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

2024-04-25

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共6篇)

篇1: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

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

枣庄冠世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区南部、峄城区西部的群山之阳,东西长45华里,南北宽6华里,面积达12万亩。该园区有榴树530余万林,48个品种,始建于西汉成帝年间,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素以历史之久,面积之大,株数之多,品色之全,果质之优而闻名海内外,为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林,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为“基尼斯之最”,因而被誉为“冠世榴园”,并被列为“花之路”旅游热线上的重要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3A级景区,是一处集自然山川,生态园林、民俗宗教、人文历史、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她像一颗随节令变幻色彩的璀璨明珠,镶嵌在鲁南的青山绿水之间,而掩映在这座山川园林中的一处处人文古迹,是鲁南文化史的缩影,引发着不同层次的游人发思古之幽情。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互为促进下、当地政府在园内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开发了青檀寺、一望亭、园中园、三近书院、匡衡祠、仙人洞等景点,更有幽谷异洞、奇石怪峰。流泉飞瀑、古木奇树、碑碣石刻等点缀其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蔚为壮观。不断建设发展的冠世榴园目前已形成旅游综合功能日益增强和环境设施逐渐配套齐全的旅游区。古老的石榴园旧貌换新颜,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正以崭新的姿态和绮丽的风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石榴园从开发至今,知名度和吸引力日益扩大和增强,共接待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人,年接待游客达50万次,年旅游收入逐年较快增长。

游览枣庄石榴园,从东向西,穿过高大古朴的冠世榴园牌坊,第一个景点即青檀寺。该寺始建于盛唐开元年间,原名为云峰寺,座落在楚、汉两山峡谷之中,因山谷中长满青檀树后改名为青檀寺。如今经过修复、完善的青檀寺,为鲁南地区香火最旺盛、发展佛教文化旅游的名刹圣地。到青檀寺游览,一是观赏千年古檀;二是朝佛,领略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生长在青檀幽谷中的数十棵千年古檀,由于饱经风霜,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岁月的沧桑雕塑成了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而寺院内的千年银杏,雌雄连理,荫遮庙宇,古意盎然,使这座佛家寺院多了一缕人间烟火和文化张力。金秋送爽之时,层林尽染,丹霞万朵,山谷中的红枫、银杏、青檀红黄绿三色交相辉映,倒映在波光潋滟的青檀湖水之中,别有一番情境,幽谷、古寺,湖光山色构成了古峄县八景之首一一“青檀秋色”。这里,是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地方。

在寺院的大雄宝殿后边,有一座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而建于北宋年间的“金界楼”,当地人称此楼为“岳飞养眼楼”。楼后蝙蝠溶洞为石榴园内唯一的天然洞府,堪称奇观。枣庄国际友谊书法碑廊依山傍水,掩映在绿树丛中,融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和日本和式建筑风格为一体,集中国古现代诗词艺术和书法艺术之大成,是收藏国内外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的宝库,为榴园增添了诗情画意,丰富了榴园景区的文化内涵。应运而生的以石榴为主题的书画艺术提高了榴园景区的文化品味。被誉为“江北第一高塔”的七层八角“报国塔”,巍峨屹立在青檀峡谷尽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听风观雨赏青檀的绝佳去处。榴园景区旅游道路、环境、购物、餐饮,通讯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一望亭耸立于石榴园的制高点上。榴花盛开季节,登亭远眺,万亩榴园千壑吐翠、万株流丹、繁花似锦的壮美风光尽收眼底,让您尽情体验“一望亭上踏榴林”之感。

石榴园的精华之处是园中园,园中园是石榴园的发祥地,是榴园原始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园区。这里三面环山。古木浓荫,曲径通幽,古朴典雅。据记载,汉丞相匡衡当年从皇家禁苑中引来榴种,首先在这里建立品种园,然后以此为基点历经数代不断栽培、发展,逐渐形成今天闻名遐迩的万亩园林。因为榴园依山傍水,榴树造型奇特古朴,且花木枝叶俱美,形成了四季皆宜观赏的景观,犹如打开了一幅风情画卷,向游客展示着天地造化与地域文化交汇的神秘魅力。石榴文化的精髓便是石榴盆景艺术,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之美誉,峄城石榴盆景堪称盆景艺术的奇葩,屡获国内外大奖。

园中园内的大部分石榴树的树龄都在三百年左右,榴树密布,千姿百态,苍劲奇崛,错落有致,依山石溪流的地势而生,形成了曲折蜿蜒之势,是一处独特典雅的组合园林。园内有圣水泉、恩赐泉、滚锅泉,终年不涸,潺潺流泉,汇成青龙溪。传说中的石榴仙子偷撒石榴籽于山川,赐福人间,她是榴园的守护神,如今在龙池的北面塑有美仑美奂的石榴仙子的雕像。另外,园中园内还有茶社、会议室和别墅区等,是休闲度假和举办中小型会议的理想去处。

