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法规考试题

2024-05-07

新闻法规考试题(精选6篇)

篇1:新闻法规考试题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考试内容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是(ACD)

A、新闻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

B、物

C、新闻媒体

D、政府、公民、法人、社会团体、群众团体

2、新闻法律关系的客体是(ABD)

A、物

B、智力成果

C、新闻媒体

D、新闻行为

3、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有(ABCD)

A、消极的权利和积极的权利

B、约定的权利和要求保护的权利

C、消极不作为的义务和积极作为的义务

D、接受法律制裁的义务

4、有关于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A新闻法律关系是根据新闻法律规范建立的关系。

B新闻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C新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D新闻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

5、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ABC)

A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原则

B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C宪法原则

D实际恶意原则

6、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为言论和出版自由,其内涵包括(ABC)A、言论自由

B、出版自由

C、新闻自由

D公共利益原则;较少限制手段原则 ;事后限制原则;明显而即刻危险的原则;法律规定明确、限制精确的原则;绝对禁止原则

7、海洋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三种新闻法规形式有(ABD)

A《新闻法》 B判例法 C英美法系

D写在《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8、英美国家各种判例法案例有(ABCD)

A、李尔本叛国案

B、约翰.威克斯案

C、1996年诽谤法案

D曾格案和沙利文案

9、境外新闻媒体派出机构与记者的管理方法主要有(ABCD)

A、申请批准注册制

B、限制采访许可

C、控制新闻源(接受采访者)D、参看《关于加强对境外记者采访事项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发布新闻信息管理办法》

10、广告发布的三条基本原则是(BCD)

A、禁播丰胸广告、增高广告、医疗广告、保健品广告、减肥广告

B、广告必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C、合法

D、真实 11广告发布中被禁播的有(ABCD)

A、丰胸广告B、增高广告C、医疗广告D、保健品广告和减肥广告

12、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有(ABCD)

A、违法行为(新闻作品已经发表)

B、损害事实

C、因果关系

D、主观过错

13、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有(ABCD)

A、行使舆论监督的职能和权利

B、公正评论

C、权威的消息来源、受害人同意

D、公众人物和公共兴趣、合理使用

14、新闻侵权的责任承担有(ABCD)

A、停止侵害

B、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C、赔礼道歉

D、赔偿损失

15、煽动罪的特点有(ABCD)

A、表述方式的非理性

B、内容的非事实性

C、直接面对公众,即公然散布

D、具有导致反常行动的目的

16、煽动罪的五项罪名有(ABCD)

A、煽动分裂国家罪

B、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C、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D、煽动群众抗拒法律实施罪、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

17、泄密罪的三种罪名有(ABC)A、泄露国家秘密罪

B、向境外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C、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罪

D、泄漏国家领导人隐私罪

18、新闻保密制度具体分为(ABCD)

A、坚持自审和送审制度

B、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C、采访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的批准制度

D、新闻发布制度

二、名词解释

1、法治

法治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概念,是一种治国思想和治国方式,其基本含义是执政者以法律、制度限制、制约国家权力,依法合理地运用公共权利,形成普遍遵守法律和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的状态。

或: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2、法制

法制是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用以维护其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法律和制度。

3、新闻法制:

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调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

4、新闻法律关系

是指新闻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关系。

5、重大政务新闻

重大政务新闻,主要指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重要文件、重要会议新闻、有关领导人重要公务活动、重要人事任免、领导人去世等。

6、新闻发布会制度

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或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提问的一项社会活动。

7、媒介审判

新闻报道凌驾于司法之上、干预和影响司法的行为。通常发生于案件审理过程之中,主要表现是,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期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其事实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以至是失实,其影响往往是煽情的,其后果足以影响法庭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

8、新闻危害国家安全罪

是指利用新闻作品煽动分裂国家,以造谣、诽谤或其他方式颠覆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利用新闻媒体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这是最严重的新闻犯罪形式。

9、侵权行为

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以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损害行为。

10、新闻侵权

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11、人格权

是指人格主体依法享有的维护独立人格所必备的权利。按照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公民的人格权包括公民的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12、新闻职业道德境界

特指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接受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新闻职业道德修养之后达到的新闻职业道 德的觉悟程度或所形成的新闻职业道德品质状况与情操水平。

13、新闻道德评价

新闻道德评价在整体上说,是主体通过自我评价或者他者评价对所涉新闻行为、新闻品质的价值判断活动,核心是对新闻行为道德性的评判与反思。

14、抗辩事由

指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多恶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者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

15、国家秘密

指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16、新闻统制

就是在“党化新闻界”、“以党治报”为出发点,根据各种新闻法令和条例建立各种新闻检查制度和各种新闻检查机构,对新闻传播业进行严格的控制。

三、简答题

①、法治与法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区别:1)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密切相关,没有国家则无所谓法制,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只有在现当代民主之国家才能产生和发展。2)法制是指以法为核心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使相对静态的制度的综合;而法治是依法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略,是动态的过程。3)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②、新闻法制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联系:同属上层建筑,本质一致,都是维护社会稳定、人类文明进步。(目的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相互包含性)。

区别(形成方式不同、实现方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1)新闻法制以国家意志出现,确定性、程序性、制裁性;职业道德以社会意志出现,没有明确的制裁性;(2)新闻法制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以权利为本位;职业道德以义务为本位;(3)新闻法制调整的是需要国家权力干预或保证的社会关系;职业道德则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调整人们的行为;(4)新闻法制具有强制性,以他律为主; 职业道德具有诱导性,以自律为主。③、新闻法律关系的内容(新闻权利与新闻义务)有哪些?

新闻权利:1)消极的权利,即自主地以各种手段采集信息的权利。(freedom from)

在公开场合或约定场合,记者有自主采集、访问的权利,他人不得干预。2)积极的权利:自己有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如对负有信息公开义务的政府索取信息的权利。(freedom to)对负有特定的信息公开义务的主体,记者有索取信息的权利。3)约定的权利,即在征得他人许可的前提下,采集他人所控制的信息的权利。4)要求保护的权利,即权利人的正当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有诉诸法律、要求保护的权利。

新闻义务:1)消极不作为的义务:即义务人抑制某种行为的必要性,如新闻记者有依法不得揭露国家机密的义务。2)积极作为的义务:即有要求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做出某种行为的必要性,如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时,国家机关有义务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公开。3)接受法律制裁的义务,即义务人一旦侵犯权利人的利益、接受国家强制措施的必要性。如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严重侵犯了被采访对象的名誉权就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④、清末报律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与历史局限性有哪些? 主要内容:《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大清报律》、《钦定报律》、《钦定宪法大纲》其中规定“臣民于法律范围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这是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中作出赋予臣民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对于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言禁、书禁、报禁是个有力的突破,形式上颇具资产阶级法制色彩。历史进步性:(1)初步建立了新闻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初步确定了言论出版自由。清末新闻法由《钦定宪法大纲》以及《大清报律》等其他五部主要法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令等构成,在体系结构上与欧日趋同。(2)确立了一系列有进步意义的新闻法律制度。首先,在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上,清末新闻法最初采取了批准制,但随后在1908年的《大清报律》中确立了注册登记制,由此彻底开放了报禁,顺应了时代潮流。在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上,清政府首先改新闻的事先审查制度为“存查”制度。1911年的《钦定报律》将1908年《大清报律》规定的时限审查制度改为当日送交主管部门“存查”的制度,其目的虽然是加强政府对报业的管理,但较先前的坷严规定已有相当放宽,与当时西方新闻法的潮流是一致的。其次是确定了更正制度。《大清报律》第八条规定“报纸记载失实,经本人或关系人申请更正或送登辩误书函,应于次日照登。”第三是规定了报刊的禁载事项,《大清报律》规定的禁载事项有6条。历史局限性:(1)各项新闻法虽然采取了西方现代新闻立法的形式,但其目的始终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清末新闻法的制定与国家社会的变革进程及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保障新闻从业者的言论、出版自由,而是清政府力求用法来控制报馆,保证其求新、变法政策的贯彻和推行,以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2)清末新闻法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具有很大的局限。一方面,《钦定宪法大纲》所规定的言论、出版各项自由,既被限制在法律范围之内,还要受到皇帝的制约。另一方,由于中国缺乏法制传统,新闻法规定的各项先进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⑤、目前我国报刊出版秩序方面存在的较为突出的违法违规现象及其根源是什么?(1)未经批准擅自出版报刊;(2)假冒报刊名称出版;(3)转让刊号和出版权;(4)盗印报刊。根源:号的稀缺性(计划管制与自由市场相脱节)。

⑥、新闻发言人与发布会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新闻发言人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

1983年4月,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设立新闻发言人的目的:加强同外国驻京记者或临时来访记者的联系,向他们提供中国的情况,阐明中国的立场和方针、政策,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基本局限在中央一级人民政府。

(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

新闻发布会蔚然成风,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机关到企事业单位,无不建立起新闻发布会制度。发布会的内容: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等问题相关,主要涉及到企业开业、产品上市等商业活动。结果容易演变成赠礼品、拉关系的铺张腐败等现象。

1993年新闻出版署颁布了《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等级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实行登记与审核制度。其中,企业开业、产品上市等商业活动不宜举办新闻发布会。要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遵守发现和法律、贯彻节俭精神。

(三)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新闻发布制度进入改革阶段,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日常化。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1)抗击非典后期:政府开始全面推广新闻发布制度建设,修改保密法,制定信息公开条例,开展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在突发事件应急、政府政务公开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2)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中催生的新闻发布是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2008年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政府对中外媒体采取全方位开放策略,是我国新闻发布制度又一新的里程碑。⑦、新闻媒体报道自杀新闻的失当之处及其防范有哪些?

