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运行效果汇报材料

2024-05-04

体系运行效果汇报材料(精选7篇)

篇1:体系运行效果汇报材料

铜仁地区烟草公司江口县分公司

体系运行汇报材料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铜仁地区烟草专卖局(公司)法规企管科:

江口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根据《铜仁地区烟草专卖局关于二○一一年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铜地烟管〔2011〕3号),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全区烟草商业管理体系建设,突出运用、突出创新、突出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清晰的岗位职责、健全的标准体系、顺畅的信息传递、严格的绩效管理”要求,立足于会用、管用、好用、实用,强化目标引导,注重自主建设、系统推进,将体系建设与对标管理、优秀基层单位创建、信息化建设、QC(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等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基层管理和基础管理,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卷烟上水平”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促进“两烟”生产经营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现将体系运行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体系运行情况:

我局(分公司)体系运行工作在地区烟草局(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科室的大力帮助下,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三标一体”管理体系能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作流程中得到认真贯彻,体系运行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具体体现在:

1、围绕“三标一体”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组织员工不间断的 体系培训学习,使全局干部职工树立了做好每一项工作要留下痕迹记录的良好习惯,并对工作流程进行梳理。

2、根据全区管理体系内审末次会议要求,我县局(分公司)于2011年7月25日—7月27日进行了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工作。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被审核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审核小组分别对单位所属12个部门所涉及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管理文件、作业文件、部门工作手册和运行手册、适用管理规范及岗位职责和相关工作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了审核,并对体系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了抽查。审核组以抽查方式对各部门的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并追踪客观证据加以证实,以达到提高管理体系运行质量之目的。

3、按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将工作任务和目标分解到人,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职责分明,并制定了、季度督察计划和考核措施,对各项工作实施重点督查,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量化考核与单项考核相结合、业绩为主与奖优罚劣相结合,狠抓过程管理,实施过程控制,增强了员工的职责意识,明确了员工的工作目标,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二、存在的问题

1、相关记录表格填写内容不规范,对表格需反映的内容不相一致。如烤烟生产技术员工工作日志对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描述过于简单;督促检查表对问题的描述不详细,对存在的问题未及时进行跟踪验证。

2、思想认识不到位,全员参与程度不高,部分员工对体系文件的 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导致体系运行出现偏差,纠正、预防措施实施不符合标准及程序文件要求。

3、个别部门无信息联络处理单、无《低值易耗品管理规定》《资产出租管理规定》、无印章管理规定,维稳工作规定、无食堂各类电器设备安全操作及清洗检查记录、无《重点防火部位一览表》、部门安全管理目标、管理方案未制定、无烟田规划布局、轮作、翻耕验证记录、无平衡施肥技术及烟株长势评价表、没有对专业服务队服务检查评价、无生产过程监测报告、无烟肥及浮盘等物资使用质量验证检查、缺少移栽和大田管理阶段的检查记录表、无法律法规的培训记录资料等。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强化培训,提高认识,深入做好管理体系宣贯工作

要加大体系知识的培训力度,把体系建设培训工作纳入员工培训的范畴,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集中学习培训管理体系知识,通过培训达到全局干部职工能自觉按管理标准来规范自己行为的目的。

2、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提高绩效考评质量

对各部门关键业绩指标严格审核把关,并按要求进行层层分解,使工作计划与制定的关键业绩指标相对应,按关键业绩指标工作内容制定好月度督察计划,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为季度末的绩效考评提供客观真实依据。

3、加大督促整改力度,及时跟踪验证

加大对站股(室)体系运行工作的检查指导力度,对工作中存在 的不符合项及安全隐患要进行分析,制定纠正及预防措施,并对问题是否得到切之有效的解决进行跟踪验证,规范“两烟”生产经营行为,促进“两烟”生产经营各项工作任务目标的顺利完成。

诚挚欢迎地局(公司)企管科领导及专家多到我局(分公司)检查指导体系建设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体系建设为重点,强化管理,狠抓落实,细化工作部署,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把体系建设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推动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上水平,推进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实现江口烟草行业健康、科学、和谐发展。

铜仁地区烟草公司江口县分公司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篇2:体系运行效果汇报材料

足木足项目监理部自2010年8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学习并贯彻落实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精神,下面就2013足木足项目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向公司领导作一个简要汇报:

一、外部环境变化对组织机构及资源配备的要求

随着市场发展,监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足木足项目所辖日射公路工程为巴拉电站前期工程,无论是在组织机构上,还是在资源配备上,基本满足需求。但在2013下半年承接铁柱岩桥、珍开达安置点防护工程以及巴拉电站油库、炸药库工程、集控中心连接段工程后,在组织机构及资源配备上有点捉襟见肘,但在足木足项目上至总监下至监理员的共同努力下,我足木足项目依然在业主方履约评价中获得优良的好评。在此,我部认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监理行业作为一个服务性提供技术支持的行业,还是因以“人为核心”,在满足人员基本配置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各人员相应管理技术水平。

