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特色酝酿湘菜魅力

2024-04-08

湖湘文化特色酝酿湘菜魅力(精选3篇)

篇1:湖湘文化特色酝酿湘菜魅力

湖湘文化特色酝酿湘菜魅力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刚勇猛烈、兼容并包等文化要素,积淀着湘菜品牌的文化底蕴。

梁启超先生曾说“湖南之长在强而悍”,湖湘文化豪气冲天,棱角分明,干干脆脆,绝不含糊。维新变法斗士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胆肝两昆仑”正是湖湘文化刚勇猛烈的体现。湘菜中的辣椒正有这一特色。

曾有人对湖湘文化与辣椒的关系作了一番考究,认为“辣椒之动人,在辣,不在诱。而且它激得凶,一进口就像刺入了你的舌头,不像咖啡的慢性刺激,只凭这一点说,它已经具有“刚者”之强。湖南人之喜欢革命,有人归功于辣椒”。另外,湘菜调料中姜、葱、椒、酒、酱下料狠准,成品菜肴干干脆脆,清清爽爽。吃者大汗不止,舌唇失觉,却依然放不下箸,这也正应验了湖湘文化的“刚勇猛烈、刚正不阿”。

湖湘文化兼容并包,自从周敦颐引道入儒,朱熹创立湖湘学派以来,“经世致用,兼容并包”的思想就深布三湘大地。

一、表现在饮食文化上,湘菜强调精致而求“和”,兼有粤菜之鲜香,不失鲁菜之气派,不缺淮扬菜之文气雅致,还可以看到与西餐技法的交融。

二、品种兼容、原料、制法兼容、调味兼容,博采众长,却又别具一格,味味分明,味味突出;而且,湘菜热辣寒酸,“热”与“寒”分别是两个极端,但此时它们搭配组合,味中有味,红、黄、褐、绿色彩缤纷。

湖湘文化对湘菜的另一种影响,体现在名人、智者对湘菜的贡献上。如以清代湖湘名将、官到兵部尚书的彭玉麟之名命名的“玉麟香腰”,以民国时期湖南名宦谭延闿的字“组庵”所得名之“组庵菜”系列等,都是菜因名人而得名以至成为佳味名肴。

特别是毛泽东,嗜食红烧肉,每食后必神清气爽,才思敏捷,随着传世文章广为人知的就是这道“毛家菜”,还有他的“不吃辣椒不革命”,“四川人吃辣椒,不怕辣;江西人吃辣椒,辣不怕;我们湖南人吃辣椒,怕不辣!”更是让辣椒几乎成为湘菜的代名词。

故谚云:在山吃山,靠水吃水。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湖南拥有农耕到渔牧诸方面的大批饮食物产,这里的山区盛产竹笋、蕈、蕨等山珍野味,江河湖泊盛产鱼、虾、龟、鳖、螺、蚌等水产和野鸭等水禽,平原盛产稻粱菜蔬等丰富的食用植物,星罗棋布的大小塘坝大都种有湖南的特产湘莲、湖藕等,湖南各地的畜牧养殖业也历史悠久,较为发达。

真可谓“物华天宝”,无所不有。其中冬笋、冬苋菜、红菜薹、韭菜、莲藕,号称“湖湘五蔬”。甲鱼、银鱼、鳜鱼、鳙鱼、小龙虾合称“洞庭五鲜”。

湖南的稻米天下闻名,在古代就是全国大米的重要产地和供应地,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特别是洞庭湖区,素称“鱼米之乡”,不仅盛产水稻,而且水产品资源特别丰富。唐代诗人李商隐《洞庭鱼》一诗咏叹到:“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蚁,多如秋后蝇。”此外,湖南的洞庭金龟、武陵甲鱼、祁阳笔鱼、桃源(或东安)鸡、临武鸭、武冈鹅、宁乡(或宜章)猪、银鱼、娃娃鱼、湘西(或南岳)寒菌、浏阳黑山羊等湖南名贵特产都是湘菜精美的原料。它们的物尽其用以及工善其技,使湘菜和湖南饮食特色异常突出,声誉远播。对湖湘饮食物产的赞誉古已有之,如《吕氏春秋?本味篇》就记载了:“菜之美者,云梦之芹。”“鱼之美者:洞庭之鱄,东海之鲕;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

