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化生态旅游区

2024-04-16

海南文化生态旅游区(精选8篇)

篇1:海南文化生态旅游区

摘 要:海南热带生态农业,是我国新型发展的旅游经济产业,具有有十分巨大的市场经济潜在的发展力量,是适合于海南旅游经济发展需要,将农业与旅游产业相互结合的新兴起来的产业,是海南在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所运用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促进海南农村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阐述了对海南热带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认识,对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出几条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海南;热带;生态农业;旅游;探析

引言

随着我国海南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海南许多相关产业跟随旅游产业的同步发展,其中海南的热带生态农业,就是依靠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同步发展起来,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以其旺盛的发展势头,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热带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每年的旅游季节都吸引着大量的人流量,为海南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不断地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海南的综合发展的趋势,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①。但是就海南目前的热带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还存在着很多能够制约海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下面就实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并探讨解决的对策,为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方法和措施。

1、对海南热带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的认识

我国的海南素来以宝岛著称,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不仅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海洋气候,都是游客们所向往的热带生态渡假的不可多得的地方,海南拥有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完全具备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基础。这些良好的条件,对于海南建设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出了良好的契机②。

2、海南热带生态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海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海南热带生态农业在所具有的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海南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这些基础使海南的生态农业具备发展的条件。首先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气候条件十分优越,有着海洋性气候,到海南旅游就会感觉到这里是天然的温室,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怡,同时这里的水果也特别丰富,有着热带果园的美称。丰富而独特的农业资源,为旅游发展增添了新的绿色。2.2海南的热带生态产业丰富

海南的热带生态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呈现出许多亮点。海南岛有很多地区的槟榔园、胡椒园、橡胶园等基地都是远近闻名。文昌市的椰子的产量高居海南各地区之首,海南还有全国主要的咖啡生产基地,还具有很丰富的民族文化风情。岛上有汉、黎、回、苗等多个民族,海南中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民族性强,具有垄断性,这些自然环境的独特信息、农业资源的丰富发展与文化生态环境的相互交融,为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策

3.1以科学规划,促进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

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的规划,规划是发展的首要步骤,需要依靠科学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地立足于长远,对不同时期的工作目标,提出具体的措施,细致地划分步骤进行实施,以规划性科学性的发展,切实地带动和促进热带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③。

3.2以政府职能的推动作用,促进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

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对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制定出总体发展规划,以政府为推动海南热带生态农业建设建设发展的核心,在项目总体规划上,要充分反映出农业生产的基础,不断地明确发展旅游的主导思想,明确海南热带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的发展方向,采取积极可行的发展措施,支持海南热带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努力营造出一系列有利于海南热带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为建设和完善海南热带生态农业建章建制,不断地促进海南的热带生态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美结合。

3.3以规范化的管理,促进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

对海南的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制定出热带生态农业发展标准,从交通、资源、环境、服务等方面,树立起规范管理 ,建立各种对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到人员上岗,还有安全和卫生保障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都要按照规章办事,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热带生态产业的服务意识,加强对这些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从规范化管理上, 促进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的整体发展。3.4利用有效的人力资源, 促进热带生态农业的发展

海南的热带生态农业,应该建立起系统的有效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应该从管理的角度,建立起有效的热带生态农业人力资源,能够准确地反映热带生态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状况,为制定热带生态农业人才发展规划,和教育培训政策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热带生态农业企业招聘,以及热带生态农业专业人才应聘,提供更方便的条件④。

篇2:海南文化生态旅游区

记者11月5日从海南省财政厅了解到,近日海南省财政厅印发《海南省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海南省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为推动试点工作开展,海南各级财政部门目前共筹集3.57亿元资金。其中,中央财政安排5500万元,海南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市县财政统筹安排2.42亿元。

今年,海南与浙江、贵州、安徽、福建、广西、重庆等7个省份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重点推进省份。而海南省选择海口市琼山区、琼海市、澄迈县、儋州市、万宁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6个市(县、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并重点在21个乡镇42个村开展,受益人口近10万人。

据了解,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内容包括继续抓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等目标,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人居环境,为乡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推进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升级。此次试点工作注重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的制度优势,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导、多元投入、以县为主、改革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

篇3:海南省生态旅游开发基本模式探讨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1、前言

海南是我国除台湾以外的四面环海, 阳光充裕、沙滩洁净、海水清澈、高山翠绿、空气清晰、自然风光瑰丽、民俗风情淳朴、亟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宝岛, 为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然而我们看到, 目前确实还存在着打着生态旅游的招牌, 盲目非生态开发的不和谐现象, 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结合海南省生态旅游资源、环境、旅游业条件,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实践和理论, 探索构建海南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优化开发的结构和布局, 使开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 促进建设国际旅游岛, 推进海南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海南省生态旅游开发基本模式探讨

旅游开发模式, 从大的层面上分为政府主导下的“价值驱动型”和市场机制调节的“市场驱动型”, 前者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 后者则是市场自发调节的发展模式, 包括开发投入、开发管理、空间布局、社区参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景区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基本确定了政府主导下的市场配置资源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从开发投入、开发管理和空间布局等方面构建了海南生态旅游开发基本模式。

