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误区

2024-05-12

六大误区(精选十篇)

六大误区 篇1

误区一:制冷剂一年需换一次

很多用户都觉得空调使用了一段时间, 就必须换制冷剂,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空调需要定时换制冷剂这一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空调和冰箱一样是通过制冷剂来制冷的, 不过由于冰箱是一个密闭型的制冷设备, 所以从来不需要添加制冷剂。而空调的制冷系统是半封闭型, 在制冷过程中一般或多或少会存在制冷剂的渗漏, 所以有时它需要添加制冷剂。

不过, 每台空调制冷剂的渗漏情况都不一样, 所以并没有规定特定时间, 一定要用户去更换。其实使用四五年而不用添加制冷剂的空调比比皆是。

特别提醒:要不要添加制冷剂, 必须通过专业人员在以下方面进行测试后来决定: (1) 空调器的电流; (2) 系统内的压力; (3) 进风口、出风口的温差; (4) 在添加制冷剂以前, 专业的维修人员都会先寻找空调的漏点。制冷剂如果需要添加, 空调就一定存在制冷剂渗漏的情况。在没有寻找漏点的情况下, 即使添加了制冷剂也是白加, 因为制冷剂会很快重新漏光。

误区二:制冷效果差就需添加制冷剂

空调的制冷剂过少和过多都会影响到空调制冷效果。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制冷效果, 比如房间的空间大小和空调匹数不匹配等。

特别提醒:如果空调的制冷效果突然变差,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原因: (1) 空调使用时间久了, 压缩机功效下降; (2) 过滤网没有清洗干净; (3) 进风口、出风口有遮挡物。

误区三:空调长时间不用没关系

空调的工作核心是压缩机, 里面有润滑油。如果长时间不使用, 润滑油会凝结, 再次使用的时候有可能会造成压缩机卡死。

特别提醒:在不使用空调的季节, 最好保持一个月开机一次的使用量。

误区四:空调房的空气不需更换

现在有许多空调都携带了负离子、氧吧等功能, 许多用户觉得由这些空调制冷的空气, 是非常有益于健康的。其实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最有利于人健康的是自然的空气。在纯自然的空气里面, 就含有负离子、氧气等成分。

特别提醒:在长期使用空调的时候, 用户要定期开窗, 让房内空气和外界空气形成对流, 这样才最有利于健康。

误区五:清洗空调只需洗过滤网

在所有家用电器中, 空调积尘污染是最严重的, 而空调的清洗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事。有些用户自装上空调后, 长年累月使用, 从不清洗, 直到发生故障。

特别提醒:《空调维修手册》规定:空调一般在夏季使用前或秋季使用后需进行一次清洗保养。其实空调的清洗, 一般情况下用户可以单独完成。

首先是清洗内机。过滤网是必须清洗的, 而空调里面的光触媒在使用之前, 则需要在太阳底下晒上十来分钟, 以保持其功用。如果使用的时间久了, 内机中风尘较多, 蒸发器也需要清洗。而在油烟比较大的地方工作的空调则需要将空调整个拆下, 全面清洗。

除了内机外, 外机也必须清洗。如果外机不是高高挂在室外的话, 用户可以自己用清水清洗冷凝器和热交换器。

误区六:外机裸露需装雨篷

其实如果外机悬挂的位置好的话, 是不用雨篷挡风避雨的。因为外机在设计的时候, 就添加了防水、防酸、防锈功能, 不需要另外的遮蔽。不过, 如果经常要在太阳下暴晒的外机, 最好有个雨篷。在装雨篷的时候, 用户必要注意雨篷的大小, 因为太小的雨篷会影响空调的热交换。

绩效考核六大误区 篇2

走出绩效管理的误区很多企业都在有意识无意识地实施系统或不系统的绩效管理,但很多企业都对绩效管理推行的效果不甚满意:要么未达预期效果,甚至绩效不升反降;要么流于形式,走过场;要么管理部门积极推进,业务部门消极应付;要么集团总部积极推进,成员企业消极应付;要么干脆半途而废,不了了之„„。问题何在?是什么原因导致绩效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呢?

误区之一: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过于注重考核过程的精确计算,而忽略了绩效考核的导向功能。

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某种程度上也是绩效管理的难度最大的环节。而考核指标的选择与考核标准的确定又是这一环节的难点和重点。考核指标好比高考的科目(数理化或音体美),它主要影响被考核对象的行为导向(是学好数理化或音体美);考核标准好比高考各题的评分标准,它主要影响被考核者的考核得分的绝对数。从绩效管理的目的来看,导向功能(督促被考核者在哪些方面提高)才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而绩效得分只是区分不同员工之间绩效相对差距的手段,如果考核的导向就错了,这种差距的区分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考核指标的选择与考核标准的确定是分属不同层面的,只有考核指标选择正确,考核标准的确定才更有意义。实践中,很多企业往往对第一层面的东西-考核指标的选择比较轻率,而将关注点和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第二层面的东西-考核标准的确定上,不自觉地陷入技术细节,而计算某位员工是得85分或90分并不是关键,有时候这种计算也很困难,关键是正确区分员工A和员工B谁的绩效更好。也就是说,企业也许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绩效管理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分值),而对最重要的东西(起导向功能的考核指标的选择)投入的精力太少,这自然会影响绩效管理的效果。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是要时刻警记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去精确计算员工的绩效得分,而是通过区分员工间绩效的相对差距和考核内容的选择,将员工的行为导向企业所希望的方向。

误区之二:过于追求考核指标的量化,轻视定性指标的作用,否认主观因素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指标的量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考核过程中主观因素的消极作用,但绩效考核的过程不可能是按公式计算的僵化过程,由于客观情况是千变万化,考核者只有在考核体系提供的计算或定性描述基础之上,根据变化的情况做出公正的评价才能真正反映被考核者的绩效成绩,并且有些考核内容根本是不能量化或量化只能导致僵化的。考核者主观因素在绩效评价中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他能根据权变的环境对被考核者的绩效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纠正量化指标所具有的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局限。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是各级管理者要正确认识主观因素在绩效评价中的能动作用,摈弃偷懒思想,提高在变化的环境中如何去评价被考核者的绩效成绩的技巧和能力。

