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学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一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的数量(增至9门课)、容量增加了,在高考面前负担也加重了。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历史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谈一些个人见解: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初中阶段历史课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

第一篇:高一历史教学论文

“三新”背景下的全息化高一历史课堂教学思考

2019年9月新的学期,新的期待,随着文综高考历史的远去,高中历史在最新版历史新课程标准、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的全新高中历史新教材和山东省自主命题的历史单科新高考的背景和形势下,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历史教学一些思考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将自己历史课堂教学打造成“学生喜欢、优质高效”且适应“三新”时代需要的全新课堂,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新形势下高一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姜钢老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考评价体系,完善考试内容,创新考查形式,丰富评价手段,充分发挥高考在素质教育中的正向指挥棒作用,着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人文和审美素养、健康和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体系设计、标准建设、命题实践、成绩报告的高考全流程中。新时代下要求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塑造学生高尚品德,重视全面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立德树人全面渗透到新高考和历史课堂中去。

在这一指导原则下,高中历史课堂要想变得高效、学生喜欢必须“全息化”,具体地说:

一是历史课堂上单个知识的全息性发散,展现与其相关的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来龙去脉,作用、前景;将相关知识点串成线、构成面、组成体,形成知识框架和体系;

二是对于知识系统进行全息性梳理,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对知识准确定位,全息理解,从历史概念切入,运用历史资料解读,引导学生理清历史概念的关键特征。

三是注重历史学科中的重大事件与单元内其他重大事件的横向和纵向的全息性,重点对重大事件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行历史情景化解读,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特定的情境,历史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真正感知历史发生的过程;

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明晰问题或任务对于整节历史教学最为关键,如何让目标具有可操性,需要具备注意教学目标要渗透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以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一《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为例可将目标确定为:1.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把握三国争霸和西晋建立的事实,认识国力的强弱是争霸的决定因素,明确西晋的短暂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体现的是唯物史观(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局面形成)、通过三国形势图体现的是三国时期特定的時空观。

概述东晋和南朝时期更替的事实,认识北方人民南下在南方开发和发展中的作用,结合东晋和南朝势力范围的变化和认识南朝覆亡的必然性体现的对于东晋和南朝更替的一种运用历史材料对对特定历史现象的历史解读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认识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以后国家统一和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体现的是运用相关史料对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和以后隋朝实现国家统一关联性的认识,由北魏拓跋氏一个家族的兴盛到北魏政权的勃兴再到以后隋朝统一国家,渗透的是家族、地域性政权和整个国家的命运一体化。

教学目标要有一定连贯性,体现五大核心素养的层次性和连贯性,目标设置应有一定梯度。遵循着“基础知识识记—图片或地图知识识读—文献史料的信息提取—对特定观点进行论述—独立提出观点,运用史料进行对多角度论述”过程。

三、运用思维导图建构框架体系

知识系统具有全息性。 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都一定会有与之相联系的知识,由于这种联系,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授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一《第十三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时,我以明朝统治者巩固明朝统治为核心来绘制思维导图,明朝统治者希望解决如下问题:如何调整封建政治体制以适应封建社会不断衰落的现状?如何面对来自海外的殖民侵略?如何有效处理与周边的少数民族的关系化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冲突,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废丞相和中书省虽加强皇权但没有阻止皇权旁落于内阁和宦官;小农经济要求下衍生出海禁政策却未能阻止海外殖民入侵;明朝用武力和战争无法解决蒙古和东北地区的民族关系,最终导致清兵入关,这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种更全面认识和理解。

四、开展问题和任务驱动课堂探究活动

新高一学生刚刚经历着中考,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何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最好的方式是问题驱动,教师可在课堂上提供典型史料运用小组合作,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水平的划分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或提出明确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引导课堂探究活动走向深入。

例如在讲高中必修一《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时设置这些问题:

1839年林则徐写了一封致大不列颠女王维多利亚的信。虽然这封信没有送出,但是它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1)通过林则徐的这封信,你能提取怎样的历史信息?

(2)假如维多利亚女王收到了这封信,女王能满足林则徐的要求吗?为什么?

(3)当时中英两国的“宪典”是怎样制订的?

问题(1)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英两国在处理鸦片争端时外交方式的重大差异,问题(2)(3)引发学生更深入认识鸦片战争前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法制之间的重大差异。

学生会在历史课堂上产生很多新奇想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这些想法规范成问题,结合史料分层次读取信息,用问题驱动学生解决疑问,从而提升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

总之,在“全息化”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尽可能增加史料素材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全息化认识,全方位感知历史事件发展历程;教师指导学生建构层次分明的框架体系,紧接着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在学生疑问解决和教师的点拨下,历史课堂达变得更加高效、有趣和实用。

作者:戴中伏

第二篇: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的数量(增至9门课)、容量增加了,在高考面前负担也加重了。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历史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

初中阶段历史课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现行初中教材是按照通史形式编写的,学生只有学好通史知识,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基本史实,才能掌握、理解深层次的知识。目前,初中历史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历史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历史课仍然是老师、家长、学生不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初期,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

高一阶段历史教材的知识是基础,是重点,也是难点,又是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高一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今后两学年的历史教学做准备。这种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转型、考试观念转型、学习习惯转型、学习方法转型等。

1.学习观念转型

老师在高一第一节历史课上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把原先思维中通史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为基础,使学生尝试接受高中模块史模式,使其逐渐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使学生对历史课重视起来。

另外,详细介绍新高考方案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原来历史是副科观念转变为历史是高考科目观念。使其意识到高中阶段历史课除去必要的基础记忆之外,也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

