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诗歌什么感情

2024-05-05

史铁生的诗歌什么感情(精选7篇)

篇1:史铁生的诗歌什么感情

1、有关表情达意的方法方面的: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寄情于境、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形散而神不散、欲抑先扬、先抑后扬、首尾呼应、细节中见真情、巧用修辞、虚实结合、由虚入实、对比鲜明、以小见大、巧用(妙用、化用、活用)典故(诗句)、虚构想象、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2、有关语言方面的:用字精练、语言清鲜自然(质朴自然、清闲淡雅)、脍炙人口、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言简意赅、含蓄有韵味、委婉含蓄、细腻传神、华美、实无华、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音节和谐富有音乐性。

3、其他方面的`:言近旨远、沉郁中见豪放、形神兼备、境界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意境优美(平淡纯朴、深邃)、别具匠心、联想丰富、见解独到、平淡(朴素)之中见真情、清新隽永、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慰藉)、引起共鸣、情调旷达洒脱。因为某方面的原因心情不舒畅常用的术语有:沉郁、忧愁、怨恨、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徘徊、惆怅、记分、壮志难酬、感伤、悲愤、痛心等等。

4、反映古诗总体表现手法的词语: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此外还有欲扬先抑、明贬实褒等。

5、反映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愉快、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6、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7、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开门见山、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8、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等。

9、反映古诗表达效果的词语: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篇2:史铁生的诗歌什么感情

人海中轻轻的一回头,

你就在我身边。

遇见,不简单,

尘世间不知寻了多久,

才等到这一天。

槐花飘香,

阳光正暖,

时光的转角处,

遇见,

成了生命里最美的靓点。

像分别了很久很久,

又像是从未走远,

我知道,

遇见,

篇3:诗歌感情的直达与曲达

大致而论, 诗人们传情达意的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与曲折见情两种。

有时, 作者因外在情事而萌发感情, 悲壮之怀, 慷慨之志, 缠绵之情, 不加隐晦就倾吐而出, 这种抒情方式就是“直抒胸臆”。在诗歌作品里, 直抒胸臆常以直陈呼告、内心独白和感慨祈愿的形式出现:汉代民歌《上邪》里的女主人公就是用对天呼告的方式来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以告白的方式坦陈自己坚贞高洁的坦荡胸怀;李清照因相思之苦、闲愁之深而幽叹“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苏东坡有感于天地人间自古难全的客观规律, 遂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些从诗人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 大多经历了一段在现实生活中萌生、酝酿的过程, 直到不可遏止的程度才痛快淋漓地决堤而出, 带给人们强烈的主观感受, 尤其适合浓烈炽热的情感抒发。

与直抒胸臆的一览无余、略无余蕴相反, 大部分诗人更为钟爱婉转屈曲的抒情方式, 将感情寄寓在人、事、景、物之中, 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方面是由于现实生活的丰富复杂, 有些话诗人不必明言、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 只能借用其他艺术形象或委婉含蓄的语言曲折地暗示本意;另一方面则与在儒家“委婉蕴藉”的人文观和道家“得意忘言”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崇尚含蓄的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有关, 诗人们在创作表达的过程中追求“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蕴藉之美, 以求最大限度地激发欣赏者的审美参与意识, 拓展诗作的想象空间, 阔大诗作的内涵和容量, 达到直露表达所无法达到的程度, 在诗歌创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婉转屈曲的抒情方式, 常见的有融情于景、设景传情、托物言志、寄情于事等。