误区之三:力图将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纳入绩效管理的范畴。

实践中,许多企业在推行绩效管理时,都试图将公司方方面面的考核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内,有的甚至将计划生育工作都列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事实上,绩效管理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应该包罗万象。绩效管理包罗万象的结果是增加了绩效管理的难度,冲淡了绩效管理的主题,自然也就影响了绩效管理的结果。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是正确界定绩效的范畴,处理好绩效管理与企业其它方面的关系,尤其是绩效管理与其它考核奖惩的关系。

误区之四:认为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或企业管理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的事,跟我无关。这一错误认识的直接结果就是本应是在绩效管理中唱主角的各级管理人员在实际绩效管理中往往是消极应付,走过场,甚至拒不执行。事实上,人力资源部门或企业管理办公室只是公司绩效管理的组织协调部门,各级管理人员才是绩效管理的主角,他(她)既是绩效管理的对象,又是其下属绩效管理的责任人。他(她)必须通过绩效管理等手段来实施其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之责。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是要改变各级管理人员“大业务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认清管理者的职责是什么,同时予以制度上的约束。

误区之五:认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或绩效考核。

事实上,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价及评价结果运用四个阶段组成的一个完整管理循环,绩效评价只是绩效管理循环中的一个阶段。绩效管理只有通过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才能不断螺旋上升,达到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正是因这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重考核,轻计划,更轻辅导,将考核结果应用过于局限于与薪酬的挂钩,忽略了绩效结果在其它方面的应用,更忽略了绩效结果的沟通过程。而绩效计划是对完成绩效目标的一个预先安排过程,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方向性作用,绩效辅导的作用更是表现在:一是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避免小错误小偏差的累积酿成大错或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二是及时发现先进,推广经验,肯定员工工作成绩并给予明确的赞赏,维护和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掌握、积累下属的绩效资料,可以使下一环节的绩效考评更真实可信,避免偏差;同时可节省绩效评估的时间,减小绩效评价的难度;四是进行绩效辅导有助于员工及时发现自己或他人工作中的优点、问题与不足,帮助员工相互促进、提高,有利于加强团队内的相互沟通、避免工作中的误解或矛盾,创造良好的团队工作氛围,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误区之六:就绩效管理谈绩效管理,忘记了跟绩效管理相关的其它基础管理的同步改进。绩效管理牵扯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首先,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意味着企业研发、采购、生产、营销、服务、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原有管理规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绩效考核所需的数据信息要有准确的来源,因此相应的基础管理必须跟进,绩效管理的效果才能发挥出来;其次,企业明确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以及合理的经营计划和预算是做好

女性养生 六大误区 篇3

误区一:饭后马上刷牙

有些女性过于爱清洁,吃完饭后立马刷牙。有关研究显示,人刚吃过饭的时候,尤其是食用很多酸性食物时,会导致牙齿表面的珐琅质变得松软。这时候刷牙,很容易导致珐琅质受到伤害,容易使人患上牙本质过敏症,吃东西时牙齿会出现酸、痛的症状。因此,口腔学专家提醒,进食后最好用清水漱口,待1~2个小时后再刷牙。

误区二:洗肠、断食能排毒养颜

很多女性认为洗肠可美容,可让自己身体里没有宿便,不蓄积毒素,皮肤因此而变得透明有光泽。还有很多女性选择断食的方法排毒,一周有一天不吃饭,只吃水果或者喝蜂蜜水,认为这样可以起到排除身体毒素的作用。

临床上用洗肠、断食的方法治疗一些特殊病例虽有疗效,如服毒者,但靠此方法达到养颜目的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其实,洗肠很容易导致肠管麻痹而引起消化系统疾病。断食排毒法也要因人而异。有的人脾胃虚寒,只吃水果等凉的东西,胃里会发生胀气。超负荷工作者到该吃饭的时候不吃,身体会出现乏力、眩晕、低血糖症状,对健康反而不利。

误区三:穿塑身内衣能拥有好身材

说穿塑身内衣能拥有好身材,大多是广告用语。其实,塑身内衣紧绷绷地“绑”在身上,既影响女性正常的血液循环和汗液排泄,又会导致外阴潮湿、细菌繁殖。女性的腹部有很多重要器官,如果长时间被紧身衣束缚,会导致肌肉紧绷,使生理能力受到影响,还会引起下半身血液循环变慢。少女长期穿紧身衣,不仅会影响发育,还会诱发乳腺增生或囊肿等疾病。

误区四:每天8杯水保健康

人体摄取的水分除了很少一部分经由排汗或呼吸时排出外,大部分仍需经由肾脏来代谢。如果水喝得太多,肾脏排水量增加,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易导致肾脏功能衰竭;而且,体内的电解质会因为被太多的水稀释而引发不平衡,从而给生命造成危险。

人从一日三餐中获得的水有500毫升,每天喝的水必须低于1600毫升;否则,就会饮水过量,肾脏病或心脏病患者甚至需要限水,以免危及生命。

误区五:裸睡比较健康

很多女性喜欢裸睡,认为裸睡健康。专家认为:裸睡只是舒服罢了,跟健康一点儿關系也没有。人体皮屑整天都在剥落,而皮屑是尘螨和霉菌的营养来源。裸睡时,被单和床单上会沾满皮屑而引来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更容易接触皮肤。所以,裸睡反而可能增加感染的危险。

误区六:不运动肌肉会转变成脂肪

存货监盘六大误区分析 篇4

一、混淆了对存货“监盘”和“盘点”的概念

在日常审计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审计人员将对存货的“监盘”口头表述为“盘点”,而且在审计计划或者在工作底稿等文字表述中将对存货的“监盘”写成“盘点”。而且,笔者还常常看到一些对CPA执业质量的检查报告或检查处理决定也将对存货的“监盘”写成“盘点”,可见,混淆对存货“监盘”和“盘点”的概念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严重性,CPA应该予以必要的重视。

