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

2024-04-08

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共5篇)

篇1: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

浅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河北师范大学

姚广军

内容摘要:巴班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在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并阐述了自己的最优化教学思想。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当代的教学方法理论,而且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方法改革

巴班斯基(1927-1987),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创造了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的经验,更直接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实验材料。“巴班斯基在此基础上与1972年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一书,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此后,他又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并在《国民教育》和《苏维埃教育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来阐述自己的最优化教学思想。”⑴

一、关于巴班斯基教学论的方法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其方法论基础”⑵那么其方法论基础是什么呢?他把辨证的、系统—结构方法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在辨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引进“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其中又以系统论为主,包括整体观、系统观、矛盾观、综合观、联系观、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划出体系中主要环节的原理等。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二、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从概念上将教学过程与教学加以划分,认为教学是由师生、条件和教学过程构成的。”⑷其中“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的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⑸而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优化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⑹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其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学的动力、教学的目的、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等。

(一)关于教学的动力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的动力源于教学的‘主导矛盾’(中心矛盾),而所谓主导矛盾就是,学生在教师影响下产生的掌握一定知识、技能、技巧的需要,与学生所拥有的满足这 1 些需要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⑺简而言之,教学的动力就是学生的内部需要,教师在教学是要注意学生的内心体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满足起对知识的需求。

(二)关于教学目的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有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

教养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专门技能,并能够熟练的应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育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公德、政治和伦理道德,以便于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认知活动的一般技能,使其能在生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

同时,他还指出这三种目的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的。

(三)关于教学规律

巴班斯基运用系统结构方法研究教学过程内部各因素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得出以下几条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受制约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及对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的需要 2 教学过程与作为统一体的教养、教育、发展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3 教学过程依从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 4 教学过程依从于它得以进行的各种条件 5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6 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的、任务 教学的刺激方法、组织方法、检查方法均取决于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 8 教学的组织形式取决于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 只有具备必要的条件并保证教学过程各成分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是教学结果具有巩固性和效用性

以上九条规律构成教学的一套完整的有机联系体系,只有充分的理解、领会才有可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效的组织教学。

(四)关于教学原则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规律高于教学原则,原则是由规律产生的,所以根据教学规律提出以下教学原则: 1 教学的目的性原则 教学的科学性以及与生活实践想联系的原则 3 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原则 4 教学的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 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兴趣和求知需要的原则 6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积极性、自觉性和独立性原则 7 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优结合的原则 8 各种教学形式最优结合的原则 9 为教学创造最优条件的原则 10 教学成果的巩固性和效用性原则

巴班斯基强调,只有灵活、综合地运用各原则,才能确保教学活动有成效。

(五)关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对学生技能形成、智力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他提出以下优选教学内容的标准: 1 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标准 教学内容的诸组成部分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标准 3 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该年龄学习的可能性标准 4 教学内容符合用于学习该教材的法定时间的标准教学内容符合该方面的国际经验的标准 教学内容符合当前教师的教学的实际可能性和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的标准

巴班斯基还指出,考虑这些标准并尊重他们的先后顺序,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和主要的成分划分出来并使其具体化,有助于消除那些引起学生负担过重的过于复杂的和次要的成分,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成分上。

(六)关于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认为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这个复杂问题中的关键之一。”⑻而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旨在通过教学达到学生教养、教育和发展目的的一种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⑼

他还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活动三要素的原理,按教学活动的组织、刺激和检查三个方面,把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 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2 刺激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3 检查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教学过程所有基本成分的最优化组合的总和。这一方法体系包括教师的最优教授方式和学生的最优学习方式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他“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⑽教学过程最优化方法体系包含以下八个基本方法: 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2 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具体落实任务 3 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确定内容重点 4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5创造最优化教学的必要条件

6采取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区别教学 7 根据现实需要,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分析教学效果,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唯有完整地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能指望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只要切实地运用了这个体系,也一定能达到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⑾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有两条: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效果标准是指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上都达到符合他最近发展区的实际学习可能性的水平。时间标准是指教师和学生均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及相关文件为之规定的用于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总之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把社会的具体要求和师生的具体情况、所处的环境和正确的教学原则结合起来,制定最佳的工作方案,灵活而坚决地予以实施,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⑿

