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情怀作文

2024-04-22

责任与情怀作文(精选6篇)

篇1:责任与情怀作文

一、师德情怀与教育责任

无悔的选择

通榆七中 李 丽

教师,多么神圣的字眼,教师,令人神往的职业,教师,会让人倾尽自己的所有,在每天都有无限的期盼和追求,一但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会终身无悔。

我1998年毕业于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系,获得学士学位,于同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并在2003年开始兼任班主任工作。2006年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初为教师,我无比兴奋与自豪,怀揣着希望与梦想走上了神圣的讲台,可是事实是严酷的,我的第一节课居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当时,我有些灰心,怀疑自己大概不是当老师的料,同组的老教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鼓励我,帮助我分析,使我找到了失败的原因,重新获得了自信,我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边向老教师学习,并加强了理论学习认真听课琢磨,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力求知识准,语言简炼、清晰,在我自己的努力下,于同年底在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及深入,我更是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注重学生生活实际的积累,理论生活化,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魄力所在,学生们喜欢我更喜欢的的课,成绩突飞猛进,在2006年中考中,满分率达到三分之一,平均分居全县之首,但这些我想只是开始,我还应有人生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业务上我精益求精,2009年中考,我又再创佳绩。但总觉得缺少什么,于时,我毅然主动承担起了人家都不愿意做的班主任工作,及时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向党组织靠拢。我要以苦为甜,以奉献为乐。

“简单爱孩子,母鸡也会这样做,但要善于教育他们,这的确是件伟大的公共事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成长途中的最可效仿的榜样。要求学生每天6:50到校,我克服孩子小,从未走在学生的后面,记得2004年的夏天,我们班参加挖沟任务。任务脏而重,望着恶臭扑鼻的脏水沟,有的同学站沟边,有的用手捂着鼻子,劳动效果特别的差,这时候我完全可以选择批评的方式,说些冠冕堂皇的话,学生也未必不敢不听,但如果这样,在学生心目中会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于是我挽起裤腿,拿过学生手中的工具,扑通一声就跳下了水沟,学生先是楞了下,接着就接二连三的往沟里跳„„不到一个小时,一条水沟就畅通无阻了。

师爱更胜于父母之爱。在2006年春天,我迎来了我人生的重大转折,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党员我要更加努力工作,而此时正是03界学生中考前夕,班中住宿的女生乔旭突然提出 不念了,我很吃惊,这个一直很努力的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通过与她攀谈,才获知她有慢性肠炎,上课控制不住,有时会放屁,附近的同学都笑话她,我开导她,并领她到一位老中医处看病,大夫说得吃中药能去根,可困难又出现了,谁为她煎药,我想了一下,你相信老师的话,我为你煎药,你每天来老师这里吃药就行了。这样坚持了半个月,她的病有了好转,心情也舒畅了,打消了辍学的念头。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也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初中学生,有的甚至痴迷网络游戏,上届我班中的田宏佳,就是一个网迷,父母没办法,眼看着他一天天削瘦,成绩直线下降,我也是很着急,怎么办?来硬、来横,只会使他逆反,于是我在他面前特意地请教电脑知识,使他开始亲近我,并愿意教我,在这期间,我加以引导,什么网络有益学习,什么是有害的,使他终于迷途知返,又安心学习了,在2006年中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一中,当入学通知书下来后,他和妈妈特意来看我,他妈妈激动地说:“李老师,你的理解、包容,挽救了我的孩子。你不仅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第二个妈妈。”

