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每一个孩子爱的教育

2024-05-04

给每一个孩子爱的教育(精选8篇)

篇1:给每一个孩子爱的教育

给每一个有爱的人散文

爱情的神奇,在于一个人让另一个人释放无尽的爱人及被爱的潜能,彼此成长。

爱之初,我们费尽力气,去燃烧自己,试着尽快把自己最好的最温暖的给对方。

爱之途中,我们或许累了,有时候真的想喘气休息,但是念着对方地好

我们试着包容,试着理解,然后继续更好往下走。爱的终点,就是不离不弃。

很多人不相信爱情,认为爱情最终会转换成亲情,缺少初识的激情。

很多人怕这种习惯性地感情经不住流年,经不住日常生活地琐碎。

失去绚烂色彩的爱情,变得空乏,无趣。是啊,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

充斥太多的诱惑,爱情成为多少人的附属品,多少人的奢侈品?

或许我们要做的,或许就是以微小的自己,来证明,爱情并不会消耗殆尽。

珍惜眼前人,一辈子其实也不长,不是吗?

篇2:给每一个孩子爱的教育

课间活动时,我组织孩子们到操场上去做游戏。孩子们很高兴,有的在玩切西瓜,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还有的在做拍手游戏,场面非常热闹。正当孩子们玩得非常高兴的时候,美美小朋友急匆匆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牛潇涵的鼻子出血了!”我跑过去,只见牛潇涵仰着头,鼻子里的血正在往下流。我边给他处理边对他说:“天气很干燥,以后要多喝点水。”牛潇涵咬了咬嘴唇,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其他的小朋友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样子很神秘,搞得我莫名其妙。

这时,快嘴的齐齐小朋友终于忍不住说了:“老师,牛潇涵的鼻子不是天气干流血的,是被赵航用手打的……”话音未落,另一个小朋友忙制止说:“赵航是老师喜欢的`孩子,你不应该说出来……”

我明白了:小朋友们开始没敢告赵航的状,是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偏爱”他,告了状老师可能不相信、不高兴。

是啊,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喜欢那些“表现好”的孩子,并无意中流露出来。时间久了,我们自己便习惯了。但是,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他们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

我仔细询问事情经过,原来,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牛潇涵当鸡妈妈护着小鸡,赵航当老鹰抓小鸡,捉小鸡的过程中赵航不小心用手碰到了牛潇涵的鼻子,引起了流血。弄清原因后,我让赵航向牛潇涵道了歉,并告诉他以后做游戏时要注意安全,即使是不小心碰到别人也要道歉并及时告诉老师。赵航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对牛潇涵道了歉。

通过这件小事我认识到:对孩子的一视同仁应该是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随时体现的。对表现出色的孩子,老师更应把喜爱之情适当“收敛”,否则不但会使一些孩子产生骄傲心理,也会对其他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篇3:给孩子爱的教育

教育孩子充满爱心, 教师应以身传教, 首先自己要有一颗爱心,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 教师一点小小的善举会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我班的王寒小朋友, 父母起早摸黑忙着做生意, 一大早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 她的头发常乱蓬蓬, 指甲黑乎乎的, 穿着里长外短, 再加上性格较内向, 所以孩子们不大愿意找她玩, 我发现她很孤独, 虽然竭力鼓励小朋友和王寒一起玩, 但收效甚微。有一回, 无意中竟听到:“我们叫李倩也别和她玩, 她身上很难闻。”我的心随之一震。于是, 我找家长谈心, 王寒妈妈答应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照顾好孩子, 有时我也帮王寒梳梳头发、剪指甲、主动问早, 亲切地拉拉她的手, 抚摸一下她的头, 和她一起跳舞做游戏等等。渐渐地, 王寒开朗了, 也漂亮了, 孩子们看到我和王寒那么亲昵, 很乐意找她做朋友了。真可谓, 身教重于言教。还有一件事感受很深, 那是去年的秋天, 天气渐渐转冷, 班里有几位孩子不幸感冒了, 午睡时咳嗽声不断, 我听在耳里, 疼在心里, 悄悄出去买了润喉糖, 让他们含在嘴里, 轻轻地拍拍他们。过了一个月左右, 我也有点感冒, 上课时憋不住咳了几声,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 杨艳、佳佳拿了润喉糖直往我嘴里塞, 用“小大人”似的口气对我说:“刘老师, 别咽下去, 多吃几粒喉咙就不痒了。”当时我真的很感动, 我只是做了我所应该做的;而孩子们却给了我如此宝贵的真情, 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拥有了一个爱心的世界。

二、利用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许多幼儿喜欢的文学艺术作品, 像歌剧《小熊请客》, 故事《七色花》《小狐狸的鬼主意》, 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等, 都蕴含着美好情操的主题, 给人以爱的思考, 给人以快乐。譬如故事《七色花》, 大意是“一位小女孩珍妮得到了七色花后,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念着咒语一朵朵地扔出去, 但最后一朵思量再三扔出, 看到威嘉能站起来和她一起玩, 心里非常高兴。”我让孩子们讨论“哪一片花瓣用得最好”, 让他们懂得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 萌发他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假若你也有七色花中一片花瓣, 你想用它做什么事呢?”孩子们的爱心让我感动, 有的说:“假若我有一片神奇的花瓣, 我要让所有的盲人都能看见东西。”有的说, “……我要让全世界的人生活快乐。”有的说:“我要造一架最新式的飞机带全班小朋友和老师们到天上去玩。”每讲完故事, 再结合身边的事考考孩子, 帮助他们分清是非、辨别真假。久而久之, 孩子就会效仿故事中的语言说话、做事。成人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 使孩子逐步理解这样做会给人带来快乐, 也是自己的快乐。那么这种爱的情感, 是否能迁移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中?

