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爱的误区

2024-04-20

一个爱的误区(精选14篇)

篇1:一个爱的误区

师爱的误区

偏爱 主要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更容易引起老师的关注,得到更多的笑脸和表现机会。包括上课发言的机会,受表扬与鼓励的机会,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他们吸引着教师关注的目光,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爱,实质上占有着课堂的最多的教育资源。

但是,在偏爱之下的中等生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大部成了“陪读生”,教师对班上占大多数的中等生则不太过问。在偏爱中成长的成绩好的孩子,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和超越感,“高人一等”,既不能平视自己的伙伴,也很难平等公正的对待他人,包括公正的对待自己的老师。

为什么越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离校以后,回来看望老师的越少。在这一点上,孩子是没有过错的,问题是我们带给孩子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在学校,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老师?在冷落中成长的孩子,得不到关爱和尊重,唯分数的教育,使这样的孩子无处展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变得孤僻、自卑、冷漠、暴力。在不公正、不公平的情感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让他们如何感受爱的阳光,怎样才能教会爱的传递?

溺爱 主要是一种偏袒的、消极的、无原则的爱。

教师的无私奉献,全面包办代替,从班级值日到班队会活动的安排,从作业的督促到不停地与家长沟通,从同学关系的相处到同学的时尚和爱好,老师时时观察、处处过问,主动出击。老师疲惫不堪,满脸倦态,学生松散、木讷,时刻待命。

教师的辛勤付出,全面的包办替代,严重的消解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削弱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主自立的能力。学生如果过分地依赖教师,他们将丧失独立思考问题、协调各种关系、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利于他们人格、心理的成熟。记住:老师不是爱的施舍者,不是保姆,更不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

必须确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主体、主导、组织。教书育人的法定职责决定了老师必须教,教不教的问题无需讨论,课改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是怎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

强制关爱 充满了专制的色彩,老师用自己的价值取向替代学生的价值,以自己感知的世界强行占领学生的世界,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束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某一初三学生写到:所有的老师都说是为我们好,连午休、周末和法定假时间都给占用,作业、习题做也做不完,每天疲于奔命,这难道就是老师对我们的爱吗?

还有一重点高中的学生对一来访的客人说:我真不明白,中国造那么多监狱干什么,多办点我们这样的重点高中就可以了,我们这里比监狱管得严得多,老师对我们的监管和监控比对犯人严格。犯人还可以通信,我们这里试试看,谁敢传纸条,特别是给女生传纸条。

可能老师会这样说,“ 我这样辛苦的陪着你们学习,是为你们好啊!” 那么,在这样强制关爱中,老师,您幸福吗?达到预期的目的了吗?

强制关爱,最致命的是以权力为后盾,以专制为手段,以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剥夺。在被剥夺中成长起来的下一代人,将会怎样理解爱和传递什么样的爱?呢?

篇2:一个爱的误区

读《爱的误区》有感

自从有了女儿以后一直很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要有时间就会到网上看看一些育儿方面的知识,这次很幸运的获得了胡萍老师《爱的误区》这本书,每天晚上女儿睡着以后,我就起来看,三个晚上就迫不及待的读完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在实际生活中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爱自己宝贝的,但是到底怎样爱才是正确的爱,我们都懂得太少了,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都是沿袭父辈的教育方式,在很多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误区。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对孩子过分的溺爱。现在每个家庭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了,有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养一个孩子,所以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求必应,要什么就买什么,但是在精神上却给予的太少,有点小错误也不及时的指出来,这个在隔代教育体现的最明显。所以作为家长除了保障孩子基本的物质条件外,还要特别注重孩子品质和精神上的富养,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培养一个健康、乐观、有爱心、尊重他人,孝敬父母的孩子,值得我们去思考。

其次就是剥夺了孩子发展独立自主性的权利。父母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包办代替,比如最简单的吃饭问题。本来孩子都可以自己吃饭的`,也会自己吃饭,可是有时我们家长怕孩子吃饭把桌子和衣服弄脏了或者说怕饭菜凉了,就找各种理由剥夺了孩子自己吃饭的权利。平时生活中孩子除了学习其他什么事情都不会做,所以有些孩子上了大学非常的不适应,连最简单的洗衣服也不会,试想如果父母在平时多多少少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基本的家务,孩子也会很快的适应独立的生活。(www.fwsir.Com)所以现在的父母应该学习一下国外的父母,他们从小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还有就是对孩子的夸赞和表扬没有有原则性,滥用表扬。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动不动就表扬和赞美,这样孩子会感觉到表扬很廉价。当孩子做了一件超出同龄人能力水平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的赞美在孩子看来才是有价值的。这点也是我的误区,平时只要宝宝自己吃饭了或者自己穿衣服了我就很顺口的说“宝宝你真棒”殊不知这些都是宝宝应该做的最常识的事情,我们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篇3:一个爱的误区

1. 第一次接触

新学期的第一天, 我一大早来到学校, 就发现一对父女已经候在办公室门口。女孩看起来身体很单薄, 低着头, 两只小手无助地绞着衣角。

“你们有什么事吗?”

“我是这个孩子的父亲, 孩子现在读三年级。”

“哦, 我就是这个班的班主任。”

父亲一听忙拉了一下孩子, 说:“我这孩子, 从小听力不好, 而且不爱说话, 现在戴着助听器, 老师麻烦你, 安排座位时把她排在第一桌。”

“好的, 我会安排的。”

父亲道了声谢谢, 俯下身子交代了孩子几句, 便走了。

我领着孩子走进教室。教室里还没有其他人, 我便想与她交流。

“你叫什么名字?”

