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论文

2024-05-21

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论文(共10篇)

篇1: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论文

1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早在17、18世纪体育俱乐部就成为了欧洲国家所进行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16英国就已经出现了高尔夫球俱乐部。而在如今,俱乐部形式已经成为各国发展自身体育事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在一些欧美国家,这样的体育俱乐部主要分为了两种形式,一种是业余的,另一种是职业的。而我国高校在推行体育改革中所倡导的体育俱乐部主要是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并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现状而进行实施的。在新时期,高校的体育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课程设置方面会对学生的爱好与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进行很好的结合,来考量是否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一般都是将体育课作为必修课程来学习,在教学内容方面不仅要使得学生能够相对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也能够通过体育课堂学习到某项体育运动的技能。因此,在很多高校中都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上安排了篮球、足球、排球等一些传统的球类项目,还有体育舞蹈、健美操、网球、跆拳道以及太极拳等深受学生喜爱的健身运动项目。高校俱乐部活动的开展大都是依托于高校的体育教学以及俱乐部的社团形式而存在,而各种各样的体育协会很多都是由学生自发的组织进行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体育运动开展的水平其实并不高。但是体育俱乐部因为会有专业人士的.辅导,并且在学习与锻炼的时候能够保证有充足的场地且运动器材也能够很好地得到保障,因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比较高。

篇2: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论文

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应该培养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在体育学习中提高其体育能力。在教学形式上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年级不同,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体育俱乐部课程。这首先需要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改变体育教学中以教材、教师以及技术技能为中心,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引导下,需要以学生的健身活动为主,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辅导学生进行练习,而不是主导整堂课程的讲解活动。这样教学模式的开展与实施会使得学生与教师的自由空间会大大增加,使得彼此对于教学或者是学习都能够减少大量的压力与负担,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养成一种自觉锻炼的习惯。其次,体育俱乐部模式需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当做到足够的重视。最后,还需要能够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予以足够的尊重。强化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这样能够对传统体育教学中只重视技术的弊端进行有效克服,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不断培养起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

2.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

将高校体育俱乐部归入到体育的教学管理体系之下,能够使得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在这一俱乐部里进行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技术的学习,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以及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俱乐部的形式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不断地对大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规范与引导,这样能够使得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能够很好地与学生课余的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以保持两者之间的同一性和连贯性。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设置形式,可以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课时限制进行突破,将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这一过程延伸到这一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可以将终身体育设立为一个主线,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系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了解自己,使学生自身能够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并因此而受益终身。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它能够很好地发挥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十分重视,因此能够成为我国如今在普通高校中比较理想的一种体育教学的模式。

2.3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

通过不同形式的体育形式来调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热情,培养起大学生对于体育的热爱与兴趣,这就是在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同时也成为高校采用体育俱乐部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当能够实现以下目标,即,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不断推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体育道德和竞争意识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2.4学校需要因地制宜里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

在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时,学校应当充分考虑到自身学校所具有的特点。对于学校自身的长处应当做好保护以及发扬的工作,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需要将社会化以及生活化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地引入进来。在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中以及项目的设置上应当能够很好地体现“终身体育”这一目标。除此之外,需要发挥学校的一些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来开展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教学活动,对学校的体育设施、场地以及体育器材的安置,都需要能够得到高效率的运用。同时,对于体育馆、体育场以及健身房等活动场所的活动时间也需要安排得合理、科学,以促进校内的体育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被利用。

2.5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为了能够使得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值,就需要建立起组织严密、运行有序且职能明确的组织管理机构,以此来加强对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这是能够推动高校体育俱乐部发挥出最大效用的一个必要的前提。这一组织机构不仅需要能够为各个单项的俱乐部的运行以及发展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而且还通过监督职能以及自身管理来发挥对各个单项体育俱乐部进行购置设备,筹措经费以及组织运行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3结语

篇3: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论文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实践表明, 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体育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主要是由学生自行地选择体育课程, 将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而确保俱乐部体育教学更加有效。

1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组织形式, 体育俱乐部已经被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 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实践表明, 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当中, 依旧有一些问题存在,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没有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

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当中, 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并且要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这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但是, 从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状况上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以自我为主体,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没有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融入到其中, 更加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等。在选修课方面, 一般也会将极少数的运动项目作为重要的基础, 这导致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的时候, 出现了选择面窄的弊端。与此同时, 教师在俱乐部体育教学过程中, 只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增强学生体质方面的技能教学, 教学内容极为单一。

1.2 课内与课外无法统一

高校现阶段所实施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为三种, 即:对于课外体育俱乐部而言, 用体育俱乐部的形式, 代替了课外的一些活动组织形式;对于课内教学俱乐部而言, 主要将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作为课内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内外体育教学一体化, 课内与课外俱乐部教学相结合, 但是, 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模式却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为此, 在俱乐部体育教学当中, 应该根据学生素质的差异, 选择不同的俱乐部教学形式[2]。在课内俱乐部体育教学当中, 无论在教材选择方面还是在教学内容以及方式选择方面, 都无法将层次变化以及个性化教学体现出来, 这无法解决不同学生因材施教问题。

1.3 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体制较为混乱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当中, 管理体制往往过于集中, 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也过于单一, 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高校,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方面, 其目的都很模糊、不明确, 很多体育教学每周仅有一次, 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参与教学的权利方面也比较不清晰等。尽管俱乐部教学组织结构, 从表面上看比较庞大, 但是, 实际的结构形式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如同一副空架子, 使得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无法真正地发挥出来, 并且其衔接性等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 这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效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步伐。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 还存在着教师素质不高、体育俱乐部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长, 还会给学校的形象带来一定程度上损坏。