三、把爱心教育贯穿在日常活动中

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爱心”培养。教室里经常椅子倒了没人扶, 玩具撒了没人捡, 通过一些自编的小故事, 把玩具、桌椅等物品编在故事中, 利用它们的对话, 表现出它们对孩子的不满。通过这个活动, 有的孩子能主动捡起掉在地上的积木, 有的能自觉扶起倒在地上的小椅子, 有的看到别人摔倒了会立刻去搀扶他, 有的小朋友来园时有点不高兴, 其余小朋友会安慰他、陪他玩……经过一段时间爱心教育, 孩子们已经懂得了去关心、帮助别人, 其实他们已经拥有了一颗爱心。

四、在家庭里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沃土, 父母是第一位教师, 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父母首先要作榜样, 经常想到别人。因为孩子学会有爱心并不受任何人的命令, 而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父母和祖父母、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尊重、相互关心, 孩子置身于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耳濡目染, 随着年龄的增长, 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 仿效长辈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既接受了爱, 又善于给予爱, 这对于养成孩子完善的人格是极有好处的。因此,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以身作则, 善待长辈、关心帮助别人、爱护公物, 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激发幼儿的“爱心”行为。

篇4:给每一个孩子独一无二的爱

为了互动充分,比较理想的规模是15人左右,但人数超出了林晓云的预期。这些年轻的父母们,有刚生完二胎的,老二还在门外爷爷奶奶的怀里;有挺着大肚子的,老大已经是花学园的一员;还有正在计划但左右徘徊下定不了决心的……他们都有着同样的焦虑、困惑甚至挫败,二胎到底该怎样养才好?

中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三十多年,当二胎政策的闸门逐步放开之后,多数独生子女出身的这一代年轻父母们开始养育两个孩子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老一辈人的传统经验不可取,多子女教养似乎成了一门在江湖上失传多年的技艺。

林晓云有着“二胎正能量”之称。她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创办了探索幼儿新教育的“花学园”,更是两位小千金的妈妈。当别人问最近在做什么,她的回答简洁利落:我在带孩子。这位比其他父母早一步在二胎教养上摸索出一条生路的二胎妈妈,在经历了起初的仓皇无措之后,已经开始渐渐享受“胜利成果”。老大徐子曰五岁多个性十足,老二徐之言3岁呆萌可人,两位小姐妹相亲相爱。

“手足情深与手足竞争,正如中国的太极,黑与白、正与负,从来都是相伴相生,互为存在的。寻求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父母最爱的那个孩子,是手足竞争的本质。”林晓云说。“我只是学会了一件事,当这种竞争出现的时候,自然地处理掉就好了。”

“我不喜欢妹妹,妹妹夺走了妈妈给我的爱。”

在讲座上,二胎妈妈们轮流诉说着各自的二胎故事,有的不时哽咽落泪:

“女儿两周岁,儿子7个月。晚上儿子喝奶跟我睡,但一到睡觉的点,老大来找我,别人她谁都不要。我先把小的喂好,交给家里其他人,再把老大哄睡了陪老二睡。有时候大的还没睡着,小的就已经醒了。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两个孩子一起哭,其他人都没办法在旁边站着看,谁都没办法……”

“我怀女儿的时候,肚子很大抱不了老大,一直到现在,他画的画里都是妈妈不抱他,妈妈只爱妹妹。这段时间老大对老二有暴力倾向,争玩具的时候,会抓他妹妹。这学期幼儿园老师一直跟我反映儿子害羞、不自信。我很焦虑也很害怕,是不是真的偏心了?……”

“我儿子三岁,女儿八个月。坐月子的时候,把儿子送去了隔壁小区的爷爷奶奶家。现在我工作辞了,儿子一刻都不离开我,上幼儿园一个多月,老是哭,每天要我陪他。女儿给爷爷奶奶带,我天天觉得愧对我女儿。我觉得自己有点抑郁了,一无是处……”

林晓云拖了把凳子静静地坐着、听着,这些五花八门的二胎经历对她而言再熟悉不过,因为她自己也曾这么一路走来。

撇开政策、人力、财力,仅从情感而言,一胎好,还是多子女好,无论是从子女角度出发,还是父母角度出发,在街上拉住100个人,估计会得到100个答案。比如,林晓云的弟媳是独生女,就会倾向于只要一个孩子,她的孩子也会说不要弟弟妹妹。而林晓云和先生则很早就做好了生两个孩子的计划。

而早在结婚前后,那些“计划生育”的第一批经历者就常跟她念叨一胎的不好。独生子女上了高中或大学开始觉得中年孤独的人,后悔当初因为政策的问题没有生两个孩子;上了年岁的人则感慨,将来老了病了,孩子没有人可以商量很可怜。

