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时代的热流温暖语文课堂教育论文

2024-04-25

让时代的热流温暖语文课堂教育论文(通用6篇)

篇1:让时代的热流温暖语文课堂教育论文

让时代的热流温暖语文课堂教育论文

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变化,语文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文化的载体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新的时代、新的思想、新的通讯工具,正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思考模式,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课堂也应具有时代特色,接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沟通的欲望。

一、以时代气息的语言充实课堂交流语言

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意识,这是教师语言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作为教师要“睁眼看世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切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大量阅读报刊书籍,时刻注意影视广播网络,从中汲取极富有表现力的现代交际语言,摒弃陈旧落后的术语,使自己的课堂语言不断升华,如教师把“抄袭”说成“复制”,把“榜样”说成“偶像”,把“学困生”说成“潜能生”,把“请大胆举手发言”说成“请给自己一个表演的机会”。把与老师看法一致的同学说成“知音”,把划分课文段落说成文章可以分成几大“板块”,把归纳中心思想说成文章的“精神或灵魂”等等,教师的语言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学生就越会觉得这老师亲切,与他们走的近。

二、以多元的文化艺术纳入课堂交流内容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影视文学几乎成为大多学生最喜欢的文学样式。许多名著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往往不是原著,而是改变的影视作品。,“超级女生”异军突起,铁骑横扫,从一个地方电视台的娱乐节目逐渐升温成一种众说纷纭的社会现象,学生关注率相当高,当这种流行文化渗透到平时学生的交谈中时,作为我们教师不妨网开一面,一起来说说“超女现象”。又如学习《龙宫索宝》,学生都爱看电视剧《西游记》,能否先从电视剧孙悟空形象说出去,然后再学课文,接着一起比较视频与文学作品内容上异同,进而谈谈影视、文学作品两种不同文化表现形式各自特点及优劣,整堂课下来,学生兴奋异常,师生交流极为热烈。

影视可以有机融入到课堂中,同样小品、相声、流行歌曲、戏剧等其他娱乐节目都可以根据文本需要作为课堂交流的内容,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拓宽知识面,作为文本的.有益补充。

三、以丰富的时代素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认为:“语文课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的过程,而不足是特定的知识的载体”,根据这一理念,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没有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的意识,缺少跨领域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索然无味,无论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口若悬河,但在一部分学生眼里,书中的形象与自己毕竟有时间、空间上的差距,离现实太遥远,无法走进学生心灵,也就不能与学生深入沟通。

“语文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念,要求教师必须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轨。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经常引进时代活水,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必然激起学生对语文的极大兴趣。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会对什么感兴趣?我会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会喜欢听什么样的课?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想想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网络越来越介入到学生的生活并影响到他们时,我们可组织一次“中学生上网聊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当周杰伦、姚明成为学生偶像的时候,老师可组织“如何看待偶像”的课堂讨论……那些时刻,青春的热情被唤起,青春的热情在涌动,大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教学效果之好是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难以企及的,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增进师生间的情谊。

四、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促使语文课堂不断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单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单一教学工具,往往会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造成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能迅速增加,学习兴趣不能有效激发,想象能力不能充分培养,自主学习不能科学进行,要想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更是难上加难,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设备电气化,教材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这正由于此,它的使用可以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增加了学生使用的范围,扩大了教学的可能性。形声化的教材使教材更具体直观化,从而增加了教材的形象性、生动性,有利于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表现手法借助电、光、形、声的神奇配合,可以丰富多样。它把无声的书面语言与有声的口头语言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音、形、义相统一的语言,使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数量、质量、速度都起了质的变化,可以扩大教学的容量,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也大大加快了课堂的节奏。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引发创造性思考。它又具有交互反馈功能,我只可以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摈弃以教师传授为中心、学生只是消极被动接受的陈旧套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直接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古老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让时代的热流温暖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更富时代的气息!

