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模式探讨

2024-04-16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模式探讨(共8篇)

篇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模式探讨

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不论是从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上看,中小企业都存在很大资金缺口。中小企业通过股权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很少,绝大多数只能在间接融资方面寻找突破。由于目前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现实,使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放贷风险。而金融机构为防止道德风险和逆选择引起信贷风险的发生,便采取“慎贷”甚至“拒贷”的做法,从而产生信贷市场的两难选择。一方面,中小企业急需资金进行经营却无处寻觅;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又积压大量存款贷不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单靠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将难以奏效,必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解决因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而诱发的两难选择。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虽走过了10年的里程,但从总体上看还处在初始阶段。为了找到适合我国实际的运行模式,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模式的不同观点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虽已摸索了一些经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今后将以什么样的方式运作发展,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担保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并不起主导作用”,“政府根本不可能在完成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职能之后,还有足够的财力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起主导性作用”。也有人认为,国家不应该扶持有政府背景的担保机构,而应扶持商业性担保公司的发展,其理由是“有政府背景的担保机构,基于体制关系其经营总体上趋于保守,而商业性担保公司却在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和扩大担保业务的范围方面做得有声有色”。他们以中科智公司为例来论证这一观点。而国家经贸委在1999年6月出台的《关于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设想的是“一体两翼”体系框架:一体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资金和业务经费以政府预算资助和资产划拨为主,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两翼是指在城乡社区中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直接担保业务。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的担保基金主要来自会员企业的出资,独立法人,自担风险,但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中小企业商业担保机构主要由企业或其它非政府的投资主体出资组建,独立法人,商业化运作,以盈利为目的。

(二)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实践模式

世界上开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1937年日本成立了地方性的东京都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1958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日本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和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联合会,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共担风险、担保与再担保(保险)相结合的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美国、德国和加拿大分别于1953年、1954年和1961年开始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如美国由中小企业局(SBA)负责,通过担保方式诱使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具体做法:一是一般担保贷款。SBA对7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总贷款额75%的担保,贷款偿还期最长可达25年。二是少量的“快速车道”贷款担保。对中小企业急需的少数“快速”贷款提供50%额度比重的担保。三是出口和国际贸易企业的贷款担保。担保贷款不低于50万美元,担保比例可达总投资的90%.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分别于1974年和1998年开始实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据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学者统计,截至1999年8月底,全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世界五大洲都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的实践中,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国情的差异性,运作方式多种多样,既有以实有资金作为保证的实体制体系,又有以事前承诺作为事后补偿保证的权责制体系;既有由政府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操作的政府操作型方式,也有由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进行操作的市场操作型方式。如果按其担保的目的划分可分为两种模式:

1.政策扶持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已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属于此类。世界各国一般都把建立和实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政府出资或资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于担保基金的筹集,一般是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编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预算来解决。担保资金纳入政府预算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如美国每年财政预算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约2亿美元。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以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为资本金。韩国和我国台湾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也主要由政府财政安排。韩国有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信用保证基金,其资金来源是,中央一级全部由中央政府预算解决,地方一级则分别由地方政府和企业各出资50%.台湾省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则是由财政部门和银行、金融机构的捐助资金组成,财政出资约占基金的80%.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政府能将自己的扶持意愿直接作用于服务对象,以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分布和资源配置的目的。其缺点是,一方面容易诱发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降低担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一旦担保风险发生并无法化解时,最后风险将转嫁到政府身上,增加财政负担,形成财政风险,影响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2.社会互助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世界各国中不组建政策扶持型担保机构,只推行社会互助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仅有埃及(由银行与保险公司及中小企业共同组织的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公司)和葡萄牙(中小企业协会)等少数国家。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政策扶持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之外,同时开展社会互助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避免因企业相互担保,导致受保企业出现经营困境时连带担保企业经营困境的发生;为沟通银企联系架起桥梁;促进参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担保基金规模小,担保贷偿能力比较差,抵御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弱;担保对象的封闭性,增大其运行风险的可能性。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

通过对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作方式的分析和比较,我们认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应采取政府政策主导型担保与社会互助型担保相结合,以政府政策主导型担保为主、社会互助型担保为辅的运作模式。

1.以政府政策主导型为主的原因有三:(1)信用担保从总体上说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它所具有的外部效应比较明显,只有以政府为主承担这一角色,才能更好完成信用担保任务。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市场主体追求直接经济利益,而信用担保作为一个低收益(甚至无收益)、高风险行业,私人部门一般不愿介入或只是有限介入。因此需要政府介入来启动和发展这项业务。(2)政府可以把信用担保作为经济杠杆,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如对于能大量吸纳就业人员、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或技术升级、产品以出口为主以及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时,政府提供信用担保,实际上是在服务于政府产业政策的落实,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局的需要。(3)政府政策主导型担保为主并不意味着政府直接经营。当前一些学者反对政府政策型担保为主,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政府派人直接经营,导致产权不清、责权不明,增加担保风险。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组建规范化法人实体来解决,按照《公司法》建立内部治理结构,地方政府可以以货币资产或者国有存量资产入股,联合其它企业法人组建担保公司,实行政企分开和市场公开化操作,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高担保基金利用效率。

2.运用社会互助担保方式弥补政府政策型担保方式的不足。由于政府政策扶持模式容易降低担保资金使用效率和增加财政负担,所以应辅之以社会互助的方式运作来弥补政府政策扶持型模

式的缺陷。社会互助型担保主要由企业以会员制形式组建,通过会员缴纳风险贷款保证金,进行会员之间的互助担保,获取金融机构贷款。这种方式运作,也符合我国特殊人文网络下所形成的社会互助的实际。我国中小企业集中在一定地域内,业主彼此了解,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容易形成群体信誉机制,为中小企业实行社会互助型担保提供了社会基础。

3.不宜把商业性担保公司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一翼。我国一些人认为,应把商业性担保公司作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重要支柱,这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一是商业担保公司是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的,这无疑将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加重企业负担,容易诱发“资金紧缺→高成本融资→利润下降→资金紧缺”的恶性循环;二是现在的商业担保公司,大多只是其多元化经营的一个方面,它必须通过兼营其它业务所得,建立担保业务补偿资金,才能维持正常运行。可以说它不是独立的担保业务,只有少数企业可以操作,且风险较大;三是由于风险难以控制,成立并发展的条件苛刻,所以世界各国都没有专门从事中小企业担保的商业性担保公司,中国深圳中科智公司也是这样。中科智公司实际是深圳市福田区民营企业信用互助会的咨询单位。当时深圳市福田区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需求,但由于信用等级低而难以获取贷款。福田区企业家联谊会发起成立信用互助会,得到了成员单位的积极响应。中科智公司只是对信用互助金的具体运作和管理予以帮助而已。

篇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模式探讨

2011-11-21 13:14:03 来源: 当代金融家

近年来,许多地方先后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工作,并积极探索在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基础上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创新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寻求一种揭示风险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

信用等级评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理论框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现状并不理想。一方面,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较少,不足以抵押,贷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屡有逃费、悬空银行债务的事情发生,损害了自身的信用度。问题的关键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着较大的投机性以及银企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此造成的信用风险也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意义重大。一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是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外部揭示,同时,还可以通过信用评级获取企业征信数据,提供征信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不仅成为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优质客户的重要信息来源,也逐渐成为行业信用状况和区域信用状况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模式创新:由分散的中小企业到互助组织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内部的信用等级评定是金融机构只针对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进行的信用评级,不仅增加了信用评级成本,而且分散的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难以形成良性的信用互动关系,对中小企业的信用也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仍然存在逃废债务的现象,这导致金融机构在给中小企业贷款时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信用评级过程中,必须从市场的实际出发,寻找合适的信用分析、评估方法。吉林省蛟河市天岗石材产业园区互助协会的信用等级评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天岗石材产业园是吉林市十大工业产业园区之一,目前开采矿山达50多处,石材加工企业150多家。其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外,部分产品已进入日本、美国、德国等国际市场。2006年成立了天岗石材产业信用互助协会,目前150户石材加工企业全部是协会会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多数中小企业出现了贷款难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当地政府和农村信用社对天岗石材产业信用互助协会加以完善,并对协会的中小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在信用的基础上,实行“协会+互助担保基金+农业保险+银行贷款”的贷款运作模

1式,放大信用贷款额度,有效地破解了“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实现了中小企业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双赢。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和当地农村信用社共同制定出台了《天岗石材企业户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并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

其次,建立信用社、信用协会负责人组成的石材企业户信用等级评级工作小组,并制定信用等级评定程序和方法。主要负责对石材企业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定。信用社要对成立的评定小组成员建立档案。贷款评定领导小组要在信用等级证上加盖印章,确认信用等级证的有效性。信用等级证要以石材企业户为单位发放,必须是一户一证,不能办理一户多证,防止石材企业户因贷款额度过高,而减弱偿债能力。石材企业户也不得将信用等级证出租、出借或转让,如果发现有出租、出借或转让信用等级证的情况,信用社要立即将信用等级证收回。信用等级证只起到证明石材企业信用等级的作用,不能以此给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最后,合理确定信用协会会员的信用等级。信用等级评定坚持动态管理原则,每年评定一次。农村信用社根据信用等级,确定当年有效的信用授信额度,会员可在此额度内随借随还。对石材企业户信用等级打分评定,等级分为AAA级、AA级、A级、B级四个等级。整体而言,天岗石材产业信用互助协会就是在诚信的基础上,把分散的、个体的石材产业园区的中小企业整合起来,成立行业自律组织,使中小企业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自律组织。在协会内部产生了很好的相互协助、相互监督和相互约束的机制。一旦一个中小企业失信不按时还款,则不仅会影响其个人信誉,还对小组信誉与协会信誉造成连带影响,从而使协会和小组内部产生了极强的监督和约束动力,协会会员之间相互担保,形成联保贷款,解决了担保难的问题,同时也减少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这对于区域内中小企业信用机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效应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蛟河市通过对石材企业户的信用等级评定,提升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层次,创新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运作模式。

