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

2024-04-25

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通用8篇)

篇1: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

政治生活讲学稿

课题: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题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课时:1 课时时间:主备:郭秀丽编号:3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差额选举、等额选举等选举方式的特点

2.理解:我国的选举制度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3.理解: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意义和正确态度

重、难点

重点:(1)影响选举的因素

(2)我国采取的选举方式及原因

难点: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差额选举、等额选举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小组合作互相检查3分钟)

1.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性权利?

2.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有哪些?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什么关系?

二、自主学习

(一)学生自主阅读课本15~17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自读课本,在书上圈点批注下列问题、小组合作、展示并巩固落实)

1、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

判断P15中镜头1、2的选举方式有何异同?

2.影响一国采用何种选举方式的因素有哪些?

3.我国现阶段采用的选举方式及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P18的内容思考一下问题:(自读课本,在书上圈点批注下列问题、小组合作、展示并巩固落实)

1.公民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2.公民应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三、易混易错:(判断对错,并改正)

1.直接选举比间接选举好。

2.差额选举比等额选举好。

3.村民参加选举村委会成员是在行使宪法规定的选举权。

四、当堂检测: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要求,要规范村

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提名方式。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候选人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产生,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根据上述要求,可以判断我国村委会的选举实行的选举方式是()

①直接选举 ②间接选举 ③差额选举 ④等额选举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在我国,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的选举普遍实行差额选举。实行

差额选举的意义在于()

①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②有利于保证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③能减

少选举中的虚假宣传、贿选等不正当现象的发生 ④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了相互竞争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公推直选”是指把党委直接提名和委任变为在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党员个人的自我推

荐、党员群众的联名推荐、党组织的推荐这三个环节产生候选人,然后由全体党员直接参与选举产生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这种选举方式的优势在于()

A.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

B.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C.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

D.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4.2012年10月份,抚顺市顺城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工作拉开帷幕。此次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采取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相结合的方式。这种选举方式()

①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③可以避免虚假宣传或贿选 ④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余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新选举法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选举委员会应组织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这些规定

①体现了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②有利于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选举权 ③体现了差额选举与等额选举的结合 ④有利于选民了解和鉴别候选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某省2007年的村民委员会选举中,有的实行确定候选人的差额选举,有的实行“海选”。与“海选”相比,确定候选人的差额选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节约选举成本 ②减少选举人之间的竞争 ③有利于选民意愿的集中 ④有利于增强选举结果的合理性

A①②B②③C①④D ③④

7.我国一些地方在选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贿选等。这种行为()

①严重危害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程,败坏了社会风气 ②妨碍了公民正常行使民主权利 ③违反了我国选举法的有关规定 ④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从1998年以来,在我国先后进行了诸如“公选”、直选、“两票制”、“三轮两票制”和“海推”等乡镇长或乡镇党委书记选举方式的改革。选举方式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

A.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B.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增强

9.读漫画《挑好“小官”干好“大事”》。为挑好“小官”,必须()

挑好“小官”干好“大事”

①增强选民的主人翁意识 ②提高选民的政治参与

能力 ③确保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④加强政府在村官

选举中的最高决定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0.城市是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渐表

一。与此相适应,我国选举法对各级人大中农村和城市每一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的规定,也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渐表二

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料一 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1)

五、知识体系:(自己构建)

2课第1框参考答案:

1~5A C D D C6~9D A A D

10.材料表明,建国以来,我国选举制度随着国情的变化而逐步发展完善。(2分)1953年与1979年鉴于当时城市人口比例,选举法做出“8:1”等不同规定。(1分)这保证了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符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2分)也说明选举制度的发展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1分)

基于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长,1995年改为“4:1”,今年改为“1:1”(1分)这说明随着国情变化我国逐步实现了城乡选举权人人平等,(1分)使公民的选举权得到切实保障。(1分)我国选举制度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必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展而不断走向完善。

11.[答案](1)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文盲率的下降,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不断调整,体现了我国的选举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人民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更好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有利于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篇2: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教学目标

了解政体的含义,理解政体和国体的关系;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理解其主要内容和原则,领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懂得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 教学难点: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我们来看张图片,请问这是什么国际会议的标志? 学生回答。

这是八国集团首脑峰会的标志(八国峰会)再看一张图片,这什么标志? 学生回答

这是2007年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标志。

考考你们,你们知道今年的八国集团首脑峰会在哪个国家召开吗?