园中园以西两华里的两壁巨石之间,有一处石屋山泉,根据明代大文学家贾三近留下的文献资料,在泉边建起了“三近书院”,再现了贾三近当年舞文弄墨、著书立说的场景,是飘着书香的圣地。榴园南部匡衡祠内,西汉著名经学家、“一代名相”匡衡凿壁偷光、发奋读书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勤学奋进。

峄城区农业生态旅游线路及内容

A线为峄城西部线路,以石榴生态文化旅游为主,使游客在参观石榴产业化的同时,领略到石榴生态文化旅游的独特感受和乐趣。该线14处景点分别是:

1、石榴人家,游客在此既可游览石榴专业村风貌,又可以休憩和品尝农家乡土菜肴;

2、青檀湖,游客可在湖畔休憩,观赏湖光山色,水上游乐;

3、榴园碑林,主要展示国家领导人、国内外书画名家的书法作品,游客在此可以学习欣赏书法艺术,品茶休憩;

4、千年古檀,让游客观赏到国内罕见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古木奇树,领略到“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的“青檀精神”;

5、青檀寺,是鲁南苏北地区香火最旺的千年古刹、宗教旅游圣地,每年两次庙会:

6、报国塔,为冠世榴园标志性建筑,是我国江北第一高塔,具有观景、宗教、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

7、一望亭,处于榴园的最佳观望点上,登临一望亭,榴园风光可尽收眼底,附近有石榴林果示范区、名优苗木繁育区,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榴乡田园风味;

8。园中园,是榴园的发祥地,在这里可以观赏百年古榴树,具有较浓厚的石榴文化氛围和较高的观赏性;

9、石屋山泉,游览内容主要为泉、湖和为纪念明代大文学家贾三近而建设的三近书院;

10、权妃墓,游客在此可以游览榴园西端的山野田园风光,观赏狮、象二座象形山、二龙戏珠泉水奇观;

11、棠阴石榴饮料厂,主要展示石榴饮料、茶叶生产工艺流程;

12、匡衡祠,是汉代从皇家禁苑引种石榴于峄地的先驱、“一代名相”匡衡的祠堂,是凭吊先贤、激励后学的理想去处;

13、康居生态园,由500个生态庭院组成,在这里可以观赏到一种新型的生产、生活与生态完美结合的生态庭院经济模式;

14、石榴盆景园,融石榴盆景制作、展示、交易为一体,让游客欣赏到“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B线土要为峄城东部生态旅游线路,11处景点分另别是:

1、坛山森林公园,古峄县八景之一“仙坛晓翠”,为省级森林公园,是人们登山揽胜、健身休闲、森林旅游的好去处:

2、石榴酒厂,主要参观石榴干红酒生产工艺;

3、左庄花卉基地,游客在此可以观赏大棚花卉;

4、仙人洞,主要游览内容为峄城东部的万亩榴园、田园山水风光、道教庙会,游客在此可以休闲游玩;

5、无公害蔬菜基地,主要游览闻名遐迩的“萝藤”牌无公害蔬菜、西瓜、芸豆、有机花生种植区:

6、甘沟万亩桑园,游客在此可以观看桑蚕种养的场景;

7、底阁塌陷地水产养殖区,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利用石膏塌陷地开发池塘发展水产养殖的特色景观:

8、枣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高科技生态型园区,是峄城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重点景区;

9、石榴盆景园,游客在此可以观赏国内唯一的石榴盆景园林,学习交流盆景园艺;

10、石榴人家,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游榴乡田园,购榴乡特产”,让城里人“体验石榴人家生活,乐在榴乡农家”;

11、青檀寺,是一处极具观赏游憩价值的精品特色景区。

C线主要是城南远古文化生态旅游线路,8处景点分别是:

1、枣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是集农业科研开发、良种繁育、种植推广、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农业观光于一体,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高科技生态型园区;

2、文峰山,为苏鲁边境第一高峰,具有雄、险、奇、秀的特点,枣庄八景之一“文峰观湖”;

3、红土埠遗址,是原始社会晚期一个有代表性的重要古遗址,199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女娲冢遗址,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处,冢穴遗迹尚存;

5、阴平万亩枣园,为鲁南地区最大的枣果基地,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以开展采摘、生态旅游活动:

6、石榴盆景园,向游客展示体现石榴文化精髓的石榴盆景艺术,独具一格的专业石榴盆景庭院经济模式;

7、青檀寺,主要内容是观赏千年古檀和朝佛;

8、石榴人家,是一种“农家乐”形式的民俗游项目。

篇2: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

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锦绣川乡南部山区,规划占地面积4000亩,规划区中心距锦绣川水库约4公里,距市区33公里,乘车约35分钟即可到达,

景区依托原有的青山名泉,通过植树造林,筑地蓄水,建成了一处山水掩映,涌泉飞瀑,鸢水禽鸣,自然安宁的生态园。景区内绿荫浓郁,翠群山苍,碧波剪影。春至山花烂漫,夏来凉爽宜人,深秋红叶流丹,冬临红梅傲霜。千余亩的野生黄栌密林,每逢深秋红叶满山,形成了得天独的自然景观。