最终下定决心生老二是在老大徐子曰一岁多的时候。像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一样,子曰一人在客厅茶几旁,身旁围坐着另个世界的庞大生物:爸爸、妈妈、外公、保姆。林晓云忽然不知道该怎么和女儿玩,她心里一沉:天哪,如果漫长的岁月,孩子都要和年龄差距这么大的成人相处,是多么孤独的一件事。因为成长于一个多子女家庭,从小到大林晓云的情感世界里,兄弟姐妹都占据着重要的分量。小时候,家住车水马龙的国道边上,出去玩太危险,她和妹妹、弟弟常被锁在家里。三个孩子相守相依,是彼此最好的玩伴。上了大学,有什么秘密,她第一个告诉的不是父母,而是弟弟妹妹,谈恋爱了,遇到困扰了,弟弟都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现在,花学园的家长,超过一半已经或即将生二胎,林晓云常在群里交流各种关于二胎的问题。“二胎之路,大概也就是先走一步的父母深一脚浅一脚的尝试。”林晓云开玩笑说:“都是踏着姐的‘血泪史’。”

讲座伊始,林晓云让诸位父母分享了各自二胎生养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孩子的年龄。根据观察和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林晓云比较了不同年龄差对手足间情感的影响:间隔六七岁以上的,老大不会明确地当老二是竞争者,手足间会是更独立的存在;最焦灼的年龄差在两三岁,老大的自我已经形成但还没定型,对父母的爱也不够确认,老二的出现对老大无疑是个很大的竞争者;而间隔在两岁以下的,差不多是同龄人,同样有很多竞争,但跟两三岁年龄差的竞争不一样,因为老大的自我还没那么强烈。最理想的年龄差是4岁左右,老大比较容易沟通,自我意识、安全感都已建构得比较稳定,没有很强的危机和竞争意识,会对老二表现出更多的善意,更像个真正的哥哥或姐姐。

但生孩子毕竟不像在计算机上写代码般可以精准设定。从家里人力、物力、人力和孩子友谊的考虑,林晓云当初的计划是两个孩子间隔3~4年。不过,子曰还不到两岁半的时候,妹妹之言驾到,这比计划早了一年。

子曰像是变了个孩子,叛逆、执拗,无来由地情绪大爆发。生病,不吃药,不吃饭,用各种表现寻求妈妈的关注。连着三个月,每天早上起来大哭,还出现了很明显的攻击行为,咬人踢人打人……当妈的林晓云清楚,一个是因为成长的第一个叛逆期(1.5~3岁)的到来,另一个原因是无法接受家人尤其是妈妈的关注要分给妹妹。有时候子曰半夜醒来,发现妈妈的手拉着妹妹的手,或者妈妈的脸朝着妹妹,便伤心地哭起来,觉得妈妈更爱妹妹不够爱她。

林晓云听过也见过各种因为嫉妒而引发老大攻击老二的例子,有趁爸爸妈妈不在把弟弟的脸抓花的,也有在众目睽睽之下踹妹妹的……子曰虽然没有攻击妹妹,但她时不时会嘀咕:“我不喜欢妹妹,妹妹夺走了妈妈给我的爱。”年幼的她还无法理解大人深奥的解释:世界上有一种东西越分享越多,那就是爱。

尽管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为“二胎正能量”,林晓云承认,她并不像事后描述的那么自信和坚定。虽然做了心理准备,但老二驾到后,她才真正体会到养两个孩子堪比“武侠中的洗髓伐筋”。以至于别人问她要不要生二胎的时候,她一度都回答得模棱两可。

除了子曰过山车般的情绪,为子曰办起的花学园刚起步,恰面临老师荒、孩子荒、生源荒各种荒,外加一份全职工作,个人时间完全丧失,蓬头垢面、手足无措。这边刚哄睡了老二,老大又开始闹。左边刚给小妹喂了饭,右边姐姐的碗打了一地……

面对这样一地鸡毛的生活,林晓云怀疑过自己的价值,接近崩溃过,深夜挫败得想哭过,对孩子大吼大叫过。子曰常“讨伐”:为什么每次妹妹哭的时候你都是安慰她,我哭的时候,你都对我发脾气?

育儿之道,以子为师,林晓云也被两个孩子推着成长。因为解决不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老大的情绪问题,林晓云开始转向研究情绪管理以及手足竞争。她后来才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折射出的是家长自身的问题。

子曰遗传了妈妈的敏感和个性。有一次,林晓云又忍不住跟子曰生气了,子曰辩驳:“妈妈,为什么你老是说我,不说妹妹!”林晓云脱口而出:“因为妹妹比较小呀。”那时四岁多的子曰对于情绪管理已经比较熟悉,她并没有因为妈妈的生气而失去理智,而是继续愤怒地说:“可是,我也是小孩子呀。”

之后,林晓云专门找了一个安静的时间,就这件事做了认真地探讨:“宝贝,对不起,妈妈对你发脾气了。妈妈没有意识到你也是小孩子,让你产生了不好的感受。妈妈做得不够好。你像妹妹这么小的时候,妈妈也几乎都没有生过你的气。可是,慢慢地,你长大了,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这些想法和妈妈的会有冲突,所以妈妈会生气。但是,这是妈妈自己的问题,不是你的错。妈妈爱你,也爱妹妹。”

“我们制定一个规则:和我在一起的时候,你只爱我一个;和妹妹在一起的时候,你只爱妹妹一个;和我和妹妹都在一起的时候,你爱我们两个。”

多子女家庭最担心的是什么?手足竞争。晚上睡觉妈妈带哪个宝睡?吃饭的时候坐在谁的身旁?下班进门先抱谁,先给谁洗澡?上学坐车谁先上车谁先下车?……这些日常的琐碎都将可能是两个孩子竞争的矛盾点,甚至将一家老小推入“一地鸡毛”之中。

