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2024-05-16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通用9篇)

篇1: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新课改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进行的如火如荼,在层层落实中得到了不断地改进。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则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加强学生情感交流,陶冶学生情操,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力争将语文教学在新课改要求下进一步创新、完善,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而加足马力,不断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 教学方法创新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气氛压抑,学生低头看到的是课本上黑压压的一片文字,抬头则看到的是老师固定的表情和大篇的板书,这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留下了学习语文的阴影和抵触情绪,从而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往往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创新化、多元化,打破语文传统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争取让学生富有兴趣的学习语文知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拉近师生距离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而我们都知道,一般在和谐,1

愉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的有效性往往高于抑郁的条件下。轻松愉悦,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营造 一种适合于语文学习的气氛,将新课改理念中师生平等的概念融入教学思想中。在正式课堂讲授之前,教师就要巧妙地和学生进行互动,加强情感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们倍感亲切、融洽,进一步消除师生隔阂。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无论学生的表现如何,都需要进行语言和情感上双方面的沟通,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心理情绪的起伏进行合理安抚,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

二、巧用课堂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可以引发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达到“增效减负”的效果。例如,对于一些本身就很具有磁性的文章,教师就不需要兜圈子,设悬念,而应采用开门见山,直截入题的导入方法。笔者在执教《一夜的工作》时,直接入题:“同学们,伟大领袖周总理的感人事迹很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总理的办公室亲眼去看一看他一夜的工作吧。”这样就可以引起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些题目隐晦的文章,教师要会巧妙设问,引发悬念,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按耐不住,渴求学习的感觉。其中,巧设问题,就是要体现你的问题是不是精炼,是不是有挑战性;引发悬念,就要体现你的问题是否能扣人心弦,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教师能成功的巧设问题,引发悬念,可

以说,这堂小学语文课基本上就成功一半了。对于很多内容深奥,学生不易读懂的文章,教师要学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带生入文。运用相关动画,电影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在教《伯牙绝弦》时,发现学生学生很难理解这篇文言文,因此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这个典故的动画片,形象生动的动画是学生很快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在接下来的阅读学习中,学生就十分容易接受了。

优秀的课堂导入方法不止这些,教育工作者们要用于创新,巧妙运用,创造发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课堂导入法。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活化课本内容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特点,将多媒体运用于小学教学中,寓教于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多媒体是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步走进了学生的课堂生活中。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释疑解难,而且还可以创设情境,使情景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和有效,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的寓言故事、诗歌,将这些课文与精美的ppt、故事片、动画片进行有效结合,可有效的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如课文《西湖》是一篇景点介

绍的说明文,主要描述了西湖的美景,但只是从课文文字所提及的清澈的湖底、秀丽的湖面、童话般的仙境,使许多未曾见过西湖的同学难以想象出那种情景,这样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如果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介绍西湖的纪录片,刺激学生的视听神经,让他们“实地”领略到西湖的美景,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深刻的理解课文主旨,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

四、解放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实践学习方法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解放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把学生带出课堂,使学生的思维进行自由拓展。

语文教学走出课堂,是新课标要求下的大胆创新,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周边的人文环境、名胜古迹等地方特色,学生只有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才能更加了解文章的魅力所在。例如在进行《赵州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类似的建筑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学习,然后按照《赵州桥》这篇文章的写作格式,写一篇参观该桥的文章。这样学生结合课文和实物的对比,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增强自己的人文见识。学生只有走出课堂,与社会,与自然接触,才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学到活生生的知识,更好的增强学生自身的阅历,拓展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

综上所述,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新课标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做好基础性教育的一个重要开端,是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下一代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所以,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2: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 因为素质教育理念的创新,所以促生了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都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而发生深刻的变化。所有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来说,如何让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进而开创一个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互动 创新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发展,各所学校的教育水平也都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但是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课堂上知识点讲解的过少、不够细致,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减少、教学工作不够明确、所谓的课堂延伸和拓展显得过于生硬等。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决。