学生回答。2007年6月6日至8日,一年一度的八国集团峰会将在德国北部海滨小镇海利根达姆举行。气候政策、能源、知识产权保护、投资自由化以及非洲发展是本届峰会的5大主题,而气候政策与非洲发展两大主题被认为是重中之重。本次峰会被西方媒体形象地比喻为“气候峰会”。

那么你知道八国集团首脑峰会由哪八个国家组成吗? 学生回答。

所谓八国集团,指的是八大工业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罗斯。(当然八国峰会也邀请其他一些国家参加,如今年的八国峰会就邀请了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参加八国峰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印度总理辛格、巴西总统卢拉、南非总统姆贝基和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

下面我们来看看参加2007年德国八国集团首脑峰会的八国领导人。你知道这些人的名字及其职务吗?

我们来归归类,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是总理参加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俄罗斯、美国、法国是总统参加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日本和英国是首相参加会议。

同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他们政府首脑的称谓却不同呢?

是由于它们的政体(也就是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不同造成的。德国、加拿大、意大利:议会共和制 美国、俄罗斯:总统制、法国:半总统制(法国原来实行议会共和制的政体,总统的权力很小,但1958年通过修改宪法,扩大总统的权利,使其民主政体既有类似议会共和制的色彩也有类似总统制的色彩,西方学者称之为半总统制。法国总理菲永)

英国、日本:议会君主制 那么我国的政体是什么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你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由来吗?

首先我们看一个充满历史智慧和政治智慧的对话——“窑洞对”(1945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窑洞里的一番谈话)1945年7月,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国共两党之争也即将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之下,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黄炎培等六位民主人士应邀于7月1日至5日参观访问革命根据地延安。在参观访问了几天之后,毛泽东询问黄炎培对延安的访问观感,黄炎培说了自己的感受,其中渗透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智慧与政治智慧。黄炎培如是说: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亲眼所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渤焉”,“其亡也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于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能够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开始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地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惰性发作,由少数演变成多数,到风气养成,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于是,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黄炎培同志所说的“周期率”就是历代统治者从艰苦创业到腐败灭亡的周期率。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没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是因为没有形成长久有效的权力选举产生机制及民主监督体制。当然毛主席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对黄炎培的坦诚直言,毛泽东当即非常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所说的“新路”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人民民主和民主监督,这就是引导中国跳出周期率的一条新路。

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1953年,我国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普选。它的胜利完成,大大推动了我国民民主制度的发展,并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奠定了基础。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那么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呢?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定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为了更好的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请大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什么原则? ②、人大代表是怎么产生的?

③、选举的方式有几种?具体哪两种? ④、我国的权力机关是什么?

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经济制度还是政治制度?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于怎么的地位?

那么人大代表以及各级人大具体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首先看我国《选举法》第二条的规定:

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根据《选举法》第二条的规定,请问①黄浦区人大代表怎么产生的

②上海市人大代表由谁选举产生?

(分别由黄浦区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和上海市各区县人大选举产生)

我们看一下我国各级人大的产生过程。

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组成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组成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由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选举产生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代表,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组成全国人大。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间接选举产生。可以看出:人民选举产生人大代表,把权力委托给人大代表。说明人大代表的权力来源在人民。说明什么?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在我国,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的权力,而是通过选举人大代表,组成权力机关,通过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那么人民行使国家的权力的机关是什么?

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在2007年的全国人大开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积极热烈讨论民生问题。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项举措,直接惠及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预算草案中的一组组数字,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息息相关。

我们看图片:《看得见的实惠》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资金3917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使农民更有盼头 2007年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教育支出,安排858.54亿元,增长41.7%,使孩子上学不愁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19亿元,比去年增加247亿元,饭碗更多保障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2.76亿元,比上年增长86.8%。看病负担减轻。还有扶贫、生态、安全、住房等方面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所以全国人大必须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全国人大为什么要关注民生问题?

