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在四时养生中的重要性探析论文

2024-05-02

调理脾胃在四时养生中的重要性探析论文(共2篇)

篇1:调理脾胃在四时养生中的重要性探析论文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药,调理脾胃

“治未病”这一词汇最早是在《黄帝内经》中出现[1],几千年来,中医“治未病”思想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内容包括:未得病提前防御、已得病防止扩散、病况严重预防危重、病情治愈预防复发等。脾胃是人体重要的脏器,在“治未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采用中医药调理脾胃能够补足人体内的正气,同时能够驱除人体内的邪气[2],在“治未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某中医内科门诊的1024例“治未病”案例的相关临床资料。

1.2方法:对1024例“治未病”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总结。

2结果

2.1脾虚所导致肺气虚、阴虚:脾胃虚弱会导致人体中气不足,这时肺脏将很难藏住气,进而会导致清降失调。脾虚导致肺气虚、阴虚其临床表现为常常干咳、大便过干、胃口下降,需要进行滋阴养胃。针对这类问题应该采用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以及益胃汤进行加减治疗,主要药物包括北沙参、生地、麦冬、玄参、地骨皮、杏仁以及石斛等等,配伍药物要选用陈皮、酸枣仁、熟地、太子参、黄芪、淮山药、甘草等。本次案例中有155例应用此方,治愈86例,好转46例,无效23例,治疗有效率为85.16%。

2.2脾虚所导致心脾两虚:人体若是脾气虚弱,那么往往会造成忧思过度,同时又会反作用于脾,造成脾进一步虚弱,引发血液流通不畅,同时出现心虚。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身体疲倦,无力,常常会感到心悸,失眠严重,脸色不正常,大便过于稀薄等。针对这类问题,应进行健脾养心,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主要应用药物包括:白术、茯苓、党参、薏苡仁、甘草、淮山药,另外还需要配伍药物远志、当归、酸枣仁以及黄芪等。本次调查案例中有184例采用此方,治愈104例,好转58例,没有明显效果22例,治疗有效率为88.04%。

2.3脾肾阳虚:脾和肾分别是人体中的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脾的健康与否要根据肾阳状况决定,而肾中的精气也需要靠脾来精养,二者之间是相互帮助的。所以,脾虚弱时,肾阳就会收到影响,出现脾肾阳虚症状。其临床表现为气短乏力,腰酸膝软,水肿等。针对这类问题需要进行温阳补肾,采用右归丸和四神丸进行加减治疗,主要药物包括:淮山药、鹿角胶、熟地黄、肉桂、山茱萸、当归、吴茱萸、补骨脂、白术、苍术、炮附片、杜仲等。本次调查中有122例采用此方,治愈86例,好转29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3.44%。

2.4脾虚肝郁:脾虚会导致肝脏升温,进一步湿化以后会转变成心火,反作用于脾胃后则会导致胃部中气不运,产生各类疾病。其临床表现为精神疲劳,饮食下降,头晕目眩,胸胁部位胀痛等。针对这类问题应该对肝脾进行调和,采用逍遥散和痛泻要方进行治疗,主要药物包括:香附、郁金、柴胡、枳壳、白术、白芍、茯苓、太子参、川楝子等。本次调查中有237例采用此方,治愈198例,好转30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96.20%。

2.5脾虚生湿:脾胃问题通常都是饮食不当所造成的,进而导致身体内部湿气过重,湿热瘀滞,反作用于脾胃又会造成锁上。临床表现为头重脚轻,常常咳喘等。这类问题需要进行清热化湿,采用藿香正气散进行加减治疗,其主要药物包括藿香、苏叶、白术、佩兰、苍术、厚朴、薏苡仁等等。本次调查中有326例采用此方,治愈296例,好转23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7.85%。

3讨论

3.1中医“治未病”理论:中医中的“治未病”是一个系列体系,包括疾病存在而没有显出开始治疗;疾病显出但没有成气候开始治疗;疾病成气候但没有发作开始治疗;疾病发作但没有扩散开始治疗;疾病开始扩散但没有恶化开始治疗;疾病恶化但是没有无治开始治疗,其本质是“防患于未然”[3,4]。

3.2现代亚健康与“治未病”:将现代的亚健康状态和“治未病”当作完全一样的概念并不合适[5]。亚健康的定义范围较大,临床表现相对复杂,西医对亚健康的认知相对局限,而传统中医更看重整体性。

