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态构成论文

2022-04-16

摘要旅游生态效率研究的本质在于通过平衡旅游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旅游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方法,基于生态效率、旅游能源消耗、旅游经济效应等理论,提出旅游生态效率的概念和模型,以海南省为例,定量计算了海南省2012年旅游生态效率值并分析其部门差异特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旅游生态构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旅游生态构成论文 篇1:

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的综述

1、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关于旅游生态环境研究,主要服务于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因而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兴起以来,国内旅游环境研究渐成热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旅游生态环境的研究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涉及旅游生态环境类的学术论文1994年还只有2篇,而到2005年,相关研究成果达到68篇,2015年目前为止以达到1238篇。在学位论文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还没有出现此方面的学位论文。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

(1)新闻报道类:这些文章以其敏锐的洞察性和时效性介绍旅游生态环境的概念体系和相关知识,同时宣传目前已经建设或正在建设中的旅游生态环境区的建设情况,倡导旅游者保护生态环境。(2)实例分析类:此类文章初步阐述了旅游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重点介绍了保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成功案例,并且从中总结经验,提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建议和对策。(3)理论研究类:这类文章初步阐述了生态旅游环境的概念和内涵,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等。

2、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的几个方面

2.1旅游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研究

目前旅游生态环境的概念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抓住“环境”这一核心,认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是旅游生态环境的研究重点。第二种是旅游者的主体角度出发,认为旅游生态环境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将各种可能引起破坏环境的行为扼杀在思想中,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护旅游生态环境。第三种是借生态旅游环境来促进经济的长足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会议中极力倡导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2.2旅游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旅游生态环境健康界定:当一个旅游生态环境的内在潜力能够实现,它的状态稳定、遇到干扰时有自我修复能力以及以最少的外界支持来维持其自身管理时,这个环境可以认为是健康的。旅游生态环境健康不仅包括自然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要素,还包括人类需求和经济发展的的要互。

段浩、苏智先、胥晓、冉琼等人基于“3S”技术及其有关理论,构建了生态农业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以南充市木老乡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木老乡生态农业旅游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丁陈娟、苏振、杨莲莲从旅游地自身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构建了旅游地生态风险评价双层分析模型,从方法论上为该理论在旅游功能区域中的研究提供一种探索性模式。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的应用分析与评价证实了模型构建的合理性,其评价结论也带给人们新的思考。

庄大春、邓祥征、战金艳构建武陵源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对旅游区的旅游环境质量做出了评判。通过征询专家意见,建立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2级,一级因子3个,二级因子14个。

尽管国内很多学者对生态旅游环境评价进行了研究,但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定性分析,研究深度不够,研究内容和方法有一定得不足,主要表现为:(1)缺乏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研究;(2)对评价体系的细分程度不够;(3)可操作性较差,缺乏具体的运用步骤、评价方法、评价模型;(4)没有相关的实证研究。这些都影响研究成果的参考意义。

2.3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研究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是影响是影响旅游环境的关键因素。国内学者关于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研究较多,但存在很多争议,目前尚未有定论。

吴志才、彭华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组成旅游环境容量的5个限制性因子进行了分析,分析说明了为了扩大旅游生态环境容量,达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经营者应主动采取人工污染治理,从而实现旅游景区在旅游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条件下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吴志才在《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初探》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影响生态环境容量的大小主要有两方面因素:①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②靠人的有效管理和污染物的人工处理能力。王家强从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和经济收益的角度做了深入分析,认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是对一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生态不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其环境空间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旅游经济收入与旅游区生态环境容量之间有着直接联系。如果旅游生态容量超载,旅游环境讲遭到破坏,同时经济收入将呈相应的抛物线状发展,最终导致旅游生态环境的彻底破坏。

2.4国内旅游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旅游生态环境问题是指旅游活动及旅游区周边的一些经济活动给旅游的相关区域造成明显或潜在的生态环境破环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骆培聪针对福建省森林公园旅游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产生旅游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与原因有:轻视森林风景资源建设,开发力度低、森林旅游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森林旅游资源随意开发,森林公园环境遭到破坏,森林旅游资源与环境保育压力大。

王国生认为造成常见的旅游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欠缺和疏于管理。其一:当地主管人员对于生态旅游环境演化规律的不熟悉,片面的经济需求渴望让他们只要求索取忘记了永续;其二:对于属地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不了解;其三:保护措施的欠缺或不完善。

吴志才、彭华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旅游业是一项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产业。因此旅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说到底是一项经济活动,旅游生态环境的产生无不与旅游经营商和旅游者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旅游经营者只重视对经济增长的激励,而忽视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多元化目标的有效协调;只重视经济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合理保护。

赵红和赵敬明从旅游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旅游地生态及环境质量的原因。①区域性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相对滞后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②旅游活动本身的影响旅游发展过程中“三废”的排放、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因素对旅游生态环境有直接的影响。③由于气候异常等自然灾害原因造成的生态破坏由于气候的异常等自然灾害,会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另外防御自然灾害的设施不完善,抵御灾害的能力低,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将更大。