全国人大关注民生问题说明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的代表机关,它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必须代表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要求,维护人民的利益,向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第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由谁选举产生,对谁负责,受谁监督)看图片: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温家宝总理为什么要向全国人大作报告?

因为国务院是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按照“由谁选举产生,对谁负责,受谁监督”的原则,所以国务院要向全国人大负责,受全国人大监督。其实我国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是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所以,我国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应该对同级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第三、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那么人大是怎样监督同级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呢?我们来看一个事例《从否决到高票赞成----沈阳人大两审法院报告始末》。

(在今天闭幕的沈阳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由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所作的2000年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未获得代表通过。据沈阳市人大介绍,这在中国各级人大会议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本月9日开始召开的沈阳市人大会议,今天对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的上工作报告进行审议表决。在所有的508名代表中,出席今天闭幕会议的代表474人,只有218人对法院的报告投了赞成票,反对的162人,弃权82人,未按表决器的9人,赞成票没有超过半数未被通过。)

为什么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没有获得通过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院长、两名副院长涉嫌违纪违法是法院工作报告未获通过的主要原因。院长和两名副院长都因涉嫌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相继被立案调查,这在沈阳市乃至辽宁省、全国法院系统都是绝无仅有的,充分暴露出法院在领导班子廉政建设上存在严重问题。他们的行为给法院形象造成了严重危害,损害了司法公正和法律的权威。法院报告“未获通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审判工作存在着突出问题。长期以来,一些案件审判质量不高、裁判不公、案件久拖不决,个别法官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以及队伍中存在的业务水平低,责任心不强,特权思想严重等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审判机关实践公正司法这一最高准则,降低了人民法院的公信度。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被否决后,根据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调整了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领导班子并要求其进行整改。经过四个月的整改后,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有很大改观。在2001年8月9日,沈阳市召开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审议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整改情况和2001年工作安排的报告。进表决,报告获得高票通过。

《从否决到高票赞成----沈阳人大两审法院报告始末》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人大代表的民主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人大代表真正行使代表的民主权力

②“一府两院”产生于人民代表大会,同时又必须接受人大的监督。通过工作报告或者否决工作报告是人大监督“一府两院”的具体的有效的方式。沈阳中院报告从被代表否决到高票通过,使我们对这一关系看得更加清晰。

总之,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并于2007年10月1日已经施行。物权法明确规定平等保护公私财产,并回答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是否可以抵押、转让,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如何续期,征地拆迁如何补偿,小区车位、车库如何确定归属等民众关心的问题。该法反映了民意,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全国人大之所以能制定〈物权法〉,是因为全国人大享有什么权力?

学生回答。

全国人大拥有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也有立法权。所以 第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的立法权

我们来看一下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自从2003年产生以来每年审议通过的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

2003年10件、2004年25件、2005年18件、2006年14件、2007年预计15件

从1979年到2006年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通过了包括宪法在内的法律,有关法律的决定、法律解释共518件。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有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我们再来看看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场景。在表决《物权法(草案)》时,赞成票2799票 反对票52票 弃权票37票

在2889名全国人大代表中,96.9%的人大代表投了赞成票。远远超过半数。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物权法》获得通过。这说明全国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不仅仅是全国人大实行该原则,我国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五、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 阅读教材:说出民主集中制原则所包含的内容:

①、在对法律的制定和方针大计的决定问题上:人大代表一人一票 ②、在表决时,可以投赞成票或反对票或弃权票

③、讨论问题时,代表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不同意见 ④、实行少数服从多数

在第一课,我们学习了国体,今天,我们学习了政体。请问我国的国体是什么?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政体是什么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什么?——资产阶级专政

资本主义的政体是什么?——总统制、议会共和制、议会君主制和半总统制

国体涉及国家性质,它标志国家权力的归宿,即权力归谁所有;政体涉及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强调的是国家政权如何行使。

在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对人民实行民主,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享有国家权力,这就要求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必须保证权力属于人民。所以国体决定政体。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对人民实行民主,保证了我国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所以政体体现了我国的国体。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也是如此。

请大家总结国体和整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突出人民的权力为核心,是我国人民当家做主、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方式。