五、对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思想的评价

巴班斯基的教学思想有四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他在针对前苏联当时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留级现象严重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之后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二是他把辨证的系统的观点、方法引入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认识视野,拓宽了教育研究的范围。三是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林论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极大的丰富了前苏联的教学论思想,丰富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活动。四是“他创立的这个理论,„„,历史地肩负着扬弃、调整、定向的特定使命。”⒀ 也可以说“这个理论具有承前起后,继往开来的意义。”⒁

虽然他的教学思想对前苏联及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其在关于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则极其分类上的混乱,以及存在着一定的机械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学思想中的不足。

六、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从以上的简要介绍中可以看出,巴班斯基的理论是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提出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他的理论体系、理论内涵极其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的教学与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自觉、独立的学习要大力贯彻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具有时代精神、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要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及充分合理的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 要求政府要增加对学校的投入,改善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适宜的条件 要求教师要依据教学的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注释:

⑴单中惠 外国教育思想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91 ⑵毕淑芝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67 ⑶单中惠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695 ⑷田本娜 外国教学思想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2 ⑸巴班斯基 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74

⑹同⑶

⑺毕淑芝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76 ⑻田本娜 外国教学思想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45

⑼巴班斯基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原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5 ⑽单中惠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697 ⑾毕淑芝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98 ⑿单中惠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696-697 ⒀毕淑芝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03 ⒁同上

篇2: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

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广大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收到优质效果,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

所谓优化教学过程是指选择的教学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优质效果。显然,优化教学过程不是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它是在对教学规律与原则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个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方案。那么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呢?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最优化有两个基本标准;其一是效果与质量标准,指在具体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其二是时间标准,即教师必须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去完成教学的要求。据此,我们确定当前优化的教学过程标准是:教学效果佳,时间耗费少,精力耗费少,过重精神负担少,经费花费少。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构建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一步。优化的教学目标,要求全面、具体、适当、明确。全面——既有知识、智能应达到的水平,也有思想品德、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应做的挖掘和渗透等。具体——对识记、理解、运用等行为要求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明确的评定标准和依据,具备可测性。适当——即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别,设层次性目标,有因材施教措施。明确——即教学目标表述要准确,简明。

二、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首先要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连接点,着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抓住技能的训练点、智能的开发点、着力使学生形成多种能力。第三,要抓住思想教育的渗透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点,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为了使教学内容达到优化,应做到:

1、组织教学内容要统观全局,分清层次,有详有略,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系统。

2、要挖掘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纵向序列和横向间的有机联系,按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安排知识内容。

3、要确定适当的深度和广度,把深度、广度、难度、速度控制在学生脑力潜能的可接收范围内。

4、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如在众多的地理知识、技能中,有些地理概念、规律和技能,处于明显的核心地位。为此教师要统观全局,对教学过程进行珲向控制,恰当地确定重点,做到讲授时抓住重点,提问时体现重点,讨论时落实重点,讲评时不忘重点,安排练习时紧扣重点,设计板书时标出重点,归纳小结时点出重点,从而提高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益。

三、优化教学方法

只有科学地选择和组合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优化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在:

1、注意启发式、重视情趣性

启发式的宗旨在于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想和创造才能。启发思考的关键是设计好教师的提问与师生交谈的问题,使其简明、具体、有启发性,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而丰富的教学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感觉或思维器官,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进而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2、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可综合性、可优选性等特点。在综合、优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组合时,要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本身教学特点、教学的具体阶段及目的任务,要着力强调教学方法的时效性。

3、重视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如地理教师在选用高效教法的同时,还必须设计、引导和启发学生实施最佳的地理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读书、读图,初步培养其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总之,优化教学需要树立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并重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观,实现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相结合;教师点拨诱导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相结合;培养收敛思维与培养发散思维相结合,教知识与教方法相结合。坚持启发式,实行分组教学;承认差异性,实行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把学生导向学会学习的境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教学手段(媒体)