一、坚持以学生和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以往情况下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作为中心,如今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观点,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在传统模式下,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单一的传递、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死记硬背,对学习越来越厌恶。以往的教学中,习惯直接给出结论讲述结果,然后让学生去自己理解、记忆、练习和运用。如今应该参照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教学环境,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让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并培养科学精神。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法分层的关注,根据不同教材和不同学生,借助启发性的讲授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动手实践、调查研究、交流辩论和自主合作等方法,让学生在众多教学方式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仍然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新课程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只有优化了课堂结构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的效率受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励方法和检查办法互相组合形成的最优方案而决定。只有把语文教学认真的进行下去,而不是仅在乎形式,才能加深语文教学改革。所谓的语文课程改革,其本质就是踏踏实实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只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做到了最好,这样最终的语文教学才可以做到最好。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例如课堂的引入和切换、机制和情感以及阅读和训练。只要把以上六种情况认真研究,并且逐渐在课堂上实施,就会让语文课堂更加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努力寻找师生和教学的最佳平衡点,以最大限度促进教学课堂结构优化。

三、重建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在教学中,学习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评价指标。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只是对于结果的评价,更是一种激励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激励方式。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急需和必须构建全新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模式的落后在我国教育制度中是最大的短板,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评价改革时候,不可以忽略如下问题:牢记对以往工作进行经验总结,不可以忘记过去的工作带来的教训;要注意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寻找最合适的工作突破口,逐步加快评价改革工作。

四、知识、能力、认知和情感要互相统一

传统教学方式中过于注重对于目标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传统教学认为知识是根本,而智力、能力和情感等其他方式都是附庸,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严重的忽略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课堂教学完全没有素质教育的功能。而对于改革课堂教学,则需要首先加强对于发展的认知。让教学目标有原来的注重知识教学转变为现在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以此保证达到素质教育需求。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结论教学,忽略过程,这种方式是一种走捷径的教学,让原本有趣的结论的形成过程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条纹背诵,传统教育将知识和智力完全的分离开来。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极探索新的知识,并且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众多困难和挫折,才能深深体会到,这是在学习、生存、生长和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过程。

五、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这就是一种情感教育。教师要时刻注意让自己的真诚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现代教育教学中,很注重情感教学。并且,也有实践证明,将情感教育适当的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总结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的推进。所以,作为一个改革潮流中的语文教师,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前的教育,要保证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生活形成了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也是对于生活的反应。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发展,原本的灌输式的语文教学缺点已经越来越多,“应试教育”让学习的初衷完全的扭曲,单纯的知识的训练,单纯的技巧技能的强化,全都是为了应对考试,这种传统而又错误的教学方法,会严重影响新时期的教育。所以,要加强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并且深入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所存在的利与弊,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快速转变教学观念,将新课程改革更好的应用到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篇3: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创新,策略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使得初中语文教师面临新的业务挑战, 加强教学思想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成为当代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肯定, 教师无法引导学生自主融入初中语文课堂当中来。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降低, 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面临着瓶颈。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将正确且科学的教学思想融入日常教学行为当中,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目前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笔者以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作为研究课题, 是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的。

二、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创新

课堂的导入环节是课堂的重要环节, 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导入环节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 可以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为课堂的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调, 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精彩的导入语更可以振奋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正确地面对语文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情境之中, 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丰富课堂导入环节。一个良好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之中, 更好地分析文字与情感。情境的创设作用于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海燕》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为学生展示一些海燕的图片, 让学生在实像面前对海燕有一个形象且直观的了解。在学生欣赏教师展示的图片的同时, 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语文进行课堂的导入:“你们看图片上一只只飞翔的海燕, 它们多么的自由, 多么的欢乐。你们在教师心中, 就是一只只待飞的小海燕, 教师希望你们有朝一日可以飞往更加广阔的天空, 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今天, 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海燕, 看看你们的未来。”在这样的导入语当中, 学生会对海燕产生一种情感, 更会对课文的内容产生好奇之心, 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情境, 引导学生入境, 这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更是教学思想上的重要变革。