早恋,是当今中学生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2009年毕业班的一名女同学前半年出现了早恋问题,成绩突然下降。我没有采用管、卡、压的方法来解决,而是针对她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积极的引导方式,化消极为积极因素,把她的爱的情感转移到爱学习上来。我总是委婉的对学生说“有这样的感情那是因为你到了这样的年龄,老师觉得很正常,但是现在你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要分清主次,如果因为这件事影响了学业,你的明天可能没有别人的灿烂,你愿意拿自己的一生做赌注吗?”就这样,经过我的多次耐心教育,终于使她摆脱了内心的骚动,解开了情感的疙瘩,最终以高出录取线二十多分的成绩择优考入一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更要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父母无德无以服子女,教师无德,无以服学生,学生无德,又何以能成栋梁?在2006年毕业班中的王昊,刚上初中时,可以说非常不愿意帮助同学,而且也不关心班级,更别说做班干部了,他认为那样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我看出这是一个孤僻自私的孩子,针对他的情况,我先尝试着与他谈心,用我自己的行动去启发他,他有了触动,特别是一次他生病了,他的功课也落下了,我让班中的课代表给他补课,使他体会到了班集体的温暖,经过一年半的感化,王昊变了,变得爱说话了,也团结同学了,并主动为老师分担班级的工作,而且个人成绩也突飞猛进,原先年级50几名一跃前5名,并在2006年中考时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升入一中。

2007年,我又接了一个合班,这又给我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利用女性的优势,像妈妈一样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班级由乱转变为团结向上的集体,学习成绩也稳步上升。尤其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我作为一名党员身体力行,在09年的中考中再创佳绩,我班升入高中的学生达90%以上,重点高中人数达20%.2009年,学校开始寄宿制管理,这样,我的班上就有15名在校住宿的学生,我的责任就更大了,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还是生活,2009年11月,随毅突然肚子疼,我急忙带他去医院,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当他家长赶来时,他已经住上院;2010年冬天,天特别冷,班上的周海天突然发高烧,家长又不能及时赶来,我带他去打了针,烧退了,事后他家长特别感动。这样的事太多了,但我觉得值。

我是女儿,我是妻子,我是妈妈,我更是一名人民教师,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也就选择了幸福与奉献,我要在这教育的热土上,永不停息地追求,用我的实际行动证明 我自己无悔的青春、无悔的选择。

西藏教师宋玉刚:为藏区学生打开一扇窗

——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教师宋玉刚

个人档案

●出生年月:1975年8月 任教学科:语文、英语、计算机

●毕业学校:拉萨市师范专科学校,后参加全国自学考试取得专科学历,并取得西藏民族学院函授本科学历

●从教地点: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

●任教经历:1997年9月—1998年9月在嘎岗小学任教

1998年9月至今在日多乡中心小学任教

人生箴言

我喜欢这个只有两千多人的乡,即使有机会调走我也不想走,我只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学生的成绩能越来越好。

同事评价

宋玉刚老师对学生特别关心,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墨竹工卡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郭顺勤

学生评价

宋老师就像爸爸一样,不光在学习上帮助我,还给我买衣服、鞋和学习用品,在生活上也对我特别照顾。——日多乡中心小学学生 土旦加措

日多寺所在的那座山上,一条条经幡横亘在两个山头之间,迎着山风飘舞。山脚下,日多河昼夜不停潺潺地流动着,汇入拉萨河。日多乡中心小学就坐落在这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之中。

戴着“值班员”袖标的宋玉刚老师刚刚完成校园的巡查,正在电教室里忙着整理材料,帮其他老师打印论文。他专注地忙碌着,这个电教室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也是最耗费他心血的地方。

故事就从这里讲起。“我就是想把学校的远程教育搞好”

宋玉刚1998年从离墨竹工卡县城不远的嘎岗小学调过来时,日多乡中心小学压根儿没有什么电教室。那时候,学校里甚至连电都不通,学生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渠道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课本里描述的别样生活在他们看来都格外新奇。

2001年,宋玉刚通过全国自学考试考入南京晓庄学院开设的西藏大专函授班,两年的学习经历让他受益匪浅。2003年,正赶上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西藏启动,在南京学习期间掌握了一些计算机技术,又对这方面特别感兴趣的宋玉刚,理所当然地被学校指派负责电教工作。电教室就是在那时候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了。