二、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

公司管理体系文件是根据以确认的生产活动对应的相应的标准条款编写而成,主控文件能体现出与实际活动的关联性。同时在运行过程中强调了对“过程”的控制,达到了对足木足项目监理过程中各级人员职责和权限的明确作用,操作性很强,亦体现它是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这一宗旨;它是对顾客提供服务的质量保证、对社会提供环境保证、对员工提供职业健康安全保证。是对内实施规范化、程序化管理、规范全体员工行为的准则;对 外提供质量保证的重要依据。

三、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与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的适应性、充分性和建议

2013足木足项目加强力度落实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目标、指标的实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在质量方面,加强施工监理服务过程控制程序。在2013本项目主要体现在施工阶段的控制。施工期间我部积极控制施工单位用于本工程的检验、测量、实验设备在有效期内实验,并建立台账。对原材料、中间产品重点控制其出厂状态、抽样检验,必要时亦进行平行检验。严格遵循本项目制定的公路土石方开挖、公路隧道等监理细则进行施工过程管理。在我部的管控下,在足木足项目未发生一起质量事故。

2、在环境管理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面,我部依据管理体系文件中相关要求,认真组织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对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管理方案。在本项目主要突显在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工程弃渣)与生态影响源(施工占地、土石料场开挖等对植被、水土流失的影响)。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上,我部由总监理工程师牵头,安全监理工程师具体组织实施,加大力度对施工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对重大危险源制定控制措施,本项目重大危险源主要体现在地质灾害方面,因此我部严格要求施工方制定防地灾措施,在2013我部先后发4份专门针对地灾的通知,并落实防地灾措施到位情况,对施工方未整改到位的地方坚决予以督促整改。一般安全事项上(例如临时 用电、特种设备等)。我部也定期于每月20日检查,平时不定时进行抽检,及时要求施工方进行整改。在各参建方的努力下,足木足项目在2013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得到了业主方的一致好评。

四、工程项目监理服务合同履行情况、重要环境因素、重要危险源及管理方案、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

足木足项目监理部严格按照合同承诺,建立完善的监理组织机构,按照合同要求及现场实际施工情况配备足够的监理人员及设备。监理组织机构、各项规章制度、监理人员岗位职责、相关工程图表等制作并上墙,按照合同文件及监理大纲、规划、细则进行施工管理。在2013业主方主持的两次履约评价中,我部均获得了优良的评价,得到业主方一致好评。

足木足项目为规范管理重要危险源,特成立风险评价小组,依据以往的经历及相应的专业知识确定了危险源,并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经过评价,在2013施工临时用电、交通安全、特种设备作业安全等风险等级为1,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为2。为此,我部安全工作重点在预防地质灾害上,2013专门针对地址灾害发监理通知4份,要求施工方对易发地质灾害地段进行排查、监控、治理,并做好应急预案。在2013年也针地质灾害进行了应急演练。沿线易发地质灾害区域亦设立了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

五、对当前市场调研情况的分析

随着工程监理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工程监理企业间并购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同时,国家政策也非常重视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工程监理行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为我国工程监理行业的崛起送来了一缕春风。未来,咨询公司应从两方面为发展方向:一是量,拓展企业规模,包括监理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企业的经营范围、监理的资质范围和等级、注册监理工程师和从业人员数量、客户面和客户获取渠道、服务区域、服务行业等,只有量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有质的飞跃,为质的飞跃打好基础;二是质,提高企业效能和核心竞争力,包括战略构想、品牌建设、文化建设、业绩管理、营销策划、管理能力、人员技能、知识管理、流程优化、绩效管理等,适应未来市场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在此,经我部研究认为,监理行业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工作,服务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监理人员的素质、经验、判断能力及风险意识。因此,在2014公司在提高整体人员素质上应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聘用高素质监理人员;二是注重公司内部人员培养。我公司作为五局附属公司,应考虑在五局施工局调用一部分高素质、专业技术强的人员,再利用此高素质人员带出一批人来。这样才能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公司应考虑拓展在客户面及客户获取渠道上,因监理行业竞争的激烈性、复杂性,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比较困难的,但我们应该迎难而上。我部在此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加强公司网站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有的人可能认为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能取得相应的成效不。我部提出此点建议的核心就是提高我公司的品牌效应,经过我们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可我公司,这才有更多的机会承接到更多的业务。一直闭门造车,对公司的发展绝对是 个制约。二是目前公司应在2014开始进行横向发展,拓展业务范围。我公司目前主要承接的工程都是于水电有关的工程,当然,这与我公司是五局附属公司,利于承接水电工程有关。但我部认为,有句古话说的好,“事在人为”,我公司若能提高自身在其他工程项目(路桥、市政建设等)的服务水平和资质,打入其他工程建设市场也是可行的。

六、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执行情况

足木足项目为做好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及时识别并使用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认真组织贯彻学习,严格落实执行。

