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2024-04-25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精选6篇)

篇1: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关于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2012级数学与统计学院杨凤学号201221257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到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在政府职能转变、城镇化、金融开放、财政税收、资源定价等领域作出重要决策,就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意义。会议将对中国经济政策,特别是对出口型经济发展模式作出重大修正,这将涉及土地的自由流通,以及允许私人资本从事银行金融业务等。这些举措将大大激发国内市场,而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又将带动国家经济发展。

因此海内外对十八界三中全会也是十分关注的,世界媒体纷纷报道。“全面深化改革”将如何布局,人们翘首以待。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全面发展的新里程碑。下一阶段,中国需要通过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实现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通过转变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的增长,以及通过改善分配结构,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等措施来弱化社会矛盾。

德国《世界报》报道说,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的增速不再只同中国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就连德国也从未如此依赖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领导层承 诺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作出受到中国人民欢迎、世界投资者期待的改革决策。我认为这次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几大亮点:

一: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进军号角。对于《决定》的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我的理解有(1)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2)主线清晰。《决定》提出“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3)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4)力度空前。《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在起草和修改过程中,有两个原则让我记忆深刻,一是只写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二是修改时,对于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弱化改革举措的,除非理由特别充足,一般不接受。而增加的改革内容,只要有最大公约数的、有一定共识的都写上。我听到很多参会人员说,没想到,很意外,改革力度前所未有。(5)行动扎实。通过一个好的《决定》固然重要,但要把改革任务落实下去,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变为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抓好落实。

二: 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这是《决定》的亮点之一,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过去我们说,建设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角度提出的。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这样,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就衔接起来了。

三: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

从“基础”到“决定”,2个字的改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

与1992年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这一论断具有同等历史地位,将发挥同样的巨大作用。1992年的重大理论突破,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论断,会同样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给我国再争取一个20年的改革红利期,助推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既然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又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内涵、一般规律,就要解放思想,破除理论障碍,在理论上承认这一规律,在实践上遵循这一规律。

四:清晰界定政府职能和作用。

把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没有市场或没有政府,经济发展都会孤掌难鸣。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行,没有政府的作用也不行。但是,要认识到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内涵的不同。就资源配置而言,政府是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而不是直接配置资源。

只有界定好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并存的问题。《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我认为可以概括为5项职能,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五: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深化的。过去,我们认为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承认是组成部分,但加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这个前提,似乎总有一部分是违法的。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障碍,“玻璃门”、“旋转门”等,根子在于思想上,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地位上。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决定》有很多新的突破和创新,我的学习体会是,主要体现了一个基本精神和理念,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

在我看来,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很重要的,我们对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首先是必须统一思想,开好班子成员会,要宣传到位;其次是党员干部要做表率、要带好头,树立学用转化榜样;最后是党员干部学好学透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后,带领群众改变生活面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唯有产生实际效果,让大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才是验证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效果的硬道理。

篇2: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答: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法。法的产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它把调整的重点始终放在引导各类经济主体依法进行经济活动,保证经济关系的正确确立和有序的进行上,以形成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以经济为目的,始终调整经济关系,使社会的整体经济能持续、稳定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法是独立的法的部门,因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特定的范围,只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的重要意义是人们可以藉助于此法实现理想的社会经济生活目标模式,克服或缓和由生产社会化和垄断等等引起的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获得个体经济自由、经济权利同社会协调、和谐秩序,并具有个体经济效率同社会总体和长远经济效率相协调的效率,同时体现个体经济公平同社会公平、机会公平同分配公平及结果公平、形式公平同实质公平等相兼顾和一致的公平,以达到其作为一个重要的部门法,它所具有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引导、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重大作用。

篇3: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一、我党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转变过程

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为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提供基础, 现在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对于改革必须全盘谋划, 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回顾历史, 我国的经济改革正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对社会主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再到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都是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 在谈到经济改革时这样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基础性到决定性, 这两个字的改变意义非同寻常, 这表明, 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上又有了新的提高, 这体现了我党求真务实和理论创新的精神。下面我简要谈谈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势在必行

