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2024-05-10

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共9篇)

篇1: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脑梗死在临床上可分为脑血栓和脑栓塞两大类。脑血栓是指粥样硬化在脑动脉壁形成后导致的脑梗死,脑栓塞是指位于其他部位(除脑动脉壁外)的血栓脱落后进入脑血管后引起的栓塞,最终可导致脑梗死的形成。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多为老年人,因而在发病时还常伴有较多的合并症,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对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我国脑梗死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脑梗死患者多为急性起病,治疗较为困难,常迁延难愈,且易复发、致残及死亡,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负担巨大,因此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十分重要。多数文献报道显示,在脑梗死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治疗效果十分有帮助,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能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还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近年来,细节化优质护理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服务观念开始在临床上各类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该护理模式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在实施基础性护理的同时给予患者更全面、细致的护理,强调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护理知识、护理素质,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中心,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给予细节化优质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第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1月~1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和202月~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细节化优质护理。纳入标准:选取的研究对象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且患者入院后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肺、肾等器官严重疾病的患者;存在脑手术病史的患者;意识严重障碍,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存在精神疾病病史,不能配合调查的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38~80岁,平均(63.5±4.2)岁;合并症:高血压35例,糖尿病2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39~82岁,平均(64.1±4.7)岁;合并症:高血压42例,糖尿病28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认可,患者以及家属均事先知情并同意接受研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护理,护理措施包括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对症处理、告知患者治疗的副作用等,此外,还鼓励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细节化优质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运动干预、康复护理、并发症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六个方面的.内容,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基础护理①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定时对病房卫生进行打扫,调节病房的温湿度直至适宜,每天定时打开病房内的窗户进行通风,保证病房内空气流通。此外,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保持安静,以免打扰其他患者的休息。②指导患者的起床、进餐、穿衣、行走、入厕等方面的活动。③护理人员应保持病房内温度和湿度适宜。④护理人员早晚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⑤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或给患者换上气垫床,以便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1.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对于存在焦躁、忧虑、悲观等负面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耐心开导与鼓励,稳定其情绪。护理人员平时查房过程中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与患者做朋友,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及时了解其内心想法,并劝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同时全面解答患者的疑惑,向其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情况,消除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恐惧,使其放心接受医师的治疗,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还可通过列举成功病例的方法,加强恢复较好的患者与其他患者的交流,以便消除患者的恐惧、消极情绪,进一步增加患者治愈的信心。医护人员与患者交谈、询问过程中应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建立信任。

1.2.3饮食及运动干预护理人员应指导脑梗死患者多进食低胆固醇、低脂、低盐、碳水化合物适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用或少食用动物油做的食物或含动物油较多的食物,鼓励、提倡患者多食用植物油,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嘱咐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禁忌暴饮暴食,饭前及饭后适当饮茶,同时还应完全戒烟戒酒。多数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受损,常伴有一定程度的肢体麻木或偏瘫,医护人员应定期更换运动不方便患者的床单和被套,以保证患者的整洁。同时,定期按摩患者的肢体,以防压疮的产生。医护人员可为应行自主活动的患者制订适宜的运动方案,并督促患者每天适量运动,促进血液流通,避免病情恶化。

1.2.4康复护理脑梗死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应绝对卧床休息。若患者的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神经损伤未继续发展时,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前,护理人员应先向患者宣讲肢体康复锻炼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康复锻炼的方法、重要性有所了解,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信心及配合度。医护人员每天定时对患者实施按摩,鼓励并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床上患肢活动,对无法下床活动的患者,可指导并帮助其在床上完成一些被动运动,如肩关节屈伸、直臂上抬、伸肘、腕关节屈伸等,进行7~10d训练后,若恢复较好,可进入主动运动阶段,指导患者完成一些自主运动,如屈伸手指、更衣、扶床站立、行走等,并鼓励、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及负重行走。康复训练期间,护理人员应对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一旦有不适反应出现,应立即停止康复锻炼并积极进行相应处理。

1.2.5并发症护理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压疮、便秘等,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应每天对脑梗死患者的膀胱进行冲洗,同时保持尿管周围的皮肤干燥,避免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应督促并指导患者练习咳嗽、排痰,并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保持通畅;对于无法进行自主排痰的患者,应采用机械通气进行排痰,痰液排出后应选择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球对口腔进行擦拭,以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

