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人物访谈说明

2024-04-12

生涯人物访谈说明(共8篇)

篇1:生涯人物访谈说明

生涯人物访谈说明

1.目的☺信息采访的目标是收集使你作出明智职业生涯决策的信息。

☺不要利用信息采访来找工作或开展职业面试,这样不但会使你感到尴尬,也会烦扰潜在雇主。

2.意义:获得具体职业生涯详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对处在你感兴趣职位的人进行信息采访。信息采访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他们允许你:

☺实地考察职业生涯进而明确你的职业生涯目标

☺扩大你的职业人际关系网

☺树立工作面试的信心

☺获取取最新的职业信息

☺确定你的专业实力和不足

☺从内部看组织

3.准备

提前准备好信息采访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自己有助于你深入的信息访谈。你对自己了解越多,信息采访时就会越专业,也就越有可能找到既开心又令人满意的工作。

列出你所感兴趣的组织,和可访谈人。

4.安排信息采访

☺联系你感兴趣的组织。询问你欲调查职位者的名字、职位名称和电话号码。☺采访前,打电话给你要采访的人。进行自我介绍并说明自己的身份(如:某学校的学生)。提一下你是如何找到他的名字的。尽管有些人采用电子邮件或书信的形式,但电话联系的效果更好。

☺说明调研中你感兴趣的工作类型、原因以及进行采访所需要的时间(通常20 到30 分钟)。如果要采访的人不能和你见面,就问问他们能否给出五分钟的时间进行电话采访。如果他们还是很忙,就请求介绍一位与他所做工作相似的人。☺感谢他能够接受采访并确认采访的日期、时间和地点。如果他不能见你,就表示遗憾。如果得到了被推荐人的名字,就表示感激。

5.开展信息采访

你在信息采访中可以提问的问题举例如下:

☺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每天都做些什么?

☺最近,这项工作因科技、市场、竞争等发生变化了吗?

☺你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

☺你是如何看待该领域工作的将来变化趋势的?

☺你的工作是如何为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或使命贡献力量的?

☺你所在领域有“职业生涯道路”吗?

☺本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到本领域工作所需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就你的工作而言,你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什么样的初级工作最有益于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

☺本领域初职和略高级别职位的薪水是多少?

☺采取工作行动和解决问题的自由度如何?

☺本领域有发展机会吗?

☺本工作的哪部分让你最满意,哪部分最有挑战性?

☺什么样的个人品质或能力对本工作的成功来讲是重要的?

☺你认为将来本领域潜在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依你所见,在本领域工作你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对于一个即将进入该领域的人,你愿意提出特别建议吗?

☺本工作需要特别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吗?

☺这种工作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或培训背景吗?

☺公司对刚进入该领域的员工提供哪种的培训?

☺哪个职业杂志或组织能帮助我深入了解该领域?

☺你的熟人中有谁能够成为我下次采访的对象吗?当我打电话给他/她的时候,可以用你的名字吗?

☺根据你对我的教育背景、技能和工作经验的了解,你认为我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还应在哪个领域、什么样的工作上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呢?

记住:

☺是你请求采访。

☺一定要简洁,不要浪费他人时间。

☺给采访对象留出提供其他信息的机会。

☺为自己准备个“30 秒的广告”,因为在信息采访过程中,别人可能会问到你的职业兴趣和目标。

☺用一张纸或电子日记记录彼此的接触过程并在见面的过程中作笔记。☺如果你还不了解工作领域,就再问一问。

☺在采访笔记中增加更多信息。

☺一定要迅速发送感谢信(采访结束后一天之内)。

篇2:生涯人物访谈说明

生涯人物访谈说明

一、定义: 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从业者)会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

二、意义:

生涯人物访谈,作为一种获取职业信息的有效渠道,能帮助求职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检验和印证以前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信息,并了解与未来工作有关的特殊问题或需要,如潜在的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和工作者的内心感受,这些信息也是通过大众传媒和一般出版物得不到的。通过生涯人物访谈,在校大学生还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大学学习、生活和实习计划。

三、操作流程:

(一).了解自己

借助一定的工具(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职业能力测量表、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或测评软件(如朗途职业规划在线测评;时代英杰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分析自己的兴趣、技能和工作价值观。

注意:可以使用各种测评工具或软件,但不能迷信。

(二).寻找生涯人物

结合自己的兴趣、技能、工作价值观、教育背景和已掌握的职业知识列出未来可能从事的3-5个职业,然后在每个职业领域寻找3位以上的在职人士作为生涯人物。生涯人物可以是自己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也可以是他们推荐的其他人,而更多的可能是借助行业协会、大型同学录或某个具体组织的网页来寻找到的职场人士。

注意:1.生涯人物的职业应是自己向往的,但不应将生涯人物访谈当成获得与雇主面试的机会;每个职业领域的生涯人物应结构合理,既有初入职场的人士,也有工作了一定年限的中高层人士; 2.正式访谈前,对生涯人物的信息掌握得越全面越好,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是必须的,对于可以在生涯人物的讲话、文章或者大众传媒和单位网页上可以获得的信息要尽可能的收集和熟悉。

(三).结合目标职业信息设计访谈问题 访谈性质A(针对就业)问题1:您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

问题2:目前,行业内要求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和培训背景?

问题3:您认为做好这份工作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经验?

问题4:您认为什么样的个人品质、性格和能力对做好这份工作来讲是重要的?