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从经济总量来看, 现在已稳居世界第二。从当前经济增长的情况来看, 只要不出现大的经济波动, 十八大提出的人均收入翻两番的目标, 完全可以实现。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我国实行社会主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算长, 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实际来看, 走的是政府主导的道路, 在改革的初期政府曾扮演了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这种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 在经济改革初期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 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压力越来越大, 靠以往那种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 已难以为继, 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已没有出路。当前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产能过剩, 在钢铁、水泥、光伏、房地产的行业表现的尤为突出, 以钢铁行业为例, 目前我国的钢产量达到6亿吨, 而且我国又是一个铁矿石进口大国, 在铁矿石谈判中没有定价权, 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 都由我们自己承担。这种畸形的经济增长模式, 耗费了宝贵的资源, 破坏了环境, 我国多次出现的雾霾天气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产能过剩是资源错配的集中体现, 造成的结果就是需要的生产不出来, 不需要的却在源源不断地生产, 由此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产能过剩的问题, 根源在于政府, 在于没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三、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 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富强, 必须要实行让国民自由地从事经济活动, 自由地经营工商业, 自由竞争、自由地发展国内和国际贸易, 扫除发展经济的一起障碍, 激发民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来看, 市场经济的逻辑是市场自由交易发现价格, 价格引导资源配置, 政府的功能是调节经济周期, 提供公共产品、实施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法规。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于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正是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做的还很不够。从我国实施社会主市场经济的过程来看, 并没有完全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的最大突破和理论创新是重塑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对以往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 市场经济是“无形之手”, 哈耶克在概括市场经济的本质时, 强调了市场经济是自发秩序, 而不是人工秩序。因为从根本上讲, 每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我们以前天真的认为只要实行了计划经济, 就可以避免经济的波动, 现在看起来这种想法的危害更大, 因为由此造成的纠错的成本会更大。这是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 无数事例证明了的。

我们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从根本上来讲, 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 二者的边界不清晰, 政府的权力过大, 政府的管制过多, 特别是最近的10年, 在经济领域中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 民营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守夜人”, 政府的职责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安宁, 投资于公共事业, 提供公共服务, 但是, 目前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 并不能由市场完全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事实上, 在一些稀缺的资源以及能够改变财富分配格局的资源配置上, 例如煤炭、房地产热上, 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依旧占据了主导地位, 也由此造成了经济系统功能的紊乱, 带来了权力寻租的问题, 滋生了严重的腐败, 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重要作用, 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加强二者的有机协调和配合。既要防止出现否定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倾向, 又要防止只讲市场化、忽视政府作用的倾向。经济发展既不是静态上的资源配置, 也不是完全按预先规定的计划行事, 既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但同时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因为市场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市场既需要政府为市场提供规则和环境, 又需要政府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保障, 转型期还需要政府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推动。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政府才有精力加强监督与服务, 使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可以预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将不断显现。

市场能做好的就让市场去做, 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 政府的定位只是服务, 而不是主导, 要构建“市场主导, 政府引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就必须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通过政府自身的改革, 就要强调政府的服务功能, 这就要求政府要放权, 把本该属于市场的资源配置权还给市场, 政府固然会经历削权的阵痛, 唯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释放出改革的红利, 才能激发全社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 (全文)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 2013-11-14.

[2]周家琮.“产能过剩”的体制之弊 (上) [N].经济观察报, 2013-10-21 (16) .

