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的误区

2024-05-05

幼小衔接的误区(精选十篇)

幼小衔接的误区 篇1

幼小衔接工作一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一直被关注却又充满了困惑。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已经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 亟待解决。例如, 南京一家媒体曾报道, 南京出现了12节课收费1. 1万元的天价“幼小衔接班”。记者采访发现, 社会上存在很多专门针对名校面试进行辅导的“面试班”和“高价班”, 数量多, 一次课价格200 - 500元不等。这些机构良莠不齐, 记者以家长身份联系了一家号称南京市规模最大的幼小衔接培训机构。负责人介绍, 他们的老师都是在职教师或者有两年相关工作经验并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 教材是南师大幼教中心自己研发的, 有《汉语拼音》、《数学思维训练》、《汉字启蒙》、《注意力、观察力、表达能力训练》。暑期班针对幼儿园大班的孩子, 课程分全天班和半天班、周末班, 费用3000元、2000元、1000元不等。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机构, 办园条件、教师资质尚不健全。南京市教育局信息办的王京表示, “幼小衔接是新生事物。市场开放促使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 但由于审批权限问题, 很多培训机构从工商部门拿许可证, 在监管上存在模糊区域”。正因为当前的学前教育在现实功利的驱使下, 打着办教育的幌子, 谋取私利, 使小学化现象日益严重, 距离教育的本真渐行渐远, 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深入分析, 我们会发现导致新闻中这些现象的众多原因, 一是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急切心态, 怕孩子跟不上的焦虑, 怎么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茫然和接受正规幼小衔接教育机构教育的强烈愿望; 二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交叉职责范围和对教育行为规范后衍生出的治理不到位、不彻底、无法根除等问题; 三是一些唯利是图的教育机构扰乱市场, 使教育误区增多,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孩子超前、重复、负重地学习, 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甚至引起盲目跟风的社会风气, 很容易误导幼儿家长进行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是奠定人生根基的重要阶段, 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品德、个性和社会性养成等多方面有重要影响。幼小衔接现象作为一个共性的社会问题, 亟待社会的正确认知和高度重视, 这不仅需要社会、家庭、小学、幼儿园的共同努力, 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教研部门的齐抓共管, 才能共同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实、更好、更科学。

二、幼小衔接的内涵与启示

1. 台湾蔡春美教授带给我们启示

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幼小衔接应形成一种衔接的状态。通过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设计, 使得儿童的学习仍然能够保持一种持续的状态, 即使经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儿童依然受到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期望的影响。

2.《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 ( 以下简称《纲要》) 带给我们启示

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 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小衔接的过渡应该是自然的, 应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之上。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不是仅靠幼儿园大班的培养, 而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以及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幼小衔接不应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渡环节; 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 而是幼儿园和小学都要依照儿童的发展规律, 幼小衔接的关键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 幼小衔接的核心是要找到“奠基阶段”的内容。

3. 专业研究带给我们启示

幼小衔接工作应以“在过渡中促发展, 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 提出并确定幼小衔接的双向任务, 即学前教育要做好入学准备教育, 重点是学习适应和社会性适应准备; 小学教育要做好入学后的适应教育, 把入学后教育的起点降到符合幼儿与小学交叉阶段特点的水平, 以便使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通过幼儿园确立的“做本真教育, 育幸福儿童”的办园宗旨和“全人、全面、全程”的三全教育理念, 倡导以儿童为本, 做符合规律的人性化教育, 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科学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新理念

幼小衔接阶段, 幼儿需要从生理和心理上做巨大的调整, 面临环境改变、知识结构调整、作息时间变化、自理能力发展、社会性同伴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 对幼儿来说是其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如何通过科学的方式, 全方位和多角度地实现幼小衔接, 帮助孩子迎接挑战, 更好地发展呢?

( 一) 端正办园思想, 找准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关键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思想,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此在杜绝和防止小学化现象中, 幼儿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确的办园思想。《纲要》指出, 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 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在领会《纲要》思想精髓的基础上, 针对传统教育模式下暴露出的核心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结合专家指导, 确立办园宗旨和教育理念。并且把这种思想根植于全体教职工的头脑中, 让它成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思想基础。

( 二) 创新教育模式, 抓住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主线

小学化现象集中表现在环境材料的匮乏、课程的单一和教师队伍的脱专业化, 因此要紧紧抓住环境、课程和教师团队这条主线, 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1. 环境是平台

要遵循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来创设环境, 赋予环境新的教育内涵。针对小学化现象存在的脱离幼儿生活实际, 以高结构和高控制的活动为主, 缺少对个性化教育的问题, 创设了全省首家儿童自主体验式活动中心———生活花园, 生活花园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从本班教室中走出来的机会, 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张扬个性、体验生活的低结构的游戏活动空间, 把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 实现了幼儿生活生长环境的改造。同时生活花园的创立还为教师卸下了在狭小的教室里进行大量的材料制作、频繁更换情景布置的繁重工作负担。同时, 为实现全程化教育的无缝衔接, 建立了0—3岁早教服务指导中心, 积极探索将公办园优质资源服务社会、辐射社区、指导家长科学育儿的途径。创设3—6岁幼儿教育和特色活动区域, 让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功能, 为防止和杜绝小学化现象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教育空间。

