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2022-12-16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而且要求:“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 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 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用学生熟知的例子, 去替代枯燥的例题。“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曾看到过这样的调查:给一位低年级的小朋友依次出了两道题, 第一道是:一个数是7, 比另一个数少2, 这个数是多少? (回答:7—2=5) , 第二道为:晓波有7朵小红花, 比玲玲少2朵, 玲玲有几朵小红花? (回答:7+2=9朵) 。同一个人, 相同的数量关系, 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可见,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该小朋友之所以能对第二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是因为第二题的内容贴近生活。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看到应用题生动的背景, 从而能借助于生活经验, 进而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把握解题思路。

二、让“体验”走进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体验”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理念之一, 并指出“体验”是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可见, 变数学教学过程为学生体验的过程刻不容缓。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 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体验学习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而, 在教学中, 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 在思考中创造, 在创造中发展。在教学中, 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 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 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我听过一节一年级上册《比高矮》, 教师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 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 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 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 够不着, 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 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 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 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 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 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 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 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 再次比高矮, 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 谁比较矮, 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 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 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让“情景”走进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的认知规律,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情景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 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 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 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 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 教了“比和比例”后, 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旗杆的高。旗杆高参天, 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 少数几个窃窃私语, 提出爬上去量, 但是两手抱着旗杆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 先用绳子量杆, 下来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 可如何上去?这时我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 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 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 量得这影子长1米。于是, 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 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旗杆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 (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 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 算出了旗杆高。接着, 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旗杆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旗杆高:旗杆影长;或:旗杆高:竿长=旗杆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增长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摘要:新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课堂, 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不断地自身调节, 以达到课程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 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2] 《小学教学设计》 (中旬·数学) .

上一篇:浅谈如何善待差生的不良行为下一篇:略论生存意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