失当之处:

1、过分强调群体:公众人物,大学生;

2、文字报道的不当:用语耸人听闻,对死者充满同情;过多描写自杀细节;煽情式、渲染式的报道方式

3、将自杀原因简单化;

4、缺乏反思自杀的报道;

5、在版面编排上常置于显著版位;

6、图片、照片使用及网络自杀。

防范:

1、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切忌将自杀行为描绘成勇敢的、负责的、值得学习的或者赞赏的行为。2、报道中应不附加照片,不应让读者看到直接的自杀现场,更不能将自杀者的遗容公诸媒体。

3、不对自杀方式进行详尽的描述,避免绘声绘色如同讲故事一样。

4、媒体报道时切忌把自杀行为描写成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悬案,但也不能过于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件事引发的悲剧。

5、切忌在报道中暗示自杀是人们面对重大人生困境:如破产,考试失败、被性虐待、开除学籍等的唯一解脱方法。

6、将死者描述为反抗社会黑暗面的勇士,会导致心灵脆弱者误认为社会崇尚自杀行为而盲目效仿。

7、对于因为某种疾病,例如抑郁症、酗酒等引起的自杀,在报道时要同时介绍这类疾病的可治愈性。同时,可以提供相关信息,告知其可以获得的援助和帮助。

8、媒体还可以对自杀未遂的严重后果,如脑功能受损、全身瘫痪等进行描述,以避免个体选择自杀做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⑧、新闻侵害名誉权和新闻侵害隐私权的区别有哪些?

1、侵权方式不同。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一般是采取无中生有、侮辱、诽谤等方式贬损他人的人格,从而使其名誉受到损害;而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则多为非法获取、扩散有关他人私生活的事实,干涉他人私生活等等,从而使他人的内心安宁受到搅扰。前者散布的是虚假的情节,后者披露的则是真实的情况。

2、侵害结果不同。对他人名誉的侵害,肯定会造成人格的贬损、名誉的降低;而对他人隐私的侵害,则未必造成名誉的降低,有时甚至会提高他的声誉。

3、处置权不同。隐私权包括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或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三项内容,其中有关个人信息的保密并非绝对的,当事人可以自行将其公布于众,也可以授权他人公开发表,也就是当事人可以放弃这部分隐私权;而名誉权的中心内容是社会对当事人的评价,这一权利不可放弃,他不能自行或授意他人贬损自己的名誉。

4、责任方式不同。侵害名誉权的责任方式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赚、赔偿损害等方式,而侵害隐私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是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

四、论述题

①、结合实际谈谈当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主要有哪些表现与原因有哪些?

表现:“有偿”新闻;“新闻敲诈”;虚假报道;不良广告;格调低俗;抄袭剽窃;不正当采访和发表新闻;报道对象比例失衡;不正当竞争;网络信息的安全畅通。

原因:

1、经济利益的驱使。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强大的冲击,部分新闻工作者受其影响,忽视了“国家利益”、“政治利益”、“群体利益”只求自身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2、新闻行业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任何行业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我国尚未走向规范的新闻媒体行业,因为其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和权威性,在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更容易滋生腐败,其一句简单的评论就可以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同时我国的新闻媒体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其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这种比较特殊的地位也容易出现行业不正之风。

3、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强调“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但仍有记者将其视为一纸空文,我行我素,屡屡犯禁。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

②、结合实际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立法的进展情况及呼吁新闻立法的必要性。

1)对新闻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作了相当充分的论证:一方面要保障新闻自由,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正当权利;另一方面限制、制裁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言论。

2)对新闻法的各方面内容作了广泛探讨。除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外,诸如:知情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诽谤、更正和答辩、新闻报道与司法、追惩制和预防制、舆论监督、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禁止淫秽、著作权等等,皆有涉及。3)新闻法研究领域的争议得到全面展示。难点九条:(1)新闻法早出台还是晚出台;(2)新闻法应立足现实还是理想的超前的;(3)是否允许私人办报;(4)新闻自由;(5)新闻的功能;(6)舆论监督;(7)法律责任;(8)新闻仲裁制度;(9)新闻工作者自律。

新闻立法的核心在于破除人治;媒体权力也应该受到制约;信息公开权力不足以保障公民知情权。实际:

(一)腐败不断加剧,怨声载道,是怎么来的?同样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途中,美国当年有媒体开展的“扒粪运动”,我们却在那里大搞“正面宣传”,从1987年-2010年被绳之以法的120名省部级高官,没有一个是由媒体从发现蛛丝马迹开始,步步深入揭发出来的。我国新闻体制是本地无法揭发本地贪官,又因为禁止跨地区监督,不准媒体揭发外地贪官。这等于是创造了令贪官放心的舆论氛围。

(二)我国贫富悬殊越拉越大。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28上升到目前的0.48(欧洲与日本在0.24~0.36左右)。而且,1%的人口掌握了41.4%财富,财富集中度畸高。招商银行联合贝恩管理顾问公司对外发布的报告显示,相当于中国总人口0.2‟的人,持有相当于全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0万亿元的近一半资金。不让媒体向决策层及时输送贫富悬殊的信息,不利于国家微调税收和分配政策;不让媒体向全社会输送这方面的情况和意见,就不能形成缩小基尼系数的社会动力。

(三)许多全局性的问题由来已久,这两年爆发性地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是怎么回事?政治体制改革进展迟缓,其理由还可有一说,但是像领导干部及其配偶财产公开、党政机关“三公问题”、各地普遍建政府大厦、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收入差距太大、药品流通环节问题多导致药费奇贵等问题,群众议论纷纷,解决起来并不像政治体制改革那样牵一发而动全身,但传媒也是无所作为,并不是他们不敏感,视而不见。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借口下面,传媒偶尔触及皮毛,都要冒很大风险。以至于有某特大城市下令传媒不得讨论孩子上幼儿园难、上小学难,以及大量居民被狗咬伤,怎样处理人与狗的关系的问题,传媒也只好遵命。我们过去总是认为,要把一切不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媒体要配合,不挑开引起不安定的矛盾,安心“把蛋糕做大”。结果让以上几方面的问题不断积累,堆积如山,结果造成更加严重的不安定因素。

(四)“文革”回潮是怎么来的?无论反右、大跃进和大饥荒,还是“文革”,都早已过了档案保密期了,可是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很少让出版社出版披露这些巨大灾难和严重错误的著作。这是导致现在出现“文革”回潮、称赞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增加了一股新的阻力。

③、结合案例论述媒介审判的特征、危害,并谈谈新闻媒体应如何避免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的 特征:1)多发生在刑事审判中,被报道对象多是民愤极大、影响深广的“非自愿性公众人物”,被报道者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媒体往往打着顺应民意的旗号,乐得“落井下石”。2)为体现媒体所标榜的公正的社会立场,媒体对被告一方往往“一棒子打死”,在事实的选取上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这就很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来。3)“媒介审判”的事件一般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媒体对此类具有极大影响力和可读性的事件趋之若鹜,对这些事件进行长时间、大容量、一边倒的宣传和炒作,形成一种齐声挞伐的舆论氛围,给公众以错误的印象,使公众服从于这种格调一致的错误认知。这样一来,司法机关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迫于舆论所造成的各种压力,很可能会对一些案件做出不公正的判决。

“媒介审判”的危害:

1、对刑事案件不合理的定性违背了《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和《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即“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在民事案件结案之前抢先做出倾向于一方的报道则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确认的诉讼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2、容易摧毁公众对法院的信任,也就容易摧毁了法治的基础。

