用辅料(如崩解剂、稀释剂、防腐剂、着色剂、填充剂、矫味剂、包衣材料等)的,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增订相应指标。

(二)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应按照或参照GB 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增订相应指标。

(三)工艺中使用了特殊加工助剂(除乙醇外)的,必要时应增订该加工助剂残留量指标。

五、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指标值的确定依据

确定依据主要包括:产品生产中的原料投入量;加工过程中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损耗;多次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检测结果;该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方法的变异度;国内外有关该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安全性评价资料(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不宜选用存在安全性问题的物质)。

六、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方法的方法学研究要求

方法学研究应包括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线性、范围和耐用性考察,具体要求如下:

(一)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用于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均需做准确度验证。

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做加样回收测定,即于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供试品中,再精密加入一定量的已知纯度的被测成分对照品,依法测定。用实测值与供试品中含有量之差,除以加入对照品量计算回收率。

在加样回收试验中,须注意对照品的加入量与供试品中被测成分含有量之和必须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之内;加入的对照品的量要适当,过小则引起较大的相对误差,过大则干扰成分相对减少,真实性差。

回收率% =(C-A)/B×100%

式中:A为供试品所含被测成分量;

B为加入对照品量;

C为实测值。

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的供试品,用6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或设计3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用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含量之比控制在1:1左右。应报告供试品取样量、供试品中含有量、对照品加入量、测定结果和回收率(%)计算值,以及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RSD%)或可信限。

(二)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在相同操作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在较短的间隔时间内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在同一个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中间精密度;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重现性。

用于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均应考察方法的精密度。均应报告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或可信限。

(三)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成分的特性。

色谱法和其他分离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方法的专属性,并应标明相关成分在图中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四)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供试品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供试品的方法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个浓度的供试品。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量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

数据要求:应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性图。

(五)范围系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及要求确定。

(六)耐用性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使方法用于常规检验提供依据。

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应考虑其耐用性。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应在方法中写明。典型的变动因素有: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提取次数、时间等。液相色谱法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流动相的组成比例或PH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柱温,流速及检测波长等。气相色谱法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或批号的色谱柱、固定相,不同类型的担体,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薄层色谱的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的薄层板,点样方式及薄层展开时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变化等。

经试验,应说明小的变动能否通过设计的系统适用性试验,以确保方法有效。

七、食用方法和食用量

(一)食用方法和食用量的描述顺序为:先描述食用方法(包括食用前的调制、勾兑等方法),后描述食用量。

食用量应准确标示为每日××次,每次××量。食用量可以质量或体积数表示,如××克、××毫升。也可以每份量表示,如粒、片、支、瓶、袋、匙等。销售包装中有小包装时,食用量应与小包装的净含量有对应关系。如小包装的净含量为10毫升,食用量可标示为每次10毫升。

(二)同一产品,不同的保健功能、年龄阶段,其食用方法和食用量不一致时,应详细列出。

八、需在特殊条件下贮藏的,应有研究资料说明该特殊条件设定的必要性。

九、保质期应根据产品稳定性考察研究的结果制定,同时应考虑产品销售区域的特定气候的影响。

十、检验机构出具试验报告的有效期为自检验机构签发之日起的5年内,超过有效期的试验报告不予受理。

篇6: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项目要求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

申请材料项目与要求

(征求意见稿)

一、申请材料的一般要求

(一)申请人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审评机构网站()进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申请系统,按规定格式和内容填写并打印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申请书、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变更注册申请书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延续注册申请书。

(二)申请人应当在注册申请书后附上相关申请材料,相关申请材料中的每项材料应当按照申请书中列明的“所附材料”顺序排列,并将申请材料首页制作为材料目录。整套申请材料应装订成册。

(三)每项材料应有封页,封页上注明产品名称、申请人名称,右上角注明该项材料名称。各项材料之间应当使用明显的区分标志,并标明各项材料名称或该项材料所在目录中的序号。

(四)申请材料使用A4规格纸张打印(中文不得小于四号字,英文不得小于12号字),内容应完整、清楚,不得涂改。

(五)除注册申请书与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外,申请材 料应逐页或骑缝加盖申请人公章,公章应加盖在文字处。加盖的公章应符合国家有关用章规定,并具法律效力。