谢朝武、郑向敏从假日旅游高峰的角度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的探讨分析。第一:假日旅游高峰破坏了区内的旅游生态环境。假日旅游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索取式的旅游发展方式与生态旅游所倡导的保持环境、珍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是对立和排斥的。第二:假日高峰旅游破坏了区内的文化民俗传统,影响了区内的旅游文化环境。尽管国内很多学者对引发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进行了研究,但是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定性分析,研究深度不够,研究内容和方法有一定的不足,这些都影响研究成果的参考意义。

2.5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对策研究

发展旅游生态环境建设对策是学者们研究得而重点。国内学者大致从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即旅游企业、旅游者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方面采取的措施。

骆培聪提出了八个对策分别是:提高认识、坚持原则、加快法制建设与宣传、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加强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设立专项资金、建设森林公园、防止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加强旅游资源和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游客数量,提高旅游环境质量。

孙艳红在对洛阳市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措施。洛阳市既有一批自然旅游资源,又有分布广泛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生态环境建设既要重视景区景点生态环境建设,又要重视市区旅游环境建设,形成一个点面结合、中心环境与周围环境结合的综合建设系统。

吴志才、彭华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生态环境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就全社会而言,可用较少的投入减少较大的损失,有利于社会和人民。主要途径可通过政策性收税,对产生的社会成本进行经济补偿。为了实现旅游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建议应采取以下措施: 科学调节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外部效应内部化、环境资源产业化、景区环境法规化。

3、国内生态旅游环境研究展望

3.1研究争议

目前旅游生态环境影响是争议较多的问题:①有关旅游生态环境概念的界定尚不十分明确,还没有一个可以广泛接受的概念,较权威、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很少。②有关旅游环境评价的方法不确定,较为单一,研究方法应该多元化,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定性和定量结合,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构造模型等方法。从宏观化和微观化两个范畴研究旅游生态环境。在关注旅游生态环境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研究的具体化和实用化。③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的研究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旅游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体系指标极不统一,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学术界公认的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④全面系统地研究旅游地的环境影响还较少,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研究较少。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影响生态环境的子系统或是某一要素,难以综合形成整体环境效应。⑤从研究手段来看,目前研究的新技术含量较低,可以引进红外航片、3S、遥感等先进科技手段。区域旅游生态环境研究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广泛吸收全国乃至世界专家的建议,更加重要的是吸取公众的建议,让全民参与旅游生态环保。⑥对国内旅游生态环境的变迁趋势研究较少,这项研究将对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意义。

3.2研究热点

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 ①影响旅游生态环境的要素的确定;② LAC理论在旅游生态环境研究当中的应用;③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④生态旅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⑤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研究;⑥旅游生态环境变化的基本态势;⑦旅游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⑧旅游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研究;⑨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⑩高新技术在旅游环境管理与治理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

1.荆雪婷:女(1986-),硕士,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王国梁:男,(1955-),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共党员。

作者:荆雪婷 王国梁

旅游生态构成论文 篇2:

旅游生态效率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摘要 旅游生态效率研究的本质在于通过平衡旅游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旅游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方法,基于生态效率、旅游能源消耗、旅游经济效应等理论,提出旅游生态效率的概念和模型,以海南省为例,定量计算了海南省2012年旅游生态效率值并分析其部门差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基于LCA的旅游生态效率模型以旅游能源消耗为环境影响变量,以旅游收益为经济影响变量,单位经济收益下能耗值越低说明旅游生态效率水平越优,旅游可持续发展潜力越大。②海南省2012年旅游总体生态效率值为7.353 MJ/¥,旅游交通生态效率值为15.461 MJ/¥,旅游住宿生态效率值为1.25 MJ/¥,旅游活动生态效率为1.142 MJ/¥。与此同时,旅游三部门生态效率值与人均能源消耗呈现反向的大小顺序关系。③从旅游生态效率值的部门分布差异看,2012年海南省旅游活动和旅游住宿生态效率水平优于旅游交通,因此,在旅游出行距离既定的情况下,优化旅游生态效率的措施在于: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延长平均停留时间、增加平均参与活动频次。也即,“短距离、长停留、高消费”的旅游市场结构有利于提升旅游生态效率水平,反之,“长距离、短停留、低消费”的旅游市场结构则拉低了旅游生态效率水平。④由于旅游生态效率受到旅游消费结构、平均出行距离、平均停留时间、旅游交通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是一个相对比值,旅游部门之间生态效率差距的绝对值小于人均能耗差距的绝对值。

