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政治意识形态

2024-05-03

第二讲:政治意识形态(精选6篇)

篇1:第二讲:政治意识形态

第二讲:政治意识形态

提出问题:

什么是政治意识形态?

各种政治意识形态所强调的主题、理论与原则是怎样? 各种政治意识形态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呢? 如何理解意识形态的兴起与衰落呢? 政治意识形态可能终结吗? 讲解提要:

一、什么是政治意识形态?

二、自由主义

(一)自由主义的要素;

(二)古典自由主义;

(三)现代自由主义

三、保守主义

(一)保守主义要素;

(二)家长式保守主义;

(三)新右派

四、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的要素;

(二)马克思主义;

(三)社会民主主义

五、其他政治意识形态传统

(一)法西斯主义;

(二)无政府主义;

(三)女性主义;

(四)环境主义;

(五)宗教基本教义派

六、意识形态的终结?

何谓政治意识形态?

从使用的角度看,目前政治意识形态越来越趋向于中性的看法,其一般指涉一种脉络可循的社会哲学或世界观。然而长久以来,政治意识形态被视为用来充当一种政治武器,并用来攻击和批判敌对的原理或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的特征在于其欺骗性与虚伪的特性:用来迷惑被剥削阶级并无视所有阶级社会最根本的阶级矛盾。在他看来,有必要区分科学与意识形态(注:他认为自己的论证是科学的)、真理与虚伪之间的差异。不过,后来到了列宁、葛兰西(Gramsci)那里,他们不仅使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采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等足以使马克思自己感到困惑的词汇;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出现了独裁的体制,波谱(Karl Popper)、额兰(Hannah Areendt)等人将意识形态视为社会控制的机制。特别到了冷战时期,西方国家使用该词将其视为一种思想上“封闭”的共产主义体系,其指责对方垄断对真理的诠释,拒绝容忍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自由派人士主张开放、容忍,自然拒绝自由主义被当作意识形态来加以看待;而保守派人士因为主张世界大部分超乎人类心灵理解的范围,宁可主张将保守主义描述成一种立场、一种心灵的态度(Attitude of mind),并将自己的信念定位在经验主义、传统与历史上。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以一种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待意识形态这个词汇的特点,而将意识形态视为一种行动取向(action-orientated)的信念体系,其是由一组彼此相关的观念汇集而成,并以某些方式来指导或刺激政治的行动。

自由主义

任何对意识形态的探讨,都必须从研究自由主义开始。自由主义的政治原理早在300多年前就逐步发展起来,到了19世纪初期,其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政治信条。其是封建主义瓦解的产物,其最早是一种政治理念,透过反对专制主义与封建特权建立宪政与代议制政府;到了19世纪初期,自由主义发展出某种资本主义的经济信念,主张自由放任,抨击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这成为19世纪古典自由主义的精髓;而到了19世纪以降,一种社会主义式自由主义开始浮现,倾向主张社会福利和经济干预(自由左派),对其的强调成为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诉求的显著特色。

(一)自由主义的要素:个人主义;自由;理性;平等;容忍;同意;宪政

1、个人主义----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一直被视为自由主义的核心要素。其反映出人类的个别性无比重要,而反对任何社会或集团的宰制。既然自由主义认为个体具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其目标就是要建构一个个人可以滋生与发展的社会,每个人皆可以尽最大努力,来追求其认定的“良善”:允许个人做出符合自身道德要求的决定。

2、自由-----自由(Liberty)一直被视为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即此价值被赋予比平等、正义或权威更高的优先性。这源自于对个人的信念,以及确信每个人都能够依照其喜好或选择来行事。不过自由主义主张“法治内的自由”,因为他们承认某人的自由可能威胁到其他人的自由,自由应该有其限度----

个人应该有最大程度的自由,但必须使其他人同样享受同样的自由。

3、理性-----自由主义认为世界有个理性的结构,这可以通过人类理性的运作以及严谨的探讨来挖掘;其相信进步,并确信人类有透过理性的辩论和讨论,而不是诉诸血腥和战争来解决分歧的能力。

4、平等-----个人主义隐含着基础点平等的信念,即相信个人根据道德的价值,至少是“生而平等”。其表现了自由主义对平等权利和资格的重视,其尤其表现在形式上的法律平等和政治平等(例如一人一票)。自由主义认为,由于个人并不具备相同的能力和工作意愿,其并不坚持社会的平等或所得的平等,他们强调的是机会的平等(“竞争点上的平等”):提供所有人同等的机会去克服他们不平等的潜在因素。因此,其支持“才能统治”的原则,个人的奖赏应该大约反映其聪明才智再加上后天的努力。

5、容忍-------自由主义相信容忍同时是个人自由和社会富裕的屏障。其相信多元主义容许在道德、文化和政治上存有差异,这是正面而且健康的心态;其还相信对立观念与利益之间有达到平衡或自然调和的倾向,因此总会抑制因观念不同所导致的水火不容的冲突。

6、同意------在自由主义的观念中,权威与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之上。这一原则促使自由派人士皆支持代议政治与民主政治。在他们看来,权威源自于“在下位者”,并且是其正当性的基础。

7、宪政-------虽然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捍卫者,但他们经常觉察到政府可能沦为暴君而伤害个人的危险。因此,其相信有限政府(limited government)的概念。而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分散政府的权力来加以达成,其是

通过政府各机构之间的制衡(checks and balance)以及载有人权条款的法典或成文宪法来规范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二)古典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主题,可说是个人主义的一种极端形式。人被视为自私的、追求自我利益的以及大部分是自恃的动物。就国家或所有形式的政府干预而言,古典自由主义并不抱持强烈支持的态度。从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来看,国家仅须履行最小干预或“更夫”(nightwatchman)的功能,而将其角色限定在保护公民免于其他人的侵扰;就经济自由主义的形式而言,其观点奠基于深信自由市场的机能,并相信当政府无所作为,经济运作得就最得当。因此,其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放任的资本主义:捍卫私有财产、主张保障个人自由、允许经过个人的努力来决定其成功与否以保证社会正义。有时,称其为“消极自由”(negative liberty):不干预,或不对个人施加不必要的束缚。

(三)现代自由主义-------现代自由主义对于国家的干预,则抱持较为同情的态度。事实上,在美国,“自由主义”一词大致被视为隐含着对大有为政府而不是对小而美政府的支持。这种转变乃是源于他们认为工业资本主义是造成新形式的不正义,使大多数人臣服于捉摸不定的市场因素之下。在弥尔以及所谓的新自由派思想家格林(T.H.Green, 1836--1882)、艾布豪斯(L.T.Hobhouse,1864--1929)、郝布森(J.A.Hobson,1858--1940)等人的影响下,造成人们对自由抱持广泛且“积极的”(positive)看法。积极自由主义的观点提供了社会或福利式自由主义的基础,其承认国家干预,特别是在社会福利方面干预的必

要性,认为这会扩大自由的范围,以保护个人免受社会罪恶的侵害,因为该类罪恶将破坏个人的生存。现代自由主义放弃放任式资本主义的信念,大部分是受到凯恩斯(J.M.Keynes)的启发,其认为唯有受管理或管制的资本主义体制,并将主要的经济权责置于国家的手上,才能维系成长与繁荣。不过,尽管如此,现代自由主义对政府干预的支持是有条件的。其关心那些没有能力帮助自己而处于恶劣情势的弱者,但其目的在于提升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对所处的环境负起责任,并做出正确的抉择。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的观念与原理首先出现在18世纪末以及19世纪初期之际。保守主义源于对经济和政治快速变迁的恐惧----例如伯克(Edmund Burke, 1729--1797)之对于法国大革命。在尝试抗拒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所引发的压力时,保守主义总是站在捍卫传统的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的阵营中。不过,欧洲大陆的保守主义与英美保守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前者诸如梅斯特(Joseph de Maistre,1753--1821)这种保守主义相当专断而且反动,其排斥任何改革的观念;而后者是在英国与美国生根的伯克思想,其“变革是为了保存”(change in order to conserve)的信念经常被认为是更精密、更有弹性且最后被认为是成功的保守主义形式。应该说,保守主义接受了积极自由主义有关社会福利的计划,不过,自从1970年代以来,由于保守主义内部新右派的崛起,其

受到严厉的批评。后者反对国家干预并抨击家长式作风,新右派在保守主义阵营中,其诉求相当大程度上颉取自古典自由主义的主张和价值。

(一)保守主义的要素

1、传统----保守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渴望保持现状”,其与肯定传统的优点,尊重旧有习惯与历久弥新的制度紧密关联。其反映了过去智慧的积累,其有促进社会稳定和安全的优点,而给予人一种社会与历史的归属感。

2、实用主义-----基本上保守主义强调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其认为这种局限性由于我们生活的世界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抽象的原理与思想性的体系总不被保守主义信任,其认为信念是根植于经验与历史:相信行动是实际的环境与确切的目标所塑造,也就是由其“运作方式”来决定。

3、人类的不完美性------保守主义对于人类本性的看法,一般都是悲观的。其认为人类是有限的、依赖的、追求安全的动物,其倾向于熟悉的、已经尝试的事物,因此渴望生活在稳定与有秩序的社群中。其认为人类具有自私、贪婪以及权力欲望,因此。犯罪与社会失序的根源是个人而非社会。所以,保守主义认为维持秩序依赖强势的国家以及严刑厉法。

4、有机论------保守主义认为社会并非基于人类巧思所精心设计的人为产物,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有机的整体,或活生生的实体。社会的整体并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体而已,共同的价值和文化对社会的维系与社会的团结被视为是重要的。