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实物、粉笔、图画等,有利于学生实际观察能力的培养。现代化的媒体,如电视、录像机、计算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所以选择使用教学媒体时,应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种媒体的特点,师生双边活动的需要,选择最佳媒体,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进行现代化结合后,再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这时我们选择的教学手段才可以说是优化的。

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为了完成一定教学目标,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各种教学因素的“排列”和“组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

1、优化导入。设计优化的导入环节,关键在于提高导入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与趣味性。

2、优化提问。要目标明确,内容集中,表达简明,时机适宜。忌随意设问,深浅失度,思维无序,集体回答。应该提属于学生“最近发展区”里的一些问题。

3、优化讲授新知。优化的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针对性,教法要有启发性、多样性,时间要适宜,语言要严谨、有感染力。讲授的知识要体现出“精”、“准”、“透”。

4、优化讨论。讨论要紧紧围绕论题,保证讨论时间,尊重学生发言,鼓励发表独特看法,适时进行指导。我们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观点独特”,不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多端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高度重视“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自己探索、学习、会向自己的未知领域开拓。

5、优化巩固练习。练习目标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

6、优化总结。总结要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语言简练。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除设计优化各教学环节外,还要合理安排各环节的顺序和各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并优化相连两个环节的过渡和衔接。

总之,要创设一种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情境。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六、优化反馈评价过程

篇3: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

巴班斯基差生教育和优生教育思想

(一) 差生教育思想

差生学习技巧上存在缺陷, 如读、写、算等技能存在缺陷, 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掌握知识针对差生基本学习技巧的培养, 首先教师可帮助差生制定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活和学习计划, 指导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出更为具体的学习和生活计划, 制定自己的作息制度。其次, 教师要指导差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检查的技能技巧训练。不仅能进行自我检查, 而且还能够对班上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检查和评议。再次, 还要训练差生的学习速度, 训练其快速的读、写、算等方面的技巧。

差生思维发展存在缺陷, 即表现为不善于区分教材重点, 独立思考能力较低对这部分差生进行教学时, 首先教师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或利用实验、演示等方式来进行教学, 满足差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 要加强差生的独立性思维训练。差生思维的依赖性较强, 独立性较差, 教师上课时要善于运用启发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 只给予他们最低限度的必要帮助, 提高其独立学习能力。再次, 还要注重发展差生智力操作的迁移能力。教师要加强差生一题多解、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差生的学习态度消极差生在学习上长期遭受挫折, 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 失去学习兴趣, 同时也容易与教师、同学发生冲突。对于这种情况, 首先要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教师可创造一些比较容易接受的情境, 给予一些难度较低的试题, 从而改变差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其次, 教学中要多运用实验或演示等手段, 多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 还要采取恰当的鼓励和批评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义务感和责任心, 达到转变差生消极学习态度的目的。

差生知识上存在缺陷, 导致后来学习发生困难针对知识缺陷的问题, 首先要通过上课回答问题、所交作业和一些诊断性测验等手段找出差生现有知识中存在缺陷的性质和程度, 然后再查明引起这些缺陷和阻碍其克服的主要原因, 针对问题实施一些具体的措施, 如进行专门辅导、区别教学和提供适合其难度的个别练习等, 有效弥补差生知识上的不足。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 还要加强新知识的学习, 防止出现新的知识缺陷。

(二) 优生教育思想

巴班斯基认为优生的特点是:思维发展水平比较高,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都比较好, 自我检查的技巧出众;优生有较高水平的学习可能性, 有较广泛而稳定的课外兴趣。巴班斯基进一步指出, 优生具备十分有利的精神心理条件来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 这些条件有可能使学习活动增大分量, 从而使“学习负担”转化为学习的可能性。因此, 做优生的工作, 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当的教学难度。对优生实施最优化教学时应注意:要发挥其所长, 创造条件以满足优生多方面的认识兴趣和需要, 鼓励他们的创造性活动, 防止骄傲、自满等现象的发生。检查优生的学习, 其目的不在于查明是否完成日常的各科作业, 而在于激励他们更加深入地去学习。在此过程中, 既不能遏制他们获得老师和同学赞许的正常愿望, 也不能把他们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 而是要善于鼓励他们并能巧妙地指出其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使之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些要点都要在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任务和内容具体化、选择最优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等方面予以最优的考虑并拟出落实措施。