1.2.6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将脑梗死的基础知识,如发病原因、危险因素、治疗方式、注意事项等普及给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耐心、详细讲解,保持温柔和蔼的态度,用通俗的语言表述,这使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了解明显增加。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开展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的回访、家访,使医院与家庭之间实现无缝隙护理。对于需较长一段时间完成自理能力训练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制订个体化的训练计划,并通过电话、现场指导等形式继续指导患者的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ADL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CSS评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小。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及比较,其中,SAS、SDS评分越高,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采用医院统一设计的依从性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依从性进行评价,评价包括遵医嘱服药、配合检查治疗、心态良好、合理饮食、生活能力训练、言语训练6项内容,每项内容的计分为0~2分。若患者对护理完全依从,记为2分;若患者对护理不完全依从,记为1分;如患者对护理完全不依从,记为0分。依从率=(完全依从+不完全依从)/总人数。出院时将满意评分调查表发放给每例患者,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统计调查表得分情况,总分为0~10分,分为不满意(≥5分)、满意(6~8分)、非常满意(9~10分)三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比较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ADL、CSS评分均发生明显变化,ADL评分明显增加,CSS评分明显降低,尤以观察组增加或降低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发生明显改变,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依从性总得分情况及依从率比较

实施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依从性总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比较护理实施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多数学者研究发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全方位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可使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降低,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及预后的改善至关重要。脑梗死患者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由于环境较为陌生,极易产生恐惧、烦躁不安、失眠、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由于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法的了解,容易情绪低落,丧失治愈的信心,这些消极情绪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以往临床在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但常规护理实施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较差以及综合素质较低,常导致护理过程中出现差错,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使治愈率大大降低。脑梗死临床护理工作的目标在于整体康复、重返社会,细节化优质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观念可为患者提供身心全方位的护理。细节化优质护理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这一护理模式的护理理念为“以患者为中心”,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细节化优质护理是在全面实施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饮食及运动干预、康复训练及并发症预防等多个方面的护理,旨在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大量的临床实践显示,在临床各科室中,细节化优质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并被多数患者所接受,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均明显提高,不仅使医院的整体护理服务水平得到提高,还使医院的知名度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加。细节化优质护理一方面加大了对患者的服务程度,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良好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也是其工作的要求。医护人员需要观察并及时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情绪变化。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实施细节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针对个体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方案,包括给予心理护理、饮食干预、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等。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C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细节化优质护理实施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优于常规护理。研究发现,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尤以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细节化优质护理较常规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更好,这与孙春梅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细节化优质护理较常规护理能更好地加强了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并提高了满意度。欧红艳等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经细节化优质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心理状态明显改善,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也得到明显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篇2: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10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35~87岁,平均年龄57.5岁,住院时间14~35 d,平均住院日21 d。首次发病的占58例,多次发病的占42例,入院肢体运动障碍68例,出现不同程度言语不清71例。入院带入压疮者2例,伴有已经诊断明确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的患者74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时,热情主动为患者安排病床,介绍病房的周围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减轻心理压力,介绍医师的高超技术水平和医院先进的治疗技术方法,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及紧张、恐惧悲观心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开展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更加贴近临床,增加患者的信任,在生活上从细微处入手,给予悉心照顾,特别针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患者,应给予耐心开导,举些成功康复的实际例子宣教,鼓励患者要循序渐进,对待患者的进步要表扬鼓励,缓解低落、悲观情绪,如力所能及的洗脸、刷牙活动应耐心训练患者自己进行,语言沟通障碍者可做一些卡片让患者来选,教其用肢体语言来沟通,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患者的自残率,指导家属后续治疗,帮助家属成员顺利度过对疾病的应激阶段,进入适应阶段[2]。往往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儿细小关心就如同一股暖流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使患者感到亲切,增加治疗和护理信心。

2.2 加强临床护理:

加强临床护理,护士在工作中一定要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记录,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脑梗死患者输液时要掌握输液速度,严格把握患者的给药的时间、方法、剂量、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和血压的变化,控制滴速,防止治疗中发生脑出血、脑水肿昏迷、低血压等并发症。长期卧床患者应维持卧床患者处在平整、干燥、柔软环境,定时给患者翻身拍背,每次翻身时要注意整理床面,使之平整,无杂物,防止擦伤皮肤。应鼓励和协助卧床患者经常更换体位,一般2 h翻身1次,最好1.5 h,必要时每小时翻身,在易受压部位,应垫气圈、海绵垫或软枕等防止褥疮发生,入院已经出现的2例褥疮患者按要求及时上报,按时用碘伏对创面进行消炎,做好创面的坏死组织的清理后,涂于氏褥疮清每天3次,对创面进行拔毒去腐,患者出院后创面已有好转。

加强做好晨间护理,床头交接,晚间巡视工作,通过晨间护理,床头交接班,会使各值班人员更好的了解患者病情和需求,做到无漏洞的护理工作,减少护患摩擦,和谐护患关系,方便了患者[3]。做好呼吸系统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维持口腔的正常功能,运动障碍和意识障碍者,床边要加防护栏,防止脑梗死患者意外坠床,脑梗死的患者反应比较缓慢、行动不便,在日常护理中注意不要急躁,不要嫌弃患者行动慢等,一定要给予细心、周到、细致的护理,注意细节的人性化,如翻身、皮肤护理时注意保暖和患者隐私的保护,床与床之间用床窗帘遮挡,处置的护理步骤动作娴熟,以免患者受凉,护理人员工作中一句亲切的问候如“大爷、大妈、张老师、李阿姨”能使患者感到受到尊重,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在给患者做静脉注射的同时应用无痛技术,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3 饮食护理:

护士要在治疗的同时加强患者饮食护理,鼓励患者戒烟戒酒,健康饮食,向患者讲解饮食的配合对患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建议患者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糖、富含纤维容易消化的饮食,讲解烟、酒对心、脑治疗的影响,多进食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以增加胃肠蠕动,防止发生便秘,对于脑血栓的预防效果很好的食物如:洋葱、紫菜、黑木耳、柠檬、葡萄、菠萝、鱼等这些食物对降低血黏度,减少血液中不正常凝块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鼓励患者选用,适当多饮水,充足的饮水对于脑血栓的预防很重要,保证患者每日正常饮水量应达2500 mL以上,保证机体的有效代谢。

2.4 弹性排班,明确职责:

实行弹性排班,制订护士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建立各班次的工作流程,配备治疗护理车,结合病房实际做好护理工作。实行责任护士小组包干高年资护士和低年资护士做到科学分组排班,实现了分层级管理,每班管床的责任护士负责患者的静点处置、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生活护理、生命体征测量、心理护理等,护士全面履行职责,实行了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特别是健康教育方面给予个体化卫生宣教、养生保健知识的指导,将绩效考核纳入护理管理已经成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合理地评价护士绩效可以提高护士自身的满意度[4],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3 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100例脑梗死患者满意度达到99%,医患关系和谐,无1例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患者对自己病情了解,积极用药、饮食、康复训练,优质护理服务同时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

4 结论

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开展,护理人员提高了服务意识,转变了护理服务理念,由被动护理到主动服务,通过帮助患者做各项生活护理、心理护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一些儿看上去的小事避免了医患间的矛盾,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

我科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加强了护士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减少,患者用积极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护理操作,形成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操作无痛技术的应用,处处在精神上鼓励关心和体贴患者,避免了护士操作粗暴、马虎的现象,护理服务质量,提升了护士的自身修养,同时护理对患者用药、饮食、运动治疗知识的科普教育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人性化服务在护理中护士真正做到在患者身边护理,优质护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护理重要环节,我科患者满意度提高,出院指导详细,电话随访和留科室联系电话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我院在社会的知名度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竹英.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护理概况[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5(1):39-40.

[2]高颖,王宾.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4):92.

[3]王彩茹.浅谈护理优质服务[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8(18):12-13.

篇3: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人性化护理融入到护理中,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以人文本,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脑梗死;生活质量;满意度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的目的不仅仅要关注患者的治疗效果,更要重视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人性化护理应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强调在对患者疾病护理的同时提供其所需的一切服务,真正把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推向了以人为中心上来[1]。人性化护理的应用已经成为护理发展的一种趋势。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3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⑴均符合脑血管病标准诊断,均经头颅CT及MRI确诊;⑵均志愿参与研究;⑶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无明显失语或严重认知障碍;⑷无心、肝、肾等严重疾病者;排除标准:⑴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⑵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严重疾病;⑶血管性痴呆、精神病史、有意识障碍的脑卒中者;⑷严重精神疾病及其他影响认知的神经系统疾病。男33例,女27例,年龄43~74岁,平均(58.3±16.5)岁。将该组患者采用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人性化护理融入到护理中,具体方法如下:

1.2.1 环境的人性化护理

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床单位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线柔和自然。病室放置鲜花,避免嘈杂,消除不良声音、光线刺激。控制探视家属的数量,保证患者的休息。

1.2.2 健康指导的人性化护理

选择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通过口头、书面及多媒体多种宣教方式,向患者宣教脑梗死的发病原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药物治疗方法,讲解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和常用的预防措施。对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答,解除患者的疑虑。引导患者正确的认识自身疾病。讲解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和心理指导,告知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患者共同制定康复计划,按照患者的恢复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不可操之过急。

1.2.3 心理的人性化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获得患者的信任。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自身病情的影响,通过收集患者及家属生理和社会方面的资料,找出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2]。辅导患者进行自我的心身调养,规律作息,保证休息时间,保证一个较为平和的心态。针对性心理咨询,进行正面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如何面对应激和自我心理的调节,消除忧郁、悲观情绪,增强康复信心。使家属更多关心、理解和支持患者。

1.3 评价指标

⑴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调查,该量表共包括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4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⑵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强。⑶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该调查表共包括25个条目,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方法分别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在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分别为52.05±11.35、58.79±12.75、62.23±12.31、64.17±14.12,对照组分别为48.12±10.56、52.45±11.24、57.32±11.23、60.21±13.24,觀察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及生活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出院前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分别为97.53±4.52、78.87±20.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4.31±3.78、62.90±15.62(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常见于老年人。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整体、个体化、有效且具有创造性的护理模式,其以人为主体、为中心,尊重人的本质,维护人的利益,肯定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将护理过程以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为前提来实施,把爱心与责任心融入到护理的每一项工作中,为护理对象提供精神的、心理的和情感的服务。本研究在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融入人性化护理,体现了“以疾病为中心”转变至“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的宗旨,营造了关心患者、尊敬患者、以患者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氛围,提供了充满人情味的就医环境和护理举措。结果显示,观察组不仅生活直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而且生活能力的恢复也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以人文本,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何书萍,杨玮.不同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5):663-664.

