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的文化价值

2024-05-25

民间剪纸的文化价值(精选6篇)

篇1:民间剪纸的文化价值

民间剪纸的文化价值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直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后来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专家们认为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提前到两汉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时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结论最后怎么定,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的剪纸。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邳县剪纸

江苏省徐州地区流行的剪纸,以邳县的最见特色。其种类有二,刻纸为彩色门笺,多用蜡光纸拼色;剪纸除走方艺人的鞋花外,多为窗花。窗花题材有劳动场面、家禽牛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寿桃、花卉鱼虫、龙凤等。

高密剪纸

山东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棚顶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

佛山剪纸

广东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由于其剪纸制作方法采用了剪、刻、凿、印、写、衬等,在种类上便可分纯色剪纸、铜衬料、铜写料、纸写料、金花、银写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时很讲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纸上或特制的铜箔、锡箔上剪刻而成。尤以铜写料最具特色,溶汇了绘、刻、写的技法,使作品苍劲右拙、金碧辉煌。佛山剪纸在一百多年前也用作建筑、家具雕刻的底稿,后又用于室内装饰。贴在门楣、柱枋上,也用于祭礼、扎作、花钱、炮竹等装饰。

台江剪纸

贵州省台江苗族的剪纸。以衣袖花、围腰花、帽花等刺绣底样为多。其图案题材虽也有龙凤、牡丹等,但与汉族的花样风格大异。尤其是衣袖花以针刺手法,更使人感到粗中见细的特色。

滦州布影

有二层涵义。一指河北滦县的皮影,据传兴于明初,但最早文献记载仅见清嘉庆年的《滦州志》。当地人不称滦州影而称“乐亭影”可能因唱腔为“乐亭调”而呼之。一指山东皮影。山东皮影据传也从河北传入,唱腔多为柳琴调。其刻工粗犷,敷色古雅,所演剧目为神话传奇和当地流传的历史故事。

安塞剪纸

陕西省延安北部安塞一带流传的剪纸。其形式很多,有窗花、门画、炕围花、挂帘花、窑顶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围肚花等等。内容分几种,一是用于春节美化环境,吉祥如意的题材很多,如飞禽、花草、牛羊猪狗、狮子老虎等;二是用于婚娶装饰洞房的,多石榴牡丹、成双鸟禽等;三是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底样的,多双石榴、双桃、虎娃等图案;四是用于迷信礼仪的,有财神爷、灶王爷,还有用作招魂的纸人等。

陇东剪纸

甘肃省庆阳、平凉两个地区流传的剪纸。陇东剪纸历史久远,风格粗犷夸张。东部的正宁、宁县、合水、庆阳、华池、环县等地剪纸较为古朴雅拙;中部西峰、镇原一带风格秀丽工整;西部泾河上游的平凉、泾川、崇信、华亭、庄浪一带风格较为简洁明快。题材上多飞禽走兽、民间故事、戏曲人物、四季花卉等。就其形式看有门花、炕窑花、窑顶花、箱柜花、粮囤花、灯笼花、喜花、吊帘花、礼花、寿花和刺绣用的底样等。

浮山剪纸

山西的浮山有“剪纸之乡”的美称。其剪纸遍布全县并流行于晋南一带。其形式有窗花、礼花等。最有特色的是十二个月“桥花”串连起来,用于儿童生日庆贺。浮山剪纸广泛用于生活中的服饰、枕头、兜肚、遮裙、钱包、鞋帽、手帕的刺绣底样,以及丧葬、祭礼、祈祷所需的纸幡、金银山、桥马人物、斗旗等。还用于农家门帘、桌围、椅搭、盖巾、被褥、花布的刷印和剪贴图案。

滨州剪纸

山东省鲁北惠民地区流行的剪纸。多为窗花或刺绣底样。风格上较胶东的粗犷些。其剪纸中以对称(折剪)式的人物很有特色。现在代表性的剪纸作者有赵秋春、赵恒英、任成英、张玉针、张金娥等。

蔚县剪纸

河北蔚县剪纸,相传已有两百年历史。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水印窗花传入,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剪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南京剪纸

江苏南京的纸,据史载明代已流行于民间。其中以喜花和斗香花著称于世。旧时,南京人婚嫁喜庆,都在箱、柜、被、枕等嫁妆上缀以用大红纸剪的各种喜花。其图案题材则根据需要和特定的剪纸外形,填满花叶等吉祥纹样。可谓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特色。斗香花的题材则有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吉祥纹样、花卉等。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红、桃红、绿、蓝、桔黄、淡黄、黑等七色蜡光纸组成,有十分强烈的效果。南京剪纸除斗香花和门笺是刀刻外,多数喜花是用剪刀剪成。

山西剪纸

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尤以“广灵窗花”为代表。

“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著称。它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存放较长时间。广灵剪纸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声誉,现已销行到法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成为海外友人珍爱的艺术品。

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杨柳青剪纸

历史悠久的杨柳青剪纸向其他美术品类借鉴表现形式丰富自己。比如这些年兴起的国画形式的剪纸有中堂、条幅、横批、通案、扇面等;内容有花鸟、草虫、人物、山水、脸谱等,还有美术家参与创作的剪纸。其类似年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新颖。特别是在传统年画的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杨柳青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门神、缸鱼、婴戏娃娃等。传统年画往往不被一些新家庭接受,刻成精美的剪纸后,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能被青年人接受,而且深受喜爱。杨柳青人绣花的“花样子”都是来自于剪纸图案。

这些花样子有门帘、窗帘、墙布(墙围子)、枕套等,还有用于服饰,儿童戴的花兜兜,俗语称“供花”,也有人在祝寿的寿面、寿桃上用福寿等前纸覆盖,俗称“饭花”等。几十年前,杨柳青高家花样子远近闻名,人称“高花样子”。

