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案例

2024-05-02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案例(精选14篇)

篇1: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案例

一、引导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

1、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涂色表示3个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求3个米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再借助所列的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为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知识结构上的铺垫。

2、通过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类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二、加强过程体验,体会过程约分比结果约分更简便。

在解决例1的第(2)题时,我在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时设计了88×8/11=?的练习,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加强过程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后,体会到过程约分比结果约分更简便且不易错,形成一种内在需求,优化算法。

存在不足:

本课算理强调还不够,特别是练一练第1题,在学生独立完成后,我在组织交流时不够充分,只交流了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忽视了学生是如何涂出4个3/16的,后来我发现学生涂得方法很多,其实通过学生涂色写算式,可以沟通分数乘法和分数加法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体会“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算理,我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这一练习设计的意图,没有敏锐地把握教学资源,很好地巩固算理。

篇2: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案例

师:哪些同学知道3/103的计算结果?

(绝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部分同学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9/10。)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从书上看到,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只要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就可以了,分母不变。所以,33=9,分子是9,分母仍然是10,结果就是9/10。

(举手的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生1的发言,有个别学生表示是从课外数学班的学习中了解到的。)

师:老师也同意用这个方法进行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对于这个内容,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生2: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

师:多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正是理解算理的关键。)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几分钟以后,许多同学举起了手。)

生3:我是这么想的:3/10表示3个1/10相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所以分母不变,只计算分子3+3+3,也就是33就可以了。

师:你能抓住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从而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真好!

生4:3/10里面有3个1/10,3/10的3倍就是有9个1/10,也就是9/10。

师:你对分数的计算单位以及分数单位的个数理解得很透彻!

生5:如果将3/10的分子和分母都乘3,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结果还是3/10,而不是3个3/10。

师:生5从反面给我们讲明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谢谢你。

生6:我认为3/10等于0.3,0.33等于0.9,也就是9/10。所以,3/103等于9/10。

生7:我想给大家举个例子说明3/103等于9。老师拿来10支粉笔,每天用去3/10,也就是3支,三天用去9支,也就是用去这些粉笔的9/10。

篇3: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案例

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 就是要求我们重视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体验和探索。既要看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准确把握过程与结果的相对权重, 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过程上, 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当然也要关注教学结果的理解与应用。只有这样, 让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宗旨才能成为现实。

小学生学习数学, 一般都是有意义的学习, 对于前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 学习时必须积极思考, 理解每个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实际含义, 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如果让学生经历从

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 而且过程体现得比较充分, 就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思维线索和网络, 学生也就容易回溯知识的生长过程, 从而理解深入、印象深刻, 从中获得更具有启示意义的思维灵感。因此, 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实现过程教学的丰富价值。

【案例】:“分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有一位教师在一次教研课上是这样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的:

师:“我们来进行一次读数比赛。” (20个相加, 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生……个个摇头晃脑, 读得天昏地转, 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满脸怨气!310310310310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 可是老师感觉有些同学偷了懒, 他们没有读到20个!我想为了证明大家的读数水平, 请我们班的高手来比试一下, 谁愿意来?”

生:自告奋勇上来两位同学。

师:“为了使他俩分个上下, 我们可以采取计时的办法, 请下面的同学当裁判 (数数) , 老师计时。”

生:比赛开始, 人人参与, 读的读, 数的数, 好不热闹!

师:宣布比赛结果 (××得了第一名) , 停了片刻。“虽然大家都尽力了, 我也尽力了, 可是我觉得我们都做了一件傻事, 你们认为呢?”

生: (思考后) “对呀, 我们为什么那么傻呢?20个相加不就是!看来我们都上了老师的当!”

师:“谢谢你!老师错了, 让大家辛苦了, 向你们赔礼道歉!”

师:“同学们, 请大家仔细比较:……和20, 你有什么发现?”

生:“+……是表示相同加数相加, 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 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

师:“讲得真好!同学们掌声感谢他!”

师:“接下来老师想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出20个相加, 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生:大家都在认真地写着。

生:有几个学生抬头看看其他同学, 看看老师, 笑了。

师:竖起大拇指向他们示意, 但还在耐心等待。

生:几乎都抬起了头。

师:“实物投影展示了同学们的劳动成果!”

生:“哇!他的算式多么简洁!” (20×

师:“看来我们在写之前还是要先思考一下, 虽然加法算式也对, 但乘法更显示了它的优势!”

师:“同学们, 我们还有最后一次挑战机会, 你们可要好好把握哦!” (请大家计算20个13—0相加是多少?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生:低头思考。

生:“表示3个, 20×就表示60个, 答案是6。”

生:“我是用加法算的。根据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 只要把分子相加, 分母不变, 我也得到了答案6!”

生:“我看了书上介绍的方法, 只要把整数与分子相乘, 分母不变, 得数也是6。”

师:“同学们介绍的方法都很好!我们一起来比较这些算法,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正是在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在分子相加的时候我们又根据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而进行了简算, 于是就得到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即:分数与整数相乘, 分母不变, 只要把分子与整数相乘!”

篇4:《分数乘整数》教学实录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法则。

2.能正确、熟练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计算、迁移等能力。

4.通过师生多边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的应用性;渗透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动物跳跃的趣闻)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除了课前那些有趣的信息,老师这里还有一条很有趣的信息,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出示:人跑、袋鼠跳跃图片及文字“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师:看到这条信息你想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或数学问题?

