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

2024-04-29

湖湘文化(共6篇)

篇1:湖湘文化

从“新时期”湖南小说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摘要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系文化,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湖湘文化名人对湖湘文化的塑造及定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时期”湖南小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长期受湖湘文化影响和浸润的作者创作的作品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湖湘文化精神的“影子”,“新时期”湖南小说从小说中的人物这个侧面反映出了湖湘文化的强烈的担当精神。

关键词“新时期”湖南小说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秉笔直书

文学的地域性,一方面表现为同一区域的作家在题材、主题选择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随着源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文化湘军”的兴起,带有典型“湖湘文学”烙印的“新时期”湖南小说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土生土长或者长期生活在湖湘大地上的湖南作家创作的小说或多或少融入了以湖南人、湖湘地域及湖湘文化为创作背景的素材。这些小说题材、内容虽有不同之处,但源于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却一脉相承。

一、“新时期”湖南小说

从时间方面界定,“新时期文学”是指76年4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尤其是78年12月十一届山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开始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还很短,作为一个独立时段的文学成就还有待历史的验证,但毫无疑问这个时期的文学是与这个时期的经济一样繁荣。这个时期社会现实急剧变化,受到冲击的文化观念不断变化,不同时空的价值共同交汇,大众文化的兴盛、精英文化的转型、主流文化的分化使一些貌似对立的命题和谐地共生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之中。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文化湘军”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文化界的一朵奇葩。这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深刻的变化,反映社会思潮的文学作品雨后春笋般的呈现出来。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本文拟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古华的《芙蓉镇》以及阎真的《沧浪之水》为例,探讨一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二、湖湘文化的影响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湘文化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一支地域性文化,自有其特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一种特定的“生态文化”,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关于这一点,钱基博先生曾就湖南的地理环境对湖湘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发表过独到的评述:

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

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1]

湖南东西南三面环山,峰峦起伏,交通不便,所以主要靠发展小农经济。贫乏的土地资源促使人们不得不精耕细作,长期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孕育了湖湘民众吃苦耐劳的品格,钟灵毓秀的山山水水,使得湖湘子弟的思维更加敏捷,周遭山水阻隔封闭的地理环境,培养了湖南人的独立意志,同时促进了湖南人如魏源“开眼看世界”敢为天下先的一种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作为最基本的土地不会增多,也不增值,即使从政经商也受制于资源贫乏的限制,使得湖湘子弟中有志者大都能走出家乡,走出湖南,也总是渴望外部世界,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显聪明才智,这与近代湖南大地上走出众多的革命家军事家有莫大的关系。他们心系天下,关心民众,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湖湘文化担当精神的体现。

三、小说中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小说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都是以生活中的某些人或者某些事为蓝本的,都是通过对现

实的描绘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尽管采用了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作者也仅仅是通过艺术手法对某些人物形象进行了艺术的处理与加工,使其更加具有代表性,更加生动形象,但是其内在逻辑却是真实的,是一种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艺术作品。

“新时期”湖南小说的内在精神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心忧天下,敢于献身的爱国精神;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秉笔直书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三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四是舍我其谁,慷慨赴死的牺牲精神;五是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六是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

(一)、心怀天下,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

心忧天下,敢于牺牲的爱国精神也就是一种忧国忧民意识。对这句话最恰当的注解大概

就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了,这就是湖湘文化所浸润下的湖湘人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反映。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主人公苏冠兰、丁洁琼、叶玉涵就是科学报国的典型。留美物理

学家丁洁琼作为发明原子弹的核心成员之一,在目睹美国政府将原子弹投入到日本广岛和长崎,使日本遭受生灵涂炭之灾后历经千辛万苦毅然要求回国,放弃美国政府提供的优厚待遇,就是明证。而苏冠兰、叶玉涵这对中年夫妻更是精忠报国的代表,他们终生致力于中国的医疗研究事业而无怨无悔。在古华的《芙蓉镇》中,以“芙蓉姐”胡玉音的人生遭遇为主线,借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对人心灵的戕害,揭露了“文革”的反动本质。作者通过对文革期间的种种压制人的行为的控诉与反思,实际上就是作者心忧天下精神的体现。阎真的《沧浪之水》中池大为涉世之初,四处碰壁,依然坚守着信念,内心充满了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使命意识和天下千秋的承担情怀。身居高位后,池大为并未完全充斥庸人气息,游刃于官场的波诡云谲之间却时常告诫自己做个好官,尽力做好事。池大为作为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继承了父辈的[1]钱基博著.近百年湖南学风.一套传统的价值理论,即使在后来的仕途中与父亲预设的轨道相脱离,仍心怀百姓,不得不说是湖湘文化的爱国爱家情怀的一种体现。

(二)、以天下为己任,秉笔直书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是对此的最好诠释。在任何一个社会,知识分子和知识精英永远都要做道德的守护神,做丑恶的鞭挞者,做社会的中流砥柱。一个健全的社会,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充当社会底线的捍卫者这么个角色。时代敬重那些奋笔疾书针砭时弊的鲁迅式“下笔见血”的英雄人物。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抱负,铺纸握笔则见世间冷暖。这种秉笔直书精神作者做到了,作者笔下的人物也做到了。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张扬写出了曾被列为“禁书”的《第二次握手》的首版,并

因此而入狱甚至险些丢掉性命。书中歌颂科学救国,赞美知识分子,讴歌了主人公为了理想和信念,勇于牺牲自我,报效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品质。另外,作品颂扬了“小资产阶级爱情”,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文艺作品以革命样板戏一枝独放的社会氛围里,刻意去描述和赞美所谓“才子佳人”、“一见钟情”之类的小资故事,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背道而驰的。这便是张扬的那种秉笔直书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阎真的《沧浪之水》写了年轻知识分子池大为在官场上的异化过程,道破了某种长期被

遮掩的用人潜规则。池大为兢兢业业、关心群众却处处受制,连孩子上个幼儿园也费尽周折,后来他学会了吹吹拍拍、弄虚作假,立即飞黄腾达,官至厅长。无论这些作家对生活是讴歌的,还是批判的,我们都不难看出他们那种家国天下的情怀和对国家、民族出自内心的热爱。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相承的,是湖南小说源于湖湘文化独立根性的秉笔直书精神。池大为下乡调查全省的血吸虫病状况,坚持按照实际情况汇报调查状况,就是源于知识分子的一种秉笔直书精神。