有时, 作者情动于中, 但他并没有把感情发之于外, 而是将它迅速地扑回触发情感的那个客观景, 使客观景渗透了浓郁的主观情调, 成为“人化的自然”“生命化的宇宙”, 这种抒情方式就是“融情于景”。杜甫有诗“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花真的会流泪吗?其实掉泪的是因伤于“国破”而极度忧愤的诗人自己, 他在观花凝望之中, 冲破了自己躯壳的限制, 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了花中, 于是出现了花似溅泪, 鸟也惊心的情景。推而广之, 人的感情投射到其他客观景上, 这些景物也一样会被人格化:风含情, 水含笑, 山谷会沉默, 黄河会咆哮, 满地黄花像我一样形销骨立, 我也如傲雪寒梅一般馨香如故。这种现象,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提出“移情”的概念来加以解释:“对象就是我自己, 根据这一标志, 我的这种自我就是对象, 也就是说, 自我和对象的对立消失了, 或者说, 并不存在。”它指的是人在对事物凝神观照时, 会把自己的情感移向客观对象, 由物我接触发展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有时, 诗人似乎极力要淡去“我”的色彩, 而选用极其质朴的文字、极其平直的句法去直叙其景。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全诗使用平易浅切的语言, 简洁质朴地描绘了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在农家老友处开轩对饮, 闲话桑麻的情景, 闻一多先生也称这首诗“淡到看不见诗”, 然而诗中却包蕴着淳朴诚挚的故人情谊和浓厚的农家乐趣。在这类作品中, 情与景交融契合, “山性即我性, 水情即我情”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山水性情》) , 情即是景, 景即我情, 意境浑然, 难分彼此。王国维先生谓之“无我之境, 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比如杜甫的诗《春夜喜雨》, 除诗题之外, 通篇不见一个“喜”字, 但直景描写中深含曲意, 让人觉得“无一字不是喜雨, 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

事实上, 这些呈现于诗中的“无我之境”, 虽然极力淡化隐去“我”的情绪色彩和情感渲染, 但在择景入诗时也已然经过“我”的筛选提纯和整合改造, 已经不能完全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客观实景。它其实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交融契合而创设出来的艺术境界。

在特殊的情况下, 诗人还对客观景进行夸张、变形, 甚至虚设想象出切合自己心境的梦境或幻境借以抒怀, 此为“设景抒情”。这种抒情方式的独到之处在于不用考虑客观实体的真实性, 却能形象地展示出抒情主体的复杂心理与真实体验。且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中的“铁马冰河入梦来”纯为幻象, 却是作者情之所系, 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年迈体衰仍然心系边疆的爱国情怀。而《离骚》中的屈原上叩帝阍, 下求佚女, 在瑰丽奇特的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间四处求索, 实因他所追求的理想瞻之在前而又忽焉在后, 宛然在目又从之还远,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很难以现实景寄托之, 而幻想世界却能够提供与之相谐的灵动空间, 并曲折地反映出诗人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根本不符合客观事实, 可谁又能否认那恰是诗人畅快兴奋心情的真切表达?

有时, 借以抒情的客观景物只是某一具体物象, 如果这一物象只是触动情思、激发联想的媒介, 这种表达方式叫“托物起兴”。“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美禽成双的动人景象自然唤起人们对爱情的渴慕;“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美禽失偶又让人不禁为离散夫妻伤情。如果诗中的物象不仅触发诗人的情感, 又寄托、传达了诗人的品格志趣, 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托物言志”, 古代的咏物诗大多属于此类, 像王安石的《梅花》、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等。这类诗歌里所描述的梅花、石灰、竹子等物往往带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被作者“化无情为有情”, 具有人的精神品质。它实际上是作家情与志外现于客观的感情载体。