三、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创新

许多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 主要原因是在课堂之上, 只有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解, 他们只能坐在下面听教师讲。显然,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影响到教学成效的提高, 使学生的学习地位与兴趣严重下降。在新课改的形势之下, 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 让学生在课堂上肯定自己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 应当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地分配, 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有时间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初中语文课堂当中找到主人翁的感觉, 才能逐渐融入初中语文的学习活动当中。

比如在进行《成功》的讲解之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不能自己在讲台上将自己对于成功的看法一味地灌输给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使学生对要学习的事物产生主观的认识,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就“成功的定义”这一问题,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学习。这样, 学生的思维活动成果可以得到分享, 学生在课堂当中有更多的话语权, 其主体地位得到肯定。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之上, 学生才愿意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

四、重视语文教学环境创新

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成效, 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 要轻松、愉快、平等。新课改对于教学环境与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平等、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 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多与学生进行互动, 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另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 使学生在课堂之上可以与其他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与沟通, 通过生生对话来强化教学成果。教学环境的创新, 表面上看是一种氛围上的创新, 其实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的体现。

比如在讲解《热爱生命》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 就热爱生命这一话题进行自我观点的表现, 引导学生与其进行互动。教师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生命只有一次,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期待的。我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也不知道自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我想,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珍惜与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保护生命中的奇迹。你们觉得呢?”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学生可以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重视语文课外活动创新

对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讲, 教师很少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从场地来讲,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在课堂之中, 也就是教室之内,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外活动十分少见。在新课改的进程当中, 加强初中语文课外教学就成为一个开发的重要领域。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离开教室, 选择校园内或者校园外开展一些具有学习效应的课外活动。这样, 不仅有利于课堂活动的丰富, 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初中语文学习的乐趣,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比如在进行《雪》的讲解的时候, 教师可以选择在雪天进行讲解。教师先对课文进行引入, 然后将学生带到教室外, 让学生在校园内对雪进行观察。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雪的美丽, 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这样的课外活动基础之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对于雪的看法写个二百字的小文章。利用课外活动, 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对描写对象进行观察, 还大大改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看法,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写作能力。

六、重视语文教学评价创新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较为单一, 特别是在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上。因此, 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之下,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思想, 在教学评价的主体与方法上实现创新。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不再将自己视为唯一的教学评价主体, 给学生进行评价的机会, 引导学生进行互评与自评, 使教学评价手段更加科学, 使学生观点得到认可。

在进行教学实践之时, 教师可以就总体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价。而在教学的具体环节, 比如学生就同一问题展现不同的观点之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学生在对他人进行评价之时, 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反思, 在接受他人的评价之时, 可以更加科学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比如在进行《草》的讲解之时, 教师问到“作者表达的情感”时, 一位学生回答“作者利用对草的描写表达自己对于草的热爱”, 一学生评价其回答不全面, 作者是“通过表达对草的热爱来表达其对于大自然的喜爱”。教师可以在互评之后, 让学生对自己进行重新审视, 进行自我提高。创新型的教学评价可以使课堂公平性得到提高, 使学生更好地找到自我提高的切入点,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成效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七、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教师来讲, 新课改使得其放开手脚, 更加自由地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讲, 新课改使其面对更加新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 更加积极地进行自我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在文字当中找到自我提高的元素,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笔者从不同的角度与课堂环节对新课改形势之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希望以此来端正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想、明确教学方法, 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 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晶晶.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J].现代交际, 2013, 02:159.

[2]舒琦.关于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5:203-204.

[3]杨敏鸽.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点滴思考[J].知识经济, 2012, 14:143.

[4]余万秀.谈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方法[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7, 03:61.

[5]麦瑜珊.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放”与“收”[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06:6-7.