(六)申请材料中填写的申请人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等内容应当与申请人主体证明文件中相关信息一致,申请材料中同一内容(如申请人名称、地址、产品名称等)的填写应前后一致。加盖的公章应与申请人名称一致。境外申请人名称及其申请注册的产品名称应当有中文名称,且中英文名称应当准确对应。

(七)申请材料中的外文证明性文件、外文标签说明书,以及外文参考文献中的摘要、关键词及表明产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和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的内容应译为规范的中文。

(八)申请人应当同时提交申请材料的原件、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复印件和电子版本由原件制作,并保持完整、清晰,复印件和电子版本的内容不得与原件的内容不一致。申请人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产品注册申请材料提交原件1份、复印件7份;产品变更注册申请材料提交原件1份、复印件4份;产品延续注册申请材料提交原件1份、复印件4份。

审评过程中需要申请人补正材料的,分别按产品注册申请、变更注册申请或延续注册申请规定的申请材料数量提交原件和复印件。

2.各项申请材料应逐页或骑缝加盖申请人公章,并扫描成电子版上传至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申请系统。

二、产品注册申请材料项目及要求(一)产品注册申请材料项目

1.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申请书; 2.产品研发报告和产品配方设计及其依据; 3.生产工艺材料; 4.产品标准要求;

5.产品标签、说明书样稿; 6.试验样品检验报告;

7.研发、生产和检验能力证明材料;

8.其他表明产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以及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的材料;

9.申请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注册,还应当提交临床试验报告; 10.与注册申请相关的证明性文件; 11.其他相关材料。

(二)产品注册申请材料要求 1.注册申请书

(1)产品名称包括通用名称、商品名称、英文名称,英文名称应与产品通用名称相对应。

(2)通用名称应当反映食品的真实属性(指产品形态、食品分类属性等),使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2559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29922)中规定的分类(类别)名称或者等效名称;

(3)商品名称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不得与已经批准注册的药品、保健食品及特殊医 学用途配方食品名称相同。可以采用商标名称、牌号名称等;

(4)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①对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进行概述;

②产品曾经不予注册的,对相关情况及原因进行说明。2.产品研发报告和产品配方设计及其依据(1)产品配方

①提供每1000g(克)、或每1000mL(毫升)、或每1000个制剂单位产品中所用原料、食品添加剂名称和用量(包括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加工助剂)。原料、食品添加剂的用量需要折算时,应当说明折算方法。使用的原料、食品添加剂属于复合原料的,应逐一列明各组分名称,并折算成在产品中的用量。

② 配方中所使用的原料、食品添加剂应当使用规范的标准名称;原料、食品添加剂品种、等级、质量要求应当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或)相关规定。

③ 列表标示每100g(克)和(或)每100mL(毫升)、以及每100千焦(100kJ)产品中的能量(kJ或kcal)、营养素和可选择成分含量;选择性标示每份产品中的能量(kJ或kcal)、营养素和可选择成分的含量。当用份标示时,应标明每份产品的量。

④ 能量、营养素和可选择成分的种类和限量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 2559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29922)规定,不得含有标准中规定的营养素和可选择成分以外的其他生 物活性物质。

⑤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中添加新食品原料等其他物质的,应当提供该原料在适用人群中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食用安全性依据;表明该原料食用安全性、营养充足性和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的科学文献资料;以及该原料在适用人群中的食用安全性评价资料。

(2)产品配方设计及依据

申请人对产品的配方特点、配方原理或营养学特征进行描述或说明。提供配方中能量和营养成分特征,产品与适用人群疾病或医学状况的说明;配方中各原料、食品添加剂的来源和使用依据;本产品各组分含量确定依据;表明产品食用安全性、营养充足性和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的科学文献资料和试验研究资料;各组分配伍后对人体安全性的影响等。

