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精准扶贫

2024-04-28

新形势下如何精准扶贫(精选6篇)

篇1:新形势下如何精准扶贫

净化风气惠及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群众路线做好农村低保工作的做法和启示

大汾镇是遂川西部山区,辖23个行政村、2个社区、37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8009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自然灾害频发致房屋损毁和庄稼绝收、治疗重大疾病负债返贫、学生读书债台高筑,以及孤寡、残疾、弱智、精神病等多种原因,导致困难群众人数较多,社会救助任务加重,城乡低保工作难度加大。同时,伴随着失业人员再就业、下岗人员退休、贫困对象实现脱贫、子女完成学业参加工作等。尤其是农村低保工作,近年来,部分群众反映落实政策不太公正,主要表现在应该享受城乡低保的没有完全享受到,该清退的没有及时清退。因此,镇党委政府在县民政局的具体指导下,狠抓人员配备,强化制度建设,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全镇23个行政村、2个社区全部做到了城乡低保“阳光操作”,实现了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应退即退、分类施保”,切实做到了低保对象有进有出,标准有高有低,时间有长有短,对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2013年,全镇落实城镇最低生活保障90户100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758户1700人,供养五保对象196人,发放各类优抚救济款21万多元,发放大病救助金22.5万元多。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城乡低保工作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推进和完善城乡低保工作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为此,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这项惠民工作。一是成立了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党委副书记、人大副主席、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镇民政办、党政办、督查办和各片区负责人为成员,分管副镇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切实加强城乡低保工作的领导,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二是作出了郑重承诺。镇政府把打造城乡“阳光低保”作为为群众办“十件实事”之一,郑重向县、镇60多名人大代表和群众作出承诺,请大家监督落实。三是转发了相关文件。镇党委政府先后转发了《关于规范城乡低保审批程序的通知》、《关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核算办法的通知》、《关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民主评议制度的通知》、《大汾镇城乡低保实施细则》等文件,指导城乡低保规范操作。四是增配了工作人员。针对全镇人口较多、城乡低保工作面广、任务量大的实际情况,镇党委政府在原有1名专职工作人员的基础上,挑选了3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愿意吃苦耐劳的干部职工增配为专职低保工作人员,并进行了划片区分工,解决了过去多年没有解决的低保工作人员紧缺的问题。

(二)健全各项制度,严把各个关口。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是一项繁琐又具体的工作。我镇从健全制度入手,严格低保工作程序。一是严把政策宣传关。对哪些特殊困难群体,哪些最低收入情况可以申请城乡低保,以及收入达到什么标准、住房达到什么状况应予取消城乡低保,该镇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印发资料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之一的城乡低保相关政策申办和取消程序家喻户晓。二是严把调查走访关。对收到申请城乡低保的和反映该取消城乡低保的材料,镇党委政府责成各片片长会同村(居)干部召开会议,落实各村(居)民小组长和相关人员进行入户调查,核实其住房、家庭成员和实际收入情况,每户还要调查走访对象户邻居2人以上,实行亲友回避制度,并做到“谁调查、谁签字、谁负责”。三是严把公开公示关。入户调查结束后,以村(居)为单位,对拟进入听证评议程序享受城乡低保的对象户和准备听证评议取消城乡低保的对象户名单,在人群相对集中的位置或路口张榜公示10天以上,公开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三)公开听证评议,全面推行票决。对张榜公 示期满后无异议的对象户,是直接享受城乡低保还是立即取消,并不是由干部说了算,而是通过公开听证、民主评议、无记名投票,由计票结果决定。一是产生听证评议人员。听证评议代表由一般由住该村(社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该村(居)干部代表(书记、主任、小组长),村(居)党员代表,村(居)民代表(低保户代表、邻居)等人员组成,一般为单数,9至15人适宜。二是进行公开听证。听证评议会由听证评议对象所在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组织。听证程序是:第一,由主持人介绍听证会成员及申请享受低保待遇的基本条件以及取消享受低保待遇的基本条件;第二,申请享受城乡低保的由申请人陈述家庭的困难情况和生活状况;第三,由入户调查人员通报调查走访情况;第四,听证会成员提问有关问题。三是民主评议并票决。在听证人员投票表决前,要求当事人回避,对一些可能产生分歧的意见进行讨论,反复斟酌,确保把问题搞清楚。投票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消除投票人的顾虑;当事人返回后由监计票人员当场唱票,宣布结果,2/3听证会成员通过的可进入下一审核阶段。城乡低保的取消,除不需要当事人当场陈述外,其他程序完全相同。四是实施分类施保。对纳入低保范畴的,按其家庭成员有无劳动能力、是否老弱病残等,分为“常补”和“非常补”对象进行说明,对残疾人、患病和子女上大学等常补对象的家庭收入进行审核,并适当提高保障标准重点予以保障。同时,根据情况对低保对象进行A(高)、B(中)、C(低)、D(较低)四类进行分类施保。