历史上景区内还曾有藏兵洞、溜马台、朱老庵兴教寺等古迹。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已成为各种植物争芳斗艳、鸟类自由生存、山水相映成趣、生态环保并重的集游览观光、休闲、科普、娱乐、赏红叶等于一体的南部山区新的旅游景点。

绚秋湖:绚秋湖是在建设过程中拦河蓄坝围合而成的约15亩的水域,岸上亭台楼阁,青山绿树,倒映水中,秋日尤为绚丽多姿,故名绚秋湖。湖中有休闲小岛以曲桥与湖岸水榭相连,岛上建有“陶亭”;湖岸有垂钓平台,可远览山色,可近观水光。

蔷薇园:蔷薇园遍植樱花、碧桃、美人梅、蔷薇、玫瑰等蔷薇科植物,或丛生密植为花海或星罗棋布,点缀于不同风格的南北两组建筑之间,求方寸之地,做处美景。

天趣苑:天趣苑取天然成趣之意,于植被丰富的两条山谷上覆鸟网以成散养区,区中绿荫浓郁,瀑布飞泻,百鸟群舞,人行其中,耳听鸟鸣,宛若仙境。

朱老庵:兴教寺是山东境内较早的.佛家寺院,始建于西汉,历代香火繁盛,后又有别名朱老庵,这中间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明白那段历史的内涵。庵畔有泉名曰圣水,此泉又是泉城新七十二名泉之一,水质甘洌,常年丰旱如一,颇具灵性。

蔓园:蔓园位于景区中最深的山峪中,其中共有山谷三道,全长800余米,谷中遍地是野葡萄、葛藤等藤蔓植物,自在枝头缠缠绕绕,寓意永不分离,故又名“情人谷”。置身其间,小桥流水,亭榭楼台,虽是人工,宛若天成,更有谷中深处的同心锁,为来谷的恋人们锁住一个美丽的承诺。

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也是省内首家通过IS09000、IS014000质量环境双认证的景区,是由济南园林建设集团与新盛事置业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大型近郊旅游风景区,

资料

景区建设定位于“生态旅游”,以“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生态质量,合理开发利用”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全方位建设生态文化为原则,是一个融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场所。

红叶谷风景区以野生的灌木丛黄栌为主,是红叶谷独有的观赏树种。红叶谷海拔500米左右,平均气温比市区低5摄氏度左右,山地小气候较为明显,景区的植被覆盖率达97%,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是市区的300多倍,是一处“天气氧吧”,故称红叶谷是“泉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闲度假的天堂”。红叶谷一谷有四季,四季不同天,是一年四季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春天,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红的碧桃,白的梨花,黄的连翘星罗棋布的点缀在一片生机盎然的山林中;夏日,谷中一片心动的郁郁葱葱,飞瀑湍流,山风送爽,谷长景深,流水潺潺,是难得的暑胜地:秋天,登高送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冬日,白雪皑皑,玉树琼花,阳光纯净而明媚。

红叶谷强调生态文化,注重环境保护。针对红叶谷原有树种单一、容易引发植被毁灭性打击的状况,谷中补植了常绿树种、大小乔木、花灌木,以乡土树种、草种大面积进行荒山绿化,建设百亩蔷薇园、杜鹃园、梅园等十大专类园,共植树120多个品种40多万株,铺植草坪10万多平方米。同时.唱响“人类、鸟类、绿色和生命”主旋律,建立了强有力的山林生物防护和植物“飞播”体系,进行大规模招鸟养禽,现已驯养孔雀、火烈鸟、天鹅等鸟禽40余个品种上万只,将投放于天趣园中。

在原有山泉水系的基础上,层层筑坝蓄水,建设了三个水坝,以涵养水源;建立了一整套辅射景区的地下管网系统,对雨水,污水分别收集;并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废气排放;完成的各种园林景点和服务建筑,多选用生态建材,不用气味刺激污染材料。

篇3: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

1 茶文化生态旅游中的生态视角

从茶的客观生态视角来说, 茶作为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几乎都有不同种类茶树的分布。茶树喜温喜湿, 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植物种类, 只要是酸性土壤和没有阳光直接暴晒的地方都可以见到茶树的身影。茶树根系深而长, 在其生长的区域有较好的土壤维护与巩固的功能, 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涵养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积极作用。茶树四季常绿, 其芽、花、叶、果都有一定的观赏性, 而且茶树分枝能力强, 树形朴素易于修剪, 因此, 茶树既可以作为摘制茶叶的经济作物, 又可以作为园林绿化的观赏类植物。茶树类型十分丰富, 有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 人工种植的茶树数量巨大, 野外自由生长的茶树也随处可见。大型茶树可以作为行道树或林荫路种植的植株, 小型茶树也可以被制成盆景摆在案几上供人赏玩。可以说, 茶树倾其所有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 却不要求任何回报。它利用最少的物质条件给予人类最大的经济与文化财富, 践行着“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般高尚理念, 这也正是古人将“南方嘉木”这一称号授予茶树的原因所在。