关键词 旅游;生命周期评价;旅游生态效率;模型;海南省

旅游与旅行(T&T)过程中化石能源的消耗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旅游过程必然需要消费一定的自然资源与能源,相应地也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问题[1]。旅游碳足迹与旅游能源消耗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费碳排放占其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2]。许多学者对交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旅游过程能源消耗问题进行了分析[3-10]。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环境压力对于旅游管理是一个“两难困境”,低碳旅游与旅游生态效率研究由此产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性旅游成为旅游研究者和旅游行业的一致理念,时至今日,学术界均认为旅游开发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很明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旅游业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必须严格限定在门槛水平之下[11]。应用旅游生态效率理念可以获得双向效应(bieffect),也就是在创造新的市场就业机会的同时,降低成本和减少旅游业环境影响[12]。Gssling等对旅游业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收益进行交互分析,对美国落基山国家山地公园、荷兰阿姆斯特丹、法国、塞舌尔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生态效率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并对不同目的地旅游生态效率进行了比较,认为导致不同客源地市场生态效率差异的原因较多,主要包含旅游者的人均花费、逗留时长、客源地到目的地距离、旅游交通模式、旅游者行为习惯、度假地类型选择偏好等[13]。Susanne以瑞士阿尔卑斯山地区的达沃斯为例,将经济效益、土地利用、就业等指标数据,通过投入产出分析(IOA)模型,对旅游生态效率战略进行评价[14]。Joe Kelly利用离散选择实验(DCE)方法分析了旅游者对于土地利用、交通、休闲、环境管理创新等提高旅游生态效率措施的偏好差异[15]。在低碳旅游、旅游节能减排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旅游生态效率研究有机整合了旅游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两个变量,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构建旅游生态效率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海南省2012年旅游生态效率及特征,对旅游生态效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

1 研究模型与设计

1.1 旅游生态效率的概念

旅游生态效率的概念由生态效率衍生而来,两者具有属性上的继承性。Ayres认为生态效率是一个描述在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如何在降低能源和自然资源消耗的同时,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并且减少浪费和污染物释放的概念[16]。相应地,旅游生态效率指为实现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双重目标”,用旅游收益与环境影响的比值核算旅游生态效率值,是评价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指标。虽然生态效率的核心在于“最少投入,最大产出”,但世界上不同组织和机构给出了自己的定义[17]。

1.2 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也称生命周期分析,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源于当时美国开展的对包装品的分析、评价,即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REPA)。LCA研究的范围、边界和详细程度取决于研究的对象和应用意图。NaeWen Kuo,PeiHun Chen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方法研究了岛屿型旅游地的能源消耗问题,计算了每个旅游者每次旅行产生的碳足迹和能源消耗均值[18]。其中,旅游生命周期被定义为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消费过程系统,系统的边界是整个旅行过程,功能单位是每人每次旅行的环境载荷量,换句话说,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起始于去往旅游目的地之时,结束于完成整个旅程回到游客出发地。依据旅游生命周期评价理论,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将旅游能源消耗产生的过程简化为旅游交通能耗、旅游住宿能耗、旅游活动能耗。相应地,旅游能耗模型包括旅游交通能耗模型、旅游住宿能耗模型、旅游活动能耗模型,三个模型汇总即得旅游能耗综合模型,进而得出基于LCA的旅游生态效率模型。

1.3 基于LCA的旅游能源消耗模型

1.3.1 旅游交通能源消耗模型

毫无疑问,交通是旅游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者到达目的地、返回常住地、在目的地内部运行和移动都需要交通系统的支持。旅游交通因为其能源消耗问题获得日益多的关注,研究显示旅游交通能源消耗占旅游系统能耗总量的大头,有时甚至超过90%[19-22]。旅游交通在旅游碳排放和能耗中显然占据重要地位,同样地,旅游交通节能减排也处于旅游节能减排的中心位置[23]。按照旅游交通能源消耗系数的定义,旅游交通能源消耗模型如下:

TEUt=∑n(αn×εn×Vn)

式中,TEUt指旅游交通能源消耗,单位为MJ;αn 为n种交通方式下的能源强度,单位是MJ/pkm或MJ/vkm;εn为n种交通方式的平均载荷系数,单位是人次,αn采用MJ/vkm作为单位时使用本指标;Vn指n种交通方式的旅游交通容量,单位是pkm或vkm。从不同交通模式能源消耗系数差异看,乘坐飞机旅行的能耗强度最大,能耗系数为2.0 MJ/pkm,其次为出租车、自驾车和长途客车,能源消耗系数为1.06 MJ/pkm,火车能源消耗系数为0.9 MJ/pkm,城市公交为0.75 MJ/pkm(见表1)。

1.3.2 旅游住宿能源消耗模型

旅游住宿能耗是旅游碳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星级酒店、社会宾馆、公寓、度假村、私家旅馆等是目前海南省的主要旅游住宿类型。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旅游住宿接待行业积极参与旅游接待低碳化行动之中,执行“绿色宾馆”计划,鼓励旅游者减少一次性生活日用品的使用、在住宿设施之内注意节约用电用水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措施是旅游住宿节能设施的投入、安装、使用,进而提高了旅游住宿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旅游住宿能耗。以旅游能耗系数为依据,旅游住宿能源消耗模型如下:

TEUh=∑jHj×Nj×Kj×Pj

式中,TEUh指旅游住宿能源消耗,单位是MJ;Hj指j类旅游住宿方式人均每晚能源消耗值,单位是MJ/p visitor night;Nj指旅游者总数;Kj指旅游者平均留宿天数;Pj指j类旅游住宿设施利用率,等于选择该住宿类型旅游者数量与旅游者总数之比。从旅游住宿能源消耗系数看,星级酒店的能源强度最高,为每人每晚消耗130 MJ,其次为度假村,为每人每晚消耗90 MJ,社会宾馆每人每晚消耗87 MJ,最低的为家庭旅馆,每人每晚消耗41 MJ(见表2)。