篇2:让时代的热流温暖语文课堂教育论文

关键词:信息时代,电影,思想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的推动下, 计算机技术正在不断普及, 计算机文化的迅速传播使我们走进了一个新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思想教育应该贯彻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人为本, 从学生的思想现状出发, 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资源, 让电影走进大学的思想教育课堂。

一、电影所具有的思想教育意义

一部电影, 可以记录一代人的人生旅程, 展示一个时代的青春风采;一部电影, 也可以影响一代人的思想历程, 在一代人的记忆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一代的青年人, 就是在一代电影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正如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 不会忘记电影《小花》、《上甘岭》这些激励和鼓舞了一代人的好电影, 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 都有令我们难忘的电影。电影之所以让人难忘, 其内涵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难忘”正是衡量思想教育成功的标尺。

自有文字记录以来, 在岁月的河流中, 生活留下了颗颗闪光的宝石, 这些不朽的文化“宝石”经过岁月的洗礼, 放射出夺目的光芒。我们读典读史, 会感受到人类灵魂深处的悸动。经典的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 例如《傲慢与偏见》、《唐·吉诃德》等, 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间接地从电影中看到, 或者说, 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时, 可以先看电影, 再读经典。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电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电影呈现给我们的, 是一个浓缩的世界。我们一起看电影, 却能看到不一样的人生。看电影《罗马假日》, 有的人能看到人性的弱点, 从而体味到宽容的重要;有的人能看到人性的优点, 从而体味到生活的美好;有的人则能看到奥黛丽·赫本所扮演的安妮公主的高贵典雅。经典的电影就是一部全面的思想教育教科书, 这部书的每一页都能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二、电影进课堂符合时代的特点

今天, 历史的车轮驶入了二十一世纪, 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出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学生, 与之前的任何一代人相比, 可以说是在现代化科技下长大的, 比之前任何一代人都更具自我意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对这一代人的教育影响显得越来越苍白, 而电影 (影视作品) 以其宏大的场面、直观的情节更容易让学生从灵魂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

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老师在一次报告中, 提到一个关于陶行知“老母鸡吃米”的故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作报告, 把一只老母鸡放到了讲台上, 说:“这只老母鸡已经3天没有吃东西了, 你们看我怎么喂它的?”说着一把抓住老母鸡的翅膀让鸡吃米, 老母鸡头一歪, 不吃。陶行知说:“看来还要加压!”又按住老母鸡的头, 使劲让它吃, 老母鸡昂着头, 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 就是不吃。陶行知说:“看来这种方法行不通, 要换个方法了。”他放开老母鸡, 捋捋老母鸡的羽毛, 摸摸它的头, 老母鸡慢慢安静下来了, 突然发现前面有米吃, 冲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这个故事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我们的思想教育像不像要老母鸡吃米, 求知求索本来是人世间最大的乐事,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老师的说教, 而逆师道行之, 痴迷于网络, 厌倦现实生活?究其原因, 我们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育, 而是一味按自己的思维进行强迫式教育。因此, 教师要巧用影视作品的“寓教于乐”的方式,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电影进课堂, 有助于学生快速学习人类的优秀思想成果, 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 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德。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电影就如一溪活水, 滋润着思想教育的土地。它生动活泼, 寓教于乐, 深受学生的欢迎。让电影进入课堂, 可以创新思想教育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 使他们的思想如凤凰涅磐一般, 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精心选择电影教材

运用电影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 应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 精心选择“电影课程”。笔者在思想教育课堂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以下影视内容:

1. 经典电影《罗马假日》, 诠释爱情的真谛。

爱情是青年学生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根据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精心选择了一些经典的爱情大片, 例如《罗马假日》, 学生看第一遍的时候, 都笑得前仰后合;看第二遍的时候, 有了淡淡的忧伤, 看到了其中的真、善、美, 尤其是对“责任”有了充分的认识。经典电影, 能净化学生的心灵, 升华他们的思想, 其教育效果远非简单的说教所能达到的。

