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2024-05-17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共10篇)

篇1: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方法初探

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理解文本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呢?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重视单元导读,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解读教材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每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简短的导语点明了本组的主题——看祖国、爱家乡。后面的课文、语文园地等都围绕这一专题来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首先关注导读的导向,并根据导读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在每单元学习前花上三、五分钟读、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应面带笑容,和蔼亲切,愉快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想读、乐读、真读。如在教学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之时,先放轻音乐,然后用幻灯或信息技术展示庐山瀑布 的奇丽、雄伟、壮观之景,师生在声、像情之中进入诗的意境,心随情动,情动与辞发。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其启蒙而引其趣”,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坚持,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兴趣持久。

三、鼓励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主动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读懂文本,读活文意。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最大的书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稍加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的具体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大胆放权: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二是创设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时空;三是精心设 计“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深于文本探究。如教《山行》这首诗时,任让学生阅读,品味诗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让学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时有什么感受,谈体会。

四、教会学法,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1、分布阅读,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多元化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永远是以问题开始的,鼓励学生对文本尝试多角度质疑问难。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考点:(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不出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一设计,学生阅读后,会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3、发展求异思维,突出创新思维。如教学课文《落花生》时,虽文本朴实无华,但真情实感跃于纸上。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花生与做人有什么联系?平凡与伟大,怎样理解?

4、拓展思维空间,激励想象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 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思维。如一问多答,一词多解。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阅读,想象“当船长逼儿子跳水时”,会有哪些结果,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收获。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篇2: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很好地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其次是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课外延伸。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有关报刊、书籍,经常开展阅读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我教学完《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关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四、重视朗读,读出“其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比如教学《去年的树》,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与树、树根、大门和小姑娘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当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

五、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写随笔,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篇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一、渗透速读与巧读方法,帮助学生加快阅读速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十分必要。首先,通过快速阅读,可发展学生智力。因为在快速阅读中,学生需要经过理解、思索、想象与记忆等思维活动,提高阅读速度,以提炼出更多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敏捷思维与反应力,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其次,速读可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尤其是课外阅读,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再次,速读可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因为在阅读时,学生会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收集更丰富的词语,而词汇知识又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所以,速读可发展学生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语文阅读量也逐步上升,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渗透速读方法, 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逆向式讲读。如教学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 ,在阅读前, 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分析篇末内容, 而后阅读文后思考题。一般而言,篇末内容的概括性很强,通过对其分析,学生可提前把握文本主旨。这样,通过逆向阅读,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础上,在文后问题的驱动下,更有目的、更有针对性地发掘课文难点,把握文本细节。这样,可促进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跳跃式讲读。即跳读,不再是逐字逐句阅读。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课文脉络,突出重难点,逐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文本。一般而言,该阅读技巧适用于内容冗长繁杂而情节曲折迂回的文章,以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文章脉络, 提炼所需信息, 训练阅读速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指导细读与会读策略,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认知与思想上缺乏独立性,难以快速辨别真假,同时学生意志力与情绪方法缺乏稳定性,因而在阅读学习中,学生有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细致分析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思维准确性。如分析文本时,教师可提出启发性、引导性 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 研读文本 细节 ,发掘隐含 信息。对于疑难问题,还可引导学生讨论,以突破难点,把握语篇深意。

三、注重精读与多读训练,指导学生丰富知识积累

在小学阶段,学生通常有较为活跃的思想、不稳定的心理特点,若教师只是单一、反复地分析课文,那么学生会感觉学习太过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影响阅读效果。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精讲多读,换言之,教师需要注重朗读,放手让学生完成思考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者与启发者,教授学生阅读与分析方法,适时点拨学习难点。这样,可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其自主阅读与朗读,自主思考与感悟,研究文本细节,发挥想象联想,入情入境,从而深刻理解文本,加深知识印象;可培养学生自学意识,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并让学生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活跃课堂氛围。