5、阶级性------在保守主义看来,社会位置和地位的排列,是自然并无可避免的,这自然反映在不同角色和职责的扮演上-----例如雇主与劳工、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从这个角度看,阶级化与不平等的现象并不会导致冲突,因为透过彼此交叉与重叠的职责,社会就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保守主义看来,如果人的生

活际遇大部分由机运与出身背景来决定时,幸运与拥有 特权的人更应该承担特定的职责,来照顾不幸的人。

6、权威------在一定程度上,保守主义认为权威是“由上而下的”,并为那些缺乏知识、经验与教育水平的人提供领导、指导与支持,以协助其依其自身的利益正确地行事。在保守主义那里,自然贵族的观念曾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现在,权威与领导权通常被视为基于经验和技能所获得的。

7、财产------保守主义将财产所有权视为必要的,因为其给予人们安全感,以及使人们独立于政府之外,财产权鼓励人们遵守法律并尊重别人财产。在其看来,财产所有权涉及到责任与义务。其是财产的看管者,继承上一代并使未来子孙受惠。

(二)家长式保守主义

家长式保守主义是传统保守主义一支,其可以追溯到狄斯累利(Benjamin Disraeli, 1804--1881)的早期著作,其与有机论、阶级化权威具有紧密关联,并汲取谨慎与纪律两大要素。后来形成托利党人(Tory)的立场基础:其认为承担职责是享有特权的代价,赞同一个有凝聚力且稳定的社会结构。其屏弃放任式资本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1945年后,欧洲大陆的保守主义者也做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其主张“基督教民主政治”的原理,例如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DU)所发展的“社会市场”的哲学:主张市场的策略,以发扬私人企业与自由竟争的优点,但也兼顾社会的策略,用来促进社会大众的利益。

(三)新右派

新右派实际就是通常所称乎的新自由主义,其经由自由市场经济学家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和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以及哲学家诺慈克(Robert

Nozick)等人的著作发展而成。其核心要素是市场与个人。其坚持无干预的资本主义将带来效率、成长与普遍的繁荣。其对私人企业的偏爱胜过于国营企业或国有化政策。秉持“私有是好的,公有是坏的”信念,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说:“没有任何东西比社会更令人担忧,只有个人及其家庭才是真实的”。其相信自助、个人责任心以及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

(四)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重申19世纪保守主义的社会原理。其相当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新右派中保守的一支。其想要的是重新树立权威、回归传统的价值,特别是与家庭、宗教和国家相关的观念。在其看来,权威是确保社会稳定的凭据,因为其有助于纪律与敬重,而共通的价值与文化则被认为有助于社会团结并创造出文明的社会。其反对纵容,事实上,当中的许多人是昔日的自由派人士,其不满肯尼迪与约翰逊时期所推动的激进改革,担忧出现多文化与多宗教社会,其被认定是冲突的导火线,并是不稳定的温床。这种立场与偏狭的民族主义有所关联,他们质疑移民政策和影响力日益增加的超国家组织(如联合国和欧洲联盟)。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平等主义者和“掘地派”,以及摩尔的《乌托邦》,甚至柏拉图的《理想国》(Republic),但一直到19世纪初期,社会主义的政治原理才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最早期的形式,倾向于具有基本教义、乌托邦与革命的特质,其目标想要废除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取而代之以

重视平等观念的、基于共同财产权的社会主义国度。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马克思,其观念提供了20世纪共产主义的基础。

然而,自从19世纪末期以来,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革派,其主张逐渐将工人整合到资本主义社会,透过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工资,以及成立工会和社会主义政党,主张采取“议会路线”,其思想有两个来源:具有人文传统的伦理式社会主义,其与欧文、莫里斯等思想有关;另主要是由伯恩斯坦(Edward Berste0in)所发展的修正主义式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 里,社会主义运动可以分成两大阵营:由列宁所奉行的、自称为共产主义者的主张暴力革命的社会主义;以及主张渐进改革的,以及在现行宪政架构中运作的社会民主主义。上述两种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末都遭遇到空前的危机,最具戏剧性的事件就是欧洲共产主义政权的崩溃,但是社会民主主义不断修正其传统的原则,以至于有人认为其已类似于现代自由主义。

(一)社会主义要素

1、社群-----社会主义的核心观念是 将人类视为社会的动物,突出社群的重要性,阐明个人认同的程度是由社会互动,以及其在社会团体和集团成员身份来决定。

2、博爱-----由于社会主义者认为人类分享共同的人性,这鼓励了社会主义者对合作的偏爱多过竞争,对集体主义的支持高于个人主义。

3、社会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其将平等置于所有价值之首位。其强调的平等是一种结果的平等(equality of outcome),从而不同于现代自由主义的机会平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

4、需求-----社会主义对平等的态度就反映出其相信物质的效益应该根据需求来进行分配,而并非仅以能力或工作为基础。所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5、社会阶级----社会主义经常与某种形式的阶级政治发生联想。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在消除经济与社会上的不平等,或是缩小各阶级的实质差距。

6、共同所有权----社会主义与共同所有权的关系,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人将之视为社会主义本身的目标,有人仅将之当作促成更广泛平等的手段。不过,现代社会主义则似乎摆脱了前者那种偏狭的共同财产所有权的观念。

(二)马克思主义

就理论的架构而言,马克思主义在支配着现代西方文化和知识内涵的“自由主义式理性主义”之外,提供了另一条思路。有关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历来有很多不同,有人把其称为经济决定论者,有人把其称为人道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要是想揭露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本质,而不是一味地从伦理学的角度去批判资本主义。马克思的观念与学说大部分是通过马克思生前的好友恩格斯、德国社会主义者考茨基(Karl Kautsky,1854-1938)以及普列汉诺夫所发扬,而在死后,吸引很多信徒。有人认为教条式马克思主义(通常被称为辨证唯物论者)后来成为苏联共产主义基础。

1、马克思主义要素:历史唯物论;辩证法的历程;异化;阶级斗争;剩余价值;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

历史唯物论---其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辩证法的历程----马克思根据黑格尔的观点,相信历史的变迁动力是辨证的,是一种由对立力量之间的互动,导致较高阶段的发展。在其唯物论的观点中,这一模式意味着历史的变迁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所引起,反映在阶级对立当中;异化---在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异化(alienation)是其核心。在其看来,在资本主义之下,异化劳动沦为纯粹商品以及工作变成非人性活动的一个历程。从这个观点来看,劳工将逐渐在其劳动过程与劳工伙伴中,日益感到疏离,最后使他们自己沦为不再是具有创造力且合群的存在者。因此,其认为非异化的劳动才是人类圆满与自我实现的根本源头;阶级斗争;剩余价值;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晚年也思考到和平过渡至社会主义的可行性问题);共产主义。

2、教条式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前苏联共产主义的经验密切联系。尤其是列宁与斯大林。西方普遍认为,20世纪共产主义之最佳解释方式,是将之视为马列主义,亦将列宁主义的原理和理论加以修饰,而形成所谓的教条式马克思主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在于革命政党与先锋队理论,这反映了其担忧无产阶级受到资产阶级观念的蛊惑而无法理解其革命潜能,仅发展出“工会意识”:一种想改善工作和生活情境而不推翻资本主义的想法。列宁将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共产党专政,其组织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上;后来为了塑造苏联的社会,斯大林创造出教条式的共产主义模式,其中包括:社会主义祖国原理(无须国际革命缔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上的高压。

3、现代马克思主义-----此指的是西欧发展出的高度复杂且分歧的马克思主义形式。其更多受到黑格尔观念的影响。其坚信经济与政治是交互作用的,以摆脱“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命题的束缚。其观点有时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并不愿意将阶级斗争视为社会分析的起点与终点。其代表人物是早期的卢卡奇(Georg Lukacs, 1885--1971)(其是首先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人文主义哲学来研究的学者)、后来的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其在《狱中札记》一书中,强调资本主义之所以一息尚存,不仅因为其经济的支配,而且由于政治与文化的因素,其将其称为意识形态的文化霸权),以及后来以阿多诺(Theodor Adorno)、霍克

海姆(Max Horkheimer)、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后一代成员哈贝马斯(Juegen Habermas)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其糅合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黑格尔的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对20世纪60年代的新左派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

(三)社会民主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缺乏如古典自由主义或社会主义基本教义派在理论上的一致性。如果说古典自由主义坚持市场,而社会主义坚持共同所有权的重要性,那么社会民主主义则主张市场与国家之间、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均衡。其核心论点认为资本主义可以被接受是唯一增进财富的可靠动力,同时也希望财富能够依照道德而非市场原则来分配,此两者可以达到妥协。其更多地致力于实际的环境以及选举的胜利,而不是诉诸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其在20世纪初就被视为改革派的转向,其明显受到马克思主义修正派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的影响。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在于它对社会下层人士、弱势群体的关注,其颉取了社会主义怜悯心的信念以及自由主义积极自由与平等机会的诉求。无论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源头在哪里,其经常都是建立在福利主义、重新分配以及社会正义等基础之上。例如,二战结束之后的早期,凯恩斯主义式的社会民主主义大行其道,其明显想要透过国家干预来将资本主义“人道化”。不过,到了20世纪80与90年代,其日益受到挑战,其立场也更接近于基督教民主主义,而非传统的社会主义。这相当大程度上反映在其对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日益感兴趣,其认为,在面对市场的原子化与自利化的倾向,社群的重建日趋紧迫。在保卫社群的角度上,其隐含着保守主义的特质。也就是说,社会民主主义已不再充当社会转型的动力,而是成为义务与道德的捍卫者,并坚持维护现有的生活方式。