篇4: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 . 1对象选取2 0 1 3 年7 月- 2 0 1 4 年7 月期间本中心全科门诊收治的脑梗死住院患者9 0 例。所选患者均是第1 次入院, 经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均符合《2 0 1 0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 9 例, 女性4 1 例。患者年龄5 2 ~ 7 1 岁, 平均 (6 1 . 5 8 ± 3 . 8 7) 岁, 病程0 . 5 ~ 3 . 0 d , 平均 (1 .4 ± 0 .5) d 。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4 9 例, 合并心脏病患者2 1 例, 合并糖尿病患者9 例。将这9 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 5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 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护理。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性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 5 ) , 具有可比性。

1 . 2护理方法 (1) 常规护理:在日常护理中应注意细节, 面带微笑, 为患者及家属留下好的印象。及时做好各种抢救设备的维护。保持病房的清洁, 做好被褥的更换[5]。 (2) 心理护理:患者患病后由于身体运动功能的改变, 思想上并不能第一时间适应这种变化, 有的患者甚至开始自暴自弃抵触治疗。这时就需要我们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以成功的治疗案例告诉患者疾病并不可怕, 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定可康复。 (3) 肢体功能护理:对于已经出现偏瘫的患者, 我们要鼓励患者在有护士及家属的陪同下, 多做康复训练。为患肢进行中医推拿及针灸理疗, 加强患肢的被动运动, 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恢复。 (4) 饮食护理:脑梗死患者极容易出现吞咽功能障碍, 所以在入院之初我们要让患者的饮食以流食为主。指导患者饮食中多吃蔬菜水果以防止便秘的发生。 (5) 出院指导:患者治疗结束出院后, 我们要为患者制订一整套训练及饮食计划并且定期随访, 密切注意患者的情况。

1 . 3观察指标观察9 0 例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及总有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1 . 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 3 .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NIHSS评分2 组间比较、总有效率2 组间比较及并发症发生率2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 0 .0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 5疗效评定标准依据《2 0 1 0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评价标准: (1) 完全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 5 % 以上, 病残等级为零级; (2) 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6 0 % ~ 9 5 % , 病残等级为1 ~ 3 级; (3) 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3 0 % ~ 6 0 % ; (4) 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3 0 % 以下; (5) 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变化或者较之前增加。总有效率为完全治愈、基本治愈及有效三者之和。

2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神经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入院后经过治疗和护理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见表1 。

入院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 3 .3 3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 3 .3 3 %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见表2 。

入院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 5 .5 5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 5 .3 3 %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见表3 。

3讨论

通过对比两组数据结果发现, 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因此在脑梗死患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使用优质护理模式护理脑梗死患者能在治愈后, 把后遗症的影响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所以我们在临床应大力推广优质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江雪宁, 陈春霞, 张娜.为脑梗死患者实施亲情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8) :178.

[2]罗德青.优质护理服务对脑梗死患者恢复的效果分析及研究[J].吉林医学, 2014, 35 (15) :3388.

[3]舒赛.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34 (32) :6811-6812.

[4]郭丽.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1) :104-105.

篇5: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细节化护理干预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3年5月来我院采取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细节化护理干预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导管堵塞、导管感染、低血压、急性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给予细节化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地提高了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细节化护理;尿毒症;血液透析;应用效果

尿毒症在临床上属于肾内科疾病范畴,且是一种较常见的病症。近年来,尿毒症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临床上对于尿毒症患者的治疗主要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能够缓减患者的症状、延续患者的生命[1]。临床研究表明,细致、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血液透析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就对细节化护理干预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13年5月来我院采取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40例,男82例,女58例,患者年龄27—81岁。患者的透析时间为1—3年,每次透析时间为8-12小时。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肾内科药物结合血液透析方式进行治疗,患者的透析频度为每周0.5—2.0次,根据患者的肾功能状态对患者每次的透析频度进行合理的调整,患者每次透析的时间为8—12小时不等。对照组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主要包括透析前测量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透析中采取多参数监护仪对患者的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同时密切注意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透析后封管液封闭通道导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细节化护理干预进行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发生情况[2]

1.3 细节化护理

1.3.1 透析前护理

向患者介绍医院透析室的环境,减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准备好透析过程中所用的各种治疗器械与物品。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和穿刺部位,为患者建立起血管通路。上机时,控制好血流量,一般来说血流量不宜过大,保持在150ml/min—180ml/min为宜。上机后对各项参数进行再次检查,确保其均在正确范围内,各连接是否正常正确,空气监护是否处在正常工作状态,同时妥善的固定血流管,避免管路受压、扭曲或弯折[3]