实际上,《CPA审计准则第1311号——存货监盘》第三条明确规定,“本准则所称存货监盘,是指CPA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盘点,并对已盘点的存货进行适当检查。”第四条又规定:“定期盘点存货,合理确定存货的数量和状况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实施存货监盘,获取有关期末存货数量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是CPA的责任。”CPA对存货的监盘是伴随着被审计单位对存货的盘点进行的,对存货实施盘点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对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盘点实施监盘才是CPA的责任。所以,CPA及其执业质量检查人员不仅应该从区分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角度搞清楚“监盘”与“盘点”这两大概念各自的本质内涵,而且还要注意在日常审计实务中对“监盘”和“盘点”的区别及联系,不能再用盘点概念代替监盘概念,也不能用盘点程序代替监盘程序。

二、将对存货实施的“抽盘”取代对存货的“监盘”

在日常审计实务中,由于许多CPA要么没有对被审计单位存货盘点实施监盘的意识,要么因为一些特殊情况错过了对存货盘点进行监盘的机会,等至被审计单位审计需确认存货余额时,由于绝大多数被审计单位不可能为了审计而专门配合CPA对存货的全面盘点,更不可能为CPA的盘点而全面停产,从而迫使一些CPA不得不从财务账面上抽取一些存货与仓库实物账及库存实物进行简单的数量核对,而且实际抽盘的金额或比例往往很小,形式主义色彩较浓。抽盘量小而又起不到以此推断存货总体的作用,并很可能未真实履行抽盘计划、抽盘情况分析及抽盘小结等审计程序。

当然,笔者并非反对CPA因没有实施监盘而不得不对存货实施的抽盘,笔者认为,如果因不可预见的因素导致无法在预定日期实施存货监盘或接受委托时被审计单位的期末存货盘点已经完成,CPA应该严格遵循准则规定,即“CPA应当评估与存货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存货进行适当检查或提请被审计单位另择日期重新盘点;同时测试在该期间发生的存货交易,以获取有关期末存货数量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三、对“存货监盘是否是必做程序、抽盘还是全盘”的认识模糊不清

一些CPA对存货监盘是否属于必须履行的审计程序至今尚认识模糊,笔者认为,对该问题不能简单回答。根据准则规定,对被审计单位的存货是否实施监盘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被审计单位必须计划并实施存货盘点;二是存货的特点(性质)、盘存制度和存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情况决定可以实施监盘。因此,只要具备对存货进行监盘的条件,CPA应该实施监盘。

另外,如果出现了《CPA审计准则第1311号一存货监盘》“特殊情况的处理”第二十五至第二十八条所列示的四种情形之一时,因无法或未能实施监盘,CPA则应该考虑实施检查生产或交易记录、向保管人或债权人函证、评估与存货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替代性审计程序。

从这四条规定中,我们还可以读出潜在的两大含义:一是审计准则对CPA履行存货监盘程序的重视和强调;二是这四条规定隐含了两大必须对存货实施监盘的前提条件,即“如果此类存货的金额占流动资产或总资产的比例较大”,“且该存货对本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影响时”。但必须说明的是,准则未能予以明确“比例较大”和“重大影响”的具体界定,笔者认为,这就要求CPA结合各具体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判断。

另外,对存货监盘究竟是“抽盘”还是“全盘”的问题,笔者认为,准则规定:“本准则所称存货监盘,是指CPA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盘点,并对已盘点的存货进行适当检查。”同时,该准则指南第一章也规定:“CPA还应当对已盘点的存货进行适当检查,包括检查与存货相关的记录或文件并检查存货实物。检查存货实物也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盘点的存货进行抽点。”可见,对存货监盘只需实施“抽盘”而非“全盘”。但必须注意的是,抽盘存货的范围、多少及比例必须结合被审计单位对存货的盘点、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及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而定。

但还必须说明的是,《CPA审计准则第1311号——存货监盘》第二十六条所规定的:“……,对存货进行适当检查或提请被审计单位另择日期重新盘点。”这里的“适当检查”也应为抽盘而非全盘。

四、对存货监盘重实质性程序而轻控制测试和风险评估

CPA在编制存货监盘计划时,应该考虑被审计单位与存货相关的内部控制及重大错报风险和重要性。但实务中,几乎很少有CPA关注这两大内容,或仅是在监盘计划中写上“内控良好”或“风险为中”等并无根据的判断结果,很多CPA总是直接对存货实施实质性细节测试,这就是日常实务中出现的CPA对存货监盘重实质性程序而轻控制测试和风险评估的误区。

根据审计准则规定,在制定对存货的监盘计划时,CPA就应该了解被审计单位与存货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估与存货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和重要性,同时根据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对存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及确定的对存货项目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盘点考虑如何确定对存货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但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存货监盘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存货的内容、性质以及与存货相关的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所以,CPA在实施观察程序后,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对存货的内部控制设计良好且得到有效实施、存货盘点组织良好有序,则可以相应缩小对存货实施检查程序的范围。此时,对存货的监盘应以控制测试为主,以实质性的细节测试为辅。

必须注意的是,如果被审计单位只有少数项目构成了存货的主要部分,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无效或虽设计有效但并未得到有效实施,或被审计单位对存货盘点的组织较为混乱,CPA则应该考虑采用以实质性程序为主,控制测试为辅的审计方式。此时,对单位价值较高的存货项目,应实施100%的实质性程序,而对于其他存货则可视情况进行抽查。但是,在大多数审计业务中,如果CPA认为被审计单位对存货的错报风险可以控制,且准备信赖被审计单位对存货相关的控制措施与盘点程序,则应该采用以控制测试为主实质性程序为辅的审计方式,那么绝大部分的审计程序将限于询问、观察以及抽查,此时,CPA实施以控制测试为主的审计方式应更为经济有效。

