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2024-04-27

未发表教育教学论文(通用9篇)

篇1:未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生命化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姓名:姜艳娜

工作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工业新区教学研究中心

生命化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威海市工业新区教学研究中心

姜艳娜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本文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学习的内容和合作学习的益处的描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关键词:生命化课堂

小组合作

学习方式

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同时,它也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它是指学生依据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老师每节课布置的任务,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

1.合理分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划分学习小组应该考虑到学生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差异,且每组成员的基础要求平衡,以免出现学习上的两极分化。每个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等,而且不定期的实现角色互换,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教师组织和指导。英语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和指导,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和任务,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3.小组自学。在学生产生学习欲望,明确学习任务、活动规则和程序后,教师及时提供英语材料,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已掌握的知识并找出疑难问 4.组内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不要急着讲解, 而是由学生在组内互相帮助、共同商讨并解决问题。对实在解答不了的难点,可由一人负责记录,以便在班内交流。

5.组间交流。全班各小组轮流发言, 每组派一人主讲,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一个小组在发言时, 其他小组可以倾听,从而达到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学生交流时, 教师应密切关注,及时给予点评、鼓励或表扬。难点、疑点由大家探索,共同讨论,最终达到共同掌握的目的。

6.评价。教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要使得小组成员明白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以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在小组评价时,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要给予恰当评价,以便在小组内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竞争。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1.课前准备。自由会话是课堂前几分钟的常用形式。通常是教师在每节课前找一名学生起来发言,形式呆板。为了使学生们准备地更加充分,内容更加具体,教师可以事先提出自由会话的主题,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活动可以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先自己准备,然后进行集体加工,然后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报告学生或小组组员集体表演等形式进行。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

2.预习新课。教师事先把预习的内容以导学案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让小组同学根据要求查阅生词、预习对话或课文及语法要点,经小组讨论,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做成一份组内笔记。然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解答。由于是小组合作,教师有时还可以提出难度稍高的预习要求。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Unit 9 I want to be an actor.这一单元时,要求学生预习时做到:①准备有关职业的图片,查阅各种职业的英文名称,并用图片表达出。;②预习课文、查阅生词、理解文章意思,并将疑难点记录下来;③讨论回答: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Why ?几乎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卡片,并画出了美丽的图片,并描述出自己美好的理想。这样,上起课来,学生们跃跃欲试,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3.表演对话。每单元学完一段对话后,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课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最后选出最佳小组。为了集体的荣誉,每个学生都积极准备。组内成员互帮互助,谁也不甘心落后,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自己的小组增光添彩。这样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4.归纳知识。每一个单元学习完之后,让学生归纳某一语法或者是语言知识。如在教学“Where’s the post office?”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归纳总结表示方位的介词有哪些。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后归纳出很多介词。然后,我再引导他们具体运用在什么样的场景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

5.合作完成作业。传统的英语作业往往是让学生抄写单词或者是翻译句子,学生们对这一作业形式已经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形成了厌烦的心里,很不乐意去做,只是在应付公事。自从实行了生命化课堂教学以后,我改变过去单调的作业布置形式,力求作业多样化,层次化。如:对于4-6号的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作业:如:根据音标或者是首字母提示写单词,自制单词卡片,编写对话等;对于1-3号同学布置一些有难度的作业,如:故事表演,看英语电影,写英语小作文、编写英语周报等。这些作业可大部分是小组合作完成。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也真正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做作业的乐趣。

6.合作订正错误。每次作业之后,第二天上课的时候,都要拿出5分钟的时间,让小组集体订正作业,对于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堂集体订正,教师给予集体解答。每次单元测验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共同订正试卷上的错误。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益处

1.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学习热情都非常高涨,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解答疑难问题,这就要求一些学生必须向别人阐述清楚自己的一些理由,给别的同学一个充分合理的答复,这就要求你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随便乱说一通,有些时候,还要和别的同学进行争辩,让人心服口服。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而且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一些学生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传授给其它成员。为了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必须对所学的材料分析得非常透彻。其它学生为了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自己,也不敢落后,积极准备。认真预习课文,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遇到不会的单词主动地查阅字典和参考书,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学英语的能力。

4.能增进学生间的集体合作,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学习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学习和请教别人。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和他人打交道,和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度,数量不宜太多,时间也不宜太长,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2.教师在合作性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是学习活动的向导和促进者,同时还是学生的合作者,合理正确地引导学生;

3.合作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讨论的氛围,但下游的学生在小组合作性学习中参与度远远不够;

4.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老师必须能够控制好课堂纪律;

5.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评价要对学生积极参与合作起鼓励作用,评价应是客观公正的,且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不同评价内容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评价;

6.初中生语言运用能力还不够成熟;过多的合作活动可能会造成学生语言运用准确率的降低等。总之,自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改革以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让每个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在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了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着学习,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参考文献: [1]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英语教学课堂

[J]2012.01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材料

作者简介: 姓名:姜艳娜

出生年月:1968年3月1日 性别:女

籍贯: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天福山镇岳家口村 职务:威海市工业新区初中英语教研员 职称:中学一级 学位:大本

研究方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通信地址:威海市工业新区教学研究中心 电话:0631-5583737 手机:*** Email:yanna_jiang@126.com 邮编:264211

篇2:未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到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

韩建勇

2016年9月22日,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美丽的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到处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在学校的小报告厅,一场与众不同的课堂正在进行展示。

首先上台的是今天学子讲堂的主持人,他们着装整齐,仪态大方,他们向各位简单介绍了学校创新班的发展情况,并以学生的视角讲述了前期参加研学旅行的经历和感受,讲述了自己亲身参与学子讲堂汇报展示的过程,话语之间,洋溢着自豪之情。

接下来,第一组学生走上讲台,“今年暑期,我们在参观鲁迅故居时,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鲁迅的家庭„„”

“在这和谐美满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丝的不协调,那就是这个落寞一生的女子„„”

“这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她,爱情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从这句话中可以得知鲁迅并没有真心想要娶这个女子为妻,但他最终还是遂了母亲的愿„„这就是鲁迅先生对“孝”的诠释。”

“我们又参观了一代**宋庆龄的故居,在这个低调而奢华的公寓里,我们看到了宋庆龄对爱的执着和对孝的诠释„„”

“那么在现在的社会里,对于我们来说,需要如何去践行孝道,在践行孝道的过程中,又会遇到怎样的阻力呢?我们同老师一起进行 了探讨”

“经过探究、争辩,我们深刻认识到,传承孝道,践行孝道是我们这些新时代少年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我们的旅行早已结束,但是我们相信在孝的道路上,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携手同行,谈“孝”风生!”

