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

2022-08-27

第一篇: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

四川省纪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心得体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2月5日至6日在成都举行。全会由中共四川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会传达学习了十九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讨论了总书记重要讲话、赵乐际同志所作工作报告以及王东明同志在本次全会上的讲话,审议通过了王雁飞同志代表省纪委常委会所作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工作报告。

全会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显著成绩,深刻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强调省委“三个不可低估”的形势判断仍然没有过时,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必须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冷静清醒和坚韧执着,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持之以恒、毫不动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标本兼治惩贪治腐,奋力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要切实担负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不断巩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十九大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新部署,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号角已经吹响。从“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到“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重点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到“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要把全面从严治党长期坚持下去,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党的领导,也不开基层的党组织的全力配合,我们作为基层的党组织要积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进活动方式创新,积极响应本次全会号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央纪委和省委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奋力夺取反腐败斗争新胜利,立足审计本职工作忠诚履职,进一步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四川省纪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从严治党,打造绿水青山政治生态

四川省纪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从严治党,打造绿水青山政治生态

2月5日,四川省纪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在成都举行。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安排部署四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省委书记王东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坚定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奋力夺取全面从严治党新胜利。

会议期间,“廉洁四川”微信公众号推送出了“XX四川正风反腐在路上”。从锲而不舍纠“四风”获群众点赞到巡视巡察彰显利剑作用,再到巩固发展反腐斗争压倒性态势,一件件案例,一个个数据,都体现了纪委正风反腐工作下深水、摸实情、出实招。全会上,东明书记强调坚定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表明反腐倡廉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同时,坚决落实总书记关于“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好党员的学习教育活动,用理论武装自己,让广大党员干部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以民为本,当好人民的“服务员”。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对于政治生态环境,同样给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的要求,要拒腐防变,正风肃纪,从严治党,打造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绿水青山”需要党员干部要心净身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外兼修,做好时代的排头兵。要深入学习贯彻、学懂、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实际行动中发挥作用,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而用好从严治党这把利器,能为我们党完成奋斗目标可以扫清眼前障碍,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也是党心民心所向,让我们以高昂的斗志,坚定的决心与腐败坚决斗争到底,为打造从自然生态到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添砖加瓦。

第三篇: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

7月28日,中共牡丹江市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在市党政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市委书记张晶川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林宽海主持上午的会议并作总结发言。

市领导王同堂、沙广华、李玉刚、周景隆、葛民、朱维、王育伟、李德喜、闫岩、宫镇江、梁桥在主席台上就坐。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沙广华主持了下午的会议。

我们建设和谐幸福城市,是“五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五个龙江”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建设和谐幸福城市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共创和谐幸福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张晶川强调,要充分认识和谐幸福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城市、沿边开放先导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和谐幸福城市,这是牡丹江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围绕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做出了建设富强龙江、文明龙江、和谐龙江、大美龙江、幸福龙江的战略部署。要认识到建设和谐幸福城市,是顺应群众新期待的重要举措,时代发展的特征和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和谐幸福城市,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市280万人民;要认

识到建设和谐幸福城市,是民生与经济的同步提升,只有坚持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并举互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要认识到建设和谐幸福城市,是执政为民的创新实践,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科学统筹的理念,引导和谐幸福城市建设的实践,通过三年努力,使牡丹江的公共服务更加公平,社会更加和谐,城乡环境更加秀美,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建设和谐幸福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群众需求多元化的新期待,推进社会管理、城乡环境、公共服务的综合提升,让全市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张晶川指出,要全力安民利民惠民,让牡丹江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要更加注重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把握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趋势,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协调好社会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让人民群众更加心平气顺。保持社会安全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全社会法律意识,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关注群众呼声、关爱困难群体,增强社区服务功能。要更加注重改善城乡面貌,打造生态宜居的秀美家园。推进国家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平安城“四城同创”,加快建设功能更完备、环境更秀美、管理更精细、生活更便利的生态宜居城

市。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城乡环境品质,强化城乡环境管理。要更加注重服务保障均等,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针对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够平衡的矛盾,从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养老、住房、文体等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基本、统筹城乡,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让城乡居民公平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增收,推动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提升全民健康保障水平,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满足城乡居民住房需求,丰富人民群众文体生活。

民生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密不可分,政治是否清明,对一个地区的社会风气和幸福指数影响极大。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我们要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提服务之能、善为民之政,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切实担负起建设更加和谐幸福牡丹江的历史使命。张晶川强调,要提能善政、转变作风,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要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高度重视文化的引领作用,以文化认同为关键,以先进的文化增强软实力、创造生产力、提升凝聚力。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在与基层“接地气”中改进党风政风,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调查研究、民情日记和现场办公等制度,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

务群众。要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统筹抓好各类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面覆盖,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更加贴近群众,真心诚意利民惠民,打造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创造幸福的坚强战斗堡垒。

张晶川强调,建设和谐幸福城市,需要牡丹江这个大家庭中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合力推进,需要驻牡部队、森工、农垦、中省直单位的和衷共济。建设更加和谐幸福的牡丹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和谐幸福,共同分享和谐幸福。林宽海在会上作总结讲话。他说,市委书记张晶川所作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层面和操作层面,系统阐述了建设和谐幸福城市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生态宜居的目标导向,提出了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的战略要求,回答了新时期牡丹江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如何保障发展等重大问题。落实好讲话精神,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牢记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统筹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的关系,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工作措施,加快发展速度,用更大的发展成果来保障民生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群众,创新思路,务实有为,以更大的热情推进民生改善。

