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市场

2024-04-20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市场(精选7篇)

篇1: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市场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发展问题及对策

作者:陈小丽 张英 汪瑾

来源:《当代经济》2011年10期

【摘要】 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圈内各方在旅游政府协作、资源协作、市场协作、交通协作及线路协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缺乏、协作深度不够、协作偏重于政府、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旅游协作发展的对策。

区域旅游协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旅游行政或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当今世界,竞争产生效益,合作更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区域内协作整合被证明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跨越襄樊、荆州、宜昌等8地,被湖北省委省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区域,以旅游产业为引擎,来推动鄂西地区乃至湖北省经济发展,圈内各地就不再是一种独立的、竞争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各地协作整合成效关系到鄂西圈乃至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当前鄂西圈旅游协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深化圈内旅游协作,提高协作效果。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现状

1、旅游政府协作

鄂西圈8市(州、林区)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区域旅游协作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进行着区域旅游协作实践。如2009年8市共同出资组建了鄂西圈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相关的资本运作,扩大资本及资产规模,增强公司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投融资能力。此外,8市(州、林区)旅游局2009年正式签署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建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合作协调会议制度,每年轮值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重大问题。

2、旅游资源协作

鄂西圈8市(州、林区)各自拥有互补性或相似的旅游资源,但各自的旅游资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只有重新整合这些资源才可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如鄂西圈内,宜昌、荆州、襄樊等地都拥有部分三国遗址,在未协作之前,它们各自宣传自己的古三国遗址旅游文化,建立协作关系后,把三国文化旅游整合成一个拳头产品推向市场,从而成为了一个品牌。

3、旅游市场协作

旅游市场协作主要包括各协作方互送客源、共同进行市场促销和旅游形象推广、共同建立圈域旅游协作网络信息平台等。如8市(州、林区)旅游局正式签署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就8地旅游市场开拓与整体促销作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8市(州、林区)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负责人共同组建促销团前往西安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旅

游协作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启动了鄂西圈公众服务网建设项目,进一步整合鄂西圈经济社会、资源、生态、文化旅游、交通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资源,不断提高鄂西圈旅游服务水平,扩大鄂西圈知名度和影响力。

4、旅游交通协作

自2008年湖北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旅游圈的政策以来,鄂西旅游圈在交通方面进行了很大协作。如2010年武神(武当山—神农架)公路竣工,不仅使武当山至神农架旅程由6小时缩短为4小时,而且串起了鄂西旅游圈内几大知名景点,兼具旅游走廊和交通通道双重功能;沪蓉西高速通车,让恩施至武汉车程由12小时锐减至6小时,让“快旅慢游”成为可能;宜万铁路通车,宜昌由过去的旅游终端变成了旅游集散中心,拉长了鄂西圈的旅游线路,游客参观完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可以经由宜万铁路,继续到恩施旅游。

5、旅游线路协作

目前,鄂西圈8地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整合了圈内协作前各自分散的一些旅游线路,推出了一些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精品线路、主体线路。如推出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擂鼓墩曾侯乙墓—京山屈家岭—大洪山风景区—枣阳雕龙碑遗址—古隆中—襄阳古城—谷城薤山、南河风景区—神农坛景区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谒祖线;恩施鱼木寨—大水井—腾龙洞—沐抚大峡谷—唐崖土司城遗址—清江闯滩—巴土圣山—下钟家湾长阳人遗址—撒叶儿荷—清江画廊—长阳清江古城—愚人岛—宜都天龙湾—柴埠溪大峡谷清江巴土民俗风情线;襄樊隆中风景区(三国文化园)—襄阳古城—南漳水镜庄—徐庶庙—明显陵—荆州城墙、关帝庙、关羽祠—华容大道—绣林镇—当阳长坂坡、关陵、玉泉寺—猇亭古战场三国文化线等多条旅游线在内的跨省区精品线路,把鄂西圈内各地景点串联在一起,整体扩大知名度,并延长游客旅行时间。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

鄂西圈各地都充分认识到了协作发展的重要性,也想通过与其他地方协作来促进本地旅游经济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实实在在的协作条款,故而影响协作成效。目前鄂西圈专门的旅游协作机构是湖北省鄂西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鄂西圈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市(州、林区)及其县(市)级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实施的具体衔接落实工作,但未能在圈域范围内制定出专门的协作章程和具备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和规章制度,以指导圈内各地更好地进行协作实践。如有些旅游资源在地理范围上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因缺乏具体的协作办法和规章制度,各地为争得资源的开发权和收益权互不相让,影响规模收益获得。