如果诗歌着眼于叙述具体的生活事件, 但“叙事有寓理, 有寓情, 有寓气, 有寓识” (刘熙载《艺概·文概》) , 这种表达方式叫“寄情于事”, 也称“因事缘情”。由于篇幅的限制, 所叙之事有时只是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场景和片断, 但人物或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却蕴含于其中。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诗歌描叙了作客他乡之人在写好给家人的平安信后又要开封添字这一细节, 真实地传达了思乡心切又唯恐言之不详、言之不尽的细腻心理;宋代赵师秀《约客》的最后一联“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只描绘了一个小小的的动作, 却将人物焦躁、期待又有些许失落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诗中所叙之事也可以是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诗人表面上回忆历史, 叙述古人或他人的故事, 实为抒发自己的见识与抱负, 暗寄褒贬。这种抒情方式为“咏史抒怀”“用典抒情”。大致说来, 诗中所叙的人物, 若生平际遇与作者相似, 多有同病相怜之感, 如李商隐的《嫦娥》;反之, 则多在对比中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悲, 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而咏怀古史古迹的诗歌, 也大多从盛衰无常中引发对人世沧桑的深沉慨叹,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特别要提醒的是还有一类诗歌, 貌似直接抒情, 实为心思婉曲的表达。一种如李商隐的《锦瑟》, 诗人似乎在直叙其事, 但事中却有明显的弦外之音, 因为表达过于含蓄朦胧, “令人知其意而不敢指其事以实之” (《玉谿生诗集笺注》) , 成为令人费解的艺术留白。另一种如韦庄的《菩萨蛮》“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诗人并非不想归乡, 实乃因战乱不断而致流离失所, 客居他乡, 有家难回, 自我告慰的语言背后深藏着难言的苦衷。元好问的《老树》“干戈正飘忽, 不用苦思家”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典型的“似直而纡, 似达而郁”, 饱含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

篇4:诗歌阅读中思想感情的把握

诗歌阅读重在细致和感悟,需要在简洁的话语中推敲出丰富的含义,补充诗歌的大量留白,所以细致入微的咬文嚼字的功夫必不可少。同时以同类型诗歌进行对比阅读也是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很便捷的途径。

一、读题目,定位题材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高度概括了诗歌的内容,定位了诗歌的题材,同时也确定了诗歌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如: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题目中交代了这是一首咏物诗,那么咏物诗的基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方法就得以确定。咏物诗的基本思想情感是:表达对所咏之物的喜爱赞美之情,或是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品质和情感。基本的赏析手法就是一一来概括所咏之物的自然属性特征,并以此来揣摩作者是通过这个表达的喜爱赞美,还是托物言志。例如: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陵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请分析作者通过梧桐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基本的思想和鉴赏方法都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可以按以下的思路来仔细分析文本。

所以,我们据此得出本题的答案:.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晚唐诗人。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强秦。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一首怀古诗。我们对这首诗会有一个大体的思想情感的判断,因为怀古诗的基本思想比较固定,怀才不遇,讽喻现实,追慕古人,感慨时光易逝或盛衰无常等。这类诗歌常见的手法是古今对比,所以我们的思路应该比较固定。

其他几种题材的诗歌的阅读也具备这样的特点。这里不做赘述。

我们平时的诗歌学习,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点,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平时这样分类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攒起的阅读经验能让学生形成很好的阅读能力。

二、读诗文,把握重点

解读诗歌思想情感时,诗中有3类词语是一定要抓的。

1.抓直接抒情的词语。

2.抓景物及其修饰成分。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古代诗歌传达感情的重要媒介,准确抓好景物的特点和其所营造的氛围,对解读诗歌至关重要。如: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词中下片:“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其中景象的描写“风定”“千里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整个景的特征便可清楚把握,即澄明、清幽、开阔。而远空时隐时现的孤鸿这个物象的动作泄露了诗人的思想,诗人要像这孤鸿一样,在辽阔清净的天地之间自由翱翔。与词的首句“摇首出红尘”自然相照应。这里景与物及其修饰成分或相关内容的细致把握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了诗歌。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本诗以景结情,其中蕴含的情感要紧抓“寒鸦飞尽”“水悠悠”来作重点赏析。飞尽寒鸦,写眼前景色极尽荒凉,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这其中的愁情已经很突出。再看眼前的流水,悠悠不尽流向远方,古诗以水喻愁,此中更显友人远去之后,诗人凝望朋友远去的方向,故人身影已尽,唯有悠悠不尽的流水好似诗人心中流淌不绝的愁情,剪不断。