由于湖南的饮食物产质优味美,许多自古就成为贡品,例如著名的“长沙鳖” “洞庭鳖”、“九肋鳖”等,洞庭柑橘、衡山钻林茶、永明大凤茶、宁远嶷茶、君山银针、古丈毛尖茶等多种茶叶。使湖南享有“芙蓉国”之称的湘莲,自汉唐以降也都不断输入宫中。这些殷实丰厚的物产资源为湘菜的烹饪和饮食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来源:湘菜厨师网

篇2:湖湘文化特色酝酿湘菜魅力

“敢为天下先”的湖南电视湘军开办了一批湖南特色的本土文化讲坛节目, 并且取得不俗成绩。如湖南教育电视台2008年1月14日开办《湖湘讲坛》, 以“湖湘文化”为主线, 深入浅出地探究湖湘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发展, 展现古今名人的传奇人生, 内容涉及湖南历史事件、历史名人、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符号等。

本土文化讲坛节目的出现, 不仅仅是《百家讲坛》的“地方化”, 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新的特性, 发生新的变化, 进一步推动“文化讲坛”节目发展, 也对其植根的本土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凸显本土化风格

湖南本土文化电视讲坛节目, 最明显最直观的特性就是本土烙印或者说地域烙印明显, 而这些又突出反映在节目选题内容的本土化、主讲人的本土化以及传播影响范围及受众的本土化上。

作为地方电视台, 其受众和影响范围是有限的。要打造本土化的品牌节目, 实现与央视《百家讲坛》和其他省台同类型讲坛节目的差异化竞争, 整合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是关键。地方台只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本地文化资源, 深入开发和做好自己的电视讲坛节目, 就能够形成自己的优势, 并最大限度地吸引本地受众收看。

选题内容的本土化是湖南本土文化讲坛节目存在的灵魂。本土化的选题内容给湖南本土文化讲坛节目打上自己的印记, 是实现与其他“文化讲坛”节目区分的关键。

自开播以来, 《湖湘讲堂》策划了一系列重大的具有湖湘特色的选题:如湘军系列《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晚清名将左宗棠》《风流儒将胡林翼》等;再有“解密湖南人”系列《湖南人的由来》《湖南城的由来》;还有“绝版的黄兴”系列和《湘战风云录》, 以及《破碎古长沙》系列。

从以上题材可以看出, 《湖湘讲堂》不仅讲述湖湘人物和湖湘地理历史景观, 也讲述湖湘历史事件, 甚至涉及整个湖湘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它关注和讲述的是湖湘本地的一草一木、湘人湘事, 讲的是湖南人自己生活的地方和自己的故事, 非常适合湖南本地观众口味。

同时, 《湖湘讲坛》请的主讲人中大都是湖湘本地的且对湖湘文化颇有一番研究的专家学者。如主讲《千古名仕潇湘行》的长沙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主讲《风流儒将胡林翼》的湖南大学教授胡遂;《水浒探秘》《辣评红楼》的主讲人湖南知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等。这些主讲人的特点之一是他们从身份上与湖南就紧密联系着, 讲的时候情感也会更高涨饱满些;另外他们作为专业的学者专家, 对湖湘文化的研究比较深刻, 令人信服。

湖南本土文化讲坛节目的选题内容主要集中在地方历史人文方面, 特别是历史人物解读。通过整理发现, 在《湖湘讲坛》的42期节目中, 关于历史人文题材的有31期, 占了七成, 而这31期中又有23期的选题是著名历史人物, 也占到了七成;虽然题材比较多样, 但从播出的选题分析, 历史人文题材仍是湖南本土文化电视讲坛节目的重点。

除了常规题材, 《湖湘讲堂》也有自己的特色创新题材。比如《湖湘讲堂》推出的本土语言系列如《鬼舞十七长沙话》, 回顾和学习原汁原味的长沙土话;本土回忆系列如《老长沙之童年往事》, 与嘉宾一同回味老长沙的生活乐趣;年度会讲系列如《甲午会讲》, 这系列是跳出演播室去采访一些研究甲午战争的权威专家和相关人物故事, 让人更加深对甲午战争的思考。