“剪纸苹果”昭示文化价值

2006-10-9 5:19:05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在有着“中国民间剪纸之乡”美誉的陕西省旬邑县,果农们在苹果的膨胀期挑选出品貌优良的苹果,套上有特色的剪纸图案,在阳光的作用下,果实成熟后图案就印在了苹果上,成了艺术品,而这样的一个苹果能卖到10元钱。这则消息提示我们:使日常消费品具有文化和审美的内涵,是提高产品品位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消费者购买商品不只是要吃得放心,用得称心,也希望看着舒心。食品也好,用品也罢,像工艺品一样有着观赏的价值,满足人们对文化品位的追求,就会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同样是水果,长得歪瓜裂枣,让人一看就没了胃口;相反,品貌端正的总是能吸人眼球。消费者买商品时喜欢挑挑拣拣,多半就是这个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文化和审美品位也有着新的要求,适应了消费者的文化和审美要求,就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即便是个普通的商品,也会成为市场的新宠。日本人早就认准了这个理,采取新工艺将圆西瓜变成方形,将清一色的辣椒变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不仅市场大开,价格也翻了好几倍。

当然,商品首先要体现基本功能且在竞争中以质取胜。而在此前提下,如果没有特色,同样会影响市场竞争力。文化品位就是增加商品特色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应有着新观念、新思维,不妨多动脑筋,运用新科技、新工艺,给传统产品插上文化品位的翅膀。

国庆60周年庆激光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剪纸的艺术价值:

一、社会实用价值:

到今天为止,剪纸艺术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潢、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提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它的倩影。剪纸贴花是把民间十分流行的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结合起来,把民间剪纸搬上了瓷器表面。早在北宋时代,吉州窑的陶工就把剪纸用来装饰瓷器。吉州窑独创的黑釉剪纸贴花工艺,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风格。作为“女红”之一的剪纸艺术,被运用于其他手工艺生产的例子,并非仅仅局限于陶瓷艺术中,在漆绘工艺和雕花工艺中都有所运用。剪纸与陶瓷的两种民间艺术融合渗透,产生了陶瓷剪纸新工艺。剪纸艺术的宝贵文化和独特风格对当今包装设计、装潢设计、图案设计等都有着重大影响,通过对物象删繁就简,吸取精华加以变形夸张,创作出更理想的形象。没有不变形的写实,也没有不写实的变形,而剪纸艺术可视为其领导者。通过提炼这种传统民间艺术风格的元素,合理地运用到形式美的法则中,具体表现为在合乎主题的基础上达到深化和突显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包装设计师已经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它是一种能够深入表现内容和引起共鸣的艺术形式。

二、艺术价值:

从艺术价值来讲,剪纸艺术既有收藏价值,又有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价值。如用于刻石作画,不容易更改,剪刀落处当即成形,难以增减修补,所以曾为西方现代派画家所惊叹和汲取。许多优秀的剪纸作品已被陈列在中国美术馆、徐悲鸿纪念馆,仅吴作人的剪纸作品就被收藏了138幅。我国宋朝开始有了专业剪纸之民间艺人。而剪纸艺术收藏家古代有一人,即余姚(今属浙江省)岑安卿。著有《栲佬山人集》,其中有林希逸的《题张彦明藏剪纸惜花春起早图》,诗中咏道:“谁将妙意寄工巧,溪藤雪莹金刀小;丹青退舍松梅苦,剪出天真数分秒。”这反映了元代始有珍惜民间艺术不着丹青墨色,亦可创作出“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美妙意境之画幅。③剪纸为人类史上增添了可贵的民族艺术篇,中国剪纸就像一座“活化石”博物馆,从中可以看到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本身,具有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心理素质感情的凝聚。剪纸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历史资料,也向海外展示了我们民族艺术的风采。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的剪纸福娃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来宾。当北京奥运会的冠军们刚走下领奖台,就收到了中国民间剪纸艺人为他们剪刻的奥运风采形象。使得这些外国运动员即兴奋又惊奇,无不对中国民间剪纸艺人高超的技艺表现出由衷的赞叹。传统的剪纸图案逐渐从民间走向世界历史舞台,其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从图案到写实,显示出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强大表现力。剪纸作为中国符号,传到欧、美、日等国家,同时也出现在许多国家出版的画册上。激光剪纸的艺术价值:

一、激光剪纸的定义:

激光剪纸是一种不同与传统的,属于高科技工艺的一种全新的剪纸加工方法,它是利用激光的高能量密度特性,照射到纸张表面,将纸张切穿并产生清晰镂空图案的工艺品。

二、激光剪纸艺术价值:

激光加工技术与剪纸艺术的完美结合,使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剪纸艺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激光剪纸加工可以加工任何复杂图形,废料少,利用率高,图案特别精致细腻,加工效率高。激光剪纸的效率是普通手工剪纸效率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激光剪纸加工工艺为大批量工业生产具有中国特色的剪纸工艺品提供了技术保证!

