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第一章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政治学第一章范文

第一章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第一章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第一节

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一、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政治思想伴随着政治权力的形成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

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城邦,它形成于公元前8-6世纪。由于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小块,希腊形成了城邦林立的多元化政治格局,成为世界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希腊半岛

辉煌的希腊文明

希腊人创造了辉煌的迈锡尼文明,也经历过公元前12至8世纪的黑暗时代,在公元前8至6世纪形成城邦文明。由于以海洋为中心,希腊文明具有开放、活跃和多样化的特点。凭借地缘之便,希腊继承和吸收了埃及和西亚古老的文明成果。

二、希腊政治思想的萌芽 荷马

荷马时代

公元前12-8世纪;《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迈锡尼时代);氏族内的原始平等丧失,阶级和等级分化已经出现,主要权力机构为民族大会、长老议事会和军事首领巴西毓斯;狄凯(正义女神,代表行为准则)和忒密斯(惩罚女神,代表习俗、法律)和荣誉概念。

电影《新木马屠城记》 特洛伊战争 赫西俄德 赫西俄德:《神谱》和《工作与时日》

狄凯(正义)和欧诺弥亚(法制)是宙斯的女儿,宙斯的统治标志着正义、法制及公共事务的原则的确立,狄凯捍卫神的正义,惩罚违背正义的行为。

他把人类历史分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铜器时代、半人半神——英雄时代和铁器时代。在他所生活的铁器时代,人们承受繁重的劳动和不幸,社会道德败坏,强权即正义,充满仇恨。

三、早期立法家的政治思想

时间:公元前8-6世纪,希腊世界完成由原始部落向城邦的过渡。

来库古(前700年-前630年) 斯巴达政治制度

根据平等和集体主义的原则,来库古在斯巴达人内部建立“平等者公社”。为了维持公民内部的平等,来库古将全国的土地和奴隶平均分配给每个斯巴达人,并且消灭货币、禁止土地买卖;为了贯彻集体主义原则,斯巴达人必须在军营中过集体生活,实行共餐制。 斯巴达战士 斯巴达人

既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公民权,又是职业军人,专门从事军事训练和从军作战。

电影《斯巴达的三百义士》 列奥尼达斯 希腊的叛徒

梭伦(Solon,前638年-前559年) 梭伦改革

梭伦坚持中庸原则,周旋于主张建立寡头政体的土地贵族、要求建立激进民主政体的农民、手工业者、下层平民和主张悠闲地温和改革的工商业者之间。

他颁布“解负令”,抵制平民平分土地的要求,一方面使每个自由公民享有基本平等的政治权利,另一方面使富有者承担较多的义务并享有更多的权利。

四、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政治思想 时间:公元前6-5世纪中叶

社会发展状况:城邦还处于形成时期,政治生活还不够发达。 自然哲学家

论述自然的人,即专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哲学家。他们摆脱了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把自然作为客观的求知对象。面对变化万千、纷繁复杂的自然界,他们要寻找其统一的“本原”,发现其内在的和谐秩序和规律。 主要代表

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毕泰戈拉及其学派;爱利亚学派的塞诺芬尼和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 自然法学家的思想

1.希腊自然哲学家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其关系的认识 探讨人类社会的政治秩序的内在规律、本原及其合理性:宇宙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社会秩序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自然的秩序和法则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和范本。

2.希腊政治哲学从“自然”概念衍生出新的概念 (1)从“自然”概念中又衍生出“自然状态”、“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等概念。

(2)把自然研究中得出的均衡与和谐的观念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形成了关于城邦的正义、和谐的观念。

毕格泰拉:正义就是社会和谐的适当比例、尺度

一定要公正。不公正,就破坏了秩序,破坏了和谐,这是最大的恶。起誓是很严重的行为,不到关键时刻不要随便起誓,可是每个官员应能立下保证,保证自己不说谎话。 ——毕格泰拉

第二节

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一、城邦和城邦制度 希腊城邦的外部特征 外部特征 本质特征

外部特征:小国寡民

城邦的领土一般在50—100平方公里之间,公民人数一般在625—1250之间。

人口达到一万以上的城邦很少,即使鼎盛时期的雅典也只有30万人口。 希腊城邦的本质特征

城邦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

希腊城邦的身份集团 奴隶

无公民权的自由人 自由公民

城邦政治的多元化特征

一是城邦主权实体的多元化,约有700个左右。它们对外独立,对内享有完全的自主权。

二是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化,如君主制、僭(jian)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等。

希腊城邦的民主进程:以雅典为例。

公元前509年,雅典实行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正式确立;公元前443—429年,伯里克利执政,雅典民主制臻于全盛。 伯里克利

伯里克利对雅典民主的定义 “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理想的雅典民主政治

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里克利 雅典民主的优越性

在我们这里,没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自己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熟悉的——这是我们的特点: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就没有事务。

——伯里克利

雅典人在公共事务中遵守法律,因为这些法律‘深使我们心服’,包括那些未写成文字的法律,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如果违反了这些法律,就是公认的耻辱。雅典人也服从那些由他们推选的政治统治者。

——伯里克利

小结:雅典民主的优越性及其表现 雅典民主的优越性在于它的平等性质。

雅典民主的两大特点:其一,能把人们对私人事务的关心和参与公共生活结合起来;其二,能把个人自由和服从法律结合起来。 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雅典的民主是非常狭隘的民主,只有雅典公民才能享有管理公共事务的政治权利,奴隶、外邦人和女人都被排除在这一权利之外。

二、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一,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 自然政治观

城邦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由各种自然的社会组织(家庭、部落和村社等)自然进化的产物;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

整体主义

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国家是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个人只有融合于整体,为其献身,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理性的政治思考 希腊人已把政治学与宗教和神话区分开来,强调政治是人的事务,研究政治因果关系。