2 推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的重要策略

2.1 以学生为本

体育教师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过程中,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为学生创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环境, 真正地落实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3]。例如, 教师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 设置一些具有较强互动性以及鼓励性的活动, 确保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需求。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 其形式较为灵活, 学生不仅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课, 还能够选择自己的上课时间以及自己喜欢的任课教师等, 更多地以学生的爱好为主。另外,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当中, 教师还需要注意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 鼓励学生多多与教师沟通, 要为学生设置与教师沟通性较强的活动, 让学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2 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建立高效体育俱乐部后, 需要注意建立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4], 在评价体系当中, 将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地体现出来。例如, 在学生方面, 要注重兼顾个体的差异性, 将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充分地体现出来, 在过程和结果结合中, 有效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另外, 还需要建立选项以及择师方面的评级机制, 从教师与学生这两个重要的方面着手, 确保评价机制的有效性。

3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重要策略进行了一些简单分析, 明确了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存在着管理制度混乱, 教学理念不明确以及无法落实教学理念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还会给高校的教学形象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为此,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以确保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 从而带动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方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 2012 (7) :206-206.

[2]代春敏.体育俱乐部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影响与对策[J].才智, 2014 (25) :232-232.

[3]任晓燕.普通高校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模式研究[J].才智, 2014 (25) :39-39.

篇4: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论文

关键词:冬季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

一、 冰雪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内涵

冰雪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由学校与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冰雪教学的一种新型体育教学形式。它在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的同时进行分层次分级别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的选择参加冰雪俱乐部体育教学,班级的教学进度和内容不受限制。会员主动积极的参加冰雪俱乐部学习, 在冰雪俱乐部中进行学习、组织、服务等各种锻炼,通过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目前我国高校已有很多种体育俱乐部,如篮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游泳俱乐部等。笔者提出的冰雪体育俱乐部是可根据高校本校情况在冬季体育课采用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为主,多种教学方式为辅,组建速滑滑冰俱乐部(包括速滑和花样滑冰)、冰雪游戏俱乐部、滑雪俱乐部、冬季拓展俱乐部等教学形式。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是在遵循学校的教学要求和规律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理、心理特点,自主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有较高的自由度。

二、冰雪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

北方高校在学校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建立冰雪体育俱乐部是冬季体育教学优质课程的有益补充方式之一,它是由学校、体育部、指导教师和学生骨干共同协作,组织、规划建立“体育教学功能的体育俱乐部”、“ 休闲娱乐功能的体育俱乐部”。学校以原有的教学设施为基础可根据地域优势开发本校的冰场和雪场,也可与现已有的具有较大规模的冰场和雪场建立合作关系来降低俱乐部的运行成本。俱乐部也可以与其他院校的冰雪俱乐部之间建立联系,或与社会团体的冰雪运动爱好者成立联盟俱乐部,充分发挥体育社会交往的功能,在培养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起到了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人际的交往能力。

三、冰雪俱乐部模式在北方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方式

1. 冰雪俱乐部模式的管理办法

(1) 健全管理制度

冰雪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北方高校还处于试行阶段,正摸索和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和科学化管理,全面促进该模式可持续、健康发展。

(2) 制订管理条例

制订冰雪体育俱乐部以及冰雪课程、种类、相关要求的管理条例,严格按照所制订的条例进行科学化管理,来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有序化。体育部及指導教师来负责确定俱乐部开设的课程项目以及各课程项目招收人数的名额限额和参加俱乐部会员的限制条件。对本校的大一、大二的学生实行“满勤制” 会员授课方式,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学生上课和考核都必须由教师与学生监督,学生达到参与课程的基本学时数才可参加考核,由教师评定学习考核成绩。

(3 )成立“会员制”模式

成立“会员制”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俱乐部全面实行会员制管理。对大一、大二的学生会员,可以自由选择课程项目、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也可以在课程的选择上主修一门或辅修多门课程,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对大三、大四的学生会员,可以根据自我爱好自由选择一个或多个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从而加强了学生在多年的运动中形成终身运动的理念。

(4) 采取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

实行灵活机动的跨年级选课和固定时间与自由式时间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课程项目在教学中可分初、中、高级班不同级别分层次进行教学。由于学校体育经费有限可以采用适当收缴俱乐部活动费,缓解高校体育经费不足的矛盾,确保俱乐部的正常运转。

2.针对教学对象的服务主题

在北方高校冬季体育课实行冰雪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应建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职能机构,充分发挥职能机构中的有机互补,起到了体育运动教育、体育运动引导、体育运动协助的职能。

(1) 以体育教学功能的体育俱乐部

以体育教学功能的冰雪体育俱乐部,主要服务群体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会员,每个学生会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自由选择参加俱乐部活动的运动项目。俱乐部采用预约活动时间和固定活动时间相结合的办法来管理,确保了会员锻炼时间充足、运动项目无空缺。

(2)以休闲娱乐功能的体育俱乐部

以休闲娱乐功能的冰雪体育俱乐部,主要服务群体是以大三、大四的学生会员,通过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的能力水平、延长了教师教学的影射力、形成了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性。根据学校自身条件设置的,在保证体育教学、训练的基本前提下,可以全天或部分时间实行有偿服务向会员开放冰场、雪场等场馆和运动设施。

四、北方高校冬季体育课实行冰雪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1.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适合大学生身心的发展

实行冰雪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解决北方高校冬季体育课的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脱节的最佳办法之一。冰雪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终身体育技能,逐步养成自主锻炼和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冰雪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冰雪世界,体验冰雪运动的快乐,在锻炼的同时还提高学生的御寒能力和适应能力,达到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效果。