1、狠抓现场管理,确保实现动态达标2013年我部学习了上级各主管部门、业主方、公司下发的各类文件,并结合我部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分工,明确责任。

篇3:体系运行效果汇报材料

本研究对2006年和2007年深圳市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的运作情况进行调查, 以期了解下放街道管理对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的影响, 为进一步完善基层预防保健体系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出政策性建议, 供有关行政部门决策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调查对象为深圳市龙岗区12家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

1.2 调查内容

收集被调查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2006年-2007年人力资源情况、基础硬件情况、收支情况和业务开展情况等。

1.3 调查方法

发放《深圳市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建设情况调查表》, 并对卫生部及广东省卫生厅相关领导、深圳市卫生局领导、龙岗区卫生局领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区卫生监督所所长、各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所长、街道分管主任就等就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下放街道管理后的运作情况及发展建议等进行深入访谈。

1.4 数据处理

将收集的定量资料输入计算机, 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 在数据校对无误后, 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人力资源情况

截至2007年, 深圳市龙岗区12家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共有工作人员645人,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0人, 占在岗人员的68.2%, 比2006年减少3.2% (见表1) 。按当年年末常住人口数量计算, 2007年龙岗区每万人口拥有街道防保卫生技术人员2.28人, 比2006年的2.17人增长了5.1% (2006年年末龙岗区常住人口为189.56万人, 2007年末龙岗区常住人口为193.06万人) 。

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工作人员以大专、中专/高中学历为主, 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2006年本科学历人员占18.9%, 大专学历人员占31.9%, 中专/高中学历人员占48.2%, 2007年本科学历人员占22.8%, 大专学历人员占34.0%, 中专/高中学历人员占41.2% (见表2) 。

2006年与2007年相比, 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工作人员职称结构变化不大, 均以初级及以下职称为主, 占80%以上 (见表3) 。2006年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比例为1∶3.6∶11.2, 2007年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比例为1∶2.8∶8.7。

2.2 基础硬件配置情况

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总用房建筑面积由2006年的14 804平方米增加至20 755平方米, 但业务用房占总用房的比例则由55.5%降低至52.8%, 而且截至2007年, 除了平湖 (4 780平方米) 、横岗 (3 400平方米) 、布吉 (3 000平方米) 、坪山 (1 620平方米) 街道卫生监督所 (预防保健所) 拥有独立办公场所外, 其他各所在成立多年后仍借用街道医院或其他单位用房办公。

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万元以上设备数量由2006年的300台减少至249台, 固定资产由2006年6 941.8万元增加至7 794.6万元, 但资产负债率则上升了0.2%。 (见表4) 。

2.3 经济运行情况

2007年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所 (预防保健所) 总收入比2006年减少613.0万元, 其中事业收入是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所 (预防保健所) 收入的主要来源, 事业收入是指机构通过劳务或服务获得的全部收入, 包括从业人员体检收入、卫生监督监测收入、有偿服务收入 (如卫生学评价、疫苗收入等) 以及其他业务收入。2006年和2007年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所 (预防保健所) 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 但财政补助只占总收入的15%左右。2007年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所 (预防保健所) 总支出比2006年增加167.9万元, 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及修缮费) 是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经济支出中的主要部分, 占总支出的90%以上。2007年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所 (预防保健所) 结余比2006年明显减少, 只有907.6万元 (见表5) 。

2.4 业务开展情况

与2006年相比, 2007年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在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有所加强, 传染病漏报检查1 201例, 结核病转诊4 680人次, DOTS结核治疗642人次, 高血压管理2 892人, 糖尿病管理797人, 计划免疫接种达45.2万人次, 计划外免疫接种达26.8万人次, 常住儿童系统管理2.1万人, 流动儿童系统管理1.9万人 (见表6、表7) 。

与2006年相比, 2007年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在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方面有所减弱, 食品经营企业监督覆盖率为90.9%, 监测合格率为82.3%, 公共场所监督覆盖率为87.5%, 工厂企业监督覆盖率为77.7% (见表8、表9) 。

3 讨论

龙岗区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下放街道管理的好处是:通过条块结合形式, 整合现有公共资源, 密切了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与街道执法队、安监办、动防所、工商等部门的相互联系沟通, 推动街道综合执法工作的开展。

但是, 下放街道管理也出现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为:

3.1 卫生监督行为主体的合法性受到置疑, 不利于规范卫生执法行为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三条、《母婴保健法》第二十九条、《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五条和《食品卫生法》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传染病防治、母婴保健、职业卫生、食品卫生等工作。下放街道管理前, 街道卫生监督分所作为区卫生行政机关派出机构, 依托区卫生局或区卫生监督所为执法主体行使辖区内卫生监督执法职权, 权责明确;下放街道管理后, 卫生执法为委托性质, 容易引起执法相对人对执法主体合法性的置疑, 削弱了卫生执法的有效性, 不利于规范卫生执法行为。