巴班斯基差生与优生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 差生教育思想的启示

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技巧的培养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某一岗位的专业技术性工作, 因此, 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是基于工作过程的, 课程结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科体系的, 即课程内容是根据结构庞大而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的;另一类是行动体系的, 即针对行动体系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 实现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同, 决定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技巧、学习方式就应该与普通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同。而差生在普通教育阶段就不会学习, 进入职业院校后仍然沿用旧的学习方式, 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 改变旧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特有的学习技巧, 成为职业院校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职业院校学生思维缺陷的对策职业院校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 学习中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 不善于抽象的、逻辑性强的知识学习。因此, 在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教学时, 不应以抽象逻辑思维较强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 而应以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所具有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优势。

职业院校学生消极学习态度的转变如果教师能运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 比如启发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来引导学生, 使其产生学习欲望, 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会有很大的改善。职业教育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实验室, 走进工厂, 走入社会,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比只在教室里看书、写作业效果更好。因此, 利用职业教育特有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来改变差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职业院校学生知识差距的弥补职业院校学生在克服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后, 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自身知识的不足。首先, 教师可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以满足整体需要, 个别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其次, 在讲述新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可对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 弥补差生基础知识上的缺陷。再次, 教学实践是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差生理论知识的不足在实践中会凸显, 而且在实践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都较高, 此时如果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效果会比在教室里讲授明显增强。

(二) 优生教育思想的启示

事实上, 优生并非一切全优, 在优生的身上同样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只是没有差生那么明显而引起我们的注意罢了。巴班斯基的优生教育思想为我国职业院校的优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严格管理, 优中更优职业院校的优生具备许多学习上的优势, 对他们的教育应更有针对性, 管理上也应更加严格。一般学生能完成的任务, 优生应更加出色地完成, 时间和精力也应花费得更少;一般学生不能完成的任务, 优生也要想方设法去完成, 即使不能完成, 也要有所突破。

强化动手能力训练, 培养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离不开动手能力的训练, 优生的教育更应如此。学校可通过举办校园创新大赛、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发现学生的特长, 根据特长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优化发展, 给优生一个更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

克服自满情绪, 正确面对成功成绩只能代表过去, 绝大多数优生能够正确面对, 但也有部分优生不能很好地对待。部分差生进入职业院校后经过努力, 从一名差生转变为一名优生, 但面对自己从未有过的好成绩, 骄傲自大的心理开始出现, 荣誉感充满了整个头脑, 由此而沾沾自喜, 飘飘然起来。所以, 必须做好表彰后的思想工作, 教育优生正确对待所取得的成绩, 把这种成功的喜悦转化为不断奋斗的动力, 以此为新的起点, 争取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55.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9.

篇4: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生平和著作

尤?康?巴班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育科学博士、院士,曾任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他出生于罗斯托夫州基辅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毕业于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并留校工作,1955年和1974年先后获得了教育科学副博士和博士学位。在师范学院工作的二十多年中,他担任过教师、团委书记、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和副院长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组织能力,并开始萌发了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思想。

1975年,巴班斯基调往莫斯科工作,担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直属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不久还担任了教育科学院教育史和教育理论研究所书记。1981年起就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并且是前苏联部长会议下属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审会议主席。巴班斯基虽然担任了较高的教育领导职务,但仍然保持了平易近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前苏联教师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由于巴班斯基杰出的组织工作和学术研究成果,他获得了前苏联教育科学界的最高奖励乌申斯基奖章和克鲁普斯卡娅奖章,并获得了政府颁布的劳动红旗勋章和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巴班斯基一生孜孜不倦地工作,写出了四百多部(篇)著作,涉及教育科学的众多领域,有的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中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成果占了最大的比重。1977年出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棗一般教学论方面》是全面论述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奠基性著作。此后的10年中,巴班斯基又继续联系实际改进和充实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写作了《怎样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1978)、《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棗方法论原理》(1982)、《提高教育学研究的效率问题》(1982)、《教育学》(1983)等著作,并发表了大量有关最优化的论文。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来源和依据