首先,中小企业诚信意识得到加强,贷款安全系数高,进一步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各个石材企业都能够按月到信用社交纳贷款利息,当年到期的石材企业联保贷款全部收回,实现当年到期贷款结零。据统计,五年多来,天岗农村信用社已累计向109户石材企业发放贷款2.45亿元。

其次,信用社对石材企业贷款的发放,有力地促进了天岗石材业的发展,使石材企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了信用社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也得到了广大石材企业户、开发区政府的支持和满意。这种由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信用社组织指导,协会及会员参加的信用等级评定模式,形成了农业产业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新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但是,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是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与征信服务体系建设不对应。由于目前中小企业评级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难以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农村信用社又缺少获取信息的渠道,只能依靠调查搜集和平时积累的信息,因而对中小企业情况只能是“大概了解”,与征信系统的要求相差甚远。

其次是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天岗石材协会的信用等级评定是在天岗石材产业园区内进行的一种自发行为。因此,信用评级监管主体长期缺位,使信用评级缺乏一个统一的监管部门,未采用统一的标准对评级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审查,容易造成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结果差异性较大,评级结果的公信力无法得到保证,影响了评级产品的运用。另外,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最后是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指标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天岗石材协会信用等级评级指标将企业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销售收入等规模变量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赋予了较大的权重,而营业利润率、产业前景等反映企业赢利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被赋予的权重不及规模指标,属内部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对客户的还款能力作出判断,很难综合反映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

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新模式的启示

从吉林省蛟河市天岗石材产业园区互助协会的信用等级评定模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把分散的个体信用整合成为自律组织的整体信用,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信用等级评定模式改变了以往信用评定由信用社一家独搞、中小企业被动参与的做法,形成了多方参与、企业主动要求信用评级的良好局面。这无疑对探索中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种创新和完善,为“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第三方外部信用评级”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二,这种信用等级评定模式具备极强的监督和约束动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社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信用关系。信用社发放的石材企业贷款,实行的是协会担保、风险共担的风险控制机制,使其相互协助、相互监督、相互约束。一旦一个企业失信不按时还款,则不仅会影响其个人信誉,还对协会信誉造成连带影响,从而使协会内部产生了很强的监督和约束动力,具有极强的刚性约束力和较高的安全系数,较为有效地防范了信贷风险,也为今后各类信贷组织探索资金风险防控模式和区域内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三,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扶持是农村信用体系发展的关键。从天岗石材协会的组建和运作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地方政府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在其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与主导作用。地方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基层央行和地方政府在农村金融创新中如何整合资源,如何在各个主体中发挥协调与纽带作用。一是发挥政府部

门的主导作用,积极推动协会信用评级有效开展,加大宣传和支持力度。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农村的诚信建设纳入考核内容,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二是发挥人民银行的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协调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确保信用评级工作正常运转。同时结合征信系统建设,将评级信息加工整理,为农村征信系统建设打好基础。

篇3: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行机制,再担保

1 上海模式

近年来, 上海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管理的若干规定》、《上海市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损账补贴暂行办法》等若干政策, 初步形成政府相关部门、银行和担保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担保体系, 市场稳步扩大, 担保业务逐年大幅增长。

上海模式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上的成功突出表现在政策性担保方面, 从全国来讲起步比较早, 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上海模式即各级财政出资建立共同担保基金, 集中委托专业机构管理。政策性担保模式突出特点是由政府 (一般为财政资金) 出全资或大部分资金建立中小企业共同担保基金, 企业参股, 市场化运作, 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目前, 上海市财政共同基金是全国最大规模的财政出资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

1.1 资金来源

上海市采取各级财政出资建立财政预算安排的共同担保基金, 集中委托专业机构管理的模式。上海市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是由市、区县两级财政共同出资7个亿。其中, 市财政局出资4亿元, 20个区县财政共出资3亿元。同时, 一部分区县还建立了小规模财政担保基金作为共同担保基金的补充, 为一些微型小额贷款提供担保。其中在担保费收取方面, 上海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费一般为贷款担保额的0.8%-1.2%。

根据上海担保行业协会的统计, 上海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金额由2001年的31.6亿元逐年递增, 截止到2009年底, 上海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余额达到240亿元。

单位:亿元

1.2 担保对象

上海担保模式的担保对象为所有中小企业, 其中上海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统一遵循国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此种模式下的担保对象范围形式上是包括所有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 而实际上主要是针对那些国家鼓励的、有效率的优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量也是存在一定的限制, 并不能每个资金缺乏的企业都能得到担保获得贷款, 由此, 只有那些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并有潜在发展空间的企业才能获得担保。

1.3 管理和运行机制

1.3.1 委托专业担保机构运作和管理共同基金

为了利用专业人员, 实现政企分开, 市财政局委托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管理和运作共同担保基金, 政府与专业担保公司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如果政府出资组建担保机构, 注定会先天性地存在种种弊端, 作为行政的产物, 则会与市场存在多方面的隔阂。而将共同基金委托专业担保机构运作和管理, 就会避免行政上的操作误区, 真正与市场结合。

1.3.2 建立出资人之间的利益和风险分摊机制

担保基金的决策以担保公司为主。区县政府负责提供被担保企业的资信证明, 具有担保项目的推荐权和否决权;中投保上海分公司最终决定是否担保。市财政部门基本不参与担保项目的决策过程, 主要负责制定担保基金管理和运作规则, 与受托担保机构签订合同。担保责任由市财政与区县财政共担, 当发生担保代偿时, 对一般中小企业, 市财政和区财政各承担50%的责任;对高新技术企业, 市财政担负60%的代偿责任, 企业所在的区县财政承担40%的责任。根据市区县各自承担的风险比例分配担保费收入, 盈余部分提取坏账准备金。

1.3.3 担保审批程序规范透明, 防止政府行政性干预

中投保上海分公司的中小企业担保审批程序见图1, 一共包含6个步骤。随着担保业务的开展, 担保公司和银行的经验增加, 为了规范和简化担保程序, 方便中小企业, 担保程序进行了改进。一方面, 担保项目审查方式发生变化。由原来的财政、担保公司和银行分别审查, 转变为授信担保和专项信用担保。另一方面, 放松了反担保规定, 由过去50万以下的免除反担保, 提高到200万元以下免除反担保。但有些区县对部分企业要求提供反担保。

1.3.4 与有关银行建立贷款担保协作网络

上海市财政局、中投保上海分公司现已与10家商业银行建立了贷款担保合作关系, 联合开展授权贷款信用担保和专项贷款信用担保。在全市共设立了200个贷款担保受理点, 方便了小企业, 简化了贷款信用担保的操作程序。

1.4 基本特点

首先, 各级财政共同出资集中分散的资金, 扩大担保基金盘子。就各级政府出资导致每个基金规模较小, 担保机构很难靠保费保持收支平衡的不足之处, 上海模式充分地解决了小规模分散出资的问题。

其次, 委托专业机构运作和管理共同基金有利于实行行政公开, 减少政府干预, 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 提高担保质量。如果担保机构依然参杂某些行政性因素, 就难以准入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最后, 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委托管理, 可以通过竞争招标的方式选择有信誉、业绩好的专业担保机构来管理和运作基金。

2 深圳模式

深圳模式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方面的优秀经验主要表现为互助性担保, 其互助性信用担保模式在全国发展最早, 也是目前发展最为完善的。深圳模式互助性担保即互助基金委托专业机构代理担保, 集投资与担保于一体的模式。互助性担保是由一些中小企业以自愿和互利为原则组成信用互助协会, 协会成员共同出资组建互助担保基金, 以会员企业出资为主, 以会员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担保机构, 其主要特征是成员企业之间的互助行为, 不从事贷款担保以外的投资业务, 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深圳市一些区建立的企业互助担保基金, 把分散的小额担保基金集中起来, 形成互助基金, 担保对象是互助基金的会员企业。

2.1 资金来源

深圳担保模式的资金来源有会费、担保费、捐赠、政府资助、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利息以及其他收入, 其中主要为互助企业的小额担保基金, 即以会费和担保费为主, 其他收入所占比例甚小。

深圳市中小企业信用互助会于2002年12月底正式成立, 这是国内首家委托专业担保公司经营管理的信用互助会。这是由深圳市福田区民营企业家联谊会牵头, 中国民生银行和中科智担保公司共同参与, 为深圳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单位: (元∕年)

2.2 担保对象

即为所有申请并批准加入信用互助会的会员企业。深圳市中小企业信用互助协会章程中明确规定申请入会条件有:

(1) 在深圳市注册, 成立时间不低于一年,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 依法经营、诚信、规范、有发展前途, 在本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3) 拥护本会章程, 有加入协会的愿望, 对协会的信用互助业务有较深的认识。