2、协作深度不够

区域旅游协作应坚持旅游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特征,但区域旅游资金、从业人员等要素应充分放开,体现出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合理原则。当前,鄂

西圈内旅游协作更多地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市场的联合促销及旅游线路的协作上,而在旅游其他要素协作上表现力度不够,如旅游资金各自筹措,旅游企业各自为营,旅游从业人员在圈域内未有序流动,也未打造鄂西圈整体旅游形象,树立鄂西圈旅游品牌等,从而影响了鄂西圈协作发展的效果。

3、协作偏重于政府

区域旅游协作的主体由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两方面组成,区域旅游协作需要政府介入,没有政府的相关政策,协作就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企业应该是区域协作最重要的主体,区域旅游协作最终要落实到旅游企业上,光有政府的积极性而没有企业的积极性,区域旅游协作是不可能持久的。现阶段鄂西圈旅游协作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政府,旅游企业为辅助角色,旅游协作呈现出明显的政府行为色彩。旅游企业多在旅游政府部门的倡导和组织下进行协作活动,企业定位不清晰,角色边缘化,导致旅游企业在旅游协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

对于鄂西圈内各地而言,它与圈内其他地方进行旅游协作的积极性在于这一行为能否给它带来收益,预期收益越大,协作意愿就越强烈。鄂西圈涵盖湖北8个市州,旅游产业协作发展牵涉到不同行政主体和经济主体的利益,各协作方会更多关注其现实和未来利益,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决策,如果与其他地方协作得不到任何利益甚至会损害自身利益,那么该地就不会主动参与协作甚至拒绝协作,从而给协作带来难度,影响鄂西圈协作成效。

三、加快鄂西圈协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协作可执行度,拓展合作深度

要促进圈内旅游协作发展,必须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协作章程和协作条款,内容包括鄂西圈旅游协作的目标及范围、协作对象、协作参与者、协作项目、协作可行性、协作的预期效果、协作方式、协作时间、协作进度、协作法律法规、协作后续利益分配等,否则就只能流于表面或口头,不具备可操作性。在旅游资源协作、旅游线路协作和旅游市场协作的基础上,将圈内旅游协作的领域逐步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连锁经营、旅游行业标准、旅游信息平台、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结算、投诉体系等领域全方位地拓展,建立统一的旅游人力资源流动和培训机制,建立统一的旅游研发咨询和旅游求助平台,建立统一的旅游形象和品牌等,积极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旅游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的流动,从而实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市场化水平

针对很多行政办法、管理办法、法律办法缺乏内在的、自发的动力等问题,鄂西圈的发展应以市场的利益共享为原则,以市场为整合的力量,冲破区域的范畴寻求优化;加快要素市场化步伐,发挥企业的主导优势,激发地区协作活力。让旅游企业唱主角,旅游企业是圈内旅游协作的主要实施者,圈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等旅游要素的整合都可通过旅游企业间的协作来实现。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主体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分工及投资范围,继续加大为生态文化旅游配套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为旅游市场主体投资经营创造良好的硬环境。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经济成份投资鄂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经营。

3、建立协作利益补偿机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目前,鄂西圈关于利益补偿的合作协议还是空白,这个空缺必然造成旅游协作过程中的不合作或抵制行为。因此,要在市场原则的指导下,以优势资源流动为核心,以间接调控为主,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贸易、价格、土资、社会保障等多种政策,通过在各市区实施有差别的政策,引导资源和企业的流动,从而达到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圈内利益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制度,让获利较大的地方政府,对在合作中让渡自己权利、资源和利益的地方政府在经济、财政或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补偿,主要方式包括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向受益多的地区征收调节税等,以体现合理、公平,把圈内协作建立在圈内利益互补、共赢的基础上,从而提高圈内各地协作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范春:我国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5(33).[2] 赵丽华:环青海湖旅游圈合作发展机制探讨[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 高明、刘俊杰: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

篇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市场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

——安陆市融入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前景与策略选择

近年来,安陆市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强市、生态农业大市、文化旅游名市、滨河园林城市”的目标,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做大做强安陆旅游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呈提速提效态势。200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5.3亿元,增长14.9%;完成财政收入3.19亿元,增长23.3%;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财政总收入9520.4万元,同比增长15.7%。