问题5:这项工作需要的个人品质、性格和能力同别的工作要求的有什么不同吗?

问题6:行业内,单位对刚进入该领域工作的员工一般会提供哪些培训? 问题7:在行业内,先从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做起,能学到最多的知识,最有益于发展?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择业

问题8:据您所知,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在单位或者行业内发展的前景怎样? 问题9:最近这个行业和工作因为科技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发生变化了吗? 问题10:您如何看待该单位的组织文化和该领域的工作方式在将来的变化趋势?

问题11:男女工作者在这份工作上机会均等吗? 问题12:平常,在工作方面,您每天都做些什么?

问题13:您在做这份工作时,什么是最成功的,什么最有挑战性? 问题14:就您的工作而言,您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问题15:从事这份工作实现了您的人生价值吗?家庭对您现在的工作满意吗?

问题16:在您的工作领域里初级职位和略高级别职位的薪水一般是什么水平?

问题17:据您所知,有什么职业杂志、行业网站或其它渠道能帮助我深入了解这个领域?

问题18:您的熟人中有谁能够成为我下次采访的对象吗?可以说是您介绍的吗?

访谈性质B(针对考研)问题1:您是通过保研还是考研来上研的?这里考研的录取比例怎样? 问题2:这个专业保研的途径有几种,本校和外校分别要什么条件,各有什么程序?

问题3:这个专业考研考哪些课程?录取分数一般是多少?面试怎样进行的?

问题4:准备这个专业的考研时,应重点复习哪些知识,答题时要注意什么? 问题5:在考研的同学里,有公费名额吗?一般有多少?

问题6:这个专业在全国和这个学校是什么地位?毕业生一般从事哪些工作?

问题7:目前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时,单位给的待遇怎么样?

问题8:目前在这个专业里有一定工作年限的毕业生的收入一般是什么水平?

问题9:据您所知,这个专业有博士点吗?有哪些知名的学者招研究生? 问题10:这些学者在研的课题项目是什么? 问题11:哪些老板(导师)的研究生出成果多? 问题12:哪些老板(导师)对学生很关心?

问题13:您对现在的研究生生活满意吗?每天都做些什么? 问题14:您这个专业要什么条件才能毕业?

问题15:在您这个专业学习,需要在大学期间学好哪些课程? 注意:1.以上问题仅供参考,各人提的问题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通过生涯人物访谈,是要从生涯人物那里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2.设计的问题可以封闭式为主,既节约时间,又能得到需要的答案。3.问题设计得要尽量口语化、易懂。

(四).预约生涯人物

预约方式有电话、QQ、电子邮件和普通信件等,其中电话最好。预约时首先介绍自己,然后说明找到他的途径、自己的采访目的、感兴趣的工作类型以及进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择业

行采访所需要的时间(通常20到30分钟)。如果生涯人物能和自己见面,就感谢他能够接受采访并确认采访的日期、时间和地点;如果生涯人物不能和自己见面,就问他能否给出五分钟的时间进行电话采访;如果还是不行,就表示遗憾,并请求推荐一位与他所从事工作相似的人,如果得到了被推荐人的名字,就表示感激。

注意:1.联系前的准备要充分,电话联系时还应备好纸和笔,以备临时电话采访。2.联系时一定要有礼貌,时间要短。

(五).采访生涯人物

采访方式可以是面谈、电话访谈、QQ访谈,最好是面谈。面谈前,采访者一般可以用已经从其它渠道了解的生涯人物的好消息轻松打开话题。之后就可以按设计好的问题开始访谈了。遇到生涯人物谈兴正浓时,采访者要乐于倾听,给生涯人物留出提供其他信息的机会。在访谈结束时,请生涯人物再给自己推荐其他相关的生涯人物。这样就可以以滚雪球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职业认知领域。

注意:1.采访前为自己准备个“30秒的广告”,因为在访谈过程中生涯人物可能会问采访者的职业兴趣和求职意向。2.面谈前,应征求生涯人物的意见,视情况对谈话进行录音、或书面记录、或不记录。3.面谈一定要守时、简洁,不浪费他人时间。4.结束时,可以向生涯人物赠送小礼物和一些关于学校和自己所学专业的宣传材料。5.访谈结束后,对于不允许访谈现场记录的内容应迅速补记。6.采访结束后一天之内,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表示感谢。

(六).用职业信息加工的观点来分析

在一个职业领域采访三个以上的生涯人物后,就可以对照之前自己对该职业的认识进行比较,找出主观认识与现实之间的偏差,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职业和工作环境,是否具备所需能力、知识与品质,进而详细制定大学期间的自我培养计划。如果访谈结果与自己之前的认识出现严重脱节,就有必要进入另一个职业领域开展新一轮生涯人物访谈了!