2.3 管理和运行机制

2.3.1 深圳的企业互助基金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管理和运作机制

一是实行理事会管理制度。建立了专门负责管理互助基金的理事会, 并制定了一套比较规范的管理办法和约束机制。互助担保基金理事会由互助企业代表、担保公司代表, 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二是委托商业担保机构代理担保。互助基金理事会委托中科智科技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代理担保。基金理事会为决策者, 担保公司主要提供担保专业服务。其担保审查和决策程序是:互助基金成员推荐担保项目;担保机构负责项目初审和担保项目的文件准备;最终是否担保由理事会来决策。

2.3.2 集投资和担保于一体

深圳的高新技术投资担保公司用80%的资本进行担保、20%的资本金进行风险投资。是集投资和担保于一体, 由担保基金自身资本金的运营来养担保, 通过担保基金的运作实现基金的滚动发展。深圳市高新创企业的发展资金以自筹为主, 自筹资金约65%, 银行贷款只占20%左右, 股市融资只有3%, 风险投资和存量变现等所占比例则更小。在这种形势下,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与深圳商业银行合作推出了“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专项资金担保”项目, 每年为创业型高新企业提供5000万元的融资担保额。首期设定1000万元额度。“深圳高新投”公司于1994年12月成立, 截至2010年6月30日的期末在保余额达到了153.51亿元,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8.87%。

2.3.3 采取债权转股权的方式

有一些担保机构进行担保以后, 当企业不能偿还的时候, 担保机构就把这个债权变成了股权, 相当于投资了。深圳中科智投资担保公司就采取这种方式。

深圳中科智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民营担保公司, 其模式就是将担保和风险投资结合起来, 以担保为手段进行风险投资。具体运作方式就是债转股, 即在一定条件下, 将贷款资金全部或部分转成被担保企业或资本运营项目的股权, 将用于直接投资的风险投资资金部分转成担保基金, 利用担保的放大功能为投资项目取得银行贷款, 以扩大投资面, 分散投资风险, 提高投资成功率。担保投资业务控制的各种资产, 除与风险投资一样采用转让和上市方式变现外, 还可以解除担保的方式退出担保投资项目。

2.4 基本特点

一是把分散的小额互助金集中起来, 实行专业机构与互助担保基金结合, 利用专业担保机构提高互助基金的信誉。企业互助性担保能有效减轻政策性担保中政府财政压力, 及时补充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资金缺口。

其次, 互助担保基金一般由中小企业集群设立的,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中小企业群的共同发展。中小企业集群是由许多个企业聚集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形成的, 这为多个中小企业集中出资, 相互提供贷款担保创造了优越的地理和信任条件, 也节省了信用互助组织的管理和运作成本。另外, 在集群内部, 企业之间有的存在上下游关系, 集群成员企业围绕某一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销体系。最后, 中小企业集群之间本身存在的行规以及约定俗成的制度为互助担保组织提供了组织和制度条件。

最后, 深圳模式互助企业担保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 互助金可以选择有信誉、业绩好的专业担保机构进行代理担保。

3 安徽模式

安徽模式在此主要分析分层次再担保的模式, 安徽省是有选择的进行再担保。由于各地区的运作方式不同, 担保机构的资信不同, 因此, 在确定再担保机制时要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2001年以来在安徽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安徽模式再担保体系建设以每年2家的速度递增, 截止2009年3月底, 全省共用信用担保机构281家, 较2005年末家数翻了一番, 在中部地区位居前列。累计注册资本129.4亿元, 是2005年的3.7倍。

3.1 资金来源

安徽分层系再担保模式资金来源主要为再担保收费。再担保收费为被担保机构在保期内全部应收保费的5-10%, 其中50%返还给被担保机构, 另50%用于建立再担保体系。安徽省信用担保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来, 再担保体系内的担保机构在担保中心的业务指导下, 加强风险防范, 创新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 使得担保企业数、担保规模持续上升。

单位:万元

3.2 担保对象

安徽再担保模式的再担保对象主要省内地市一级担保机构, 其中安徽省共计17个地市, 每个地市都有一个地市级信用担保中心即共有17个担保机构。省内所有担保机构都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符合要求者均可通过信用担保中心信用担保获得银行贷款。

3.3 管理和运行机制

安徽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就是以再担保业务为主, 除了自己直接从事少量担保业务以外, 还有选择地与地市一级担保机构签订再担保协议。再担保的条件是当地市级担保机构出现破产时, 债务清偿后仍不足以补偿贷款银行的部分由省担保中心代偿。

在维护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召开银行、企业和担保机构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形式等, 督促政府部门与金融界对担保工作的重视、支持和配合;二是加强对再担保成员单位业务指导和规范工作。根据各成员单位的不同特点和不足, 着重从控制风险、增加担保品种、做大担保业务、扩充资本金、建立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或协助做好有关方面工作;三是利用再担保模式平台, 再担保成员单位担保业务量接近全省担保行业一半。市级担保机构采用再担保合作方式排除了行政干预, 完全按市场化操作, 符合市场经济活动规律要求。

3.4 基本特点

首先, 再担保可以规范担保行业的运作和发展。一般情况下, 在上一级再担保机构在对下一级再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时, 为了防范风险, 再担保机构将首先对相关担保机构 (原担保人) 进行严格考核和信用评估;此外, 也可以对不同信用级别的担保机构在承保范围、收费、赔偿方式等方面区别对待。

其次, 再担保有利于发挥各级财政的作用, 有效分担担保机构的风险。建立再担保体系的根本目标就是分散担保机构过多的风险以此促进担保机构扩大业务规模, 增加收益, 实现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 再担保可以帮助担保机构提升信用等级。再担保能够分担担保机构的风险, 增加担保机构的放大倍数, 拓展担保业务量, 提升和增补担保机构的信用能力。

最后, 再担保能使担保机构共享受保企业和其他担保机构信用信息。

4 启示

4.1 优化担保基金的扩大与运用

无论是上海模式、深圳模式还是安徽模式, 拓宽担保机构资金来源是首要任务。只有将担保基金盘子做大了, 才能提高本身的信用和杠杆能力, 扩大担保范围, 抵御担保风险。政策性担保需建立财政补偿机制, 互助性担保则可吸纳企业和社会捐助。另外, 也可制定相关制度吸纳商业性融资。

为了能及时代偿, 应保证担保金的流动性与安全性。规范担保金的运用机制, 实现担保金的保值与增值, 采取多种风险分散机制。

根据信用担保符合大数定理的原理, 信用担保是通过大量担保项目的保费收入来弥补少量风险损失, 因此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不宜太小和过于分散, 只有当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有效抵御风险。上海模式将共同基金集中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管理, 深圳模式则是将互助金盘子做大提高担保能力。

4.2 规范委托管理运行机制

委托专业担保机构运行和管理的目的是实行政企分开, 提高担保质量。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管理, 有利于协调各出资方的利益, 但是需要建立出资人监控制度, 明确责权利, 建立统一的利益和风险分摊机制。如上海模式是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和运行财政基金, 担保公司不仅提供专业服务, 而且是最终担保决策者。深圳模式则仅是委托代理担保, 最终担保决策者还是互助理事会。

无论是政府财政基金还是企业互助基金, 委托管理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如明确担保对象, 明确权责利, 建立严格担保程序等等。

4.3 建立多种形式的再担保机制

上海模式中分散出资集中管理和安徽模式的有选择性的分层次再担保都是已经过实践考察的再担保运行机制。

在我国现有财税体系下, 采取再担保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级财政的作用。再担保的代偿不是对每一笔贷款进行审查, 而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运行规则, 地区性担保机构遵循统一的担保规则。上海模式是整个上海地区的担保机构遵循统一规则, 而安徽模式则是有选择的进行分层次再担保。由于各地区的担保机构资信不同, 因此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取再担保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燕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再担保机制初探[J].商业会计, 2007, (3) :9-10.

[2]吕薇.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几种运作模式比较[J].经济研究参考, 2002, (67) :6-8.

[3]龚国光.上海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9 (3) :44-45.

[4]彭静, 钟玲.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分析[J].中小企业研究, 2005, (11) :237-238.

[5]邓雪鹏.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模式[J].中小企业研究, 2006, (4) :270-271.

篇4: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模式探讨

关键词:信用担保体系;功能定位;风险管理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状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始建于1993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成了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的200个地、市、州、盟,其中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区)、市两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形成了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互助信用担保机构和商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主体的信用担保机构体系。

但是,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支持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首先是担保资金放大倍率远低于国际水平;其次是担保条件苛刻,企业申请担保门槛高,许多有效担保需求被拒之门外。据调查,多数担保公司为了规避风险,要求企业提供各种反担保抵押品,其条件几乎与银行的贷款条件相当,而能够符合担保公司要求的企业基本能从银行直接获取贷款,但真正有着临时困难却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得不到任何的信用支持。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低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功能定位不清晰,从而导致其发展模式偏离正常轨道。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功能定位

这里所谓的功能定位指的是要明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与地位,及其在担保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种类与程度。

我国中小企业尚处初级发展阶段,资产质量良莠不齐,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发展前景有好有坏,加之我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不稳定、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在信息极不对称条件下很难获取银行信任,得到银行的融资支持。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作用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等级之外,还要能对中小企业进行过滤,建立一个良性循环机制,让所有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有前景的中小企业都能得到融资支持,让没有前景的中小企业自动退出信贷市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不仅是一座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桥梁,还是一个过滤器,是银企关系良性循环的保证人。