1.3.3 旅游活动能源消耗模型

海南国际旅游岛是我国度假、会议、观光的旅游胜地,对于岛屿型目的地旅游活动能耗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必然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支持保障旅游娱乐活动得以进行,旅游能源消耗既有直接的能耗,也有间接的能耗,而且各项旅游娱乐活动能源消耗强度系数和参与人次不同,产生的环境影响也不同。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及案例地实际,以旅游活动能源消耗系数概念为基础,构建旅游活动能源消耗模型如下:

TEUa=∑iAi×Fi×Ni×Pi

式中,TEUa指旅游活动能源消耗,单位是MJ;Ai指第i类旅游活动能源消耗系数,表示每位旅游者参与一次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量,单位是MJ/visitor frequency;Fi指第i类旅游活动旅游者平均参与频次;Ni指旅游者总人数;Pi为参与i类活动的旅游者数量比例,等于参与该项活动人数与旅游者总数之比。计算中旅游活动能源消耗系数借鉴Gssling S、NaeWen Kuo、Becken S等人的研究成果,而旅游者参与人数比例及其平均参与频次利用旅游者问卷进行统计。吸收已有学术研究结论并结合海南省实际,对海南省旅游活动进行分类,包含旅游吸引物、项目娱乐、体育休闲活动三个大类。子类中能耗系数最大的是游轮/游艇,为438.3 MJ/(人·次),其次为高尔夫(95.1 MJ)、潜水/游泳(67.1 MJ)、冲浪/沙滩(35.1 MJ)、垂钓(26.5 MJ)、观看演出(16.6 MJ)节庆会展(13.8 MJ)、主题公园(13.8 MJ)、温泉/休闲度假(13.0 MJ)、植物园(12.3 MJ)等(见表3)。

1.3.4 旅游能源消耗综合模型

依照旅游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过程,起始于离开常住地,终止于回到常住地。在分别建立旅游交通能源消耗模型、旅游住宿能源消耗模型、旅游活动能源消耗模型的基础上,得到适合旅游“能源消耗账单”核算的旅游综合能源消耗模型如下:

式中,TEU表示旅游能源消耗总量;TEUt表示旅游交通能源消耗;TEUh表示旅游住宿能源消耗,TEUa表示旅游活动能源消耗,单位均是MJ。

1.4 基于LCA的旅游生态效率模型

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是一个兼顾生态和经济两个方面效率的指标[26]。目前普遍接受的生态效率计算公式是由WBCSD提出的计算模型[27-28]。

生态效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产品或服务的增量/环境影响增量

式中:产品或者服务的增量、环境影响增量根据行业性质赋予具体值。一般地,在旅游生态效率计算中,用旅游能源消耗或旅游碳足迹代表环境影响,用旅游经济收益代表旅游产品服务价值,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和简化运算过程,此处不包含间接经济效益。类似地,基于能源消耗的旅游生态效率模型为:

TEE =TEI/TR

式中,TEE为旅游生态效率,单位是MJ/¥;TR为旅游收入,单位是元(¥);TEI为旅游环境影响,具体指旅游能源消耗,单位是MJ。该模型下生态效率值越小,说明生态效率水平越优,区域旅游可持续性越强。

1.5 研究设计

旅游生态效率本质是一个由旅游环境影响和旅游收入构成的复合变量体系。本文通过市场调研统计资料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获取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旅游者客源地、旅游者消费结构、旅游者设施利用率、旅游者平均停留时间、旅游活动选择、旅行距离等数据,同时引用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系数等变量常数,将这些数据输入旅游能耗模型和旅游生态效率模型即可进行旅游生态效率实证研究(图1)。

2 海南省2012年旅游生态效率实证分析

2.1 案例地简介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由19个市县组成(其中三沙市设立于2012年6月21日),全省陆地国土面积35 400 km2,为我国第二大岛屿,至2012年末,海南省常住人口886.5万人。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省拥有国家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11家。2012年海南省接待旅游者总数为3 320.36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者为3 23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379.12 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为365.79 亿元,全年旅游星级饭店接待的总人数为2 360.03万人次。

2.2 数据与资料来源

根据旅游生态效率模型,计算旅游生态效率,需要两类变量值,一是旅游能源消耗,二是旅游收益。旅游能源消耗计算所需数据中旅游三部门能耗系数直接引用国外已有研究成果;所需旅游者客源地空间结构、不同旅游交通方式利用率、旅游者消费结构、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旅游住宿设施利用率、旅游者活动平均参与频次、旅游活动参与者比例等数据来自2012年10月于海南省进行的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共发放问卷1 864份,收回1 842份,剔除无效问卷104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 73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35%,有效问卷数量和比率能够满足研究需要。海南省国际和国内旅游者人数、海南省旅游总体收入、海南省国际旅游者分国别人数等数据,均来自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年度统计资料(2002-2012)。另外,旅游者旅行距离采用公共交通信息和GIS软件获取。旅游收益计算主要采用旅游者消费支出比例结构与旅游地综合收入两个指标进行计算,其中,海南省总体旅游收入来自官方统计资料,旅游者消费结构由问卷数据统计得到。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三个部门的收入情况根据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旅游总收入与旅游者消费结构进行估算。