(三)、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中,留美女物理学家,在美国各学术权威的学术霸权的欺压下,毅然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学术水平,推翻了学界大师的理论,并在自己严密的思维逻辑的支撑下创立了鼎鼎有名的“丁氏理论”,便是湖湘文化敢为人先开拓精神的一种体现。阎真的《沧浪之水》中,池大为在官至厅长身处体制内中之后,在当下官场的混乱之中,仍然能够抵制住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诱惑,依然能够以一个“清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着实是一种对当代浑浊不堪的官场环境的一个“颠覆”,对体制的强烈碰撞,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的真实再现。

(四)、舍我其谁,慷慨赴死的牺牲精神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对这句话的生动阐述。《第二次握手》

中丁洁琼回国后得知自己一生的挚爱苏冠兰已经成家的事实后,下定决心放弃首都优厚的条件到遥远的云南边陲高寒山区为国效力,这种坚定地态度就是湖南担当精神的真实写照。《沧浪之水》中池大为不也可以为了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置自己的前途而不顾,勇敢地承担了社

会正义的重担吗?戴妙良这个形象的刻画不就是当代优秀的共产党员的一种典型吗?

(五)、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在湖南的活动及其文化创造,以及他在湖南怀沙

自沉的壮烈举动,给湖湘文化注入了一种新的精神,新的价值,即超越了巫傩文化过分关注现实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功利主义原则,而注入了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精神追求,对民族、对国事、对时局极度关心和重视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民族、为道义理想而九死不悔、不屈斗争的坚韧意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为真理、为道义而勇于探索、永不止步的求索精神。这些都是屈原精神的实质所在,也是其为湖湘文化所注入的新的精神和新的价值。这些对后来湖湘文化的正式定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第二次握手》作者借丁洁琼这一优秀的中国女科学家留美期间奋发图强取得巨大成就的描写,弱国子民在外国取得了超越众多学术权威的成果,科学救国的思想跃然纸上,这就是作者在新中国当时国内安定的环境下对美帝国主义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封锁外交孤立政策的一种强烈担忧。《芙蓉镇》的作者无疑对文革的思考达到了一个高潮,反思文革的荒谬本质,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的热忱在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沧浪之水》末尾池大为将父亲生前留下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付之一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池大为精神世界彻底坍塌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人们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得到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池大为作为“庸俗的雅人与儒雅的俗人”的化身,不仅仅是个人的代表,而是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是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的反映。作为知识分子,社会中流砥柱的池大为,甚至从事“社会良心”的媒体行业的胡一兵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发生了的“蜕变”,这就是令作者忧心的源头,寄寓了作者对当代年轻人的价值重构的一种期盼。池大为在父亲坟头的一股清风扑面而来,不正是一股社会主义新风的降临吗?

(六)、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

杨度“若到我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来做证明的。二百几十年前的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冰蹄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仗,他们是何等坚韧不拔的军人!”

这三部小说都是催人向上的经典之作,以生动的形象勾画出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借主

人公命运的起伏把作者心中的那种对祖国最虔诚的热爱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芙蓉镇》似的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还是《第二次握手》、《沧浪之水》对主人公的精致刻画,都将作者心中的理想寄托在了主人公身上,以此相衬的便是作者对湖湘文化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的推崇。

四、结语

小说里的人物就是现实中人的再现,“新时期"湖南小说在湖湘文化的根性上深入挖掘,作品深深了打上了“湖湘文化”精神的烙印,我们管窥蠡测,仅以少量的几本小说来解读拥

有深厚底蕴的湖湘文化,虽有有失偏颇之嫌,但是多多少少可以窥见湖湘文化的一点“影子”。言而总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是一种传统的强烈的出仕精神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湖湘文化大观[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00

(2)文选德著.湖湘文化古今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M],2006

(3)田中阳著.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0

(4)刘洪涛著.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刘旭主编.湖湘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篇2:湖湘文化

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邹世毅介绍,湖南的文化艺术虽然底蕴深厚、丰富多彩,但能够反映湖南文化艺术整体风貌、表现湖南文化艺术精粹的音像制品此前一直是空白。前年下半年,湖南省外宣办、湖南省文化厅几经研究,决定制作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湖湘文化艺术精髓的电视专题宣传片。为此,他们专门召开了文化艺术专家咨询会,就本片的大体框架、基本风格和全片规模等做出初步安排,特别是对基本内容指定了四个方面:

一、民族歌舞,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舞蹈。

二、地方戏剧,涵盖了湘剧、祁剧、湘昆、辰河戏、汉剧、巴陵戏、花鼓戏及阳戏、苗剧、傩堂戏等13个地方剧种。

三、民间技艺,分为“手工性技艺”和“表演性技艺”两大类别。“手工性技艺”包括隆回滩头年画、泸溪踏虎凿花、隆回小莎江瑶族挑花、长沙湘绣、土家织锦、苗族银饰、醴陵釉下五彩、益阳小郁竹艺、宝庆竹刻、浏阳菊花石雕等。“表演性技艺”,挑选了汨罗长乐故事会、张家界硬气功、苗族武术和浏阳花炮。

四、文物精粹,重点介绍了青铜器、马王堆汉墓、古代织品与绣品、古代陶瓷、湘人书画、齐白石书画等馆藏文物。湘剧

湘剧,顾名思义,它是因为湖南省简称湘才称之为湘剧的,因此,湘剧无可非议的是湖南省的代表剧种。

湘剧是与川剧、汉剧、豫剧、秦腔、赣剧、粤剧等剧种享有同等声望和影响的地方大戏。它拥有一千出左右的传统剧目,解放后,又陆续创排了近百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它拥有高腔、弹腔、昆腔和低牌子四大声腔和丰富的打击乐谱(锣经)和过场音乐;它有着严谨的戏剧程式,表、导演艺术既精湛又富于湖湘地方特色;舞台美术其中尤其是服饰、脸谱,都具有湖湘地方的独特风格。