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语言,并结合最先进的高科技激光加工技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展示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优势和独具的风采,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一扇走向无限的天窗,才能给剪纸艺术带来新的生机,让剪纸艺术走向世界,让剪纸艺术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篇2:民间剪纸的文化价值

摘要:剪纸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文章围绕民间剪纸艺术的吉祥观及其民俗文化价值展开研究,试图进一步剖析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观念。

关键词:民间;剪纸;象征;谐音;寓意;吉祥

一、民间剪纸与吉祥观

剪纸是民间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早在纸出现之前,镂花工艺便孕育了剪纸的雏形,至南北朝时,已有了剪纸实物,到唐宋时期,剪纸的发展精熟而繁盛。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剪纸已从包含信仰、传说、原始巫术等的形式,向民俗、艺术等更为深层的方向演进,工艺技法也从最初的单色剪纸向套色剪纸、分色剪纸转变。在此过程中,剪纸逐步实现了从装饰到情感、审美等功能的过渡,并广泛运用于张贴、点缀、刺绣、印染等生活事项。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剪纸不仅仅传递着民间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更承载着一种“美之所依”的精神旨意,表达了剪纸艺人对幸福、祥瑞、美好的向往,体现了民间工艺对社会哲学的思考、对未来生活的预兆、对福禄寿喜的象征。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人日即事》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可见其对剪纸的赞美和热爱。如今,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剪纸已经融入百姓人家,成为一种美化生活的艺术瑰宝、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作为民间艺术序列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它犹如一股潺潺清泉滋养着民间文艺的生命。中国古代民间“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民间剪纸亦然。民间剪纸的吉祥观传递着民间艺人的美好构想,是剪纸技艺的必然属性和内在要求。吉祥观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精神祈祷和一种情感化的心理体验。不管是哪种解读,可以肯定的是吉祥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社会历史文化浸染,经过不断融合和发展,逐渐形成涵盖福、禄、寿、喜、运等具有民俗意味的祝吉方式,它与民间剪纸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紧密相连,使剪纸蕴含的人文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二、吉祥观在民间剪纸中的表现

1、象征表现

象征,以物喻事,是以感性为基础,显现事物形态的抽象性表达和某种特殊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民间剪纸中,象征表现作为剪纸的隐喻和内涵,有利于欣赏者提升审美水平,解读剪纸艺人的丰富思想,并为欣赏者提供了莫大的心理慰藉和满足。以吉彩琴的剪纸作品《石榴》为例,创作者在大红的纸上镌刻出镂空花样,以满枝的石榴花果象征美好、红火的生活,画面中跳跃的红色、速写式的形态和直观的表达,无不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同时,石榴自古就有“榴开百子”的意思,象征多子多福与福禄安康。从另一方面说,吉祥观念与象征表现既有具体的联系又有抽象的互补,在表现过程中,吉祥观念的表达虽然往往并不那么直接,但隐含着某种浪漫主义构想,激发了一种自由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剪纸艺术对美好生活的承载和期盼。

2、谐音表现

谐音是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利用汉语中某些音同义不同的字,假借此字暗指彼字,通过语义双关表达吉祥主题。剪纸艺人常借助谐音的方法把动植物化为吉祥语,把美好的愿望通过图案暗喻出来。如,花生、柿子与“生”“世”谐音,两者拼组,谐音“一生一世”;又如,梅与“眉”谐音,剪纸艺人即以喜鹊站在梅树梢上的图案表示“喜上眉梢”;再如,鸡与“吉”谐音,鸡与鱼在一起,意为“吉庆有余”;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借文字谐音指物表意的吉祥文化观,为民间剪纸的发展增添了魅力。如,《松鹤延年》《福寿双全》等剪纸作品即是这种谐音表现的经典呈现。

3、寓意表现

寓意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托物寄意的,它主要借物之性、借物之意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反映物的内在特征。在民间剪纸中,寓意表现作为一种常用的表现形式,将吉祥文化观蕴藏于文字、物象的组合之中,借以表现剪纸的吉祥性。民谚俚语中有“鼠鱼多子”之说,所以民间剪纸中常用鼠、鱼喻示多子多孙。民间剪纸亦与民俗文化相关联,从而丰富自身的人文内涵。剪纸艺人常喜欢用富含寓意的寿山、蟠桃、梅、兰等物象进行创作,表达祈愿、福瑞、长寿等吉祥观。可以说,这种蕴含吉祥观的寓意表现方式,为民间剪纸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民间剪纸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

民间剪纸在民俗生活中有着较为深厚的基础。它将祈福求祥的社会心理和精神文化追求融入民俗生活,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多个哲学层面的内容。论及剪纸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可具体归纳为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两个方面。

1、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活动,包括巫俗、图腾崇拜等早期民俗习惯,也包括除夕、中元、白露、夏至等岁时节令活动,但无论是岁时还是节令,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烙印着民间剪纸所蕴含的图腾色彩。在民间,百姓非常重视岁时节令,因中国自古有重农传统,岁时节令的地位非常重要。审读剪纸历史不难发现剪纸与岁时节令的密切关系。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即反映出了剪纸用于岁时节令活动。在民间,岁时节令中自古有“吉纸祥事”之说。在春节,百姓喜欢贴“福”迎春、张“花”纳祥,以此辞旧岁、迎新年。正月十五更是有“莲花灯上贴剪纸,花灯节上闹灯花”的民俗。不仅如此,古时剪纸亦有招魂复魄、驱鬼辟邪的象征意义,唐代诗人杜甫在《彭衙行》中就写道:“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这些从侧面揭示了剪纸文化与民俗生活互补相承的特征,又深刻地反映出了剪纸与岁时节令相伴而生的渊源。

2、人生礼仪

民俗学中将人生礼仪划分为诞生、婚嫁、庆寿、丧葬四个主要部分,这四部分形象地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在这四块内容中,剪纸均与之紧密相连且传播着某种重要的礼俗文化。以诞生礼仪为例,在以农业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结构中,“传宗接代”“香火永传”等思想盛行,造就了诞生仪式剪纸的出现。如,新儿降生后,农家要烧香祈祷,家里要贴上门福、送子窗花,准备附有大红剪纸的礼物,等待家中来人贺喜。《麒麟送子》《百子葫芦》等作品就体现出了这种仪式剪纸的朴素认知和深刻含义。又如婚嫁礼仪,新人结婚时,在门里门外都会张灯结彩,贴上清一色的“红双喜”装饰婚房,烘托喜庆气氛。在整场婚嫁仪式中,新娘的头饰、鞋服以及生活所需的被褥、蚊帐、妆台等上面出现的“鸳鸯戏水”绣花或纹样,它们的母本都源于剪纸。再如,庆寿、丧葬等仪式也与剪纸不无关系,如,《八仙祝寿》《鹿鹤同春》等作品就是孝寿文化的产物。