2.加强俱乐部教学管理,完善俱乐部管理体制

实行冰雪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由体育部负责教学管理,安排指导教师、教学场地和时间,以及负责学生选择俱乐部的项目种类等;课外由指导教师和学生骨干负责单项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体育竞赛。通过冰雪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选择俱乐部的学习内容和种类,充分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3.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加大体育场馆设施投资

实行冰雪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的高校体育场地资源和教学资源。合理安排上课时间,采用校际俱乐部联动进行跨校选课、合作办学,从而促进了高校之间的体育资源共享、实现体育教学资源优势互补,还可以采用社会与学校之间实行资源共享,社会团体提供社会场地资源、高校提供教学组织,社会与学校之间加强协作,大大提高了社会体育场地和设施的使用效率,也减少了社会团体的人员经费支出。

4.加强冰雪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建设

实行冰雪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要求体育教师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冰雪技能。对冰雪教学上的突发事件,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伤害事故控制在最低的限度。

参考文献:

[1] 陈秋华等.高校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2 (16).

[2] 马利亚.浅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J].体

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5.

[3] 柏连龙,俱乐部模式在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理论研究[J].冰雪运动,2008,30(2).

[4] 刘岩.普通高校冰雪体育俱乐部教学研究[J].冰雪运动,2007,29(1).

[5] 焦艳娟.高职院校冬季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9,31(5).

[6] 贾钧.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剖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1).

[7] 席莉等.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 (6).

篇5: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论文

3.1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

3.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按社会学和体育统计学原理制定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发放问卷75份,回收68份,回收率90.6%,其中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94.1%。

3.3逻辑分析法

对获取的相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与分析,采用归纳、类比等方法,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4.结果与分析

4.1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的兴趣程度

调查显示,有68%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感兴趣,有13%的学生无所谓,还有19%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不感兴趣。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不感兴趣有很多原因,比如学校对体育俱乐部重视程度不够,课外项目过少,平时的体育活动缺乏等,导致一部分学生不了解体育俱乐部。还有少量学生不了解高校俱乐部的情况,或是平时不进行体育锻炼。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还是抱有很高的兴趣的,同时也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有明显提高。可以发现,高校俱乐部的成立获得了学生很高的认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性是目前高校成立俱乐部重要的条件之一。

4.2高校体育俱乐部各项目受欢迎程度

在调查中发现,球类运动占了很高的比率,为80%,分别为足球15%、篮球23%、乒乓球16%、羽毛球18%、网球8%,尤其是篮球、足球和乒乓球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时间较长、场地器材较丰富、锻炼氛围强是它们受欢迎的主要因素。还有一些新兴的运动,比如街舞,虽然比较受学生的喜爱,但受场地设施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

4.3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收费的认可程度

在调查中发现,78%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收费情况是认同的,5%的学生认为高校俱乐部收费是不合理的。就目前而言,高校体育俱乐部经费来源主要是收取学生会员费,部分学校还存在强制性,学校专项投资少。高校体育俱乐部通过引进赞助广告和对外场地出租来增加俱乐部经费还有很多困难。

4.4学生锻炼的主要目的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学生对增强体质的需求是比较高的,占了30%,主要是因为平时锻炼的机会比较少,身体得不到锻炼;由于大学生活时间比较充裕,平时的娱乐休闲生活过于单调,学生选择通过和朋友一起锻炼来增加自己的娱乐项目的占了16%;对自身身材体型条件要求比较高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瘦身塑形的占了20%。此外,有12%的学生由于自己自身素质较差,担心体育测试不过关而被动进行锻炼。

5.成立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各项条件

5.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师资力量

高校体育师资专业知识全面、扎实功底深,高校的体育教师都是从各大学毕业的`体育专业人才,有着系统的体育基础知识,扎实的各项基本技能,较强的敬业精神,在健身活动中都有一技之长,思想观念转变快,对以往学校体育教学以传授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感触颇深。组建体育俱乐部,将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一个在改革中施展才华的场所。这对高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成立提供了人才的保证。

5.2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硬件设施

高校对体育设施投入比较多,体育器材的多而全,为开展俱乐部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搞好体育教学、增强大学生体质、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必要条件。所以提高场地器械利用率,合理安排场馆开放时间等具体项目也是比较实际的问题。

6.结语

高校体育俱乐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高校体育俱乐部也被他们所认可。但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存在很多问题,场地、器械方面有很多地方还不尽人意。对于收费问题学生虽然没有很多的不赞同的意见,但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收费方式比较单一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项目基本上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但是在新兴项目中还有欠缺,对于新兴项目的反应较慢。高校体育俱乐部指导老师水平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

[2]王安芬.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困境与出路[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6,vol25,(2).

篇6: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论文

文体育教学论文--浅议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及其运作模式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课堂的延伸可以采取建立体育俱乐部的方式,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逐步实现现代化的一种体现,是一种可采用的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丰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创新性。高校中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还能够为体育拓展运动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体育拓展俱乐部;运作模式;人性化教学

近几年兴起的拓展运动与其他体育活动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优势,它以心理学、体育学、教育学等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完善学生的人格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拓展训练中体验到艰难、困苦、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喜悦等,培养学生面对危机的能力。高校中开展体育拓展俱乐部形式的教学模式,是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调整,符合现代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深入地实践高校体育教学新理论,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建立的前提条件

(一)场地和设备的前期准备

高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前提条件是要有适合的场地和完备的运动装备。因为拓展俱乐部中的运动种类是非常多的,而每一个学校建立的拓展俱乐部的规模也是不同的,因而俱乐部中装备的体育设备也有很多的选择,场地的安排也是非常灵活的。如果学校只是试探性地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拓展俱乐部的建立只是初步的简单试运作阶段,那么我们建议以“社团”的方式开展下去。社团组织的体育活动一般来说规模都比较小,场地可以简单地选择水泥场地等,甚至还可以是室内的拓展运动场等。拓展组织的运动也可以是一些简单的团体性活动。当然,建立拓展俱乐部有必要引进一定的设备,例如断桥、抓杆、爬山墙、巨人梯等,这些设备的价格都比较低,维护也比较简单,适合高校引进。