《谈“孝”风生》这节课整个讲课过程历时15分钟左右,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梳理和回顾,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讲述贯穿了“参观、体验、发现、质疑、询问、查找、座谈、探究”等关键词,它大体上反映出了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思路,就是把自己在研学旅行中的探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接下来,围绕着暑期学生在上海和洛阳两地进行研学旅行活动后的思考与探索,第二组、第三组„„依次登台进行展示,共有 10个小组的代表为大家汇报了自己的探究成果。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在学子讲堂上,学生不再是听客,不再是坐客,他们将作为教师,从容地走向讲台,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他们的教态自然大方,讲述清晰流畅,中间还不忘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一问一答,体现了主讲者的智慧与灵动,课堂上上不时传来一阵一阵的掌声。

这是我校开展“学子讲堂”的一个场景,一个课堂的片段,像这样的活动,我们每一年都要进行一次,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5期。

【开展“学子讲堂”的背景 】

我校于2012年接受上海复旦中学专家委员会的委托管理,引进了“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五年来,我们围绕“课程、课堂、践 行”三位一体教学改革,以挖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为落脚点,摸索出了一条在当今社会形势及人才需求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子讲堂”这种新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就是在双方合作办学的大背景下实施的的一个课堂改革项目,也是我校实施“课程、课堂、践行”三位一体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

作为主体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以研究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最后以演说、论坛、报告、成果展示等形式呈现出来。整个过程由上海复旦中学专家和我校优秀教师进行总体指导、组织和评价,研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来研究生活中的人生哲理,质疑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子讲堂”是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它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知识的参与者、传授者,学生是真正的主角。第二,教师退居幕后,成为知识的引导者、指导者、领路人。第三,课堂的形式彻底改变,学生成为“教师”的角色,教师则成为“旁观者”。

学子讲堂之前,学生要进行“研学旅行”,导师会根据每次研学旅行的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参考题目,由各小组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跟随教师走出学校,深入开展考察、体验、质疑、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场景一:在上海科技馆内,学生对魔方机器人充满了兴趣,只见它随意打乱魔方,交回给魔方机器人,机器人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魔方恢复原样,围观的同学们都惊呆了。

在这里同学们通过各种现代化设备、丰富的展示互动方式,饶有兴趣地了解到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把观察的现象和结论记录下来,以备组内讨论所用。

场景二:在上海鲁迅故居,学生一边看着图片资料,一边听着讲解,对鲁迅先生的婚姻及对父母的孝有了自己的看法。随后到了宋庆龄故居,了解到了宋庆龄对爱的执着和对孝的诠释,最后在爱情和亲情的天平上,毅然选择了爱情。当今社会,何为真正的孝?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孝?成为了小组共同讨论和探究的话题。

场景三;在河南登封观星台,一个历代天文学家观测天文的地方,一个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围绕在一个石圭(度量日影长短的圭表)周围,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古人是如何进行量天的? 在这个当时已属”高科技”的仪器面前,学生们都惊叹不已,对古人的智慧和探索精神肃然起敬。他们也拿起笔和本子,认真地记录着,随时对眼前的神圣之物进行拍照留存,下来,小组也要对今天的活动进行梳理和反思,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也要有所更加深刻的体会和了解。

场景之四:一处洛阳隋唐时期的古墓挖掘现场,考古人员对墓室周围的壁画一边修复,一边讲解,一群学生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观察,生怕落下一个细节,因为所有的图片、资料、现场记录等,都会 成为他们研究的主要依据。

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创新班学生在洛阳及周边展开“文明溯源,根在河洛”为主题的探究,先后在“天子驾六”、“洛阳博物馆”、“洛阳科技馆”、“回洛仓”考古现场、“中国一拖”、“平乐牡丹村”、“白马寺”、登封观星台、嵩山书院等地进行研学旅行活动。

我们每年都组织创新班学生进行"百年上海,精彩复旦”为主体的研学旅行活动,主要以复旦交流、高校之行、名人故居之行、都市风貌、科技的力量、世博园之行、朱家角之游等参考课题展开探究。

在两地践行活动中,学生组成研究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在老师指导下选择研究课题,合作完成研究任务,撰写研究成果;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每个同学还写下了自己此行的心得体会和个人研究成果。

通过开展研学旅行,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学科视野,使学生在人文学科和科技学科方面拥有较强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从而实现“小课题、大作用”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5.每年学生汇报的课题及教师进行的拓展课,都要汇编成册,目前已成书4本。如校本课程——《拓展课读本合集》、《学子讲堂》 作品集——《学生践行作品集》、《拓展课部分教案》

我们开展“研学旅行”“学子讲堂”活动已近5年,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生学会了合作式的学习,学会了质疑,学会了如何去寻找答案。