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本土特色口味的结合, 让《湖湘讲坛》在众多类似的文化讲坛中别具一格。不过《湖湘讲坛》在选题和内容上只着力于湖南历史文化和优秀历史人物, 很少有篇幅谈及其他湖湘文化形式, 也容易造成受众对湖湘文化的理解偏差, 有碍于湖湘文化真实全面的传播。

二、追求娱乐化

尽管从电视媒介的角度来讲, 传统讲座类节目形式单一的特点并不适合电视传播, 但是新兴的文化讲坛类节目将知识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通过图片、字幕及影像资料等多种媒介元素的综合运用, 提高了节目的画面感和可视性, 同时巧妙地选用音乐增加可听性。

同期声、解说词、画面、字幕、图表及影视资料等是电视栏目里常见的手段。通常讲述者的话语都会以字幕的方式在电视屏幕下方出现, 这是电视栏目惯用的一种手段, 视听结合能够使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屏幕文字作为辅助手段, 能够充分传达图像和声音不能传达的信息, 弥补影像和声音产生的多义性, 尤其在《湖湘讲堂》这类地方性电视文化传播类节目中, 主讲人往往带有方言口音, 加屏幕文字有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意思。解说词总是与字幕、图片、图表等伴随出现的, 或对画面的解释, 或对小说、历史等文学经典原文解读, 或将演讲者的演讲划分段落, 对上一章节的归纳、提炼观点, 或是作为下一段的开头, 设置悬念, 给读者抛出问题, 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

每一期节目的宣传片、导视都配以大量解说词, 阐述节目最悬疑、最精华部分, 起到解释补充重点内容的作用。讲话引用的原文或者重点突出的文字都要配上图片、动画加以强调。另外, 插入电视剧片段便于观众的联想记忆, 有利于加深对节目内容的理解, 像《辣评红楼》《水浒探秘》《琼瑶的爱情世界》等文学节目中就配上了大量影视资料, 让观众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印象, 产生共鸣。而音乐音响是电视栏目中最富于情感和感染力的元素, 这些元素能够带来丰富听觉享受, 渲染气氛, 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铺垫情感基调, 引人入胜。

在《百家讲坛》走精英化高端路线失败而以贴近平民风格重获新生后, 大部分文化讲坛节目都改用娱乐化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 用戏剧化的结构演绎历史故事, 而且联系现实社会, 巧用网络热词, 让繁杂厚重的历史变得生动。而且为了应对当代受众的可读性需求, 主讲人语言也趋向于通俗个性化, 他们站在个性创新的独特视角, 对名人名著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从《湖湘讲坛》的《辣评红楼》系列中的标题就可见一斑:“老板的助理不好当”“刘姥姥傍大款的秘诀”“贾府患了大企业病”等。

《千古名仕潇湘行》系列还给辛弃疾冠以“贪财好色”的经济学家的标签, 见解虽然新奇, 但立论并不高明, 论据也不充分准确。可见, 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和吸引眼球, 一味地制造夸张的噱头和达到耸人听闻的效果, 既是对文化和文人本身的失敬, 往往也拉低了节目的品位。

三、注重故事化叙述

故事化的叙述, 就是借用故事的悬念、冲突、情节等元素, 使叙述的内容曲折生动, 引人入胜。由于电视传播的“易逝性”, 特别是对于讲坛这类文化节目来说, 缺乏更多的电视表现元素, 观众对此难免印象模糊, 对于一些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理论深奥的文化问题, 以故事来构建节目内容可以使节目线索明朗, 人物突出而且内容独立成篇, 观众容易接受。

湖南本土文化电视讲坛节目作为文化类节目, 主要还是以传播湖湘文化知识为主要功能, 其节目较之其他较娱乐的节目略显枯燥乏味, 节目形式又像课堂教学, 略显呆板。所以, 湖南本土文化讲坛类电视节目采用故事化的叙述, 试图化解形式与内容上的枯燥无聊, 其中悬念成为故事化的重要元素。