四、强化朗读和背诵能力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归根到底就是通过阅读,将字、词、句、段、篇搞清楚,掌握必要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要达到以上目的,关键在读,阅读一般分为朗读、默读及背诵。朗读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在默读中可以更用心地对原文加以感悟,把握作者情感动向;背诵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背诵训练,教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

五、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学生有没有欣赏能力,直接关系到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欣赏水平,那么再精彩的文章也不会读出味道。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是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呢?第一,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第二,要善于联系实际。许多知识都有内在联系,如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思维,对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很大帮助。第三,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意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拓宽思维空间。

六、训练字词,强化阅读基础

字词是学生能够自我阅读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要强化学生的字词训练,小学生不认识的生字很多,我在教学中清除这个障碍的做法有:一是教会学生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依靠字典认识生字,理解字义;二是随时请教父母和老师,先知读音再辨其意,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三是重视平时的组词训练,联系词语的意思理解生字。

篇4:小学语文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教学情境;课堂教学;阅读效率;阅读潜力

阅读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其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情感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小学生是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群体,因此,要提高他们阅读的效率,教师就要投其所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教学背景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是颇受教师喜爱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阅读情境,可以有效地点燃学生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热情,使学生在课堂阅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进而使阅读效率得到有效的保证。

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是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工具,其将图片、影像、声音等集于一身的特点,使其可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样,但是学生对于课本上的文字总是提不起阅读的兴趣,而利用多媒体可以将原本单调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片或视频呈现出来,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在教学《长城》这篇课文时,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过长城,他们对于长城的知识也几乎没有了解,为了让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够产生兴趣,我就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些长城的图片,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学生看到这样气势雄伟的景象,不禁啧啧称奇,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有关于长城的知识,于是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中我让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并联系图片,体会长城的伟大与奇迹。学生在阅读后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很深刻,也很容易体会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阅读情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进而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朗读与默读、快读与慢读、精读与浏览、个读与齐读、对话阅读与体验阅读等等。若是教师在课堂进行阅读教学时,仅仅采用单一的阅读方法,势必会造成师生的心理疲劳,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降低阅读的效率。因此,教师只有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教学情境的需要,采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阅读效率得到保证。

如,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充满兴趣,就采用了多种阅读方法。首先,我让学生听读,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看画面,感受西沙群岛的瑰丽富饶;接着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进行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然后采用了指明朗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美,体会文字的魅力。多种阅读方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课堂中书声琅琅,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激情未减时,我又为学生介绍了一些有关祖国大好风光的谚语,像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等,学生都被这些充满韵味的句子吸引,进而有效地提高了阅读兴趣。

多种阅读方法的合理运用能够将学生的阅读潜力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教师要注意对不同的文章内容与行文结构,在运用这些教学法方法时要灵活变通,要以实现学生的有效阅读为目标出发,不能盲目地选择。

三、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仅仅进行课堂阅读是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因此,增加课外的阅读是极其重要的。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对学生在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补充,相辅相成,还能拓展小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开拓他们的视野。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提高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本中的童话故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读一些格林童话故事,像是“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让学生在童话的阅读中体会到童话的语言以及其寓意,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们还可以在每周组织一次课外阅读交流,即让学生将自己最近看到的好的文章或是故事讲述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观点。上周,我们班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课外阅读交流会”,有一个同学就讲了“一只善良的鸟”的故事,“一只正在喝水的蚂蚁,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它拼命挣扎也无法逃出。一只鸟看见了,它往河里丢下了一根稻草,蚂蚁就抓住稻草爬到了岸上。忽然,远处传来了脚步声。一个猎人慢慢走到了蚂蚁的身边,手里还拿着一杆枪。蚂蚁十分担心鸟的安危,因为猎人正在朝鸟儿瞄准,准备射击呢!这时蚂蚁急中生智,狠狠地朝猎人脚上咬了一口,猎人重重地跺了一下脚,子弹打偏了,鸟儿也飞走了。”在学生讲述这个故事时,其他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不仅鼓舞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还让学生明白了善有善报的道理。

因此,将课内外的阅读相结合,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读,进而有助于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读与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不能仅仅从阅读单方面出发,还要将其与写作结合起来,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读与写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小学生的成长。