2. 大片《木乃伊》, 锻造学生的英雄观。

《木乃伊》电影场面壮观, 气势恢宏, 给人以极大的视觉享受。如果只停留在娱乐的层面, 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怎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自由辩论, 充分阐述自己观点。学生谈到了人性, 讨论了其中“真正的男子汉”的英雄气概, 讨论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在这样的讨论中, 学生明辨了是非, 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这是一种快乐而有效的教育。

3. 电影《美丽人生》, 让学生理解生命之美。

《美丽人生》讲的是:犹太青年圭多和儿子因犹太血统被关入集中营。圭多不愿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悲惨的阴影, 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 他骗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他以游戏的方式保护儿子的童心, 自己却惨死在纳粹的枪口下。电影前半部分幽默诙谐, 后半部分悲凉凄惨。这部电影阐释的是人生美丽如斯, 学生在看了以后, 无不受到心灵的震撼。这部电影让他们明白了生命的壮美, 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不论人生境遇如何, 都要笑对人生。

4.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让学生体味人生。

“Remember, Red, hope is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瑞德, 希望是件美丽的东西, 也许是最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死的。) ”这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经典台词。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励志型影片。蒂姆·罗宾斯扮演被误控杀妻而判入狱二十年的银行家, 他早就计划了逃狱之计, 但表面上不动声色, 而是利用他在税务上的专业知识跟狱方职员打成一片, 又跟囚犯中的老大结成好友, 从根本上改变了狱中文化。我个人把它作为保留影片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积极主题, 它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 它让我知道人的一生中所应该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当一片羽毛缓缓飘荡的时候, 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优美的圆舞曲, 因为不论拿到的是什么, 巧克力永远都是可口的。“忙着去活或是忙着死去?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相信自己, 不放弃希望, 不放弃努力, 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学生观看了这部电影后纷纷交流心得, 从中体味到了人生的真正内涵。

四、拓展延伸, 强化教育实效

1. 看电影作品, 引导学生读经典。

看完电影《傲慢与偏见》后, 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原著,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会自发地找原著来读。看影视作品是快乐的, 读原著更快乐。

2. 看电影, 思人生。

教师和学生一起看电影, 就是一次思想的聚会, 观念的联欢。学生在感受到影视的巨大魅力后, 自发地进行讨论,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 把讨论引向深入。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做一个微笑的倾听者, 必要时再参与讨论。教师在自由辩论中发现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偏差的时候, 应该给学生有益的指导, 对于学生的美好感受给予热情肯定, 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在这样的讨论中, 教师是一盏明灯, 照亮学生思想的道路。

3. 就某部或某类电影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

看完经典的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之后, 可以组织学生就此进行专题研究。例如, 看电影《死亡诗社》之后, 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其中的经典台词:Gather your rose by the time you may, old time is going to fly.And this same flower is smiling to you today;tomorrow will be die. (及时采拮你的花蕾, 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 明天就会在风中枯萎。) 学生对此有极大的研究兴趣, 他们会通过网络, 分享心得。

篇3:让语文课堂充满时代气息

那么,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让学生们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让学生遭遇上述题目时能轻松应答呢?笔者认为:转变观念是关键。语文老师要树立在课堂注入时代信息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主动拓展视野,把握时代脉搏,感受时代活力。

上述北大的语文试题让传统课堂下的考生感到“怪”,有点“刁钻”。如若从语文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却完全与语文新课标一致,如果说“怪”或“刁钻”的话,就是超越了课本,注入了更多的时代气息。“博雅塔前人博雅”题一改以往对名句记诵能力的考查,而是利用考生对对联知识和北大的了解,现场作对,考的是运用能力。《青花瓷》歌词的语法错误,提示着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东西从语文的专业角度看却可能包含着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缺失。也衬托出作者、唱者语文素养的不足。驳斥腐败官员的谬论,除了要求学生在“驳”的力度和角度上下功夫外,还要引用5句古诗词,古为今用,灵活不失新意,同时这篇驳论文也渗入了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北大语文考题中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如果语文课堂仍拘泥于课本,而不注入大量而又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那语文教学将失去语文的本色和那份独具的精彩。语文课堂注入时代气息可以增添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大量贴近学生生活极具时代性的语文素材对吸引学生和实现语文课堂三维目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

