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绝唱哲理散文

2024-04-19

人生绝唱哲理散文(通用8篇)

篇1:人生绝唱哲理散文

三毛在《万水千山走遍》中写道:相信上天的旨意,发生在这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一样是出于偶然,终有一天这一切都会有一个解释。

无论事情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结局或是幸福或是悲伤,我们都亲身经历过了,解释已经不再重要。

我们是生活的参与者,又是生活的旁观者。我们各自经营着各自的生活,有喜有忧,有悲有怨;我们又冷眼旁观着周围的是非,羡慕着,嫉妒着,嘲笑着,又同情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所谓百态人生,百种滋味。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离离合合,五味杂陈。

今天一上午听到的事情,让我感慨颇多,回味无穷。人字好写却难做,心字简单却难懂。生活的滋味太多心酸和苦涩,心就那么大,需要承受和面对的却很多很多。

今早,依旧早起,开始新一年里新一周的忙碌。

打开手机微信,得知好友喜得贵子的消息。连忙给好友发信息,道声恭喜恭喜。从心里为她感到高兴幸福。

新生命的到来,无疑让好友的生活更甜蜜美满。一儿一女,凑成一个“好”字,人生得以圆满。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好友的生活一直一帆风顺,可谓是我们所有同学羡慕的对象。毕业后就考上了教师,事业算得上是顺风顺水。立业便成家,又顺理成章的找到了理想的伴侣,小两口这些年恩爱有如初,每每晒照片,出来进去成双成对。婚后有了她们爱情的结晶,女儿生得聪明伶俐又讨人喜欢。一家三口虽没有大富大贵,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每次见她,她总会说自己胖了,殊不知胖才是幸福的体现,一寸粗一寸福嘛。好运总是垂爱于她,今日又喜得贵子,她的生活算得上是顺心顺意。

总有一半人的生活是甜蜜的。她们人生的道路中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太多风风雨雨,夫妻之间相依相偎,家庭和和美美,虽不是荣华富贵,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才是最圆满的结局。

幸福谁都想得到,女人想要的幸福无疑是好友般理想的状态,得一人心,得一家庭,足矣。

上午,手机收到一条消息:某某领导的父亲去世。办公室里熟悉他的同事议论开来,令我们感慨的不是突然的离去,而是在不大的岁数却走了。

这岁数去世的消息,我们不只一次听到。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无力回天。生来就注定面临着死亡,只是过程有长有短。或许人的命天注定吧,谁又能预知在哪一年的哪一月哪一天呢?

纵然有太多的不情愿,纵然弥留之际有不舍留恋和遗憾,两眼一闭,天依旧是天,地依旧是地,而曾经鲜活的生命却成了无影无踪的风,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这让我想起了离开我们五年的父亲。我不禁再次感慨时间过得太快,还要抱怨上天无情的安排。父亲在五十岁时便得了不好的病,我们在无法接受的事情勉强伤心欲绝,痛哭流涕。如果父亲也有福气,他也能享天伦之乐,他也能像公园里的大爷叔叔们一样搬着马扎下象棋。父亲的离开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人的生命是如此的顽强,却又如此的脆弱。一百年,看似漫长,却又如此的短暂。短暂到来不及等你,来不及说再见,来不及实现心愿,来不及弥补过错。在抱恨终天里送走至亲,在茫茫人海中再无法找寻。

人有无穷的力量可以扭转乾坤,可以翻江倒海,却无力回天。

生离死别,阴阳两隔,谁都逃不了躲不掉。唯有珍惜拥有,方可无悔,亦可无憾。

同事朋友的事情发生了好多天,原本以为会曲终人散,到此告于段落。谁知道造化作弄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曲折离奇,剧情跌宕起伏。

原本顺理成章走向婚姻的一对,却万万没想到恩爱的表面隐藏着无情的背叛。一个身怀六甲的中年女人莫名其妙的打破了规则,出现在了她的生活、爱情中,声称腹中孩子的爸爸是她男朋友的,这惊人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般给了女孩致命的打击。刚刚为男子第二次流产的她,在同事的劝说之下仍不愿意和他分手。因为她相信他们之间是真爱,至少在一起的日子里他用情付出了所有。同事不理解,她朋友大好年华、事业单位,为何会输给了一个带着孩子、其貌不扬、要什么没什么的中年女人?中年女人对女孩百般骚扰,并扬言不会放过男子,可见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原本平静的生活和甜蜜的爱情瞬间一团糟。在朋友的苦口婆心劝说下,女孩终于看清了男子的真实面目,下定决心分手,结束这场荒.唐的爱情,结束自己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日子。

如果事情发展到这里还算正常合理的话。女孩至少可以开始全新的生活,剧情也不算是太凄凉悲催。谁都不会想到,在女孩下定决心分手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无疑是上天又一次给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上天真的是太会捉弄她了,要怎样的心如死灰才可以放过她呢?女孩该如何选择,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却清楚这位男子不可托付一生。

事情到了今天的地步已然不可收拾,男子自作孽不可活,他是极不负责任的禽兽,即便中年女子再处心积虑让他深陷其中,他都玩弄了两个女人的感情。他用不忠背叛了真心爱他的女孩,害她两度流产,害她生不如死,害她为他的愚蠢买单。他用侥幸戏弄了攻于心计的女子,她当然不会轻易放了她,她要的就是他留在她身边。无论结局如何,男子都罪有应得,他应该付出惨痛的代价,自作自受。

故事狗血到可以上电视剧。事实却颠覆了我们好多人的三观。“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爱情不就该如此美好甜蜜吗?爱情不允许三心二意,逢场作戏,爱情也不允许背叛,欺骗。如果不能彼此相爱和珍惜,何必伤害那颗单纯的心那个爱你的人?