也是从那时起,宋玉刚的生活开始忙碌起来。接受完培训,宋玉刚开始了自己的不断钻研和琢磨。“我刚接触这些时,真是什么都不懂。”于是,除了上课,宋玉刚几乎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远程教育技术上,接收内地各省市特级教师的优质课程,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类、下载、刻录。

除了电教室里的信息接收设备和几台电脑外,每个教室也都配备了电视机和投影仪。“当时还没有进行农网改建,我们这里还不通电,只能靠太阳能发电设备供应教学楼的用电。”宋玉刚回想起当时的艰苦条件感慨不已,“发的电没有办法支持所有教室同时打开电视机,只能把两个班的学生并在一起。”天黑以后没有电了,他就点着蜡烛在宿舍里看书继续学习理论知识,“那时候真是有点儿着魔的状态,就是想把学校的远程教育搞好。”

着了魔的宋玉刚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所有老师共享,教会他们如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也对这些“高科技”充满好奇,每天通过教室里的电视看新闻,让他们增长了不少见识,相互之间讨论的话题也多了起来。在一个老师和学生都是藏族人的学校里,宋玉刚作为唯一的一名汉族老师,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们提供学习使用汉语的环境,他的良苦用心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响应。在他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屋子的学生兴奋地指着电视屏幕七嘴八舌地说道:

“老师,我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吧?”

宋玉刚从来不会主动告诉学生哪句话的意思,而是让他们通过各种情景再现,自己揣摩,慢慢培养语感,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也出奇得好。

经过宋玉刚的努力,日多乡中心小学的远程教育渐渐地在整个西藏自治区都小有名气了,学校也被评为“远程资源教育示范学校”、“国家远程资源教育示范点”,慕名而来接受培训的老师络绎不绝。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日多乡中心小学共有168名学生,一到六年级各有一个班,宋玉刚负责语文、英语、计算机课的教学。由于日多乡属于牧区,牧民放牧都很分散,每年新生入学前,宋玉刚都要利用暑假时间和乡里的统计员一起到各个村子去发开学通知。如果家长们不主动前来登记,宋玉刚还会走很远的路去孩子家里做工作。“总之,不能丢掉一个孩子,我只希望他们都能来到学校接受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以前经常有家长借口孩子病了,接回家后就再也不送过来了,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就又回家放牧去了。如今,小学新生100%的入学率让他十分欣慰,更让他有成就感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继续读中学。十几年来,宋玉刚教过的学生里已经出了七八个大学生。去年还有一名藏族女学生考到南京医科大学去学医,专程过来给他报喜。

宋玉刚是学校里唯一的一名汉族老师,而学生全都是藏族孩子。刚来学校的时候,宋玉刚一句藏语都不会说,而孩子们也压根儿听不懂汉语。宋玉刚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终于能够流利地使用藏语了。他不但向汉语说得比较好的藏族同事学习,还主动向学生请教。在这一过程中,他也不忘激发学生说汉语、学汉语的热情,跟他们学一句藏语的同时也教给他们一句汉语,老师学生互相学习,没多久,宋玉刚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了。

淳朴的学生们不懂得用语言去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喜爱,他们总会从家里带来一些自己家做的奶渣、酸奶,一股脑儿塞到宋玉刚手里,然后就害羞地跑掉。

“对家人我亏欠得太多”

在日多乡中心小学的这些年里,宋玉刚不仅收获了诸多荣誉和学生老师的敬重,更收获了一份甜蜜的爱情。

宋玉刚的妻子德吉措姆也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他们初识的场景,宋玉刚至今都记忆犹新:“她刚到学校的那天,正好后面的山上起火了,所有男老师都扛着铁锹,端着脸盆灭火去了。”宋玉刚说当他灰头土脸地回到学校时,一眼就看见了这个漂亮的新同事。