“你几岁了?”

我一连柔声地问了好几个问题, 孩子始终低着头不说话。后来, 我才知道她叫“闻文”。她是我新学期第一个接触的孩子, 这也是我与她的第一次接触。

2. 第一次课堂回答

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 我喜欢上了这个班。因为这个班的孩子们聪明、活泼、天真而富有朝气, 但也存在着个别调皮、捣蛋、作业拖拉的“坏学生”。在这学期我不仅是他们的班主任, 还是他们的数学老师。在每一节数学课上, 我都会精神饱满的带领他们扣响数学知识的大门, 每一次提问, 都会有许多小手高高的举过头顶。

忽然有一天, 我看见有一双稚嫩的小手举起来又缩回去了。我这才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她的存在, 她就是闻文。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她, 眼神里充满着慈爱和信任。闻文看了看我, 小手又举了起来, 但不是很坚定。“闻文, 你来回答。”顿时教室里四十几双眼睛齐刷刷的射向她, 有疑惑、有惊诧, 但更多的是期待。而闻文本已张开的小嘴又合拢了, 也因为紧张把头埋得更低了。

“闻文, 大胆一点”。

“闻文, 你能行的”。

“试一试, 不要怕。”…… (时钟在这一刻似乎也停止了)

有些学生可等不及了。

“老师, 她不会讲的, 让我来吧。”

“老师, 我来”……

我不甘心, 也不能放弃:“闻文, 把你写好的读出来, 你肯定行”……

“123加156……加44等于……123加156加44的……的和”

这是闻文的声音, 细细的, 但我听懂了。

“闻文, 你说得对极了, 真了不起, 大声点, 会更好。”闻文深埋的头抬起来了。我不失时机地投以赞许和期待的目光。这一次, 闻文又回答了一遍, 还是支支吾吾, 但声音明显响了一点。同时, 我也发现这个女孩把头抬起来, 羞怯的看着我。忽然整个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自开学以来, 从来没有像今天的掌声来的真切而持久。幸福的笑容第一次浮现在她的脸上, 好美。

3. 老师喜欢听你说

我常常在数学课堂上, 有意无意地站到她身边指导她。但几天过去了, 闻文似乎又回到从前。她认真听, 认真做, 就是不发言。有一次我看到闻文的应用题算式很快列对了, 我就站在她身旁俯下身子与其讨论分析的方法。这一次我指名让她来回答问题。闻文一听让她分析应用题, 惶恐地站着, 还用无助的双眼盯着我, 一言不发。为此我柔声说道:“闻文, 老师非常喜欢听你说, 我想其他同学也一样非常喜欢听你说。”有了大家的鼓励, 闻文开始说话了。虽然支支吾吾、分析的不到位, 但是同学们仍以热烈的掌声回应了她。我趁机深情地说:“我们是一个大家庭, 每一个人都是家庭成员里的一员, 都应得到大家的关心和爱护, 那样我们就会觉得温暖而快乐。我希望课堂上能再次听到闻文甜甜的声音, 课间也能听到她朗朗的笑声。”

一个学期下来, 她的成绩上升了, 更重要的是她变得开朗了。大家的关爱让她从自闭走向了阳光。

二、我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特别是那些特殊的学生, 因为种种原因, 心理更加敏感。一个不当的眼神或手势都有可能带给孩子负面的影响。小心地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用我们的爱读懂孩子, 感化孩子, 就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童年, 不一样的人生。

1. 给特殊学生更多的关注和爱, 让他们的心灵靠近你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离开了爱的教育, 还能称之为教育吗, 还能教育人吗?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只有教师付出真挚的爱, 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关心, 学会爱。在教师的眼中, 那些特殊的学生, 更需要关注和爱。他们因为身体因素或是家庭社会环境因素造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坏学生。

2. 用信任和鼓励, 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教师的信任, 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案例中, 闻文可谓一个非常缺乏自信的孩子, 我利用各种时机鼓励孩子, 让孩子找到了自信心———“我能行”。信任会让人在无形的力量中发生改变。

3. 赏识学生, 为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

教育离不开爱, 教育中的爱很广很深, 对学生的赏识便是一种特殊的爱。而且这种赏识的爱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动力, 促使其不断地进步。周弘老师提出的赏识教育被教育界称之为一个素质教育的奇迹, 他就认为“没有赏识, 就没有教育。”

赏识我们的孩子, 特别是那些让老师们谈生色变的特殊学生, 让我们丢掉有色的眼镜, 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夸夸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不是骂出来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尽我们所能多给学生一份真爱, 一份赏识, 让我们用期待的眼神, 鼓励的语言, 为孩子点燃希望之火, 插上理想的翅膀。

参考文献

篇4:爱的误区和爱的忠告

解决问题才重要

错了。实际上,夫妻反复争执的很多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如果你也能有婚姻专家那样的条件去观看很多家庭争吵的录像的话,就发现,他们会反复争执相似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从头至尾也没有解决方案。因为很多问题并不在表面,而是更深、更隐蔽的关系链接出了问题。又也许,那些问题是因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性格的巨大差异导致,这也根本无法彻底解决。因此,我们也许该接受婚姻中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试图把一个问题弄清爽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但如果我们把力气花在保持情感连结上,事情虽然解决不了,但仍然可以安抚对方,让彼此的感觉好一些。尤其是很多有了孩子的家庭与老人共同生活的方式,会出现更多的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夫妻原有的相互尊重、信任和相互体谅,就如同“情感银行”的存款一样,此刻需要取出来面对生活中的“情感负债”了。可见,每个家庭经常向自己的“情感银行”存入温情、关爱、支持和理解的“存款”是多么重要!