茶的客观特性相比其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来说则显得稍单薄了些, 事实上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超越了一种解渴的饮品的狭窄范围, 茶的精神与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三大哲学思想在远古就有了交集。古代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茶的喜爱上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无论是被提升到“经”的层面的“茶圣”陆羽的《茶经》还是从宋代开始流行起的“斗茶”的雅戏, 抑或是历代诗词大家们作品中频频出现的与茶相关的语句如“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苏轼, 浣溪沙) 、“少日春怀似酒浓, 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 茶瓯香篆小帘栊” (辛弃疾, 定风波) , 茶在中国人眼中早已成为一种以物咏情、咏物抒怀的文化与哲学思想。不仅是儒家, 包括佛、道在内的中国传统宗教中也随处可见茶的影子。佛门子弟最初选择茶作为打坐时的饮品就是看中了茶具有提神醒脑、强身健体的功效, 为了避免打坐时瞌睡而开始饮茶, 久而久之, 佛门中人逐渐养成了参禅时饮茶的习惯, 于是有了“茶禅”和“禅茶一体”的说法。日本茶道的茶具是一种“口不卷而底卷”的茶具, 这种古老茶具正是唐代饮“末茶”———先将茶叶研磨为末, 以水冲泡后形成混合的茶汤, 然后连末带汤一起喝所需。道家则将茶推上了几近乎“道”的高度, 老庄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茶的天然无矫饰与自然之“道”莫不相合, 故茶几近乎“道”。

2 云南茶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2.1 茶文化传承的局限和现代文明的冲击

云南作为中国境内比较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自古以来的生产生活水平始终相对落后于汉族地区,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够形成自己系统、规范、完备的文字体系。即便曾经出现过本民族独有的文字, 但由于使用人数少、流传范围狭小, 加之朝代更迭或遭遇战乱等因素, 这些文字也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不再为人所记忆。文字的缺失往往等同于文化传承的断裂, 尽管云南少数民族中存在着大量与茶有关的传统文化, 而且仍然有不少以歌曲、舞蹈等文化元素通过口口相传或父传子、母传女的形式保留至今, 然而缺少文字载体的少数民族茶文化既难以归根溯源厘清发展的历史脉络, 又无法形成规范、完整的文化体系流传子孙万代。因此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往往呈分散式、碎片化传承, 既不完整、清晰, 又经常出现人为的错误和疏漏。与此同时, 汉族地区愈发开放的社会环境让世界其他地区更加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毫无阻挡地进入了年轻一代的生活, 给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带来更大的冲击。现代化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实现, 这与传统茶文化的思想境界截然不同。年轻一代将前者视作先进和时尚的代表竭力追求, 而后者则被作为落后与陈旧的代名词遭到漠视。

2.2 观念相对落后

云贵高原多山险峻的地质条件让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交通闭塞、进出困难的问题, 直接导致了与外界交流受阻, 信息传递不畅, 除非能够走出大山, 否则终身受困。这种自然环境的局限也造成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相对封闭与保守, 尤其是老一辈人更加坚持着“火塘”文化的传承, 既不主动接触外部文化, 也拒绝非本民族文化的融入, 这种相对落后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茶文化对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3 建立茶文化生态旅游模式

3.1 政府积极引导

转变长期以来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相对呆板、僵化的管理思维, 尤其需要首先改变“按部就班”、“等、靠、要”的习惯性思维。尽快建立健全配套的产业链条, 通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促使产业升级和壮大。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壮大既需要“推出去”, 也需要“引进来”, 即云南本土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广泛宣传推向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而全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优秀文化元素也需要适当引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 开发和培育更加符合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需要的茶文化产品与服务。落后的管理模式不仅无法帮助茶文化生态旅游做大做强, 反而常常阻碍了产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2 打造本地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

促进本地中小旅游企业的合理融合, 形成一个具备领导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通过资源共享壮大实力后打造一个或若干个本地大品牌。比如就茶马古道沿线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共有五条, 分别是“官马”、“藏茶马”、“江莱茶马”、“旱季茶马”、“勐腊茶马”。五条茶马古道串连起了汉、藏、白、傣、东巴、古滇等传统文化, 也使北京、昆明、拉萨、丽江、普洱、香格里拉等大中小城市和地区因为茶文化被紧紧联系到一起。打造云南本地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可以采取先内后外、先小范围后大范围的原则, 首先将云南境内直接途经茶马古道的若干城市如丽江、普洱、香格里拉、下关、思茅、勐腊等全部整合起来, 可以先从“云南茶家乐”这种小规模的生态旅游试点入手。所谓“茶家乐”是在“农家乐”基础是以茶为主题和切入点的文化旅游的最小单位, 其基础和载体是种茶的农户, 游客在这些袖珍的茶文化生态旅游节点上感受采茶, 制茶, 品茗, 购茶的过程, 在身体上体验茶农充满茶香却仍然辛苦的劳作, 在精神上参悟茶由苦到甜、回味无穷的境界与人生的契合及“天、地、人”合一的禅味。