柏拉图:国家由人构成,要通过分析人的品性来认识国家,运用教育塑造优良公民,建立优良国家。

亚里士多德:对158个城邦进行实际调查,运用归纳分析方法形成一般理论;比较研究;历史的方法;分析方法。 第三,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 政治学的词源

“政治学(politics)”的词根就是“城邦(polis)”,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研究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职能等,研究城邦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希腊政治学的研究主题 对政体的研究;亚里士多德对不同政体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合理的原则,筛选出优良政体,构想理想政体。 希腊政治思想的范围

公民内部关系;其核心是如何协调公民内部关系,分配权利义务,实现内部和谐,过上优良的公民生活。 第四,从公民的视角思考政治。

现实的政治实践的需要是思想家从事理论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

政治实践:希腊实行民主制度,需要公民广泛参与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进行广泛的辩论。

政治理论:从理论上对公民的日常政治辩论进行总结和升华,也表达公民的期望、态度和价值观。

小结:希腊政治思想家的理论遗产 探讨了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提出了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提出了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三节

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一、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和思想界的变化 希腊思想界的变化

研究的主题由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伦理规范也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发达的民主制度和活跃的公民政治生活带来了热烈的政治讨论和政治思想的繁荣。

二、智者的政治思想 1.智者简介

出现时间: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主要活动:传授辩论、诉讼、演说、修辞的技巧及相应的参政知识,关注和思考社会、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领域的问题;主要代表:普罗塔格拉、高尔吉亚、安提丰 学术风格

智者不是同一的思想流派,没有统一的政治立场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他们思想活跃,不囿成见,大胆质疑前人的成见,对政治法律问题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高尔吉亚 ①无物存在。

②即使有某物存在,我们也无法认识它。

③即使我们可以认识某物,我们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颂赞海伦》

安提丰:法律可疑,后生可畏 智者与早期自然哲学家的区别

早期自然哲学家研究事物客观的和“神的”本性,不研究人及其活动的社会意义和性质;智者从神和自然转向人和社会,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

小结:智者的政治思想

(1)集中探讨了自然与约定的关系,有的主张维护和遵守城邦的习俗和法律,有的主张建立符合自然本性的新的法律、习俗。

(2)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平等是指所有人在教育、财产、种族等方面的平等,甚至包括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平等。

三、苏格拉底的活动和贡献 1.苏格拉底的使命

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邦生活。(具体地说,就是蛰刺城邦,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2.苏格拉底的方式

在雅典的大街上、市场里或朋友的客厅里,与各种人物交谈,讨论各种问题,针砭时弊。 3.苏格拉底关注的重点

伦理道德问题和人生的真谛,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

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是改善人的灵魂,使他们有知识和教养,过理性的生活,追求善。

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

罪名:否认城邦的神,引进新神;腐蚀青年 第四节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二、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

三、哲学家治国思想;

四、政体思想;

五、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一、生平和著作

柏拉图(前427-347),出生于雅典名门望族,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经历了雅典民主制因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而陷入危机、“三十僭主”统治时期、民主制的恢复等不同时期。 柏拉图的游历

埃及的等级制度和职业分工、高度发达的官僚制度、僧侣对国家理智活动和教育的控制及其教育方法;毕泰格拉学派的思想家强调净化灵魂的重要性,推崇社会和谐,主张知识精英统治;与西西里的叙拉古僭主的交往。

柏拉图的著述与讲学 《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柏拉图创立“阿卡德米学园”

二、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 虚拟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念论

人们所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是不真实的,不属于存在的范畴。它是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的摹本和虚幻的影子。

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它只能被某种高超的智慧所把握。 柏拉图的理想国

它是现实城邦所应趋赴的目标,是现实各类城邦制中合乎正义的因素的集中提炼和升华,是城邦本质或内在精神的真正体现和阐发。

正义的城邦追求城邦整体的和谐、统一和强盛,要求个人完全消融于社会整体,为城邦献身。 最理想的城邦秩序

城邦最理想的秩序就是由哲学家领导军人统治生产者,因为他们分别具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三种不同的灵魂。 分工

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即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和生产者三个等级分别承担“统治”、“保卫”和“生产”的职能。 等级

城邦的正义就是国家的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 思考一:

柏拉图论证社会分工和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

第一,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生活需要的多面性之间的矛盾要求人们必须共同生活、分工合作,即每个人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相互提供服务。第二,哲学家最有智慧,代表着国家的理性;生产者从事粗鄙的经济活动,谋衣谋食,代表着欲望;而军人处于两者之间,代表着激情。 最佳状态喻

最佳状态喻是指他用人的灵魂的最佳状态来比喻城邦的最佳状态。人的灵魂的最佳状态是理性居主导地位,统帅激情,控制欲望。与此类似,一个城邦也应该是哲学家的理性领导着军人的激情统治生产者的欲望。 金银铜铁喻

金银铜铁喻是指他用金银铜铁比喻不同等级的人。有的人是上天用金子做的,如哲学家,可以做统治者;有的人是上天用银子做的,如军人,可以做辅助者;有的人是上天用铜铁做的,如生产者,只能被统治。 思考二:

你如何看待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设想?

柏拉图借理想国表述了一套政治价值体系,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乌托邦主义和整体主义的传统。他竭力论证社会分工和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其学说实际上是为处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马克思论分工

当分工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们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思考三:

思考:马克思关于分工的思想与柏拉图的思想有何差别? 柏拉图竭力论证社会分工和等级划分的合理性,马克思则主张取消将人禁锢在某一领域的旧式分工。前者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有助于维护奴隶制的城邦政治秩序;后者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服务。

三、哲学家治国思想 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

人的品性是政治的基础,品性的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要改造现实的不良的政治,就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要改造人的品性,就必须由哲学家来进行。

为什么一定是哲学家?