3.2 卫生管理职能的钝化, 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有效性和时效性的下降

卫生行业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风险性很高的行业。区卫生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了解充分, 对区域内卫生事业可以统筹规划, 在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以统一调配人员, 行政指令和信息沟通非常顺畅。而委托街道管理打破了卫生行业管理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出现了多头管理, 削弱了卫生行业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的力度, 区卫生行政部门责权背离,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技术互补、资源整体联动性难以发挥。

3.3 财政支持力度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均等

由于各街道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对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经费扶持力度不一致, 一方面各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建设规模与速度发展难以呼应, 机构装备与能力之间的差距有扩大趋势, 公平和效率难以体现。另一方面加大了街道与街道间的地区差距, 出现了同行业间“同工不同酬”, 且最大差距相差4倍多的现象, 这对聘请人员占60%以上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而言, 极易导致聘请人员人心不稳, 积极性不高, 流动性大, 最终可能造成龙岗区公共卫生区域发展更不平衡。各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为了生存与发展, 只能靠自主创收为主, 长期处于“以体检养防病”的状态, 办公费用、业务经费、设备购置经费、聘用人员经费等基本全部依靠体检收入支出, 导致功能偏倚 (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 , 给公共卫生服务带上市场化色彩。据统计, 2007年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2.3%, 同期政府财政补助只占总收入的15.4%。

3.4 管理的“失位”, 导致非专业人员进入公共卫生队伍

据统计, 2007年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比2006年委托管理前增加了61人, 在新增人员中聘用人员占82.8%, 初级及以下职称占87.9%, 非卫生技术人员占43.1%, 各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在履行公共卫生工作中需要执行9部法律、32部行政法规、400多部部门规章。低学历、低职称非卫生专业人员的不断增多, 严重影响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势必会造成我区公共卫生工作的弱化, 管理风险加大,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下降。

3.5 管理的“越位”, 导致非卫生专业额外任务增多, 影响卫生监督 (预防保健) 工作正常开展

委托街道管理后, 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被视为街道办事处的一个部门, 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不得不抽出部分业务人员进行折迁、查违、计生、调解居民纠纷、处理居民信访等非专业性社会事务工作。2007年, 各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共被抽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处理非卫生专业工作7000多人次, 在卫生专业工作方面, 如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等方面的监督覆盖率较2006年下降了8%。

4 建议

4.1 理顺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实行全行业管理

根据我国卫生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和国家医改要求, 为了理顺关系和更好地发挥全区卫生监督工作的效能, 突显龙岗区区街两级卫生监督的优势, 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要收归区卫生局直属管理。区政府将区、街两级卫生监督事务纳入区公共财政预算, 加大对卫生监督的投入。区卫生局负责对区卫生监督所、街道卫生监督分所 (预防保健所) 的资源 (包括人、财、物、设备、信息等) 的统一配置与管理及对卫生监督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指挥和统一监管。

4.2 坚持政府主导原则, 增加卫生投入, 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完善的财政投入政策是发展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今后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应做到“确保公益、政府主导、保障基本、整合资源”的原则, 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比例不低于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比例;进一步规范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 对机构运行和人员经费以财政编制全额拨款;对公共卫生服务和符合“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项目, 所需经费由财政预算安排;重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通过项目申请, 财政予以资助。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篇4:体系运行效果汇报材料

顾客至上 弘扬文化创品牌

安徽双轮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全国浓香型大曲酒最好的生产基地之一。公司现有3000条大曲酒发酵池,其中百年历史的老发酵池(原为私人作坊)800条,拥有国内一流的自动化包装生产流水线15条,年产各类优质白酒2万吨,是全国最大的优质白酒生产厂家之一。公司现有员工168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58人;公司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产品主要有“双轮”、“高炉”、“徽”、“高炉家”、“和谐年份”等五大系列,高、中、低档300多个品种。其中“双轮”、“高炉家”系列酒是安徽省名牌产品,“高炉家”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产品。

1997年公司通过了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审,获得了《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证书》,2006年公司通过了测量管理体系2A认证。2009年公司进行了民营化改制,2010年公司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长期推行测量管理体系发展战略,努力建立一套特色的双轮酒业测量管理体系产品模式、成本控制模式、效率管理模式,练好内功,打好基础,建设国内先进的测量管理体系白酒企业。通过多年对测量体系的持续改进,测量体系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倡导兼容设计,优化测量管理体系运作机制

我们以GB/19022标准为依据,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实际需求,组织策划了计量体系新的运作构架,进一步明确了计量工作的运作策略、方法和程序,确定了体系的组织架构、职能分配和运作关系。修订换版体系《管理手册》和22个程序文件,制定了 “计量准确 科学管理求精细,顾客至上 弘扬文化创品牌”的计量方针,充分体现了双轮企业文化和本企业的计量工作特征。新的文件化系统的突出特点:计量工作与各专业管理的融合性和测量过程控制积极应用。首次将测量软件管理、能源计量管理、安全和环境计量管理、生产检测计量管理等内容以文件化的形式规范其中,提高了计量工作与生产经营的兼容,使计量管理贯穿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全过程。