一、发展前景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安陆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旅游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势突出,前景广阔。

一是先天的地域优势。安陆位于鄂东北部、武汉西北,地处江汉平原与大洪山,桐柏山余脉交汇地带,是鄂中腹地的交通枢纽,距离特大城市武汉仅110公里,距离天河机场80公里。境内有汉丹铁路纵贯,南达武汉,西连襄樊、宜昌,东接京广铁路大动脉;有316国道经过,连通鄂中鄂西;有汉十高速穿境而过,南接武汉,北达十堰;有府河自北而下,南通长江。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

对新的发展机遇,科学谋划未来,继提请中央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之后,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省委、省政府统筹兼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使安陆成为东承武汉城市圈,西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双覆盖区域,区位优势凸显。

二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安陆的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完全模仿性。22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安陆人杰地灵的文化底蕴。春秋时的楚令尹斗子文、东汉的 “天下无双,江夏神童”黄香、西晋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张昌、唐代“酒饮安陆,蹉跎十年”的诗仙李白,北宋的史学家、文学家宋祁、宋庠两兄弟、民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耿丹等等,成就了安陆作为楚文化发祥地的文化基础。“别有天地非人间”,既是诗仙对当时安陆秀美山川的赞誉,也是现在安陆生态保持的写照。国家级森林公园白兆山旅游风景区,留下了诗仙27—37岁风华正茂10年的足迹,形成了桃花崖、绀珠泉、读书台、祖师殿、洗笔池、洗脚塘、白云泉、桃花林等与诗仙有关的遗址遗迹18处。省级森林公园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风景区,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古银杏群落,其中千年以上的古银杏 48 株,五百年以上的古银杏 1648 株,百年以年的4683株。“五

师建军旧址”、“新四军豫鄂边区司令部”、“京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新五师医院”、“七七报社”、“赵家棚抗日烈士纪念碑”等革命旧址和文物,为安陆披上“红妆”。

三是完备的配套设施。近年来,我们按照“基础先行,立体开发”的总体思路,从基础设施入手,逐步提升安陆旅游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汉十高速和汉丹铁路复线的建成,缩短了安陆和武汉的空间距离;旅游循环公路的贯通,景区交通更加便捷。2008年,我们又引进香港金陵控股有限公司,在我市注册成立了金林旅游风景开发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开发银杏产品、精美食品、书法艺术和民间手工艺制品等系列旅游产品。引进安陆籍回归客商投资近3亿元,新建了金榜大酒店、恒坤大酒店、桂竹庄园、六福庄园等食宿设施,旅游接待档次和水平大幅提升。大力推进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招商,吸纳社会资本3600万元,开发长寿园、桃源山庄、长架山生态农庄等体验式农家乐旅游点21个。全市拥有中高档宾馆饭店15家,年接待能力20万人次,修缮景区6处,景点120多个,可供游客休闲、观光、娱乐的场所63处,大型购物中心10余家,能够满足不同档次的旅游消费需求。2008年,全市各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1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安陆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存在问题

虽然安陆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础,但与圈内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正视差距,才能正确决策,创造有利条件。总体上看,安陆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主要在于规划设计滞后、开发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宣传促销乏力,产业整体规模偏小、经营管理粗放等因素制约。规划设计滞后。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先建设后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全市生态旅游项目的档次和内涵。开发意识不强。重点建设的旅游景点还没有形成特色,立意不高、引导不够、开发不足、产业链过短,制约了整个产业的提档升级和规模扩展。资金投入不足。交通、通信等保障设施的资金投入都非常有限,还不能与发展生态旅游的要求相匹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开发和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宣传包装旅游产品不够,旅游轰动效应还未形成,导致当前知名度小,不能吸引大批的游客,尚未成为旅游热点。产业规模偏小。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司运作的产业发展机制还没有形成,旅游资源向旅游品牌转变的步伐不快,资源优势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转化为产业优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

三、策略选择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圈内城市各有特色。安陆要在圈内异军突起,就必须抢抓机遇,主动融入,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培育市场,建设文化生态游胜地。