篇4: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关键词】转型期的文化现状;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么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我们目前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那么为什么这次全会以文化作为主题,我的回答是文化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了,我们都知道国家目前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文化是这次转型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又是风向标,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几年的时间里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复杂的深水区,我们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有很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去解决,而文化问题是重中之重,那么在世界范围内,事实上也经历着一场文化转向的浪潮,各个国家把文化文明放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上,这不仅是在国内形成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而且也是提高文化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问题,那么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这样一个文化强国的战略,彰显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觉。

从国内来看,我把它归纳为转型期的文化现状,我们知道三十年的锐意改革,让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我们可以说是渐入佳绩,但是这场改革让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具体的说我们正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由政治社会向经济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们知道计划经济的特征就是资源的高度集中,社会利益趋于高度一致化,而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原本的资源需要进行重新的配置,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观念,都要经历着调整,促成社会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一些国家的发展史表明,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时期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利益格局会不断发生调整,人的心理就会发生各种微妙和复杂的变化,那么我们中国正是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有人说人在饥饿的时候只有一种烦恼,而在吃饱了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的烦恼,当生存的问题解决之后,人的精神上需求就会凸现出来,那么各种心理上的困惑也会随之产生,在这样一个阶段,各种观念、各种思潮、相互的碰撞相互的激荡,这样一种碰撞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信仰缺失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缺乏诚信的问题,文化无根的问题等等,比如处于热烈讨论的染色馒头事件、瘦肉精事件、包括在网络上受到大家热烈讨论的小女孩被碾压之后无人救助的小悦悦事件,老人倒了无人扶的情况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人的道德底线出现了下滑,说到底这就是文化的问题,在这个时候难免会有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迷失方向,所以我们说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必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的处于核心地位的这样一种价值体系来统领,否则社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我们的国家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那么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一种空前高涨的状态,而当前文化建设是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在思想和价值观领域,旧的思想被打破了,而新的价值观念和标准又没有明确的得到确认,人们长久以来视为理所当然的理想信念,善恶标准,道德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趋势异常旺盛,所以我们急需建立起一种富有活力、富有凝聚力的文化来为改革导航,文化建设的任务非常的艰巨。

对于文化的定位我们应该有一个全球性的战略眼光,也就是全球化,那么什么是全球化呢?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名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样一个概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标志,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发展标志,它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球体系,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不少,但是带来的问题也很多,他一方面让全世界的各个名族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了,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依赖,另一方面当文化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區之间流通的时候,它会对已经形成的地域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构成一种威胁,导致文化的冲突,那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世界强势文化的挑战,提高文化竞争力的任务是非常迫切的,当今,社会全球化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国际竞争也演化成为以经济科技为先导,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文化价值观的全面传播和渗透作为一个贯穿全局的全方位的竞争,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我们单凭军事、经济等这样一些硬实力来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基本上这样一种理念已经不适用了,那么文化的积淀、人文的魅力这样一些东西越来越引起普遍的关注,事实上国际舞台上的权益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思想观念的争夺,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的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那么这个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中国今年又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加上最近三十年经济的迅速膨胀,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庞然大物的威胁感,所以通过文化的方式去加强交流,消除误解是最直接最可行的做法,那么面对国际上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如果我们现在要树立大国形象,实现和平崛起就必须有跟大国地位相称的文化内涵,必须用我们的文化去影响这个世界,所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

篇5: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认识体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2013年11月9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民众高度关注,其地位作用更是被赋予了无限的遐想和期望。作为XX的一名研究生,我简单谈一谈自己对本次盛会的认识和理解: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后继,其本质是一脉相承的。

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使中国的历史出现了大转折,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会议,并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5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同样将延续着邓小平等老一代改革开放先行者的理论步伐,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进而实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历经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走上了小康富裕之路,但也进入了社会矛盾高发期,只有破除阻碍社会发展的藩篱、建立适应现代国情的制度,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真正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的和谐社会,建设稳固发展、公平正义、民主富强的美丽中国,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要解决的问题。二、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全新开端,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今年召开的三中全会是继十大大之后,我党又一次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盛会。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目标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从实践角度看,本届三中全会将是新一代领导人指明发展方向、确立发展目标、谋划发展布局的又一起点。可以预见的是,我们即将迎来由顶层设计进入到实际操作的重要阶段,一场酣畅淋漓的改革破除懈怠症即将发生,更先进的发展理念、更科学的发展措施,更亲民的发展道路将使老百姓受益。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力度决定了未来中国发展的趋势,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篇6: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认识体会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次全会,是一次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并取得重大成果的会议。全会在判断历史方位、总结历史经验、明确历史任务基础上,以深邃而宽广视野,深化了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路和举措。就此,谈谈自己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一、把握新的起点和考验