1.3.2 透析中护理

透析过程每个1小时对患者进行1次血压测量,同时记录TMP,1小时超流量以及甘肃追加量等。严密观察处理各种透析环境警报和机器故障。观察患者的整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需加强肢体固定。由于血液透析的时间较久,因此护理人员要适时的安慰患者,照顾患者的饮水、进食,同时教会患者全身放松的方式,使患者处在较为舒适的状态。提高透析过程中的超滤技术,使患者体内的水分得到充分地清除,在透析结束时能够达到干体重。在血液透析结束前半个小时的时间内,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停止肝素的使用。

1.3.3 透析后护理

透析完成时,在回血时需先确认是动脉穿刺之后再进行拔针,并且询问患者是否有头晕、冷汗等不适症状。回血中使用的生理盐水量根据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确定,在进行回血时,需集中注意力,在血液末端进入到静脉壶之后立即关闭血泵,依靠重力作用使残余血液流回患者体内。如果患者在透析过程中有出血倾向,例如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牙龈出血,或者是不小心咬破舌头等情况,护理人员在透析结束后可以按照医生的嘱咐给予鱼精蛋白对抗肝素[4]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數据加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尿毒症患者的治疗主要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能够缓减患者的症状、延续患者的生命。但是由于尿毒症患者的各脏器功能均出现衰退,而血液透析属于创性治疗,因此,在采取血液透析进行治疗时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发生。临床研究表明,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给予细节化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提高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云萍,薛小玲.血液透析患者希望水平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062-1064.

[2] 张玉玲.尿毒症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110-111.

[3] 黄彩虹.人性化服务在血液透析护理工作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9):114-116.

篇6: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脑梗死,效果

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 是目前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一种疾病, 临床致残、病死率相对较高, 且近些年的发病率有逐步上升的倾向[1]。为了加强对本病的救治, 笔者对我院58例脑梗死病例实行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2013年到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共58例, 其中男31例, 女27例, 年龄段62~78岁, 中位年龄63.4岁。所有入组病例均经头颅CT诊断后确诊, 排除患有严重意识障碍、全身系统疾病以及发病48h内体征异常者。将5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提供常规治疗与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行优质护理, 包括: (1) 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或语言功能障碍, 可能导致其产生悲观、抑郁等心理, 影响临床治疗;需要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 以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 并通过安慰、鼓励患者, 为其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护理方法及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等, 来提高其护理配合度。 (2) 加强沟通。该疾病多为高龄人群, 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 加之部分患者长时间缺乏亲属陪伴, 若护士言语、行为稍有差错, 可能会给其情绪带来严重影响, 为此, 在护理期间, 护士应多与患者交流, 耐心为其讲解相关知识, 尽量满足其身心需要, 以改善患者情绪。 (3) 饮食干预。指导患者每日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热量及维生素, 少食多餐, 清淡低脂和低盐饮食;部分合并吞咽功能障碍者, 很可能因长期营养物质摄入量不足, 而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 或发生肺部感染等情况, 护理时还需多加重视, 可通过留置胃管为其进行鼻饲, 并在进食前、后对胃管进行温开水冲洗, 注入量控制在200ml/次以内, 以免造成吸入性肺炎。 (4) 健康指导。每周定期开展讲座、座谈会, 或通过广播、电视及发放小册子等形式, 为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相关的疾病基础知识、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 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运动锻炼和用药方式等进行指导, 告知患者定期复诊的重要性, 教会患者简单测量血压、血糖等方法。

1.3 观察内容

自制并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 内容在于患者对医护人员及各项护理内容的满意情况:分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发放58份, 回收58份, 回收率是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5.0% (P<0.05) , 住院时间更短, 且无并发症。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梗死 (CI) 是因脑部缺血、缺氧或血供障碍等所致的一类严重疾病[2], 由于其病死率、致残率相对较高, 加之该类疾病可能给患者带来语言或肢体功能障碍, 很容易导致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负性情绪, 或因饮食不当等问题, 而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增加发生感染、压疮等可能性, 影响临床治疗。通过在治疗期间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建立沟通和健康教育等一系列优质护理服务, 对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确保营养均衡及提高机体免疫力很有必要。观察组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理想, 且无1例出现严重不适, 与相关报道一致[2]。综上所述, 为脑梗死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有确切效果, 适合在今后的临床上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毕玉新.高龄脑梗患者的人性化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1 (1) :171.