2. 课程是载体

在课程设置上, 充分体现“全人、全程、全面”教育思想的内涵, 构建了一套既符合幼儿、家长、社会需求, 又有利于儿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紧紧把握教育的两个关键词———发展性和个性化, 确定了幼儿园“三全”教育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涵盖了0—6岁学前阶段孩子身心发展所涉及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 倡导为有价值的童年生活负责, 为成年后的健全人格奠基的课程理念, 既有五大领域基础性课程, 又有绘本阅读、玩具图书馆、军旅体验等特色性活动; 既有关注知识技能为主的集体性学习, 又有充分满足个性发展需求的低结构体验式学习; 既有0岁起点的亲子早教俱乐部, 又有指向小学阶段的渗透式幼小衔接内容。并将幼小衔接课程融入到孩子发展的各个年龄段和各项课程当中, 变突击式衔接为渐进式衔接, 既保证课程对孩子一生发展的持续影响, 又兼顾孩子升入小学开始学科学习的近期需要, 从根本上打消家长的顾虑。

( 三) 队伍是保障

再好的理念和课程如果没有付诸现实, 那也将是空谈。做本真教育需要有本真的教育者, 育幸福儿童需要有幸福感的老师。同时,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首先就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通过园本教研、团队学习和实践性研究, 采取共同读一本有价值的书, 共同构建园本课程, 共同探讨核心问题等方式,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还层层选拔出优秀教师挂牌, 示范引领。幼儿园还由优秀教师组成了课程研发小组、问题诊断小组和专业培训小组等团队, 实现优势互补, 通过集体的智慧提升专业水平。有关专家深入一线进行指导, 有效地促进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提供了保障。

( 四) 实现多方联动, 扩大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参与面

小学化现象既然已经演变成为社会问题, 就意味着幼儿园单方面努力纠偏是杯水车薪。因此, 需要建立以幼儿园为中心的, 家长、小学及专家四位一体的合作体, 扩大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参与面。幼儿园与结对小学的老师结成合作学习小组, 与家长实现多角度的沟通, 走进社区, 向社会宣传科学施教的有效策略。

做好幼小衔接 家长警惕三个误区 篇2

过了这个暑假,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就要步入小学生活了,因此,近日平度市实验幼儿园孙丽君名师工作室公益讲堂以“幼小衔接,您准备好了吗—如何使幼儿自信独立的步入小学生活”为主题进行了一次讲座,主要就什么是幼小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存在哪些差异?幼小衔接有哪些误区?一年级新生在小学里会遇到哪些麻烦事?作为家长,怎样帮助孩子进行有效的幼小衔接等问题,针对幼儿家长对幼小衔接的困惑和误区进行解析与指导。

幼儿园和小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孙丽君介绍:“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但由于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超过60% 的孩子入学后存在学习适应性严重不足的问题:不适应正规的学校教育,不适应相对紧张的学习环境;不适应跟老师、同学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不适应学校在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要求。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园和小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对幼儿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变换,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时间、行为规范、交往等方面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因为幼儿园和小学有这么大的差异,如果让一个6岁的孩子来独自承受的话,是有难度的。所以,家长们也需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幼小衔接。

警惕幼小衔接中的常见误区

孙丽君表示,家长们在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幼小衔接的时候,有时候不免会步入幼小衔接的误区。她提醒家长要注意警惕以下几种误区:

误区一:幼小衔接=突击教育

许多父母认为,幼小衔接是升入大班后才能做的事儿,当孩子到了大班下学期时,便着手进行这项工作,所以出现了大班下学期“加班”“加码”现象,使此学期成了“集训期”“超负荷期”,导致孩子“消化不良”。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不正确引导和强化训练会导致孩子对小学生活的恐惧心理。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可以说,整个学前期都应是为孩子入学打基础的时期。

所以明智的做法是: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父母应使孩子的入学准备工作始于入园时,应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加以培养,并贯穿整个幼儿园阶段,到大班时再进行适当的强化。

误区二:幼小衔接=多学知识、小学提前化

可能在一些家长眼中,“幼小衔接”这个词就代表着知识的承接和过渡。有些父母为孩子买来小学一年级各门学科的教材,在家教孩子学习语文、数学课程,并给孩子布置作业,要求孩子按时完成。过分重视片面知识的灌输和局部技能的训练,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孩子的成长是受生理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任意提前训练,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以致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儿童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养成不专心的不良习惯。

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在幼儿园,大班的教学会为孩子上小学做一些知识方面的准备。但是,知识的准备并不是幼小衔接的重点或者全部。事实上,幼小衔接工作的重心应是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兴趣选择加以培养,保持孩子对知识探索的热情,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误区三:幼小衔接=多上培训班

“幼小衔接班,上还是不上?”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孩子家长。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还真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绝不能把幼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就得多上几个“幼小衔接班”。

明智的做法应该是:适当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孩子的顺利衔接。不过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走入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学习,提前让孩子学习太多小学阶段的知识;二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该学,否则会“毒害”了自己的孩子。其实,家长的关注点不要放在是否应该学的问题上,而是应该放在何时学、怎么学等更为关键的问题上。幼儿阶段的孩子,应多以游戏互动的方式,通过玩来掌握应学到的知识,比如认字、数数等,而不应该让孩子机械地、被动地学习。其实,幼儿阶段孩子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幼小衔接中,家长千万别错了方向。

家长应该在三面多下功夫

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孙丽君认为,家长和学校应多花时间培养孩子自我服务、遵守规则、自我独立、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意识。家长应该在理顺育儿理念、踏好准备节奏、关注重点指向三方面多下功夫。

在理顺育儿理念方面,家长应该从片面追求学业分数向关注全面成长转变,从心理、精神、习惯等方面加大引导的力度,从情感、态度、人生等方面加强指导的强度。同时以“你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等激励性的话语激发对小学的向往。