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人一旦掌握了关于善的知识,就会具备完善的德行。哲学家是唯一掌握了真知识的人,必定是德行最完美的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矫正国人恶劣的品性。 哲学王

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性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 三大举措

哲学家要对个人和城邦进行彻底的改造。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其次,哲学家和军人不得有私有财产和家庭。再次,重视对公民的教育。

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

“财产共有,家族共同,可以造就出来真正护国的人;不致因为把一件东西认为你的我的,致国家分裂;不致因为把室家看作私有的,不致因为各有各的妻子,遂惹起各人自身的苦乐;如果他们有同一的苦乐,使可引导他们趋到一个共同的目的上去。”(《理想国》第五卷) 注重公民教育

《共和篇》中所讨论的并不是政治组织问题,乃是教育方法问题。柏氏以为单靠立法断不能造就出来适应社会制度的市民。如果民性健全,便没有法律的必要;如果民性不健全,即使有法律也没有用处。(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第25页) 思考四:

哲学王的三大举措有何意义?

第一个措施确立起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第二个措施培养政治精英、确保其统治地位,第三个措施培育城邦公民的政治意识形态,维护现有城邦政治秩序。

柏氏教育理论的积极意义 柏氏相信教育的力量很大,贤哲军人都是教育的结果。所以他虽然主张人类天性不齐,和阶级分位之说,但他的阶级分位,是教育训练的结果,不是天造地设的;是人为的,不是命定的。(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第26页)

四、政体思想

第一种:以其内在原则划分政体类别(《理想国》)

贤人政治:由哲学家执政的国家;不当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其原则依次为:智慧、荣誉、财富、自由和专制。 政体的嬗变 原则的嬗变 平民政体

“在这种国家里,如果你有资格掌权,你也可以完全不去掌权,如果你不愿意服从命令,你也可以完全不服从,没有什么勉强你的。别人在作战,你也可以不上战场,别人要和平,如果你不喜欢,你也可以要求战争。” 僭主制

?

的身上,节制的美德已经扫除干净,而代之以疯狂。他无法无天,醒着时就想去做只有在睡梦中才偶然想到的事情。无论是杀人越货,还是亵渎神圣。

第二种:依据是否依法治国和统治者的人数为依据(《政治家篇》) 第三种:单一型和复合型(《法律篇》)

“有两种典型的国家形式,其他的形式可以说都是从这两种典型推演而来。我们可以称一种为君主制,称另一种为民主制;波斯是君主制的典型,雅典是民主制的典型。” ——柏拉图《法律篇》 复合型政体

五、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混合政体

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混合 夜间活动委员会

由在职和卸任的教育总监、祭司等组成,他们精通天文学和数学,正确理解生命在宇宙中的地位,把握“多中的一”。它不受法律约束,指导和监督国家机构,弥补良好法律的不足,防止国家制度的衰退。 社会经济政策

土地公有,分给个人耕种,但不得转让和分割;实行共餐制;一夫一妻制为合法的婚姻形式;社会划分为公民、工匠与商人、奴隶三个等级。 思考五: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相比,第二等好的理想国有何特点?

与理想国的构想相比,第二等好的理想国在政体形式、领导者和社会经济政策等各个方面的规定更加具体,更具有可行性。这是柏拉图采取务实的态度,对当时希腊城邦政治更加成熟的思考。 第五节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前384—332年)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柏拉图学园最有才华的学生,其政治学以柏拉图的《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为起点。曾任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创建吕克昂学园。 主要著作

《尼各马可伦理学》;《修辞学》;《雅典政制》;《政治学》。 《政治学》

卷一论述城邦的起源、目的、本质;卷二论述理想城邦的原则;卷三研究城邦的性质及公民的本质,由公民的性质而论及不同政体;卷

四、

五、六研究现实的城邦;卷

七、八讨论理想城邦的规划。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人和城邦的“至善”的科学。它以实现城邦的至善为目标,是“最高主宰的科学、最有权威的科学”。 研究对象 城邦

研究内容

第一,概括和总结前人关于政制问题的理论;第二,根据对158个城邦政制的调查资料,考察好政制和坏政制;最后,探究维持城邦秩序的最好政制、法律和风俗。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3.分析的方法:溯源法和分析法。

三、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城邦的起源

“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人类社会组织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经历了家庭——村社——部落——城邦的发展进程。 城邦的目的

国家是为得善生活而存在的,不是仅仅为生活而存在的,如果单以生活为目的,那么,奴隶或野兽都可造成一国;他们所以不能成国,就因为他们没有福分,没有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

(《政治学》第三篇第九章) 如果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对于道德必定非常关心。因为没有这种伦理的目的,这种社会便仅仅成了一种联盟国;法律便真像哲人派李可福郎(Lycophon)说的,只是“保证彼此公道”的契约,并没有使市民善良公正的真正实力了。

(《政治学》第一篇第九章) 城邦的目的

至善;即公民过上“优良的生活”

国家是家庭村落的联合,以完全生活自足生活为目的,这种生活就是快乐的生活,荣誉的生活。

(《政治学》第三篇第九章) 城邦的本质

采用分析的研究方法;公民的本质: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城邦的本质:这些自由人的自治团体。 公民

“全称的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实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即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 城邦

“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是“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同职能参加而合成的一个有机的独立体系”。

政治家和公民的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一个好公民“应该懂得作为统治者,怎样治理自由的人们,而作为自由人之一,又必须知道怎样接受他人的统治”。 亚里士多德的偏见 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外邦人是野蛮人;女人只相当于肢体不全的男人。

四、政体的分类及其变革 政体

政体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各分子所乞求的目标。 分类 变革

人的天性是追求自己或自己党派的利益,这会导致统治者的堕落和党派之争,引起政体的变化。寡头派和平民派的冲突,是引起希腊各城邦政体变化的根本原因。 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学说与柏拉图的政体学说有何区别?