如果学校内部没有较大的空间进行拓展活动,那么可以选择学校附件的公园、广场等宽阔的地方。有些水上活动还可以使用学校的大的游泳馆,或者天然的河流等。除了购买必要的设备外,发掘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拓展俱乐部教师的培训工作

拓展俱乐部的建立不仅仅是学校开展的一项新的体育活动,而是能够体现当代大学生创造性和开拓性的一项体育活动。这需要学校加强教师能力的培训,使指导拓展俱乐部的老师不仅有着热爱学生、责任感强的特点,还需要教师认同拓展俱乐部这种体育教学活动,并且经过了相关的拓展培训。如果学校中的老师不认可拓展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或者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识是模糊的,就无法指导学生开展好这项活动,不仅不利于拓展俱乐部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能够有一个专业素质强、对学生有责任心、对拓展活动有热情的老师带领学生,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会更加有成效。虽然目前一些学校的体育老师对拓展训练没有接触,但是由于拓展运动的技术性不是很强,因而学习起来并不困难。首先,教师要掌握好拓展运动和建立拓展运动俱乐部的基本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查询相关的资料或者到专业的培训机构学习。其次,要到社会上的拓展运动俱乐部中进行实地学习,了解拓展运动的内容和方法。再次,在理论知识、实地学习之后,再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结合高校体育教学计划的拓展运动俱乐部的模式。高校教师对拓展俱乐部的建立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应当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对拓展俱乐部的认识,发挥好体育教师的带头作用。

二、建立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三种模式

(一)社团型体育拓展俱乐部

社团型体育拓展俱乐部的特点是将喜爱某项运动的学生组织起来结成一个社团,社团成员向社团缴纳一定的费用,按照社团的章程定期开展活动。社团型拓展俱乐部的优势是,组织在一起的学生对某种活动有着共同的爱好,易于组织,能够达到增强体质并且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社团通过组织各种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增添一份活力,创造一个多元化的体育氛围。但是社团型体育拓展俱乐部也有着不足之处,那就是社团的管理依赖于学生自身,比较混乱,没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也没有约束力保证实施,更没有监督机制。只是在活动之前制定一系列的活动计划或者比赛时间表,没有与体育教学大纲相互应和。一般来说,活动都是社团领导组织的,有时候根本没有体育老师和学校的参与,活动的安全性没有保障。社团的活动一旦与学校的教学或安排时间上相冲突,则有限的活动也会被取消。很多学校都不将社团活动计算入学生的体育成绩中,因此学生对社团组织的活动的热情也不是很高,这就使得社团型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在学生中的号召性不强。

(二)综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

综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实行的是开放性管理体制,将学校的体育教学、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业余培训三者结合起来。学生选择课程不再局限于年纪、性别等因素,而是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老师的课程。教师除了可以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进行教授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在晚上或者休息日开课。综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自主选择的余地特别大,除了可以自己选择老师,还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遇到与学校组织的活动相冲突的课程时,可以随时改期,灵活性还是非常大的。另外,综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开展的活动类型也比较多,包括开展讲座、竞赛好组织下走互动等。综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教师在其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能够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相配合,也能够使学校对拓展俱乐部的发展给以指导监督,保证俱乐部的健康发展。综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项全校性的活动,将拓展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输入到学生心中,并且这种模式较为成熟,容易被学校接受。

(三)联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

我国体育拓展俱乐部一直是在各大体育公司的带领下不断发展的,因此,学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完全可以采取与体育公司联合的方式:学校提供拓展活动需要的场地,而体育公司根据其建立拓展俱乐部的经验帮助高校建立起学生的体育拓展俱乐部。这种联合型的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不仅能够使高校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起拓展俱乐部,对体育公司来说也是有好处的:一方面能够为公司的体育拓展训练找到志愿者;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帮助高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扩大潜在的客户群。联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的缺点是商业性太强,可能会对学校的公益性造成一定的冲击,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压力。实际上,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学校与公司联合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也能够做到强强联合,取长补短,是一种可取的方式。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设备等都可以从社会中通过资金募集的方式取得,大大减轻学校的经济压力。另外,联合型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使参与高校体育拓展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范围也越来越广,从普通的高校学生到社会人员都能够纳入其中。社会成员能为高校的体育拓展俱乐部提供经济资助,高校的体育拓展俱乐部为社会成员提供健身的场所,能够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提前融入社会的契机。我们一直在强调,高校体育与社会的融合是一种无可阻挡的发展方向。

(四)三种类型拓展俱乐部之间的关系

笔者介绍的上述三种体育拓展俱乐部的运作模式,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使高校因地制宜地建立起拓展俱乐部,提高高校对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开发程度。这三种运作模式有相同的部分,也各有特色:社团型体育拓展俱乐部模式侧重于增加学生课余的体育文化活动,综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模式在于让学生全面掌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知识,联合型体育拓展俱乐部模式更加关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开发。以下图形更够很好地概括三种模式之间的关系:

三、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建立的必要工作

(一)机构设置

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相当于为高校建立了一个拓展活动的培训基地。学校应当采取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体育拓展运动中去,接受这样一种特殊的历练。我们说,体育拓展训练跟军训一样应当受到学校同样的重视,因为军训是学生入学时要接受的一场洗礼,而体育拓展训练是学生毕业时要经历的一番磨练。体育拓展训练的特点是,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基础上,选择综合性强的运动形式,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心理、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磨练。这就对学校的体育管理机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高校的体育管理机构设置单一,教师能力不足,则根本无法承担起这样一项任务。因此,在建立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之前,学校要对体育机构的设置进行详细的安排,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专门尽心拓展训练的管理机构或者拓展训练的教研机构,为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指导机构。