当然,语文课堂注入时代气息并非是完全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弱化课本功能。传统语文教学也有其优点,如对字、词、句、文的析剖非常到位,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而课文中的篇目也是专家组整体综合考虑、精挑细选而成,其科学性系统性不容怀疑。语文课堂注入时代气息也不是什么流行的东西都拉人课堂,没有目的地塞给学生,而是需要甄别,为我所用。正如郭德纲谈相声改革时所说,相声能够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所以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他在《论相声50年之现状》中说道: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充斥的假东西太多,抽假烟、喝假酒、看假球、听假唱、穿假名牌、戴假头套……天底下就王八是真的还叫甲(假)鱼!即使是在这个网络横行的年代,他也不玩“无厘头”式的搞笑,而是注重与时代的有机结合,采取了与其他传统相声演员完全不同的方式,在回归传统的剧场里一点点地成长起来。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将传统语文教学优点,通过极富时代气息的素材表现出来,语文教学的活力便会自然焕发出来。

但是,课本和课堂远远不能满足那些正处于求知欲极强年龄段的学生胃口。所以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视野和优势,将学生的胃口引向丰富而广阔的课外天地。如我在讲秦牧的《船的崇拜》时,联系到福建武夷山的“船棺”之谜的最新探究结果:在讲到文物保护工作时,结合了长江三峡库区中采用的最新的整体搬迁方法:在讲《赤壁怀古》《论语》时,分别结合“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等;在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想到了龙应台的《目送》;在学杨朔的《荔枝蜜》时,我给学生介绍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种把生活之水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的做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语文课堂要充满时代气息,需要语文老师有一颗时刻准备获取信息的头脑,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关心社会、关注时代、把握时代脉搏。而这一生生不息的伟大时代正是可以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时代气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宝库,报刊杂志、电视和互联网各种媒介为我们快速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因此,语文老师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要有一根对时代气息敏感的神经,一双关注着时代发展变化的锐眼,然后把自己所察所思适时地引入语文课堂,让丰富的时代气息成为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这为语文老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语文老师综合素质水平高低恰恰又是课文课堂这块“半亩方塘”的清澈、生机盎然的“活水”保证。舞台是否精彩完全由舞者决定,课堂如斯。

需要指出的是,在强调课堂教学注入时代气息时,我们必须把握好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度”,一切要从课堂的实际需要出发,灵活掌握,随机应变,不能一味求新求奇而忽略以文为本;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仍要作必要的讲解,要给学生讲深、讲透。将时代气息注入语文课堂,就是要让丰富的素材吸引着学生去多看、多思、多说、多写,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训练的同时,通过加入贴近时代与学生生活的素材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责任编辑黄日暖

篇4:让时代的热流温暖语文课堂教育论文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 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情感性和人文性, 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无论是陶冶人的情操, 还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都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见,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中学语文教学这块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如何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做到与心理教育的融通呢?在教学实践中, 我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探索后, 尝试的以下几种方法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颇有成效。