3、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4、使媒体自身承担不利的后果,如妨碍民事诉讼会受到法院的处罚;不正当的定性、定罪更可能被诉名誉侵权。

方法:

1、判决前,不对案件做定罪、定性式的报道;

2、不应指责诉讼参与人正当行使诉讼权利的行为;

3、平衡报道,不做诉讼一方代言人;

4、对案件报道中涉及的某些群体予以特别的关切:(1)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2)对妇女的特别保护

5、对涉密案情不详细报道;

6、评论一般应当在判决后进行,批评性评论要特别注意:

(1)批评性评论内容不外是涉及实体和程序两大领域,而质疑和批评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程序违法行为无损司法公正。(2)批评性评论应当持“谨慎”态度,应对素材要严加核实,力求事实典型,评论公允,而不宜不加选择,铺天盖地。(3)批评性评论应当抱有善意,将正当批评与侮辱和谩骂区别开来。(4)批评性评论应当避免针对法官个人的品行与学识,对事不对人。④、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把握“限制公职人员名誉权与保护舆论监督” 两者之间的平衡? 确立“实际恶意”原则

主观上的故意:是指行为人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损害后果,但是希望或者放任结果的发生,类似于“实际恶意”原则中的“明知故犯”。

重大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不良后果而没有预见,类似于“实际恶意原则”中的“严重失职”。

确立“事实—评论分离”原则

1)假事实——要求“内容基本真实”

2)发表不当评论:明明知道评论所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仍然进行评论。A 评论所依据的事实是否是真实的——如果评论者并不知道所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或者没有理由知道事实是虚假的,即使事实真的是虚假的,也不应负责。B 纯粹的评论本身是否构成侵权——事实己得到确认为真实的情况下,就该事实发表的评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认为是侵害被评论者的名誉。3)表达侮辱性言辞

确立“公职人员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区分开来”的原则

公共事务范畴:政府官员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以政府机关的名义行使或活动;人事务范畴:政府官员以自己名义行为,这些行为是对其作为一般公民所享有的自身权利的行使。

如披露官员在私人交往中贪图便宜、在家庭和婚姻关系上有过不诚实行为,对这些隐私的披露所引起的纠纷是否可以看作名誉侵权,关键在于这些行为是否与被披露者的公职的适应性有着直接或较为密切的联系。⑤、案例分析:“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 新闻采访行为,请你对该案例进行新闻道德评价。2011年10 月23 日晚上,深圳联防队员杨喜利手持钢管、警棍闯进王娟的家中,一通乱砸后,对她进行长达一个小时的毒打和强奸。她的丈夫杨武则躲在几米外,不敢做声,眼睁睁看着妻子遭此横祸,一个小时后才悄悄报警。犯罪嫌疑人杨喜利涉嫌强奸被依法予以刑事拘留。“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报道这条新闻,多家媒体的记者找到杨武家,用摄像机、相机、话筒和录音笔将杨武及王娟团团围住,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逼问事件的经过,尽管《南方都市报》此前的报道已经描述了受害人王娟的精神状态,称她“自事发后一直躺在家中不愿见人,也不愿与人对话,不吃不喝,精神失常,还时常撞墙”,并有自杀行为,但蜂拥而至的媒体依然找上门,一直逼问到王娟用被子捂住脸,杨武痛哭流涕地下跪哀求。在这些饱受伤害、内心脆弱的受害人面前,媒体的强势将他们的尊严和隐私狠狠践踏。

评价:首先,应确定新闻传播行为的动机。当事件发生时,记者在第一时间报道事件进展,为受众提供全面的信息的动机是善的。记者应当秉承诚实、公正、人道的原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记者的动机并无善意。他们捕风捉影,窥探隐私,不惜牺牲受害人的尊严隐私为代价,以博取受众的关注。他们的动机其实受到个人私利和商业利益的驱使。

其次,记者进行采访报道的手段是存在很大争议的。记者公然闯入受害人的住所,将话筒伸向一个完全不愿意讲述自己悲惨经历的受害人面前,并将他们的哭泣、无助彻底地暴露在镜头之下。这是手段完全无视人文关怀,是不符合人道主义原则,不符合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其次,记者的采访报道行为达到的效果是恶善共存,但恶大于善。受众确实通过记者采访的文字和画面了解了事件的某一个部分,但是这些远不能展现事件的原貌。记者片面的过度关注受害人的状况,却忽视了跟进案件发展情况和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受众大量的质疑和批判足以看出记者采访报道行为的效果。

最后,从案件中记者的采访报道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来看,存在善的动机导致恶的效果以及恶的动机导致恶的效果两种情况。当然那些为了个人私利和商业利益而进行采访报道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善的动机带来了恶的效果,在道德评价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行为呢?如果恶的效果是因为在目前客观条件下无法预见的,或是虽然可以预见但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依然可以认为这些行为是善的。但如果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小伤害或者缺乏道德责任感,则这个行为善恶值得商榷。在“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中,为了客观全面的报道案件,对受害一方的报道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报道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那就应该尽量避免。记者可以预见采访报道行为会对他们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可以规避的,但是记者并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小对受害者的伤害,所以记者的报道行为很难被认定为是善的。⑥、案例分析:“茶水发炎“报道行为,请你对该案例进行新闻道德评价。

2007年3月19日,某媒体刊发“茶水发炎”的报道,称一家媒体为“考察”医德医风,导演了“茶水验尿”事件,让记者以茶水冒充尿液,到10家医院化验,竟然有6家查出阳性。茶水居然也“发炎”,即“患者”有“炎症”。在媒体对“医德败坏,毫不负责”一片抨击之声中,丁香园网站负责人李天天倡议:“有人用茶水泼了医生一身脏水,医生要用茶水证明自己的清白。”全国92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自愿自费以实验证明:茶水当成尿验,九成化验单呈假阳性。评价:动机:善,舆论监督,考察医德医风。手段:不正当,不符合道德规范。记者故意设“圈套”,向医生提供了虚假病史,谎称自己“尿痛”。记者冒充患者,提供假尿液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效果:恶,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医疗工作,而且会误导广大公众,使本来就紧张的医患关系进一步升温。

从案件中记者的采访报道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来看,存在善的动机导致恶的效果。如果恶的效果是因为在目前客观条件下无法预见的,或是虽然可以预见但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依然可以认为这些行为是善的。但如果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小伤害或者缺乏道德责任感,则这个行为善恶值得商榷。记者可以预见采访报道行为会对他们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可以规避的,但是记者并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小对受害者的伤害,所以记者的报道行为很难被认定为是善的。

篇2:新闻法规考试题

2017浙江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2月一批新法律法规将出炉,部分投资项目改为备案管理

国内部分行业投资项目,将不再实施核准管理,改为备案管理;北京市出台房屋征收评估暂行办法,规范房屋征收补偿价格;浙江省省政府要求,各县级以上政府,要将国家赔偿费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江苏省规定,服役期间荣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退役士兵,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2月1日起,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将影响我们的生活。

全国性法律法规

水运建设市场监督管理办法

2016年11月30日,交通运输部第28次部务会议通过了《水运建设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已予公布,确定自2017年2月1日起施行。

该《办法》共五章42条,分别是:总则、水运建设市场主体及行为、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办法》全面规定了水运建设市场主体的行为及责任,明确了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对有较严重违规行为及存在重大质量、安全事故隐患的项目单位或从业单位规定了约谈制度,对信用管理机制作了较全面规定,细化明确了违法处罚措施。

该办法的实施将大力改善此前水运建设市场的监管规定散见于各相关规章造成的规章之间交叉、重复、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有利于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水运建设市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障水运建设市场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推动水运建设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绿色航站楼标准

民航局1月3日发布了《绿色航站楼标准》(MH/T 5033-2017),于2月1日起正式施行。

该《标准》旨在强化对航站楼绿色规划、设计、运行的引导和控制,从航站楼构型、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人性化服务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对航站楼绿色建设和运行提出了规范性要求,适用于指导航站楼新建、改(扩)建、既有航站楼设施设备系统改造,以及航站楼运行管理。

该《标准》是在对我国航站楼设计和运行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其发布实施将填报行业标准空白,推进建设“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满足适用、高效、便捷、人性化要求”的绿色航站楼,促进机场可持续发展。