四、民间剪纸的文化价值

民间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为基础的环节,而剪纸艺术在民间文化发展中承担着引领作用,它引导着大众文化的审美取向和视觉情趣,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给予民间文化这棵参天大树生长所需的养料和精髓。曾有人说“文化价值根源于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剪纸的文化价值也基于此。可以说,剪纸作为中国民间文化中具有独特价值与内涵的艺术形式,不仅表达着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淳朴民风,也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朴素价值观和伦理批判。作为民间文化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剪纸将哲学、美学等内容加工并融合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文化内核的智慧结晶。从一定程度看,剪纸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文人美术和学院美术,它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回归于民间文化中最为单纯的真、善、美的起点,并引导着社会大众文化从视觉经验向审美体验过渡和演变。综上所述,剪纸艺术为人们理解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俗精神架设了一道审美桥梁,为全面推动民俗文艺的繁荣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万炜、透视民间剪纸中的吉祥观念、大众文艺,(3)、

[2]刘延山、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大众文艺(理论),(6)、

[3]沈琰、民间剪纸艺术内容初探、艺术研究,2009(3)、

[4]刘世军、中国民间美术、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篇3: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民间剪纸,文化价值,传承

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源远流长, 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世代创作, 积累而成的文化结晶, 也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主体艺术形式之一, 它是依附于百姓的民俗、生产、生活的一门大众实用艺术;它是在二维空间上努力表现二维效果的装饰艺术;它是民间美术的造型基础, 有人称之为民间美术中的素描, 它集中全面的体现了我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审美观念、哲学观念, 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积淀, 释放着特有的艺术魅力。遗憾的是, 当前民间剪纸艺术面临失传境遇。其窘境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 许多人不了解民间剪纸的艺术价值是重要原因。为此, 笔者拟就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作一系统梳理, 以便人们对其提高认识。笔者认为, 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间剪纸艺术是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 是中华俗文化的代表之一

自阶级社会以来, 中国历史文化可分为雅、俗两类。这是中华历史文化一体两面, 一鸟两翼。官方文化艺术、专家文化艺术可视为一种雅文化, 而民间文化艺术则归于俗文化。雅文化充满了道德、修养、情操的流露;俗文化则充满了生命力的迸发和丰富的感情色彩, 表现率直、强烈、直露。二者共同构成了璀璨的中国历史文化艺术。被称俗文化的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的, 反映了劳动人民多彩的生活, 在劳动群众中广为流传, 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民间剪纸艺术包括民间传统剪纸和现代刻纸艺术两大类。民间剪纸艺术, 自古以来, 就是中华文化成就卓异的一部分,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二、民间剪纸艺术蕴涵着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 发展历史悠久。其民间剪纸艺术既有各兄弟民族的不同特色, 正如人们常说的“十里不同俗, 百里不同风”, 也有广泛的民族融合, 丰富多彩, 生机勃然。我们现在发现最早的有反映神农时代、唐尧时代、禹舜时代的, 门类众多, 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兴衰、道德理念和品德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健康向上、中庸和谐、爱家卫国、尊老爱幼、勤劳俭朴、勇敢善良的民族文化精神, 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调, 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富有民族底蕴。它的绵延不断、多姿多彩的历史发展, 它的琳琅满目、门类繁多的珍贵遗存, 至今以其独特的辉煌享誉世界。

三、民间剪纸艺术展示了中华民族智慧

中华民间剪纸艺术从原始的“混生”, 到分门别类发展, 虽

感受二人合作创新的乐趣, 激发幼儿的创新积极性。这种合作也可以应用到两个孩子之间, 既建立良好的同伴协调关系并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多人合作的乐趣, 对其适应社会发展、增强学习钢琴的兴趣与音乐知识的丰富具有重要意义。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有过一句名言:“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 一把是数学, 一把是文学, 一把是音符。”随着幼儿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钢琴教育在幼儿早期教育的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认可而得到重视。钢琴训练能促进儿童大脑右半球的活动, 增进整个大脑的功能。钢琴训练能培养儿童坚强的毅力, 儿童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 他们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需要勤奋苦练, 在克服每个难点的过程中, 培养儿童顽强的性格, 增强儿童的自信心。钢琴训练能增强儿童的理解能力, 感受能力, 想象能力, 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跌宕起伏, 时有兴衰, 却绚丽多姿历久弥新。而且还各以其色彩斑斓的审美形态占据一个时代的艺术峰巅。历朝历代婀娜多姿的剪纸艺术, 说不尽的巧夺天工, 道不尽的文才菁华。有的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总体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匠意和丰满富丽的形态特征;有的表现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工艺美学风范;有的受尚武的游牧文化影响, 则表现粗犷、豪放和风劲;有的则表现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技艺之精湛、手法之丰富, 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也是我们至今学习的精典。

四、民间剪纸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情感

民间剪纸艺术是劳动人民情感的载体, 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精神上的寄托、美好的愿望和对真善美的求索。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以自然崇拜、趋吉辟邪、娱乐趣味为三大表现内容, 表现了人类活下去、传下去、活的好一些这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让人看到人类最原始的冲动, 听到人类最原始的呼唤, 使人返朴归真, 回到初元的感觉。从泛神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到宗教崇拜。宗教思想渗透到民间剪纸艺术中来, 与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情感结合起来, 传达了劳动人民喜怒哀乐, 反映了人民的呼唤, 人民的渴望, 人民的追求, 人民的信仰, 人民美好的想往, 产生了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五、民间剪纸艺术结晶着中华民族风情