面对这种焦灼战况,把老大寄养到亲戚家,是讲座内外不少二胎父母的解决方案—这是林晓云反对的,她见过太多因此而来的悲剧。林晓云的妹妹小时候在亲戚家寄养过两三年,至今都为父母之爱的偏颇感到委屈。“被寄养的孩子有种被抛弃感,安全感始终会不够,回家后很难再融入得很好。”因此无论多辛苦,她都坚持把两个孩子留在身边自己带。

林晓云一度觉得公平很重要,生怕自己有所偏心。尽管生的是两个女儿,林晓云依旧买两份衣服,两份玩具。在多子女家庭中长大,她深刻感受到手足间的情深,也深谙手足间的竞争,明白手足间对父母之爱的比较与争夺。

但绝对的公平是何其难。不仅在时间的分配上无法公平,每次孩子出现争执的时候,公平更是难以执行,甚至有时会导致两败俱伤。

在准备“手足情深与手足竞争”这个讲座的时间里,子曰和之言姐妹俩大病一场—这被林晓云列为生两个孩子最可怕的三件事之首,也是两个孩子抢妈妈、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两个孩子出门看医生,眼睛都盯着妈妈,3岁的妹妹不肯走,5岁的姐姐不让妈妈抱小妹。子曰还会在心里仔细数着:妈妈今天你已经抱妹妹四次了,你已经抱她6次了……

就在讲座前一天中午,姐妹俩在家里又“拉锯”起来。打完吊针昏沉沉的妹妹要妈妈抱回房间睡觉,而姐姐觉得妈妈陪了妹妹一上午,哭着也要妈妈陪。几个大人除了干瞪眼谁都没辙。

刚出差回来的爸爸只得用力先把哭着闹着的妹妹抱走了,林晓云先花了三分钟做老大的思想工作:“是不是上午妈妈和妹妹在外面一上午,回来还抱着妹妹你心里不舒服?”最后谈判的结果是:子曰先看动画片,妈妈去哄妹妹,一集动画片结束后再来陪她。

理智告诉林晓云,要想老大老二关系好,在某段时间里须多照顾老大的情绪,多陪伴老大,老大才会觉得爱没有失去,会更愿意照顾妹妹。这一度被家里的老人家认为是偏心。

和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一样,隔代教育的是绕不过的问题。中国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数很热心帮忙带孩子,但两代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孩子喜欢玩水,林晓云就把她们的袖子拉高,一玩半个小时,老人家接受不了,担心会感冒;孩子早上有起床气,上学磨蹭,外公外婆急得仿佛天都要塌了;孩子哭闹,林晓云慢慢哄,老人家则认为这样会宠坏孩子。老大老二出现争执,老一辈人的经验是:大的就该让小的。

被说多了,林晓云也会动摇疑惑,不得不一再地向家里的保姆求证:“我有偏心吗?”得到否定的回答之后,她才舒一口气。

之言两岁多时就已表现出各种机灵,孩子爸爸私下里问林晓云:“你觉得两个孩子哪个更聪明?”认识的人都知道,孩子的爸爸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外地出差,但他很爱孩子,有求必应,几乎从来不批评她们。林晓云当时就正色回答:“徐**同志,你仔细回头想想,我养两个孩子养到现在,我有没有把两个孩子进行过比较。我只会说这个孩子的特质是什么,那个孩子的特质是什么,我一定不会把两个孩子放在同一个特质下比较。”

林晓云常常跟其他妈妈们分享这三年她总结出的“二宝养育法则”:不比较,尤其是爸爸妈妈绝对不能比较;创造和每个宝的独处时间,在单独时间里心里只有一个宝,并充分表达爱;绝对公平做不到,孩子的性格完全不同,给每一个孩子独一无二的爱。

每个周末,林晓云拿出半天单独带子曰去看场电影,或者去上自然课。平时上学,把子曰送进教室后,林晓云也会带着之言在花学园的咖啡馆享受半个小时的甜蜜时光。母女俩也不粘着,妈妈泡杯咖啡看看书,打扫卫生,小妹擦擦玻璃、泡泡“茶”、洗洗毛巾、喂喂鱼……

有段时间,子曰很执着:妈妈,你只能爱一个孩子,你只能爱我一个!去年年底的一个晚上,她忽然说:“妈妈,我们制定一个规则,和我在一起的时候,你只爱我一个;和妹妹在一起的时候,你只爱妹妹一个;和我和妹妹都在一起的时候,你爱我们两个。”

妈妈的爱并没有分走,子曰能够坦然接受这点是到了快五岁时。不久前在花学园吃饭,另一个小朋友朵朵靠过来,林晓云就把她抱到腿上。之言嫉妒了,马上过去扯朵朵说这是我妈妈这是我妈妈。这恰是之言出生时,子曰的感受。子曰反倒很淡定地开导妹妹:妈妈抱朵朵不等于不爱你。

“妈妈,我和妹妹手拉手,你和爸爸手拉手。”

为了让姐姐更好地接受妹妹的存在,林晓云曾给子曰做心理建设:“爸爸妈妈觉得你一个人太孤单了,所以生了妹妹,希望你有个伴儿。”

在一次心理课程上,一个案例在林晓云面前声泪俱下地倾诉心里的煎熬:出生起就被定位为姐姐的陪伴者,却始终得不到姐姐的爱。

林晓云这才发现当初的解释,是多么不公平。难怪不管怎么阻止或者怎么劝说,子曰总是把妹妹当作玩具,比如去揉捏妹妹的小胖脸,妹妹哇哇哭了,又把妹妹搂过来安慰。姐姐觉得妹妹哭起来好可爱,所以喜欢作弄她。

这种状况直到妹妹的独立自我长成,才有所缓解。之言两岁的时候,姐姐依然挑头这个游戏,“如果你不听我的话,我就再也不做你姐姐了。”那一天,在饭桌上,妹妹没有像往常一样立马缴械投降,而是清晰地说:“那我也不要做你妹妹了。”然后,姐妹俩就和解了。姐姐之后再捉弄她的时候,她已经懂得很生气地反抗:我不是你的玩具!