篇7: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从2010年5月份启动优质护理服务以来至2012年8月,共收治中风偏瘫病人200例,其中肢体功能障碍者151人,吞咽障碍者13人,语言功能障碍者89人,年龄最小18岁,最大89岁,男138例,女62例,均符合诊疗指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2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按照预定住院日数从入院第一天到出院,制定每日护理临床路径,采用表格的方式表述,悬挂于患者的床头,护士操作后直接打“√”式记录。包括入院指导,相关检查准备,基础护理,专科护理,饮食,运动,功能锻炼,出院宣教等。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尤其是专科需要观察的内容进行了具体化、数字化及标准化梳理,组织科室全体护士进行培训,要求人人掌握。

(1)脑卒中CNP的建立 患者入院后由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和治疗师组成的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包括身体评估:神志、生命体征、大小便、听力、视力;社会评估:职业、家庭情况及社会支持系统;营养评估、疼痛评估、跌倒评估、心理评估、功能评估、患者及家属接受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估等等。评估后充分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以需求为主线,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辅助检查、用药护理、饮食调护、心理干预、功能锻炼、良姿位摆放、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言语功能训练、吞咽功能锻炼、膀胱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出院计划指导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定临床路径表。

(2)脑卒中CNP的内容。入院24小时内,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护士,完成入院初始评估,卫生处置,良姿位的摆放。

(3)脑卒中CNP的实施。对符合路径的患者,入院时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征求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和配合。然后成立临床路径质控小组,由主管医生、护士长、主管护师、治疗师长等组成,负责CNP的培训、指导以及成效指标评价[2]。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医护疗的沟通,每周至少1—2次医护疗联合查房,并在实施的过程中收集资料,定期再进行分析评估,重新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护理需求,改进临床路径。责任护士承担主要护理工作,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其他护士协作实施CNP,根据图表设计的时间给予相应的护理和宣教,将表格挂在患者床头,护士执行后立即划“√”,每班交接签字确认,采用三级质控的管理,护理部和护士长不定期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

1.3评价指标

(1)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2)健康教育知晓率。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查看等方式进行检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如Bobath握手、肢体功能锻炼、步行状态、吞咽功能障碍的进食注意事项等。由护士长和运营助理在患者住院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查。

(3)患者满意度、采用问卷方式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是否满意,内容包括:

(4)并发症的发生率。了解患者有无发生跌倒、坠床、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等情况。

2、结果

临床护理路径开展与否评价指标比较

3、討论

3.1临床护理路径确保医疗质量。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临床护理路径是护理体制的一次改革,在护理分工的实施过程中,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思路清晰,根据病情的发展规律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由于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责任护士24小时负责制,护理项目也不会被遗漏,同时能及时了解患者生理和心理情况,及时发现并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

3.2临床护理路径顺应医改需求。实施路径后能有效控制医疗成本,缩短住院天数,降低病人医疗费用,从而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热点问题,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

3.3临床护理路径调动患者积极性。路径表单挂在床头,让患者明了自己的康复目标,主动参与医疗护理活动,患者清楚的安排自己在哪些时间段该干什么,进而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还可以提前获知住院费用及预计出院时间[3]。

总之,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能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使致残率降低,同时能缩短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促进护患关系,对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春玲,张瑞敏.临床护理路径[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4:14.

[2]程贵霞,马新荣.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6):730-731.

篇8: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0例, 其中男50例, 女40例, 年龄42~86岁, 平均64岁。90例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入院后均经脑部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同时进行常规治疗, 而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全程优质护理治疗, 优质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和病情观察、早期肢体康复、早期语言康复、饮食护理、健康教育。

1.2.1心理护理

因为突然瘫痪、失语, 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 早期表现为焦虑、情感脆弱、易伤感、易激惹;后期常出现抑郁、苦闷、悲观等, 应积极稳定患者情绪, 做好心理护理[4]。有研究表明, 住院脑血管意外患者中58%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绝大部分有焦虑和抑郁心境状况的改变, 并且与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相关性[5]。责任护士对分管的患者做到“九知道” (床号、姓名、病情、诊断、治疗、饮食、心理、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 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做患者的知心朋友。告知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 将有利于疾病康复。通过恢复较好患者的现身说法, 加强患者之间的交流, 消除患者的恐惧、消极心理。特别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干部, 尤其在乎别人的看法, 应多加关照, 使其人格尊严受到尊重。使患者和家属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 做到坚持锻炼, 循序渐进。嘱家属在物质和精神上对患者提供帮助和支持, 使患者体会到来自多方面的温暖,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 也要避免患者产生依赖心理, 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

1.2.2 加强基础护理和病情观察

(1) 脑梗死患者应加强基础护理, 为患者洗头, 保证患者“三短六洁” (头发、胡须、指甲短, 头发、口腔、皮肤、会阴、足部、指甲清洁) 、无异味。如果患者大小便失禁, 及时为其擦洗, 更换清洁被服, 保持床铺干燥。行动不便者协助排泄。对自己不能翻身的患者, 每2小时为其翻身1次, 建立翻身卡, 有压疮评分报告及预防措施。有痰的通过拍背、雾化吸入促进排痰, 鼻饲患者每日2次口腔护理, 留置导尿每日1~2次会阴护理并进行膀胱功能锻炼。预防口腔溃疡、压疮、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生。即使发生了并发症, 也能很快治愈。保持病房安静, 让患者得到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2) 危重患者心电监护, 24 h严密观察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同时也要注意神志、瞳孔变化, 防并发脑出血、脑疝。意识障碍患者专人陪护, 床应加护栏, 防坠床。呕吐者头应转向一侧, 防窒息, 观察呕吐物、排泄物的颜色, 看是否有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1.2.3 早期肢体康复