四、访谈要求

1、每人完成一篇《大学生生涯人物访谈总结报告》,不少于2000字。第六讲课堂交文本版,电子版发送至Emai: ;

篇3:生涯人物访谈说明

鲁道夫这个角色身上发生的故事,实际上就是普契尼在米兰音乐学院做学生时的真实写照,生活的很贫穷但精神世界却很充盈,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却也有着不拘于习俗,然而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强烈碰撞之后,理想不不堪一击,生活的无可奈何,又一次次的让他无比失落与痛苦。鲁道夫这个角色的巨大人性张力正是普契尼在其传奇一生中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下面笔者就鲁道夫的戏剧性和音乐性对这一人物进行分析。

一、人物的戏剧情节分析

19世纪的巴黎,可以称得上是艺术的万花筒,怀揣着艺术家梦想的青年聚集在这里,诗人鲁道夫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与他一起生活的还有画家、音乐家和哲学家。然而现实很骨感,他们热爱的艺术并没有带来富裕的生活,反而他们每天却都在为了温饱发愁。

鲁道夫的爱情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在与咪咪相遇的月夜,他的心理变化很丰富,从忐忑到逐渐放松到热情四溢,在爱情面前,他大胆的追求,当得到咪咪的回应,爱情的喜悦溢与言表。心怀着忐忑唱起了咏叹调《冰凉的小手》,他内心的情感已经达到了最高潮。而随后二人唱起的著名的二重唱《啊,可爱的姑娘》,两人情投意合,相依相随,缠绵于爱的世界。第三幕时,当他得知咪咪身患重病,决定离开咪咪,让她与富有的子爵一起生活,这其中充满的酸涩,残酷的现实剥夺了他最起码爱的权利。他向画家马尔切洛说出了自己的苦衷,躲在黑暗处的咪咪听到了一切,得知病情的咪咪更是痛苦无比。在第三幕结尾的《别了,爱之梦》,这首由着巨大戏剧色彩的四重唱,突显了鲁道夫和咪咪爱的深爱的切,但又对现实无可奈何,最后的一小段分别时的二重唱将此时的情绪推向了高潮。故事的最后咪咪因为病入膏肓而被遗弃,最后死在鲁道夫的身边,这时的他痛苦到达极点仰天长号,普契尼在此段落的音乐用了强有力地管乐与大抒情感的弦乐搭配,鲁道夫的两声痛喊“咪咪”让世界在此刻都为之动容,人们不禁潸然泪下。

二、鲁道夫咏叹调《冰凉的小手》分析

第一幕鲁道夫和咪咪初次在月夜相见,在黑暗中寻找钥匙,鲁道夫抓住了咪咪的手,引出了这首旋律优美,抒情性极强的著名咏叹调《冰凉的小手》,这首咏叹调将鲁道夫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展现的淋漓尽致。这首作品的线条浪漫、华丽、优美,整体比较平稳,高潮部分用了六、七度的大跳进,展现了鲁道夫对爱情的极度渴望和难以抑制的热情。作品一开始鲁道夫带着一点羞涩和一点慌张在很弱的力度下唱出了宣叙调“你这冰凉的小手,快让我温暖一下”。27小节开始的chi son,chi son e che faccio(我是谁?我是做什么的?),高音降b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对咪咪诉说了,鲁道夫的热情,对爱勇敢追求的性格特点展露无遗。42到45小节他告诉咪咪他的生活过的只能算是vivo(勉强),体现出了他的善良和坦诚。从46小节起作品进入了第二部分,“我生活虽然贫困,但仍纵情歌唱”,鲁道夫性格中的傲视一切、清高的表现了出来,这也与歌剧后面在咪咪重病的面前,他的脆弱无力,无可奈何心理的变化做了鲜明的对比。53小节的talor dal mio forziere(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她偷去了我的一切),刚中有柔,坚实的、铺天盖地一样的声浪迎面而来,鲁道夫的潜台词已经不言而喻:我深深的爱上你了,咪咪。将全曲推向最高潮的是64小节开始的poiche,poiche vha preso stanza la speran za(你给我的生命带来了鲜花和希望),大号抒情男高音的highC是很有威力的,也是色彩最浓的,鲁道夫在这时,已经把全部心扉敞开,把自己丝毫没有保留的展现给咪咪。尾声,鲁道夫轻轻的对咪咪说“我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你向我讲讲你的故事么,可以么?”热血男儿对待爱人也是充满柔情的。

三、结语

篇4:生涯人物访谈说明

关键词: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指导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国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经过几年的摸索,很多高校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类课程建设中都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但由于受传统理念及教学环境、资源的限制,该类课程的主导教学方法仍是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单项灌输职业规划知识与就业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习内容,根本谈不上对他们的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老师和学生都迫切需要一些成本低,但操作性强、学生收获大的实践方法来提高“知己知彼、人职匹配”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一、生涯人物访谈的概念和优点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职业从业者)面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1]。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涯人物访谈是一种有效的职业信息获取渠道

通过与职场专业人士的直接访谈,能帮助求职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检验和印证以前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信息,并了解与未来工作有关的特殊问题或需要,如潜在的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等。尤其是工作者对工作的实际感受和主观满意度、岗位的真实薪酬等,这些信息是通过其它渠道难以获得的。

2.生涯人物访谈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

学生在选择访谈对象时往往会优先选择那些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比较大,或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职业的从业者,这些生涯人物通常会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实际经验给大学生一些中肯的建议,如什么样的人更能胜任这类工作,这个岗位最需要什么素质和能力的人等,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结合就业市场和岗位,自主探究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合理的大学学习、生活和实习计划。

3.生涯人物访谈操作性强,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学生需要自己想办法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联系愿意接受访谈的生涯人物,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与社会接轨的过程;其次,在具体操作时需要事先搜集资料,列好访谈提纲,访谈结束后要对访谈结果的信息进行提炼加工、交流和总结,这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概括和反思的能力都是一种锻炼。此外,该活动一般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并以小组为单位评分,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会认同团队目标,学会协作,共同分享感受,共同承担结果,充分感受团队学习的快乐和特点。