生1: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11份,人跑一步的距离占其中的2份。

生2: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袋鼠跳一下的距离,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人跑一步的距离是2份。

师:同学们可以用线段表示出人跑一步的距离和袋鼠跳一下距离之间的关系吗?

生3:可以。

学生试画,并请生3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二、故设陷阱,感受意义

师:如何列式?

师:比较两种方法,你有什么想法?

生7:一种是分数加法,一种是分数乘法。

生8:分数加法学过,分数乘法没有学过。

师:这种分数乘法算式,在我们五年的数学课堂上没有出现过,但分数加法已经学过,这样列式对吗?

生:对。

师:如何列式?分数乘法没学过,咱们就先列分数加法算式吧!

师:人跑4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什么?如何列式?

师:5步呢?

师:8步呢?

(算式挺长,多数学生面露笑意)

师:咱们班67名同学,每人跑一步,67步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学生面露难色)

师:怎么了?这是求什么?

师:如何列式呢?不会列吗?

生15:会列,但列出来,算式太长,太麻烦了。

师:那该如何?(故作为难状)

师:可以吗?

生18:乘法还真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师:是的,求一些相同加数和的时候,可以用乘法。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分数乘整数》(板书)。你还能举出一些分数乘整数的算式吗?

师:你能把它还原成加法算式吗?是多少?

师:完了?真快。这么一对比,你有什么感觉?

生:乘法真简便。

生(笑):120下。

三、自主探索,明确算理

生都用书上的方法。

生22:为什么只把分子2和整数3相乘,分母11不和3相乘?

师:多好的问题!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巡视约几分钟后,许多学生举手)

师:谁明白他的意思。

师:是的。那就闹笑话了。你从反面给我们讲明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谢谢你!

师:大家现在总结一下,分数乘整数到底该怎么算?

生: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就是把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四、巩固应用,形成技能

1.师:请把黑板上大家编的题计算一下。

2.判断下面的算式能不能先约后乘。(一个一个出示)

3.口算下面各题。

生计算略。

师:正是那句话:再大的灾难除以13亿,都微不足道;再小的力量乘13亿,都可以战胜巨大的困难。爱国、爱家、爱人民,让我们从小事做起。请看第5题。

5.从小事做起。

(1)这个水龙头一天会浪费多少桶水?

(2)5个水龙头一天漏水多少桶?

(3)5个水龙头放暑假两个月漏水多少桶?

渗透节约用水等思想。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谁能说说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生2:我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就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生3:我还知道了团结的力量,中国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困难。

……

【教后反思】

1.分数乘整数意义教学到位。

2.教学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实现教学学习的个性化。

在教学《分数乘整数》之前,其实班里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呈现问题——探讨研究——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合理的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方法、形式,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教学时,我故意将分数乘整数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省去了获取结论的研究过程,意在让学生问“为什么”。这时学生抓住这一质疑点,提出:“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1不和3相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探索。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疑问,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在学生的激情发言中迸发。

3.练习设计巧妙,学生在做每道练习题后都有不同收获。

4.较好地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

篇5: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一)在教学分数乘整数之前,班里已经有不少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于是在教学时,我提出:“为什么结果是9/10?为什么要把分子与整数相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有的学生通过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有的学生通过在老师给的练习纸上涂色来得到结果;有的学生讲清了为什么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还有的学生将分数转换为小数,同样得到了结果。

存在的一些问题。

让学生体会先约分比较简单时,出现了些问题。在做完例题第二个问题之后,依然有不少学生依然觉得先计算好,于是我就出示了四道题,其中最后一题数据较大,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我现在觉得,如果在例题教学完之后就直接完成那个8/11×99,这样就更加直接了,学生立刻就能体会到先约分的好处了,那么再做其它需要进行约分的题目就方便了。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二)分数乘整数的知识基础在于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数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在课堂的开始环节,我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复习,再进入分数乘整数的教学。

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很简单,在相乘时,分母不变,只把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关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视,注意到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在计算前充分让学生感知画、涂图形的过程。因此,在后面计算方法的得出就水到渠成,比较容易了。再者,对“分数乘整数表示的意义”也有机的渗透,为后面的知识打好铺垫。

一堂课上下来,由于学生对内容比较容易接受,课堂上有了空余时间。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清晰,但还存在的问题就是约分的环节,有些学生喜欢算出结果以后再约分,对计算过程约分还不愿意采用。这一环节还应讲深讲透。学生可能对于这种在计算过程当中的约分,还是一知半解,对这样约分的道理理解得不够清楚。学习分数乘整数,学生在计算时肯定会遇到先约分后乘还是先乘后约分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为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那么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无关紧要,只要不出差错,最后都能得到正确结果。显然,我们还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较高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那么我们就必须让学生明白到底哪种思路更合理,更有助于自己的后续学习。()作为分数乘法的第一节课——分数乘整数,形成先约分后计算的良好计算习惯,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分数乘法在过程中约分时,我给学生练习的题目是: ×5,并且列出两种做法让学生进行比较。但我觉得这道题并不能体现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的优越性。应该将题目改得稍复杂些,变成“13× 5/26”,并且和同学们一起比赛谁做得快。如果哪位学生是用整数直接乘以分子的,速度当然会很慢,当做得最快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做法时,其他同学恍然大悟,深刻体会到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化繁为简。这样,学生在做分数乘法时,不仅仅满足于“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而是记住“能约分的要约分”这一要点。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三)分数乘整数是“分数乘法”教学的第一课时,是学生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起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将计算学习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数乘法的意义。创设学生喜欢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学生很容易结合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我指导学生从读一读,说一说,练一练,想一想,议一议五个方面入手,例如:教学3/10×5,首先让学生明确,要求3/10×5,也就是求3/10+3/10?3/10+3/10+3/10是多少,并联系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得出3+3+3+3+3/10,然后让学生分析分子部分5个3连加就是35,并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特别是3/10×5与35/10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为什么“同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一练7/10×5,然后进行集体交流,看一看能不能在相乘之前的那一步先约分,比一比在什么时候约分计算可以简便一些,从而明白为了简便,能约分的先约分。