其他意识形态传统一、法西斯主义

如果说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是19世纪的意识形态,那么法西斯主义则是20世纪的产物。有人认为其是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特殊现象。可以认为,虽然法西斯主义的信念可以回溯到19世纪末,但正式成形则是在一战及其后的时期,是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有力混合。其代表是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独裁统治与德国希特勒纳粹党独裁统治。新法西斯主义与新纳粹主义则在20世纪末再度浮现,其与共产主义崩溃以及经济与政治不稳定的情景相伴随。

在很多方面,法西斯主义与法国大革命以来支配西方的政治思想观念与价值背道而驰。在他们看来,“1789已经消失”。诸如理性主义、进步、自由与平等之类的价值观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斗争、领导权、权力、英雄主义、战争等名词。从这个角度看,法西斯主义具有“反抗性格”(anticharacter)。其大部分是根据其所反对的对象来进行界定:反资本主义、反自由主义、反个人主义、反共产主义等。法西斯主义的核心命题在于民族共同体强有力地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团结力量大”的信念。因此,在其看来,个人微不足道,个人认同必须完全臣服于共同体与社会团体之下。法西斯主义者的理想是“新人”,其是一个英雄、有责任心、荣誉感与自我牺牲的动机,随时准备为其民族与种族的光荣而奉献生命,并对最高领袖表达百分之百的服从。

然而,并非所有的法西斯主义者的想法都是一致的。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实质上是国家主义的极端形式,建立在对“极权”国家绝对忠诚的基础之上的。法西斯主义哲学家杰蒂利(Gentile ,1875--1944)说过:“一切为国家;没有任何人

或事可以反国家以及自外于国家”;而纳粹党大抵是以种族主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亚利安主义”与“反犹太主义”。

二、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是所有政治意识形态中最不寻常的,其从未有赢得政权的记录,然而无政府运动却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早在20世纪初西班牙、法国、俄国与墨西哥,无政府主义的观念持续地成为政治辩论的焦点,挑战着传统所承认的法律、政府与国家是绝对必要的观念。其主要命题是其相信所有形式的政治权威,特别是国家的形式都是邪恶并没有必要的。无政府主义可以被视为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交叉点:其同时以“超自由主义”与“超社会主义”的形式出现。

不同于自由主义的是,个人主义式无政府主义者如高德温(William Godwin)相信自由且理性的人类能够和平自动地处理他们的事务,政府是个不必要的压迫;集体主义式无政府主义者强调人类追求社会团结的能力,乃是出于我们的群居性、社交性与合作性的本质。基于这一点,如法国的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Pierre-Joseph Proundhon)提出的所谓“互助主义”的观念,他相信独立的农民、手工艺者等组成的小社群,只要能避免资本主义的不公正和剥削的现象,就能运用 公平且公正的交易体系来处理其生活;而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如克鲁泡特金(Peters Kropotkin)主张无政府主义式共产主义(anarchocommunism)的形式,主张共同所有权、地方分权与自我管理。

三、女性主义

世界上一直存有女性主义的期盼,有人把其回溯到古代中国。有关女性主义的完整政治理论,一直要到沃斯托拉克拉夫特(Wollstonecraft)出版《维护妇女

权利》(A Vindication of Rights of Women)一书之后才日益成形。事实上到了19世纪40与50年代展开女性选举权运动之后,女性主义的观点才逐渐吸引人的注意,并构成第一波女性主义。20世纪初以后,西方国家陆续给予女性选举权,一度使得女性主义运动失去其核心目标与组织诉求;第二波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表现出更为激进有时是革命的要求。(女性与革命),有关妇女解放运动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女性主义的原理与理论众说纷纭,但有着共同的特征:渴望透过任何手段来促进妇女的社会地位,其最基本的命题是:社会充斥着以性别或性为特征的不公平现象;以男性为主的权力结构可以而且应该被颠覆。

至少有三种相对立的女性主义观点。第一种是沃氏与弗雷登(Betty Friedan)的自由主义式女性主义或称平等权的女性主义(equal-rights feminism);第二种是社会主义式女性主义(socialist feminism);第三种是激进式女性主义(radical feminism)。第一种倾向根据权利与机会的不平等分配,来了解女性的从属地位。其主要来自改革派人士,更关注公共领域的改革——即通过促进妇女在法律与政治上地位的平等,并提升她们的教育与职业水平,从而把妇女从家庭事务中解脱出来;第二种基本上是在阐述妇女的从属地位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着重妇女在家庭或家务上所扮演的经济重要性,例如使男性免于负担家庭工作,培养和协助教育下一代资本主义劳工,以及扮演后备劳工的角色;第三种并不立基于传统的政治原理之上,其相信性别区隔 是社会上最为基本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歧异的原因。在他们看来,所有社会都是以家父长统治为特征。米勒蒂(Millett)指出:“有一半的人口是女性,却由另一半男性人口所宰制”。因此,激进女性主义主张有必要进行一场“性革命”,一场将个人、家庭生活予以重新

塑造的革命。其典型口号就是“身体就是政治”。其中更有少数的极端主义者将男性描绘为“敌人”,并主张将女性从男性社会中解放出来,有时此一立场以“政治女同性恋主义”(political lesbianism)的方式表现出来。

四、环境主义

环境主义通常被视为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其经常与20世纪末的生态或绿化运动联系在一起,不过,其根源应该被回溯到19世纪对工业化的反击。其反映的是对因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对自然世界的毁坏,表达的关切之意,并表达了对生活质量的下降以及人类能否能继续延续下去表达了担忧之情。其具体包括了生态社会主义(ecosocialism根据资本主义对利润的渴望,来解释环境恶化的原因)、生态保守主义(ecoconservatism认为环境与人类传统价值的保存与既有制度的期望密切相关)以及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其侧重男性权力体系下生态危机的起源,其认为针对自然环境运作的过程以及自然界而言,男性比女性迟钝)。

可以看出,环境主义实际上是在其他所有意识形态所采取的“人类中心论”的立场之外,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其并非将自然世界仅仅视为满足人类需求唾手可得的资源。透过阐述生态的重要性,环境主义或生态主义者们发展出一种生态中心论()的世界观,其指出人类只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而已。这个领域最重要的理论是洛夫拉克(Lovelock)所提出的“盖亚理论”(Gaia hypothesis),其形容地球是个活生生的有机体,主要关注其自身生存问题;环境主义者中的其他学者对东方宗教所强调的道家和佛教的禅都表示敬佩之意。浅色(shallow)生态主义者或浅绿团体(light greens)等诸如此类的环境主义者们,都相信通过诉诸人类自身利益以及休戚与共的认知,可以说服人类采取更符合生态的政策和

生活方式;而深色(deep)与墨绿(dark greens)生态团体,则认为生态问题是最需要优先解决的政治议题,必须将生态体系的利益置于别的物质利益之上,这样才能保证地球与人类的生存。上述两种主张都可以在德国、奥地利以及1970年代以来在欧洲各国兴起的“反体系政党”(antiparty)绿党(Green Parties)中找到。

五、宗教基本教义派

宗教与政治历来密切联系,彼此重叠,这似乎体现在重要意识形态传统的发展历程当中。伦理式社会主义(ethical socialism)建立在各种宗教教义的基础之上,并以基督教社会主义、回教社会主义形式出现。而基督新教伦理据称有助于塑造辛勤工作以及个人责任的形成,这种观点在古典自由主义中占有一席之地。

宗教基本教义派则大为不同。其将政治置于宗教教义的“天启式真理”()之下,再其看来,政治与社会生活应该以主要而且原始的宗教教义为基础而加以组织,至于其方式则要以代表真理的圣典中得到指示。

宗教基本教义派来自何方?为什么其在20世纪末又再次兴起?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将其视为一种暂时的现象,其是将现代社会或世俗文化修正成为其所习惯的方式;第二种解释指出宗教基本教义派具有持久的重要性,并相信其是世俗主义(secularism)失败的结果,即后者难以满足人类对“教高”或神圣真理的渴望。

宗教基本教义派的形式曾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出现。在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督教基本教义派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出现了“新基督教右派”(New Christian Right),其主要活动是反堕胎、以及推动将宗教祈祷仪式引入学校,呼吁恢复传统的家庭价值;在以色列,犹太教基本教义派为了防止犹太人故土被新

崛起的巴勒斯坦所占领而逐渐增加其影响力;在印度,宗教基本教义派的发展是为了对抗西方世俗文化的扩散以及与锡克教和回教等不同的宗教影响力。当然,在所有其中,现代宗教基本教义派最具有政治重要性的就是回教基本教义派。这导致1979年的伊朗革命以及霍梅尼所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回教国家的建立。上述势力一度扩展到北非、整个中东以及部分亚洲地区,其中以伊朗境内的什叶派基本教义派最为强硬和虔诚,可以认为回教世界已经成为反西方主义的重要动力,并企图排斥宽容思想与物质主义,其特别受到发展中国家中都市穷人的支持。意识形态的终结?

有关意识形态是否终结的争论似乎有三波与三种论点。第一波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法西斯主义的崩溃以及共产主义发展衰退的刺激,美国学者贝尔在其《意识形态终结了吗?论1950年代政治观念的穷尽》(The End of Ideology? On the Exhaustion of Political Ideas in the 1950s)一书中,指出意识形态的对立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因为大部分西方社会对经济的关注已经凌驾于政治之上,其注意到西方各大政党在意识形态上已经达成广泛共识,进而导致意识形态争论的结束;最近的论点是由福山以及后现代主义者们提出。前者在其著作《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一书中指出,现在政治意识形态已经无关紧要,自由主义式民主已经胜过其他对立的意识形态,并是最后的胜利;后者主流意识形态或“宏大学说”只不过是正在流逝的现代化阶段的产物。不过,无论是所谓“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还是“现代性消逝论”,似乎其主张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其论点似乎将意识形态再度点燃,那么意识形态到底是将终结?还是其发展是一种持续永恒的过程与主题呢?