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

2016年11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自2017年2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24条,进一步规范了政府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和备案行为,明确对关系国家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管理,其他项目一律实行备案管理。

http://zj.offcn.com

财产保险公司产品费率厘定指引

保监会近日印发了《财产保险公司产品费率厘定指引》,于2017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指引》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费率的构成和费率厘定的原则等进行了规范性描述。二是规范了费率厘定的具体流程,包括前期准备、厘定过程、监控与调整。三是对产品费率厘定的监督管理办法作出规定,包括对费率精算报告、费率厘定工作底稿的要求及追责规定,为产品费率厘定监管提供保障。

《指引》的制定完善了产品定价监管制度,推动保险公司形成融会贯通的精算循环内控机制,并且为保险公司产品开发和回溯提供了完善合理的操作流程,《指引》在保险公司发生产品定价风险事件时可作为对其追责的重要依据。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随机抽查工作细则》的通知 2016年12月28日,为加强对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的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规范随机抽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和《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国家林业局研究制定《国家林业局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随机抽查工作细则》,已予印发,细则自2017年2月1日起施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城市防洪规划规范》为国家标准

2016年6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公告,批准《城市防洪规划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1079-2016,自2017年2月1日起实施。

《城市防洪规划规范》主编单位为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包括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鄂州市规划局。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地方法律法规

西藏自治区通信设施建设和保护办法(草案)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西藏自治区通信设施建设和保护办法(草案)》,于2017年2月1日公布实施。

《办法》旨在加强通信设施规划、建设与保护,保障通信设施安全与通信畅通,维护企业及消费者合法权益。内容包含通信设施保护工作,通信设施建设两方面。随着西藏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信息通信的依存度越来越高,而现行通信线路保护办法保护范围小、力度不够,且没有通信设施的规划、建设条款章节,而将通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是城乡规划法、电信条例的基本要求。

http://zj.offcn.com

该《办法》以“遵循统筹规划、保护生态、破除垄断、共建共享和合理利用资源”为原则,对通信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保护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为确保通信设施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对西藏通信设施建设和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北京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暂行办法

《北京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房屋征收补偿价格水平,保证被征收房屋价值补偿不低于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暂行办法将于2017年2月15日起施行。

暂行办法本着市场评估、衔接历史、规范补偿、推进工作的原则,通过市场化评估技术手段,规范房屋征收补偿价格水平,保证被征收房屋价值补偿不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

针对北京市房屋征收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房屋类似、分布密集的成片房屋征收项目,暂行办法提出了成片房屋市场化评估技术思路,明确可先设定或选定标准房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用的评估方法评估标准房屋市场价格,再对标准房屋市场价格进行修正,测算出被征收房屋的市场价值。

针对成片房屋以外单个或特殊类型房屋,暂行办法明确了具体评估方法选用的一般原则及要求,主要包括实践中较常用的比较法、收益法、成本法和假设开发法等适用。

除被征收房屋价值评估外,暂行办法还明确了房屋征收中可能涉及的其他价值评估具体规定,包括产权调换房屋价值评估,被征收房屋装修、设备及附属物价值评估,机器设备、物质等搬迁费用评估及停产停业损失评估等。

济宁市燃气管理办法

《济宁市燃气管理办法》于2月1日起执行,这是济宁市出台的第一部关于燃气管理方面的《办法》。《办法》中对燃气规划与工程建设、燃气经营与服务、燃气使用与燃气燃烧器具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新建住宅小区用户必须安装燃气泄漏安全保护装置。《办法》中明确了9个部门对燃气安全监督管理,并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

浙江省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办法

《浙江省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办法》经浙江省人民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已予公布,自2017年2月1日起施行。

《办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安排一定数额的国家赔偿费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当年需要支付的国家赔偿费用超过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应当按照财政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及时安排资金。

《办法》规定,浙江省追偿金额设定为最高不超过国家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两倍。赔偿义务机关在作出追偿决定前,必须听取被追偿人的意见;对不予采纳的意见,赔偿义务机关必须说明理由,同时如果被追偿的责任人不服追偿决定,可以申请复核和申诉。负

http://zj.offcn.com

有赔偿义务的机关或者其他有权监督的机关必须对被追偿的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威海市林地保护办法实施

2017年1月19日,山东省威海市发布《威海市林地保护办法》有关情况,该《办法》将于2017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

《办法》共十九条,明确规定了林地保护的责任主体、林地保护措施、林地使用要求和擅自开垦林地从事种植、养殖活动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此外,《办法》还对林地节约集约利用、森林资源培育等作出了规定。

针对擅自开垦林地从事种植和养殖活动、擅自使用林地、违法破坏林地等问题,《办法》提出,通过加强对违法开垦林地从事种植、养殖活动的管理,建立林地使用的部门协调机制和建立重大案件报告制度等措施对林地进行保护,将严重破坏林地的行为列为重大案件。

广东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办法

《广东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办法》已经2016年11月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二届8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2月1日起施行。

《办法》适用于广东省行政区域内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女职工在职期间产检视同正常劳动要支付工资,并且在职期间遇性骚扰单位须及时处理。针对女性权益与健康,《办法》赋予女性更多权益与关心,并依法保护女职工的个人隐私。

江西省实施〈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办法

2016年12月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第225号政府令,公布了《江西省实施〈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办法》,自2017年2月1日起施行。《实施办法》共八章、四十条,主要对退役士兵的接收安置、自主就业、安排工作、退休、供养等予以了规范,并提出了保障措施。

该《办法》的颁布一是明确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机制,将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和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国防动员和双拥模范城(县)考核体系;二是扶持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在资金扶持方面,《实施办法》规定,对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由安置地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发给一次性经济补助,补助标准根据部队一次性退役金标准;三是保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第一次就业,服现役期间平时荣获二等功以上奖励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因战致残被评定为五级至八级残疾等级的、是烈士子女的,由人民政府安排工作;四是细化了退役士兵接收安置的服务措施,《实施办法》提出了一系列服务措施,保障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

珠海经济特区安全生产条例

http://zj.offcn.com

2016年12月9日上午,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珠海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上通过《珠海经济特区安全生产条例》。《条例》列为2016年立法工作计划。2007年珠海制定了《珠海市安全生产条例》(原条例),对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4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进行了全面修改,根据法制统一原则,有必要根据修改后的《安全生产法》的新精神、新要求和当前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新的安全生产条例。《条例》经过市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通过,将于2017年2月1日起实施。

《条例》共七章四十七条,包括总则、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化工园区安全生产管理、应急救援、法律责任和附则。其中,具有创新性和珠海特色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进一步理顺了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原则。规定了市、区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职责,细化了安监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责及行业主管部门的直接监管职责,强调了镇、街、村、居的协助监管职责;将“一岗双责”上升为立法,明确政府及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各行业、领域分管负责人的职责。二是补充细化了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建立了尽职免责制度,在追究责任时做到客观公正,这也是全国地方性立法中的创新亮点。

篇3:新闻自由与政策法规的博弈

新闻自由是社会民主的重要体现形式, 是社会公众言论能够得到畅通表达的重要渠道。而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则是社会上层建筑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手段。看似两者间并不存在矛盾, 一个是为了发扬民主, 另一个是维护社会稳定。从博弈论角度看, 帕累托最优策略是两者的共同选择, 如在新闻调查中, 涉及的部门能够全力支持新闻调查, 主动为媒体提供一手资料, 把真相公布于众, 促进社会对整个事件的了解, 推进民主进程。但是这是基于合作式博弈的基础上, 在多数情况下, 新闻媒体与涉事单位间的是非合作式博弈, 使帕累托最优设计成为空谈。如:新闻媒体在报道中, 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含有严重的夸张、失实等成分, 误导受众。或者涉事部门出于各方面考虑, 有意隐瞒事实, 拒绝新闻媒体的介入, 运用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把新闻自由的空间压缩到最小。可以说, 在两者博弈的过程中, 新闻媒体与运用政策法规牵制新闻自由的部门都是对抗者, 同时又是决策者, 他们都在平衡自己的策略选择, 尽可能地实现自身最大的利益, 最终形成一种非合作性对弈。

从我国的最高法律《宪法》来看, 我国宪法里并没有“新闻自由”的字样, 而近似的是“言论自由”,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六项自由, 其中就包括言论自由。但这种权力往往得不到保障, 因为《宪法》同时规定, 公民在行使自由与权利时, 是在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 其它公民的自由权的前提下。一方面, 目前学术界对于“言论自由”有两种声音, 一部分学者认为所谓的“新闻自由”就是“言论自由”, 另一种认为宪法并没有阐明“新闻自由”就是“言论自由”, 新闻自由宪法里没有规定。在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必修课, 陈绚的《新闻道德与法规》一书提出:“在许多国家, 新闻传播法不是采取单一的法律文件形式, 而是表现为一种‘领域法’。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制定过一部规范新闻传播过程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法律。这是因为, 新闻传播活动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 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 要由一部法律来囊括新闻传播活动的所有规范可能是难以做到的, 也是没有必要的。”