要真正起到上述作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需要承担两类风险:企业道德风险(也可称为主观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也可称之为客观风险)。所谓企业道德风险指的是企业恶意逃废债行为给担保机构带来的代偿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指的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善而破产给担保机构带来的代偿风险。企业道德风险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避免或者挽回损失,比如通过建立信用档案拒绝给具有不良记录的企业提供担保、通过法律程序行使追索权挽回损失。企业经营风险则是担保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影响到担保费率和担保倍数的主要因素。信用担保机构通过承担和管理这两类风险而获取收益、发展自身。

三、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模式

最早开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家是日本,1937年成立了地方性的东京都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1958年成立全国性的日本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和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联合会,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共担风险、担保与再担保相结合的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此后,美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国都纷纷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较为成功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模式有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

(一)出资模式和组织机构体系及其职能设置

日本政府于1950年就颁布了《小企业信用保险法》,1958年重新修改了该法,把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保险体系合二为一。信用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而信用保险公司对担保责任进行保险,使政府的资源在信用担保与再担保之间合理配置。日本全国有52个信用担保公司,主要职能是负责本辖区内中小企业担保申请的资信评估、处理和批准工作。各地信用担保公司的规模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状况,平均而言,每个公司有100个工作人员,2-3个分支机构。信用担保公司的损失由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司进行部分赔偿,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司是由日本中央政府全资拥有的机构。美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美国中小企业局,最初成立于1953年,是独立的联邦政府机构,局长由总统任命。小企业拥有许多咨询中心,并与许多研究中心有联系,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诸如企业规划、账目管理、现金流量分析、贷款以及制定预算等服务,这些机构的开支和费用由联邦和州政府解决。此外,私营的金融机构也是小企业担保贷款的主要参与者。

(二)担保体系的运作机制及风险控制方式

日本的信用担保机构以经济目标为主,实行商业化、规范化运作,为守信用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信用担保公司、信用保险公司和中小企业之间的担保关系为:一旦中小企业不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则由信用担保公司代替中小企业偿还贷款,而信用保险公司对信用担保公司损失总额的70%给予赔偿,其余30%由信用担保公司自担风险,以强化其担保和经营责任。日本的信用保险公司实际上是信用担保公司的再担保公司,这种两级担保体系有助于分散担保风险,增强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增大担保倍数。但是,在这种全额担保方式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励,容易产生银行的道德风险,给担保公司带来损失,不利于担保体系的良性发展。美国小企业局贷款担保业务操作程序规范而灵活。首先,对借款企业资格有严格的规定:只有符合小企业标准的企业才有资格获得贷款担保;要求企业主动投入一定比例的资本金;要求企业的现金流量不仅能偿还担保贷款,而且能够偿还所有债务;要求企业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保证企业正常营运;要求企业和业主提供一定数量的贷款抵押。其次,保费标准原则上承保项目收取年承保额的2%作为担保收费,但对每个具体的项目要通过协商来确定,业务人员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在风险控制方面,除了事前对借款企业资格的严格要求之外,美国小企业局实行部分担保制,即建立金融机构、政府担保和企业三方面的风险共担机制,由小企业局补偿贷款机构在担保金额内遭受的违约损失,小企业作为借款方仍有偿还全部债务的义务,小企业局有权追索企业所欠的债务。

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模式的选择——演化式发展模式

(一)出资模式与机构体系

在当前信用环境差、中小企业发展处起步阶段的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企业道德和经营风险都很大,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难以发展起来。此时最好的选择是由政府出资组建一个统一完整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体系,承担起信用担保和信用筛选功能,即在作信用担保的同时为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此时的信用担保机构面向全国所有中小企业服务;之后,政府可以通过吸引地方政府资金和私人资本入股方式扩大规模,同时也带动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而政府则可以逐渐减少资金投入,把业务的重点转向纯政策性担保领域。即出资模式由政府独资模式逐步向多元化出资模式发展;机构体系由单一的政策性机构体系向复杂的商业性机构体系转化。

(二)运作机制与风险控制模式

首先,信用担保机构运用大数法则确定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费率,即根据各类型企业的破产率确定其违约风险程度,进而确定其初始担保费率。其次,为每一家申请担保的企业建立长期信用档案,并跟踪其经营发展全过程及其银行信用记录和商业信用记录,判定其信用等级,并依此决定其是否为可担保企业及其后续担保费率。再次,对担保项目实行部分担保制,即担保项目资金的70%-90%,剩余部分风险由银行承担,同时担保公司保留对企业的追索权。最后,对于已代偿的项目,担保机构可以通过担保投资或行使追索权等方式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米险峰,梁鸿飞.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现状与战略转变,2004~2005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李丽霞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5.

3、谢清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7(2).

篇5:企业风险再担保体系建设探讨论文

在目前经济增速放缓、需求切换和动能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过剩产能蕴藏着较大风险,社会融资和货币信贷规模回落,信贷刺激经济增长弱化,债权市场违约事件频发,银行不良资产率也在持续攀升。担保公司作为连接中小企业与银行间接融资市场、票据市场、信托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受经济大环境和行业风险集中爆发的影响,业务代偿风险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学术界对担保理论、业务模式、运营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但缺乏对再担保体系的系统研究。本文以担保行业发展历程和现状为基础,以~山东省内担保代偿项目案例样本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目前担保行业面临的客户端风险和经营模式风险,结合担保行业从业经验,总结归纳了担保行业面临的风险和自身的局限性,说明再担保通过发挥增信、分散功能在解决担保行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为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思路和保障。

一、担保行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1993年第一家信用担保公司——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由原国家经贸委发布,该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业务模式和担保体系的架构。20,发布《关于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将信用担保机构的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此后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信用担保机构的数量和资本规模保持不断增长,担保贷款金额和数量迅速扩张。中国担保行业规模在经历了~的快速增长后,在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20担保机构数量呈现波动下滑趋势,其中同比下滑11.61%,担保行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担保行业所隐含的系统性风险开始显现。以山东省融资担保机构数量为例,具体变化情况见表1。

二、担保行业面临的风险分析

担保实质是利用自身的信用为资金提供方和资金需求方搭建桥梁,在整个交易行为过程中,完成信息流、现金流的整合,从而完成资源的配置,发挥资金融通的作用。经济新常态下,担保公司面临客户端风险、自身经营模式风险相互叠加和交织的风险。

(一)客户端风险分析

客户端风险是指在担保期间内外风险源因素共同作用下,风险能量经积聚产生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在突破风险阈值后,经由特别路径,依附一定载体在系统之间传导或蔓延,致使企业利益和担保利益偏离预期目标的现象。1.客户端风险特征为了解客户端风险基本特征,经对年~年期间山东省内发生担保代偿的137户企业的调研,结合当前市场状况和数据分析,总结出以下特征:(1)风险发生时间和行业分布的集中度较高。风险集中发生的期间从开始,20~2016年发生的代偿金额高于过去十年发生的代偿总额。这与当前宏观经济环境高度契合。代偿项目行业分布集中于贸易业、食品制造业、设备和部件制造业、小额贷款公司和房地产行业,行业分布较为明显。(2)风险额度分布呈正态分布态势。企业代偿额度分布呈现典型的正态分布特征。万元~5000万元担保额度区间是最高区间。一般来说,经营规模不是衡量企业风险的因素,经营规模大不代表企业风险高,经营规模小不代表企业风险低,但担保额度与企业经营规模息息相关。(3)风险的地域性。代偿项目地域风险集中度较高,其中山东省内济南、日照、潍坊、临沂和济宁等地区企业风险相对较高。应重点关注地区系统性风险、互保圈风险、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影响。(4)风险频发引发信用危机初现。目前金融机构出于对不良贷款容忍度低、考核压力大等原因,对民营中小企业惜贷、抽贷严重,导致信用危机频频发生。省内中小企业为避免发生抽贷现象,即使有还款能力也不进行还款,采用借新还旧等多种风险化解手段进行资金的融通,导致资金提供方和资金需求方的矛盾日益激烈,银企信任关系破坏。2.客户端风险成因从客户端风险源来看,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1)外部因素:首先是宏观层面原因。从国际形势来看,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然较弱,经济增长疲软,国内外市场需求持续偏弱,国内制造业外贸走势偏弱,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仍显不足。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在乐观情绪支配下加速财务杠杆化,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一旦经济逆转或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资产急剧缩水,导致资不抵债和流动性不足的状况。其次是行业和产业政策影响。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任务中摆在首位的就是去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受此影响国内债券市场前三季度已有23个发行主体出现实质性违约,涉及46只债券,本金或超过376亿元。刚性兑付在各债券类别逐一打破,违约债权发行人从民营企业扩展到国企和央企,违约行业集中于产能过剩行业,如煤炭、钢铁、太阳能、金属与采矿等行业。而在此之前,中国债券市场超过未发生过实质性违约。再次是区域因素影响。山东省内企业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占比较高,一方面,金融资源匹配倾向性较为明显,目前很多金融企业处于资产质量的考虑,对民营企业抽贷、压贷、惜贷严重,大量优质金融资源分配到大型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除金融资源较为丰富外,体量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强,在市场竞争中也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最后是配套机制建设影响。不完善的信用体系、漏洞的抵质押融资登记制度,使得中小企业失信的成本较低,也是违约频发的原因。(2)内部因素:企业自身因素导致发生风险的原因较为复杂,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归纳了以下15种风险成因,具体见表2。因主要是前八项,金额占比88.54%,户数占比81.76%。下面重点分析前八项的风险成因:互保圈风险的传导。互保企业出现风险往往引发银行对互保圈内所有企业的抽贷,进而导致互保圈风险快速蔓延,企业资金链断裂发生实质性违约。借贷资金用途改变导致风险发生。借款人改变贷款用途,用于投机性业务、资本运作、以流动资金名义申请贷款实际用于固定资产投入等,都会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银行抽贷造成的影响。目前传统制造业的风险较高,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经济和政策冲击较大,有些金融机构为防范和控制风险,对企业抽贷、压贷,让其提前还款并不再续作,导致企业进一步陷入困境,进而逐渐丧失外部融资能力,加速风险的爆发。投资扩张风险。企业大幅举债、盲目扩张,但是投资的项目收入回款慢或效益不达预期,从而导致现金流紧张,偿债能力大幅下降。实际控制人因素引发代偿。实际控制人由于涉嫌贿赂、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贷被逮捕或者跑路,导致经营不能持续,引发融资风险。民间借贷风险。企业涉嫌民间借贷引发债务纠纷,进而导致资金链断裂。自身经营不善原因。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营战略或决策的失误,使经营资金良性运转的机制被打破,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公司治理因素。该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自身管理层,如管理层的频繁变动、股东的权利内部斗争、权力寻租等,都会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及债务偿还。