爱情的美好却也是一场赌博。一场爱情可以让人换了心换了情。痛彻心扉的故事太多,刻苦铭心的爱情也不少,爱情是两个人的相互努力,如果不值得千万别一错再错。

对于爱情这个话题我不想说过多,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段曾经或现在的美好,希望珍惜,真诚以待。

各色人生,各种模样。

生活,有苦,有甜,有泪,有笑。

正如三毛所说,生命的历程中,有阳春白雪,也有白菜豆腐。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人生。

人生需要体会,生活需要回味。用心待彼此,让爱永存!

作者:周茹,笔名鲁韵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篇2:人生绝唱哲理散文

这是我送给好朋友李军55岁生日的一副对联。红宣饱墨,斗大行书。挂在厅中,一时间满目喜庆。

其实,这副联的好处,既不在书法,也不在喜庆,而在于我对这位朋友人品和精神状态的概括,以及用这样的语词送上生日祝福。

在生日聚会上,朋友们也认为我的评价十分准确,而且,作为生日祝福,也是饱含深意。我代表朋友致辞的时候,又把这副联,作为祝福送给了在座的所有朋友和他们的家人。看得出来,大家喜悦接纳。

现在,我要把这句话,送给所有能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

我们生活在滚滚红尘中。多数时间,总是在努力争取名利。在我们的观念中,家业一定是土地、财产这些看得见的东西。生活的幸福与否也主要靠这些东西。

当很多人还沉迷于这种逻辑中的时候,有人在反省,也有人在反其道而行之。我这位朋友,李军,就是其中之一。他不是没有物质财富,但他没有把物质财富作为最终的追求。在朋友的眼中,他是一个精神的富翁。他喜乐的人生,不是因为他比谁有钱,而是因为他舍得用自己的钱和能力去帮助别人。他的喜乐,不是独乐,而是与友同乐。

在多年的交往中,我看到,李军真正的家业,不是令人羡慕的红木家具,也不是令人惊叹的各种古玩收藏,而是他身上具有的善的品质,以及由此而种出的福田。无论是他对老幼的关爱,对弱者的怜悯,还是对善行的支持,对恶行的抵制,乃至于对年轻人不厌其烦的引导教育,都让人感受到了这种善的品质和由此积攒起来的富足的精神家业。

有人问李军,你怎么老中彩?有什么秘诀?李军说得很轻松,就是想着给社会福利出点力,没想着中奖!再看看他中奖后,把奖金分给学生、送给孤弱贫病,就知道他所言不虚。

几年前,一个朋友的母亲卧病在床,估计时日不多了。李军亲自做了一锅肉汤,送到老人房中。老人喜出望外,吃了个痛快,而且念念叨叨说了好多开心的话。我在一旁看得感动不已。做汤的手艺高超自不必说,这副好心肠更是难能可贵。

还有许多助人济困的事,李军一直不让宣传,我自然尊重他的意愿。但是那些事情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了我作出这副对联的源泉。

精神的富足,使他的人生充满了喜乐。他机智幽默的语言能讲出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良好的心态能营造一个欢快的气氛。他继承了“一口烂”美食文化技艺,让众多人一饱口福,念念不忘。还有他那优美的歌声,时常在朋友聚会中萦绕,引来阵阵掌声和欢笑。他搭建的多维交流平台,帮助一个个年轻人走出自己的精彩。

福德家业,喜乐人生,这八个字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从现实中得来的,从李军做到了、并且继续在做的事情中感悟来的。那么,我将这八个字,作为祝福,送给大家,也是真实的!你以善积攒精神家业,必然同时也能得到物质家业。由精神富足带来物质富足者,那是真富。由此,喜乐人生,于你也是必然!

作者:范笠

篇3:教学《陈涉世家》感悟人生哲理

“陈涉少时, 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曰:苟富贵, 无相忘。”一般情况下, 教师总结这句话给人启示是:人从小就要有远大志向。当然, 这样的概括不能说错, 但却不够深刻。陈涉的表现还可以给人这样的理解:明白自己当时低贱的命运, 渴望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富贵并与身边的人分享。这是理想, 也是对自身的认识, 也是对人生的承担。今天的学生不正需要这样吗?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 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从佣者本身的地位、素质来说, 他们嘲笑陈涉是很正常的, 但从后来陈涉干出了一番大事来说, 启示我们:不管未来是否成功, 对有远大理想、努力进取的人都应表示尊重与鼓励。陈涉面对不理解他的佣者说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不仅表现了陈涉的远大理想, 更突出了当时陈涉“众人皆醉, 惟我独醒”的情怀, 这也是理想指导人生行动的铺垫, 陈涉这句话成为千古名句自有其深刻的道理。