(四)规范民政档案,夯实工作基础。为打牢城乡低保工作基础,增强民政工作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镇党委政府结合开展“民政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档案管理工作达标升级”活动以及“深化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活动,切实加强了城乡低保档案建设管理,形成了完整的镇、村、社三级低保档案。一是建立完整的低保人员档案。实行一户一档,并按规定归档,改变了过去低保档案材料不完善、成册不齐备的缺点。

二是对低保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对城乡低保档案材料进行整理,将对象分为长期保障对象、相对稳定的保障对象、不稳定的保障对象三类。根据分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动态管理方式,装订成册,建立档案目录,做到管理清晰,材料整齐。三是建立健全贫困群众信息档案。根据群众贫困程度对每个村(社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贫困群众信息档案,建立了镇、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群众工作制度,也为以后救助、慰问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成效

(一)实现了民主民生。办理和取消城乡低保,必须进行入户调查、走访旁证、张榜公示、公开听证、民主评议等程序来解决民生问题,既强化了社会监督力度,拓宽了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的渠道,又较好避免了村(社区)干部入户调查的局限性和工作人员的一言堂,增强了低保工作的透明性、准确性,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解放思想,探索践行“以民主促民生”的范例。

(二)体现了公平正义。低保政策本来是为解决一部分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旨在维护社会稳定,体现社会公平。过去让群众反响强烈的“关系低保”、“人情低保”、“平均低保”不仅有违政府扶 助弱者的初衷,还会伤及社会公平正义。要达到结果的公平正义首先必须实现程序的公平正义,进行入户调查、走访旁证、张榜公示、公开听证和民主评议就是为了保证将真正具有低保资格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机制所必需的程序公平正义。

(三)规范了审批程序。入户调查、走访旁证、张榜公示、公开听证、民主评议等程序,改善了低保申请程序和审批环境,增强了低保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低保审批程序规范化,将低保申办工作变成了“阳光操作”工程,为提高工作质量、规范低保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为镇、村(社区)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松了绑”。

(四)避免了违规操作。过去,部分干部不按程序办事,想方设法为自己和亲友办理低保;少数干部为开展工作,毫无原则地为他人开政策口子办理低保;个别干部甚至把办理低保作为生财之道,吃、拿、卡、要现象严重,不给好处不办事,该享受低保 政策的享受不到,给了好处乱办事,不该享受低保政策的却长期享受低保政策,群众反响非常强烈。现在,完善低保办理程序后,“人情低保”和“关系低保”将不复存在。

(五)促进了社会和谐。入户调查、走访旁证、张榜公示、公开听证、民主评议可以让参与者了解到最新的政策法规,学会对照政策条件衡量哪些人是否够条件享受低保。同时,也能了解到政策实施过程中对象的复杂性和操作的复杂性,对低保工作多一分理解和支持,成为低保政策和低保工作的义务宣传员。全镇反映城乡低保工作的信访件较以前大幅减少。

三、几点启示

(一)加强领导是前提。城乡低保工作,是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维

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为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我镇党委政府13名党政班子成员有5名班子成员进入该项工作领导小组,并且有纪检监察、人大主席团的有力监督。(二)配备人员是基础。城乡低保申请对象复杂、入户调查难度大、走访旁证工作量大、审批程序复杂,群众期望值高、社会关注度高,务必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新宁镇挑选了4名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精、纪律要求严、敢于吃苦耐劳的干部职工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同时,进行了必要的业务培训,保障了工作有序开展。(三)完善制度是关键。城乡低保工作,必须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我们过去开展的城乡低保工作之所以群众举报不断反响强烈,是因为申报、核查、审批程序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为“关系低保”、“人情低保”提供了可乘之机。为规范城乡低保秩序,把好事办好、实事办事,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本镇 实际,进行修改完善。(四)畅通出入是根本。城乡低保必须实行动态管理,该享受的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办理,打开“入”口;同时,该清退取消的必须坚决予以清退,畅通“出”口。让群众走出“吃低保”就是照顾亲友、“吃低保”就是解决“铁饭碗”的误区,避免出现群众到处托人、找关系来“挤”低保的现象,有效纠正个别群众说的低保是养“懒汉”的错误说法,把有限的低保资金解决在应该解决的困难群众身上,让这项“民心工程”真正赢得民心。(五)听证评议是保障。在参与公开听证人员的选择上,要尽量考虑广泛性,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干部代表、党员代表、村居民代表等等。在开展民主评议的时候,要尽量做到评议的全面性,兼顾人性化。比如,对于票决制决定享受低保对象的运用,不能绝对化,要尽量做到以人为本。否则,那些既十分困难又没有人缘关系的对象户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享受国家的低保政策,有违这项政策的初衷。