柏拉图专注于政治的抽象原则、价值体系和对理想城邦的设计,亚里士多德侧重于考察和分析城邦的历史和现实,提出组织和治理各种类型的城邦的艺术,建立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的政治学科。

五、对理想城邦的设计

私有公用;奴隶制;民主原则;理想政体;依法治国 理想的政体

以“中庸”为原则;以中产阶级为基础;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混合起来;工匠、商贩和农民不应享受公民权。 依法治国

“谁让法律来统治,谁就是让神和理智来统治,但谁要是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 法治的含义

第一,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第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法治的优越性

法律是由多数人制定的,体现多数人的智慧,没有偏私,不易腐败。 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有何异同? 相同点:整体主义原则;奴隶主的阶级立场

不同点:柏拉图主张共产共妻,亚氏主张有限制的私有制;柏拉图主张哲学家治国,亚氏主张民主制;柏拉图重视伦理道德,亚氏重视法律。

六、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贡献 政治学的开创者

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和研究方法,对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和概念、范畴进行了系统研究,是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亚学科。 新传统的开创者

他批评了柏拉图的少数优秀哲学家治国的主张和反对法治主张人治的思想,为民主和法制作了有力的辩护,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开放、进步和理性主义传统的先驱。 小结:希腊政治思想发展线索 课后思考题 1.古希腊政治学的基本特点?

2. 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 3.柏拉图正义理论的内容和实质 4.简评柏拉图的《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如何分析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6.如何评价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政治思想上的地位?

第二篇:第一章当代经济与政治讲稿

第1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一、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 (一)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 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

当今主要世界经济组织是指有较大影响的全球经济组织,主要有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些组织的性质不同。它们共同构成了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成为国际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世界贸易组织是独立与联合国之外的,相当于经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机构

世界贸易组织作用是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有稳定国际金融秩序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今主要世界经济组织是指有较大影响的全球经济组织,主要有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些组织的性质不同,作用也不同。它们共同构成了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成为国际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

(1)世界贸易组织(WTO)它的前身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1948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1986年至1994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形成的“最后文件”在规范世界贸易竞争规则和加快贸易自由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宣布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1995年1月1日正式运行的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机构,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它在调节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世贸组织继承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以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为目标,将有效执行乌拉圭谈判成果,特别是将知识产权、投资措施和服务贸易等纳入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的法律框架。它的成立,是世界贸易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标志着统一的世界贸易组织与规则的诞生,将对国际贸易关系发生重大影响。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它是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成立于1945年12 1 月,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是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要任务是保持汇率的稳定、国际收支的平衡,主要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产生的短期外汇资金需求。它具有根据协定监督、协调和融通资金的作用。1980年俄罗斯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并担任执行董事会董事的职务。

(3)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于1944年,现有成员国170多个,属于全球性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它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紧密配合、互相联系。世界银行侧重于支持成员国经济发展计划和经济开发,提供和组织长期贷款,重点在发展中国家。1980年世界银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

这些经济组织在当今世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关贸总协定通过一系列多边谈判,在规范世界贸易竞争规则和加快贸易自由化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对推动世界贸易的增长起到了显著作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更是日益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维护世界经济秩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世界经济中,这些经济组织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这些组织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因此在运作中较多地向发达国家的利益倾斜,有时甚至被少数国家用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约束和限制。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

(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两个原因,第一个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一般来讲战争对任何国家都是不利的。莎士比亚讲过一句名言,任何一场战争都不可能有所谓的胜利者,有的只是有几个死者几个伤者。这句话对其他国家都合适,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合适。但是对美国是一个例外,美国没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损失,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一笔横财。主要是本土没有收到战争的破坏。再加上美国搞了一个租借法案,向交战国提供剩余的农产品,和军火大发了一笔横财。战后美国在世界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2 第二,是美国战后利用了有力的形势,采取了种种的措施,拥有了称霸世界的地位。

经过二战,战败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的经济完全被破坏;英、法等战胜国经济实力大大被削弱;苏联在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唯独美国经济在战争中不仅未受到破坏,反而大大地膨胀起来。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具有绝对优势,主要表现在:1948年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56.6%,出口贸易占32.5%,黄金储备占74.6%,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纽约成为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美国拥有最大的经济规模和市场,领先的科学技术,大大高于其他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国正是凭借自己的巨大经济实力和优势,采取种种措施,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其基本步骤有:

1、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即《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有两个内容,规定美元和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这样美元就成为了世界性的货币。第一个是国际金融方面,我们看第二个是对国际贸易方面。关贸总协定是世贸组织的前身。

2、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7年,美、英、法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从形式上看,它只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但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它作为《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补充,为美国在经济领域谋取全球霸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客观上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贸易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强对西欧盟国的控制,主要是两个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发表演讲,声称西欧各国是自由世界的兴旺地带。这些国家的繁荣稳定直接影响到世界的繁荣和稳定。美国有责任也有义务向这些国家提供援助。只要这些国家提出要美国援助的计划。并且得到美国的核准,就可以得到美国的援助;马歇尔计划制定之后纷纷得到欧洲各国的响应。原因一个是经济贫困,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各国贫困的也是无法想象的。再加上46年西欧发生了严寒西欧各国粮食和 3 燃料极为短缺。当时为了发展经济急需外援,这是美国抛出了马歇尔计划。当时英国首相说,马歇尔的演说是最伟大的演说,马歇尔计划实施之后,在51年6月,美国向世界各国拨款165亿元,其中十分之一采取贷款的形式,十分之九采取的赠与的形式,这就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各国应该说对西欧经济的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加强了对西欧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对于西欧来说是是馅饼同时也是陷阱