所以,妹妹的出生故事描述便也改变了:姐妹是互相的陪伴者。经过日久的相处,姐妹俩已经有着旁人无法忽略的深沉感情。

子曰三岁半的时候,为了缓解她对妹妹的嫉妒,林晓云单独带她去旅游。分别一天后子曰就开始思念妹妹。林晓云清晰地记得那个画面,在大理的客栈里,她窝在床上昏昏欲睡,姐姐一个人坐在床沿托着腮帮,对着窗外的月亮喃喃自语哭成泪人:“妹妹,我想你了。”

姐姐有次玩得太High从秋千上摔了下来,哭得很伤心。妹妹看了,也哭得很伤心,一边要找找妈妈一边说:“我要让妈妈来抱抱姐姐,安慰姐姐。”

妹妹躺在凳子上睡着了,姐姐会轻轻把鞋子脱了,以免脚步声吵醒妹妹,还找个凳子坐在旁边守着,说要看着妹妹,不让妹妹掉下来。姐姐想买东西得不到妈妈的同意发脾气,妹妹也会挪着小胖屁股过去抱住姐姐……

生两个孩子,辛苦是双倍的,幸福也是双倍的。这些相亲相爱的日常场景,让林晓云觉得,生了老二之后那些崩溃岁月,实在不算什么。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已经有了一种情感,叫做—姐妹。林晓云很确定,无论对于姐姐还是妹妹,她们的情感世界里,都有了一种替代和补充。总有一天,当她们开始远离父母,不管是否隔着山水万里,在她们的心里,互相都有一个可以分享喜乐哀愁的人,彼此间也会有很多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半年前,一家四口在楼下散步。子曰说:“妈妈,我和妹妹手拉手,你和爸爸手拉手。”于是姐妹俩在前面手拉手,林晓云和先生在后面手拉手。

篇5:给每一个孩子爱的教育

1. 第一次接触

新学期的第一天, 我一大早来到学校, 就发现一对父女已经候在办公室门口。女孩看起来身体很单薄, 低着头, 两只小手无助地绞着衣角。

“你们有什么事吗?”

“我是这个孩子的父亲, 孩子现在读三年级。”

“哦, 我就是这个班的班主任。”

父亲一听忙拉了一下孩子, 说:“我这孩子, 从小听力不好, 而且不爱说话, 现在戴着助听器, 老师麻烦你, 安排座位时把她排在第一桌。”

“好的, 我会安排的。”

父亲道了声谢谢, 俯下身子交代了孩子几句, 便走了。

我领着孩子走进教室。教室里还没有其他人, 我便想与她交流。

“你叫什么名字?”

“你几岁了?”

我一连柔声地问了好几个问题, 孩子始终低着头不说话。后来, 我才知道她叫“闻文”。她是我新学期第一个接触的孩子, 这也是我与她的第一次接触。

2. 第一次课堂回答

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 我喜欢上了这个班。因为这个班的孩子们聪明、活泼、天真而富有朝气, 但也存在着个别调皮、捣蛋、作业拖拉的“坏学生”。在这学期我不仅是他们的班主任, 还是他们的数学老师。在每一节数学课上, 我都会精神饱满的带领他们扣响数学知识的大门, 每一次提问, 都会有许多小手高高的举过头顶。

忽然有一天, 我看见有一双稚嫩的小手举起来又缩回去了。我这才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她的存在, 她就是闻文。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她, 眼神里充满着慈爱和信任。闻文看了看我, 小手又举了起来, 但不是很坚定。“闻文, 你来回答。”顿时教室里四十几双眼睛齐刷刷的射向她, 有疑惑、有惊诧, 但更多的是期待。而闻文本已张开的小嘴又合拢了, 也因为紧张把头埋得更低了。

“闻文, 大胆一点”。

“闻文, 你能行的”。

“试一试, 不要怕。”…… (时钟在这一刻似乎也停止了)

有些学生可等不及了。

“老师, 她不会讲的, 让我来吧。”

“老师, 我来”……

我不甘心, 也不能放弃:“闻文, 把你写好的读出来, 你肯定行”……

“123加156……加44等于……123加156加44的……的和”

这是闻文的声音, 细细的, 但我听懂了。

“闻文, 你说得对极了, 真了不起, 大声点, 会更好。”闻文深埋的头抬起来了。我不失时机地投以赞许和期待的目光。这一次, 闻文又回答了一遍, 还是支支吾吾, 但声音明显响了一点。同时, 我也发现这个女孩把头抬起来, 羞怯的看着我。忽然整个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自开学以来, 从来没有像今天的掌声来的真切而持久。幸福的笑容第一次浮现在她的脸上, 好美。