比如,在学习了《鲸》这篇课文后,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我就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课下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小练笔。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了解鲸的有关知识,理解鲸的进化过程,并感受到鲸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产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崇高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层次更深。由于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教师都可以将其充分利用,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举两得。

另外,阅读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没必要要求学生只是一味地看书,学生也可以采用听书的形式进行阅读,即用相应的电子设备等播放需要阅读的文章,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获取阅读量,这样的阅读形式既能够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又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思考,将所想与所说的话写出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我们可以依据阅读的内容,有计划地锻炼学生续写、扩写、补写、仿写等能力,将读与写进行有机的融合,共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提高小学语文的阅读效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不断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进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蒋碧野.“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邹佳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5: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提高方法

2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

3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4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篇6:如何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宝。仅就历代的作家诗人,他们写了大量的文章作品;这些文章作品在各方面都有较高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与审美价值。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积善成圣”的道德追求,看到了为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著,看到了义无反顾、“杀身成仁”的勇气,看到了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的气度,看到了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这些思想结晶,让学生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再如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古诗文,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阅读这些作品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些至今传诵的诗句,传递着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愫,体现出无法篡改的爱国情怀。所以,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阅读,能直接得到修养的陶冶,文化素养的提高。用古人的思想光辉作为指引,得到教育,然后吸收成为指导思想,之后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有了文化底蕴,就有了底气,而不再是无病呻吟。

2、阅读文学经典名著快速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与生活经验

文学经典名著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鉴赏文学名著,可以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可以理解瞬息万变的世界,可以感受丰富多彩的时代,加深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了自己的气质,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比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也快速得多。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比较少,更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他的人生体验,激发他的想象力。这种间接经验真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的源泉。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写作是把自己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经过揉合、加工、提炼,变成作品。一个人的经验越丰富,作品的内涵也就有可能越丰富。而阅读,就能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3、阅读能有的放矢地强化学生作文的写作技能

篇7: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考查内容中阅读理解占据了半壁河山, 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业成绩。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文在分析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策略。

一、实施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 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具有客观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客观需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采用科学的阅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才能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然要求

阅读理解题是初中语文考查的重要部分,在初中语文试题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影响与制约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基于应试教育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现象,在新课标下, 探究科学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已成为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客观需要。

(三)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作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科学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竞争能力。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积极探究科学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观念。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

1. 营 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主动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氛围。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 积极营造良好的自主阅读氛围,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进而喜欢阅读,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2.教 师要积极关注学生自主阅读的全过程。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全面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 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产生一些疑问, 这些问题和疑问仅靠学生自己很难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更科学合理,同时,教师采用积极灵活的阅读策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使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二 )以小组合作为基础 , 实行探究性阅读教学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阅读教学方式以学生认知为教学目的, 违背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因此,教师要以小组合作为基础, 不断改变阅读教学的方式,实行合作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去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进行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在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提高, 实现了阅读效率的最大化。 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了团队意识。

(三 )充分考虑学生差异 , 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改提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性。 当前,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新策略。 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在符合阅读教学特点的基础上,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充分体现语文阅读教学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阅读教学效率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总之,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采用科学的阅读策略对语文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必要性,有效地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严僮伦。读书笔记:我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践。语文教学研究,(8)。

篇8: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那么在实地教学中, 怎样根据教材的特点, 去选取有效的方法呢?