思考题:

1、请区别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差别;

2、请区别新右派与新保守主义;

3、什么情形最有利于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4、女性主义的流派与要点;

5、意识形态能终结吗? 阅读书目:

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篇2:第二讲:政治意识形态

一、下面的成语都得了病,请你帮它治治病吧!

再接再励()走头无路()迫不急待()改斜归正()天翻地复()坚难险阻()南辕北撤()座井观天()克舟求剑()义不容词()毫言壮语()胜气凌人()守珠待兔()拨苗助长()无是生非()望文生意()张冠李带()振耳欲聋()心急如梦()宠然大物()

二、寓言成语故事选择。

1.讽刺整天毫无根据地忧心忡忡、怕这怕那的庸人,可以用()的故事来形容。

A、揠苗助长B、滥竽充数C、杞人忧天D、井底之蛙

2.讽刺那些舍本逐末、捡芝麻丢西瓜的蠢人的成语是()

A、刻舟求剑B、郑人买履C、盲人摸象D、买椟还珠

3.讽刺那些在虚幻的现象面前疑神疑鬼的人,可以用()的寓言故事来形容。

A、杯弓蛇影B、螳螂捕蝉C、滥竽充数D、郑人买履

4.比喻人们说话或做事前后不一致的寓言故事是()

A、画蛇添足B、自相矛盾C、对牛弹琴D、愚公移山

5.比喻人们意志不坚定,经常改变主意的寓言是()

A、利令智昏B、朝三暮四C、南辕北辙D、自相矛盾

三、你知道下面成语的主人公是谁吗?

纸上谈兵()才高八斗()负荆请罪()入木三分()闻鸡起舞()卧薪尝胆()

鞠躬尽瘁()四面楚歌()三顾茅庐()背水一战()洛阳纸贵()指鹿为马()

四、在下面括号里填上《三国演义》中两个字的人物,使其前四个字和后四个字

各组成一个成语。

(1)千疮百()目张胆(2)咬紧牙()扇纶巾

(3)指鹿为()群出众(4)信口雌()心耿耿

(5)完璧归()消雾散(6)孝子贤()宜之计

五、成语之最。

最细小的针——最大的差别——

最难做的饭——最大的变化——

最短的季节——最大的手术——

最远的地方——最长的腿——

最昂贵的稿费——最绝望的前途——

最彻底的美容术——最荒凉的地方——

六、请判断下列成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如狼似虎()寸步难行()口若悬河()虚怀若谷()一日千里()闭月羞花()

篇3:第二讲“:真”是射门之道

●人生境界真善美。真, 不仅是作文要求的第一要义, 更是立身处世的原则之首。

●达·芬奇说,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其实, 写作就是用时间在真理的海洋中不断地探索。

●若要作真文, 先须做真人。

●作文有三“真”:抒发性灵的“真诚”, 描写生活的“真实”, 阐释思想的“真知”。

●写作文, “真诚”的态度最重要。善待自己的文字, 就像善待自己的尊严一样重要。但凡对作文缺乏“真诚”乃至“虔诚”态度的人, 是写不出“真”的文章的。

●如果一篇文章充满了故意的且恶意的谎言, 即使它文字的外表再鲜丽, 也终将会受到时间的审判。一篇优秀的文章, 情真意切比什么都重要。

●写真文, 其实就是说出自己想要说出的话, 说出经过自己认真思考的话。不要担心自己说出“错误”的话, 只要你足够“真诚”, 你就没有偏离“真理”的道路。谁能保证自己说的话就代表真理呢?

●爱因斯坦说:“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 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就是这样, 如果你的每个文字都尊重事实, 你就步入了写作的正道。

●写作的“求真”, 一定是从观察和记录开始的。即使你仅仅记录了生活的细节, 那样的文章也一定是无比感人的。

●不得不说, 千万不要以为作文的“真”就是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你无穷的想象力可以营造另一个世界的“真实”出来, 这其实就是虚构。你读过的许多童话故事就是这样, 我们觉得它们就像真的一样, 且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真知灼见”。

●最后还要说, 有时候, 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但我们有的, 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佳作双娇】

佳作1:

尘封的记忆

徐跃玮

吃完晚饭, 我摸着圆滚滚的肚子, 背起书包, 满足地打了几个饱嗝, 一摇一晃地爬上楼去。

到了书房, 我放下沉甸甸的书包, 坐在桌前的椅子上, 想小眯一会儿。谁知, 松懈下来的身子顿时感到了疲惫, 于是, 我立刻睁开眼, 制止了想要眯一会儿的欲望。我想起英语老师吩咐我们要准备7年级至9年级的课本, 便从椅子上“艰难”地直起身子, 走向放着书本的大抽屉。

很快, 我便翻出了已经破了相的英语书, 正准备推上抽屉, 目光不自觉地移到了一张压在数学书下的照片上。我小心地抽出它, 呵, 原来是小学毕业照。“找找我在哪。”我心里想着。我大略看了一遍, 人呢?对照照片下面的名字, 终于找到了。

照片中的我稚气未脱, 正使劲地憋着笑。左边是我的死党范均, 你看他一脸严肃, 让人相当无语, 紧挨着他的是一脸无辜的季超;右边紧挨着我的, 是班里脾气最好也最容易欺负的朱静伟, 他的旁边则是如雕像般站着的陈志鹏。哈哈, 剃着一个小光头的张富洐真可爱, 在他右边站着的严翔辉, 则是一副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奇怪表情……看着这张毕业照, 往日的那些身影一个个地在我眼前闪现, 令我回味, 嘴角泛起微笑。

放下照片, 我又看见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盒子。打开盒子, 首先看到的是一把没有尺码的钢皮尺, 还有一辆已经锈得动弹不了的小车, 我依稀记得, 这是几个要好的同学送给我的礼物。在盒子里, 我又翻出来两本成绩报告册, 一本幼儿园的, 一本小学的。我很有雅兴地翻看着老师们给我写的评语, 从小班、中班、大班、小学一年级直到六年级。看完后, 我发现眼角湿润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所谓的被感动……

我正准备放下它们, 接着找寻我的那些美好回忆时, 嗓门粗大的老爸在楼下喊我, 让我赶紧去他房间拿包烟。于是我只能恋恋不舍地推上了抽屉, 拿了包烟, 匆匆下楼递给老爸, 老爸还很见外地说了声“谢谢”。我幽怨地看了他一眼, 迅速上了楼。

之前的疲倦已全然消失, 我翻出作业本, 开始了今天的“奋斗”……

佳作2: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乔君奕

在班主任老师的推荐下, 我走进了三毛, 走进了《撒哈拉的故事》。在三毛的笔下, 生命是一朵云, 它的绚丽, 它的灿烂, 它的变幻, 都是如此的自然, 如此的真实。

因为爱上了沙漠, 所以在撒哈拉, 三毛虽然过着平淡而艰苦的生活, 但粗茶淡饭的每一天都充满着浓浓的爱:她和哑奴成了朋友, 在茫茫沙漠中建起爱的小屋, 在小小的屋子里开设女子学院……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自然而然地体现着, 让人羡慕。

三毛的母亲廖进兰曾经这样评价三毛:“三毛是个纯真的人, 在她的世界里, 就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 使她踏踏实实地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 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 她勇敢地面对人生。”这或许也是我爱上三毛的原因。一个女子, 置身于没有水、没有商店, 就连开车去最近的医院都要几个小时的恶劣环境中, 却活得有滋有味, 甚至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着实令我钦佩。

三毛这样的个性, 也让我学会了乐观。

这个学期, 我没能通过竞选连任班长, 尽管表面上装得很洒脱, 但心里却记恨每一个人, 觉得很委屈, 甚至哭湿了好几个枕头。烦闷了几天后的一个下午, 我在读书时突然想到了三毛, 想到了她在撒哈拉的生活。一瞬间, 我似乎明白了:摔倒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连爬起来的勇气也没有, 只要你想拥抱阳光, 那么阳光就会永远陪伴你。正如妈妈对我说的, 任何时候都要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步, 不管成功与失败, 只有这样, 我们才会满怀希望和信心, 实实在在地过好每一天。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每一个文字, 都充满了爱, 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 给阅读它的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希望。合上这本书, 宽容、洒脱、乐观的种子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是的, 只有拥有了这些, 我们才会以足够好的心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说文论道】

《尘封的记忆》在轻松愉快中蕴藏着“微感动”,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则在诚挚温婉中律动着生命的震撼。下面, 我们就从“真诚”“真实”“真知”三个角度, 剖析这两篇文章。

首先, 对待作文要有“真诚”的态度。

《尘封的记忆》的作者徐跃玮是一名初三学生。从文章第二段“到了书房, 我放下沉甸甸的书包, 坐在桌前的椅子上, 想小眯一会儿。谁知, 松懈下来的身子顿时感到了疲惫, 于是, 我立刻睁开眼, 制止了想要眯一会儿的欲望”可知, 他学习很辛苦, 但他依然写下了这篇近800字的文章。原因就在于, 他写的是真事, 抒发的是真情。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的作者乔君奕竞选连任班长失败, 她选择了用文字来祭奠这一挫折。不, 与其说是祭奠, 不如说这是她重新站起来的宣言。正因为如此, 她变得更加强大了。