篇2:新形势下如何精准扶贫

摘要: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精准扶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人们也快速的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与交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各种各样的的信息在人们的生活中穿梭着,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的人都需要信息作为支撑,农业也是如此。农业的发展需要及时快速的获取有效的信息和技术,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制造生产的农产品由于地域差异而导致的产量不同,产生了东西部贫困差异明显的情况。因此在2013年总书记在湘西湖南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指导思想,要采用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帮助西部地区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在当今这个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利用好科技信息技术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农业信息网站,数据库等资源,借助当下最火的大数据技术来搜集农业发展的信息,对农业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帮助我国农业信息的发展。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

1.1什么是农业大数据

数据是在计算机投入到社会使用中后所产生的信息化产物,随着互联网、社交平台等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的数据就会越来越多,并以指数型的速度快速增长膨胀。因此,可以把大数据的含义定义为是一种在规模大到在获取、管理、存储和分析方面超出了传统数据分析软件分析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多来源于社交平台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后台所产生的数据总和。[1]具有海量的(volume)数据规模,快速的(velocity)数据流转,多样的(variety)数据类型和价值度(value)高的四大特征,简称4V特点。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高科技和及时的网络交流工具的出现使信息流通速度加快,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智能化,大数据就由此而生。而笔者对农业大数据的理解则为“借助于农业的多样性、周期性、地域的差异性和环境因素的不同等特性对农业产生的农业类型多样性、分布广泛性和复杂性并且不能够利用传统数据分析方法来分析解决的一种数据的集合。”因此,利用农业大数据信息技术来分析农业发展状况,促进农业的发展是有必要的。【2】

1.2大数据对农业信息服务的影响

在传统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农业相关部门会根据需要作出许多统计工作来进行农业数据的统计,通过计算统计分析来了解农业的发展趋势、农业市场的需求信息和对农户种植趋势的分析。以上都是应该有农业相关的政府部门来完成的工作。看似简单的过程需要经过数据的采集汇总,整理分类,统计分析三个步骤,最终得出一个有待商榷的结果,因为数据在采集,加工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受到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工作人员的经验。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致使每天都会产生巨大的信息量,而这些信息又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能市场上的一个突发需求事件的发生就会影响到市场将来的发展趋势,农民种植农产品的改变。【3】“优胜劣汰”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规律的自然法则,活在大数据时代的人,必须要学会适应并接受他的到来,不然在未来发展中,必将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

2.1 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是指将大数据技术和农业科技信息两个领域的技术合并在一起作用于同一个领域发展服务于有形的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和无形的农业信息服务。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不仅要具有大数据4v的特征和信息的一般属性,同时还需要具有农业信息服务的特殊性。因为将数据赋予一定的意义后就成为信息,所以通过整理分析后的农业数据就变成了有效的农业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数据的积累越多,大数据农业信息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广泛性、复杂性、时效性、便捷性和综合性。

2.2 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的应用现状

大数据是近两年出现的新兴技术,各行各业都利用大数据技术来研究发展新的领域。农业信息也不例外,国内相关的农业专家等农业技术人员现在已经将大数据技术利用到农业信息环境监测,农业病虫害的防治与治理,农业育种;国外则是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对土壤、农作物成熟度和空气质量以及气候作出分析,更有甚者对其发展所需劳动力等成本进行数据分析,然后提出合理有效的发展规划政策,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2.2.1在环境监测方面

在2020年到来的时候我国不仅要实现全面脱贫,而且还要基本实现生态环境的治理,大气环境的治理,做到各个环节的数据全覆盖实现数据监测系统的互联共享。在大数据时代,利用数据分析来预测未来环境发展趋势是发展大数据技术的核心要义。通过结合大数据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来对地面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壤、水分等生长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与测评从而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护和自然灾害发生的预警。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常农村大气污染是由于焚烧秸秆和烧煤导致;水污染是由于工业废水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和过度施撒农药化肥导致;土地污染就是有不合理的耕种和过度施肥有关。这三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经过降雨后流经土地导致土壤污染,下沉后造成二次水污染,后经过蒸发作用有反作用于大气,造成大气污染。大数据技术则可以通过对这三者的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特定的关联因素,最后为农业发展提出有效的预测信息。2.2.2在病虫害治理方面

农业病虫害主要包括杂草、动物、病菌和有害昆虫。针对农业病虫害的治理主要的方法就是喷洒农药,利用各种杀菌剂,除草剂等来进行农作物的保护。通过利用农业大数据则可以有效分析避免大规模病虫害的发生,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在2013年John Deer公司就启用了一种可以实时监控病虫害信息的技术----新式传感器系统。他可以将大量的信息上传存储精农业大数据中心,与其他农作物生长因素结合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蝗灾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容易发生在气候干燥夏季。通过农业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就可以有效的预测和降低发生蝗灾的几率。2.2.3在农业育种方面