就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林宽海说,年初以来,全市上下紧扣“求实创新、跨越争先”主题和“五城建设”目标,强力推进“十项重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稳中有进的发展,呈现出一些令人振奋的新突破、新变化、新亮点:经济指标在高基数、宏观经济放缓趋势中平稳较快增长;重点园区和产业项目加速推进;政府融资取得历史性突破;城市建设投入力度空前;阳明区享受建制县政策正式获批;保障房建设逆势前行;民生工程进展顺利;发展氛围和发展环境进入最好时期。林宽海指出,下半年,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会和这次全会的战略部署,紧扣“五城建设”,实施“四化并举”,牢牢把握“十项重点工作”和“和谐幸福50条”的节点任务,强化措施,攻坚克难,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跨越争先发展夯实基础。要抓运行,狠抓工业提速增效,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确保完成全年目标;要抓重点,强化投资拉动,加速工业裂变升级,拓宽融资渠道,推进贸易旅游突破,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以“三优”为载体提升城市功能,促进整体发展上台阶;要抓民生,全面完成33件利民实事年度目标任务,加快保障房建设,提高就业保障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和谐幸福城市建设。

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沙广华在会上作《关于加快建设和谐幸福牡丹江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以下简称《意见》)的说明。“说明”指出,《意见》的制定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重大决

策部署的实际举措,是实现牡丹江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顺应群众新期待的必然选择。《意见》起草工作是在市委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历经调查研究、文件起草、征求意见三个阶段。《意见》的整体框架布局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加快建设和谐幸福牡丹江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第二部分围绕重点领域,提出四个方面50项具体内容,包括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让群众生活更加安心;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让群众生活更加舒心;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秩序,让群众生活更加放心;全面加强党风政风民风建设,让群众生活更加顺心。第三部分具体阐述加快建设和谐幸福牡丹江的各项保障措施,包括强化责任落实、资金保障、舆论引导3个方面内容。在确定总体框架和布局时,《意见》注重把握了民本性、务实性、实践性、社会性四个原则。

第四篇:县十一届二次全会工作报告起草说明

《县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工作报告》(讨论稿)

起草说明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县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向县委常委会作简要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关于《报告》的起草过程

2011年是县委换届之年。县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报告》起草工作,在2011年12月初就对有关工作作了安排部署,要求县委办广泛调查研究,充分征求意见,深入思考提炼,集中力量撰写出高质量的工作报告。为此,县委办成立了《报告》起草小组,立即着手《报告》的调查研究和起草工作。经过近1个月的努力,形成了《县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工作报告》(讨论稿)。整个报告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资料收集和调研阶段。2011年12月5日,起草小组就下发通知,收集了全县各部门2011年工作总结。同时集中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以及中央、省委、市委、县委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同时与统计、经贸、农办、林业等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反复比对和核实有关资料和口径,为报告起草准备了第一手资料。二是讨论和正式起草阶段。在提炼各部门工作特色和亮点的基础上,起 1

草小组经过多次研究和讨论,形成了报告提纲,征求有关领导和部门意见后,开始起草工作。经过4易其稿,形成了报告初稿。三是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阶段。2012年1月4日,起草小组将认真研究、推敲和修改后的报告初稿分送到各个党委,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和建议,起草小组对《报告》进行了再次修改。2012年1月中旬县委主要领导审阅报告修改稿后,起草小组根据市里反馈的数字对报告再次进行了完善和充实,形成了今天提交常委会讨论的文稿。

二、关于《报告》起草的主要原则和框架

起草小组在起草《报告》过程中,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突出大。《报告》力求突出县委换届以来的大事、喜事;二是突出实。《报告》力求用翔实的数据体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三是突出全。《报告》力求体现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总结各项工作时尽量详细、全面。同时,严格贯彻落实上级加强和改进文风会风的有关规定,控制文稿篇幅,做到重点突出、言简意赅。《报告》分四大块。第一大块主要总结了县委一年来特别是换届以来的工作思路和经济建设的主要举措,分四小点:一是提升拓宽发展思路;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三是全力打好“六大战役”;四是持续深化开放开发。第二大块主要体现了县委抓统筹、重民生的成效,分五小点:一是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二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五是重视发展

社会事业。第三大块主要阐述了县委重视和加强民主法治工作,分三小点:一是充分发挥县委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努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三是切实加强依法治县工作。第四大块主要概括了县委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措施和亮点,一是认真抓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二是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四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报告》最后对加强县委常委会自身建设也进行了回顾总结,同时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了简要梳理。

各位领导,以上是起草小组对《报告》的简要说明,供大家参考。同时也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写出一个高质量的县委全会工作报告。

谢谢大家!