民间剪纸艺术与人类的一切生活行为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尽管许多古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早已消失, 但表现那些内容的民间剪纸艺术却流传至今, 成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过去时代的珍贵资料和赏心悦目的艺术瑰宝。民间剪纸艺术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民风民情民俗, 有血有肉, 有情有景。如果说雅文化提供了历史文化的经线, 那么民间剪纸艺术则提供了纬线。只有经纬结合, 才构成了生动活泼的历史民间民俗画卷。

总之, 没有民间剪纸艺术, 我们就不能真正全面了解中华历史, 承传民俗精神, 展现辉煌的祖国历史文化。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剪纸艺术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以上是我在钢琴幼儿教学的一点点体会与见解, 幼儿钢琴教学任重道远, 愿与我的同行们共同探讨, 共同进步, 为祖国的幼儿钢琴教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谈儿童钢琴启蒙教育》《儿童文艺心理学》姚全兴重庆出版社

2.《儿童趣味音乐教学》袁善琦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魏廷格人民音乐出版社。

3. 郑希付:《学校心理卫生学》[M],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4. 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年版。

5.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篇4:民间剪纸艺术的构图文化刍议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构图文化;意象构图;分段式构图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07-03

一、民间剪纸构图的概念及作用

一幅完整的剪纸作品的剪纸艺术构图应包含点的形态、线的形态、面的形态三种不同元素,剪纸是点、线、面三种不同的造型元素有计划、有目的的拼接。民间剪纸艺术是民俗艺术的精粹,已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构图技巧与文化范式。剪纸构图形式与方法是支撑剪纸画面的理论基础,也是剪纸艺术得以视觉呈现的组合技巧。剪纸构图形成的视觉效果是决定剪纸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领悟剪纸构图文化,才能更清晰地掌握民间剪纸艺术所包涵的文化寓意,才能为传承与制作民间剪纸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

二、源起——绘画传统中的构图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其论著《魏晋胜流画赞》中说:“凡吾所造诸画素幅,皆广二尺三寸。凡胶清及色彩,不可进素之上下也。若良画黄满素者,宁当开际耳。犹于幅之两边,各不至三分。人有长短,今既空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这是顾恺之提出的关于山水画构图相关的理论,这一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南齐著名画论家谢赫就受深受顾恺之理论的影响,他在《六法》中就提出“经营位置”学说。宋代郭熙《林泉高致画诀》有谓“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此处的天地正是谢赫所说的:经营位置[1]”。山水画成为绘画的主体后,“经营位置”变得越发重要。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认为:“‘六法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傅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画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2]他强调经营位置的重要性,认为章法、结构关系到作品各部分的统一,是艺术品的基本条件,应排在第一位。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画构图风格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这些都是传统绘画中关于构图的论述。由此可见,传统绘画的构图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范式,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民间艺术剪纸也不例外。

三、民间剪纸艺术的构图文化分析

民间剪纸艺术有其自身的特殊形态构造,呈现出既遵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构图范式,又有其自身独特的构图形式。比如,受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影响而形成的散点透视构图的剪纸;受传统绘画分段构图影响,形成的分段构图样式。但是民间剪纸因其生产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形成了程式化的构图,即满构图、均衡式构图、意象构图等形式。这些构图样式反映了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色,体现了民俗艺术的博大精深。

(一)散点透视构图

散点透视是中国传统绘画常用的表现方法,用以描绘气势恢宏的场景,传达一览无余的视觉效果。“它可以把不同时间、地点、情节表现在同一时间、空间的画面上,观者可以从一个画面上了解到几个时空中的事件、人物”[3]。散点透视构图有相对自由的表现手法,它表现出一种电影蒙太奇的剪接效果。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表现的场面宏大,每一个小场景又能独立成画,这就是散点透视的特点。散点透视剪纸构图就是剪纸艺人运用不同的剪纸造型元素,将不同时空、不同故事、不同主体融合在一幅剪纸画面中。这类剪纸作品常用于表现历史题材,如《北京风情系列?白塔寺》、《老鼠嫁女》、《大观园》等既是这类剪纸作品。散点透视构图法更充分地发挥创作者自主表现能力,作品故事性强,适合表达场景复杂、气势宏大的主题。

(二)分段式构图

分段式构图源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程式。马王堆汉墓帛画;T形帛画分为三段故事,分别表现天上、人间、地下三种不同场景的故事,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分段式绘画构图的雏形。五代时期大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通过场景转换,让主体人物重复出现,以情节分段,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安排在一幅画面上,受众如同看连环画一般。民间剪纸构图不乏分段式构图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陕西已故剪纸工艺大师库淑兰,她的剪纸多表现民间祈福题材,画面充满神秘与怪诞色彩。她的构图方式也称为隔断式构图,“即在一幅作品中进行垂直左右分割、水平上下分割或水平与垂直组合分割的构图形式,这些横竖交错的线框形成了整幅画面分割的框架”[4],并将不同内容的剪纸元素按照一定程式排列在各个框架之中,形成多个小场景,使剪纸整体呈现出一种恢宏的气势,这就是独特的“库氏构图风格”。她的剪纸作品《生命树》构图分为二段,上段为枝繁叶茂的生命之树,象征生机勃勃的生命之神;下段左边一对男女正在面对生命树祈祷,右边是一个虔诚的农夫正在一个庙宇中祈福,寓意真诚的人们在生命之树的护佑下健康成长。分段式剪纸构图便于表现故事情节复杂、持续时间长、场景多变、人物跳跃性大的场面,如《西厢记》、《水浒传》等剪纸作品。