通过最新的大数据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高效的识别农作物种子的优良性。高通量测序技术是一种DNA测序技术,可以同时对上百万个就DNA分子进行测序还可以用于基因表达分析、非编码小分子RNA的鉴定、转录因子靶基因的筛选和DNA甲基化等相关研究,【4】这有助有农业专家快速筛选出需要的有利基因片段。孟山都是一家大型的国际种子公司,在利用大数据进行种子研究时每天都会产生几十peteabytes的数据,庞大的数据量只有依靠大数据技术才可以分析解决。农业大数据可以依靠高通量的最新数据来进行SNP分子的标记与提取,并建立其有利用价值的SNP 分子数据库,帮助农业技术的发展。【5】

2.3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发展中的问题

2.3.1 网络基础发展不完善

2.3.2大数据资源缺乏共建共享

2.3.3 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的探索性建议

3.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3.2促进农业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3.3 加强政府企业等大数据人才的引进 总结

[1]李迎春.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管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5(6):144-146.【2】农业大数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米春桥 彭小宁安徽农业科学235 - 237 【4】高通测量序技术及其应用

篇3:新形势下如何精准扶贫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日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7月18日上午,习近平在固原市西吉县将台堡同村民们交谈。

习近平指出,组织东部地区支援西部地区20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使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逐步扭转,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在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开创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习近平强调,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进一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必须采取系统的政策和措施。他为此提出4点要求。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西部地区要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东部地区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下更大气力帮助西部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双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推动工作,把实现西部地区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作为主要目标,加大组织实施力度。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帮扶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要加大投入力度,东部地区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对口帮扶财政投入;西部地区整合用好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等各类资源,聚焦脱贫攻坚。

第二,完善结对,深化帮扶。要着眼于任务的适当平衡,完善省际结对关系。在此基础上,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着力推动县与县精准对接,还可以探索乡镇、行政村之间结对帮扶。要动员东部地区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等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要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要把握好供需关系,让市场说话,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要把东西部产业合作、优势互补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课题,大胆探索新路。在科技创新上,西部地区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东部地区要舍得拿出真技术支持西部地区。

第三,明确重点,精准聚焦。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都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精准发力。要着眼于增加就业,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合作拓展。要继续发挥互派干部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第四,加强考核,确保成效。要用严格的制度来要求和监督,抓紧制定考核评价指标。要突出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不仅要看出了多少钱、派了多少人、给了多少支持,更要看脱贫的实际成效。西部地区是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也要纳入考核范围。

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抓工作。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确定脱贫时间,不搞层层加码。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习近平强调,抓工作,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态度。一是领导工作要实,做到谋划实、推进实、作风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二是任务责任要实,做到分工实、责任实、追责实,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履责激励,失责追究。三是资金保障要实,做到投入实、资金实、到位实,精打细算,用活用好,用在关键,用出效益。四是督查验收要实,做到制度实、规则实、监督实,加强检查,严格验收,既不拖延,也不虚报。

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贫困地区要激发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要组织和动员有志于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做一番作为的干部到西部地区来,努力在艰苦条件下、在攻坚克难中使自己成长为可以担当重任、能打硬仗的高素质干部。

会前,与会同志分组现场考察了闽宁扶贫协作的情况。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20年来,闽宁双方建立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扶贫协作机制。双方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心,把产业协作扶贫作为关键,把生态环境改造作为基础,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一年一度的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从未间断,一批又一批援宁干部真心奉献,数以万计的闽商在宁创新创业,几万宁夏贫困群众在福建稳定就业,为推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沪宁、汪洋、栗战书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链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期间始终关切着扶贫工作的进展和落实。

宁夏考察首站来到固原。在固原,总书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

在银川市新城清真寺。总书记希望大家继续发扬爱国爱教传统,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发挥积极作用。

在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总书记强调: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篇4:新形势下如何精准扶贫

关键词:湘西自治州;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对策

“贫困”是世界共同遭遇又要想方设法摆脱的永恒主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和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和政府奋斗目标。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是人类脱贫发展总结的经验。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它的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成为扶贫攻坚“五大工程之一”。“职教精准扶贫”成为最具活力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一、湘西自治州概述

湘西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土地面积1.55万平方公里,辖7县1市,总人口296.56万人,其中土家族和苗族占总人口78%。2015年湘西自治州、湖南省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648元、10993元和10291元。湘西自治州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和湖南省唯一西部大开发的扶贫攻坚主战场。目前全州共有贫困村1200个、贫困人口50.07万,占全州农业人口1/3,占湖南省贫困人口1/10。[1]湘西自治州贫困呈现出范围广、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等特点,其原因是社会基础差、经济底子薄、交通闭塞和市场经济意识薄弱,其深层原因是少数民族“尚武轻文”思想影响,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致富能力较弱。