条件较好的城市或地区则可以在“茶家乐”基础上更进一步, 建设规模化、系统化的茶文化庄园与茶博物馆, 庄园与博物馆的文化积淀较“茶家乐”更为深厚。庄园里有专业的制茶师傅手把手地教游客炮制高档手工茶, 用山中的泉水冲泡自己亲手制作的茶叶, 看茶艺表演, 学习茶道, 吃茶宴、品茶点等;博物馆里可以让游客学习茶树、茶叶的品种、差异、优势与特色, 了解茶在养生、保健方面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观看与茶的生产、制作、销售相关的历史古籍、出土文物, 学习世界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知识以及它们与中国茶的内在关联和传播途径等等。

发展到更高程度和更大规模后, 则可以参考“印象”系列的舞蹈与音乐艺术表演创造出“云南·茶”系列文化表演节目, 仿照“印象”系列的表演机制将云南的茶文艺表演节目推向国内与世界。

3.3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旅游纪念品

现有的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种类相对比较单一, 除了茶叶制成品和茶具外, 难得有引人注目的创新产品的出现。云南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应尤其注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旅游纪念品, 比如结合云南特有的白银艺术品或蜡染工艺制作与茶相关的茶具、茶包、茶枕等相对传统的产品;或者结合著名的滇药开发具有药用价值的滇药代茶饮、滇药减肥茶、滇药保健茶;也可以将云南地区的地方小吃结合茶叶或茶汤制成云南茶饼、云南茶饮料、云南茶小吃等;若技术条件具备还可以适当开发茶香水、茶化妆品等更为高档的茶文化生态旅游纪念品。

4 结束语

我国目前有相对成熟的四大茶产业区, 不少著名茶产区已经开发成为旅游景区, 但这些地方开展的茶文化旅游仍然徘徊在整个旅游大市场的外围甚至被边缘化, 没有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品牌化旅游产品。包括云南在内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目前仍存在开发形式相对单一、产品种类少而不精、始终未能建成规模化的大型产业链条、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其根源既有地区经济整体欠发达的客观原因, 也有管理者与经营者思想意识保守的主观原因。因此, 以云南为代表的文化生态旅游既需要从扩大产业规模、健全产业链、加大宣传力度这些“硬件”上着手, 也需要从开拓思路、以发展的眼光统筹安排旅游与其他产业综合发展的“软件”上努力, 两手一起抓才能促进整个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严力娇, 徐奂, 董平.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J].当代旅游 (学术版) , 2010 (2) :74-80

篇4: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新探

关键词: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大湘西地区是连接东西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和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枢纽,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国防战略空间资源区。打造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西部开发战略重大决策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促进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1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现状

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位于湖南省西部,行政范围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常德市以及永州市的江华、江永两县,共40个县(市、区)。国土面积96444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45.5%;总人口1655.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5.1%。其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基础与现状如下:

1.1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不断提升

近年来,通过实施大湘西开发战略,大湘西地区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到2010年,湘西地区生产总值2024.3亿元,较2004年增加了1172.63亿元,占全省GDP比重12.3%,人均GDP达11065.17元,为2004年2.05倍;2004-2010年,大湘西地区经济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GDP年均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9.9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09.22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6015.87元和1305.45元。

在大湘西扶贫攻坚进程中,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性也在凸显。2011年,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总收入达431.99亿元,占全省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达10.44%,占地区GDP的比重达28.7%。

1.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运输能力提升

近年来,大湘西地区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交通建设项目,与省内其他地区和周边省区交通联系大为改善。2004-2010年固定資产投资累计5029.66亿元,年均增速29.4%。2010年,铁路营运里程921.4公里,公路总里程57398公里,溆怀、张花、吉茶、洞新等12条在建高速公路进展顺利,高速公路里程由169公里增加到714公里。洛湛铁路建成通车,多条铁路拟建或在建,芷江机场正式通航,张家界荷花机场扩建工程顺利推进。一大批城建、通信、电网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湘西地区基础设施环境。

1.3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自我省实施湘西开发战略以来,大湘西地区的城市建设改观较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人口逐年增多,城市规模不断壮大。到2010年,城镇人口558.26万人,是2004年的1.2倍;城市化率33.9%,较2004年提升7.3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4个百分点。2010年,张家界、怀化、吉首、邵阳四市的建成区面积分别为28.2、52、20和48.5平方公里。

1.4旅游资源开发快速提升,生态资源品位整体较高

大湘西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资源品位整体较高,优良资源较多。目前,该地区包括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各类旅游资源总量占全省的41%,有70余处被评为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占全省的43%,有张家界、崀山两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天门山两个5A级旅游区、15个4A级旅游区。彰显湖南生态旅游文化的张家界是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凤凰古城、洪江古商城等古城文化旅游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长沙—张家界—凤凰古城成为我省在境内外都具有很强影响力的知名黄金旅游线路。2010年大湘西地区旅游总收入近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15%左右,文化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湘西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