(一)准确定位,科学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准确定位,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立足于安陆生态资源、红色资源丰富,历史人文厚重和交通便利的比较优势,明确旅游经济的“四个定位”。一是发展目标定位:打造“李白故里〃银杏之乡〃山水安陆”的城市旅游形象,创建华中文化旅游名市。二是旅游市场定位:成为武汉至丹江口(武当山)旅游链条上重要的旅游节点城市,成为武汉都市“后花园”的重要一极。三是开发重点定位:定位于“一点四线”,“一点”是指以白兆山旅游风景区为中心,附带李白纪念馆及其它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安陆特色的李白故里游;“四线”是指太平寨旅游线、钱冲古银杏群落旅游线、本地文物古迹、革命教育基地旅游线,府河沿岸景观旅游线。四是功能定位: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以白兆山、钱冲、太平寨、李白文化为龙头,挖掘景点历史文化内涵,建立旅游产业开发项目库,聘请专业机构,组织相关部门和知名专家、学者,精心编制《安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白兆山旅游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安陆市河滨公园规划》、《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槎山民俗风景区规划》,做到建设一个景区,彰显一个特色,造就一个精品。

(二)整合资源,区域合作。旅游区域合作是提高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景区的合作,实现无障碍旅游。一是要实现全市相关行业的区域整合。在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古银杏群落旅游环行公路,将李白文化游、古银杏风光游、红色教育游串成片,连成线,抱团发展,形成整体竞争优势。突出发展一批农家乐、旅游纪念品商店、民俗娱乐基地等旅游配套产业,推进“行、食、住、游、购、娱”整体突破,形成完整的旅游业发展体系。二是要实现与周边县市的旅游区域合作。“大九寨”、“新三峡”等成功的旅游区域合作实践证明,景区独立接待游客的能力有限,跨地区的区域合作大势所趋。安陆比邻随州大洪山风景区,西接襄樊古隆中,与道教圣地武当山相呼应,西南可往荆门明显陵。各旅游景点如珠散玉盘,又可联缀一体。随州大洪山、京山大洪山、安陆大洪山具有地理位臵相近、旅游特色相同、文化底蕴相似的整体旅游区域合作基础,实现同类相聚,品牌共享,交通互通,市场互供,客源互动,对安陆加快开发旅游资源大有裨益。三是要实现与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合作。当前要把市场开拓的主攻方向放在武汉及周边县市,然后逐步扩大到全国市场。要依托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合作平台,利用区域合作契机,巩固汉安合作成果,加强与武汉各旅游公司 的战略合作,推介安陆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到安陆休闲度假。

(三)传承文化,开发产品。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鲜活载体,文化是旅游持久生命力的灵魂。文化不仅赋予旅游丰富内涵,也需要借助旅游业把潜在的核心价值挖掘转化,加以弘扬传播,使二者形质和谐,流美久远。安陆文化和旅游的持久竞争力来自于独一无二的李白文化、生物活化石的古银杏群落等“异质性”资源。传承文化就是要寻求独特文化资源的旅游传载之途,对白兆山盛唐李白文化、钱冲古银杏群落等素材精雕细琢,挖掘文化资源中那些吸引人眼球的素材,找到卖点,为游客提供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体验等有看头、有听头、有玩头、有讲头,充分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引导游客以文化审美鉴赏的心理参与到富含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服务之中,获得独特文化历史体验、人生感悟等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保护和修缮现有文化遗迹,选择性复建和修复一批古建筑,开发各种能使游客亲身参与的文化审美鉴赏活动形式,设计制作一些精美而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将虚幻的文化具象化、实体化,借助实体的遗迹、物件、旅游活动形式来实现传播。

(四)加大宣传,创建品牌。文化不等于景观,山水不等于旅游产品。安陆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占领一席之

篇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市场

精品文化旅游的集聚地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包括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在内的“两圈一带”重大战略之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区)。这里以“巴山、楚水、巴楚风”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国内罕见,世界少有。圈域内拥有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三处世界级生态和文化旅游景区和三峡大坝、丹江口水库等现代工程建设奇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6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4A以上景区22处 (全省37处) 。鄂西圈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历史文化遗产为主,已建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7个、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22个,国家级及省级森林公园40个、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

鄂西圈专项规划以“一江两山”为龙头,以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武当山文化遗产旅游区、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旅游区、楚文化及三国文化旅游区、大洪山历史文化旅游区等六大精品旅游区为支撑,以宜昌、襄樊、十堰、恩施-利川四大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把鄂西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通过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和生态文化,促进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旅游服务接待示范区;并通过示范、规范、引导等方式辐射影响与带动整个鄂西圈生态旅游服务接待质量与水平的上档与升级。