篇3: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

本课侧重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 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了解, 大部分学生知道国家办事情需要一定的财力, 但对于国家的钱到底从何处来, 又用到何处去并不十分清楚, 需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认识。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及用途, 懂得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理解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综合提炼, 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正确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教学重点】

1.财政的基本作用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教学难点】

1.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财政赤字现象如何正确看待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入实例法、讲授法、自学阅读、讨论式教学法等。

【教学理念】

1.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实施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气氛中, 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特别是在进行基本理论知识教学时, 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3.教师必须从课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表现、参与探究活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学评价, 要特别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 效果甚佳。本节课坚持并贯彻了新课程理念, 体现了“五性”, 即 (教学的) 时效性、科学性、主体性、主导性、生活性。

课堂导入笔者选用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这一极具时效性的重大事件作为课程资源, 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课前准备时,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笔者大胆地将教材内容的顺序做了调整。经过实际的教学之后, 笔者个人认为这一调整是成功的, 它较好地契合了学生思维认知水平, 体现了教学安排的科学性, 因而也带来了教学的流畅。

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中, 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所以在处理“财政赤字现象如何正确看待”这一教学内容时, 笔者设置了“财政赤字是有害的还是无害的”这一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展开讨论, 使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 有效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特别是在进行抽象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时, 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比如, 在教学中笔者将社会财富比喻为“蛋糕”, 借用形象的“蛋糕论”阐释抽象的理论问题。利用课本资源,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化抽象为形象, 在体验中感悟新知, 突出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这一教学重点。

无论面对怎样的教学方法和现实条件, 笔者始终认为课堂要走向生活化, 教学要坚持贴近生活, 从社会生活尤其是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出结论。所以在学习“财政具有改善民生的作用”时, 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资料, 因为这些资料均来自学生身边, 学生觉得真实、可信, 从而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

总之, 这节展示课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生动形象, 资料充分, 说服力强。但如果在教学内容的处理、问题情境的设置、课程资源的选择上能进一步突出特色, 与学生的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就会锦上添花, 效果更好。

摘要:通过课前调查了解, 大部分学生知道国家办事情需要一定的财力来维持, 但对于国家的钱到底从何处来, 又用到何处去并不清楚。社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不能全部由个人支配, 为了使政府能够有效地承担起各项职能, 政府必须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侧重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 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篇4: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

1.知识目标:懂得道德的时代性,知道道德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知道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尤其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抵制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观念的侵袭,成为一个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好公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传统美德与党的优良传统的认同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实际行动践行“八荣八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2.难点: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三、教学方法构思

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定位于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协调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赞美者,进行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活动。

四、教学进程设计

【情景导入】

课前播放《爱的奉献》Flash音乐,用动听的歌声、真实的生活场景感染学生的心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的思维。

在2007年9月20日“公民道德日”这一天,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选拔最广的道德模范评选结果隆重揭晓。让我们扬起“道德”的旗帜,以“道德”的名义,一同来感受“道德”的力量!请欣赏《道德的力量》颁奖晚会片段第三幕《诚实守信》。

【情景分析】

(一)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

◇探究活动一:

·在武秀君这个普通农妇身上,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哪些传统美德?

·结合课本,说说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典范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探究、交流,教师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分享故事,分享心得。

(1)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2)我们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二)紧紧抓住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探究活动二:“发展先进文化,关键是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多几次‘神舟上天,多几次‘嫦娥奔月,才是在推进先进文化的发展,至于思想道德建设则无所谓。”你同意这个同学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探究、交流,教师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参与。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教师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参与。

出示课件,从党、国家和公民三个角度进行归纳分析。

(三)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探究活动三:分组讨论课本P107页四种观点。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点拨学生思考、鼓励同学参与、肯定赞赏学生深刻的理解、独到的见解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联系情景导入时播放的诚实守信故事,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其中,特别要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2.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探究活动四:你能否引述与上述道德规范相关的法律条文?