所以,对于存货的监盘,在制定存货监盘计划时,CPA就应该认真考虑和选择究竟是以控制测试为主还是以实质性程序为主或两者结合的方式,而不应只知道一味实施实质性程序。

五、用被审计单位的存货余额明细表或存货盘点表代替CPA对存货的盘点表

在实务中,一些CPA往往直接将被审计单位的存货余额明细表改头换面代替对存货实施盘点或抽盘的盘点表,但由于存货余额明细表的格式和内容与审计盘点表(或抽盘表)有很大差异,且审计工作底稿中也往往提供不出其他更多关于实施监盘相关证据,更体现不出审计轨迹,如无监盘计划,无对盘点差异的计算、原因分析以及盘点情况的汇总等内容。所以,从表面上审计工作底稿有了对存货的监盘,但实质上很多都是弄虚作假。

在实务中,还存在另一种情形。如果因不可预见的因素导致无法在预定日期实施存货监盘或接受委托时被审计单位的期末存货盘点已经完成,为了弥补“过失”,一些CPA便对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盘点表作“适当加工”,如在盘点表上签上审计人员的名字及关于监盘的一些简单说明或情况等内容,以示对存货实施了监盘。实际上,此类底稿中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如:一是许多CPA没有获取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盘点计划;二是未了解存货的内容、性质、各存货项目的重要程度及存放场所,未了解与存货相关的内部控制,未了解与存货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和重要性;三是未选取抽查有代表性的存货,并将其明细账的数量与盘点记录数量进行相互核对,以确定账面存货的存在和完整;四是未对监盘结果进行复核、汇总并编制存货监盘报告。

六、对存货的盘点只关心数量不考虑质量状况

存货具有时效性以及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性,其质量状况非常重要。但实务中,大多数CPA对存货监盘仅是关注数量上的存在,而不关注或很少关注存货的质量状况,只要数量正确,就确认存货的存在、完整性及权利和义务三项认定,明显有失偏颇。

养猪场所规划六大误区 篇5

时间:2014年07月17日来源:沈阳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

误区

一、胡乱选址

猪场宜离公路100米以上,应远离村庄和畜产品加工厂,来往行人要少,要在住房的下风向,地势高燥,避风向阳,土质坚实、渗水性强、未被病原微生物

污染,水源清洁、取水方便。

误区

二、设计不科学

安排猪舍时要考虑猪群生产需要:公猪舍应建在猪场的上风区,既与母猪舍相邻,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哺乳母猪舍、妊娠母猪舍、育成猪舍、后备猪舍要

建在距离猪场大门口稍近一些的地方,以便于运输。

误区

三、养殖过于密集

猪舍过于密集,易造成环境污染及猪群间相互感染疾病。猪舍之间的距离应在8米以上,中间可种植果树等。四忌建筑模式单一 母猪舍、公猪舍、育肥猪舍模式都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不能都建一个样。比如,母猪舍需设护子间,而其

他猪舍就不需要;公猪舍墙壁需坚固些,围墙需高些等。

误区

四、猪场通风不佳

主要是指冬天的通风。保温的同时,如果氨气味比较大就要适当通风。大多数养殖户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冬天总是咳嗽不断,严重减低料肉比,增加了发病率。养殖量小的可以不通风。如果一个舍存栏猪多,不通风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解决方法就是舍上方大约5米左右一个通气孔,或在舍的一端安装排风扇。通风

比保温重要。

误区

五、采光不合理

有的猪场猪舍一个窗户也没有,有的虽有窗户,但窗户太小、太少,夏天不利舍内通风降温。母猪舍窗户一定要大,一般情况下,能养10头育肥猪的猪舍,后墙需留60~70厘米的窗户4个。母猪舍用大棚对仔猪保暖效果差,育肥期可以

用半敞开式,冬天用大棚,这样减低成本。

误区

六、排泄物清洁不规范

污染严重的猪场一定是疾病不断。最经济而且科学的防病方法应该是环境卫生、消毒。其次是免疫、保健、治疗。而往往养殖户把这个顺序倒过来。得到的结果却是投入大量的钱效果却始终不如意。

猪舍外无粪池,收集粪尿难,肥料易流失,肥力会降低。另外,会影响猪舍清洁卫生。猪舍内污水沟应有足够的坡度,以利于污水顺利流到舍外,注意不要

养生保健六大误区 篇6

饭后散步走,可以促进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同时又增强了体力消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饭后散步。比如冠心病患者,吃饭的时候心跳会加快,刚吃完饭,血压、血脂都会不同程度升高,此时再去散步,本来就供血不足的心脏工作量增加,一下子心肌缺氧,轻者会诱发心绞痛,重者可造成心肌梗死。所以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人。“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应改为“要活九十九。饭后不要走,要想消化食,先歇半小时”。

误区二:清晨是最好的锻炼时间

对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人来说,清晨是最危险的时刻。临床医学表明,上午9时,心脏病发作的概率比下午1时要高出3倍。冠心病、高血压病人,早晨运动,不仅健身效果难以保证,甚至还会危害健康。根据人体生物钟节律,老年人锻炼的最佳时段是中午12时后和黄昏前后。

误区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冬季参加体育运动,是可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但也必须重视寒冷对人的影响。尤其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人,寒冷使得全身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加,血压更高,心脏负担更重。这就很危险了。而夏季气温高,倘若再进行体育运动,也会加重心脏负担。老年人和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人还是要量力而行。

误区四:立秋后要多多进补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许多老年人忙着“秋补”。那种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學的。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千万不要随意服用野山参、白参等,以免发生危险。高血压病人还应当忌服刺五加、附子等能升高血压的中药。其实最好的“补药”就是保证正常的饮食营养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误区五:戴口罩保护呼吸道

天气渐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很多,有些老人以为这是冷空气伤了肺。所以他们外出时常常戴一个大口罩。其实,人的鼻腔及整个呼吸道均覆盖着黏膜,其下又有微血管。冷空气经过鼻腔到达肺组织时,经过一系列腔道的预热和升温,已接近人体的体温,所以按理不会对呼吸道有很大的刺激。所以戴口罩只能对面颊部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误区六:心绞痛发生时立即躺下

岁末主张年休假,六大误区需破解 篇7

误区一:个体雇工、临时工没有年休假?