(3)产品研发报告

①对产品研发情况和主要研究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包括产品配方筛选过程,适用人群确定依据,产品剂型选择、工艺路线及工艺参数确定的试验数据和科学文献依据,在确定的工艺条件下能够保证产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和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的说明,以及对拟定的生产工艺进行工艺验证和偏差纠正并提交的工艺验证资料。简述产品标准要求制定过程及技术要求中各指标限量制定依据。提供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方法及包装材料和产品的相容性研究资料,提供标签说明书制定依据等。

②对产品稳定性研究结果进行总结。申请人按照国家食品药 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稳定性研究要求开展研究并提交稳定性研究材料,包括:

A.试验样品的名称、规格、批次和批产量、生产日期和试验开始时间。

B.不同种类稳定性试验条件,如温度、光照强度、相对湿度等;包装材料名称和质量要求。

C.稳定性研究考察项目、分析方法和限度。

D.以表格的形式提交研究获得的全部分析数据,并附相应的图谱。

E.各考察点检测结果,应以实际数据表示,并标示其与首次检测结果的百分比。不宜采用“符合要求”等表述。在某个考察点进行多次检测的,应提供所有的检测结果及其相对标准偏差(RSD)。

F.产品在贮存期内存在的主要风险、产生风险点主要原因和表现;本产品稳定性试验种类选择依据;不同种类稳定性试验条件设臵、考察项目和考察频率确定依据;稳定性考察结果与包装规格和包装材料选择、产品贮存条件和保质期确定、产品配制使用之间的关系,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初步的试验结论。

③产品研究合理性和临床使用必要性的综述,产品上市获益与风险的全面评估资料,以及该产品或同类产品生产、上市销售及使用情况。

3.生产工艺材料

(1)生产工艺简图,注明相关技术参数;(2)生产工艺说明,详细描述生产工艺步骤,如预处理、投料、制备、灭菌、包装等,提供各工艺步骤技术参数;

(3)对生产场所和所用设备的说明,如生产车间的洁净度级别、温湿度要求、设备名称和型号等;

(3)阐明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提供质量控制措施。4.产品标准要求

(1)产品标准要求应当符合《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和有关规定。

(2)产品标准要求内容包括资料性概述要素(封面、目次、前言)、规范性一般要素(标准名称、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技术要素(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规范性附录)以及质量要求编写说明等。

(3)产品技术要求内容包括:原料、食品添加剂及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名称及质量要求、感官要求、能量、营养素和可选择成分限量、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微生物限量、其他指标限量(如pH值、黏度、水分含量、渗透压、相对密度、总固体、沉降体积比)、净含量和规格、产品适用人群等。

①所用原料、食品添加剂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或)相关规定,无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申请人应提供原料、食品添加剂质量标准及使用依据。

②产品配方中含有或在营养成分表中标示的可选择成分,产品标准要求中应标示其含量且应符合相应产品类别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③产品配方中选择性添加了L-氨基酸时,产品标准要求中不强制要求标注所添加的氨基酸种类及用量,其含量可用蛋白质(等同物)、氨基酸总量等标示。

④ 作为非营养成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如色素等,按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限量要求的;以及产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加工助剂(水和乙醇除外),应检测其含量,并在产品标准要求中制定限量指标。

⑤ 除上述一般要求外,对使用的原料、食品添加剂中可能涉及的危害成分,应检测其含量,并在产品标准要求中制定限量指标。

⑥ 各指标限量及检测方法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299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25596)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检测方法应专属、准确。营养素、可选择成分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没有规定检测方法的,申请人自行提供检测方法及方法学验证材料。

⑦ 净含量和规格应符合相关规定。

⑧ 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的适用人群应为患有某一种特定疾病且无并发症或合并其他疾病的人群。

5.产品标签、说明书样稿

(1)产品标签、说明书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进行标注,进口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和说明书,产品标签和说明书的内容应当一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签、说明书样稿。

(2)申请进口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提供产品在生产国家(地区)上市使用的说明书、包装、标签实样,附由中国境内公证机关公正的中文译本。如产品未经上市销售,可不提供,但需提供产品未经上市销售相关情况说明。