第五篇:黄新初在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第二次

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18日)

黄新初

同志们:

这次全会,既要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对推动成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系统谋划,又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结合对新形势下成都市情的再认识,进一步深入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发展决策,全面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成都“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大工作,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文化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是当前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以学习贯彻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兴起推进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持久热潮。

(一)增强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决定》,鲜明提出了“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的理念。结合成都实际,准确

─ 1 ─ 理解中央和省委关于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就是要切实增强文化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五抓”的认识上来。一是“抓方向需要抓文化”。文化,是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当前,越是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越是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越是需要建强主流文化,以此指引方向、增进共识;越是需要高扬核心价值,以此凝魂聚力、强基固本。二是“抓发展需要抓文化”。文化,是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潮流。文化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文化形态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三是“抓民生需要抓文化”。文化,是精神层面的人民生计。当前,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接近7000美元大关,进入了文化消费的旺盛期,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空前强烈。推进文化乐民,服务全体市民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成为我市民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四是“抓和谐需要抓文化”。文化,是维系一个社会团结和睦的思想纽带。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期,公众心理落差有所扩大,部分人群的思想困惑和焦虑情绪显著增加,尤其需要发挥文化抚慰精神、舒缓压力、温润心灵、涵养人生的特殊功能。五是“抓城建需要抓文化”。文化,是一座城市活的灵魂。成都作为国家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底蕴深厚、魅力独具的历史文脉。这是成都城市建设的宝 ─ 2 ─ 贵资源,也是展现成都特色的最好名片。我们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既需要良好的生态,也需要特色的文态。

(二)明确奋斗目标,抓好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强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成为“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围绕这个目标,这次全会《意见》明确了我市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

第一,继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成都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既应当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更应当成为高举主流文化旗帜、弘扬核心价值体系的典范。一要加强理论武装。组织好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活动,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理论进教材、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二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用“八荣八耻”引领城市风尚,大力开展“做文明有礼的成都人”等主题活动,着重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三要培育新时期城市精神。深入挖掘统筹城乡实践和抗震救灾斗争的精神内涵,着力弘扬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营造“感恩奋进”的文化氛围,丰富和发展“和

─ 3 ─ 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四要形成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坚持以测促创,全面开展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创建,推动文明城市建设规范化、常态化。

第二,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发展也要走在全国前列。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服务体系,让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一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按照提升和完善 “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要求,继续抓好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影视设施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让城乡群众能够就近就便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快推进成都博物馆、成都大剧院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充分体现巴蜀魅力、成都元素的文化地标。二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有序扩大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免费开放的服务范围,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向基层延伸,努力实现全覆盖、无空白。要抓紧规范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方式,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激励市场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三要推进公共文化活动常态化。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艺术进家庭”等文化惠民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基层文化骨干为 ─ 4 ─ 群众文化团队提供业务指导,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提升城乡群众文化素养。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要加强金沙文化、三国文化、道教文化、川西民俗文化和川菜美食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承,把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城市建设要坚持“有机更新”的理念,避免大拆大建,注重保护城市的“文化基因”,承接和利用好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让成都的历史和文化更多地以实体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三,大力实施文化产业跨越工程,建设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成都作为全省文化资源的富集区,理当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要把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成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积极培育市域经济新的支柱性产业。一要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坚持走集中集约集群的文化发展路子,吸引文化要素、文化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把成都东村打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中区和现代文化产业园区,构建起“一极七区多园”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二要优化文化产业“特色发展”的行业结构。要立足成都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着力抓好锦里拓展区、东区音乐公园、动漫游戏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着力发展传媒、动漫等七大重点行业,加快构建起特色鲜明、门类齐全、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文化行业结构。三要培育文化产业“规模发展”的市场主体。坚持“大集团带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旗舰”,扶持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文旅

─ 5 ─ 集团等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做强做优。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引导和发挥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使民营文化企业成为繁荣文化市场的生力军。四要强化文化产业“高端发展”的科技支撑。敏锐把握文化科技化的重大趋势,运用现代科技包装、改造、提升文化生产流程和产品形态,为文化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特别是要加快推进蜀绣、蜀锦、川菜等传统文化资源的科技化改造和产业化开发,让其焕发新的发展活力。要按照产业经济规律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切实发挥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排头兵、增长极和辐射源的作用。

第四,切实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建设优秀文化作品高产区。为成都市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我们应当肩负的发展职责,也是成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鲜明标志。一要推出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精品力作。一首好的歌曲、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可能影响一个时代、唱响一座城市。要用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立足体现“成都表达”和“表达成都”,推出更多突出成都特色、具有传世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二要培育展现巴蜀文化风韵的特色文化品牌。精心办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道教文化节、成都双年展等文化节会。努力打造叫好叫座、长演不衰的大型演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三要大力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内容和阵地建设,着力增强我市网络文化原创能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的网络传播。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提高应急处置能 ─ 6 ─ 力,着力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四要加强主流主题宣传工作。完善全市中心工作和重大主题宣传的策划联动机制,进一步办好党报党刊,抓好“成都发布”和“微成都”微博建设,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第五,积极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建设文化改革开放先行区。要着力破除制约我市文化发展的深层次制度障碍,大力兴起全员全方位全领域文化体制改革的热潮。一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我市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二要继续深化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委确定的改革“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抓紧推进市属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切实抓好电影、出版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力争早日完成试点城市改革任务。三要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各种形式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提高我市文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水平。四要创新文化对外传播机制。广泛拓展对外宣传平台,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国际文化交流和城市营销活动,加大成都文化品牌推广力度,不断提升本土文化影响力。

(三)营造良好环境,凝聚推动成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合力

─ 7 ─ 这次市委全会,鲜明确立了我市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全面部署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当前的紧要工作,就是要凝聚各方力量,切实抓好落实。一要强化领导责任。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党委、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部署、协调推进。二要强化政策保障。文化建设是“软实力”建设,但越是“软实力”建设越需要“硬政策”来保障。要加大文化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财政、规划、国土、税收等相关部门要拿出实际举措,形成支持文化发展繁荣的政策体系。三要强化社会参与。我们抓文化建设,不仅要用好成都本级的文化资源,而且要利用好省会城市和西部龙头城市的优势,吸引中央和省级文化资源向成都倾斜;不仅要依靠政府力量,而且要发动社会力量,努力吸引各个区域、各种所有制的文化生产要素聚集成都。四要强化人才支撑。要完善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的激励机制,抓好高端文化人才建设,培养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力量,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踏实肯干的文化人才队伍。