二、以改进提高为主题,注重体系的运作品质

1.组织实施了公司计量检测能力分析。计量检测能力分析是企业计量需求和能力的重要工作,也是体系兼容运作的前提,我们围绕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需求,组织了酿酒工艺和检验的质量控制的测量需求识别和配置确认工作,编制形成《计量检测能力分析表》。此项工作的实施,为进一步明确测量设备测量过程控制与管理的重点,梳理了计量工作与各专业和各部门关联关系,提高了管理和资源的效率、效果,加强的各专业管理的协调性。定期对公司各部门的计量器具进行检定、审核,建立并完善监测、测量体系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了监测及时、数据准确。

2.积极推进测量过程控制。为逐步实现从测量设备管理向测量过程控制的质的进步,组织品控部、包装车间等部门的识别确定了多个重要测量过程并进行了过程设计,先后成品、半成品检验、产品包装等检验测量过程实施测量设备期间核查比对工作,首次开展了主要控制指标项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填补了公司计量工作测量过程实际应用的空白,进一步提高了计量人员素,积累了逐步推广深化的经验,这是公司计量工作品质进步的积极标志。

3.规范了测量设备运行和管理。公司组织了对测量设备资源的全面清理,重新界定和推行测量设备ABC分类管理,确定了公司分类动态管理模式,重点突出关键计量设备。首次实施的测量软件识别和确认备案工作,对关键和重要测量资源的控制起到了积极和有效的作用,在管理方式和方法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4.建立和完善了计量确认管理系统。本次推进工作,我们结合公司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现状和特点,确定了测量设备量值溯源和计量确认模式。针对前期测量设备受检率实际情况,及时组织溯源和检定工作,逐步开展特殊和非强制检定设备内部比对校准工作,保证了测量设备的受控和可靠,也提高运作效率。

5.识别和界定了体系计量人员。形成本公司《计量人员名册》,共计109名,重点对检验试验、工艺检测、定量包装、贸易结算等测量人员进行了能力和培训的梳理和补充完善工作,组织了体系内审培训,组织了测量设备运行维护规程等作业文件的编修和培训工作。

三、先进的测量自控设备,在企业中发挥巨大作用

白酒行业属于我国传统制造业,近年来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对企业测量系统进行改造,如自动勾调系统、精密灌装系统的建设,通过采购国际先进计量流量计,使得计量精度高达万分之二,不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稳定,而且大大降低了由于灌装过程中计量不准造成的电力、包装材料、人工费用等的浪费。制定具体、确切的计量目标符合我们公司生产和质量需要;建立工作管理制度,规范员工的工作规程,使物品操作制度化、标准化,自监测、测量体系运行以来,杜绝了跑冒滴露的现象,公司的管理水平也有所上升,员工的节能意识也获得了提高,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公司的质量管理结构基本上与测量管理体系相适应,各部门人员和资源的配置也与测量管理体系相符。各部门按照要求要做好安全防护,进行标示,并对不合格计量器具进行控制。

四、实施测量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公司自实施测量管理体系以来,从计量的角度对公司流程进行了优化。制定了《原能物料计量管理程序》,规范了公司采购、销售、内转物料计量过程,确保计量准确。通过对衡器的检定,减少了因测量设备不准确而带来的损失。为保证白酒生产定量液态精量灌装机在两次检定间隔期内符合标准规定的工作状态,有效控制测量风险,对定量液态精量灌装机头实施定期校对以及抽样检查工作,减少了因灌装不准确而带来的损失。在调酒方面,引用先进的计量理念,在工艺流程和技术革新方面,采用先进的流量计计量装置及自动化勾调系统,保证了勾调的准确性,稳定了产品质量。在能源方面,一是树立科学发展战略理念,从源头上开展节能降耗。节能降耗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夯实内功,在竞争中争取主动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通过测量管理方法,公司制定“严格测量管理,持续节能降耗,强化清洁生产,追求绩效卓越”的能源管理方针,使节能降耗的目标贯穿到生产经营和建设发展中。二是突出工艺设备技术创新,从装置上开展节能降耗,通过实施测量管理,公司对高耗能设备进行清理,制定更新换代计划,逐步安排更换。优化重点耗能设备运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上种种,无不与测量管理息息相关。公司始终坚持科学管理、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为顾客提供最优质放心的服务。公司先后建立并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将有效的管理贯穿于每一项技术服务中去。

为此,我们紧密围绕公司生产经营发展目标,确定体系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深度导入现代计量管理理念,力求将以往的以测量设备管理为主体的计量管理向测量过程控制深化,进一步提升计量工作的品质。积极推行兼容运作策略,健全以过程方法为原则的系统化文件体系,提高计量工作的运作效率。以改进提高为主题,历练内功、精细过程,积极探索具有双轮特点的计量工作。