后来,宋玉刚对措姆老师格外关照,冬天时会叫她到自己的宿舍里烤火取暖,发现她的煤气用完了,就烧好开水送过去。一来二去,两人的感情也逐渐升华。如今,他们的小女儿已经1岁零4个月了,藏族名字叫德吉白珍,留在拉萨由措姆的妈妈照看,他们每两周回去看望一次。平日里,宋玉刚时常会拿起女儿的照片摩挲着,就好像抚摸着女儿嫩滑的小脸。前不久,小白珍由于重感冒导致肺部感染,高烧39.4℃,老太太在医院里急得直哭,可宋玉刚当时正忙着毕业班整班移交的工作,根本抽不开身。一想到女儿承受的痛苦,宋玉刚心里就特别难受:“我得承认,对于家人我亏欠得太多。”

老家在河南郑州的宋玉刚是一名“藏二代”。宋玉刚的父亲当年跟随18军修筑青藏公路来到西藏,后来就留在了这里。2000年,父母回到家乡养老,而宋玉刚也只有在南京学习的那两年陪父母过过春节,其余时间从来没有回去过。母亲总会在电话里抱怨。

宋玉刚没有办法跟父母解释,自己既要当班主任负责整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又要下功夫钻研远程教育方面的技术,不光为老师们进行培训,也要为乡里的农牧民提供培训,他同时还兼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为学生进行法制、德育、安全教育。他真是太忙了。

宋玉刚说春节时他打算带着妻子女儿一起回家探望父母,“终于不用再害怕听到电话里的那句‘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呀?’”宋玉刚憧憬着全家团圆的情景。

按照规定,在高海拔艰苦地区工作5年就可以申请调动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地区。然而,宋玉刚在这里一待就是15年,其间县教育体育局负责远程教育的领导看他工作成绩突出,想要把他调到县里来工作,却被宋玉刚拒绝了:“我喜欢这里,喜欢这份工作,看着学生们一天天不断进步,这种成就感是什么样的待遇都无法取代的。”

(责编:南卡

篇2:责任与情怀作文

生而为人,在国家、在社会、在家庭面前,每个人都应当直面自己肩上的责任并勇于背负与坚守其责任。而人类与这世间百态万物最直接最显眼的区别就在于,人有人性与情怀。一个勇担责任、心怀情怀的人才能在自己的生命轨迹上尝遍人间万情,看尽生命百态。

古有将责任与情怀完全融为一体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屈原,今有竭尽余晖、心唯大我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智慧的人善于依存信念,因为他们知道,一个心无信念的人,其本质不过是一个无感情的怪物,无灵魂的行尸走肉。故然,人类孜孜不倦地追寻着大智慧,追寻着生命的本源,追寻着自己该肩负的责任,而沿途的一道道或绚丽或暗淡的风景,便是我们的情怀,我们的`诗意。

一个只有情怀而不愿肩负起自己生命之责的人,社会会抛弃他。像是辛弃疾诗中所言:“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诗中的“季鹰”这一类人,只顾着自己家乡鲈鱼的美味或是自己古稀之年的享乐陶冶之所,对国家与百姓赋予的责任不屑一顾,权当是自己年轻时混来的口粮。这样的人在历史人迹中留下的终究只是刹时的关注与千古的厌弃。不顾自己的责任而只顾情怀的人,不过是自私又贪婪的求乞者,永无法体会到生命的厚实与沉重罢了。

任何人都不能做到无休止地工作。责任是主菜,情怀是辅料,一盘无任何辅料的菜,就算看起来再如何鲜美量多,终究是嚼来无味,空乏琐然。就像是前几年的一则新闻,某个初三的学生在连续刷完十三套数学试卷后晕倒,昏迷休克而死。学生的责任固然是学习,但若是想一头扎进学海永不休息,最终能收获的也只不过是尸体的冰冷。真正明白责任一词所意为何的是智者,他们大多懂得区分开智慧与责任,懂得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懂得劳逸结合,而非愚蠢地用自己鲜活的健康的生命去换取少得可怜的小知小道。