在踏好准备节奏方面,首先要培养孩子慢慢地学会自理生活、学习和劳动等最基本的能力,建议家长们谨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其次指导孩子学习有规律地生活,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安排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作息有序与灵活调整相结合;最后要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课业的能力,以及记忆力、注意力、语文理解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等。同时训练幼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幼小衔接,家长要警惕三个误区 篇3

误区一:

幼小衔接=突击教育

许多父母认为,幼小衔接是升入大班后才能做的事儿,当孩子到了大班下学期时,便着手进行这项工作,所以出现了大班下学期“加班”“加码”现象,导致孩子“消化不良”。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可以说,整个学前期都应是为孩子入学打基础的时期。

所以明智的做法是: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突击”,而是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做准备,应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加以培养,并贯穿整个幼儿园阶段,到大班时再进行适当的强化。

误区二:

幼小衔接=小学提前化

可能在一些家长眼中,幼小衔接这个词就代表着知识的承接和过渡。有些父母为孩子买来小学一年级各门学科的教材,在家教孩子学习语文、数学课程,并给孩子布置作业,要求孩子按时完成。过分重视片面知识的灌输和局部技能的训练,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孩子的成长是受生理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任意提前训练,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以致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儿童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养成不专心的不良习惯。

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在幼儿园,大班的教学会为孩子上小学做一些知识方面的准备。但是,知识的准备并不是幼小衔接的重点或者全部。事实上,幼小衔接工作的重心应是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保持孩子对知识探索的热情,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筵误区三:

幼小衔接=多上培训班

“幼小衔接班,上还是不上?”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孩子家长。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还真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绝不能把幼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就得多上几个“幼小衔接班”。

明智的做法应该是:适当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孩子的顺利衔接。不过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走入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学习,提前让孩子学习太多小学阶段的知识;二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该学,否则会“毒害”了自己的孩子。其实,家长的关注点不要放在是否应该学的问题上,而是应该放在何时学、怎么学等更为关键的问题上。幼儿阶段的孩子,应多以游戏互动的方式,通过玩来掌握应学到的知识,比如认字、数数等,而不应该让孩子机械地、被动地学习。其实,幼儿阶段孩子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幼小衔接中,家长千万别错了方向。

幼小衔接的误区 篇4

要顺利做好这个衔接, 我们必须清楚地把握对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

一、生活环境的变化

在幼儿园的活动室, 有玩具、教具以及富有儿童情趣的环境布置, 在园里还有丰富多样的各种大型玩具和游乐设施。而在小学教室, 只有固定的桌椅、操场以及体育设施, 并不适合年幼的孩子, 这样势必挫伤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生活内容的变化

幼儿园活动内容以幼儿的兴趣为宗旨, 让幼儿在玩中学, 学中玩, 寓教于乐,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与同伴交往。而小学学习是功利性和目的性较强的, 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 幼儿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此外, 上课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上课时的要求也与幼儿园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放学后的家庭作业繁多, 减少了其自由活动的时间, 也是幼儿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生活学习时间的变化

在幼儿园大班, 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3 0分钟左右, 上课要注意动静交替, 注重游戏, 还要注重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而小学上课规定的时间是40分钟一节课, 比幼儿园多了1 0分钟, 课堂上大多是静坐着的, 还要遵守课堂纪律, 所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一下子要静坐着倾听教师讲40分钟的课, 这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四、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教师如同父母, 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照料幼儿并参与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 从幼儿入园到幼儿离园, 教师对他们的体贴照顾, 都让幼儿倍感温馨。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 从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上让新生倍感严厉, 此外老师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 师生单独接触时间少, 新入学的学生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五、教学方法的变化

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通过教具的操作让幼儿掌握所学知识, 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书本知识的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就需要幼儿课堂上认真听讲, 回家认真做作业, 只有做到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那么针对以上情况,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培养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不同的环境, 往往会使幼儿难以适应, 角色、要求和家长期望值的改变, 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低落, 打击幼儿的自信心, 影响幼儿的成绩和身心成长。因此, 作为幼儿园的大班教师, 我们就要提前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例如:要求幼儿背上书包, 书包里放上简单的学习用品, 体验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带领幼儿参观附近小学, 逐步熟悉小学环境, 观察一年级上课情况;组织幼儿参加少先队活动, 树立戴红领巾的光荣感, 组织大班幼儿和小学生一起升旗、开联欢会或进行其他活动等, 增进幼儿和小学生之间的友谊;请一年级小学生回园谈学习体验与收获, 培养幼儿上小学的欲望, 引导和激发幼儿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和兴趣。此外, 大班末期要适当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 增加看图书、做手工等安静活动, 并要督促孩子能按时休息、按时上学、认真学习、严格遵守上课纪律、注意力集中、不做小动作, 不随便讲话, 积极思考问题与发言, 爱护书籍、文具和独立活动习惯,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同时, 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作用, 在大班末期, 可设立幼小衔接专栏, 有计划地选择和更换内容, 让家长学习并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 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 为幼儿的发展共同努力。

二、培养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幼儿进入小学后, 需要重新构建人际关系, 迅速融入集体, 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 这样幼儿之间才能互相帮助, 互相成长, 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 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 他们就会产生厌学、焦躁等一系列的情绪, 不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因而教师和家长要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例如:教孩子学会谦虚、礼貌, 不与同学抢玩具, 不大声喧哗, 学会说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 如:“对不起”“没关系”“请”“谢谢”等, 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 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 有利于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听读写能力