【案例】市郊失地农民小赵系一家水站雇工, 专门负责为客户上门送桶装水。每月基本工资为800元, 外加效益提成。2014年10月初, 小赵工作满3年后, 与老板协商解除合同时, 小赵提出应适当补给3年来未休年休假工资, 老板以个休雇工没有年休假为由予以拒绝。

【分析】该老板的说法与法律规定完全相违背。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二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 享受带薪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 适用本办法。可见, 带薪年休假的职工, 已经涵盖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所有用工单位。无论是临时工、编外工、雇员, 均有权享有带薪年休假的权益。

误区二:淡季待岗休息可折抵年休假?

【案例】丹丹职专毕业后入职某酒业酿造公司。每年的春节过后一段时间里是酒类销售的淡季, 此时大多数职工都可以在家待岗一段时间, 因是待岗, 职工不提供劳动, 只发给基本生活费。由此, 公司明确提出待岗休息期间视为职工年休假, 公司不在另安排休假。许多老员工都认了。可丹丹不服, 最近, 在工作满1年之后, 她因筹办结婚事宜向公司提出休年假被公司拒绝。

【分析】该公司以待岗休息折抵年休假是一种侵害职工休假权的违法行为。《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五条是规定了: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 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 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 也可以分段安排, 一般不跨年度安排。需指出的是, 该条法规明确两点:一是“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必须按正常上班一样对等, 足额发给年休假期间工资;二是“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前提是:“考虑职工本人意愿”, 若职工本人确因某些具体情况, 有权要求在其他时间段休假的权利。该公司以一刀切的形式一律以淡季待岗休息折抵年休假, 且只发给基本生活费工资, 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独立的年休假权。

误区三:承诺放弃年休假, 不能反悔?

【案例】张女士于2012年10中旬入职某个体印刷品公司时, 双方在签订两年期劳动合同的同时, 公司要求所有签订合同的员工均需签订一份包含有员工“自愿放弃年休假”内容的承诺书。见几位老员工都是如此签订的, 张女士也只好随大流、在承诺书上签字。2014年4月初, 张女士因装饰新房, 向公司提出年休假, 公司回答:承诺了就不能反悔, 若想休假只能请事假。

【分析】《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明确规定: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 享受带薪年休假。带薪年休假是国家法律强制性规定, 更是劳动者享受的法定休假权利之一, 且法律对于劳动者的带薪年假已经作出了最低标准的规定, 任何用人单位都不能通过约定的方式拒绝或降低劳动者依法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待遇, 否则, 即使员工同意并在承诺书签字, 也因这种约定违法而被认定为无效。

误区四:参加集中旅游+培训, 可视为休假?

【案例】陆小姐系某饮食服务公司员工, 公司每年都于淡季分批分期统一安排一周时间 (其中一半时间为培训) , 组织员工去外地旅游+培训活动。以此视为统一安排职工年休假。陆小姐想知道公司这样安排年休假合法吗?

【分析】《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的单位可以“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其前提是“考虑职工本人意愿”。也就是说, 统一安排时, 需征得职工个人的同意。其正确作法应是:应当制定详细的休假制度规范, 对以福利待遇折抵年假天数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并且务必向劳动者告知或公示, 以便劳动者可以在享受单位福利待遇或是享受法定年休假待遇之间作出明确的选择。本案该公司即未以制度等形式做出明确规定, 亦未事先告知员工或征得员工同意, 该“视为”年休假的做法没有法律依据, 更何况, 其中一半时间是具有工作性质的培训内容, 根本不能代替年休假。

误区五:当年未提申请, 视为自愿放弃年休假?

【案例】小李是一家宾馆保安, 2012年6月入职时, 与宾馆签订了3年期劳动合同。工作满1年, 小李曾提出休年假, 老板以旺季、无人接替为由, 要求小李不能休假, 并答应给加班工资, 但事后一直未兑现。2014年7月, 小李主动提出辞职, 并要求宾馆支付自己未休年休假工资。老板竟然否认小李曾提出过休假一事, 以小李当年未提书面申请, 视为自愿放弃年休假为由, 拒绝给付未休年休假工资。

【分析】《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 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 统筹安排年休假。用人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年休假或者跨1个年度安排年休假的, 应征得职工本人同意。”可见, 安排劳动者年休假是法律对用人单位的强制义务, 而非必须由劳动者主动提出休年休假书面申请才能启动。除非劳动者主动明确表示放弃休假, 并获得相应劳动报酬补偿的权利后, 才可以免除用人单位的责任, 因此, 即使劳动者未主动提出休年休假的申请, 用人单位也应当主动安排, 而不能视为劳动者自动放弃。

误区六:员工主动辞职, 用人单位无需支付年休假报酬?

【案例】刘小姐于2013年6月入职某小食品加工公司, 因该公司几次拖欠职工月工资, 刘小姐于2014年8月向公司提出书面辞职, 同时要求公司给付自己未休年休假的劳动报酬。该公司认为刘小姐是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故不同意支付其未休年休假劳动报酬。

企业纳税筹划认识的六大误区 篇8

将纳税筹划和偷逃税行为等同起来, 认为纳税筹划即纳税人或者税务中介机构帮助纳税人变相偷逃税的行为是人们的普遍认识。

笔者认为, 纳税筹划并不等于变相的偷逃税, 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偷逃税行为是纳税义务发生后纳税人对账务的巧妙安排, 具有欺诈性, 违反了法律规定。而纳税筹划是纳税义务发生之前的一种周密安排, 具有合法性或者非违法性。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纳税筹划:

第一, 纳税筹划利用税法的“漏洞”进行。税法上总会存在一些导致有效性下降的不完善条款。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比逃税更加重要的是合法规避税收, 原因在于国会制定的法规中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造成大量的收入不纳税或以较低的税率纳税”。纳税人受自身利益的驱使, 总是积极寻找税法存在的种种“漏洞”为己所用。例如,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无偿受赠房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78号) 规定, 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的, 对当事双方不征收个人所得税。按照此法规定, 倘若叔叔把房子赠送给侄子, 受赠人就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因为叔叔与侄子并非直系亲属。但是如果叔叔先将房子赠送给其兄 (侄子的父亲) , 然后侄子的父亲再将房子赠送给其子 (即叔叔的侄子) , 对受赠人免税。这就是纳税人利用税法没有规定第一次赠送后不能转赠的漏洞而进行的纳税筹划行为。虽然纳税人利用税法的“漏洞”进行纳税筹划客观上给国家带来了税收损失, 造成了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不均, 但是利用“漏洞”进行纳税筹划没有违背法律条文, 至少给予税法形式上的尊重。而偷逃税则不然, 在财税[2009]78号文件未出台前, 许多人利用签订假合同或阴阳合同的形式, 把实质上属于销售房子的行为变成赠送行为, 这就偏离了纳税筹划的本质。