一、提示阅读思路, 教给阅读方法

要想提高阅读水平, 离不开多读多想。但是, 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 应该学什么, 怎么学并不清楚, 更谈不上自己确立目的。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训练重点为“给课文分段, 给段落加小标题”, 阅读目标可以这样制订:⑴熟读课文;⑵理解课文的内容给课文分段;⑶总结各段段意并归纳小标题。因为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 很好地为课文分段并设立小标题, 必须先吃透教材,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俗语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把课文读得熟练, 有些内容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

学生阅读主要是为了理解课文, 同时在理解力课文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合理的、科学的阅读思路方法会引导学生在阅读重点、有方法、有次序地掌握知识。在五年级教材中有一文叫《灯火》, 有一位老师在课上曾经提出:“边读第一段边画出这段中能表现主席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工作的重点词句, 并体会其意思”的阅读方法。于是学生打开书轻声读, 并认真地作好圈点, 遇到不明白就查字典来帮助理解。通过查找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有的字词已经理解, 起到了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再不清楚的由学生提出来来, 学生互相讨论, 教师作引导补充。

明白了关键词, 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扫除了障碍, 提供了方便。这时, 老师就可以出示思考提纲, 让还不会阅读, 最起码不会有序有致有重点的理解课文内容的学生有个思考的路子, 理解的线索。

二、在阅读过程中设疑解难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 而理解主要依靠思考。要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 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教材中每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人的思维一种精神活动, 这种活动常常是由疑问产生的。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质疑问难的方法, 对培养学生能力, 开发他们智力, 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

在学习中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的或不懂的地方, 随之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疑问促使他们开始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六年级教材中有一课《别了我爱的中国》。这篇课文写景抒情,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亲人留恋及热爱之情, 读起来很感人, 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需要我们认真地钻研, 细细地品味。“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 望着船工渐渐地离岸, 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淡渐地宽了…”读到这儿, 教师问到“倚”是什么意思?解释为“靠着”。那老师可以接着问“换成靠”这行吗?底下有的学生会说行, 有的学生说不行。面对学生不一致的回答, 教师学生们同桌或前后座之间互相讨论。讨论后一学生站起来说:“不行, 不能用靠, 靠是背挨着船栏, 而过篇课文里作者是面对着岸上的人们, 和亲友告别。如果背靠船栏, 就看不到“船和岸之间的水面宽了”他的解释迎得了大家的赞同。这时教师说:“正困为他倚在船栏上, 而对岸上, 望着祖国黄土、亲人, 才更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学生说:“不忍离去的惜别之情。”同学们对课文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体会通学生提问, 讨论, 比较“倚”和“靠”一性, 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 享受理解后的快乐, 学生们一改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地”发现, 学习、掌握。质疑问难有效地触发了学生求知欲, 动员了他的学习知识, 增长才干的内部诱因, 他们在探索中尝到了好处, 就这样一天天地聪明起来了。

三、创设情境, 以读带讲

在语文的课堂上利用一些实际中能够应用的教具和手段, 不但可以让学生顿开眼界, 兴致盎然, 连我们教师也会被情境陶醉。枯燥索味地平巴巴讲解, 是不易让学生体会到文美、景美的。如尽量让学生的想象与文章、生活感受连起来, 再加上有感情肝朗读和绘声绘色的描述, 一定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 以美丽为线索, 抓住了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特点, 描绘出了祖国的河山的迷人, 可爱。在一第一课时, 学生可能并未有多大兴趣, 读起来也不美, 他们似秋还不明白怎样透过字里行间去理解字面以外的东西。针对这一点, 一位教师准备了兴安岭的挂图, 幻灯片上了第二节课, 直观的景物, 绚丽的色彩, 再加上课堂教学方法的变换, 使学生们眼前一亮。他们边对照课文边观赏图片, 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篇文章, 他们说:“太好看了”, “要是我能去哪儿该多好!”于是, 教师马上说:“这就是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的一小部分, 比它更美好的景致有许多, 比如黄山云海、大连之滨、沙滨风光等。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国可爱不可爱?”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可爱!”接着教师说:“祖国这样美丽、可爱、谁能来美美地读读, 把大家的思绪带到那广阔迷人的美丽小兴安岭中呢?”同学们纷纷读读, 不但声音有了立体感, 而且表情也满像那么回事呢。练过之后,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萨克斯曲带, 让大家合上书本, 闭目听老师的配乐朗读, 师生不禁都沉浸在声情并茂的旋律中了。这样教师利用直观教具, 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上, 置身于作者描述的情境中, 更能体会当时的感受了。