湘剧现在只剩下湖南省湘剧院和长沙市湘剧院两个剧团了,论其地域实际上只占有长沙一市了。其实,解放前与解放初期的湘剧,却占据着包括湘、资两水的湘中、湘东地域以及江西西部的广阔地域,而且在这些地域中,虽然现在有的湘剧团已经解散或者名存实亡,但业余湘剧团的演出活动仍然十分活跃,有的民间湘剧团已带有半专业的性质。长沙一带的戏剧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的《九歌》;北宋年间,已有了民间的俳优戏剧活动;元朝天历年间,北杂剧进入长沙;明代初,随着海盐腔、弋阳腔的传入,长沙一带的戏剧,也就是湘剧的前身,已经开始用海盐腔和弋阳腔作为自己的主要声腔搬演戏剧了。自明代中叶以后,随着青阳腔、昆腔以及皮黄腔的相继流入,期间,通过青阳腔与弋阳腔的合流产生了湘剧高腔,海盐腔演变为湘剧低牌子,昆腔与皮黄腔逐渐地方化。进入清代,湘剧便逐渐形成了以

演唱高腔与弹腔为主,兼唱低牌子和昆腔的多声腔剧种。

湘剧是几百年来,历代湘剧艺人和湖湘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瑰宝,是湖湘人民喜欢的艺术精典,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湘剧名人辈出,已故艺术大师徐绍清和彭俐侬,曾享誉华夏,名振梨园。湘剧曾十多次晋京,多次全国巡回,曾赴朝、赴港、赴台演出,声名中外。湘剧曾先后将《拜月记》、《生死牌》《园丁之歌》与《马陵道》拍成电影;并由河北电视台将《山鬼》拍成电视录像片。有《琵琶记》与《子血》获文化部文华奖,有《马陵道》获文化部文华大奖,另有市湘剧院的《布衣毛润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省湘剧院先后有左大玢、王永光、贺小汉与王阳娟获得梅花奖,加上市湘剧院的梅花奖获主曹汝龙,湘剧便是我省最先荣获梅花奖与获得梅花奖最多的剧种。而且也是我省最先拍电影和拍电影最多的剧种,是我省最先获得文化部文华奖和文华大奖,最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与获国家级奖项最多的剧种。以上三个第一

和三个最多,说明了湘剧艺术有着光荣和辉煌的昨天,毫无争议,湘剧曾经为我省、为湖湘人民争得了荣誉!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其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约200余支,传统剧目多以表演“两小”(小旦、小丑)和“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特色,反映民间生活为主,语言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随着花鼓戏艺人的创作实践,长沙花鼓戏逐渐形成多路流派,其中以浏阳、宁乡、益阳、西湖、醴陵等五路为主要流派。到20世纪中叶,不同路子的花鼓戏因频繁的艺术交流而逐渐合流,舞台语言向长沙官话统一,形成为较完备的长沙花鼓戏剧种。

1949年后,长沙花鼓戏焕发出崭新的艺术生命,经整理的传统戏《刘海砍樵》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并获奖。1953年5月,省文工团中18名新文艺工作者组成花鼓戏演出队,这就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前身。剧院以长沙花鼓戏为主,并以长沙方言为舞台语言,兼收并蓄全省各路花鼓戏的精华,同时排演传统戏和新编古装戏,形成了以现实主义、湖湘特色、喜剧风格为代表的艺术流派,从而极大地拓宽了花鼓戏的表现内容,丰富了花鼓戏舞台样式。成为湖南花鼓戏的示范表演团体。创作演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三里湾》、《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野鸭洲》等,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老表轶事》、《走进阳光》、《八品官》、《桃花汛》、《喜脉案》、《乡里警察》、《作田汉子也风流》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长沙花鼓戏进入当代,也出现了深刻的危机:它的观众面日渐缩小,演出场地逐渐丧失,演出人才出现断层,主创队伍日渐萎缩。近年来,长沙花鼓戏虽然拥有不少的戏迷、票友,但作为一个剧种,它整体的剧种优势明显下降。

长沙花鼓戏的保护和发展任重道远,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已将长沙花鼓戏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为弘扬湖湘特色文化,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长沙花鼓戏,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将尽最大努力保护、传承这一艺术奇葩,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剪纸(踏虎凿花)

凿花是传承在湘西泸溪县踏虎乡各村镇的民间手工技艺。

“凿”即雕凿镂空之意,当地称为“凿花”或“扎花”,苗语称之为“压本”,将从事这一技艺的艺人尊称为“花客”。踏虎凿花用于服装刺绣装饰和祭祀和婚丧喜礼的仪式装饰之中。踏虎凿花题材丰富,品种齐全。大致可分为服饰类、鞋帽类、床上用品类、生活用品类、婚嫁喜礼用品类、祭祀用品等六大类型。踏虎凿花纹样丰富。有蝴蝶纹样、狗头帽纹样、鸳鸯采莲纹样、傩神纹样、福寿纹样、龙凤纹样、喜庆纹样等等。仅衣袖边花就有近百种造型。

湘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湘绣是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

湘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西汉初期,湖南地区的刺绣技术已高度发达,可在汉代以后,却莫名消失,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平江绣女李仪徽首创掺针法,才使湘绣重新崛起。1898年,长沙“吴彩霞”绣庄的开设,标志着湘绣正式走向商品化的道路。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湘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众多刺绣艺人不断深索和一大批出色的中国国画家潜心投入,湘绣吸收了我国古老文化中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诸种艺术精华,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以数十种针法和多种色阶的绣线,在各类底料上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出物象外形内质的自行特色。

二十世纪以来,湘绣以其独特风格,在国内外获得多项殊荣,成为饮誉世界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0世纪30年代,湘绣的产值最高达80万银元,产品1/3出口。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的篇幅。解放后的数十年间,湘绣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独特风格和高超绣艺傲立于“四大名绣”之列,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湘绣每年出口最高达500万美元。近年来,湖南湘绣研究所精心创制的《雄师》、《饮水虎》等湘绣精品已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珍品,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研制的双面绣《杨贵妃》、《望月》等被国家有关部门珍藏;贺香港回归的大型湘绣双面座屏礼品《百鸟朝风•洞庭春色》在香港回归典礼上得到中外来宾的高度赞扬和齐口好评。在国庆52周年前夕,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沙坪镇的8名绣女根据董希文先生的同名油画,由历时14个月精心绣制的《开国大典》,绣片长201厘米,宽124厘米,画面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时的盛况。