规划以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为支撑,以环境友好的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建设为引导,以旅游组织、旅游住宿餐饮、旅游购物与娱乐、旅游交通等环境友好的旅游服务为保障,营造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旅游名城。

生态和谐的宜居家园

鄂西被誉为“中华之肺、华中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华中华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

为全面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发挥鄂西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放在优先战略地位,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新鄂西,规划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着力增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态功能,营造卫生、安全、可循环、多样性的生态体系。

规划提出,城乡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是建设生态家园,包括生态城市建设、生态镇(乡)建设和生态村庄建设。

鄂西圈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共分为生态林业建设项目、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生态家园建设项目、污染控制工程项目、国土整治工程项目、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等六大类;项目总数1719个,规划总投资1896亿元,其中近期项目规划总投资1234亿元,远期项目规划总投资约662亿元。

规划的实施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效益。通过生态林业建设,将使得圈域森林覆盖率提升10个百分点,达到48%,水土流失面积下降12个百分点;通过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使粗放式经济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资源的非消耗性利用、促进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并引领绿色消费、培养绿色生活方式。

预计到2012年,圈内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治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超过10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设市城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7%以上。到2020年,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圈内所有县市达到生态市(县)要求,其中中心城市及神农架林区规划建成区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其他城市(含县城)规划建成区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超过12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设市城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

交通便利的现代新经济区

过去的鄂西崇山峻岭,交通极不便利。“鄂西旅游”目前还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旅游目的地概念,交通条件的制约是主因之一。“让旅行的乐趣从道路开始”,依据鄂西圈交通专项规划对交通体系的总体架构及鄂西圈旅游专项规划的总体布局,生态专项规划结合“国家风景道体系建设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对主要道路交通干线及主要通航河道、旅游航道两旁视域范围内,拥有审美风景的、自然生态的、文化历史的以及增加旅游价值的环境要素,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实现交通价值、景观价值、游憩价值、文化价值、自然价值的多重融合。

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骨干交通网的建成,鄂西旅游必将迎来以交通驱动带来的巨大市场发展机遇,将带动圈域构建企业—区域—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格局。荆门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园区、宜昌开发区三峡磷化工产业区、随州环潭工业园、荆州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恩施州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园及十堰汽车工业生态园等六个工业园将建成。商品粮、棉、油、生猪、禽蛋、鱼虾、蔬菜、烤烟、柑桔、茶叶、药材、食用菌、商品牛羊等大宗农副产品以及生态旅游产品将极大丰富。预计到2012年,鄂西圈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0元;到2020年,超过25000元。

篇4: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市场

一、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举措鄂西地区在全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打造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就是要激活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优势,破解交通、通讯、体制、机制等瓶颈障碍,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湖北省东西部相对均衡发展。

(2)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的现实选择鄂西处于内陆腹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将极大地推动该地区的改革开放。旅游经济在聚集信息、资源、人气和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区域影响、提升发展水平中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捷径和纽带。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一种政策导向,为实施开放先导战略,营造湖北省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旅游资源核心竞争力分析

据统计, 鄂西地区拥有 2 个世界文化遗产、9 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 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 3 个国家级地质公园。 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具有生态、历史文化、工程建设奇观、地域民俗、区位等五大资源优势:

(1)生态景观资源:“鄂西圈”的森林面积占全省 54%,神农架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鄂西圈”还拥有山岳、林地景观,山岳景观以神农架的特色自然景观和武当山的特色人文景观为主要典型代表,还有大洪山、齐岳山、大老岭、荆山等。

(2)文化资源:鄂西圈集中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 5 大文化体系中的 4 大文化;同时还拥有以土苗少数民族风情和武当山地区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

(3)工程景观资源:“鄂西圈”拥有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还集中了长江三峡、三峡大坝、武当山、腾龙洞等一大批垄断性旅游资源, 在国内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4)交通资源:鄂西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入川陕湘渝的重要通道,与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川西等风景名胜旅游区道路相连。