(二)担保行业经营模式风险

担保机构应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而生,承载着服务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重要使命。担保行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担保行业自身经营模式存在以下局限性:1.担保机构资产规模偏小,行业盈利水平偏低。担保机构是金融行业的从属经济主体,目前商业模式没有被充分认知,行业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同。保费收入和承担的风险不配比,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根据统计数据分析,2016年全省担保机构数量相比20下降了17.35%,在保责任余额相比年下降了约4.34%。2.银担合作不够顺畅,权责不对等。在开展业务合作时,担保机构在向银行缴纳业务保证金的同时仍要承担100%的风险,权责严重不对等。经济新常态下,与担保机构开展合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更趋谨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担保机构的业务准入门槛;二是总量控制额度,暂停与担保机构开展新业务合作;三是通过增加保证金比例、降低业务放大倍数上限等措施,提高与担保机构的实质合作条件。3.担保机构普遍缺乏资金补偿和风险分散机制。担保机构收入来源单一,主要来源于担保费收入,在经济下行时期担保费收入无法弥补代偿损失,导致其资本规模难以扩大,资金补偿和风险分散机制的缺乏使得担保机构的可持续经营受到较大的挑战,严重制约担保公司的发展壮大。4.担保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风险管控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目前担保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狭窄,大部分担保机构风险识别手段和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缺乏有效的对冲技术和转嫁措施,一旦面临宏观经济下行等系统性风险,担保机构的代偿压力急剧上升,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未来在客户端和自身经营风险的共同影响下,担保行业面临分化趋势加剧、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现状。

三、再担保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经济下行时期,在内外部风险的共同影响下,担保行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业务扩展受阻、代偿风险上升、银担合作难度加大等问题。担保机构迫切需要政策性再担保机构在风险管理模式、信用增信、资金支撑和行业体系建设方面为其提供保障,基于此再担保机构应运而生。

(一)再担保和再担保体系的含义

再担保是再担保机构利用自身信用,为保障担保行为的实现而对担保机构进行的担保。再担保是担保机构分散和转移风险的重要方式(具体业务模式如图1所示)。再担保体系建设是指再担保机构利用股权结构、以再担保业务合作为纽带,建立再担保、担保层次分明的担保体系架构,发挥信息集聚、资源配置、要素优化、资金整合等优势。

(二)再担保体系建设的作用

自第一家再担保机构成立至今再担保行业已经发展9年,通过发挥再担保的增信、分险、引领等作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杠杆效应不断放大,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稳步提高。特别是在近几年“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随着山东金融改革层层深入,再担保体系为解决担保行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1.再担保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再担保主要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支持担保机构发展,通过再担保审慎监管,在机构准入、资本金补充、风险管理、业务开展等方面强化约束,建立统一规范的再担保体系,提升整体行业公信力。2.再担保发挥风险分散作用。通过开展分保、联保等再担保业务,构建担保体系与银行体系总对总的合作关系,将极大推动担保机构与银行建立顺畅的合作关系,促进担保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全面风险意识,充分发挥优质担保机构的集聚效应。3.再担保具有信息共享功能。一是有利于在再担保体系内部建立客户资源共享池,形成统一的风险控制标准。二是识别并及时共享信用记录不佳的客户信息,降低体系成员间共发性、传递性风险。三是通过共享的客户资料,可以提高担保业务运作效率,使现有的体系成员间合作更紧密,提高同行内的竞争力。四是有利于社会化信用体系的逐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助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同时建立银行等资金来源提供者与中小企业之间良好的信用关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从而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及完善,进而达到防范风险的良好效果。

(三)再担保体系化解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1.风险识别。风险来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对于担保行业而言则主要来源于客户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再担保体系通过股权关系、以业务合作为纽带形成较为稳定的体系架构,通过担保机构自下而上形成风险信息清单的汇集,通过再担保公司的整合和分析,打破信息孤岛,形成自上而下的区域风险数据库,用以指导担保机构对于行业政策、市场状况、互保情况、经营变化、信用数据等各种风险信息的判断,从源头提高识别风险能力,做出正确的项目决策,优化资源配置。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制度、标准的确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运用。再担保依托资源、人才、信息优势,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制度和指引,创新业务品种和风险缓释措施,建立风险控制指标,形成地区经营策略和风险管控策略,倡导风险文化,规范担保业务流程,严格担保审查程序,实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运行监测制度、代偿及债务追偿制度等加强风险管理,从而有效控制担保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形成完善的规避和分散风险机制。引导在再担保体系内担保机构合法、合规、稳健地开展业务。3.风险分担。当担保机构的业务发生风险时,再担保在一定的比例内承担代偿责任,为担保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降低担保风险对担保行业的震荡幅度,克服担保行业风险和收益不配比的弊端,帮助担保机构提高资产流动性。以山东再担保为例,目前现有100家体系成员,合作机构近60余家,覆盖全省17地市。山东再担保以再担保体系平台为纽带,通过创新再担保业务产品和模式,借力市场化手段融合全省担保资源,推动全省担保行业的规范发展。度新增担保、再担保额达到276亿元。助力省内中小微企业和担保机构的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安微担保模式”表明,政府投入1亿元财政资金可撬动100亿元贷款注入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银行信贷敞口较自主发放贷款下降80%,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提升2.5倍。因此,面对经济下行和代偿压力交织的形势下,政府加大对再担保的投入,增强再担保体系建设的力度,构建一个层次多元、结构合理、风险控制能力完备、效益良好的再担保体系,符合担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可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赵爱玲.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王鹏.构建以省级再担保为核心的融资担保体系[J].中国担保,2016(04).

[4]姜焱.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业务模式及风险浅析[J].中国商界,2013年(07).

篇6: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模式探讨

企业对于职工培训方法,应该按照需要选择一种或者多种并用,注重职工培训过程中的管理和引导,制定培训计划时,真正做到因需施教、因材施教、注重实效,为企业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和发展的职工。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德敏.铁路职工培训基地提高安全技术培训质量的途径[J].理论学习

与探索,(5):64-65.

[2]王越明.职工培训管理模式和培训方式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15):137.

[3]来尧松.对职工培训管理模式和培训方式的探讨[J].理论学习与探索,(6):68-69.

2.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模型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2)工作轮换法。这是一种在职培训的防范,是通过让职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变换工作岗位,使其获得不同岗位的工作经验,一般主要用于新进员工。企业采用工作轮换大多是为了培养新进入企业的年轻管理人员或者有潜力的在职管理员工。工作轮换法能够丰富职工的工作经历,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利用职工的特长,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

(3)工作指导法。是由有经验的职工或者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者进行培训的方法。工作指导法能够在施训者和培训对象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工作的开展和协调。

(4)研讨法。研讨法多以集体讨论、小组研究为主。比较适宜于管理人员的训练或者用于解决某些较有难度的管理问题。研讨法能够鼓励职工的积极思考,有助于激发职工的学习兴趣,通过彼此的互补,发现职工的不足之处,开阔思路,加深职工对于培训知识的理解,促进能力的提高。

(5)案例研究法。是专门为参加培训的职工提供解决棘手问题的案例,让学员分析和评价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105

企业管理

提供充足的安全生产投入作为资金保障;同时,安全生产标准化动态发展的,形成长效机制。体系的运行机制必须是持续改进、

整个安全标准化体系吸收管理体系的思想,采用国际通用的

篇7:社会信用体系模式比较论文

与此同时,我们还访问了设在华盛顿的世界银行有关机构,与专题研究全球信用体系的资深专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座谈和讨论,听取了他们对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信用体系基本模式的分析,并得到了他们对欧洲及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共信用调查机构与私人信用调查机构进行比较研究的相关报告。通过讨论、座谈和参考他们的研究结论,再结合对美国的实地考察,使我们对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并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

我国目前正处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初期,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信用体系发育的现状,选择什么样的信用体系模式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公共征信系统与民营征信系统:两种不同的征信模式

(一)美国社会信用体系是以民营征信服务为特征的市场化模式

考察中我们看到,美国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主体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征信国家。其具体表现是,不仅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而且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随,形成了独立、客观、公正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建立,并依据市场化原则运作的征信服务主体。美国的征信服务机构,都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民营征信机构(或称为私人信用调查机构),这些机构具有如下明显特征:

1.在机构组成方面:美国的信用调查机构主要由私人和法人投资组成。美国没有公共信用调查机构,其信用调查报告几乎全部由民营调查机构提供。从征信机构的结构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存在着数千家信用调查公司,在此之后,由于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美国的征信行业进入了一个明显的市场整合期,通过兼并和合并,征信机构数量大幅度减少。据美国消费者信用协会(CDIA)提供的资料,消费者信用调查机构由原来的2000余家减少到目前的400家左右,由此带来了征信市场集中程度的显著提高。目前美国的消费者信用报告主要由前述的三大征信机构提供,其余的小型征信公司只在某类业务或在一个较小的区域范围内提供服务。在企业征信服务方面,邓白氏公司则几乎占据了美国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2.在信息来源方面:民营征信机构的信息来源广泛。在美国,消费者信用调查机构的信用信息除了来自银行和相关的金融机构外,还来自信贷协会和其它各类协会、财务公司或租赁公司、信用卡发行公司和商业零售机构等。其方式是由征信公司与上述机构自愿签订协议,由后者按协议约定向征信机构定期提供信用信息。企业征信公司搜集的数据来源与消费者征信有所不同,主要是美国各公司定期提供的公司内部信用信息和一些政府公共信息,而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多数银行不向信用调查机构报告它们的企业信贷数据(主要是出于竞争和保护商业秘密的目的)。

3.在信用信息内容方面:民营征信机构的信息较为全面。不仅征集消费者的负面信用信息,而且征集正面信息。特别是在对纳税人的基本信息数据、税收状况信息、企业地址、所有者名称、业务范围和损益表以及破产记录、犯罪记录、被追帐记录等方面,民营征信机构的数据更多、更全面。

4.在服务范围方面:美国消费者信用数据的获取和使用要受国家“公平信用报告法”及其它相关法律的约束,只有在法律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才能使用相关的消费者信用信息。征信机构必须对信用信息的使用和查询情况予以记录和保存,以备监管部门检查。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消费者信用信息的获取与其是否曾向征信机构提供数据信息则没有对等关系,换言之,并不是只有提供数据者才能获取数据信息,非数据提供者也可在法律的规定范围内获取相关信息。这表明,美国民营信用调查机构是面向全社会提供信用信息服务。服务的对象主要包括:私人银行、私人信用机构、其它企业、个人、税收征管机构、法律实施机构和其它联邦机构,以及本地政府机构等,这些机构都是征信报告的需求方。但需要强调的是,美国的信用中介服务完全是依市场化原则运作,即信用调查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是商品,因此有价值和价格,按照商品交易的原则出售给需求者(除特殊规定的条件下可免费提供),这是美国民营征信行业得以不断发展的制度基矗

在美国,从事消费者征信的机构,均提供消费者的历史信用数据,美国相关法律规定,一般的消费者信用数据可保留7年,破产信息可保留10年。而企业征信机构,一般提供12个月内的企业信用数据信息。

5.在业务范围方面:美国的民营信用调查机构在从事消费者征信和企业征信业务上有明确的界限,大型信用调查机构的业务更是有比较明确的界定。比如邓白氏公司主要为社会提供企业信用报告和评分(特别是中小企业),而很少涉足消费者信用调查业务;穆迪(Moody's)、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和菲奇(Fitch)等公司专门从事证券信用评级业务,重点为防范资本市场的风险服务;三大消费者信用局则主要对消费者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评分并销售信用报告。虽然在个人信用局的业务中,也会涉及到企业信用信息

(如Experian和Transunion公司都提供一部分企业信用报告),但是规模很小,不是其核心业务。这种业务上明确的社会化分工,使不同的征信机构重点围绕着各自的核心业务不断创新、研究、设计,并不断推出新的信用报告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公共信用调查系统的特点与模式特征

在与世界银行专家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建有公共信用调查机构(也称公共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在世行专家调查的56个国家中,有30个国家设有这类机构。公共信用调查机构起源于欧洲,德国于1934年成立了欧洲第一个公共信用调查机构,法国的同类机构产生于1946年。1992年10月,欧共体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将公共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定义为:“为向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提供关于公司、个人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负债情况而设计的一套信息系统”。通过参考世行对欧洲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共信用调查机构的调查报告,公共信用信息调查机构具有如下特点:

1.机构的组成和主要职能:公共信用信息调查机构主要由各国的中央银行或银行监管机构开设,并由央行负责运行管理。建立公共信用调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服务,为央行提供发放信贷的信息,包括金融机构对个人借款人发放的贷款、贷款评级和贷款附属担保品的价值信息等,而不是为社会提供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报告。这就决定了该机构不可能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公共信用信息成为银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机构为本国的金融监管部门提供最新的借贷大户和银行风险的基本情况,为强化监管和风险分析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有助于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风险进行比较全面而准确的评估。

2.信息数据的获得:与民营征信机构不同,公共信用调查系统通过法律或决议的形式强制性要求所监管的包括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必须参加公共信用登记系统。按法规的严格规定,这些金融机构必须定期将所拥有的信用信息数据报告给公共信用登记系统,而不是像民营征信公司那样,根据与金融机构间的合同约定提供数据信息。这种强制性的征信方式,使公共登记系统几乎能够覆盖一国的全部金融机构,但是它们并不收集所有的贷款资料,而只是在一个规定的起点上收集信息数据。许多国家规定了金融机构向公共调查机构提供信用数据中的最低贷款数额(各国规定不尽相同),低于这个数额则不需提供,这就排除了相当一部分信用信息数据。而民营征信机构的特点则是可以提供每单笔贷款的详细资料。

3.信息数据的范围:公共信用登记系统的信用数据既包括企业贷款信息,也包括消费者借贷信息,与美国民营征信机构中二者在业务上有明显边界的特点大不相同。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包括正面信息,也包括负面信息。与民营的征信机构相比,公共信用机构的信用信息来源相对较窄,例如,它不包括来自法院、公共租赁公司及资产登记系统和税务机关等其它非金融机构的信息,也很少搜集贸易(商业零售机构)信贷的信息,只有不到1/3的公共调查机构掌握信用卡债务的信息。对企业地址、所有者名称、业务范围和损益表以及破产记录、犯罪记录、被追帐记录等信息基本不收集。许多国家公共信用调查机构只发布当前的信用数据信息,而不提供借款人借贷信息的历史记录。

4.信用数据的使用:许多国家对公共信用登记系统的数据使用有较严格的限制。根据相关法规规定,其数据的提供和使用实行对等原则,即只有为该机构提供信用信息数据的机构才能获取数据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经过汇总后的,而不是具体的单笔信贷详细资料。这是因为,公共信用登记系统主要是为监管服务,只有出于提供贷款审查目的才以汇总的方式向数据提供机构提供其他机构的信息。因此,实际上公共信用登记机构的信用数据只是向金融机构提供,而不向社会其他需求方提供,即该机构主要不是提供社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这种对等的原则也决定了这种数据使用不是商业化的,即这类信用报告不是商品,因此,即使有收费也很少。

概括起来,公共信用登记系统模式与民营信用调查机构的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公共信用登记系统是由金融监管机构设立,更多地体现了监管者的意志和需要;民营征信机构是由私人和法人组成,采取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公共信用登记系统主要是为金融监管部门的信用监管服务,而不考虑社会的商业化信用信息需求;民营征信机构是为社会更广泛的信用需求服务,服务范围更宽、更广、更全面。公共信用登记系统的数据强制性地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民营征信机构的数据的来源更全面,除银行数据之外,还包括来自商业、贸易等方面的信用信息。公共信用登记系统的数据使用更多地是金融机构内部为防范风险的信息互通,而民营征信机构的信用报告则是商品,强调为需求者提供商业化、个性化服务。

二、两种不同征信模式产生的基础与条件

是什么原因决定了不同国家对不同征信模式的选择?这是我们关注的问题。通过对美国的考察和对世行的访问,我们感到如下一些因素在征信模式的选择中不同程度地起着作用。

(一)经济发展和信用规模的扩大是民间征信业产生发展的客观基础

民营征信业的起源来自于经济发展中信用信息共享方面的需求。我们从美国CDIA了解到,最早的消费者信用信息共享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从伦敦的裁缝行业开始的,由行业内相互之间对消费者守信情况的互通,发展为在固定时间内进行信用信息交流,防止消费者违约和不守信用的现象增加。随着发展,出现了第三方专门收集消费者信用状况并加工生产成信用报告出售给需求者的民营征信机构。在美国,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对信用信息的大量需求。在这一时期,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银行信用和民间信用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社会的信用需求和消费者借贷活动的增加促进了金融信贷和其它信用方式的发展,进而产生了金融机构、商业机构对消费者和企业信用调查、资信评级的市场

需求,民营信用机构和征信业务便应运而生。在一战、30年代经济危机和二战期间,美国民间征信业曾受到很大影响,制约了其发展进程。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和信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征信和信用评级等行业快速发展起来。到60年代,美国全国已有2200多个民营消费者信用调查机构,主要业务是收集、整理、加工、储存、评估和销售消费者信用报告。

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机构首先是从地方发展起来的,在较长时间内,征信业务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使人们的流动性受到限制,以及对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规制,消费者更倾向于在本地金融机构或商业机构获得信用贷款,使得信用信息的供求双方一般都局限于一个地方或城市,因此,地方征信机构的信息更集中和实用。这就导致了地方消费者征信机构数量的增加。从征信手段看,在相当的时期内,美国民营征信机构是靠手工调查来收集、加工信用信息和生产信用报告。