从不争吵就是爱

不一定。得看不争吵是为什么,争吵是不是“有益的争吵”。

很多夫妻很怕争吵,仿佛一争吵感情就会破碎,夫妻关系受到冲击。有了孩子之后,很多夫妻更是害怕在孩子面前吵架,会选择“冷战”。

其实,夫妻之间的争吵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生活状态,甚至是家庭的生命力。如果一直能“有话好好说”,当然更好,但是,有益的争吵也能让我们敞开心扉,将自己内心的担心、焦虑、不舒服表达出来,让彼此更了解,也让关系更近了一步,可谓是“吵吵更健康”。

如果从不争吵,是常年的压抑或双方互不理睬的“冷战”,那么也许吵架还要更好一些。可是,想要吵起来,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和创意,才能让对方“听”到你。比如你可能要明白自己的内在需求,也想探索对方的需求,争吵才是有益的。吵架也需要掌握时机,在极度疲倦、情绪过激的情况下,都不适合继续争吵,这个时候,还是冷处理一下比较好。

孩子才是“最爱”

如果婚姻是一条船,孩子只是船上最重要的乘客。

孩子的确比男人听话,比男人可爱,然而他们所创造的是属于童话世界的温情,成人之间的交流依然需要你与伴侣共同完成,母亲必须克制全力以赴投入童话世界的欲望,理性看待孩子带给你的快乐与伴侣带给你的烦恼。

要警惕这样一种论调:孩子不会背叛我,伴侣却会背叛我,所以我应该把全部的爱给孩子。如果你要求的是百分百的爱,背叛将存在于所有关系中。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而伴侣之间的爱,以共同成长为目的。不同的爱,没有可比性,更不存在哪一种被背叛的可能性更小,每一种都是你需要的,必须做好两者的平衡。最终陪伴我们顺利驶入人生终点站的,往往是伴侣。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离开我们,再去修复被你疏忽已久的亲密关系,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忠告

1.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会在改变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成熟,接受改变才是美满婚姻的秘诀之一。夫妻双方也应该携手共进。一方总要求另一方进步,自己却不思进取的婚姻会很快失衡。

2.第一阶段的爱情烧尽之前,应该尽快找到两个人或整个家庭的共同目标,共同的梦想是婚姻的保鲜剂。因为对于有目标的人来说,才有不断努力奋斗的动力,有美好的预想,并且有分享的喜悦,这正是一个家庭最需要的互动元素。

3.我们经常会随心所欲地描绘另一半的形象,甚至会在对方没有实现我们的描绘时指责和质问。所以,如实地看待对方,打破心理错觉,在婚姻关系中尤为重要。

4.爱情比青春还要脆弱。爱的老化标志之一就是心的麻木,失去情趣,失去让关系和生活都变得更好的创意。爱不仅需要守护,更需要滋养、更新。

5.绝对均衡的婚姻是没有的。不均衡的力量通过周期性的压力反弹(为某件事冲突)释放能量,然后重新回到均衡。只是每个家庭的周期都不一样。

6.想要爱,应该持有一种态度,那就是关怀我们所爱的人的成长和发展,肯定和鼓励对方的个性,能不断发现对方的独特优势,尊重他们本来的姿态,创造自由和温情的气氛。这个忠告同样用于育儿。

7.所有教你只关注伴侣而非自己的婚姻告诫都是误导,甚至还会对你的婚姻造成严重的伤害。你首先应该学会感受自己的真实需求,然后认真地对待它。只有当你肯定了自己的价值,并且有能力去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时,才能接收到他人的爱。

篇5: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

爱上不该爱的人这必定是个错误

结果只是无尽的伤痛

我不想这样让我静静

让我沉默不好理我宁愿在寂寞之中死去也不愿再喧哗之中……

我不懂真的不懂

我的命运又在谁的手中

我是真的爱你可又不能爱你我在痛苦中(挂了)

如果能够选取

我宁愿从来没有遇上过你没有爱上你

我宁愿选取放下不再爱你不再痛苦但是我根本做不到

不好我需要你可又不能爱你宁愿去···

真期望有一种失忆的药让我忘记永h、永h~~~永h不再勰

真的不想去勰愕是我做不到我o法控制自已

我已经落入那个无底洞不能自拔

是不管他们,之后爱你,还是,永远不回头。

我选取走(永不回头)正因我太在乎你的感受可你却对不起都不说和,我真无能、呵呵呜呜~~~

虽然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到,我无法离开,我知道,我会回头,会流泪,但是我还是选取离开

哪怕我做不到忘不了,也要离开,正因我太爱你,是爱你,是恨你,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离不开你。