3、实施“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建立“经济安全网”和“军事安全网”。建立了两个网,美国主动的承担了西欧各国经济上、军事上安全的义务。这样一方面使西欧各国经济上,军事上更加安全,增强了西方盟国的经济、军事安全感,另一方面,加强对西方盟国的控制又使西方盟国完全接受美国的领导地位。

4、推行“第四点计划”。

主要针对不发达国家,杜鲁门在第二次竞选总统,演说中提到技术援助落后国家政策

1949年,杜鲁门提出援助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实质是在给亚非拉地区不发达国家以技术援助和投资的幌子下,加强对外经济扩张,控制不发达国家的受援国。

5、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1949年11月,美国操纵西方国家共同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封锁。1951年,美国通过《巴特尔法案》(通称《禁运法案》),迫使其他西方国家完全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进入70年代,发生的大的动荡,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美国经济的衰退,国际金融体系在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两次宣布贬值,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②73年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那些西方国家搞了一系列斗争,比如说石油禁运。减少原油产量,大幅 4 度提高原油价格,造成了世界性的能源危机。③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逐渐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而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的困境。

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力量中心的确立。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到70年代末,欧共体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到70年代初,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美国独霸世界经济的局面为美、欧、日三大经济力量鼎足而立的格局所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最终崩溃,这标志着战后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1975年召开的第一次西方首脑会议是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西欧是50年代在美国的扶植发展起来的。西欧这些国家经济底子比较好,后来由于受到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自身又调解了经济结构,50年代走上了西欧一体化的进程。60年代成立了欧共体。欧共体的经济总量在70年代已经超过了美国。日本是在50、6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6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第二次起跳。7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近似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60年代是美国发展的黄金时期,原因一个是美国的援助,这个没有问题。美国对日本的援助主要不是经济上的,是政治上的。最主要的是美国为日本设计了一整套相当完备的法律体系,这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再加上日本赶上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浪潮,进行过大调整。到70年代初,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美国独霸世界经济的局面为美、欧、日三大经济力量鼎足而立的格局所取代。美国从1985年开始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并长期出现对外贸易逆差,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苏联经济实力增中有减。五六十年代苏联经济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60年代已成为实力雄厚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原因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应该说捞了不少的好处。得到了很多战争的赔款和很多的领土。200多万的战俘免费为他劳动。其次和苏联模式有关系。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也适应当时工业化的需要。所以经济发展比较快。苏联模式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要完全否定,但从70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在世界多极化过程中走向弱势。

苏联模式的弊端暴露出出来了。再加上和美国走上了军备竞赛的道路。使他的综合国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不管怎么样苏联的发展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向多极 5 化发展很重要的因素。

3、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出现。

虽然发展的不平衡,但是也很快。特别是崛起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的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和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等。这些国家主要是依赖世界经济大调整时期,搞大进大出战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促进世界经济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新生力量。

总体来说,世界经济在560年代保持了较快的发展。这个时期我们的国家在干什么,在搞人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政治运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整整的耽误了20年时间,57-76年这20年时间,我们国家经济处于停滞,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没有二十年可耽误,这是挺可惜的。

(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80年代,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进行经济调整和改革,促使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发生变化。80年代末以来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当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

(1)欧洲联盟(EU)。欧洲统一思潮由来已久,二战后进入高潮。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在巴黎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3年7月生效),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最初形式。1957年3月,西欧6国进一步签订了《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生效),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7月,依据6国1965年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称为欧洲共同体。1973年,欧共体吸收英国、丹麦、爱尔兰参加,1981年吸收希腊、1986年吸收西班牙、葡萄牙加入。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确立了欧洲经贸联盟和政治联盟的目标,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成立。1995年1月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欧洲联盟由12国扩大为15国。2004年5月后扩大到25国。1999年1月欧元正式启动,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体系中最重大的变革。由11国首先共同使用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实现了货币经济联盟的计划。欧盟是目 6 前世界上最有成效、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

(2)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1987年美国与加拿大签订自由贸易区协议,1994年吸收墨西哥参加,形成了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组成的统一大市场。根据协议,贸易区将用15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取消关税及其它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自由流通。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具有重大意义。它是美国实现其“美洲倡议”的第一步,目标是逐步取消关税和投资障碍,进一步推动西半球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它是亚太地区的一个主要经济合作组织。东亚是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而且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但经济一体化步伐明显落后于前两个地区。1989年,亚太地区有组织的经济合作正式起步,1993年6月,正式启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名称。刚成立时,该组织只是一个政府间的联络及论坛式组织,1994年进入机制化合作阶段。创始成员为亚太地区的1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在1991年参加。现有成员21个,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文莱、智利、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秘鲁、越南和俄罗斯。它已成为把亚太地区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开展合作的重要纽带。APEC从1993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部长级会议(外交、贸易部长参加)和领导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非正式会晤。APEC是一个经济论坛,不是一个具有实际管理职能的地区组织,但它又不是一个空谈俱乐部。

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功经验有:

一是坚持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论坛性质,集中精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前提条件。

二是亚太经合组织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合作方式,即大家公认的“APEC方式”。这一合作方式承认多样性,强调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灵活渐进等原则。实践证明,这些原则对保证各成员的经济合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按照多样性特点的要求,在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同时,照顾各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规定两个时间表,不强求一致。

四是重视经济技术合作,努力推动科技交流、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以及在基 7 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使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投资自由化这两个“轮子”一起转,共同承载亚太经合组织前进。