学生思考、探究、交流,教师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参与。

3.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即它是精华中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4.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线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情景回归】

播放《八荣八耻》Flash短片,在铿锵有力的提问中结束新课,让学生回味无穷,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正确的思想认识落实到具体切实的日常行动中。

篇5: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

江苏省吴中职业教育中心校 钱丽娟

附教学设计中补充的素材: 1.不同职业典范人士

(1)周恩来,见《教师教学用书》P26页第9~23行。(2)李素丽,见《教师教学用书》P28第11~27行。2.他失败于那一条“骷髅头”项链 见《教师教学用书》P27页第1~4行。3.面试装六大禁忌

见《教师教学用书》P27第12~18行。4.“大家都希望她早点儿调离” 见《教师教学用书》P26第24~27行。5.助你职场成功的十句名言

见《教师教学用书》P27第19~30行。6.“本公司不能录用随便翻阅领导人文件的人”见《教师教学用书》P27第5~11行。

7.情境剧本《“成”与“失”》(根据教材P22活动框内容改编)

“成”与 “失”

场景1:公司门口 办公室 场景2:公司会客室

场景3:从公司大楼的电梯门口行至公司停车场 人物:小殷、小冷、同事小亚、业务经理、外商 情节:

(小殷和小冷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从某职校毕业后两年的某一个工作日)场景1情节:

小殷(身着职业装,精神焕发地准时出现在公司门口,遇见同事小亚,面带微笑,亲切地说):早上好,小亚!(抢先拉开公司大门,示意小亚先进)小亚:您好,小殷!

(两人低语,有说有笑地步入公司大堂至电梯口,小殷抢先按了电梯按钮,两人静候片刻,电梯到达)小殷(见电梯门打开,迅速上前一步伸手扶着门,眼神示意小亚先进,谦让礼貌地说):小亚,您先请!小亚(笑盈盈地说):谢谢,您真是太好了,与您共事真幸福!(两人一路说笑进办公室并落座)小冷(此时,打扮很随意的小冷,耳朵里塞着耳机,哼着歌欢快地推门进入办公室)小亚(坐在位臵上,抬头热情地招呼):小冷,早上好!小殷(坐在位臵上,抬头热情地招呼):您好,小冷!小冷(塞着耳机,沉静在音乐声中,直奔自己的办公桌)

小殷(电话声响起,小殷主动起身接电话):您好,这里是×××公司,请问您找谁?(业务经理的来电)××经理,您好,有什么事请您吩咐。····· 好,明白了,我和小冷马上去。(转向小冷)小冷,经理请你和我一起跟他和外商谈事,请我们立即去会客室。小冷(缓慢起身):哦,来了。(跟随小殷走出办公室)

场景2情节:

(会客室里,业务经理、小冷和外商一行人围坐在沙发上洽谈,茶几上的果盘里盛放着葡萄等水果)小殷(期间,为客人续茶,并礼貌地递上,外商道谢后小殷礼貌地回音):不客气!

小冷(小冷看见外商眼睛注视自己的脏皮鞋,想转移注意力,开玩笑地说):请您尝尝我们水果园的葡萄,这可是花了我好大劲才采摘过来的,快请尝尝!(拿起葡萄递给外商,接着自己也开始吃起葡萄,并伴有声响发出)

外商(视线转向业务经理,疑惑神情、饶有兴趣地问):真的?你们有自己的水果园?业务经理(神情尴尬地说):很抱歉,属下和您开玩笑的。(洽谈片刻后,外商告辞,业务经理等人送外商离去)场景3情节:

小殷(底楼电梯门打开,只见小殷习惯性地伸手扶着电梯门框,微微鞠躬,向外指引着对外商说):您请!外商:谢谢!

小殷(随后跟上步伐,行至公司门口,小殷抢先一步到达门口,一手打开门,微微躬身,另一手指引,含笑说):您请!外商:谢谢!

小殷(一路不紧不慢,指引客人行至公司停车场,抢先打开车门,等待客人上车时,含笑说):您请,小心!外商:谢谢,您想得真周到!