二、关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一个地方的工作全局中居于龙头地位,起着核心作用,发挥主导功能。我们要继续发展好成都新局面,要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打牢经济基础,第一要务就 ─ 8 ─ 是要抓好成都的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当前,成都发展的航船就来到了这样一个关键处,来到了一个必须登高望远、扬帆快航的重要航程中。成都发展的“接力赛”,在我们这一棒能不能跑出好成绩,既取决于我们“怎么看”,更取决于我们“怎么干”。

(一)认清成都发展方位,增强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性

当前,多种机遇汇集、多重任务叠加、多元挑战并存,就是成都面临的发展方位。机遇喜人、任务逼人、挑战催人,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成都作为省会城市落实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的自觉要求。

第一,多种机遇汇集,成都拥有能够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当前,国际、国内、省内多个层面的一系列重大机遇聚焦成都、惠及成都。这些机遇前所未有,也稍纵即逝,抓住了、用好了,就能形成助推成都发展的共振效应。

一是从世界范围看,我们正迎来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革命浪潮,面临产业转移和技术变革的重大机遇。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规律,总是呈现出衰退与复兴交替的鲜明特征,大衰退之后必然伴随着大繁荣。历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持续时间都在3到4年左右,而这轮国际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3年多时间了。虽然危机的前景尚不明朗,不排除有继续蔓

─ 9 ─ 延和恶化的可能,但终将走向复苏。这次危机的一个深远后果,就是正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布局的加速调整,并出现了新技术革命的萌芽。这将开启新一轮世界性大城市兴衰消长、新旧更替的变化格局。同一场危机,对不同城市命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对成都这样相对后发的城市而言,这次危机其实是“机”大于“危”,既为我们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超常规发展创造了机遇,又为我们在前沿技术领域和新兴产业领域与世界发达城市同起点竞争提供了可能。我们应当为正在兴起的技术革命浪潮和必将到来的世界经济繁荣周期,提前布局、做好准备。

二是从全国层面看,我们正处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转型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重要关头,面临西部大开发和稳增长措施的重大机遇。当前,伴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发展已摆上了国家区域发展的优先位置。特别是以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型,由过去的“向东向南沿海开放”转为“向东向南沿海开放和向西内陆开放并重”的态势。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摆位将更加重要。同时,存款准备金率在这个月初出现近两年以来的首次下调,释放出了宏观政策微调的信号。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鲜明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明确要求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稳增长”被摆在了第一位。这意味着,货币流动性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不大,稳增长措施将 ─ 10 ─ 陆续出台,政策环境总体趋于有利。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抓住这个时机,大力推动成都新一轮发展,用强有力的“促发展”来落实中央“稳增长”的要求。

三是从全省角度看,我们正受益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宏伟实践,面临交通区位优化和天府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当前,四川经济发展已步入高位求进的上升周期,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主体骨架正在加快奠定。特别是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着力突出成都的主枢纽地位,大大拉近了成都融入世界的时空距离,显著提升了成都的区位优势和辐射能力。同时,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的天府新区建设,更是给了成都一个平地立城的历史机遇,对于拓展成都的空间容量、做大经济量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第二,多重任务叠加,成都处在需要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爬坡阶段。当前,成都发展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但也必须看到,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远进程看,成都发展仍处在极其关键的攀升期,还有很多艰巨任务需要完成。

一是从工业化进程看,成都仍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的过渡期,工业还比较薄弱。去年,成都一二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1%、44.7%和50.2%,单纯观察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符合工业化后期特征的“倒金字塔”形态。但如果纵向观察成都工业化的全部进程,我们会发现一个缺失的环节,那就是

─ 11 ─ “成都还未经历工业化的充分发育阶段”。第二产业占比突破50%,往往是评判一个城市工业化充分发育的重要标志。工业化进程非常典型的上海,第二产业占比最高就达到过77%的峰值。但成都工业从“一五”直到“十一五”,第二产业占比最高达到过48%,从未突破过50%这个“分水岭”。从横向比较看,更加印证了这一判断。去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0位,不仅排在经济总量高于我们的城市后面,也排在沈阳、大连、宁波、南京这些经济总量不及我们的城市后面。因此,我市产业结构之所以呈现“倒金字塔”形态,并不是因为第三产业发展得很充分,恰恰是因为第二产业发展得还不够。我们还不能跳过工业化中后期这个发展阶段,必须抓紧补好工业充分发育、高端发展这一课。

二是从城市化进程看,成都仍处在城市化中期向后期演变的加速期,城市配套功能还不够协调。当前,我市综合城镇化率为57.5%,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但快速城市化的负面效应却有所显现,城市配套功能还不完善。从主城区看,“单中心聚集”的城市架构仍未改变,人口高密承载、空间饱和开发的特征比较突出,个别领域露出了“大城市病”的端倪。就从交通来看,主城区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4.8公里,还低于国家规范标准,而市域快速通道体系也尚未形成,轨道交通才刚刚起步。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看,也存在着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未跟上等一系列问题。推进城市化提速升级,还任重道 ─ 12 ─ 远。 三是从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看,成都仍处于“先发圈层”带动“后发圈层”的起步期,圈层发展还很不均衡。当前,成都市域经济的内部落差还很大,先发圈层与后发圈层的发展水平比较悬殊,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有待提高。三大圈层的经济规模,呈现出3:2:1的倍差关系。一圈层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市的50%,而三圈层的经济总量却不到全市的17%;去年一圈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6万元,而三圈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刚达到2万元。成都的主体城区集中在一圈层,农村地区又主要分布在三圈层。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也集中体现为圈层发展的不均衡。推动圈层融合,是成都弥补经济发展内生差距的必然之举。