(二)积累有关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资料

中国目前有五百多家有关拓展训练的公司,他们都有自己的网站,网站上有关拓展活动和拓展训练的资料都非常详细。高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需要资料,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去这些公司的网站下载资料。随着国家对拓展活动的重视,学者们也对拓展训练进行了理论研究,形成了很多的书籍。其中包括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的毛振明、王长权编著的《学校心理拓展训练》;北京大学钱永健老师所著的《拓展训练》;王崇彩、冉斌所著的《疯狂劲草---素质拓展训练》等。这些书籍从不同的角度对拓展活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还包括拓展运动的起源等理论性的知识,这些书籍对高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有着指导意义。

(三)重视安全管理

高校中很多拓展活动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高空项目等,因此学校要格外关注学生在拓展训练中的安全问题。首先,学校要全面引进保护安全的设备;其次,开展的拓展训练尽量避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活动,有危险性活动进行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对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和急救方法等详细讲解,同时要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第三,拓展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在场监督,遇到危险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对于拓展训练活动事前一定要进行周密的布置,将一切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采取一切措施保证项目的安全性,在安全性和趣味性之间取得平衡。

(四)进行正确的评价

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状况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检验,通过评价效果能够体现出俱乐部建立之后的成效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缺陷。这也是高校对体育拓展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步骤,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对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评价需要结合建立俱乐部的目标进行对比。主要标准包括: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在体育拓展训练中体力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等,实施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体系。高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与传统的体育课程实施的方式不同,因而评价体系也并不相同。拓展俱乐部的教学重点是对学生体力和心理的双重锻炼,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认识到自身的特质,能够使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进行评价后,对于成绩、表现优异的同学,可以颁发证书或者采取其他的奖励措施;对于有特别突出的特质的同学还可以推荐他们参与到社会中的举办的拓展俱乐部中,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发挥潜质的更为广阔的平台。

(五)教师定期的培训工作

我国已经有了很多对拓展训练进行专业培训的机构,可以对高校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建立起体育拓展训练俱乐部之后,对教师的培训就要形成一种固定的机制,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因为拓展训练和拓展俱乐部发展的知识不断在更新,因此高校拓展训练的理论也应当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要求教师取得专门的职业技能证书,因为教师能力的高低是决定高校拓展俱乐部发展的关键,也是保证学生拓展活动顺利开展以及安全的基本要求,因此,对教师进行持续的、长期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结语

高校体育拓展俱乐部的建立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制,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高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是十分必要的,各大高校也都具备了建立拓展俱乐部的条件,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步建立起来。拓展训练课程与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原理、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基本相同,这使得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成为可能。而社会上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和安全规范体系为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高校建立体育拓展俱乐部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忠俊:《我国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研究综述》,《体育文化导刊》,2008(7):102-103。

2、陆作生:《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作模式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4。

3、乐玉忠:《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研究》,《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116-117。

4、胡仲秋、沈纲:《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模式的探讨》,《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3):111-113。

5、于振峰、王晨宇:《关于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15-17。文章来

篇7: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论文

浅析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的一种新型组织管理形式,是深化高校体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理念更新的产物.它既顺应了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又符合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需要,同时也体现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发展取向.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能使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顺利走进社会.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 KEJI年,卷(期):200930(12)分类号:G81关键词:高等院校 体育俱乐部 教学模式

篇8: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论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成立,可行性

1. 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高校体育受世界大学体育思想和高等学校体育管理模式的影响, 体育俱乐部研究作为高校体育改革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课题悄然兴起, 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 如何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其体育自主, 使学生不至于因为毕业而结束体育运动生活, 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觉地选择参与各项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 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促进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并能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形态。因此, 高校成立课外体育俱乐部, 是高校群众活动形式的一种完善或是补充, 对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2. 研究目的

普通高校成立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查阅相关研究资料, 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并进行分析。

3.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按社会学和体育统计学原理制定问卷, 并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发放问卷75份, 回收68份, 回收率90.6%, 其中有效问卷64份, 有效率94.1%。

3.3 逻辑分析法

对获取的相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与分析, 采用归纳、类比等方法, 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4. 结果与分析

4.1 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的兴趣程度

调查显示, 有68%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感兴趣, 有13%的学生无所谓, 还有19%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不感兴趣。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不感兴趣有很多原因, 比如学校对体育俱乐部重视程度不够, 课外项目过少, 平时的体育活动缺乏等, 导致一部分学生不了解体育俱乐部。还有少量学生不了解高校俱乐部的情况, 或是平时不进行体育锻炼。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还是抱有很高的兴趣的, 同时也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有明显提高。可以发现, 高校俱乐部的成立获得了学生很高的认可, 提高学生的兴趣性是目前高校成立俱乐部重要的条件之一。

4.2 高校体育俱乐部各项目受欢迎程度

在调查中发现, 球类运动占了很高的比率, 为80%, 分别为足球15%、篮球23%、乒乓球16%、羽毛球18%、网球8%, 尤其是篮球、足球和乒乓球这些传统体育项目, 发展时间较长、场地器材较丰富、锻炼氛围强是它们受欢迎的主要因素。还有一些新兴的运动, 比如街舞, 虽然比较受学生的喜爱, 但受场地设施的影响, 有一定的局限性。

4.3 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收费的认可程度

在调查中发现, 78%的学生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收费情况是认同的, 5%的学生认为高校俱乐部收费是不合理的。就目前而言, 高校体育俱乐部经费来源主要是收取学生会员费, 部分学校还存在强制性, 学校专项投资少。高校体育俱乐部通过引进赞助广告和对外场地出租来增加俱乐部经费还有很多困难。