篇4: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创新方法

由于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小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习惯的约束,他们思维灵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不仅具有超强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在新课改中,更加突出的是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作为母语学习的主阵地,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如何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少年儿童上课的积极性,开启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创设创新型课堂成为了新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发展目标。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如何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推动小学语文创新课堂的建设。

一、通过调动积极性,增强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课堂内容,对其课堂内容进行积极地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其中,大量的实验数据表面,学生渴望学习知识是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起积极性的导火索。

在教学实践中,教课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地去设计如何将课题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疑点的方式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然后慢慢地引导着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究的过程,在一开始就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给勾了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一整节课上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努力寻求答案;而且还可以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基于语文教材,挖掘其创新元素

其实,创新因素无所不在,它蕴含在思维、语言、美育、德育之中。在选择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时,可以从人类所特有的真、善、美出发,去启迪小学生,然后再结合他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

例如:在文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当中,谈迁历经千辛万苦才把书稿写完,但是却被盗走了。谈迁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坚定信念重新站了起来,终于写出了《国榷》一书。此时,教师可以抓住“信念”和“厄运”两个关键词设计问题:谈迁遭受到了什么样的厄运呢?他是怎样和厄运作斗争的呢?他又是怎么战胜厄运的呢?教师通过一层层展开问题,让学生一点点地靠近谈迁,进一步了解谈迁,最终学生们明白谈迁是靠着坚定的信念从沮丧中走出,并战胜厄运的。这样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了解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厄运向我们走来时,我们不应该沮丧,不应该颓废,而是应该凭着坚定的信念向厄运挑战,走出困境,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以上例子便是对教材内容提取创新元素的一种方法。学生通过教师所给出的两个关键词和问题的额指引,能逐渐明确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与价值关键,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借用高新科技,增加教学中的创新元素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早已有了较多的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授课教师完全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加入网络、图片、视频、电脑等高科技元素,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进而使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课文讲解时,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共享资源,找到与之配套的小故事或者是小视频,去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们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授课老师还需要结合其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已有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其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另外,授课教师还应该不断地转变其陈旧的教学观念,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教学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全新的要求。

四、合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对创新能力长期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通过教育是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因此,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创新的元素,授课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使其产生一定的思维活动,在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自信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培养自信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小学生在母语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和理解母语的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对语文教学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为此,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切实顺应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综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盛红斌.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J].学周刊A版,2013(12)

篇5: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社会转型的持续深入,我国的经济、文教、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调整转型,这也对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多时,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却没有稳步跟进。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而我们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有义务也有能力从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方方面面进行尝试和创新。我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为目标,积极能动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在提高自己作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对“新课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出于应试教育需要,传统小学语文教育大多以填鸭式教育为主,授课时强调大量知识的灌输,缺乏师生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说,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是典型的“单主体”模式,即:在课堂中,老师不仅是教学的主导,更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元素之一,并不具备主体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应深刻认识到,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所在,语文教学不应遵循固有的模式,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因势利导,同时,应深入领会“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教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为主要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念,并在此指导下优化

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因素,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教师应摒弃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的改革都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解读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以学生为本”需要教师真正从思想上、从认识上进行转变和调整,而不仅仅是“装装样子”、“做做门面”,应真正地理解和认识到,学生乃教学之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感悟,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以此为基础,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感触,还要求教师拥有敏锐的双眼,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的独特想法和观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新奇想法,绝不断然地否定或给予消极的评价。总之,坚持“以学生为本”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我们真正入眼、入脑、入心,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体现。

第二,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构建师生互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人是生活在一

定环境中的人,“环境造就人”,好的环境能让人“不扶自直”,坏的环境却也有着“近墨者黑”的负面影响。可见,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教学环境也是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对教学质量同样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乐融融的教学环境往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高效掌握知识,而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学生如坐针毡、如履薄冰的痛苦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创设活跃轻松的课堂互动氛围,激发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锋与争鸣,本着“赏识教育”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提问,同时,在新课导入环节,多动脑筋,利用教学挂图和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激活课堂气氛。在授课时,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宗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以和蔼可亲的姿态走近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通过引导式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并在思考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第三,探究合作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现代社会并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具有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学习才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式学习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可鼓励学生自发结成小组学习团队,课上共同讨论,课下一起学习,教师在节假日或寒暑假时还可布置一些小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沟通、交流、学习,并在互助合作之中完成指定的任务。这种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起优良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并通过在小组交流中发表自我观点展现出个性和价值。合作式学习模式还能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常言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缺乏“质疑精神”,这样的品质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后期发展和进步的,而合作式学习方法则可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有助于学生课堂交流讨论的圆桌式教学,老师在新课导入或其他环节,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讨论空间或存在疑问的命题,号召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搜集资料的方式证实或证伪,在搜集资料、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且经过这种学习方式的磨炼,学生也会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建构起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在合作中互动,在互动中进步,这种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利而无弊。

