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行天下高一历史答案

2024-04-14

卷行天下高一历史答案(共6篇)

篇1:卷行天下高一历史答案

石家庄市2011-2012学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A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B 2.D 3.B 4.B 5.B 6.B 7.B 8.B 9.C 10.C 11.C 12.B 13.C 14.B 15.D

16.D 17.A 18.C 19.A 20.C 21.B 22.B 23.B 24.B 25.C 26.A 27.A 28.A 29.C 30.C

二、非选择题(31题22分,32题18分,共40分)

31.(22分)

(1)(1)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缩小贫富差距等。(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分)

意义:1929~1933年,美国爆发严重经济危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6分)

(2)问题: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降低(培养了懒汉),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6分)

(3)成就: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构建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2分)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分)

32.(18分)

⑴原因: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地理大发现”,它不仅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开辟了道路,而且结束了世界各地区的割裂和孤立状态,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开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才在世界开始连成一体的基础上有了“世界的”历史(6分)

⑵历史依据: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使西欧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开创了世界先进的政治文明。(6分)

(3)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和亚太经合组织等。(2分)

启示:要关注本国的经济安全;要注意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不断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减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等。(4分)

篇2:卷行天下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晋书•傅玄列传》中记载:“耕夫务多种,而耕蟆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适时收割D.因地制宜

2.《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该材料指出了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男耕女织的重要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4.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xk|b|1

5.《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6.下列有关于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B.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C.西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D.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领先世界

7.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具有世代传习的特点。如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这种传习方式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是

① 手工业市场的狭小迫使手工业劳动者以此自卫 ②自然经济封闭保守性的影响 ③保证了手工业成品的工艺水平④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D.②④

8.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注:篮儿——竹篮,杭州方言喜在词后加“儿”字)从中反映出明清时期

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官府对杭州进 行了区域功能划分D.杭州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

9.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和清朝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两者都

A.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C.适应 了时代发展的需要D.不利于当时社会的转型

10.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集”,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挺高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11.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该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D.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2.据资料统计:在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人导致白银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13.读“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该表反映了

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

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封建自然经济衰落

14.“直到„„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

D.该统计数据是外国人所做,所以不可信

15.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16.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的人文思想B.传播天主教

C.改变落后地区的社会面貌D.传播工业文明

17.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

A.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B.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C.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18.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的西班牙:“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在吞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主要是指

A.没有发生“价格革命”B.没有经受文艺复兴的洗礼

C.没有受到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D.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

19.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B.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

C.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D.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

20.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种现象表明

A.美洲新兴工业城市大量出现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在美洲的扩展D.欧洲的殖民扩张加剧

21. 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 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 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上述材料反映出

A.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2.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右图为《17001907年 颁布7项教育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学生提供食品和医疗保障。1875-1909年 先后有5个住房法出台,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1884-1885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薛次降低选民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也得到选举权。——整理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争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四 工业化之后,伦敦的工厂如雨后春笋,高大的烟囱林立,处处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其他城市)正如恩格斯说的,“凡是可以用来形容伦敦的也可以用来形容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形容所有的大城市”。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呼吸系统的疾病,特别是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和气喘等,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l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由燃煤遣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进出口商品的特点,(2分)。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BBD6-10DBCAD11-15.AACBD16-20BADBD 21-25CBDBC 26-30DBDCC 31C

二、非选择题

32.(1)答案: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5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

篇3:卷行天下高一历史答案

一、通史中突出阶段特征

纵观历年全国卷, 不难发现历史学科的考题经常打破专题框架考查阶段特征, 即使孤立考查主干知识点, 也需要学生充分调用相关阶段的其他知识来完成. 。所以很多专家呼吁高三第一轮复习要在通史的框架里展开, 按时间顺序来梳理各个阶段的特征, 才能够应对全国卷的这种出题套路。

如何在通史中突出阶段特征? 笔者认为可以按照时间和一定的标准分期, 然后用精简的语言来概括这个时段的总体特征, 让学生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然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再给出精炼的小阶段特征。以中国古代史为例, 我们可以分作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和明清前期等八个阶段。先给出这些阶段的总体特征和地位, 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出细节的简练的小阶段特征, 然后再突破每个小阶段的重要主干知识。