篇6:《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我从复习同分母分数加法引入,得出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由此进入分数乘整数方法的计算教学。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将计算学习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数乘法的意义。创设学生喜欢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学生很容易结合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存在的问题就是约分的环节,有些学生喜欢算出结果以后再约分,对计算过程约分还不愿意采用。可能对于这种在计算过程当中的约分,还是一知半解,对这样约分的道理理解得不够清楚。我在介绍这种办法的时候还特意把要约分的分数改写成分母和分子分别由几个数相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篇7: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反思篇1

“分数乘整数”在练习中,50%的学生喜欢用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来做分数乘法。学生利用式题,不但总结出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而且知道了算理(也就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真正做到了算理与算法相结合。

基于这两者天壤之别,笔者有了深深的感触,上述两个案例让我想到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之先“备学生”到底备到什么程度?对于学生的知识前测,教师心中有多大的把握?没有对学情准确的侦察”,便绝对不会”打赢”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这一胜仗。很多教师在备学生的时候,是借用别人的眼光来估计自己的学生,看教参上是怎么说的。教参说这时的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经验,教师便坚信自己的学生也定是如此了。没有或者很少考虑到虽然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但还有诸多不同的因素:也许你的学生是后进的,他的基础没你想象的那么牢固;也许他是绝顶聪明的,学习进度已经超过好多课业了。

如上述案例中,关注学生转化的思想就是本课时教学的重中之重。数学知识有着本身固有的结构体系,往往是新知孕伏于旧知,旧知识点是新知识点的生长点,数学教学如何让知识体系由点到线,线到面,使知识结构“见木又见林”是十分必要的。案例1从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想法是可取的,但整数乘法的意义在二上年级就已经出现,而且教材中没有出现整数乘法的抽象表达方式(即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对于五下年级的学生来说,遗忘程度可想而知。而案例2中,以五上年级的分数加法为基础,让学生自由探索,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学生才会去尝试。

今天这节课的算理看似简单,其实理解还是有困难的。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在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如”1/5×3=?”时,学生对算法的兴趣远远胜于算理。因为算法可以直接得到结果。一旦知道算法,多数学生会对算理失去兴趣。甚至为了考试成绩去死记硬背算理,算法与算理完全脱离。那么我们实际上不是教数学,而是在教一门计算程序:不是在培养研究者,而是在训练操作工。这与”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相违背的。

数学思想方法内容十分丰富,学生一接触到数学知识,就联系上许多数学思想方法。寓理于算的思想就是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思想方法。在教学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小学是打基础的教育,有了算理的支撑,算法才会多样化,课堂才会更开放。

课标中,原来讲“双基”,现在变成“四基”,多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笔者认为,只有具备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才能在思维上促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发展。不但教给学生一个表层的知识,更要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与思想。

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反思篇2

《分数与整数相乘》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单元的开启课,是在学生掌握整数数乘法、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分数乘法。分数与整数相乘在运算意义上与整数乘法一致,因而算法是教学的重点。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这节课教学中努力的引导学生实现以下几点设想:

1、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课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为了避免单纯的机械计算,我将计算学习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创设了班里同学为教师节做装饰花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这里分了两个层次,首先是求三个不同加数的和,只能用加法计算,然后求三个相同加数的和,有了这种对比,学生很容易结合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又可以启发学生用加法算出×3的结果。

2、借助同分母分数加法,自主探索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由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转化成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因此,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考过程。教材的例题侧重体现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转化,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脱离不了加法计算的拐棍,认识停留在用加法计算的层面,对乘的方法没有主动构建的内驱力。我将板书进行了调整,连加和乘写在两个算式,逼迫学生学生借助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去思考怎么乘?板书对照清楚明晰,学生很容易发现乘的计算方法,并且脱离了沿用分子相加的不合理算法。

由于用不同加数连加导入,再出现相同加数相加,学生可以不借助示意图,很容易运用已有的整数乘法的经验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就是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示意图的另一个作用是要显示出3个3/10的结果是9/10,由于,我先让学生计算了加法算式,所以示意图的作用就不再必要了。所以,我在教学中没有使用示意图。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样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通过体验和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可以使计算过程简便。课程标准倡导我们尊重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重视方法的优化。

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反思篇3

分数乘整数的知识基础在于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数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在课堂的开始环节,我对这些内容进了一定的复习,再进入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很简单,在相乘时,分母不变,只把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关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视,注意到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在计算前充分让学生感知涂图形的过程。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复习几个相同分数和的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分数和的简便运算。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从加法的角度联想到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这种顺向迁移,对学生的学习作用很大。在学生研究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中,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和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容易。教师运用新知与旧识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认知的最近发展领域自由学习并有所收获,学生的学习是积极有效的。

