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

2024-04-30

苏霍姆林斯基(精选10篇)

篇1:苏霍姆林斯基

在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所结集而成的《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到处充满着“和谐教育”的精神。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师在“和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和学生朋友的双重角色。要使“和谐教育”得以开展,教师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处理好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两者处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之中;二是要处理好学生各种才能的发挥问题,使其各方面的表现能和谐发展;三是要处理好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动力问题,鼓励学生以自信的心态来实现全面发展。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就已经将“和谐教育”的概念纳入到了“全面发展”的理论之中,并作了实践尝试,“和谐教育”的精神也成为贯穿其教育思想的精髓。而纵观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让人不禁欣喜地发现,原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念与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教育这一重要战略取向的精神竟是如此相似和吻合!

笔者作此文之时,恰逢在珠海举行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圆满闭幕。一些专家和长期工作在教学前线的中小学校长们就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其中一些学校已经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等作为办学的宗旨和追求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扎根于实践,来源于实践,也必然需要后人去还原、付诸实践。当前,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充分实践“和谐教育”思想,才是真正透彻地理解、汲取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世的珍贵教育遗产的精髓。

(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涵义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在他看来,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意味着人在品

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忽视哪一方面域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则要求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但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并非要求每个人的所有方面都均衡发展,也不意味着每个人能够胜任所有的工作,能够不停地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清楚的说明: 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于是,全面和谐发展就与个性发展有了必然的联系。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所有这一切

都要求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职业则应适合于人的天赋和志向。

因此,可以说,个性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没有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难以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是他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由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组成。

1、体育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身体健康发展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他说: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这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而孩子生病、体弱和带有病患素质,则是众多不幸的祸根。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校的体育,把体育看作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活力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身体的保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要求学校的环境布置、教学设备和通风采光等都要从学生的健康方面考虑。他还认为,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因为这是 身体健壮和精神振奋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在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深信不疑。他确信:有规律的经常性锻炼不仅可以便身体变得健美、运作协调,而且可以培养性格、锻炼意志。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学校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学校体育馆和操场上的各种体育器材设备一应俱全。

2、德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要给每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使每个人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能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具有个人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并且使每个人遵守神圣的、不容争议的、不可动摇的行为准则。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道德和道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因此,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德育应当居于首位。

(1)道德教育应当及早开始。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说:道德教育是从儿童有意识的生活刚刚一开始就进行的,也就是说,早在他们还理解不了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道德文明的顶峰这一真理之前,就开始进行了。因为,儿童幼小时,心灵容易接受情感的影响。

(2)道德教育应当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诸如同情心、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热爱劳动、珍惜一切劳动创造等基本道德素养应当从小培养,并形成习惯。在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自觉性、自尊心和责任感这三大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道德习惯的形成要经历3个阶段,即正面教育阶段、自我道德评价阶段和道德成熟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教育学生体验亲切的同情,对恶行的愤懑不平等情感,使学生养成关心别人、关心周围世界的习惯。在第二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评价,以激发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动性。在第三个阶段,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成熟。这三个阶段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渐次发展的过程。

(3),道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大林基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在他看来,德育首先要培养人对美好的、惹人喜爱的、令人神往的东西的敏感性,也要培养对于丑恶的、不能容许的、不可容忍的东西的敏感性。同情心是指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尊重和体贴。因此,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

(4)道德教育应当以帮助学生确立道德信念为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顶峰,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确立个人的道德信念。在他看来,道德权念是人们对道德问题的知识性理解,而道德信念 不只是指人知道些什么,而首先是指他怎样把这些知识变为他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信念的形成应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入手,因为当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己经形成习惯时,道德信念就稳定地形成了。

3、智育智育是苏霍姆林斯基个体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智力。因此,他要求每个教师都应当成为学生智力的得法的、有头脑的培育者。值得注意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在他看来,智育应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即使学生能够对他所看到的、所认识的、所做的事情采取积极的态度,其中包括对待知识的态度。反过来,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越是积极,其求知欲也就越强烈。

4、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也是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劳动教育任务就是要让劳动渗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使学生在少年时期和青少年早期就对劳动产生兴趣并热爱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感知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美育也成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美育就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育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学生感知和领会美的能力。他说: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感知和领会美的手段主要有3种:一是通过浏览和远足去观察大自然中的美。二是阅读文艺作品,以便更好地领略其中的韵味和含意。三是欣赏绘画作品和音乐,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增强审美感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在感知美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他主张学生通过练习写作和绘画等,学会用语言和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在美育中的作用。他认为,应当使学生在校园里到处都能看到自然美。他曾有一句名言: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篇2:苏霍姆林斯基