4.生涯人物访谈是搜集职业指导案例的好渠道

传统的职业指导案例来源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和一般出版物,或者是通过指导者自身亲历的真实事件而来,要么是案例范围太窄、新颖性不足或深度不够,要么是与大学生实际需求有较大差异,而采用生涯人物访谈这种有组织的行为,能够使案例的收集更加容易,也使得遴选典型案例的范围更加广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避免其他方法的缺陷,提高案例的质量。

二、生涯人物访谈的操作流程

1.目前教育界比较认可的流程

(1)寻找生涯人物。结合自己的兴趣、技能、工作价值观、教育背景和已掌握的职业知识列出未来可能从事的几个职业,然后在每个职业领域寻找3位以上的在职人士作为生涯人物。生涯人物可以是自己的亲人、老师和朋友,可以是他们推荐的其他人,也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大型同学录或某个具体组织的网页来寻找其他职场人士。

(2)拟定访谈提纲。结合目标职业信息设计访谈问题,对生涯人物的访谈可以围绕以下要点进行:行业、单位名称、职业(职位)、工作的性质类型、主要内容、地点、时间、任职资格、所需技能、市场前景、行业相关信息、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福利薪酬、工作感受、员工满意度等。

(3)预约并实地采访。预约方式有电话、QQ、电子邮件和普通信件等,其中电话最好。预约时首先介绍自己,然后说明找到他的途径、自己的采访目的、感兴趣的工作类型以及进行采访所需要的时间(通常30分钟左右),确认采访的日期、时间和地点。采访过程中学生应尊重被访谈者,注意保护他们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2.在教学中可以增加的流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生涯人物访谈的实效性,可以在实地采访之后增加两个环节:

(1)对访谈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访谈后,要求学生对访谈的内容、访谈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收获、对职业的反思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并撰写出访谈报告。如果访谈结果与自己之前的认识出现严重脱节,应分析其原因所在,必要时可对另一个职业领域开展新一轮生涯人物访谈。

(2)汇报演讲。对访谈报告进行进一步提炼,制作成ppt,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演讲,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也是分享交流的过程。

三、指导学生使用生涯人物访谈方法时的一些要点

1.访谈之前应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自我探索

前面已经提到,提高学生“知己知彼,人职匹配”的能力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目的。生涯人物访谈实际上是“知彼”的方法之一,而这个知彼必须建立在“知己”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人职匹配。因为只有对自我有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大学生才能在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收集自身所需要的职业信息。可以说,自我探索是访谈成功进行的基础。因此,建议教师应该在完成自我探索章节的教学任务之后再布置生涯人物访谈的作业。

2.对生涯人物的选择要结构合理

对生涯人物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专业和兴趣问题外,最重要的是结构合理,既要有初入职场的人士,也要有工作了一定年限并做出了一定成绩的资深人士,后者更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年龄不大,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基于联系起来方便,很容易将一些与他们同龄的职场新人作为访谈对象,这种对象当然也是需要的,他们有助于学生了解某个职业的准入门槛,以及作为职场新人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但由于这些人自己在职场中都还处于适应和调整阶段,对职业的认识和看法可能不够成熟,因此他们提供的信息只能作为一种参考。笔者建议在选择生涯人物时应优先考虑那些行业中的佼佼者或者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士,因为他们工作时间长,心智相对更成熟,对职业的认识比较全面,给出的建议和意见也会更为理性和客观。课堂分享的结果也证明,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学到的也更多。

此外,在决定了访谈对象,进行正式访谈之前,应指导学生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生涯人物的信息,越全面越好。这种信息的搜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地联系到访谈对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访谈过程中的互动,使生涯人物在接受访谈时愿意积极主动地透露更多有用的职业信息。访谈结束时,还可以请访谈对象再给自己推荐其他相关的生涯人物,这样可以以滚雪球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职业认知领域。

3.要善于掌控访谈过程

作为一个采访者,对访谈过程的掌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在实际操作时,我们发现有少数学生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访谈对象非常健谈,喜欢按照自己的思路接受采访,并且这些人往往经历非常丰富和有趣,所以学生要么是听得忘了自己的目的,要么是根本找不到转入正题的时机,结果费了半天功夫,只是听了一场与主题无关的演讲而已。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最关键的是学生应非常明确生涯人物访谈的目的,并且在访谈过程中要牢记这个目的。为了避免偏离访谈的主题,事先应认真列出访谈提纲,一旦发现访谈对象将话题扯远了,应对照提纲适时地将访谈拉回原有轨道。当然,由于学生的交流沟通或者说采访能力毕竟是参差不齐或者说各有特色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应对不同的生涯人物,学生可以几个人一组去进行采访。如果访谈过程实在不能控制,建议学生尽快礼貌地结束访谈,选择新的访谈对象。

4.要提高访谈报告和汇报演讲的质量

撰写访谈报告和进行汇报演讲并不是对访谈内容的一个简单记录,而是对访谈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将使信息增值。访谈报告和汇报演讲涉及的内容可包括生涯人物基本情况介绍、访谈内容、总结、职业反思等。大学生在一个职业领域采访三个以上的生涯人物后就可以对照之前自己对该职业的认识,找出主观认识和现实之间的偏差,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职业和工作环境,是否具备所需能力、知识与品质,进而详细制定大学期间的自我培养计划[2]。

在进行汇报演讲时,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超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时间控制,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最有用的信息的能力。此外,为了提高汇报的质量,教师应尽量按组分散汇报的时间。比如,每周安排一组汇报,后面组的同学就可以与之对比,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自己的汇报稿,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最后,教师应注意将每个班的生涯人物报告进行归纳整理,这些真实生动的案例将有助于对更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维彬,李钰.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实践的结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59-60.