为了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大班可适当延长教学活动, 比如课程时间由原来的20分钟变成40分钟, 逐步培养幼儿讲述、复述、创编故事的能力, 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等。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刊物, 耐心指导, 提高幼儿阅读能力, 教师还可利用餐前、餐后、离园前等空闲时间, 让幼儿进行讲故事比赛, 或者进行“大带小”活动, 讲故事给中、小班的弟弟、妹妹听, 这样他们在心理上就会减少对学习的畏难情绪。

此外, 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 共同努力。要让幼儿调整好心态, 形成良好的习惯, 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帮助幼儿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摘要:幼儿园时代是人生充满快乐的时代, 也是幼儿走向知识与文明的起点, 这个时期的欢乐是无限的、最难忘怀的, 但幼儿园终将结束, 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 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领悟——幼小衔接的启示 篇5

温宿镇六校 李薇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我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脱节现象普片存在,如何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幼小衔接的不当容易导致儿童因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而产生厌学、行为不良等障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本文结合我校近四年的幼小衔接的课题研究成果及幼小衔接特点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寻求可以借鉴的内容,从而提高我县幼小衔接的教育质量。

学前班幼儿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所在。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幼儿教育与小学阶段的教育的不同之处可以看出:幼小衔接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上,有着自身的意义与价值,是帮助幼儿较好地适应小学生生活的基础。

一、兴趣,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工程。

孩子入学以前,认识多少个汉字并不重要,而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认字、写字和阅读的强烈愿望和动机是第一任务,让孩子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是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学习兴趣,是造成学生学习等多方面的重要原因。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才能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活动。

1、初步激发孩子的入学兴趣。

对孩子来说,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不同,同伴不同,学习要求不同„„这些原因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低,影响学习成绩,对健康成长也不利。因此,作为老师与家长,可在大班下学期,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参观小学,介绍一些小学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孩子从了解小学到喜欢小学,以上小学为荣,从内心深处产生上小学的愿望。还可以引导孩子主动与周围的小学生交朋友,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从而向往小学生活。与此同时地,老师再适时地组织幼儿参观小学,进一步了解小学里的课程、作息时间等,并适当地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幼儿升入小学后,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2、介绍进入小学后即将学到的新本领,提高学习兴趣。

大班下学期,孩子们便对小学里的新本领充满了好奇,有的幼儿经常早晨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自豪地告诉老师、同伴:“我已经会念小学里的拼音了”、“我已经会写小学里的算式

了”。其实这就是一个珍贵的教育良机: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活动中讨论一些关于“我学会的小学新本领”,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为他们进入小学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认识小学里的老师,进一步提高入学欲望。

孩子入学后,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新的朋友,新的老师。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新老师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新老师对孩子来讲,具有新鲜感,充满好奇,易引发兴趣。幼儿园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点,向孩子介绍小学里的新老师,从而引导孩子进一步喜欢上小学。

二、重视家长的作用,巩固家园合作。

1、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基础工程。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家长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要求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拼音、书写、数学等教学,使得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幼儿园小学化无异于拔苗助长,而拔苗助长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过早地促使果实早熟,只会让它们既不漂亮,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许多家长害怕孩子进入小学后,跟不上小学里的学习进度,便在大班时,安排孩子在假期中去兴趣班提前学习拼音、奥数等,剥夺了属于孩子的假期,减少了本属于他们的欢乐时光。大部分孩子进入小学后,发现课本里的知识自己都曾经学过,便没有了新鲜感。于是上课也不专心了,骄傲地认为自己都会了,丧失了学习动机,从而导致上学期成绩优秀,下学期便开始逐渐下滑。事实证明,幼小衔接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加完善。

2、通过召开家长---教师会议,专题讲座及家庭教育协作小组等活动加强衔接工作。也可利用“家教园地”宣传相关知识,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以帮助他们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的顺利过渡。同时,幼儿园和小学要尽可能为家长提供开放的交流环境,让家长能充分参与到课程评价和与儿童共同学习当中。

三、必要的入学前准备,是幼小衔接的辅助工程。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是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最佳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全面出击,将孩子顺利地护送进小学门槛。

1、入学前的知识准备。

在幼儿园,孩子的主要活动方式是游戏,而进入小学后,学习便取代了游戏,成为学校 的主要活动方式。为了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小学生活,我们应当帮助孩子在入学前做些必要的知识准备。如语言方面,在入学前,一定要认识和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尽量认识和会写常见的一些数字、汉字,这样孩子在学汉字以前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数学方面,因为许多幼儿园学习过的知识在小学还要学,为了维持孩子的新鲜感,提高学习动机,只要孩子掌握所学内容便可以了。

2、适当调整幼儿的生活作息制度。

为了使幼儿进入小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在大班下学期,可延长上课时间,适当增加课时,并逐步减少睡眠时间,缩短游戏时间。

3、加强独立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保育工作是放在首位的,早晚由家长接送,整天由老师和保育员看管;而学校则是教育放在首位,儿童独立生活的空间和时间均扩大了,因此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经常有家长这样说:“我家孩子进了小学后老是丢东西,经常要给他买橡皮、铅笔。”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垃圾箱”,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可能家长包办—切所致。作为现在的家长,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如让孩子自己起床、吃饭、收拾房间、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会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四,建立平等的合作交流,追求共同教育目标。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双向的、共同的衔接。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所以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目前,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都缺少对批次的理解,阻碍了简介工作的进行。因此针对当前的实际,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幼小教师之间的互动对话,增进了解,在课程与教学、儿童发展等方面达成一致,从而使幼儿更好的适应幼小过度:一是召开幼小衔接答疑会,让双方教师各自带着疑问参与交流与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幼儿园学期班务计划;二是每学期组织大班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通过座谈、经验介绍、相互听课等方式熟悉对方的教育手段和特点,使大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优势互补。