离你而去我会落泪,我会悲哀,你就这样无情,我不会怪你,可我有真的不该爱你,爱上你就是个错误,一但爱了,就再也李不爱,再也忘不了,再也放不下。

我就是这样,拿得起,放不下。

或许我永远也放不下了。我还爱你,我还想你,我后悔爱上你,但不后悔没有忘记你,应为我还爱你。

有时,在某一个角落想你,远远的望着你,就够了,正因我还爱你。

我只爱你,不会恨你在角落里偷偷的看你,我很知足,有时候,我坐在床上,幻想你就在我旁边,对我说,我爱你,我好傻,这根本就不可能。

我想,如果我走了,你会着急吗、会是失落吗、还是把我当空气一样呢?完全不去问一声,也许我在你的眼中就像是空气一样,被风吹走也不会去看一眼吧,看我还是爱你。

我不能个失去你,但我务必离开你,我也舍不得,我狠爱你

我勰悖我勰悖我勰悖鄣讲荒茏园危F在,也S只是一情

但我还是决定不忘记你,继续想着你,爱着你,可我还是要离开,正因我要弥补这个错误

你以前说你是线,我是L~,你永h恐我的手,奔跑在糁

你曾f你是L,我是蒲公英,你永h守著我,护著我,我一向遵守@承Z,守著你

尽管我不愿意被人恳,但我却愿意被你恳,甘心做你的傀儡,因槲勰恪

篇6:一个爱的误区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枇杷,它在色彩斑斓的灯光照射下,看上去非常诱人。别人都说,成熟的枇杷好吃极了,可我一次也没吃过,今天一定要尝个鲜。趁大家都休息了,我蹑手蹑脚地走向客厅的果盘,拿了一个在手里。

“拿一个熟透的吃吧。”我被这个声音吓了一跳。回头,看到妈妈站在卧室门口。

妈妈走后,我怎么也吃不下手里的枇杷了,因为我看到枇杷折射着刺眼的光芒。我对枇杷说:“把你留给妈妈,我会更开心。”于是,我把枇杷放回了果盘里。

第二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心里一直想着那诱人的枇杷。心想:它早就被吃完了吧?推门而入,我看见那三个枇杷仍安静地待在果盘里。

妈妈对我说:“宝贝儿,昨天你怎么没吃啊?今天,咱三口把它给分了。来,你吃最大的。”

说着,妈妈把枇杷递到了我的手中。

我回到自己的房间,欣赏着枇杷的美。它更漂亮了,散发着金黄色的光芒,还有一股股清香……可不知为何,这时的我成了一个老顽固,怎么都无法下口。

最终,我也没舍得吃下。做完作业,我拿着枇杷回到了客厅,发现另外两个枇杷也安静地待在果盘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看着一个都没少的枇杷,我的耳边响起了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不知何时,我的眼眶中挤满了水晶似的眼泪。

篇7: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续写《雷锋日记》

蕉城中学

七年(3)班 郭紫砚

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的坚守岗位?雷锋,就是这一缕阳光、这一滴水、这一个最小的螺丝钉。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他的精神长存;虽然他的一生平凡,但他的形象伟岸。他那崇高的灵魂永远伴随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小区中的活雷锋

现在的雷锋无处不见,我们小区就有一个雷锋保安,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王”。老王是我们的好帮手。当我们不在家时,他会帮我们签收邮件。当我们大家都在休息的时候,他还骑着他那自行车在小区里巡逻。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每当变天下雨时,老王就骑着他的自行车在小区喊:“下雨啦!下雨啦!”让我们在屋子里的人知道,还提醒我们要收衣服了。他这种勤勤恳恳,舍己为人的雷锋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家中的活雷锋

我的家中也有一个活雷锋——我的爸爸。有一天他去万达广场散步,他回来时遇见了一个喝的烂醉如泥的人躺在人行道中间,怎么也叫不醒。旁边的其他路人都看了看就走了,就只有爸爸拿出他的手机给他的家人打电话,还把他送回了家。我爸爸作为一名医生,其实每天都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他这种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雷锋精神,值得我们传扬。

班级中的活雷锋

我们班级中的活雷锋也不少,到了傍晚放学时,活雷锋们就开始行动了。当值日生们打扫完班级回家后,他们还依然留在学校,直到把班级卫生检查完,确定没有纸屑垃圾后,才关好门窗回家。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他们这种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雷锋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轻轻地起地上的纸屑;悄悄地去课桌的灰尘;静静地入图书馆;默默地送给同学一份关心;甜甜地把微笑送给他人„„只要我们把这份爱播种,我们就是幸福的人,就会成为受欢迎的人!把爱先给身边的人吧!

篇8:让师爱的光辉照耀每一个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 爱是这世上最伟大的力量。一个灿烂的微笑, 一个肯定的眼神, 一句关心的话语, 都传递着爱的信息, 它能激发人的信心和勇气, 使人奋发, 催人上进。陶先生就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爱的教育, 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 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 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 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 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 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 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 说:“这是奖给你的, 因为你按时来了, 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这时, 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 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 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 你立即就住手了, 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我应该奖励你。”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不知所措。陶行知又说:“据了解, 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 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说。这时男孩哭了:“校长, 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 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 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 这块糖果值得奖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 你也可以回去了。”

由此可见, 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可以起死回生。而教师对学生的爱, 更是一种大爱, 是仁者之爱, 是最圣洁、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在教育过程中, 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 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又是教师素质的最好体现。