一、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 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中学语文教材就像一座博大丰厚的文化宝库, 蕴藏着许多寓意深刻、思想内容丰富的美文, 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文化沃土。通过学习这些课文, 引导学生用纯真的心灵感受生活的美好, 人性的高洁, 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操的陶冶, 心灵的净化。所以利用教材中的真善美, 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 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现在的学生生活几乎一帆风顺, 大多为独生子女, 吃苦少, 所以多表现为意志不够坚强, 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 心胸不够宽广, 易为小事耿耿于怀。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真善美的因素, 引导学生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如上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时, 我就让他们讨论“你认为男子汉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我们班的男子汉们表现怎样?”, 学生们讨论热烈, 很多男生开始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并有了积极的改进;在练习中优秀的阅读短文也可以用来讨论评析, 如:《一碗阳春面》, 母子三人为度过难关团结一致, 互相鼓励, 不屈服, 乐观向上, 面店的老板友善助人, 善解人意……, 这些美好的品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古今大量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狭隘, 宽阔胸怀。看看“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苍海”等, 是不是会顿生一股豪情。而毛泽东的诗词的则更加可以把人带到一种高远的境界, 让人领略豪迈的激情。

二、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 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据调查, 青少年的一般心理障碍表现为逆反心理、离巢心理、性格孤僻等。青少年其实是思维最活跃的, 但由于其本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 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 时时会迷失自我, 内心经常交织着各种矛盾, 如努力与懒散、开朗与忧郁、大胆与怯懦、合群与孤僻等。他们需要把内心积郁的对社会的认识, 对人生的感受倾诉出去, 却又不愿向父母或师长倾诉, 他们更愿意和朋友谈心, 但倾诉之后很可能是共同茫然。作文是学生精神世界独特、鲜活的建构。通过写作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避免心理问题扩大化, 往往能获得意外的“丰收”。

在一次次作文中, 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人格得到升华。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动之以情, 晓之以行, 可对学生进行是非、美丑、爱憎、荣辱等人格教育, 一方面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可以倾听学生的心声, 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摆脱烦恼, 走上心理健康发展的轨道。

同时学生在作文中倾诉了他的喜悦、烦恼、体验、感受, 教师应真诚地理解, 针对性地引导。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原理, 人在满足了生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之后, 还有成就感的需要, 那么在讲评时朗读佳作是一种很好的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做法。所以, 对于初中学生, 不仅是佳作, 甚至是佳句,

三、充分利用课堂讨论, 张扬个性, 鼓励创新

当前有不少小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由人际关系不良引发的心理问题占了绝大多数,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倾听, 不敢说话, 自卑退缩, 怯交往, 由此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手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围绕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开展各种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 在讨论中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 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大胆地展现自我, 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 发表自己的见解, 激活思维, 这样才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否则, 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 学生也会在长久的标准答案的教育下失去自我。

篇5:让美德教育滋润语文课堂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美德教育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作为引导者, 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爱憎情绪, 会深深地影响学生。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把握各种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水到渠成的进行美德渗透, 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以情感人, 这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在历史长河中, 无数的英雄人物, 甚至是小人物, 他们的身上有着那么多的闪光点, 在每一堂课中,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的闪光点挖掘出来。如教苏轼的《赤壁赋》一课时, 教师介绍作者遭受贬谪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人虽处逆境仍能坦荡乐观的面对生活中挫折的人生态度,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有利于塑造当前学生健康的心理。再如, 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 通过对刘和珍预定《莽原》杂志, 担任“风潮”领袖, 忧虑母校前途, 以至最后在段府门前喋血, 危难中相互救助这一系列事迹的描写, 塑造了刘和珍追求真理, 勇于斗争, 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的革命青年的形象。在教学中, 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使学生感受到其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育学生学习革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从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二、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有效的美德教育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阅读是一种积淀, 积淀有多深, 行程就有多远。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积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 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读经典国学, 读《三字经》《百家姓》, 读《论语》《孟子》《庄子》,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让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读中国文学史, 读先秦的诸子散文, 读儒家的那种“安天下, 济苍生”的理想;读那种“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高尚;读道家, 读天人合一的境界;读墨家, 读他们的勤俭节约。读汉代的乐府诗, 了解诗是从人们的灵魂中流淌出来的东西。读《三国演义》, 了解三国时代那广阔的背景, 那无数英雄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尽情的挥洒自己的雄才伟略。