篇3:一位拥有责任感画家的情怀

士海兄读书面宽, 不局限于书画文学方面的知识, 讲求外师造化, 博览广集, 博观约取, 注重修养, 注重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 就像他喜画的竹子一样, 虚心向上。

士海除了以竹抒怀之外, 兰、梅、菊等也扩展了表达方式, 如果说“竹”能体现他的情怀, 虚心向上, 君子风度, 那么画梅“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从中笑”, 则表达了他那为人谋幸福而后乐的洒脱, 一种济困育才的责任感, 一种浪漫诗人的状态。

篇4:陈东升:灵魂尽头是责任与情怀

微博上的陈东升,藏得挺深,昵称是“嘉泰先生”,没有加V认证,简介更是只有一句话“经济学票友”,低调得不能再低调。在企业家群体里,他是典型的“学院派”,身上有儒雅的学者气质,在泰康内部,是偶像级人物。

嘉德拍卖、宅急送、泰康人寿,这三家可以写进商业教科书的企业,都出自陈东升之手。作为“92派”的代表人物,陈东升创造了这个词,而他的经历几乎就是“92派”的完整定义。他们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其中的许多人,今天仍活跃在商场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映射在这群企业家的身上,而他们也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商业社会。

泰康的十年,完成了从一家新锐保险公司到金融集团的蜕变;陈东升的十年,用责任和情怀诠释了什么是“企业家”。

情怀让保险更有温度

谈到带领泰康取得的成绩,陈东升引以为傲的表示,“泰康人寿为什么崛起?就是抓住每一次战略机遇期,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5年开始的那一轮中国股市股权分置改革,泰康是最成功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正是由于抓住资本市场的机会,赚了300亿。这300亿的资本积累,为日后泰康今后十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让泰康驶入了快车道。

泰康的创立始于模仿,但它的崛起,依赖的是创新。

2014年,通过一款火爆朋友圈的一元保险产品,陈东升让人们知道,保险不仅可以是免费的,更是“有温度”的。春节期间,泰康推出的“微互助”开始在微信朋友圈中疯传,就是这一块钱,引发了保险行业的蝴蝶效应。

年过半百,“知天命”是一种怎样的感觉?陈东升觉得,“年轻时候总是很着急,恨不得一天做十件事,第二天就成功。后来我说一年只做一件事,后来又我说三年只做一件事,现在我说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就是打通从摇篮到天堂全产业链,更具体一点,就是泰康的养老社区。

和其他公司做养老社区各处圈地/炒房地产不同,陈东升做养老,就是要为痛点而生,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改善中国养老事业提供一个新模式。

在养老事业这件事上,一向沉稳的他,当了一把土豪。2014年,“泰康做养老可承受1000亿10年不赚钱”,一句话引爆了行业内外,陈东升更宣称 “我们保险行业就是不缺钱,这1000亿元对我们泰康来说真心是小case。”做养老,陈东升首先看重的是中国步入老龄化的社会现实,以及目前这一市场的空白,而背后,是他身为企业家的责任感,他希望用一辈子时间改变中国老年人对生命的态度,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养老社区能做什么?“活力养老,优质医疗,卓越理财,终极关怀”是陈东升定义的四大功能,他用一张保单,解决了中国人养老的所有问题,目标是“让每一个人优雅的老去”。

家国情怀,公益梦想

对当今的80后和90后来说,“家国情怀”这个词似乎只存在于“鸡汤文”里,而对陈东升来说,这是他理解的企业家精神,他也把这种精神渗透进了泰康人寿的血脉。

陈东升做公益,非常关注教育,这似乎不是一个保险公司该做的——捐建希望小学、设立奖学金、为图书馆捐献图书等等,但是陈东升会把帮助下一代更好的成长,作为企业家应该肩负的责任之一。2014年,泰康还设立了“医者无忧”保障计划,在医患矛盾不断被激化的情况下,致力于慈善助医,改善医患关系。