[2] 黄薇.浅析基于生涯人物访谈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案例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9):227-228.

篇5:生涯人物访谈说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访谈时间:年月日 访谈方式:当面采访 访谈人: 被访谈人:

被访谈人简介: 访谈内容需要涉及:          工作性质、任务或内容 工作环境、就业地点 所需教育、培训或经验

所需个人的资格、技巧和能力 收入或薪资范围、福利 工作时间和生活型态 相关职业和就业机会 组织文化和规范 未来展望 注意:每个访谈以问,答的形式写出来,并在每个问题后,写出自己的个人感想,最后总结自己访谈心得,写在访谈之后。

篇6:生涯人物访谈

访谈人物:刘先生

从事职业:厨师

联系电话:152xxxx7755

单位名称:长寿通威

单位地址:重庆市长寿区晏家工业园区齐心大道8号

访谈日期: 2012年2月3日

访谈地点:长寿通威员工食堂

第一部分

调查问卷

问题1:您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

答:公司招聘和厨艺比拼。

问题2:目前,行业内要求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和培训背景? 答:厨师公司上岗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取得厨师任职资格证书,健康证和三年以上工作经验,有拿手的菜品。问题3:您认为做好这份工作应该具备哪些知识? 答:从事厨师这份工作,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主要还在后天的实践,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不断学习。

问题4:您认为什么样的个人品质、性格和能力对做好这份工作来讲是重要的?

答:从事厨师职业要求从业人员爱岗敬业、兢兢业业、一视同仁、坚持原则、有耐心,注重个人和环境卫生;还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不断增进个人技能等。

问题5:这项工作需要的个人品质、性格和能力同别的工作要求的有什么不同吗? 答:厨师工作要求的个人品质,性格,能力同别的工作也有不同之处,就是要特别要求从业人员诚实守信,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要有服务意识,同时要求有不断进取精神,及时更新知识。

问题6:行业内,单位对刚进入该领域工作的员工一般会提供哪些培训?

答:进入厨师工作领域,公司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体能和技能培训。问题7:在行业内,怎样才能学到最多的知识,最有益于发展?

答:从事厨师工作要先从基本的做起,熟能生巧;再就是学习新菜品,了解其他菜系;还有就是在已知的菜品内搞创新,使之有独到的特点。

问题8:据您所知,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在单位或者行业内发展的前景怎样?

答:厨师行业具有很强的特定性和单一性,前景相对模糊,但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取得进步。

问题9:最近这个行业和工作因为科技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发生变化了吗?

答:厨师行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前提下,工资或奖金有望获得提高。

问题10:您如何看待贵单位的组织文化和该领域的工作方式在将来的变化趋势?

答:在组织文化上应该会更贴近普通工人,了解我们的心声。问题11:男女工作者在这份工作上机会均等吗?

答:男女工作者在这分工作中机会均等,有很多女性从事这份工作,女同志心细,或许更适会计工作。

问题12:平常,在工作方面,您每天都做些什么?

答:日常工作天天琢磨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准备做、认真做等等。问题13:您在做这份工作时,什么是最成功的,什么最有挑战性?

答:看到大家吃得特别香,然后讨论哪个好吃是最成功的。在工作中保持耐心和坚持创新具有挑战性。

问题14:就您的工作而言,您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答:在工作中无所谓喜欢不喜欢,份内的工作总得去做,尽量以愉快的心情完成工作。问题15:从事这份工作实现了您的人生价值吗?家庭对您现在的工作满意吗?

答:选择厨师工作也算实现了我人生的价值,厨师是我的爱好;家人对我从事这项工作也很满意,儿子媳妇也常夸只有我做的才好吃。

问题16:在您的工作领域里初级职位和略高级别职位的薪水一般是什么水平?

答:在本单位厨师中,初级职称一般工资的水平在1500元左右,略高级别的职位在2500元以上,其他地方不是很清楚。

问题17:据您所知,有什么职业杂志、行业网站或其它渠道能帮助我深入了解这个领域?

答:《东方美食》、中国厨师网等

问题18:您的熟人中有谁能够成为我下次采访的对象吗?可以说是您介绍的吗?

答:我的同事应该没问题。

问题19:您怎么看待考研?

答:虽然现在考研究生挺容易的,但是研究生在工作上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不过这也因人而异,反正我尊重孩子的选择。

问题20:您觉得我们这些大学生在校应注意什么?