(三)圆满构图

圆满构图的“满”,从字面上理解即为圆满、全部、所有之意,这也是民间剪纸构图的程式化规范。“平面展现、完美求全;要求民间剪纸的各个形象元素都要保持完整,避免重叠、遮挡”[5]。这种构图形式常在单色剪纸中运用,构图方式复杂繁琐。圆满构图,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它是古代先民们朴素的、完美的生活愿景的真实反映。在古代,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创作剪纸成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此外,圆满构图形式与民间剪纸的原始功能有密切关联。在古代,民间剪纸往往与巫术活动有着紧密联系,在巫术中,剪纸一般是用来作祈福、祭拜或者求神保佑的礼仪符号,虔诚淳朴的先民用圆满构图的剪纸符号表达功德圆满的巫术祈求。圆满构图,并不止于外形元素上机械的圆满,重要的是形式内涵的圆满,它是民间剪纸艺术最初功能的体现。正如民俗学者左汉中所言:“这种圆满不外乎多样性中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协调统一,所以美的本质在它的形式里,即多样性中的统一里,但它有客观基础,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客观宇宙的圆满性。”[6]另外,这种满构图也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关,古朴的哲学认为,万物皆有灵性,万物皆有圆缺。同时也受到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影响。正如剪纸《团聚》所示,民间剪纸这种求满求全的构图形式,正是传统朴素美学观的体现。

(四)均衡式构图

均衡即均齐与平衡,均齐又叫对称,是在假定中轴线的两侧或上下安排同形而方向相反构图,同形又同量,呈现完全相等的状态。自然物象中均齐现象随处可见,例如鸟的翅膀、树叶等,均齐在结构呈现出的是一种严肃、规整和静态的美感。均衡是“由倾向于统一的均齐结构与倾向于变化的平衡结构,两者相互抗衡又相互统一,各自扬长避短,在一种构图中以一种骨式结构为主,在均齐中求平衡,或是在平衡中求均齐,均齐是理想的状态,但是现实中是没有绝对完美的均齐,而平衡是现实中的常态,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组成均衡,或者近似均衡的构图,才能使画面和谐而富有生机”[7]。均衡美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受道教阴阳哲学思维影响,艺术造型要求阴阳互补、协调,以达到“中和之美”。万物皆有两面性,对称与均衡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体现。另外,对称式的构图形式是由于民间剪纸表现手法的局限性造成的,如要剪纸出一个圆形图案,需将纸章对折后剪出一个半圆图案即可。民间剪纸最大的构图特点就是均衡是构图,如图2所示《喜鹊》,构图上表现出静中有动的特点,虽是比较封闭的椭圆形剪纸,但并不显得呆板。

(五)意象构图

意象构图是指在二维平面内表现出多维的观念形态。民间剪纸艺人多出身社会底层,他们在剪纸创作时,既不顾体积、空间,又没有透视、比例等科学绘图思想,只凭借世代相传的口头经验和自身的悟性任意取舍,自然组合。“为表现自己的想法,民间艺人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维度的平面空间上”[8]。这种借助静态的平面而表现三维甚至多维的手法称为“多维度意象构图”。

“艺人们不仅能将一个物体的几个特征同时表现在一个二维平面内,还能从多个角度空间观察的物象特征综合地呈现在同一个平面内”[9],以表现事物不同时段、不同视角、不同空间的综合构成形态,所以意象构图又称为“时空化构图”。民间剪纸构图也是讲究意象的。所谓意象,即“以意构象,以象寓意”。意象不是取法自然的真实形象,而是作者“以丰富的主观想象和幻想,有目的、有选择的将客观物象纳入到自己的意念秩序之中,并运用各种造型手法创造出超越时间、空间、维度等限制的意念中的形象”[10]。将自己想传达的思想和寓意融合在民间剪纸的构图过程中,这种“意象美学包含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民间剪纸构图的意象是指剪纸艺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形态,源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象外之象与主客体融合的‘天人合一造物思想”[11]。

意象构图在民间剪纸艺术中比较常见,其实也是有一定程式。如图3《放牧》所示,原本是表现一头牛在吃草,可是民间剪纸艺人就是抓住了牛扭动头吃草这瞬间状态,将牛活灵活现展现出来,在二维的空间中呈现出三维的时空动态效果。意象构图既有程式化的范式,又超越程式化的局限,这是传统艺术构图所无法比拟的,体现了民间剪纸艺术构图的智慧。

冯骥才说:“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根的文化。”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民众的创造。民间剪纸的构图艺术是民俗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是理解民间剪纸艺术内涵的钥匙。构图是民间剪纸创作的起点,也是解读剪纸艺术的开端,了解剪纸的构图艺对我们解读传承民间剪纸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4.

〔2〕刘益之.六法论与中国绘画[J].艺术探索,1989,(02):56.

〔3〕王平.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2):95.

〔4〕杜杰,王家民.库淑兰剪纸构图艺术特点研究[J].装饰,2012,(08):121.

〔5〕陈竟.中国民俗民间剪纸技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54.

〔6〕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205.

〔7〕许恩沅.论装饰图案艺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17-18.

〔8〕周海军.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方式[J].美与时代,2005,(02):47-48.

〔9〕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282-284.

〔10〕陈竟.中国民俗民间剪纸技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25.

〔11〕苏茹娅.意象构图意象造型意象用色[J].美术研究,2008,(01):114.