不但让学生们阅读中国古典名著, 同时也鼓励学生读外国名著。读《简爱》, 让他们学会坚强;读《复活》, 让他们明白托尔斯泰的人文情怀, 读《老人与海》, 让他们明白硬汉精神。

巴金曾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 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 鼓励我们, 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通过阅读, 学生可以把握和领悟真善美, 感受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这是靠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靠情感对情感的激发, 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 决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

三、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美德教育

作文即做人, 人品高尚, 那么文品则高尚, 笔下的作品自然高尚。巴金老人一生质朴, 向上, 爱国, 他的文章才能的那样感人, 那样有感染力, 才能有那么多的闪光点。文为心声, 学生的作文最能反映他们的立场、思想和情感。在作文指导中加入美德教育, 我们会在作文中体会到学生对世界的认可, 对美好未来的喜爱, 对一种积极向上精神的追求。另外, 学生有深厚的课外阅读基础, 在作文中, 绝不会粗制滥造东拼西凑, 他们会厚积薄发, 文如泉涌, 会文以载道, 会有高尚的情操。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美德教育

语文是人生阅历、人生体验的浓缩, 是学生心灵的映照, 学习语文实际上是在学人生、学做人。这样的教学, 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学科教学本身, 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是真正的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 我和我的学生们是这样做的:

1. 高一入学的时候, 我就要求学生写《阳光日记》, 并不定期地进行评比, 很多学生一直到高三还坚持写着;

2.每次寒暑假, 我都介绍一些优秀电视节目、经典影视作品给学生, 要求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认真去看, 开学回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评比;

3.坚持做自己的文摘。每个学生定期精选上交五篇美文, 由学生主动报名做编辑, 把这些美文分栏目编辑成册, 学生为自己的文摘起名为《文艺青年》;

4.经常设置一些评选活动和竞赛活动, 如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开展课本剧表演, 诗歌朗诵比赛, 演讲会, 辩论赛, 语文知识竞答等活动。在一次次的挑战中,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 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实现学习知识与美德教育的双丰收。

五、在言教身教中渗透美德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 知行不可分”, 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 并内化为思想行动, 为学生作出榜样, 这样, 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亲其师, 信其道”, 作为教师, 我们有责任, 让学生在他最美好的年华里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作为教师, 我们有责任, 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 让学生在他受教育的时候享受最美好的教育。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讲过:“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立竿见影, 要教在今天, 想到明天, 以明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要求, 德才标准指导今日之教学。”我相信只要语文老师有浓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谨记“以人为本, 放眼未来, 教书育人”, 定能让美德教育, 滋润语文课堂, 开出灿烂的太阳花, 朵朵朝阳。

参考文献

[1]李菲.论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才智, 2010 (08) .

[2]刘国强.语文教学中应加强传统美德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年09期.

篇6:语文课堂,不要让生命教育缺位

近几年,传媒常使我们触摸到一些无奈的怪事:那些始终成绩领先的“优生”,因遭受挫折而跳楼自杀;自觉无望的“差生”,因不甘寂寞而出走闹事,无端毁灭了自己的生命。生命在他们自我意识的价值观中,变得无足重轻。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一些中学生视自己与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个体构建的不易以及生命的珍贵意义和价值。轻易地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

笔者批阅过一些学生的作文,他们在作文中详尽描述着如何肢解一只青蛙,看着它如何血淋淋地死去,心里便体验到了一种快乐;揍了别人,看到他倒在地上之后,自己就有了一种英雄的自豪感。人性中冷酷残忍的一面,极为彰显,表现了对生命极大的漠视。这些都与我们对生命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也经常听到一些这样的话:考不上大学,大不了就去死。虽然有的不会付诸行动,但从另一个角度我们看到了当今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淡薄,由此我感到语文教学不能缺失了对生命教育的关注。