亚健康指的是临床表现中没有明显的患病症状,但是存在着潜在的发病倾向,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身体功能失衡[6]。其临床表现为时常头痛、神经衰弱、容易疲劳、过于紧张、易躁易怒等。中医理论认为想要保证身心健康就需要保证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保证脏腑能够正常工作[7]。但是当机体平衡出现倾斜,但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出现时,就呈现出了亚健康的状态,也可以成为中医中的“未病”。

3.3中医药调理脾胃与“治未病”的联系:通过调查研究可知,合理调理脾胃能够有效治未病,令其发挥出升清降浊之能,纠正机体的亚健康状态。治疗心、肺、肝、肾等四脏“未病”必须先对脾胃进行健康调理。脾胃是后天之本,身体内部的脏腑经络、外部的四肢百骸都需要脾胃进行温养和濡润[8,9,10,11]。脾胃一旦出现了病变,不仅仅中州会受到损伤,同时还会导致四肢百骸和脏腑经络出现疾患。

所以,想要有效治未病,就需要采用中医药调理好气血,也就是调理好脾胃,巩固机体的免疫力。若是人体的脾胃出现了一些轻微的症状,一定不能忽视,要马上进行合理的调理,避免症状加重,导致其他脏腑器官出现问题。若是已经有其他脏腑器官出现了病变,也需要先调理脾胃。在日常生活中,“治未病”应该从饮食调理开始,保证规律饮食,严禁辛辣油腻,同时辅以适当的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篇2:论述脾胃在体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脾胃 气虚体质 健脾和胃

本文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借鉴了中医古典医籍和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从理论上论述了脾胃在体质构成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下。

脾胃是体质形成发展的基础:人体体质的产生、发展、强弱取决于体内物质(精、气、血、津液)的含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功能活动。陈氏[1]在《外科正宗》中亦指出:“盖脾胃盛者,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者,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所以命赖以活,病赖以安。”陈氏充分认识到脾胃关系着体质的肥壮、瘦衰。

脾胃是体质阶段性变化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体质可随着全体的年龄增长而出现阶段性变化,主要表现为“稚阴稚阳”(幼年)、“气血渐充”(青年)、“气血充盛”(壮年)和“五脏衰弱”(老年)等阶段。脾胃的盛衰影响着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控制着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发展趋势。

脾胃虚弱可造成气虚体质:体质的形成与改变,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外因(如风寒暑湿燥火太过或不及所致之六淫)及内因(如肮腑郁发所致之七情)作用于人体时,都极易通过口咽、经络而影响脾胃功能,使气血生化不足,气机升降失调,日久而致气虚体质的产生。

气虚体质与其他病理体质的关系:气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气为构成机体的原始物质,二是气为人体生理活动的原始动力。因此,当气虚时,势必会影响血、津、精在体内的生成与运行。

调理脾胃是改善气虚体质的根本措施:适当运动以和胃消食。现代动力生理学证明[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使胃肠蠕动动力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增多,消化和吸收能力提高,食欲增加,從而增强体质。调节饮食以健脾强胃,增强体质,使人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于精神情志对脾胃功能、气机调畅具有重要作用,故亦可通过调畅情志来改善气虚体质。

应用调理脾胃的方药:气虚体质主要的病机变化一为气虚(本),一为气滞(标)。通过分析古代文献及总结现代临床用药特点,针对气虚体质,医学多采用甘味药和升举药以补脾胃之气虚和开脾胃之气滞。近年来,大量现代研究证实[3],调理脾胃的方药有改善物质代谢、促进造血功能和血液循环、增强内分泌调节能力、加强中枢神经活动、调整免疫功能等作用。

讨 论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揭示了脾胃在体质构成中的重要作用。脾胃位居中州,为后天之本,气血精津赖此以化生,脏腑百骸以为资养,故脾胃功能影响着体质的形成与演变。当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造成脾胃虚衰时,则可形成气虚体质。气虚体质在体质分型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形成其他病理体质的基础。由于脾胃虚弱是气虚体质存在的潜在病理机制,故可通过运动、节饮食、畅情志及适当服用调理脾胃药来改善脾胃功能,从而改善气虚体质。这对消除气虚体质潜在的病理倾向、控制疾病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实功.外科正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2 匡调元.人体体质学理论、应用和发展.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调理脾胃在四时养生中的重要性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脾胃保养范文05-17

怎么保养脾胃范文06-05

脾胃湿热什么原因04-13

脾胃科工作计划04-29

脾胃保养四要诀范文06-14

两款食谱调节脾胃04-27

脾胃科实习自我鉴定04-17

脾胃虚寒按摩穴位的方法04-26

调理04-19

中医调理04-30

上一篇:于雾霾的英语日记中英对照下一篇:制取氧气实验报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