3. 老师喜欢听你说

我常常在数学课堂上, 有意无意地站到她身边指导她。但几天过去了, 闻文似乎又回到从前。她认真听, 认真做, 就是不发言。有一次我看到闻文的应用题算式很快列对了, 我就站在她身旁俯下身子与其讨论分析的方法。这一次我指名让她来回答问题。闻文一听让她分析应用题, 惶恐地站着, 还用无助的双眼盯着我, 一言不发。为此我柔声说道:“闻文, 老师非常喜欢听你说, 我想其他同学也一样非常喜欢听你说。”有了大家的鼓励, 闻文开始说话了。虽然支支吾吾、分析的不到位, 但是同学们仍以热烈的掌声回应了她。我趁机深情地说:“我们是一个大家庭, 每一个人都是家庭成员里的一员, 都应得到大家的关心和爱护, 那样我们就会觉得温暖而快乐。我希望课堂上能再次听到闻文甜甜的声音, 课间也能听到她朗朗的笑声。”

一个学期下来, 她的成绩上升了, 更重要的是她变得开朗了。大家的关爱让她从自闭走向了阳光。

二、我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特别是那些特殊的学生, 因为种种原因, 心理更加敏感。一个不当的眼神或手势都有可能带给孩子负面的影响。小心地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用我们的爱读懂孩子, 感化孩子, 就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童年, 不一样的人生。

1. 给特殊学生更多的关注和爱, 让他们的心灵靠近你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离开了爱的教育, 还能称之为教育吗, 还能教育人吗?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只有教师付出真挚的爱, 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关心, 学会爱。在教师的眼中, 那些特殊的学生, 更需要关注和爱。他们因为身体因素或是家庭社会环境因素造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坏学生。

2. 用信任和鼓励, 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教师的信任, 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案例中, 闻文可谓一个非常缺乏自信的孩子, 我利用各种时机鼓励孩子, 让孩子找到了自信心———“我能行”。信任会让人在无形的力量中发生改变。

3. 赏识学生, 为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

教育离不开爱, 教育中的爱很广很深, 对学生的赏识便是一种特殊的爱。而且这种赏识的爱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动力, 促使其不断地进步。周弘老师提出的赏识教育被教育界称之为一个素质教育的奇迹, 他就认为“没有赏识, 就没有教育。”

赏识我们的孩子, 特别是那些让老师们谈生色变的特殊学生, 让我们丢掉有色的眼镜, 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夸夸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不是骂出来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尽我们所能多给学生一份真爱, 一份赏识, 让我们用期待的眼神, 鼓励的语言, 为孩子点燃希望之火, 插上理想的翅膀。

参考文献

篇6:给每一个孩子爱的教育

【关键词】情感;幸福;语文;智障;交流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享受的高度提升,给智障孩子提供了更多体验快乐和幸福的机会。幸福快乐是智碍孩子的天性。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每个智碍孩子应当拥有的权利。幸福快乐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通常伴随着乐观自信、学习动机、创造激情的产生,进而推动智障儿童各方面的良性发展,使得智碍孩子各方面的缺陷得以补偿。

什么是“幸福”,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生活、境遇愉快美满。我想:如果把幸福的概念迁移到孩子身上,那应该就是:学习生活幸福、美满,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怎样把这份幸福传递给每一个孩子呢?我想,课堂就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想从以下几点阐述我眼中的幸福课堂。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让他们在情感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特殊学校的课堂里,孩子经常因为情绪低落而显得无精打采,稀稀疏疏的朗读声,愿意回答问题的人寥寥无几,常常是老师唱独角戏。为此,每天进教室之前,我都要把握好教学心理,调整好心态,要求自己把“微笑、唤醒、激励、趣味、现代化”这五好标准带进课堂。在每一节课上,都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热情、理解、感悟传达给学生,用自身的饱满、激情洋溢、富于感染力的情绪,去启发、感染、调动学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我的动作……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具体形象、可感知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形成相适的、和谐的振动,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生动化,能让学生在喜欢的活动中多听、多说、多读、多练,快乐参与,自主学习,自由畅谈,表达情感,主动地体验、感知,发展多元智能。

在“好看的服装”这一主题单元教学中,我从“衣服的由来”、“漂亮的服装”、“整理我的小衣橱”、“清洗衣物”等方面编写语文教材,设计编写了学生乐读、爱读的儿歌、小故事、生活小短文等内容。同时我和学生一起收拾、整理、清洁衣物,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主题式情境中学习。

在教学中,适时适机地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说话,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介绍衣服,区别衣服的款式种类,轻松地与其他同学交流。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操作体验,进一步从练中说,帮助学生克服说话时紧张、胆小等心理因素。

第一,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在知识海洋里收获学习语文的幸福

语文课要创造良好的氛围,要求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戏”,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提高学习效率。

智障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缺乏整体性,加之他们的逻辑思维又差,很难把书面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必须打破学科对学生的束缚,统整学生的经验,实行多学科的协同教学。我常把数学、音乐、美术、游戏融于语文教学中,设计成独特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愉悦性。我设计“找小猪”、“我是小小设计师”、“小喇叭广播站”等一系列的活动环节,来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同学们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表现出兴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我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差异较大,我把班级学生分为ABC三组。我利用他们好模仿的特点实施伙伴式教学法,让A组朗读好、C组书写能力好的学生当小老师,他们学着老师的模样教,知道了说话、朗读的最基本要求,学着大声说,学着流利而有感情地读。利用小伙伴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视听、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在对话交流中感受学习语文的幸福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现在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语文课上,我常常在熟读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说话。由于学生课文中说出的句子大都是生活中的,所以每个学生理解起来都很容易。例如:在教学实用语文第五册第十二课时,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教室里有黑板,有讲台,还有很多课桌椅。我就利用“哪里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这一句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多练习说话。如:文具盒里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书包里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让学生们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快乐的学习语文。

幸福是一种追求,幸福是一种意识,幸福是一种渴望,幸福是一种信念。只要我们在心里点亮课堂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含的激情和无穷的智慧,去耕耘我们的课堂,那幸福就握在我们的手中了。

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幸福地度过学生生涯!