2015年,母校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陈东升回到母校武汉,带来了一块“飞来石”,那就是他捐资1亿元建造的“万林博物馆”。这座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使用面积8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已成为武汉大学的地标性建筑。

博物馆是用陈东升的父亲陈万林的名字命名的,“我父亲是一个放牛娃,1940年参加新四军,后来是小县城的一个科级干部。但是我成功了,用博物馆纪念父亲,这是传承、是谦虚、是尊重。”

陈东升还曾为家乡捐建万林科技楼、万林图书馆,而此次为母校武汉大学捐建万林艺术博物馆,他还同时捐赠了价值约3000万元的艺术精品作为初期馆藏,他要把博物馆当成人文精神的传承纽带。

30多年前大学毕业时,陈东升带着锤子、凿子,偷偷到母校武汉大学珞珈山上,找到一块石头,满腔热情的他本想刻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结果花了半天时间,被虫子咬,汗流浃背,只雕了一个“始”字。后来这个字,被雕塑家做成了雕塑作品安放在万林美术馆前面的广场边。对于一切,重要的是真正的开始。

年近六十的陈东升,早就有了“知天命”的深刻体验,“50岁,有一种巨大的暗示感。”得到“巨大的暗示”,也意味着生命的定型及对自我的认知。如果说,创业时期,陈东升的目标是做好一个企业,那么10年一路走来,他的关键词是“做好一个企业家”。他是时势造出的英雄,也实现了“英雄造时势”的抱负。

翻看“嘉泰先生”的微博,最近的一条,他转发了一条《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微博,评论道,“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民族自强的核心灵魂!”他把企业家精神,视作中国经济崛起的根本,他用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做好企业,更做好企业家。

篇5:中文人的视野、责任与情怀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陈平原

也许你从小就喜欢文学,进入北大中文系,乃如愿以偿;也许你不是第一志愿进来的,一开始有点委屈。但这都没关系——四年乃至十年的熏陶,定能换来你一声“不虚此行”的感叹;而且,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你会以曾就读北大中文系为荣、为傲。因为,有些大学乃至院系的好处,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追求“惊鸿一瞥”时的“尖叫”,那不是我们的风格。中文系的好看与耐看,必须浸润其间,才能逐渐体会到。

不久前,东京大学荣誉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著名的中国戏剧史专家田仲一成先生来访,交谈中,提及一趣事。当初他本科读的是东大法学部,研究生才转为中国文学研究;很多人认为他明珠暗投,是头脑进了水。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法学部的同学毕业后当官,风光了一阵子,如今全都退休在家,无所事事。只有他,今年满八十,还经常受邀演讲,兴致勃勃地东奔西跑。说起年轻时的固执己见,田仲先生非常得意——这是可以干一辈子的活,而且越干越来劲,越老越精彩。所谓“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也。有更多的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愿写的文,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不是很幸福的事情吗?

我在很多场合发言,从不掩饰对于文史哲、数理化等所谓“长线专业”的偏好。今人喜欢说“专业对口”,往往误将“上大学”理解为“找职业”;很多中国大学也就顺水推舟,将自己降低为“职业培训学校”。在我看来,当下中国,不少热门院系的课程设计过于实用化;很多技术活,上岗前培训三个月足矣,不值得为其耗费四年时光。相反,像中文系的学生,研习语言、文学、古文献,对学生的智商、情感及想象力大有裨益。走出校门,不一定马上派上用场,但学了不会白学,终归会有用的。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

在一个“金钱当道”的时代,要学会大声说出我们的好处。去年春天,为了劝说中学生报考中文系,我接受了《中国青年报》的专访。这篇访谈,原题为《写给可能的“中文人”》,在《中国青年报》2011年2月28日刊出时,改题为《北大陈平原:将求学与致富挂钩是对大学的误解/选专业别为虚名所累,要考虑自己的性格与才情》。这么一改,主旨是明确了,可文章缺了点韵味。想当初,谢冕老师听说我要去报纸上做“招生广告”,直表扬我“很伟大”。接着,给我讲了个相当无奈的故事:老朋友的孩子考大学,征求他意见,他回答得干脆利落:孩子够不够聪明?若聪明,首选北大中文系。结果呢,人家笑他迂阔,“不知今夕何夕”。