1.5生态特色更加突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湘西地区地处“武陵—雪峰山地区”,位于湘、桂、渝、黔、鄂交接地带和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渡地带,矿产、森林和水资源等富集度高,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大。大湘西地区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50多种,其中锰、铅、锌、汞、硅、重晶石、稀土等位居全国前列,黄金、铜、磷、大理石、铝土矿、陶土矿居全省首位。中药材和生物物种多样,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中药材资源的有175种,茯苓、天麻产量居全国第一,素有华中“生物基因库”和“中药材宝库”之美誉。森林资源丰富,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森林绿地,约有林地面积7214万亩,平均森林覆盖率达67%,高出全省10%以上。草场面积200万公顷。竹木、茶叶、水果等特色经济作物分布广泛。为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域之一,是湖南巨大的碳汇区和氧吧。大湘西地区水系发达、河流密布,是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发源地,年平均水资源总量879亿立方米,占全省总量50%以上,是湖南水资源重点涵养区,也是全国著名的十大水电基地之一。

1.6迎来历史发展机遇,旅游前景十分广阔

旅游是“无烟工业”,是朝阳产业,旅游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大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不仅面临着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且面临国家新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国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合作机遇、国家扶贫开发集中连片扶持机遇、张家界国家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和全省湘西地区新一轮开发政策机遇等五大历史性机遇。2010年11月召开了全省湘西地区开发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意见》,提出打造湘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圈,出台了新的优惠政策,为大湘西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2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发展水平总体不高,2010年人均GDP远低于全省人均GDP水平,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人均水平上,发展差距都比较明显。与周边的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经济圈相比,差距也很大。有利的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需要积极谋划,加快发展。

2.2综合交通体系仍需完善

整体上看,由于投资规模偏小,加之湘西地区多山,造成交通施工条件的恶劣和投资成本大,使得交通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一是公路交通不发达,等级普遍低,路况差。二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东西比例失衡,大湘西地区路网等级低、密度小。三是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不健全。

2.3生态破坏现象依然存在

随着大湘西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严重威胁着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一是工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仍然严重。二是城乡环境有待改善。三是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

2.4生态旅游整体开发不够

湘西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并未完全发挥,与国内著名旅游地比较,仍存在不少的差距。2010年大湘西地区(除江华、江永外)接待旅游总人数3754万人,只占全省游客总人数的18.4%,国内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的20.8%,旅游创汇收入占全省的24.8%。

3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对策

文化生态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强、辐射牵引力大的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堪称“一分投入、十分产出”。2010年,怀化接待旅游总人次170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100个亿,占全市GDP比重10%左右。而从文化来看,怀化“县县有品牌、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亮点”。麻阳荣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沅陵获得“传统龙舟之乡”,通道黄土乡获得“芦苼之乡”等称号。立足这些文化品牌,怀化推出古城古镇古村游、生态游、农家乐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逐步形成以自然文化遗产、人文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业,进一步契合了当今游客“体验文化”的需求,能够在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刺激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就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对策提出以下拙见:

3.1统一思想,整合资源

促进大湘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该充分整合资源,以一体化思路打造“大湘西文化旅游圈”。

首先,需要在全局层面出台科学的发展规划。大湘西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如果有一份全局性、着眼长远的规划统领,可以避免出现“各搞各的、大同小异”的情況,导致旅游资源同质化而失去整体竞争力,同时避免开发不当,造成对生态环境、历史人文资源的破坏。

其次,需要驱动发展建设的资金。借力中央、省里的政策性投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创新投融资模式,与有实力有资质的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充分激活民间资本参与开发。

再次,由于大湘西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呈现“整体密集、局部分散”的态势,因此在路网完善、城市提质等方面的建设仍有待加强。中央和省里还要加大土地、税收、财政拨付、行政审批等各领域支持力度,帮助大湘西地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最后,大湘西地区各市州也要打造一批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品牌,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2完善理念,明确目标

根据国内外旅游发展形势,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与大湘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融合,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文化为灵魂、品牌为旗帜、产品为核心、交通为骨架、线路为纽带、城市为依托、项目为支撑、区域合作为保障,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建设与提升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带动圈内外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圈内外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把握大湘西旅游发展方向和目标,实施“三化”(品牌化、国际化、一体化)战略,把大湘西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集自然遗产观光、民族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性、生态化、体验化的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带动大湘西经济发展的增长型主导产业,最终形成大湘西战略性支柱产业,从而发挥旅游业对大湘西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使大湘西成为综合性旅游圈、生态文明圈、特色文化圈和科学发展圈。

3.3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大湘西有什么?大湘西有生态,大湘西有文化。张家界满目葱茏,处处青山绿水,奇峰异石,绿色是大湘西的底色。大湘西是个多元文化交融区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哭嫁、傩戏、赶尸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古老神秘,凤凰古城夜色阑珊,八百年永顺老司城饱经风雨,洪江古商城自古繁华,土家织锦、苗族刺绣、瑶族舞蹈、白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奇斗艳……这些,都是大湘西人民的宝贵资源和财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湘西的生态留住了游客,文化吸引了游客,绿色的山水变成“绿金”,旅游品牌在全国知名,旅游产业发展有了较好基础。