6.试验样品检验报告

(1)三批试验样品检验报告;(2)试验样品稳定性检验报告;(3)其他检验报告。

试验样品应在符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条件下生产,批量应达到中试及中试以上生产规模:固体制剂如粉剂应为10000个及以上制剂单位;大容积包装的制剂(如瓶装液体等)的批量至少应为试验所需总量的10倍。特殊品种、特殊剂型所需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产品配方、生产工艺、质量要求应与注册申请材料一致,包装应与拟上市产品包装一致。

7.研发、生产和检验能力证明材料(1)研发能力证明材料

研发人员包括姓名、毕业院校、学历、职称、参加工作时间等内容的基本情况表(以下简称基本情况表);研发机构配备的设施、设备和检测仪器清单;与产品研发有关的材料;发表的有关论文、专著、获得的专利等。

(2)生产和检验能力证明材料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和检验人员基本情况表;生产场所设施、设备清单;生产企业执行按照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建立的与所生产食品相适应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证明材料;生产企业具备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按照标准规定的全部项目逐批检验能力相关证明材料,如检验机构相关资质证明文件、检验仪器清单及相关检验报告等。

8.其他表明产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以及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的材料

(1)与研发有关的表明产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以及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的材料,包括国内外专业医学、营养学论著及相应的科学文献或临床试验研究数据等。材料涉及的受试人群应与注册申请产品适用人群具有可比性;受试产品与注册申请产品在安全性、营养充足性、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和适用人群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2)进口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时,提交的产品生产国(地区)或者国际组织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相关的技术法规或者标准等。

9.临床试验报告

(1)申请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注册的,应当按照《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进行临床试验,并出具临床试验报告。

(2)产品注册申请时,除临床试验报告外,申请人还需提交临床试验相关资料,包括国内/外临床试验资料综述、合格的 试验用产品检验报告、临床试验方案、研究者手册、伦理委员会批准文件、知情同意书模板、数据管理计划及报告、统计分析计划及报告、锁定数据库光盘等。

10.与注册申请相关的资质复印件(1)申请人主体登记证明文件复印件。

(2)产品含注册商标的,提供国家商标注册管理部门批准的商标注册证书复印件,商标使用范围应符合要求。商标注册人与申请人不一致的,应提供申请人可以合法使用该商标的证明文件。

(3)申请进口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的,还应提交以下证明性文件:

①由境外申请人常驻中国代表机构办理注册事务的,应当提交《外国企业常驻中国代表机构登记证》及其复印件;境外申请人委托境内代理机构办理注册事项的,应当提交经过公证的授权委托书原件和受委托的境内代理机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授权委托书中应载明出具单位名称、被委托单位名称、委托申请注册的产品名称、委托事项及授权委托书出具日期。出具授权委托书的委托方应与申请人名称一致。

授权委托书应译为中文,并由中国境内公证机关公正。② 产品生产国(地区)政府主管部门或者法律服务机构出具的境外申请人为境外生产企业的资质证明文件复印件。

证明文件中应载明出具机构名称、申请人名称、产品名称和出具 日期。

证明文件应译为中文,并由中国境内公证机关公正。11.其他相关材料

(1)产品名称与已经批准注册的药品、保健食品名称不重名的检索材料,产品配方与已经批准注册的药品、保健食品配方不重叠的检索说明;

(2)申请人对他人已取得的专利不构成侵权的保证书;(3)新产品注册申请时承诺继续完成的完整的长期稳定性试验研究资料;

(4)原料(包括营养素和可选择成分)、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合法来源证明文件,上述物料生产企业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销售发票、供货协议、出厂及入厂检验报告、供应商审计情况等材料;

(5)产品不予注册后重新提出注册申请的,提交原产品不予注册决定书复印件。

三、变更注册申请材料项目及要求

(一)一般材料项目及要求

1.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变更注册申请书。2.产品注册证书及其附件复印件。3.申请人主体登记证明文件复印件。