篇5:民间剪纸的文化价值

阿城区杨树中心小学校

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校自2010年开始,将《剪纸》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来抓,并于2011年5月,正式被批准为哈尔滨市三级校本课程试点学校。几年来,我们全心投入到剪纸的研究与实践中,认真准备好每一节剪纸课,探究剪纸教学的新思路。

一、总体设想

民间传统剪纸虽然有它自身的魅力,但图案复杂,过于程式化。而我们现在的校本课是一周一次或一周两次,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领会剪纸的深刻内涵,掌握方法,自由创作呢?我们必须在传统剪纸纹样、技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突破,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纹样使之更具有现代感和随意性,体现儿童的天真、活泼、自由。为此,我们制定的剪纸校本课程的总体设想,是在传统剪纸技法、图纹中吸取营养,又要打破传统图案内容、构图、技法严谨、拘于形式的束缚,寻求一种更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自由形式和内容。从1到4年级,分成低、中两个学段,设置有连续性内容。力争使学生经过2年的学习,对剪纸文化有初步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剪纸的技能技巧、并能自由创作。

二、课程实施

要努力激发学生剪纸兴趣。在校园、墙面、宣传栏、走廊布置师生的剪纸作品,发挥“涵养化育,以美育人”的目的,唤起学生对剪纸艺术的探究欲望,营造良好的剪纸艺术氛围。我们还编制《聚焦民

间艺术,发扬剪纸文化》校本教材,作为载体真正实现剪纸的规范化和普及化。我校剪纸教材主要包括:剪纸的历史、剪纸的种类、剪纸的技法等,每学期都有剪纸教学计划和总结。

目前,低年级每周两节,中年级每周一节校本课时间。采用的方法有:(1)课堂示范法:用一张大的示范纸在黑板上将“说”、“折”、“画”、“剪”、“贴”等具体操作过程进行示范,让每位学生都看清剪纸的方法技巧,让学生看得见,印象深,从而解决重难点。(2)自主发现法:通过观察剪纸作品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自己去发现剪纸的奥秘,因为问题最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剪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能力。(3)游戏贯穿法:在剪纸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游戏情节,通过游戏这座桥梁达到教学目的。例如:运用变魔术的方法,剪出三瓣、四瓣、五瓣„„不同的花和其他图案,激发学生兴趣,学习情绪高涨,也学着叠叠、折折、剪剪。从而使学生很自然地学会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剪纸方法。(4)归类变化法:运用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将同类的剪纸作品放在一起欣赏,让学生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剪纸符号的不同,找出剪纸的规律性,为今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5)积累作品,举办展览:经过几年的摸索,剪纸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一个办学特色,掀起了全校师生学剪纸的热潮。在全面铺开剪纸教育的同时启发学生在剪纸题材上进行创新研究,使传统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剪纸教学已经在我们学校实现普及化。两年来,我们做到了人手“一张彩纸,一把剪刀,一个作品集”,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三、两个层面进行探索

一是我校实施校本课程的原则是全员参与,双向选择。即学校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教师筛选确定人员。考虑到使用工具的安全性,剪纸校本课在1-4年级展开,从中挑选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分成低中两个学段,班型在30人左右。由美术老师任教。

二是选用与自编教材相结合。根据学生年龄、能力、兴趣特点,内容设置上体现层次性,连续性。低段主要设置基础性的以技法为主的内容。(课件)如:二方连续剪纸,对称剪纸等。根据这一学段学生兴趣特点,在作业表现形式上把剪纸与绘画、剪贴画相结合。即在剪纸主要形象的基础上,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给剪纸添加相应的背景,使作品更生动。中段主要设置彩色剪纸和创作剪纸。这一阶段主要是多种表现技法的综合、灵活地应用阶段。分临摹、主题创作、彩色剪纸几个单元。

四、初步成果

1、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自剪纸课开课以来,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全校人人参与。学生都非常积极,热情。举个例子,在上学期进行“庆祝艺术节闭幕”主题剪纸中,本打算在校本课上能完成40件作品就不错了,但学生对这一主题很感兴趣,课余时间也来制作,最后,完成65件作品。

2、学生能力不断提高。

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锻炼了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体会剪纸稚拙、朴实,从而感受到剪纸的魅力所在。养成学生的专心、细心、耐心等良好习惯和品质,并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鞠美威是个活泼、多动的女孩,在平日的很少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但就这样的孩子,却迷上了剪纸,剪纸时她都非

常投入。当一个叫王欣的女孩羞涩地把她在家创作的胡锦涛主席的剪纸给我们看时,我们都大吃一惊。四年张鑫蕊同学还会在班级内教其他学生进行剪纸训练,俨然一个“小老师”。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

3、在校内产生一定影响。

现在,剪纸对中心的孩子来说,不再陌生。因为,每次剪纸课学生优秀作品都会班级墙上展示,激励并感染着其他同学。而且,每个月学校都要举行剪纸比赛,剪纸作品展,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剪纸作品。这些都是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剪纸艺术熏陶,逐渐形成独特的校园艺术氛围。

4、在这其中更多的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经过长期对剪纸教学的研究、总结和探索,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领域,丰富了艺术修养,也提高了专业技能,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增强了课程意识。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不断修改,完善方案,从而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自己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五、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1、内容需要调整

虽然在开课之处就制定了每阶段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出现的问题,内容调整不少。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如,比如在镂空剪法上只介绍了月牙剪、锯齿剪、柳叶剪等基本剪法,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时,出现镂空图案过大、图案变化单一等情况。于是教师又加了两节——怎样用镂空的方法表现结构、图案的组合搭配技

巧、人物五官的表现方法等。就象这样,临时性的课程内容也很多。新一轮教学也将开始,精简课程内容,整编可行的剪纸教材迫在眉睫。

2、学生作品形式很单一。

比如,前期教师一味地追求学生作品的率真、质朴的风格,当学生进入中段才意识到学生剪纸缺乏图案设计手段,应到传统剪纸图案中吸取营养,这时教师临时加了欣赏、临摹教学内容,把这一问题及时在低段后半段加进了次内容。效果不错。