小殷:谢谢您的夸奖,这是我应该做的。(待客人坐稳)谢谢光临,欢迎再来!(关好车门,目送汽车驶远,同时面带微笑,挥手再见)

篇6: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仁人志士所进行的救国尝试均告失败,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的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出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都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而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原因在于党具有其他政党所不具有的先进性,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通过重温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历程,使学生从历史与理论相统一的高度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觉悟。【教学重点】

三次探索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教学难点】

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一个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阶级的政党,他们的领导阶级都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是讲述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救国图存的奋斗历程,与历史联系紧密,课文的大部分内容是在讲述历史事件,对于这部分历史知识,学生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很深刻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主要是采取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一些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论上的思考,帮助学生认识到三次探索失败的共同原因。【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知道,封建时代的中国曾经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是当时世界各国艳羡的对象。无论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我请几个同学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列举一下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多媒体显示)(学生回答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用多媒体在大屏幕显示答案)

(过渡)封建时代的中国,以其先进的科学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而到了近代,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曾经是世界强国的中国却沦落为一个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多媒体显示)(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总结原因。同时,用多媒体显示“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慈禧太后过生日的豪华场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困苦”的图片,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大屏幕上直接显示原因。)

(过渡)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中国开始了百年屈辱的历史,遭到了无数次的侵略,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被外族灭亡的国家,是什么原因使得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没有得逞呢?(学生自己从教材找出答案)

(过渡)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才使得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未能得逞。为了救中国,为了实现中国的再次复兴,无数任人志士进行了艰苦而漫长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是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和派别提出了救国的方案,但这些尝试都失败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并分小组讨论它们失败的原因。(多媒体显示)(学生阅读教材,并分组讨论。大屏幕显示讨论的主要问题和有关“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生活腐化”、“谭嗣同以及他的就义诗”、“武昌起义”和“孙中山、袁世凯的图象”等图片)(大屏幕显示讨论提纲)

所代表的阶级或派别 运动的目的 失败的原因 自身因素(内因)外部因素(外因)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对他们进行指导。最后,由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归纳,并将答案在大屏幕上显示)所代表的阶级或派别 运动的目的 失败的原因 自身因素(内因)外部因素(外因)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发展资本主义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①清王朝的镇压②帝国主义国家的镇压

戊戌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 发展资本主义 挽救民族危亡

脱离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帮助 ①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镇压②帝国主义不支持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内封建残余势力(袁世凯)的胁迫(总结)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三次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在中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但他们都失败了。同时,他们的失败也证明了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在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上的失败。

(引导提问)那么,三次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成功,他们有没有共同的原因?那么具有什么特点的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呢?(多媒体显示)

(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别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求答案,最后由学生来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并用多媒体显示)

从外因来看:三次运动的失败都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从而导致三次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都没有实现。这雄辩地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果,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的条件,这是由当时的国情所决定的。(要反复强调这一观点)

从内因来看:三次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他们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在当时都属于没落的阶级,他们都不是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者(要强调),因而不能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不能提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也就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才能正确把握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因而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了党的领导、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一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二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救国尝试,但由于他们都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因而都失败了,这雄辩地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历史得出的结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巩固练习)略。

(布置作业)

搜集历史事实,展现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的奋斗历程。【板书设计】

篇7:八年级下第十二课第一框

科目 年级 班级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1.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亲近大自然,保护大然的感情,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感受大自然之美,了解鉴赏大自然的方法。从我做起,鉴赏大自然、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3.从我做起,鉴赏大自然、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问题导学】

1.欣赏教材第32页四幅反映自然美景的图片,说一说有哪些自然风光? 2.阅读教材第33页正文部分,思考、归纳大自然美在哪里?

①宇宙的美在其“神秘”,有美丽的银河,也有美丽的星群: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物世界的美在其“奇妙”,教材从____、____、____、____ 四个角度写生物世界的美,又从____、____、____、____四季写生物世界的美。

③自然风光的美在其“秀丽”,教材又是如何进行描述的?

3.欣赏名篇《海上日出》,想一想:海上日出美在哪里? 4.阅读教材34-36页。思考:

①、什么是自然美?美的自然对象分为哪两种?(标出)②、怎样鉴赏自然风景?

要注意观赏的____、____、____,发挥_____,还要领悟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伟大力量。

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句古诗启示我们应怎样欣赏自然美?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鉴赏方法?试举一例?