答:无论如何大学里都应该把专业学好,最好拿奖学金!同时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第二部分

总结

职业资讯方面:

刘先生是重庆市众多川菜厨师中的普通成员,现在当地一家大中型企业任餐厅主厨,负责采购、烹饪等。

在日常的工作中,每天的工作时间是8个小时,从问卷和访谈中可知,刘先生所处的工作氛围是激情向上的,同时也充满了竞争。就目前来说,他所从事的行业对应聘者所接受的教育或学历要求不是很高,但一般都会优先考虑有工作经验的人。他从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性格;(2)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耐心和细心;(3)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在他的工作领域里初级职位和略高的级别职位的薪水一般是1500以上的,甚至更高,主要是由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成绩决定收入水平的。

在进修和升迁的方面,他表示道:“他所在单位对刚进入所处行业的领域工作的员工一般都有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高度希望员工在日后工作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并且提供给员工展示自我的平台以及继续深造的机会,并且公司会根据员工的实际的表现调整职位、工资和奖金。”他们公司相当重视的是塑造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培养员工良好的心态,以及高效的团队协助精神,要求每位员工都要投入最大的热情为客户服务。据我所提问的问题同刘先生的回答中我得知:由于待遇比较好,工作相对稳定,所以他在未来三五年内不会改变此工作。

生涯经验方面:

在访问过程中,刘先生说他只有初中文凭,从事这门职业并未进入厨师培训学校学习,但还是通过自己努力和一定的天分取得了厨师资格证。虽然从毕业到现在的他只从事过这一种职业,由于他在进入该公司前自己也经营过餐馆,在工作经验和能力方面绝对没有问题,而且加上他有很高的恒心和耐心,为人大方正直,所以受到企业的青睐,大家亲切地称呼他“刘团长”(重庆人称食堂为伙食团)。

从访问中我了解到:刘先生认为现在从事的职业是一种享受,是他比较满意的、有乐趣的工作,在满足家庭经济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问他对此工作的看法时,他提及到的有以下内容:要正确认识自己,彻底的剖析自我,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所选择地工作,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明白自己工作职责、任务,顺利完成工作。同时也要抓住每一个可以提升的机会,不断寻找新的突破。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并保持良好的心态,确立坚定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公司,相信自己的能力,然后按照自己的目标去努力。

从访谈中我了解到他未来的规划是:发扬自身的长处,改进不足,不断创新,满足更多人的口味。

在对后进者的建议方面,他对后进者有以下的建议:首先要对现在社会进行一个了解,知道现在社会的一个动态。明白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熟悉公司业务流程和企业的文化。

访谈心得与反思:

篇7:生涯人物访谈

1、你是怎样决定自己的职业的?做了哪些准备?

当时银行业发展前景很好,而我一直梦想着在这个行业里崭露头角。没有很特别的准备,比较注重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把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团队合作能力;尽量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眼界,使自己具有国际视野。

2、在银行工作要求什么技能?

视具体工作内容而定。柜员:基本计算机操作,点钞,计算器加数。客户经理(信贷员):有客户资源。管理部门:丰富的金融知识,高学历,英语6级……

我们更看重的是员工的综合能力和踏实的精神。其实不用很特别的技能,进银行首先要通过笔试,然后是面试,留下的人再进行岗前培训1-3个月不等,只要综合素质高,具体技能都是可以之后再学习的。

3、什么专业会有优势?有资格证书方面的要求吗?

银行主要涉及财经类、管理类、法律类、外语类、理工类等相关专业,而管理培训生专业不限。各类的资格证书不是硬性要求,但是可以加分。企业看重的是员工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纸证书。

4、能详细谈谈你们管理培训生的培养计划吗?

管培生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适应银行业改革创新发展的优秀管理人才。管培生需要先在基层轮岗实践一年半,然后在海外实践半年并在总行部门学习锻炼一年,完成后再根据三年内个人的表现在全行进行调配。

5、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平台差异,薪资差异?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最初都要在各个基层岗位工作(比如柜员),但是时间长度会有差异,一般来说本科生在基层的时间会更长,但是也要视员工的具体表现而定。

管培生大多数是研究生,虽然公司给了管培生更好的平台与资源,但是柜台的员工只要有足够的实力,也可以跟其竞争管理岗位,最注重的是员工的综合能力而非出身。

起薪方面研究生会略高于本科生,但是工资涨幅视员工的具体表现而定。

6、一个典型的工作日是什么样子的?工作条件如何?包括时间、环境、着装等。

大家的印象中在银行工作都是朝九晚五,其实不是这样的。比如:柜员需要在银行营业之前到工作岗位进行各种准备,营业时间之后也有整理工作。客户经理经常需要在下班之后寻找分析潜在客户,拜访客户,经营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虽然很多时候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工作,但是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轻松。柜员要求统一的着装,但是办公室并没有那么严格的统一,但是穿着也比较正式。

7、你认为这个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①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以及逐步松动的货币政策很可能促成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又一轮扩张。新一轮信贷扩张应该会对宏观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会改善银行业目前的经营状况。②利率市场化将迫使银行业承担更多风险,银行业分化将加剧,未来兼并重组的可能性增加。③对财富管理需求的增加将促进理财业务发展。

8、商业银行核心员工同时是紧缺岗位主要是哪些?