2.1 政府主导的开发投资多元化

政府主导的开发投资多元化是海南生态旅游投资组合的重要特点。我们主张政府主导的资源入股和吸纳建设资金相结合的投资方式。既要加速建设, 更应注重环境资源保护, 保护与开发并重, 更注重保护。

人们一直认为开发旅游业引资建设是决定性因素, 忽视资源、环境、知识, 技术等资源价值, 导致旅游开发过程中因规划设计不合理或经营管理不科学造成过度开发, 资源与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差异性是旅游资源魅力无穷的源泉, 无论是金字塔、埃菲尔铁塔, 比萨斜塔, 还是大雁塔, 都是因为他们承载了厚重历史, 代表了各自的时代和民族特点, 正是这种差异性, 受到不同文化的人们青睐, 争相观赏。开发生态旅游, 按照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 应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价值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要强调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把握环境资源稀缺状况的测度方法、指标及承载能力, 确定环境资源品质与价值。资源是否有价值是一个很难判断的问题, 一处景点在原著民和外来游客的评价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些具有亮点的景观细节, 在原著民的眼中并没有什么稀奇, 甚至还有些丑陋, 但却给外来游客带了了惊喜。旅游环境资源的价值来自于外来游客的感受, 有一个让外来人发现和确认精华的过程, 需要时间的累积。承认“资源有价”与“环境有价”, 作为股份, 确定其在生态旅游中地位, 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生态旅游建设是一个环境资源价值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还要注重智力因素的投入, 创设市场开发模式和品牌。形成一个理念智力一资源一环境一资金一体化的多种因素综合投资的模式。改变粗放型旅游开发观念, 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树立生态旅游开发的精品意识、文化意识、保护意识, 以全新理念提升开发的品位和层次。

2.2 建立协调高效管理体系机制

生态旅游和景观旅游的区别在于他的关联度更强, 利益主体和权力主体都可能产生摩擦冲突, 强调主体之间利益的协调统一, 各主体相互配合, 价值取向趋同, 直接关系到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实施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 加速海南生态旅游业发展, 建立一个能够引导各方共同参与制定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和相关政策;对生态旅游环境资源勘探规划、设计开发;对生态旅游行业协会进行业务指导;对旅游企业进行项目建设和经营活动的审批、监管和行政服务;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建设;协调各利益权力主体的关系, 建设一个能动高效协调一致管理监督体系机制, 对海南生态旅游业科学高效管理提出了挑战。

2.3 合理布局, 协调可持续发展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原生态惹人爱, 是特色化吸引着人们前来旅游。海南海滨、山脉、湖泊、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观一应俱全, 民俗特色鲜明, 为生态旅游合理布局和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生态旅游与景观生态学密切相关, 按景观生态学原理, 采取合理的空间布局对海南生态旅游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根据海南自然生态分布的空间格局, 建设多层次, 多生态的旅游网点, 建立阳光、大海、沙滩的“蓝色旅游”, 山水椰林特色农业“绿色生态旅游”, 黎苗生产、生活文化旅游。使山、水、林、农、风土人情, 各个层面的旅游资源有机配合, 交织交融, 形成结构明晰、功能协调、产品互补、主题互动的海南生态旅游空间的开发格局, 把海南建成一个海纳百川, 喜迎八方来客的国际旅游岛。

3、结语

生态旅游是一项产业, 风情万种的原生态自然人文环境是旅游资源的载体, 使旅游者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倍感大自然的关爱, 载体不同, 给人们的文化体验也不同, 正是这些不同的文化体验, 吸引人们驻足流连, 一旦环境资源改变或遭到破坏, 载体灭失, 旅游风光不再, 游客也自然流失。我们根据海南的实际, 借鉴环境经济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 提出建立海南生态旅游业,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杨艳:湿地国家公园的建立及其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006:32-44。

篇4:对海南岛生态旅游的法律思考

[关键词] 海南岛 生态旅游 法律制度 环境保护

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开启了生态旅游的新时代。以“走进自然、感受生态”为主旨的生态旅游,目前是现代都市人比较青睐的旅游方式,但是在这股时尚潮中,也出现了一些有意或无意破坏生态的现象。生态旅游是21世纪的旅游主题,以生态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方针,是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2009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岛必将成为国内旅游的最热门地点。旅游业本就是海南的支柱产业之一,优良的天然环境与独特的热带海岛自然风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海南的旅游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海南是也开展生态旅游较好的省份,岛内已开展多个生态旅游区,令众多崇尚自然的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但是,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海南生态旅游要有序发展,必须以强有力的法律为保障。因此,从法律层面探讨海南生态旅游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南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法律困惑

海南省较为重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早在1990年海南就通过了《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分别于1999年和2007年两次修订)。该条例在强调社会发展中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都规定得比较全面,并确立了环境监督和管理机制,明确了责任承担方式等。该条例是海南省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一部环境保护立法,并开启了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进程。此后海南省在海洋环境、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等多方面都制定和通过了多项法律条例。为了充分发展海南的旅游特色,保护海南的旅游资源,海南省于2001年制定了《海南旅游条例》(2004年8月6日修改),并建设了一批以恢复生态、保护生态为内容的生态旅游区、景点,如南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亚龙湾蝴蝶谷等。[1]这些旅游项目在生态的内涵及生态表现方面都走在国内的前列,极大的突出了海南生态旅游的影响地位。由此可以看出海南生态省的法制建设已初见成效,但也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岛的提出,使海南省总体有关生态旅游的法制建设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统一、专门的法律法规