如此看来, 真诚地对待你的文字, 你的作品也同样会给你真诚的回报。

其次, 要让生活真实再现。

《尘封的记忆》里, 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就是修饰语用得非常好, 例如“圆滚滚的肚子”“满足地打了几个饱嗝”“一摇一晃地爬上楼去”“嗓门粗大的老爸”“恋恋不舍地推上了抽屉”等。最经典的当数对毕业照上那些个性各异的同学的点评。这就是真实。真实是由细节组成的, 而细节, 就是在描写对象时能加上准确的修饰语而已。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再现, 其中有对细节的捕捉, 更多的却是对典型事例的筛选和概括。亲爱的同学们, 如果有一件事打动了你, 那么请把你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 这样的文章也就具有了真实的震撼效果。

再次, 要认真思考观点并表达“真知”。

这里主要说说《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尽管表面上装得很洒脱, 但心里却记恨每一个人, 觉得很委屈, 甚至哭湿了好几个枕头。”这段文字, 告诉了读者自己伪装、埋怨甚至消沉的过程, 很真实。文章最后, 作者迅速地从挫折中走出, 并认识了挫折的意义, 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令人鼓舞。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真知”。强调一点:作文的“真知”, 需要我们避免表达或流露那些明显消极、荒唐乃至低俗的观念。

【前车之鉴】

求医记

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我拉着妈妈的手, 低着头来到了位于塘桥的——— (想想看, 什么情况下需要用上这个破折号?“蒙蒙细雨”或许是真实的, 但怎么与下文的人、事、情、理一点关联都没有呢?) 第三人民医院。

要知道, 塘桥是我最熟悉不过的地方了, 我从小就是在这儿长大的。这儿的医院我也不知来过多少次了, 可似乎永远摆脱不了对医院的恐惧感。 (这两句话, 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却经不起推敲:这两句话是为了突出强调自己对医院的恐惧感, 可是, 熟悉不熟悉塘桥这个地方, 与对医院的恐惧感似乎没有必然联系, 而且去医院的次数好像与恐惧感也没有必然关系。) 要不是因为身上过敏, 打死我也不会来这儿的。 (不生病, 谁会去医院呢?除非医生上班, 或者是去看望病人。你的这次“过敏”似乎并不可怕, 但为什么一定要去医院呢?这背后的隐情, 是多好的可写点啊!)

“女儿, 给医生看下, 没大碍的……”

妈妈把我带到了儿科。我发现, 儿科原来人爆满啊!要是这样等下去的话, 至少要等一个小时!于是, 我便摆出一副不耐烦的表情, 坐在了长椅上。妈妈也许看出了我的心思, 也体谅我还有许多作业要做, 便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回去买药! (你妈妈怎么敢做出这么重大的决定呢?)

回到家, 我便狂奔到书桌前, 开始奋笔疾书。吃了药后, 我的过敏症状总算得到了缓解。

但是, 没过几天, 身上又开始过敏了。这天刚好是星期天, 妈妈就又带我去了一次医院。这次总算见到了医生, 配了几服药, 吃下去以后, 身上才算有了好转。 (这次不再恐惧了?为什么要这样简单地一笔带过呢?)

话说起来, 这次求医真辛苦啊! (辛苦在哪里?谁辛苦?前文哪些地方是写求医辛苦的?写这辛苦又与主题或故事中的人物之间有何联系?)

[总批]这篇小文, 整体看来还算不错。首先, 没有胡编乱造, 没有出现类似“妈妈深夜背着孩子像刘翔一样飞奔”的情况。其次, 文章的一波三折也营造得不错。但在“真实”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 文章还有许多“真”需要呈现。例如“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没有在后文再次渲染;妈妈的表情、心理必然是最具“真实”的写点, 但在两次就医时均未重点体现。当然, 文章中还是有一点破绽显现出了不真实:既然“总算得到了缓解”, 说明妈妈买的药是有效果的, 那怎么“没过几天, 身上又开始过敏了”呢?

【深度对话】

问:作文之“真”的敌人是什么?

答:“真”的对立面就是“虚假”。诚然, 初中生写作时存在大量的“虚假”“虚伪”“虚无”的现象, 但这主要不应该是同学们的责任, 而是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 老师需要同学们写出“像样”的作文来, 这其实是按照大人们的标准写作文, 从而导致了同学们在写作时, 自觉不自觉地用大人们的标准制约了自己的表达。无论如何, 你们都要记住语文大家叶圣陶先生的话, “能够写出自己的意思”“不虚浮, 不夸张, 老老实实, 诚中形外”。自由写作、自主写作最重要, 我们要多写自己想说的话, 个性的率真是写作的首要前提。至于观点正确与否, 可以先放一边, 我们看待事物或许片面, 只要我们不去故意说谎就行。

问:如何做到记叙文中的“真”?

答:文章有很多评价标准, 除了“真”, 还有“善”“美”“趣”“情”“理”等, 它们之间是有相通之处的。记叙文的“真”, 首先要忠实于事实, 做事实的记录者。要能够用感官去捕捉生活的真实, 眼耳鼻舌都是真实信息的捕手, 当然眼、耳最为重要。那些以故事性为主的优秀文章, 没有不把细节的真实展现得出神入化的。然而, 仅仅靠这些又是不够的, 因为这些只能捕捉到生活的表象。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表象都具有迷惑性, 许多“言外之意”“画外之音”要靠我们的思维去分析、判断。例如“你好啊”可以是一句亲切的问候语和赞美词, 也可以是一句恶狠狠的讽刺和诅咒。真实, 是和语言的丰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问:作文“真”和“假”的区别是什么?

答:有时, 真的很难区分, 因为作文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过, 区别“真”和“假”还是有一条最为重要的标准的:违背生活常识的是“假”, 尊重生活常识的是“真”。写作, 历来强调来源于生活, 这是有道理的。我们还是要先把纪实类的文章写好, 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锻炼对生活的判断能力, 这样, 即使我们虚构一段故事, 也可以把它讲述得就仿佛生活中真实发生了一样。

【写作有约】

1.以“心”为话题, 进行系列写作, 如“伤心”“开心”“忧心”“悉心”“舒心”“甘心”“精心”“惊心”“亏心”等。请结合自己的故事, 写完整的文章或片段。

2.“真心有约”:与好友分享你的作品, 请同伴们点评哪些有“真味”, 哪些还需改进。

【相关链接】

龙应台的文字被人们赞誉为“龙旋风”。何以至此?大概也是因为多样的“真”吧。下面这篇《烧死一只大螃蟹 (节选) 》, 你读出了多少“真”呢?

烧死一只大螃蟹 (节选)

龙应台

台北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到新动物园去进行“课外教学”。记者报道说, 孩子们恣意玩弄小动物, 追逐孔雀、丢石头等, 缺少“爱生”观念, 呼吁学校加强教育。我不禁叹息:在一个不“爱生”的社会里, 你要学校怎么教导孩子“爱生”呢?

最早的记忆, 是邻居毛毛家的母狗生了一窝小狗, 就生在畚箕里头。我们几个小萝卜头兴奋地挤去观看, 皱皱软软的乳狗还闭着眼睛, 努力地在吸母狗的奶头;那一向凶悍的母狗居然温柔得像蜜糖似的, 伸着舌头舐怀里的小把戏。我们每几个小时就摸进去偷看一下。

第二天再去的时候, 毛毛的父亲正在诅咒:母狗讨厌, 老是生狗仔。他用手把乳狗狠狠地从母狗奶头上扯下来, 一手一只, 像丢石头一样, 往高高的墙外扔出去。扔了一只又一只。我们跑到墙外去找, 石头堆上几条摔烂了的小狗, 血肉模糊的。

有一天, 家里开杂货店的女孩儿兴高采烈地在教室里讲故事:“有一只猫, 好肥哦, 常到我家来偷吃鱼;我们每次拿扫把打它, 都被它逃掉。昨天晚上, 我阿爸把它抓到了, 四只脚用麻绳绑起来, 然后塞进饲料袋里面……”女孩儿眼睛发亮, 尤其得意她得到了我们所有人的注意。“然后我阿母和我还有我弟妹四个人, 一人抓着麻袋的一角, 把猫按在地上, 那猫咪呜咪呜叫个不停———然后我阿爸用力坐下去, 坐在猫身上———就像这样———”

她从桌上跳下来表演, 翘着屁股, 重重地摔坐在椅子上, 把全班的小孩都逗笑了。

“那只猫, 没坐几下, 就没声音了……”

长大一点, 去参观同学家的养猪场。同学的父亲, 一脸慈眉善目, 很热情地为我们做课外教学:这是肉猪, 这是公猪, 这是母猪。到了母猪寮, 一笼一笼的初生小猪正叽呱叽呱地吸奶, 庞大的母猪心满意足地横躺着。主人指着一笼猪, 说:“这十四个小猪昨天半夜才出生———啊, 这个有病!”