要根据大湘西境内核心旅游品牌的辐射与带动范围,将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区在空间上划分为“一个核心、两个中心、一条廊道、六大板块、四条精品旅游带”,即围绕张家界旅游核心和凤凰古城、崀山旅游中心,构建湘西生态民俗旅游走廊,打造大桃花源山水田园旅游板块、张家界奇山异水旅游板块、大凤凰文化生态风情旅游板块、怀化古城古镇古村旅游板块、大崀山世界遗产旅游板块、中华瑶乡民俗文化旅游板块,形成大湘西世界遗产旅游带、沅水山水民俗景观带、沪昆高速民俗生态旅游带、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带四条精品旅游带。

要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多层面开发完善特色旅游产品,创建4家5A级和30家3A级以上景区。挖掘地区特色文化内涵,深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造一批旅游演艺节目。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开展无障碍旅游,着力提升区内与外界的交通通达性。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大型游客服务中心,率先开展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提高旅游景区和城市旅游接待能力。建立大湘西营销联盟,推出政府主导型的“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模式,统一宣传口号、统一旅游标识、统一宣传资料、统一营销活动、统一旅游网站、统一营销网站,实现大湘西旅游整体形象高频次、高密度覆盖,产生集群效应。重点办好“大湘西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节”和“大湘西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论坛”,打造一批知名旅游节会品牌。

3.4強化措施,协调关系

3.4.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推进大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用地保障和人才保障。要争取将大湘西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尽可能多纳入到大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开发战略的重点项目建设中。建议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有关扶持政策措施,从更高层面上统筹推进大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建立完善旅游土地利用评估体系,制定保障各类旅游设施用地政策。

3.4.2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在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降低旅游门槛,推行“大湘西旅游一票通”和联票制。大力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推动大湘西旅游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鼓励和引导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一批实力大、带动广、责任强的旅游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大湘西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为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3.4.3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保护和开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不好好保护大湘西的生态、人文资源,开发也就失去了基础;开发是为了激活保护的内生动力,离开了开发,保护也难免“停留在一时”。因此,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之前,必须经过科学地规划、论证,确保项目建设不以破坏自然、人文资源本体和周边环境为前提。政府在项目建设中也要加强监管和指导,保证施工建设严格遵照规划进行。

对于一些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景点,坚决不能动。各级政府部门都应树立起保护意识,不能贪图一时的经济效益,不经深思熟虑就搞一些“大刀阔斧”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而是要遵照统一的科学规划,寻求资质过硬、实力强劲的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进行开发,宁愿像绣花一样一针一针细细地绣。

3.4.4协调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当前,游客对于旅游的要求正逐渐从“游览观光”向“度假休闲”和“文化体验”转变,这就对具体经手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于旅游开发,更要了解文化,善于将文化元素中的精华和亮点在建设的项目中彰显出来。政府在审批项目规划设计、监管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也应更多地与文化部门合作进行。

篇5:榴园生态文化旅游区

——导游词

各位佳宾,大家早上好,窗外春风又绿,正是蝶花飞舞的时节,能够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里与大家相识,感到十分高兴,首先我代表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文化旅游区热忱欢迎大家的到来,欢迎大家到我们美丽神奇的沙漠、草原、森林、没有污染的境地——银肯塔拉观光游览,并预祝各位在旅游区渡过愉快而美好的时光。

现在请允许我自我介绍我姓X,叫XXX,我是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的讲解员,银肯塔拉为蒙古语,意为“和谐的草原”(此处为打造魅力中国和美丽中国做准备)北接沿黄一级公路。南抵浩瀚无垠的库布齐沙漠,东邻世界最大敖包—银肯敖包,西达乌海沙漠边缘,悠久的蒙古族文化和自然地域的过渡性、多样性,使北国的雄浑与江南的秀美和谐地交织于这里。

银肯塔拉4A沙漠生态文化旅游区它以敖包祭祀文化、沙漠拓展演练、高空沙漠索道游览、滑沙、越野、爱心造林、并在响沙区域体验真正会唱歌的沙漠、欣赏蒙古风情餐饮文化、观看蒙古族马术表演及亲身体验马背生活、骑沙漠骆驼游沙漠豪情。

敖包文化与蒙古民族的关系,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特殊现象。一个民族长期追寻一个文化理念,乃至整个民族的历史就是追寻一个文化理念的历史,这,就是蒙古民族与敖包文化关系的真实写照。蒙古民族创造了敖包文化,而敖包文化又陪伴了蒙古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整个历史,堪称是世界民族文化史上一道非常柔情的风景。