小学语文教育应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努力做到“基于学情,以学定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自主能力等为主要目标,力争做到“授之以渔”。著名的教育

篇6: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 要: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一讲授新课一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创新

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此,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学生吹泡泡的情境。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了。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我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这样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讲解认识时间时我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合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教师应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课题时,我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自己涂一涂?总结?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费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健康及富有活力的课堂数学学习活动,具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和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篇7: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石家小学

刘美林

我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参加工作近五年,任教语文。回忆这五年教学历程,颇有感触,加之这是第二轮课程改革,通过各种观摩,研讨,我受益匪浅。这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是众多专家与名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相信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教育事业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这次课改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我认为此次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作为乡村小学,学生的自身素养很难体现出来,他们所见、所闻、所感、、、、、都非常有限,所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作为理论来说:我们需要把学生的素养全面提高,可是在我们实践过程中就不是这么回事啦!语文素养具有语言、文字融合为整体的特征。我们这里属于偏远山区,孩子们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就很弱,加之大多数是留守在家的孩子,长期跟50、60年代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们观念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们的语言很朴实,但是缺乏时代性,所以孩子们也就差不多。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少了一些可以学习的对象。在语文素养这块,孩子们可以说不及格。在语文教学文字中,孩子们学了“哑巴”语文,能正确书写字,但是不能正确使用,甚至有的孩子受到地方语言的影响,读准字音都比较困难,怎么办呢?这就只能从老师入手了,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那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首先就应该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加强学习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是单会教学生读书写字,我们还得教学生做人的一些道理。语文本身是一门隐藏着丰富情感的科目,每一篇课文都对学生的思想有熏陶作用。这也是课改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多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很枯燥乏味,甚至厌学。在书本和学生之间,如何才能处好关系,老师是关键,就看老师如何掌握和运用书本了,老师是书本和学生之间的调和剂,什么时候应该将他们独立看待,什么时候将他们拉拢,这就得随课堂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语文中得到思想的熏陶。其次,我们在教学时,还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善于利用汉语言自身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每个年级都在不同的课文后面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很多老师把这个板块忽略了,有的最多是几句话带过,其实这才是真正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自己学会总结积累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这个坚持是这次课改的主要目的。我们不能停滞不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都得更新。传统教学所出现的问题不能重演,比如:(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教学方式单一。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被动学习现象极为普遍。

(6)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7)忽视学生个性差异,不允许学生个性存在,学生个性受到压抑。

(8)接受性学习模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状况相当严重,学生负担太重,教学效率低下。

(9)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10)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通过这次改革,我们教师应该结合自己所教科目,结合教材、学生、教师、地域等进行改革自己的课程体系,将此设计得开放而有活力,在实践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创新,一定会做得很好的。

(二)、坚持三个维度

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强调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因为这两个维度在传统教学中常常被忽略,或者干脆地说,传统教学重知识与技能,轻方法与过程,扼杀价值观和个性。

教学中仅传授知识与技能,采用灌输式就行,要让学生知道和理解过程与方法就需要探究式教学,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总结。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装在头脑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观正逐渐改变着师生传统的教学观念,呈现给人们新的教学视野,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价值已为大势。在这些新的教学呼唤声中,开放式教学以其独有的价值取向,成为我们当前教学中新的热点,但反观我们当前的开放式教学,颇有点矫枉过正,重新陷入新的谬误之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的发展,其本质是人的个性的发展,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语文课改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和迫切任务。