既然“天下苦秦久矣”, 而且陈涉早就有改变命运的远大理想, 为什么陈涉不早点发动起义, 而是在去渔阳, 屯大泽乡, 遇雨失期, 法皆斩的情况下才鼓动大家起义来推翻秦二世的统治呢?从大环境说, 陈涉知道天下苦秦久矣, 知道人民早就对秦二世不满, 早就想推翻其统治;从小环境说, 屯大泽乡的队伍在遇雨失期、法皆斩的情况下已无路可走, 不如乘大好时机放手一搏, 反抗秦朝, 也许还有生还的机会, 这时的队伍处在面临生死的危急关头, 也是队伍想起义改变命运的意志最坚定的时候。在这里, 陈涉审时度势, 洞悉了一切有利于反秦的因素, 抓住了屯大泽乡的这个机会发动起义, 从起义后面一段有力的进展来看, 陈涉这样做是十分正确的。这也启示我们:干大事前要善于审时度势, 抓住机会顺势而为, 这样才容易成功。

起义要成功, 陈涉明白还需要有号召力的人物来牵头, 这样起义队伍才能取信于民, 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毕竟陈涉自己的知名度当时还太低, 不足以赢得人民的信任, 所以陈涉提出了扶苏和项燕两个人物, 因为扶苏“百姓多闻其贤”,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而项燕“数有功, 爱士卒, 楚人怜之”。这两个人物仁义才能闻名于天下, 把他们作为起义的精神领袖非常合适, 所以, 陈涉才提出了“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为天下唱, 宜多应者”的建议。虽然起义队伍是假托扶苏、项燕之名, 但起义队伍推翻秦二世残暴统治的精神实质与扶苏、项燕的思想是一致的。

发动起义, 最好能有一个恰当的导火点, 而吴广则用自己的仁义聪明创造了这个苦肉计式的导火点。“吴广素爱人, 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忿恚尉”, 致使“尉果笞广”。爱士卒的吴广被秦军官打, 果然激怒了士卒, 后吴广并陈涉杀了两个秦军官, 至此, 起义大幕被拉开。吴广点燃导火点的过程中, 广大士卒看到仁爱的吴广被打, 认清了秦朝统治的残酷, 坚定了跟着陈涉、吴广推翻秦朝统治的决心。在这里, 陈涉、吴广既杀了敌人, 点燃了起义的星火, 也更鼓励了士卒起义的决心, 一举多得。这里至少可以启示我们:仁爱待人, 以人为本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爱戴信任;干大事要注重细节, 创造一个好的开端, 为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且壮士不死即已, 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杀了两尉后, 陈涉召令徒属时所说的话, 流传至今, 他的这些话已成了名言。陈涉的这些话起码传递出以下几个信息:第一, 人在无路可走的压力下, 就应该顶住压力去干一番事业来改变命运, 争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第二, 人即使要死, 也决不能窝窝囊囊地死, 而必须有干一番事业后名垂青史的英雄气概。第三, 人的前途命运不是由天注定的, 只要努力拼搏, 普通人也会有光明的前途。陈涉的演讲慷慨激昂, 讲到了广大士卒的心坎上, 鼓动性极强。

起义开始, 部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从民欲也”, 从中可以看出, 现在的起义行动与起义前的计划是一致的。“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确是“从民欲也”, 代表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 人民踊跃支持起义军, 从起义军势如破竹攻下蕲、铚、酂、苦、柘、谯等许多地方, 有了“车六七百乘, 骑千余, 卒数万人”就可以看出来。在此可以知道:周密计划, 在遵从人民意愿的前提下团结发动人民是干好工作的重要条件。我们常说的“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也寓于其中。

攻下陈县后, 陈涉“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也非常识时务, 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 伐无道, 诛暴秦, 复立楚国之社稷, 功宜为王”。不知陈涉是用现实的胜利威望, 还是用他那善于洞察的思维以及过人的口才, 争取到了这些中上层人士的支持。文章没有写陈涉具体是怎么获得支持的, 因为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陈涉需要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以帮助他巩固起义以来得到的成果。得到三老、豪杰的支持, 再加上广大民众的支持, 至此, 陈涉等于建立了一个以反秦立楚为目的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 陈涉也许没有在他手下设统战部, 但在他心里绝对有了统战的思想。我们干大事, 要想获得广泛的支持, 就一定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当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皆刑其长吏, 杀之以应陈涉”, “苦秦吏者”为什么现在才“刑其长吏, 杀之以应陈涉”?除了他们受苦很久, 早就有反抗的意识以外, 更主要的是他们看到了反秦立楚的大势所趋, 看到了人民统一战线的力量。这也不能不让人想到:历史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 逆之则亡。

初中课本节选的《陈涉世家》就到“杀之以应陈涉”为止。以上部分都是根据课本所提供的文本内容来分析的, 但这些分析更多的是关于文章中“点”的分析, 我们还应跳出来, 从文章“总”的方面来找出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从“陈涉少时”“天下苦秦久矣”到大泽乡起义, 就历史的现实来看, 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有关爱和依靠人民, 政权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 也就是说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生死存亡,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

就陈涉个人的成长来看, 人的远大理想必须与自己的实际行动相结合, 理想才能接近或成为现实;人要成就一番事业, 用不着一定要等伯乐来发现自己, 凭着自己的主观努力和拼搏,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有利条件、团结民众创造有利于自己干事业环境的人, 一定是离成功最近的人。