教育需要爱, 教育呼唤爱。从孔子的“爱之, 能勿劳乎?忠之, 能勿诲乎?”到陶行知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 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尽管教育思想有所不同, 教育风格各有千秋,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爱的教育”。爱, 是通向学生心灵的途径, 是教育的基础。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 同样, 没有情感、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这些话, 都精辟地论述了师爱在教育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有一年秋天, 北大新学期开学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看见一位老人走过来, 就迎上去说:“您能帮我看一下行李吗?”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学子就得以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过了一个多小时, 年轻人回来后看见老人仍在原地看着他的行李。年轻人大为感动, 深深谢过, 老人就离开了。开学典礼上, 当主持人介绍在主席台就座的校领导时, 年轻人惊讶地发现:那天给自己看行李的人, 竟然就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白岩松在强烈的震撼中这样评价到:人格魅力、高尚的师德, 才是最高的学府。

可见, 教师的高尚师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可以给学生以撼人心魄的冲击和辐射, 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所有的学生, 无论富裕还是贫困, 无论生于城市还是乡村, 无论智商高还是低, 无论是调皮还是听话, 都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爱, 教师奉献出的爱心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盏盏烛光, 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上进的阳光雨露。

要有良好的教育, 必先有优秀的教师。不能想象, 一个没有良好师德和优秀素质的教师, 会培养出好学生。当教师的, 谁都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像季老一样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育者, 但问题是, 什么样的教师是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经在中学生中调研发现, 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老师;像母亲一样慈爱的老师;实习老师;有宽容心的老师;热爱学生的帅哥老师;温柔的美女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充满爱心的老师;以身作则, 说到做到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

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乏味型;照本宣科型;傲气十足型;滔滔不绝型;天马行空型;沟通障碍型;自恋型;方言型;邋遢型;钻牛角尖型。

通过以上对比,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教师之所以受欢迎, 爱学生, 善待学生, 在教师素质中占第一位。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 曾收集9万个学生所写的信, 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喜欢怎样的老师, 从中概括出成为好教师的12种素质:友善的态度——老师的课堂犹如大家庭, 我再也不怕上学了;尊重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老师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耐性——老师决不会放弃, 直至你能做到为止;兴趣广泛——老师带给我们课堂以外的观点, 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良好的仪表——老师的语调与笑容使我很舒畅;公正——老师会给予你应得到的, 没有丝毫偏差;幽默感——每天老师会带来许多快乐, 使课堂不致单调;良好的品行——我相信老师也会发脾气, 但我从没见过;对个人的关注——老师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 并使我感到松弛;伸缩性——当老师发现自己有错时, 老师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宽容——老师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 将来也是这样;有方法——忽然间我会顺利念完课本, 竟没有察觉, 是因为老师的指导。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 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 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爱, 当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 永远不可能离开爱!“学会爱, 学会尊重, 学会倾听, 学会评价”, 做到这些, 就能与我们的孩子心相通, 情相连。

用心去爱学生吧, 只有心存爱心的教师才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也只有会经营爱的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爱和理解。

摘要:通过对师爱及其作用的阐释, 论述了师爱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并总结出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的标准以及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篇9:走出爱的误区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的未来。从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起,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好爸爸好妈妈,我们小心地呵护着这个脆弱的小生命,渴望孩子健康成长。然而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们发现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开始学会撒谎,他们霸道、任性,完全不按我们所期盼的那样成长。于是我们开始与孩子斗智斗勇,甚至上演全武行,成为“狼妈虎爸”。

我也曾和书中的很多家长一样,为孩子的教育困惑、迷茫。我的孩子今年十岁了,下学期就读五年级了,她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文静、爱读书。可是她一度害怕考试,每到考试前就会紧张、失眠、胡思乱想。罪魁祸首其实是我们家长。她读一年级时有一次考试考砸了,他父亲恨铁不成钢,一巴掌“赏”给她。虽然事后我也批评了他父亲,他父亲也诚恳地向孩子道了歉,但伤害已造成,事后再多的道歉也难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从那以后孩子就害怕考试。是这本《从心教育孩子》让我找到了通往孩子心灵的钥匙,帮助她走出了考试焦虑的阴影,如今她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她也会坦然地和我说说考得不好的原因。

这本书还帮助我解决了不少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老师一提问她就犯哮喘,到后来一进校园就呼吸困难。后来我按这本书上面介绍的案例,找她和她的父母了解情况,才知道她在原来的学校寄宿时曾经遭遇校园暴力,留下了心理阴影。我一方面建议她的父母给她寻找好的心理医生疏导她,一方面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并加强了对校园寄宿学生的监管力度,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使班里的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篇10:那一个传递爱的瞬间

娇艳的花儿们,追逐着阳光,追逐着太阳的怀抱。漫步在阳光下,总觉得自己拥抱着太阳,拥抱着幸福。其实,爱,就在我们身边。

懒洋洋的午后,一切都是那样宁静,那样舒服。挑出一本书,呆在书房里,拉开窗帘,使阳光照耀进来。捧着书,静静地阅读着,品味着文字的美妙,这一切,是再惬意不过了。妈妈轻微的开门声还是把我从书海中拉出来。我放下书,静静地望着妈妈。妈妈略带歉意地说:“我进来看看书,家庭主妇肚子中也需要补充墨水。”我拉开身旁的椅子,咧开嘴角,笑了。其实,幸福早已来到。