二、让学生感受,学生才会感悟

对于学生而言,计算方法没有难度。但是形成先约分后计算的计算习惯确实在教学中的难点。来自学生的困惑:为什么一定要先约分,不约分也可以计算出结果。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约分的优势,以及不约分计算的弊端,学生才会自发的先约分后计算。先设计简单的数据,学生既可以先约分再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约分。因为数据简单,所以无论哪一种学生都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再设计7/22×33这道题,学生先计算后数据比较大,看不出公因数没有办法约分。所以学生中出现两种答案。这时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感受先约分数据小容易,先计算数据大很难约分。只有经历过这种错误的学生才有深刻的感受——————先约分再计算,计算更方便。

三、掌握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在这节课上,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体现的不多。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计算能力能够有所提高,这样一节计算课的效果就更好了。

【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反思3篇】相关文章:

1.《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反思

2.《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教学反思

3.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反思

4.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5.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反思范文

6.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

7.听《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8.听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篇8: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案例

片段一:初步探究算法

(1) 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 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1.引导学生列式说理由、总结意义 (过程略)

师:不用老师讲, 你们能算吗?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此问题吗?请自己动笔吧。 (师巡视, 将学生不同计算过程逐一按序写与黑板)

让提供式子的学生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有什么优点, 有无不足。

(通过研讨、辨析, 学生自然而然认为生4方法好)

5.你能从算式的意义这个角度进一步说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吗?

6.让学生试着概括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互说交流。

……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 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 选择合适方法。”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品质各不相同, 对算法的感悟也存在着差异。教师切不可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强加于学生,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要舍得放手, 要相信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独立思考和探究, 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片段在研究分数乘整数算法的过程中, 能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算法多样化, 对每种算法都使学生在优越性上进行比较分析, 做到既尊重学生, 又注重计算法则的抽象过程, 使他们学会理性地思考、批判性地思维。这其中学生是探索的主体, 是研究者、发现者, 突破者, 他们的理解是深刻的, 获得的知识是扎实的, 课堂教学是高效的。

片段二:巩固深化算法

出示 (2) :小华做5段这样的绸花, 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1.自己列式说理讲意义。

2.让学生独立计算。 (师巡视, 让学生将不同的过程板演于黑板)

3.分析算法。

师:比较这两种计算过程, 你们在解题时都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生:约分。

师:这两种约分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生1:先相乘再约分。 (师:我们就简称“先乘再约”)

生2:先约再乘。

师:“先乘再约”与“先约再乘”哪种方法好, 为什么?

师:还要注意, 分子上约分的结果要写在分子上面, 分母上约分的结果要写在分母下面。

5.强化巩固。

(1) 下面各题可以先约后乘吗?谁和谁约?你有什么经验告诉同学?

(2) 计算上面各题。

教学反思:

先约再乘是分数乘除法计算中的难点, 它便于简算, 如何有效地突破这个难点, 将这个要求真正内化为学生计算的需求, 值得我们思考。我想应该是让学生在充分占有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感悟, 在悟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和比较, 从而抽象概括出算理。适时出示正反事例让学生辨析, 通过正反例子对比、反衬, 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上教学片段就是沿着感悟——明理——辨析——深入的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去思考, 引导学生去发现, 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 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点体会:

篇9:“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学情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熟练掌握整数乘法并有一些分数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教材中“袋鼠跳”的例子与本地学生的认知相距甚远,所以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吃饼”作例题,希望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探究分数乘整数算理和算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折纸和涂色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通过折纸和涂色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数学问题。

一、旧知铺垫,迁移意义

活动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交流,激活整数乘法的意义。

问题:1.每次涂几格?涂了几次?

2.用算式表示一共涂了几格。

活动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交流,感悟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问题:1.每次涂长方形的几分之几?涂了几次?

2.用算式表示一共涂了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活动三:对比两次涂色活动和所列算式,发现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设计意图】第一个涂色活动,激活旧知——整数乘法的意义,第二个涂色活动和第三个对比活动,将整数乘法的意义自然迁移到分数乘法中,让学生感悟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二、实践操作,体会算法

活动一:用折纸的方法探究×3

出示改编的例题:小红和爸爸妈妈吃一个饼,每人吃了这块饼的,3人一共吃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

1.让学生列出算式×3后,教师提问×3等于多少?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用折纸和涂色的方法进行验证。(学生折纸涂色,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后,请一名学生将他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说一说是怎样折纸、怎样涂色的,结果是多少。(板书)师追问:怎样看出×3=?

(预设:把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占3份,所以是。)

表示什么意义呢?课件呈现“分饼”的过程。

(教师结合“分饼”的过程并一一板书,重点引导学生说出中“3”表示的意义。)

活动二:用折纸的方法自主探究×2

你能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找到×2的答案吗?