1、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2、比自己生命更为可贵的是理想,理想能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

3、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

4、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5、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

6、幸福只会给予不怕劳动的人,多年忘我劳动的人。

7、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

8、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

9、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

10、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12、道德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具有特殊性的教育工作。

13、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14、高贵的精神是不会停步不前的,它经常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

15、成熟的和真正的公民意识就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一个人最主要的美德。

16、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

17、当理智和感情完全一致的时候,良心的声音就会在心灵中占据统治地位。

18、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19、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20、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

21、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2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23、真正的爱情不仅要求相爱,而且要求相互洞察对方的内心世界。

24、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

25、真正的教育不能没有热情关怀和洞察力。

26、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27、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

28、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29、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

30、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31、道德教育过程的两个组成部分应同步进行。

32、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

33、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理想,那他的生活将会是醉生梦死的。

34、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35、真正的教育是登上童年微妙的真相之巅。

36、确定志向,就意味着要有所作为,有所创造。

37、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38、成熟的和真正的公民意识;就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一个人最主要的美德。

39、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篇3:对话苏霍姆林斯基

之一:成为儿童才能理解儿童

儿童世界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之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前言,载于《育人三部曲》第6页)

朱永新解读: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世界。首先和大家一起读《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我们就随着这位著名的教育家,从童年开始走进孩子的心灵吧!

儿童是一个世界,一个特殊的世界,一个童话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逻辑、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审美标准、自己的时间尺度,用成人的眼光是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的。儿童,也永远不会欢迎一个不是儿童的人闯入他们的国度。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要教育儿童,首先要理解儿童;要理解儿童,首先要成为儿童。你必须把自己变成儿童,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然后,你才能够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之二:真正的学校

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学习,是儿童精神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领域。我越是仔细观察我们惯常所说的教学教育过程,就越发确信:真正的学校,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载于《育人三部曲》第9页)

朱永新解读:

许多人经常认为,学校就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让学生考一个好的分数,进一个好的高一级学校,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所以,考试与分数成为学校的唯一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坚决反对这样的观点。他一直认为,学校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场所,如果学校只关心分数、成绩,而对学生们的思想、情感和意愿不闻不问,这样的学校是没有出息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走不远的。他形象地说,在这样的学校,教师的一座讲台有时会变成一堵高墙石壁,教师在墙壁后面向他的学生“敌人”发动进攻。但是,更多的情况是讲台变成被包围的堡垒,“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里面的“指挥官”感到手足无措。

所以,真正的学校,一定是关注学生心灵成长远胜过关注分数的学校。亲爱的父母们是不是也应该如此思考呢?

之三: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

我坚信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一个人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就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许多教师(孩子,特别是少年把他们称为“面包干”)的不幸就在于他们忘记了:学生——这首先是正在进入认识世界、创造世界,进入人际关系的世界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中没有对人孤立起作用的零散的东西。上课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的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孩子们怎样认识世界,他们形成什么样的信念,决定着他们精神生活的整个体系。但是认识世界并非只是掌握知识。许多教师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只是凭成绩和分数来衡量和评价孩子的精神世界,根据孩子学不学功课把他们分为两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载于《育人三部曲》第10页)

朱永新解读:

学校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机器看,还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如果用成人世界的标准来看,可能儿童就是两种情况,肯学习的和不肯学习的。许多父母也是用这个标准来看孩子,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之所以如此,与我们居高临下的心态有关。我们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我们用父母们曾经折磨过我们的事情继续折磨我们的孩子。

其中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们没有理解教育的本真意义,没有真正把孩子们作为一个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活生生的人。没有了解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真正规律,孤立地就知识谈知识,就认识谈认识。其实,儿童认识世界也不仅是认知的作用,而是一个整体的合力造成的。

虽然你曾经也做过孩子,但是能否真正影响孩子,往往取决于你现在是不是有一颗真正的童心。

之四:教育首先是人学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如同医院的主治医师没有自己的患者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医生一样,一个校长如没有自己的学生就无法领导教师。所谓自己的,意思是指:他要从孩子进校之初直至取得中学毕业证书止,一直跟着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登,直接关注他的智力、道德、审美能力、情趣和体质的发展,同他有着共同的精神情趣,并向他传授自己的精神财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载于《育人三部曲》第11页)