科学的幼小衔接 关键是什么 篇6

但是现今,幼小衔接成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很多家长在焦虑,不少幼儿园老师有困惑,很多幼儿的生活被扭曲。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有偏差,过于强调甚至夸大了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和差异,对幼儿有过高的期待,过于强调了知识准备。少数小学的变相入学考试、部分家长对幼儿学习的错误认识、有些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以及一些社会机构的不正确引导,使幼小衔接工作被人为地复杂化、神秘化了,幼儿入小学似乎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因此,一些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变质了,变成了知识灌输和超前训练;一些家长用小学和小学老师恐吓孩子,社会机构以提前学习、强化训练为内容的入学准备培训大行其道,甚至一些地方部分大班幼儿春季学期处于“请假”的状态中,拼音、写字及小学数学成了一些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家长耗费了大量的经费,幼儿被迫在不同的幼小衔接班之间赶场,其实,这一切大可不必,正常的入学准备幼儿园都能做到。

科学的幼小衔接要求幼小协同,家园、家校配合,关键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要了解、理解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共同营造有利于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氛围,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让幼儿成为小学生活的向往者,成为小学主动学习的准备者,让入小学不再成为困扰幼儿的因素,而是成为促进幼儿成长的动力。

对幼儿园来说,与小学衔接是一项基本的工作,这项工作融在幼儿园三年的教育过程中,融在幼儿园日常工作里。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虽然也鼓励幼儿对文字、符号感兴趣,但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因此,幼儿园要引导幼儿感知、思考、表达和创造,这是最重要的入学准备。此外,幼儿的心理准备、习惯和能力的准备也非常重要。因此,入学准备不是让幼儿去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而是要让幼儿充实感性经验,提升学习能力,养成学习习惯,调整情绪情感,为小学学习打基础。

对于小学来说,与幼儿园的衔接是一项本职工作。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主要通过符号学习获得新知,但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很多的实际操作和感性经验的支撑。因此,幼小衔接需要小学积极参与和配合,要提前介入,以了解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为重点,坚决落实免试入学,坚决实行“零起点”教育,根据新生的特点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注重小学教育的生活性、游戏性和情境性,努力帮助新生愉快、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对于家长来说,要在幼儿园的指导下学习和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要切实理解和践行科学育儿的理念,不要做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鼓动者和胁迫者;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开展正常的衔接教育,努力做小学“零起点”教育的支持者和监督者。家长要在与儿童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多陪伴,多鼓励,多讨论,让孩子带着对小学的憧憬和向往,愉快、积极地融入小学生活。

我们衷心期望,在幼儿园、学校和家庭的协同努力下,幼小衔接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愿孩子们开心,家长们放心,老师们舒心!

我对幼小衔接的见解 篇7

一、感情方面

(一 ) 环境 适 应 情感

幼儿园与小学是不一样的, 因此刚进入小学的孩子需要一段适应过程, 而适应过程的长短及效果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 因此应在幼儿园时期为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教师应正确引导孩子, 激发他们对小学的向往之情。在入学前, 可以组织幼儿到小学周边看一看、转一转。向他们介绍小学, 让他们熟悉校园环境, 则入学后陌生感不会太强烈。在给孩子介绍时, 可多用一些鼓励的积极话语, 让孩子觉得能够上小学是一件非常自豪高兴的事情。也可以请正在读小学的哥哥姐姐来幼儿园向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小学生活, 让幼儿更加了解小学生活, 增强入学愿望。

(二 ) 对 自 我 的 情感

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不应只停留在知识的片面强化和表面形式上, 更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准备。

1.大胆自信是必备 。

良好的性格标志着个人的思想品德, 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而大胆自信是个人对待自己的良好性格特征。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 一个人要想生存和立足, 就要大胆, 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对于将要入小学的孩子来说, 更应注重他们大胆自信的性格的培养。首先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自我服务的机会, 如小小值日生、帮弟弟妹妹穿衣等。其次多鼓励孩子, 进行成功教育。不管是大人或小孩, 都喜欢听“好话”, 对于幼儿, 我们同样应该多鼓励和表扬, 让孩子看到自己优于别人的地方。尤其对于将要进入一年级的幼儿来说, 他们本身会有很多担心和顾虑, 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多多引导,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 学会自我安慰和鼓励:“我能行, 我最棒! ”

2.乐观开朗是保证 。

乐观的心态能使幼儿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 正确对待生活, 敢于承受生活、学习中的挫折, 这将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 老师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教师要起到榜样作用, 教师自己要开朗乐观, 遇事时坦然处之,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情, 那么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其次, 教师应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最后教师要正确引导。遇到困难时, 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摆脱困境, 同时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讲故事等, 让孩子感悟和学习, 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三 ) 对学 习 的 情感

教师应紧紧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激发孩子求知欲的关键。幼儿期的孩子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什么都要看看、摸摸, 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好学好问是孩子进入小学后取得好成绩的有利保证, 是学习的动力。那如何培养呢? 教师要丰富孩子的知识, 培养孩子的技能。孩子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学习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让孩子多体会生活中的乐趣和奥妙是很重要的。当他们再遇到事情时, 因为有了经验的积累, 就会独立解决问题, 在观察、思考中求得解决办法。