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并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思想依据。

首先,20世纪6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虽然为各国培养了一批尖子人才,但是大多数学校却因文化知识教学的任务过重而走向反面。前苏联60年代后期也有这样的问题。所以,1976年苏共25大要求进一步认真改善普通教育系统的状况,特别强调用综合的观点对待教育,保证学生既能独立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又能在蜂拥而来的科学和政治情报的洪流中辨别方向。在这之前,前苏联各地已开展不少教育实验研究,此后的教育改革实验更蓬勃发展起来。但众多实验也引起教学实际中无所适从的问题,有的人因为一味赶时髦而顾此失彼。因此,怎样从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中选定一些最适合于具体教学环境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法,就成为摆在学校实际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巴班斯基认为教育科学有责任为教师们提供选择最优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理论根据。因此,教学和教育过程的最优化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巴班斯基认为“现在不但迫切需要解决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任务,而且也有了解决这项任务的客观条件”。第一,最优管理的一般理论可以作为教学管理的借鉴,在当时的前苏联主要是指“劳动的科学组织”(hot)原则。第二,巴班斯基特别强调了前苏联教育科学业已储积的理论潜力和实验成果。特别是当时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实验、赞科夫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马赫穆托夫总结的喀山经验等等,各方面的发展已使得“教师的业务和教学技巧水平已有提高,中小学的教学物质基础也有所发展,大众化的信息手段发挥着良好的教育影响,家庭的文化教育影响已有所改善,校外的教育机构网也有所扩充”。他认为这些都是在普通学校条件下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有利条件。

再次,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形成还有他自己的教育改革实验基础。这就是顿河罗斯托夫地区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力求发挥课堂教学的巨大可能性的先进教学经验。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棗预防学生成绩不良问题》一书就是总结这一教学实验的产物。后来他又同有关部门一起再度进行了四年教学实验,并对各种教学论进行综合研究,使得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不断走向成熟。同时,巴班斯基还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活动的理论,运用流行的系统论、控制论观点作为构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础,使得最优化理论达到了更深刻的理论高度。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1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定义和实质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巴班斯基说,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为了澄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概念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他还多次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

首先,“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把“最优化”理解为单指教师的工作,是片面的。

其次,“当谈论最优性时,必须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尽可能最大的效果并非泛泛而谈,乃是针对一所学校或一定班级现有的具体条件而说的”。因此,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是泛泛地谈理想,而是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巴班斯基指出,这种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具体性的学说为依据的。“某种方法对某种情况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它可能就不是最优的方法。”过去看来是最优的,现在则未必仍然最优;同样,现在看来是最优的,将来也可能发生变化。

第三,“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认真贯彻这个原则,就是要系统地全面地考虑现有的各种条件、各种方法,科学地而不是自发地偶然地组织最佳的教学方案。巴班斯基认为它是一种有目标的科学的控制行为,而不是具体的方法。第四,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则组织师生的活动时,“不单纯是提高它的效率,而且是要达到最优的,即对该条件来说是最佳的结果。”已班斯基在这里要求把效率与效果同时加以考虑,实际上也是给教学过程最优化赋予了明确的标准,要求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取得质量最优良的教育效果。他认为“如果不确定最优化的标准也就不能谈什么最优值”,也就无法判定是否最优。

巴班斯基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劳动活动的论述,揭示了最优化条件下教学活动的实质。他援引马克思的话指出,人的劳动活动有其预定的社会目的,这是引起实际活动的动机;在从事劳动活动的时候,还需要有由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这种心理和意志控制的作用与目的的一致,促使劳动活动努力达到预期的效果。巴班斯基认为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即教育目的和内容,心理因素即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等,控制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调整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最佳统一,也就是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境界。换句话说,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订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最优化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论体系