五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金融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并对维护正常金融秩序、共同防范金融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

除了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外,还有众多的经济集团遍布世界各地。跨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1996年以来连续召开五届的亚欧会议,为建立亚欧新的平等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三、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越来越分不开,就导致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一种趋势,这就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具体掌握三个要点:动因,为什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动因一个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国际化的发展。 第二个是科技革命的推动,特别是90年代后,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信息发展,导致了科技全球化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它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其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

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以及世界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 8 变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在危害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世界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也就是不可测的因素还很多。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在危害世界的发展,所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对世界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现代科技的进步,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产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十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给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它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经济的发展。

有哪些机遇呢?各国生产要素可以在世界互相流动和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新一轮的国际经济机构的大调整,会为很多国家提供发展机遇。科技成果的传递加速。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

经济全球化的话语权在西方国家主导,话语权在他们那,应该讲各个国家的处境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讲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但并不是对发展中国家都不利,要不然我们还加入WTO干什么。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世界贫富差距拉大、

一个表现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全球发展、南北发展越拉越大。 金融风险加大

东南亚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越南的金融危机,都和经济全球化有关系。

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冲击等方面。 不管怎么样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还是次要的。

3、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一方面,各国必须适应这一趋势

任何国家要孤立这个经济全球化发展是不可能,应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积极稳妥地开放国内市场,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进一步调整和制定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缓解国际经济矛盾;另一方面,各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经济风险和安全问题要有足够认识,采取有效政策与措施,趋利避害,确保经济安全。

4、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关键在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引导经济全球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怎样的发展才是正确的,

江泽民

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所有国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应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少数国家的富裕不应该也不能够建立在广大南方国家的贫困之上;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世界的贫富差距应逐步缩小,而不是不断扩大,否则人类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保持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世界文明才能生机盎然地发展。江泽民在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上的一段讲话。发表了很多讲话,站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立场上讲话,得到很多国家的同情。

5、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关系。总体上来说是所谓区域经济集团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主要表现在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等五种区域经济集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上。其作用有:①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合理配置,市场扩大,促进区域经济增长;②促进区内、区外的国际贸易;③使经济集团和组织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尖锐;④有利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从长远和整体来看,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尽管区域集团化多少具有排它性,但有成效的区域组织 10 都努力把地区经济与全球经济衔接起来,因而区域集团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拥有的全部实力,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物质力、精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过去,大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军事力量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冷战结束后,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衰弱,最终起作用的是综合国力,核心是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是单纯军事力量,因为经济和科技始终是国家强盛、安全、发达的基础。这与冷战时期相比较,冷战时期主要是军事

具体表现在:①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②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③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④争夺科技人才成为高科技竞争的焦点。各主要国家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争夺经济和科技优势作为主要目标。

(三)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高潮,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这次科技革命中充当“火车头”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知识空前快速地生产、传播和转化,对世界经济、各国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国际经济竞争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巨大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和改造,另一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兴起,各国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会逐步表现出来。

(四)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把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随后,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在当前世界经济秩序中取得了全面的支配地位,使世界经济获得了通行的规则和共同语言,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五)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 所谓全球性经济问题,是指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世界人口增长、自然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粮食匮乏等关 11 系到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生存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围绕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严重分歧,发达国家片面强调环境保护优先,而发展中国家则要捍卫自己的发展权。出于经济上的利己考虑,发达国家不能正视其工业发展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愿意承担起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不愿意在资金和技术上增加对发展中国家治理环境的支持,反而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甚至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或排放污染物。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问题,目前还没有能够找到一个既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又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

全球性经济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依靠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努力就可以做到,而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具有全球的协调一致性和相互合作性。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六)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种不平衡既是指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1)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美、日、欧三足鼎立,美国经济实力仍居首位。(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南北差距愈来愈大。(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致使南北经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七)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新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为了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大国,都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强合并、跨国兼并方兴未艾。这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主要内容:

1、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越来越紧密的配合,是现代各国经济调节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向。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调整与改革。私有制和公有制这两种所有制,从经济利益的社会性质角度看是对立的,但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实现形式和发展方向,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同性。在资本主义国家,各种股份公司乃至多国或 12 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资本的股份化就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个突出趋向。进入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各国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3、国有经济地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及其部门分布与比重都会随着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4、现代企业组织和规模的调整和改革。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规模因市场竞争需要而不断发生变化,又一轮企业兼并浪潮正在全球风起云涌,大大推动了全球化经营,从而在不小程度上调整了世界和地区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布局。

5、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幅度调整与更新。西方社会的福利制度正面临两难境地。

6√(八)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迎来了黄金时代。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重要的组织与管理方式,主要表现在:①在绝对数量上迅速猛增。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更加迅速,作用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产值的40%,占世界贸易的50%,工业研究的80%,生产技术的90%,左右着世界技术转让的3/4,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贸易的90%。②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和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对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

就其影响看,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发挥了合理的资源配置者的功能,有利于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具体地说,主要影响有:①加速生产资本国际化,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化,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②加速了国际资金流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③促进和控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④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国际技术交流。⑤加快了经济行为国际化步伐,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跨国公司不光在经济上有重要作用,在政治上也有重要作用。跨国公司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如果发生战争对他们的发展有影响,跨国公司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最不希望发生世界战争的。 13 大多数国家对跨国公司是相当的欢迎的。跨国公司给各个国家带去了资金技术管理、税收、还有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解决世界性的生产和销售的网络,特别是管理。如果大家毕业有机会去跨国公司去发展,应该努力的搜集一下他们的管理条例,应该是相当的完备的。我们只有把管理条例本土化,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以后你们要是自己想当大老板,应该是非常有用处的。