妈妈从书架中挑出一本书,坐在我身边,便开始了阅读。我呆呆的地看着妈妈在阳光下阅读的摸样,金色的阳光照在妈妈的脸上,但鱼尾纹还是无法掩盖,密密的黑发中,几根银丝格外显眼。其实,妈妈已经老了,她把她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我,献给了这个家。不经意地一瞥,发现桌上有一杯牛奶。我心想:也许是妈妈刚刚带进来的吧。刚好觉得有几分口渴,便端起杯子,喝了几口,暖暖的,使胃舒服了些。原来,爱就是早已深知一个人的习惯。

窗外满是姹紫嫣红的花儿,在蓝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如此充满朝气。它们朝着太阳生长,脸上的微笑是那样纯洁,是那样灿烂。

当我正准备翻开下一页时,发现书没有切边。我轻轻地拍了拍妈妈的肩膀说:“妈,帮我递一下剪刀。”妈妈站起身来,拿过剪刀递给了我。可是,我总觉得这一瞬间有些奇怪,仔细回想后又感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可心中的那抹异样总是挥散不去,这个寻常而又有些异常的动作到底是哪里不对呢?我为了这个动作伤透了脑筋。在一刹那间,我恍然大悟,我终于明白了一切。原来妈妈是握住刀尖,把没有危险的刀柄递给了我。不知不觉中,暖暖的太阳正抚摸着我,原来,爱,是那样无私。

这一细小的动作,这一温暖的举动,这一传递爱的举动,使我有些热泪盈眶。

篇11:一个爱的误区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方聃同

今天,我们五年级一起看了一部电影,片名叫《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导演拍摄的,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乡下的故事。

那个村子叫水泉村,有一座水泉小学。这一天,小学的老师,也就是一个老头儿(高老师)要休假,于是村长就出50块钱让一个十三岁的女孩(魏老师)来代课。高老师临走前交代:“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成了魏老师的责任,故事也沿着“一个都不能少”这条故事线发展起来。

一开始,魏老师只是遵守“一个都不能少”把孩子关在屋子里,让他们抄课文。这仅仅只是50块钱的责任。可电影自然不能就这样没了后戏。渐渐的,与学生们相处了久了的魏老师开始对孩子们有了感情,但是依旧是每节课都让孩子抄课文,因为这是高老师说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农村老师学历并不高。他们认为,只要让学生一五一十地将课文抄下来,这节课就算是上完了。想到高老师当初一根一根得数出26根粉笔,使人明显感觉到农村这种封建教育的迁腐。而让十三岁的魏老师来带领一个班的学生,这种迁腐就更明显了。让一个孩子来带领一群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如果遇到问题就无法解决,而这本身又会引出许多问题来。就像因一个学生去打工,他们就搬砖头挣钱,要去找他。而后又因实在没钱混车等。

电影的故事线上发生了两件事。一是魏老师班上的一名同学因为跑得快而被体育老师看中,要拨到体校去训练。可魏老师愣是不给人,千方百计的阻挠,甚至把孩子藏了起来。因为她答应了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为职而表现出的死板,甚至可以说是无知。因为她不知道这是她的学生走出乡村的最好办法。但同时我们也看出了她的倔强,正是这倔强才引发了第二个故事,也为第二个故事做了垫铺。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城里。学生张慧科出走,答应了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魏老师,此时也对学生产生了老师的责任,爱的责任,而不再是那50块钱的责任,她决定进城去找。也就是这时,学生们搬砖块、喝可乐的“傻傻事”才一览无余。因为钱不够,魏老师竟不给钱混车。不管路程多么遥远,不管旅程多么艰辛,她始终没有放弃。我们面前再次呈现出一个倔强的魏老师。

不知是不是太过于追求质朴,城市里的场景有点让人不知所措。蓝天黄土映照出魏老师的红衣,更加显出她的孤立无助。人群搜索,寻人启事,广播找人······魏老师在茫茫人海中搜寻,用尽办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电视上露面的魏老师终于找到了走失的张慧科。故事到此也告一段落。

在寻找张慧科的过程中,最难忘的就是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态度。生活中,我也见到过乡下人,哎!难道乡下人那么容易被欺辱吗?我们这有个免费的公共厕所,那天来了个乡下人,急着上厕所,结果服务人员张口就要5块钱!!

篇12:做一个善于爱的教师心得

职称小高学科数学单位小寺沟学校

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获得教学成功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爱学生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了吗?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如前一个问题那么肯定了。所以许多教师会面临这样的困惑:学生体会不到对他的爱,教育教学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爱呢?我当然也是属于苦苦思索这个问题、极想找到妙招的众多老师中的一员。

就在寒假的某一天,我在同学家的书柜上发现了它—《爱心与教育》,由于前言对于该书作了极高的评价,称它“是一本用爱书写的教育读本”,“为21世纪中国教育留下了一页素质教育备忘录”,“对有志于中国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们来说,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再加上同学也趁机向我推荐,说“非常值得花时间看一下”,于是便将它带回了家。放在床头之后,它足足陪伴我度过了十几个夜晚。

本书作者李镇西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书中共有五个部分,分别是:爱心与童心;与顽童打交道,锻造卓越人格;回答心灵的呼唤;沉重的思考。对这五个部分进行归纳与总结,可看出李镇西分别从爱心教育、智育、心理教育、德育等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的培养。在读他这本书时,时常让我有身临其境发感觉,深刻感受到他“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教育魅力。而就在他的书中,我找到了始终萦绕不去的问题的答案。