敖包是具有显著草原民族特征的原生型信仰文化截体。从相关的考古学资料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在高山顶部或台地上建造圆形,方形祭坛祭典天地,祖先诸神的信仰习俗。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在“高处”设坛祭祀的天地崇拜,祖先墓冢崇拜习俗广泛影响后期草原民族文化,演化成北方游牧族群信仰文化的一大传统和特征。古代匈奴、鲜卑、高车、契丹、蒙古等北方民族均有过祭典“圣山”、“祖山”或以高山竣岭为祭坛祭拜天地祖先的“高祭”习俗和“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带林,课校人畜”的夏祭秋祭传统。据考古发现,在长城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和东至长白山,西到中亚的广袤草原地带相继出土建于山丘台地顶部的青铜器时代三重圆锥形石质祭坛遗址和为数众多的圆形石堆墓,石圈墓,石栅墓等古游牧人的墓葬和祭祀遗址。综观考古学、民俗学资料,敖包是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天地祖先崇拜的原生型信仰形态,与当时草原族群原始宗教信仰和萨满教文化有着诸多的渊源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敖包和敖包祭祀不断吸纳不同文化因素,逐渐演化成集祭祀、娱乐、聚会、商贸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载体,从而其原有宗教祭祀功能被消弱,社会文化功能日渐突出。如今,除蒙古族外,鄂温克、达斡尔、锡伯、哈萨克、图瓦等阿尔泰语系民族仍旧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祭祀敖包的传统。当今的敖包和敖包祭祀不只是昨天的记忆,而且也是新时期草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对草原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到作用。

明禾集团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文化旅游区.是一个集沙漠、沙地绿洲、蒙古族风情为一体的景观。嫩黄色的沙漠一望无垠,沙丘连绵分布,景色壮观。沙漠充满生机,沙漠的自然神奇景观,原汁原味的大漠风光,让你的灵魂得到的净化,能给人以发自内心的振撼,令你的心情飞扬。

篇6: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论文

主要原则是:①要进行空间整合与聚集,形成布局合理、聚散有序的旅游产业空间格局;②进行横向协同整合,促进行业之间的相互配套、互补与合作;③垂直产业链整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具体对旅行社业而言,应通过横向协同和垂直链接,尽快形成一批在湖北省内和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旅行社集团,并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提高旅行社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旅游景区业要重点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精品景区,形成若干鄂西地区旅游景区核心品牌,形成旅游景区的相对空间聚集和优化布局,同时构建比较完整的旅游分销网络和旅游服务体系;旅游饭店业应分别从价值链、企业链、空间链等方面对旅游饭店业进行改造提升,合理调控区域内旅游饭店总量、档次、结构和布局,形成区域相对集中、企业相对聚集、空间布局合理的旅游饭店行业群;旅游交通业则应依托长江、汉江、清江航道、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和航空线路,构筑立体旅游交通大网络,近期应重点抓好三峡及清江库区游船体系建设;旅游餐饮业应重点建设城镇依托型、交通依托型、景点依托型旅游餐饮区,形成空间布局聚集与分散和功能的配套;旅游购物业要构建景区依托型、城镇依托型、交通依托型的旅游购物网点,提高旅游商品特别是鄂西地方商品的网点覆盖率;旅游娱乐业既要打造若干台能与鄂西自然山水相匹配的大型标志性演艺精品,又要培植一系列小型娱乐节目,同时还应加大对区域特色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力度,加强文化娱乐业与餐饮业及旅游商品设计生产的融合的融合,延长文化娱乐的产业链条,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3.2培育龙头企业,营造集群优势

旅游骨干企业是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旅游产业集群升级的带动力量,应重点支持一批骨干旅游企业发展,对有一定规模、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企业作为重点培植对象,使其成为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充分发挥它们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带动效应,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关企业聚集。重点扶持两种类型的旅游龙头企业:①集旅游产品研发与供应、旅游综合服务接待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企业;②控制产业链销售终端的`专业性旅游企业。扶持旅游龙头企业的政策主要包括融资扶持政策、税费优惠政策、土地优惠政策、人才引进支持、项目支持、上市扶持等。

3.3重视公共服务,优化集群环境

积极发挥政府土地储备职能,通过征用、收购、置换等多种方式,对聚集程度高的重点旅游区经营性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储备,遵照“先期介入,预审协调,快速办理”的方针,缩短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用地审批周期。同时,紧密结合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以产业聚集程度高的城镇和产业带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行业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交易中心和标准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逐步形成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3.4建设重点项目,提升核心引力

重大项目建设是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潜力的重要措施。鄂西地区应充分把握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战略机遇,以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和自主创新为重点,促进一批综合效益显著、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项目实施,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同时带动一批配套项目,以拓展产业聚集和发展空间;突出抓好一批投资过亿元的以产业集群发展为主的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和一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培育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新的增长点。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整体思路,大力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鼓励支持有特色,有一定基础的乡镇开发旅游商品发展旅游业。如清江流域应重点发展恩施富硒农副产品、建始烟叶、巴东药材、长阳木瓜、宜都鲟鱼、土家腊肉、绿色山羊等特色产品的深精加工,示范带动一批专业镇和专业村,走“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

3.5优化产品结构,塑造知名品牌

上一篇:写时间珍贵的名人名言下一篇:四年级英语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