4.4 学生锻炼的主要目的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学生对增强体质的需求是比较高的, 占了30%, 主要是因为平时锻炼的机会比较少, 身体得不到锻炼;由于大学生活时间比较充裕, 平时的娱乐休闲生活过于单调, 学生选择通过和朋友一起锻炼来增加自己的娱乐项目的占了16%;对自身身材体型条件要求比较高的学生, 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瘦身塑形的占了20%。此外, 有12%的学生由于自己自身素质较差, 担心体育测试不过关而被动进行锻炼。

5. 成立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各项条件

5.1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师资力量

高校体育师资专业知识全面、扎实功底深, 高校的体育教师都是从各大学毕业的体育专业人才, 有着系统的体育基础知识, 扎实的各项基本技能, 较强的敬业精神, 在健身活动中都有一技之长, 思想观念转变快, 对以往学校体育教学以传授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感触颇深。组建体育俱乐部, 将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一个在改革中施展才华的场所。这对高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成立提供了人才的保证。

5.2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硬件设施

高校对体育设施投入比较多, 体育器材的多而全, 为开展俱乐部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也是搞好体育教学、增强大学生体质、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必要条件。所以提高场地器械利用率, 合理安排场馆开放时间等具体项目也是比较实际的问题。

6. 结语

高校体育俱乐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同时高校体育俱乐部也被他们所认可。但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存在很多问题, 场地、器械方面有很多地方还不尽人意。对于收费问题学生虽然没有很多的不赞同的意见, 但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收费方式比较单一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项目基本上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但是在新兴项目中还有欠缺, 对于新兴项目的反应较慢。高校体育俱乐部指导老师水平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邹师, 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1) .

[2]王安芬.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困境与出路[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8.6, VOL25, (2) .

篇9: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论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信息技术

引言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地调整,以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2011年,美国最先提出“翻转课堂”的概念,引起了教育界的轰动。“翻转课堂”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它适用于我国教育国情么?笔者对此抱有乐观的态度,“翻转课堂”值得推广,而且适用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

1、传统教学模式。什么是教学模式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专家一直坚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将教学模式理解为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达到预计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安排大致是课堂上教师讲授新知,课后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掌握。

2、什么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教學模式,就是翻转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安排。将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安排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完成,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理解。

二、高职院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1、学校信息化水平高

(1)网络覆盖。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校园网络已经覆盖教室、图书馆,以及宿舍校园的各个角落,学校也在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处处可上网,时时可用网,人人可利用的网络学习环境。

(2)学习平台搭建。教师要将准备好的教学资料提交到教学平台上。教学资料包括课件、教学视频等重要的课前准备材料。笔者所在院校,已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世界大学城空间这样一个非常优秀的学习平台。在大学城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提交教案、上传视频,完成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也可以实现布置作业、在线考试等功能,还可以自己创建教研室搭建与同事、学生沟通讨论的桥梁。

2、学生的优势

(1)分层次教学的需要。伴随着生源多元化,分层次教学的需求日益凸显。学校同一年级有普招生班、有注册生班,同一班级又由于地域差别、个体差别,学生对相同专业方向的了解程度不尽相同,因材施教势在必行。

(2)具有更高的信息化学习能力。高职生大部分已经会使用电脑,能输入文字,会使用常规的聊天工具、邮箱等信息化工具,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新鲜事物,会更好的适应像大学城空间这样的信息化环境。

(3)更加关注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传统课堂师生的互动时间有限,互动的人数有限。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帮助,将课前所学疑惑部分弄清楚,完成作业等。有时还需要跟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实验,直至知识完全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与他人沟通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而这与高职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养是相吻合的。

3、教师的优势

(1)信息技术能力较高。笔者所在院校,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需要在信息化技术环境中完成。教师需要在办公系统中了解校园时事新闻,查看通知、公告等及时消息;在教务系统中了解自己的教学任务、课程表、监考安排、填写学生出勤等教学信息;在毕业设计系统中完成师生课题互选、下达任务书、以及学生设计过程监控等。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推广,使得教师不仅有能力制作精美课件,而且还能在学校提供的大学城空间设计自己的主页,与学生及时互动。翻转课堂推广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需要教师自己制作微课,以供学生课前学习。相信具备良好信息化技术能力的教师,能够学会微课制作工具的使用,能够更快地适应翻转课堂教学平台的教学环境。

(2)特殊课程教学的需要。同一学期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讲授同一门课的情况在如今的高职院教学中很常见。试想下,如果有六个上述的平行班级,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讲授六遍。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可避免的。然而,如果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把原来需要重复讲六遍的基础知识内容,用录屏软件录制一次。然后上传到“翻转课堂”教学平台。学生们可以自由学习,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课堂上,教师不再做重复的劳动,而是根据学生前期的自主学习情况给予个性的指导,这极大得提高了教学效率。课堂上节省的大量时间,教师可以与学生深入互动,将基础知识内化,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互动各抒己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最大限度得提高所学。由此可见,平行班级较多的课程也是更加适合去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另外,实训教学也可以尝试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训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微课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具体实践的过程可以放在实训周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广可能遇到的问题

1、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前面提到平行班课程,实践课课程都比较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然而,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用,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比如理论性太强的课程就不适合,专业性太强、比较难的课程也不适合。在推广时,要先从部分课程,部分内容,以及部分班级教学中试点开始。试点前要做详细的调查研究,明确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2、如何制作浅显易懂的微课视频

学生课前自学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微课的制作,要让学生想看,能看得懂。

(1)知识碎片化。教学视频播放的时间不宜太长,因此需要将知识碎片化。一个视频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章节,可以是一个原理,或者可以是一个例题。总之,要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一遍看不懂可以看多遍,但不能让学生感觉拖沓,看不完就想关。