朱永新解读:

教育是人学,意味着教育首要的任务是研究人、了解人,全面把握学生的思维、兴趣、才华、禀赋、个性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把教育比喻成一朵美丽的花儿的话,这朵花儿是没有什么主要的花瓣的,“教育中的一切都是主要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对儿童多方面兴趣的发展,或集体内学生间的互相关系,都是主要的”。所以,教师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多方面精神生活的导师。

要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就必须真正地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把孩子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研究。即使是校长,也应该好好地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伴随着孩子不断地成长。

之五:五岁前的教育很重要

童年岁月、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年龄在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伟大的作家和教育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正确地断定,孩子自出生到5岁的这段年龄期内,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诸方面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5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多许多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阐述过同样的意思,人到5岁时成为什么样的人,将来也就是那样一个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载于《育人三部曲》第12页)

朱永新解读: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引用了托尔斯泰和马卡连柯的论述,也是想说明,儿童早期的教育在他一生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儿童早期对人的一生究竟有怎样的影响?现代科学渐渐地给我们一些答案。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比较了两个3岁孩子的大脑扫描图,发现缺少母亲关爱的那个孩子,脑部较小而且缺乏一些最重要的脑部区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斯霍勒教授认为,如果儿童出生头两年没有得到适当照顾,其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根本影响。

篇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值得永存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问世,是教育家用一生的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尤其是教育界的学者、专家、教师们,在这座纪念碑面前,可以聆听到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许多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在许多方面,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在许多方面,它可以作为一部教科书──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

这部“选集”,虽说过去有部分单行本,但皆因出版时间较久,翻译水平、文字水平都有不够完美之处,有些译文尚不完整,节译、意译、错译和疏漏之处也有不少。这次经过原译者以及一些教育专家、翻译家重新加以认真细致地校订,好些地方还进行了重译;在文字方面做了全面认真地推敲、斟酌和润色;在统一译名、译文方面也耗费了大量时间,付出了莫大的艰辛;在引文上,尤其在引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方面,一一核对,只要是有新版的,都按新版的译文引用;《选集》中的第五卷,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论文集,鲜为人知,这次也请专家重新译了过来,奉献给读者;每卷后都附有注释,是原著的补充,也是第一次奉献给读者,有助于读者理解原著。

篇5:《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应当把学习仅仅归结为不断地积累知识、训练记忆和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会使儿童变得迟钝和愚蠢,既有害于儿童的健康,又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我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到,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他的智慧。我的学生的学习不应当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童话、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生机蓬勃的智力生活。

是的,孩子们是这个世界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在这一章节中,我深刻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以及学生们的那份热爱和真诚,对我的教学工作有了思想上的洗礼和熏陶,我将在我的教育中践行和体悟这种理念。

篇6:《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谈的这些,对于我们从事教学的第一线的老师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他告诉我们什么是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随意识记,又称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不随意识记,又称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这类记忆是数量最多的。它的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的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断性。

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我在教学中采用的“随意识记比不随意识记”多,常常给学生布置去读背课文,记忆词语的解释等等。现在,我应该多让孩子们学会不随意识记。比如,生字的教学,我会交给孩子们记忆生字的方法:做动作,猜谜语,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等,教会孩子从故事中去理解词语,从图画中去记忆课文的内容……为了防止死记硬背,就要加大不随意识记的比例。对要求识记的知识,一要理解,二要思考,三要趣味化,四要扩大智力背景。

篇7: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假期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觉得真的是非常贴近一线教师,没有漫天的大道理,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体验。越读越能体会到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能成为经典,越读越能感受到校长为什么让教师们在假期重读经典。

新时期,怎样才能称得上一个合格的教师?

一、做一个给孩子希望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注定要落伍的。我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产生性情孤僻、不相信别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

记得看过一个故事:一位新转来的老师听别人说这个班里的15号学生非常优秀,可以重用。新老师记在心里,对这位15号学生信赖有加,委以重任。这个15号学生刚开始似乎不突出,然而在老师的鼓励、重视下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佼佼者。事后这个老师竟得知:原来别人说优秀的的15号孩子早在她来前就转走了,现在的15号原本是个默默无闻、毫不起眼的小兵。

是呀,故事中的这个孩子是多么幸运,机缘巧合让他得到了弥足珍贵的信任,改变了他的人生。可是试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巧之又巧的巧合呢?难道孩子的希望真的需要出现奇迹才能获得吗?