西方国家向来习惯于标榜新闻民主与自由, 从政治方面对我国进行抨击, 诋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但是从国外看, 各个国家的宪法虽然都规定了新闻的自由权利, 但也是有条件的自由。如, 英国针对新闻媒体, 制定了《公务机密条例》, 禁止新闻媒体把国家的机密外泄。就连世界上最倡导“民主”的美国, 在《宪法》中规定:“国会不得通过任何建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的法律, 不得通过任何剥夺言论与出版自由的法律, 或限制人民集会、请愿或诉愿自由。”但仍然与之配套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新闻保密工作加以限制与界定。在各国对新闻自由进行钳制的同时, 新闻媒体并没有就此罢休, 而是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例如:2011年7月发生的默多克集团窃听丑闻, 窃听众多名人、政治家、军人、甚至伦敦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的电话而引起的公愤, 以及要求对此事件进行独立调查的呼声, 英国首相卡梅伦2011年7月8日宣布, 将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 对即将关张的通俗报刊《世界新闻报》的一系列窃听丑闻进行调查。

二、新闻自由与政策法规的均衡状态分析

新闻自由与政策法规间的博弈, 可以根据博弈论的“纳什均衡”理论来进行分析。根据“纳什均衡”理论, 在新闻媒体与政策法规的策略选择组合中, 两个参与者都面临着, 当对方不改变策略时, 他的策略是最优的。在纳什设置的博弈均衡点上, 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政策法规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如在表1中, 新闻媒体与政策法规都不了解对方的具体行动。把政策法规完全压制新闻自由和新闻媒体坚持完全自由同时设置为“1”, 反之, 两者都设置为“0”。新闻媒体与政策法规均有“完全”与“适当”两个策略, 在表1中, 每个元素都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 分别代表两个对抗者的收益。

从表中可以看出, 当新闻媒体与政策法规其中, 只要有一方坚持完全自由和完全限制时, 面临的结果只能是0或1, 而当两者选择适当限制和适当自由时, 面临的结果可能是-1或0.5。同作为“聪明人”的新闻媒体机关与国家的政策法规立法机关, 都必然从自身考虑, 追求效率的最优化, 在不知对方选择何种策略的情势下, 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策略, 即:完全限制+完全自由策略组合。其结果是双方都为“0”。从表1中可以看出, 双方都退让一步, 选择“适当限制+适当自由”时, 各自收益为“0.5”, 才是最为互惠的策略组合, 最终形成帕累托最优策略。

三、基于博弈论基础上的新闻媒体与法规政策策略选择

通过博弈论的探讨, 可以看出只有新闻媒体与法规政策采取相互妥协的策略, 才能实现效率的最优化, 更好地推进新闻自由与社会民主。从我国情况看, 新闻、报纸等宣传工具曾被誉为“党的喉舌”, 作为政治的宣传工具, 在巩固党的执政位置, 稳定社会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断深化的今天, 能够逐渐深入“公民新闻”领域, 客观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显示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步, 但是从某些领域 (如:7·23温州动车追尾事件) 还反映出新闻自由化的不足, 急需对新闻行业进行适当的放宽限制。从国外情况看, 新闻媒体过于自由, 达到了危及国家安全的地步 (如:美国的“维基解密”事件) , 亟待对新闻行业进行规范。必须从新闻媒体和政策法规两个方面着手, 才能实现最佳的策略选择。一方面, 新闻媒体要实施适当自由的策略。首先, 新闻媒体要发挥自身揭露事件真相的本色, 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 运用最有效的方法对事件进行披露, 为社会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氛围, 保障《宪法》规定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使。其次, 新闻的自由, 又不是完全放任自由, 而是有的放矢的自由, 新闻媒体要在不侵害国家利益、个人隐私及其它相关法律的前提下, 保证报道事件的真实性, 要把新闻的民主、自由放置在第一位, 保证其不受商业主义的侵蚀, 不为任何目的, 在任何企图下对事件进行报道, 要做正确引导, 而不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负面破坏。另一方面, 政策法规要实施适当的限制策略。首先, 要建立更加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危害国家安全、个人隐私与其它物权、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新闻进行限制, 对违法者实施最严厉的惩罚, 遏制新闻媒体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而进行的恶意、夸大报道。其次, 又要保证适度的新闻自由。要制定和完善重大事件公开、新闻发言等制度, 主动为新闻自由保驾护航。

总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不断加快, 社会受众对新闻自由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由于新闻自由与政策法规实施的是“非合作式”博弈, 使得两者之间产生了完全自由与完全限制的矛盾。因此, 必须从两者的博弈动机出发, 试图建立“合作式”博弈, 及时进行博弈策略的改变, 最终才能实现最优化的策略组合。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不断加快, 社会受众对新闻自由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本文基于博弈论理论基础上, 对新闻自由与政策法规的博弈现状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新闻自由与政策法规的均衡状态, 提出了两者间策略的最优选择

关键词:博弈论,新闻自由,政策法规

参考文献

[1]王岩.论隐私权与知情权, 新闻自由的冲突与协调[J].吉林大学学报, 2004, (04) .

[2]顾占奎.新闻自由视角下的媒体权利[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6, (04) .

[3]金石.论新闻自由的管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4, (05) .

篇4:新闻法规考试题

关键词:新闻出版标准;新闻出版法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发达国家标准与技术法规之间往往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国外普遍的做法是,立法机关在制定技术法规时尽可能引用自愿性标准。如果没有适合的标准可供立法所用,立法机关再制定有详细技术规定的技术法规,或者委托标准机构制定立法所需的技术标准。根据ISO/IEC指南2的规定,被引用的标准成为技术法规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属性。标准机构在制定标准时,采用总体援引法规的方式,如“根据法规的要求”等。①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建设是保障我国新闻出版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两者的协调发展,不仅能有力推动新闻出版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实现生产、服务和管理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而且能有力推动新闻出版业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掌握贸易竞争的主动权。因此,研究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概念构成及功能特征

1.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概念

(1)新闻出版标准的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化原理委员会第2号指南《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以下简称ISO指南2)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②新闻出版标准则是指涉及整个新闻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能够保证出版物产、供、销获得最佳秩序和效果,经过协商一致制定的可以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③

(2) 新闻出版法规的概念

新闻出版法规是规范新闻出版活动的法律规范。广义的新闻出版法规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的总称。我国有关新闻出版的法规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国际条约、法律解释七种具体形式。④

2.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构成与功能特征

(1) 新闻出版标准的构成与功能特征

新闻出版标准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保证出版物产、供、销获得最佳的秩序和效果;第二,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制定;第三,可以共同和重复使用。

新闻出版标准的功能特征包括:第一,生产属性。根据新闻出版标准的技术性文件或管理规则来组织生产,不仅可以保障新闻出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力和管理水平。⑤第二,技术性和可操作性。新闻出版标准的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是以满足生产和使用要求为基础的,经过生产实践的新闻出版标准符合技术先进原则,能具体地指导生产活动。第三,经济性。当前,标准不仅是控制生产的手段,而且已经发展为调节贸易的手段。新闻出版标准化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生产高质量和高效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

(2) 新闻出版法规的构成与功能特征

新闻出版法规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法律明晰的权限;第二,调整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第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新闻出版法规的功能特征包括:第一,强制性。新闻出版法规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第二,管理性。新闻出版法规是由国家明确规定的有关新闻出版事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包括了管理新闻出版事业的各项要求。第三,稳定性。新闻出版法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关新闻出版活动的行为规范,制定和修改都有严格的程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二、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比较

1.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共性

新闻出版标准是为了在新闻出版领域内获得最佳的秩序和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对新闻出版活动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而新闻出版法规则作为规范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手段,是通过对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和保护来实现行业发展的正常秩序。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在为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运行秩序方面具有公共目的的一致性。

2.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差异

第一,本质属性不同。新闻出版标准的自然属性为自愿性,而新闻出版法规属于法律范畴,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第二,规范对象不同。新闻出版标准是对新闻出版产业链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包括产、供、销等活动进行规范和协调;而新闻出版法规是对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进行协调。

第三,主要内容不同。新闻出版标准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出版、印刷、发行以及信息化等一系列过程所应遵循的普遍的技术要求和具体的技术细节。新闻出版法规的内容则是侧重于规定有关新闻出版事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