为全面提升与保证公司产品质量,公司在测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又同步推行了实验室认可的创建。这两项工作都是公司立足长远的战略举措之一。创建实验室认可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信誉,增强市场对企业的信任。实验室认可可以使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得到承认,可以减少或消除在另一区域进行重复检测的需要,从而降低了费用。认可还可以使实验室得到国际承认,继而抢占市场先机。公司通过了ISO90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只能证明实验室已具备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即向客户保证实验室处于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中,但并不能保证检测/校准结果的技术可信度。如何向客户承诺产品的质量,企业应当建立起自打我评价产品质量的体系,这就是合格评定制度中的供方自我声明。即所谓“质量无境界”。在推进过程中,公司聘请了实验室认可方面的专家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全程指导。在创建过程中,根据ISO17025标准,编写了实验室质量手册及31个程序文件,在实施过程中,为加强人员的技术能力,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并全部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做到了持证上岗。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法的实施,食品安全标准的不断更新,为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实验室定期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标样比对及参加能力验证测量审核活动,并取得了测量审核满意结果证书,进一步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经过近一年的组织运作,实验室已经基本完成了体系策划、运行和改进的全过程循环。目前,申报材料已上交认可委。

本公司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做好安全防护及经营管理等工作中,计量检测发挥了重要作用。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依靠科学的能源计量手段和管理方法,促进节能降耗,加强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根据计量检测数据的分析,探索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技术改造,才能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双轮酒业林劲峰董事长提出的“顾客至上、坦诚、合作无间、主人思维、理想”的企业价值观,是双轮企业文化和宏观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公司积极导入现代计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推行GB/T19022测量管理体系策划与运作,是公司立足当前、前瞻未来的战略举措之一,也是公司计量工作践行家酒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计量工作的科学管理和有序运作,将顾客的期望实现于酿酒制造过程之中,创制精品,立足酿酒行业群雄之林。

“计量准确 科学管理求精细 顾客至上 弘扬文化创品牌”是双轮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计量工作的宗旨,也是对双轮客户的真实承诺。

谢谢大家!

安徽双轮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篇5:资产物资体系运行汇报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汇报

资产物资部机械设备管理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方面,上半年做了如下工作:

一、目标完成情况: 主要管理目标有五个,即:

1、在用起重机械(塔式起重机、龙门吊、汽车吊、履带吊、施工升降机)检验合格率100%;特种设备持证上岗率100%;

2、在用A类测量设备检定合格率100%;

3、对在用机械每年检查两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发现问题下发整改通告单,按要求完成;

4、重要机械(起重机械、砼机械、A类测量设备)的购置及零配件的采购,对供货方进行评价,确定合格供货方;

5、按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对施工项目配备所需机械;

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很好完成上述目标,并有可支持见证资料。

二、组织机构设置、人员和资源的配置满足工作需要:

根据国家电网安监〔2008〕891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及国家电网基建〔2008〕696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起重机械安全管理重点措施(试行)》的要求,公司指定总工程师负责机械设备全面组织领导工作,机械管理体系由公司本部、施工项目部、机械使用单位三个层次构成,并且制定的各个层次的机械管理职责,保证机械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三、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相适应并按文件要求执行:

体系文件适合公司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机械管理方面的要求,根据目前公司机械设备装备、施工特点机械管理部制定了十九个管理文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执行到位,全面落实,如,现场机械配备,严格按施工机械配备要求组织配备。

四、本部门对相关过程的控制情况:

本部门对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后期管理,对人员、设备、资产管理,对组

/ 2

织管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按机械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下发整改通知单及时整改。六月份对各施工现场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经验及业绩:

根据公司机械装备情况,施工特点,以及通过对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学习,为做到机械管理制度覆盖面,又完善了机械管理制度.汇报部门:资产物资部

2017年10月18日

篇6: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汇报

为了不断满足顾客及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增强我们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公司于2007年12月开始具体策划实施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下面我就现阶段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及运行情况向总经理作如下汇报:

一、贯标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于2007年12月5日成立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小组具体负责质量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工作,由任组长,有力的确保认证工作的实施。

二、人员培训

我们于2008年1月由市认证咨询中心老师对公司的管理人员及各车间关键工序的人员进行了GB/T19001-ISO9000标准的贯标工作,并对文件编写小组进行了指导。

三、文件编写

公司于2008年元月2日前完成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第三层次文件和相应的记录的编写工作,并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之日,2008年元月2日颁布实施。

四、体系的建立、实施

我们把质量体系的建立、实施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确定质检部、技术部、营销部、生产部为体系的具体实施部门,使他们明确自己部门的质量职责、权限分工。

2、进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培训工作及各车间特殊岗位人员的培训。

3、公司制定了质量方针、目标,并将质量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形成可测量的工作目标。

五、对过程和产品实施监视和测量

通过对年度培训计划和年度设备检修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原材料、外购、外协件的质量状况和合格供方的评价情况,顾客沟通等方面的检查,各部门均能按文件和标准的要求认真去做。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小 组于3月25日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第一次审核,审核中共发现2项一般不合格项,没有发现重大不合格项(详见内审报告)