三、改革与高考的关系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思维更加活跃,虽然,开展活动牺牲了一些正常的教学时间,但这与人才培养的初衷与一致的。2015年高考,第一届创新班经过高考的洗礼,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参加高考80人,一本上线6人,二本上线66人,二本上线率大90%。2016年高考,我校又实现了大跨越,一本上线15人,较去年净增200%,创学校历史新高,二本上线92人,较去年净增25人,增长率37.3%,三本上线268人,较去年净增76人,增长率39.6%。

我们通过改革,初步找到了一个素质与应试兼而有之的途径。河南省2018年高考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之一。它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情况,而我校进行的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模式的探索正符合这种改革精神的需求,符合当今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对创新型人才的渴盼,也高度契合了高考模式改革对学生创新素养能力的要求。

“意见”及“方案”的颁布与逐步实施,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转变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我们从2012年开始实施的践行和讲堂活动从本质上契合了新高考模式对人才培养要求。

篇3:未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一、从课程标准层面看, 美国十分重视学生作文的“发表”环节, 并对各个学段的作文“发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学习标准。

1996年,国际阅读协会和全美英语教师联合会携手出版了美国《英语语言艺术标准》,该标准的第5条写道:“最近几年许多学生从写作教学著名的‘过程写作法’中获利。该法关注不同写作活动都涉及的过程步骤,如为真实的读者写计划、拟草稿、编辑和发表。”近年来,过程写作法在美国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圈中尤其出名。过程写作法,是旨在管理写作行为的作文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经历五个相关的阶段:预写作、打草稿、修改、校订和发表。一般要求学生在班上或小组内朗读或传阅彼此的作文定稿。为鼓励学生发表作文,还采取如下形式:(1)办班报。办班报并请学生做专栏作家。当学生的文章在班级报纸上发表后,他们对写作的自信也提高了。(2)出集子。包括出诗集、小故事集、个人作文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班级图书馆,把学生发表的各种作文集子放在里面。 (3) 跨年级分享。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分享高年级学生的作文。这样的分享可以培养学生的信心, 使他们的作文因有真正的读者而价值倍增。

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普遍重视学生作文的发表。例如,《马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框架》(2001年6月版)的“普通写作标准”部分对写作过程进行了具体描述,把写作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确立中心与制订计划、打草稿、评价与修改、评价与编辑、出版与评定。其中第五阶段“出版与评定”,就是我们说的“发表”。每个阶段,需要处理哪些写作策略,学生做些什么,都已经做了明确说明,而且这些步骤与过程,是同课程内容标准紧密联系的。这个课程标准还规定了各年级作文学习标准,其中与作文发表有关的规定是:幼—4年级“形成和解释自己对文章质量的评判标准,在教室里展示作文,同时将作文展示给家人看”。5—8年级“将作文展示在目标读者前,用指定的评分标准评判自己和他人的作文,背诵或表演”。

二、从教材编制层面看, 美国十分重视学生作文的“发表”环节, 语文教材中的作文发表形式多种多样, 发表建议具体可行。

例如,美国斯科特·福斯曼公司出版的五年级《语言》教材,每次作文的最后一步都是“发表”。下面是该教材一部分作文任务及作文发表形式 (展示形式) 。第3部分,写短剧,展示形式:表演。第5部分,写商业信函,展示形式:寄出信件。第6部分,写散文,展示形式:考虑借助任何手段可以更有效地展示散文,如画插图或运用相关照片。第7部分,跨学科联系,展示形式:画一幅地图,标出世界上使用的语言及所使用的地区,并挂在教室的墙上。第9部分,写诗歌,展示形式:组织全班诗歌朗诵会。第11部分,写社论,展示形式:朗读社论,并讨论其中涉及的问题;或者把全班同学写的社论装订成册,送给图书馆保存。第12部分,写调查报告,展示形式:建议送给学校图书馆,这样可以让其他同学阅读。

又如,美国普兰蒂斯·霍尔公司出版的教材十年级《写作和语法:交流实践》,其中教材每次作文都编排“发表作品”环节。这一环节包括两部分内容:作品集和作文自我评价。“作品集”部分介绍了各种和别人分享自己作品的方法,如向印刷媒体投稿、读给朋友或家人听、加入班级作品选集、朗读作文并录音然后将磁带放给家人或朋友听、在学校公告牌上展示作文、向校报投稿、向当地报纸投稿、在网上发表作品、用E-mai发给朋友或亲戚等。

再如,美国麦克劳·希尔公司出版的课本《语言艺术》五年级第六单元写作单元的内容《写一个故事》,本课共安排了“读例文、预写、收集资料、打草稿、修改、发表”六个环节,其中的“发表”环节是这样编排的:“为了让你的故事发表,你需要有个计划。下面的步骤可以帮助你完善作品,使之更为完整,以便发表。(1)以剧本的形式来写你的故事。(2)为主人公写对白。(3)为演员写舞台指导。(4)设计一个舞台背景并准备好戏装和道具。(5)排练,直到所有演员熟悉流程。”这里的发表建议可谓比较具体。

此处宕开一笔,看看杜红梅介绍的加拿大的一例“发表建议”。杜红梅介绍的是加拿大的一个万能的写作指导模式,该模式分写前准备、起草、修改、校对和发表等五个环节。其中的“发表建议”是:“(1)用蓝色或黑色墨水书写。(2)标题写在中间。(3)右上角写上姓名、班级和日期。(4)段与段之间留一行空白。(5)单面书写。(6)文面干净,没有乱涂乱画。(7)标上页码。(8)如果要求反映写作的整个过程,按下列顺序上交:定稿、粗略文稿和预写。”这八条发表建议可以称得上具体细致,操作性很强———照此发表建议所写的作文,可以直接拿来张贴发表。

由上可知,美国学生作文的发表,发表的对象不限于批改作文的老师,而是可以发表给同学、家人、朋友、亲戚、公众等;发表的地方涉及班级宣传栏、班级图书角、学校公告栏、学校图书馆、作品集、校报、学校广播站、当地报纸、网络等,还可以送给低年级同学分享;发表的形式有张贴作品、出版作品集、朗读朗诵作品、制作录音磁带、表演作品、配图悬挂在校园内等。