二、湘西自治州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湘西自治州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各层次学生数逐年增加,文盲率由2011年5.73%降至2015年3.81%。但仍然高于湖南省1.14个百分点。湘西自治州教育水平明显低于湖南省平均水平(如表1)。2015年调查统计,湘西自治州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教育人数与普通高中人数比例分别为34.9%和48.7%。73.16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55%仅小学文化或文盲;超过30%家庭是因为缺少技能而致贫。贫困家庭由于贫困,容易放弃子女教育之路,陷入“人力资本投资低—就业低—收入低—人力资本投资低”贫困恶性循环。[2]

(二)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推进职教扶贫是湘西自治州摆脱贫困现状的迫切需要

湘西自治州之所以贫困,是由于经济落后、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少数民族传统“尚武轻文”思想占主导位置、市场经济意识薄弱等原因引起的。为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壮大,政府除了增加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外,还制定了扶持农村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助学金制度和免学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措施。通过职业学校培养,让学生“一技在手,终身受益”,进而实现精准就业和脱贫。湘西自治州2011~2015届高职和中职毕业生中具有农村家庭背景人数达81.2%和92.2%,2015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84.5%,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不仅实现了教育脱贫,而且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让越来越多农村贫困家庭子女通过职业教育,成为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的主体,实现了“一人读书,全家致富”脱贫目标。所以推进职教扶贫是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的优先选项,是典型的“造血式”扶贫。

2.推进职教扶贫是新常态下培养新型农民、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渠道

湘西自治州贫困人口之多,是由于交通不便、农民思想僵化、無一技之长,其收入来源狭窄单一,仅依靠传统种植或打零工赚取收入。而职教扶贫,就是通过科技下乡、现场实训、集中办班等方式,对贫困家庭进行专门技能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一是获取劳务收入。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与发达省际间接对子,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农民获得劳务性工资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二是培养农民现代农业技术。农民通过技术培训,掌握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提高了农副产品品种和品质,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和拓展了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三提升整体素质。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其融入城镇的能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2015年湘西自治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36.5%,比2000年增长了17.9%。

三、湘西自治州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

(一)实施“精准招生”策略

1.壮大职业教育规模

(1)在州域内对适龄学生合理分流,合理界定高中阶段的普教与职教人数比例,且鼓励适度向职教倾斜,争取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大体相当。特别是对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实现精准定位,通过摸底、上门走访等方式,靶向施策,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成为“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能致富”的人,实现“招生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2)职业学校与县域内初级中学接对子,建立常态化的生源学校,确保学生一个不掉队。

2.建立中高职和本科招生衔接机制

(1)建立中高职对接机制。湘西自治州由于区域限制,高职生来源相对狭窄。为发展壮大湘西自治州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二种途径来实现稳定生源:一是建立自身内部消化制度。湘西职院既招收高职生,又招收中职生。通过“单招”制度,既满足中职生高学历要求,又保证了学院生源数;二是建立联结机制,确保县域内10%普通高中毕业生数和各中职学校30%毕业生数进入湘西职院学习。

(2)建立专升本“直通车”制度。高职院校积极拓展学生出路,与普通本科高校建立联结制度,通过考试实现对接,满足学生高学历的需求。

(二)实施“精准资助”策略

1.健全学生资助体系

农村贫困家庭只所以读不起书,主要是上学费用高、开支大。国家通过建立国家助学金制度、“同心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和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覆盖100%中职生和20%高职生“奖、助、贷、勤、补、免”一体化的职教学生资助体系,从根本上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实现了“职教资助一小步,人生前进一大步”。[3]

2.拓展社会参考的资助模式

(1)“企业+学校”资助模式。企业出资费用资助学生,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

(2)“社团(组织)+学校”资助模式。社团或组织通过资助特定专业或个人,帮助完成学业。

(3)个人资助模式,选定特定贫困家庭子女进行资助,让其安心完成学业。

3.学校建立资助制度

(1)建立“三联”制度(学院领导联系系部、中层干部联系班级、党员干部联系贫困学生),实现党员干部与贫困学生一对一帮扶,解决贫困学生实际困难。

(2)设立公益性和勤工俭学岗位。通过设置这些岗位,优先安排贫困学生,确保学生不会辍学。

(三)实施“精准培养”策略

1.建立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对象,采取“3+2”培养模式,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通过学习既掌握了技能,又圆梦高层次的学历需求。

2.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为使职业教育更接地气,实现培养的人才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一是探索“双元制”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二是建立健全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制度;三是聘请专家或专业技术人才兼职教师工作,推动捆绑式校企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