4.产品已经生产销售的证明材料或产品未经生产销售的情况说明。

5.变更事项的具体名称、理由及依据。6.申请进口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变更注册,由境外注册申请人常驻中国代表机构办理注册事务的,应当提交《外国企业常驻中国代表机构登记证》及其复印件;境外申请人委托境内代理机构办理注册事项的,应当提交经过公证的授权委托书原件和受委托的境内代理机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7.变更后的产品标签、说明书样稿、生产工艺材料等与变更事项内容相关的注册申请材料。

(二)其他材料项目及要求

1.产品名称的变更申请,还须提交拟变更后的产品名称与已经批准注册的药品、保健食品名称不重名的检索材料。

2.申请人自身名称或地址名称的变更申请,还须提交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该申请人名称或地址名称变更的证明文件。

3.变更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或者容器种类、包装量;改变配方中作为非营养成分的食品添加剂;生产工艺再优化等事项的变更申请,还须提交变更的必要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材料;变更后产品配方、生产工艺、产品标准要求等未发生实质改变的证明材料;以及按拟变更后条件生产的三批样品包括产品标准要求规定的全部项目的稳定性检验报告。

(三)涉及变更的其他要求

配方所用原料种类和用量、生产工艺中的关键工艺步骤及参数、营养素和可选择成分限量等内容,其变更可能导致产品配方、生产工艺、产品标准要求等发生实质改变,涉及上述事项变更的产品按新产品注册要求提出变更注册申请。

四、延续注册申请材料项目及要求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证书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生产或进口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延续注册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延续注册申请书。2.产品注册证书及其附件复印件。3.申请人主体登记证明文件复印件。

4.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情况。5.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自查报告。

6.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跟踪评价情况。

7.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日常监管情况及有关延续注册意见。

8.经备案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篇7:保健食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项目要求

在国产影像型超声诊断设备首次注册时,是否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如何进行临床试验,一直是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药局)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1]6823子目录,大部分影像型超声诊断设备目前按Ⅲ类管理,由国药局负责注册审批工作。国药局2010年7月发布了《影像型超声诊断设备(第三类)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其中对于临床试验有明确的要求。本文对指导原则中临床试验要求进行解析,旨在帮助相关人员对指导原则思路及内容的理解,希望对影像类超声设备注册申请及审评/审批相关人员的工作有所帮助。

1 超声诊断设备的注册申请是否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指导原则编写项目启动初期,对于是否需要进行临床试验有很大的争议。认为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的,多为注册人员及工程人员,而认为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的,多为临床医生。

认为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的注册人员,其主要依据是美国、欧盟等国家对该类产品的注册要求。在美国,普通影像型超声诊断设备管理类别为Ⅱ类[3],进入美国市场的途径为510(k),即上市前通告,意在证明该产品与已合法上市的产品实质性等同[4]。FDA于2008年发布的《制造商申请超声诊断系统和探头上市许可指南(Information for Manufacturers Seeking Marketing Clearance Diagnostic Ultrasound Systems and Transducers)》[4],并没有要求上市申请时进行临床试验。普通影像型超声诊断设备进入欧盟和日本市场,也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北美放射学会所要求的资料中有一部分涉及临床使用情况,是由有资质的医生对产品的图像质量等内容进行评价,通常例数很少(几例或十几例)。这种评价方式,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因为有足够经验的医生,确实通过简单地试用就可以很好地评价图像质量。但此方法在我国的推广存在致命的问题,就是没有配套的医生资质认证。在欧盟的上市申请中有使用体模代替受试者的方式,使用已上市的同类产品和申请上市产品分别对特定的体模进行检查,对影像进行评价。评价的人员为医学超声诊断师。此方法在国内实施的困难在于评价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相关体模的推广。

认为不需要临床试验的工程人员则认为,用工程的手段可以评价图像质量,不需要进行临床评价。而笔者在经过多方调研之后,并没有找到国际上通用的或公认的工程评价方法。实际上各超声诊断设备生产商在产品研发的阶段,最终也都需要临床医生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仅靠工程的手段,很难有效地评价图像质量。

认为需要临床试验的临床医生反映:存在一些超声诊断设备,在对体模成像时,图像非常清晰;但用于临床,图像却很模糊。鉴于缺少配套的临床医生资质认证,并且没有有效地工程评价手段,所以在产品首次注册时取消临床试验是不合理的。