有资料表明, 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可在发病后数日开始, 1~3个月可达最大程度地恢复, 是康复的最佳时间[6]。如果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不再加重, 生病体征稳定即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目的是减少并发症出现和纠正功能障碍, 调控心理状态, 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打好基础。如加强卧床患者体位的管理;进行良肢位的摆放, 进行肢体被动或主动运动以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等。特别是对于年龄较轻者, 早期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减轻残疾的程度。必须遵照医嘱为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 每日2次, 每次0.5 h。制定出精细的护理训练计划, 并严格地执行。

1.2.4 早期语言康复

语言康复亦越早越好。失语症语言康复要有耐心, 一个健康的人, 突然失语、偏瘫, 身体不能活动, 别人又不能理解他的需求, 内心非常着急、甚至哭泣。具体措施如下 (1) 开始教患者用简短的“是”或“不是”来回答。初步提高后, 进行绕口令的反复练习, 每日4次, 每次15 min。并经常与其沟通, 促进语言康复。 (2) 说话时语速要缓慢, 并给患者充分的时间回答问题。 (3) 与患者约定手势或在纸板上写着常用的东西, 指给他看, 对了就点头, 不对就摇头来了解患者要什么东西, 满足其需求。 (4) 利用收听广播和阅读训练发音。发病早期对患者的语言康复进行护理干预, 能加速代偿活动, 有助于脑损伤后高级神经功能的恢复, 使失语患者住院期间得到身心两方面的康复, 对促进其重返社会有重要意义[7]。

1.2.5 饮食护理

(1) 对进食困难、吞咽困难、呛咳等患者, 嘱禁食, 预防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2) 对不能吞咽的患者遵医嘱胃管鼻饲, 并教会照顾者鼻饲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加强留置胃管的护理。 (3) 偏瘫患者进食时, 选择侧方吞咽的方法。食物放置在健侧舌后部位, 易于吞咽, 每次量少, 动作要慢, 不可催促患者加快吞咽速度。 (4) 体位选择:能坐起的患者取坐位进食, 头稍前屈, 不能坐起的患者取仰卧位将床头抬高30°, 头下垫枕使头部前屈。进食后保持坐立位30~60 min, 防止食物反流。 (5) 食物的选择:能进食的患者应鼓励其进食, 选择患者喜爱的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 为防止误吸, 便于食物在口腔内移送和吞咽, 食物应调成糊状或冻状。

1.2.6 健康教育

(1) 疾病知识指导:应有计划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和康复指导, 告知患者和家属疾病发生的基本病因和主要危险、早期症状和及时就诊的指征。 (2) 饮食指导:指导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低热量清淡饮食,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谷类、鱼类和豆类, 戒烟、限酒。 (3) 日常生活指导:应遵医嘱规则用药,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和抗血小板聚集;告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坚持每天进行30 min以上的慢跑、散步等运动。合理休息和娱乐。 (4) 预防复发:对有TIA发作史的患者, 指导在改变体位时应缓慢, 避免突然转动颈部, 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水温不宜过高, 外出时有人陪伴, 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定期复查。 (5) 出院指导:出院后医务人员应回访、家访, 把护理延伸到家庭, 做到无缝隙护理, 有些自理能力训练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 需护士为患者作出训练计划, 指导患者或家属在社区继续和巩固康复治疗。

1.3 患者满意度调查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各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满意、不满意两项。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完成后,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各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45份, 回收90份, 回收率100%。干预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疾病结构的改变、对健康要求的提高, 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学模式的病因和对症治疗转变为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病因, 对症和功能治疗, 其目标是整体康复、重返社会。优质护理就是在整体护理模式指导下, 为患者提供身心全方位的护理[8]。

脑梗死作为一种心身疾病需要药物和物理治疗, 更需要身心全方位的护理[9]。及时、正确地处理脑梗死患者的情感障碍是脑梗死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本研究在患者住院期间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者44例, 满意度97.8%,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者37例, 满意度82.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可对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 干预组患者经过全程优质护理和积极的内科治疗,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并且不需投入太多的成本和设备, 证实了优质护理的有效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适宜在各级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永杰.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4 (13) :1893.

[2]何莉.全方位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甘肃医药, 2011, 30 (3) :176-178.

[3]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52-169.

[4]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

[5]吴兴俊.120例脑梗死患者的护理[J].山东医药, 2010, 50 (22) :56.