第四,制定程序不同。在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应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的有关规定进行。具体而言,标准一般由企业、科研单位负责或组织工作组制定,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专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组织审查。而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发布;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其他直属机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等。

三、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关系模式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程度、新闻出版标准本身的市场适应性、法律制度的演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关系会表现出良性、中性和恶性三种状态。

1.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良性互动关系

在这种状态下,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能够形成一种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

(1)新闻出版标准对新闻出版法规的补充作用

新闻出版标准包含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复杂的工艺以及科学成果,经过市场检验的新闻出版标准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例如国际标准书号ISBN在行业发展中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国在制定新闻出版法规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时,就可以借助有关标准来解决,即引用能满足立法需求的新闻出版标准。这样,立法部门既有效地解决了技术问题,又充分利用了标准的技术性。标准配合法规对市场进行调节,也保障了新闻出版法规执行的可操作性。

(2)新闻出版法规对新闻出版标准的推动作用

新闻出版法规为了保障所引用标准的有效实施,规定违反标准造成不良后果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通过强制性手段规范实施新闻出版标准的行为,从而有效地防范违法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以及安全等可能构成的危害,维护公共利益。同时,这样也保障执法机关依法行使监督标准实施的职权,促使标准实施主体能够自觉地遵守标准。因此,新闻出版法规对新闻出版标准的实施具有推动和保障作用。

2.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中性互动关系

我国的标准体系采用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相结合的模式,标准一开始就从形式上进行区分。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互动。如国际标准书号ISBN(推荐性标准),在相关法规的配套实施下,在行业内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新闻出版法规制定时也有采用相关标准的例子,如《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中就采用了国家标准《出版物发行术语》里的概念等。但是由于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关系没有理顺等原因,造成了新闻出版标准在行业内应用不足,新闻出版法规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等问题。

nlc202309011347

3.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恶性互动关系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关系还取决于新闻出版标准的水平和市场适应性。新闻出版法规具有强制性,如果所引用标准内容不够科学合理,市场适应性不足,反而也会影响新闻出版法规的实施。目前,虽然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标准化意识有所提高,但新闻出版标准的制定仍然存在着透明度不高,企业参与度不够以及标准发布后宣传不够等问题。而在国外,标准制定有严格的、科学公正的程序,标准制定要求广泛参与、协商一致、公开和透明,以相关利益各方为制定主体,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⑥

四、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

1.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内容的协调发展

新闻出版标准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规定新闻出版产品的功能、性能和实现这些技术要求的方法和途径;二是新闻出版各环节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及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新闻出版法规的内容一般包括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个部分。管理要求主要是出版物的管理以及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技术要求主要是包括新闻出版各领域涉及到的公众基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内容。

(1)新闻出版立法要充分重视对于相关标准的采用

从许多发达国家技术法规采用标准的研究来看,标准与法规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规的科学性、降低制定法规的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标准化的健康发展。新闻出版标准凝聚了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反映了最新的技术水平。新闻出版法规要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和技术的合理性,就需要以新闻出版标准为支撑和保障。在一定意义上说,新闻出版法规是总体目标,新闻出版标准则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工具。

因此,要确保新闻出版法规内容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提高新闻出版法规对于行业的管理水平,立法就应充分重视对标准化成果的引用。第一,立法推动新闻出版法规采用标准化成果。即通过制定相关法规,要求和鼓励政府部门制定法规时尽可能采用标准化成果。第二,规范引用标准的方法。在国外,法规引用标准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注明日期引用;二是不注明日期引用;三是普遍性引用。⑦笔者建议更多地采用注明日期引用或者是不注明日期引用,两者都需要列出标准代号和顺序号,给出标准的名称。普遍性引用需要对“特定机构或具体领域内”的所有标准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找到适用于法律或法规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实现难度较大。

(2)新闻出版标准的制定要以新闻出版法规为依据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结合,不仅有利于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标准化组织向支持和维护新闻出版法规目标的方向发展。如美国政府就积极与标准化机构合作,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与政府成员之间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政府法律法规所需要的标准。⑧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这种做法,使政府对于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政策引导作用。

因此,这就需要建立立法机构与标准化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一方面立法机构在制定新闻出版法规时,如果需要技术支撑,可以与新闻出版标准化组织取得联系,了解法规制定所需的新闻出版标准,经过评审,直接引用或修改后引用。另一方面,新闻出版标准化组织对于已被法规引用的标准,要集中整理和持续关注,及时告知立法部门被引用标准的修订、废止、被替代情况,以便于立法机构对于法规中所引用标准的实时了解。

2.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功能的协调发展

新闻出版标准具有技术性和可操作性的功能特征,而新闻出版法规则具有强制性和管理性的功能特征,两者功能上的良性互动,对于提高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市场适应性和有效实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新闻出版法规的强制性促进新闻出版标准的应用

多年来,虽然陆续出台了多项新闻出版标准,但除个别标准因行政上强力推行而普及率较高外,大多数标准的实施力度很弱,实施效果也不理想。原因主要在于:其一是标准的自愿性属性;其二是标准的宣传力度不够;其三是是否采用标准既不会影响到出版物的销售,也不会影响到出版单位的年检、评奖等,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意识不强。⑨新闻出版法规对于所引用标准的实施具有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即被引用的标准成为法规的组成部分,具有了强制属性。具体做法是可以将新闻出版标准通过法律的形式纳入到企业的年检、评奖等工作中,通过法规规定标准实施主体的行为,对于没有采用标准或者违反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机制,从而达到对新闻出版标准应用的保障作用。

(2)新闻出版标准的技术性提高新闻出版法规的适应性

当前,要实现法规的可操作性,就需要靠引用标准作为支撑。一方面对于行业中现有的标准进行分析梳理,将普及率和适应性较高的标准引入到新闻出版法规中,在解决新闻出版法规遇到的复杂技术性问题的同时,使得现有新闻出版法规能够很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新闻出版业正在进行着集团化、数字化等改造,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漏洞。笔者建议可以采取标准先行的策略,具体做法是:标准化组织和立法机构充分沟通,标准化组织要了解立法机构立法的目标,立法机构要了解标准制定的技术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标准和法规,由于标准的灵活机制,所以就制定出来的标准先对行业进行微观协调,后制定出来的法规只需包含原则性和目标性的规定,具体操作就引用已经制定出来的标准,从而达到对新闻出版行业的宏观调节。

3.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性能的协调发展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性能的协调一致表现为:首先,新闻出版法规标准体系强制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新闻出版法规与新闻出版标准体系并存,既可直接发挥新闻出版法规的作用,加大强制性新闻出版法规的实施力度,又可使自愿性的新闻出版标准不直接受法律的约束,具有适应技术进步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新闻出版产品和技术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新闻出版法规标准体系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统一:新闻出版法规只对强制执行的技术要求作出原则性规定,不需要经常修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新闻出版标准对技术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修订,具有较大的适应性。

五、结 语

我国新闻出版标准体系与国际先进标准体系不同,标准与法规体系的良性互动也与国际先进存在着差距。当前,我国应着手建立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良性关系,并建立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确立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协调发展应遵循的原则等,力争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新闻出版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黄先蓉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婷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发行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 张明兰.德美日三国标准化战略的对比研究及启示[J].上海标准化.2006(07).

② 刘春青.论标准对公共政策的支撑作用[J].科技与法律.2011(02).

③ 朱诠.中国出版业标准化概况[J].出版发行研究.2006(12).

④ 黄先蓉.出版法规及其应用[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⑤ 方俊,叶炯,付建华.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0).

⑥ 张书卿.当前我国出版业标准化研究[J].标准科学.2009(08).

⑦ 刘春青,逄征虎.论标准在法律法规中的实施[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0).

⑧ 刘春青,范春梅.论NTTAA对美国标准化发展的推动作用[J].标准科学.2010(07).

⑨ 刘颖丽.简谈我国新闻出版业的标准化建设[J].出版发行研究. 2010(12).