篇9: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相机引用,在积累的基础上内化生长

语言的积累是小学语文的基本任务,更是促进学生核心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没有足够的语言支撑,任何方法和策略都将成为空谈。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选择了死记硬背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教师一句“自己背诵”,便将积累的压力全部踢还到学生身上。这种机械、刻板的积累方式,必然会招致学生的厌学。而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则选择了引用文本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中进行积累。

在教学之初,笔者即出示了黄果树瀑布的图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赞美。学生只能局限性地运用机械、固化的词语进行表达,语言干瘪,毫无特色。笔者则要求学生运用具体的语言来强化瀑布的具体美感,并为学生提供了“那么……那么……”“真令人……”等句式,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的形式。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的关注力转向文本,在深入品析感知、对比遴选的过程中,积极尝试运用文本的语言来直接赞美瀑布。

文本是直接的语言资源,更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材料。在赞叹瀑布之美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原始储备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反复阅读,将文本从純粹被阅读的对象转化为学生可以随机调配的语言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内容,更在实践运用中促进了学生对文本语句的深入理解,可谓简约而高效。

二、联想拓展,在仿造的基础上迁移生长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这一理念的核心就在于,教师要充分开掘教材文本作为范例所起到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围绕着文本中的教学价值点进行深入品析、内化,感受言语形式的独到与精美,体悟写作方法的精妙与妥帖,直至引导学生最后的运用。《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的价值点落在何处?又该怎样促进学生由读到写的实践提升呢?鉴于此,笔者将教学聚焦在五处描写瀑布声音的语段中,尤其关注了作者运用比喻凸显声音特点、抒发内在感受的写法。因此,引领学生紧扣语段中“涌”“拂”“大合奏”“乐声”等字眼切身体会瀑声之美,感知作者的语言表达之妙,从而真正触摸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情感。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对语言的品析鉴赏层面,而要进行实实在在的运用。在这五段描写瀑声的语段中,要学习作者由瀑声生发出其他众多声音的联想表达方法。作者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笔者设置了这样的迁移问题:假如你也听到了瀑布那“哗哗”的流水声,你会联想到哪些声音呢?学生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其与“下雨声”“战马声”“虎啸声”联系起来。随后,教师则引领学生继续发散思维,从动物的视角拓展到生活、自然的其他方面,学生的思维逐渐开阔:人们的欢呼声、热烈的掌声、呐喊声、琅琅的读书声、小提琴的合奏声……

在这一案例中,紧扣语段中对瀑声的形象化描写,让学生在深入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形成的表达效果之后,为学生搭建了扎实可行的实践平台,取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追索体悟,在改写的基础上运用生长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很多蕴藏在文本中的写作技巧与知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点与引导,他们很难真正感受到其中的表达效果。如这篇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入了“徐霞客凝神谛听”的内容,貌似一读就懂,但却难以真正地读懂读透。这里其实蕴藏着一个“移情”的写作知识,并不是教师率性为之,而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则进行了这样的追索发问:难道徐霞客还活着?塑像的情感是怎么形成的,他怎么会“沉醉”呢?让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感知移情体验形成的内在历程。对于蕴藏在教材文本中的写作知识,仅仅懂得是不够的,更要尝试着让学生学会运用。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笔者并没有要求学生模仿这种写法进行完整的习作训练,而是通过改写的方式进行趁热打铁的训练。教师引领学生运用移情的方法,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语言文字内部中去,让原本枯燥生硬的文字变得灵动充满韵味。经过学生的实践修改,文字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学生对这一写作知识和方法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体悟与思考,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与生长。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必须从学生认知起点入手,紧扣学生的认知需要,对教材价值点进行广泛开掘与相机选择,从而为学生的飞速成长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