[6]李心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吉林医学, 2010, 31 (27) :4827-4828.

[7]姜鸿, 赵海霞.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 (4) :25-26.

[8]卢秀红, 朱文红.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2) :59-61.

篇9:细节化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单;脑卒中;康复锻炼;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42-01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有上升趋势,45-70岁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亦不断增加[1]。病死率和残疾率均增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由于脑卒中后脑组织的修复功能重组特点,决定了早期康复的重要性[2]。但是早期康复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仅会影响各方面功能的恢复,而且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我科近年来采用床边早期康复护理单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8月—2009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病人86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且无嚴重的其他脏器病变。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男46例,女37例,脑梗塞63例,脑出血23例,年龄在51~8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性质、学历、职业、入院时Barthel指 数评分 、FMA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和健康指导。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给予心理、饮食、用药、休息与活动、言语指导。脑梗塞患者急性期取平卧位,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适当主被动活动患侧肢体与关节。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绝对卧床4—6周,床头抬高15—30度,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床上、床边、下床的主动训练,时间从5—10分钟/次开始。渐至30—45分钟/次,如无不适,可增至2—3次/日。出院时常规出院指导,出院后以电话随访为主跟踪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床边早期康复护理单进行护理。

1.2.1 床边早期康复护理单

为表格式设计,表头包括患者姓名、床号、日期。护理项目主要包括:翻身拍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肌肉按摩和主被动功能锻炼、语言功能训练、腹部按摩、出院指导。完成后护士与家属共同签字,表下方为护士长签名及评价。

1.2.2 使用方法

患者入院后告知床边早期康复护理单使用的目的、方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安排护理项目→将康复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并示范给患者及家属,督促患者按要求完成,护士与家属共同签名→纳入床头交接班内容。

1.2.3锻炼要求

翻身拍背:只要有翻身就要有拍背,翻身次数视局部受压情况和是否使用气垫床而定。翻身后注意患肢功能位摆放和保证卧位安全舒适。

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神志清楚的患者深呼吸5—10分钟/次,4—5次/天(上下午各一次,睡前、醒后各一次),深呼吸的同时指导有效咳嗽。

肌肉按摩和主被动功能锻炼:待患者无进行性卒中表现,生命体征稳定后便可进行康复训练,人工加仪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顺序进行。运动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低到高顺序进行,方式由被动、辅助到自主运动顺序进行。顺序如下:床上移动翻身→坐位→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楼梯。训练中应包含患侧恢复和健侧代偿。3次/日(晨起 、午睡后、晚睡前)。

语言功能训练: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理特点,按照语言功能康复训练的步骤,从简单到复杂,先训练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再利用口型及发音训练进行字词句阅读书写训练。上下午各一次,每次20—30分钟。

腹部按摩:入院既开始,顺时针按摩3次/天,5分钟/次,早中晚各一次。

出院指导:出院前3天既开始,上下午各一次,发放温心联系卡,将需要注意的事项写清楚,必要时家属监督。指导后用提问的方式让患者回答,直到完全掌握。

1.3效果评价

出院时评价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6个月复诊,由同一康复医师对两组患者进行FMA运动功能与Barthel指数评定。

1.3.1 肢体运动功能

采用FMA量表评定(Fugl-Meyerassessment),正常为100分,<50分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0-84分明显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中度运动功能障碍,96-99分轻度运动功能障碍[3]。

1.3.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100分正常,75-95分轻度功能缺陷,50-74分中度功能缺陷,25-49分严重功能缺陷,0—24分极严重功能缺陷。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两组计量数据以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效果

2.1 出院时并发症发生率(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院时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两组病人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病人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比较(+s)

3讨论

3.1 床边早期康复护理单的使用明显降低了并发症

脑卒中后往往存在言语、肢体等功能障碍,导致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长期的卧床,不能自主活动就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积极正确的康复锻炼可以促进肺部分泌物的排除,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和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避免肩关节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出现,从而促进全身功能的恢复。从表1 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5﹚。说明床边早期康复护理单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后的并发症。

3.2 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病人,记忆力、理解能力下降,自我康复锻炼意识淡薄,依赖性强,主动性差,对护理人员的一般性康复锻炼指导不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康复护理无法量化,缺乏检查考核指标等原因,导致患者的康复训练达不到康复的效果。使用床边早期康复护理单对患者进行护理,每日锻炼内容具体化、时间化、数量化,患者知道自己的任务、目标,护患双方的共同签字及护士长每日不定时检查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既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又提高了患者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护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患者每天积极按要求锻炼,使康复锻炼真正落到实处。从表2 可以看出,出院后6个月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估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优与对照组(均P < 0.05 ),大大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王建红.42例青年卒中患者与中年组DSA对比分析[J].中风与神经病杂志,2009.26.

[2]韩立平,赵雅君.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J].当代医学,2010.26.

上一篇:绵阳师范学院家具管理办法下一篇:民族常识教案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