3.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五合”(校企联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接合、专职与兼职教师结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吻合)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重视实践与实训,完善“学校+企业”、“专业+车间”教学环节,推行项目式教学、模拟企业生产的导向式教学等教学模式;二是紧贴专业技能题库内容,通过“双证式”(毕业证和专业技能证书) 课程改革模式;三是实施“学校+扶贫示范基地+农户”教学模式,通过“教育+产业扶贫”紧密融合,带动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四是学校构建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创业知识教育+实践培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学生多方位就业渠道。

(四)实施“精准培训”策略

1.技能技术培训

政府通过整合培训资金、场地和师资,按照“五精准”( 培训的对象、计划、内容、方法和品牌)要求,利用“扶贫项目+职业学校+贫困村(贫困户)”培训模式,实行分类培训,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2016年上半年,全州共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8796名,已有 5522名农民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

2.劳务输出培训

湘西自治州人力资源丰富,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专门劳务培训,与发达地区企业接对子,签订劳务输出合作协议,形成劳务输送对接合力,通过劳务输出实现了脱贫。2015年湘西自治州建档立卡劳动力已实现转移就业人数达20.22万人。

3.科技下乡活动

通过科技人员到贫困村进行科技讲座和咨询,开设现场课堂,利用农户“点菜”与科技人员“主厨”现场答疑等方式,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解决农户生产中遭遇的技术困难。

4.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湘西自治州党委和政府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就地培养“扎根农村、献身农业”人才。近年来共培养了1638名新型农民大学生。这些农民不仅圆大学梦,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而且帮带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發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实施“精准就业”策略

1.健全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制度

(1)建立灵活学制,采取“2+1”(2年教学、1年实习)或“1+1+1”(1年教学、1年实习、1年教学)灵活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培养学生良好职业技能和道德精神;

(2)利用“两假”,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勤工助学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既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又锻炼了学生综合素质。

2.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兼顾专业技能抽查、职业技能鉴定和实训教学三方面内容的融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通过校企业合作和订单式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加大学生就业机会。

3.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与实践教育,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

(2)建立帮扶机制,对贫困家庭子女,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有针对性帮扶其创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四、健全湘西自治州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模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研究职业教育会议,研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职教扶贫工程,州内各县市努力办好1所示范性公办中等职业学校。

2.成立职业教育集团

通过整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坚持“以高职为龙头,以中职为重点”发展战略,最大限度保证区域内初中毕业生能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并“招得进、保得住、学得成”,形成以湘西职院为龙头、各县市初级中学和职校中高职对接为支点的职业教育集团。

(二)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资金需求

1.加大投入

(1)健全保障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并做到“三确保一落实” [4](确保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的资金落实到位;确保按比例计提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教育资金的20%用于职教攻坚;确保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均不少于30%;落实15%紧缺性人才的聘用经费)。

(2)组织和管理好上级部门的专项建设项目;三是设立专项经费。各级政府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一定专项经费,用于职教攻坚计划、名师工作室建设、科研与技能竞赛以及师资队伍培训。[4]

2.加强监督与考核

对职业教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对各类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与考核。

(三)确保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招聘专业教师

按事业单位招聘制度规定,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教师,对专业性强、实训技能要求高的岗位,先笔试,再聘请专家进行面试和实训考核,合格者录用;对紧缺急需性专业技术岗位可免考直接引进。

2.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将编制员额的15%-30%用于聘任专业兼职教师队伍,用于聘用校外有技术专长的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经费由财政包干拨款。

3.推广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

加大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利用国培和省培计划,实施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实习培训;实施对口职教扶贫,示范性职业学校与州内职业学校接对子,互派教师,加强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教师人才队伍。

4.创建名师工作室

结合本区域特色,加强土家族和苗族文化研究和特色专业建设,成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名师工作室,传承、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产品。

(四)加强职业教育正能量宣传

1.加强教育扶贫正能量宣传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互联网时代,通过舆论宣传贫困学生通过职教成才的事迹。通过宣传其正能量,提升了“教育改变命运”、“技能改变人生”教育理念,切断了贫困代际传递通道,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2.樹立职教扶贫新形象

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有前途、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通道”办学理念,建立职教扶贫新形象,正确引导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改变社会的学历教育与择业观念。

参考文献:

[1]郭建群.2015年湘西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R].湘西自治州政府,2016-02-25.

[2]夏军.别让孩子陷入贫困代际传递—我国贫困地区教育问题观察[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5-12-7.

[3]朱爱国.基于精准视阈的职业教育扶贫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6(01):4-7.

[4] 征玉韦,王德军.职业教育扶贫开发功能之比较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1):5-9.