四是从国际化进程看,成都仍处于国际化的初始期,国际化水平还较为滞后。国际化,是城市化的最高形态。我们要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特别需要加强的就是“充分国际化”。国际化水平低,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经济外向度低。我市经济外向度只有30%,参与全球生产链条和国际经济合作还很不充分。成都既未成为国际性的交通节点,也未成为世界性的商务活动目的地。去年境外来蓉人员为52万人次,外籍常住人员不到全市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七。可以说,成都作为区域性城市的地位仍未改变,实现“充分国际化”的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

─ 13 ─ 第三,多元挑战并存,成都必须突破制约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境况。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的要素挑战、发展方式转型的内部挑战、同类城市竞相发展的外部挑战,集中考验着成都。要应对这些发展中出现的挑战,只能依靠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是从发展支撑看,我们必须应对人口老化、资源短缺和生态赤字的挑战,力争突破要素制约的瓶颈。人口、资源、环境,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但人口老化、资源短缺、生态赤字,也是当前成都的基本市情。在人口要素方面,成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按当前速度测算,人口机会窗口最多还能开放十几年到二十年,支撑城市快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耗竭,人口大市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弱化。在资源要素方面,成都可利用的地理空间极其有限,能源自给水平相对偏低。作为国家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我市建设用地受到耕地红线的制约很大,到2020年前不含天府新区还有45万亩建设用地可供使用。不仅如此,我市还是严重缺水城市,电、气供应更是基本依靠外调。在环境要素方面,成都既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是“严重生态赤字区”。全市水环境监测断面70%以上受到污染,城区空气质量还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总的来讲,当前成都的发展,面临着时间有限的人口机会窗口、相对紧张的资源瓶颈约束和极其狭小的环境承载容量,留给我们从容发展的有 ─ 14 ─ 利时机和空间容量并不多。

二是从发展方式看,我们必须应对投资效应外溢、科技成果转移和富民能力不强的挑战,力争取得经济转型的成功。近年来,成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未完全摆脱传统发展模式,“投资拉动型”的增长特征还比较典型。新世纪以来,我市总投资率始终保持高位运行,由2000年的48.0%上升到2010年的68.1%,但投资效益系数却从28.4%下降到了13.9%。我们之所以会出现投资效益系数偏低的状况,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成都工业基础不强,本土的工业供应品相对不足,大量政府投资拉动的是外地供给,出现了“投资效应外溢”的现象。不仅存在投资效益外溢现象,而且科技成果外溢的情况也还比较突出。成都是高校密集、科研机构密集的科教大市,但在蓉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量技术成果却呈现出向沿海城市、向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本土科技力量对成都发展的驱动作用还有待加强。更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成都经济发展的“富民效应”相对不足。“十一五”以来,我市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都为0.43,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排名第14位和第12位。这表明,经济发展成就转化为富民成果还不够充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内涵式发展、科技驱动型发展、市强民富型发展,任务还很艰巨。

三是从发展序列看,我们必须应对副省级城市竞相发展的挑战,力争走在第二梯队的前列。新世纪以来,成都经济总量

─ 15 ─ 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一度由第5位滑落至第7位,后又奋力回升至第6位,但处于第二梯队中游的总体水平始终没有变。第二梯队,恰恰是副省级城市竞争最集中、最激烈的组团。从经济体量看,第一梯队的广州、深圳领先优势十分明显,已经处在万亿水平的数量级上;但第二梯队的8个城市,却密集排列在5000亿到5900亿这个数量级上,每个位次之间的差距只是百亿数量级的。成都现在处在第二梯队的中游位置,稍一松懈就可能滑向第三梯队,但狠努一把力也可能进入第二梯队的前沿,甚至成为第一梯队的后备力量。如果我们不能在发展竞赛的相持阶段赢得先机,就更难在发展差距拉开后的追赶阶段争得主动。今天,我们就站在这样一个进退攸关的成败关头,稍慢一步就会一误再误,领先一步就可能步步领先。

(二)科学谋划全域成都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今后一个时期,成都推进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定位,就是要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区域之间的竞争,首先是区域中心城市的竞争。省委对成都发展的要求,就是要“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成都作为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主力军,理当成为对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具有支撑功能和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核心”不等于“中心”,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双极核、多极核的格局日益鲜明。成都努力的方向,关键是要成为具有全球比较优势、 ─ 16 ─ 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力争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发挥“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重要功能。

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必须坚持“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圈层融合”的全域成都发展思路。“双核共兴”,就是要构建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极核的双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三产联动”,就是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圈层融合”,就是要构建一二三圈层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承接、相互融合、互利多赢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这个思路,贯彻了省委“三化联动”的发展部署,体现了成都城乡一体、市域一体、产城一体的发展取向,是一个集合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的总体方略。落实这一发展思路,关键是要实施“五大兴市战略”:

第一,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传输系统。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城市经济动能的传输系统。要形成高密度的经济联系,必须先建立高密度的交通联系。我们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确立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经济优势,必须先打造西部重要交通枢纽,形成领先西部、通达全国、联接世界的交通优势。成都城乡统筹要“统”好、圈层融合要“融”好、产业联动要“联”好,一个先决条件就在于交通要“通”好。要实现成都经济大发展,必须下决

─ 17 ─ 心首攻交通、大兴交通,打一场交通建设的大会战。

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利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大机遇,统筹抓好市内交通、市域交通和市外交通,全面拓展公路交通、轨道交通和航空交通,加快构建外部联通、内部贯通的交通网络。要鲜明确立建设全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的目标,加快成绵乐铁路、双流机场新航站楼等项目建设进度,早日启动第二机场和成兰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构建起四小时、八小时快铁交通圈和连接世界主要城市的航空交通圈。要学习东京都市经济圈发展“全域交通网”的经验,着力健全市域快速路网体系,尽快形成连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两大极核、贯通全市六大城市组团的通市域、跨区域快速通道系统,构建起半小时城区交通圈和半小时市域交通圈。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地铁建设进度,全力构建多形态、大容量、无缝化的立体公交系统。要通过大力度的交通攻坚,奠定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枢纽地位,让成都更紧密地融入全国、全球交通大循环。

通信系统,是信息层面的“交通系统”。我们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不仅要在交通上“通”起来,也要在通信上“通”起来;不仅要打造区域性的交通主枢纽,还要打造区域性的通信主枢纽。要朝着“光网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方向,立足全国八大通信枢纽之一的有利基础,大力实施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建设,着力抓好区域网络和基础通信设施的改造升级,尽快 ─ 18 ─ 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汇聚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让成都更紧密地融入全国、全球信息大循环。

第二,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夯实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产业支撑。成都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实现富民强市,必须用

五、六年时间打一场产业发展的翻身仗。要成功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关键在于三次产业要联动发展,而前提在于先进制造业要先导发展。先进制造业具有高密聚集、高度关联、高效带动的产业特征,是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枢纽。对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成都而言,先进制造业是当前成都产业经济的“源”和“纲”。我们要继续抓源引流、抓纲带目,抓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既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注重发展实体经济”这一要求,避免“经济虚拟化”和“产业空心化”危险的需要,也是避免与同类大城市“同质化竞争”的选择。要力争实现工业率先倍增,实现服务业尽快倍增,为全市经济提早翻番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一要实现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从国内一些城市的经验看,工业强劲增长对推动城市经济过万亿发挥着“尖兵”作用。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主流是制造业,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连上几个大台阶。要选择高精尖优的制造业领域作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园区工

─ 19 ─ 业的路子,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汽车、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切实把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先进制造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的主平台。要大力扶持一批带动性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型大企业,争取涌现更多的千亿集群、百亿企业和国内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形成推动成都工业倍增发展的主体力量。要注重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我市工业生产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转移、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我们要满怀执着地抓工业,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工业增加值倍增,把成都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大规模、长链条、多集群、高技术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要推进服务业提速升级。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既要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也要重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主体作用。要扭转“十一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增速放缓的态势,关键是要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要把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紧密贴近建设长江上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配套需要,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联的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争取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服务经济转型。要巩固和提升金融业、商贸业、旅游业等支柱服务业的优势地位,着力打造主力商圈、精品旅游环线和金融总部商务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西部现代金融中心和美食之都、会展之都。要注重用信息技术 ─ 20 ─ 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数字新媒体、健康产业等新兴服务业,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成都作为移动支付全国平台的领先优势,放手发展电子商务,培育服务经济新兴增长点。要抓住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机遇,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倍增,完善西部现代服务业基地的主体功能。

三要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成都农业用地的级差地租高,农民对土地产出的经济期望高,一定要走服务都市的高附加值农业的发展路子。发展都市农业,关键是要考虑都市人群的消费需求,推进农业的生态化、有机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工化,通过改变农产品的终端形态来提升农业附加值。重点是要大力发展高端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把农产品精深加工率提高到50%左右,改变当前我市农业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产业形态。都市农业不仅承担着经济功能,还承担着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休闲功能。要结合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按照“一线一品”的思路打造好沿线集中连片的农业风光,大力发展城市近郊插花式的景观农业,推动我市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既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休憩点,也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增收点。

第三,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做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动力引擎。城市,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极核。我们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内驱动力来自新型城镇化,根本举措是要打造

─ 21 ─ “宜人城市”,塑造宜业、宜商、宜居的竞争优势。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就是要“立”好以天府新区为代表的新城,“优”化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老城,着力强化城市发展的科技支撑、文化特色和生态本底,全面塑造成都的竞争优势,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一要抓好龙头项目。天府新区建设,是成都落实省委、省政府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也是成都“立”好新兴城市极核的龙头项目。要举全市之力抓好这项开启新城、泽被后世的重要工作,精心完善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抓紧推进起步区建设,高起点布局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的国际化新城区,努力建设具有高端化城市业态、田园化城市生态、特色化城市文态、现代化城市形态的世界之城、大美之城、宜人之城,让外资、外企、外来人口到西部首选天府新区。同时,要抓紧实施“优”化中心城区极核的龙头项目,尽快启动“北改”工程,下大力气改造城北片区老旧城市形态和落后生产力布局。当前,城北片区是我市中心城区面貌反差最大的区域,也是市民反映最强烈的区域。要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形态定位,对城北片区启动新一轮全面规划,加快传统商圈改造和市场调迁、货运场站搬迁进程,推动城北片区主营业态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要拿出当年抓“东调”的力度抓“北改”,力争用几年时间实现城北面貌大变化,还城北市民一个畅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