三、增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加强旅游通达提升工程,弥补区域旅游发展的短板

为了构建畅通的区域内外空、陆、水立体交通体系,要增加宜昌机场、襄阳机场、恩施机场以及即将建设的神农架机场、武当山机场等的国内外航线,构建省内外机场航行环线;依托在建和即将开工的宜万铁路、汉宜铁路、十堰-宜昌铁路、长荆铁路电化工程、安康-恩施-张家界、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荆州-岳阳和焦柳电气化改造,构建区域内快速旅游交通网络;加快武(当山)神(农架)、武(汉)荆(门)、荆(州)东(岳庙)、随(州)岳(阳)、十(堰)漫(山关)、沪蓉西、宜(昌)巴(东),十(堰)房(县),郧(县)十(堰)等公路的建设。同时,做好长江沿线和支流的重点旅游码头建设以服务长江黄金旅游线,抓好秭归新县城旅游港、兴山峡口镇旅游码头建设,改造巴东神农溪、宜昌、荆州、赤壁旅游码头,建设好梁子湖、陆水湖、漳河水库等湖泊旅游度假区的旅游码头。

(二)将旅游竞争力转变成经济发展的动力

目前,“鄂西圈”内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与城市经济实力并不协调,旅游产业竞争力并未切实转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大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强重点景区建设,针对旅游特色资源,要积极开发专题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加强旅游配套设置建设,以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产业的开发,提高旅游产业在地方经济中的比重。

(三)建立圈内圈外协作机制, 实现鄂西旅游重点突破

一方面,要在旅游市场、旅游促销、旅游形象、旅游品牌的联动与协作上下功夫,构建鄂西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共同体。要坚持和倡导“资源共享、客源互换、特色互补、线路互联”的原则,加强各种形式的区域旅游经济协作。 要增强圈内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 逐步建立合作协调领导机构。 要注重整体协调发展,在建设宜昌、襄阳两大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随、荆(州)、荆(门)等“鄂西圈”旅游节点城市的基础上,实现圈内整合、圈际(省内两圈之间)联合、区域(与省外如重庆、湖南、河南、陕西)联动。 要提高旅游企业集约化经营水平, 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快旅游行业改革, 支持企业联合重组,培育龙头企业开拓市场。

四、结论

湖北要通过旅游目的地营销模式,使鄂西成为旅游功能多样、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从而改善和提升鄂西对外旅游形象,增强鄂西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号:2010b166

篇5: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市场

郧县茶店镇樱桃沟村地处十堰城区和郧县县城的结合部,郧十一级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村共辖十一个村民小组,426户,1568人,版图面积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亩,森林面积5377亩。

近年来,樱桃沟村抢抓湖北省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契机,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等便利条件,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力建设生态旅游新村。

依托产业发展小杂果基地2300余亩,其中樱桃1200余亩;农家乐提档升级目前已发展农家乐34家,一次可接待游客5000余人,提供住宿200余人;此外把基础设施作为旅游景点打造,河道治理、荷花塘建设、旧房改造、观景亭等正有序进行。

除此之外,该村还建成了供游客休闲、垂钓的配套设施,其中建成人工水域4000多平方米,可容纳上百人同时垂钓;村内的旅游文化广场、运动场、停车场、景观台等娱乐设施也全部齐全。

篇6:鄂西旅游圈:先定位后规划

另一方面,招标公告中对投标人资质有明确要求:“具有国家旅游规划设计甲级或者城乡规划甲级或者风景园林设计甲级或者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独立企业法人或其组成的联合体”。明显地有把策划等同于规划的倾向,事实上阻碍了以策划或定位见长而不以旅游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见长的众多智业机构参入,诚为可惜。

[b先规划的弊端[/b]

规划更多的是一个内部概念,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思维方式。规划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内部的资源优势条件,从这个出发,加上当事人的雄心壮志,就会定下一个方向、一系列目标。有的时候这种方向或目标可能只是当事领导人的一个心愿或个人情结。因为没有或很少考虑竞争,假设商业是只有自己和游客两方参入的游戏,大多数情况下其目标只能是一厢情愿,很难梦想成真,

(当然,如果你碰巧是人们心智中的第一个而暗合了商业规律,这种采用由内而外思维的规划也可能获得成功,比如湖北麻城杜鹃花的推广。)

旅游产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产生于内部的规划,最终往往会形成与景区自然地理特点不相融的酒店、园林、景点、道路等投资巨大的钢筋混凝土设施,它们一旦建成就不易改变。你不能二次破坏景区的自然特征重新来过,自然环境的修复需要时间,有的时候第一次破坏了第二次想再修复几乎不可能。