20世纪60年代后,有三大因素促进了美国民营征信业的发展:一是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拉动经济增长,这就促进了信贷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了信贷机构对信用报告需求量的大幅增加。二是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导致自动化操作手段代替了手工信息收集手段,加上信息技术产生的规模效应大幅度降低了征信行业的生产成本,使其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并为信用产品提供了新的传送渠道;三是美国于1971年颁布的《公平信用报告法》(FCRA)使征信行业在法律的严格规范下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在有效解决信用信息收集与保护消费者权益和隐私的关系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大大促进了征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与此同时,自50年代开始的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了美国城乡居民汽车消费的超常增长,使人们的经济活动半径迅速扩大,客观上要求信用规模和信用活动范围随之扩大。特别是70年代后信用卡等公司的迅速崛起,为征信市场提供了大量的社会需求,促进了征信行业谋求业务量的扩大和跨区域的拓展。这些原因综合作用导致了美国80年代后征信行业跨区域兼并和重组的趋势日益明显,其结果是征信机构数量的减少和市场集中程度的提高,进而促进了征信机构核心业务的发展和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趋势,使信用信息更全面更准确。

庞大的消费信贷规模是美国征信行业发展的客观基矗截止到1998年,消费者所有的抵押贷款总额达到4.1万亿美元(包括第一和第二抵押权以及房屋产权贷款),另外,非抵押消费贷款(信用卡、汽车贷款及其它个人分期付款)的总额也达到1.33万亿美元。同时,美国征信行业的发展,还得益于战后美国政府的公共政策长期致力于鼓励金融机构和其他商业机构向城乡居民提供贷款和其他方式的信用支持与服务。这种政策的直接结果是美国利用信贷消费的人口比例大幅度增加。1956年有大约55%的家庭申请了某种形式的消费信贷,到1998年,消费信贷已为74%的家庭所利用。这种消费信用的快速发展在提高国民的投资能力和改善其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更快地促进了美国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迅速增加着市场需求,进而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此期间,征信服务对于消费信贷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信用报告大大地降低了提供信用的时间和成本,降低了信用提供者的风险,使更多的家庭和个人获得了贷款。

欧洲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随着技术进步、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和信用活动的增加,产生了对信用信息服务的社会需求,私人征信机构先于美国而产生,并在经济活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英国等工业化较早的国家,私人征信业发育更早。实际上,美国最初的民营征信活动经验更多地是借鉴于英国等国家的征信业务实践。在20世纪,英国等国家的私人征信活动发展也很快,并且通过兼并和重组形成了一些大型跨国征信公司,如Experian就是一家总部设在伦敦的大型民营消费者征信公司,其业务已发展至世界许多国家,在美国也成为三大消费者征信公司之一。这表明,无论是在美国或是在欧洲,经济发展和信用规模的扩大是民间征信业产生发展的客观基矗

另一些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等建立了公共信用调查机构,而民营征信业相对不是很活跃。但这并不表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慢和信用规模小,而更多的是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同和征信理念的差异。

(二)法律制度与征信理念的差异影响了不同征信发展模式的选择

曾有人提出,促使一些国家成立并利用公共信用调查机构的原因,是由于该国民营征信机构缺乏所致。但实际上许多国家(如巴西、智利、阿根廷和欧洲部分国家)是在已经建有民营征信机构的前提下成立了公共信用调查机构。根据世界银行对不同国家的调查结果,选择不同的征信行业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法律制度和征信理念。根据一些信用专家的观点,在法律制度上,实行以拿破仑法典为基础的国家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信用调查模式(如法国、意大利等)。因为在这种法律制度下,对债权人的权利保护相对少一些,相应地限制了民营征信机构的发展,而建立公共调查机构的可能性更大,其目的是补偿或部分补偿政府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不力,从而防止信用活动中的风险。

选择建立公共信用调查机构,还基于对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认识和征信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影响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民营征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借款人隐私保护的认识。这些国家实行的是高水平隐私保护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相关法律文件中规定,必须经过借款人的明确认可,方可征集和使用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这一原则还被写入了于1998年10月生效的欧洲议会95/46号文件中。文件规定:“在个人数据处理和保证个人信息自由流动方面必须保护个人利益。”这一文件也被称为“数据保护指南”,这一文件的生效使欧洲一些国家的相关立法变得更为严格。例如法国的法律规定,不仅每次征集信用信息时必须征得借款人的书面同意,而且每次发布信用报告时必须再次得到本人书面认可。在这种状况下,民营

征信机构很难有发展空间。二是这些国家明确禁止征信活动中披露借款人的白色(正面)信息,认为这属于个人隐私,而只允许征集和披露黑色(负面)信息。这种基于对消费者隐私保护的理念和极严格的信息保护制度,制约了民营征信行业的发展,使其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运作,也在客观上促成了公共信用调查系统的建立。因为公共征信机构的信用信息基本上不向社会公开,不存在披露隐私的问题。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以民营征信服务为主体的市场化模式的国家,在征信理念上不同于欧洲国家。例如,一方面,美国除特殊的情况外,一般不需要经过消费者本人的认可,只要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可收集、加工、存储消费者信用信息,并销售相关报告;另一方面,在消费者信用报告中,不仅包括负面信息,也包括正面信息。根据美国的征信理念,正是正面信息被采集和使用,才保证了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才能创新出更多的信息产品和增值服务为社会所用。这种征信理念所带来的相关法律规定和制度设计,大大促进了美国民营征信行业的迅速发展,并扩大了社会信用规模,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拉动了市场需求,带动了经济增长。

(三)强化金融监管是建立公共征信系统的决定性原因

强化对金融系统的监管和确保金融运行的稳定性是一些国家建立公共信用调查系统的决定性原因。例如在法国,是将公共信用调查机构数据库与其它资料(如资产负债表和司法事件等)结合并利用它来评定公司信用级别,这些评定是货币政策的关键参数;通过对公共调查机构的数据分析,还可以减少银行在评定信贷风险时的失误,使银行减少损失;意大利等国家的一些集团银行还利用公共征信机构来定期评估自己的综合债务状况。

从世行的调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倾向于建立公共信用调查系统。因为,一方面,这些国家的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对信用市场的规范还没有全面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比较薄弱,存在着系统风险和隐患,如果对金融机构贷款状况监控不力,遇有风吹草动,就可能酿成金融危机。如拉美一些国家的这一动机就十分明显。1994年墨西哥的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银行系统的多项贷款成为呆坏帐,不良债务大量增加。印度近年来也在筹备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公共信用调查机构,强化金融系统的监管,防范或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

(四)金融机构的竞争程度影响着征信模式的选择

从对美国的考察来看,选择民营或公共征信模式,还取决于一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竞争程度。美国的民营征信业的发展和市场化信息共享模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源于20世纪初对银行分支机构设立的传统规制限制了银行在不同州之间的竞争程度,也限制了对不同地方贷款人信用信息的全面了解。这种强化地方化的银行竞争格局,促使各银行之间产生了强烈的互通并共享借款人信用信息的要求,客观上促进了民营征信服务业的发展。而欧洲等国的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相对自由,反而使银行间互通信息的愿望并不强烈。特别是一些大的银行机构,并不愿意将自己较多的客户信用信息资源提供给民营征信机构,从而让其它金融机构共享。这些原因也抑制了民营征信业的发展。

三、公共征信机构与民营征信机构不是简单取代,而是相互补充

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北欧的部分国家只有民营征信机构,基本上没有设立公共信用调查机构。而法国等国家则只有公共信用调查机构而没有民营征信机构。然而,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更多的国家则既有民营征信机构,也建有公共征信机构,二者在各自的范围内发挥着作用。二者不是相互取代,而是互相补充(见下表)。

欧洲部分国家民营及公共征信机构表

注:①起始年为第一家机构成立的时间;②信用共享类型指90年代的资料;③B指违约、拖欠等信息;W指债务风险等其它。

可见,在这些国家,民营征信机构和公共征信机构并存,都在发挥作用,只是作用的目的、程度和服务范围不同。二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从目前看不存在一类机构完全取代另一类机构的问题。当然,不可否认,在一些公共信用调查机构作用较大的国家,民营征信业发展的似乎并不活跃。这一方面与这些国家对信用信息公开化的控制程度直接相关,同时,也与社会需求的分流有关。因为,金融机构是信用报告的主要需求者之一,而建立公共征信系统的国家,金融机构对信用信息的部分需求则可通过公共征信机构得到满足。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征信行业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其一是公共征信机构和民营征信机构都有所增加。例如,拉美地区的几乎所有大国都于90年代先后建立了公共征信机构;亚洲、东欧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也已经或正准备建立公共征信机构。如中国、捷克、克罗地亚、印度、新加坡、沙特和南非、坦桑尼亚等国。与此同时,民营的征信机构也在发展。拉美国家从80年代末以来民营征信机构数量明显增加;欧洲的德国、奥地利、西班牙等国在90年代增加了一些新的民营征信公司;东欧的7家民营征信机构都是在1992年以后开设的。在中国,90年代后陆续成立了一些民营征信和资信评级公司,开展了面向社会的,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的企业征信、评级业务。其二是民营征信行业的市场细分化趋势更加明显。例如,邓白氏集团公司具有160余年的历史,在90年代是其规模最大的时期。当时穆迪公司、丹尼雷公司(黄页广告公司)和尼尔森调查公司等都归属于邓白氏公司。1997年,顺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和业务细分化的趋势,穆迪公司分离出去,主攻世界资信评级市场;邓白氏公司则专注于企业信用调查业务,迅速地扩大了市场占有规模。其三是机构的跨国兼并与收购以及合作与联合进一步改变着国际征信行业的格局。一些大型跨国征信公司通过购并活动不断发展壮大,开拓新的市常例如,TransUnion(全联公司)的国际战略是在拉美国家发展业务和开辟南非市常邓白氏公司进军中国等亚洲征信领域;一些跨国征信或资信评级公司通过合资合作方式进入新兴市常如穆迪公司通过与中国大