湘绣品种多样,主要有生活实用品和艺术欣赏品两大类。湘绣绣品主要用真丝丝线在真丝织物上绣制图案。主要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条屏、屏风、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各种绣衣以及宫廷扇、绣花鞋、手帕、围巾等各种生活日用品。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工作之余欣赏把玩一下湘绣工艺品、湘绣艺术品,令人心旷神怡,其中滋味妙不可言。居家装饰也以湘绣体现品位和个性。穿着古朴典雅而不失现代的手工湘绣服装,也会给人一种富贵、高雅、脱俗的感受。

湘绣的传统针法,有两大类近百种,首创掺针绣法和鬅毛针绣法,使湘绣狮、虎作品成为独有的形象标志特征。湘绣是画师和绣工的共同创作,创稿设计为先,画师指导配色。湘绣绣线色彩十分丰富,可称为“有色皆备”。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

湘绣巧妙的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几近二百种颜色的绣线和上等丝绸、绸缎,手工以针代笔,巧妙的运用一百多种针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刺绣流派。最显著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构图章法谨,画面质感强,无愧于“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湘绣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篇3:湖湘军事文化形成原因考

一、湖湘军事文化形成的历史考察

湖湘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一直就和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民族矛盾极度尖锐的南宋时期, 以胡定国、胡宏为代表的湖湘学派的创始人率领岳麓书院的弟子还直接投入抗击金族的入侵斗争中去, 积累了大量有益的军事经验, 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张轼做为胡宏最著名的弟子, 同时他还是南宋抗金名将张浚的儿子, 所以张轼在年轻时即以“畅晓军务”而著称, 他对治国用兵的研究很有自己的心得, 他说:“盖君子于天下之事, 无所不当究者, 况于兵者, 世之兴废生民之大本存焉, 其可忽而不讲哉!”[1]张轼还继承其父的遗志, 积极主张克复神州、北定中原、收回被金兵侵略的国土。他不但自己身体力行, 而且他还以岳麓书院为主要教育基地, 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爱国志士, 吴猎、赵方是张轼学生中在抗金斗争中功绩最为突出的两个。吴猎在率军挫败了金兵襄阳、德安等地的进犯。而另外一个学生赵方在戍边10年中, 以战为守, 屡立奇功, 可谓是战无不胜。他还提出了“合官民兵一体”, 进行全面抗战的思想。这种思想, 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张轼的后代在抗击外族侵略时, 同样写下了英勇悲壮的历史篇章。他的后代张堂, 联合赵王番、张虎在邵阳、永州一带起兵反元, 收复衡山、攸县、湘潭等地。面对元朝的大举南侵, 其他湖湘子弟在当时潭州知府兼湖南安抚使李芾率领下, 同样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到了明末清初, 入主中原的清军大肆屠杀汉人, 当时败逃到湖南境内的爱国将士和农民起义军的余部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 湖南士民和各书院的学生也投入到了抗清斗争的洪流中来。南宋抗金名将吴猎的后人吴道行, 当时任岳麓书院山长, 不愿在满清的统治下苟延残喘, 绝食死于岳麓山。而同时代的另外一个大思想家王夫之则挺身而出, 联合好友管嗣裘及南岳僧人性翰等, 毅然在衡山高举抗清的大旗。在抗清斗争失败后, 王夫之又赴广西南明王朝, 以图重整旗鼓。后来因为南明被吴三桂所灭, 王夫之索性隐居荒山, 专心于著书立说, 借此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的自信。由于“王船山生当中国封建社会晚期, 又亲历过明末农民战争于民族战争的惊涛骇浪, 加之又高深的哲学素养, 因此有可能站在前人所不能达到的历史高度, 对中国几千年来连绵不断、多姿多彩的战争史, 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与总结, 从而把我国古代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船山的军事思想集中反映在《读通鉴论》、《宋论》、《黄书》、《噩梦》等史论著作中。”[2]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序幕。有着爱国主义和斗争精神的湖湘子弟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捍卫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 同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鸦片战争的失败, 使湖南一些密切关注这场战争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 得以睁开眼睛重新审视他们所面对的新的局面。湖南邵阳人魏源通过中国军事的失败, 认识到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和军事组织训练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 所以, 他编著《海国图志》的目的就是“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3]。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为代表的湘军人物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不但用湖湘文化塑造了湘军, 提出了一系列建军、治军原则和战略战术方针, 并且通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实践, 为湖湘军事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因素,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湘军的活动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国内战场, 他们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尤其是左宗棠以“书生戎马, 而兵锋所指, 东尽于海, 西极天山, 纵横轶荡, 未有如左宗棠者。”[4]左宗棠率领湖湘子弟收复新疆这一彪炳千古的壮举, 更是对湖湘军事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在辛亥革命时期, 黄兴、蔡锷、刘揆一、蔡绍南、焦达锋、蒋翎武、谭人凤、马福益、陈作新等一大批湖南籍革命家都曾通过军事斗争以达到革命的目的。尤其是黄兴, 他从1904年于长沙成立华兴会起, 就一直从事武装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活动, 在同盟会领导的历次起义中, 以黄兴为代表的湖南志士更是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孙中山曾称赞黄兴在钦廉起义中以两百人抵抗清军两万人, 是“不可以常理论”“非常的战斗”, 而“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是“湖南人做出来的”。[5]

二、湖湘军事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杨度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发出如此感慨:“中国如今是希腊, 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 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 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 除非湖南人尽死。”杨度对湖南人的评价虽然有些夸张, 但不可否认的是湖南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军事斗争方面, 更是有“无湘不成军”一说, 从早期的抗击清军的王夫之, 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 到扎硬寨, 打死仗的湘军, 到在汉阳以一己之力抵挡清军的黄克强, 到要“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的蔡锷, 而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1955年授衔的人民解放军10大元帅中, 就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桓3位湖南人, 在10名大将中, 湖南人有占据了6人, 他们是粟裕、黄克诚、陈庚、谭政、肖劲光、许光达, 在57名上将中, 湖南又占了19名, 100多名中将中, 湖南人又占了45位。湖湘军事文化之所以如此发达,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某个民族和某个群体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独特的地理环境往往可以造就出独特的群体个性。钱基博认为“湖南之为省, 北阻大江, 南薄五岭, 西接黔蜀, ……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 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 行必利己, 以开一代之风气, 盖地理使之然也。”[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湖南独特的地理环境, 使古代的湖南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半隔离、半封闭的状态, 这种相对独立并且恶劣的自然环境, 使居住在湖南的居民养成了刚强、彪悍、坚毅、霸蛮的性格, 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民, 当面对压迫或者困难时, 往往会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并且具有卓立敢死、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 将湖南之地归于南楚, 认为此地“其俗剽轻, 易发怒”。所以, 历史上也有“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这一说法。这种彪悍和极富反抗性的性格, 造就了湖南尚武的精神。