虽然这件工作需要教师突破教材模式, 耗费心力, 但至少在应对全国卷的挑战时可以增加一份信心。

二、阶段内有效突破主干知识

阶段特征确定以后, 就面临着突破重要知识点的问题。全国卷虽然难, 但不得不承认它的考查还是基本围绕着历史主干知识。2015 年6 月8 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对2015 年试题的评析中提到 “文综各学科命题以主干知识为考查内容, 注重考查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能力。试题的切入角度虽更具多样性, 但考查的落脚点都着眼于基础主干知识。”

历史主干知识的突破绝对是个技术难题。统计了一下2015 年的全国I卷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个体小农经济、古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近代中国经济对西方经济的抵制、北洋军阀统治、一五计划、抗日战争、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罗斯福新政、世界经济多极化、儒学。不难发现只有 “近代中国经济对西方经济的抵制”稍微偏重考查阶段特征外, 其他每一个都是相当重要的主干知识点。这样的命题特点对我们不是很有利吗? 那么近年来历史高考均分每况愈下又是为何? 所以高三第一轮复习的着力点还是要落到知识点的突破上。笔者借鉴多位名师的建议, 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浅陋的方法。

首先, 准确解读历史概念。历史概念的准确解读不仅要解释历史概念的含义, 还要挖掘它的内涵和外延。

其次, 挖掘合适的史料。 “史料本身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 它在培养学生兴趣、陶冶情操方面以及促进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和发展思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料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最后, 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对 “时序化、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体系化”的知识往往不易遗忘且能灵活运用。如: 必修Ⅰ第1 课 《商周政治制度》 的“分封制” 一目。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可以这样整。

背景: 前提: 公元前1046 年, 西周建立。

目的: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维护西周的有效统治。

内容: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原则: 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的宗法制为主 ( 分封者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主要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等 ( 插图)

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 在其封疆内, 再次分封,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结果: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影响: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扩大统治区域。

消极———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三、在课堂和习题中, 合力提升学生的能力。

众所周知, 全国卷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科素养; 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一轮复习我们应该以巩固基础 ( 主干) 知识为中心, 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适当训练, 初步培养学科能力。

在课堂上, 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程, 塑造思维碰撞的氛围, 精心选择史料和设置问题, 鼓励、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在这方面笔者就不加赘言,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在习题练习方面提升能力的方法。

首先, 可以对特色材料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 如对原因类、背景类、特点类等题型进行专项训练。然后总结答题方法, 例如如何审题: 审清设问, 明确答题要求; 如何读材料: 阅读材料, 划分层次, 提取关键信息。如何综合: 关注题头, 联系所有材料, 找出内部逻辑关系。最后帮助学生归纳答题思路, 如特点= 本质或性质+各方面状况 ( 背景目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方式手段、规模速度等) + 新发展新变化 ( 政策、主导力量、性质、范围等) + 地位 ( 最早、领先) + 作用或影响 ( 深远、持久) 。

其次, 研究开放性试题的主要类型及答题思路。对于福建省的考生来说, 最紧张的莫过于41 题的开放性试题。以 “观点评述题”为例, 一般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 阅读材料, 明确评论对象; 提炼观点, 表明态度。第二步: 用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可以结合材料中的例子进行扩充, 举出具体的史实进行论证; 要注意多角度论证和史论结合; 第三步: 得出结论。最终的论述落脚点仍然要回到你的观点上来。

篇4:卷行天下高一历史答案

共同部分

一、选择题

18.旧石器时代用作工具的石块与天然石块的主要区别在于()

A.更加经久耐用B.有人为加工痕迹

C.靠近考古遗址D.更加圆润细腻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特定历史概念的掌握程度。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与天然石器相比,根据生产和生活所需进行打制,明显渗透了人类的智慧;“圆润细腻”是新石器的特征。正确答案为B。

19.四位学生在看完一场战争片后展开议论()

甲说:我反对战争,发动战争的人应该受重罚。

乙说:我也反对战争,销毁一切杀人武器才是最要紧的。

丙说:我想最关键的是要消除战争根源。

丁说:我认为战争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要轻言战争。

以上与孙武观点相吻合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孙武战争观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回顾孙武关于战争的主张。丁同学的观点与孙武所说“非危不战”及兵是“死生之道,存亡之道”相近。孙武主张“慎战”,他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孙武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高瞻远瞩,以国家利益为尺度作出决策。正确答案为D。

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了解情况,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推断的历史依据。题干中提供的依据是“统一王朝”、“最先……推行了郡县制”、“中央集权”,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只有秦朝。正确答案为B。