①中高级管理人员(如分支行行长、部门负责人等);他们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熟悉经营区域内的体制背景,是银行经营管理体系存在的基石;

②营销人才(如中高级客户经理);他们精通银行业务、善于开拓市场,能把握业务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具有广泛的客户关系;

③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如理财规划师、基金经理、产品经理、信息系统开发维护者、审计师、金融工程程序开发员等);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技能,正是由于他们拥有的专长和技能的独特性、稀缺性决定了他们是管理和经营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提供者和保障者。

9、什么样的品质和经历能让我离这里更近?或者说我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主要从专业知识,学习成绩以及社会实践三方面努力。

作为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丰富的知识面以及拥有诚实的品质是极其重要的,直接体现学生成绩的就是GPA。成绩是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第一印象。

在校期间应该多参加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并且能在某一方面有比较深入的钻研,有自己的独特亮点。

学生干部经历,实习经历(银行业或者与银行关系密切的行业的实习,比如财务、营销、保险、证券、期货等)。

收获与体会

上述所获得的信息对我来说都很有价值,体会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综合能力和学习能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即使现在我们的专业知识技能有所欠缺,也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的,并且所花费的时间不会很长。但是如果我们的可迁移技能(比如说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太弱,是很难短时间内有所突破有所提高的。在校期间应该多参加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并且能在某一方面有比较深入的钻研,有自己的独特亮点。

2、学习成绩可以不是拔尖,但是绝对不能太差。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学习能力。这也是学习态度的问题,而学习态度也会间接地反映我们的工作态度。

篇8:我的文学人物生涯

After the publishers read the manuscript of my wife’s book, they had one request: “Expand the husband character. He’s hilarious2).” My wife was surprised but she complied, and as a result her French Children Don’t Throw Food3) became a bestseller in the UK and is now bopping an unsuspecting American public over the head as Bringing Up Bébé. Many reviewers have described it as a guide to French parenting. In fact, it’s something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at: it’s a portrait of me.

I had been immortalised in literature before—Paddy Agnew4) sets up his book on Italian football with a pompous5) remark by me, which he then rebuts6) at great length7)—but only now have I joined the select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better known as literary characters. I will forever be bracketed8) with the minor 19th-century critic Leigh Hunt, who is remembered only as the model for the ridiculous Skimpole in Dickens’s Bleak House9).

This is a more common fate than you might think. I was once contacted by an economist who introduced himself as the model for a character in a Zadie Smith10) novel. Based on the couple of novelists I know, I have developed a theory of the novel that says that writers just write down what happened to them, and sometimes change somebody’s name. But now that I have been turned into a major literary character myself, I don’t want to be one. My wife’s portrayal of me may be factually correct, but facts cannot capture such a subtle and complex figure. The “Simon” in the book lacks the appeal of the actual me.

“As far as I can tell,” she writes, “Simon has never visited a museum … Since the boys were born, Simon’s incompetence is less charming. I no longer find it adorably mystifying11) when he breaks the second hands on all his watches … He can’t drive a car, blow up a balloon or fold clothes without using his teeth … He’d be hard-pressed12) to know which end of a sleeping bag to crawl into. In the wild he’d survive about fifteen minutes [etcetera].”

I can see that all this is mildly amusing, and true at a crudely factual level, but I am sure my friends do not think of me in these terms. Indeed, they speak of me in tones of admiration.

And when she writes, “He almost never actually laughs, even when I’m attempting a joke,” I must object. In fact, while reading my bons mots13) in her book I laughed out loud several times. I pointed out to her afterwards that on the evidence of her own work she was married to a very funny man. She replied that if a writer spends 10 years collecting one person’s jokes, she’s likely to end up with eight decent ones.

nlc202309040103

In truth, close reading of French Children Don’t Throw Food does reveal my gift for laughing with others. Here’s my wife’s account of a discussion between me and our daughter Bean (not her real name, or not precisely):

“When you were born, I thought you were a monkey,” he tells Bean playfully one morning.

“Well, when you were born, I thought you were a caca,” she replies. Simon laughs so hard at this; he’s practically in tears. It seems I’ve just never hit on his preferred category of humour: scatological14) surrealism.

Or as experts call it: “English surrealism.” It’s true: from the start I have raised my daughter to be the rightful heir of the late British comedian Peter Cook15).

There is one thing I will say for my wife’s book. On Monday it will be exactly 10 years since I came to France, and I still haven’t begun to understand this baffling country. Reading French Children Don’t Throw Food, I discovered to my dismay that my wife does. When I used to take French language classes here, the teachers always assured the class that the best way to integrate in France was to join the “école horizontale,” i.e. to shack up with16) a French person, preferably a language teacher. In Britain, the preferred method of integration is to set immigrants tests with questions such as, “What is the national day of Wales?” It now turns out that there is a better way: write a book about the adopted country. Here is the solution to the integration issue.

Other readers seem to find my wife’s book useful, and the main character hilarious. The book now ranks higher on Amazon than any of mine ever have, even though I check my rankings hourly. No doubt all this is creditable to my wife, although on the other hand I now have 2,673 followers on Twitter, and was once interviewed on the main channel of Finnish TV. In any case, the greatest books are often the least popular in the writer’s own lifetime.

I have no need of the spotlight. I have given instructions in my will that my emails should be burned, and no biography attempted.