在《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湖湘精神》这期节目中, 一开始在对整个历史背景做了大致简介后, 便设置了许多对于曾国藩的疑问:“一个农家子弟出身的书生, 却在风雨飘摇中力挽狂澜, 给清帝国的黄昏添上了一道耀眼的回光返照……今天, 当历史长河流淌了一百多年之后, 人们又该怎样看待他呢?”这一方面起到对节目内容梗概的预告作用, 另一方面对曾国藩的传奇性进行揭示, 在观众心里留下了疑问, 有利于观众兴趣的延续。

《绝版黄兴——永远的黄兴》通过讲述黄兴与孙中山的两次分歧、黄兴在同盟会内部排斥孙中山之际反而力挺等几个故事来体现黄兴的性格特点, 中间还不时插入充满悬念性的解说词, 增加看点。

由于文化讲坛类电视节目每期时长有限, 一个专题往往要播出数十集, 而主讲人在讲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悬念, 然后在高潮处收尾, 将结果留待下期, 这种悬念性、单线条、戏剧性的方式实际上已经接近于戏剧化的结构了。

参考文献

[1]饶军.地方台电视讲坛类节目的生存策略[J].青年记者, 2012 (10) .

[2]陈小波.打造地方品牌文化讲坛[J].媒介观察, 2011 (4) .

[3]武新宏.《百家讲坛》: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J].新闻界, 2007 (1) .

篇3:论《边城》的湖湘文化特色

关键词:《边城》  湖湘文化  特色

关于湖湘文化的界定,学界争议颇多,其中最为学术界认可的是: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近代湖湘文化源起于古代湘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湖湘地域范围之内的文化形态,湖湘文化的内涵在学界历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湖湘文化特指近世湖湘文化,即滥觞于南宋时期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湖湘学派及其文化现象;广义的湖湘文化指滥觞于先秦周楚文化并绵延至今的湘楚民众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等都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及至南北朝、唐宋,特别历经宋、元、明的几次朝代更迭和大规模移民,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过重大变化,历朝民众都在本土特有的地域生活实境中,组合、建构出过不同内质的湖湘文化。近现代文化大变革中,湖湘民众与湖南境内的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缔造了新的湖湘文化。湖湘饮食嗜辣,民众性情也较暴烈,湖湘文化也具有不喜约束、正义感强、勇猛尚武、淳朴重义等特点,表现为在生活中比较重视现世生活,不好高骛远。

沈从文出生的湘西,地属武陵山脉,在历史上属于“楚南”。楚南之地历来民风彪悍、勇武蛮横且重巫蛊鬼神,生活中又追求本性自由。沈从文少年时有行伍经历,因而性情中耿直和冲淡相协,其文学作品也多呈现不喜约束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小说中多充满原始生命的神秘感与盲目感。湘西作为湖湘文化的一个根基和承载体,用具有特殊地域特征的风俗点缀着湖湘文化的世界。沈从文立志成为湘西生活的叙述者和歌者,将其归为京派小说家是就其文学个性、创作风格和叙述艺术而言,略去了其主题与人物的地域性特点。北京大学学者曹文轩教授认为,在中国众多的地域性作家中,沈从文是其中的一个经典。他的代表性作品全部都源自湘西——一个湖湘文化浸润的地方。《边城》是其中尤为特出的一篇,沈从文在如诗的行文中用冲淡的心态,写满了浓郁的湖湘地域风情、哲学品质和道德执守,也表现了沈从文念念心系的湖湘哲学观照。

一、湖湘文化的地域风情

现当代文学史上孙犁、汪曾祺都是写地域生活情态美的高手。孙犁写的是劳动人民,因与抗日战争相关而染上了太多的政治色彩。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写的是市井小民,有些过度生活化,小说和散文中叙写的生活景物与人情美都有种奇特的色彩。沈从文的与众不同在于其独立自守的一份恬静与自然。他对山村生活的情有独钟。《边城》写的亦是山村的淡雅,也是用如诗如水的文字描绘了极具湖湘文化特色的地域风情。