二、能力方面

(一 ) 学 习 兴 趣 的 培养

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将受益终身。

1.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培养幼儿主动性的核心是自信心和对自己周围人的活动及生活有积极参与的欲望与兴趣, 对事物有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学习兴趣、主动性和良好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没有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即使开始取得很好的成绩, 也难以持久。幼儿园的保教人员要尊重孩子, 鼓励孩子大胆提问, 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要努力了解和关注每一位孩子, 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和研究者, 为孩子创设宽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2.加强幼儿学习兴趣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

增加学习内容, 调整学习时间和强度, 规范幼儿的学习习惯, 如读书写字的握笔、坐姿 (上课坐姿、阅读姿势、握笔姿势等) 。特别是幼儿的执笔姿势, 平时教师要经常提醒督促, 对个别姿势不正确的幼儿要进行强化训练, 注意纠正。让幼儿学会一页一页地翻书, 认真倾听成人和同伴讲话, 不插话, 听话要听完整, 有不懂的问题要敢提问, 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问题的答案等。

(二 ) 习 惯 的 培养

1.学 习习惯 。

在幼儿园里, 教师可结合一些区角, 如阅读区、角色区等加强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针对一些平常习惯较差的孩子, 可利用孩子对游戏的兴趣, 让孩子逐渐适应游戏, 并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加强锻炼, 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逐渐对孩子了解更深, 对于孩子的不足之处更了解, 因而能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3.有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

了解生活环境中的有关规则, 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如教学活动中认真倾听同伴讲话, 在活动区活动中按规定人数入区活动, 活动结束时要把材料、物品放回原处, 上下楼梯不跑跳等。注意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如做好值日生工作, 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事情, 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或玩, 养成做事认真的态度。

谈谈幼小语言教学的衔接 篇8

一、幼小语言教学衔接的现状

在幼小衔接教育中, 一个非常明显的新动向是——对语言教学的重视。近年来, 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语言教学的问题, 开始重视研究这个课题。但是, 我们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需要, 有关语言教学的种种问题, 从概念界定到内容方法等等, 停留在老式的模式中。

(1) 幼儿园语言教学现状

幼儿教师对语言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整体的思路不清晰, 不利于幼儿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

散漫式:一些约束幼儿的语言被禁止了、一些单一的形式被更换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自由、轻松”的氛围, 有些教师便把握不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 一味地被幼儿的思维牵着走。

小学式:幼儿园体制虽然在近几年有很大的改善, 但长期以来的惯性管理模式和积淀在教师思想中固有模式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得到改变的。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偏离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扼杀幼儿的天性, 对小学的教育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 小学语言教学现状

小学教师对一年级新生的语言已有经验不了解,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有不适应的现象。幼儿园里的语言教学以口语为主, 到大班, 幼儿的词汇已有了很大进步, 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话语, 能较熟练地使用形容词和部分简单的成语。小学一二年级的儿童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 正逐步朝着语言自主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从口语表达到书面语言表述逐步发展。小学一二年级更注重的是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转变较快, 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

二、原因分析

(1) 现有体制的分析

在现有管理体制下, 小学管理和幼儿园管理是完全被区分开的两个部门, 它们都独立的存在, 有着各自的管理目标、工作计划, 基本上没有冲突或相互约束的地方。管理部门之间互不冲突、同一地区的小学和幼儿园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就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大家各管各的, 自扫门前雪。

(2) 教学目标内容的分析

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语言目标是这样的:乐意与人交谈, 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 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幼小语言教学基本情况比较分析:从这些文字的表面来看, 幼小语言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在衔接上并没有特别的脱节之处。但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 在更系统地了解小学低段的语言教学目标后, 更明显地认识到, 在很多方面, 幼小语言教育的衔接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如:拼音教学、写字、阅读等究竟该如何做好衔接。

(3) 教师的分析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实践者, 教师的观念、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语言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幼儿的思路和表达一般都是跟着教师在走。在近几年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幼小教师之间联系甚少。幼儿园教师很少了解小学教育规律, 而小学教语言观察中, 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老教师——老模式

老教师的思想保守, 在语言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 走不出老式的教学模式。儿歌教学——跟读, 故事教学——跟说, 生活谈话——听说……几十年如一日, 没有任何改变, 他们不懂得: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我们孩子也在变化, 一成不变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孩子们的需求了。

新教师——新问题

很多新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无从着手。新教师的理论观念新颖, 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在语言教学中无法做到得心应手。老教师的教学模式对新教师有一定的冲击, 她们在教学中往往感到彷徨而不知所措。

幼小教师之间联系甚少。幼儿园教师很少了解小学教育规律, 而小学教师对幼儿教学又知之甚少。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无法深入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在语言教学中, 多数幼儿园教师不知道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进度安排, 而小学教师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内容目标等更是概念模糊了。

(4) 家长的分析

在家长的教育观念中, 还在用自己小时候的教法学法对照今天的教学。没有游戏、没有欢笑的教学模式对家长来说是理所当然, “听话……跟老师的一模一样……”等等是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现在很多民办幼儿园为了争取生源,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写字、英语、算术等, 理由是“为孩子入小学打基础, 赢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更加意识到的教育观念是正确的。这为正规幼儿园在教学理念的宣传上增加了难度, 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教的发展。