由外向内看

篇7: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市场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观光医疗,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调研发现,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地市医疗技术资源各具特色和优势, 在此基础上萌生将圈内的医疗资源和外部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与链接, 引进和培育新型的旅游服务模式——“观光医疗”的设想。发展“观光医疗”, 不仅可以改善该地旅游发展模式单一的现状, 还可以通过强强联合, 开发旅游产业的高端产品, 使本地旅游业的发展走在行业前沿[1]。

观光医疗也称为“医疗旅游” (medical tourism) ,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早期的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而今人们的观念已经改变, 开始接纳以医疗服务为主结合疗养、参观、游玩等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新的旅游服务模式[2]。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身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选择合适的游览区, 在旅游的时候兼顾进行保养、治疗,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发展“观光医疗”这一行业, 部分地区的发展已经崭露头角, “观光医疗”正日渐规范化与产业化。据调查, 新加坡的外国医疗观光客人在2002年即达22万名, 2005年增至37.4万名。以民间医疗服务见长的泰国, 2001年吸引的外国医疗观光客即达55万名, 2004年猛增至110万名。近年来, 印度的医疗旅游也蓬勃发展, 05年医疗游客人数高达50万, 比02年增长了35万, 到2012年医疗旅游可能为印度带来22亿的国民收入[3]。在中国台湾“观光医疗”也有所发展, 据估计每年可创造380亿新台币[4]。据预测, 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5]。“观光医疗”在中国内地还是一个新兴概念, 纵使国内有些地区有所尝试但仍未形成规模效益。2008年中共湖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做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 意在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 激活该地区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优势, 破解交通、通讯、体制、机制等瓶颈障碍, 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从而实现湖北东西部相对均衡发展。这也是湖北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构想[6]。

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发展“观光医疗”的方法和经验, 结合自身特色, 我们相信圈内发展观光医疗是实现旅游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圈内特色品牌的可行性途径之一。

一、发展“观光医疗”的多重效益

1、对当地旅游的意义

旅游行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覆盖面广, 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 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从业人员, 就可间接为社会提供近5个就业机会, 每收入1元, 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7]。发展旅游产业, 必须加强旅游文化研究和建设, 这关系到旅游产业的市场需求、资源特色、旅游服务等产业元素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 直接影响旅游市场开发和产业发展。但目前的现状是对旅游文化理论的综合性研究尚未起步, 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鄂西地区发展观光医疗是实现旅游业走深层内涵发展道路的探究性途径之一。以台湾为例, “八八水灾”重创南台湾, 台湾外贸协会特邀请中国大陆医疗美容百人首发团来台, 通过进行医美、观展、观光、开会“四合一”体验之旅, 极大缓解当地的经济损失, 预期此团可为台湾业者带来逾千万新台币的收入[8]。以旅游圈建设为突破口, 以发展观光医疗为特色, 可以带动生态环境保护明显进步、景区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旅游整体竞争力大幅度提高, 能促进生态资源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 而且还能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进一步调整湖北省东强西弱极端不平衡的经济格局, 协调整个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对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观光医疗”的发展有利于完善新农村体系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给该地区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形成较大规模的旅游市场, 有助于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通过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效应, 实行城乡间、区域间、社区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柔性平抑贫富差距, 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 加快农村城镇化、现代化, 达到城乡共同富裕。

3、综合意义

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传播先进的文化, 观光医疗可以帮助乡镇居民提高文明素养, 摒弃思想上的枷锁, 观光医疗创造的经济效益将给环保建设积累更多的资金, 为圈内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这种高品位、高层次的旅游模式也整合圈内优势资源, 塑造湖北省旅游业的新形象。新医改方案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应该是下一波医疗旅游的热门国家, 现在随着国力增强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更多训练有素的双语医护人员, 不断升级的医疗设施及医疗服务水平, 相信医疗旅游业会在中国的其他领域稳健发展起来。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资源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 (区) , 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50%和70%, 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尤为丰富[9]。据湖北省旅游局统计, 该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10]。其中, 神农架、明显陵、武当山、古隆中、长江三峡及恩施土家文化都独具特色, 如果能整合这些绿色资源, 不仅能将圈内各旅游景点联动起来, 发挥各景区的优势资源, 而且可以打造更高层次的旅游品牌, 凸显特色, 形成自己的王牌经济。