就个人与时代结合来看, 课文节选部分所写的陈涉, 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基本上都是优点, 他的理想、时政分析、宣传鼓动办法等, 都表明他是一个适应那个时代的英雄, 这告诉我们:只要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 找准自己投入这个时代的切入点, 发挥聪明才智与时俱进, 你就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无愧于自己所处的伟大时代。

就全面审视陈涉来看, 课文节选部分写的基本上是陈涉的优点, 但我们也应理智地想到, 具有完美优点的人是不存在的, 陈涉也不例外。这提醒我们看《陈涉世家》不能仅仅只看初中语文课本节选的部分, 还应看《陈涉世家》的未选部分, 甚至是看有关陈涉的其他古籍, 从而更好地了解陈涉的优点以及他身上存在的局限性, 这样我们才可以对陈涉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这就是所谓阅读中的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

篇4:水墨、哲理、人生

心不安则落笔无法,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终离不开“养心”二字。菩提达摩问前来坐禅的修徒:“你心安了没有?”;六祖名偈:“心不动、风不动、幡不动。”;庄子警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君子以求内而得其安乐,小人因求外而终日不安,我画古人,与先贤对话,得知心静学问方可深入发展。目标单纯,矢志不移,如范曾先生所言:“一气尚存,从我所好,于是学问有所长进,技法有所提高,意境日臻完美。”画画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常醉乎于中国画的大写意泼墨技法之中,水、墨、宣纸的交融间意态万千,有不尽的想象空间,即思接千载之上,神游八极之表,在一种非关乎理的游戏中,玩出智慧、玩出哲学、玩出诗性。而若想在这种艺术上达到高度的自由,技法与学养缺一不可。譬如:你有激动万分、呼之欲出的图象在脑海中呈现,因没有深厚的绘画功力而无法表达感到遗憾。又如你有娴熟的技法,脑海却一片空白,只能当一名工匠。两者之微妙,难于言表,更困于心悟。故文以载道,寓教于乐,是诗性的、哲理的,它不单是完成纸、墨与水之间的一种技法过程,而是修身养性、完善人格、离迷得悟、再造思想境界的过程,所以画画可以陶冶情操、顿悟人生,可以延年益寿,养心也就在其中了。大凡光有理念之先行,强调视觉张力的成分,而缺乏感情投入,为技法而技法,固然能丰富中国画的语言表达,但它不是完整的艺术。“画者文之极也”,中国画称之为“读”而不叫“看”,似乎已明白画画与读书之间的关系。我拉二胡,初学严谨的弓法与指法,与人一般,但当能独奏《二泉映月》时,完全是琴我两忘。琴音即是心音,这种境界是不可模仿的。书为心画,文如其人,即道理之所在。

从西方的三维结构素描到东方的二维平面装饰;从(俄)尼古拉费申到中国陈老莲、任伯年的线条;从五大调子三大面到中国画的墨分五色、干、湿、浓、淡、焦;从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到南济谢赫的六法论——骨法用笔,气韵生劲……我苦心实践,一一比照,包括徐悲鸿先生与潘天寿之间的东西方教学理念进行分析,觉得中国画笔墨精神之内涵远远高于西方艺术的那种重复自然的描摹。中国画是哲学的、意象的,其精神内核博大精深,如老子的“无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

庄子的不言,看似消极,却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万物尽观、得大自在的无穷之快乐。一位哲人曾说过,选择一种正确生活方式就是大智慧。中国画是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钥匙,其容量是任何画种所不及。这种综合修养的积蓄借助毛笔、宣纸、水墨在刹那间泼写出来,就像地球不断地自转和外有引力的作用下,使地壳挤压,最终造成瞬间的火山喷发时的那种壮观图象,美伦美奂,无与伦比。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去做这种“喷发”前的积蓄,那就是淡泊名利、潜心学问,单纯中再单纯,才能有这种大能量,正如李连杰曾说过的:“人只有把物欲降低到最低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人生之幸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诗书为伴,与笔墨结情,以这种单纯来抵御大观园里的风刀霜剑,体现出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纯美境界。

中国画是一种形之上的神游,是轻松飘逸的,宋代良楷的泼墨仙人、明代徐渭的“笔底明珠”、清初八大山人的花鸟……无不给人一种身心愉悦之感。范曾先生说,中国画可以浇胸中之块垒,以澄心明性。

今天文化复兴,人类的和谐成为每个关注人类命运的有识之士所面临的责任课题,而水墨作为这种文化载体之一,它呈现的是大象无形、大美不言、大道无为的东方哲学之终极“和谐”二字。作为一个有人类责任感和捍卫发展水墨艺术使命感的艺术家,我引用屈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Lin Wei was admitted into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1990 and instructed by famous masters Qian Shaowu, Jiang Caiping and Liu Dawei. He is skilled in traditional figure paintings and landscape paintings, and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exhibi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achieving lots of grand prizes. Now he is a member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the VicePresident of China Literary Artists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cademy, the Vice-Chair of Ningde Artists Association, etc. He published several painting collections and CCTV has ever made special report on his achievements.