三、从写作教学实施层面看,美国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重视学生作文的“发表”,作文发表活动易于落到实处。

翻开美国中小学语文教材, 走进他们的语文课堂, “写作过程”的字样会立即充斥你的眼帘, 对写作过程的宣传与指导似乎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风景线。无论是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还是东海岸的纽约都是如此。比如加利福尼亚州尔湾学区, 无论是Northwood小学2、3年级教室的墙壁上, 还是Portola中学7、8年级语文课堂里, 白板上方多悬挂着这样的文字:Prewrit ing—Drafting—Revising—Proofreading/Editing—Publishing/Presenting (构思—写作—修改—校对/编辑—出版/递交) 。这里把写作过程分成五个阶段, 其中第五阶段“出版/递交”, 就是我们说的“发表”。这种强调“写作过程”的训练方法, 已经成为全美作文教学的共识。“写作过程法”在全美的广泛应用, 就意味着写作过程中的“发表”环节得到广泛的落实。另外, 由于美国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发表学生作文的要求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因而发表学生作文的要求在写作教学实施中容易得到落实。

总之,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特别重视写作过程中的“发表”环节,在课程标准、教材编制、教学实施等各个层面都体现出较强的“发表意识”,可以说,美国在学生作文的“发表”方面力求做到“课标要求明确具体,发表形式多种多样,发表建议具体可行,发表活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洪宗礼, 柳士镇, 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 (5) [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9.

[2]洪宗礼, 柳士镇, 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 (6) [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9.

[3]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1.

[4]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0.

[5]董蓓菲.美国过程写作法——旨在管理写作行为的作文教学法[J].语文建设, 2010, (3) .

篇4:视错觉之未发表作品

1988年,著名的科学杂志《Omni》刊登了一幅美国书法家斯科特的作品。他的英文全名是Scott Kim,他用了一种不稳定图像的形式设计出了他的名字。小读者们,你们发现没有,画家的姓和名都能从这张图里读出来,而且是交替出现。

当代著名的漫画家希施菲尔德为音乐剧《从希拉兹来的小伙子们》也设计了一幅有名的两可图像,最初刊登在《纽约时报》戏剧版(1936年9月29日)上。画家画了重合在一起的两张脸,各朝相对的方向。只要盯着画面就会发现:一个小伙子在另一个小伙子前面,另一个小伙子又不时地在这个小伙子的前面。

请注视着这幅图,是不是都动起来了?据说心情越不稳定,动得越快!

左图(艺术家Fisby创作于1980年)中圆圈中的直线与杂志的底边是垂直的。由于圆的四周是向左或向右倾斜的直线,因而给人造成这些垂线都是偏向周围斜线相反的方向的错觉。

想让这些直线产生立在纸面的效果吗?只需要将书微微前倾,闭上一只眼观察,这些线就会显得直立于纸面。这一图形是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908年绘制的。

人们总是习惯把相似的物品集中到一起,因此大多数人会认为在上图中,十个圆圈组成一个三角形,而三颗星则组成另一个三角形。如果你能把它们当成一个整体看成一个六角形,那么,你真的很与众不同!

哪个圆大一些?虽然答案我们心里早就知道,但在我们看来两个圆似乎就是有大小区别。

矛盾空间

篇5:未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我省一些学者对人大、北师大等取消“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叫好。近日,记者从西安交通大学获悉,从今年6月1日起,该校博士生即使未发表过学术论文,也能够毕业并获得学位。

今年6月1日起执行的这份《西安交通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申请的若干规定》,是西安交大今秋在新入学的研究生中全面推行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的内容之一。据此《规定》,今后对提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的博士生,不再要求其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同时,为确保博士学位授予质量,西安交大研究生院负责对博士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申请者须提交送审论文一式五份。对于在所属学科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的博士生,其学位论文可以免除双盲评审;凡是发表学术论文并达到相关要求的博士生,其五份送审论文中的三份由所在学院送审,其余两份实行双盲评审;其余的博士生,其五份送审论文全部进行双盲评审。所谓“双盲评审”,是指在学位论文的评审过程中,隐去被评审者及其指导老师、评审专家的姓名,使双方互不知晓。

西安交大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李秀兵博士表示,这份《规定》取消了对博士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指标,同时强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鼓励博士生走向国际学术交流前沿。

西安交大研究生院原任院长张文修教授曾指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提交高质量的学位论文之间并不是划等号的关系。

篇6:未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动力性困难是当前高职学生写作的主要困难, 其次才是能力性困难。所谓动力性困难即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写作自发性和写作积极性方面的畏难情绪。唤起、维持、增强学生写作的内驱动力, 无疑应成为写作教学极其重要的出发点和关键点。否则, 离开了学生这个写作主体的积极性, 培养写作能力就无从谈起了。而这正是高职应用写作教学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以发表为中心”改革高职应用写作教学, 就能够有效唤起、维持、增强学生写作的内驱动力, 真正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并在解决其动力性困难的同时, 逐步解决能力性困难, 提高应用写作教学效果, 增强应用写作能力。

本文所说“发表”为广义, 即运用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以及其他形式向公众表达意见, 包括在刊物上登载等。所谓以发表为中心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 就是以发表为枢纽, 紧扣学生的写作内驱动力———发表欲, 以从口头到书面、从音像到文字、从课堂到课外、从模拟仿真到实际项目的多层级发表活动贯穿始终, 以发表学生的应用写作作品为契机, 以激发、巩固、升华其创作欲、发表欲和创造性为抓手, 以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为宗旨和依归, 形成具有鲜明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