但是从实质上看,跨国公司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逐国际高额垄断利润。它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它强化了发达国家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加深了南北矛盾。现在的跨国公司还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获得了高额的垄断利润后,把大量的外汇汇到了我国,加强发达国家的发展优势,再加上,用很少的钱就把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给网罗走,这样使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很少的人才和资源,更加雪上加霜。

一些跨国公司甚至凭借强大的实力,操纵弱小国家的经济命脉,插手它国内政。

发展中国家必须善于实行正确的政策,利用它的积极作用,缩小或限制它的消极作用,使其为发展本国经济服务。

第三篇:思想政治工作学第一章(推荐)

第一章 基本概念、范畴

1.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是由党的(“宣传工作”)这一概念逐渐衍变而来的。

2.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共产党时,就在他们起草的第一个党章《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中最先用了“宣传工作”这一概念。

3.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政治教育工作”这一概念,并在俄共8大报告中提出“政治工作”。

4.(斯大林)继承了列宁关于“政治工作”的学说,并在俄共17大报告中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

5.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在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在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科学概念。

6.后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一文中,肯定并阐述了这一概念。 7.(单)思想二字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人们的思想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二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概念,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8.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0.“政治” 有多重含义: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

二是近代以来的政治。孙中山“管理众人之事”;

三是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主要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

0.“工作” 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活动, 二是指思想政治管理的专业化活动。

0. 思想政治工作:

既是党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职业化社会实践活动, 又是进行思想教育和管理规律的科学。

9.(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对象: 一是关于人们思想与行为产生、形成和变化规律; 二是关于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 三是关于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

10.(曾多选,不高频)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具体研究领域(5个): 一是基础理论研究: 二是应用理论研究; 三是思想政治发展史研究;

四是思想政治工作文献和领袖人物思想政治工作学说研究; 五是思想政治工作比较研究。

0.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范畴包括: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

实体范畴是指基础性和客观性范畴; 属性范畴是指特殊性和功能性范畴; 关系范畴是指相关性和综合性范畴。

关系范畴中的基本范畴有:七对,分别是物质与意识;思想与行为;政治与经济;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群体;教育与管理。

0.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工作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范畴。

11.(曾出,指出错误倾向、错误所在)*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2.(单选-某方面具体;多选-三方面)思想的层次:思想内部有严密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心理层面,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 二是观念层面,包括利益观、幸福观、生死观、道德观、政治观、属于人的理性认识;

三是意识形态层面,其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3.(多)行为主要包括(语言、表情和动作)

20.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点是:中层和核心层,尤其是核心层。 21.思想政治工作学最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4.人的行为主要有两类: 一是本能行为;

二是自觉行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自觉行为。

15.(多)思想和行为的区别:

首先,思想是一种精神现象,行为是一种物质活动; 其次,思想是内在的,行为活动的过程是外在的; 思想和行为的联系:

一是,思想支配行为,是行为的先导; 二是,行为反映思想,是思想的外在表现; 三是,行为对思想有反作用,

一方面,行为对形成思想观念、巩固教育成果具有“养成作用”, 另一方面,行为实践是新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23.政治的概念:是泛指各种权利主体通过一定的制度与机制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24.思想政治工作所指的政治:是指教育内容的政治性以及人们言行中的政治立场,主要是观念性的政治。

0.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

首先,经济是基础 ,经济决定政治,即决定政治的产生、政治的性质、政治的变革。

其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对经济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治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促进作用) 二是,政治对经济既能发挥积极作用也能发挥阻碍作用。(阻碍作用)

0.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客体是一般党员和群众。 客体的能动作用表现为:

一是能动配合主题实施教育计划;

二是能以自己的特长去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主体; 三是能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准则,有选择、有鉴别地接受主体施加的影响;

四是能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行为,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

16.(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思政工作中,主体与客体之间既有区别有又联系。

一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主体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客体处于受动和服从地位;

二是所起的作用不同,主题发挥着传播作用,客体发挥着接受作用; 三是所承担的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主体的任务是传播,客体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讨论。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和客体可以相互换位。

17.(多)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个体有三个特点: 一是个体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属性)。 二是个体是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发展)。 三是个体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

18.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说到底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认识世界包括:认识主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

0.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管理有两个层次: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管理;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管理相结合。

0.【软】教育影响思想,不带强制性;管理规范行为,带有强制性。 【硬】教育重情理和说服;管理重制度和制约。

30.教育与管理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教育需要管理来规范,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使人们对制度管理产生认同。

第二章 理论基础、基本特征

19.(多)思想政治工作学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党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

20.(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思政工作学的理论基础。

21.(单)精神的能动作用与“精神万能论”毫无共同之处。

22. (单,…的错误所在)

所谓“精神万能论”,是离开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原理,把精神的作用夸大到无所不能,甚至可以脱离物质、代替物质的程度。这是一种(

主观唯心主义)

的谬论,必须彻底批判。

23 .

(单)

必须正确理解列宁关于

“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的真正含义。

列宁这个诊断是从

(取

得政权

和 保持政权)

这个根本问题上讲的。

24. (单) 马克思主义还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关系最重要的是研究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这就要求思

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阶层和群体的物质利益关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正如马 克思主义所说,思想教育如果离开了物质利益那就要出丑。思政工作学说中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及思想

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思想,都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政治工作原则

-

思想

(物质利益

原则)

25. 先进思想不能自发产生,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才能为人民群众了解、掌握、接受。崇拜“自发论”,否

认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实际上就是否认和取消党的思政工作。

26. 思政工作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相互借鉴。

必须借鉴和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精华。

所谓 “相关学科”

除宣传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之外,还包括西方的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管理学

和领导科学等。

(立场:我们反对将西方行为科学作为党的思政工作基础理论,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汲取有益去除糟粕,

逐步建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行为学)