1.请大家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学生折纸、涂色,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请一名学生将其作品贴在黑板上,并说一说是怎样折纸、涂色的,结果是多少。(板书)

2.课件演示学生所说的折纸、涂色的过程,并一一板书,重点引导学生说出中“6”表示的意义。

活动三:继续用折纸的方法探究×5

能继续用折纸、涂色的方法找到×5的答案吗?动手试试。

1.学生折纸、涂色,教师巡视指导。

2.完成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并一一板书,重点引导学生说出中“10”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折纸、涂色来解决分数乘整数的问题,让学生再次感知折纸、涂色中所折射出的直观形象的探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三、猜测算法,理解算理

活动一:猜想算法

1.大家能不能继续用折纸涂色的方法研究以下问题呢?(课件出示:×5。)

2.折纸、涂色虽然是一种不错的研究方法,但要解决更复杂的分数乘整数的问题,还需要找到一种通用的方法。从刚才的几个分数乘整数问题中,发现了什么?

分母不变,用分子乘整数来计算。(课件呈现:分子×整数/分母。)

3.猜想对不对?还需要验证。请同学们举几个分数乘整数的例子,同时用折纸、涂色的方法一起来验证分数乘整数结果是否为分母不变,分子等于分子×整数!

【设计意图】设置障碍,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寻找分数乘整数算法的心理,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活动二:理解算理

1.学生举例,教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教师依据可操作性选出几题,让学生任选一题验证算理。

2.学生折纸、涂色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后,教师选几名同学说说他们选的是哪个题,怎样计算的,通过操作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折纸、涂色和表述验证的过程,初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感知合情推理。

活动三:得出结论

结合验证的过程,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交流中得出结论。(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和表述验证过程,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明确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计算下面各题,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4 2×

交流展示,并说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算理,掌握算法。

篇10: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案例

分数乘整数,要让学生掌握技能不难,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我觉得关键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的方法来计算分数乘整数。所以新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讨论,得出方法,但此时我觉得大部分的学生明白道理,而另一小部分的学生只能是一知半解,不能及时消化。当然消化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我们不能急,欲速而不能达。我干脆让这一部分的学生一知半解下去,用练习去强化算理,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作为分数乘法的第一节课分数乘整数,形成先约分后计算的良好计算习惯,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强调这一点!。

篇11: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案例

分数乘整数的知识基础在于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数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在课堂的开始环节,我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复习,再进入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很简单,在相乘时,分母不变,只把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关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视,注意到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在计算前充分让学生感知涂图形的过程。因此,在后面计算方法的得出就水到渠成,比较容易了。三堂课上下来,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清晰。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就是约分的环节,有些学生喜欢算出结果以后再约分,对计算过程约分还[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不愿意采用。可能对于这种在计算过程当中的约分,还是一知半解,对这样约分的道理理解得不够清楚。我在介绍这种办法的时候还特意把要约分的分数改写成分母和分子分别由几个数相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可能这样做,还做得不够吧?再由于上学期的约分知识很多学生就不熟练,有不少学生仍不断出现约分错误和忘记约分的情况。

不知改进这些问题的办法有哪些?是不是只能是让学生多做一些练习题,通过不断强化的办法,让他们掌握计算时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篇12:《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张秀运

学习内容:分数乘整数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情境结合,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过程与方法:借助转化的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他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各表示什么。4个12是多少? 8个15是多少? 12个5是多少? 提问:通过解决这三道整数乘法计算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整数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2)计算: ++= 计算

162636333++=

10101033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

101010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分数乘整数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分析演示:

题中的:“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意思什么?(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

确定标准量(单位“1”)和比较量。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是把整个蛋糕看作标准量(单位“1”);把每人吃的份数看作比较量。

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

(1)根据题意列出加法算式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再启发学生说出3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

(3)比较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9292929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

22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92362(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学生计算,教师板书: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

2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两个数有什99么关系?(互相讨论)

(3)概括总结:

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3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29292929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3按简便方法计算。

3.反馈练习:

篇13: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案例

关于渗透转化思想的教学,我认为要解决四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转化”“转化成什么最好”“怎样转化”“转化后怎样生成新知”。基于以上认识,我将“小数乘整数”的教学实录及设计意图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创设情境,提出转化

情境导入: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三位好朋友相约去公园放风筝,于是他们来到了风筝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插图,你从图中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燕子风筝每只3.5元,猴子风筝每只7.8元,小鱼风筝每只6.4元,三角形风筝每只4.6元……

师:买3只燕子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3.5元×3=)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单价×数量=总价。

师:观察这个算式,你发现不一样的地方了吗?猜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与什么有关?(板书:新知识)

生:其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小数的乘法有关。(板书:小数乘整数)

师:面对像“3.5元×3”这样的小数乘整数的新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生1:用加法。

生1:换单位。

师:大家预想的办法都是用到了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这和数学家们的想法是一致的。其实数学家们在研究新知识时也常常会想:不能直接解决新问题的时候,能不能把新知识转化成以前的旧知识呢?再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板书:转化———旧知识)今天,我们就用转化的方法来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借助“放风筝,购风筝”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学生预想的解决方案提出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明确整节课的主体思想及探究模式。

二、交流对比,优化转化

师:下面大家就按照自己预想的方法,将3.5元×3转化为你会的方法计算出结果,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转化形式?