二、做到四个强调

1、语言文字的运用;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有关专家指出,语言—思想—语言,这是阅读教学应坚持的一个原则。我们首先要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了,才能进入文章的内容,再从文章的内容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写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受到文本思想感情的熏陶,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识字、写字;

坚持每天10分钟练习,做到时时练,天天练。《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里强调:“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才的教学情境。”根据上述的教学建议,方斐卿老师在识字教学中讲了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1)、要根据“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采取相应的教学思路:

要求会认的字,要多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不要做繁琐的字形分析。老师们习惯上让学生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些比较简单、巧妙的办法,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挑选出最巧妙的办法在全班介绍。这样的安排要适可而止,否则学生就会越说越繁琐,使简单问题复杂化。

如: 要求“学会”的字,要让学生认真分析字形,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摆布情况,记住书写笔顺,还要结合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大致了解字的意思。在一篇课文中,既要求认识又要求学会的字,可以在学习认字时分析字形,也可以在写字时分析字形,对要求“认识”的字,要重视“正音”,对要求“学会”的字,要重“正形”。

2)、要根据教材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

单编的识字课文,往往具有集中识字的特点,其中的生字大多在字的音、形、义上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4》是一首有关小动物的儿歌:“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这一课的生字大都是带有虫字旁的字,而且大都成双成对。教学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规律识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单编的识字课,要突出识字,在课文朗读感悟方面应简略一些。但也不能简单地把生字抽出来,脱离课文进行枯燥的识字。新课程教材中的识字课,往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言韵律感很强,要重视让学生朗读、诵读,适当进行感悟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

3)、要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⑴ 集中识字:

基本做法是,先集中归类识一批生字,为阅读做准备,然后教一批课文,在阅读中巩固所识的字。教材是按教一批生字读一批课文,再教一批生字再读一批课文的方式编排的。集中识字的方法有基本字识字、同音字归类识字、形声字归类识字、会意字归类识字、形近字比较识字、反义字比较识字等。

⑵ 分散识字:

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好汉语拼音和一批独体字,给学生以识字的工具;然后随课文分散识字。分散识字注重音、义联系,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为只要特征;它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汉字,以“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来识字。听《恐龙的灭绝》

⑶ 借助拼音识字: 尤其是初读课文时,要注意让学生利用拼音自主识字、读问;认读生字时,要重视利用拼音进行正音。

⑷ 利用图画或直观教具识字。

⑸ 在活动和游戏中识字:

4)、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领悟识字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识字。要训练学生利用拼音识字、查字典识字、利用构字规律识字、利用熟字认识新字、借助图画和上下文猜字、利用生活经验理解字义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先自学生字,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有些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是学生见得比较多的字,甚至根据调查了解,学生已经认识了其中的一些字,教师就可以通过同桌互相指认等形式,让学生抽取出不会认的字,自己想办法认会并记住,再通过读课文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开展生活中自主识字的汇报、交流、展示活动。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要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指导作用。

3、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语文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何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一些矛盾,它们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很好地解决它们,我们才能真正建设起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如今,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拉大,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我们认为若要从根源上解决所谓的“三农”问题,便不能不关注和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为此,我们在观察当今语文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建设与城市语文教育模式相对的、真正符合农村语文教育现状的具有农村语文教育特色的语文教育模式。当然,在进行这种建设的同时,我们必须得考虑如何使城乡语文教育处在一个起跑线上,即处在同一潮流之中,所以我们必须保证城乡语文教育的内容应当大致相同,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源上,即文化层面保证城乡语文教育发展协调。随着社会理性的发展,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在教育实践中,它们也的确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已严重缺失,实践证明传承民族经典文化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有更多的价值,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乃至政治价值,等等。