扪心自问,在教育一些学习、行为上不那么“优秀”的孩子时,我对他们的耐心、信任是不够的。很多时候,当孩子刚犯错时,我能理性地处理,等待“花开”。然而,一旦等待的时间一长,失望的次数一多,我的耐性也就没有了。

是否,要用教师的“耐性”来决定孩子的“希望”? 作为教师,我们没有权利用“没有耐性”来搪塞一切!

因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我对自己说:你可能是一个教学不突出的教师,努力提高就好;你可能是一个粗枝大叶的教师,注意留心就好;但你绝对不能是一个抹杀孩子的希望的教师,否则你就不配做教师!

二、做一个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老师

众所周知,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也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18岁开始担任乡村学校的教师,始终再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他以马卡连柯为榜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他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是全身心献给孩子的人。我不敢说我能做到像他这样,但是,每天8小时工作,一个月就是176小时,一年是2112小时,35年是73920小时。除了睡觉,再没有其他什么事情能比做这份工作花的时间更多了。既然我将我生命中很大一部分的时间用在教师岗位上,那么,我更应该做好这份工作,在教师岗位上体现我的自身价值。

有个德国人离开亲人不远万里,来到广西山区进行义务支教,他的在大山里他一待就是十年。他从没领过一分钱工资,他没有接受过一笔捐助,他每月的生活费仅仅是100元,他每年的开销来自于父母资助的5000元人民币。他说:“很多人过得很可怜,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他们就用钱买的东西来安慰自己,让自己忘掉不能做理想的事的痛苦。我的情况不一样,我直接去做我愿意做的事,所以我不需要拿无知的享受来安慰自己。”他是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世界公民——卢安克。

这样的人把“为别人活”和“为自己活”变成了一件事,没有满腹牢骚,没有无尽的抱怨,所以他是快乐的。我希望自己也能一直的工作并快乐着,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做一个有专业水准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一句简单明了的话,说的就是要我们实行素质教育,摈弃应试教育,逃离题海。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回想一下,一个学期最紧张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期末复习。为什么是期末复习?因为要复习一个学期的知识。为什么要复习一个学期的知识?因为要考试。哦,原来是为了考试。

但如果重新审视教育教学,重新回答以上问题:一个学期最紧张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必定是课堂35分钟教学。为什么是课堂教学?因为要在有限时间内又要提高学生能力,又要丰富学生见闻,又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什么35分钟要达到这么多目标?因为我们要实行的是素质教育。

忙于端茶倒水,文书处理却一塌糊涂的秘书是不专业的;忙于粉饰外墙,地基却打不稳的建筑公司是不专业的„„那么,忙于应付检查,忽视日常教学的教师也是不专业的!

反思自己,过去自己真的经常陷入第一种情况的误区,看着别人忙复习,我也忙复习。平日里时常让其他繁杂事务占掉了宝贵的35分钟课堂时间。现在想来,真的是多么愚蠢。

但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时会被突如其来的检查、展示和各种活动打乱。如是对学生有益的,我觉得教师应该合理安排,保证质量。但如果是劳民伤财,对学生又无益处的,我是真的希望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耗费。这样能让老师和学生能更专注于课堂35分钟。

四、做一个为人师表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 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次父子两人看比赛,父亲随口说了一句“如果某某队赢,你的任何愿望我都答应。”结果,那个比赛的队伍果真赢了,而孩子提出的愿望是:要驾驶一次水上飞机!当时水上飞机刚刚问世,而孩子不过才十几岁,且是家中独子。这样的事情放在别的父母身上,可能都会想办法劝孩子打消念头,或者更换愿望。但是故事中的这位父亲却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训练、学习飞行。最终这个孩子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飞行,也获得了为之奋斗终身的梦想,后来制造飞机、驾驶飞机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纪录。这位父亲何尝不担心孩子,只是他是个信守诺言的人,他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信守哪怕是不经意脱口而出的许诺。他的孩子在他的身体力行的教育下成为了一个杰出的人。

父母会影响一个孩子,而教师会影响全班几十的孩子!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何其重要!

那么,到底怎样的老师才是合格的老师?