通过对成品质量抽查,以及对出厂检验情况的检查和近阶段顾客的反馈,分析来看,我们的产品实物质量符合法律、法规及顾客的要求。

六、对质量体系运行情况的评价

综合以上几点,目前公司已 按ISO9001-2000标准建立了体系并处在正常运行之中,内审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项也得到了整改,达到了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目的,体系的运行是有效的,提请总经理审阅。

管理者代表:

2008年4月5日

质检部的工作汇报

质检部在2008年得月25 日由两名内审员进行了一次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审核范围涉及到所有部门和GB/T199001-2000标准的所有条款,审核中共发现2项一般不合格项,没有发现重大不合格项(详见内审报告),审核的结论GB/19001-2000标准的要求建立了体系,体系的运行基本符合GB/19001-2000标准及本公司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体系的实施是有效的。

质检部在三月末对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行了考核的结果是,公司的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产品交付合格率=100%

工序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98%为99.9%顾客满意率≥90%,且逐年递增1%为94% 各部门的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较好。具体见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统计表。

公司除了内审中发现的两个不合格项已采取了纠正措施外,还针对输送机的电机安装方式采取了纠正措施,对喂料机的托带板采取了1项预防措施。

篇7:体系运行效果汇报材料

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运行效果,评价,农户视角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是一直以来影响中国农业发展进步不可忽视的问题。多年前的统计数据显示, 发达国家每年的科技转化率可达70%~80%, 而在中国, 虽然每年研发出6 000~7 000项科技成果, 但最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 只有30%~40%[1]。

2007年, 为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 促进科研与产业的结合, 国家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经验表明,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 可以有效的解决长期以来的农业科技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推广效率低等问题, 是农业科技工作和产业经济发展建立起有效连接机制的新出路[2]。2009年, 北京市农业局和财政局联合发文, 选择10个有优势、有特色的主要农产品, 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创新团队建设。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 先期启动蔬菜 (果类) 、生猪、观赏鱼三个产品作为试点, 探索经验[3]。

蔬菜 (果类) 创新团队分为三个层级, 分别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和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根据职能分工, 三个层级中, 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与农民接触最为密切, 团队服务于民的使命通过田间学校工作站的日常工作产生落地效应。因而农民眼中的创新团队, 更多意义上是指田间学校工作站[3]。

本研究基于农民视角, 以蔬菜 (果类) 创新团队田间学校工作站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农民进行问卷调研, 了解田间学校工作站的现状, 探寻田间学校工作站服务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而促进创新团队建设, 加速农业推广体制创新。

一、调研背景

1. 田间学校工作站基本情况。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与国家级产业技术体系相比, 除了保留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两个层级外, 增加了“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这一层级, 而且这一层级直接设在乡村, 使创新团队延伸到了田间地头, 直接面向农民, 贴近生产, 既有利于真正了解农民的需求, 又能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这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的特色与创新。果类蔬菜团队现有一个技术研发中心, 6个功能研究室, 15个岗位专家, 6个综合实验站, 6个区县共计69个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3]。

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研究在延庆、房山、顺义、密云、通州、大兴六个区县开展, 每个区县抽取两个田间学校工作站所在村, 每村随机走访20户, 包括10名学员、10名非学员。调研共计获得有效问卷216份, 其中学员116份, 非学员100份。调查样本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情况 (见下页表1、表2和表3) 。

调查样本男女比例基本平均, 年龄主要以40岁以上为主, 比例均达到80%, 符合北京郊区年轻人大量外出工作的实情。受访者的文化程度方面, 学员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合计达到78.5%, 明显高于非学员63%的比例, 在某种程度上, 学员比非学员更容易应用和掌握新技术。

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学员与否, 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民合计均不足20%。而美国的农场主大多是大学毕业生, 日本农民都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法国农村60%以上的农民毕业于中等农业技术学校[4]。由此看来, 相对于发达农业国家的农民文化水平,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调查结果及发现

1. 培训指导惠及非学员农民。

蔬菜 (果类) 创新团队的运行实行责任书制度。每年年初, 综合试验站站长与辖区各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签订年度任务书, 任务书中规定该年度将要开展工作的内容。其中, 对农民进行指导培训, 是贯穿整个年度的重头工作, 按照惯例, 一般要求至少每所工作站每年开办12次以上的培训。调查显示, 自田间学校工作站建立以来, 样本中所有学员都参加过工作站开办的培训, 而非学员中, 25%的农民也参加了培训。据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介绍, 对于培训指导而言, 虽然每一期都针对固定的学员, 并开展相应的参与式需求调研, 但若同村的非学员农民感兴趣、想听课, 也可以自由地参加到课程和讨论当中, 这是田间学校工作站的辐射效应的一种体现。