2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是否所有首次注册的该类产品都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其结论是非常一致的:不是所有的首次注册都需要进行临床试验。根据《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附录12[5]的精神,对于已在国内上市过同类产品的企业,新产品的注册申请,可减免临床试验,这与美国FDA的510(k)思路是类似的。

那么,什么是同类产品呢?《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附录12[5]中的定义比较笼统,指导原则附录II的第一条对于影像型超声诊断设备同类产品的定义有详细的描述。思路是以探头为单位,对比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比探头的物理参数;二是对比探头连接主机所实现的性能指标及功能。当探头的差异在指导原则附录II一(二)1所述的8项内容的范围内,并且配合主机使用时满足指导原则附录II一(二)2所述的4项条件时,可认为是同类产品[2]。

如已有同类产品在中国获准上市,则该产品在进行申报时可减免临床试验。

除了同类产品的要求,指导原则中还有几个内容需要注意:(1)用于对比的产品没有发生与产品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2)用于对比的产品与申请减免临床试验的产品应该是同一生产者的设备[2]。这里的“生产者”指的是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上的生产企业[5]。

指导原则附录II一(二)最后的注2还规定,对于部分满足减免的情况,可部分减免临床试验[2]。即如果本次申报部分的探头/功能满足减免临床试验的条件,则这部分探头/功能可减免临床试验。

3 如何进行临床试验

对于不能减免临床试验的情况,首次注册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进行临床试验时,通常面临的几个问题是: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做多少例,评价指标以及验收标准是什么。指导原则中对于这些问题都有详细的解答。

3.1 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

注册申请的临床试验是为了证明产品是否“及格”。及格线的划定就需要一个金标准,由于图像质量并没有一个公认的金标准,所以需要设置对照组,即用已获准上市的产品作为金标准。只要证明本次申报产品不比已获准上市产品差(非劣效),即可认为是“及格”的。

体表探头使用自身对照,即同一患者使用试验机检查一遍,再使用对照机检查一遍,对比结果。考虑到伦理,建议腔内和术中探头使用平行对照,即试验机和对照机检查的患者不同。

3.2 做多少例的问题

指导原则附录II三(四)及附录III四中对于例数有明确的统计学计算方法,以同类探头(凸阵、线阵等)的同一应用部位(腹部、浅表小器官等)作为统计的单位,给出了不同“探头预期图像总体一致率”假设下总例数的计算方法。例数在同类探头中平均分配,考虑到如果用于同一部位的同类探头太多,每个探头例数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规定同类探头同一个应用部位不得少于30例[2]。

3.3 评价标准是什么

根据不同的临床应用,规定了不同的试验部位。腹部应用(包括经腹壁的妇产科检查)评价部位为肝、胆、胰、肾;妇科应用的评价部位为子宫;心脏应用的评价部位为心脏;外周血管应用的评价部位为颈动脉;浅表及小器官应用的评价部位为甲状腺;其他应用的评价部位以实际应用为准[2]。

对于每个试验部位,给出了详细的评价内容,包括二维超声声像图、多普勒超声频谱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的评价。每种图像又给出了详细的评价项目,每个项目有“优”、“良”和“差”三个选项,由进行试验的临床医生对每个受试者的每个项目进行打分[2]。

一例受试者每个临床应用的每个子项目,有一个或多于一个为“差”时,该例受试者该临床应用部位试验结果为“差”,否则为“优或良”。试验机和对照机同时为“优良”或同时为“差”时,则此例结果为“一致”,否则为“不一致”。“一致”所占的比例为“一致率”[2]。

例如,腹部应用的试验中,某受试者使用试验机进行检查,指导原则附录II三(三)3(1)中所有项目有一个或多于一个为“差”,则该例试验机的试验结果为“差”。若同一受试者使用对照机进行检查,结果也为“差”,则这例的结果为“一致”。例如,若80例试验中,有75例为“一致”,则腹部应用试验一致率为93.75%(75/80)。