二要统筹城乡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 ─ 22 ─ 改革,巩固和扩大走在全国前列的优势,进一步把试验区建成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一定要走“以城带乡”的路子。以城带乡的关键在城,动力在城,抓手在城。只有把城市做大、做强、做优,才能更好地带乡、帮乡、促乡。要按照“产城一体、商住平衡”的规划理念,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抓紧构建起“中等城市—小城市—特色镇”梯次衔接、以大带小、功能配套、用地集约的网络化、组团式城镇体系,为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就近转移提供空间载体。要坚持“先行先试”,继续发展好“六个一体化”的城乡统筹基本经验,深入实施好农村“四大基础工程”,进一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场镇和新型社区加快集中,为未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创造条件。

三要塑造竞争优势。科技、文化和生态,是构成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我们实施“立城优城”战略的着力方位。要强化科技支撑,立足成都作为科教大市的有利条件,加快建设天府新区自主创新中心,着力健全城市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教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成都制造”向“成都创造”升级。特别是要下决心突破一批关系成都发展全局的核心关键技术,力争在一些优势领域抢占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发展制高点,推动成都发展迈入创新驱动、自主增长的科学轨道。要突出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厚重悠长的巴蜀文脉,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文态,努力建设格调鲜明、品位高雅、氛围浓

─ 23 ─ 厚的人文环境,切实增强城市软实力。要打牢生态本底,坚持用抓基础设施的办法抓生态建设,保护和利用好“山、田、河、湖、林”的自然本底,推进生态植被恢复和城区增绿工程,让市民享有更干净的水、土壤和空气。要坚决维护“绿线”规划的权威,抓紧推动“198”区域保护进入城市立法程序,让这条中心城区的“翡翠项链”能够世代传承。通过统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生态市,奠定成都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第四,实施“三圈一体”战略,凝聚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合力。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升对外辐射力,前提是要把市域经济的“三圈”融成完整的“一极”,形成对内聚合力。要下大力气解决市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统筹谋划和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公共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快构建起市域经济三大圈层紧密承接、梯度推进、抱团融合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实施“三圈一体”战略,关键是要明晰三大圈层的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一体发展,让市域经济雁群联动齐飞。

一要优化核心区域,推动第一圈层“头雁高飞”。占地465平方公里的“第一圈层”,区位条件好,发展起步早,是市域经济的“头雁”。但第一圈层发展到今天,地理空间极其有限,环境容量逼近阀值,外延式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到了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转型期。“头雁高飞”,“高”要高在发展水平上,就是要 ─ 24 ─ 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升级,推动城市形态向“高层次”转型。头雁飞行的高度,影响着整个雁群的飞行高度;第一圈层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市域经济的整体水平。要大力推进第一圈层产业升级,进一步疏散传统产业和低端产业,既为二三圈层发展传输经济动能,又把地理空间和环境容量腾出来,着力培育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业态,主要承担起“全面现代化”和“充分国际化”的使命。在第一圈层的发展中,要特别突出高新区的战略地位,严格按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标准,打造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最能彰显成都时代特色的高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

二要打造主体区域,推动第二圈层“中雁竞飞”。占地3200平方公里的“第二圈层”,区位条件适宜,发展势头强劲,是市域经济的“中雁”。在市域经济三个圈层中,第二圈层既有块头,经济总量达到了第一圈层的65%,相当于第三圈层的两倍;又有速度,去年第二圈层保持了18%的高速增长,是三大圈层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更有潜力,第二圈层比第一圈层的空间容量大,比第三圈层的产业基础好,继续保持这个势头,有希望成为未来市域经济增量的主要贡献者。“中雁竞飞”,“竞”要竞在发展贡献上,要与第一圈层竞高度,与第三圈层竞速度,努力提高对市域经济的贡献率。“中雁”的飞行态势,会刺激“头雁”飞得更高,会带动“尾雁”飞得更快,影响着整个雁群的飞行形态;第二圈层的发展态势,也影响着整个市域经济的发展态势。要大力推进第

─ 25 ─ 二圈层“强二兴三”,担当起先进制造业主要承载区的发展定位,积极培育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提升统筹城乡水平,承担起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推动“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责任。在第二圈层发展中,要特别突出经开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重要地位,加快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汽车城,着力打造世界级、万亿级的国际高端产业基地。

三要做强腹地区域,推动第三圈层“尾雁快飞”。占地8400平方公里的第三圈层,区位条件较差,发展水平滞后,是市域经济的“尾雁”。但作为成都的最大腹地,第三圈层现在是市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点,也可能是未来的爆发点。“尾雁快飞”,“快”要快在发展速度上。只有争取速度优势,第三圈层才能逐渐弥补发展差距。尾雁的飞行速度,影响着整个雁群的飞行速度;第三圈层的发展步伐,也影响着成都市域经济新一轮跨越的发展步伐。要大力推进第三圈层“兴二优一”,抓住新一轮市域生产格局调整的有利契机,采取园区共建、行政代管、企业转移等方式,主动吸收一二圈层溢出的生产要素,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优化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要全面兴起“三化互动”的热潮,形成第三圈层加快发展的蓬勃势头,争取成为市域经济最有后劲的区域,充分履行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使命。同时,有序推进成都经济区交通共建、产业共兴、生态共保,实现与泛成都经济圈的协调发展,壮大区域经济的雁群规模。