出版社读完我妻子的书的原稿后,提了一个要求:“让‘丈夫’这个角色更丰满些,他太有意思了。”我妻子颇感意外,但还是照办了,于是她的新书《法国小孩不乱丢食物》在英国一路畅销,现在又改头换面为《抚养法国宝宝》,给了毫不知情的美国公众当头一棒。不少书评人把这本书说成是法式育儿指南,实际上这本书可比育儿指南有趣多了:它描写的就是我。

在这以前,我就已经在文学作品中英名永存了:帕迪·阿格纽以我的一番自大言辞开场,而后用洋洋洒洒的篇幅对之加以驳斥,写就了一本关于意大利足球的书。可直到如今,我妻子这本书出版,我才算跻身精英群体——此群体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文学人物。从今以后,我将永远被归为利·亨特的同类,他是19世纪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批评家,人们记得他仅仅因为他是狄更斯所著《荒凉山庄》中那个滑稽的斯金波先生的原型。

这样的命运比你想象中常见。有位经济学家在联络我时就曾自我介绍说,他是扎迪·史密斯的一部小说中某个人物的原型。根据我认识的两三个小说家的情况,我总结出写小说的一个原理,那就是作家写的只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时会改掉某人的名字。但既然现在我自己也摇身一变成为一位重要的文学人物,我就不愿沦为其中的一员了。我妻子对我的描述在事实层面上可能站得住脚,但光凭事实难以把握我如此微妙和复杂的人格,书中的“西蒙”也缺乏现实中的我所具有的魅力。

nlc202309040103

她写道:“就我所知,西蒙从未光顾过博物馆……自从男孩子们出生,西蒙生活能力低下这一点就不再那么有魅力了。在他弄坏他所有手表的秒针时,我也不再觉得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同时又非常可爱了……他开不了车,吹不了气球,不用牙咬住就叠不了衣服……他得费好大力气才能弄明白睡袋要从哪一头钻进去。他在野外也就能存活大约十五分钟[等等]。”

我知道,所有这些多多少少会让人觉得好笑,在基本的事实层面上也能成立。但是我敢肯定,我的朋友们不是从这些角度看待我的。实际上,他们谈到我时都是崇拜的口气。

她还写道:“他几乎从来没有真正笑过,甚至在我尝试讲笑话时他都不笑。”对这一点我必须提出异议。实际上,在她书中读到我的珠玑妙语时,我有好几次放声大笑。之后我向她指出,她在自己书中列举的证据表明,她嫁给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男人。她回答说,如果一个作家花上十年来收集某人的笑料,她可能最终只能收集到八个靠谱的笑话。

说实话,你要是细细地读《法国小孩不乱丢食物》,就会发现我有与人同乐的天分。这是妻子笔下我和我们的女儿豆豆(不是真名,或者说不完全是真名)之间的谈话:

一天早晨,他开玩笑地对豆豆说:“你生下来时,我还以为是只猴子。”

“哼,你生下来时,我还以为是坨便便。”豆豆回答说。这次西蒙笑翻了,实际上把眼泪都笑出来了。看来我以前只是没有击中过他最爱的笑点:屎尿屁超现实主义。

这或者像专家们说的那样——“英格兰超现实主义”。真是这样,我从一开始就是把女儿当成已故英国笑星彼得·库克的继承者来培养的。

关于我妻子的书,我还想说一点。到本周一为止,我到法国就整整十年了。时至今日,我仍未开始理解这个令人困惑的国家。在读《法国小孩不乱丢食物》时,我郁闷地发现,我妻子已经理解法国了。以前在这里上法语课时,老师总是让班上的同学相信,要融入法国,最好的方法是参加“横向学校”,也就是找个法国人同居,最好是教语言的老师。而英国更青睐的促进移民融入的方法是让他们参加考试,回答诸如“威尔士的国庆日是哪一天?”之类的问题。现在我发现,原来还有更好的办法:写一本关于移居国的书。这就是移民融合问题的解决之道。

有些读者似乎觉得我妻子的书让人颇为受益,而且书中的主角让人乐不可支。这本书在亚马逊上的排名比我写过的任意一本书都要高——即使我每个小时都会查一次我的排名。毫无疑问,这说明我的妻子成绩斐然,虽然从我这方面来说,我现在在微博上有2673名粉丝,还曾经接受过芬兰电视台主要频道的采访。但无论如何,最伟大的作品在作者生活的时代往往都是最不受欢迎的。

我完全不需要声名显赫。我在遗嘱里写明,要毁掉我的电子邮件,不要想着给我写传记。

1.Simon Kuper:西蒙·库珀(1969~),英国人,体育经济学家,欧洲最好的足球记者之一,现为《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专栏作家。

2.hilarious [h??le?ri?s] adj. 令人捧腹的,喜不自禁的

3.French Children Don’t Throw Food:《法国小孩不乱丢食物》,是本文作者的妻子帕梅拉·德鲁克曼(Pamela Druckerman)的畅销书。帕梅拉为多家媒体的专栏作家,曾任《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记者。

4.Paddy Agnew:帕迪·阿格纽(1955~),爱尔兰足球记者

5.pompous [?p?mp?s] adj. 自命不凡的,华而不实的

6.rebut [r??b?t] vt. 反驳,击退

7.at great length:详细地,细致地,洋洋洒洒地

8.bracket [?br?k?t] vt. 把……归为一类;把……相提并论

9.Bleak House:《荒凉山庄》,狄更斯最长的作品之一,它以错综复杂的情节揭露英国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黑暗。

10.Zadie Smith:扎迪·史密斯(1975~),英国青年一代作家的代表,代表作有《白牙》(White Teeth)等。

11.mystify [?m?st?fa?] vt. 使神秘化;使迷惑

12.hard-pressed [?hɑ?(r)dprest] adj. 很难做到的

13.bon mot [?b?n? ?m??] n. 〈法〉妙语;机智诙谐的言辞

14.scatological [?sk?t??l?d??k(?)l] adj. 与粪便有关的

15.Peter Cook:彼得·库克(1937~1995),英国讽刺作家、喜剧演员

16.shack up with:与……同居

上一篇:日读后感下一篇:二年级女孩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