他捡起一只瘸脚的仔猪, 皱着眉端详了一刻, 然后高高举起来, 用尽全身力气把它往水泥地上摔去;我匆匆跑出去, 不敢再往地上看。不是因为我怕看死猪, 而是因为那只小猪并没有被摔死, 只是拖着流出来的肚肠在地上抽搐、蠕动, 慢慢地在血水中爬。

高中的时候, 有位国文老师, 正讲课间, 摇摇晃晃踱进来一只老黄狗, 气定神闲地就在窗边趴了下来。同学们捂着嘴笑。捧着《论语》的老师一面念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一面走向黄狗, 到了它身边, 对准狗的肚子, 狠狠地一脚踢过去, 狗哀叫一声, 跳起来, 冲出教室。

三年前回到台湾, 欢天喜地地赶到夜市, 想享受一下人挤人的热闹。活的蛇, 钩在架子上, 小贩拿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刀, 插入蛇的喉咙, “咝”的一声划下, 沿着蛇的身体, 把肉与皮剥开。剥了皮的蛇, 还是活的, 钩在架子上蠕动。

蛇贩的旁边, 是卖烤虾的。担子上几个大字:“生猛活虾, 活烤活吃。”炭火烧得红通通的, 连铁丝架子都烫得发红。小贩捞起几只正在游泳的草虾, 放在火上, 扑滋扑滋, 好像触了电一样, 虾在火网上颤动, 不一会儿, 透明带点青绿的虾也变得和火一样红了。

笼子里关着一只小猴子, 满眼惊惧地看着围观的人群, 细细的手紧抓着铁栏杆。一个小孩仰头对他的母亲说:“妈妈, 它跟人长得好像哦!”话没说完, 一个嘴上叼着烟的少年郎抽出嘴里的烟, 用烧红的一头伸进笼里去烧猴子的屁股。小猴子痛得吱吱叫, 惊慌地想躲, 可是笼子太小, 它只能在原地打转, 一手捂着被烧痛的地方, 很像个跌了一跤的小男孩。

旁观的人轰出一阵笑声。

在淡水的海边游泳。几个年轻的男女在沙滩上嬉戏, 大概是专科的学生吧!一个女孩子娇娇地笑着说:“你好残忍哟!你要下地狱呢!”

我突然发觉了他们在做什么:一个男孩子抓到一只螃蟹, 丢在一个纸杯子里, 然后点燃打火机, 把杯子烧起来;四个男女围坐在沙滩上, 快乐地看着一只螃蟹在火里挣扎, 慢慢地死亡。

我的心很痛, 走过去对他们说:“这只螃蟹是属于这个海滩, 属于大家的, 你们怎么可以破坏?”

年轻人讪讪的, 觉得没趣。正在找另一只螃蟹的女孩假装在玩水。我匆匆收拾了东西, 匆匆地离开了海滩。不, 我没有说出百分之一我想对他们说的话。我想说:螃蟹也是这个地球村的原住民, 如果它不曾妨碍你的生存, 你就没有资格剥夺它的生存权利。我想说:“弱肉强食”或许是生物界的常态, 人吃牛羊猪狗草虾螃蟹;但是“大地反扑”也是自然界的常态, 强食者的滥杀滥捕最后会造成自己的枯竭。我想说:你只是地球村的过客, 住了你的一生就要离开, 换下一代来生活, 你没有权利烧死一只螃蟹。如果人人到了海滩都去烧死一只螃蟹, 那么我的孩子, 当他到海边嬉戏的时候, 就没有螃蟹可看;在清浅的水中发现一只横行的螃蟹, 是在地球村中成长的快乐。你, 没有权利剥夺我的孩子的快乐。

可是这些话, 我都没有说;我觉得无力。这些年轻人是怎么成长的呢?难道不是和我一样, 从稚嫩的年龄开始, 看着小狗被抛出墙外, 看着小猪被摔得肚破肠流, 听着杀猫的故事, 闻着烟蒂烧燃猴毛的焦味?他们不是那样长大的吗?不管课本里怎么写, 如果整个社会给他们看的都是人对生物的肆虐, 沾沾自喜、毫无罪恶感的肆虐, 谁能要求他们了解“爱生”呢?“爱生”的观念从哪里开始呢?

(选自《看世纪末向你走来》, 龙应台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有改动)

【下讲预告】

篇4:第二讲:政治意识形态

(一)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

1小学生性格发展特点

儿童的性格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但研究表明,其发展速度表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发展较慢,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这是因为小学高年级的儿童已经完全适应了学校学习,集体生活范围逐步扩大,交往日益增加,这使得性格特点日益丰富。此外,小学高年级的儿童生理上的变化也会促使性格产生急剧变化。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趋势:

(1)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七八岁前的儿童总是以自我中心为显著特征,儿童进入学校后,他的性格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我中心的倾向逐渐削弱,学校的现实生活使得儿童开始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对他人的认识。自身生理的因素对于性格的影响越来越小,学习、交往、集体活动等的影响日益扩大,性格中的社会性因素越来越重。

(2)从依赖性发展到独立性

小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在低年级时并不特别显著,但到高年级时,这个特点就变得非常明显。此时的儿童,具有非常强烈的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倾向,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种外部控制的减少和自我控制的不成熟,会造成小学生特别的冲突,所以外部控制的方式方法对于这时儿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既能无视小学生独立的倾向和要求,也不能放任自流。恰当的和温和的外部控制是必要的,但同时必须要鼓励儿童独立动手、独立思考、独立做决定。

2 小学生智力发展特点

儿童期的智力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小学时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巩固期和应用期,是与智力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的关键期,更是非智力因素影响的重要时期。如果小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良,就会影响他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智力的进一步开发受到阻碍。同时,小学生也面临着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发展,从形象思维为主转向逻辑思维为主。刚刚开始的系统学习活动是促进这一转变的极重要手段和影响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时期的教育对于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 小学生集体意识发展特点

刚进入学校后,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教学活动和各种集体活动,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个成员,逐渐形成了集体荣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一般在三年级以后,儿童能够自觉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并且能够在活动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发展了根据集体利益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4 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特点

(1)从直观具体的道德认识发展到抽象概括的、本质的道德认识

有研究表明: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认识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水平:①只能做到同义反复,认为“道德就是道德行为”;②停留在表面认识上,“有道德就是不打架,不骂人”;③理解较为抽象,“有道德就是帮助别人,做有利于集体的事情”。

(2)道德评价从注重效果向考虑动机发展

一般六岁前的儿童评价道德行为,只注重行为的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比如,问他一个孩子帮助妈妈摆盘子不小心把盘子打破了,而另一个孩子偷吃东西打破了盘子,谁的行为不对,他的答案往往是考虑谁打破得多谁就不对。从动机考查问题的转折点是七岁,只有到了小学中年级时,他们才能够对于动机好而结果不理想的行为多一些谅解。

(3)从以道德标准来约束别人到约束自己, 从他律到自律

小学低年级儿童已经掌握了一些道德标准, 但他们往往只能以此判断别人是否遵守了它, 却还不能以此来约束自己。如同学们上课说话, 他会认为是不好的行为, 并且可以主动要求他们安静,但当他自己也说话时,他却意识不到他的行为的错误性, 也很难自我约束,还需要外部的约束和控制。

(二)小学生个性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调适

小学生的个性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避免不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就要尽力帮助他们发扬符合社会要求、体现自身潜能的个性特点,针对其自身特点帮助他们进行调适。

具体说,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任性、固执,不能自我控制

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和娇宠,会使得儿童很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表现,做事固执己见,要求即时满足他的需要,稍有不满,便会大吵大闹,大发脾气。这样的儿童一般要通过强化教育和培养自我控制能力两方面结合对其进行矫正,这需要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改变不合适的教育方式,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拒绝其不合理的要求,并且及时说明理由,以取得儿童的理解。对儿童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表扬和奖赏,对他的任性和固执加以限制或说服,使其任性和固执逐渐消退。

2孤僻、冷漠、自卑

造成这样的个性特点,既有儿童自身内在的生理、心理原因,一般也会有相应的外部原因,比如,儿童具有一些生理上的缺陷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者儿童的气质类型属于内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儿童就会不愿与人交往,形成孤僻的性格。另外,家庭的重大不幸,如父母离异或死亡、学业上的重大失败,都会对儿童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导致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

对于具有这些发展倾向的儿童,首先要分析原因,尽力消除外界的不良影响。家庭和学校要尽力为儿童建立一个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和人际氛围,家长和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对其进步给予鼓励,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和看待生活,还要大力培养他们的多方面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与教师、同学间的人际交往,这样就会有助于他们的性格向良性发展。

3 其他不良倾向

此外,由于遗传、疾病的原因,或者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的极度恶劣,会使儿童形成一些难以纠正的行为习惯和身心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在为儿童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些专业性的特殊心理治疗。像儿童焦虑症就是由于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子女要求过高过严,使儿童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或者是父母离婚或其他一些意外变故引起的。它会引起儿童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多汗、尿频等植物性神经紊乱等症状,同时心理上也处于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复杂情绪状态。缺乏自信,自尊心受挫,对儿童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应及早诊治。对症状较轻的儿童可以采用心理暗示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了解其致病原因,帮助其自我放松,解除焦虑,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对症状较重的儿童则要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加以药物治疗和活动治疗等其他辅助性的方法。

二、中学生个性发展与调适

(一)中学生个性的发展

1性心理的影响日益增强

一般来说,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最初的两性疏远期。青春发育的初期,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中学生对性感到不安和害羞,因此表现出喜欢与同性伙伴密切相处,男女界限分明。二是两性接近期。随着年龄增长,身心的进一步成熟,中学生开始感到男女相互吸引,开始喜欢与异性一起学习,参加各种活动,但这时两性间的交往还主要是友谊的性质,还是朦胧的向往。三是恋爱阶段。随着身心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中学生开始有了特定的异性交往对象,开始相互爱慕。

中学生的性生理和心理开始成熟,但是性伦理、性道德观念还准备不足,对于性的知识也非常欠缺。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中学生出现的性生理和心理变化,要加强引导和教育,消除他们的不安和好奇心理;对正常的男女交往要加以鼓励,使其建立冷静、自然、科学的性态度和性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性自我意识和性伦理观念。

2心理上的闭锁性与渴望社会交往的强烈矛盾

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对自我的关注,使其心理 活动更多地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更多的自我内心体验,加之中学生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使他们不愿意向别人坦露自己内心的秘密,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中学生闭锁心理的出现,标志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说明中学生的自我思考开始变得深入、持久,这是中学生的一种积极的适应环境和进行自我监控的手段。