(2)及时推陈出新。根据课堂教学学生的反应情况,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视频。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提出的问题可以增加到教学视频中集中解答,对于难度较大、很多都不懂的问题,可以在教学视频中删除,改到课堂教学中讲授。

3、如何实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虽然课堂教学从原来的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转变为以讨论为主的形式,但是也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心中有数,能够掌控课堂,引导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做好课堂总结,明确学习目标。

(2)更加专注于专业能力的提高。传统课堂教学内容通常是基础知识,而“翻转课堂”中的课堂环节主要是师生互动答疑,学生会根据各自所学,提出各种问题,甚至可能是超出教学视频中问题,教师只有具备相对完备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让学生在视频中的所学得到内化和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体验到较之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成就感。当然,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会更大限度的促进教学相长。

4、如何合理考核学生成绩

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更加注重过程。每个学生可能掌握本专业知识的程度不同,但在课堂中的表现,前期学习教学视频情况,课堂中讨论的参与情况,以及课后的总结复习情况都应该成为考核的内容,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是推动“翻转课堂”的又一保障。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翻转课堂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一种新形式教学模式,为国家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差异化教学研究 JGXM14007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课题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篇10: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论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评价及课程的建设与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何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构建何等教学模式来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与实践研究认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实现纲要总体要求,完成现代体育教学功能较为适宜的形式。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构成“俱乐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进行社会、政治、文艺及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团体和场所。”本文所讲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指体育课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课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教师的专长;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老师,自己确立目标,自己评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采取新生一入学即按个人兴趣、志向选择专项,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甚至年级界限,重新组合上技能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达到学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健康,享受娱乐,参与竞技并进的目的,而将1、2年级课程列为必修课,3,4年级、研究生课程列为选修课;把校代表队及确有专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列为专项的高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兼顾特殊学生群体,开设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全新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由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考试方法等构成。我们考察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可否适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其核心就是考核其能否实现现代体育的功能,即学生全面身心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符合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规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衔接

2.1 俱乐部制学习的递进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对吉林大学2001级来自21省、市300名大学生在中学(初、高中)阶段体育授课内容、教学形式及对大学阶段教学模式的评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1)在来自21个省、市的288名学生中,在初中阶段学习体育的19个项目中14项均有接触,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篮球、田径、足球、排球、武术、速滑、乒乓球,而对休闲项目(网球、马术)要求场地条件较高的项目相对较少,反映初中阶段体育课教学的状况;而在高中阶段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项目,仍是休闲类项目较少,同样反映了在高中阶段,简单易学、喜闻乐见的项目开展较好。教学形式,每周2次体育课,每次50min,结果表明,中学阶段学生对体育项目虽然接触不同,但对一项或几项都有学习,入大学后,基本具备了专项教学的基础。

(2)对体育课内容、上课形式的评价表明:传统式,即以自然班上课、教学,以技术、能力为考试标准进行考核,同学对其评价最低,赞成率仅占11%;而俱乐部式教学,入学后即按个人兴趣选专业,按专项能力组织不同层次班进行教学,以个人学习为主,教师为辅,上课时间自己选择,依完成规定的锻炼时间、技能、体能评价体育成绩的教学形式,赞成率达61%。

(3)采用传统式教学与中学教学形式没有更大差异,普修课教学内容比较全面,是对中学所学项目的简单重复,学生既不能产生学习兴趣,又对一些动作难以掌握,接触运动项目多,如蜻蜒点水,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俱乐部制教学根据个人兴趣、体质及运动水平选择项目分层次学习、参加训练,遵循了增强体质、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体育技术由简到繁、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认知规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俱乐部制学习项目的专一,适应了教学目标的系统性

俱乐部制学习,采取单一的专项学习,在尊重个人兴趣与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的前提下,对某一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设置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始,到学习基本战术或高一层次的技术,以至成为该项目的校一级的代表队或国家等级运动员。即从初级班到中级班,再晋升为高级班,这些晋升是根据个人身体素质、能力及技术掌握的程度而定。身体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同学,一入学即可进行相适应的中级班或高级班学习,甚至进入校代表队接受更高的身体、技能训练。这样一来,使得在中学阶段建立起来的体育兴趣继续提升,使得已掌握的体育技能得以进一步提高。就个体而言,是一个体质不断加强、运动技能不断提高、体育兴趣不断加深的动态过程;整体上就形成这样一个体育教学目标不断提升、递进的体系。

体育学习的目标具有系统性,目标的确立,应根据人体发展的客观实际和掌握体育技能的水平来确定,即根据个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技巧等方面来确定,人在身体不同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体育目标,表现出阶段性、递进性、相关性,即身体不同阶段应选择不同难度的不同项目来学习。不同阶段应有不同阶段的要求,小学、中学、大学不但在学习内容上应有差别,而且在同一内容的要求上也不应完全相同,如果说小学阶段是以游戏、玩耍为手段开发体质;而中学应是学习、熟悉多项体育运动项目,增强体质;到大学应真正较系统学习

一、两个体育项目,并有一定的特长,成为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递进性,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锻炼的强度、技术动作的难度都应较中学阶段有明显提高。有目标,才有动力,才有新的进步,才会使兴趣不断提升。所谓相关性的特点,即体育项目尽管有几十项,但都是以力量、速度、灵敏性为基础的,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并不意味着全面学习所有体育项目,而是在具有基础素质后,再通过专项素质的提高,掌握其他专项技术也就不难了。而且与同一项目的同一层次的同学在一起学习、训练和比赛,由于身体素质条件、技术基本接近,除了便于组织教学,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的优势外,更容易激发同学的学习激情,可比性强,利于竞争,充分发挥同学自身的潜能,与其他文化课按所报专业录取,分数相近,在一个起点上学习的模式统一起来。