作者简介:

张明星(197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篇5:新形势下如何精准扶贫

樊相君

〔内容摘要〕近年来六盘水市把“扶贫攻坚”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本文结合我市扶贫开发的现状,提出了新阶段的工作思路及措施。

〔关 键 词〕 农业 扶贫开发 研究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扶贫局 扶贫信贷科副科长

目前是我市与全省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机遇期,也是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市第六届二次会议的关键之年。我市是建立扶贫攻坚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我市提前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市扶贫局开展了关于全市建立扶贫攻坚示范区的专项调研,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一、六盘水市的贫困状况

2011年,我市水城县、六枝特区和钟山区纳入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全市的98个乡镇办,有69.39%为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占全省934个贫困乡镇的7.28%。

以2300元为扶贫标准,我市有97.52万人在扶贫线以下,贫困发生率为38.3%, 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4.9个百分点,其中,六枝特区19.09万人,贫困发生率33.83%;盘县38.97万人,贫困发生率36.95%;水城县34.7万人,贫困发生率45.41%;钟山区4.76万人,贫困发生率29.1%。

二、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思路

(一)突出工作重点。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要突出五项重点工作。一是重点推进水城县按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着力打造以精品水果和茶叶为主的喀斯特山区优势特色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县;二是积极申报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努力推进六枝特区发展山区农业,实施生态小康工程,实现产业化扶贫,打造成高山原生态安全食品生产基地;三是做好六枝特区、水城县和钟山区(滇黔桂石漠化特困地区)规划编制工作,争取把盘县纳入片区规划,同步建设;四是做好水城县金融贷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五是完成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开展好2300元标准下贫困人口补录工作,实施贫困人口动态监测。

(二)打造工作亮点。大力实施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九大产业”项目,利用2—3年时间打造水城县和六枝特区成为全省扶贫攻坚示范县;建立盘县和钟山区在2015年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的支撑体系,全面提高全市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来达到共同奔赴小康的目标。通过加大专项扶贫力度,统筹行业扶贫、协调社会扶贫,大力实施扶贫产业园区,打造扶贫攻坚示范片区。结合自身优势,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培育和打造一批扶贫攻坚工作试点,努力打造扶贫特色示范县。以“四在农家”为载体,采取大会战方式,集中实施一批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文化和产业扶贫项目等工程。

三、谋划推进方案,构建扶贫支撑体系

(一)具体指标

1、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到2015年,全市贫困人口数量在2011年基数上减少55.8万人。其中,2013年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2014—2015年每年减少14万人以上,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期间的减少贫困人口工作计划,到2020年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

2、扶贫开发重点县、乡(镇)减贫摘帽。全市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盘县已于2011年实现减贫摘帽,争取水城县于2014年完成,六枝特区于2015年完成。钟山区、盘县两个县力争2016年全面实现小康。68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乡镇,2011年已实现3个乡镇减贫摘帽。计划2012年完成12个(省定是5个),2013年完成19个,2014年完成23个,2015年完成11个,到2015年底全部实现减贫摘帽。

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达到15%以上,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以上百分点;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

(二)推进办法

1、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全覆盖工程。以马铃薯、蔬菜、核桃、中药材、猕猴桃、茶叶、油茶、烤烟和畜牧等九大产业为重点,以68个贫困乡镇为重心,全面制定具体的乡村项目实施规划。一是重点抓好除烤烟以外的核桃、中药材、精品水果、特色养殖等其它产业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二是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红豆杉之城”,集中药材产业、观赏、绿化和环保于一体推广种植16万亩以上红豆杉。同时,交通、水利、广播电视等部门项目全力跟进实施,据不完全估算,4年间可投入九大产业项目资金110.88亿元,整合交通、水利等部门资金130亿元。

2、实施金融扶贫工程。探索利用中央和省级扶贫产业资金作为贴息资金,重点与国开行、农信社等商业银行实施每县3亿元以上的产业信贷投入,初步建议:盘县4-5亿、水城4-5亿、钟山4-5亿、六枝3-4亿;同时扩大贫困农户贴息贷款数额,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累计达到15亿元,2013年分县逐步实施。

3、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集中全市相关部门的教育资源和资金,按需施教,提升培训水平,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实现有序输出和有效转移,解决本地农村劳动力不愿远出、收入偏低的矛盾。力争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左右,“十二五”的后4年累计转移农村人口24万人以上。每名农村劳动力年收入1.8—2万元以上,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4500元以上。

4、大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结合我市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市中心区和各县(特区、区)中心城区城镇化建设规模发展需要,研究提出实施18万人进城规划,整合发改、住建、移民和扶贫等多部门资金,集中修建移民搬迁住宅区,分、分批次将大部分搬迁户转变为城市户口,并解决就业机会,同时可将搬迁户的原住地和耕地流转出来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其占股分红的收入。市中心郊区、县中心城郊、工业园区和工矿区可接纳2.2万户,8.78万人。其他小城镇、旅游区、商贸集散地可接纳2.39万户9.22万人。