2、医疗技术特色

圈内部分医疗技术在湖北省以及相邻省份均具有相对优势。十堰市医疗卫生水平在湖北省非省会城市处于龙头地位, 境内人民医院生殖研究中心是湖北省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地[11];襄樊市中心医院, 其整形美容技术拥有多项权威;荆州市肿瘤医院是江汉平原唯一的专业肿瘤医院, 能够实现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开设有先进的微创手术中心、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及白内障复明中心等。中国中医有悠久的历史, 圈内依托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浓厚的中医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中医疗法。整个地区, 中西医技术资源相结合, 可以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治病疗养和养生保健方案。以上的医疗特色和优势资源, 为圈内发展观光医疗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3、养生文化

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 十堰市“武当道茶文化”、“武当武术文化”和“武当道教养生文化”将成为新亮点;其他有待开发的特色资源也为鄂西成为发展“观光医疗”的先行者创造了条件。以神农尝百草而享负盛名的神农架, 有“花海药国”之称, 拥有众多高级珍贵保健药物。随州作为神农故里, 其土特产银杏、葛根等都是美容保健良药的配方, 而食疗正以其健康天然的特性越来越受到医疗领域的推崇。在打造清江民俗生态旅游板块中, 恩施享有“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天然植物园”和“华中药库”的美誉, 所有这些已经具备“观光医疗”雏形的资源, 给内地刚刚萌芽的观光医疗产业带来了潜在的发展机遇。

三、发展观光医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008年12月, 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以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为中部经济的崛起打造新引擎, 在湖北省东部的发展独占优势时, 湖北省内部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可能进一步扩大[12]。圈内虽然有众多的旅游优势资源与医疗特色, 但是现状并不乐观。目前区域内旅游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资源优势发挥有限, 其游客总量大大低于同类景区。从省内来看, 圈内虽占有全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 但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比重偏低, 2007年两项指标分别仅占全省43%和36%[13]。从全国来看, 其旅游业与发达地区及周边地区也有很大差距。这些明显的反差说明了该地旅游业的发展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旅游项目还仅局限于浅层的走马观花, 有些特色资源也没能利用起来。特色资源没有加以利用, 优秀的景区发展不到位, 旅游模式单一, 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圈内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经济形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旅游业的新生业态日渐兴起, 高阶医疗服务将抢占旅游市场, 这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观光医疗”更是将鄂西地区具有潜力的两大优势结合起来, 以独特的品牌吸引各地的观光者, 带动当地社会全方位发展。“观光医疗”, 让鄂西能抢先展现旅游业的新面貌,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向全国诠释湖北特色产业, 使湖北尽快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恢复出来。

四、对圈内发展“观光医疗”的建议

发展“观光医疗”对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乃至整个湖北省来说都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是突破旧有的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良好途径之一。近年来医疗服务产业观光化已蔚为风潮, 南韩、新加坡、泰国及印度等许多国家, 都以高品质、低成本的医疗服务, 来吸引外国客源, 积极发展医疗观光, 产值非常可观。而国内发展尚处于萌芽状态, 我们在借鉴外国发展“观光医疗”的成功之处时,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利用旅游特色和医疗技术两种资源, 积极开拓省内省外两个市场, 探寻有自己特色的“观光医疗”发展之路。

1、明晰发展定位, 实行科学规划。

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这一机遇, 借鉴国内外新经验, 强化生态文明、资源整合、集群发展、精细经营等先进理念, 改变低水平、粗放型甚至是破坏性发展的老路, 正确处理好全省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关系, 促进湖北省东西部平衡发展。

2、要加强“观光医疗”基础配套建设, 为其发展创造便利的条件。

坚持交通先行, 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三头并进, 形成对外辐射的交通网。交通瓶颈的解除, 将促进鄂西与周边地区的开放合作, 方便不同消费层次, 不同方向的游客都能快捷的进入旅游圈。

3、实行营销资源全面共享, 多种营销方式并存。

通过共享品牌形象、销售队伍、销售渠道, 实行旅游客源空间拓展, 降低区域内交易成本。共同策划宣传方案, 集中展示鄂西各地旅游资源、接待设施及旅游产品, 引入组团式采购。

4、统筹发展布局, 确定发展“观光医疗”的旅游路线, 构建整体开发体系和特色开发体系。

立足于整体, 集圈内八个市州 (区) 所长, 形成联动的精品旅游路线和完善的保养疗养科学模式。要重点实施精品品牌战略, 形成观光、休闲、文化、医疗不同层次的产品体系。发展观光医疗, 打造旅游业的品牌, 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上一篇:群英会蒋干中计原文翻译下一篇:异形坯连铸技术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