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解析】本题以网上帖子入题,时代性强,考查考生对科举制的评价和认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引言,帖子关于科举开始和八股考试开始的时间是错误的: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八股取士开始于明朝;科举制产生之初有利于选拔人才,有利于社会公平,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文化传播,一味贬低否定科举制也是不妥当的。正确答案为C。

2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反对国王专制统治的阵地在()

A.议会B.三级会议C.教会D.大陆会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政治状况的认识。英国从13世纪就存在的国会是资产阶级与国王斗争的主要场所;“三级会议”是法国大革命前夕出现的立法机构;教会是宗教组织;“大陆会议”是北美独立战争期间的领导机构。正确答案为A。

23.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街已成为无用之物。”结合所学史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真实,可以采信B.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C.背离史实,不足为信D.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解析】本题以文学家的名言入题,考查考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这段材料形象地描绘了工业革命对旧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秩序的冲击:工业革命诞生了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他们拥有着巨额的财富,引领着社会潮流,确实造成了“贵族头衔已成为无用之物”的状况。正确答案为A。

24. 1870年由法国人主动发起的在历史上被称为“最愚蠢的一场战争”的是()

A.七年战争B.普法战争

C.拿破仑战争D.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与法国相关战争的认识,题干的限定条件有二:一是“1870年”,二是“最愚蠢的”,符合这两项的只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之所以被认为愚蠢,是因为这场战争既削弱了法国,又为德意志实现统一提供了机遇。正确答案为B。

25. 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

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

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明治维新的认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通常认为,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社会的开始。解题的关键是把握“19世纪70年代”这一信息,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期间,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正确答案为A。

26.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的本质是()

A.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高度发展

B.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

C.消除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D.托拉斯组织的普遍出现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把握情况。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其实质是资本的高度集中。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垄断”既是管理组织,又体现了资本的集中程度,B项体现了这两方面的要求。A项着眼于科技与管理手段,D项着眼于企业形式,C项明显是错误的。正确答案为B。

27.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图意,“专制”是树的下部,“立宪”是树的上部,中间是断开的,二者截然分开。A、B、D项说法明显有误:君主立宪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由于保留了君主,不能说与君主制毫不相干。正确答案为C。

28.“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保路运动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九运动

【解析】从材料中的“青岛归来”、“国贼罢黜”、“学生复课”、“商店开门”等信息可推断出此对联反映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缘起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还我青岛”是运动中的著名口号;迫于人民的压力,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惩办亲日派官僚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所以有“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的说法。正确答案为B。

29.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把握,曲线图主要反映了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19世纪70年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之后随着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定发展,但由于日本的侵华和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据此,表达最为准确的是A图。正确答案为A。

30.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淮海战役”这一信息。淮海战役的中心战场在徐州,徐州是国民党军队的指挥中心,所以B项正确。A项中“沈阳”与辽沈战役有关,C项与平津战役有关,D项与解放南京有关。正确答案为B。

31. 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人说:“由于这个宪章,你们实现了三十年前那个伟大政治家——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这里“威尔逊的理想”是建立()

A.联合国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D.国际联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近现代国际组织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三十年前”和“宪章”,即《联合国宪章》,由此可以联想到威尔逊提议建立国际联盟的史实。正确答案为D。

32.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D.国家主权理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日内瓦会议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掌握情况。解题时要注意周恩来话语中的核心内容“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这种判断正反映了这一时期形成的重要外交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确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

33.下页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有人认为:“这幅壁画是公元5世纪左右景教(基督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观察此画,回答问题:()

圣枝图

(1)请你从壁画中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

(2)这种观点有哪些史实依据?

(3)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你该怎么做?

【解析】该题以高昌古城壁画为素材,考查考生进行历史探究的能力和技巧。第(1)问要求考生能根据提示准确地解读图片中的历史信息,找出“景教”传播的依据。解答的关键是弄清楚哪些因素可以作为历史证据。第(2)问要求考生回顾所学知识,寻找支持题目结论的史实。第(3)问要求学生谈探究的基本常识,关键是落实到“怎么做”上来,如“查阅”、“发掘”、“参考”等。

【答案】(1)壁画中人物的相貌、服饰,壁画中的场景等。

(2)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东西方之间能够进行经济、文化等交流,或从西汉到5世纪时期,匈奴活跃在西域及欧亚广袤草原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佛教就是通过西域流传到中原的。

(3)关于景教传播的文献记载、该地区的其他考古资料、专家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等。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

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

他们是否还长久地

买卖人口,

把人当牲畜?