我欣赏谢老师的坦率与执着,也认同他的基本判断;只是时代不同了,我将发言姿态尽可能降低。当被问及人文学科不再占据舞台中心,有心就读中文系的学生该如何自处时,我的答复是:所谓“占据舞台中心”,指的是比较能吸引公众目光,如此而已,不含价值评判。上世纪9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兴起后,人文学就不如社会科学吃香了。体现在大学招生中,以文科考生为例,80年代首选“中文”,如今则首选“经管”。变化的原因,不是知识类型,也不是师资水平,而是毕业生的薪水。这是整个社会需求及工作性质决定的,没什么好抱怨。

关键是个人志趣。切忌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因那不见得适合你的性格与才情,而且,今天热门明天冷门,不是你能预料的。很高兴诸位目光敏锐,志向远大,正确地选择了北大中文系,很好地兼及了个人兴趣与就业前景。

如今,诸位已完成学业,即将走出校园。此时此刻,你们必定对未来充满憧憬,但也请稍为“顾盼”一下前后与左右:想想你的同学,想想你的老师,想想你的校园,想想你埋藏在燕园的青春记忆。很可能,因学业紧张或感情纠葛,你有过不太顺心的日子;也很可能,你对校方的管理以及老师的授课不太满意。但,这一切都过去了。为了轻装上阵,建议你将“羡慕嫉妒恨”全都埋葬在未名湖边,贴上封条。十年后,你自己来启封,并细细品鉴,那是很有意思的事。

各位,十年后归来,中文系的老师们,绝不会检查你是否腰缠千万。生活上过得去,精神上很充实,学术上有成绩,那是我们对于学生的期盼。是否发财,不应该是大学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起码,在中文系教授眼中,“贫穷”并不一定“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再说开去,若你一夜暴富,钱财来路不明,你想捐献,我们都不敢要。

请各位记得,在校时,你我是师生;毕业后,你我就是朋友——如果可以成为朋友的话。传统中国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这古训都太可怕了,乃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在我看来,所谓辈分高低,只是过眼云烟。三百年后,若真的有幸被提及,除非是专门研究或铁杆粉丝,谁能分辨哪个是学生哪个是老师?最可能的提法是:他们是北大中文系的系友。

在大学当老师,有一个好处,每年一次参加毕业典礼,随着毕业生放飞自己的梦想。有幸在毕业典礼上致辞,既需激励学生,也该警醒老师——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怎么办?“前浪”不该过早停下脚步,还得尽量往前赶。在这个意义上,这毕业典礼,既属于朝气蓬勃的毕业生,也属于自强不息的指导教授。