总之, 以发表为中心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 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教学时空已延伸到课外, 其教学内容已经拓展到专业学习、校园生活、个人职业生涯等诸多方面, 其教学方法已经扩大到最新的现代信息技术领域, 对于提升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多层级发表案例

高职学生写作基础普遍薄弱, 写作兴趣、水平等参差不齐。要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必须为所有学生创造发表作品的机会, 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更高级别的发表。以发表为中心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采取多层级发表方式, 形成富有亲和力的“发表网络”。一方面, 鼓励学生细读应用文本, 既要学会欣赏, 又要敢于怀疑, 破除发表的神秘感、神圣感;另一方面, 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阵地, 使发表成为可能。这就是一级到四级发表:一级发表限于小组当中。当同学互评作文时, 就是学生作品初次得到发表的机会。二级发表是在全班同学或兄弟班同学范围中进行。或口头宣读, 或分文种举办佳作专刊, 或开展求职信应聘书比赛, 或举行校园解说词征集活动, 等等, 千方百计为学生增加发表机会, 拓宽发表范围。三级发表是投稿到校报、校刊上。四级发表是向各级刊物推荐佳作, 或者让其作品应用到现实中发挥应有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这四级发表均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中的读者缺位现象, 出现了除教师之外的非严格意义上的其他真正读者, “作品”被人“阅读”了。笔者将其归纳为“当众表达:被阅读”。

案例一:笔者举行了某学院学生勤工俭学岗应聘书比赛, 通过以赛激趣, 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热情。结合典型文本的细读, 学生获得了应聘书写作的基本常识和写作要求。教师现场引导每个学生合理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应聘岗位目标, 写出凸显个人特色和亮点的应聘书。随后进入多层级发表:首先, 在小组内小范围发表, 互相传看, 提出修改意见建议, 进行初次完善;其次, 推选出小组中的代表作在全班范围内宣读或展示文本, 相互交流, 品评优劣, 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进行再次完善;再次, 结合学生所学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 要求全班学生将经过师生反复修改定稿的应聘书, 以真实、美观的包括完成了封面、版式设计等在内的应聘文本形式, 在校内公开展示;最后,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应聘书送呈相关部门, 争取适合自己的勤工俭学岗。

本案例完整地体现了多层级发表的各个层级, 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至少两次的发表机会。应用写作的指导过程与文章产生和运用的实际过程完全一致, 与专业相融合, 与校园相融洽, 直接管用, 颇能激发学生的应用写作积极性创造性。

案例二:笔者利用自己兼任指导教师的学院社团报《旖旎风报》开辟应用写作专题文苑, 为学生作品的发表提供阵地。同时, 还将《旖旎风报》交流到湖南城市学院等高校, 扩大了学生作品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本案例主要在三级发表和四级发表上着力, 扩大读者面, 拓宽作品被阅读的时空, 增强作者的写作效能感和成就感。

案例三:笔者将学生在课堂上细读2008年第5期《应用写作》上《对一则消息的修改及思考》所提出的质疑和修改建议进行综合、深化, 写成论文《从一则消息病例看消息的写作———〈对一则消息的修改及思考〉的补充》, 发表在2009年第4期《语文学刊》上, 使学生找到了自信, 读写兴趣大增。

本案例由文本细读中的质疑所生, 师生合作, 深化提高, 撰文公开发表, 既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学从问出, 学贵有疑, 又实现了多层级发表, 激发了学生的应用写作动机。

项目式发表案例

高职应用写作不同于一般的中小学作文, 大多可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 与专业结合更紧, 越来越多地与仿真乃至实际项目相结合。因而高职应用写作中的“发表”的意义并不止于“当众表达:被阅读”, 而更进一步延伸为“项目开发:被采纳”, 从而彰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体现应用写作的高职特征。几年来, 笔者结合所教班级专业, 有计划地开展项目教学。2007~2010连续4年, 将拍摄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题片、党建宣传片、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信息化校园建设经验宣传片、益阳市大通湖渔场对外形象宣传片等真实项目引入教学, 组织引导学生制定策划方案、搜集整理素材、撰写解说词、参与拍摄制作。

案例一:2007年, 学院接受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需要拍摄专题片, 笔者受命承担此项任务。笔者结合应用写作课程教学, 将这个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 带领学生学习撰写专题片拍摄策划方案、合同、解说词, 并与学生所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紧密结合, 圆满地完成了拍摄制作任务和应用写作教学任务。

本案例充分利用了自己学院的应用写作项目, 融专业学习、学院工作与应用写作于一体, 任务项目实在而富于挑战性, 师生都感觉受益匪浅。

案例二:2008年, 湖南省益阳市在益阳市安化二中召开益阳市信息化校园建设经验推介与现场观摩会, 会上需要安化二中以宣传片的形式系统总结、具体介绍该校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成功经验与作法。笔者参与该项目的拍摄工作, 主要承担解说词撰写。笔者搜集了解大量信息材料后, 将此项撰写解说词的任务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细读学院迎接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题片解说词、观看宣传片, 掌握专题片解说词撰写的要领, 根据安化二中所需宣传片的具体情况和撰写要求, 确定框架、充实内容、反复修改, 形成解说词初稿。并将校方、拍摄机构的讨论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 利用课外时间, 组织部分学生一起修改完善, 最终定稿, 获得校方、拍摄机构和活动参与者一致好评。

本案例已经将应用写作的真实项目拓展到校外, 任务项目难度更大, 周期也比较长, 更多地是在课外完成。一些学生不仅参与解说词的撰写, 还主动参与拍摄及后期制作, 无论专业学习还是应用写作, 学生都感觉远胜单纯的课堂教学。