1. 学生独立计算。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经验和预想的方法,独立思考、计算3.5元×3的结果。

2. 交流、分享不同的计算方法。请学生进行板演并试着说出计算理由。

生1:

根据乘法的意义,将乘法转化成了小数加法来计算。生2:

将“元”转化成“角”利用元、角、分与小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生3:我先把3.5元看成4元,

4元×3=12元,

5角×3=1元5角。

接下来,把多算的减去,即:12元-1元5角=10元5角。生4:

我先把3.5元看成35角,接下来用竖式进行计算:

3. 对比转化,优化形式。

师:大家都将小数乘法转化成了以前的知识,都解答正确了,在这么多的转化中,大家比较一下转化成哪种形式便于找到解决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一一引导分析以上方法:第一种转化成加法,倒是简单,但是如果要加的个数很多就不方便了。第二种换成两种单位,要乘两次再相加,不方便。第三种用于估算或推算还比较恰当。第四种转化成35角×3,列竖式一次算出结果,再把结果换回元,比较方便。

师:我们从这四种转化形式的对比中发现第四种转化较方便,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是怎样转化的?转化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经过分析、对比、讨论后,得出:算法4关键的一步是将小数3.5元转换成整数35角,也就是把小数乘整数(3.5元×3)换成整数乘整数(35角×3)来计算,再把积105角转换成10.5元。

师小结:刚才经历了两次转化:1.小数转化为整数角来乘。2.将乘积还原转化回元(小数)。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购物的经验),得到多种转化形式,那么到底该转化成什么形式呢?老师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转化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最好的转化形式,从而让学生真正经历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思维历程。

三、感受两次转化,化后得新

1. 深入探究,拓展算法。

多媒体课件出示:0.72×5=_________。

师:上式中,0.72不是钱数,该怎样计算呢?

启发:能不能用上一题的转化思想,将新知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

生:可以将0.72转化成整数来计算,整数乘法是我们学过的。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竖式,并说明怎样转化。

2. 纠错辨析。

师:图1错在哪?

生:数字对位出错,5要对着2。

师:对,我们已经将算式看成整数乘整数72×5,那么对位时就要将因数5对齐末尾的数字2。大家想想,他是与什么运算的对位混淆了?要怎么区分?

生:他是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法则弄混淆了,小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要转化成整数乘法,所以只要把末尾数字对齐。

师:以前的学习经验有的对我们解决新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有的又会跟我们的新知识混在一起,大家一定要想想它们各自的道理是什么,仔细辨别不要混淆。

3. 再次感受两次转化。

师:大家再分析一下第二位同学的做法,说说他是转化了几次?

引导分析和梳理:

第一次转化:将小数扩大转化成整数。

把0.72转化成整数72,即第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100倍,第二个因数不变,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得到结果360。

第二次转化:将积缩小转化还原。

由于第一个因数0.72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积也扩大到了原来的100倍。这样,要还原到原来的积,就要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把乘出来的积缩小到它的1100,即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两位小数,点上小数点,也就是3.60,再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0.72×5=3.6)

4. 推理归纳,形成新算法。

(1)回顾小结0.72×5的计算思路。生:把0.72想成72来乘,然后按照72×5的计算方法在横线下依次写出乘得的结果360,最后从积的右边数出两位小数,点上小数点,还原得到真正的计算结果。(依据学生回答,再次板书直接列竖式计算的过程。)

(2)质疑,明确转化的目的。师:我们刚才利用了积的变化规律,通过两次转化计算出来0.72×5的结果,那么今后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都要像这样转化来转化去吗?能不能找到直接列式计算的方法?其实,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目的不是为了只是将一两道没学过的题目转化成旧知识来做,而是为了找到能直接解决这类新问题的共同办法。

(3)引导推理。小数因数扩大的倍数与积缩小的倍数一样,那么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生1:例如0.72×5,0.72有两位小数,要扩大100倍转化成整数,积就要缩小100倍,变成两位小数。那么因数有两位小数,积就有两位小数。

生1:例如3.5×3,3.5有一位小数,要扩大10倍转化成整数,积就要缩小10倍变成一位小数,所以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

(4)归纳总结。下面我们就根据刚才的转化过程试着说说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生:列竖式时要先按照整数乘整数的对位方法对齐末尾的数字,再按照整数乘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因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要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借助单位换算的表象支撑中逐渐剥离,从积的变化规律这一核心要素出发,体会计算中的两次转化的道理,从而真正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本质,感悟算理。转化的精髓在于“转后化新”,应重在“化新”(内化归纳形成新知),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为什么转”“怎么转”的话题,而没有在“化新”上下功夫,草草了事,本课此环节的设计就从细微的对比推理中让学生真正内化形成了新的计算方法。

四、课后练习,巩固新知

1. 补充竖式。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后,总结出:(1)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先按照整数乘整数进行计算;(2)不同之处在于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要经过两次“转化”;小数乘整数的积中,若小数末尾有0,这个0可以去掉,但整数乘整数的积中末尾的0是不能去掉的。

2. 你能把下面的竖式补充完整吗?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示范点小数点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强调:确定小数点位置时,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3.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0.86×7= 3.5×16= 12.5×42=

(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4. 先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再计算:每天从家到学校往返要走多少千米?一周(按5天)要走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借助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加深对积中小数点的认识,明确点小数点的方法及其原因。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在交流探讨中拓宽思维、培养能力。

五、总结规律,明确算法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今天的学习过程。想一想,你收获到什么?

篇14:“分数乘整数”课堂实录与评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课

1.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如果班级举行水果拼盘大赛,可以怎样分组?说说你的理由?(把学生分组情况记录下来,会出现偶数组或奇数组)

生1:我们班有35人,分成9组,有8组是4人一组,最后一组3人。

生2:我觉得分成8组好,因为如果分成9组,最后一组只有3人,人手不够。(大家表示赞同)

师:那就这么定了!如果你是班长,你会建议老师准备哪些水果?