2.考试观念转变

考试观念对于现在学生和家长的影响很大,是否属于必测、必考的科目直接关系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

初中阶段考试形式是开卷,这种观念在高一开学初期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要让学生了解高中历史学科考试形式是闭卷。初中生进入高一之后,对历史科目的考试观念改变了,会促使其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加深对课程的认识。

2.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转型

初中历史的教课形式和应试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甚至于造成部分学生轻视课堂学习,只是把它作为“学科调味品”。有的历史课堂甚至于被其他科目占据,老师、学生只是在考前突击一下,因为在学生看来历史可以不看、不记、不理解,考试时在书本上找一找即可。使初中历史课出现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现象。

高中历史课要求学生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会思考、会探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问几题“我不会做的题目”,应该注重培养“老师为什么是这样呢?”“与我平时感觉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

学习历史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如阅读相关书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获取知识,拓展知识面。

二、教师应该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高一历史课按照要求是每周2课时,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能够充分利用45分钟,发挥个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当前的考试要求。把握一课的要旨,使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重点、难点适宜得当。

2.重视课堂

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可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课一开始就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艺术表演,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教师可以培养自己独特的方式以吸引学生。如: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开端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发言,去探究,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教学效果明显。

注重学法指导。课前紧贴课标和教学要求,设置教学案,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这四种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重要。

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教学评估分层。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力的发展。

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在教学中把历史知识与时事相结合,增强历史的实效性;与名胜典籍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注重教学手段多样化,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使语言无法反映的历史情境得以再现,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生活展现、实验演示、表演体会及利用电脑、实物投影、电视、录像等多媒体进行图画展现、音乐渲染等等,这样可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适量的作业与测试

高一历史学科保证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课后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内容也可以丰富一些,如制作历史小报、自绘历史漫画等。以达到巩固知识,适应高考的目的。

4.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自我反思,寻找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 每次的教学后记可以让自己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并不断改进。

5.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开展“教师合作”。

“教师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整体功能。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施教,实施教学过程的通力合作,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引导教师进行合作教学,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員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到一种“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程度的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 通过“资源共享”使全组历史教师不断进步,共同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三、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转变了观念,学会了怎样学习。教师在教授时又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既达到了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对高二、高三教师的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历史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作者:安士利

第三篇:高一英语衔接教学探究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一,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英语新课标教材中的词汇量剧增,语法难度增大,老师几乎完全用英语授课,面对这种突变,学生感到不知所措。而且学生英语水平相差较大,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班级,原来所学的英语语音、语调也有所差异,很难适应高一英语的学习。高一处于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易造成两极分化,怎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向高中英语的过渡呢?我认为高一英语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会学英语。高一仍处于英语入门阶段,有资料显示,高一学生英语成绩分化的原因之一是学习方法与新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高一学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学生往往死记单词,听完课做完作业了事,头脑中没 有“学会了什么”的意识,没有学习效率的观念,学习方法单一,加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越学越困难,以致最终丧失信心……因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教师除了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策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听什么、怎么听、思考什么。要求学生不局限于听懂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更以听审题方法及探索思路的过程为主;注意教师语言的弦外之音,体会教师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做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

笔记是听课的辅助手段。教师应及时对学生提出记笔记的要求并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更好地领会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学习教师的示范项目并注意模仿;要求学生课后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笔录、圈注,提高悟性;要求学生将作业中的疑问、反思、心得进行记录,以便总结与提高。同时,教师要坚持检查与督促,使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高一英语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语言点,而是是否注重了上课的艺术。高一英语难度比初中增大了许多,若还能使学生像初一时那样喜欢英语,教学效果就一定会很好。高一学生不同于初中学生,他们更有自学能力,一旦入门,其效果就会远远超出老师的讲解。

(一)做好每节课前准备工作。

一节课的开头如同给一首歌定调一样,可以决定课堂节奏及教学效果。我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做值日报告,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展示风采,内容是关于熟悉的日常生活,题目由自己任意选定。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会认真构思、別出心裁,课前反复练习,这样可以调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营造一种学英语的氛围,在心情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学习。

(二)读透教材,精心设计教法。

每一单元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各单元的特点,勤于思考,用心设计,尽力使各课的教学方法各异,增加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英语的积极性,如每一单元的welcome这一环节的话题,大多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如friendship,music等,可以让学生先谈各自的观点与看法,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最后老师小结。

在学生熟悉了阅读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讲解语言要点并进行必要的语法归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课文。初三复习阶段,老师侧重用英语讲题,用汉语讲课,高一开始用英语授课,学生很难适应,所以,要用简单、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英语讲课,逐渐使学生适应。

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思维领域里的劳动者和收获者。训练、测试,尤其是考试,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复习功课的方法,了解评分标准,事先采取措施避免低分的出现,力争全班都得高分,让他们感到有所收获,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调动,心理负担才会减轻,主动性和独立性才能增强。另一方面,可精心设计一些挫折,提供学生在知识上和思维上暴露缺陷、暴露弱点的机会,借此教育他们认识到发现自己的问题是好事,从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努力解决,那么出现的问题越多,就越能提高,越能进步;走过的曲折越多,经受的磨难越多,人的本领就越大。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上吃苦耐劳的品质,而且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或考试)中,无论题的难度如何,都能镇定自若,信心十足,正常发挥。

总之,高一阶段的英语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顺利完成高二、高三的英语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教师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努力创新教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适应高一英语学习,顺利完成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作者:张云端

上一篇:信息系统审计论文下一篇:质量管理体系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