案例三:2009年, 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渔场拍摄对外形象宣传片, 笔者参与此事。一方面, 将这个项目引入应用写作课程教学, 带领学生学习策划方案、合同、解说词等应用文, 另一方面, 主动介绍学院专业师生承揽对方所辖企业品牌产品的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业务, 并结合这些教学产品说明、设计说明、广告文案等学生急需、专业性较强的应用文种, 较好地发挥了应用写作教学服务专业学习, 服务人才培养的作用。

本案例涉及的应用写作真实项目较多, 对传统教学的冲击比较大, 需要更大的教学灵活度, 对教师的教学和指导要求也更高。师生通过这样的项目锻炼, 就不再是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 “孤芳自赏”, 而是投身火热、丰富、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大家意识到, 只有与活生生的专业项目、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对接, 真刀实枪地干, 才能收获真才实学。

诸如此类的项目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 颇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写作需求, 带着实在的任务、项目写作, 实现写作教学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

活动式发表案例

高职校园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众多的校园活动涉及日常应用写作的方方面面。学生全面参与甚至主持其中的活动, 为应用写作提供了用武之地。通过公开征集方案等形式, 广大学生踊跃参加。一旦其苦心经营的活动方案的作品被校园活动所采用并付诸实施, 其激励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笔者称之为“活动使用:被实施”。

案例:利用兼任学院团委副书记的便利条件, 每逢学院重大活动, 笔者都会面向全院组织征集活动方案, 招聘活动项目实施人, 从活动策划、广告制作、通知安排、工作协调、具体实施、总结表彰等各方面全过程渗透应用写作, 作文与做人融于一体, 写作与专业相互促进。学生以集体或个人名义承揽、经营的活动方案等作品付诸实施, 并且及时在学院醒目位置将作品名称、作者姓名等信息公之于众, 学生备受鼓舞, 积极性高涨。其他竞争对象也在参与竞争中得到了锻炼。

综上所述, 以发表为中心改革高职应用写作教学, 其发表不拘时间、范围、场地, 形式也灵活多样。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拥有施展才华的一方天地, 这为大面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 增强高职应用写作教学实效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1]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香瑶.“发表本位”动力学写作教学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6.

[3]黄立平, 纪忠璇.对一则消息的修改及思考[J].应用写作, 2009, (4) .

篇7:钱锺书先生一封未发表的书简

尧坤同志教席:奉书敬悉。《梧门诗话》经眼者,忆亦是转钞本,三十余年前借阅之,不忆在何处。草草摘录数节即还,初未知至为难遘之罕籍,亦以鄙见于时帆之诗才诗学均不甚许与也。无以塞明问,歉歉,即颂近祉。锺书上 二十四夜

据信封上邮戳,此信系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四日夜写就,次日发出。或许是我原信中的姓名字迹潦草,或许是老先生灯下未能看清楚,故回信的信封写成“马尧坤”,信笺抬头也写成“尧坤”,好在地址写对了,我所在的学校系科只有我的姓名与此相近,故还能如期收阅,否则难免有“遗珠”之叹了,幸甚。

法式善(一七五三—— 一八一三),清朝内务府蒙古正黄旗人,姓乌尔济氏,初名运昌,据《批本随园诗话批语》载:“因用国书(拼音满文?)书之,与‘云长’同,奉旨改今名。”字开文,号时帆,清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至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著有《存素堂文集》、《清秘述闻》、《槐厅载笔》、《梧门诗话》(稿本)等,编辑或参编有《湖海诗》、《熙朝雅颂集》。

《梧门詩话》钞本到底藏在何处呢?九十年代初,我供职的学校图书馆购进了台湾省文海出版社出版的《清代稿本百种汇刊》,中有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的《梧门诗话》,我总算得见“庐山”真面貌。但是既然藏在台湾,钱锺书先生怎能借阅呢?其时我已不研究法式善了,就没有再深究,也不便再为此事写信打扰钱先生。近读张寅彭、强迪艺编校的《梧门诗话合校》一书,这个谜解开了。

原来,据张、强二先生在该书“前言”中的考证,目前存世的《梧门诗话》钞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十二卷“进学斋藏钞本”,今藏国家图书馆,近年影印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一是十六卷钞本兼修订本,今藏台湾“中央图书馆”。今有台湾广文书局《古今诗话续编》及文海出版社《清代稿本百种汇刊》两种影印本。据对勘,台湾本是在国图本基础上修订的。

此外,存世的还有杨亨寿钞本,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但是“除文字偶有订正外”,与国图藏本完全相同。杨亨寿在“钞本题记”中云:“《梧门诗话》十四卷,梧门先生手篡,藏之诗龛,未会剞劂。至其曾孙玉昭,尚能克保先泽。玉昭没,后人不能继绳武,又遭光绪庚子之乱,梧门所蓄菁华一朝尽矣。先生手定《诗话》原本归叶兰台枢部家,吾友高竹坪所得,是为副本,中间脱落数卷,且写本荒率,舛错颇多。余手钞一通,度已失必难剑合,乃正其误谬,定为四卷,并将先生自撰诗话例言补之卷首。”(转引自《梧门诗话合校》“前言”注释[三])

钱锺书先生信中提到三十年前借阅的《梧门诗话》是不是其所在的研究所的藏本呢?《谈艺录》572页中述及《梧门诗话》时,云:

……杨亨寿订本法时帆《梧门诗话》卷一、卷三各摘震亭两句,称其“颇得宋人三味”,“时有拔俗之致”,以示“随园不喜震亭诗”之非公道。……

据《梧门诗话合校本》,钱先生所转引的两句在“国图”本《梧门诗话》的卷二、卷六而非他所说的卷一、卷三。蒋寅先生在《杨亨寿重编本法式善梧门诗话跋》(载《差异》杂志第一辑,河南大学出版社二○○三年九月)一文中说此本四册,分题四卷,今与国图本逐卷对勘,知其册一即国图本卷一、卷二,册二,即国图本卷三、四……(转引自《梧门诗话合校》“前言”注释[五]),从钱先生引文中的卷数标号,可见钱先生所借阅的当是此杨亨寿本。