另一方面,中学生的生活空间逐渐扩大,学习任务加重,交往的需要变得强烈。中学生正是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刻,他们渴求别人的理 解,强烈地想与别人交往,这种闭锁心理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构成了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解决得好,就会形成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导致成功感和自尊心的增强,有助于形成和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相反,则会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教师和家长既要关心中学生,又要给予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他们的心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创造更多的有助于他们社会交往的环境。

3 独立自主性与被动依赖性的矛盾

一方面,中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了,喜欢自己作主 ,想摆脱家长和教师的束缚和干预,对于所遇到的问题也愿意自己思考,自己解决。另一方面,中学生又不善于自我控制,常常因为情绪的冲动而盲目行动,而且生活阅历很浅,经济上也不能独立,遇到复杂问题时,缺乏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又无法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生的心理并没有真正成熟,这种独立自主的要求和现实上的被动依赖在中学 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困扰,能否正确处理这种矛盾,对于中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有着重大的影响。家长和教师面对中学生心理上的这种困扰,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应该本着民主的原则,对中学生自身的问题既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中学生个性问题及其调适

进入中学后,生活环境变得丰富,学习任务加重,自身的生理心理发生巨大变化,个性也进入一个新自我的阶段,这些都使中学生处于激烈的心理矛盾中,有诸多心理矛盾需要解决。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个性发展问题,所以这一阶段是人生发展中最容易出偏差的时期,需要中学生和家长、教师特别关注。

1 中学生个性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自我意识障碍

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复杂,对许多事情开始关注,但是最为关注的还是“自我”。他们经常关心自己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是什么,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现在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等等。他们对自己感到困惑,觉得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对别人的批评非常敏感,只要稍微被批评就会反应强烈,感到非常难过。一般地,中学生随着心理的发展,在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下,在同学间交往中得到反馈信息,都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产生正常的自信和自尊。但也有极少数的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愿也不敢与人交往,这样就得不到同伴和教师的反馈信息,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也难以被别人发现,从而更加缺乏正向积极的反馈信息,导致自信心的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2)不良性心理和性倾向

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和性愿望,如何适应文化道德的要求,是中学生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性别角色统一的问题。每个中学生的生理性别是早就决定了的,但在行为方式和心理上,社会文化会对不同性别产生不同的要求,形成各自的性别角色,这种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角色的统一是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二是形成对性行为和性心理的正确认识的问题。随着性心理的成熟,一些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手淫、早恋等现象。由于性意识的觉醒,部分中学生为了消解性欲望而采用手淫行为,形成习惯,这种行为的不良影响更多地是体现在心理上,长期的手淫使中学生感到羞愧、形成罪恶感。也有的中学生过早地与异性产生感情,出现早恋,这些就其本身来说都有其自然性,但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影响下,会对中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中学生不良的性心理和性倾向,所以,当教师和家长发现中学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时,不要急于干涉,最好冷静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认识上帮助中学生,当然更重要的在于防患于未然,加强对中学生的性教育。

(3)社会适应不良

一些中学生的心理过分敏感甚至非常脆弱,经受不起挫折,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很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心理行为障碍,更有甚者会导致自杀。中学生会面临许多未曾遇到的问题,比如如何减少依赖,学会自立;如何寻找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方向;如何控制自己的性欲望和不良情绪;如何与同伴相处,建立深厚的友谊;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等。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能正确应对,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巨大困扰,产生适应上的问题,所以很多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适应上的问题,是对生活的错误反应,是不良个性的形成问题。

2 如何调适中学生的个性问题

(1)掌握性知识,遵守性道德规范

中学生应该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性知识,学会性别认同,遵守性别角色规范,采用注意转移法,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克制自己不当的性冲动,通过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化解不适宜的性欲望。

(2)理解人生,正确看待挫折与失败

人生是复杂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在处理问题时难免冲动不理智,往往导致失败,从而产生挫折感。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教育者应该培养中学生对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消除由此引起的强烈的挫折感和自卑感,使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能够保持较为平常的心态,力求下一次的成功。

(3)学会自我分析,发挥自己的长处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中学生也不例外,所以,中学生要学会全面正确看待和分析自己,要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基础上以求得全面发展。

(4)自我开放,建立友谊,增强沟通

篇5:第二讲:签定合同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7-08-30 04:38:32 | 作者: | 来源: | 浏览:635

次 ]

房子选好了,要签定认购协议及其后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合同也好,认购协议也好,约定的是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经签定,即受法律保护。因此,这是保护好自己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十分谨慎,不可轻信销售人员口头上的承诺,每个诱人的词句都要斟酌、验证,否则难免会带来不必要的纠纷和遗憾。

一,认购协议的签定:

认购是绝大多数开发商销售商品房时采用的形式。楼盘开盘时,开发商便要求认购人签定《商品房认购协议》,并在一定的期限内(一般是10天)签订认购合同,同时支付购房定金。

认购合同,是指买卖双方当事人就商品房买卖有关具体事宜进行初步的约定,并收取一定数量的定金作为合同担保的合同。从本质上看,认购合同也是一种预先约定的合同。其具有法律效益。

特别提示:购房者也可以跳过此合同的签定,直接和开发商签定购房合同。需要注意的是,临沂商品房实行的是实名认购,在合同期内不得转售第二人或第三人;如果求购人没有在认购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去签约,属求购人违约行为,定金一般不予返还。

二,购房合同的签定:

购房合同由《商品房购房合同》、《商品房购房合同》补充协议两部分组成,我们将逐一进行深入、详尽的讲解。

《商品房购房合同》的签订:

签订合同时须带齐的证件:身份证 户口本 定金收据

签完认购书后,接下来就是签定正式的购房合同,在拟定的时间地点,购房者备齐所有凭证,与开发商正式签定购房合同。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甲方土地使用依据及商品房状况,包括位置、面积、现房、期房、内销房、外销房等;

2:房价,包括税费、面积差异的处理、价格与费用调整的特殊约定等;3:付款约定,包括优惠条件、付款时间、付款额、违约责任等;

4:交付约定,包括期限、逾期违约责任、设计变更的约定、房屋交接与违约方责任等;

5:质量标准,包括装饰、设备的标准、承诺及违约责任和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建筑正常运转的承诺、质量争议的处理等;

6:产权登记和物业管理的约定;

7:保修责任;

8:乙方使用权限;

9:双方认定的争议仲裁机构;

10:违约赔偿责任;

11:其他相关事项及附件,包括房屋平面图、装饰、设备标准等。

三,《商品房购房合同》补充协议的签定:

由于正式购房合同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当事人双方的真实情况,买卖双方往往根据需要订立补充协议,即通过补充协议对正式合同内容加以修改、补充。根据国家新颁布《合同法》规定,“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所以,补充协议比正式合同更重要。

一般情况下,补充协议由开发商来起草,因此,有些开发商常常将正式契约中保护交易公平的条款通过补充协议加以取消、变更,最大限度地减轻卖方的责任。有些开发商拒绝签订补充协议或者拒绝修改其起草的不公平补充条款,事实上违背了签订合同所应遵循的平等自愿原则。

比如,有的开发商将正式契约中房屋的交付条件放宽为“甲方交付房屋时,如《建设工程质量合格证书》尚未下发,甲乙双方一致同意可以依据临时核验证明进行验收”。此条款要求买方在房屋不具备合法交付条件时接收房屋,无疑免除了卖方因逾期交付房产所应承担的违约责任,而买方接收房产后一旦发现问题将很难追究卖方责任。

为了降低购房风险,购房者在签订补充协议时一定要拒绝以上类似条款,同时尽可能地将真实意思表示及卖方的承诺体现在补充协议中。购房者在签订补充协议时,最好要求开发商对以下事项进行约定:

开发商对其主体资格及相应批准文件的承诺;

所售房产及相应土地面积未设定抵押、留置权的承诺,这主要是为了避免造成购房者无法正常行使产权人的权利;

面积误差、共用面积分摊的处理办法;

房屋交付的具体办法、具体时间及违约金计算方法;

与正式契约不一致的合同变更、解除条件;

其他双方需要约定的具体事项,尤其是开发商的“口头承诺”。

特别提示:购房者不满足于房地产营销商的某种口头形式的承诺,便有权要求与房地产商签订补充协议。如果开发商拒绝签定《补充协议》,购房者应该仔细思考后再做是否购房的决定。以免产生今后不必要的纠纷。

四,把售楼书写进“补充协议”

房地产开发商通常用“售楼书”等宣传材料介绍自己楼盘的价位、环境、交通、户型、装修标准、配套设施等,在期房销售的相对长的过程中,材料中的部分承诺(例如环境布局、户型、装修标准等)可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消费者在同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的时候,最好将开发商的相关宣传材料或承诺材料作为《补充协议》的附件加以确认,将其变成购房合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倘若交付的房屋不符合以上承诺中的要求时,消费者可根据合同中的有关违约条款追究开发商的违约责任。

五,口头承诺不具法律效力

一般情况下,房地产发展商在销售期房的过程中对房屋本身以外,例如小区环境建设标准、物业收费标准、煤气初装费用等诸项待定事宜只做口头承诺。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口头承诺并不具法律效力,一旦消费者对日后小区有关管理规定、收费标准、居住环境不甚满意,却没有必要的协议和契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是在和实力强大的房地产发展商和物业管理单位打交道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发生,消费者在同房地产发展商签订《房屋认购书》的时候,应该用《补充协议》的形式对今后可能发生的问题予以必要的约定,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六,合同中的“不可抗力”的含义是什么?