2.3 旅游收益结构分析

旅游收益和消费的统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难以准确计算的结果。本文通过分析旅游者消费结构,确定目的地在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中的部门收入,作为旅游经济收益值,计算旅游生态效率值。旅游接待人均收入反映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2012年海南省人均旅游收入为1 141.80元/人,国内市场人均收入为1 101.61元/人,按照同期汇率换算,海外旅游市场人均收入为2 737.86元/人,旅游总收入为379.12亿元(见表4)。

市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海南省2012年国内旅游者在旅游消费中支出比例为:交通(45.2%)、住宿(30.9%)、娱乐活动(7.9%)、餐饮(3.2%)、购物(11.8%)、其他(1%)。海外旅游者消费结构中交通、住宿、娱乐活动、餐饮、购物、其他的比例分别为33.1%、26.8%、11.0%、13.4%、10.8%、4.9%。将旅游者消费支出比例应用于海南省旅游收入计算,结果显示,2012年海南省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的收入分别为168.66亿元、116.22亿元、30.65亿元(见表5)。

2.4 研究结果与分析

2.4.1 旅游交通生态效率

旅游交通是旅游过程最大的能源消耗来源,交通也是旅游消费的重要环节,因此基于能源消耗的旅游生态效率值对旅游环境影响的评价意义最大。海南省2012年旅游能源消耗总量为260 770.11×106 MJ,人均旅游交通能耗为7 853.67 MJ,旅游交通收入为168.66亿元,基于能耗的旅游交通生态效率值为15.461 MJ/¥,也即每创造1元旅游经济收入需要消耗15.461 MJ的能源(见表6)。

2.4.2 旅游住宿生态效率

旅游住宿是重要能源消耗部门,旅游住宿部门在创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研究显示,海南省2012年住宿接待部门总能耗为14 486.49×106 MJ,人均能耗为436.29 MJ,旅游住宿部门总体接待收入为116.22亿元。基于能源消耗的旅游住宿生态效率值为1.25 MJ/¥,说明每获得1元的旅游住宿收入,需要消耗1.25 MJ的能源(见表7)。

2.4.3 旅游活动生态效率

旅游活动产生的能耗所占比例不大,但是旅游活动作为旅游地主要吸引物,计算旅游活动生态效率值并进行部门比较十分重要。海南省2012年各类旅游活动能耗总量为3 499.45×106 MJ,人均能耗为105.39 MJ,旅游娱乐活动服务项目的总收入为30.65亿元,基于旅游能源消耗的旅游活动生态效率值为1.142 MJ/¥,说明旅游活动部门每创造1元旅游经济收入需要消耗大约1.142 MJ的能源或资源(见表8)。

2.4.4 旅游总体生态效率

旅游总体生态效率的高低代表了旅游可持续性能力的大小。分析显示,2012年海南省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三大旅游部门能源消耗总量为278 756.05×106 MJ,人均旅游能耗为8 395.36 MJ,旅游总收入为379.12亿元,基于旅游能源消耗的生态效率值为7.353 MJ/¥,也即旅游行业每创造1元旅游经济收益消耗的能源为7.353 MJ(见表9)。

2.4.5 旅游生态效率部门差异

Kian Foh Lee[29]认为生态效率模型的引入为分析旅游业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开创了一条新思路。优化旅游地生态效率水平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30-31]。在基于能源消耗的旅游生态效率模型中,提升生态效率水平的途径主要有:经济收益不变,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强度不变,提高经济收益;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同时经济收益增大。

2012年海南省旅游活动生态效率值为1.142 MJ/¥,旅游住宿生态效率值为1.25 MJ/¥,旅游交通生态效率值为15.461 MJ/¥,显然旅游活动和旅游住宿的生态效率优于旅游交通,这一方面说明了旅游活动、旅游住宿对旅游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大,中短程的旅游市场更有利于旅游节能减排;另一方面,说明了在旅游外部交通距离既定的情况下,旅游者停留时间越长、人均消费越高、旅游活动参与频次越高,生态效率水平越优,旅游可持续能力越强。另外,从旅游三部门的比较看,生态效率值与人均能耗呈现反向的大小顺序关系,并且相差幅度缩小。

3 结论与讨论

旅游生态效率的研究方兴未艾,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计算了不同旅游地的旅游生态效率值[32-33]。旅游生态效率研究的本质在于通过平衡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环境影响,促进旅游地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34]。本文在引入生态效率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生态效率模型,将旅游收入作为经济影响变量,旅游能耗作为环境影响变量,以海南省为例,计算了2012年旅游生态效率值,并分析了旅游生态效率的部门差异和特征,实证分析显示:

(1)旅游生态效率本质是一个由旅游环境影响和旅游收入构成的复合变量体系。基于LCA的旅游生态效率模型以旅游能源消耗为环境变量,单位经济收益下能耗值越低说明旅游生态效率水平越优,旅游可持续发展潜力越大。

(2)海南省2012年旅游总体生态效率为7.353 MJ/¥,旅游旅游交通生态效率值为15.461 MJ/¥,旅游住宿生态效率值为1.25 MJ/¥,旅游活动生态效率值为1.142 MJ/¥。与此同时,旅游三部门生态效率值与人均能耗值呈现反向的大小顺序关系。