公资信评级公司、惠誉公司通过与中国

诚信证券评估公司的合资合作进入了中国资信评级和资产管理咨询市常TransUnion也在谋求与中国内地和香港等地征信公司在信用评分等方面的技术合作。征信业务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四、对我国的启示

启示一:加快征信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美国征信业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和信用规模的扩大是征信业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征信服务业的发展又能进一步带动社会信贷规模的扩大和内需的增加,进而拉动经济增长。2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扩大,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我国已于90年代末期进入了“买方市潮。目前,扩大内需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需要不断扩大市场的信用交易规模和增加信用消费数量拉动经济增长。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征信行业的发展水平很低,虽然有一批民营征信机构,但由于多种原因,机构规模小,业务范围窄,不能适应信用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信用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状况无法有效把握,为防止贷款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置了较高的信贷门槛,企业信贷担保机构也不敢贸然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用规模的扩大。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已处于明显的升级阶段,对价值较高的住房、汽车、通讯设备和教育、休闲旅游等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我国已具备了大模式发展信用消费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信用中介服务行业有较快发展,为社会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消费者和企业的信用报告,增强信用市场的信息对称程度。

启示二:民营征信机构应成为我国征信行业的主要经营主体,市场化运作应是我国征信模式的基本选择

考察美国信用体系给我们的启示是:以民营征信机构为主体,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应是我国发展征信行业的基本模式选择。因为,第一,我国已有了民营征信机构发展的基矗到目前为止,我国民营的企业资信调查公司已有40多家,以新华信、华夏和上海中商征信等公司为代表。各征信公司按照商业化原则在市场上展开竞争,向社会提供客观、独立的信用报告。即使是一些原行政机构下属的征信机构,在业务运作上也基本采取了市场化的方式。可以说,我国企业征信行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已经基本形成。第二,随着经济发展和信用规模的扩大,以及对征信服务作用认识的深化,社会上对企业和消费者信用报告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不仅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商业贸易机构、各种信用卡发放机构也将成为信用报告的主要需求者。因此,应大力发展民营征信机构,因为它们的信用信息来源更广泛,其宗旨是面向全社会提供信用信息咨询服务。第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会促使民营征信机构不断开发创新信用产品,并为社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多样化的增值服务。第四,选择民营征信为主的市场化模式更有利于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包括资金和人才等)投入到信用服务行业的建设中,而不必政府大量投资。第五,民营征信机构不依附于任何政府机关和部门,有利于这一行业更具独立性和公正性。因此,有关的法律框架和管理制度,应当尽可能为民营征信机构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启示三:建立公共信贷登记系统很有必要,但其目的应当是为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服务,而不是向社会提供商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

以民营征信机构为主和选择市场化的征信模式并不排斥在我国建立公共信贷登记机构。而且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建立旨在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公共信贷登记系统非常必要。因为,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金融体系不健全,存在着系统风险和隐患。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比较薄弱,监管部门对各金融机构的信贷状况掌握的不甚全面,因而无法对金融运行和相关的金融政策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而公共信贷登记系统的主要作用和目的,就是为监管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信贷数据,为完善金融监管,防范信贷风险服务。同时,起到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互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的分割和不对称。再一方面,我国已经于1999年建立了中央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有了一定的组织基矗4年来先后实现了城市和省域区内的联网登记、查询,并正在进行全国联网的准备工作。到2002年6月末,已录入了420多万个借款人的基本信息、信贷及相关信息。金融机构查询用户已达6万多个,日查询累计270万次。据统计,仅从2000~2001年10月,金融机构已利用这一系统防范信贷风险5000多笔,否定潜在风险贷款300多亿元。当然,目前这一系统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数据质量不高,运行效率较低、业务服务范围较窄,以及数据库设计不完善等,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但是,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建立公共信贷登记机构的目的,是为政府的金融监管服务,而不是向社会提供商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当前,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思路,即认为可以考虑将我国现有的公共信贷登记系统加以改造,增加信用服务产品、扩大信用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变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征信机构。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既不符合征信行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对我国征信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一方面,公共信贷登记系统可以运用央行的行政权力强制性要求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信息,而其它民营征信机构不可能具备这种条件,因而势必造成严重的不公平竞争,不仅不利于新的民营征信企业的进入,对现有的民营征信机构的发展也会产生强大的挤压作用;另一方面,从信息内容、服务对象等方面看,公共信贷登记系统又不大可能全面覆盖我国的征信服务市场,不大可能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因此,我们建议民营机构和公共信贷登记系统还是各自发挥作用,完善自身的应有功能。

启示四:我国的征信业务宜先从地方和行业做起

从美国的经验看,征信业(特别是消费者信用调查业务)首先是从地方上发展起来的。当然,发展到现在已经突破了地域限制,行业集中程度不断提高。由我国经济和信用交易发展的阶段所决定,我国征信业还处在发展初期,不能与美国现阶段的征信业相比,而与美国征信业发展初期更为相似。因为,从我国具体国情看,我国的居民流动性虽然有所增强,但大部分人的信贷活动仍大体集中于一个地方或城市。且由于我国的银行业务体制,在信贷规模、贷款范围上也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信用消费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信用消费还主要是集中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和城市,因此,在消费者信用调查方面,更宜先从一个地方或城市做起,然后通过逐步联网的方式共享信用信息。目前,上海已经开通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主要征集的是上海居民的信用信息。还有一些城市也在筹备之中。这种做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重复建设,而是适应了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当然,在各地征信系统建设中,统一设计代码,统一征信格式标准是十分必要的,这也将为今后的联网和信息互通创造条件。

从我国企业征信来看,先从行业着手建立行业内部信用信息共享制度是可行的做法。因为行业内的信息供求双方都比较集中,信息共享资源较充分,建立数据库相对容易,运行成本也比较低,也便于与民营征信机构合作,共享行业信息资源。

启示五:建立和完善征信法律体系,为征信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8: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模式探讨

一、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许多行业已经进入买方市场时期, 供大于求已成为各行业的常态, 为了打开市场, 为自己创造更有利的竞争环境, 许多企业采取了赊销方式。赊销方式下完成的交易额已占到60%—90%。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不完善以及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落后, 企业间交易呈现出一种严重信用失控的混乱局面。“不赊销是等死, 赊销是找死!”是这种局面的一种真实写照, 许多企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根据有关部门调查,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 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企业之间, 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 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 在发达市场经济中, 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 而在我国, 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

二、企业信用危机产生的原因

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 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因为沿袭传统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和落后就逐渐暴露出来, 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我国企业当前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哪些缺陷需要弥补和完善呢?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

我国许多企业过分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 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 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下降。这些问题, 根源产生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摇摆不定和激烈冲突, 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 不顾企业长远利益, 急功近利;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 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 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 就是要在业绩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和一致, 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

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 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却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 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 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表明, 增加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 以信用部门或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

3.管理重点的严重滞后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在“追账”上面。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 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 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有经验的管理者清楚,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神经中枢, 从表面上看, 是一个财务问题, 但实际上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许多方面, 从客户开发、订单处理、合同审订到账款回收和债权管理。因此, 必须用系统和流程的观点来解决问题。从业务流程的角度看, 我们认为当前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重点必须前移, 至少应将70%的管理工作 (或管理成本) 放在“事前”和“事中”阶段。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

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 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 交易中仅凭主观判断作决策, 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 缺少信用额度控制, 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 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

三、完善中国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性方案

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变上述信用管理落后的状况, 应建立健全合理的企业信用管理体制;完善一套严格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逐步总结、完善起来的。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

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或设置信用监理) , 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 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 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

2.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

现代企业管理在传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协调作用和流程设计。销售/回款业务流程是企业关键性的业务流程之一, 最为重要而且复杂。实践表明, 企业实施信用管理, 可以有效地将企业销售和回款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流程设计的方法, 跨职能部门地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账风险这两个最基本的目标, 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实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和改进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客户开发与信息搜集业务流程;客户信用评级业务流程;订单处理与内部授信业务流程;销售风险控制业务流程;贷款回收业务流程;债权处理业务流程。企业通过上述各项业务流程的建立和改进, 将在销售/回款这一企业最重要的价值链中获得较大的增值, 其中卖方 (企业) 信用控制能力的提高和买方 (客户) 信用风险的降低是使各项业务流程得以改进的关键。

3.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1) 事前控制——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 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 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 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2) 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

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赊销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 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 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 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 实施直接管理, 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员“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 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 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三个方面:信用政策的制订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销售风险控制制度。

(3) 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监控制度。

关于应收账款管理, 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是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四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账龄监控与贷款回收管理制度;债权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 信用管理无疑是企业走向成功的一块重要基石。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 全面实施信用管理, 将是更多的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选择。 同时, 不从企业内部解决信用风险控制问题, 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就无法真正规范起来, 政府的各种规章和宏观措施就会失去效果。因此, 当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改革是一项带有根本性和先导性的工作。企业是整个社会信用链条、债务链条中的最关键一环, 只有用市场经济的办法, 在企业中建立起一种既自我制约又相互制约的信用运行机制, 整个国家的信用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本质就是信用经济。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是每个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这就要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 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 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上一篇:清税报告正文下一篇:教育进展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