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

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

又是谁让他们骑在

我们穷人的头上,

挥舞着鞭子?

(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

(2)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解析】该题通过诗词赏读考查俄国农奴制的罪恶和农奴制改革。要求考生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准确地判断和合理的阐述。回答第(1)问时可以依据诗中的一些信息,如“牲畜”、“奴隶”、“贵族”等。第(2)问考查的核心是作者的态度,作答时要深刻体会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答案】(1)农奴制。

(2)批判的态度。农奴制是极其落后、残酷的制度。

(3)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或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拥有财产、改变职业、参加选举的权利(或享有财产、职业和选举等公民权利),地主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买卖、赠送和典押,不得干涉他们的生活。

35.美国建国以后,棉花种植不断地扩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棉花王国”。棉花的种植对于美国意味着什么?观察右图,回答问题:

(1)概述棉花产量和奴隶人数的变化情况。

(2)这种变化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为什么图表中的年代只列到了1860年?

【解析】该题以独立后美国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为素材,考查了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要求考生解读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回答第(1)问时要准确地表述“变化”,如“持续增长”。回答第(2)问时,要在奴隶制扩张和南北经济政治冲突之间建立起联系。

【答案】(1)棉花产量和奴隶人数持续增长。

(2)奴隶制不断扩张;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的对立加剧;美国社会走向分裂。

(3)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1861年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随后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黑人奴隶制度被废除。

36.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

(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

(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

(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

【解析】该题从某个史学家的某个观点出发,考查了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和评价。要求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对不同角度的问题进行合理解读。回答第(1)问时要突出鸦片战争前我们的闭塞无知和“锁国”政策。对第(3)问作答时,要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再给出相应的历史依据。

【答案】(1)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组织:列举;部分列举,部分有简单组织;语句连贯通顺;回答形成结构和层次。

史实:包括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回答。

37.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针对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材料二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

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

【解析】该题从一个完全崭新的角度考查了对法国《人权宣言》的评价。提供的角度是法国女作家对《人权宣言》的“女权版”阐释。解答时需要学生从当时社会对于《人权宣言》的感受出发,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部宣言的进步性与反映出的时代印记。评分标准给出了五种不同的得分层次,最高层次的要求是“全面”、“历史”地评价历史事物。

【答案】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

第二层: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指出了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

第三层:能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明确指出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列举了人的不受侵犯的权利内容,如自由、财产、安全,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和主权在民的原则等。

第四层: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论证了自由、财产等人的权利的几项内容,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国家主权与人的权利的关系等,但为什么在人权宣言之后还要发表一个“妇女人权宣言”呢?这表明人权宣言本身还是有缺陷的,它没有在内容中提及妇女的权利,因此妇女人权宣言针对人权宣言的条文特意用了“女人和男人”来加以补充。

第五层:利用材料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如:如何评价“人权宣言”?这取决于你对“人权”这个概念的理解。在专制统治下,人的权利被剥夺,而“人权宣言”肯定了“人”的权利,确立起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以此来反对专制制度,捍卫人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无疑是进步的。然而,这样的权利仅仅只是抽象的人的权利,在对这些权利的理解上,不同的群体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妇女就认为她们的权利并没有得到规定,抽象的“人”的权利实际上成为了“男人”的权利,这违背了人权宣言所提出的权利平等的原则,因此,妇女特意要发表一个权利宣言,并在宣言中把妇女的权利列举出来。在对“人权”的理解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分歧?其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重要的,我们必须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和评价人权宣言,理解它的复杂性和多重性,甚至内在的矛盾性。

38.

“中国的1978”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的学者说,这是中国的重新出发,一个国家的重新开始。历史为什么选择了1978年,这既是那个时代一批人面对中国与世界的过去和未来的集体思考,也和一代伟人邓小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今天,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已为世界所瞩目。

站在30年后的今天,以“中国的1978”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等展开论述。

注意:

1.论文须围绕主题展开

2.论点应由材料支持

3.论述要层次分明

4.叙述要通顺流畅

【解析】该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国的1978”的认识和评价,属于开放性论述题,要求考生独立地、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物提出看法,并进行论证。回答时,首先挖掘题目隐含的信息:1978年是新时代的开始、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的改革大舰起航等都是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再根据题目的要求,就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某一方面进行阐述。在评分标准中,对“观点突出”、“史实典型”、“论证充分”和“文字流畅”有特别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突出对这方面技能的培养。