其二, 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动荡不安的社会条件

在封建社会, 最主要的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 而严重的土地兼并更是激化了这种矛盾, 在当时的湖南境内, 土地兼并也非常严重。这种局面, 不但使广大农民不断丧失土地, 沦为地主的佃农, 中小地主也不堪土地兼并的极大压力。在曾国藩从政之前, 他的家庭成员包括他自己都要从事一些农业劳动。愈来愈差的经济状况加大了广大人民的痛苦, 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社会又增加了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一主要矛盾。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 使得湖南始终是全国阶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之一。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并进入湖南, 更是加剧了这种动荡, 湖南也成了当时的主要战场。曾国藩组织湘军, 不但为湘军军事人物的崛起创造了机遇, 而且也改变了湖南人的职业观念。湖南历来是农业大省, 人民安土重迁, 社会上有“好铁不打钉, 好男不当兵”这一说法, 所以湖南人过去把从军当兵看成是没出息的做法。但是随着湘军集团的崛起, 很多知识分子“以一介章句之儒历兵戎成悍将”, [7]改变了昔日一些湖南人的职业观念, 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很多知识分子也能在军队了崭露头角、建功立业, 便也决定离开故土出去闯荡, 很多读书人更是弃笔从戎参与到疆场的厮杀中去。

其三, 移民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影响

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人口的流动往往能带动文化的传播, 并引起文化面貌的改变。湖南在“清代以前是为接受移民的区域, ”[8]湖南的汉族大都是明末清初从江西、广东以及北方诸省迁徙过来的, 谭其骧在他的《湖南人由来考》中写到, “湖南人来自天下, 江、浙、皖、闽、赣东方人居其十九”, [9]他们在战乱的条件下,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 栉风沐雨, 然后历经重重险阻来到湖南, 据谭其骧考察, “湖南人之祖先既大半皆系江西人。以是江西人之风习秉性, 自为构成湖南人之风习秉性之主要分子。江西人以刻苦耐劳著, 于妇人尤甚此风亦承袭于衡、湘间。”[10]林增平先生也认为这些移民“一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开拓意识、自立自强和勤奋创业的精神。”移民的这种开创进取、自强不息、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和平时代是事业发展的催化剂, 而在战争年代很容易就演变成暴力反抗的酵母, 因为移民从他们千里之外的家乡来到湖南, 不但路途上经历了万水千山, 就是到了湖南, 也要同当地的原住民和土著居民小心相处, 如果处理不当, 往往有要诉诸于武力来解决问题。

除了上述原因外, 湖湘军事文化之所以能够影响深远还在于它与深厚的湖湘学术底蕴密切相关, 这就使得湖湘军事文化并不是简单的战争文化, 而是集孔孟儒学、程朱理学、传统兵学和中西哲学为一体, 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品格。

摘要:湖湘军事文化深厚、广博, 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的形成主要得益于长期的历史文化沉淀、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动荡不安的社会条件、移民和少数民族聚居等其它原因。

关键词:湖湘军事文化,湘军,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1].《宋元学案.南轩学案》1.《宋元学案.南轩学案》

[2].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毛泽东》, 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第365页2.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毛泽东》, 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第365页

[3].魏源:《海国图志》叙, 岳麓书社1998年版3.魏源:《海国图志》叙, 岳麓书社1998年版

[4].李肖聃:《湘学略》, 岳麓书社, 1985年版, 第35页4.李肖聃:《湘学略》, 岳麓书社, 1985年版, 第35页

[5].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第882页5.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第882页

[6].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 岳麓书社1985年版, 第1页6.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 岳麓书社1985年版, 第1页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第84页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第84页

[8].谭其骧:《长水萃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228页8.谭其骧:《长水萃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228页

[9].谭其骧:《长水萃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221页9.谭其骧:《长水萃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221页

篇4:博长文化誉湖湘

○奋斗博长

○美丽博长

○幸福博长

○未来博长

撰文:

陈应斌 张包全 段云行 唐初旭

陈春玲 吴伟绩 肖少英 高守银

谢宏辉 陈丽华 邹 燕 彭晓萍

摄影:

高守银 宋培元 郭正豪 谢宏辉

用雷锋精神谱写传奇

——记湖南博长控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代富

2013年2月27日早晨6时30分,陈代富准时出现在湖南博长控股集团的主体生产企业——冷水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炼铁厂5号高炉值班室。这是他做为全国人大代表赴北京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前的一次例行检查。“除了出差,每天都要和职工在一起。”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自担任集团董事长以来,这个习惯他已延续了14年。

1999年11月,陈代富接手原冷钢这家总资产仅5个亿、欠债却7个多亿、被诊断为“只有3个月生命”的钢铁企业,到现在,企业不仅奇迹般活下来了,而且6年进入全国大型企业500强,累计向国家纳税近50亿元。

这传奇故事,留给社会的绝不仅是妙手回春的经典案例,更是一部精神史诗。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雷锋

1971年,19岁的陈代富,从新化的大山中走出,来到冷水江铁厂当上了一名翻砂工。

陈代富的少年时期,是伴随着雷锋故事成长的,雷锋精神,深深浸入了少年陈代富的骨髓,成了他一生中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带来的建设大潮,让冷铁实现过短暂赢利。可好景不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钢铁行业抓大放小,当年与冷铁规模相近的省内地方钢铁企业,如长钢、株钢、邵钢等等,相继退出了钢铁舞台。

时间走到1999年,已经改名冷钢,但实际上仍有铁无钢的冷钢资不抵债。工人6个多月没发工资,欠电力部门电费几百万,电力部门拉闸停电,职工怨气如火山喷发,打砸电力局,堵塞市区交通,酿成了轰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