虽然海南岛针对旅游资源保护方面也出台了较多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生态环境立法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存在着三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有许多地方性的法规已经滞后,必须及时修改完善以适应现阶段的战略发展任务;二是缺乏完善的配套制度和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细则,如到目前为止《海南省旅游条例》仍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加以配套,使该条例的操作性有所欠缺;三是针对旅游业发展中涉及到的旅行社、导游人员、旅游饭店等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调整的专门的政策、法规尚未制定,对其难以实现有效管理。以上情况已经成为海南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法律瓶颈。

2.管理体制混乱,生态旅游执法不严

随着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提出,海南成为了国内大众旅游的最热门点。作为生态旅游岛,海南在生态旅游执法方面并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而是由相关行政部门进行交叉执法,执法主体林立,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分散,不利于集中统一执法,常常导致“都在管理,都不管理、管理混乱”的现象。此外,管理体制混乱,旅游区对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大多是以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主要形式进行的。在一个生态旅游区的范围内,往往存在着多个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如国土、林业、文物、水利等不同部门,这些不同的部门往往有着不同的管理权限和管理重点。这就使得生态旅游区内部管理职权分散,各自为政,无法实现系统管理。

3.生态旅游法律监督未发挥其效能

在海南生态旅游法律监督实践中,存在失衡现象,被监督的对象往往是生态旅游开发者、生态旅游经营者、生态旅游者较多,监督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较少;监督下级较多,监督上级较少;监督权力滥用较多,监督失职不作为较少。更有甚者,当监督部门对监督对象提出处理意见时,往往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大事化小,或小事化疗,或不了了之。这一方面是由于监督主体面对手中握有强大的国家行政权的被监督对象,往往会产生明哲保身、知难而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畏难情绪,致使监督结果处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旅游行政机关的权力意识和等级观念严重,错误地认为来自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和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有损自己的权威和脸面,因而对监督部门的处理意见,或采取不配合态度,或拖而不办,避重趋轻。从而致使法律监督不到位,未能发挥其有效功能。

4.民众缺乏生态旅游法律意识

当前岛内居民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整体比较薄弱,更不用谈及生态旅游的法律意识,可以说是相当的匮乏。1996年2月20日,我国正式公布了关于22个省首次组织实施“全国环境意识调查”的《全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保护常识欠缺是相当普遍的问题。[2]在原本环保生态意识就不强的大环境中,我们发展生态旅游就更具有深意,环境教育的功能应更加突显,但事实却是海南岛内的部分生态旅游区只注重发展生态旅游,而很少重视甚至无生态旅游的法律意识教育,有的虽然开展教育宣传却也处于初步阶段。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情况。

二、完善海南岛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思考

1.制定和健全法律法规

(1)加快生态旅游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与修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海南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通过完善法规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据报道,在今年年初的海南省人大会上,代表们所提议案的60%是围绕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制定控烟条例、沙滩管理条例,修改旅游条例、松涛水库生态环境保护规定等,要求从法律上保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3]。

(2)完善相关法规的配套,出台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细则。海南省人大或政府应当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立法调研、论证, 结合海南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人文风貌、发展理念等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有实效的配套办法,切实推进海南的生态旅游事业。

2.明确管理机构,加强执法力度

执法是旅游法律保障的关键,决定了旅游法规是否能切实发挥作用。法律的全面、严格、公正、有效地实施,将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1)依法完善生态旅游执法机构,配备执法人员。生态旅游执法机构主要包括生态旅游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授权的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组织,其职能、任务、权限、责任等均应由法律明确规定。最好能因地制宜独立设置,以改变目前生态旅游执法中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事权不一等问题。在执法人员配备上,要选择那些懂法律、懂政策、懂旅游、懂管理、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们作为执法的专业人员。同时以专职执法人员为主,在林业、农业、环保、景区、景点等部门适当发展一些兼职生态旅游执法人员。这样,专职部门和主管职能部门结合、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结合形成生态旅游执法网络,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有效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旅游景观的可持续性。

(2)严格生态旅游执法制度、程序,惩治生态旅游违法行为。一是要落实生态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就是要强化生态旅游执法责任,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性循环。二是要严格生态旅游行政执法程序。离开法定程序,执法行为无效,错案发生使执法机关不断要花费人力物力去纠偏改正,行政执法机关和法律的可信度就会降低。明确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才能确保依法行政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3.完善生态旅游法律监督机制

(1)加强对政府实施生态旅游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

加强对政府实施生态旅游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既是依法行政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生态旅游法律法规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遵守和执行生态旅游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既要对其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又要对其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既要对行政行为所适用的程序是否合法与适当进行监督,又要对行政行为的实体内容是否合法与适当进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府依法治游、以法治游的水平。