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歌的精华,鉴赏是要倍加细致,以期更好的理解效果。

3.人物的动作及相关信息。

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段多样,其中动作(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是最常用的手法,将这些内容与诗文本身内容有机结合,能收到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奇效。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本诗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可谓传神,“捻花”“放花”及人物状态的描写“无语”,很传神地刻画出了诗人面对即将归去的春景的珍惜之情,于是“手捻花枝”,似要握春于掌,阻其逝去。可惜春光无情,转眼已经残红凋谢,遍地狼藉,无奈,只能放手,眼见春景逝于眼前。这其中的伤春之情溢于言表,可谓传情的神来之笔。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钧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紧抓诗人的动作行为描写,快速把握诗歌内容。“钩疏箔”“卧看”,面对千山急雨,诗人敞开笼帘,更是敞开了胸襟,平静地卧于榻上,任凭大雨咆哮滂沱,不禁让人拍手称叫,好开阔的胸襟。

三、读下注,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诗歌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在诗歌鉴赏题中主要以下注的形式出现。抓准下注给出的重点信息,再结合诗文本身,理解诗歌不但快捷,而且准确度大大提高。例如: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本诗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所作。

这首小诗的背景部分对于整篇诗的理解显得十分重要,乍看本诗写的是杜甫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烦扰,实则并非如此。我们观察诗歌创作背景“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杜甫流寓西南一带,居无定所,生活落魄,每日甚至饮粥度日,几经辗转,后来到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有了稳定的生活,并在严武的举荐下做了节都。本诗正是在他居于稳定的生活中创作。稳定的生活,加上草堂周围的景色秀丽,因此喜悦闲适气氛很浓,一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于细致生动的景物之中传达人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显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那么这首诗中所含有的内心的烦扰之情,似乎就要变得少一些了。

临江仙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诗背景交代“诗人见有人将自己的形貌画在风筝上”大笑而作,后“一举登第”等,结合文本的“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还有“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自然接触,诗人首先是以机智的语言在回应嘲笑,同时也在这里表达了高远的志向。

诗歌注当中还有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典故的解释,这部分一定会在诗歌主题理解上有很大帮助,阅读时一定要仔细研究。

篇5:最真的感情的诗歌

人累了,可以躺下去休息

心累了,能否放下不在意

有些心情,是无法言说的

笑容,都显得牵强

话语,都觉得多余

不愿见人说累

有多累自己扛着

可以和人分享的

总是快乐多于难过

什么是爱

爱就是惦记,就是牵挂,就是心疼

天冷了

谁不厌其烦叮嘱加衣

生病了

谁悉心照料左右不离

疲惫了

谁三番五次催你休息

甘愿去认输,去让步

是因为看不得你难过

选择去妥协,去迁就

是因为离开你舍不得

感情

永远与原谅紧密结合

永远与包容不可分割

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的`时候

再有脾气

也会放下身段容着

再让你难过

也会身不由己的念着

再怎么任性

也会毫无缘由的宠着

再怎么不好

也会不可替代的爱着

世上的人那么多

真正对你好的人就那么几个

好好善待,真挚的友别弄丢

好好珍惜,眼前的人最难得

最真的感情=懂得+包容+心疼

最贵的人心=认真+付出+真诚

篇6:史铁生的诗歌什么感情

如果没有水位差,就不会有瀑布的奇观。诗文亦然。诗文所以忌平铺直叙,贵能波澜起伏,究其实质也是感情落差的把握问题。

最常见的拉开感情差距的表现方法是:从反面写来。譬如,唐?王昌龄的《闺怨》就是这样写的。明明是表现闺中少妇的满腔愁绪,却偏偏要从“闺中少妇不知愁”写起。再如骆耕野的新诗《不满》,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这样的特点。此诗着意写人们对四化,其实也是对改革的满腔热望,却从对这也“不满”,那也“不满”落笔,所以别有一种摇曳人心的艺术魅力。