篇5: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

2(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取得了那些成果?)120世纪70年代未,制定一部社会主义新闻法的呼声在新闻界出现21979年5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在校庆学术报告会上发表论文,率先提出制定新闻法问题3,1986年我国第一部新闻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试行稿》起草完毕4,1988年1月根据国务院的意见,北京,上海分别设立新闻法起草小组,各起草一部新闻法草案。9.20日,中国新闻法制中心在北京成立。

3【我国现行的新闻出版法规有那些?对报纸的创办,出版与经营的管理作出了哪些规定?】 1990.12.25日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和1997.1.2日由李鹏总理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国务院令》第210号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创办实行批准登记制1.有符合宪法规定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的宗旨2有确定的并与主办单位,主管部门的工作工作业务一致的专业分工范围和编辑方针3有确定的,能切实担负领导责任的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4有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符合专业要求,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总编辑和一定数量的专职编辑,记者组成的编辑部5有与所办报纸规模相适应的创办资金,办公场所,出版与印刷条件和维持正常出版所需的正当可靠的资金本源【出版根据《报纸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的规定。报纸经有关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履行登记注册手续后即可出版【经营,《报纸管理暂行》等法规也作有规定,其中开展广告业务与多种经营活动,是新闻体制改革后出台的有关报业经营法规的重要内容。

4【我国现行的广播电视法规有哪些?对广播电视业的管理做出了哪些规定?】1.1984.3.28日广播电视部发布的《关于市,县建立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暂行规定》2.1993.10.5日国务院发布的《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受设施管理规定》3.31994.2.3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的《有线电视管理规定》4.1997.8.11日日国务院第228号发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1根据有关规定,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当对全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实行统一规划,并实行分组建设和开发。2各级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应将扩大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覆盖面放在主要位置。广播电视专用频段的频率,由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指配3广播电影电视部是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归口管理部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负责全国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管理工作4地方各级政府和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广播电台,电视台,转播台,电视差转台,有线广播台,有线电视台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保证各地方台站转播好中央台的广播,电视节目。

5【在华外国记者与外国新闻机构在我国从事新闻业务活动有哪些法律规定?港澳台记者来大陆采访有哪些法律规定?】 1现行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有1990.1.19日国务院发布施行的《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 2现行的文件1989.9.18日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港澳办公室联合签发的《关于港澳记者来内地采访的管理办法》,《关于港澳记者来内地采访注意事项》

6【在我国,重大新闻由那个新闻机构发布?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有哪些法律规定?】1关于重大新闻的发布与报道,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及其所属职能部门就颁发过一系列法律规范性文件,确立了重大新闻由新华通讯这社统一发布的原

则。1根据现行法规,国务院和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可自行决定,抄报新闻出版署备案2北京市所属单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批件抄报新闻出版署3国务院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所属单位,以及企事业,群众团体和个人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应先分别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审核批准,持审核同意的批件,到新闻出版署输登记手续

7【我国现行的广告法规有哪些?作出了哪些规定?】1987.10.26日国务院发布了新的广告法规《广告管理条例》1994.10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自1995.2.1日起施行.1广告管理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2申请刊登,播放,设置,张贴广告的单位必须是持有营业执照的企业或经过政府批准设立的单位3广告内容必须清晰明白,实事求是,不得以任何形式弄虚作假,蒙蔽或者欺骗用户和消费者.8【广告发布的基本原则与具体行为准则有哪些?】1首先广告必须真实。2广告必须合法 3广告必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1不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2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3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4不得妨碍社会安定和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损害消费其他有关组织,个人的合法权益。5不得妨碍社会公众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6不得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7不得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8不得妨碍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9不得含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9【什么叫新闻侵权行为?有哪些常见形式?】新闻侵权行为同一般侵权行为一样,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1内容失实2评论不当3暴露隐私4故意毁损名誉.10【在什么情况下,新闻侵权行为将被认定为刑事侮辱罪或诽谤罪?】1侵害名誉权行为,如果出于故意,并且情节严重的,将构成刑事犯罪,即构成侮辱罪,诽谤罪2共同条件,就是侮辱,诽谤的行为必须是故意犯罪,并有侮辱,诽谤他人的目的。

11【新闻民事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有哪些?】1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用第一手材料写成的报道,或者新闻媒介不愿意或不能够揭示新闻工作者真实身份的报道,属于单独责任,由新闻媒介全部承担。2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用消息来源提供的材料写成的报道,因为被动的消息来源本身与新闻侵权后果,新闻媒介又完全没有迟到审查核实的责任,所以它必须承担全部责任3第三类新闻媒介发表的自由撰稿人根据消息来源提供的材料写成的新闻稿件.12【什么叫新闻泄密行为?新闻泄密的原因有哪些?】1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2使国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触范围,而不能证明未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1是保密意识淡薄2是保密常识缺乏3是保密制度不严4是见利忘义,泄密牟利.13【怎样认定危害国家安全的宣传煽动行为?】1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3扰乱军心,危害国家利益.14【怎样认定宣扬淫秽,迷信内容或者渲染暴力内容的新闻出版物和广播电视作品?】

1985.4.17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严禁淫秽物品的规定》,1988.12.27日经国务院批准作为《关于严禁淫秽物品的规定》的实施办法,由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认定淫秽的及色情出版物的暂行规定》和1989.11.3日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部分应取缔出版物料认定标准的暂行规定》等。这些法规确定的认定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内容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基本原则与精神,不仅仅适用于报纸,期刊等各类出版物,也同样适用广播电视节目.15【为什么要保护著作权?怎样认定与处罚侵犯著作权行为?】1著作权是一种智力的成果,是民事权力的一部分 1未经著作权人认可,发表其作品的2未经合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3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5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6使用他人作品未按照规定支付报酬7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其表演8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凡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即可认定为侵犯著作权问题。

16【我国新闻立法活动出现在什么时候?制定了哪些新闻法规?】清末,1906年大清应刷物专律;1908年大清报律;1910年著作权章程

17【袁世凯是怎样运用法律手段钳制新闻事业的?】1.1913.10月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政府的新闻立法活动开始加紧。1914.4.2袁世凯政府颁布《报纸条例》。2 1914.12.5袁世凯政府又颁布了《出版法》。3.1915.7.10 袁世凯政府又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修正报纸条例》,根据执行情况又作了一些枝节性的修改。

18【国民党政府颁布过哪些重要新闻法规?】1928.6 《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1936年《出版法》 《修正出版法》《国家总动员法》《新闻记者法》《修正著作权法》1948.6《军事新闻采访发布实施暂行办法》

19【西方各国是怎样建立起资产阶级新闻自由体制的?】英国,新闻界内外的进步人士举起新闻新闻自由的旗帜,同旧势力,旧观念,旧习惯进行了反复较量,最终确立了英国的新闻自由体制。1649年克伦威尔执政后,英国政府采取严厉的军事手段实行新闻出版管制,恢复皇家特许出版和取缔非法出版的特权,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新闻出版统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查理二世颁布“特许制法令”由亨利*马迪曼享有经营新闻业的独占权。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复辟王朝的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法国1789.8.26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以及反抗压迫是“天赋人权”。1799.12拿破仑在雾月十八日政变后公布《第八年宪法》,完全取消了新闻自由。1881.7.29通过了这部名叫《出版自由法》的法律,确立了法国的新闻自由体制。美国1776.7.4,北美大陆会议经过长时间的犹豫和辩论,通过了《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颁布,是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获得初步胜利并向纵深发展的标志。

20【资产阶级法律能够解决报业垄断吗?】西方新闻业的集中与垄断,是出于资产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新闻自由的原则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消息的发布为少数报团所垄断,社会舆论也由少数报团所左右,鉴于此,欧美各国都试图通过新闻立法,阻止新闻业的进一步集中与垄断,维护新闻自由的原则,但是收效甚微,近来已出现了承认这一事实的倾向。

21【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职业道德一样,是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容与形式,都最终取决于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2新闻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阶级性与政治性3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新闻职业关系,规范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手段。

22【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实施具有促进作用,不足部分具有补充作用。切实保障新闻职业道德的实现,可以维护和推行新闻职业的道德。

23【社会责任论的问世,对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起了什么作用?】为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清除了路障。此后,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日趋加强,进入了一个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新闻评议制度的兴盛,是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24【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伦理思想,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新闻工作是马克思走上社会的第一个职业,也是他一生中所从事过的唯一一个正式职业。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办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乃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列宁对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伟大贡献,1是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2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方针3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

25【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职业道德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42年以延安《解放日报》为典型的中国共产党报整风改革运动,1947年由《晋绥日报》率先发起的解放区新闻界反“客里空”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复,持续地开展思想教育,改造运动,使党的新闻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与发展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26【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提出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社会主义改革运动在中国大地勃然兴起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相应,我国新闻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党的思想道德建设取代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传统做法已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于是乎新闻职业道德及其建设作为一个全新的问题被提了出来。

27【我国家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日趋完善表现在哪些方面?】1及时披露新问题,用事实教育新闻从业人员。2进一步完善新闻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与监督制度。3倡导自律意识,开展正面教育活动,以弘扬新闻行业的浩然正气。