生:西瓜、苹果、香蕉……

师:如果每个小组分得2个苹果,需要准备多少个苹果?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16个,因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2个,算式是2×8=16(个)。

评析:这一环节的创设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初步感知分数乘法和分数加法之间的联系。

师:如果每组分得一个西瓜的,三个组要分掉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请画图表示题目的意义,并结合算式把思路说给同桌听一听。(学生画图,并说明解题方法)

生1: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6份,每个小组分得3份,3个小组就是++=。(教师板书)

生2: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分,每个小组分得3份,有这样的3个小组,所以×3=。(教师板书)

生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6份,每个小组分得这条线段的,3个小组就是3×=。

师:大家赞同他们的说法吗?谁能说说++表示的意义?怎样计算呢?

生:++表示3个相加,它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只把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师:×3和3×表示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算的?

生1:它们都表示3个相加,结果是看图得出的。

生2:我发现×3和3×的结果可以用分子和整数相乘作分子,分母不变。(大家点头赞同)

师: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如果这种算法是正确的,以后我们的运算就会简便很多。你们能验证他的算法吗?(四人小组讨论)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画图表示题目的意义,并结合算式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在操作、交流、观察、思考和实践中,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基本理念。

3.验证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四人小组合作)

(1)汇报交流验证过程。

生1:因为

×3=++===(板书),

所以×3可以用分子乘整数作分子,分母不变计算出结果。

生2:我们小组用3×=++===(板书)得出的结论和他们一样。

(2)对比观察方法的优化。

师:大家找到了这样一个快速计算的方法,观察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种解题方法?

生:用×3和3×,这样比较简便,用加法计算太麻烦了!

师:是的,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初步得出分数乘整数可以“用分子乘整数作分子,分母不变算出结果”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自己更喜欢用乘法计算的解题方法,从而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3)强化练习。

师:5个小组能分得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5==

(4)先约分再计算。

师:每个小组分得一个西瓜的,我们班要分成8个小组,请给我一个建议应该准备多少个西瓜?

生1:×8==(个)(板书)

生2:×8===(个)(板书)

生3:×8===1(个)(板书)

生4: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虽然我计算出来的结果跟他们一样,但我觉得您应该买两个西瓜,因为店里的西瓜都是一个一个卖的。我们应该用“进一法”,买2个。(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好的,谢谢你给了我这么好的意见,这充分说明你很会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

师:观察一下这三种不同的计算过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5:我喜欢第三种,因为先约分再计算可以使数据变小,计算起来更容易,还能减少错误。

师:所以计算这类题目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4.揭题。

师: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1:分数乘法。

生2:分数乘整数。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分数乘整数(板书课题)

5.归纳计算法则。

师: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同桌相互说一说,再交流)

生1:分数乘整数用分子和整数相乘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要约分。

生2:约分时,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

评析: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感悟“先约分再计算”的优越性,因为先约分再计算可以使数据变小,计算起来更容易,还能减少错误。这种探索的过程是快乐的,所获取的知识也是永远忘不了的。

二、情境练习,提升所学

师:制作水果拼盘需要很多的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盘子、刀叉、桌布、一次性手套),每种材料的后面都隐含了数学题,3个大组,分组比赛,发言积极的大组加分,正确率高的大组也可以加分,看哪一组得分最高。

师:你想选择哪种材料?

生:一次性手套。

1.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 24× 2014×

师:谁来汇报答案?

生1:×4=。

生2:24×==3。

生3:2014×=(2013+1)×=2013×+1×=12。

师:回答正确,每人得1分,A组正确率最高加3分,C组加2分,B组加1分。接下去,你会选什么呢?

生:切水果要用到刀叉,我选刀叉。

师:我们来看看刀叉后面是什么题目。

2.一只袋熊一天大约吃千克的桉树叶,10只袋熊一个星期大约能吃多少千克的桉树叶?

师:读完题目,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1:一个星期是7天。

师:谁来分析?

生2:先求出10只袋熊一天大约吃多少,再求一个星期7天大约吃多少,列出计算是×10×7=60(千克)。

师:完全正确,加2分。A组得3分,B组得2分,C组得1分。接下去你又会怎样选择呢?

生:我选盘子。

3.一本书共10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总数的,第二天看了总数的,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看了多少页?

生1:先求第一天看了100×=20(页),第二天看了100×=25(页),所以第三天看了100-20-25=55(页)。

生2:把整本书看成单位“1”,第一天看了总数的,第二天看了总数的,所以第三天只看了总数的1--=,所以第三天要看100页的,就是100×=55(页)。

师:两种方法都分析得很清楚,每人加2分,C组得3分,B组得2分,A组得1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桌布后面还藏着一道什么题目?

4.老师带了200元去超市买东西,买了一瓶洗发水花了还多24元,又买了一箱酸奶花了剩下钱的,一箱酸奶花了多少钱?

生1:先求出一瓶洗发水的价钱是200×+24=74(元),剩下的钱就是200-74=126(元),一箱酸奶是126元的,就是126×=42(元)

师:分析得很完整,你的思路很清晰,大家都听明白了,给你加3分。

最后胜出的是B组,恭喜你们获得了冠军!