(3)从旅游生态效率值的部门分布差异看,2012年海南省旅游活动和旅游住宿生态效率水平优于旅游交通部门,因此,在旅游出行距离既定的情况下,提升旅游地旅游生态效率水平的措施在于: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延长平均停留时间、增加平均参与活动频次。也即,对旅游地而言,“短距离、长停留、高消费”的旅游市场结构有利于提升旅游生态效率水平,反之,“长距离、短停留、低消费”的旅游市场结构则拉低了旅游生态效率水平。

(4)由于旅游生态效率受到旅游消费结构、平均出行距离、平均停留时间、旅游交通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是一个相对比值,旅游部门之间生态效率差距绝对值小于人均能耗差距的绝对值。

(编辑:刘呈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ecken S. Tourists’ Perception of International Air Travel’s Impact on the Global Climate and Potential Climate Change Policie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7,(15):351-368.

[2]刘竹,耿涌,薛冰,等.中国低碳试点省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J].资源科学,2011,33(4):620-625. [Liu Zhu, Gen Yong, Xue Bi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 of Lowcarbon Experimental Provinces in China[J].Resources Science, 2011,33(4):620-625.]

[3]汪玉林,姜克隽.中国城市交通节能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Wang Yulin, Jiang Kejuan. Research on Urban Transport Energy Saving Policy in China[M].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2009.]

[4]吴文化.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和排放与典型国家的比较[J].中国能源,2007,(10):19-22. [Wu Wenhua. The Comparison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Sector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to Typical Country[J]. Energy of China, 2007,(10):19-22.]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1-142.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to 2050 in China: Scenario Analysis of Demand for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M].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141-142.]

[6]张陶新,周跃云,赵先超.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1):68-73. [Zhang Taoxin, Zhou Yueyun, Zhao Xianchao. Analysis of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athway of China Urban Lowcarbon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J]. Urban Studies, 2011,(1):68-73.]

[7]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Niu Wenyuan. The New Reports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in 2010 [M].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8]张陶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8):3-9. [Zhang Taoxin. China Urban Transport Emissions of Carb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22(8):3-9.]

[9]Lin T.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31:285-290.

[10]Weidema B P, Thrane M, Christensen P, et al. Carbon Footprint: A Catalyst for Life Cycle Assessment? [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8,12(1):3-6.

[11]Stefan G, Paul P, Ceron J P, et al. The Ecoefficiency of Tourism[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 54: 417-434.

[12]Dober P, Wolff R. Ecoefficiency and Dematerialization: Scenarios for New Industrial Logics in Recycling Industries, Automobile and Household Appliances[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999,(8):31-45.

[13]Stefan G. 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ourism[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2,(12): 283-302.

[14]Susanne K, Ariane W, Mattia W. How Can Tourism Use Land More Efficiently? A Modelbased Approach to Landuse Efficiency for Tourist Destin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32:629-640.

[15]Joe K, Wolfgang H, Peter W W, et al. Stated Preferences of Tourists for Ecoefficient Destination Planning Options[J].Tourism Management, 2007,28:377-390.

[16]Ayres R U. Towards a Zeroemissions Economy[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 32(15): 366-367.

[17]Raymond C, Aaron B, Bertha L. Ecoefficiency and SMEs in Nova Scotia, Canad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14:542-550.

[18]Kuo N, Chen P. Quantifying Energy Use,Carbon Dioxide Emission,and Other Environmental Loads from Island Tourism Based on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J].Jou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9, 17: 1324-1330.

[19]Woodside A, King R. An Updated Model of Travel and Tourism Purchaseconsumption Systems[J].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01, 10(1): 3-26.

[20]Kelly J, Williams P W. Modeling Tourism Destin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histl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7, 15(1): 67-90.

[21]Peeters P, Schouten F. Reduc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Inbound Tourism and Transport to Amsterda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14(2):157-171.

[22]Jennifer R, Peter W, Wolfgang H. Moving Towards More Ecoefficient Tourist Transportation to a Resort Destination: The Case of Whistler, British Columbia[J].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 2010,26:66-67.

[23]Becken S, Simmons D G, Chris F. Energy Use with Different Travel Choic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24:267-277.

[24]Becken S, Patterson M. Measuring Nation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ourism as a Key Step Towards Achieving Sustainable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4):323-338.

[25]Becken S, David G, Simmons. Understanding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ctivities in New Zealand[J].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343-354.

[26]张奔,戴铁军.协同学视角下的生态工业园结构研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4(4):11-15. [Zhang Ben, Dai Tiejun. The Study of Eco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with the Synergetics Perspective[J]. Recycling Research, 2011,4(4):11-15.]

[27]Bjm S. A Road to Sustainable Industry: How to Promote Resource Efficiency in Companies[R].Dsseldorf: WBCSD,2001.

[28]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Measuring Ecoefficiency: 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R]. Geneva: WBCSD, 2000.

[29]Kian F L. Sustainable Tourism Destinations: The Importance of Cleaner Produc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1,9:313-323.

[30]Hasselmann K, Latif M, Hooss G, et al. The Challenge of Longterm Climate Change[J]. Science, 2003, (302): 1923-1925.