回天乏术,省里决定破产。谁去接这个烫手的破产摊子呢?主管部门原冶金厅想到了陈代富。此时,他刚从冷钢上调做湖南电梯厂负责人。在长沙还没坐热,又要回到那是非之地,谁也没想到,他毅然领命。为了让他放心去,厅领导许诺:“下去搞3个月,破产搞完回厅里,位子和房子为你留着。”

“厅长,组织上的关心我心领了,我去那里,不是去关门,冷钢不能死。我要了位子,冷钢还有谁愿意和我一起拼命干?”陈代富把自己推向了“悬崖”。

1999年11月8日,厅里下午开完党组会,晚上陈代富就到了厂里。此时的冷钢,已找不到矿石、焦炭和产品,成了地道的“三无”企业。5000多员工近一半下岗,许多人被迫南下打工谋生。

“我来就是为大家搞口饭呷,我来就要让高炉冒烟,就要保证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两天后,陈代富在就职演说中朴实而激昂,全场掌声雷动。

11月19日,离发工资只有一天了,冷钢的账户上还没有一分钱。负债累累的冷钢,连年被欠款单位追债,来一分钱都会被法院冻结。晚上,一辆吉普车趁着夜色开进了厂里,尾箱的麻袋里都是钱,陈代富在一个朋友那里借来的。当晚,钱放在保卫部由人轮流看守。第二天,工资如数发到工人手中。

这个月发了,下个月怎么办? “开足马力,恢复生产,才能保证大家有工资发。”陈代富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没有焦炭了,就算有钱也买不到焦炭了。”一位负责原料的中层干部给陈代富撂了担子。

这对冷钢来讲却是实情。恼怒的债主每天堵在厂里讨钱,再也不愿跟冷钢做生意。

眼看高炉就要断粮,不过陈代富心里并不慌,他告诉工人:“焦炭就在路上。”

为了让焦炭真的“在路上”,正患重感冒的他,从病床上提起吊着的盐水瓶,坐进了厂里那台破旧的小车,边打针边坐车到了武汉一家焦化厂。到达对方的办公楼下时,他已经走不动了,司机扶他上楼。由于喉咙肿得说不出话,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自己的请求:“冷钢要恢复生产,急需焦炭,没有钱,请求先支援,卖出产品后立即偿还。”

这位厂长被感动了。“像您这样的厂长,我们相信!”他做出了让冷钢人感恩至今的决定:“先发给你们50车皮焦炭!”

冷钢真的起死回生了!

从那一天起,冷钢不断地恢复元气,建高炉、建转炉,建轧线,14年间,从一个不产1吨钢的企业发展成年产300万吨铁、300万吨钢、455万吨材的大型企业,成为全省的纳税大户,成为全国钢铁企业位列前茅的效益明星。

陈代富用自己这滴水,和广大职工的辛勤汗水,滋润了曾经干涸的冷钢大地;用自己的一线阳光,和广大员工一起发光发热,把一个濒临绝境的企业,带入了一片丽日蓝天。

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

——雷锋

对冷钢员工而言,陈代富是一个精准的时钟,是企业的节拍。

14年来,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只要没出差,他就会像时钟一样,每天4次,准时出现在每一个生产现场,出现在上班的员工面前。

沿着主要生产线走一圈,全长2.5公里,4圈就是10公里,陈代富一年平均有320天以上在现场,14年算下来,陈代富已完成了3个二万五千里长征。

走过的不仅是路程,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和员工的心理距离。“跟员工在一起,不仅工作上能落实,精神上也能得到满足。天天在一块沟通、交流,信任就建立起来了,我们的感情就浓了。”陈代富说。

由于要走遍全厂,陈代富每天早上6时上班,晚上10时下班,冬天则后推半小时,14年如一日,每天保证14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在这种看似苦行僧式的行走中,陈代富对两平方公里厂区内,一点一滴的变化明察秋毫,对上百个一线岗位的工艺流程操作内容,全部了如指掌。

在这种行走和思考中,一个个技改方案逐步成型。

冷钢高线厂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陈代富都对着生产线出神,走到现场时,总要盯着风机看上好一阵。有一天,他告诉高线厂厂长吴克明:“是不是可以少开一台风机,看能不能够确保质量?”吴克明按他说的一试:“呵呵,还真行,完全能够达到技术标准。”就这样,全年省下了200多万元电费。

陈代富说:“牛不拉犁也要老,机器设备也一样,既要尊重理论,也要尽量挖掘设备的潜能,让它们出力到最大。”

“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里游走,我们这个企业随时有破产的危险。”陈代富时刻给自己和员工敲警钟。

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准确把握市场脉膊,陈代富每天晚上看完中央台新闻联播后,再研读半小时的时事和行业信息,这也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长期的学习、思考,使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解决问题很有效的“陈氏理论”。

“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是市场的需要,但并不代表只有这些产品才能创造效益,我们暂时没有实力搞高科技产品,但是我们可以搞市场需要的产品,只要适应市场,就有生命力。”

陈代富冷静分析市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市场潜力巨大,需要大量的螺纹钢,冷钢要全力做好螺纹钢项目!

事实证明,正是这个决策让冷钢经受住了几次危机的考验,成为中南地区重要的螺纹钢生产基地。

在当前钢企微利的大环境下,市场稍有波动都可能让企业陷入亏损。2005年初,钢铁、电解铝、水泥三大行业快马加鞭,这些信号又传递到铁矿石市场,铁矿石价格全面上涨。

面对一天两涨的原料燃料,经营部门负责人请示陈代富:“矿石价格又在猛涨,我们是不是借钱再储备一点?”

陈代富冷静地问:“我们码头上还有多少矿石?”

“还有5.5万吨进口矿。”

“先把它卖掉,适时再买进国内矿。”陈代富果断决策。

冷钢变现了这5万多吨矿石,半个月后,矿石价格急剧下跌。等矿价跌到谷底时,陈代富指示:“赶紧进矿!”

经过这轮涨跌,许多钢企负债累累,而冷钢仅原料一项,就赚了1500多万美元。

神奇的故事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再次上演。

2008年7月初,钢铁产品价格暴涨,各大钢厂储存原料,快马加鞭。陈代富却果断决定:“停炉检修,减产清库!”