篇10: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本着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初中所开设的基础学科几乎全列入中考科目中,初中生对所有的学科都不能忽视,这无疑分散了学生对所谓“主科”的学习精力。当年,作为三大“主科”之首的语文备受学生重视;而今,语文的地位可谓江河直下,不仅课时减少,学生的学习重心有所偏移,更令人担心的是,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在消减,学习的积极性在降低。是谁将语文逼入学生不愿涉足的狭窄领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得反思自己,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是否将语文的精彩演绎出来,是否展现出语文动人心魄的魅力。我们常常看到,让学生恹恹欲睡的语文课堂,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没有多少内容投影在学生的的心底,引发学生心湖的波动。拖沓、冗长的讲解、分析浪费了学生不少宝贵的学习时间,也消磨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时间紧,任务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要求我们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课堂阅读的教学效率。如何提高课堂阅读的教学效率呢?这当然没有固定的模式,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积累,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找准突破口,提挈全篇。

正如行军打仗,如果谋划得当,巧妙突破,便势如破竹,轻松占据城池。在教学课文时,如果切入点设计得好,可以带动全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很容易达到,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以文题入手切入。

师:(板书课题后,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 生(齐):三点水。

师: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 生(齐):跟水有关。

师:这个“泊”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齐):湖泊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一看文章题目,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些什么信息呢? 生1:罗布泊已经消失了。生2:罗布泊是一个仙湖。师:“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齐):美丽。

师:哪个同学把他们的意思合起来说说? 生1:罗布泊是一个仙湖,后来消失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师:对了,罗布泊曾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你再读一读这个题目,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呢?

生1:惋惜的。生2:悲痛的。

师:还有难过的、遗憾的。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

这位老师抓住文题的“泊”、“仙”、“消逝”等字眼,让学生迅速抓住了全文的核心内容,并领会了作者传达出来的惋惜、悲痛、遗憾的感情。有了这样的铺垫,后面的语文活动学生就很容易把握。

再例如重庆市特级教师陈跃在教《鱼我所欲也》一文时这样切入: 上课伊始,师在黑板上板书两个词语:选择、抉择。师:同学们认为这两个词语使用上有区别吗? 生1:“抉择”的语气比“选择”更重。

生2:“抉择”是指大事情,“选择”是指小事情。

师:(不急着表态,在黑板上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常常需要我们做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可我们有过面临抉择的时候吗?

师:同学们刚才对“选择”、“抉择”的比较基本是正确的,老师补充一下,“选择”是较为一般的挑选,而抉择则是人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非此即彼的取舍!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

陈老师从主题入手进行教学,为整篇课文的教学蓄势兴波,降低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理解的难度,并富有激情地对学生进行了人生指导,导入方式颇具匠心,显示出教师的教学艺术。从哪一点切入更易抓住课文的灵魂,这需要教师精心的构思,以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提取主要信息,理清思路

这应该是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主旨句等),理出文脉,从而对课文的行文思路有明晰的认识,对全文结构有整体的把握,就能高屋建瓴,产生整体感知的意识。初中课本中有少说明或议论性质的文章,本身层次清晰,如果将主要信息提取,全文内容一目了然。例如《苏州园林》一课,我们提取中心句: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通过提取中心句,浓缩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也能认识到作者由总到分的结构安排及由主到次进行说明的逻辑顺序。

再例如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我们可以提取过渡句及反映作者观点的句子: 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第一要敬业„„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第二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通过疏理课文,能把作者最集中的意思直观地揭示出来,思路的明晰化使学生领会出作者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并意识到行文的严谨,对他们的写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了概括性的提示信息以外,课文中还常有一些含蓄深刻,揭示主旨或蕴含丰富的关键句,这是作者思考的结晶,应该培养学生对这些语句敏锐的感受力,抓住了重要的信息,就等于抓住了课文的核心。

三、设置核心问题,深入探究。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听到老师接二连三地向学生发问,一问一答,步步紧逼,甚至于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给学生揣摩的时间,更不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课堂上气氛紧张,由此让不少的学生怕了语文课。问题太杂,必然导致分解过细,易于让学生产生思维疲劳,引发精神上的倦怠。那么,是否可以设置“大”问题,牵一发而全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课堂交流中体会发现的喜悦感,在与同学思维的火花碰撞中,辨析理解的偏差狭窄与准确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全面。