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使我们党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和改革创新关键点上。党的建设,必须正确判断历史方位,认识面临的新考验。

历史方位。四中全会指出:“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判断,“三个历史性转变”给人以准确的历史方位感。找准党的历史方位,才能正确判断形势。当今世界多极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化,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机遇,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要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清醒认识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考验。

新的考验。在我们党成立88周年、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全会清醒地指出我们党面临的考验:“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全会提出的四大“考验”,警醒全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努力确保我们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主动的、有利的地位。我们必须面对和经受住这些考验,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征程。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和面临的考验,要求我们明确党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二、明确新的目标和任务

总的目标。全会强调:“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实际上,这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的新认识、新概括和新表述。全会还指出:“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首要任务,即第一重要的任务,这是推进党建工作的大方向,即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抓党建的根本目的在于促发展,执政党不能搞孤立抓党建的“空头政治”或“狭隘政治”。我们必须按照全会精神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主要任务。全会就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六项任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这就全面概括了目前影响和制约党的建设的矛盾问题和重要事项,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完成“六项任务”,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党建规律的认识。

三、提升新的视野和境界

四中全会以宽广的视野,系统而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四个着眼”,在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深化认识,强调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体现出党对新形势下党建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基本经验。全会指出: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对党的建设“基本经验”的新概括,为我们党在新时期锐意进取、开拓新路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坚持和发展这些经验,就是要立足今天,着眼未来发展。

“四个着眼”。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新概括,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重大部署的“再推进”,是基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瞄准更远大目标的“再定位”。据此,党的建设一定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五大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的思想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牢牢地把握时代的新要求。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新要求。“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全会把学习看做是“决定性因素”,分量是非常之重的。党的领导力取决于党的建设力,党的建设力,取决于党的学习力。全会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问题,是这次全会一大成果,找到了推进党的建设重要“切入点”。因此,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组织。

四、形成新的思路和举措

基于对新起点、新目标、新视野的把握和对党建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化,四中全会形成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系列新的思路和举措。主要是: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会提出:“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步的政党,必然是一个崇尚科学、遵循规律的政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这一命题,是对科学执政理念的拓展和提升。我们必须围绕“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在实践中突出重点,不断探索和创新。

通过“四个大兴”,加强党风建设。全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这是对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的传承和发展。做到“四个大兴”,才能确保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使党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切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会强调:“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这充分彰显出我们党大力惩治腐败、推进廉政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反映出党顺应社情民意、切中关键问题的勇气和智慧。

加强党内民主、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1)关于党内民主,全会要求: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2)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的事业,关键在人才。优秀人才辈出之关键,在于选用的原则、机制和公信度。我们必须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3)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求我们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十七届四中全会,必将成为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一个新起点。作为一个在十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将更好地履行历史使命,不辜负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期望,永葆先进性、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思想认识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的部署要求上来,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我市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大事难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力度,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明显成效,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健康开展,加快推进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充分显示了驾驭复杂局面的实践经验和非凡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总结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作,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当前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论述精辟,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眼于推动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贯彻落实,重点研究解决当前党的建设中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紧迫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一年来党和国家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准确把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准确把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准确把握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实现党的十七大部署的迫切要求,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迫切要求,是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强党的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天津实际,抓紧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我市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深入研究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培训部党总支 谭红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纲领性的文件,在总结党执政60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建工作的战略部署和举措,对加强党建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一、学习内容梳理

通过系统学习和参加培训听课,对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解,现就主要收获做一梳理: 

1、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会提出的这四个“着眼于”,为我们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指明了方向,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

2、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

在长期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形成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这就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些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并以此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