自身对照的主要评价指标为图像优良性的一致率,次要评价指标为图像优良率及机器使用安全性、稳定性[2]。

平行对照的主要评价指标为“图像优良率”。即“优良”所占的比例[2]。例如,经阴道的妇科应用的试验中,某受试者使用试验机进行检查,指导原则附录III三(三)1中所有项目有一个或多于一个为“差”,则该例试验机的试验结果为“差”。若试验机进行检查的61例受试者中有5例为差,则腹部应用试验中试验机的优良率为91.8%(56/61)。

3.4 验收标准是什么

(1)自身对照试验当图像一致率的95%可信区间下限大于85%(即超过临床认可的一致率目标值),则认为试验机与对照机对于该应用部位的效果是相当的。若当试验机图像一致率的95%可信区间下限不大于(小于或等于)85%时,试验机的图像优良率不低于(大于或等于)对照机,也认为结果是可接受的[2]。

(2)平行对照试验计算试验机与对照机优良率的差值及差值的95%可信区间,如果优良率差值95%可信区间的下限大于-10%,即达到预先指明的非劣效界值,则可认为试验机的检测能力与对照机相当[2]。

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不得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和严重稳定性问题[2]。

3.5 其他内容

指导原则附录II和附录III还规定了对照机应满足的条件,入选受试者要求,临床试验报告要求及统计分析报告要求等内容[2]。

对于减免临床试验的情况,还规定了需要提交的文件要求[2]。

4 指导原则的实施情况

指导原则发布以来,实施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存在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

4.1 对评价指标的理解有误

有时候,所提交临床报告中给出的统计结果不清晰,给出很多无关的信息,真正应该展示的结果反而没有包含。主要是对评价指标中的“一致率”和“优良率”理解有误。容易出现的错误理解是将某个应用部位的每个项目分项统计。例如“腹部”分别给出肝、胆、胰、肾的“优良”或“差”的情况,这样是不够的,应该给出“腹部”的“优良”或“差”。

4.2 例数的分布理解不清

对统计学计算出的例数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指导原则中计算的例数是同一类探头同一个应用部位下的例数,而不是一个探头的例数。另外,应注意例数应该同时满足2个要求:一是总例数计算结果满足统计学要求;二是每个探头的每个应用部位不少于30例。还有,例数应在两家临床机构均匀分布。

还应注意,“例数”并不是“受试者人数”。举例子说,如果“腹部”需要做80例,“浅表小器官”需要做80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每位受试者既做腹部试验,又做浅表小器官试验,这样受试者人数就是80人,而不是160(80+80)人。

4.3 对照机选择的问题

因为实验设计时,例数计算的结果在两家医院均匀分布[2],所以两家医院的方案应完全一致,结果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机选择是临床方案的一部分,所以两家试验机构的对照型号应该保持一致,包括主机型号和探头型号。

4.4 对部位的理解有误

对部位的理解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是“腹部”与“经腹壁妇产科”的关系。腹部应用是可以涵盖经腹壁妇产科的应用[2],即进行了腹部应用试验,就不需要进行经腹壁的妇产科应用试验。

二是“浅表小器官”并不包含“眼部”。眼部是比较特殊的器官,比较脆弱,而且对分辨率的要求比较高,所以“眼部”应单独进行临床试验。

5 结语

影像型超声诊断设备注册申报是否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目前国家局器械审评中心对于国产III类影像型超声诊断设备的临床要求,主要是参照《影像型超声诊断设备(第三类)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中临床试验的要求。对于可以豁免临床试验的情况,要求提交相关的文件,对于不能豁免的情况,给出了详细的临床试验要求。

如果能够解决相关的医生资质认定的问题,或者能够找到可以全面评价图像质量的工程方法,可能可以简化临床试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通知[R].国药监械[2002]302号,2002-08-28.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等三个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的通知[R].食药监办械函[2010]279号,2010-07-22.

[3]Title21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CFR)Part892

[4]FDA《Information for Manufacturers Seeking Marketing Clearance of Diagnostic Ultrasound Systems and Transducers》[R].FDA,2008-09-09.

上一篇:LV面试自我介绍英文下一篇:中标后表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