李镇西认为教师要真正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要把学生当成有灵性的人,而非“学习机器”。人们常常问他:“当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他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同样的爱学生收获的是截然不同的成果。但他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行为让我深有感触,明白教师的爱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比如他坚持与学生互通信件的行为就是让大感不如的举措。写信与学生交流,似乎更容易到达对方的心灵,这种方式也许今天很多教师不屑于做,他们只关注学生表面的学习成绩,只在自己的上班时间去关注学生,只在自己的职能范围之内去关注学生,也许这种关注便是他们口中的“爱”。或许我们还不懂的太多的如何爱学生的方式吧,所以我们的爱是不是爱得有些缺少效用呢?仔细想想自己,确实我们自己在理直气壮地说“我爱他们呀时”,首先可能自己还在自怨自艾地说“我也缺少爱,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学生爱我”之类的,试想自己没有爱的一个人怎么能够赋予学生充沛的爱呢?更何况有时还是一群已经久久缺乏师爱的学生、或许也不懂如何接受爱、如何爱别人的学生呢?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教师毕竟是站在知识前沿的一群人,我们认识到自己缺乏相关知识点、或者意识到在心理上存在一些弊端时,我们大多数人能够积极进行自我治疗或寻求积极的他人帮助。的确,我们有必要先成为沉浸在爱的海洋中的人,然后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学生也领略沐浴在爱的春风中的温暖温馨的感觉。

从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我深深懂得作为教师当然得先要充满爱心,但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他给了我门许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如施爱于细微之处:细微之处的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需要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注与关心,比如学生今日不同于往日的脸部表情,服装穿着,行为举止,都值得老师送上一道问候的目光。俗话说,“于细微之处见深情”,师生交往的细微之处往往最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而深厚的爱,教师的一道友好的目光,一声亲切的呼唤都会让学生如沐春风。施爱于需要之时:教师应考如何满足学生某些合理而迫切的需要,从根本上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正所谓雪中送炭,患难之交,在学生需要给予援手之时,教师适时给予关心、关爱,这份爱也许会让学生产生感恩戴德的感情。施爱于意料之外:教师要设法在师生交往中使学生产生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觉。意料之外的师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冲撞,在此之下产生的爱的感觉会让学生有股受宠若惊的被爱、被关心的幸福感。教师与学生施爱于批评之中:教师要运用教育批评艺术,饱含师爱的批评是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挚之情的。这也意味着这样的批评已经不再是一味的斥责与说教,它既有教师的孜孜不倦的教诲,更有家人、朋友般的爱护。施爱于教学之余:也许教师们最花时间、精力的就是几十分钟的课堂时间,离开了课堂有些师生便会退回到各自的世界,甚至如同陌路之人,其实离开了课堂,师生彼此都少了一些该有的规矩与桎梏,尤其是任课教师,更容易与学生们适当地沟通交流,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不要轻易放弃在课外的感情投资,因为那会获得更多意想不到效果。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人心与人心之间,就象高山和高山之间

篇13:把爱的阳光雨露洒向每一个学生

外国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句至理名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不错, 我们的同行百分之百是爱学生的, 可是绝大多数只爱“白天鹅”不爱“丑小鸭”, 总喜欢把爱的目光投向“先进生”, 而对那些“后进生”则漠不关心。本人多年来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 我认为面向全体学生, 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学生, 及其重要。

在一个班级体里, 不仅有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 也会有表现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 五个手指头都有长有短, 这本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爱“白天鹅”容易, 爱全体学生, 尤其爱“丑小鸭”, 并非易事。其实, 后进生更值得关爱, 爱后进生是爱的升华和深入, 也是崇高师德的体现。后进生往往在心理上有自卑感, 他们学业差, 不敢主动接近教师, 甚至设法避开教师。教师也经常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在最后面, 见到他们总是板着面孔, 非常严肃。班主任应主动接近他们,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理解他们的苦衷, 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俗话说,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在后进生身上往往有许多“闪光点”, 如尊敬师长, 热爱劳动等先进生所没有的优秀品德。本人从教数十载, 走在大街小巷, 笑脸相迎, 热情打招呼的往往是当年那个因背不会课文, 面壁苦读的“笨蛋”;或因完不成作业, 经常挨批的“弱智”。当年的得意门生, 往往视而不见, 形同陌路。同行们, 你有类似的经历或感受吗?试想, 如果班主任能从思想, 学习, 生活等诸多方面关心后进学生,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地毫不吝啬的表扬和鼓励,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怀, 将自身原有的天赋与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并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那么, 后进学生也一定会在班集体中, 鼓起生活的勇气, 扬起理想的风帆, 用行动赢得人们的赞誉。

朋友们, 我说的都是老生常谈, 目的是要让人人都关心后进生, 要让同行们把自己的学生都一视同仁, 不要分成三六九等。“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许许多多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只要我们把爱的阳光雨露撒向每一个学生, 在爱的阳光雨露滋润下, “丑小鸭”也一定会变成“白天鹅”。

篇14:性健康:一个理想还是一个误区?