我们驾小大门口有那么几行字:今天我以驾小为荣,明天驾小以我为荣。时常经过,瞥过也就过了。现在想想,是呀,这不正是一名教师、一个学校的价值体现吗?换句话说就是:用你的精彩证明我的价值!为了让孩子有更灿烂的人生这个目标而努力的老师才能称为合格的老师,正如把一生献给教育的苏活姆林斯,正如广西山区支教十年的德国人卢安克一样。一名普通教师,也可以有自己快乐的教坛生涯。

行囊已背起,我正在路上„„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语句共享:

1.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2.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3.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

4.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信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

5.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

6.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7.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8.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篇8: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十三)

语言的美在诗歌中体现得最为鲜明。孩子们在赞赏诗歌或歌曲的时候, 犹如听到了语言的音乐。在优秀的诗篇中, 充满诗意的语言揭示出民族语言最为细腻的感情色调。正因为如此, 孩子们喜欢背诗。当孩子重复铭刻于心的语言时, 能得到真正的享受。 (《育人三部曲》, 第230页)

朱永新解读:

诗歌是最美的语言。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在儿童走进音乐的世界时, 他们同时应该走进诗歌的世界。诗歌与音乐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介绍他是如此用诗歌进行教育的: “我极力使孩子们感觉和体验诗的语言的音乐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当孩子们陶醉在周围美景之中的时侯, 我就给他们念诗。他们感觉到, 在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的词句中会产生语言的音乐声响, 它不仅赋予语言新的感情色调, 而且还展示周围新的美景。在世界一流诗文优秀范例的影响下, 孩子们创造音乐性语言的意愿被激发起来了。孩子们欣赏着春天的美景, 试图把话说得带有韵味。孩子们的心充满了诗的灵感:男女学生都赋起诗来。”

亲爱的父母们, 诗歌的简约、诗歌的韵律, 是天然地符合儿童的情趣的。当儿童心中涌动着诗的灵感时, 那些生意盎然、朝气蓬勃的语言就会自然流淌。我们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 把那些最美妙的诗歌, 尽早带给最美好的儿童。

之二:每个孩子都是诗人

童年时代每个孩子都是诗人。当然, 期望孩子凭某种神奇的灵机一动就产生诗的灵感, 那是太天真了。我并不为天赋所动, 也不认为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在人的心灵中激发出诗情的是人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如果不培养这种情感, 学生就会对大自然和语言的美无动于衷, 他会觉得往水里投掷石子和向一只正在啼啭的夜莺投掷石子是毫无区别的。使孩子能感受诗的灵感的欢乐, 在他的心灵中开拓诗歌创作的生气勃勃的源泉, 这是与教他读书、解题同等重要的事。 (《育人三部曲》, 第232页)

朱永新解读:

每个孩子本质上都是诗人, 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诗人。

诗人是需要诗歌的滋润的。如果没有大量阅读和欣赏诗歌的经历, 如果没有学会语言的淬炼, 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是不可能真正地写出诗歌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写诗, 我看不出这有什么异乎寻常之处;这是正常的精神激奋、普通的创作火花, 是充实的童年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他也反复提醒, 不要把儿童的诗歌创作看成是天才的征兆。所以, 他在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小小的诗歌作品图书部, 把那些最优秀的诗歌作品提供给那些热爱诗歌的孩子。

亲爱的父母们, 就像没有音乐不可能培养对音乐的热爱、没有绘画实践不可能培养出画家一样, 没有诗歌就永远不可能培养出诗人。

之三:体验本民族语言的美

语言是人民的精神财富。“我知道多少种语言, 我就做了多少次人。”这是一句民间的谚语。然而一个人若是不掌握本族语, 感觉不出它的美, 那么体现在其他民族语言宝库中的财富对他来说就是不可企及的。一个人对本族语言的细致之处体验愈深, 他对本族语言文字在语气上的变幻感受就愈细致, 他就更具备掌握其他民族语言的才智, 他的心就能更主动地去体验文字的美。 (《育人三部曲》, 第216页)

朱永新解读:

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段文字的时候, 想起了干国祥老师在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2013年新年致词的题目《汉语是我的祖国, 汉字是我的故土》。是的, 一个没有掌握本民族语言的人, 其实就是一个在精神上没有祖国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一个人的语言修养是他精神修养的一面镜子。“本族语言的美好和伟大, 力量和表现力是影响孩子, 并使他的感情、精神、思想和体验变得高尚的最重要的手段。”而且, 一个人越是能够体味本民族语言的细微之处, 越是能够把握本民族语言的美和纯洁, 就越是能够掌握其他民族的语言。