另,《管锥编》一九七九年版第四册第1532页中说到“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杨亨寿录本法式善《梧门诗话》卷三皆称英梦堂《咏雪》:‘填平世上崎岖路,冷到人间富贵家’”。《北江诗话》卷二确有此引诗,但是遍查《梧门诗话合校》却无,不知何故,尚祈方家有以教我。

钱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鄙见于时帆之诗才诗学均不甚许与”,确为高见。但是《梧门诗话》仍在诗学史上有一定价值。书中记载了作者所见所闻的数百位诗人及其诗作,摘引了一些名句,特别是录存了许多“边省”少数民族的诗人,正如其《梧门诗话例言》中所说:“余近年从北中故家大族寻求,于残觚破箧中者,率皆吉光片羽。故是编于边省人所录较宽”云云,有意别于袁枚的《随园诗话》“虽搜考极博,而地限南北,终亦未能赅备”。从这个角度看,此书有助于更全面了解清乾隆时期的诗坛状况,包括诗人交往及诗学思潮。现存的两种钞本反映了作者从初稿到修定,传钞者佚失、校补的过程,有同有异,有增有减,不便细读。张寅彭、强迪艺二先生花了很大工夫,以台湾所藏十六卷本为底本,校以北京所藏十二卷本,整理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文本,无论对于阅读还是研究都是有益的。

篇8:一堂“未完成”教学任务的公开课

那次上课的学校是教育局指定的, 上课的班级和顺序都是当场抽签决定的。可以说, 每个参赛的老师都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 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 对学情了解不多。

当时, 我所执教的内容是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的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在引出在动物和人体内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时, 我首先给大家展示了一张“一个身患白血病的女孩在病床上刻苦学习”的图片, 然后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 同学们知道迄今为止, 白血病唯一根治的方法是什么? (2) 为什么骨髓移植可以有效地治疗白血病呢? (3) 骨髓与血细胞的形成有何关系呢?教学进程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课堂气氛也相当热烈、融洽。我又给大家展示了一张“大陆骨髓首捐香港, 捐献者来自无锡”的图片, 这时, 作为水到渠成的处理, 我适时对学生展开了情感教育, 向他们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是你, 你愿意用可再生造血干细胞, 去拯救不可再生的生命吗?”

在这种比较正式的场合, 按照常规思维和中国的教育模式, 即使学生们心里一百个不愿意, 站起来的回答也肯定是“我愿意”, 并且列举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样在评课者的印象中, 才算是一个完美的答案, 也算是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不过在心里, 大家都明白, 这只不过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表象, 真正自愿捐献骨髓的人是寥寥无几, 否则我国中华骨髓库也不会直至今日只有600万份。这样的答案充其量只是学生对教师提问的一种敷衍和教师对所谓完美课堂的一种展示形式。也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很随意地点出坐在后排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孩, 让他来表个态,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站起来很响亮地说:“我不愿意!”其他同学有的惊讶地看着他, 有的开始掩着嘴巴窃笑;听课者也开始交头接耳。

说实话, 当时我的心里也咯噔了一下:因为我事先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会出现这样的答案。但是反过来一想,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的, 我又何必一定要求答案千篇一律呢?况且这不正是考验我的课堂驾驭能力的最好时机吗?所以我一边想着恰当的措辞, 一边不漏声色地微笑着问了他第二个问题:“你愿意告诉我理由吗?”他踌躇了一会, 面带羞涩地说:“因为我怕疼!”听到他的答案, 全班哄堂大笑, 甚至有的人笑得趴在桌子上, 有的笑得捂着肚子。听课的老师都含笑抬头看着我, 等着我来收拾这残局。

等大家笑得差不多的时候, 我不慌不忙地说:“这位同学能够大胆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 非常好, 这本身就是一种勇者的表现;我国的捐献原则就是以自愿为原则的, 绝对不会强人所难。不过如果仅仅是因为怕疼的话, 我想一个堂堂的男子汉, 区区一点疼怕什么呢?”接着, 我话锋一转:“我知道抱有怕的想法的同学不是一个、两个, 而是有一大群, 有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因为每个人对不了解的东西总归有一定的畏惧心理。我建议大家课后可以多看看有关骨髓捐献的资料, 加深了解。到时你就会发现这其实也只不过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绝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接着, 我就骨髓捐献的过程作了简单的介绍。据统计, 约有90%的公众对骨髓 (造血干细胞) 的移植方法、移植安全性和风险性等知识掌握不够, 对其过程的了解还停留在对字面含义的简单理解上, 普遍认为捐献骨髓需要直接从供者骨内或脊椎内抽取骨髓。正是这种惧怕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加入志愿捐髓者行列, 造成了供者的流失。实际上, 捐献骨髓与普通献血没有本质区别, 现代医学的进步使得骨髓移植的技术越来越简单、安全和有效。目前采用的骨髓移植方法类似于一般献血, 只需采集50~100毫升含有造血干细胞的血液输给患者。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的造血干细胞本身就有50%处于静止状态, 供者所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只占人体内造血干细胞总量的0.3%~0.5%, 在完成采集后, 供者的造血干细胞会迅速增殖, 一两周内完全恢复, 所以捐献骨髓对供者的健康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是, 它的意义是非凡的, 因为每年有很多病人由于没有配型成功而离开人世, 国家建立资料库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求, 提倡向社会奉献。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生命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根据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宗旨和各国骨髓库的惯例,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自愿无偿的。

当然, 由于中间插入了这些事先没有准备的知识, 所以后面准备的课堂巩固练习没有完成, 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我一直在思考:这节课我的教学任务完成如何?虽然, 在接下去的课中我还得去弥补上节课的练习, 但是我仍觉得:值!