3、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与任务

全会提出了加强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与任务,概括而言,可归纳为“一条主线”“五个重点”。“一条主线”即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五个重点”是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也就是: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这五个重点密切联系,环环相扣,从系统和全局的高度概括了加强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也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思考



1、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要管党原则和从严治党方针,是我们党从长期执政党建设实践中得到的重要认识和结论,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中国共产党对加强党建、从严治党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党的八大就从加强思想教育、健全制度、加强监督等方面阐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制定了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颁布了新党章,开展了整党,严肃整治党内不正之风,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经验教训,反复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开展“三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集中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反腐败斗争,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加强党建工作,对提升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等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加强支部党建工作的重点

基于学习所得,结合部门实际工作,梳理培训部总支的工作,重点可从如下方面持续开展支部建设工作:

首先,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宣扬团结合作、奉献创新和敬业尽职的价值理念,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使崇高的理想信念追求和价值观充分融入党员和部门成员的思想,体现在工作学习等行为实践中。切实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同志的思想价值观建设,发扬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倡导发扬党内民主,加强沟通协作,调动部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和谐奋进、团结向上的部门氛围。

第二,加强组织建设,结合组织的发展战略与愿景使命,促进组织内部的部门结构设置、职能职责的建设与完善,加速培训新进员工,开展岗位锻炼和员工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提升员工业务工作能力。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结合业务工作,完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加强流程建设与规范实施,并切实履行制度,同时,加强廉政建设。

第四,加强作风与能力建设,要求党员同志次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表率作用。同时,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和党员同志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加强沟通交流,真正了解群众思想,上下齐努力,建设优秀的组织。

第五,进一步促使总支建设和部门工作紧密结合,把建设学习型组织和提高工作效率结合起来,使党员和员工通过系列有组织的互动学习交流、自学,提升工作效能,以学习型支部的建设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从而提升工作效能。

第六,积极发展新党员,结合员工思想与工作业绩表现,积极鼓励与引导优秀员工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输送优秀的人才。

在我们伟大祖国60华诞来临的前夕,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七届四中全会,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我们就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一下解读。主要讲三个问题,重点要说明一下四中全会主要是新在何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时代背景

第一个问题,就是时代背景。我们是处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上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这是在时代历史转折点上的一次党的建设会议。

所谓时代历史转折点,这是前几次党建会议所不具备的一个时代背景。我们中国走过了两个完整的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9年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百年战争,我们正好经历了一个百年战争时期,从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和英国、法国交手,到最后几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我们都交过手。一百年来的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也告诉我们这个国家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政党,没有一个坚强的政党,国家就会四分五裂。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1949年到2009年,我们正好走过了一个完整的60年的甲子年。从2009年开始我们全党全中国要迎接新的第二个完整的60年的甲子年。这对我们共产党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执政课题。我们诞生于百年战争的后期,党领导中国人民结束了反帝反封建的百年战争,建立了新中国。四中全会的决定当中的四个转变,第一个就是这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转变。我们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执政正好走过60年一个甲子年。面对着当今世界中国自身的发展,我们共产党首先要迎接未来60年执政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能否长期执政?在第二个60年里,前苏联共产党垮台的教训,台湾国民党百年老店关门的教训,都在第二个60年里头要考验着中国共产党。我们党的自身的一些党风问题、腐败现象问题,以及世界上的大趋势、大形势,都对共产党能否在第二个60年完整走下来,迎接第二个60年执政的考验,是一个相当严肃的课题。

毛泽东1949年离开西柏坡,走在进京的路上曾经说,我们是进京赶考,考不好的话,我们还会退回来。这就给共产党提出了一个执政的严肃课题,我们要经历长期执政的考验,考不好退回来,就是退回在野党的地位。那在第二个60年里头,对我们全党,对党的先进性建设,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一轮的考验。