2. 工作重点与农民需求高度一致。

如图1所示, 根据蔬菜 (果类) 创新团队技术研发中心各功能研究室的职能分工, 田间学校工作站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分为:品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土肥水调控、设施设备以及产后加工等技术。调查显示, 在田间学校提供的技术和品种中, 病虫害防控技术、新品种、栽培技术、土肥水调控技术是农户最需要的技术服务, 而这四类技术也恰恰是田间学校工作站所重点提供的服务内容, 二者高度一致。

探究原因, 有两点。一方面, 田间学校工作站所推行的技术来自于创新团队技术研发中心, 而在技术立项过程中, 农民需求是技术研发中心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运行机制下, 研发出的成果, 较有针对性;另一方面, 田间学校工作站每期开课前, 会面向学员进行需求调研, 经综合分析后, 安排培训计划, 除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 辅导员也会尽己所能, 利用自身条件解决农户的各种实际需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产品加工、销售以及市场分析、价格预测以及政策分析等产后技术方面, 却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显然, 农户在这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3. 田间学校工作站为“最后一公里”搭桥铺路。

在日常生产中, 农民获得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渠道包括亲朋、邻居、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电视、广播、书刊、网络、田间学校工作站、农业物资供应商、农民合作组织、村农业技术员、自己多年经验等, 渠道的多样性, 意味着农民选择的多样性。根据此次调查, 对于田间学校工作站学员来说, 工作站是其获得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 遇到问题主要找辅导员帮助解决;而对于非学员, 其技术信息的来源则是自己多年的经验, 遇事只能自己摸索解决, 这看似万事不求人的独立, 实际上更是一种无助。二者对比可见, 田间学校工作站的工作已经融入学员的生产活动中, 并发挥着巨大作用。这种功能的体现, 是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最有效的证明。

4. 技术指导得到学员肯定。

对于田间学校工作站提供的技术培训, 超过96%的学员表示基本满意及以上, 其中以持满意态度为主, 只有3.51%的表示不满意。对于不满意的原因, 有的表示技术不适用, 采用成本高;有的表示培训不及时, 往往是自家已经发生或已经解决了问题, 才接收到相关内容的培训, 为时已晚。据工作站站长介绍, 基层的农民需求, 差异性比较明显, 田间学校在分析、面对农民需求时, 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 往往要集中有限资源解决共性问题, 过程中, 可能会造成少数的遗漏或取舍, 这是工作中有待优化解决的问题。

房山区大石窝镇南尚乐村的村书记王跃文同志在田间学校工作站考评会上双眼含泪, 激动地说:“农民都感激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啊, 他们为农民办的都是好事!他们工作特别辛苦, 佟站长每次进了我们村, 就一家一户的串棚, 为农民解决问题, 到下午4点了都没吃一口饭呢。你们一定要给他打高分啊!”农民朴实的话语给了田间学校工作站最高的评价!

5. 技术“落地效应”初见成效。

创新团队田间学校工作站与北京近年来开办的田间学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在学员眼中, 田间学校工作站和田间学校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两种称谓, 但在工作内容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调查发现, 自2009年创新团队成立以来, 虽然没有具体的数字做参考, 但是学员整体上认为, 接收到的技术 (品种) 数量有变化。45%以上的学员认为田间学校 (工作站) 提供的产前和产中服务数量都有增加, 不足16%的学员认为降低了。在产前和产中接收到的技术 (品种) 服务的质量方面, 54%以上的学员认为质量提高, 不足10%的学员认为质量降低。对于这种变化, 分析认为:创新团队成立以前, 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面对需求调研和培训中农户提出的问题, 除了其自身能够直接解决的问题外, 需要跨单位部门解决的问题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得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田间学校转变为田间学校工作站以后, 田间学校 (工作站) 不再独立运行, 而是与研发中心等技术科研部门同属于一个团队, 由过去外部寻求技术支持转变为如今的内部技术资源共享, 如此一来, 解决问题更及时、更有效。这也正是学员眼中变化的原因。

三、结语

农户作为创新团队的目标群体, 是创新团队工作的直接受益者。田间学校工作站作为创新团队中与农民接触最直接的一个层级, 在技术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田间学校工作站的表现直接影响整个创新团队的运行效果。因此农民对田间学校工作站的看法和评价, 是检验创新团队工作的重要指标。

此次调查结果说明, 北京市创新团队的运行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当前的农技推广工作与农户需求有了很好的对接, 农民的技术采纳情况也逐渐改善、提高, 创新团队技术“落地效应”明显, 但从各项数据来看, 工作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尤其是在产后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 因此, 在继续做好既有工作的前提下, 如何加大产后技术的研究、推广是创新团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树进, 李彩霞.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科技与经济, 2005, (5) :27-29.

[2]韩明玉, 伊凯, 刘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有关内容解读[J].北方果树, 2008, (3) :40-41.

[3]北京市农业局, 北京市财政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Z], 2009, (4) :3-12.

上一篇:拆迁领域渎职犯罪的成因及对策下一篇:童年时光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