篇6:责任与情怀作文

2018年高考作文题十大猜想6:中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与中国故事、中国辉煌、中国形...作者:庄照岗已经获得授权押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近年来,媒体上出现大量以戏谑口吻议论国人或中国社会问题的“中国式××”,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插队”“中国式思维”等,于戏谑中表达着自嘲与质疑,于调侃中彰显着反省与担忧。另一方面,“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改革”“中国梦”“中国创造”“中国信心”“中国力量”等“最美中国式”正变成先进、正能量、国家魅力的代名词,为世界所接受,成为各国的标杆。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确定立意,明确文体;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押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一代有一代之风度,一代有一代之生活。先秦时讲君子风范,有所为有所不为;魏晋时讲风度与风骨,追求任性放诞、清俊通脱;汉唐时讲气象,以开放包容著称;宋明时将风韵,追求趣味与性情……但是在现代风度上,大家发生了分歧,有的说是创新,有的说是竞争,有的说是穷忙、宅、腐、控,还有说是休闲、旅游、健康…你觉得现代风度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佳作示范】为“中国式”反思,为“中国”自豪一考生曾几何时,我们的祖**亲和他的国人被贴上不少“中国式”的负面标签,成了缺乏文明素养的标志。今时今日,我们的伟大“中国”终于成为文明、互励、共赢、富强、美丽的代名词,让我们不禁为之惊呼:“厉害了,我的国!”从“中国式”到“中国”的变化,让我们可喜,亦值得我们反思,这些称呼名词,提醒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风采。中国式开头的热词,暴露了我们的问题与不足,是中国向现代化发展不可避免的羁绊与坎坷。你也许对此并不陌生,“中国式过马路”讽刺着中国人过马路,无视交通灯指示,淡漠交通规则的习惯;“中国式插队抢购”,直指中国的客在旅游景点疯狂扫货的场景,指向国人亟待提高的素质与公民意识;“中国式父母”,矛头指向“保姆式教育”,无微不至照顾并培着一批巨婴的“畸形”的育儿理念;“中国式学生”呈现了应试教育下,学生缺乏自主实践创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问题。这些词批判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我们深入透视“中国式”现象的背后,不应只看到其负面的表象而如愤青,而是应关注国人素质未能提高背后是规则、法制教育的不健全不完善,监管制度存在漏洞等更深层次的矛盾,反思“中国式”是正视我们的短板,走出自卑不足的阴影,面向更长远的发展。“中国”开头的热词,书写着新时代辉煌中国的崛起和国民新风范树立的崭新篇章,在纪录片《辉煌中国》中,“中国铁路”走向世界,为贫瘠的非洲大地吹去发展的东风;“中国智造”惊艳世界,c919飞机、洋山港、港珠澳大桥等等,无不彰显大国实力、大国魅力,这些词语描绘着创新中国;“中国女排”顽强拼博,永不服输,赛场上的咆哮吼出了中国人的雄心壮志,“中国爱心”表达中国人与全人类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博大胸怀;“中国志愿者”的足迹遍布全球,这些词语谱写着国民积极热情、文明风范的乐章。透过这些“中国”,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是中国理念、中国人思想的进步,是国人不懈投身奋斗建设的果实,为中国自豪,自觉与自信,展望未来!反思与骄傲自豪交织,综合看待助力中华崛起、可持续发展。我们当从“中国式标签”中寻找存在的问题,有信心也有针对性地将其解决,把调侃化为改变发展的动力;我们也要从中国热词汲取发展的精神动力与经验, 去糟粕取精华,摒弃自负自卑,为谋求“中国发展”而努力奋斗,发扬“中国自信”,做优秀“中国青年”,做优秀“中国工匠”。忆往昔,“中国式”曾令人皱眉;看今朝,“中国”令人振奋,中国人让我们剑指远方,把热血青春抛洒铸造更厉害的国,告别“中国式”的暗淡。点评:本文审题准确,能结合“中国式XX”和“中国XX”的现象实例来展开,写出对“中国式XX”“中国XX”的感触和思考,思想深刻,思路清断,结构严谨。首段开篇明义,照应了标题及回应了写作任务。然后采用对照式和层进式的结构:写为“中国式”反思,写为“中国”自豪;然后提出我们当从“中国式标签”中寻找我们存在的问题,把调侃化为改变发展的动力;我们要从“中国”热词汲取发展的精神动力与经验,摒弃自负自卑,呼吁为谋求“中国发展”面努力奋斗,发扬“中国自信”,做优秀“中国青年”,做优秀“中国工匠”。这一层把“中国式XX”“中国XX”的关联进行深化与拓展,写得深刻大气。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精炼形象意蕴丰富。本文还有一个亮点是论是论据材料丰富,并且对论据材料的评析精准透辟,观点的提炼很有深度,很有说服力。感谢关注《语文周报》官微ywzbgf 责编:蓝风

涉及其他版权问题,敬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我爱家乡的××】-教学教案下一篇:总在想念你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