所以,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 本民族语言的教育始终被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他“极力使这一生意盎然的源泉———本族语言的财富, 从孩子们学校生活一开始就展示在他们面前”。

对于我们的孩子而言, 汉语、汉字是我们的生存之根, 是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汉语, 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之四:让每个孩子扬起希望的风帆

任何一个少年都不应感到自己在智力发展上是不幸的, 是命中注定要落后于人的。少年的许多悲剧的根源就在于此, 一个人感到自己是不合格的, 他就不可能成为幸福的人, 而不幸福就会酿成孤僻、戒备、对人不信任, 以后发展到最可怕的境地就是不相信人, 残酷。 (《育人三部曲》, 第475—476页)

朱永新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 不仅是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是好的分数, 更重要的是带着对于理想的追求和知识的热爱。他坚定地认为, “不培养学生去热爱知识、教育、科学、书本的学校, 就不是真正的学校。”他的教育底线就是:决不允许一个人走出学校时不仅没学完学业, 而且对知识态度冷淡。所以, 他感慨地说:“一想到在许多学校中课桌后面坐着一些神情忧郁的、存有戒心的或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的学生时, 我就不能不感到心痛。”

亲爱的父母们,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张启示我们, 任何时候, 都不能够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只要他们扬起希望的风帆, 就能够驶向遥远的彼岸。

之五:孩子将成为怎样的人

我曾试图设想我的每一个学生长大成人后将是怎样一个人。使我惴惴不安的是:孩子, 你将成为怎样的公民, 成为怎样的人?你将给社会带来什么?什么是你的欢乐?你将赞赏什么, 憎恨什么, 你将以什么为自己的幸福, 将在世上留下怎样的痕迹? (《育人三部曲》, 第239页)

朱永新解读:

作为一个父亲、一个母亲,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教育者, 你是否也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严肃地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你要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为怎样的公民, 怎样的人?你要把他带向何方?他将能够为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有没有这样问过, 认真不认真这样问过, 孩子的明天也许是不一样的。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 他最大的理想, 就是“把人类许多世纪以来所创造和取得的精神上的可贵品德———对祖国和自由的热爱、对人压迫人和人奴役人的现象的不妥协精神、为人们的幸 福和自由这些崇高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和生命的意愿, 注入到那些幼小的心灵中去”, 因此, 培养一个真正的人, 一个有道德感的人, 是他的教育理想之追求。而作为一个教师, 能否实现这个理想, 也是他的欢乐和幸福的源泉。

篇9:驻足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房

那发黄泛旧的一本本书,就是苏霍姆林斯基阅读的见证,也是他精神与思想的阅读史。只有真切地站在这个属于他的书房里,看到这真实“存在”的书,你才会真正懂得他告诉我们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不想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阅读。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教学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常叹: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与人文修养如此之深?当面对书房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时,我们终于明了——广阔的阅读!正是如此博览群书,让他如此这般丰富——读各种著作,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各种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宽到无可比拟的境地,教师才能成为教育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的确,读书的关键,第一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第二要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提高综合能力。人文素质是一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个“软件”,软件往往比硬件更复杂,这是计算机领域里的常识。可以肯定,人文素质不佳将成为21世纪广泛流行的营养不良症。人文知识不仅会决定你的职业,还会渗透到你的人格与个性中,影响你的世界观与生活方式,甚至造就你一系列的生活习惯。

我们知道,20世纪一个重大事件就是俄国革命。随着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涌现了大批如赞可夫、巴班斯基等影响世界的教育家。而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对于中国广大一线教师产生了尤其深刻的影响,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公民是诞生》等选集。他所在的时期是强调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的时期。在那个政治、科技、经济至上的时代,他敏锐地把时代定位为人的世纪——强调把人的主体和客体结合,并与现实结合,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完美和谐的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突破!

书中写出的,这些五十多年前的真知灼见,在今天,对于我们是多么受用。尽管现今已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情况不同但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是相同的。比如教师发展的问题,学生发展的问题,学校发展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你都可以在大家熟悉的那几本书中找到答案,甚至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相信孩子》等书中,获得重要启示。

这又是一个启发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能够经岁月淘洗而愈发可亲呢?