(2)设立相对独立的生态旅游法律法规监督机构

监督是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施加的一种外部力量,因此监督主体必须是监督对象以外的组织,并且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在财务与人事上应适度分离。因此,就行政监督(包括对政府实施生态旅游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而言,可以考虑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督机构,并赋予监督主体以更大权力,才能更有效地对岛内生态旅游经营者和游者等进行监督。

(3)发挥法律监督的整体效能

生态旅游法律监督的种类很多、各有所长,并且都有自己的合法依据。但是,由于这些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和监督范围缺乏合理分工,对某一监督对象谁主管、谁协管、管到哪一步缺乏明确规定,因此,有时会出现各自为战的现象,使监督出现了一些空白地带,甚至相互冲突,导致监督的整体效能低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当通过法律明确各种监督主体的监督手段、监督范围、监督权力,将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统一起来,在对监督对象进行分工的基础上,强化各种监督之间的协作,使之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生态旅游法律监督的整体效能。

4.提高民众生态旅游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

重点是加强对各级干部、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对开展生态旅游法律宣传与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宣传方式应多样化,一方面可通过大众传媒工具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既起到对全民进行自然保护的教育也能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同时也扩大了生态旅游法制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去自然保护区旅游,减少生态旅游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利用保护区的展厅、宣传牌及导游讲解对游客进行直接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树立起全民的可持续生态旅游理念是解决生态旅游中出现问题的根本途径。

总之,依法治游,是依法治国方略下当前中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紧迫任务,也是海南目前建设国际旅游到的突出问题。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当前国内生态旅游法律保障还尚存在诸多问题,海南岛的生态旅游法制建设问题就更显得尤为紧迫,所以我们必须集合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完善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以确保海南岛生态旅游沿着法制化轨道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亚荣,刘云亮.海南岛屿经济法律规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2:139.

[2] 孙红梅.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研究[J].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4(19):19,24.

[3] 海南经济报. 要求:从法律上保障国际旅游岛建设. 2010-1-30.

作者简介:

唐士梅(1966—)女,副教授,新疆库尔勒人。现为陕西理工学院经法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法学教学与环境法研究。

篇5:海南文化生态旅游区

发布时间:2011-10-12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高艳利

摘要:海洋旅游活动是人类向往而极具吸引力的活动,大量的旅游者是在具有高度连通性和开放性的环境中进行的,而这又已影响到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海南省作为中国拥有巨大海洋旅游资源的大省,在海洋旅游的开发上更应注重其可持续性。从海南海洋旅游的现状出发,对海洋旅游条件、产品、参与度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海南省

一、海洋旅游业的兴起

海洋,作为人类星球最迷人的部分激发了人类旅游的向往和愿望,人类,不论距离远近、现在和未来,都不应该剥夺欣赏与享受海洋所具有的丰富性的机会。海洋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事业,成为除山水风光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之外的又一重要旅游资源类型。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自己的领海以及广阔的公海、大洋领域,不断的开发旅游资源,开辟众多海洋旅游项目,世界海洋旅游事业正向广度和深度迅速发展。海洋旅游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和一种实践与发展的工具。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论及海洋旅游发展时指出:“中国海洋旅游采取依托沿海城市,突出海洋特色,分区、分片建设的政策,近年来在沿海开发建设了300多处海洋与海岛旅游娱乐区,兴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娱乐设施,使海洋旅游业成为迅速发展的海洋产业。”据了解,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丹东南到广西防城,沿岸已开发有1 500余处旅游娱乐景观资源。按照规划,中国将逐步成为海运强国、船舶工业强国、海盐生产大国、海洋旅游大国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大国,并最终成为海洋强国。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不仅是中国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

二、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海南发展海洋旅游的条件

1.气候条件。海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与美国夏威夷处在相近纬度,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因受海洋影响明显,气候优势明显,全年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5℃~28℃,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在20℃以上。其光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约1 750~2 650小时,年晴日在300天以上。当北国千里冰封的时候,这里依然暖风和煦,可以海浴。海南囊括了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这五个要素,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旅游休闲度假区和避寒胜地。

2.海洋旅游资源。海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海洋省份,其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及周围岛屿、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所辖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近60倍。已开发的海岛有南湾猴岛、蜈支洲岛、分界洲岛、盈滨半岛、神舟半岛、鹿回头半岛、玉带滩半岛等。海岸带景观分布在海南岛长达1 618公里的海岸线上,到处都可以开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圣地的旅游资源。目前海南岛港湾84个,可开发的68个。较著名的有亚龙湾、三亚湾、海棠湾、大东海、香水湾、石梅湾、高隆湾、东寨港、棋子湾等。作为世界上热带海洋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海南依托独特的海洋优势,必将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旅游基地。

3.人文资源。海南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民俗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也丰富多彩,如黎苗族歌舞、琼剧、人偶同台木偶戏、儋州调声等,都是极具海南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岛上除汉族外,世居海南岛的少数民族有黎族、苗族、回族。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尤其是黎族,其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使海南的社会风貌显得独特而多彩。海南一年一度的欢乐节,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换花节、冼夫人文化节、黎苗三月初