篇5:人生哲理散文

曾几何时,木棉花枝头怒放,在乍暖还寒的时候,带给人飒爽向上、英气勃发、热情如火的愉悦感。中国南方的人们对木棉花怀有特殊感情。在我国文化历史上,关于木棉花的记载渊源已久。晋朝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在西汉时,南越王赵佗向皇帝进贡一种产自本地的树,其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至夜光景欲燃”,据说这种树就是木棉树。在文人骚客眼里,木棉花有着与其他花不一样的美,有着特别的文化意蕴。苏东坡说:“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宋人刘克庄则写道:“几树半天红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清人陈恭尹专门撰写《木棉花歌》,写到:“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他在该诗中的名句“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使木棉花赢得了“英雄花”的美誉。当今中国,多个地方竞相把木棉当作市花,比如广州、崇左、攀枝花和高雄等。中国几大航空公司之一的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则将其作为公司的标志。我的老家,一个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因拥有200多万人口而被称为中国第一人口大县——汕头市潮阳县,其县花也是木棉花,县城就叫棉城。

在南方民间,木棉花是广受欢迎的好食材和好用品。古书记载木棉花具有祛湿清热的特有功效,人们还将其做成各种药膳,比如木棉花陈皮粥、木棉花鲫鱼汤、木棉花虾仁豆腐折叠、木棉花菌菇汤等。在我早年的记忆中,木棉花朵是稀有植物、备受青睐。记得在我高中母校潮阳一中的校园里,有几棵挺拔高耸的木棉树,散布于校园的不同角落。每当花儿掉落的时刻,校工周伯总会用心地将地上的花儿一朵朵拾起,然后整齐地排成一列列放在水泥地上,在他看得到的太阳底下晒着。

想着木棉花的悠久掌故和种种好处,看着路面上狼狈不堪的花儿,它们有的沾满污泥,有的被踩碎碾烂,成了彼时彼刻街道脏乱的主因,带给人们污秽的感觉,不少人对之报以厌恶的眼神。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昔日宝物如今沦落到这个地步了呢?这种景象,不知树妈妈内心有何感想?如果我们那些吟咏木棉的古圣先贤们知道了,又不知有何感受?在木棉树下徘徊,我不由得怀念起黛玉小姐。如果此刻她在,掉落地上的花儿也就有人照料了。

“落棉满地惹人烦”的景象,在这个城市不是一处两处,几乎比比皆是。我打电话给羊城的W君,问他广州是否也有此等景象。他说,广州好点,在老城区,不少当地人会将掉落的花儿捡回家里,但在新区及一些写字楼集中的地方,也有“英雄花落满地污”的景象。我再打电话给老家的朋友,他们说,县城有一些地方的落花也没人去捡了。脚下是满地落花,周遭是匆匆行人。我看着不期而至的一个清洁工,她费劲地将地上的花儿扫到一处,她在清洁那些被弄烂的花显得更加费劲些。最后,一小堆红色的花朵就被倒入清洁小推车里,畏畏缩缩地与小推车里的脏纸巾、旧胶袋以及剩饭残菜等挤在一起。其归宿,显然先是垃圾站,接着是垃圾填埋场,最后泡在垃圾汁水里腐烂、销蚀。我问阿姨为什么不把这些木棉花留起来用呢。她说这些讨人嫌的东西留起来有什么用。她扬手指指木棉树,最讨人嫌的时刻还没到呢,再过个把月,这些树就要掉絮,到处都是丝绒和棉团,清洁起来更是烦死人。

看着清洁阿姨蹒跚而去的背影,我似乎明白英雄花“落魄”的一些原因。今非昔比,时易事移。同一个主体,在不同的时代环境里,特别是面临不同的人时,其遭遇和运命不同是十分自然的事。几乎土生土长的南方人都知晓木棉的精神价值及实用价值。但在新移民眼中,能叫出木棉树名已经难能可贵。在更多人眼里,木棉不就是一棵树吗?掉落地上的木棉花儿不就是一块块手掌大的垃圾吗?一个只有3万多人的昔日边陲小镇变成一个1800多万人口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可能原来木棉树不会有多少棵,但如今几。几乎处处可见木棉树。可是,这座城市里的人有几个真正识得木棉呢?当英雄花遇到新移民,自然只能成为弃物,这就像在楚国落魄的百里奚一样——一个牧牛的奴隶能怎样?无非是任人处置、任人辱打罢了。看到宝物沦为垃圾,我这个南方长大的“次新移民”又能做什么呢?无非就是蹙蹙眉,哼哈一顿,冥思一遍,最后背手离去……

篇6:人生哲理散文佳作

如果从形象的角度思考,我们会想,如果车想开多快就多快,那么,肯定,车会掉进沟里。

所以车不能开得太快,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一个最高值不可超越。

于是有人会说,汽车本身如果能限速,也就是比如八十公里每小时为最高值,那么,无论你再怎么踩油门,车速也只是八十公里每公里。

事实的确如此,任何汽车都有最高时速。但有三点,一,一般来讲,当车开到最高速度时,会飘起来,会失去控制。二,最高时速太低,始终满油门行驶,肯定会超费油。三,从枝术层面,要让汽车给你限速,难。

这时我们似乎明白,要限速,只能靠我们自已。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开得快,再快,再再快。