【课堂检测】(一)单选题

1.“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山望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流过我们的小树旁„„”这断生动的歌词表明:()

A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魅力无穷 B奇妙的生物世界精神纷呈 C大自然风光秀丽,美景如画 D各族人民团结、互助

2、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自幼爱鹅,成年后喜欢饲养鹅,每当他写字劳累时,就到鹅池边观赏鹅在水中嬉戏、畅游的情形。渐渐的,他还从鹅从容自然的神态中受到启迪,融入到自己的书法艺术当中。这告诉我们()

①提高艺术修养,主要欣赏自然美 ②学会欣赏自然美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③欣赏自然美能陶冶人的情操④生物世界也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分析说明

1.你到过风景如画的蒙古大草原吗?游览过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吗?它们的美有什么不同?

篇8: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

【复习旧课】

师问: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 (略)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 承上启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视频短片“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救援现场”。 (旁白:2010年3月28日, 我省乡宁县王家岭发生特大透水事故。在井下被困八天八夜后, 第一名矿工被成功营救出井, 人们看到了希望!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亲临现场, 指挥救援:“只要有一丝希望, 就要尽百分努力。”党中央给受难矿工带来温暖与问候。全体医护人员不舍昼夜, 忘我抢救, 生命高于一切!紧握双手, 传递力量!全体武警官兵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不放弃每一个救援机会。更多的矿工被营救出井, 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思考, 试分析:这段视频说明什么哲学观点?

设计意图:以视频短片“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分析, 运用上节课的“矛盾特殊性”原理加以说明。从而导出其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自学提纲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1.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

⑴含义;⑵地位;⑶意义。

教师提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解决以上3个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上台展示自学提纲)

学生自主学习, 识记知识点。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意义。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的三个知识点在理解上没有大的困难, 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加以掌握。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

如果问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很难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应当给出确定的条件。对于卖雨伞的人来说, 就是好事;对于卖纸扇的人来说, 就是坏事。

学生活动: (课堂探究)

(1) 上述材料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 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分析具体问题的?

设计意图:对教材的探究题进行修改, 使其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讨论中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运用于生活实际, 指导实践, 突出重点。

教师活动: (归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过渡) 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救援工作之所以取得重大进展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 其中政府领导开展科学有效的救援尤其重要。具体分析救援工作涉及多个矛盾, 如:通风、抽水、后勤、医疗等。它们同等重要吗?不是, 而是有主次之分,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学习的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自学提纲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略)

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依据)

(1)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2)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学生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掌握结构、突出重点。掌握概念、分析原理与方法论。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结构。

学生活动: (课堂探究) (多媒体展示)

如果由同学们负责指挥救援工作, 需要安排通风、抽水、后勤、宣传、医疗、善后处理等工作, 请你说明。

(1) 应以哪一项工作为重点? (2) 其他工作能忽视吗? (3) 作为重点的工作是不是始终不变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关心的当前发生的事件出发进行分析,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活动: (归纳) (多媒体展示) (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 (过渡) 复杂事物的矛盾有主次之分, 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课堂探究) (多媒体展示)

2010年3月28日, 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事故发生时, 被困职工有153人。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15人获救, 37人遇难。你如何评价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救援工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王家岭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 既看到救援成绩的一面, 也看到救援问题的一面, 但总体上说救援工作还是成功的, 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样既激发起学生课堂讨论的兴趣, 又加深了学生对矛盾主、次方面原理的理解。

教师活动: (归纳) (多媒体展示)

(1)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一个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一个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 又相互依赖,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两道探究题, “如何指挥救援工作”及“对救援工作的评价”, 尝试归纳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

学生活动: (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

设计意图:运用分析比较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 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 从而突破难点。

教师活动: (归纳) (多媒体展示)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

(1) 标志词不同。“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突破口”“根本上”“核心”“首位”“突出地位”等属主要矛盾, “主流”“主体”“大多数”“总体上”“性质”“本质”“方向”“形势”等属矛盾的主要方面。

(2) 复杂事物 (多个矛盾) 有主要矛盾, 一个矛盾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3) 讲发展是主要矛盾, 讲评价或性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学完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我们应该把握的方法论是什么?需要把握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 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 (归纳) (多媒体)

(1)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 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抓住主流。

(3)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必须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综上所学内容, “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师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列出。并请一个同学来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地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列出。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上一篇:现代诗二首二下一篇:数控维修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