篇7:让爱的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心田

一、在学生心里播撒爱

法国著名作家、教育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里, 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保持健康的阳光心态不仅有利于我们自身的生理健康,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我们可以用这种阳光心态来感染学生.我们与学生朝夕相处, 学生很容易受到教师情绪的影响, 如果老师心情不好, 这种情绪可能会像瘟疫一样迅速在班里传染, 导致整个班级情绪低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人格魅力, 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面对孩子, 我们要有阳光般灿烂的微笑;面对教育, 我们要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我们不仅要自己拥有阳光心态, 而且要将这份阳光撒播到学生的心里, 因为我相信, 有好心情才能欣赏好风景, 有好心情才能创造好风景, 学生快乐健康地学习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就教学而言, 对学生的爱应该植根于教学的智慧.一个最好的教师, 学科知识之于他, 已不是教材的文字, 而是血管里的血;不是他外在的物, 而是他内在心灵的流露.在学生听你的课时, 知识的繁琐消失了, 只有一个智者在与你说话, 这样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常说, 老师的工作平凡而伟大.平凡是因其日复一日, 具体而琐屑;伟大是因其在点点滴滴中塑造着人的灵魂、人的未来.我们要在这平凡的每一天将爱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间, 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下学习与成长.

二、在平凡中体现爱

良好的师生关系, 孕育着巨大的教育“能量”.学生热爱一位教师, 就会爱屋及乌地喜欢这位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 “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记得刚踏上讲台的我, 对学生很凶, 在学生面前从来都不笑, 以为这样学生会怕我, 这样我就可以保住我的师道尊严.但后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才发现, 他们多么希望老师能成为自己的朋友, 能和自己敞开心扉地聊天, 诉说自己学习中的苦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 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担当和从事的是爱的教育.我们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 而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应是源自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作为教师, 不仅应该关心学生的学习, 而且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家庭状况.对失去家庭温暖、行为怪异的学生, 对刻苦学习成绩却不好的学生, 对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 教师更要经常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 让爱与关怀如春雨滋润他们渴望成长的心田.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阶段, 他们的心是敏感的, 是脆弱的, 我们要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对于平时胆小内向的学生, 我们可以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性交流, 让他能感受到你的爱与温暖;而对于一些顽固份子, 不太容易改掉坏习惯的学生, 我们要有滴水穿石的持久性教育.总之, 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品味着真情, 享受着感动, 体验着成功.每个班级都有一定数量的后进生, 而决定一个班级成绩高低的并不是优秀生, 而是后进生.优秀生你不关注他, 他也能认真听讲, 而后进生由于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差等原因一不留神就跑马了.再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后进生也没有养成听课的好习惯, 那就要“因材施教”, 可以给他一块“自留地”, 让他从基础学起, 从书本第一页开始, 慢慢积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托马斯-阿姆林特朗曾说过:父母和老师很少考虑有这样一种可能性, 那就是孩子们或许有着他们独特的内部生物钟——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在那里滴答作响.作为教师, 总希望自己教的孩子出类拔萃, 一讲就懂, 一教就会.但是这只是老师们的一个美好愿望, 孩子千人千面, 千变万化, 他们就像花儿有着各自的花期.当孩子们在催促三四次后还不能把作业完成, 五六遍后还不能背出英语单词, 三令五申后依旧字迹潦草……我们需要耐心地教育, 耐心地等待.

三、让爱敲开心灵之门

李镇西的名言中有一句是这么说的: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 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会最富有, 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 但你可以最乐观;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 但你可以最勤奋……每个人都希望能看到自己的优点, 学生亦如此.聪明与否现在已经无法改变, 但是勤奋却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在接手这个班第一节课就和他们讲, 老师评判好学生的标准并不是看他是否聪明, 而是看他的努力程度.我想这句话对于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是一种鼓励, 他们不会觉得我刚来就已经把他看扁了.课后我又单独与那些后进生进行交流, 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 包括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 在相互熟悉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他们成绩落后的原因, 培养他们的兴趣, 从而慢慢将差距缩小.

我也遇到过单亲家庭的孩子, 他们的心灵要比一般的学生敏感与脆弱.记得有一件事情让我从此更加关注单亲的孩子.开学初, 学生写了一篇《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他在文章中说:我觉得英语课不再是我的噩梦, 我不再那么害怕讨厌英语.我希望自己不是老师眼中的差生, 而是能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其实这件事情的起因也只不过是我在他没有回答出问题时给予了他一个鼓励的微笑而已, 而他却把这个看得如此重要.或许他的家庭环境让他很难感受到家人对他的关注, 在学校里由于学习不怎么好产生了自卑心理, 不愿与同学交流, 作为老师, 平时要不细心观察可能就会忽略掉这个细节, 但是这个细节又是如此重要.后来我跟他聊了好几次, 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 慢慢地, 他开朗起来, 学习上也充满了动力.在教育中, 心灵的教育才是重中之重, 只有敲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让沟通更容易, 教育才最有效果.