第二, 纳税筹划利用税法的“盲区”进行。纳税人利用税法的“盲区”进行纳税筹划与偷逃税行为亦有区别。偷逃税行为必定违法, 纳税筹划却不一定违法。比如纳税人在开办公司过程中因租房发生的装修费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 按照税法规定应对之进行摊销扣除。这里有几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一是把装修费作为开办费处理, 但按照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开办费允许一次性列支, 这似乎与装修费的资本性支出性质相违背。二是把装修费当成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进行处理。倘若如此, 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这笔装修费未必合算, 因为合同约定的剩余期限可能会很长, 并且税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把装修费当做固定资产改建支出来处理。三是在法律规定不太明确的情况下, 把装修费当做“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进行摊销, 摊销期限只有3年。

第三, 纳税筹划利用税法“差异”进行。税法中关于差异的条款有很多, 有些差异恰恰是国家为贯彻某种经济政策特意设计, 例如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的颁布等。有差异就有纳税筹划的空间, 纳税人利用税法“差异”进行筹划符合国家立法精神, 为国家所提倡, 风险最小, 与偷逃税行为不可相提并论。

值得一提的是, 纳税筹划和偷逃税行为从法理上看也许是泾渭分明, 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对二者进行有效区分。偷逃税收和纳税筹划往往只是一步之遥, 过度的纳税筹划可能就演变为偷逃税。

误区之二:纳税筹划只要合乎税法规定则可行

纳税筹划应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之上, 但是认为纳税筹划只要合乎税法规定则可行的观点有失偏颇。实践中许多纳税人往往只关注其筹划方案是否符合税收法规, 而忽视了其他相关法律和影响因素的存在, 从而导致了筹划方案的失败。笔者认为, 纳税筹划不仅要合乎税法, 也要合乎其他相关法律。例如,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免税。同时规定, 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也可以免税。假定美国公司A直接对我国企业B控股30%, 则B在汇出股息时按照我国税法规定, 应缴纳10%的预提所得税。倘若美国A公司不直接对我国B企业控股, 而是在中国境内设立一家分支机构C公司, 由C公司对B企业控股30%。则B企业向C公司分配的股息红利属于居民企业之间的权益性收益免税, 而居民企业C公司向其美国的非居民企业汇出股息时按照税法规定也免税。然而仔细研究后会发现, 该方案并不符合我国的《公司法》规定, 我国《公司法》规定, 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具有中国法人资格, 非法人机构或者自然人是不允许对外成立子公司的。

此外, 纳税筹划不仅要合法而且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律, 不能“为税而税”, 不能因为纳税筹划而破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流程, 那种单纯为节省税金而违背企业生产经营规律的做法得不偿失。

误区之三:纳税筹划是财务人员账务上的巧妙安排

这是对筹划主体认识上的误区。许多人认为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能够处理好一切涉税问题, 纳税筹划主要是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这种认识其实欠妥, 虽然财务会计与税收一脉相承, 但纳税筹划不仅仅与财务会计部门或财务会计人员有关。企业的税负产生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而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结果进行如实记录和反映, 包括将各业务部门所产生的涉税事宜反映出来并履行纳税程序。因此, 当财务部门发现税务问题时, 再试图进行一些账务方面的调整, 但这种事后的调整很难解决企业税务方面的根本性问题, 反而增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

因此, 要想做好纳税筹划工作, 就要求经营决策者精通税务知识, 做好决策;财务人员或者税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 承担筹划执行的职责。此外, 财务部门不应孤立筹划、“闭门造车”, 要与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 加强与其他部门、其他人员沟通和协调, 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误区之四:纳税筹划即为纳税人的“事后摆平”行为

与其说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倒不如说是纳税人的一种经常性行为。很多纳税人对于涉税事务缺乏超前意识, 经常是等到“东窗事发”之后, 才想办法去“灭火”。

如果纳税人在投资、经营行为已经发生, 纳税义务已经确定后采用各种手段来减轻税负, 则为偷税。比如, 现实中有许多单位把已经实现的收入变成应收账款并长期挂账, 如有可能甚至暂存在其他单位或中介机构, 并用此款直接进行再交易等现象。这其实是一种偷税行为, 因为只要产品售出, 企业取得索取货物的凭证, 即表示销售收入已经实现, 应该及时纳税。纳税筹划与偷逃税的区别之一就在于纳税筹划具有超前性或者预见性, 真正的纳税筹划应该在纳税义务未发生之前, 根据可预见的税收变化, 合理地安排交易过程中的诸多事项。

误区之五:最优纳税筹划方案是纳税越少越好

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根本上讲, 纳税筹划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的。但是有很多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时, 认为最优的纳税筹划方案是纳税越少越好, 从而忽视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比如, 许多纳税人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往往只考虑税收绝对额的减少, 而忽视了资金时间价值的存在。从现值的角度分析, 当某种税收被递延到以后纳税年度缴纳时, 现金流量会增加, 税收成本因此下降。在税基比较稳定的情况下, 通过加速费用扣除的办法, 使前期税基缩小, 减少前期应纳税额。例如, 增值税进项税额在抵扣过程中具有“沙漏效应”, 即漏斗里的沙子是一定的, 如果能将漏嘴变小一些, 沙子滞留在漏斗的时间就长一些。换言之, 假设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缴纳的增值税是一定的, 如果前期缴纳的税款少, 后期缴纳的税款多, 则资金滞留在企业的时间就长一些, 纳税人可以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因此纳税人应注重加强增值税管理, 尽可能“早抵扣”。