三、我们的对策

(1) 教学管理体制的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加强联系, 制定相应策略。作为教育管理部门, 制订幼小衔接的管理策略, 将内容纳入考核, 开展检查、指导工作, 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幼小管理人员制订活动计划, 积极开展互动活动, 增加彼此间的了解, 为教师、幼儿创设适宜于语言教学、语言发展的环境。

(2) 教师的衔接

幼儿教师:教师在对幼小学语言教学有了系统认识后,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加以分析, 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第一, 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第二, 要注重个别差异, 对有兴趣的幼儿可以重点指导, 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语言优势;第三, 将前书写、前阅读的内容投放到区角中, 让幼儿自主地学习, 教师做好重点指导, 引导幼儿相互学习, 互动提高。

小学教师:在对幼儿园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还要对新入学的学生作一个已有知识储备的调查。小学相对比幼儿园要集中, 一年级新生从各个幼儿园升入小学, 由于各园的教学效果不尽相同, 幼儿本身存在的个别差异等原因, 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能使今后的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开展。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 教师不要一味地赶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幼儿的学习状态。在刚入学的时候, 教学内容可以放慢些进度, 再根据孩子的学习状况调整进度,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家长理念的衔接

引导家长了解语言教学的真正内涵, 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家长对语言教学的理念转变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除了举办家长会、亲子活动、课堂展示等常规活动外, 教师还应站在幼儿的立场积极和家长交流, 让家长能深深感受到教师对幼儿的关爱及不可抵挡的教学魅力, 引导家长正确地评价孩子、评价教学工作。了解家园合作、家校合作的出发点和重要性。

四、结论

其实, 小学与幼儿园教学都是遵循“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基本规律。大家的工作目标都是一样的: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培养使儿童终身受益的能力。

在语言教学日益重视的今天, 幼小语言教学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一定会在不断地协调、不断的实践中得到较好地解决。

参考文献

[1]《幼儿语言教学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年11月第1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级组织编写:《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第2版。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第1版。

[4]《小学语言教参教本》 (一年级)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1版。

[5]郑庆茹:《怎样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11月第1版。

对幼小衔接的思考和实践 篇9

一、了解衔接内涵, 找出问题所在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与小学阶段是不同的, 从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 它的过渡期在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最初半年。在这期间, 幼儿园、小学及家庭应以“在过渡中促发展, 在发展中求适应”, 围绕“学习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帮助幼儿实现两个不同阶段的顺利过渡。根据幼儿园对部分幼儿的跟踪调查, 以及家长、教师的反馈, 幼儿园毕业幼儿存在任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稍差现象, 没有考试意识、时间意识和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待提高等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了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了调整。

二、确定衔接目标, 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有效地进行衔接, 为了幼儿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在和小学教师共同探讨的基础上, 我们根据本园情况确定了幼小衔接活动的三个目标: (1) 从时间上、知识内容的设置上、生活自理及精神上等做好准备, 使幼儿入学前了解学校, 向往小学的生活, 并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 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 做好充分衔接。 (3) 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倾听习惯、阅读习惯) 、生活能力 (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 , 以及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减缓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坡度。

三、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幼儿进行有效衔接

(一) 从各方面提高幼儿的能力, 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1. 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满足幼儿运动和游戏的需要, 体现动静交替的原则, 保证自由活动、自主选择活动的机会, 在此基础上积累丰富的、多样化的活动体验, 强调准时来园, 调整午睡时间, 增加集体活动次数。

2. 课程安排

(1) 课程内容

大班下学期的班级管理及教学重点紧紧围绕“幼小衔接”:教师可设置相关主题, 展开相应的活动。如通过开展“我要上小学了”的主题活动, 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 帮助孩子走好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坡度”, 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做好身心两方面的准备。

适当向幼儿进行拼音教学:在与小学教师讨论过程中, 小学教师指出幼儿在上小学后学习拼音只有一个月时间, 给学习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 所以在幼儿园下学期增加了拼音的学习,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给予幼儿标准的发音和正确的指导, 使孩子上学后能扎实学好拼音。

适当增加写字量: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活动的情况下, 从第二学期开始, 适当增加幼儿数字及简单汉字的书写, 写字期间三位教师对幼儿的写姿、坐姿、握笔姿势进行正确指导。

(2) 课时安排

幼儿园的教学是以游戏和操作为主, 到大班后适当增加集体活动次数, 体现坡度, 在授课时间上做以调整, 活动时间增至35分钟, 鼓励幼儿活动中间作好上课准备, 到大班下学期两节活动连上, 中间休息十分钟, 培养幼儿的时间意识。

(3) 环境创设

创设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 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影响。如创设“我的活动我安排”“天天来园不迟到”“我是值日生”等墙面布置内容, 变全班统一规划安排的环境为个体包干管理的环境等, 使环境成为幼儿自我安排、自我展示、自我激励的园地。此外, 结合日常生活经常给幼儿布置一些小任务, 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强化任务与规则意识。

3. 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 并对幼儿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幼儿园上学期重点写些数字、简单的笔划和简单的汉字, 下学期增加一定量汉字的书写, 因为孩子写字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不好的习惯到高年级是很难改正的。所以我们要求写字不要求快, 只要求规范;在常规上的要求, 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 在游戏中, 使幼儿获得知识, 尽量在活动结束后喝水、上厕所, 要求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 积极发言。另外, 教师要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 并及时给予鼓励, 培养孩子内在的学习兴趣和专注性。

4. 生活能力的重点培养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 如整理书包, 管理自己的物品, 准时上幼儿园, 自由活动时结伴玩耍, 进而让学生逐渐学会管理自己。