这纯粹是废话。凡是活得明白的男男女女都知道,所谓“性健康”实际上只有一个判断标准:能不能保障我的性是美好幸福的。这个标准,绝对是因人而异的,绝对是因地制宜的,绝对是因时而变的。如果非要制定出一个“放之四海、放之随时而皆准”的框框,那就用不着现在这些所谓的性学家了,去读《圣经》或者《论语》吧。

再说了,我是不是“性健康”,光盯着我看有何用?还必须去看看我的性伴侣是什么样才行啊。极端地说:如果我妻子绝对“性冷淡”,那么我阳萎就是健康。反过来,如果我丈夫禁欲,那么我有性要求就是有病。说到底,除非是自慰,否则性只能存在于某个“关系”之中。如果脱离“关系”去讲什么“性健康”,把它定义为“一个人的”或者“自己的”,就完全是文字游戏或者另有所图。

还有,性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绝不是全部。为了生活中更有价值的方面,我们每个人实际上经常不得不付出某些代价,不得不选择究竟应该牺牲什么。性也难逃此“厄运”。极端地说,难道我们可以为了追求那个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性健康”,而去损害甚至丧失自己所最珍惜的东西吗?因此,如果不把性健康放在整个生活的大局中来考察,就只能是胡扯。

幸亏我们中国人苦惯了,因而也就活得比较明白了;因为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证明笔者前面所作出的所有分析。

我们调查了许多人的想性频率和自慰情况,还调查了男人的“性兴趣”强度、清晨勃起、性生活中的“欲而不举”、“举而不久”、高潮过早、高潮缺乏、快乐缺乏、担心自我表现这样8项内容。对于女性,我们增加了性交疼痛和阴道干涩这两项,再删除不适合女性的,一共是6项内容。然后我们按照百分制给每个人打分(得分越高表明问题越少);于是就可以分析了。

性健康是因人而异的

从年龄角度来看,男性是年龄越大得分越低。20~24岁的男人是57.9分,而55~59岁的只有41.7分,相差16分之多。在女性中却是另外一个样子:得分最高的是40~44岁的女人,年龄再大或者再小,得分都会低下去,而且也可以相差16分之多。

这种情况至少提醒我们三点:

首先,从宣传教育的角度来看,男性的“性健康”必须按照年龄来划分,绝不能用年轻人的标准来套老年人,绝不能把老年男性的“衰”当作不健康。否则就等于鼓励老头们去逞能,何益之有?

其次,从学术上来说,男性必然越老越不健康。如果非要按照年轻人的样子,人为地定出一个“性健康”的框框来,就等于发现了一个“废话式的真理”——人要是越老越健康,还会死吗?

第三,我们其实仍然不能按照年龄来划分“性健康”,因为女性与男性完全不同。如果拿中年女性的“阴盛”现象作为标准,就等于说女性越年轻反而越不健康。如果反过来把年轻人的表现作为“性健康”,那么中年女性就只能是“越轨”甚至是“变态”了。

以上说的还仅仅是年龄和性别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其实类似的情况多得很。例如,在男性中,按照大中小城市与农村来划分,得分最高的是县城里的居民。可是在女性中,按照文化程度来划分,得分最高的却是从来没有上过学的人。因此,我们无论把哪一种人的情况定为“性健康”,都会面临尴尬:其他人的“不健康”确实是荒谬得违反常识。

性健康是处于“关系”之中的

我们的调查表明:无论丈夫还是妻子,得分高低都要依赖于对方的表现如何。

最突出的是:妻子的性高潮越少,丈夫的得分就越低。反之,妻子每次都有性高潮与妻子根本没有性高潮相比,丈夫的得分高出34.5分之多,差不多高出一倍。妻子也是同样。丈夫的性高潮越多,妻子的得分也就越高;只不过差距不大而已(最多相差7.5分)。

我们中国是“专偶制”,而且还在强化之。因此无论男女,凡是有过婚外性行为的人,得分都低于没有过的人。在男性中,前者比后者低8.5分;而在女性中则低18分之多。如果女性曾经为了获得钱财或者利益而与别的男人有过性生活,那么她的得分就会比没有这样事情的女性低25分,差不多低一半。反过来,那些有过“性交易”甚至是“找小姐”的男人,恰恰是那些得分很高的人。

面对这样的事实,如果我们到现在还是只给一个人(无论男女)“咨询”、“辅导”,尤其是如果还是仅仅给一个人“看病”的话,那还谈得到科学吗?

性健康是生活的一部分

夫妻之间的共同生活有方方面面,这里我们只看一些可能是最出乎意料的现象。

如果妻子的社会交往活动(包括与邻居一起打牌)次数超过丈夫,那么超过得越多,丈夫的得分就越低,最多可以相差将近22分。但是妻子不同,只有她与丈夫的社交次数差不多,她的得分才最高。

丈夫只有在夫妻双方做家务的时间差不多的情况下,得分才最高;无论自己多做还是少做,得分都会下降。妻子则不管谁做得多,得分都一样。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妻子还是丈夫,对方越体贴,自己的得分就越高。在丈夫中最多可以相差19分;在妻子中则可以相差11分。

无论男女,如果爱对方超过对方爱自己,那么自己的得分反而低。只有双方的爱差不多,才有最高得分。同样,无论谁更吃谁的醋,得分都会降低,唯有双方都不吃醋才有最高分。

这就是说,无论男女,“性健康”都不是所谓生理现象,都受到共同生活的其他方面的巨大影响。反过来说,“功夫在性外”才是“性保健”的真谛。

在您读了此文后,还会去吃什么“补”的玩意儿吗?

【责任编辑】林 京

上一篇:数学考试小结下一篇:在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