三、国际椰子节、儋州民间歌节等也是市民喜闻乐见,游客津津乐道的民俗节庆。

4.客源市场。海南的客源主要以国外游客、港澳台游客以及内地游客构成。据海南统计局统计,2009年海南接待过夜人数合计2 250.33万。其中外国人37.21万,香港同胞12.18万,澳门同胞0.56万,台湾同胞5.20万,国内旅游者2 195.18万。境外旅游收入18.90亿元,国内旅游收入192.82亿元。

以三亚为例,据三亚统计局统计分析,2009年三亚外国游客按入境人数排序位居前五的依次是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其中俄罗斯77 210人次,占外国人游客的33.2%;日本23 507人次,占10.1%;韩国19 750人次,占8.5%;美国12 624人次,占5.4%;德国10 558人次,占4.5%。共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9 497万美元。

5.硬件设施。(1)酒店。根据海南省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海南共有星级宾馆26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家,四星级宾馆54家,三星级宾馆117家。2009年旅游饭店接待人数达1 706.64万,旅游饭店客房开房率59.18%。(2)交通。航空。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已开辟国际、国内外航线156条。俄罗斯、韩国、英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开通了往返三亚的航班,直飞海南国际航班的国内外航空公司达25家。铁路。海南主要铁路为海南东环铁路、海南西环铁路、粤海铁路。粤海铁路通道已于2002年正式开通。三亚至广州,三亚至上海,三亚至北京的旅客列车已正式运行,并与全国铁路网并网。东环铁路2010年底建成通车后这南北两个城市间的乘车时间将缩短至1.5小时。公路。省内任何地方都有一级以上的公路连接。通车里程达1.7万余公里,以“三纵四横”为骨架,有干线直通各港口、市、县,并有支线延伸到全岛318个乡镇和各旅游景点。海运。全省68个天然港湾,已开辟港口24个,其中以琼山、三亚、八所、洋浦四个港口为最大。海口、三亚纳入了众多国际邮轮公司的停靠站点,美国嘉年华、皇家加勒比和马来西亚丽星等三大邮轮公司,都已开辟了途径海南的定期航线。

随着海南航天发射中心、博鳌机场等工程的建成以及正在规划的西环快速铁路、跨海铁路桥等工程的实施,海南交通运输业将会越来越便捷。

6.国家政策。海南旅游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其各方面发展都不太成熟。但由于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其有关领导的支持,海南旅游业得到快速成长。2000年国家为扶持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率先赋予海南航权开放、落地签证或免签证等特殊优惠政策,使海南旅游产业逐步走上旅游投资国际化、客源市场国际化、旅游企业管理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随着2008年5月海南省政府发布《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要将海南省打造成为吃住游购娱五位一体的国际旅游岛,为海南岛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一系列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创新和安排,使得海南拥有众多自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等优势的同时,又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辅佐。拥有如此多的优越条件,海南海洋旅游产业将有一个更深远的发展。

(二)海南海洋旅游产品分析

根据海洋旅游活动范围,海洋旅游可分为海滨游、海上游、海底游、远洋旅游、海岛游。按活动内容可分为海洋风光游、海洋生态游、海洋文化游、海洋度假休闲游、海洋运动娱乐游、海洋健康疗养游、海洋购物游等。目前海南海洋旅游的主要项目分为:

1.海洋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目前,海南有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和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是以海洋为背景的两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际4A级景区有三亚蜈支洲岛度假中心、海南热带野生动物园、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天崖海角风景区、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景区、兴隆热带植物园、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海口假日海滩、亚龙湾热带深林公园等。可以说,海南拥有众多海洋观光旅游资源,在发展海洋休闲旅游的同时,也应规范观光型旅游市场,让两者之间达到均衡状态。

2.海洋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随着政府的不断建设,海南拥有较好的旅游接待设施。海南生活节奏较慢,终年气候宜人,四季鸟语花香,为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1)海洋休闲度假产品:有亚龙湾,三亚湾、海棠湾、月亮湾、崖州湾、红塘湾、榆林湾等众多海湾,其中建有一大批四五星级度假酒店。形成以观光、休闲、探险、游泳、疗养、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业。(2)海洋运动娱乐产品:潜水、海底观光、海岛历险、海上运动、垂钓等海上旅游项目。此外,海南有16个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三亚拥有全国第一个10万吨级国际邮轮专用码头——三亚凤凰国际邮轮码头,具有国际化标准的游艇会所——三亚鸿洲国际游艇会游艇码头。可以通过发展海滨高端市场,为海南带来高消费,促进海南的海洋旅游。

3.海洋人文休闲旅游。在海洋旅游开发中,结合了海南本土的历史、民俗文化,节事活动不断丰富海洋旅游产品的层次。打造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旅游节目。开发特色海洋旅游产品,开展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民俗旅游,目前,已经开发的产品有:节事活动类(如:海南欢乐节、海洋文化节、沙滩音乐节、蓝丝带海洋保护节等)美丽赛事活动类(如:世界小姐、新丝路模特赛、兰花国际博览会等)民族文化旅游类(如:槟榔谷旅游、呀诺达等)。