5. 去小学参观

为了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使孩子们顺利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的角色转换, 我们在下学期, 将安排去小学参观一两次, 让孩子近距离地体验小学生活。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幼儿观察小学的教室、操场、厕所位置、校园环境、学习方式、作息时间等等。这许多的不同, 使孩子们对小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缩短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距离, 从而增强了他们入学的信心。每次的参观活动我们都是提前制定好计划, 让孩子带着好奇, 带着问题去参观, 回来后将参观后的感想在班上进行交流, 让幼儿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

四、做好衔接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1. 要求家长在家做好幼儿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 为幼儿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品。

2. 培养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意识。

幼小衔接联动机制的构建策略 篇10

一、联合研修机制, 变“摸着石头过河”为“踩着石头过河”

幼儿园和小学在认识上不能达成共识, 造成衔接“断层”, 幼小衔接工作难以推进。建立幼小衔接联合研修机制, 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 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角度看待幼小衔接问题, 获得科学规范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指导。“联合研修”的对象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组织承担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教师, 通过集中研修培训, 掌握这一领域的专业化知识。“联合研修”可以由业务主管部门组织, 核心教师通过参加联合研修进一步明确幼小衔接目标, 学习制定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带着本校园“摸着石头过河”开展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参与到研修中, 互商、共研幼小衔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再带着经验回到校园, 负责引领本校园的教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领着教师大胆实践, 形成有益于本片区的幼小衔接经验, 胸有成竹地领着幼儿“踩着石头过河”。

二、双向互动机制, 变“单向”为“双向”

以往的幼小衔接更多为幼儿园“单方”向小学靠拢, 因坡度大, 容易形成“单边”衔接过渡, 甚至产生拔苗助长等“小学化”倾向。“双向互动”是指幼儿园和小学共同构建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不再是幼儿园或小学单方向另一方的靠拢, 而是双方的“双向”靠拢。双向互动其核心在于“互动”。“互动”是在共同目标下的交流和沟通, 共同研究教育理论, 探讨教学方法, 研究幼儿的心理状况, 调整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组织形式, 在动态中共同面对问题, 而不是在问题出现后互相推责、抱怨, 有效避免因“断层”造成的幼儿进入小学后对小学的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三、片区联动机制, 变“无序”为“有序”

当前, 不少地方已实现片区公、民办幼儿园共建管理模式, 小学也设立了片区共研模式,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建立“片区幼小衔接联动机制”, 形成自上而下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局面, 有效统筹片区校园教育资源, 规范管理, 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 有利于调动小学的积极性。“片区联动机制”是指共建基地幼儿园与小学片区教研基地学校建立联盟校园, 由两所联盟校园牵头, 基于片区的实际, 共商并制定片区幼小衔接可行性方案, 根据小学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 做好联盟校园的划分, 统筹各校园资源的组织利用,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 共建基地幼儿园与小学片区教研基地学校要起到带动和示范引领的作用, 改善目前公、民办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无序”开展的现状。

四、幼小班级对接机制, 变“隔断”为“融合”

在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中, 进入小学后, 幼儿阶段的学习生活只能作为回忆, 而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 对小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象。两所校园的大门, 将幼儿的情感“隔断”了。

让幼儿园大班一个班级的幼儿和小学一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对接, 根据幼儿园和对接小学的实际,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幼小班级对接机制”, 规定活动的实践、频次、指定部分活动主题, 统筹小学的活动资源和课程资源, 让幼儿园的幼儿有机会参与小学各种丰富的活动, 如走进课堂, 参与少先队入队仪式, 参与大课间联合体育活动, 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参与兴趣小组活动等, 增进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的了解, 使幼儿的经验和情感与小学校园“融合”, 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同时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形成对小学的正确认识, 既可以解决幼儿入小学前后的“焦虑”问题, 又有助于解决小学一年级学生对幼儿园生活的留恋问题。

五、定期评价机制, 变“随意”为“可评量”

为了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实, 在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阶段性地通过互相评量, 来明晰前阶段工作的落实情况、取得的成效、需要调整的部分。建立“定期评价机制”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 都将更加重视此项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将对此项工作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 扎实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

除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互动评价, 幼儿园还可以定期举行开放活动, 引入家长作为阶段成效的评价者。家长在活动中就孩子在幼小衔接课程实施中期望达到的目标进行观察和评量, 可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帮助教师更加全方位地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达成情况、幼儿发展情况。

六、扭转传统观念, 变“负效应”为“正能量”

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应该无限度地接近小学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对孩子入学后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缺乏足够重视。入学焦虑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 无形中会产生一种“负效应”。鉴于此, 幼儿园、小学及家长可建立“三方联动机制”, 定期开展活动, 并将这一活动变成幼小衔接工作常态化开展的形式, 具体规定开展的次数、时间, 引导活动以多种形式进行, 如家、校、园三方参与的家长学校、家教沙龙、专题研讨、课例研讨、专题活动等形式, 这些活动都有意识地将家长纳入其中, 让家长明确幼小衔接中家长角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进一步加强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培养, 变家长的“负效应”为支持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的“正能量”。

幼儿的发展总是存在个体差异性, 个别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低和社会适应能力弱的突出问题, 主要原因是自身的特质和家庭教育环境, 需要建立“入学困难儿童支持机制”“家长研修机制”等, 给幼儿及其家长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也减轻入学后小学阶段教师个别教育的压力。

上一篇:达尔文的进化下一篇:花椒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