[31]Grapl H, Kokott J, Kulessa M, et al. Climate Protection Strategies for the First Century: Kyoto and Beyond[R].Special Report. Berlin: WBGU, 2003.

[32]肖建红,于爱芬,王敏.旅游过程碳足迹评估:以舟山群岛为例[J]. 旅游科学,2011,25(4):58-66. [Xiao Jianhong, Yu Aifen, Wang Min. Assessment of Carbon Footprint in Travel Process: A Case Study of Zhoushan Islands[J].Tourism Science, 2011,25(4):58-66.]

[33]章锦河.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以九寨沟、黄山风景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8,(6):2764-2773. [Zhang Jinhe. The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ourism Wastes: Case Study of Jiuzhaigou and Huangshan[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6):2764-2773.]

[34]Rene V B. Ecoefficiency in the Australian Minerals Processing Sector[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7,15:772-781.

Key words tourism; life cycle assessment; tourism ecoefficiency; model; Hainan Province

作者:姚治国 陈田

旅游生态构成论文 篇3:

基于游客支付意愿的海南旅游生态补偿研究

摘 要:旅游生态补偿是实现旅游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者是构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主体。通过对海南游客的调查研究发现,生态环境是对海南游客最具吸引力的要素,而海南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方式、支付意愿都处于较低水平,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环保和生态补偿知识是提高游客参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游客支付意愿;海南;旅游生态补偿;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不断增多。旅游由于其独有的文化特性和休闲功能,能够帮助人们消解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疲乏与压力,亦是增长见闻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逐渐成为现代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而伴随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尽管旅游业一直被誉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但事实上由于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与生态损害并不鲜见。故旅游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亦成为当代的重要研究课题。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重要方式,旅游生态补偿是平衡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有关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成果目前多集中于对概念的辨析和补偿机制的构建,对旅游生态补偿中的生态损失计量、利益相关者权责、评价体系等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李青,王晶,2015)。相比于当地居民,游客是旅游活动中更大的受益者(张冰,申韩丽,王朋薇,贾竞波,2013)。从游客的角度进行研究,是旅游生态补偿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运用条件评价法(CVM),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海南旅游者的补偿意愿(WTP)进行研究,以期为海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也为海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创新研究奠定基础。

二、问卷设计与实施

1.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研的内容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资料,包括居住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6个因素;第二部分,被调查对象的旅游行为特征,包括年均出游次数、旅游偏好、停留天数、旅游消费、旅游满意度等5个因素;第三部分,被调查对象的旅游生态补偿认知,包括对生态保护的态度、对生态保护责任的认知、对生态威胁的认知、对旅游者行为的认知、对生态补偿的认知、对生补偿方式的认知等;第四部分,被调查者的旅游生态补偿意愿,包括补偿意愿与补偿额度意愿两个维度。问卷主体部分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对“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等五个选项赋值5分、4分、3分、2分、1分。有关旅游偏好、生态保护责任、生态威胁因素、生态补偿方式等问题,采用多项选择的设置。

2.调查实施

本次问卷调研采用便利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式进行,抽样地点选择了海口、三亚、五指山等三个地区的旅游景区,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3份,问卷回收率94.33%,其中有效问卷260份,问卷有效率86.67%。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受访者为123人,占47.31%,女性受访者为137人,占52.69%,男女比例分布较为平均。此次受访者来自29个省市,年龄以24岁及以下(45.33%)、25岁-35岁(35.38%)、36岁-45岁(10%)为主,受教育程度以本科(68.85%)、专科及高职(12.69%)、硕士及以上(11.92%)为主,职业以学生(40.38%)、企事业单位人员(21.92%)、自由职业者(10%)、其他(10.77%)为主。在收入水平方面,3000元及以下水平的占45.38%,3001元-5000元水平的占23.85%,5001元-7000元水平的占8.46%,7001元-10000元水平的占10%,10000元以上的占12.31%。

2.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平均年出游次数为2.22次,众数为2,即大部分受访者的年出游次数为2次(占39.8%)。在海南旅游的停留天数方面,平均停留天数为5.12天,众数为6,即大部分受访者的停留天数为6天。在对海南旅游的总体满意度方面,平均得分为3.46分,表明受访者的总体满意水平较好;众数为4,表明大部分受访者的旅游满意程度较高。

在旅游吸引力因素方面,受访者认为最具吸引力的因素由高至低排序为:优质的海水、沙滩(79.62%)、洁净的空气(74.23%)、宜人的氣候(64.23%)、知名旅游风景区(26.92%)、当地特色美食(22.31%)、离岛免税购物(17.69%)、独特的黎苗文化(16.15%)、其他(3.46%)。

在旅游景点类型的偏好方面,受访者最偏爱的景区类型由高至低排序为:海湾(75.38%)、岛屿(60%)、森林景观(45%)、自然与人文景观(40%)、温泉(34.62%)、人文建筑(13.46%)、其他(2.69%)。

在旅游消费方面,61.54%的受访者消费支出在3001元以上,11.92%的受访者消费支出在2501元-3000元的水平,6.54%的受访者消费支出在2001元-2500元的水平,9.23%的受访者消费支出在1501元-2000元的水平,仅1.92%的受访者消费水平在500元以下。