28【为什么说全心合意民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根本原则?】《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器列在六条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之首,并开宗明义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29【怎样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1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增强党性观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就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3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就要正确处理歌颂与揭露的关系。

30【为什么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事业与生俱来的特点。

31【怎样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在社会主义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切权力都是是人民给予的。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和发扬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保持勤俭作风。2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杯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立稿为公。3新闻工作者要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多奉献,少索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不义之财不贪,不正之物不取。

32【在新闻工作中怎样处理团结协作与正当竞争的关系?】1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之一,是因为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与其他的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一样,其自身就含有相互协作的内容。2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新闻界同行之间应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关系,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在提倡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同时,我们还要提倡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3加强国际新闻交往,维护国格与人格,在同国外新闻界的交往中,要注意,“维护祖国尊严维护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尊严。”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困难与障碍的存在,并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与障碍,致力于发展平等互利的国际新闻中心交流与合作。

33【为什么要进行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1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品质不可能自发地形成与提高,必须借助于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等职业道德,活动的手段,经过长期的,耐心的培养而逐步形成与提高。2由于新闻职业道德评价介对具体的职业行为进行评判,因而它需要把抽象的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具体化。3关于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的评价,不仅可以对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解起到巩固,深化作用,而且可以促使自己更加自觉地明辨是非,正邪与善恶,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提高职业道德品质。4要根除这些旧的职业道德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的行业风气,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占,就是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5新闻行业良好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新闻中心职业道德评价这一推动力量,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风尚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活动开展的广度与深度。

34【新闻职业道德评介有哪三种基本方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在信念

35【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有哪些基本方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志激人

【新闻刑事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定的宣传煽动,传播淫秽内容等。新闻民事违法行为,大部分是新闻侵权行为,包括新闻侵害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以及著作权等不法行为。

【商业广告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1为了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而发布的2广告主承担费用,是一种付费的宣传3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4既有直接介绍商品和服务的,也有间接介绍商品和服务的5有明确的广告主.【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有以下四个构成要件】1民事违法行为的存在2损害结果的存在3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4违法行为人要有过错。

【隐私是指公民不愿公开告人,但无损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个人事情。隐私权是指公民所享有 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

【“真正的恶意”原则 “禁止政府官员用涉及其执行职务的行为的指责的损其声誉和有失真实而取得赔偿,除非他证明这种指责是出于真正的恶意,即明知其言虚假,或满不在乎它是否虚假”。】

【在现代伦理学中,首先是指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概念评价人们的行为,调理人们的相互关系,它通过舆论和教育影响人们的心理,进而形成内心信念,并利用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篇6:新闻法规论文[推荐]

摘要 新闻自由在现代社会总是一项得到广泛认可的公民基本权利。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形象力不断扩大,新闻自由的界限也随之扩展,怎样做到体制内的新闻自由是一个需要深思的话题。关键词 新闻自由 社会主义体制 司法公正 管理架构

新闻自由本来是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但由于全球化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我国的传媒界如今也在频繁使用。许多传媒人士和法律界人士开始将这个词引入严肃的学术性讨论,也对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闻自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新闻自由的概述

(一)法律中的新闻自由

1.国际法律中的新闻自由

言论、出版自由以及新闻自由,是国际公认的基本人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有关于表达的规定,全文如下:

“„„

二、人人有表达自由之权利,此种权利包括以语言、文字或出版物、艺术或自己选择的其他方式,不分国界,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消息及思想之自由。“

三、本条第二项所载权利之行驶,附有特别责任及义务,故得予以某种限制,但此种限制以经法律规定,且为下列各项所必要者为限:

“a.尊重他人权利或名誉;

“b.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风化。”

这个条文是对表达自由的完整表述。它明白规定了表达自由的权利主体、内容和行使方式,同时规定了行使这项权利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必须限制的范围。①

2.中国法律中的新闻自由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已于1998年10月经我国政府代表签署,尚待我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09年《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把这四项列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显示了国家在这方面将国内法制与“公约”规定相衔接的不懈努力。②

但我国法律仅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颁布的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在第四十九条规定有“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此后直至如今六十年间,在法律和其他一切官方文件中都没有明文确认“新闻自由”。仅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分别有香港或澳门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规定。据这两部法律的官方英文本,新闻作press,出版作publication。可见在我国法律中的地位尚待明确。③

(二)新闻界的新闻自由

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贯彻于新闻传播活动中称为“新闻自由”。按照“公约”表述的精神,新闻自由就是人人享有寻求、接受和传播新闻以及对新闻发表意见的自由。在英语等语言中,“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是同一个词,这是因为最初的新闻媒介就是报纸、期刊等印刷出版物。在当代,freedom of the press已被推广至涵盖广播媒体、电视、电影在内的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以至互联网。学界通常认为,新闻自由已经逻辑地蕴涵于我国新闻传播法的现有概念之中。首先,新闻传播活动作为表达活动的一种方式,通过报刊等出版物进行的表达受到出版自由的涵盖,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媒介进行的表达受到言论自由的涵盖。其次,新闻活动公认属于文化活动,《宪法》规定的公民进行文化活动的自由,当然包括新闻传播活动。④

国际新闻界通常把新闻自由理解为采访自由、通讯自由、出版报纸自由和批评自由,并且认为这些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权利。在我国,新闻工作者关于自身权利谈论较多的是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等。近来一些官方文件也使用了这些术语。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把这些定义为新闻机构法人权利。《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则肯定为新闻记者的权利:“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⑤

二、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闻自由的基础 1.新闻自由的法律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上所列都表示了我国在新闻自由上有基本的法律保障。

2.新闻自由的民主权利基础

新闻自由的民主权利基础源于公民借助于媒体对政府的有效监督。新闻自由的职责之一,是减速政府,保障民主程序的正当运行。其民主权利演绎的是公民及媒体因监督政府而产生的制度性权利。⑥

(1)新闻自由是人民主权的宪法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上述规定没有出现保护新闻自由的字眼,但可以将其视为言论出版自由是新闻自由的权利渊源。由此,确立了媒体监督的法律依据和宪法地位。

在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来自于人民,则政府和国家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就是理所应当,而新闻自由就是监督政府的最为有效的形式。

(2)新闻自由促进民主权利的实现

在当今世界,新闻自由的保护力度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民主发展水平,因为新闻自由与民主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一个国家越是民主,其新闻自由往往越有保证,开放程度越高。新闻自由从蕴育到产生,已发展成为了一项被各国公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已和公民的各项具体的民主权利融合为一体,成为实现民主权利的基本方式。现代媒体的使命,就是帮助公

众实现知情权、表达权,切实监督政府和执政党的权力行使,进行良好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控制,真正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以实现。

三、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闻自由

1.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对立统一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下,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存在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关系。

(1)司法公正保护新闻自由

上文已提到,我国在宪法里就有直白的对我国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和批评权建议权(可算作新闻自由)的保护。

(2)新闻自由限制司法公正

虽说传统媒体最基本的自我要求就是报道事件要客观公正,但事实上媒体常常会通过新闻报道激发人们内心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公正,这样的公正就被赋予了感性的价值判断,这样的判断往往与纯粹的公正是有偏差的。而司法在认定事实中,会更侧重于客观事实,并将其通过理性思考达到法律意义上的公正。所以一旦媒体介入司法审判,案件就不能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因此媒体介入司法案件需要谨慎。

(3)司法对新闻自由的限制

我国在单纯的新闻舆论监督方面,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部法律完整而系统地规定新闻监督权利,立法阶段并不完备,宪法中的只算是推演出来的基本权利;并且这些法律规范都太过于笼统,没有可操作性。

2.我国新闻活动的管理

目前,我国现行的新闻事业的管理架构实行双重领导制度,即由党委系统的宣传部与政府序列的新闻出版局、广电局共同负责。二者的权限划分一般来说由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宏观指导,新闻出版局和广电局负责具体管理。但这只是一个基本原则,没有更加明确的职权范围划分,并且行政管理的部门层级较低,同我国行政体系脱轨。

3.我国新闻自由的现状

由上述所说可得,首先,我国新闻自由权利条款和保障条款的具体法律基本空白,这使得新闻工作者得不到安全保障和权利保障,难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职能与作用,也降低了社会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其次,管理职权划分不明确,容易造成争相逃避管理责任、形成管理空白的局面。因此,我们应加强新闻立法建设,进一步完善新闻自律的机制。

参考文献

①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页

②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3页

③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页

④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4页 ⑤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7页 ⑥向长艳,《新闻自由权利基础沉思》,中共河南省委党校,郑州

2010级新闻2班

上一篇:设备管理规章制度范本下一篇:微信公众平台营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