巴班斯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心理的、控制的三方面因素统一,也就是要求在确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规则和原则、组织、方法及最后的评价的时候,都要从全部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实际上也是他教学论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教学目的和任务方面,他认为教学不仅仅要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要完成教养、教育、发展这样三个方面的任务。目的和任务的教养性方面,是指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教育性的目的,包括完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不可分割的任务,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发展性目的主要是要求促进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并培养学习活动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兴趣、能力、禀赋等。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教学内容方面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在设计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时都必须符合教学的三方面目的与任务;必须突出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节省教学时间和减轻学生的负担;要考虑相邻学科间的联系,相互协调,以避免教学的重复,并考虑补充最新的资料;此外还要根据班级、学生间的差别区别对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不同分量的学习内容等。

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的最优化,总的原则仍然是综合考虑目的、任务、师生的条件等等因素之后来加以选定。已班斯基仍然肯定班级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同时也认为必须区分面向全班的、分组的、个别的三种工作形式,了解它们的优缺点。在具体教学中,应视具体情况,以某一种形式为主,将三者结合起来运行。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为三类: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组织和实施学习活动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他要求在具体情况下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六条基本准则: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必须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必须与教学内容的特征相适应;必须考虑学生及班集体学习的可能性;必须考虑教学的现有条件和规定的时限;必须适合教师本身的可能性。这六条准则中,第一条中所提出的教学规律性和教学原则是总纲。

关于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巴班斯基认为过去的教学论偏重于对教学原则的论述,而对教学规律的分析不足,研究得很不够。但教学原则是来自于教学规律的,所以,对后者的忽视不利于对教学原则的阐述和理解。

按照巴班斯基的论述,所谓教学规律,就是指按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这一系统与其内的子系统以及与其外的大系统之间的各种联系时所得到的规律性的结论。他认为有9条具有普遍性的教学规律,并可从中引申出11条教学原则。

(1)教学和教育过程受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制约。特别是,这一社会对于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需要,制约着教学过程。

(2)教学过程与整个教养、教育和一般发展过程相联系、相统一。由这两条规律可以引申出教学的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学与生活及工作实践相联系的原则。

(3)教学过程依存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包括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学生自身的身心素质。由此引申出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

(4)教学过程依存于一定的外部条件,即物质的、卫生的、道德心理的、审美的条件以及必要的时间条件。由此可引申出为教学创设必要条件的原则。

(5)教学过程内部教与学是相互联系、辩证地相结合的。由这条规律可引申出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6)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任务。这条规律可引申出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和教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反映在前述教学的目的性、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教学的科学性等原则上。

(7)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取决于教学的任务和内容。由此得到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结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原则。

(8)教学的组织形式取决于教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从而得出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的原则。

(9)教学过程中所有成分相互联系,保证了相应条件下取得巩固的、可理解的、积极的教学效果。由此得到教学结果的巩固性、理解性和实效性原则。

巴班斯基还为上述11条教学原则的贯彻执行拟定了更为详细的17条教学规则。这样就形成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规则”三个层次的、操作性渐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控制体系,成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重要特色。

篇5: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1)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2)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3)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4)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5)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6)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8)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二、论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关于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9)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著。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10)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是。

三、论学校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长达22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采取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11)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被人尊称为“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学年总结。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要环节。反对校长自己不动手而分派别人东拼西凑,然后加以“剪辑”的做法,也反对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到年末临时搞突击的做法。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直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造性劳动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1)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2)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3)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4)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5)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6)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8)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二、论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关于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9)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著。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10)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是。

三、论学校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长达22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采取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11)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被人尊称为“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学年总结。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要环节。反对校长自己不动手而分派别人东拼西凑,然后加以“剪辑”的做法,也反对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到年末临时搞突击的做法。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直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造性劳动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1)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2)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3)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4)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5)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6)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8)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二、论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关于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9)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著。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10)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是。

三、论学校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长达22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采取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11)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被人尊称为“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学年总结。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要环节。反对校长自己不动手而分派别人东拼西凑,然后加以“剪辑”的做法,也反对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到年末临时搞突击的做法。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直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造性劳动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1)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2)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3)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4)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5)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6)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8)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二、论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关于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9)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著。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10)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是。

三、论学校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长达22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采取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11)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被人尊称为“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

上一篇:中沙墩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方案2018专题下一篇:警犬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