原因基本有五个。

一,自视甚商,正所谓艺高人胆大。二,事急,不按时到达,会遭受损失,比如和爱生气的女友约会。三,与人飚车,不服气。四,性子急,开慢车不舒服。五,不自信。

这时我们发现,太神奇了,人生的汽车,开得过快,也是这五个问题。

针对这五个方面,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当我们越是觉得自已武艺超群时,越是要冷静,考虑是否应该放慢速度。因为武艺越高,速度必然越快。二,事急,能有多急,有什么不能舍的,不就是一个女友吗,难道比自已的命还重要。三,总想比别人强,你是天下第一,又能怎样,这时需要为人豁达,大度,有胸怀。四,性子急,换骑自行车,或打出租,不就得了。五,越不自信,越要自信,自已骗自已,那才是骗的最高境界。

快,重要吗,重要,但相对来讲,慢更加重要得多。

下围棋拼得是智力呀。我看不是,拼的是看谁有软磨硬泡的功夫。谁的性子慢,谁的胜算就越大。

从世界的本质讲,也不可能想多快就多快,因为世界并非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话说得已经很透了,可还会有人不以为意。

那我不得不忠告你,在现实中,你开的那辆无形的车,超速了,你还真不一定看得出来。

不知道自已是否超速,有可能是速度仪出了毛病。

人生之路,要走得慢,越是逆境中,越是要走得慢,越是要镇静,要信心百倍。

此时,别人的话听,也不能听。因为别人往往会说,你太弱了,将来肯定前途暗淡。这时,你就当作没听见。

曹雪芹写红楼梦很慢,告诉你了吗。聂卫平下棋很慢,告诉你了吗。比尔盖茨挣钱很慢,告诉你了吗。没有,为什么他们没有告诉你。

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是天才,而且走得很快。天才不假,可是与他们实际能达到的速度相比,他们走得其实很慢,却也是事实。我们所听到的,只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生命。人怕什么,怕的就是不能做到临危不乱。人生如战场,如果还没等敌人进攻,先自已乱了阵脚步,那是必败无疑。

一言以蔽之,人生之路要走得稳,要走得稳,就要走得慢。

走得慢,走错方向了,那么回到原地,因为走过的路,可以加速,用的时间也短。

走得慢,人也会保持充配的精力。

走得慢,刹车也来得及。

人生就好比在一条路上行走,我们想得太多的,往往是实力,而从来不会想到是否要放慢速度,更不会想到,在放慢速度的同时,还要自欺欺人地让自已充满信心。只有我们不再忽略不应该忽略的,那么,我们才会战胜所有的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篇7:人生有哲理散文

---题记

时光悄悄,捎走好多。你是否,别来无恙?

有人说,若时光有情,我愿折一段光阴,于后来在这段日子里,临花而居;我却说,若岁月如歌,我愿化一个音符,跳跃在光阴的素手上,静静守候。然后,你,我,都成了岁月的俘虏,消失于茫茫的星河里。

岁月蹉跎,光阴荏苒,在静静的午夜,矗立窗前,遥望九天银河,那里是繁华如梦,还是寂寞如水呢?月里嫦娥,是否懊悔,那一瞬间的转身离去?否则,哪有嫦娥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之说呢。

曾经的跋山涉水千里,又是怎样的痴迷遇见。陌生,熟悉,执子之手,轻许一段无悔的相逢。即使,缘灭,离去,皆不许忧伤,天涯海角,各自安好。

想来,世间事,有很多都无须追问理由。缘起,美好;缘散,悲伤。如果是两颗相似的灵魂,一经相遇,便是永恒;如果是两颗各异的心灵,擦肩而过,也是永远。

回忆,总是在离去之后。一件旧物,承载着过多的记忆;一段旧时光,纪录了太多的悲欢。一半明媚,一半忧伤。

有时,站在时光的一端,翻阅那些过往的岁月,青翠葱茏,落花泪痕,未必是是伤感。只是那一抹云烟一样无法复制的往事里,总有某种让人心碎的美好。一如今日这样平淡无波的岁月,在明日的回眸里,也会是一种无限静好的美丽。

每一段路,都是一种领悟,哪怕是背影。漫漫人的一生路上,总是需要一些温暖,哪怕是自以为是的纪念。看着,淡淡离去的背影,会想起那些曾经的岁月吗?有时,放下是一种解脱,成全了别人,也释怀了自己,何苦念念不忘?

纳兰容若说,初见即是收梢,不用惋惜,不用落泪。留得住初见时心花无涯的惊艳,才耐得住寂寞终老。可是又说,人的一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画悲扇?

这两句话,渗透了世情,问懵了苍生。

相守时的清欢,离别后的惆怅。站在流年的渡口,静静地看着有些人来,有些人走。一直相信,那些忙碌的身影中,定都是有着自己想要奔赴的行程。其实,他们所要追求的无非是一份属于自己的安稳。遇见了,走一程。合适了,接着走下去,天荒地老;不合适,选择转身,留给对方一个背影。这个背影,哪怕是绝情的,也是给自己一个最好的安慰。何苦,敷衍了别人,委屈了自己?

人的一生,是一条没有返程的旅行。有时,用沉寂来伪装难过,用平静来融化内心的苍凉。慨叹,光阴带走的永远是快乐,留下的总是遍地落花,伤感流水东去,不复返。特别,在寂静如水的夜里,辗转反侧,无法平静。夜,究竟忧伤了谁的心?