【答案】本题旨在了解考生对历史过程的分析、评判能力,驾驭、运用史实的能力以及历史叙述与论述的能力。本题可以选取一个视角,也可进行综合性的阐述。

本题每卷至少应由两人评阅,各人独立打分,以所得平均分为最终得分(有小数出现则4舍5入);如果两人给出的分值之差等于或大于阈值,应由中心组重新评阅。

(1)主题:能够依据题目要求。

(2)观点:观点突出。

(3)史实:所引史实典型而充分。

(4)论述:论据与论证充分。

(5)叙述:文字通顺流畅。

Ⅱ试题特征及复习建议

今年的上海高考历史单科试题平实而不平凡,灵活而不离谱,简洁而灵动,新颖而自然,非常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历史探究意识的考查,很好地贯彻了考试大纲的意图,是新课程高考理念又一次成功的实践。其与往年命题相比,又表现出了如下新的特征。

1.考查内容方面

(1)特别注重对历史事物特征的考查。

一是考查考生依据历史事物的特征展开判断分析,并得出正确答案的能力;二是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素材,通过分析探究得出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如A组题中的第2、4、6、7、9、11、12等题,就依次考查了“法家思想”、“豪强”、“安史之乱”、“宋朝官制”、“元朝疆域”、“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的历史特征。在B组题中,第3、4、6、7、8、11、16、17等题,就依次考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端午节的风俗”、“中华法系的内容”、“黄帝部落的崇拜”、“信息时代的产业结构”、“唐宋时期的启蒙教育”、“农耕文明的政治制度”、“福利国家”等历史现象的基本特征。这种考查避免了思维力度较小的、简单的历史情节再现,使试卷的内容更具思想性。

(2)特别注重对历史探究意识和能力的考查。

由于试题减少了简单而直观的判断,应试过程中考生运用分析、推理和判断的思维含量便增加了,完成试卷的探究力度也就加大了。今年的选择题中几乎所有的题目都带有多种角度的限制条件。如A组的第3题,短短20多个字的题干中就含有了“断代体史书”、“志”、“两代人合作”等三个限制条件。此外,具有新颖的历史情境,需要依靠严密的推理方能得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也不在少数。如A组的第13题,考生要想得出正确答案,就必须熟知史料运用的基本常识,在对四则原始史料作认真的对比分析之后,才能给出正确答案。在四则史料中,根据时间看,与中共一大关联度相对较小的是“护照”和“汇报稿”;在“船票”和“合影”两个素材中,由于马林是出席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的代表,所以,在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内与马林的合影更能说明尼科尔斯基的身份。主观题中的探究性更为突出,如A组的第17题要求说出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著作结束的理由;共同部分第33题要求为景教传入高昌寻找依据;第34题要求从诗歌中读出俄国制度的变迁;第35题要求从棉花种植规模的变迁中分析出美国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变革;第37题要求从《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作者的角度评价“人权宣言”等。

(3)特别注重历史教育的方向、史学研究的动态以及时事热点。

今年的试题仍然大量地考查了概念史、阅读史和心态史等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的话题,注重对文明史观的渗透和考查,如B组的第16题。此外,试题也不忘记关注史学动态的渗透,并要求学生参与到其中,如共同部分的第36题。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试题对这些时事热点也给予了适当的关注,如共同部分的第32题考查了周恩来的外交贡献,第38题要求考生站在30年后的今天来评论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时段。

2.命题技巧方面

(1)设问角度灵活巧妙。

试卷的灵动总是通过各种巧妙的设问角度体现出来的。今年的上海历史卷就能充分地给人以灵动的感觉。比如,A组的第13题通过分析证据的合理性考查中共一大的历史;第17题通过分析选“苏联的解体”作为某个著作结束的原因来考查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的影响。B组的第11题通过唐宋蒙学教育的内容来考查儒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共同部分的第19题通过考生对战争片的议论来考查孙武的军事思想,并进而考查考生的社会观念;第23题通过对司汤达小说语句的理解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历史影响;第24题通过分析“最愚蠢的一场战争”来考查德意志统一包含的历史智慧;等等。这些巧妙的角度构思既改变了试卷内容的呆板,又提升了试卷的探究层次。同样的灵活角度还体现在主观题中,如共同部分的第34、37题,透过诗词抒发的情感考查历史上的改革,透过妇女人权宣言考查对人权宣言的评价。