4、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三、做到四个加强

(一)、加强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

现在经常听人说:许多大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写的字都不敢让人恭维,一追究根底,就说问题出在小学阶段,责备小学语文教学有诸多弊病。常常举出的例子就是识字能力下降,错别字太多,书写不规范……是呀!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学生识字能力下降,错别字不断增加,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别人责难小学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也无言以对。识字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我们小学教师没有任何理由把它交给中学老师去做。于永正大师说:“学写字就是学做人。”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类毛病。”可见写字的意义十分重大。那么是何原因导致学生识字写字能力下降呢?我想主要是近些年识字写字教学的弱化,每到上识字写字课,学生感觉枯燥无趣,教师也觉得没劲,于是教师草草讲完,学生胡乱写写就了事。如何改变现状呢?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加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注意课文教学的层次性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遵循认知规律,经历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一般来说,课文教学应有以下四个层次:①识记生字词,懂得课文中的有关知识;②理解课文内容;③领悟中心,品味语言,懂得写作方法;④以课文为例,迁移运用,进行读与写的实践。在以往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偏重于思想内容的理解,其表现为循着课文的故事情节一路问去,问题问完了,课也就上完了。其间虽有语言文字的教学,诸如解词释句,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处于从属的地位。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这一环节,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显得苍白无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只注意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这一最本质的特征。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重心应落在语言这一思想内容的载体上。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要到位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要注意效益。既然确定为训练的内容,就得训练到位,扎扎实实。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词句又是语言的基础材料,一定要加以扎扎实实的训练。

(三)、加强儿童阅读

我们倡导儿童阅读,还要反对“功利主义阅读”。调查发现:迫于考试压力,作文选、教辅书成为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认定的“合法”读物;教师、家长出于对孩子心智发展的关怀,为孩子提供、推荐的诸多成人文学名著,大多沦为孩子案头的“摆设”读物;孩子间自发阅读流传的某些“畅销书”,以漫画、卡通、通俗童书为主,因常遭师长干预而成为孩子们的“地下”读物。不少家长认为看“闲书”是不务正业,恨不得孩子全身心“扎”到课本里。调查中11.8%的学生表示,因为读课外书而经常受到父母责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儿童阅读应该倡导:儿童阅读那些蕴涵时代和民族精华的经典优质的书籍。但是不要一提“经典”,就想到那些“四大名著”、“安徒生童话”之类的书。童书中也有许多的经典。而且儿童阅读的内容是广泛的,不仅仅包括儿童文学的阅读,还包括儿童的科学阅读,人文阅读(历史启蒙、地理启蒙、哲学启蒙等),甚至数学阅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阅读需要结合孩子年龄特点,保证营养及时合理吸收;面向儿童的阅读题材要丰富、阅读领域要宽广。

(四)、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学生的接受式的学习导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缺乏,新课程把“创新”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论对被教育者还是教育者来说都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者必须首先是创造者,除了自觉献身教育未来和具有较深广的学科与文化素质外,还需要有创新的思想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活动能力;能自觉地关注社会生活,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摒弃“封闭”“单向”“趋同”等传统思维方式,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设计中能充分发挥自己探索创新的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中能营造充满探索精神的课堂氛围,把课堂教学搞活。语文教学本身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和科学。要冲出当今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取得新课程改革的完全胜利,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创造。只有真正发掘教师的创造潜力,才能激发学生群体的创造潜力。

篇8: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出于应试教育需要, 传统小学语文教育大多以填鸭式教育为主, 授课时强调大量知识的灌输, 缺乏师生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说,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是典型的“单主体”模式, 即:在课堂中, 老师不仅是教学的主导, 更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元素之一, 并不具备主体地位。

为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就应深刻认识到,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所在, 语文教学不应遵循固有的模式, 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因势利导, 同时, 应深入领会“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教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为主要教学目标, 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 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念, 并在此指导下优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因素, 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教师应摒弃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 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 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 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的改革都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解读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以学生为本”需要教师真正从思想上、从认识上进行转变和调整, 而不仅仅是“装装样子”、“做做门面”, 应真正地理解和认识到, 学生乃教学之主体,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应放下架子, 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感悟, 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并以此为基础, 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感触, 还要求教师拥有敏锐的双眼, 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的独特想法和观点, 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新奇想法, 绝不断然地否定或给予消极的评价。总之, 坚持“以学生为本”不应只是一句口号, 它需要我们真正入眼、入脑、入心, 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体现。