半个月后,国际金融危机猛然来袭,每吨螺纹钢由6100元骤降到3100元。3个月后,一些兄弟钢厂再也扛不住,忙不迭地开始停炉减产,冷钢却早已厉兵秣马,设备全部检修完毕,并在低位购进了大批原料燃料。当其他钢厂停炉减产时,冷钢再次开足马力。

低迷了3个月的钢铁市场再次升温,冷钢巧妙抄底逃顶,仅铁矿石一项,就减少成本两亿多元。这一年,所有钢企遭受重创,冷钢却实现了丰厚的利润。

到底是什么给了陈代富以智慧和力量?陈代富说,“一想到身后有成千上万员工、家属要呷饭,我就一分一秒都不敢懈怠,每一个决策都如履薄冰、千倍小心。”

凡是脑子里只有人民、没有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威信。 ——雷锋

陈代富有一句让员工感动到心坎里的名言:“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始终要把员工放在手板心里。”

与通常的“减员增效”相反,陈代富提出:“我们决不能以降低工资来降低成本,而要以降低成本来增加员工的工资。”14年来,冷钢从没有因为停炉减产或效益下滑而降低工资,相反,职工工资每年都以15%左右的速度递增。

为了严格管理,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冷钢也实行岗位竞争和末位淘汰。第一轮机构调整,炉料处29个人换了22个,机关砍掉了三分之一。动力厂龙琦琳就被从二级厂副厂长调整到普通干事。

“是真金到哪儿都会发亮。”陈代富鼓励龙琦琳,并常常到生产一线看望他。半年后,凭着出色的工作业绩,龙琦琳调到烧结厂做副厂长,2003年再回到动力厂做厂长。这一上一下,龙琦琳做事的热情、观念和状态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对末位淘汰下来的员工,不能推向社会,而应对其进行培训,重新竞争上岗。”陈代富告诉各级管理人员:“对待员工要像训练运动员一样,让他们即使离开冷钢去了新的地方,也能技高一筹。”

14年来,没有一个职工从冷钢这艘大船上掉下来,真正实现了共同进步。

冷钢板带厂原来有130多人,板材市场不景气,员工没事可做。公司决定,将棒线厂划出一条线给板带厂生产。并从人员培训、设备投入方面予以支持。板材没有市场,但板带厂的员工仍然有饭碗。

对自己,陈代富却有点近于无情。

2011年9月25日,陈代富在娄底参加党代会,早起上卫生间时,由于地面湿滑,摔了一跤,左手腕摔伤。医院确诊粉碎性骨折,必须住院治疗。员工准备为他办住院手续时,陈代富制止了:“走,我不住院。”

“这么严重的伤,不住院怎么行啊?”

陈代富故作轻松地说:“没事的,骨头碎了,自己会长起来的。在医院是长,回去也是长。”他忍着伤痛,会后立马就回到了员工中间。

“我能行动一天,就要和大家一起奋斗一天。我活一天,就要像关爱自己的家人一样,关爱大家一天!”这是陈代富的誓言。

14年如一日,他做到了!

今年2月,保卫部房管班杨传荣老家的房子被火烧了。陈代富知道后,马上打电话告诉工会主席,要求迅速了解灾情。工会立即安排人员陪杨传荣回老家察看灾情,并通过互济会补助了1万元。

刘庄星是冷钢家属,身有残疾,丈夫去世得早,膝下又无儿无女,老年生活没有着落。陈代富看到后,把她安排到了厂青年公寓,房租水电费全免。公司志愿者定期上门打扫卫生,陪她聊天。

每个员工过生日,都能得到一张陈代富亲笔签名的贺卡。

“领导在群众中的威信,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做了什么。”陈代富充满深情地告诉记者:“职工想我呢,我一天没到车间去,职工就会问,他到哪里去了呢?是不是出差了呢?是不是病了呢?就会有人打电话给我。”

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雷锋

冷钢红了,博长火了!

然而,陈代富的路上,并不是一路鲜花。

2002年,刚刚活过来的冷钢遇到了最严峻的一次考验。原主管部门曾有领导要求冷钢放弃搞了几十年的钢铁,转行做富锰渣。陈代富通过仔细调研后认为:“冷钢从来没有做过富锰渣项目,是地道的外行,肯定做不好。”

“你们必须搞富锰渣!”

“请领导批准我们搞轧材!”

陈代富暗暗下定决心,即使撤了我的职,也要回去和职工一起集资搞轧材。

他和一同“抗命”的8位班子成员陈述了做轧材的理由后,主管领导冷静下来,掂量许久,最后同意冷钢上轧材,但条件是不能动国有资产一分钱。

国有投资无望,银行贷款无门,9个公司领导带头集资入股,然后把过去欠发职工的工资全部转换成股金。最后筹齐了4180万,轧材建设资金迎刃而解。

仅172天,轧材生产线超速建成投产,两个月后实现赢利,3年时间,职工分红所得达到了股金的4倍。2006年,公司余热发电项目再内部募股,3天不到就募集了1.5亿,大大超过了原计划1亿元的上限。

2009年3月16日,全新的员工共有的股份制企业——湖南博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挂牌,冷钢成为博长控股集团的主体骨干生产企业。

这个全新的股份制企业,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今年以来,钢铁行业还在亏损,走进博长,大家却从容淡定,信心十足。在去年赢利2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博长控股集团更豪迈地提出,全年要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利润2.3亿元。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雷锋

弱不敌阵,慈不掌兵。

2011年夏天的一个早晨,照例在厂区行走察看的陈代富看到两个农村老人,正想把一些废钢扛回家去。他一眼就看出那是炼钢厂昨天拆下来的一些小东西。他没有打电话叫保卫部的人,而是和善地说:“老人家,这个东西很重,您拿不动,别砸着脚了,我来帮您拿。”走了一段,快到废钢库了,他婉转地告诉两位老人:“老人家,这东西是公家的,不能给您拿回家去,我得放在这里了。”说完,从自己口袋里掏出40元钱来塞给两位老人。老人后来知道这就是陈代富,连呼“哎呀,出丑!出丑!”