是否还可以这样说,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也源于书房里的这一本本书?书房中那些经典的书籍,以坚劲不弃的拯救意识和真诚的道德使命感,为苏霍姆林斯基提供了一种精神向度。苏霍姆林斯基从这些经典中,获得正直善良的人品、民族的良知与勇气,从而获得了“美可以拯救世界”,“心灵辩证法”的教育思想。

普希金曾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我想化用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房也是他个人“一切开端的开端”。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些书的阅读中,和书中的这些作者一样,“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高举人道主义大旗,以真诚优美而又入木三分的笔触,指点教育的迷津,指出教育滑坡的社会现实,指引教育发展的方向。就这样,在这个书房里,将思想一笔一笔写出来,为后人呈现一本本经典之作。

驻足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房,不禁感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改变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阅读成就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

目前在我们的社会里,君不见小沈阳、周立波、“超男超女”的各种表演渐渐成为社会人唯一消遣的形式。而教师呢?他们的教育生活形式也越来越单调。难怪有人说,我们正在培养贫嘴的男人和女士。作为从事和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的教育的我们,该怎样在经典中成就自己?怎样在这样平心静气的阅读中安放我们的灵魂?多少次我也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告诉我以及我的同仁、学生,读书应该成为我们必须的生活。然而,今天,站在苏霍姆林斯基书房,我深感惭愧。尽管大家夸我爱读书,我也曾写过一些关于读书的文字。说真的,站在苏霍姆里斯基是书房里,我自问,究竟我读过几本?

书房隔壁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小办公室,只容下一张桌子和一个长条沙发。桌子上,有一束插花,一张他办公时候的照片,上面还放有他曾用过的钢笔、笔记本、绿色台灯、眼镜等用具。只见李镇西老师拿来桌子上的眼镜戴上,他说甚至感到眼镜上还留着苏霍姆林斯基的体温。我没敢上前试。总觉得自己不配。我静静地看着看着,心想他带着眼镜看书或写作时是什么样子?我所见到的照片和录像,都没有看到他戴眼镜的形象。我自语道:大概是花镜吧!我轻轻地靠着苏霍姆林斯基的办公桌,手捧从中国背来的、他的《帕夫雷什中学》,读了一段,仿佛在读给桌子上照片里的苏霍姆林斯基听。而后,我又轻轻来到书房,坐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坐过的椅子上,胸前摆放他的照片,李镇西老师紧摁相机快门,留下了我在书房的镜头。

我们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从书籍中寻找力量,找到我们的诺亚方舟,载着我们远行,寻找我们的精神与思想家园。回头又望了一眼书房,我们才悄悄地离开了。

篇10: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2.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3.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4.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5.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6.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7.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8.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体。

9.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10.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11.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12.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13.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14.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15.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16.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我在这里似乎有点夸张地说:若请他参加婚礼,即使那里所有的人都喝成醉鬼,他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清醒地回家。

17.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18.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19.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

20.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

21.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22.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23.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24.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学生对自己越是尊重,他对你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就越听得进去,接受得快。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对你的教育和规劝就会充耳不闻。

25.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发起学生要当一个好人的愿望,实质上是从自豪感、自尊心、劳动的尊严感开始的,而缺少了这一点,学校、学生集体都是不可思议的事。

26.教师的个性在如何塑造着学生的个性。……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

27.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

28.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只有当你给你的朋友以某种帮助时,你的精神才能变得丰富起来。

30.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始于一个人为理想所鼓舞,能认清自己,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审视自己是一个什么人和应当成为一个什么人。

31.教育不是长辈的断然命令和晚辈的恭顺服从,而是长辈和晚辈参与其中的紧张和复杂的共同精神活动。

32.把学习当成一种苦事和沉重的负担DD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这是缺乏和谐的教育的直接后果。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即把责任感变成学校精神生话的核心,把我们所谈到的个人对环境的态度的丰富多彩和多方面性集中体现出来,才有可能克服这种现象。

33.教育才能的基础,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和男女青年。要知道,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才刚刚开始生活在世界上,我们可以使这个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压制、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容忍儿童的弱点。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用心灵去认识它们,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重要的,不应对它们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

34.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任何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一切好的东西背后都是巨大的劳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所从事的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一天从一堆沙土中淘出一粒金子,一千天就能淘出一千粒金子。

上一篇:民风憨厚日记下一篇:问心无愧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