第二, 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 构建师生互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人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 “环境造就人”, 好的环境能让人“不扶自直”, 坏的环境却也有着“近墨者黑”的负面影响。可见,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 教学环境也是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它对教学质量同样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乐融融的教学环境往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高效掌握知识, 而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学生如坐针毡、如履薄冰的痛苦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教学环境的重要性, 并积极创设活跃轻松的课堂互动氛围, 激发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锋与争鸣, 本着“赏识教育”的理念,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大胆提问, 同时, 在新课导入环节, 多动脑筋, 利用教学挂图和多媒体演示等方法, 吸引学生注意, 激活课堂气氛。在授课时, 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宗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 “对于一切情况,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 以和蔼可亲的姿态走近学生, 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 通过引导式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 并在思考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第三, 探究合作式学习模式, 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现代社会并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 具有团队精神, 善于合作学习才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式学习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日常教学中, 可鼓励学生自发结成小组学习团队, 课上共同讨论, 课下一起学习, 教师在节假日或寒暑假时还可布置一些小组任务,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沟通、交流、学习, 并在互助合作之中完成指定的任务。这种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起优良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并通过在小组交流中发表自我观点展现出个性和价值。合作式学习模式还能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常言道,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 缺乏“质疑精神”, 这样的品质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后期发展和进步的, 而合作式学习方法则可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有助于学生课堂交流讨论的圆桌式教学, 老师在新课导入或其他环节, 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讨论空间或存在疑问的命题, 号召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搜集资料的方式证实或证伪, 在搜集资料、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并且经过这种学习方式的磨炼, 学生也会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逐渐建构起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在合作中互动, 在互动中进步, 这种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有利而无弊。

篇9: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教育部对老师教育学生和教师的工作的要求越发严格,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职教语文教学有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在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剖析,在新课改后,怎样才能依照新课程的标准进行课堂讲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说明,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根据新课改的指示,在传统的教学方法里面,语文教学的主体都是老师,老师整节课在讲台上讲个不停,根本忽视了学生是否接受了所讲的知识。面对这些问题,新课程教学的标准是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引导学生去探索并解决问题。众所周知,教师若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若在课堂的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活跃起来,从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强,教师上课的目标就达到了。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培养他们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先给同学讲一个与这堂课相关的故事,然后再逐渐地把同学的思想集中到课堂上,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本堂课的知识,同时也起到一个开阔视野的作用,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二、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改变

(一)教学模式的主体应该变为学生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存在的普遍现象是:颠倒了课堂的主体,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学生也是在迷迷糊糊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这与新课改的标准是不同的。我国教育部明确指出,新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去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是,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在课改之后,教师的作用是作为一个组织者,组织学生去学校,并且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能够让学生占主导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这样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证明我国教育事业的标准,这是我们反思传统教学所存在的不足做出的正确的选择。虽然说在课堂上,学生应该作为主体,但是也不能忽略了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引导者,学生也不会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若教师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和组织作用,课堂的效率就和传统教学没有什么异同。所以,在课改之后,摆正态度,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因为,在某些时候,引导作用极其重要。

(二)教学的环境应提高

保障高质量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良好的教学环境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保证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的因素,教师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之一,使学生在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将被激发。人文环境是构建良好教学环境的主要目标,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传统语文注重的是知识标准化的答题模式,标准化的答题模式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限制,也让教师提问的方式只固定在某一种,这样会使得成绩较差的同学更加对他们自己失去信心。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适当开展课外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后的标准中,课外的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适当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拉近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老师会有一种亲和力。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把课堂搬到室外,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这才是我国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外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中的问题,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现如今,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存在是很正常的,但这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并使教学方式得到优化,以便于满足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 可以让教师摆脱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改,教师应该主动去适应这种方式;新课改,学生可以感受语文课堂上的动力。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我们应取其精华,运用到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做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舒琦.关于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2]唐建刚.新课改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初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3]翟张从.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

育,2013(62).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优秀体育教案《放鞭炮》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施工质量责任制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