四、让爱在信任中升华

在教书的过程中, 我们都会遇到成绩落后的学生, 对于这些学生, 我们有时候会恨铁不成钢地批评他们, 但是效果却是很不好的.其实教师的爱像大海一样深遂广博, 许多时候, 教师的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它往往比批评惩罚更有效.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位伟大的教育学家在提醒教育工作者,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 要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每个学生, 只有洒下爱之甘霖, 才可获取爱之回报.学生有了进步, 我们不能沾沾自喜, 要引导他们走入更广阔的天地;学生有了过失, 我们不能急躁, 要指导他们认识、改正错误.作为教师, 既要喜欢“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 又要容得下“乌云密布, 电闪雷鸣”, 因为, 站在我们面前的总是一群孩子.我们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就如妈妈一样, 无私地用爱灌溉着他们成长.如果学习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 学习过程就会消极被动, 学生内心就很难产生探究世界的欲望, 更甭提创造的火花了.这样, 未来的专家、科学家等就会被扼杀在基础教育阶段.因此我们应该让爱贯穿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 不管他们的学习资质如何, 只要让他们心里拥有一份爱, 他们总能成就自己的梦想.

篇8:办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

目前, 学校拥有49个教学班, 2187名学生, 专任教师126人, 研究生学历2人, 本科学历105人, 获市 (区) 教学能手以上称号44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

学校先后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单位, 全国少年儿童信息研究基地, 全国绿色学校, 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 科普示范基地, 江苏省平安学校, 江苏省模范教工之家, 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先后接受了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 教育部督导办主任周坚, 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副厅长胡金波, 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等领导的视察, 各位领导对学校文化、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秉着“追求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求真弘义”为校训, 以“兼爱唯实”“正身博学”“乐学力行”为三风, 以“方正质朴、优雅大气、基础扎实、学有所长”为育人目标, 力争给每个孩子最美好的童年和人生最坚实的起步, 学校关爱激励每一个孩子, 努力把学校办成孩子们的乐园。

一、让物态文化走向生本——关注每一个

有人说:校长办学校, 就是做文化。良好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 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 规范师生的行为, 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 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同时, 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近年来, 我们围绕“求真弘义”的校训精神, 精心设计, 合理规划, 倾力打造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 我们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校训、三风、校徽、校歌等整体构建, 形成了“八横九纵”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八横”分别为:好习惯养成教育、弟子规、虞山文化、吴文化、中华美德、二十四孝、诸子百家、国粹国术;“九纵”分别为:学校荣誉长廊、绿色科技生态长廊、双语特色长廊、德育少先队长廊、论语篇、劝学篇、道德经、家乡美、棋文化长廊。学校地处繁华的招商城, 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步入学校大厅, 每一个孩子就能一眼找到自己来自哪个地方, 北门墙上碑刻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这些无不强烈地激起每个孩子爱国爱家乡的热情。还有那常规评比、少先队竞赛评比、宣传画廊、图书漂流、新视窗等, 形成了主题鲜明、赏心悦目的育人氛围, 充满着人文关怀。

二、让课程配置走向生本——适合每一个

我们认为一所学校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课程, 课程就像孩子长身体过程中吃的粮食, 科学合理、多样化的构成会让孩子的身体茁壮成长。近年来, 我们致力于学校课程的研究、实施与开发。

我们把学校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环境课程两大类。

学科课程中包含着三个方面:一是国家课程的落实发展;二是地方课程的融合发展;三是校本课程的创新开发。环境课程中包括: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三是文化环境。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上, 我校以“办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为理念指导, 力求校本课程多样化, 着重关注了三大系列:学科活动系列, 德育活动系列, 综合活动系列;四大板块:人与自身板块、人与自然板块、人与社会板块、人与世界板块, 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三、让课堂教学走向生本——激活每一个

课堂是撬起教育质量的基点。我们把2014年确定为“课堂教学研究年”, 以课堂为中心, 抓住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置等关键环节, 立足于抓实课堂教学常规, 落实课堂过程管理, 做细提优补差工作,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校也高度重视特殊学生的教育,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三级辅导工作, 用好心理咨询室, 高标准建设资源教室,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认真组织开展“同课异构、同题同构、一课三议”、骨干老师示范课、拿手课、青年教师实践课等活动, 切实革新教师教学行为,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各得其所, 自主发展;把世界引进课堂, 使课堂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把自由还给学生, 保护每一个学生心灵的自由, 让学生有尊严地活着;把探究还给学生, 让学生体验有意义的探究生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文化的气息充盈在课堂中。

四、让校园活动走向生本——精彩每一个

我们把丰富的德育内容和少先队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 体现新意、活泼、形象、生动, 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一年级新生的入学仪式、入队仪式, 让每个孩子体会到仪式的庄严和神圣, 让每个孩子有成为小学生的荣誉感;让每个队员感受到红领巾的光荣;毕业典礼上孩子们的激情演绎充满了浓浓的师生情、同窗谊, 给孩子们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学校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国家课程计划, 做到各门课程开齐、开足、上好;严格执行苏州市教育局“五三一”规定, 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 严格控制作业量, 严格做好卫生保健和饮食安全工作, 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每学年学校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双语节、数学文化周、爱心义卖等, 我们还邀请了极地专家位梦华、两院院士兼校友陆埮、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进校园。每项节日活动我们都精心组织, 做到内容丰富, 学生参与面广, 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倾心搭建舞台。

五、让评价激励走向生本——成就每一个

上一篇:海涛法师经典佛语语录下一篇:关于帽子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