湖湘自然景观中多水,三江四水的地理风貌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湖湘文化。追求浪漫与自由是湖湘文化之魂,从几千年前的楚文化承袭而来,至今未绝。从屈子汨罗江畔行吟至今,湖湘文化浸润的文学无不极具浪漫情怀。可随物赋形又包容万物的水,其实也象征着一种无拘无束极其自然的生命状态。沈从文作品中的水元素,已经有诸多学人大加研究。沈从文曾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说:“我学会用小小的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边城》也是水边的故事,水上人的生活,水上人的言语,水上人的感情和追求。白河、沅水、小溪、绳渡,这“边城”就是一个水的世界。水是柔的,柔也是女人与水共有的特性,更是一种最高贵、最雅致的情致。《三三》中城里来的先生和女人被水边长大的灵秀女子三三身上的那种无法言说的神韵所深深慑服。因为有了水的滋养,便有了不急不躁、不温不火的一份活泼的静雅,生活也多是水样静美。《边城》中船夫、少女、古渡、白塔、斜阳,凝成一幅亘古的边城山水画,更是一种淳朴的纯美生活图景。

《边城》中的人文景观也多具湖湘文化深意。白塔是《边城》中一个令人印象颇为深刻的人文景观。白塔是佛教中常见的物象。佛教崇尚静心与淡泊,与湖湘文化中推崇自由平淡的观念相契合。沈从文素来重视人的生存与生命尊严,这也与佛教素来尊重生命的本真相契和。因而这白塔的意象直接指向人的生命本质。船夫死时,白塔突然坍塌。这平日里可有可无的白塔突然变得重要了。人们觉得白塔与风水有关,大家就都捐了些钱在冬天修好了,更多的是表明大家依然认可这渡船的所属和存在,依然关心这需要依靠渡船生存下去的人。在小说中白塔骤然成为生命存亡的象征,人们通过尊崇白塔来表达对翠翠失去祖父后生活的扶持,朴素的乡民用一种淡然无痕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尊重。

湖湘民俗活动往往文化涵义丰富。在湖湘饮食民俗中,“吃”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也是人们社交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去哪家做客,看菜式的多寡和桌席排位,往往能看出主人对客人的态度。《边城》描写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时,团总女儿被安排在顺顺家“当中窗口”最好的地方,这便让所有的乡民都一看便知,顺顺家对团总女儿身份的认可,甚至是婚姻关系的承诺。而傩送将翠翠请到自家堂屋里最好的位置与团总女儿并排坐下,也是用行动表明了自己对翠翠的态度和承诺。这也才有了翠翠知道了傩送对她的心意而产生牵挂。在小说中民俗活动不仅仅是纯风俗,它们既是人物的生活环境、作品的情调氛围,也是故事情节的推手。《边城》中,民俗活动争渡是情节的衔接,绳渡是翠翠的生活环境,而走车路和马路则是爱情故事的氛围渲染。民俗的意蕴也常令故事情节错落多姿,文化气息浓郁厚重。端午节的争渡就是湖湘民俗文化中争先与霸蛮风气的集中表现。湖南湘西民俗中的“走车路”请保山是请媒人提亲,婚前要经过六礼或八礼。而若是自由恋爱,则可以采取“走马路”用唱歌的方式自行定亲,婚约意识也简便自由。这样的婚俗文化是湘西开化精神和浪漫情致所孕成。

沈从文的语言具有非凡的洞察力,这使其小说具有外在语言美和内在人性美。方言不仅是丰富生动的口头语汇,而且富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沈从文在《边城》中也点缀了几句湖南方言,写翠翠在爷爷小憩时牵船渡人用了“溜刷在行”一词,就是一种自然的熟悉,往往用来形容人做事又快又好,看着令人舒服。这在湖湘文化中是一种很高的称赞。这方言在清新淡雅和形象生动之外,也平添了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的质朴与淳厚,能充分表现人物性情的张力。

二、湖湘文化的道德执守

《边城》里的人们重情轻生、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这是湖湘文化中宝贵的道德执守。《边城》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其中还埋藏了翠翠母亲的故事,在边城里演绎得美丽而忧伤、纯净而古朴。在哀怨纠缠的三角恋里,翠翠重走了母亲的恋爱之路。当多年后的爱情故事重演时,天保远走水路遇难,傩送不堪负疚,也驾舟远行。一个没有结局的尾声也凝滞了永恒的等待和山水,将神圣的爱情衬托得自然纯美。故事中虽然没有心情激荡的批判与争论,但沉静的道德氛围潜伏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言行中,有一种坚定的道德力量使人长久地为之感动和震撼。中国传统的善良、慷慨、诚信、助人等诸多道德行为历来为边城民众所崇服,因此小说也自然带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人力量。翠翠的父母因为婚姻与爱情不可兼得而双双殉情,翠翠为等待生死未卜的傩送坚守渡船,这种爱情的忠诚与执着也历来是湘西人的道德准则。