一座城,一个人,一段记忆,次第影像。想忘,却历历在目;想记,却天涯海角。很多时候,总是无能为力,身心以及灵魂,只能在路上前行。疲劳,伤心,流血,不可避免,关键在于是否能走出心灵的误区,调整心态,将心靠岸,再等一等路上的灵魂。然后,拍拍身上的尘土,卸下所有负累,身心会变的轻盈,脚步变得从容,这样灵魂才能与你如影随行!

恰如,激情燃烧的夏,总有离去的时候,留给秋的永远是记忆!七月,栀子花的幽香,莲花的风韵,皆渐行渐远,不经意间,流年已偷换。不久以后,秋一样淡去,还给世界一个安宁的冬。冬,可否记住秋的摸样?

徘徊,失望,痛苦,然后清醒。时光会淡化一切的美好东西,花开岁月静好,花落时光变迁。看天高云淡,念红尘烟火,忆往事如风,听四季流淌,一个背影可以主宰谁的幸福?

问世间,情为何物?能让人的一生死相随?

月圆是幸福,月缺可以忧伤吗?如果能,看笑风云淡,坐对云起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对着逐渐模糊的背影,轻轻地道一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或许,那个时候,真正的成熟了,也不负相遇的一段或激烈,或美好的光阴。

匆匆过客,茫茫红尘,时过境迁,物非人非。我们很小,世界很大,前方灿烂,岂容踯躅?我们只是光阴的过客,一晃眼,珍贵生命即将终结,哪有时间,将自己放逐在迷茫之中困惑?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时间,让人懂得;经历,使人成熟。

人的一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看开,看淡,便会快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未尝不是最美的收官,光阴易逝,岂容你待。

篇8:《喜福会》中的麻将式人生哲理

日, 定为圣日。

五、当孝敬父母, 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的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六、不可杀人。

七、不可奸淫。

八、不可偷盗。

九、不可作假见证害人。

十、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俾、牛驴, 并他一切所有的。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20章1-17节)

当信仰不复存在, 人们抛开了这些诫命, 毫无畏惧, 无所顾忌地犯罪, 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无比可怕的, 这是拉金内心所担忧的, 他想传达的正是教堂的代表含义。“教堂, 去了”也正是说精神信仰的“去了”。由此, 《去教堂》的翻译没有《教堂, 去了》这个翻译贴切含义深厚。

1 (2) 拉金的读者观拉金对读者的观点是读者可以毫不困难地感受到他的情感、态度以及他所经历的一切, 使读者能够通过作8

品与自己很容易的达到一种共鸣效果。

Church Going作于二战后, 拉金用其诗歌表现英国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迷惘。“他们生活于战前与战后的断层中, 遭受到社会和家庭对他们思想成长的束缚, 并经历了宗教信仰散失的重创。” (李喜蕊, 2009) 人们开始怀疑信仰和上帝, 这一背景下, 拉金写下这首诗, 诗歌本意是对宗教信仰衰落的担忧, 更是传达给读者他诗中这一“教堂去了”的担忧之情。通过对本诗歌的理解, 读者可以感受到他诗中强烈的担忧之情。

(3) Church Going内容分析

诗中暗示了教堂的颓废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三到六节写诗人站在教堂里的主观所思:将来教堂废而无用了, 如果我们只保持几座定期开放, 展出锁在陈列柜里的各种圣物, 而听任其余的被风吹雨淋, 被羊群糟蹋, 那么它们会变成什么样? (曹现青, 2011) 教堂已经去了, 内容也仍然是强调教堂的离去, 《教堂, 去了》比《去教堂》更适合诗的本意。拉金是一位英国本土诗人, 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担当起复兴英国本土诗歌的重任, 他的Church Going中对个人所经历事情的描述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想象, 一步步深入到诗的意境中来, 在他的这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二战时人民生活的破坏, 二战对此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 这首诗歌的高度不

麻将, 起源于唐朝, 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一直是深受人们欢迎、普及率较高的娱乐活动。提起麻将人们不免将其与赌博联系在一起。然而, 谭恩美却在《喜福会》中赋予麻将全新的色彩及不容忽视的艺术价值。

《喜福会》中的麻将完全脱离了赌博的层面, 它仅仅是四个女人用以寻求快乐与运气的手段。吴素愿在桂林创立了第一个喜福会又名麻将会,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那时的桂林, 街上躺着一排排男女老少, 活像砧板上刚宰杀的鲜血”, 为了摆脱烦恼苦痛与对战争的恐惧, 她创立了“喜福会”, 四个女人用打麻将打发难捱的时光, 在一次次和牌中增添快乐及对未来的希望。打完麻将, 她们秉烛夜谈, 彼此慰藉, 回忆她们幸福的过去, 憧憬美好的未来。喜福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幸运的亦是心怀感恩的, 能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有个暂时的居所不受战争的波及, 是她们的“喜”亦是她们的“福”。然而, 作为精神寄托的喜福会终究不是一生的避难所, 很快素愿也经历了战争, 在战争中丧失了家庭、丈夫、孩子以及原本所拥有的一切。几经辗转, 她来到了美国, 再次为人妻为人母, 生活总算安定, 却在异国他乡寻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成为了美国人眼中的“他者”, 于是她与同样来自中国的与她有着同样痛苦经历、说着蹩脚英语的苏安梅、钟林冬、顾映映再一次创立喜福会, 在喜福会上她们打着麻将, 吃着美食。在麻将中探讨人生哲理、赚钱之道。麻将于她们仍然无关输赢, 只是她们告别祖国大陆到达新环境后一种寻求自我的手段;是她们用以弥补因语言和文化不同而沦为美国主流文化的“边缘者”所带来的心理落差的一种方式;是她们娱乐消遣, 学习美国处世之道, 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聚会;更是她们感悟人生道理, 传授女儿人生经验的重要场所。