3、需要创作

上课的时候,教师有时要把把自己喜欢的插图、绘画作品、卡通形象改成剪纸作品,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起稿时间,又保证了作品的美观性,这种教学方法也很好。从中也可以看出来,我校的剪纸校本课还处在边实践、边完善的反复调整的过程中。

六、启示

篇6:论民间木板年画的信仰文化价值

年画作为一种民俗版画,是在历史长河中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与衍生形成的,反映了社会民众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本文主要以民间四大年画之一的杨家埠年画为例,通过对其通过对其外在的艺术民俗之美的分析,从而探讨出其内在的信仰文化价值。

民间木板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年话”,其来自自民间沃土,充满清新刚健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励奋发的育人功能。在远古时代,没有现代的电视和报刊,民间年话是传播最广的寓教于乐的媒体,也是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化。

民间木板年画的神灵观

民间木板年画是中国古老又独特的艺术形式,真正意义上固定年节习俗则是在秦汉时期形成,人们把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之际称为“春节”,民间叫“过年”,互相祝贺的礼仪叫“拜年”,卖的画叫“年画”等等。如在民间形成了庆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系列民俗活动,并随之出现了与之相应的门神形象的年节装饰艺术。它是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信仰衍生而来的。

神仙题材是年画最早的起源和表现形式,其内容源于佛教、道教、儒教诸神以及民间俗神等,主要包括门神和神马。门神是年画最早的形式,如《神茶、郁垒》《秦琼、敬德》。神马又称纸马,如《财神》、《灶王、灶母》、《八仙》等。

小说戏文故事题材大都来源于神话传说、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某些地方戏曲等。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牛郎织女等,这些题材不仅使人们在听的过程中具有直观的启蒙教育作用,而且还可装饰美化环境。

风俗画题材中有很多都是关于节日风俗,如新年、元宵节、中秋节等,深刻的体现了民众在节日的愉快心情,并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这类年画大豆表现生活富裕、人丁兴旺、合家欢乐等。

喜庆祥瑞题材包括狮、虎、鹿、喜鹊、麒麟等瑞兽祥鸟;梅花、莲花、牡丹、山茶等花卉;还有桃子、石榴等果类;以及有些虚构的摇钱树和具有装饰性的图案符号。以人物为主的娃娃美人题材也具有象征意义吉庆祥瑞含义。

民间木板年画的艺术之美

民间木板年画融汇了文学、绘画、戏曲、刻板等许多艺术及表现形式,其外在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由于年画是以民间流传的方式又是与时令相适应,故具必然会收到地域与人文环境的影响。

从总体来看,木板年画的风格分为两类,一类是风格趋于细腻、造型趋于写实的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另一类是风格趋于粗狂、造型趋于夸张的杨家埠年画。如柔媚之美的杨柳青年画“麒麟送子”,画种仕女貌若天仙,体态婀娜,手举流苏,步履轻盈;娃娃活泼可爱手捧莲花,夸着麒麟,一派吉庆祥和景象。另一种具有阳刚之美的杨家埠年画为了适应各地的农民需要,出现了男十忙、女十忙、沈万山打鱼等造型质朴,线条简洁的地方色彩年画。

民间木板年画的构图具有装饰性绘画“满”的共同属性,如杨家埠年画“五路进财”中采用双层式构图,尤嫌画面欠满,便在画幅左上方加一圆窗,里面有两个女子逗娃娃。在大开财源的气氛中,贤妻美妾贵子出场,合情合理,也扩大了画面的内涵,空旷处添加机制大元宝,也与主题息息相关。

民间木板年画用线为造型基础,用色彩充实造型。即以线为骨,以色为肉,以色扶形,达到骨肉丰满的效果。民间艺人一半采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的对象。为了表现娃娃稚嫩和美人柔媚,一般采用圆润流畅的细线条,而门神与武将则采用刚劲有力的粗线,以表现门神的威严伟岸和武将的孔武有力。

在色彩方面主要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关系为设色基础,大红大绿,鲜明对比,红火热闹,吉祥喜气。如民间用色的口诀“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所谓“巧”,就是掌握用色的规律和变化,如杨家埠年画,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鲜明跳跃,与它的造型风格及线条运用形成高度和谐统一。

民间木板年画呈现的信仰文化价值

美国设计家布特尔说:“人类的文化背景深深影响着产品的设计行为。”任何一种设计风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历史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表现的题材广泛,深受百姓喜爱,而且经久不衰。

辟邪纳福的文化观。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更是包含了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在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神灵的庇佑是人们平安地度过一年的保障以及对未来希望的来源。因此,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按照当时人们的信仰,辟邪纳福、消灾除祸是贯穿于年画作品中的一条文化主线。

祥瑞吉利的文化观。杨家埠木版年画民间艺人根据广大农民信天命、信运气的思想,年复一年地把希望寄托在对来年的美好想象之中,通过祥瑞吉利的年画创作,把愿望当作现实来向人们祝福,因而极受欢迎。艺人选用农民熟知的和大众喜爱的仕女、娃娃、文官、武将、仙佛、寿星、鹤、桃等形象,文图结合表现主题,以纯朴的乡土气息强烈地召唤着人们的心灵的年画表达美好愿望。

风俗民情的文化观。民间年画是中国春节这一民俗的产物。在它为农民过年祝福的同时,也创造出不少反映风俗民情的历史故事年画。风俗民情的题材内容包括春节礼仪、劳动方式、民间传说、民风趣事等。

道德教化的文化观。在历史故事年画中,描写了历史上值得令人效法的旧事。如帝王、功臣、历史名人轶事等,有明显的教化作用,引导人们知天命、懂礼仪、守规矩、发财致富、建立功业、积极上进等。

在现代社会中,年画逐步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成为人类的文化财富。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努力保持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让它在当今艺术领域显示出更加宝贵的艺术价值。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上一篇: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下一篇: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