篇9:未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摘 要】本文以未发表美术作品为例,分析著作权权利转让导致的继受人权利行使和原发表权之间的冲突,从权利位阶的角度阐明发表权附随展览权转移观点的不合理性,并尝试阐明在保护原始著作权人和著作权交易秩序的基础上的有条件默示许可之观点。

【关键词】著作权;冲突;知识产权及相关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的规定,作者享有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而在对著作权的继受取得进行讨论的同时,《著作权法》第十八条规定“美术等作品原件的所有权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但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从狭义的文义解释的角度而言,即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导致展览权的连带转移,但是并不意味着除展览权以外的发表权、保持作品完整权等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转移。

然而,从《著作权》法中的展览权,即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行为。“公开”这一对展览方式的界定,实质上使社会不特定公众获得了接近该作品的机会。仅从获得的可能性上而言,其实为行使首次将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即原作者的发表权。

由此,仅从文义解释出发,未发表美术作品原件转让后,原件所有权人的首次公开展览的行为不可避免的侵犯原著作权人依法未发生转移的发表权,受让人所获得的展览权本身是不完整的也是存在瑕疵的。

当前,学界针对此著作权法立法上的悖论主要的解释方式有以下三种:第一种,认为发表权通常不能单独行使,需要与其他某种著作财产权一起行使,故而将未发表的美术作品或者摄影作品的原件转让,同意将未发表的作品摄制成电影,将未发表作品的著作财产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进行转让的,均视为转让的同时将原作者的发表权连带进行转让。但是,在我们所讨论的未发表作品原件转让的悖论中,至少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发表权与展览权,到底谁是上位的著作权法上的权利概念”的问题,发表权作为一种重要的人身权利,到底是否应该伴随原件展览权的转移而发生转移,目前尚且存在很大的争议。

第二种观点认为,未发表美术作品原件的转移,应当依照《著作权法》的规定进行严格的文义解释,即转让的权利仅限于展览权,而不应该包括发表权本身。

原件所有人行使首次发表权应当征得原著作权人的许可或者同意。发表权作为一种人身权,应该在整个著作权法的权利体系里属于更加上位的概念,其伴随展览权发生转移是不科学的。其次,如若默认发表权伴随著作权发生转移,势必是对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的扩大解释,且这种扩大解释实际上是对原著作权人的发表权进行了限制,这种不利于权利人的扩大解释在解释的情况下应当慎重,且当在文义解释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可跨越顺序。

但是,第二种观点在保障受让人利益方面就显得有点单薄,倘若受让人行使首次展览权需要征得原著作权人的同意,无异于使其的展览权存在先天的瑕疵,且存在原著作权人滥用权利不予许可的情况,甚至要受让人已支付原件合理对价的情况下要求受让人就其首次展览获得发表权许可再次支付对价。这显然是让原件受让人承受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第三种,在对受让人的救济上也存在基本的矛盾,甚至会出现救济无门的情况。这种情况只能在购买原件时就发表权专门在合同中写明,通过追究原著作权人的违约责任进行救济,而实际情况多是双方基于信任并无合同存在,且就算是纯粹的原件买卖,也存在受让人在购买美术作品后一段时间临时起意要进行展览的情况,就算是一开始就准备购买作品进行展览的,也很难在未约定发表权的情况下就此争议主张原作者存在根本违约而解除合同。因单纯的动机不可实现一般不足以支撑根本违约的解约要求。买受方购买美术作品的主要目的也在于获得原件所有权,而不应以无法获得完整展览权为由解除合同,这也是维护社会基本买卖秩序的需要。

从以上的基本观点看,双方的主张均有原因却又无法完全概括,因而从笔者亦主张的第三种分类讨论的解释方式中可以获得一定合理性。从社会具体情况而谈,很多美术作品原物所有权的转移是基于好意施惠行为的赠与行为,对于此种行为应当认为原著作权人在主观上并没有允许其公开或者展览的意思,因而在将所获赠与的作品展览时,应当征求原著作权人的许可。

对于基于双方特殊关系而导致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作品所有权转让时,我们认为发表权与所有权均发生转移,受让人可以不经过原著作权人同意行使展览权,但是原著作权人可以享有从展览中获得不超过转让价格与当时市场价格之差的归入收益。但是,为限制这种收益归入权的滥用,应对作者转让作品时的主观状态进行限缩,仅限于处于双方特殊关系而导致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情况。

对于双方以市场价格转让或非基于特殊关系的低价转让时,可以认为该對价包括两部分:原件所有权(展览权)转让的对价与获得发表权许可的对价,此时不应该作发表权伴随展览权转移的解释,而应该作一并同时转让的解释,支付的对价是两者独立的对价。这样就突破了两者到底何种权利是第一位的矛盾,在基于权利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至于非基于特殊关系的解释,我们一般主张该关系系指作者与受让人之间存在友谊、亲属关系等足以影响受让价格的关系,若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导致的不合理低价,应当以可撤销合同解释而不再在此讨论。

然而第三种主张也存在基本的问题:首先,以作者与受让人之间就作品所有权转让达成合意的动机作为划分标准,本身即是不稳定也不科学的。其次,就特殊关系的界定上仍存在很大的模糊性,而对其外延与内涵的准确化列举亦不太可能。最后,对什么是明显不合理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进行判断仍缺乏可操作性,即使参考民法中的第三人撤销权中不合理低价的标准,也会存在无形资产评估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所以就这个问题仍待于学界的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1] 宋贻珍.论发表权[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06)

[2] 衣庆云.对发表权诸问题的再认识[J].知识产权. 2010(04)

作者简介:

姚硕,兰州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知识产权管理。

陆婧楠,兰州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上一篇: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调查报告下一篇:得寸进尺词语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