又如, 纳税人任何一项筹划方案在取得税收利益的同时, 必然会为该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费用, 以及因选择该筹划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损失的机会收益。当新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小于取得的利益时, 该项筹划方案才是合理的, 反之, 该筹划方案就是失败方案。这里所说的纳税筹划成本不仅包括实际货币支出的显性成本, 而且包括企业付出自身拥有的生产要素而形成的隐性成本。可见, 纳税筹划和其他财务管理决策一样, 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只有当筹划方案的所得大于支出时, 该项纳税筹划才是成功的筹划。

很明显, 企业不考虑财务管理总目标而进行的纳税筹划犯了“近视眼”的错误, 不仅增大了本期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 而且可能会加重以后期间的纳税负担。纳税筹划的目标不应只是实现企业的某种税负最轻, 而是在纳税约束的环境下, 使企业税后利润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对纳税人来说, 如果从某一方案中可获得最大化利润, 即使该方案会增加税负, 也是纳税人的最佳经营方案。最佳纳税筹划方案应该是使企业综合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误区之六:与税务机关处好关系即是一种筹划, 成功的纳税筹划方案应该是得到税务机关认可的方案

许多纳税人把与税务机关处好关系看成是一种筹划, 成功的纳税筹划方案就是得到税务机关认可的方案, 笔者认为此种认识有失偏颇。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处好关系实则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这种人为创造的看似融洽的纳税环境, 会随着税收政策以及税务机构内部人事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依法治税占优的环境下, 依靠人情筹划、关系筹划并非长久之计。因此, 在纳税筹划过程中与税务机关进行必要的沟通是必要的, 但是纳税筹划方案是否成功纳税人说了不算, 税务机关说了也不算, 一切应取决于是否依法行事。

当然, 纳税人坚持“谈判”原则, 在税收政策没有出台前通过其他活动, 对政策制定者施加一定的影响, 使之制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即所谓的“政策寻租法”是可以为之的。政府为了贯彻一定的社会经济政策, 可能愿意放弃一部分税收, 尤其在我国目前的税收立法权层次较低的情况下, 我国税法有时赋予税务机关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谈判的作用会更大。通过谈判, 税务机关可能会针对具体企业出台减免税政策等。这些都是某些行业或企业或与税务机关博弈的一种结果。

参考文献

高职生择业常见的六大心理误区 篇9

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误区主要有: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人格缺陷, 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过低的评价和否定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具有自卑心理的高职生, 他们缺乏竞争意识, 过低估价自己, 对外界评价特别敏感, 害怕自己被别人笑话, 不敢凭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去竞争, 不愿主动出去找单位, 不敢和别人竞争, 只盼着学校帮助推荐就业。他们或自认为学历不高、性格不好、长相不佳;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佳, 求职屡屡受挫, 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理的高职生, 由于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优势,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常常脆弱胆小、优柔寡断、怯懦逃避, 继而悲观失望, 不思进取, 不敢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 不能从容地走向职场, 对于求职一事总是缺乏自信, 甚至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去尝试, 这会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二、自负心理

与自卑者相反, 高职生中还有一些人缺乏自知之明, 过高估价自己, 心高气傲, 盲目自负。或自视过高, 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或固执己见, 唯我独尊。有自负心理的高职生他们可能比其他人在知识、能力、眼界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确实具有一定优势, 加之他们有远大的抱负, 这就使得这些学生对自己存在过高的自我评价和自恋心理。一旦萌发这种心理, 很容易脱离实际, 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产生极大的反差。好高骛远, 盲目自大, 要么嫌工资低, 要么嫌地点远, 要么嫌职位低, 要么嫌人际关系处难处, 总觉得什么都不适合自己, 最终导致与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错过就业良机。

三、从众心理

一些高职生不从自己实际出发, 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甚至不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结构适合于何种工作, 择业时盲目从众, 或对突如其来的新体制和繁纷复杂的人才市场无所适从, 或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要么不管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 更不管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只是随大流地找一个单位;要么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 对基层工作不屑一顾, 不管自己的专业方向, 一心要落脚于大城市, 跻身于国家机关及事业部门或其他高薪部门, 把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看着是唯一的就业选择。盲目跟风的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 人为地给自己的就业道路设置了重重障碍。

四、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对象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由于高职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 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他们往往不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我。不少人对自己的评价偏高, 时常产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心态, 不愿到边远艰苦地方去, 不愿下基层, 同学之间盲目攀比。一些人不充分考虑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 对社会地位、地理环境、单位性质、工资待遇等外在条件片面求高、求全、求稳, 习惯性地与自己身边的同学去比, 你进了北京, 我就非进广州;你进了金融, 我就非进外贸。从而导致一些人要么暂不就业, 观望期盼好单位找上门来, 要么朝三暮四频繁跳槽, 即使有非常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单位, 也会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别人而轻易放弃, 减少了不少就业机会。

五、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们面临或某种特殊事物或情景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择业焦虑, 顾名思义是指高职生在落实就业单位之前, 表现出来的过度紧张、恐惧、担忧和不安。表现为怕字当头, 向往就业, 关心毕业, 可是一谈到毕业就惶惶然, 有大难将至之感, 心情烦躁, 意志消沉, 忧心忡忡;轻者长吁短叹, 重者神情紧张, 血压升高, 整天闷闷不乐, 疲惫不堪;行为上小心有余, 果断不足, 茶不思, 饭不香, 无所适从, 常常被噩梦所困扰。有的嫌时间过得太慢, 度日如年;有得嫌时间过得太快, 期限将至, 单位无着落。择业焦虑在许多高职生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但一般来说, 以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适应力弱者居多, 男女生均有, 女生居多。

六、依赖心理

一些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上, 他们一方面希望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四处奔波, 而是把希望寄托在托关系、找门路上, 达到目的则欣喜若狂, 达不到目的则灰心丧气、萎靡不振。择业中缺乏独立自主意识, 对一个工作岗位是否适合自己, 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 而是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 毫无主见。

高职生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顺利地度过择业阶段, 成功就业, 顺利走向职场, 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多方共同努力。职教工作者要教育高职生给自己合理定位, 正确面对就业问题, 消除心理障碍, 走出心理误区, 进行择业心理的自我调适。在择业的重要关头, 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这样才能顺利就业, 使整个社会得到和谐、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竹梅, 余静.高职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及诊治[J].价值工程, 2011 (19) .