小说中有明确的道德评判。《边城》开头的渡船,说是公家的,船夫便会将客人给的钱收齐还回去,有还不回去的便买了草烟送还,买了茶叶烧茶供路人取饮。这些行为凸显了湖湘文化中重义轻利的本色。还有碾坊与渡船也是一种隐性的道德力量较量,即义与利的较量。傩送的爱情就是义与利之间的选择。最终他选择了渡船,是坚持义利取舍的标准,也是对湖湘文化中重义轻利传统的精神坚守。在湘西,哪怕是妓女这样的行当,也不仅经得住道德的考验,而且也遵循义字先行的规范。《边城》中写到:“有些娼妓的熟客,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情义却是十分重要的。”靠情义维系的那份看似浅薄的感情,因为湘西女子的守信自约而多了几份温暖。

三、湖湘文化的哲学品质

楚地及湖湘文化中最原始的“巫傩文化”很重视人生、关注生命与生活,又充满幻想与激情,表现在人性中为浪漫、坚韧而大胆。湖湘文化因远承楚文化的浪漫精神,形成了一种自在自为的生存态势和追求自由的哲学禀赋。因而在沈从文小说中行云流水般的故事与文化,其实是湖湘大地上自由生存哲学的表现。在茶峒安静的日子里,人事的纷杂是极少的。人们都埋头于简单的日子,满足于当下的生活。《边城》里也有商业和河街,是小城的商业中心和娱乐中心,在那里多是随意交换的自由,少了许多经商得利的油滑与奸诈,也就少了许多钱财的烦扰和外物的拘束。船夫很热诚地邀人喝酒,河街上很多铺子的商人会送他粽子、红枣与其他东西,以示对他看守渡口的谢意。

生活中的自由无拘也表现在感情上。湖湘文化中将婚恋看得很重。尤其在湘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更是追求自由恋爱,甚至将爱情看得重过生命。因为对青年男女来说,爱情是生命本能的需要,是性情的本真所在,若爱情与族规相违背,多是选择用生命祭奠爱情。因此湘西地区多有赶歌会、歌节等节日来歌颂爱情,以歌交友。山歌既是任何场合通行的爱情试金石,也是颂扬爱情的最普遍形式,其中有很多颂扬忠贞爱情的故事。《边城》中“走马路”这种自由的婚俗文化也是湖湘文化哲学精神追求的现实呈现。

湖湘文化最明显的霸蛮性情在沈从文笔下能流淌成一片静与淡,实在是一个值得参详的话题。这也许更多地与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相关,是铅华洗尽、大悲大苦之后的心灵逃遁,还是看透人世沧桑、放下得失的超脱,我们不得而知。但沈从文看待湘西的人和事,一直是用一种无比温和的目光,仿佛那里就是他心底里最柔软的角落。为此他不惜用无数精美的语言和信来向张兆和描述他的“世外桃源”。对沈从文来说,湘西是他最钟爱的故土,张兆和是他最钟爱的人,他便用了二者的结合,将张兆和的影子映照在湘西的山水之间,合为一个他的“湘西世界”。他对最钟爱的人与情用了最舒缓的方式慢慢叙说,一段从容,一份持握;一段平和,一份执守。

(本论文为武汉商学院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所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光凡.湖湘文化与文学“湘军”[J].岱宗学刊,1993,(3).

[2]刘玲,米华.湖湘文化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7).

[3]兰永平.论《边城》的地方色彩[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4).

[4]蒋伟.湖湘之水与湖湘文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11).

[5]金兰芬.乡土文化中的人性美[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6]丁平一.试论湖湘文化的根本特性[J].求索,1998,(5).

[7]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

上一篇:描写夏天的小段落(通用50句)下一篇:我的注定不平凡励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