2007年开始改制后,一位原来的班子成员对改制想不通,点名状告陈代富。

告状信惊动了中纪委。严查之后,事情水落石出,有关部门做出结论:冷钢破产改制是依法依规按程序办理的;陈代富不但没有侵吞国有资产,反而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员工谋了福祉。

去年春节期间,已回乡两年的那位原领导回来找陈代富交心:“回去后我没睡个好觉,为了以后睡个好觉,我想得到你的理解和宽容。”

陈代富真诚地说:“您来了更好,您没来我也要去接您回来的。这事不能怪您,是我跟您的交流少了点,要怪只能怪我。”

而对于当年冒险将燃料、矿石赊给冷钢启动生产的原来武昌、韶关的两位厂长,不管他们后来的位置怎么变化,生活如何起伏,陈代富14年来一个不变的规矩是,每年春节,都要在第一时间给这两位冷钢的恩人拜年。

“冷钢不能忘恩,冷钢不能忘记老朋友,冷钢不能没有新朋友!”这是陈代富的名言。

知恩图报,他回报的不仅是企业,是国家、是社会、是股东,也包括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每一个向善的人。

篇5:湖湘文化判断题1

(一)1,“文化”一词的意义和概念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丰富的。(对)

2,湖湘学派的奠基者是胡安国和朱熹。(错)

3,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或称之为“复合体”),它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和习惯。”(错)

4,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对)

5,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文式、情感模式、等级

观念、角色地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对)

6,文化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和地域性,但不具有民族性。(错)

7,湖湘文化就是湖湘大地居住的人们长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艺术观念的总和。(错)

8,文化的时代性决定了文化是变化的、迁移的和发展的,这也意味着各个

时代的文化都是完全不同的。(错)

9,在每个民族文化的时代性中,都蕴含着人类性这一永恒的内容和共性。(对)

10,决定文化的地域性的主要因素是某一人群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

活,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历史渊源。(对)

11,湖湘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是历代(包括现实)湖湘民众在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的总和。”(错)

12,湖湘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多层面的复合体,既包含了上层社会的主流文

化、庙堂文化和精英文化,也包含了世俗的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和江湖文化。(对)

13,湖南中北部在两汉时期才被称为“沅湘’’之地;由于湘江是贯通全省南北的最大河流,故至迟在南北朝时期湖南已经被称为“湘”。(错)

14,“湖湘”作为湖南地域之名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

(对)

15,决定地域文化特点的是自然地理环境。(错)

16,湖湘文化可以分为两大地域文化类型:其一为滨湖(洞庭湖)平原地区,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稻作农耕兼及渔业的生存方式与文化类型;其二为以湘江流域为中心兼及资江、沉江、谨水流域中下游部分地带的丘陵盆地相间地区,是一种稻作农耕与渔猎混杂的生存方式与文化类型。(错)

17,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历史人文环境的影响。(对)

18,湖湘文化就是楚文化。(错)

19,最早出现“湖南”这一地域概念名称的时间是在宋代。(错)

20,周敦颐是理学学派闽学的代表人物。(错)

21,明代的“生苗区”是指湘西与黔、川交界之处的“红苗区”,又称苗疆。(对)22,1938年在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为国内绝无仅有的珍品,是夏商周时期湖湘地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对)

23,文化包括两种形态类别:第一类文化包括智能文化和物质文化;第二类文化包括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居于第二类的规范文化包括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等。(错)

24,湖湘文化指自古以来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各种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的总和。(对)25,夏、商、西周时期,湖南属于《禹贡》所称“九州”的“荆州”之地。(对)26,秦王朝在湖湘地区(包括与周边部分省区的接境地区)先后设置了黔中郡和长沙郡、武陵郡。(错)

27,“湖南”与“湖湘”作为行政地域概念与人文地域概念的专有名词,最迟在唐代已经出现。(对)

28,湖湘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是历代湖湘民众在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的总和。(对)

29,湖湘文化具有时间(历史发展)和空间(地域存在)双重内涵。(对)30,“朱张会讲”是湖湘学术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是指朱熹与张载。(错)31,“磨血教育家”是指徐特立,他于1903年创办了湖南最早的私立明德中学。(错)

32,先秦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思想家屈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天文、地理的光辉诗篇《天问》;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第一次回答了屈原提出的问题写作了《天对》。(对)

33,杨昌济是最早将西方的“哲学”概念引进湖南的。他说:“个人必有主义,国家必有时代精神。哲学者,社会进化之原动力也。”(对)

34,南宋朱熹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将公利与私利区分开来,并且充分肯定谋公利的正当性。(错)

35,“茶陵诗派”的领袖,是当过宰相的著名湖湘诗人李东阳,他开了法盛唐、宗杜甫的诗歌复古运动的先河。(对)

36,湖南现代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直率而又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族传统女性的内心世界,震动了当时的文坛。(错)

37,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不朽之作。(对)38,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沅湘一带就有了供娱神而用的“歌乐鼓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巫舞,通称傩,正是湖湘戏曲艺术的萌芽。(对)39,我国现代戏曲有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湖南最早形成的是高腔。(对)

40,早在20世纪初,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基础上,首创中国歌剧,其代表作《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儿童歌舞剧一度风靡全国。(对)

篇6:“从摄影看湖湘文化”感想

4月28号下午6:30在学院202教室,一堂由退休老教师主讲的《从摄影看湖湘文化》的讲座让我对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摄影记录了我们“心灵美”的瞬间,也保存了那一幕幕引人深思的画面。

由摄影的诞生讲到摄影的广泛应用,再推及到对湖湘文化的诠释,尤其是湖南苗族文化的宣传更是引人入胜。

苗族作为湖南少数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有着非常浓厚的异域风情,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

那一张张记录盛大节日的照片中,给我们视觉最大冲击的就是苗族那炫丽的服饰。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苗族通过精美的装饰形式,反映出浓郁的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丰富的银饰,绚丽的花衣构成了苗族身体装饰的独特风貌。苗族妇女比较重视耳饰,绝大多数都佩戴耳环、耳坠、耳柱等饰物。

再看看那一张张记录不同表情的苗族脸庞,我不禁感叹,这是怎样的名族,这是一个拥有怎样风水的地方,竟可以孕育出这样具有灵气的人儿来。一位89岁老师乐呵呵地对着镜头,在那张脸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岁月留下痕迹,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现实的欣慰。一位七八岁的苗族小姑娘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洋溢着专属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笑容,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果在这个偏远的地域依然为他们所享受,那一张“苗汉一家亲”的照片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为之动容。湖湘文化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一个大家庭和谐的相处,我们大家共同发展,大家共享胜利的果实!

上一篇:山泉水与茶文化下一篇:国际贸易 第一节 贸易磋商与合同订立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