[2]李红.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2) .

经济学考研专业课复习六大误区 篇10

误区一:专业课还没开始,不着急复习

之前在沈阳讲座,现场有一个学员打算报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试科目代号为“815经济学综合”),问题是专业课还没开始复习。听完之后,我当场石化,对外经贸815经济学综合四本厚厚的参考书,现在还不开始看,莫非打算考2018研。

从之前成功经验和失败案例看,强烈建议考名校的学员尽早复习专业课(因为参考书多,考题难度大),最好是六月底之前把所报院校参考书看一遍(含作答课后习题),因为暑期开始就进入强化阶段,需要开展第二轮复习。

为了说得更清晰一点,举例说明下。以高鸿业《西方经济学》教材为例,总计22章(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不考),要求6月底之前看完,共计3个月。

时长:90天

章节:20章

速度:一章花费4.5天,约5天。

这5天干什么:看教材、做课后习题。

如果报考院校指定教材为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和曼昆《宏观经济学》,零基础,怎么办?

也是六月底、七月初看完高鸿业《西方经济学》教材,具体操作方法:

看完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章,听完课,看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消费者理论相关章节,然后做该章课后习题。

误区二:专业课光看指定教材就行

很多学员低估专业课考研难度,以为自己多看看教材就行,问题是真不够,主要有两个原因:

1.“看”,有时候看不出名堂,自认为已经搞定,结果考试难度远大于所理解程度。

接下来引用去年一名同学(东北财经大学,专业第三名)成功经验分享,大家就知道为什么光看可能不好使:

首先说说考研经济学专业课的一些问题。虽然经济学专业科班出身,但是平时学习的深度,难度还是和考研专业课有相当差距的。主要表现在概念理解不透,比如厂商在劳动市场是买方垄断,产品市场是卖方垄断,那么这是双边垄断吗?答案显然不是,双边垄断的概念理解不透就要犯这样的错误了。再就是当前经济学教材,也有很多知识点讲述的晦涩难懂而且不知所云,典型的例子是范里安的二级价格歧视,自己看书,我反正是没看懂,只读一遍浪费时间。还有一点是前后知识点的联系,难以做到将知识点系统化,典型的例子是经济学流派发展和争论,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哪些区别,对于总供给的观点有哪些争论,宏观经济政策分别有哪些主张。最后就是将知识点理解了,怎么落实到做题上,这还是存在问题,生产论成本论,要素需求理论不难懂,但是给定生产函数等条件,求成本曲线,要素需求量等问题,做题也不见得能做得好。

比如,双边垄断这个概念有点难度,但是是核心考点,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曾经就考过这个知识点。

2.部分高校,考题难度超过指定教材,单看指定教材考不了高分,特别是名校。

部分高校,如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等,虽然指定了参考书,但是每一年都有考题超纲的(一般为一到两道大题)。比如说:

在蒙代尔-弗莱明框架下,假设政府通过进口配额或是征收关税来减少进口,请回答如下问题:

(1)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作图分析上述减少进口的贸易政策如何影响收入和汇率。

(2)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作图分析上述减少进口的贸易政策如何影响收入和汇率。

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教材中,仅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没有讲到贸易政策。但是,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就讲了贸易政策。如果考生之前看过这个,估计就开心坏了。

误区三:专业课靠背

不少学员,特别是女同学,错误的理解成经济学靠背就行。事实上,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理解。

1. 经济学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如果纯粹靠背,复习失去了意义。

2. 经济学靠“理解”,即掌握内涵。

3.第二轮复习整理笔记,十月份底后可以背,特别是所报院校对文字要求高的院校,尤其是含政治经济学。

比如,如下这道考题:

请结合图形简要说明凯恩斯交叉模型、IS-LM模型和AS-AD模型这三个模型中的内在联系。

学员一定要掌握上述三个模型的关系,这个光靠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误区四:多刷历年真题

有部分同学,很有意思,经常要求推荐真题集,说要多练习考题。然而,一问,课后习题都没有做。这不就搞笑了,现在不好好做课后习题,然后就想做真题,真有点好高骛远。历年真题是很重要,如:

1.明白考题题型,便于针对性练习。

2. 知道考题重点,有助于侧重复习。

3. 把握命题规律,指导科学的备考。

4. 历年真题重复,不做真题死翘翘。

但是,建议第一轮复习重心放在课后习题等,不要好高骛远。

误区五:课后简答题看完答案就背

很多同学反馈,简答题作答太痛苦了,能不能直接背答案?当然不可以,经济学是考理解,不是靠背的。

最佳方法:先花两到三分钟时间思考简答题如何作答,然后对参考答案,并在参考答案上做标注,如之前没有想到的,或者之前理解错误的。

如果专业课想考高分,一定要不断练习简答题的答题策略!

我们来一道考题分析下:

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SMC曲线上等于和高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

这道考题要完美作答,需要强调两点:

1.短期供给曲线怎么和边际成本曲线扯上关系?

2.为什么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一旦明白上述两点,再结合数学推导,这道考题就可以很轻松搞定。

误区六:计算题靠疯狂做题

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包括出题。如果疯狂作答计算题,仅仅是出于自我安慰,那估计靠不住。

做完一道计算题,思考下命题规律:告诉你什么已知条件,要求什么结果。

比如,我们就拿消费者理论考题做个例子,分析一下:

1.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1=20元和P2=3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单位U=3X1X22,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各是多少?每年从中获得的总效用是多少?

2.假定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1、P2消费者的收入为M。分别求该消费者关于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函数。

上述两道考题其实出题方法一样,只是稍微有点区别:

如果告诉预算约束方程和效用函数,可以求解出最优解。

如果告诉效用函数,但不能得到具体的预算约束方程,如商品的价格变化,可以求解需求函数。

上一篇:社区综合护理干预下一篇:幼儿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