第五,实施“全域开放”战略,提升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开 ─ 26 ─ 放程度。我们要打造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就要全面融入世界生产流通体系,成为国际产业链条中具有成本竞争优势和产业错位优势的重要环节。成都落实省委“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应当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的姿态推进“全域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实现产业领域和市域空间全面开放,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

一要优化开放合作环境。当前,成都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合作,有利条件在于拥有级差地租和劳动力价格等“显性成本”的比较优势;但最大制约在于面临生产、生活条件便利化程度不高等“隐性成本”的比较劣势。营造“便利化”的开放合作环境,是实施“全域开放”战略的工作重点。要推进生产环境的便利化,重点是要抓紧建设国际物流园区,打造长运距、大容量、低成本、高速度的国际物流链条,加快综合保税区和口岸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际贸易投资的综合运转效率。要推进生活环境的便利化,重点是要抓紧启动“筑巢工程”,引入世界知名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配套服务机构,打造高端国际社区,做好城市标识标牌多语种的规范翻译,为吸引世界顶级企业落户成都提前完善配套服务。要推进政务环境的便利化,重点是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审批流程,抓好投资软环境整治,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制度体系。

二要拓展开放合作格局。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关键要在“全域”上求突破,着眼于补空白、抓机遇,着眼于引进来、走

─ 27 ─ 出去,多向拓展成都开放合作的领域。要构建多元化的对外招商格局,敏锐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新趋势,按照“深化港台、提升日韩、扩大欧美”和拓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思路,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向我市进行产业转移。要构建多元化的对外贸易格局,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巩固欧美、东盟、日韩等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中东、非洲、拉美、南亚等新兴出口市场,加快外贸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保持和提升对外贸易强劲增长势头。要构建多元化的对外经济合作格局,围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着力点,进一步扩大与欧盟、北美、日韩、新加坡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务实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并购和对外劳务合作。

三要改进开放合作方式。实施“全域开放”战略,一定要注重实效性。特别是招商引资工作,不能守株待兔,也不能盲目出击,要选准目标、用对方法、讲求效率,做到科学招商。要树立“链条招商”的理念,逐一摸排世界500强企业、全国百强企业和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投资意向,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落户成都。要树立“借机招商”的理念,善于用好“商会资源”、“航线资源”、“领馆资源”和“友城资源”,依托在蓉投资企业以商招商,引导通航城市、友好城市和设领国家的企业来蓉投资,拓展成都对外经贸合作的新空间。要树立“招商选资”的理念,“选”的标准既包括投资强度、产出水平、环境需求等“硬杠子”,还包括企业的产业前景、品牌形象等“软标准”, ─ 28 ─ 让引进来的企业确实是成都急需的企业、是能够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品相的企业。

三、关于当前工作

现在,已临近岁末年初,各方面工作头绪比较多、任务比较重。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突出重点,既完成好今年的收尾工作,又力争实现明年各项事业“开门红”。

第一,尽快完成区市县换届工作。按照市委安排,年底前各区市县要开完党代会,完成党委班子的换届;人大、政府、政协班子也要在明年一季度全部完成换届。现在时间已经非常紧了,要全力推进,确保工作进度。要严守换届纪律,有序做好工作交接,确保工作不断、人心不散、秩序不乱,确保换出新班子、新气象、新干劲。

第二,加快推进天府新区建设。过几天,就要举行全省天府新区建设启动仪式,这将正式拉开成都城市建设“双核共兴”的发展序幕。要大力推动五个起步区建设进一步提速,着重抓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高端产业项目,特别是已落实的重大项目要在年底前全面开工,争取早点出实物、出标志、出形象,把现代化新城组团的骨架搭起来、产业立起来、人气造起来。要抓紧推进天府新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用地指标安排,全力保障建设用地。天府新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和建设委员会,要尽快健全办事机构,完善议事制度,并考虑设置产业、城建、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有效提供建设决

─ 29 ─ 策的智力支撑。

第三,妥善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安排。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敏锐把握经济工作基调和宏观政策面的变化,提早预判明年我市经济工作走向。近期,要紧扣“稳中求进”的基调,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做好召开我市经济工作会议的准备,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总体安排。当前,特别是要抓紧做好项目筹备、要素保障和能源调度工作,能够加快进度的要尽快加快进度,能够扩大规模的要尽量扩大规模,争取明年一开年就兴起一个项目加快建设、集中开工的热潮。各个地方、各条战线都要挖掘潜力、增添动力,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四,抓好“两节”期间促稳定、安民生工作。元旦已经临近,明年春节又来得比较早,从现在起就要提早谋划、有序推进促稳定、安民生工作。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全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缓堵保畅工作成效,逐一摸排和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确保安全生产规范运行、交通组织平稳有序、社会治安大局稳控。同时,要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妥善安排好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特别是要大力清理企业拖欠职工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及时稳妥地把救济资金和过节物资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要做好节日期间的物资调度工作,着力稳定副食品价格,保障“菜篮子”供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下乡,努力让广大群 ─ 30 ─ 众过一个物资齐备、精神愉悦的春节。

同志们!继续发展成都新局面,加快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创共享发展成果,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充分发挥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主力军作用,为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而努力奋斗!

─ 31 ─

上一篇:试用期工作总结医生下一篇:所有的经历都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