4.海洋主题公园建设。海南省海洋主题公园的前期准备工作现已启动,目前已初步选址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港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项目规划面积1 000多亩,将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建设大型综合性海洋主题公园。前期项目策划中,海洋公园区包括表演馆、热带海底世界、台风礁湖、水上乐园、海洋影院以及流动演出等各类活动。规划建设综合性的大型海洋主题公园,将和航天主题公园、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大型热带雨林森林公园、大型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形成互补,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和海南旅游产业升级的关键性项目。

表1 以海水为基础活动的参与情况

(三)海水旅游产品游客参与度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已经开发的以海水为基础活动的参与情况,特制作问卷调查表,针对前来海南旅游的100名游客进行调查,其中被调查游客当中男女各50名,年龄保持在15~50岁之间。基本情况(见上页表1)。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空闲时间的增多,每年参与这些与海水亲密接触的海洋活动的人数将大幅度增加。

三、海南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1.立足资源保护,实现资源开发的生态化。首先,应优先保护资源,做到旅游区域分层开发

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具体做法是根据资源特性划分出资源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和旅游开发区等不同层次区域。层次化和片区化开发有利于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中旅游开发区可根据旅游活动规律划分出住宿、观光、游览、游乐、休憩、服务与管理等功能片区,以方便旅游服务与管理活动的开展。其次,应实施立体开发,实现海岛海岸线资源利用综合化。海岸线是海岛特有的资源,是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岛屿经济体发展所需要的海岛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海岛交通、海洋能源利用、海水养殖等诸多产业都依赖于海岸线资源,立体化的开发模式能够对有限的海岸线资源实现综合利用。因此,海南省对海岸线的开发和利用要注重符合海滩和岸线的自然属性,同时突出表现岸线景观的地理与文化特性,对岸线分配、景观布局、港址选择和用地等方面进行优化。

2.立足休闲度假,凸显海岛文化。度假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主流与趋势所在。海南省应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完备的度假旅游配套设施,营造具有海岛特色的休闲度假氛围。一方面在保护海岛资源的前提下,保留具有特色、原生态的休闲农场、村庄或者城镇,建设生态化的特色酒店、度假村、小木屋、游船码头以及海岛、海滩、海上的各种娱乐设施,提供民风民俗表演、岛民生活体验、渔家乐等互动性强的旅游活动,让海岛特色深入人心,让旅游者获得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和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海南省海岛文化,建设标志性海岛旅游设施。标志性建筑或景观在海岛旅游开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标志性建筑或景观在功能上应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在造型上可树立项目开发的独特风格,在形象上应成为海岛的代表性意象,在文化上应显示具有海南省特色的文化理念和特征。

3.合理开发海洋旅游资源,促进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海南海洋资源是未来旅游开发的重点,它蕴涵极其丰富的资源且特色突出。是大自然给予我们极其容易受到破坏而难以恢复的礼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海南拥有中国最丰富的海洋资源,在进行海洋开发时必须对开发的项目进行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按照时间一致性和空间一致性的要求,特别强调的是现实情况远非固定或静态的,合理定位、开发和配置,取得整体的效益。不可盲目的开发和重复建设。以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让海洋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6:海南旅游文化-椰子树的传说

海南人民崇敬椰树,因此就产生了关于椰子树的种种传说。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位黎族青年首领智勇双全。他伸张正义,惩治腐败,受到人民的拥戴。一伙杀人放火、劫掠财物的强盗对他恨之入骨,便买通他 的一个手下,暗害了他,并把他的头悬挂于树上。未曾想到,他的头颅变成 了椰子果,一夜之间,把那些强盗都砸死了。

还有个故书说,古代有位漂亮聪明的黎族姑娘阿梅,她和丈夫恩爱和睦。可是心狠手辣的头人为了抢占阿梅为妻,杀死了她的丈夫。阿梅的大夫死后,身躯变成高大的椰树,头发变成了椰于树叶。还一个传说,它认为椰于树是 一位女性的化身。这则故事讲,很久以前,有一对恩爱的年轻夫妻,有一天,男的出海捕鱼,女的送饭到海边,她伫立海边,翘首眺望大海的归帆,可是,她的丈夫却没有回来,等啊等啊,最终她变成了一棵婷婷玉立的椰树。可以 这样说,椰子树和海南人民世代息息相关,陪伴他们一代代地度过悠远的历史。

在海南岛,还流传着另外一个有关椰子树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 个妇女生下第五胎时,却是个没手没脚,走起路来打翻滚的椰子壳。作母亲 的既害怕又讨厌,把他丢进了大河。椰子壳在河里漂啊漂啊,直到一个农民 捡到了他。椰子壳对老农民说:“收下我吧,我会帮你放牛和种地的。”老 农民答应了,从此,他帮老农民放牛。

老农民有个漂亮勤快的女儿,她每天给椰于壳送饭,可这小小的椰子壳饭虽挺大,总埋怨不够吃,她觉得奇怪了。一天送饭后,她悄悄地躲在树后 观察,秘密就这样给她揭穿了。原来,在她离去后,椰子壳里竟蹦出一个英 俊的小伙子,姑娘赶紧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农,老农半信半疑,决定第二天要 亲自看看。第二天,老农让椰子壳去砍竹子作篱笆,然后和女儿一起随尾而 去,亲眼自睹了小伙子从椰子壳走出来的情景。晚上,老农便提出,把自己 的女儿嫁给椰子壳。