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避免且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通常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如火灾、水灾、地震等;社会因素如战争、**、政府禁令等。

法律允许当事人在合同中预先约定不可抗力的范围。影响房地产开发进度的因素很多,自然现象现象有火灾、水灾、地震、雷电、风暴、连续阴雨等,社会因素则更多,但经济环境变化、市场价格波动则不司不可抗力范围。购房者可以采用列举的方法在购房合同中预先约定一些事件不属于不可抗力,如因下列原因影响建设工程进度,致使房屋不能按本合同约定期限交付的,甲方(售房人)不能要求免责:1:甲方不能及时采购本合同附件二所列建材、设备或同类、同级产品的;2:市政配套工程不能与房屋同步建设、同时竣工交付的;

3:该建设工地附近有重大施工,该房屋建设不得不停止的;

4:其他不列入免责范围的事项。

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合同当事人双方都应积极采取措施。

1:受损害一方负有两方面的义务:

其一,及时通知对方。不可抗力发生后,应在合同约定或合理的时间内通知对方,以便对方采取措施,减轻不可抗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同时,应当在合理的时间内提供有关方面出具的证明。

其二,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如发生不可抗力一方当事人不及时采取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合理、不适当,致使损失扩大的,则扩大部分不能要求免责。

2:对方当事人接到发生不可抗力的通知后,应立即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或减小损失,同时,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损失作出评估,以便合同双方当事人采取继续履行合同、变更合同还是解除合同的应变措施。

七,前房产证上的名字怎么写?

买婚房是喜事,而因为房产证上写谁的名字实在伤彼此的感情,还不如实事求是,“亲兄弟明算账”。

方法

一、先领证后买房,这时房产权利人不管是双方还是一方,都将被视为共同财产;

方法

二、先买房再领证。此面临的问题是:新婚姻法规定,一方婚前拥有的房产,若房产证上只有一方的名字,那么就视作个人财产,不会因为离婚而被分割。实际上,婚后争得对方的同意后,便可以到房管部门进行公证。

八,开发商擅自变更合同里的办证时间怎么办?

开发商无权擅自变更合同。依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如果购房合同上订明了具体办证的时间,在开发商未能按合同履行办证义务时,应按合同约定向购房者支付违约金。

若购房者在签约时轻信了开发商的承诺,未将办房产证的具体时间写入合同。因此购房者在主张自己的权利时,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购房者如果要求开发商依原约定履行合同,必须提交相关的证据。因现在开发商已将全部合同“涂改”,故此购房者一旦起诉开发商,要求开发商按原约定办理记产证,支付违约金,可以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而导致败诉。

九,案例分析:房屋面积缩水怎么办?

面积缩水冲淡收楼喜悦

终于等来了收楼的日子,潘生高高兴兴领到了新房的钥匙。这时候潘生留多了一个心眼,想要确定自己房屋的实际可使用面积,但是,让他吃惊的是在房管局出具的该房屋测绘明细表,潘生发现,该房屋的实际建筑面积为80.73平方米,其中套内建筑面积为72平方米,分摊共用建筑面积为8.73平方米,自己的实际使用面积才60.76平方米!根本达不到建筑面积的83%。感觉受到欺骗的潘生于是找到该楼盘的发展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要求退回多收的房款。但是,发展商却告诉潘生,建筑面积就是套内建筑面积,并没有违约,拒绝退款。最后,气愤的潘先生只好到法院起诉该房地产发展商,请求解除房屋买卖合同、要求开发商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其利息。

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

针对潘生在购房中遇到的房屋缩水问题,律师称,建设部《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商品房销售可以按套计价,也可以按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计价。商品房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套内建筑面积部分为独立产权,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部分为共有产权,买受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其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按照该办法,建筑面积应该包括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而不是像开发商所说的:建筑面积就是套内建筑面积。

那么在潘生遇到的情况当中,使用面积为60.7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0.73平方米,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之比为75.3%,远远低于83%的合同约定。这里发展商将套内建筑面积当作建筑面积来蒙蔽购房者,自然计算出来的比率符合合同的约定。在明知建筑面积应包括套内建筑面积和共有部分建筑面积的情况下欺骗购房者,发展商显然已构成欺诈,应该按照合同约定退还多收的房款。

解除合同返还房款 潘生有法可依

根据2003年6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4条规定:“出卖人交付使用的房屋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与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面积不符,合同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一)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以内(含3%),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据实结算,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的,不予支持;

(二)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过3%,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的,应予支持。买受人同意继续履行合同,房屋实际面积大于合同约定面积的,面积误差比在3%以内(含3%)部分的房价款由买受人按照约定的价格补足,面积误差比超过3%部分的房价款由出卖人承担,所有权归买受人;房屋实际面积小于合同约定面积的,面积误差比在3%以内(含3%)部分的房价款及利息由出卖人返还买受人,面积误差比超过3%部分的房价款由出卖人双倍返还买受人。”

潘先生与发展商合同中约定的建筑面积为78平方米,但实际建筑面积为80.73平方米,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已达3.5%,因此,潘先生可以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概念混淆导致短斤缺两

篇6:第二讲 迎送礼仪

——公务接待礼仪十二讲之二

李 仪

一、成功亮相与曲终奏雅

迎送,指因公务活动而安排的迎接和送别。是客人(团组)抵离本地时的礼仪活动。迎送,分在住地(客人下榻宾馆)迎送和在机场(车站、码头)迎送,后者又称接站和送站。安排迎送人员应身份适当,人数不宜过多,视来访客人(团组)的性质及主宾的身份确定。

迎,是进入接待实施阶段的第一个工作,关乎客人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如何,会影响到客人在此后的访问过程中的心情,以及对接待工作乃至整个组织的评价。因此,如何做到“成功亮相”,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要主动热情,对所有的客人都要一视同仁、热情相迎。这是人际交往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应持的态度和交际姿态。二是要分寸适当,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迎送规格,以有效地实现交往目的和公关期望。三是接待人员在接受任务后,要对第一次亮相的服务方案和个人形象进行精心设计。缜密准备、精心实施,言行得体、文明礼貌,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送,对于整个接待工作过程具有“总结”的意味,是整个接待活动和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和留给客人的“最后的印象”,同样要慎重对待。应善始善终,追求“曲终奏雅”的效果,切忌“虎头蛇尾”。否则会使客人先前形成的良好印象大打折扣,从而带来功亏一篑的遗憾。

总之,迎客与送客是两个重要环节,犹如一篇美文的开头与结尾。热情规范、善始善终的迎来送往,会使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对访问之旅留下美好、难忘的印象,为公务活动顺利进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程序和要求

(一)迎客程序

迎接工作的一般步骤是:(开始)准备→欢迎→安排生活(结束)。1.准备

(1)准确掌握客人(团组)抵达的时间、地点、所乘交通工具以及给予的礼遇等。(2)迎接前检查预定客房、车辆及餐饮。

(3)通知宾馆、车辆等部门做好准备;重要来宾以及重要团组的接待,根据需要通知保卫、新闻、卫生、机场、车站等部门做好准备。

(4)通知并组织有关领导和部门按预定的时间、地点前往迎接。

(5)做好其他准备工作。2.迎宾

(1)准确掌握抵达时间。提前到达以示欢迎与尊重,不让客人久候或自寻目的地。

(2)出示接站牌。因初次见面和迎接地点拥挤喧闹,为便于识别,高举接站牌、横幅、小旗等迎接,使客人能从远处看到,主动前来接洽;应礼貌地问清客人情况,不要接错人,既保证接站顺利,又增加客人的自尊、自豪感,增进双方感情。

(3)热情相迎。主动上前打招呼、握手、问候以示欢迎;自我介绍或递名片(可由身份最高者将迎接人员介绍给来宾,接着介绍来宾,先介绍身份地位高的人);主动与客人寒暄,征得同意后帮客人提皮箱、行李,引领至车上。(4)帮助客人与机场或车站联系签票、领取行李,组织装运行李。3.安排生活

(1)将客送至住地,先让其洗浴更衣,以解旅途疲劳,再安排客人就餐。(2)及时向客人提供《接待手册》,并征求客人对日程安排的意见和要求(如客人对日程安排提出变化要求,应报告有关领导同意后迅速通知各有关部门)。问客有无私人活动(探亲访友、购物)需帮助安排。

(3)分手时礼貌道别,并交待下次会面地点、时间、联系方法。

(二)送客程序

送客是公务接待工作最后一环,可适当馈赠礼品,提醒别忘所带物品。送客的一般步骤是:(开始)准备→欢送(结束)。

1.准备

(1)核实客人离境的准确时间、地点、所乘交通工具;商定集合、出发的时间。

(2)通知宾馆、车辆等部门提前做好准备;重要来宾以及重要团组的接待,根据需要通知保卫、新闻、卫生、机场、车站等部门提前做好准备。

(3)通知并组织有关领导和部门按预定的时间、地点前往欢送。(4)组织装运行李,检查客人是否有遗漏物品。2.欢送

(1)为表隆重,参加接待服务的人员可在客人住地列队欢送。(2)送客人至机场(车站、码头)。

(3)挥手告别并配以关切牵挂的道别语,待飞机起飞(车船开动)后再离开。

三、注意事项

1.严格照接待方案安排和组织迎送。

2.准确掌握客人抵离时间、地点和所乘交通工具,及早通知全体迎送人员和有关部门。如有变化,应及时通知。

3.接站人员应提前到达机场(车站、码头)迎候客人,以示欢迎与尊重;送客要待飞机起飞(车船开动)后再离开。

4.根据需要事先安排贵宾休息室;对首次来访、彼此又不认识的客人,应事先准备好接站牌。

5.客人抵达住地后,不宜马上安排活动,应稍事休息,给对方留下更衣时间。

上一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意见下一篇:大学培训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