3.旅游生态补偿认知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会对海南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平均得分为3.43分,中位数和众数都为4,即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认可旅游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海南应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这一选项上,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为4.46分,中位数和众数都为5,即受访者对于海南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的认可程度高度一致;在对旅游生态补偿的了解程度方面,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为2.47,中位数和众数都为2,即受访者对旅游生态补偿的认知程度较低;在对“海南有必要实施旅游生态补偿”这一选项上,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为4,中位数和众数都为4,即受访者对实施旅游生态补偿的支持程度较高。

在“海南旅游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来源”感知这一问题上,78.08%的受访者认为来自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77.69%的受访者认为来自政府在监管和治理措施方面的欠缺,74.23%的受访者认为来自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61.54%的受访者认为来自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过量接待,58.85%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企业经营中造成的直接污染,43.08%的受访者认为来自各类旅游设施本身的不环保性。

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这一问题的认知上,90%的受访者认为可能造成垃圾污染,58.08%的受访者认为可能造成水污染,40.38%的受访者认为可能造成土壤植被的破坏,31.54%的受访者认为可能造成空气污染,28.85%的受访者认为可能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还有2.69%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活动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任何破坏。

在“海南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承担者”这一问题的认知上,91.1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肩负更多的责任,80.77%的受访者认为旅游企业应该承担责任,73.64%的受访者认为旅游者自身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59.23%的受访者认为本地居民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48.08%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团队也不能例外。

在“旅游生态补偿方式”这一问题的认知上,92.69%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拨款是最主要的方式,76.5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从旅游企业的收益中抽取一定比例作为补偿资金,40.38%的受访者认为旅游者应该交纳一定的费用,32.31%的受访者认为可以采用社会捐赠的方式。

4.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分析

对游客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分析包括是否愿意支付和愿意支付额度与不愿意支付原因。在是否愿意支付这一选项上,55.7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支付,44.23%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支付。

首先来看人均支付意愿即人均WTP的测算,本文采用三种方法来求得人均WTP,即:

(1)按支付意愿权重比例计算,得出人均WTP为55.40元/次;

(2)按WTP>0时的中位数计算,得出人均WTP为55.77元/次;

(3)按WTP>0时的平均数计算,得出人均WTP为30.92元/次。

综合三种计算方法所得的支付意愿平均值可获得游客对海南省旅游生态补偿最终支付意愿约为E(WTP)=47.36元/次。

其次,关于生态补偿费用的使用途径:在愿意支付生态补偿费用的受访者样本中,79.31%的受访者希望该项资金可用作垃圾处理与回收方面,69.66%的受访者希望可用于水资源的保护,43.45%的受访者希望可用来提高各类旅游设施的环保性,40.69%的受访者希望可用于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40%的受访者希望可用于土壤植被的恢复,29.66%的受访者希望可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

在询问不愿意支付旅游生态补偿费用的受访者其原因时,60.87%的受访者表示对补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存在疑虑,44.35%的受访者认为该项工作应完全由政府来承担而非让游客买单,40%的受访者认为由于自身收入水平过低而不愿意支付该部分费用,5.22%的受访者表示对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无参与兴趣。

四、结论与讨论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1.海南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力要素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由海水、沙滩、空气、气候、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共同构成的生态环境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最大。在旅游资源类型中,以海湾、岛屿、森林、温泉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最受游客欢迎。这与海南生态立省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亦表明海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仰赖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

2.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内涵的认知意识较差

在询问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的认知程度时,40%的受访者表示出对此不了解,12.31%的受访者表示对此完全不了解。旅游生态补偿是实现旅游目的地公平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旅游者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一方对此知之甚少,显然不利益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游客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恰恰相反,从调查结果来看样本群体所代表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参与意愿是比较高的。这证明旅游生态补偿作为调节旅游地生态与利益平衡的方式,还不为人们所熟知,应加大这方面的知识普及与宣传教育。

3.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方式的认知程度较单一

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社区、旅游者、社会团地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目前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政府应该是承擔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角,政府拨款应该是最主要的生态补偿方式。实际上生态补偿机制的资金来源应该是多样化的,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应通过科学的测算后进行确定。但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认可游客进行的旅游活动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故还应加旅游者对环境保护责任的认知。

4.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较低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群体对海南旅游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比例仅为55.77%,远低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杨主泉,2015)。究其原因,与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的低认知度有直接关系。其中关于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补偿方式的确定、补偿资金的使用途径等是游客认知较少的几个方面。

从游客支付意愿的角度进行研究是构建科学系统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只是旅游生态补偿的一个方面,游客也只是利益相关者的主体之一。要构建和完善海南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还需从政府、企业、社区等多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青,王晶.近20年来国内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5年第32期.

[2]张冰,申韩丽,王朋薇,贾竞波.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3年2月.

[3]杨主泉.基于游客支付意愿的旅游生态补偿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为例[J].学术论坛,2015年5月.

作者简介:李昭,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目的地、旅游消费者行为;彭文静,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旅游

作者:李昭 彭文静

上一篇:小学课堂美术论文下一篇:道教建筑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