这种正面不写写反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衬手法。王夫之《薑斋诗话》论反衬之妙时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所以有“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也是由于把感情推向两极,使之在一哀一乐之间,造成最大限度的感情落差。刘熙载在《艺概》里,则把这种加大感情落差的艺术手法,称为“衬跌”。他认为“词之妙全在衬跌”。这个“跌”字,即是跌落之义,是对感情落差的非常形象化的说法。

强调一般的习惯心里与事实之间的差距,能使欣赏者有出人意料之感,而造成较大的感情落差。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可以为例。这首套曲开头渲染出一种大事将临,好戏就要上演的气氛和神秘色彩。特别是当作者写到“吹笛擂鼓,见一彪人马到庄,匹头里几面旗舒……”时,人们在心理上会习惯地认为,这将有贵人来到。此时,人们起码是怀着要么敬、要么畏的感情的。可是当“贵人”走到跟前“覷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原来是从前明抢暗盗、敲诈勒索的刘三(刘邦)。套曲前后感情形成一个巨大的落差,从而造成一种辛辣讽刺的艺术效果。

展示抒情人物心灵瞬间的剧烈变化,不用说,也能激起巨大的感情波澜。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有这样的特色。

作者开头写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作者的感情是多么地潇洒、激昂、豪壮,大有一展卓越才华的气势。可是,当作者想到,杰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壮志难酬时,感情一落千丈。郁闷,甚至消极、颓丧: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正是这巨的感情落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和胸中的积愤。把握了这种感情落差,就能更好地欣赏此诗。

把握抒情人物此时与彼时迥然不同的行为与表现,也能造成极大的感情落差,取得较好的抒情效果。尚方的《男兵讲叙的故事》在艺术表现上以此见长。这首诗共六小节三十五行,前面五行以调侃口吻,讲述一只老鼠窜进女兵宿舍所引起的一场虚惊:“女性在户籍上注销不了的弱点/被放在耗子黑亮的小圆眼里/无限地放大/乞求母亲保护的呼叫”。直到一个小男兵听到“呼救信号”,“用扫帚代替重武器/送葬尊贵女性的冒犯者”时,“女兵们失重的心/才从失态的惊恐向日常的文雅/滑落”。然而,就是这群见了一只闯进来的耗子都怕的女兵,在后来的一天:“《人民日报》用充满感情的文字/提到她们/她们和男军人一起/在祖国的西南边疆地区/严惩了进犯祖国的挑衅者”。这也就是这首诗的结尾几行。

有道是,怯弱者的勇敢,往往愈其勇敢,也愈觉侵略者的可憎。于此,我们也就明白了,前面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在一只老鼠所引起的轩然大波上做文章,正是为了把感情落差尽可能地拉得更大。

篇7:年轻时的感情诗歌

你欢乐的笑语,

已经深深打动我的心,

最喜欢静静看着你快乐的样子,

希望你永远都是如此.

可是我一直不善言谈,

偷偷喜欢着你,

却无法清楚表达我的想法,

让你我都尴尬.

那不是我,

像个孩子一样在你面前不知所措的那个人.

请原谅我,

我不知如何表现勇敢温柔多才的一面.

唐突的`我,

什么都不了解太直接对你表达我的一厢情愿,

承诺我会改变,

你却依然无情拒绝.

你冰冷的话语,

是第几次伤了我的心,

一点也不像你平时我喜欢的样子,

还是你只是对我如此.

或许是我自己太多疑,

其实你还是你,

却不知道我言行异常,

是因为太爱你.

那不是我,

像个疯子一样在你耳边胡言乱语的那个人.

请原谅我,

我不懂一本正经慢慢培养我们的感情.

唐突的我,

什么都不了解太直接对你表达我的一厢情愿,

你有权利拒绝,

上一篇: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下一篇:初一下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