2.3 俱乐部体制学习宽松,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传统的体育课每周1次学习,如因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就没有弥补上课的机会。俱乐部制使得上课时间大幅度地延伸,从早上6:00至晚上8:30,每周从周一至周六,每次教学时间为60min,每周2次,每学期完成规定的学习时间(比较适合普通学生),自主确定具体上课时间,使得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时间上具有灵活性的选择。

管理的灵活性。由于个人体能、技能的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参与一个专项的不同层次班级学习,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提前晋升到高一个层次学习;反之,掌握较慢的同学可以在该层次上反复训练;身体条件好、素质好的同学,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其他项目学习.灵活管理。

学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更多项目体育课程。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担当得心应手的项目教学,把标准的示范动作展示给学生,简捷明了地讲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爱好与特长,根据自己的评价,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近期学习负担、身体状况,自我调整参与俱乐部的时间,调整运动负荷,这会更好地做到体育锻炼与脑力劳动相结合。俱乐部制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3.1 俱乐部制教学使学生的体育意识上升为专项兴趣

调查结果表明,经过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都是比较清楚的,但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的人不多。俱乐部制教学,给同学提供了个性、爱好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教师、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使得每位学生个人兴趣得到满足,主动性得到极大加强,学生会全身心投入,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选项课又使得教师的业务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标准示范、精炼的讲解,对学生兴趣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吉林大学南岭校区2001一2.002两个学年4262名学生进行选项教学试验,共开设16个项目,第一学期报名参加1274人,占总人数的29.9%,第二学期人数达到2980人,占总人数的68.8%,超过半数的学生自愿地选择专项课,说明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乐于接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项目较多,每项学时分配较少,学生根本无法掌握基本技术。只有从简到繁,循序渐进,从基本技术到专项技术逐步提高,从一般身体素质到专项身体素质的不断加强,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再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在竞争与对抗中体验乐趣,不断提高运动能力,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特别是得到周围人群、社会的承认,就更能体验到体育的价值。即便是跑步,在一些人眼里看似枯燥,但对于有长跑习惯的人来说,则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那种每次活动后的愉悦感、轻松感,只有经过磨炼的人才能体验到。观察也发现,凡是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的人,绝大多数都坚持某

一、两个项目,也是他最喜欢的项目,常常又是有点成就的项目,而很少有每个项目都去参加的人。实践又证明,通过4个学期的专项学习,学生基本可以掌握1个项目的体育技能,随着技能的提高,参与兴趣会更浓,运动的强度也会加大,形成对某项运动的偏好,这时学生会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健身时间,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可能形成。

3.2 俱乐部制教学,适应了大学生的身心要求

所谓的身心要求,是运动者对运动的强烈欲望,在训练中掌握体育技能的强烈的成功欲,在参与运动比赛中的强烈竞争意识和表现欲。运动后身体轻松,心情愉悦,精力充沛,运动成了一种享受,继而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锻炼习惯,保持锻炼的激情。而俱乐部制教学,由于课程设置多样化、个人学习项目的专业化、学习过程的层次化、成绩考评的综合化,使得学生的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按自然班教学,开设项目轮转频繁,各项目教学始终是在基本技术上打转转,即使是喜闻乐见的篮球、足球这类课程,在一个自然班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同学根本不感兴趣,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任何基础,也会有部分同学兴趣浓厚、技术较好。在课堂上,老师教的是篮球,某些同学心理想学的是足球,或其他项目。教师在内容的安排、练习方法,难易程度上不得不把标准确定在中间层次,照顾大多数,使得兴趣浓厚,技术、体能较好的同学不能尽兴,甚至达不到提高的目的,无法充分的表现,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于技能较差的同学,又无能力去表现,甚至没有欲望,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过大,无论是场地器材的保证能力,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都难以使得每个同学欲望充分满足,体能得到充分调动。

秦勇、翟奕轩二同志对中原工学院2000级本科生1200学生中进行两轮两种不同形式的问卷调查(选用日本早稻田体育课效果调查表),结果表明。对体育课的愉悦方面,一年级普修课可能因为运动项目较多,练习的心理、生理负荷较大,也可能是由于场地、安全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较严格,对学生的身心解放感、参与乐趣、人际交往的体验、对体育课自主思考等项目得分较低;而二年级专项课中,除课时无变化外,其他项目较普修都有提高。在对体育课的评价方面,普修课与专项课相比,协同意识、懂得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心情激动等因素有提高,表明学生对于学习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自己学”的水平上,更在于“共同学”。在体育课的价值方面,学生对普修中集体配合、集体凝聚力、集体乐趣、利己主义的限制等评价不高,而对于专选课,这几项得分都有明显提高。学生对这两种形式的体育教学的态度变化表明,在完成教学目标、内容的前提下,学生更看重学习的氛围,学习内容的功能、规律,而不是运动技能上的简单传授,更注重心理体验。

3.3 掌握体育技能的成就感,参与竞赛的荣誉感,身体素质增强的自信力,使得体育锻炼成为习惯

每项体育运动都由若干体育动作组成,掌握一个技术动作需几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反复练习,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气力,随着动作的掌握,也标志着力量素质、灵敏性、柔韧性的提高。俱乐部制教学运作方式给同学提供了掌握专项体育技能的条件,因为专项选修,使得掌握技术动作时间基本有了保证。通过4年的学习,对该项运动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有了充分的理解,对该项运动产生了难以忘怀的感情,并能自觉地反复实践。

上一篇:考研冲刺抓住五大(增值点)下一篇:实习日记3(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