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课,可以设置问题: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刚开始也许只找到表层的原因:惑乱军心。但深入探讨后发现文中有关键句:“数犯曹操之忌。”可见“惑乱军心”只是借口,曹操早有杀杨修之心。那么杨修犯了曹操哪些忌讳呢,学生会一一讲述杨修犯忌的事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全文的内容。如果再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杨修之死更缘于他恃才放旷的性格及卷入曹魏集团的政治斗争中,为阴险狡诈的曹操所不容,以致招来杀身之祸。一个核心问题,牵动学生对课文全面深入的分析理解,一切水到渠成,岂不美哉!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可以从情节入手设置这样的问题:读了《我的叔叔于勒》后,你会发现本文情节曲折跌宕,你认为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呢?这一问题有深度,有广度,极具挑战性。从鉴赏课文艺术性着手,引领学生去发现:悬念的设置使课文波澜起伏,于勒出人意料的命运和巧遇于勒的情节表现出作者构思的巧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形成前后对照。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使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有更深刻的印象。再如《苏州园林》一课,可以探讨: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故乡》一课,可以围绕“故乡的变”展开讨论。

设置能统筹全篇,内涵丰富的“大”问题,既可以整合全文的知识点,又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还有助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既可以改革教师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分析综合的能力,可谓一石多鸟。

四、组合相关内容,分类品析。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如小说类体裁的文章,就可以将课文相关内容优化组合,分类品析,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例如孙犁的《芦花荡》一课,可以勾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进行集中评析,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心境的烘托,对气氛的渲染。可以勾画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语句,分析人物性格。再如《孤独之旅》一课,也可以将全文分散的环境描写句子组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芦荡的无边无际,浩浩荡荡,感受到它给人带来的压抑感和恐慌感。另外,我们可以把文中反映杜小康心理的句子梳理出来,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和杜小康一起经历茫然无助恐慌胆怯孤独寂寞习惯孤独成熟坚强的心理历程。在对环境和心理的品析中,学生对标题“孤独之旅”有了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杜小康在战胜环境、战胜自我的旅程中长大了的主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4

五、创设和谐情境,激荡情感。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富有激情,能引发学生心灵震颤的美文,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就会加大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赵富良老师在讲《土地的誓言》一课时,播放日军侵华横行肆虐的电影片段,并配以激情澎湃的朗读,使学生内心随着作者“泛滥”的情感激流而激荡着,引发心灵的共振。还有一位老师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播放陕北安塞腰鼓龙腾虎跃的画面,直观地再现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火热的激情和铿锵的节奏。学生在心灵的振奋中朗读课文,就能走入作者所描述的宏大的场面中,感受到心灵的撞击。

除了借助媒体资料,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事例,相近的文字资料甚至自身的经历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的心与课本贴得更近,沉浸在作者所创设的艺术空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六、分配读写任务,亲近文本。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对课文的分析,而不肯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认为读课文是在浪费教学时间。而我却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对课文内容都不够熟悉,很难谈得上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所以,课堂上是应有学生的朗读声的,当然这朗读也并非全文一读到底,反复操作就会令人厌烦。教师可以灵活地安排读的方式,如品读、选读,分角色读等。在数学课上,老师讲完知识点后,往往安排学生练习,学生学习的效果立竿见影;在语文课上,老师讲得多学生写得少,学习的效果不明显。是否也应该在语文课中安排一些写的任务呢?比如写课文中该积累的词句并选词造句;写作者行文的思路,编出课文结构提纲;选取自己欣赏的语句作点评;摘录意蕴丰富的句子作批注;写自己朗读中的疑惑;写学习课文后的感想;仿写文中佳句,仿照课文主旨或艺术技巧写作文等等。

读读写写,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心灵交流,使他们的思维在对文本的解读中驰骋,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以上方式,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诸多尝试。但教无定法,因文而异,怎样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需要每一位语文老师有针对性地摸索。但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但愿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

用心

爱心

上一篇:项目营销方案提案下一篇:钣金工艺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