所以面对新的60年到来之际,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我们要把这个目标调整到迎接未来60年的奋斗与考验上,这是时代背景不一样。这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十五届四中全会都不具备的背景,因为其他几次没达到60年的转折点上,没踩到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结束、第二个30年开局的转折点上,都不具备他独特的历史地位。

这是我们的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第二层含义,就是从1840年我们这个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进入、侵略就开始转型。现在看看,正好经历了169年,我们这个社会才有一个初步的眉目。这是我们一个民族转型走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和中国发展以后走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上。

这个转折点与世界发展潮流有关系。1840年到1919年是英国、法国、德国引领了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1919年以后,我们中国应对了以苏联红色文化为引领世界发展潮流。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应对了以美日德为代表的后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那么世界发展有一个规律,谁拿到前三名,谁就是世界发展潮流的引领者。2008年底,我们国家国民生产总值30万亿人民币,折合美元是4.5万亿美元。去年年底我们正好和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持平。2009年我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日本这个数字是80年代的水平,他们十几年二十来年是零增长负增长。那么2009年我们明显要拿到世界第二位的水平。我们就从应对世界发展潮流到了参与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

从应对世界发展潮流到参与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全世界如果说有什么道理,那就有一个道理可讲,谁整到前三名,谁就是引领者,根本不管是你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你只要到前三名我就跟你学,你不到前三名你就跟人家学。前三名就是领着走,不是前三名你就跟着别人走。我们从1840年社会开始转型到2009年169年之后,我们终于拿到世界前三名的位置,我们将来参与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世界的发展将注入社会主义要素,世界的发展格局、世界的发展风貌将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格局,一种新型的发展风貌。

所以说这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别小看这一点,你看这三十年来,我们有多少干部放到美国去学习,有多少干部放到法国和德国去学习,有多少干部到日本去学习。你看看这三十年来我们应对潮流,人家是怎么折腾我们,天天跟共产党叫板多党政治,天天跟我们中国叫板要选举,天天跟我们说叫板要三权分立。

走向这种转折点以后,干部培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现在非洲、南亚一些国家的干部培训到向中国转移,以前放在日本和美国。放在他们那还不行,他们是多党政治,国内民主需要文化基础,没有文化基础,光两个党打架打得不亦乐乎,那不行。那还跟中国学吧。一个党执政,不打架发展挺快,到这儿学什么?到咱们中央党校,第一个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共产党的基础建设、党群关系、科学发展观等。这些国家的省部级后备干部、地厅级后备干部潜移默化地接受你的理论,回去就是照你这个模式走了,这就叫引领。引领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引领干部,干部回去执政,用你的思想,用你的观点,用你的模式。

所以世界的发展中心,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在向亚洲转移。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在向亚洲转移,亚洲又是以中国为代表,印度紧随其后,整个这样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全世界都向中国学习,中国这一套本来就是社会主义要素。我们以前,十六届四中全会那时候还没有这么大的底气,十五届四中全会那时候的财政税收没有上一万亿,今年年底的财政税收上七万亿,去年年底六万亿。

所以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转折,从应对潮流走向参与引领潮流的历史转折点。1840年以来,整个中华民族169年为之奋斗,就想走到这一步。因为落后就要挨打挨欺负,我们一直想奋起抗争,打完英法打日本,打完德国打俄国,最后抗美援朝跟美国打,表现了民族不屈不饶的一种精神。中国共产党也是继承了这种精神才成了气候,要不就不叫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了。

这个转折点的第二点,就是从应对潮流走向引领潮流的转折点。这告诉我们,共产党领导整个民族从过去应对潮流,到引领世界潮流不一样。共产党的涵养、知识都需要有新的内容。如果这个潮流引领不好,就会挨骂。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三个我们需要思考一下,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历史地位。我们共产党代表大会过去曾经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1935年的贵州遵义会议。我们党把它界定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二个转折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对内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十七届四中全会这个转折点,无可厚非,就是整个中国169年发展之后由应对潮流走向引领世界潮流的转折点。

上一篇:变压器的拆除方案下一篇: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