椰子壳把姑娘带到一块空旷的草地上,对姑娘表白说:“我本是一条龙,因厌倦了水里的生活才到岸上来的。今后,我们就一起生活吧。”话音刚落,只听“轰”的一声,椰子壳破了,走出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在他们身后,出 现了一间漂亮的房子,成群的牛羊鸡鸭在四周游逛。从此,他们夫妻勤劳生 产对目亲相爱,过着甜蜜的生活。

篇7:海南文化生态旅游区

当地时间9月12日晚,刚刚结束对世界旅游组织拜会的海南政府代表团,在马德里专门宴请西班牙旅游业界,向当地介绍海南国际旅游岛最新发展情况,希望此次短暂的西班牙之行能够学习到当地成熟的旅游发展经验。

“海南是中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旅游胜地,是中国最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海南丰富的人文及自然资源都令人向往!”晚宴上,世界旅游组织内务部主任Jose Blanch向西班牙旅游业界热情宣传和推介海南,希望更多西班牙游人能够到海南实地考察、体验和感受这个美丽海岛的魅力。一周前刚刚才从北京回来的西班牙旅游部前旅游参赞Antonio La Morena是一个在中国生活工作了五年的“中国旅游通”,他告诉西班牙旅游界同仁,海南独特的热带海岛文化非常令人神往,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海南休闲度假,海南正在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我到过海南很多次了,这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地方!”西班牙旅游记者协会副主席Juan Francisco拿着海南旅游地图,非常熟悉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自己曾从海口到三亚,又从三亚到五指山,无论是东线的滨海旅游还是中部独特的民俗旅游,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还是有很多西班牙人不太了解海南岛,海南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海南自然风光很美丽,人文风情也很独特,应该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旅游目的地!”晚宴上,滚动播放的海南旅游宣传片,让很多没有到过海南的西班牙游人开始希望更多了解这个美丽的地方。

据悉,去年省旅游委与世界旅游组织合作,首次组织市县旅游委(局)负责人和旅游管理干部赴西班牙开展旅游专项培训和综合营销取得丰硕成果。今年10

篇8:海南文化生态旅游区

笔者跟随海南省省委调研组对文昌、昌江、定安、陵水、白沙5县市文明生态村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做了基础调研。调研发现各地文明生态村建设成绩显著, 但是依旧面临经济推动力不足、精神文化内涵后继乏力等问题;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 基础差, 产业要素瓶颈突出, 呈现低水平发展。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通过深度融合发展能够促使两者实现共同发展。

二、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背景解析

(一) 国际背景

1、国际旅游业发展新动态。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以天然、宁静、环保等为主要内涵乡村生态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扩大就业率、推动地方经济、拯救乡村中起到积极作用已被广泛认知;乡村旅游有助于增强当地社区自豪感, 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并推动乡村与外界的社会文化交流。借鉴国外经验, 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建设融合发展, 打造新型乡村发展模式, 是海南不可忽视的产业选择。

2、世界人居环境新的要求。

步入21世纪,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村人居环境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乡村这样一个大的地理系统背景下, 进行着居住、耕作、交通、文化等各项活动, 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21世纪初, 欧盟已将农村人居环境列为农村发展的最重要课题。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区域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改善乡村环境, 提高乡村居住环境舒适度是我国乡村建设的关键内容。

(二) 国内背景

1、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推动。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 加强制度改革创新, 逐步推进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等要求, 乡村整体发展亟待实现跨越式发展, 乡村定位何处?乡村发展何去何从?如何形成自己整体经济造血机制而避免成为城市的完全附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 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从多方面给出了思路。

2、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确立。

对我国旅游业发展而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国发[2009]41号) 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 《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建设融合发展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先导性旅游业态支撑。

(三) 省内背景

1、国际旅游岛战略层层推进。

2010年6月,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经国务院批复正式下发。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和突破性产业, 旅游业能否率先破局, 显然关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全局。而作为旅游业的有机构成, 海南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无疑既是全省旅游业能否率先突破的关键着力点, 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另外, 文明生态村建设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作用也不应忽视。

2、海南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关注。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多样化、品牌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 扩大消费需求”。同时强调要继续打造生态省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民生问题仍是十二五规划重点关注的对象, 通过乡村旅游和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 为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增添新的动力。

3、新时期文明生态村建设需要。

文明生态村建设以来以打造良好乡村环境, 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为指导。10多年来自2000-2009年海南省累计创建文明生态村10501个 (自然村23310个) , 占自然村总数的45%。但是其中开发的乡村游 (农家乐为主) 仅为67家, 文明生态村建设缺乏经济产业支撑。通过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意义解析

(一) 社会意义

1、全岛人民共享国际旅游岛建设成果的产业保障。

国际旅游岛建设既是海南省改革开放与转型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 也是一项关乎全省850万人民福祉的需要在摸索中前行的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主要受益者是乡村居民, 能够给广大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是全岛850万人民共享国际旅游岛建设成果的有效产业选择和现实产业保障。