(三)支撑保障

1、政策支撑。按照“产业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智力扶贫和社会扶贫”五位一体模式整合市、县投入“三农”的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根据规划统一配置项目,真正形成“大扶贫”格局。

2、瞄准扶贫目标。摸清每一户贫困户致贫原因,家庭基础信息,建档立卡、公示于网、挂牌于墙、发展产业狠抓落实到人头,确保贫困农户如期脱贫。每年对享受国家产业或其他各类脱贫措施的贫困户登记到贫困农户管理系统。

3、县、乡、村三级建立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各县(特区、区)以二至三个产业为主,连片规划一乡或数乡,分提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向计划;主打一乡一产业,一村一特色,提出“种、养、加”的整体发展思路;部门按照县、乡、村发展规划分实施通村油路、水利、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的项目。同时,从市级层面整合农口各家资金按照规划配套项目,坚决执行“实施一个村脱贫一个村,实施一个乡脱贫一个乡”的扶贫攻坚政策。

4、资金支撑。全市2012—2015年4年间预计投入九大产业项目资金110.88亿元;投入产业扶贫整县推进示范县资金2亿元以上;利用财政扶贫产业资金贴息,撬动银行金融资金40亿元以上;社会投入资金5.5亿元;龙头企业投入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4年力争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左右,投入培训资金0.43亿元,获取打工收入51.84亿元以上;生态扶贫移民4年实施8.78万人投入43.9亿元。

四、建立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

1、以点带面,做大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鼓励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公司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产业发展。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增强其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服务功能。层层办点示范,市建示范片、县建示范线、乡建示范点、村建示范田。

2、扶持龙头,延长链条。通过财政、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储藏、包装、加工、运输和销售业,加强品牌打造,实施标准化生产,形成农工互动、产业相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到2016年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其中:产值达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3—5家,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5—10家,努力把产业做大做强。

篇6:浅谈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推进

当前社会各界都在集中精力推进精准扶贫,**市还计划筹资7000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开发,境内各县市区纷纷组派贫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摸底,帮助贫困户选择脱贫致富项目,组织落实扶贫贴息贷款,签订生死状……等等,精准扶贫如火如荼进行中。贫困问题引起了广泛重视,弱势群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爱,可敬可喜。然而,笔者也进村入户开展了调查,对精准扶贫也进行了认真思考,认为精准扶贫在“精准”推进上要认真落实好“五主”。

一是政府主导。贫困户脱贫致富是政府的责任,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不是因病因灾,就是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缺劳力、缺信息,亦或受自然条件制约等。从调查的情况看,除客观条件制约外,群众致贫的只要原因是缺资金、技术、项目、劳力、信息等,有的缺一样,有的缺几样。贫困农民是弱势群体,很难自主解决制约脱贫困难。因此,精准扶贫须由政府组织领导、宏观部署、制定方案、筹措资金、落实政策、差异发展,在宏观上为精准扶贫掌舵、把脉、布局和协调有序推进。主导精准扶贫工作,政府责无旁贷。

二是农户主体。所有贫困户都脱贫致富、彻底消除贫困是扶贫的终极目的。调查中了解到,贫困户对自身致贫原因、脱贫条件、致富优势和自己兴趣爱好、所需致富项目比各级干部更清楚。因此,各级帮扶干部在帮助贫困户进行了科学分析之后,贫困户选择什么样的脱贫致富项目、需要申请多少贷款、贷款如何分配使用等均应尊重贫困户意见,由贫困户自己拿主意,是养猪养羊还是栽树种药抑或开店跑运输,要充分尊重和确保贫困农户的主体地位不变,各级政府部门和党员干部切不可越俎代庖。

三是干部主责。各级干部、扶贫工作队员是精准扶贫的责任人,尤其县乡干部长年与群众接触,对群众的情况最了解,其工作主阵地在农业农村,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应该把农户是否脱贫,农村经济是否发展作为县乡干部考核、提拔、重用的主要依据之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用机制引导干部专心指导农民选项目、筹资金、搞生产、跑销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引导各级干部把心思用在谋划农业农村发展上。“三农”是各级政府各项工作的基础,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县乡干部尤其是帮扶干部的主责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四是部门主推。各级各部门要认清新形势,适应新常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本部门工作主战场,谋事为农,兴事为民,要把争取的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户脱贫致富,主要用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主要用于条件艰苦地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按照职能的不同和单位的大小,采取一个部门结对帮扶一至几个贫困村、一个干部结对帮扶一至几个贫困家庭的办法,把群众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与部门工作实绩、年终考核挂钩,让部门工作有方向、干事有动力和对群众有感情、记得住乡愁。

上一篇:投委会会议纪要下一篇:代理记账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