27. 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理论的关系

(重点把握)

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相互取代。

(多)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 不同点

1 性质不同。

2 内涵不同。

3 内容不同。

4 方式不同

(单)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

联系和共同点:

1 工作对象基本相同(都是人)。

2 服务方向基本一致

(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为经济建设服务)。

3 实现目的比较相近(都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企

业生产力服务)。

4 途径和方法基本相通。

5 内外环境基本相似。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

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见简答

2 )

28. (多)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

基本特征

1 党性特征

2 群众性特征(重点)

3 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 4 系统

性和综合性特征。

(单)

思想政治工作的

本质特征最突出

的一点,就是

(具有很强的 党性

原则)

首先

是思政工作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其次

是由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再次 是由组织属性决定的。

(单)

(重点把握 ,可能考原文或结合社会热点

)

思想政治工作的

群众性

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列宁-

“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列宁

- “凡有群众的地

方,不论工作多么艰苦,都应当系统地、不屈不挠地、坚忍不拔的、耐心地进行宣传和鼓动工作”。因 此,群众性就构成了思政工作这门科学的本质特征。(客体,对象是人)。

其次

,从思想政治工作的队

伍来看,是由几百万政工干部和广大群众来做这项工作。(主体)

29. (单)

思政工作的群众性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第三章

基本规律、理论体系

30. (多)

思想政治工作学所要研究的

基本规律

主要有三个方面,即 1 关于思想产生形成的基本规律

2 关于思想与行为活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规律。

31. (多 / 单)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

(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所说的社会关系是指

(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

文化关系)

同时还包括

(伦理道德关系

人际关

系)

等。思想的实质,在于认识主客观世界,支配人的实践活动。

32. 思想的基本特性

1 稳定性,

2 可塑性,

3 时代性, 4 导向性,

5 传递性。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湛江师范学院 思政 张森

第一章 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纸币。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1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2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 3

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4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商品交换 ――――→货币――――→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发展 需要

本质

基本职能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5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信用工具、外汇 【教学难点】外汇、汇率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6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 7

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汇票

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 8

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能力。

【教学体会】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

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3.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指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

(1) “ 经济” 的涵义

a. 古汉语中: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b. 在西方文献中: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又赋予此词以谋生手段的涵义。

c. 近代和现代意义上指:

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节约、精打细算;

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

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经济学的出现

a. 色诺芬的《经济论》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即家庭管理。

b.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c.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重商主义(16-17c初)

(2)古典政治经济学(17c中叶-19c初)

(3)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18c末-19c30s)

(4)19c70s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 (1)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萌芽: 重商主义学派

16-17世纪初,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学派。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 1 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以后“政治经济学”一词逐渐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因此,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上升时期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研究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

在英国由威廉 · 配第创立,亚当 · 斯密集大成,大卫 · 李嘉图最后完成;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即经济学的产生。

(3)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18c末-19c30s)

它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资产阶级理论体系。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西尼耳 、马尔萨斯 ,法国的萨伊 。

到19c30s ,它的各种学说,如生产三要素说、以效用或费用为中心内容的价格论、“ 三位一体公式” 的分配论、萨伊定律等,已经开始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据统治地位。

19c 30s 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尽管不断出现各种流派,提出了或多或少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要求、具体研究经济现象形态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但从总的思想体系看,它们始终没有脱出庸俗经济学的范畴。

(4)19c70s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

a.19c70s初,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等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企图以此来代替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分析方法,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杰文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该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更加符合学科研究的对象和宗旨。

b.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一书,用折衷主义的方法把供求论、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该书的问世,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名称,使经济学这一名称得到承认和应用。到20c,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

c.20c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新发展

1936年,J.M.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失业的有效需求原理,认为投资和储蓄不可能自动形成均衡,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对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学发起“攻击”,形成“凯恩斯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世界“滞胀”弊病的产生,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鼓吹恢复经济自由主义的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合理预期学派、供应学派等,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起了挑战。

以J.K.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在反对凯恩斯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强调了社会经济的结构改革。

3.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指研究各种

2 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17c~19c末,政治经济学逐渐被用作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理论科学的名称。马克思和恩格斯通常也沿用这个名称,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0c80s以来 ,经济学已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 现在,我国有关部门将经济学科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被归入理论经济学学科。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与产业革命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政治经济 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

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基本原理

(1)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唯物辩证法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2)反映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原理:

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等;

(3)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的原理: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趋势等。

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

•第一,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探索和提出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基本路线(1978.12.18-2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推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概念,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产生。

3 •党的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明概括为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形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内涵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在珠江三角洲考察期间,正式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召开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部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

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劳动资料是指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

2.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资本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1)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社会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3)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相互关系。

*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是广义的生产关系。

(4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关系。

(5 )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4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的概念: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必然性。(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经济规律的特点。(内在于人的活动;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5)经济规律的类型。(一般、共有、特殊)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1)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指引的方向完全一致,它能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制度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 唯物辨证法是根本方法,其本质是批判的、

革命的。

2 、历史唯物注意方法

3 、科学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

4 、分析和综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5 、对现代经济学方法的借鉴: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实证分析、静态、动态分析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方法。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为什么要研究资本主义 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要求我们研究资本主义 (1)其资本占有形式出现了社会化的特点 (2)其经济运行出现了有序化的特点 (3)其分配形式出现了兼顾“公平”的特点 (4)其阶级结构出现了复杂化的特点 (5)其根本性质没有改变 (6)其发生了部分质变及其原因 (7)其部分质变是社会主义必然性的预示 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研究资本主义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两个必然的原理 (2)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健

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两种可能性: 爆发式质变和非爆发式质变

3. 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第一章完——

上一篇:教学查房记录范文下一篇:检验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