2、有利于海南“三农”问题的解决。

多年来, “三农”问题关系到海南社会稳定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败与否。海南乡村由于经济落后、教育滞后原因, 大量富余劳动力赋闲在家, 社会问题时有浮现, 给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通过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 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着力培养乡村经济支撑, 实现乡村自造血。保持海南乡村社会稳定, 保障国际旅游岛建设顺利进行。

(二) 经济意义

1、有利于海南旅游业整体发展。

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过程中可开发多种形式的乡村游项目, 如滨海乡村游、热带雨林山区游、黎苗乡村游等。这些依托文明生态村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项目将成为海南旅游业重要支撑。目前海南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地区集中于东线沿海, 通过特色乡村游开发将开发区域逐步深入到中西部, 以实现海南旅游业全面发展。

2、有利于海南乡村经济发展。

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实际是打造海南乡村兼具生态文明而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两者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利用农村人力资源, 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带动相关旅游服务要素发展, 促进农副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无公害发展, 提高农业附加值, 实现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与互惠发展。

(三) 文化意义

1、有利于海南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意见》 (中办发[2010]39号) 再次强调了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海南省文明委也做了相应的部署, 要求全省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岛目标, 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 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明意识、生态意识、发展意识、国际意识。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外地游客的需求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给文明生态村带去了科技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理念, 提高了经营效率, 促进了农民的文明意识和现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创造海南乡村良好人居环境, 打造海南健康农村新形象。

2、有利于海南优秀文化传承与保护。

海南拥有众多文化旅游资源, 目前由于资金、意识等多方面原因, 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保护。通过融合发展挖掘和保护当地优秀文化资源, 使更多的人了解海南优秀文化, 使当地居民更加充分认识和了解本土传统文化, 进一步提高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更加注重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 生态意义

1、有利于创造海南乡村良好人居环境。

通过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 当地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村容村貌转变, 乡村人口素质提升, 乡村整体竞争力增强。而乡村面貌的转变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一个个干净整洁、文明富裕的海南新型村庄将展现在游客面前。

2、有利于海南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可以使广大的农民群众认识到, 良好的生态环境, 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整洁的田舍家园同样是宝贵的生产资料和致富源泉, 能带来实际的利益, 同时促进农民自觉改善生态环境和优化生活环境, 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四、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战略定位

(一) 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的实验区

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城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 实现城乡、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同时通过发展特色农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 转变粗放型经营方式。农民不离土、不离乡, 就地走向现代化。避免乡村成为城市的附庸, 实现自造血, 开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把海南乡村打造成为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的实验区, 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范例参考。

(二)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先导性旅游业态

积极探索, 先行先试, 依托海南独特乡村旅游资源, 融合文明生态村发展成果, 整合包括农村土地内在的产业要素, 积极推进海南乡村旅游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把海南乡村旅游打造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全新、强势先导性旅游业态, 并有效分担旅游业先导性突破的区域发展功能。

(三) 亚洲一流、世界领先的海岛型乡村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 按照国际通行的乡村旅游服务标准, 进一步完善乡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开发特色产品, 规范市场秩序, 完成产业要素要素转型升级, 推进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建设深度融合, 把海南文明生态村打造成为亚洲一流、世界领先的海岛乡村旅游目的地, 为海南岛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宏伟目标实现提供旅游功能地域支撑。

五、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建设融合发展模式

从调研情况看, 目前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水平较高的区域多处于大型景区、中心城市或大型项目所在地周边, 相应的, 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建设融合发展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 景区依托型

结合文明生态村周边景区景点发展乡村旅游, 把旅游景区景点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 吸引周边农民参与到旅游接待和服务中, 并融入当地风情, 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海南省许多文明生态村利用周边景区开发多个乡村旅游项目。如昌江霸王岭一些文明生态村利用国家森林公园, 已经开发了以热带雨林为特色的“雨林老屋”。

(二) 中心城市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城市是分不开的, 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重要客源市场, 通过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依托中心城市发展乡村旅游是目前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参与度相对较高的海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三亚槟榔河、海口演丰、琼山区龙鳞、南畴湖等文明生态村依托三亚、海口等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持续发展。

(三) 大项目驱动型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建设层层推进, 众多大型项目纷纷落户海南, 给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带来重大契机, 通过对在大型项目周边文明生态村开发乡村游, 作为大型旅游项目的补充, 能够形成良性互补的开发局面。文昌依托航天基地和航天主题公园的建设开发八门湾百里生态绿道、东阁排港文明生态村农家乐等项目。

六、结束语

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涉及到多个利益体, 妥善处理各利益体关系是融合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 应坚持农民开发主体的地位不动摇。目前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过程中正面临政策、管理、资金、人才等多种产业要素瓶颈, 突破这些产业要素瓶颈将是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建设融合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摘要:文章沿袭关联耦合视角, 基于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背景与意义的深度解析, 探讨了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其实现模式, 有望为海南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明生态村,融合发展,海南

参考文献

[1]、王素洁, 刘海英.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 2007 (4) .

[2]、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 2003 (1) .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抛砖引玉话导语下一篇:员额法官工作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