(2)情境创设简洁明快。

这几年的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很注意“返璞归真”。特别是今年的试题,对材料的使用和情境的创设普遍着墨不多,无论选择题还是主观题,语言精炼、设问简洁,力求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清晰的思路。以“共同部分”的选择题为例,第18、22、24题的情境创设都只在20字左右,但考查的都是极为深刻的历史问题。除了第37题设置了两则材料外,其余主观题都只是提供了一个探究场景。

(3)素材选用新颖多变。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上海历史试卷对新情境和新素材的使用更加密集和频繁。根据分析统计,这份试题主要运用了10种不同类型的素材,具体如下表:

(4)能力要求梯度明晰。

上海历史试题总能给人以人性化的印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试题能力设置上的梯度性。如主观题的问答设计,基本上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进行设置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有话说的基础之上,还能以较好的心境将该说的话说好。

以上这些特征都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改革成果,对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在即将进行的2009年历史高考复习中要注意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尤其注重对历史事物、过程基本特征的把握。

2.重视对历史学习和探究方法的掌握,注重对基本学科能力的培养。

3.注重对新题型命题特色和解题方法的研究。

篇5:卷行天下高一历史答案

1---5DBBAC6---10DBDBA11---15CBBDC16----20CAADA

21--25CDABD26--30DABC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20分)

(1)影响: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开始逐步形成,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6分)

(2)消极结果: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5分)

(3)表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洋务企业的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6分)

含义: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贫富差距加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3分)

32、(20分)

(1)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2分)主要特点:国家干预经济。(2分)(2)列宁思路:新经济政策。(2分)

积极作用: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开始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扩大生产。(4分)

僵化的模式:斯大林模式(2分)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

(3)①改变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或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2分)②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

7/8

分)

篇6:历史卷一·答案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者是:B

A、魏源 B、林则徐 C、王韬

D、郑观应

3、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等人创办的国内最大兵工厂是:C

A、金陵制造总局 B、天津机器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湖北枪炮厂

4、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史称“百日维新”。该事件发动的时间是:C

A、1896年6月 B、1897年6月 C、1898年6月 D、1899年6月 5、20世纪初叶,随着一大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邹容的著作是:B

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革命军》 C、《猛回头》 D、《警世钟》

6、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B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华兴会 D、文学社

7、在十月革命以后,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A

A、李大钊 B、陈独秀 C、瞿秋白 D、陈望道

8、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A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朝花夕拾》 D、《药》

9、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D

A、中共杭州西湖会议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0、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对国民党的大政方针作出了重大决定,这次会议通过的重要纲领是:B

A、《中华民国约法》 B、《训政纲领》 C、《三民主义及其实行之程序》 D、《中国之命运》 11、1930年,毛泽东著文明确提出了“农村工作是第一步,城市工作是第二步”的思想,该文是:C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12、中央红军和中共中央机关长征开始于A

A、1934年10月 B、1935年10月 C、1936年10月 D、1937年10月

13、遵义会议后代替博古对党负总责的是:D

A、毛泽东 B、周恩来 C、王稼祥 D、张闻天

14、中共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命题是:B

A、毛泽东思想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人民民主专政 D、新民主主义 15、1947年5月,成立的自治区是:A

A、内蒙古 B、宁夏回族 C、广西壮族 D、新疆维吾尔

16、《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关于新中国的A

A、国体和政体 B、基本的民族政策 C、经济工作方针 D、外交工作原则

1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B

A、没收政策 B、赎买政策 C、改造政策 D、统购统销政策

18、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B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全国大陆的统一 D、国民经济的恢复 19、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D

A、进行“三反运动” B、进行“五反运动”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 D、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

20、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初级农业合作社的性质是:C

A、新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社会主义性质

二、名词解释

1、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以“自 强”、“求富”为目标。在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官员的支持下,举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客观上促进了中 国早期工业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新知识,引起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

2、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府,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给正处在思想混乱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3、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 在西安扣留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实行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迹。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西 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4、七届三中全会

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 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并指出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一 次最重要的会议。它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三、简述题

1、简述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 来侵略进行厂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其原 因,如前所述,从中国内部素釆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 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2、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一一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人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

3、简述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第一,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第二,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第三,长征保存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第四,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第五,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4、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5、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等等。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

四、论述题

1、论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主要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旧文学,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2)五四前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体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 化领域的延续。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 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2、论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深刻历史意义。

第一,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这表明,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的确立。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上一篇:保教自查报告下一篇:护理管理工作核心制度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