一、充分利用教材,构建教师生命教育的意识

翻开我们的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例。每一册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对生命的阐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开篇就花了整整一个单元,来引领我们的中学生对生命问题进行领悟,对生命进行思考,可见生命教育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教材中。正如这一单元的提示所言:“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新学年开始了,你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基本是有关动物的选材。动物是人类生存的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小动物与大人类都是生命,生命的样式不同,善待它们也是善待生命的情感体现。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都是名人名篇。阿长与《山海经》(鲁迅)、《背影》(朱自清)、《台阶》(李森祥)、《老王》(杨绛)、《信客》(余秋雨)。我的理解:当我们对生命个体珍爱时,也表现出对他人对普通人的关照,对弱者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对世界满怀热爱的情感。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描写大自然的生态。佛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万千世界就是由这些细微的生命构成的。人类在大自然的庇护中与之相生相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生命便是尊重人类自己的生命。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都是不同国度的名家散文。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无数先哲呼唤自由和正义,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代,用他们对生命的爱对生命价值体现出来的大爱诠释。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些都是语文教材中以生命为主题的文章,他们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将其作为自己教学目标之一,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安排。

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说过:“生命教育是学生生长的内需,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作者生命的倾诉,将二者艺术地完美地融合,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营造生命涌动的课堂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领他们体悟生命的珍贵,建构生命的信念,探求生命的真谛。生命在解读文本中飞扬,语文教学美景如画。”

二、充分利用感悟,构建学生生命关爱的意识

将语文教材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大致分类。一是直接写对生命的看法的作品,如《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珍珠鸟》、《再塑生命》等。二是有关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如《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老王》、《信客》、《谈生命》等。三是对自然及其他类生命的关注,如《珍珠鸟》、《斑羚飞渡》、《那树》、《地下森林断想》等。许多课文的作者的事迹就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还有“综合性学习”里的内容,如《成长的烦恼》、《微笑着面对生活》等。

阅读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讲析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悟人生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由此感受到作者的彻悟,对生命的感谢。

领悟冰心的《谈生命》:“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这些有侧重的文本让学生了解,每一个现存的生命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教师在整合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努力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感悟珍爱生命,提升对生命是坚强的又是脆弱的认知力度。让他们在年少的时候就能够懂得,生命无论以任何方式存在,都应该尊重它存在的方式。任何生命存在,没有高贵与低贱之分,只有形态与方式的区别。如果学生能够从我们教师的生命体验中,从我们的语文课上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是自己对生活状态的认知、感受的过程,这期间一定会有各种经历,无论有怎样的艰辛、磨砺都应该也必须学会承受。犹如宗璞《紫藤萝瀑布》里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生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那么他就能够在未来的生命过程中有所准备,从而能够笑迎一切风雨。

怎样激活学生的语文写作思维

王华明

(东台市溱东镇中学,江苏东台

摘要:本文就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作探讨,旨在通过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为他们的写作创新奠定基础。作文是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综合表现,写作思维的发展对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推动作用。学生作文,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都离不开思维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则为上述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关键词:写作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想象的贫瘠,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凡是具备或初步具备了独立性、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条理性、严密性等思维品质,其写作水平一般较高。这种活跃的思维也为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添上双翼。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1.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乐思。

不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尚处于“未开发”或“半开发”的状况。学生的这种创作思维缺少必要的点拨和指导,教学时就必须依照青少年的思维认知规律,通过一定的激活方式予以展开。教师要多做“开发”工作,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独特个性去把握作文的关键之处,这样就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使学生乐思。

创设写作背景,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可直观教学,让学生从感知和意象入手展开形象思维;