当被问及中国麻将和犹太麻将的不同时, 晶美的母亲是这样告诉她的:“完全不同的玩法, 犹太人玩麻将, 他们只盯着自己的牌, 全凭眼睛打。中国人玩麻将一定要用脑袋, 动心眼。你必须盯着别人出什么牌, 并且记在脑子里。”中国麻将要求玩麻将者做到看上家, 盯下家, 防对家;讲究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无非是中国古代《孙子·谋攻》中的“知己知彼”战略。将对手的一切了然于心, 熟谙故里, 方可百战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正是晶美母亲经常教育她的:“怎样才能不露声色, 把想法隐藏在深处, 在暗中掌握优势;怎样了解自己的价值, 并且发挥出来, 别把它当成不值钱的戒指到处炫耀”。中国麻将也不像其他游戏那样, 为达胜利非得拼个你死我活, 它是以“和”为终局, 不是将对手打败, 而是看谁首先将自己的十四张牌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和为贵, 忍为高”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思想, 这也正体现了喜福会参与者的反战思想, 她们经历了战争所以更渴望和平。

在麻将中, 如若想“和”, 除了娴熟的技巧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运气,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充满了未知数, 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 就像打麻将一样。每位牌者手中只有十三张牌, 还不到总牌数的十分之一, 对于周围人有什么牌, 会给出什么牌, 自己下一张又会摸到什么牌都无从知晓, 全凭猜测。恰如生活中我们无从知晓周围环境会发生怎样变化,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有时, 命运的起初我们很幸福,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 周遭的变化、生活会越来越不如意。《喜福会》中吴素愿的一生就好像一把麻将牌, 起初上天给了她一手人人羡慕的好牌:她出身好, 丈夫是国民党军官, 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幸福的生活刚刚开始, 她却摸到了一张名为“战争”的牌, 随即丈夫阵亡, 自己逃亡, 逃亡途中不幸染病, 迫不得已将襁褓中的婴儿放在路边祈求可以得到好心人的收养, 未曾想自己在奄奄一息中被红十字会救起, 可从此却与女儿失散。历经坎坷, 来到美国, 却在白人文化中被视为“他者”。四十年后, 终于重获失散女儿的消息, 可在还没来得及庆幸的时候便病逝。她的一生仿佛就是一个不走运的牌者:本来有一手不错的牌, 可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却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可以让自己听牌的那一张, 以至于无法和牌, 终是遗憾退场。

一场牌局, 中途有人离开, 要使游戏进行下去, 必须有人接替离开人的位置, 所以在《喜福会》的开篇是由晶美代替她母亲打麻将, 这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女儿是母亲生命的延续, 要去完成母亲没有完成的事情, 实现母亲的心愿。所以最后, 大家用喜福会的麻将钱为晶美买了去上海的车票, 晶美为母亲去寻找失散四十多年的双胞胎女儿。完成了母亲生前最大的心愿, 替母亲和了那把她一生想和却终究没能和的麻将牌。

从阐释学角度浅析韦利

对《论语》第一篇的

翻译策略

□张中华何大顺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运用斯坦纳的翻译理论, 从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四步骤出发, 对韦利英译《论语》第一篇进行分析, 探讨在阐释学的四个步骤中, 译者对《论语·学而》第一篇的翻译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论语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这部集中体现孔子智慧的语录不但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而且对世界文明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今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孔子及其《论语》, 有关《论语》研究的作品也在不断增加。因其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很多中外译者对《论语》都进行过翻译, 英国汉学家韦利英译的《论语》是深受国内外欢迎的译作之一。这就是本文作者选择原作和该译作进行对比分析的原因。

1斯坦纳和他的翻译阐释学

阐释学研究的就是语言的理解、转换和传达。英国翻译家斯坦纳将阐释的重点落实在翻译上。他提出了一种描述文学翻译过程的模式—阐释的运作, 把翻译过程细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 信赖 (Trust) , 即译者认为原作品有翻译价值。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 但至关重要。第二步, 侵入 (Aggression) , 在这一阶段, 译者对原文的意义进行“侵入”, 即理解原作。第三步, 吸收 (Incorporation) , 是指译者对原文的意思予以吸收, 这是一个转化的过程, 体现了译者采用怎样的翻译策略。第四步, 补偿 (Compensation) , 是指对原文在翻译过程中流失的东西进行补偿以达到平衡, 斯坦纳提出“翻译是一种双重进入的行为, 必须维持形式和意义上的平衡”。根据这一理论, 本文从这四个步骤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Tan, Amy.The Joy Luck Club[M].NewYork:Putnam, 1989.

[2]徐颖果.美国女性文学:从殖民时期到20世纪[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英语菜品翻译英文下一篇:调取档案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