评析:这一层次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其尝到成功的喜悦。由于采取大组竞赛的形式,学生积极性更加高涨,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擦出了创新的火花。

三、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根据200、、这几个数,你能选择其中的两个或三个数据来编一道和分数乘整数有关的解决问题吗?把所编的题目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比一比谁编的题目最完整,最新颖!

评析:“自编题”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个数据编成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问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利用这三个数据编成复杂的分数乘整数的问题,而且不要求人人都编多少,有的可以下课再编,做到了分别对待,因材施教,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

◇责任编辑:张 莹◇

1.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 24× 2014×

师:谁来汇报答案?

生1:×4=。

生2:24×==3。

生3:2014×=(2013+1)×=2013×+1×=12。

师:回答正确,每人得1分,A组正确率最高加3分,C组加2分,B组加1分。接下去,你会选什么呢?

生:切水果要用到刀叉,我选刀叉。

师:我们来看看刀叉后面是什么题目。

2.一只袋熊一天大约吃千克的桉树叶,10只袋熊一个星期大约能吃多少千克的桉树叶?

师:读完题目,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1:一个星期是7天。

师:谁来分析?

生2:先求出10只袋熊一天大约吃多少,再求一个星期7天大约吃多少,列出计算是×10×7=60(千克)。

师:完全正确,加2分。A组得3分,B组得2分,C组得1分。接下去你又会怎样选择呢?

生:我选盘子。

3.一本书共10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总数的,第二天看了总数的,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看了多少页?

生1:先求第一天看了100×=20(页),第二天看了100×=25(页),所以第三天看了100-20-25=55(页)。

生2:把整本书看成单位“1”,第一天看了总数的,第二天看了总数的,所以第三天只看了总数的1--=,所以第三天要看100页的,就是100×=55(页)。

师:两种方法都分析得很清楚,每人加2分,C组得3分,B组得2分,A组得1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桌布后面还藏着一道什么题目?

4.老师带了200元去超市买东西,买了一瓶洗发水花了还多24元,又买了一箱酸奶花了剩下钱的,一箱酸奶花了多少钱?

生1:先求出一瓶洗发水的价钱是200×+24=74(元),剩下的钱就是200-74=126(元),一箱酸奶是126元的,就是126×=42(元)

师:分析得很完整,你的思路很清晰,大家都听明白了,给你加3分。

最后胜出的是B组,恭喜你们获得了冠军!

评析:这一层次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其尝到成功的喜悦。由于采取大组竞赛的形式,学生积极性更加高涨,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擦出了创新的火花。

三、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根据200、、这几个数,你能选择其中的两个或三个数据来编一道和分数乘整数有关的解决问题吗?把所编的题目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比一比谁编的题目最完整,最新颖!

评析:“自编题”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个数据编成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问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利用这三个数据编成复杂的分数乘整数的问题,而且不要求人人都编多少,有的可以下课再编,做到了分别对待,因材施教,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

◇责任编辑:张 莹◇

1.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 24× 2014×

师:谁来汇报答案?

生1:×4=。

生2:24×==3。

生3:2014×=(2013+1)×=2013×+1×=12。

师:回答正确,每人得1分,A组正确率最高加3分,C组加2分,B组加1分。接下去,你会选什么呢?

生:切水果要用到刀叉,我选刀叉。

师:我们来看看刀叉后面是什么题目。

2.一只袋熊一天大约吃千克的桉树叶,10只袋熊一个星期大约能吃多少千克的桉树叶?

师:读完题目,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1:一个星期是7天。

师:谁来分析?

生2:先求出10只袋熊一天大约吃多少,再求一个星期7天大约吃多少,列出计算是×10×7=60(千克)。

师:完全正确,加2分。A组得3分,B组得2分,C组得1分。接下去你又会怎样选择呢?

生:我选盘子。

3.一本书共10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总数的,第二天看了总数的,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看了多少页?

生1:先求第一天看了100×=20(页),第二天看了100×=25(页),所以第三天看了100-20-25=55(页)。

生2:把整本书看成单位“1”,第一天看了总数的,第二天看了总数的,所以第三天只看了总数的1--=,所以第三天要看100页的,就是100×=55(页)。

师:两种方法都分析得很清楚,每人加2分,C组得3分,B组得2分,A组得1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桌布后面还藏着一道什么题目?

4.老师带了200元去超市买东西,买了一瓶洗发水花了还多24元,又买了一箱酸奶花了剩下钱的,一箱酸奶花了多少钱?

生1:先求出一瓶洗发水的价钱是200×+24=74(元),剩下的钱就是200-74=126(元),一箱酸奶是126元的,就是126×=42(元)

师:分析得很完整,你的思路很清晰,大家都听明白了,给你加3分。

最后胜出的是B组,恭喜你们获得了冠军!

评析:这一层次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其尝到成功的喜悦。由于采取大组竞赛的形式,学生积极性更加高涨,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擦出了创新的火花。

三、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根据200、、这几个数,你能选择其中的两个或三个数据来编一道和分数乘整数有关的解决问题吗?把所编的题目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比一比谁编的题目最完整,最新颖!

评析:“自编题”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个数据编成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问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利用这三个数据编成复杂的分数乘整数的问题,而且不要求人人都编多少,有的可以下课再编,做到了分别对待,因材施教,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

上一篇:中小学教辅app自查下一篇:“王曰:“善。”乃下令”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