三、充分利用课堂,构建人类生命美丽的意识

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息。诗意地栖息就是拥有一颗净洁的诗心,让心灵冲破现实的束缚,遨游在一个无限的意义世界。语文天地就是一个生命诗意的天地。舒展手掌,再轻轻合拢,掌心里会有什么,真的也可以想很多。语文课堂是一个缤纷的世界。语文是什么?是一钩弯月,是几叶残荷,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是那“两三点雨山前,七八颗星天外”,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天空中飘过一片云,那是我们童年的梦,疏疏淡淡,自由自在,你的心不免怦然撼动;傍晚一方余辉斜射在对面的墙壁上,印着几缕枝条,你顿感有了几多的诗情,于是我们的笔下便如淙淙溪流,浸润了你全部的思绪。诗意的语文是用生命演绎的。有这样的诗情画意,生命愈加美丽。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今还忽视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词语———“爱情”。似乎什么教育教学目标都可以设定,唯独爱情教育被抛弃在教育教学的目标之外;似乎什么都可以教育,唯独爱情不能教育。这很不符合人的生命生理规律,生命的发展岂能避开情爱?遗忘爱情教育,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让我们再去读读《诗经》,从作为篇首的经典《国风·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到《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国风·周南·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篇篇美丽的诗歌,无不饱含着美丽的期许,温情的人性,无限的热爱,彰显着生命中爱恋的情结。它们从远古时期就以文学的样式表现了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换一个角度说,生命的起源就是情爱的起源,它是生命的本质属性。

也可以启发提示,打开学生的思路;还可采用续写、扩写、改写、补写等多种形式,引导思维。学生在这样的写作背景下定能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依据文章题目要求去寻找藏于生活中的素材来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给学生提供思考的必要条件,为学生开掘思维的源泉。在校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丰富的“思源”。当然,多读书,间接接触生活,也是“思源”之一。这种思维训练方式也就是被称为“间接思维”,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也能够为自己积累一些优秀的写作素材。学生也能从中找到自己所要的写作素材。

有时命题不当,会堵塞学生思路。题目太大太小,学生无从“思”、太窄太死,学生不能深入“思”;太偏太怪,学生难以展开“思”。作文命题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等出发,设计新颖、活泼的题型,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写得出,想得开”。我们在教学时不妨对文章的题目变换一下,让学生依据所变换的题目换一种写作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定能够从中有所感悟和收获。

2. 创新思维训练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作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上,要结合写作技能的训练,同时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也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写作思维的能力,学生从所训练的模式中找到自己探寻的知识。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通过文学的语言,通过文字的塑造,通过文化的传承,通过教师再创造的提升,看到情爱的浪漫与温暖,生命存在的美丽与动人。由此在成长的日子里认识到,生命是温柔的,生命的过程虽然会有痛,但痛并快乐着。对美好事物的一份爱,对异性好感的爱,这是正常的生命需求,这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正因为生命过程有这样无数的美丽,我们更应该爱护珍惜生命。

生命意识,本应在教育中传递给一代代的人们,人们对自己生命中的美好认知得越多就会越清醒,对一个问题的认识越高就会越理性,人类本质的心灵感受在历史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就会愈加绚丽。告诉他们那份对异性的情感是生命中的必然,爱情,那是生命中圣洁、崇高、神圣的美丽。用唯美、浪漫、圣洁的爱情观进行真切的解读,会有利于学生的生命走向更丰富多彩。构建人类生命的美丽意识,就能够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程度。所以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认识生命的历程,用寻找美的眼光去审视生命,生命是美丽的;用创造美的眼光去构建生命,生命是诗意的;用驾驭美的语言去演绎生命,生命是让人陶醉的。

生命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生命观,接受生命,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伦理,发掘生命的意义并珍惜生命,在生命力的发挥和奉献中去体会生命的魅力。学生最终会体会到:正是生命的可贵可爱、不可替换才赋予生命以应有的人生价值。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语文学科在既担任着教书又肩负着育人重任的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珍爱生命,那才是本质。没有生命,何以教育?

上一篇:2016年小学语文送教下乡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